信息技术应用教案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应用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技术应用教案

篇1

我校属于农村高中,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建设严重不足,在校生9000多人仅有两个机房和四名信息技术教师,授课量之大可想而知。我校的学生98%都来自农村,他们在进入高中前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一部分知道的也是在当地的网吧中见到的,再者学生的层次差别也非常的明显,这都成为了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的难题。

在郑州的一次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中,第一次听到“学案”一词,并被她深深吸引。所谓“学案”是建立在教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操作性强的东西即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因为人多机房少,所以每班的课时量很少每周一节,为了在非常紧张的教学时限中完成任务,我们常常是一上课就讲,紧接着就是练习,学生听没听懂,会不会操做,根本就没时间去检测和了解。所以信息技术课便形成了“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的很迷糊,结果很糟糕”的局面,最后有的学生就不愿意去上信息技术课了。“学案”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困境。下面是“FP2003超链接”的学案,原来需要两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通过让学生先通过“学案”做好相关准备,只需1节课就很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学习目标】

1.理解超级链接的概念,了解链接的种类。

2.掌握创建链接的各种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书签式链接

2.Web链接

3.Email链接

4.框架式链接诶

5.图像映射

【学法指导】

1.超链接的概念、作用、特征及原则可参考课本

2.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想回到前面的操作怎么办

方法A:在选中的文字上点右键,取消超链接即可

方法B:直接点击工具栏上的“撤销按钮”

方法C:使用快捷键ctrl+z

3.怎样去掉超文本链接下的下划线

方法:在链接代码加入如下代码:style=text-decoration: none,将会去除下划线

4.超链接的视频或音频不能正常播放

方法:检查是不是安装了相应的播放器

【知识结构】

【学习反思】

1.动态超链接和静态超链接的区别?

2.超链接中应注意精确性。

通过上面几个版块的设计,学生按照上面的提示和要求很容易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老师只需用来答疑即可。在解决完所有疑问之后,老师还可以用更精确的语言把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并给学生留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整个课堂即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老师即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避免了满堂灌的授课模型又很好的达到了教学要求,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教学的“最优化”。

另外,通过长期观察,“学案”的运用还有其他突出优点:

1.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去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兴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对学生而言,学习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善思者,会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像、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正所谓“学起于思”。教师在传道授业时,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在教学时,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像力,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

2.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坚持性,自信心及勤奋,踏实等性格特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而学习工具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所以学习信息技术不能止于技术,而是要以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更深层次的目标。但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看到的现象表明,我们的学生在主动性、创新性、探索性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大问题。

通过总结我发现只要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参与,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潜质超出老师的预料,很多学生都拿出了令人吃惊的创意,教师要作的就是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条件。当学生提出某些不同意见时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是提高学生创新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质疑才能调动思维,只有思维活跃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教师给予必要指点的同时,尽量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才能显现,才能取得发展。学案的编写工作赋予学生适当的权利,就是很好的还学生以空间的做法。

4.学案的使用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2

一、激发认知兴趣,变枯燥为有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是孩子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影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充满动感和趣味的情境,设计引人入胜的情节,给幼儿一种新鲜的、动态的感官刺激,提高幼儿的关注度,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获得正确的安全认知。例如:中班安全活动《小鸭历险记》在课件制作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小鸭遇到的各种危险图片进行编辑、组合,配以音响效果,虚拟了小鸭历险的各种自然场景,让幼儿在虚拟的情境中探险,身临其境地根据需要选择工具解决遇到的问题,排除障碍,轻松习得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知识。整个活动,幼儿学习兴趣浓厚,活动氛围轻松愉快,教学成效明显。

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变静态为动态

信息技术能将静止的、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体,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原理、现象生动而有条理地表现出来,将孩子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直观而又形象地揭示出来,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安全隐患。如:把安全教育制作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熟悉的卡通人物、动感的画面……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特殊功能,将事物重点或细节部分突出放大、慢放画面、循环播放、重要片段反复播放等,从而使幼儿了解事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及状态。如: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地震是什么样子、房子怎么会摇摆、倒下,太难想象,演练时他们还会觉得像是玩游戏,而不能认真对待,达不到演练的效果。利用多媒体网络再现地震的画面和不懂自我保护造成的严重后果,让幼儿理解地震对人造成的伤害,从而提高幼儿的认知,使其逐步掌握逃生的方法。

三、捕捉日常瞬间,变无形为有形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很快就忘记了,看到了很快就记住了。”因此我们通过手机拍摄捕捉孩子活动的瞬间,变无形为有形,然后幼儿观看自己活动的情景,帮助其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如:中班安全教育活动《安安全全玩滑梯》,拍摄了平时幼儿玩滑梯的情景,运用多媒体技术画面的放大、放慢、定格等多种手段,让幼儿通过仔细观察,主动思考、探索、讨论出哪些是正确的玩法,哪些是危险的、不安全的,这样让幼儿真实感知,不但容易理解,而且知识完整、印象深刻,并逐步内化为正确的行为技能,多媒体教技术引入安全教育活动,给活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拓宽知识领域,变单一为多样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搜寻大量为幼儿园安全教育内容服务的网络资料、Flash课件、电视片段等,多渠道向幼儿提供与安全教育内容相关的信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如:当幼儿看到电视新闻里小朋友因玩火不慎造成伤害时,都脸色凝重,纷纷议论:“大火好厉害呀,把整个房子都烧了,太可怕了!”“大火把人都烧伤了,该有多疼呀!”看到小朋友在超市追逐玩耍,造成摔伤、夹伤、撞伤等意外伤害时,纷纷指责其行为的不当……运用多媒体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意外的发生就在自己身边,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教育,孩子们很快就能接受,懂得怎样避免伤害,意外发生后该怎么办,自我保护能力也得到提高。

五、解决教育难点,变抽象为具体

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41-03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涉及了从课程理念到教学模式、从课程目标到知识体系,从教学方法到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变革,这对执行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熟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对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书本”、“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内容中许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如“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等,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讲解,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一些枯燥的名词,而难以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脱节,从而很难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从教学方法上看,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示范性和实践性已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师范生实际教学的能力无法由理论学习直接转换得来,必须逐步通过对真实教学情境的直接或间接体验来获得,作为改革本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从而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当今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一种方法。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真实的、包含典型问题的中小学教学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组织学生通过观摩、评议、思考、总结、尝试等形式,来建构新知识,提高学习者教学技能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案例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所采用的案例要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典型性等特点,一般通过观摩、设疑、讨论、反思等教学形式进行。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而教学技能的提高必需经历由“模仿”到“熟练运用”然后逐渐到“创新”的过程。一方面,来自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身临其境”,认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复杂多变等特点,深刻体会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及时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同时,通过对具体教学案例的观摩、评议和反思,能够给予学生较多观摩、评议、实践和思考提升的机会,让学生在观摩评议中学,在模仿尝试中学,在总结提高中学,在试讲实践中学,使学生不断得到处理各种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对现实教育教学问题的决策能力,获得初步的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2)促进师范生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观摩、讨论和反思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需要对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认真观摩思考,根据所学的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讨论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对案例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一步步建构起来的,他们获得的是在观察、分析、研讨和反思中学到的、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不再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有利于师范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在观摩案例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和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讨论案例时,要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与别人辩论,辩证地借鉴他人的看法,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会从不同视角来研究案例,对案例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其他解决方案,有利于学生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笔者在本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说课、教学技能训练等模块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

1.课前精选案例

恰当的案例的搜集和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首先,选取案例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案例中的材料要与知识点有机结合,如信息技术课程模块中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点,笔者在教学时选取了几段不同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视频,学生观摩之后对各阶段的特征讨论分析并进行总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其次,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一方面案例中要包含典型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经常会遇到的教学问题;同时选取的案例要涉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模块中,学习讲授法时,笔者选取了北大附中李冬梅老师的《信息及其特征》这节课的教学实录,本节课理论性很强,比较适合讲授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基础”部分的典型内容,为学生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学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

2.案例教学的实施

(1)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进行,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实践的先导,为下一阶段的案例评议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如在组织学生分析一些优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之前,必须先要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内涵、基本流程、各环节的含义等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案例观摩阶段

案例观摩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提出观摩案例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者一些要注意的方面,提示案例的观察点及相应的讨论要求,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案例情境,组织学生观摩案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搜集的一些优质网络资源(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说课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第二类是见习时实地采集的相关专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录,还有一类就是实习或教学技能比赛时录制的学生教学片断,尤其第三类案例中的“准教师”和学生各方面都最接近,所以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作为师范生,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要经过长期的观摩、实践、反思、改进这一过程,初期阶段他们需要从优秀的教学案例中进行观察和模仿,来获得直接具体、有价值的教学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技能。

(3)案例分析评议阶段

分析评议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案例讨论中,关键是“脚手架”的搭建,教师要构造一系列特定的案例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及时引导学生抓住案例本质,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围绕案例中的典型问题、疑点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分析、讨论,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研讨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大家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彼此借鉴。

(4)自主探究、提升反思阶段

在综合评价学生的各种观点见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案例中观察到的优点进行总结提炼,多角度地审视案例中的不足,启发学生以案例为契机,抽象概括出解决案例中涉及的普遍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给学生提供创造迁移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以后创造性地解决此类问题打下基础。本阶段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并形成专业技能的关键,是案例教学的最高境界,能够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十分有利于师范生以教学技能为核心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当把案例教学作为改进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基本策略之一。无疑案例教学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的应用还在探索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策略的改进、网络环境下教学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

[2]李凌云.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中视频案例教学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3).

篇4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教学中一个常用的方法,本文主要是以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中第二章第一节《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信息技术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1/03-0078-02

一、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利用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学会相应的知识点。案例的设置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1)教学案例应该与教学内容具有相关性。选择教学案例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讲解某个知识,与自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应。

(2)教学案例应该是学习者所熟悉的。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应该充分了解学习者是否熟悉这一案例,以免陷入无限举例解释的圈子。例如: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节课中课本导入环节选择的是杨叔子打猪草的例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猪草,有的学生对猪的认识都不深,面对这样的学生就应该注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案例。

(3)教学案例最好不要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获取信息的方法,让学生们思考班主任平时是怎样得知学生表现的,并展示了一张班主任从门后面偷看学生情况的图片,这样也许会使学生感兴趣,但是,会不会影响学生对班主任的印象?所以,教学案例还应该注意传递正能量。

二、案例教学法实例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节课是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然后一一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这样一种先整体后局部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其教学目标是:①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②学生在获取信息时能够正确地定位信息需求并且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获取到相关信息;③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其教学案例的设计如下。

1.课堂引入

展示诗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找一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这首诗歌说明生活中到处都存在信息,我们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引出本章学习内容为信息获取。

2.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师用“大武汉春秋”这个笑话(易中天和于丹都是在《百家讲坛》上的名人。易中天说:“我出了一本新书,叫做《大武汉春秋》。”于丹却说:“老易出了这本书,我只看书名就知道是本科幻小说,武汉哪里有春秋啊?”)来说明武汉天气变化无常,那么获取明天武汉天气是很有必要的,然后让学生思考获取武汉天气信息可以通过哪些途径。通过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获取信息可以通过看天气预报、看报纸、打电话以及网上搜索等方法,说明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学会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让学生回答最想采用的方式,为什么。然后教师总结,引出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3.定位信息需求

展示《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宣传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出穿越的话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穿越了会是什么情况?假如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穿越,但机会只有一次,你应该做哪些准备?通过学生的回答(想好自己穿越到哪个时代的哪个时间,什么地点,那个时代的情况,然后再搜索相关信息),教师总结怎样定位信息需求:考虑时间、地点、内容三个方面。

4.选择信息来源

教师提问做好穿越准备,可以从哪些地方获取到信息?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而引出信息的四种来源:文献型信息源、口头型信息源、电子型的信息源、实物型信息源,并让学生尝试分析各种类型信息的优缺点,教师再总结。最后教师再将话题引向媒体(以电视、报刊、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因特网为核心的新媒体),让学生对媒体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5.确定信息获取的方

教师询问学生:班主任平时是怎样得知你们表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确定信息获取的方法:观察法、文献查阅、问卷调查、网上搜索等。

6.评价信息

教师先告知学生评价信息的几个角度,然后通过几个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信息。其中,以香蕉和苹果的例子(我想要一根香蕉,可是你却给了我一车苹果,然后你说你被自己感动了,问我为什么不感动,我无言以对,然后,你告诉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钱给我买了一车苹果,可是,我却没有一点点感动,我一定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来说明相同的信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以《我是歌手》这一热门节目引导学生想想平时是不是收到过“《我是歌手》栏目组”给出的中奖彩信(展示两张中奖彩信的图片),让学生判断信息的真伪,从而引导学生从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这个方面来辨别信息的真假;以兰德公司在朝鲜战争中预测到“中国将出兵朝鲜”但美国军方没有采用的例子说明信息是具有时效性的。最后,以孙悟空的图像结束本节课,希望学生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也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学会正确地评价信息!

三、教学设计反思

本设计采用教学案例法,通过生活中具体的、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的整体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将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本教学设计也是几经修改,第一次是想通过一个“请带我到______旅游”为话题进行探讨,贯穿信息获取一般过程的各个环节,但发现这样做难度很大,学生兴趣可能也不会很高,所以,又一次修改:通过天气的例子引入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然后,一一剖析各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中使用不同的例子。在第一次讲课后发现学生兴趣不大、配合度不高,又再一次修改,增加了一些比较有趣的话题,尤其是引入了穿越这个热门话题。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教学效果较好。这也说明教学法在设计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实际情况,认真备好一堂课,让学生爱学、乐学,这样教师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王维哲,朱永宽.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2010,(04).

篇5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得以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许多弱点,例如:教学内容表达方法较为有限,基本上限于依靠口语和黑板表达教学内容,全班学生被迫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教师无法了解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无法向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练习和及时的反馈,等等.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中的课堂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使之得到优化:利用多媒体演示来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能力;利用计算机支持进行分组学习,有助于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方面的差别;利用自动化练习手段,可以提供及时的自我反馈,同时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探索创新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锥体积该怎么计算?通过课件演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然后再出示“高相等底不等”“底相等高不等”“底和高均不等”等几组实验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人机智能交互功能使得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实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和进程,充分发挥主导控制作用。学生的教学的主体,让他们理解并掌握知识点是教学的目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控制某些对象,让它们自动演绎出结果,使学生对这些对象及其演绎的过程有着亲切感;还可以充分展示某个思维的各种发展方向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可以反复多次演示某些内容而避免板书和擦黑板的不方便。在传统的信息单向传递中,学生接受信息时处于一种被控制的消极地位,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人机智能交互性使学生可以通过上机直接操作课件,控制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次数,或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还能实现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强的参与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6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信息安全;分梯度

作者简介:康晓凤(1978-),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信电工程学院,讲师;鲍蓉(1968-),女,上海人,徐州工程学院信电工程学院教学院长,教授。(江苏 徐州 22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1JSJG2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07-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技术发展更新最快的专业之一,而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又是本专业技术更新最快的课程之一。为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能跟上社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在给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同时,还要强化动手能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同时在实践应用中主动学习新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

CDIO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这个思想和所倡导的学以致用和应用指导学是一致的。

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学生最初学习的积极性会比较高,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只有在CDIO 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大纲设计

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构思信息与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大纲时,着重在教学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课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内容方面要求与当今的技术发展同步,将热点问题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去。例如,2013年“3.15晚会”曝光的和网络安全相关的问题,可以融入到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分析其成因、原理和解决方法。课程设计要能与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相关学科竞赛的水平同步,同时定期与相关的企业和院校交流,保证能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省级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和省级以上信息安全竞赛的主要获奖者,本课程就可以免修。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经过课程组的讨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安全发展现状和前沿技术、网络操作系统安全、网络实体安全、网络数据库与数据安全、数据加密和鉴别、防火墙、网络攻防技术与应用、Internet安全和VPN技术等,实验项目包括密码学(置换、替代、DES和RSA)、PKI、多级安全访问控制、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VPN和安全审计等内容。课程设计遵循以赛带练的指导思想进行开展,主要分为两大方向:安全作品和模拟攻防。安全作品由教师指定参考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来实施,这些题目主要参考各级信息安全竞赛而不断更新,如文件透明加解密、基于Android平台的安全通信录、基于Android平台的绿色浏览器、基于Android平台的手机防护系统等。模拟攻防由教师提前创建一个模拟环境,在此环境中预留一些漏洞和层层关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关卡越多,则完成质量越高,环境和关卡的设置参考各级攻防赛的相关设置。

二、一个核心、一个导向、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提出了一个核心、一个导向、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一个核心是指以从业职位为核心,以信息安全人才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基本需求为基础设定了三大类职位:安全软件开发、安全顾问和红客。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拟定职业方向,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某个方面的能力。一个导向是指以项目经理训练为导向,即与网络安全充分结合的综合性的团队式项目训练,从团队人员的确定、项目计划、项目实施和项目的推广整个过程都有项目经理来执行,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三个层次是指本课程的教学结构和内容上分为基础模块、项目模块、企业模块三个层次。基础模块是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项目模块是项目经理训练,企业模块是实训基地的企业项目实训。

三、分梯度的学生培养机制

徐州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没有设置信息安全专业,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只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网络工程方向开设,而信息安全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仅仅在网络工程方向的学生中去培养优秀的信息安全人才是困难的。学生仅仅学习这一门课程远远达不到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技能要求,所以我校一般从大一开始进行选拔和培养。首先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选拔一些有兴趣的同学,进入学院设立的学生网络技术学会,然后再从中选拔比较优秀的学生进入学院与企业共同设立的信息安全小组。进入信息安全小组的同学采取导师制的方式进行培养,指导老师对信息安全小组的每个同学制订一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指导这些学生去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申请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项目,在本科学习的第四年再把这些学生送到相关的实训基地参加实训项目,形成了四年分梯度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机制,如图1所示。

四、基于情景模拟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

在CDIO的12条标准中,标准5和标准6对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依据CDIO的指导思想和企业项目需求,课程组老师进行多方考察和筛选后,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信息安全实验室。本实验室不仅可以进行常规的课程实验,同时也能模拟各种信息安全应用案例,实现各类安全项目的实施。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教学、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学科竞赛、教师科研、实训基地、服务社会等环节有效地融入一体。

在实践教学中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每一个实验都进行应用情景设计,按照“设定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经验推广”的模式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对每一个实验项目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本科学习的第四年进入实训基地学习,和校外工程导师一起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这样学生掌握的技能就能和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实施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在校外实训期间参与企业各类工程集成项目多项,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CDIO理论和实践能力

为了加深对CDIO的认识,并把这个理念带到教师实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要求课程组的教师认真学习CDIO的理念,同时积极参加国内组织的CDIO教学研讨活动。现在很多大学教师在自己专业知识和科研方面都是专家,但在实际工程和产业中的经验非常有限,CDIO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实战动手能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课程组教师积极争取学院委派到企业进行锻炼的机会,增强自己的实际工程和产业经验。现在本课程组教师都具有工程项目经历。

六、结语

在充分研究与吸收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对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从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和实训体系的设计,以及学生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2010年起,学生申请软件著作权4项,在国内的各类期刊9篇,在省级以上信息安全技术相关的学科竞赛中获奖11余人次、申请省级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和创新创业项目10项。在此基础上,将继续运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深化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 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2]林英,李彤.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安全方向”CDIO实践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6):94-97.

[3]徐剑,王学毅,谭振华,等.基于CDIO的网络安全类课程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8):61-68.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教学;显著性差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4-0004-05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属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由于其地域的特殊性以及多民族的特点,本文就该地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现状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促进该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针对呼伦贝尔地区中学教师发放,包括市、县、乡级共7所中学。在样本选择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学校类型将本市中学分为重点校和一般校,并根据重点校和一般校教师人数比例3∶17,在重点校发放问卷45份,一般校发放问卷255份,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3份,有效问卷252份。问卷回收率为91%,有效率为92.3%。[1]

2.研究方法

本问卷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主要从课前准备、课程实施及课后辅导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其中课前准备主要从三个问题来调查,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问题二)、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进行备课(问题三);课程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问题来调查,即教师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问题四)、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或其他工具软件)来展示教学内容(问题五)、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拓展学习内容(问题六)、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问题七);对课后辅导主要从以下两个问题调查,即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问题八)和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问题九)。为方便读者阅读,下文图表中对于问卷涉及到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的问题均以上述问题代号代替。

问卷每一个题目都采用Likert式五等分计分方式,教师在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选项中选择适合自己想法的答案,非常同意记为5分,同意记为4分,不确定记为3分,不同意记为2分,非常不同意记为1分。

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分析

据调查,目前呼伦贝尔地区中学教师已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包括课前准备、课程实施以及课后辅导,我们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行为进行加权平均数统计,并对其重要程度做了简单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主要是课前准备,其中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问题二)排在前两位,其次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后是课后辅导(问题八和问题九排在第八和第九位)。

具体应用情况如下:教师在备课时,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的占被调查者的77.8%(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的教师占80.6%(问题二),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进行备课的占69%(问题三);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占71%(问题四),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或其他工具软件)来展示教学内容的占75.4%(问题五),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内容的占65.5%(问题六),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的占75%(问题七)。教师在课后辅导中应用信息技术较少,如常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教师占被调查对象的37.3%(问题八),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教师占44%(问题九)。如图1所示。

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差异性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我们探索分析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学校类型的不同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判断。根据前期对样本的分析,各个样本均是随机抽取并相互独立,来自服从正态分布的整体并根据方差齐性检验,方差相等,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样本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即ANOVA检验),并以P

1.性别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问题一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sig.=0.03

2.年龄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年龄主要分为20—30岁、31—40岁、41—50岁、51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对各个年龄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所示,问题一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sig.=0.00

3.学历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学历主要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对不同学历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所示,教师的学历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有三项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是问题一(sig.=0.01

4.教龄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教龄主要分为5年以下、6—10年、11—20年、21年及以上四个阶段,对各个教龄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所示,教师的教龄主要在问题四(sig.=0.01

5.学科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按照中学学科的重要性及学科性质,将学科分为数理化、语外政、史地生、音体美、信息技术和其他六个方面。对各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行为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根据表6显示,各学科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并无显著差异。我们进一步对各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均值加以分析,发现以下几点:

(1)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各种行为活动中,均值最大的绝大部分都出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除问题三和问题八),这是因为就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而言,信息技术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内容而存在,故应用较多。问题三和问题八分别是教师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的资源和常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较迅速,而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应用较少;同时,信息技术在中学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像其他课程纳入中考或高考的范畴,往往很少有留作业的情况,因此对于学生的辅导也较少。

(2)对于数理化这些理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比较多,而且从网络和资源库中搜集资料相差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理科课程知识点比较固定而决定的。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以展示教学内容为主,然后依次为创设情境、补充或深入说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对于语外政这些文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做教学补充和说明教材内容,然后依次是展示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4)对于史地生这些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然后依次为补充或深入说明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拓展学习。

(5)对于音体美这些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创设情境和补充或深入说明教材内容,然后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最后为展示教学内容。

6.年级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中学教师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年级组,对两个年级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表7所示,初中和高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并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均值分析,在准备教学资料方面,初中教师比高中教师利用Internet搜集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情况要多,而使用资源库中资源的情况,初中教师却不及高中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这一项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基本持平;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方面高中教师较初中教师更多一些;而在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这一项,初中教师应用相对多一些,但不明显。在课后初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情况要多于高中教师,而指导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情况相对高中教师要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由于高中生较初中生有更好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高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方面比初中教师更多一些。

7.学校性质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根据呼伦贝尔地区实际情况,将呼伦贝尔地区中学分为市重点中学、区/县重点中学和一般校三种类型,对三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表8所示,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在问题一(sig.=0.00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主要是对教学中教师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和学校类型,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从上述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学校类型的差异是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学历的差异,其他性别、年龄、教龄只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个别方面有影响,而任教的学科和任教年级并无显著性差异。

因此,学校的基础设施状况、领导及环境的支持仍是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尽心教学的最大因素,需要高度重视。其次对教师本身的学历、年龄、教龄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态度与能力也需要进行关注,而对于任教的学科和年级则根据其不同的性质进行合理使用即可。

篇8

[关键词]“互联网+” 外语教师 生成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30-02

总理于2015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而“互联网+教育”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通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创新教学手段和模式,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此大背景之下,外语教师必须面对诸多挑战,也决定了其专业学习范式发生转变的必然趋势。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外语学科教学手段与方法取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而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更趋向于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的、由信息技术支持的、能生成实践性知识的更加多样化的方法与手段。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新趋势

由于意识到信息科技给世界带来的巨大改变以及个体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当前,很多国家及国际组织在其提出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体系中,均将数字素养确定为核心素养之一,而且也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核心要素之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必将迎来新的挑战。2012年我国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观念,并且出现了诸如班班通、校校通、电子书包、未来教室,以及翻转课堂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新的外部环境必然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大环境要求外语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外语学科的课程教学,改变教学模式。但是对于信息技术,并不是所有的外语教师都采取认同的观点,或者会在整合过程中出现各种阻碍因素,根据学者王卫军的研究结果,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因素:技术发展、教育制度、专业地位;(2)教师因素:能力、信息、态度、时间;(3)学校因素:组织、资源、培训、交流,等等。目前相关研究的关注点均集中在社会和学校因素这两个方面,过多强调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将教师置于被动学习的位置,而忽略了教师本身的内在因素。

而从生成性学习的视角来研究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则可以充分引起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关注,可以把握其能力发展的内在特点,促使能力发展回归教师主体。这样一来,教师将从被发展的角色变成主动发展的主体,激发其创造力,从而能够主动建构信息技术与外语学科的整合框架。

二、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的内涵

生成性学习从上个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趋向,强调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和成人特性,认可其学习的实践性、情境性和过程性。因此,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是一种专业学习范式,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教师可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最终实现其自觉、自主的外语专业发展。

目前,生成性思维已经成为重构当代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形成了教学本体论、教学价值论和教学认识论三个基本领域。尽管各个领域的研究重点不同,但是学者们基本认为:外语教学活动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因此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平等、民主与对话;同时,外语教学过程更重视转变与创造,这个过程不是机械的,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个性化和差异化。

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机制的组成要素有教师主体、种子知识、生成性活动、生成过程、生成环境、生成支持、生成目标及生成状态,其核心部分为教师主体、种子知识和生成性活动。教师主体指的是教师自身的需求、选择,种子知识是基于实践反思形成的理性认识,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而生成性学习活动是生成性学习的载体,包括诸如设计类、反思类、评价类和实践类的各项学习活动。在其他辅助要素中,生成过程是教师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主要是指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成支持则是指外部环境为教师生成性学习提供的帮助,可以体现为人为协助或者资源支持,等等;而生成环境指为生成性活动提供组织支持、技术环境、文化熏陶等措施。

另外,生成目标在辅助要素中也很重要,它指的是生成性学习给外语教师带来的改变、影响等最终价值取向,而并非是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结果描述。

外语教师的生成性学习实质上是让学习回归教师的生活世界,通过生成过程帮助教师适应外部环境,实现外语专业自主自觉。因此,在当今“互联网+教育”大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的学习目标就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

(一)生成性学习的内容框架

为了促进外语教师的生成性学习,提供任务设计的依据,就必须先分析生成性学习活动类型。根据外语学科的知识特点,生成性学习活动可以分为:(1)理解活动,例如比较、测试等;(2)构建活动,包括设计、构造等;(3)评价类活动,包括观察、反思等;(4)联系活动,例如分享、论、指导等;(5)实践活动,包括讲课、说课、竞赛等;(6)干预活动,例如记录、建模等。这六类活动的结果大多体现在教学设计方案、课件、教学实践等方面,外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与其他教师开展交流、分享、反思等活动。

此外,对于生成性学习中的活动对象选择,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教师应选择重点关注信息技术融合与外语教育教学的过程要素。本文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ICT-CTF(教师信息与通信能力框架)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将活动对象划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类。

基于活动类型及活动对象,可以建立起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理解活动 评价活动 整合活动 实践活动 联系活动

技术

素养 事先观摩优秀课件 对比、评价自己的课件 重新设计自己的课件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与其他老师分享、讨论

计划

准备 研究优秀课件设计方案 记录下要学习的地方 设计基于信息技术的教案 将教学方案应用于外语课堂 听课、说课并总结

组织

管理 观摩优秀教学课件 反思自己的问题 设计新的教案 将新教案应用合作式学习 与其他老师或学生总结学习效果

评估

评价 学习新的教学评价方法 比较评价教案、教法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评价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应用 征求专家及其他教师的意见

发展

学习 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 对照查找自己的不足 进修网络信息技术 将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实际教学 听取专家与优秀教师的建议和讲座

外语教师的生成性活动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因此上述的框架必须通过教师主体与同伴,并经由信息技术资源与工具来实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二)生成性学习的中介物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主要依靠下列中介物的支持:

(1)语言及文化类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外语教材、电子书、外文文献资料、资源链接,等等。

(2)课件及案例类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课件、教案、微课、慕课、多媒体资源、教学反思,等等。

(3)课程评价类资源:其中包括试卷、档案袋、评估表等评价工具,以及反思、自评、互评等评价策略。

(4)指导策略:主要包括常见问题解答、专家点评、作业点评、讨论点评、外语词汇及术语解读、作业设计指南等。

(5)学习支架:主要包括范例、问题、建议、图表、模板等,可以使外语教师内化某种思维或策略,进而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6)技术工具:主要包括各类适用于外语教师学习的媒体工具、软硬件设备、互联网技术。生成性学习强调教师个性化、差异性的学习形态,因此离不开线上或线下的学习环境、数字技术工具的支持。

(三)生成性学习的环境

外语教师的生成性学习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因此对于实施环境的要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并不仅仅指某个网络平台或者软件的提供,还需要各类资源的交互作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支持:

(1)教育层面:指为了提高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提供的课程、培训、实践、评价、交流等方面的服务。

(2)政策层面:指为了支持教师的生成性学习活动,从制度、政策等方面提供的激励与评价机制。

(3)技术层面:指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与资源,支持外语教师的生成性W习,并对其生成过程进行记录、管理。

(4)文化层面:指的是技术应用文化、自为文化,它们与外语教师的本体文化相互影响,进而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文化路径。

四、发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生成性学习

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其进行生成性学习,而生成性学习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外语学科的教学当中,同时还要支撑自身的学习和发展。

目前,国家为了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已经开发了诸如教育资源库建设、国培计划、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等平台,以及许多的信息技术工具,如课例研修工具、课堂观察工具、反思建构工具等。另外,虚拟学习环境、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等综合应用也都应运而生。

在诸多的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对于外语教师比较适用的应属“教师个人学习空间”。教师个人学习空间出现在90年代,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创造性的需求而出现的,是个人学习环境(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与虚拟课堂(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的整合。个人学习环境缺乏对于活动设计和过程的监控,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的外语教师来讲,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而虚拟课堂则缺乏灵活性,对教师的活动监控过多,体现不出语言学习者的灵活性,因此将两者互相交融就形成了既可以得到指导又不失主体性的个人学习空间(personal learning space)。外语教师可以将个人学习环境融入到具体的学习平台、校园网等数字化学习环境,通过记录、分享与联系等方式来分享与交流自己的研修成果,从而实现生成性学习。在个人学习空间中,可以设立自己的电子档案袋,记录教师生成性学习的过程,同时还可以作为评价和反思的基础,推动其生成性学习的发展。

总之,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生成性学习为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强调了回归主体、回归创造的专业发展模式,从而走向外语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与创新的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李玉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框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

篇9

(一)信阳市南湾风景区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现状

关于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现状的调查包括在日常教学中制作教案的形式,上课使用的课件是否自己制作,能操作的教学媒体,会使用的工具软件,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五个问题。

1、在日常教学中制作教案的形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案有纸质教案和电子教案,通过教师使用教案的形式可以看出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情况。从调查可以看出,有57.9%的小学教师以纸质教案为主,少量使用电子教案,有30.08%的小学教师用纸质教案,说明电子教案的使用率不高。

2、上课使用的课件是否自己制作。教师日常使用的课件有自己利用编辑工具制作的,这种课件在制作的过程中融入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但是这种方法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也有教师从教育信息平台下载进行加工的,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借鉴他人课件的优点,但是目前优质的教学课件较少。调查表明:50.6%的小学教师从网络上下载并修改,这样既融合了自己的思路,又借鉴了他人课件的优点,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3、能操作的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包括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不但会使用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这样的传统教学媒体,而且还会使用计算机这样的现代教学媒体。

4、会使用的工具软件。通过调查可以看出,90%的小学教师会使用Word,55.8%的小学教师会使用Excel,69.2%的小学教师会使用PowerPoint,说明大多数小学教师办公处理软件都应经会使用。而只有25.6%的小学教师会使用Photoshop,35.1%的小学教师会使用Flash,对于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Dreamwave和Authorware会使用的教师则更少。

5、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调查表明:对于“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这个问题,只有62.7%的教师认为还可以,说明部分教师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二)信阳市中小学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现状

关于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现状的调查包括对盗版软件态度、对网上的不良信息的态度、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的看法、是否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四个问题。

1、对盗版软件态度。为了节省成本,很多人会使用盗版软件,这不仅危害了别人的利益,有时候也给自己带来很多不便。对于盗版软件态度的调查,有30.3%的小学教师认为便宜经常购买,有66%的中小学教师会偶尔购买,只有3.7%的小学教师反对盗版绝不购买,说明部分小学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较弱。

2、对网上的不良信息的态度。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中到处充斥着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毒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调查表明:对于网上的不良信息,0.5%的小学教师经常浏览,35.6%的小学教师很少浏览,59.4%的小学教师从不浏览,说明大多数小学教师对于不良信息持抵制态度。

3、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和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的看法。调查表明: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有86.2%的小学教师认为应该严厉惩罚,有12.3%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视情况而定,有1.5%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有高超技术是能人。说明大多数教师对非法截取他人信息破坏他人网络或在网上散发病毒的行为予以坚决抵制,但也有少数教师认识存在偏差,还有待提高认识。

4、是否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有正确引导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给学生讲述网络的利弊,告诉学生哪些是道德的、文明的、符合法律规定的,哪些又是不该做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信息道德观。调查分为三种情况:有55.8%的小学教师偶尔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有13.7%的小学教师表示从来不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与弊,只有30.50%的中小学教师经常向学生讲授互联网的利弊,说明大多数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欠缺。

(三)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现状

关于信阳市南湾地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现状的调查包括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次数、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主要方式、需要培训的内容、限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最主要原因四个问题。

1、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次数。这个问题是了解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情况,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积极性。结果显示:有85.8%的小学教师都参加过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只有14.2%的小学教师从没接受过培训。说明大部分小学教师都愿意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但是还有很小一部分教师表现不积极。

2、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主要方式。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方式有很多,如,教师讲授、小组讨论、专家讲座等,还可以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中小学参加培训的主要方式是教师讲授为主、学员练习为辅,占67.6%,这说明信息技术课程培训的方法比较单一。

3、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哪里。小学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更好的实施多媒体教学或信息化教学。因此,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学习以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才能实现。大多数小学教师认为应该以“课件制作技能”为重点,占92.6%,有53.3%的小学教师认为重点应该放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上。说明培训部门不仅注重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方法,还应该注意提升教师实际的课件制作能力。

二、结论

通过对信阳市南湾风景区及相关县区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小学教师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水平比较高,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渴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但小学教师的信息意识随年龄增长呈递减的趋势。关于限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最主要原因这个问题,有74.2%的小学教师认为是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这说明硬件因素已经不是限制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信息素养意识,提升信息技能。

(一)加强资源配置和有效管理,形成常态化的保障机制

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物质保障,南湾风景区小学信息化资源配置相对落后陈旧且不均衡,校园网络、多媒体机房和教室的合理管理和有效利用也亟待加强。管理区政府应该增加教育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投资,购置较为先进的信息化软件系统,均衡学校的资源配置,尽可能地实现学校内部、学校之间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要保证在现有的条件下使各种硬件、软件通畅运行,真正服务于教学。为此,学校应该注重设施的日常维护和软件投入,并积极建设资源库,以促进精品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和评价体系是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有效推动力。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多层面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内容要求;二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此,建议学校建立各学科教师的新型评价体系,根据学科特点,把信息技术的使用细化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中,并开展优质课、优秀课件及优秀研究论文评选活动,以评比促学习,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资格认证、考核等方面敦促教师提升信息素养。

(三)优化信息素养培训内容和形式,快速提升教师信息能力

篇10

关键字: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简单来说,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手段体系。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地理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和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有益的引导。使学生真正走上自主、独立和个性化的学习道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在现实的地理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学地理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一、 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在信息技术革命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中学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的整合。在中学地理学科教学领域,对于改革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地理学科仅仅停留在幻灯片的使用等较浅层次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阶段,没有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融合,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可以说,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重视程度不够,数字化资源建设不足。虽然,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地理学科教学这一时代趋势得到了大多数学校的承认,大多数学校也很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然而,在我国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学校对于地理的重视远不及语数外这些学科,很多学校只是把地理当做高考学科中的小科目对待。

在教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相关的人力资源和数字化设备资源的分配是不足的,因此地理教学能不能得到相应资源使用就是一个问题,由此也或多或少的打消了地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中学地理数字化资源与其他学科相比而言,是非常匮乏的。在地理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方面还有很多要做。

(二)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足,原有的教学行为习惯难于改变。很多老教师经验丰富、知识积累多,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原有的教学行为习惯一时难于改变,他们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不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此外,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钻研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一些新教师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不足,对教材和地理教学大纲的掌控力不够,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理解不够,教学技能的运用不熟,教案课件等相关的教学资源储备不够,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效率。还有部分老师对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中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利用计算机给学生展示图片、动画等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维。没有很好的信息素养的地理老师很难真正的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地理学科教学之中。

(三)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评价机制死板。传统的地理教学形式利用粉笔、黑板进行的班级授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多为教师主动口授,学生被动的接收。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只是把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学生的学业成绩成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在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对新生事物(如: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等)难以接受、甚至抵触,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对于地理教学死板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广大地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积极性。原有的评价机制一般是对于手写教案的教学检查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这就使得地理教师疲于应付教案的检查和督促学生提高考试分数,势必减少了地理教师学习和开发信息资源的时间、精力。

二、 优化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建议

(一)提高对于信息技术先进性的认识,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表述方式灵活、动态地揭示地理规律的地理教学,而这些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手段就是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丰富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资源,进而给中学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增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二)提高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地理教师除了要有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才能在更好的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只有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才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利用哪些软件,通过哪种形式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目标,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改革原有的教学评价机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其实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要想转变过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地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信息技术成为开发学生智力、获取与地理课堂相关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

此外,应改革学校的备课检查的评价机制,使其由书面形式的检查到课堂听课的检查、学生的评课检查;由单纯的知识点检查到多想法子促进学生思维学习的课堂检查中去;由书写备课到灵活的现代备课的检查中去。如电子备课的习题、新典型题、创新题题库和课件等教学的检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