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贸易研究

篇1

关键词: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1河南省对外贸易的现状

1.1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河南省对外贸易处在平稳较快的发展过程当中,除2009年因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短暂下滑之外,其他历年对外贸易都呈现增长态势。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进出口占比处在不断的波动当中,但是整体上仍然趋于稳定,大致为“六比四”。河南省在对外贸易中历年都处于出超状态,以2014年为例,出超额843.26亿元。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给河南省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十分明显,但是长期的高额入超也会招致贸易伙伴的不满,给河南省未来的对外贸易埋下一定的隐患。而且,这种现象在我国各主要外贸省份都存在,致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高额出超水平,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以及其他抑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事件也层出不穷。

1.2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

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持续减慢,2009年一度出现负增长,2010年出现短暂回升之后,2012年增速继续下滑,2013年以后河南省对外贸易基本饱和,2014年和2013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基本相同。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和2011年的增速出现短暂回升的重要原因是2009年的负增长使得当年对外贸易额陷入低谷所致。如果去掉这一低谷,就平均增速来看,2010年的增速仍低于2008年之前的水平。整体看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状况,与近年来世界经济整体放缓的背景密切相关。河南省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东南亚国家和欧美国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它们中许多国家并没有很快地从金融危机的打击中复苏过来,压低进口以求更快的复苏经济,使河南省出口额增速放缓。同样,我国也大力拓展内需,积极鼓励民族工业做大做强,在许多政策上向国内民族企业倾斜,降低进口额度,增强民族产品的竞争能力,使河南省进口额增长趋于停滞。

1.3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分析

河南省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工业集中加工区,其对外贸易出口一直以来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外贸易出口中,工业制成品占比不断提升,初级产品占比不断下滑,而且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不断增加,几乎占据了河南省整个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2011年以来,初级产品占比逐年下降,2014年不足1%。由此可见,河南省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几乎垄断了整个出口市场,且所占的比例仍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河南省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从而使河南省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多,而初级产品出口相对减少。河南省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处在波动上升的状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的不断增长,使河南省对外贸易出口的商品结构有了明显改善,科技的价值不断获得提升。河南省出口贸易结构出现如此变化,体现出其出口商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市场的提升,中国制造正在被中国创造潜移默化的改变。

1.4对外贸易进口结构分析

河南省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不断下降,与之对应的是,初级产品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表示河南省进口贸易仍旧以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也表示河南省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例不断下降,而相应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则增加。在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当中,机电产品的比重处在波动之中,与2005年相比,2014年河南省机电产品在全部进口工业制成品中比例下降了7.6%。但是,高新技术产品在所有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却不断上升,2014年达到5.9%,比2005年高4.6%,增速十分明显。

2河南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1外贸企业的组成及比例不利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积极鼓励非公成分参与到公有制企业的改组中来,在对外贸易领域,河南省积极贯彻国家政策,推行对外贸易多元化,在河南省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中,既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公有制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但是,私营外贸企业增长过快,占有比例虽大,但外贸总额却不多,毕竟民营企业参与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弱。虽然民营企业中三全和天方企业得到一定的成就,但普遍的民营企业并不是很成功。单从这一点来说,河南省对外贸易对我国实际的贡献力远远低于预期。故而,民营企业需要大力发展自身实力,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早日成为河南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对作为台资外企的富士康而言,其外贸金额将近河南省外贸总金额的十分之七,其在外贸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客户群居多,适应于经济发展潮流。但是河南省的外资企业过少,导致整体外贸水平低弱。这些企业占有的比例严重阻碍了该省的外贸水平。

2.2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较低

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合作对象国分布在全球各地,这与当前全球化的大趋势是分不开的,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河南省进出口市场仍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弱势,主要集中于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以2012年为例,当年河南省进出口贸易额有56%在亚洲、18%在欧洲、16%在北美,三者的总和高达90%;也就是说,河南省与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各国的贸易额仅占全省对外贸易额的10%左右。从国别来看,河南省对外贸易额分布集中程度也可见一斑,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港澳台地区、日本和东盟,分别占16%、14%、14%、14%、11%,总和将近七成。如此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市场,使河南省对外贸易的依存度更高,上述区域一旦发生经济不稳定现象或者政府主观的限制进出口贸易的情况,就会给河南省对外贸易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严重损害河南省对外贸易活动。另外,对外贸易市场过分集中,就会导致外贸摩擦频繁出现,从而增强了对外贸易的不稳定性。2.3外贸进出口商品和贸易结构不合理从对河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中可知,河南省进出口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但其中的科技含量很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高。另外,河南省对外贸易主要是加工贸易,但加工贸易并不发达,其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处在全球生产链的最低端,是国际分工体系的下游部分,资本和技术的含量不足,科技含量低直接导致河南省在贸易中获利远远低于处在国际分工体系上游的国家和地区。如果河南省进出口商品和贸易结构长期保持如此状态,对河南省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3加快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措施

3.1积极培育民营外贸企业

当前,河南省对外贸易企业的比例不协调,这种局面的存在虽然可以给河南省对外贸易带来平稳的发展,但是就长期来看,隐藏着较大的危机。如果私营外贸企业不求进一步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其竞争力越来越低下,甚至倒闭。如果外资企业因经营不当而或迁离,那么对于河南省对外贸易的打击是不言自明的。所以要想保证河南对外贸易长久健康发展,就必须积极培育和指引民营外贸企业。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其一,改变河南省对外资贸易依赖的程度,避免因外资企业出现运营问题时,河南省对外贸易坍塌面积过大的危险;其二,积极培育民营外贸企业,有利于引导我国民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把国家战略真正的落实到企业层面上来,让更多的企业有机会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大大提升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三,提升我国对外贸易水平,积极培育民营外贸企业,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

3.2加快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当前,河南省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这种进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的现象给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桎梏。由于河南省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状态,这就使欧美和日本不断加强对华贸易壁垒,反倾销措施也更加严厉,这就给河南省扩大出口带来很大不便。另外,在产品竞争力上也存在很大问题。与欧美和日本相比,河南省对外贸易中的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尚不足以与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展开大规模竞争;而对于东南亚国家,虽然在产品的科技含量上低于我国,但是由于其土地和人力资源成本较低,使其产品的总成本较低从而拥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亦给河南省出口产品带来竞争压力。因此,河南省政府和各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应当主动的拓展进出口市场,推动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3.3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目前,河南省仍旧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也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由于河南省拥有天然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得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低于欧美国家,从而具备较强的价格优势。但是,它们价格低廉,并不能在长时间内有效推动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因此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出口商品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和升级,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第一,坚决贯彻党和政府的“科技兴贸”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开发新产品,努力提升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含量,政府要对具有自主知识品牌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引导民族企业不断深化创新力度。第二,深化贸易体制改革,推动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进程。河南省应不断降低外贸企业的门槛,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外贸行列,提升民族企业资本在河南省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以期将来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第三,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力度。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新兴军团,目前虽然实力有限,但将来必定是影响外贸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必须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在这一点上,河南省必须积极贯彻“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确保国外的高新技术产品大量进入我国,以提升我国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然后推向国际市场,以增强河南省外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王菲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艳荣.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19).

[2]牟光宇.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5(08).

[3]陈亮,舒兵,季晓芳.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01).

[4]刘尧飞.基于聚类分析的区域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06).

篇2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 绿色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

绿色贸易壁垒(Green Barriers)指在国际商品流通、服务贸易等领域中,进口国以保护本国生态环境为由,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保护措施,进口国一般凭借其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通过国内立法制定出严格的保护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然后出台或者制定出有利于保护本国环境、科学技术等具有限制性的措施,对来自出口国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准入限制的一种手段。

绿色贸易壁垒从实际角度来看,就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表现形式,采用绿色贸易壁垒就能够将进口国置身于对外贸易活动当中,将出口国出口商品的贸易门槛提高,从而达到限制商品进口或出口、保护本国贸易的根本目的。

1、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发展现状

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蔓延。由于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对WTO协定理解的差异及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各国限制贸易的主要手段。

1.1、涉及商品范围扩大化

绿色贸易壁垒自身就是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作为主要旗号,主要范围包括了资源利用、卫生安全、人类健康等诸多领域,涉及到家用电器、日用商品、儿童玩具等上千种不同商品,商品的范围占了全部商品种类的77%左右,并且该范围还在持续不断的扩大,因此,绿色贸易壁垒会给出口国出口商品带来更强大的挑战。

1.2、措施使用频繁化

近些年在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使用频率在不断上升,这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仅次于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重要贸易保护措施。在全球的将近5000种产品当中,有75%以上的产品都是遭到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产品,全球137个不同的进口国均对绿色贸易壁垒措施进行了采用。而我国每年都有70亿美元以上的出口商品受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并且这个影响范围还在不断的扩大。

1.3、采用措施动态化

随着人类科技和技术不断进步,绿色贸易壁垒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上升。西方发达国家对绿色标准进行了领衔制定,而且标准还在不断的提高,出口商品一定要达到最新的国际环境标准以及技术要求才可进行出口。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部分国家在将绿色贸易壁垒进行破除的同时,同时也需要采取一定的调整,来应对不同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

2、绿色贸易壁垒特点

2.1、多样化表现形式

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方式并非仅有一种,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从而导致执行标准多样化,因此它很容易遭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抵制。

2.2、扩展范围迅速

绿色贸易壁垒与金融危机具有类似特性,它往往可以从一个国家向外进行不断的传递蔓延,由于全球大多数国家对外贸易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体都可以很快传导并彼此影响。

2.3、隐蔽不易察觉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十分鲜明的隐秘性,通常都隐含有部分的各国贸易法律和法规其中,一般的出口国对这些新制定的贸易规范文件信息并不能及时获取,当这些出口国生产的商品需要进入国际贸易的市场当中时,进口国就会拿环保当借口,限制商品或服务进口。

2.4、标准有争议

绿色贸易壁垒涉及的商品范围十分广泛,各国的商品标准无法做到统一,有合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隐蔽性,贸易过程中的分歧完全无法避免,并且发生之后无法在很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调节。

2.5、西方发达国家技术优势明显

绿色贸易壁垒对贸易进行保护时,发达国家比较偏向将商品包含的科技含量提高,往往鉴于自身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占优势,打着保护本国环保旗号,缩减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准入力度。

3、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我国的经济发展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我国均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显著地增长,从实际的发展角度出发,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发展产生的影响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对进口产生的影响

3.1.1、贸易关系变化

从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角度去考虑,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进口高新技术商品进行阻拦,这也会对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也会对全球的经济和谐发展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发达国家往往为了对本国利益进行考量,将技术保护当借口,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多种贸易限制,这样的发展趋势一直下去,会使得诸多发展中国家产生不满,从而导致贸易关系恶化。

3.1.2、国内市场变化

国内生产商品在对外进行出口的过程中,会遭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受此影响,我国生产的诸多商品种类和数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这样的发展变化导致国内的市场格局出现了变化。为了保证对国外出口商品份额保持不变情况下,国内的企业需要准备生产具有多种创新种类的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出现不同状况时,提供最大限度的供给。

3.2、对出口产生的影响

3.2.1、经济增长缓慢

我国主要目标就是将经济效益增收以及国内的经济快速发展得以实现,这样我国才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利的地位。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将绿色贸易壁垒的政策在推广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尤其在出口方面,不管是商品种类还是数量都遭受到了制约。

3.2.2、产品成本增加

为了让我国的出口贸易的经济增长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我国参与到国际贸易的活动当中,一定需要适应发达国家制定的贸易政策,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保证我国的进出动可以产生理想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生产企业需要将进出口的产品质量进行不断的提高,有效的改善我国商品环境质量的指标,才有利于打开国际市场。

3.2.3、市场范围缩小

出口贸易一直是我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关键点,商品的出口关系到我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走向,同时也对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未来发展地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近些年,西方国家通过对绿色贸易壁垒进行设置,对我国出口的诸多产品限制进口,导致我国在国际市场中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已经出现了下滑,商品出口的范围正在不断的减小。

4、绿色贸易壁垒应对策略

4.1、落实“科学发展观”

将党十中明确指出必须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在将发展方式进行转变的同时,让党和国家尽早且清醒的意识到,经济的发展需要资源以及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兼顾,在具体的贸易领域当中,需要将绿色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工作继续开展,需要建立起绿色贸易相关机制,将绿色生产以及绿色生活方式进行不断的提倡和推广。

4.2、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和实施国际标准以及国外先进标准

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是企业消除技术壁垒、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欧盟、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一直积极地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欧盟在实现统一市场的过程中,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作为消除成员之间技术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美国对待国际标准的态度不仅仅是采用,而且是更广泛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并尽可能地将美国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4.3、政府增强与贸易成员国之间的谈判力度

要善于利用现有WTO机制,对于一些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政府可以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合法程序,要求这些国家取消这些不合理的标准或者修订不合理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同时积极参与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建立严格、公平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约束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技术性限制措施。

4.4、国内出口企业应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的出口产品在质量、规格、包装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综合竞争力,许多出口产品还是靠价格优势来占领市场。出口企业如果仅仅考虑经济效益而破坏了环境和社会效益,不仅会遭遇到更多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内市场上也不能够长期生存下去,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企业跨越技术贸易壁垒的有力武器。当然,这需要政府的引导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约束。

4.5、建立和完善贸易信息中心

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单个企业难以采取应对措施。政府有关部门可建立专门的贸易信息中心,一方面及时传递国内外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对我国出口影响较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并将这些应对措施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传递给相关企业,让企业在参与贸易时规避贸易风险。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行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综上所述,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层次低是阻碍我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企业应该因势利导,在企业资金投入方面,重点加大研发力度,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逐步提高,顺应国际绿色环保的整体发展趋势,整体提高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品牌知名度以及综合竞争实力,从而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创造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蒋凌燕.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16);123-124.

[2]杨晓艳.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10,(08);108-109.

篇3

关键词:陕西;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对策

一、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西部大省,连接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陕西,在对外贸易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近些年来,陕西省对外贸易总额逐步扩大。根据西安海关统计资料显示,陕西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22.2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47.99亿美元。截至2013年8月,陕西省今年累计实现对外贸易总值就已高达121.33亿美元,大约是2002年全年外贸总额的6倍。在贸易增幅方面,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受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从而导致2012年陕西外贸增幅先降后升,全年仅实现外贸增幅1.04%。但今年,由于陕西省政府的积极深化对外开放和经济形势的好转等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陕西省在2013年1至8月实现高达35.37%的累计增幅,大约是去年全年增幅的34倍和2002年全年增幅的约4.5倍。因此,陕西省不仅在贸易规模上,也在贸易增速上实现了显著的提高。

陕西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根据西安海关统计,近些年来,陕西省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的出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且占比也在不断降低。陕西四大出口产品,即重型汽车、输变电设备、飞机和苹果汁的出口量在2011年时已位居全国第一;此外,以光伏、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兴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相继成为陕西进出口市场中的主角。由此可见,陕西省的外贸结构早已不再是从前的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低级贸易结构,而是正不断朝向进口原材料,出口高精尖型工业制成品的高级贸易结构发展进行中。

二、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对外贸易已经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金无足赤,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学术界继续探讨,以便有的放矢的加以改进,实现陕西省对外贸易方面更为深远的发展。

1.进出口规模较小,贸易结构不合理

与全国外贸平均水平相比,陕西省外贸总额仍旧相距甚远,2013年前8个月的累计外贸总额仅占全国同期外贸总额的0.45%。而且多年来陕西省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较小,从2002年的0.36%到2012年的0.38%,陕西对外贸易规模的相对值小且没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与其他省份相比,虽然陕西省2013年上半年进出口增速排列全国第5位,但由于基数小,陕西省外贸总额全国排名仍20名开外。

根据陕西统计局资料显示,2012年陕西省加工贸易总额占全省外贸总额的29.7%,而全国加工贸易总额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4.8%,陕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并且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与沿海的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相距甚远,同时与相邻的河南、四川、重庆等省份也有一定差距。发展加工贸易是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关键,而陕西省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小,仍处于全国落后省份,产品贸易结构不合理。此外,企业外贸结构也不尽合理,2013年1至8月份,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按主要企业性质划分,国有企业占比20.81%,外资企业占比52.54%,集体企业占比0.05%,私营企业占比26.60%。我们很容易的看出,陕西省对外贸易的一大半是由外资企业主导的,贸易的发展仍然依靠外资企业带动,而本土企业则显现出对外贸易能力不足的一面,企业外贸结构不合理。另外,当代国际贸易中提倡出口“绿色”产品,而陕西省对此不够重视,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严重制约着陕西外贸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由此可见,陕西省加工贸易发展落后,本土外贸企业占比小,“绿色”贸易不重视,都使得陕西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陕西外贸经济的整体发展。

2.地理环境劣势,区域发展不平衡,外贸市场相对集中

陕西省虽然连接东西、横跨南北,但没有沿海城市优越的海运条件;虽然黄河和长江都经过陕西,但所能承受的船舶重量和载重吨位有限,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水运。在国际贸易运输方式中,航空、陆路运输方式费用昂贵,陆路不适合长距离运输,铁路不适合隔海相望的南北美洲、澳洲。因此,国际贸易中最普遍适用的水运在陕西并不具有优势,环境的劣势严重制约了陕西对外贸易的发展。

由于地理、历史、文化、气候等差异,陕西被分为三大地区:陕北、关中、陕南。其中全省对外贸易以关中地区为主,而关中地区又以西安为主,根据陕西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11年关中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省的96.1%,其中仅西安就占全省外贸总额的86%;2012年关中地区对外贸易总值占全省的98.1%,其中西安就占全省外贸总额的87.9%;而陕南和陕北分别仅占1.1%和0.7%,对陕西外贸发展的贡献微乎其微,可见,陕西外贸区域发展很不均衡。

近年来,陕西主要贸易国别为: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在陕西外贸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对于大洋洲、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贸易比重则较少,这种相对集中的市场格局势必导致陕西外贸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制约着陕西外贸的发展。

3.缺乏外贸人才和国际知名品牌

由于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迅猛,贸易水平和综合实力远高于陕西,这些城市能够为外贸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以便他们施展才华和实现抱负。这使得陕西虽然作为一个教育大省,拥有着为数众多的教育机构,培养出来了人才,但却不具吸引力难以留住人才。因此,陕西缺乏精通国际贸易的专业型人才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正是由于人才的匮乏,使得陕西外贸企业经常面临如:对外法规不熟导致的法律纠纷,贸易壁垒不熟导致的贸易纠纷,无法规避汇率、利率风险等问题,这将严重阻碍陕西企业外贸的发展。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它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陕西出口的商品主要依靠贴牌生产,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商品较少,很少出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依靠数量、价格等粗放型方式。因此,很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提升品牌形象,致使外贸效益较差,严重影响陕西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

三、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现针对上述问题,为陕西外贸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继续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

近些年来,陕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增速也愈发迅猛,但是,由于基数小,贸易规模相比于其他省份仍旧较小,继续扩大贸易规模刻不容缓。因此,政府应继续宏观扶持,给予外贸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并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将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推进信息化建设;培育出口支柱型产业;合理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加工业的比重;引进外资的同时,加强本土企业的发展。企业需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重视出口“绿色”产品。

2.扬长避短环境因素,协调区域发展,开拓国际市场

在看到陕西作为内陆省份,水运条件不便利等地理环境劣势的同时,我们同样看到了陕西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发表演讲时强调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而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将对此担当重任,这就需要陕西加强道路连通,开展国际多式联运,发展陕西旅游贸易,合理发挥陕西地理环境的相对优势。在关中地区一枝独秀的同时,陕西需要重视对陕南、陕北贸易资源的开发,促进关中、陕南、陕北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陕西在继续巩固原主要贸易市场的同时,也应不断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同非洲、拉美、大洋洲等国家建立良好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以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国际市场。

3.广泛吸引人才并立志高远、创建国际知名品牌

陕西,一个拥有着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育大省,每年都将培育出大量外贸专业的优秀人才,而留住人才将成为陕西省外贸发展的难点。企业应当给予这些人才优厚的待遇和发挥才能的空间,增强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心,让这些杰出的外贸人才在企业的业务发展中能够施展他们的才华抱负,使他们学有所用、用有所长。

我们所熟悉的每一件世界名品,都有其独特的品牌文化,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陕西必须强化品牌意识,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制定出全面的品牌战略,提高消费者对陕西产品的认知程度,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创建出属于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陕西外贸的深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海波: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与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 2012(08).

篇4

[关键词]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010-02

[作者简介]钟冰平(1989-),女,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基于中国与印度的比较”,项目编号:1050XJ1512076。

一、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一)正效应

Antweiler、Copeland、Taylor(1998)建立了对外贸易如何影响环境污染的理论计量,把对外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分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其实证结果表明对外贸易的结构效应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对外贸易的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对降低污染排放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所以得出结论是自由贸易有利于环境质量提升。Jeffrey、Andrew(2002)在分析对外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时考虑到对外贸易这个变量的内生性,以引力模型的距离因素作为对外贸易的工具变量,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三种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是对外贸易确实会使环境质量得以改善。Audley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其贸易活动与环境质量间的相互关系,得出了合理开放的对外贸易可以使得环境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进而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结论。Copeland、Taylor(2001)将环境作为要素纳入生产方程的一般均衡模型当中,通过三效应模型分析得出了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Cole、Elliott(2003)在此基础上,更换了污染指标,同样地得出了自由贸易改善环境的结论。

刘巧玲、王奇、刘勇(2012)基于联系方程模型通过对比中国和美国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与污染排放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增加了美国和中国的污染排放,国际贸易使得美国污染减少,而对中国的影响不显著。游伟民(2010)基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与环境政策效应这四大效应计量分析了我国30个省的对外贸易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对外贸易使得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质量得以改善。

(二)负效应

Conrad(1993)和Kennedy(1994)在其创立的三国垄断模型中,认为两个垄断出口国家政府都将使用环境政策补贴本国厂商,并不断降低环境标准,出现所谓的向下竞争,竞争的结果使三国的环境都会遭到破坏。Dua、Esty(1997) 以及Esty、Geradin(1997)也指出作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各国都会纷纷降低各自的环境标准和采取宽松的环境管制措施以维持和加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出现所谓的向底线赛跑的现象。Daly(1993)考察了对外贸易对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认为对外贸易将加剧生态环境污染。Daly、Goodlan(1994)和Ayres(1996)认为这种贸易增长既不能有效促进社会福利的改善,更不利于环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贸易的破坏性更为突出,会使得发达国家的污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污染避难所”。Chilchilnisky(1994)认为,在私有产权没有得到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对外贸易会加速发展中国家环境的恶化以及过度消耗环境资源。

(三)不定论

Grossman 和Krueger(1993) 对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 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时,把贸易的环境效应分解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三部分。Runge(1994)从资源配置效率、经济活动规模、产出结构、生产技术以及环境政策五个方面分析了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取决于所考察的具体情况。

二、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相关研究

Grossman和Krueger(1991)首次实证检验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污染排放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高收入水平随GDP增长而下降。他们把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作用机理划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使得环境质量恶化;技术效应意味着清洁技术的发展使得同样的产出带来的污染排放降低,所以技术效应会改善环境质量;结构效应对于环境质量的影响现阶段为正效应,当产出结构从农业经济转为工业经济时,结构效应增加了污染排放,随着经济结构转向服务经济和知识密集型时,结构效应则改善了环境质量。1993年Panayotou借用Simon Kuznets将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均之间呈现出的关系界定为“倒U型曲线”,首次将环境质量和人均收入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KC表明环境质量开始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而恶化,当收入水平上升到某个阶段的时候又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呈“倒U型”关系。

这之后有众多文献围绕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研究。Selden、Song(1994)以SO2、CO2、NOX、TSP为污染指标实证分析了30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倒U型曲线”是成立的。Chaudhuri、Pfaff(1998)则是以室内空气污染作为污染指标,通过分析巴基斯坦家庭层面的数据验证了家庭收入与室内空气质量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Grossman、Kruger(1995)考察了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理,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其中规模效应对环境具有负面影响,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对环境具有正面影响,这三种效应综合决定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效应。

包群、彭水军(2006)基于联系方程组利用中国分省面板数据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双向反馈机制,通过构建产出方程与污染方程进行综合考察,结果证实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间存在双向作用。并通过研究6类污染物,得出有5类污染指标符合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吴献金、邓杰(2011)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三效应角度的分析得出了我国存在以二氧化碳为对象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其中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对碳排放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效应,但是自由贸易对于碳排放的规模效应更大,因此我国的对外贸易总体使得我国碳排放增加。杜婷婷、毛锋、罗锐(2007)在分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之间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时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呈“倒U型”而是“N型”。

虽然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被概括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之后引起了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但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质疑。质疑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转移到国外,发达国家的消费主要依靠从欠发达国家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因而,EKC潜在的含义是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当国家拥有较高收入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减少,也就是说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现象可能是由于国际分工的不同造成的。如Cole et al(2004)以10个污染指标研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时就考虑到国际分工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研究表明国际分工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一定影响,但不及其他解释变量影响程度大。质疑EKC的原因之二就是没有考虑到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因此不少学者将环境资源看做是一种生产要素,与物质资本和劳动资本一起考察,如Lopez(1994)等。在此基础上也有许多学者运用Granger研究了环境质量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如Liang、McKitrick、Coondoo和Dinda(2002)等。

三、研究简评

随着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综合分析众多国内外文献,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局限:

首先,学者们对于对外贸易是否有利于环境质量这个核心问题,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无法给予政策制定者令人信服的政策建议。其次,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及贸易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以研究发达国家为主,这对于结论的普遍可用性存在一定的制约。国内学者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当然,其中也有许多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不少学者将其研究方法应用于对外贸易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研究中,这对于温室气体控制有重要意义;2在以往研究中,主要以静态研究为主,现众多学者将环境问题的持续性和惯性加以考虑,更科学真实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我国在对外贸易与环境质量间关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深度也有待提高。而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前列,环境问题也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国应重视对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相关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巧玲,王奇,刘勇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与污染排放的关系研究——基于美国和中国SO2排放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

篇5

关键词:金融发展;对外贸易;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Johanson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183-03

一、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文献综述与机理分析

1.机理分析。H-O-S 理论认为,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以及各种商品不同的生产技术系数是国际贸易中各国比较优势的来源,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贫乏要素的商品。金融部门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部门。金融体系具有降低风险、有效配置资源、动员储蓄、便利交易和加强监督管理功能(Levine,1997)。发挥这些功能能够增加资本积累、推进技术创新,继而影响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金融发展影响对外贸易的途径(如图1 所示)。

2.国外相关研究。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依赖技术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以及垄断竞争产品差异化框架下的分工进行分析。近年,经济学已达成共识,即社会、经济、法律与政治制度等是经济绩效的核心决定因素。因此,与技术和禀赋的作用相类似,制度的比较优势也是国际贸易方式的重要因素。Kletzer 和 Bardhan(1987)就信贷市场不完全如何影响国家间分工和贸易模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一国的比较优势受金融制度影响,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生产外部融资需求高的制成品部门具有比较优势。Beck从规模经济角度研究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在对65个国家1966―1995年近三十年的数据所做的跨部门数据显示,金融发展水平与制成品出口/GDP、制成品出口/总出口等反映贸易结构的比率之间呈现正相关。从降低风险的角度研究,Eaton,Grossman(1985)认为,当金融市场不尽完善时,将引起贸易干涉,一国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会影响一国的商业政策。Feeney 和Hillman(2001)建立了一个关于本国金融市场功能和国内风险分散的模型。Ju and Wei(2005)发展的木桶理论将金融发展比较优势纳入新古典的 Heckscher-Ohlin-Samueson框架。Rajan & Zingales(1998)从行业层面证明了国内金融发展对行业生产和成长的促进作用。

3.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国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主要从实证上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关系。孙兆斌(2004) 认为,金融在资本积累和配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陈建国、杨涛(2005)对1992―1999年间中国金融发展对于出口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做了初步的实证分析。齐俊妍(2005)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金融发展因素引入H-O的理论框架中,说明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资本禀赋和促进技术进步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沈能(2006)以1980―2003年数据为分析样本,采用Geweke分解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就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近些年来,浙江省的外贸经济一直快速稳定地发展,对外贸易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同时,在浙江外贸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浙江省金融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高效性、超前性和国际性的特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有关数据分析浙江省金融发展与贸易增长的关系,并试图从宏观金融层面提出促进浙江省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二、实证分析相关指标数据选取

1.金融发展指标。国际上通用的是Goldsmith 和Mckinnon的金融发展指标――金融相关率(FIR),即金融资产与GDP 的比率。在中国的省域研究文章中多采用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作为金融资产,考虑到浙江省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在浙江省进出口贸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图2),我们认为,非国有经济获得银行贷款额可以较好的衡量浙江省金融中介的发展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由于数据可得性原因,我们以金融机构的短期贷款中乡镇企业贷款、三资企业贷款与个体私营企业贷款之和代表非国有经济获得的银行贷款。这一指标同时也反映了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记为FI(经过基期价格调整)。

2.对外贸易指标。本文将以下两个指标作为对外贸易发展的指标,其一经过基期价格调整的对外贸易总额,即浙江省进出口总额;其二是出口结构指标,我们采用的是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出口额之比。前者反映浙江省进出口的规模,后者则反映出口贸易的结构变动,分别记为IE和EX。从数据可收集性以及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出发,本文分析1994年以来浙江省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关系。为了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这里采用自然对数建立VAR 模型。三个变量定义如下:lnFI = log(FI) ; lnIE = log(IE) ; lnEX=log(EX)。

三、金融发展与浙江省对外贸易关系的协整和格兰杰检验

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同时考察变量的单整阶数,即对变量及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

1.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时间序列lnFI,lnIE,lnEX,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即是一阶单整。时间序列lnEX、lnFI、lnIE 的单整阶数相同,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本文使用Johanson(1995)协整检验方法对时间序列金融发展水平FI,对外贸易规模IE和对外贸易结构EX进行协整检验。在进行Johanson协整检验前,首先确定VAR 模型的结构。

用赤池(Akaike)信息准则(AIC)或用施瓦茨(Schwartz) 准则(SC)选择最大滞后期k值。经过选择,k=1。同时,我们用LM统计量检验残差序列有无自相关,怀特(White)检验是否存在异方差,JB(Jarque-Bera)检验残差的正态性,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上各方程回归的残差序列均满足正态性,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且VAR模型的全部特征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内,表明VAR模型是稳定的。通过模型选择的联合检验,确定最合适的协整检验模型为协整空间中有常数项而不含趋势项模型。lnEX,lnFI 之间Johanson 协整检验结果(见表1),显示变量之间有且只有一个协整关系; lnIE、lnFI 之间Johanson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2.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协整关系。由Johansen 检验得知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结构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金融发展水平与出口结构变化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可以建立包含一个协整方程的向量误差修正(VEC) 模型。模型结构选择保持与Johanson 协整检验结构的一致性。这里省略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具体形式。

ECM=LNEX-1.504878LNFI

(0.22930)

Log likelihood:9.418420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为更好观察金融发展、贸易规模与贸易结构的动态关系,可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于ΔlnFI 与ΔlnIE,ΔlnEX是平稳的。基于此,我们对ΔlnFI 与ΔlnIE,ΔlnEX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同时对存在协整关系的lnEX与lnFI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ΔlnFI 与ΔlnIE,ΔlnEX都不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短期,金融发展不是对外贸易增长的Granger 原因,同时贸易增长也不是金融发展的Granger 原因,贸易结构优化不是金融发展的Granger 原因,同时金融发展也不是贸易结构优化的Granger 原因。从长期关系来看,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结构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金融发展水平与出口结构变化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4.对实证结果的现实分析。(1)浙江省金融发展对该省对外贸易结构在短期内影响不大,而长期看来,金融总量的增加与贸易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此结果说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优化了浙江省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但是浙江省现在的金融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导致出口商品结构呈低度化特征,制成品出口中还是以劳动密集型商品和加工贸易产品出口为主。(2)浙江省金融发展与贸易规模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短期金融发展与贸易规模也不互为Granger原因。金融总量的增加在短期内对对外贸易增长作用不明显,金融发展没有实现对外贸易的规模经济效应。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如在浙江省出口企业中占有相当比重的浙江省中小企业,出口贸易融资很大程度上不是依赖银行信贷,而是民间信贷,即非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我们本文所选择的金融发展指标中,没有体现这一融资形式,主要是出于民间融资的统计难度。另外,我们的金融发展指标也没有考虑证券股票等融资方式。因此,浙江省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规模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有待扩展。

四、政策建议

目前,浙江省的国际竞争力都是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上的比较优势,贸易结构的主导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若贸易结构发生变化,需要形成以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所以比较优势面临着向更高级化转换的需要。当前浙江省金融部门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落后,制约着浙江省出口结构的升级。因此,促进金融发展对出口部门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金融发展,可以为出口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融资渠道,以高效的资本配置支持其产业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提升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的地位。浙江省目前金融资产规模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关联度逐渐提高,但金融效率整体不高,相关金融市场存在制度性缺陷,金融工具单一等金融发展滞后因素制约着出口结构的升级。

为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省内金融业的发展,包括大力发展金融中介、加强信用体制,提高信贷配置的效率; 另外对非正规金融予以适当的指导,从规范角度对它们进行管理,让社会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推动证券市场发展,规范市场行为以及提高金融服务整体水平,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直接融资渠道,以满足对外贸易对金融支持的丰富多样的要求。对于不同行业的外贸企业,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要有不同的融资方式和渠道,特别是对于沉没成本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融资。

参考文献:

[1]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J].世界经济研究,2006,(6).

[2]陈建国,杨涛.中国对外贸易的金融促进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5,(1).

[3]齐俊妍.金融发展与贸易结构――基于HO模型的扩展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7).

[4]孙兆斌.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J].国际贸易问题,2004,(9).

[5]Beck,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

[6]Hur,J.,Raj,M.,Y.Riyanto.The Impa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Asset Tangibility on Export[J].World Development,2006.

篇6

[关键词]江西;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外资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9—0129—06

一、引言

江西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在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力成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几年,随着我国东部产业转移的加快,以及我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特别是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外贸易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地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不会动摇。江西要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目标,就必然给予对外贸易高度的重视。

二、江西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江西对外贸易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江西经济的不断发展,江西省对外贸易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1)对外贸易总额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截至2011年底,江西对外贸易总额达到315.5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218.81亿美元,进口总额为91.75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近46.1%,其中出口总额增长63.1%,进口总额增长18.22%(参见图1)。(2)FDI增长迅速。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区位、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近年来江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江西省对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2011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12个,其中新批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46个。合同引进外资额84.45亿美元,相比2010年增长约12.69%。实际使用外资额为60.59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约18.8%(参见图2)。

(二)外贸出口商品结构

江西省外贸商品出口结构现状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2009年和2010年江西省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1%和46%。虽然相对于2009年,2010年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仍处于较高水平。第二,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额不断提高。与2009年相比,2010年江西省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13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95%。以江西泰豪的电机电源产品出口为例,2007年仅为0.1亿美元,2008年为0.2亿美元,而2010年高达0.7亿美元,海外市场不断拓展。随着江西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落实、江西工业基础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额还将继续增长。第三,氟石、玻璃制品、塑料制品、稀土、钢材等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产品出口额增长依然迅速。相比于2009年,2010年这些产品的出口额增长比例分别为581%、278%、200%、155%、139%(参见表1)。

(三)对外贸易市场结构

江西主要商品出口市场在亚洲和欧洲,约占全省总出口额的69%。主要的出口国家或地区是美国、中国香港、德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出口到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商品总额约占全省商品出口总额的39%(参见表2)。

(四)对外贸易主体构成

江西对外贸易主体是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等。据江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 1年底,江西民营企业进出口143.5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倍,占进出口总值的45.58%,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江西最大的外贸主体。其中,出口130.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约1.2倍,占江西出口总值的63.9%;进口13.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2.3%。江西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出口126.5亿美元和19.6亿美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7.7%和16.2%。

(五)对外贸易方式构成

江西省进出口主要的贸易方式是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其他贸易方式占比较低。2010年,江西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84.4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85.4%。其中一般贸易出口79.22亿美元,占全年总出口额的59%;进口63.05亿美元,占全年进口额的77%(详见表3)。

三、江西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总量偏小

尽管江西对外贸易近年来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其总量依然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江西省进出口总额为216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34.16亿美元,进口总额为81.8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位于全国第15位。从表4中可以看到,2010年江西的进出口总额不仅远低于我国东部发达省份,也低于同为中部省份的湖北、安徽,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川之后。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数据上来看,江西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首先,在江西省主要的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以及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重较低。对江西省统计数据分析后可以发现,2009年和2010年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1%和46%。而且,为了简化研究的流程,这个数字还没有加入机电产品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据。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农产品、钢材、旅行用品及箱包、家具及其配件、塑料制品是江西省出口金额排名前10的商品。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总额排名靠前,但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较低。2010年这个比值仅为13%。其次,江西主要出口商品门类较多,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类型(参见表1)。

(三)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

以出口为例,江西省主要的出口市场在亚洲和欧洲(详见图3)。其中,亚洲主要贸易对象是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等,欧洲主要贸易对象是德国、意大利以及英国。按国别或地区分,江西主要的出口对象是美国、中国香港和德国,这三个市场出口量约为江西省全年出口总量的29%。近年来,美欧这些传统进口大国或地区的经济一直处于低谷,加上美国债务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酝酿,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购买力大幅下降。目前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由于自然资源等各种原因,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购买力不断提高,越来越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但江西对于这些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不够。

(四)对外贸易主体结构不尽合理

江西省对外贸易主体结构需要改进,包括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等本土企业,对于对外贸易的贡献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历年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长期占据首位,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对出口的贡献比例相对较低。虽然2011年江西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江西最大的对外贸易主体,但是也仅仅是以非常微弱的优势领先。从未来来看,能否继续保持领先还是很难预测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利用江西的资源和劳动力得到良好发展机会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除了污染和一些漂亮的出口数据之外,对于江西省经济的长远发展贡献却有待于时间检验。为了吸引外商投资,需要给予非常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外商投资是逐利的,如果其他地区有更优惠的政策以及补贴,资本有可能就会很快转移到其他地区。

(五)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江西各区域面临严重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在江西省内南昌的对外贸易发展最好,2010年其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总额的25%,其次是鹰潭和新余,两地2010年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总额的18%和17%。这三地占江西省进出口总额的60%。进出口额最低的地区是萍乡,2010年进出口额仅为4.53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约为2.1%,与南昌进出口总额相差近12倍,差距悬殊。

四、江西对外贸易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外贸易思想未能与时俱进

作为内陆省份的江西,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对外贸易起步比较晚,相关制度建设相对比较欠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外汇储备缺乏,当时发展对外贸易的首要目标就是出口创汇。当前,出口创汇的理念依然是一些政府部门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指导思想。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创汇已经不再是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发展对外贸易应该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结构升级,进而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产业分工层次低,出口产品附加值低

江西省主要出口商品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而且经济效益较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经济基础等原因,江西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处于产业分工的底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仅占出口总量的13%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稀土为例,江西省虽拥有巨量的稀土储量和巨大的稀土出口量,但稀土出口大都为稀土原矿,没有通过深加工来增加其附加值。

(三)利用外资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江西利用外资规模较小。截至2010年底,江西省吸引外资总额为439亿美元,相比于2009年增长约19%。吸引外资总额在全国位于第11位。但相对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差距明显,即使与四川相比也有近100亿美元的差距(详见表5)。同时,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额度不高。目前,江西第三产业利用外商的投资不断提高,但是依然不是外商投资的重点。江西外商投资的结构也有待于提升。

(四)外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江西现有24所本科院校、48所高职(专科)、13所独立学院、5个分校办学点,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但是,外贸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却实实在在成为制约江西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从学校角度来看,现在高校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外贸工作经验,使得课堂教学以纯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教学。因此,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高,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二是从学生自身来说,对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许多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最后都没有进人国际贸易这个行业。同时,因为处于对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因素的考虑,许多人不愿意留在江西。三是从企业需求来说,近年来江西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五、促进江西省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软硬环境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江西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升级为国家战略和国内产业转移趋势的发展,使江西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要继续推进江西经济的发展,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为对外贸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积极引进高质量外资的同时,也鼓励企业走出去。这种环境建设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营造良好的软环境。首先,政府要积极完善对外贸易的相关制度。树立适应新形势的对外贸易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相应的行业协会,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引导企业合理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其次,企业要树立国际化的经营理念,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环境,进而推动企业发展。(2)打造优越的硬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对外贸易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从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建设便捷高效廉价的物流体系等方面人手,增强江西吸引产业转移和国外投资的吸引力,为江西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针对江西现阶段出口商品主要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的现状,必须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第一,发展现代制造业,提升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江西比较优势和目前有利形势,着力推进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强化质量意识,打造高品质商品出口基地。目前,中国制造风靡全球,但是中国产品低品质的形象也一直影响着我国产品走出去的步伐。作为后发梯队,江西应该着眼于打造高品质商品出口基地。第三,树立产业链意识,发展矿产资源和农产品深加工。初级产品经过深加工后,不仅提升了产品本身的附加值,有助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发展初级产品深加工,能够增加就业岗位,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江西是农业大省,也是资源大省,但江西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基本都是以初级产品的形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而且市场竞争力弱。在今后,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延伸产业链上,在消耗同等资源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优化对外贸易市场结构,规避对外贸易经营风险

江西省与全球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有贸易往来,但是主要的出口市场在亚洲和欧洲,对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依赖程度也比较高。当前,世界经济依然没有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加上欧洲债务危机、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使得这些传统的出口市场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反而,由于各种原因,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平稳,我国与其双边贸易额不断提高。所以,积极开发新兴市场,不仅能够有力地促进江西对外贸易发展,也有利于规避对外贸易经营风险。

(四)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江西省出口商品种类丰富,但是缺乏龙头企业,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在面临国际竞争时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力量分散的同时精力也消耗在内斗中。在新形势下,应该积极培养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以实现规模经济发展需求。龙头企业不仅能够集中力量应对国际竞争,也能够集中资源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龙头企业通常还能够作为整个行业的领头羊,引领整个行业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产业集群则能够将相关企业集中到一起,形成专门化的生产基地,降低运输等经营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篇7

关键词:对外贸易;农业tfp;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

0 前言

我国是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民生、经济稳定以及社会和谐。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贸易量日渐增长,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外贸对我国农业tfp的影响。外贸与农业tfp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证问题。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进出口总额从1985年的52,549万美元增长到2008的1,256,584万美元)的事实,着重分析外贸对农业tfp的空间溢出效应。这对于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国内不少学者认为农业tfp增长主要源于农业技术进步。方福前、张艳丽(2010)[1]根据malmquist生产指数的分析发现,在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是农业tfp变化的主要原因,与之相比,技术效率的贡献并不十分明显,并且中国不同区域间的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差异较大。李谷成(2002)[2]通过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实证估计表明,1988-2006年中国农业tfp增长是比较显著的,构成了整个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但是这一tfp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前沿技术进步的贡献,也就是生产前沿面的外向扩张上,而农业技术效率改善的贡献则非常有限,有时还处于不断恶化之中。

技术效率恶化会抑制农业tfp增长。顾海和孟令杰(2002)[3]借助非参数malmu指数法对中国1981-1985年农业生产率增长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农业tfp呈现出“u”形增长,技术进步构成推进总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效率的下滑则减缓tfp的增长。曾国平(2011) [4]等人通过研究中国农业tfp的动态演变、地区差距及收敛性得出同样的结论:农业tfp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恶化则会减缓农业tfp 增长。

国内外许多学者给予我国农业tfp高度关注,选择不同层面的数据和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业tfp变动情况进行深入探究。已有研究侧重于 fdi、人力资本等变量对农业tfp的溢出效应的水平研究,并且侧重于农业tfp的变动情况的描述,极少涉及空间溢出效益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外贸对农业 tfp的空间溢出效应来研究对外贸易与农业tfp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面板数据具体分析对外贸易对区域内农业tfp的影响,以及对区域间农业tfp的影响。

1 空间建模、估计方法和参数释义

1.1 空间durbin模型

lesage and pace(2009)[5]认为遗漏变量是空间计量模型出现的原因之一,本文以此为借鉴构建实证所用的空间durbin模型(sdm)。r&d资本是影响tfp的主要因素,按来源不同,划分为两类:一是经由外贸的国际r&d溢出,二是东道国国内r&d。因此,基于截面数据样本,构建两者对东道国tfp作用的方程:

(1)

变量tradei代表国际r&d外溢,变量patenti代表东道国r&d的专利技术,变量tfpi是全要素生产率,i=1,2,…,n;β、α分别为两种tfp提升途径的作用参数,c0为截距,上述变量均为n×1阶向量。本文以我国地级市行政区划为样本,这一层面上无法获得代表国内r&d的专利数据,因此(1)式中变量patent在回归时作为遗漏变量进入误差项。研究表明r&d资本在区域间具有空间相关性(parent and lesage,2008[6];autant-bernard,2001[7]),因此,用空间自回归过程来刻画其空间属性:patenti=ρ×w×patneti+ri,ρ 是空间相关性参数,|ρ|<1,w是n×n阶空间权重矩阵,ri为n×1阶扰动项向量,改写成patenti=(in-ρw)-1ri,代入(1)式得到(1a)式agtepi=c0+β×tradei+(in-ρw)-1(αri) 。非观测变量αri在回归时以误差项出现,包含影响农业tfp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与方程中以观测变量形式出现的trade之间存在相关性,不控制这种相关性,则会产生回归偏误。通常设定如下函数来控制相关性:αri=γ×tradei+vi,vi~n(0,σv2in),误差项vi服从正态独立同

布,γ是代表ari与tradei之间相关性的参数。将其代入(1a)式,得到sdm:

(2)

δ1=β+γ,δ2=-βρ,模型包括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空间滞后项w×agtfpi、w×tradei。

1.2 参数释义

空间计量模型是在放宽“区域观测值彼此不相关”的原假设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于空间计量模型而言,模型回归参数不能代表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系数,因此对传统经典ols计量原假设条件的放宽,就允许自变量观测值不仅对其所在区域因变量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其所在区域以外其他区域因量观测值产生影响。即模型(2)中常规解释变量trade的参数不能代表区域内溢出,而空间滞后项w×trade的参数也不能代表区域间溢出。根据lesage and pace[5](2009)的阐述,下面对代表区域内溢出和区域间溢出的估计——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区分。lesage and pace[5](2009)通过对变量的数据矩阵求偏导,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力按照空间方向划分为三种测度:直接效应,代表trade和外贸对其所在区域因变量的影响;间接效应,代表trade和外贸对其所在区域以外毗邻区域因变量的影响;总效应,则为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之和。 2 实证检验

2.1 样本数据

本文所用样本数据均来自《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由于某些省份的数据缺失比较严重,因此在实证研究当中,并未纳入中国所有地级市的数据观测值,样本观测值为n=260。2008年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所要用到的gdp、就业人数均来自《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用固定资产投资额予以替代。对于2009年和2008年的地区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用各地级市的gdp平减指数和各省固定资产投资指数换算成不变价。对于地级市的空间信息,用googleearth plus软件获取其经—纬度数据。

2.2 mala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的测算有很多种方法,目前在学界比较通行的方法主要是dea和随机前沿法,本文以fare[8](1994)所提出 malmquist指数作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模型。fare[8](1994)实际测算时将全要素生产率区分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两大成分,同时放宽了不变规模收益的严假设条件,基于可变规模收益又将技术效率进一步区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表1给出了本文数据样本的测算结果。可知相比于2008 年,2009年我国农业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都有所上升,而其技术进步率与纯技术效率与上一年相比略有下降。

2.3 空间durbin模型估计

首先建立空间权重矩阵w;然后基于极大似然法估计空间durbin模型。分别用malmquist指数测算所得到的5种效率指数充当因变量,对(2)式进行估计,结果见表2。

从上表可知,因变量空间滞后项的估计值ρ表明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各自在区域间具有空间相关性,这验证了lesage et al.(2007)[9]的结论。

2.4 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

外贸空间溢出效应,基于(6)-(8)定义,估计结果见表3。

直接效应代表对外贸易区域内溢出。技术进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值比较显著,外贸直接带动了所在区域技术进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可能是直接给所在区域带来了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提升了技术进步率,进而带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外贸对规模效率的负向影响作用,可能原因是我国进口贸易量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此使得技术效率出现恶化,规模效率不断下降。

间接效应代表了对外贸易区域间溢出。对外贸易在区域间产生了负向外部性,不利于其所在区域以外其他区域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不同于外贸在区域的正向外部性,表明在考虑空间因素后,外贸溢出在地域上具有明显的反向促进性质。究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外贸的不断增长特别是农产品进口量的大量增长使得区域外的企业受到冲击,竞争力不断下降,进口贸易量威胁到周边区域同行业的本土企业,特别是进口产品的低价格使得本土的企业无法与之竞争,只能逐步退出市场。从而使得农业tfp没办法跟上发展,技术进步率不断下降,技术效率也恶化。另一方面,可能是地区政策出现相抵触,使得本区域的外贸没能在区域间起作用或者是起到抑制作用。

总效应代表了在综合区域内和区域间溢出之后对外贸易对我国整体技术水平

的影响。受累于区域间负向影响,对外贸易对我国整体技术水平较大区域内是有所下降的,但是外贸对我国的农业tfp整体及技术水平还是有促进作用的,特别是对技术进步率。而对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则有一定的反向影响。原因之一可能是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贸易量不断增长,我国本地的农产品市场受到较大的冲击,竞争力不断下降,农民及企业的热情和资本投入不断减少,使得技术效率出现恶化,规模效率本地下降。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对外贸易与农业tfp之间的关系发现,外贸对区域内的农业tfp有正向影响,而对区域间农业tfp则出现负向影响。表明一个地区的外贸仅仅对本地区的农业tfp有促进作用,而对其它地区则没有促进作用,可能还会起到抑制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给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外贸对本地区的农业 tfp有正向促进作用,充分利用外贸给本地区农业tfp带来的经济效用,特别是充分利用外商的先进技术,使得本地区的农业tfp进一步改善。切勿盲目追求贸易增长而忽视外贸对本国农业tfp带来的负面影响。再者,外贸对农业tfp的空间溢出有负向效应,进一步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管理,同时各地区应加强对区域间农业tfp的重视,使得外贸给区域间的农业tfp带来的负面效应尽可能地减少。最后,政府部门合理调整对外贸易量,以减少那些对农业tfp有负向作用产品的进口量,增强对农业tfp有促进作用产品的进出口量。兼顾外贸对其他地区的影响作用,全面认识外贸对全国农业tfp的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1] 方福前,张艳丽.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9):5-12.

[2] 李谷成.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财政研究,2002,35(8):115-127.

[3] 顾海,孟令杰.中国农业tfp的增长及其构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院,2002(10):15-18.

[4] 曾国平,黄利,曹跃群.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变、地区差距、及收敛性[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5):31-38.

[5] lesage james and pace r.kelley.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 new york: crc press, 2009: 33-34, 27-29, 40-41, 68-70.

[6] parent o. and j.p.lesage. using the variance structure of the conditional autoregressive specification to model knowledge spillovers[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2008, 23(2): 235-256.

[7] autant-bernard c. the geography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technological proximity[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01, 10: 237-254.

篇8

关键词:对外贸易;外贸增长方式;中西亚地区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发展现状

临夏地区具有传统的商贸流通优势,从西汉时候的“河徨雄镇”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河州模式”,商贸流通业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临夏地区民族食品和民族用品丰富,过境贸易繁荣。

20世纪90年代,临夏从商者结合回族聚集的独特优势,纷纷面向中西亚地区开拓伊斯兰大市场。2000年-2008年临夏州外贸进出口总额逐步高速发展,特别是2007年和2008年,进出口总额分别实现了1729万美元和2010万美元,超过了全省的平均水平。2000年-2007年增长率基本上维持在50%-60%的增长率,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增长率下滑至16.32%。2009年,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临夏州外贸出口额大幅下滑。2009年全州外贸出口总额86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7%。2010年,临夏州外贸出口总额1573.7万美元,同比增长82.38%。2011年上半年,全州外贸出口1106万美元,同比增长71.7%。

二、存在的问题

1.出口集中在少数重点企业,商品结构过于单一

2010年五家企业即华安生物、兴强地毯、主慈肠衣、东深电子、莲花湖食品出口额共计1158.7万美元,占全州出口额的73.6%。2011年上半年五家骨干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州出口额的69.43%。

2010年干酪素系列产品出口387.9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5%;手工地毯出口233.7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5%;硅铁及碳化硅出口359.1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2.8%;蚕豆及其制品出口254.7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6%;绵羊肠衣出口206.3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3.1%;洗净羊毛出口82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2%;民族用品出口50.1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2%。

单一的出口商品结构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使得出口较易受到市场需求变动的影响。如由于“三鹿奶粉事件”,部分国家还未免除对进口干酪素产品的禁令,既使有一些订单,价格也是低得难以承受,部分传统奶制品企业,如华龙、华羚酪蛋白,出口因此严重萎缩。

2.出口企业资金短缺

临夏州出口中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但是,民营出口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融资难,这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产品深加工,导致了打造品牌化步伐的缓慢、科技研发落后等问题。

3.思想观念与经营理念落后,人才匮乏

大多数外贸企业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经营理念落后,主动了解国际市场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做到产品与国际市场适销对路。外贸实务操作方面,一是对外贸政策和国际贸易知识不了解,操作流程不熟悉,部分企业甚至没有固定的报关员和报检员;二是有些企业缺少高素质外销人员,在国际贸易谈判、外贸实务操作等方面经常遇到一些障碍和困难。

4.产品缺乏国际质量认证

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是临夏州的优势产业,一直以来由于清真食品没有取得国际认证,民族用品加工企业不积极办理进出口资质,州清真食品企业中实现出口的只占少数,而民族用品多年来一直无法出口。2010年甘肃伊尊民族用品工贸有限公司(广河县)生产的民族帽子完成出口50.1万美元,填补了州民族用品的出口空白,但总量较小,还没有形成规模。

三、今后的发展方向

1.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

在重点扶持原有出口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培育有潜力的企业实现产品出口。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生产工艺。建立经营灵活、效益优先,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代生产经营机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国际化,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2.利用政策支持,促进银企合作,缓解企业资金困难

经常研究国家、省上外贸政策,针对产业特色,谋划储备各类项目,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农产品贸易促进资金、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资金等项目争取力度。充分利用商务“外贸企业信用担保资金”、政策性融资、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搭建银行、担保机构、信保公司和企业的对接平台,促成银企合作,解决出口企业的资金困难。

3.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合作与交流

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对参加境外展览会、境外考察、国际市场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马来西亚国际食品展、阿布扎比食品展、德国汉诺威地毯交易会等国际展会及“广交会”、“厦洽会”、“兰洽会”等外向型展会。

4.加强品牌培育,注重国际认证

做好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申报工作,鼓励和帮助生产民族食品和民族用品的重点企业办理清真(HALAL)认证、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认证、KOSHER和OU(犹太洁食)认证、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参考文献:

[1]温军.改革开放初期少数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谈“河州模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01):22-25.

[2]高新才,滕堂伟.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其产业经济分析[J].民族研究,2006(01):21-30.

[3]石玲,董国梅.临夏山区特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07):05-06.

[4]王有美.临夏州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贷款贴息情况调查[J].甘肃金融,2011(06):46-47.

篇9

[关键词] FDI 贸易引力模型 贸易创造型投资 贸易替代型投资

一、引言

FDI对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替代性和互补性。Mundell(1957)最初证明了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是相互替代的,资本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促使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在此条件下,即使关税被撤销也不会发生商品贸易,从而FDI替代了商品贸易活动。然而,Svensson(1984)的论文在考虑国家间的技术差异,引入产品税、垄断市场结构、外部规模经济等因素之后,最终得出结论是FDI的增长将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关于FDI如何影响中国贸易的实证研究直等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杨迤(2000)对1980至1997年间FDI与我国进出口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证明FDI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姚远(2007)将全国各省根据区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利用1992-2004年的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FDI对出口贸易具有创造效应,而对进口贸易主要体现为替代效应;进一步比较,他发现东部地区的效应最为显著,中部地区其次,而西部地区最弱。

本文利用浙江省1995-2008年间10个投资国或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对浙江省的实际FDI累计额和双边贸易额的面板数据,试图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浙江省FDI的贸易效应是负相关的替代效应呢,还是正相关的促进效应;二是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来分析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FDI对浙江省与投资国之间双边贸易的影响的区别。

二、计量模型及方法

1.模型及变量的选取

本文所采用模型为贸易引力模型,它是国际经济学解释双边贸易影响因素最重要的实证方法。贸易引力模型以万有引力定律为指导,认为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贸易成本成反比,贸易成本以两国或地区间的空间距离来衡量。

由Tinbergen和Poyhonen提出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原始形式为:

式中,表示国(或地区,下同)与j国(或地区,下同)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分别表示国与j国的国民收入,一般用GDP代替,表示国与j国之间的空间距离,为常数,为参数。为便于实证分析,将原模型转化为线性的对数形式并添加随机干扰项得到:

本文着力分析浙江省FDI对双边贸易量的影响,从而在基本的引力模型中加入了FDI作为解释变量,得到的模型如下:

式中i=1,2,…10和t=1995,…2008,分别表示投资国和年份。各变量的解释如下:

本文选取浙江省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进出口总额作为衡量双边贸易规模的变量,用表示;选取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经济规模,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用表示,各投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用表示;选取浙江省省会杭州市与投资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来体现,用表示;由于投资效应往往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而FDI流量(当期投资额)对双边贸易影响的时滞性不便估量,同时FDI存量(累计额)却不仅能反映出对双边贸易的短期影响,也能反映出长期影响,因此本文选取当年的实际FDI存量,即FDI累计额作为指标,用表示。

2.数据来源

2008年,对浙江省进行FDI的最具规模的13个国家或地区依次为:中国香港(47.61%)、维尔京群岛(17.11%)、美国(4.09%)、新加坡(3.11%)、日本(2.83%)、中国台湾(1.76%)、韩国(1.4%)、意大利(0.96%)、德国(0.9%)、英国(0.88%)、法国(0.8%)、澳大利亚(0.72%)和加拿大(0.71%)。其中,维尔京群岛是著名的自由港很多外国公司在这注册避税向外投资,无法得知其实际来源国,新加坡、德国这两国与浙江省历年的双边贸易数据缺乏,因此在实证分析中剔除这3个来源地,选取上述剩余10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样本。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的数据从1992年开始才有公布,其中来自韩国和澳大利亚的外资数据从1995年才有统计,为保持数据的统一,本文选取1995-2008年作为样本数据区间。浙江省的GDP、浙江省与这10个投资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以及10个投资国对浙江省的直接投资额的数据均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实际FDI累计额以1995年为基年进行统计,各投资国的GDP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网页,杭州市距各投资国首都的直线距离由软件Google Earth测量得出。进出口贸易额、FDI值、GDP值单位均统一为亿美元,距离单位用公里表示。

3.实证模型识别

用于处理面板数据的模型有三种――混合估计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当数据中所包含的个体成员是所研究总体的所有单位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是一个合理的模型;当样本个体成员是随机抽自一个大的总体,且以样本结果来分析总体时,则应该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本文只选取了浙江省最主要的10个贸易伙伴国,因此从理论上讲,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更合适。

对模型进行识别,主要用到两种方法――似然比检验和Hausman检验。其中,似然比检验一般用来区分混合估计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则用来区分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由似然比检验得其值F=81.488742,而,此时有,故拒绝原假设,即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估计模型;由Hausman检验得其值H=0.214472,而,此时有,故接受原假设,即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优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因此,综合似然比检验和Hausman检验,最终确定选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三、实证研究结果

1.FDI与双边贸易的关系

运用Eviews6.0,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其中表示个体成员i对总体平均状态的偏离,其估计值分别是:

中国香港:0.507、中国台湾:-0.324、日本:-0.117、韩国:-0.001、英国:-0.278、法国:-0.442、意大利:0.061、美国:0.346、加拿大:-0.081、澳大利亚:0.328。

根据回归结果可知,浙江省GDP每增加1个单位,双边贸易额增加1.015个单位;投资国GDP每增加1个单位,双边贸易额增加0.689个单位;两地距离每增加1个单位,双边贸易额减少0.566个单位。模型中主要检测的FDI这一解释变量的符号为正,说明FDI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投资国FDI累计额每增加1个单位,就会带来0.084个单位的双边贸易增加的效应。

从截面随机效应的看,中国香港、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对总体平均状态的偏离为正方向,中国台湾、韩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对总体平均状态的偏离为负方向,而且偏离程度各不相同,说明模型中解释变量之外的其他因素对浙江省与各投资国的双边贸易影响存在着地区的差异。

2.国别差异分析

为研究各国对浙江省投资的贸易效应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文假定模型中其他解释变量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无地区差异,即 的系数不变,不同横截面和时间上的截距相同,建立的变系数模型。考虑到多个截面存在异方差问题,采用似不相关回归分析方法(SUR)消除原模型中的异方差性,回归结果如下: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投资具有正的贸易效应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美国、韩国、中国台湾、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和意大利(按效应从大到小排),投资具有负的贸易效应的国家为英国和法国。美国对浙江省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最强,每1单位的投资就能带来0.277个单位的双边贸易;英国和法国的投资对双边贸易起着替代而非促进的作用,每1单位的英国投资会减少双边贸易0.011个单位;每1单位的法国投资会减少双边贸易0.157个单位。

四、结论及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考察了1995-2008年浙江省FDI的对外贸易总效应,而且还探究了FDI对外贸易效应的国别差异。得出的结论如下:

第一,浙江省FDI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增长。从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可看出,FDI累计额的边际贸易倾向为0.084,这说明主要投资国对浙江省的投资促进了双边贸易额的增加,也说明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流入浙江省的FDI与浙江省的对外贸易总体上是一种互补关系。浙江省在吸引外资的进程中,政策越来越自由、规范和合理,投资的障碍也逐步在减少,因此吸引的FDI越来越多,同时也就促进了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

第二,10个主要投资国的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从变系数模型回归结果可看出,FDI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国别差异。贸易创造型FDI的8个经济体为美国、韩国、中国台湾、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和意大利;除意大利外,其余7个经济体均处于环太平洋地区,与浙江省进行直接的贸易对话较为方便。

美国对浙江省的投资贸易创造效应最为明显,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这三个东亚地区的经济体其次。这说明它们在浙江省建厂投资生产,不是以此来打开市场,扩大产品的销路,更多的是利用当地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的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最终产品回销国内或世界其他地方。历年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的贸易伙伴中位居前四位的依次为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由此也可体现它们的投资对双边贸易的贡献力度。

香港对浙江省的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相对不太明显的原因在于,香港接壤广东,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相当的情况下,香港首选广东作为它的出口加工平台,而非浙江。因此,尽管香港对浙江省的FDI历年来一直位居第一位,近年来的双边贸易额并非如此,2008年浙江省与香港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为54.97亿美元,在浙江省的贸易伙伴中仅位列第7位。

贸易替代型投资的2个经济体为英国、法国这两个欧洲国家,与中国(浙江省)相距甚远,贸易的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它们不会选择浙江省作为一个简单的产品出口加工的平台;他们对浙江省的直接投资属于市场寻求型投资,其目的是以浙江省为基点,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减少产品直接贸易过程中的运输成本,从而形成了投资对贸易的替代效应。

意大利虽然地处欧洲大陆,但与英法这两个欧洲国家不同的是,它对浙江省的投资所带来的贸易效应为正,每1单位的投资能增加双边贸易0.092个单位。究其原因是因为意大利经济模式和浙江经济模式相似程度极高,互动程度也极高,如产业结构相似,均以生产纺织、服装、工艺品和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都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聚集在一个个专业化的产业区内,如意大利比耶拉的毛纺织产业、浙江宁波的服装业等。两地经济若干的交集决定了它们的合作竞争关系,体现在投资对双边贸易的效应为促进效应。

参考文献:

[1] 杨迤:FDI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相关分析[J]. 世界经济,2000(2):44-49

[2] 奚君羊 刘卫江: FDI的贸易效应实证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3(6):3-116

篇10

【关键词】

文化产业;对外贸易;电影

一、文化产业政策和国家战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首次论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与重要任务。

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依托强大的文化竞争实力“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因而,文化走出去事实上是包含了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和文化贸易发展水平的系统工程。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能够让世界其他民族更能接受我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的更加紧密,这对改变中国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都有着战略意义。

二、中国电影“走出去”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取得长足发展,2010年产量为536部,是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同年票房收入达到101.72亿元,在2009年电影票房增幅42.96%的强势基础上,同比增幅达到63.9%。而且在2010年票房中,国产影片票房为57.34亿元,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6.3%,需要指出的是,国产电影所取得的票房是在面对《阿凡达》《盗梦空间》等美国大片的强势冲击下获得的,显示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巨大活力和潜力。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在世界各地开始兴起,并带来了中国文化热潮,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电影出口不断增加市场分布更为广泛

从经济效益看,2004年到2010年,我国海外票房发行销售总额从11亿元增加到35.17亿元。数量上从2002年的20多部次增加到2010年的204多部次,8年间累计出口1000部次。

北美、欧洲、日本、韩国是世界最主要的电影市场,也是中国电影“走出去”最为主要的区域。日本、韩国和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近年来双方合拍片的数量迅速扩大,所以两国一直是中国电影海外票房主要的收入来源。2009年,有8部国产影片(其中合拍影片6部)销往日本,收入7.61亿元,占全年海外市场总收入的27.58%,日本超过美国成为我国电影最大的海外销售市场。2009年共有11部合拍影片销往韩国,收入为3.14元,占全年海外市场总收入的11.38%。2010年,以日韩为首的亚太地区在出口影片部次上占比居首,达到60%。美国是中国电影主要的目标市场之一,2009年有两部合拍影片销往美国,票房发行总收入为6.10亿元,占全年海外收入的22.11%。2010年销往美国的影片同样只有两部,但票房收入达到12.2亿元,占全年海外市场总收入的48%,稳居中国影片海外销售收入第一位。

较为合理的市场布局,避免了中国电影对某一市场的过度依赖,使中国电影“走出去”更具有弹性和适应能力。

(二)海外推广渠道不断增加

海外推广活动与渠道开拓是实现国产影片海外销售的前提。近年来,“好莱坞中国电影节”、“加拿大中国电影节”、“巴黎中国电影节”、“悉尼中国电影节”等多种形式的国产影片海外推广活动,也为中国电影“走出去”进行了更多探索,中国电影挺进海外的另一个渠道“北京放映”使大批优秀国产影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北京放映”的成功证明了将外商请进来,集中选购国产影片,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有效途径。

(三)合拍片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票房主力

20世纪80年代开放国外电影进入中国内地拍片以来,合拍片发展迅速。近年来,中外电影合作步伐急速,2010年达成出易的影片共计47部,其中46部为中外合拍片。2010年《功夫梦》一片创造了23.63亿元的海外票房,其次是《叶问2》2.18亿元及《阿童木》1.15亿元。海外票房前十位的影片均为合拍片。

三、我国电影产业出口贸易存在的困难

由于中同电影产业链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障碍。

(一)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水平低

中国电影产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缺乏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模式。改革开放以前,电影产业处在政府主导之下,仅作为一种宣传工具而存在,市场化程度很低。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海外市场的定位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影片生产脱离国际市场需求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中国电影产业集中程度低,没有形成像好莱坞那样规模宏大、经济实力充足、运营完善的电影产业链。2010年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突破6200块,但美国好莱坞1997年的银幕总数为30000块,13年后的中国银幕数也只能算作它的一个零头。从票房上来看,2010年票房收入总额为14.9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五位,远落后于美国的105.65亿美元。从人口数来看,人均票房或人均观影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中国人均观影次数仅为0.2次,远低于发达国家。另外,我国影视产业人才资源贫瘠,技术人员多依靠他国引进,科幻电影急速匮乏,难以满足观众需求。

(二)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竞争力水平低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占比很小,2010年美国票房收入105.65亿美元,占世界电影市场的37.07%,而中国票房收入仅为14.9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25%。根据2002年到2009年的中国电影、音像进出口的数据,根据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TC=(X-M)/(X+M),可以分析出我国电影、音像的国际竞争力。可以看出,2002到2005年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数,表明我国电影、音像贸易总体上处于劣势,国际竞争力较弱。随着相关部门对电影行业贸易发展的重视,2006到2008年竞争力指数得到一定的提高,表明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但受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竞争力指数大幅下降。

(三)中国电影遭受“文化折扣”的影响

“文化折扣”是指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这是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中外历史环境、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中外电影贸易中出现文化折扣的现象是必然的。但是,中国电影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折扣是不平衡的。中国电影走出去所受到的文化折扣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引进外国影片时受到的影响。究其根源,一方面是由于中外电影产业实力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完备的产业链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丰富的国际营销经验,能够准确的掌握中国市场的需求,实现精准高效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文化折扣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产品,这就使得中国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触到了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方式和意识形态。相比于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中国认识的局限性,中国受众更容易接受带有西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这就导致许多影片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与国内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对比2010年海外票房前十的影片的成绩可以发现,国内外市场反馈存在较大的差异。除《叶问2》、《苏乞儿》、《风云2》国内外票房收入基本持平外,其余影片在海外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与国内相比有明显的差别。《功夫梦》、《阿童木》、《72家租客》的海外表现优于国内,与影片前期市场定位基本相符。这三部影片在特定区域获得了较高票房,《功夫梦》美国票房12.2亿,占该片总票房的52%;《阿童木》在南美及英国收入9314万元,占该片海外票房的81%;而《72家租客》赢得香港市场青睐,票房为3979万元,是2010年香港电影票房排行榜Top10中仅有的两部国产片之一,仅次于《叶问2》。其余影片在海外表现则不如在国内,而且《功夫梦》一片创造了23.63亿元的海外票房收入,占全年海外票房总收入的67%,除本片外,2010年所有出口影片中仅有2部海外票房过亿,分别是《叶问2》的2.18亿元和《阿童木》的1.15亿元,其余七部票房区间在5000—7000万元,表现欠佳。

四、结语

中国电影走出去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中国电影要有效地走出去,不仅要在战略层面树立全球化思维、制订长期战略以应对全球化挑战,同时也要在战术层面抓住每一个有利时机、确定正确的应对策略。中国电影走出去不仅要有商业主渠道,不仅要有经济面孔,而且还要有学术面孔;不仅要有政府面孔,而且也要有民间面孔。总之,中国电影一方面应努力巩固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差异化的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不断开拓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