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业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湖北农业信息网牵头,串联起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专家队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及村组信息服务站点组成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技术不断深化。以物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
2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政策引导与统一规划
作为一个交叉行业,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还处在不成熟阶段,缺乏对农业信息化整体、系统的政策引导、支撑,缺少对农业信息产品、技术、服务等的标准规范,导致整个行业发展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明确的方向。各地农业信息化大都由当地农业部门牵头推进实施,但信息基础设施掌握在经信部门、网络运营商手中,大量涉农信息资源又分散在土地、规划、水利、科技、商务、民政等众多部门,这样一来,不仅限制了基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导致了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2 人才培养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湖北省农民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联系实际不紧密的问题,原有从业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因此,从事农业信息化管理和开发、运维、农产品电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看,在农村地区,还有近5%的行政村没有通网络宽带,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互联网终端服务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业信息传播在大多数农村家庭无法实现,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和提升。
2.3 缺乏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
虽然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步获得社会共识,但是无论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是相关科学研究多偏重概念,导致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度低。农业信息化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受到当前行业各部门之间的话语权争夺和利益分配机制制约,信息传输的“三网融合”推进缓慢;信息服务站点的长效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持续化的服务更多是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自我独立发展能力不强;农业信息资源分散,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3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3.1 农技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
通过采集和整理农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运作,进一步提升农技信息服务水平。围绕湖北省的农业生产特色,建立农业信息资源采集标准、网络交换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在农业信息标准支持下,建设省市各级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并通过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向社会,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部门服务职能在区域中的本地化、实用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技服务信息化,实现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
3.2 农业电子商务广泛推进
通过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提升农业经营效率。选择支持一批农业生产稳定、有特色的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与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对接或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营销,减少流通环节损耗、实现生产与消费透明、双向互惠共赢。通过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的信息化改造,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鼓励农产品经营主体走进城市社区、建立微商网络,通过建立社区微商规范,保证各类农产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平交易,促进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利用现有生产环境与优质农产品认证,规范农产品生产档案,实施对经营主体的备案管理制度,建设统一的农产品追溯标识和网络化标识查验数据库,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产后处理、储藏、运输和消费者查询等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物联网监管中心,推进乡镇农资执法部门的执法监管,农村用户对相关信息的无线和有线网络查询,为农资打假、投诉举报、信用查询、消费指导服务。同时增强政府部门对农资监督执法工作信息管理和分析决策能力。
篇2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简称IEC,全称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标准化机构,主要负责电工、电子领域的标准化活动,而其他领域的标准化活动则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负责。两者在标准的制定方面紧密合作。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档案信息标准主要有如下特点:
1. 从标准制定的数量与速度上看,数量显著增加,速度显著加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工作方面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新制/修订标准数量增长了一倍多,至今总量达30余项,可以预计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速度与规模还会不断加大。
2. 从标准制定的质量上看,质量是最高的:由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制定档案信息标准方面,都集中了国际上一流的专家、学者,并广泛地吸取了各国在这方面的最佳实践,因此,其所制定的标准集中反映了人类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所以,质量是最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作为我国标准化建设基本策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从标准涉及的范围来看,系统性显著增强:一方面,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的分类上看,其基本上覆盖了:文件管理领域、文件服务领域、文件工作流程领域、文件成像领域,以及文件存储与归档五大领域的标准,档案信息标准体系构架正在形成,实现了标准的系列化与成套性,如:ISO 15489、ISO 23081、ISO 12653、ISO 19005、ISO/IEC 82045等。
4. 从标准的影响力方面来看,影响是巨大的:如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15489 信息与文件――文件管理》为例,该标准的颁布,被认为是“如暴风般席卷了整个国际文件管理领域”,是“文件管理历史上的里程碑”,并作为国际文件管理领域中的最佳实践,成为国际上排名前十位的标准之一。目前,如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以及韩国、日本等国家都已将该标准采用为国家标准。
国际文件/档案专业组织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的现状及其特点分析
目前国际上的文件/档案专业组织主要是指:国际档案理事会(简称ICA)、国际文件管理者联合会(简称ARMA),及联合国档案与文件管理署(简称UNARMS)等,这些组织也都十分关注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如国际档案理事会(ICA)于2005年专门成立了档案信息标准委员会,专项制定国际档案领域的标准。有关这几个组织制定的档案信息标准的特点具体包括:
1. 从标准构成的内容上来看,专业性强。由于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国际文件管理者联合会(ARMA),及联合国档案与文件管理署(UNARMS)都是专业性的文件/档案组织,所以,其所制定的档案信息标准十分专业。如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制定的《国际标准――档案著录规则(总则)(ISAD(G))》、《国际标准――团体、个人和家族档案规范记录规则(ISAAR(CPF))》都是十分专业的技术标准。同样,国际文件管理者联合会(ARMA)制定的《管理电子邮件文件的功能需求》和联合国档案与文件管理署(UNARMS)制定的《文件保管元数据》等也都是文件、档案领域中专业性很强的标准。
2. 从标准的应用上来看,针对性强。由于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国际文件管理者联合会(ARMA),及联合国档案与文件管理署(UNARMS)制定的标准专业性强,所以,从其实际应用上看,对文件、档案的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或者说,由于标准的制定十分具体,采标后即可直接应用,如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档案工作者业务指南》,国际文件管理者联合会(ARMA)制定的《建立字顺的、数字的和主题检索系统》等标准,都对用户或系统具有明确的应用针对性。
3. 从标准的层次上来看,操作性标准居多。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国际文件管理者联合会(ARMA),及联合国档案与文件管理署(UNARMS)所制定的标准,整体而言,其中带有操作性的,或者说具有很强技术性的标准居多。这从以上组织机构出现了分工细化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如国际档案理事会(ICA)除了设有档案著录标准化特别委员会、电子文件委员会等机构负责档案著录等相关业务标准的制定工作外,最新进展还成立了最佳实践与标准委员会 (简称ICA/CBPS)等,专门负责《国际标准――公共档案收藏机构(简称ISIAH)著录规则》等标准的制定工作。
国际上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国家的现状及其特点分析
美国档案信息标准内容全面、前沿,且已初步形成了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标准体系。
从标准的制定机构上来看,美国主要有五个组织机构负责制定档案信息标准,包括: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国家档案馆(简称NARA)、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简称SAA)、美国国家标准协会(简称ANSI)、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委员会(简称NISO),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简称LC)。其中,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委员会(NISO)制定了国际上第一个电子/数字图像元数据的标准――《ANSI/NISO Z39.87―2006 数据字典――数字静止图像技术元数据》,而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国家档案馆(NARA)在整个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如制定了涉及电子文件安全的《文件管理指南――公共密钥架构(简称PKI)特定管理文件》和《文件管理指南――PKI数字签名真实、安全处理文件》等重要标准。
从标准的内容上来看,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美国目前直接有关档案信息的各类标准总量已达60余项,且其制定速度还在加快,规模还在扩大。整体标准体系的内容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涵盖了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涉及的应用领域除了民用外,还包括军用,如《美国国防部电子文件管理应用软件标准(DoD 5015.2―STD)》。其标准体系基础架构包括以下几大部分:计划/设计和管理系统阶段的标准;电子文件管理项目实施阶段的标准;有关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内容管理的标准;有关电子文件管理特定技术的标准等。
澳大利亚档案信息标准具有较大的典型性与借鉴价值,且已基本形成了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标准体系。
从标准的制定机构上来看,主要包括澳大利亚国家标准局(简称AS)下专门负责档案文件管理标准制定的第21技术委员会(简称TC21)及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简称NAA)。澳大利亚国家标准局(AS)主要直接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6个标准,而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NAA)在整个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尤其是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NAA)与澳大利亚各地方档案馆所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性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给国际档案界提供了很多的借鉴。
从标准的内容上来看,已基本构建了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标准体系。该体系科学合理,采取了理论演绎与实践归纳相结合的建构方法。从各国档案信息标准化发展的实践来看,澳大利亚在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标准化力度最大,发展最快,典型的是澳大利亚自1996年正式颁布国家标准《AS 4390―1996文件管理》开始至今,已经颁布了有正式标准号的有关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标准达近10余项,具体包括总需求,文件创建、捕获、维护/使用以及处置等,已形成了一个以文件连续体为周期的相对完整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从而使澳大利亚电子文件管理既适应了其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又适应了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要求,对完整地保存人类历史与人类记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英国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时间大多是近几年,其特点是注重标准修订质量,且已形成了体系。
从标准的制定机构上来看,主要包括英国国家档案局/馆(The National Archives/PRO)与英国标准协会(简称BSI),及其政府机构等。其中国家档案局/馆在整个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如主要制定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需求》系列标准等,英国政府则制定了电子政府元数据标准(简称e――GMS)及其模型、构架等标准。
从标准的内容上来看,已构建了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标准体系。以文件管理为重点,该标准体系按阶段可划分为前端与后端两大子体系。其中,前端部分主要涉及了政府文件管理,包括:文件保管,收集、处置与鉴定,存取与数据保护,保存(含移交、分类、编目)四部分35项标准。后端部分则主要涉及了档案库与服务,包括:文件存储、公共存取、著录、保存,及总体/综合性等共近30项标准。从全程管理的角度来看,英国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以电子文件为核心的文件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信息集成管理的整体构架中。
总之,各国的标准体系形式不一,各有特点,但就所采用的标准本身来讲,标准趋同是一种国际趋势。
国际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的共性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国际层面有国际标准组织、在专业领域有文件/档案专业组织、在国家层面有各国档案机构等分别组织制定档案信息标准,因而形成了不同层面、领域档案信息标准各自的特点。但是,如果站在整个人类实践的高度,就可以总结出国际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的共性特点。
1. 档案信息标准的制定已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战略。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档案信息标准已不仅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更已上升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战略,这一点在国际档案界已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并在实践中遵行。尤其是2000年以后,国际上制定了大量的档案信息标准,而且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如以国际标准的制定为例:从2001年制定的第一个电子文件管理标准ISO 15489至今已了20余项标准;而美国有关档案信息的标准总量也已达60余项。可以预计有关档案信息标准制定的速度与规模还会加大。当然,国际档案信息标准在保证数量稳步增多的前提下,更注重了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在标准的修订方面也花费了较多的精力。
2. 档案信息标准体系构建已被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中。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国际档案界已逐渐认识到档案信息标准体系的构建是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核心,必须将其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科学、高效发展。通过抽样典型调研,可以发现,国际层面的档案信息标准体系正在形成,其特点是:从标准所反映的档案信息化实践角度来看,体现出与科技进步协同发展的特征,标准呈现出由通用性转向专用性、专门性的发展趋势,当前还出现了向知识集成管理发展的趋势;从标准所涵盖的内容范围及其发展阶段角度来看,体现出由后端管理标准向前端、全程管理标准过渡的发展趋势。具体包括:由关注档案著录标准逐步转向以此为基础的电子文件智能元数据标准的制定,由单体元数据标准转向元数据语义与语法标准的系统化发展;由仅仅关注档案部门的电子文件管理逐步转向文件生命周期全过程处理的档案数字化系统、电子政府/务环境与电子文件管理应用系统、电子文件档案馆(数字档案馆)集成环境中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的制定;从标准所涉及的资源类型角度来看,出现了由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过渡的发展趋势。如国际相关组织及美国等国家已加强了对数字化照片、图像、音视频等媒体格式电子文件处理及其元数据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出版了如录音记录收藏协会1995年的《声音记录档案编目规则》(第2版),及ANSI/NISO Z39.87―2006、《DOD 5040.6――M――2 数字图像处理指令》、美军数字图像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等。另一方面,出现了不同门类档案管理需求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文书档案与(企业专门)科技档案的管理需求在标准中的表述趋同一致,这在ISO 15489、ISO/IEC 82045等标准的内容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3. 档案信息需求标准的制定已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牵引与推动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表明标准须先行,而其中档案信息需求标准的制定已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牵引与推动力。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门制定了《IS0 22310:2005 信息和文献――描述文件管理需求标准指南》,其目标在于以标准的方式描述文件管理需求,以满足一致性和互操作性需求,进而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再如:欧盟的《电子文件管理通用需求》(MoReq,2007年推出新版)、美国2002年新版的《电子文件管理应用软件设计评价需求报告》(DOD5015.2――STD)、澳大利亚2006年2月颁布的《电子文件管理软件功能规范指南》,及英国《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等系列标准的制定都体现出了该特点与发展趋势。
4. 档案信息标准化的建设注重以业务应用为基础,理论研究为指导。国际档案信息标准化的建设发展充分体现出了标准是科研与最佳实践的良互成果。一方面从标准制定实践的角度来看,国际组织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制定的标准直接来源于各国档案信息化实践及其标准,而各国国家标准又都来源于本国各地方档案信息化实践及其相关标准,其中尤以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为典型。
篇3
[关键词]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SCM系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51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1
在现代化社会中,工程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单局限于客户、业绩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动化、信息化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工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的成本和效益。然而,在我国很多工程企业当中,粗放式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这对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十分不利。对此,应充分认识到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促进我国工程领域的进步。
1 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理论中,当前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已进入相对成熟的时期,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较为全面,为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我国很多工程企业都已引入人事管理系统、业务平台系统、材料管理系统及财务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虽然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已取得一定进步,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一些方面不容乐观。
1.1 系统集成度有限
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工程企业成功建设和运行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自主开发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及材料管理等多种子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使得工程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也使企业取得了更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各个不同的系统之间,却没有形成良好的集成效应,很多系统只能完成单独的功能,与其他系统之间,不存在应有的横向联系。这对于工程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一部分不必要的管理运行成本。
1.2 子系统功能不全面
在我国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当中,相应的子系统功能普遍不够完善。例如,在财务管理系统当中,资金预算、资金控制等功能不足。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包含存货核算、应付管理、总账、固定资产及应收管理等子系统。其主要用于企业日常财务核算、会计信息的对外提供等。然而,在当前的财务管理系统中,预算方面的功能仍较为缺失,需进行优化升级。在控制和管理资金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没能有效集成贷款追踪管理、资金预算控制、现金流量表及现金追踪管理等功能,难以有效提升资金运转效率。此外,对于细化、深度的信息采集不足,也没能全面支持工程项目的辅助核算管理。
1.3 SCM系统不完善
ERP系统的应用,能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供应链管理系统管理的是企业所在的供应链,需要对供应链中全部的资源进行整合。而在工程企业当中,主要是对上游供应商进行管理,使采购成本降低,同时确保充足的原材料供应,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在ERP系统中,对于这两个系统的应用,前提条件就是SCM的相关管理信息软件。不过,当前很多工程企业对于这一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报表流程、文档存档等方面,对于上下游企业的管理,仍不够完善。
2 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工程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在此环境下,工程企业的ERP、SCM等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这些管理软件、方法和思想,使得工程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实现了对生产力的转化,在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目前,ERP是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流模式,它推动了我国政府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当前ERP系统和软件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工程企业对于ERP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并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不过,对于SCM系统和软件的应用和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基于这一问题,在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中,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集成程度,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综合应用,发挥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财务管理方面,应当以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以全面的资金管理与控制为纽带,建立集成程度较高的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在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以核心业务为中心,将供应链当作核心竞争力,推动SCM系统的不断完善。对于工程企业来说,项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SCM系统的发展和整合,将会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实现更好的规划与发展。
3 结 语
工程企业是我国当前工程建设领域当中的重要主体,其发展和经营状态,对我国工程事业有着直接影响。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提高工程企业的管理效率与效果,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慧娜.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路径选择及效益评价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系统;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05-03
前言
电子商务是20世纪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由于其自身特点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介入电子商务领域,人们已经认识到,物流己成为电子商务是否顺利进行和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没有一个高效、合理、畅通的物流系统,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优势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在中国,物流起步晚、水平低,在电子商务时代的今天,能够支持电子商务活动的现代物流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在对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系统信息化现状和现存物流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电子商务物流系统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一、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概念及物流模式
电子商务实现的是无纸化的贸易、消费和服务的方式,是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产物,其优势在于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电子商务物流系统是指,企业运用网络化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通过一系列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仓储、运输、配送等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没有地域范围限制的各类客户,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
虽然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组织过程有所差异,但从电子商务物流过程的流程看还是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具体地说,其基本业务流程一般都包括进货、进货检验、分拣、储存、拣选、包装、分类、组配、装车及送货等。与传统物流系统不同的是,电子商务的每个订单都要送货上门,而有形店铺销售则不用。因此,电子商务的物流成本更高,配送路线的规划、配送日程的调度、配送车辆的合理利用难度更大。
随着先进的物流理念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众多企业都将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物流模式。中国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物流发展模式:自建物流、物流联盟、第三方物流。
1.自建物流
企业自建物流配送系统,主要是出于对物流成本控制的考虑。目前,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系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传统的大型制造企业或批发企业经营的B2B电子商务网站,二是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和较大业务规模的电子商务公司。
此种模式的主要优势是企业可以容易对供应链进行管理,拥有很强的控制力,便于企业的供应链保持协调、顺畅与稳定。企业的物流自营,使得企业各个部门形成紧密的网络,拥有共同的目标,保证自己的信息安全,避免企业核心资料的流失。其劣势在于,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
2.物流联盟
物流联盟是制造业、销售企业、物流企业基于正式的相互协议而建立的一种物流合作关系,参加联盟的企业汇集、交换或统一物流资源以谋取共同利益;同时,合作企业仍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物流联盟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1)纵向:即垂直一体化,这种联盟方式是基于供应链一体管理的基础形成的,即从原材料到产品生产、销售、服务形成一条龙的合作关系。垂直一体化联盟能够按照最终客户的要求为其提供最大价值的同时,也使联盟总利润最大化,但这种联盟一般不太稳固,主要是在整个供应链上,不可能每个环节都能同时达到利益最大化,因此打击了一些企业的积极性,使它们有随时退出联盟的可能。(2)横向:即水平一体化,由处于平行位置的几个物流企业结成联盟,包括第三方物流。这种联盟能使分散物流获得规模经济和集约化运作,降低了成本,并且能够减少社会重复劳动。但它必须有大量的商业企业加盟,并有大量的商品存在,才可发挥它的整合作用和集约化的处理优势,此外,这些商品的配送方式的集成化和标准化也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解决的问题。(3)混合模式:既有处于上下游位置的物流企业,也有处于平行位置的物流企业的加盟。(4)以项目为管理的联盟模式:利用项目为中心,由各个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形成一个联盟。这种联盟方式只限于一个具体的项目,使联盟成员之间合作的范围不广泛,优势不太明显。(5)基于web的动态联盟。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的竞争,为了占据市场的领导地位,供应链应成为一个动态的网络结构,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不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从中淘汰,并从外部选择优秀的企业进入供应链。供应链从而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实现供应链的动态联盟。但这种联盟方式缺乏稳定性。
3.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此种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首先,优化资源配置。物流外包模式使得企业可以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节省成本。企业将物流外包,发挥专业化运作的管理优势,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企业从而减少了对物流上的巨大的投入。这种模式最大的弱点在于,容易受制于人。过分依赖物流服务商,在供应链关系中处于下风,就有最终失去客户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企业在进行物流决策时,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资源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慎重选择物流模式,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电子商务物流系统信息化现状
1.电子商务系统信息化现状
(1)电子商务系统信息化新技术应用。近年来,电子商务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信息技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随着“3G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电子商务领域更大的发展。1)3G移动电子商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处理图像、话音、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3G产品可提供数据速率高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这是2G的100倍、2.5G的20倍以上。在中国,以TD-SCDMA技术为基础的3G基础设施和产品的建设和研制发展迅速,发展3G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由于3G带来的高速率、移动性和高安全性等特点,必然会给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带来巨大商机。2) 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电子商务搜索与一般搜索的区别在于,前者搜索的信息更有针对性、更具商业价值。电子商务搜索首先要做的是和具体的电子商务种类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电子商务类型提供不同的搜索服务。此外,更加智能化是电子商务搜索的另一特点。未来搜索引擎与电子商务将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搜索+电子商务”的模式将成为驱动互联网发展的新引擎。(2)中国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现状。从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来看,目前,中国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应用形态,步入成熟期。按照经典的IT增长阶段理论,信息技术应用的历史被划分为数据处理、微机和网络三个时代。在每个时代,都呈现出S形的上升发展轨迹,而整个发展轨迹可以分为引入、扩散、控制、集成四个阶段。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经过了业务流程重组和信息资源规划,逐步走向了网络时代的第四个阶段,即集成阶段。可见,电子商务系统未来的发展是进一步走向信息化的集成,提供完善的在线认证服务、支付服务、物流配送服务,在线营销服务等,并且与3G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等新技术结合,哪家电子商务企业信息集成度越高,提供的在线服务越完善,越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物流配送系统信息化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国内各种商业物流配送中心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例如目前采用较多的信息管理技术包括产品识别条码(BC)、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管理信息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地理信息系统(GIS)、自动分拣系统(ASS)、全球定位系统(GPS)、仓库管理系统(WMS)等。
近年来,动态地掌握运输过程中的情况成为需求的目标,把“3G”技术运用于物流配送系统成为研究的焦点。即利用GPS的定位技术结合无线通信技术(GSM或CDMA)、地理信息管理系统(GIS)等高新技术,实现对车辆的监控,经过GSM网络的数字通道,将信号输送到车辆监控中心,监控中心通过差分技术换算位置信息,然后通过GIS将位置信号用地图语言显示出来,最终可通过服务中心实现车辆的定位导航、防盗反劫、服务救援、远程监控、轨迹记录等功能,并最终通过基于GIS开发的优化调度算法,达到对送货车辆、线路的最佳优化调度。
3.仓储管理系统信息化现状
仓储管理信息强调“零库存”为核心,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Web EDI)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运用JIT、CPFR、VMI、SMI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通过网上采购辅助材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交易等手段,借助电子商务来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仓库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零库存”。
目前,中国仓储管理系统所需信息技术已经成熟,但集成各项先进的信息技术,真正实现“零库存”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4.物流园区信息化现状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力的支撑。建设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有效整合物流资源信息,为各类企业提供动力资源、仓储能力,以及涵盖海关、税务、工商、保险、交管、公安等部门的最新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并且通过依靠信息手段,避免和减少物流资源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企业依托平台与海关、商检、税务等部门业务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的信息整合,实现“一站式”行政监管服务;通过对进出货物的状况分析,捕捉商机,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和决策能力,实现商流和物流的信息互动,促进物流园区物流要素的合理流动。
三、电子商务物流系统信息化发展趋势――物流与采购一体化
通过上文从电子商务系统、物流配送系统、仓库管理系统、物流园区的信息化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各个系统中的信息化技术已经成熟,但通过开发并营运大型B2B电子商务信息平台,集成各项信息技术,提供完善的商品展示和电子交易功能;通过综合物流配送系统、仓库管理系统、交易结算系统,标准认证体系,提供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仓库管理服务、资金交易结算服务、认证服务、金融和信息服务,建立大型完善的物流与采购一体化信息平台,还有待发展,并且也是物流业与商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具体技术层面上,物流与采购一体化信息平台着重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一是发挥物流信息采集功能。建立大型的集中式数据仓库,利用网络存储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安全可靠的海量存储与快速检索,并强化数据灾难恢复能力。同时,大力推广使用条形码、激光扫描、传感器、盘点机、非接触性的IC卡等技术和设备,实现数据采集过程的自动化,提高原始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二是发挥物流信息交换功能。推广利用以XML特别是ebXML为代表的信息交换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在各类异构系统之间的平滑交换,使其具备与国际信息互通交换的能力。三是发挥物流信息处理功能。对收集、处理后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和掌握物流业发展的趋势、规律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府及物流企业提供智能信息支持。
在电子商务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可采用云计算集中式模式,云计算作为重要的行业趋势,在提高灵活性,降低成本以及实现随时随地获取服务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云计算服务的主要特性包括: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和价格低廉。
目前,我们定义了三种主要的云计算服务:软件即服务(SaaS),按需型软件应用;平台即服务(PaaS),按需型软件开发平台;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按需型计算基础设施,如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
基础设施服务可以考虑IBM“蓝云”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可以对企业现有的基础架构进行整合,通过虚拟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构建企业自己拥有的云计算中心,实现企业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统一部署、统一监控和统一备份,打破应用对资源的独占,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云计算理念。
总结
电子商务的物流问题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能否真正体现电子商务优势的关键因素。在中国,电子商务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在短时间内全面解决电子商务的物流问题是不现实的。但是,电子商务物流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态势很好,并且已经逐步具备发展综合型大型物流系统的条件。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可行措施和有力对策,大胆探索,就能加快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物流业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翟晓松,吴志方,尤蕙.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模式及系统整合分析[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1):45.
[2]贺江莲.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企业家天地,2006,(9):156.
[3]唐力翔,黄小平,屈娟娟.中国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立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5,(8):105-106.
篇5
>>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辽宁省布局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百所数字校园的建设特质与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辽宁省阜新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辽宁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及对策浅析 辽宁省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抗战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建议 山东农村地区抗震设防现状及对策 辽宁省铁岭市滑雪产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辽宁省的有机肥料市场现状及优势分析 辽宁省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浅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失衡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四川甘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苏北农村地区中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辽宁省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E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伍海燕.中小学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16-20.
[5]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zwgk/zwtz/280773.shtml.
[6]马娜.英语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7]张屹,黄欣,周平红,范福兰,蔡园园.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X省16个市区的问卷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36-41.
[8]赵岩.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师,2015(S1):38.
[9]郭小娇.高等学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7.
[10]唐松林,廖锐.搭建城乡交往平台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5(2):32-37.
[11]杨志和.云计算:教育信息化转型的助推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9-12.
[12]赵志勇,肖俊洪.浅谈超越技术层面的社交软件在学习中的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88.
篇6
关键词:新时期 物流信息化 现状 对策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动脉与重要支柱行业,不仅将制造业与消费产业链联系起来,而且也是制造业领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是衡量综合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标志。随着数字网络的普及,可以预见到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强力推动下,网络信息化趋势愈发明显,信息化物流、数字物流港及网络物流等新兴概念相继被提出并走进大众视野,未来信息化也将会成为物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我国物流经济信息化的意义
物流经济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与各个信息平台等,以物资生产为中心,对物品的采购、保管、运输、储存、分发与服务等各个环节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进而实现物流链条的供应方、输送方及需求方三者有机连接和高效合作,最终推动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现代信息化物流发展通常是通过信息化管理,运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仪器,对物流信息及时采集并加工处理,以便最大限度地依靠准确有效的信息来指导物品流通活动。在物流的全过程中,信息贯穿始终,能够帮助提前选择物流路径、实时监控运输的各个环节,并在最后对物流活动进行评价反馈。因此,现代的物流经济发展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也必将会推动物流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产业理念。物流经济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同时也是物流产业生存发展关键所在。
深入研究物流的信息化发展,从而为物流发展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条件,不仅对于完善物流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发展跨行业和跨地区现代化物流经济的急切需要。
二、我国物流经济信息化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物流业从产生到如今的发展成熟,虽然其间有关部门也了一些政策法规进行行业规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政策缺乏完善的标准体系和行业规范。物流行业发展至今,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规定并未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致使物流业的多个层面标准不一。好的政策法规并没有得到切实应用,从而导致在物流行业的各个层面都存在标准不一致的现象。因为缺乏信息化监管手段,造成司机偷油、跑私活、多报过路费、人员调度不及时等问题比比皆是。同时,单纯依靠传统的纸质交流和经验型业务调度方式,很难具有准确性和时效性不强;由于企业管理不规范,信息传递效率低,导致客户投诉日益增多。以上这些问题都会阻碍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二)我国物流业仍处于信息技术的初级应用水平
当前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物流公司能够实现借助互联网与局域网运营物流产业链。尚有大多数的企业停留在初级水平仅进行信息的获取、传递与使用,而加工后的集成信息并未实现有效利用。
(三)物流的信息化进程缓慢
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物流企业以及货物的集散中心等多方面信息水平同步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借助多方信息从而共同搭建信息化平台,并对该平台进行维护。因此,有关的政府部门、物流公司对物流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及其工作效率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综上,从整体上看来,物流业的长期发展是受该行业信息技术水平限制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参考目前的物流发展状况与形势需求,充分考虑国情,进而找到符合发展具体要求的物流信息化关键途径及方法。
三、新时期我国物流经济信息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开发物流信息资源,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物流信息化要求信息流动快速、及时准确,而物流的工作流程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产生和流动过程。物流信息化的关键目标是通过重组物流流程来开发物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物流信息资源。重组物流流程可重新配置物流系统资源,重新规划物流系统,大幅提升服务层次,进而发挥物流的积极作用。具体在进行物流流程重组时,应着重改造现有不合理、不流畅的业务部分,挖掘物流信息,完善整个物流系统。整个物流系统可以看作是由物流各个作业部门组成的结点,结点之间的联系就是一个物流网络,只有通过线的信息化、点的信息化,才能实现物流产业的信息化,因此物流信息化除了以上所涉及的各个部门间的网络化、信息化之外,另外重要的就是整个物流流程的信息化。物流系统的物流结点中,不管是传统的仓库,还是现代流行的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流通中心,流程重组是一切的重中之重。在流程重组改造实现物流结点的信息化中要注意,必须保持与整个物流系统乃至整个企业系统各种流程和信息网络的统一,如信息的格式、信息的传输等,方便与整个互联网的连接。总之,物流作业水平的提高在于物流的信息化,物流信息化必然要求进行物流流程重组,物流信息化成为物流流程重组的有效途径。
(二)推动物流信息网络化建设,构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1、采用新技术,搭建物流信息交流平台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的方向,是要实现革新化与标准化。扩展性标识语言的成熟发展,为物流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能够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这种扩展标识语言作为与因特网相关的功能较强大的数据库与编程工具的加速器,也是数据格式上比较通用的一种表示法,能够保留数据内容及结构的完整性,并将其中的商业元素从这些数据当中分离出来。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灵活地将自己的商业规则融入其中,为完整的解决方案提供便捷途径,同时将扩展标识语言应用到电子商务的物流过程中,能够统一在企业内部及企业间进行交易的标准,从而使物流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软件实现有机集成;通过点对点的电子商务活动进而实现商业应用与数据统计的分离。将互联网、扩展标识语言与数据库等技术手段相互融合,也就形成了面向物流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完整方案。若能够将以上这些技术手段应用到物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上来,一定会对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借助政府支持,积极推动物流信息化进程
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制定针对物流经济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行业规划,搭建并完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第一,加快社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制定有关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方针,在整体上推动社会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而为物流业高效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二,普及并推广物流信息网络技术,为现代物流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此,国家应当尽快出台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安排及行业建设发展规划,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加快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最后,加强对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物流业体系的培育和发展,不断完善信息政策法规等保障体系,来更好地为物流经济信息化建设服务。
(三)加快培育物流信息化发展需求人才
建议政府积极拓宽培训与教育多方渠道,鼓励企业公司、行业协会及大专院校广泛开展培训工作,加强对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建立专业的物流人才培养系统,多渠道培养物流信息化高级人才。可以通过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监督与保护,同时在政策上鼓励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鼓励高等院校结合市场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科学有序地对在职人员开展职业培训,积极引导企业员工、高校学者与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及资本上的合作,促进物流行业产、学、研密切联系,共同推进物流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要想实现物流经济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的经营者借助科学的技术手段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为此,相关政府部门与企业经营者应当针对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使物流经济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得到提高。面对经济的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形势,现代企业更加需要牢牢抓住信息技术特征,对全球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推动物流经济的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爱明,陶君成.基于业态视角的零担物流发展探讨[J].物流技术,2012(23)
[2]贺彩玲,张玉静.浅析我国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J].价值工程,2011(15)
[3]李向滨.浅析中小物流企业如何应对物流成本的提升[J].科技信息,2011(17)
篇7
[关键词] 中外 媒介 企业集团 信息化 比较
一、媒介企业的多种经营与多元发展――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
在媒介市场竞争中,一个简单的游戏规则就是:规模越大、实力越强的媒体越能够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世界的媒介企业在经历着一个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从大规模到集团经营、从集团经营走向媒介融合再到媒介与信息业的融合。媒介企业在此过程中不断选择多种经营方法,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拓展业务范围,以涵盖更多的信息资源并对其合理利用。其主要表现为跨媒体、跨领域、跨区域性的发展。
新闻集团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全球传媒集团之一,它在全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800家企业。新闻集团从报业起家,走向电视时代,走向互联网时代,走向今天的媒介融合发展的时代。其目前经营产业可分为八个大类:电影娱乐、电视、有线电视网经营、直播卫星电视、杂志和特刊、报纸、图书出版,以及其他等等。相比来说,中国国内TOM集团有限公司是首屈一指的中文媒体集团,经营五大业务,包括互联网(TOM在线)、户外传媒(TOM户外传媒集团)、出版、体育、电视及娱乐等,业务遍及中国内地,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在五大业务领域中,TOM皆稳占市场领导地位。
在中国国内而言,TOM集团的例子实际是比较特殊的,从中国崛起的大型媒介集团还仍难以达到类似新闻集团的规模,形成跨行业、跨企业、跨媒介的联合也是十分罕见,发展较为成熟的也只是电视数字集团、网络集团和报业集团,它们更加偏重某一媒介内联合,缺乏媒介之间及外部联系。这种现象与媒介产业化密不可分,媒介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跨区域、跨媒介、跨行业联合是需要巨大资本及企业兼并收购等高度发展的机制。因此,媒介信息化的充分实现是建立在媒介产业化基础之上,并同时促进媒介产业化持续发展。
二、新媒体应用及数字媒体――新信息资源的开发
麦克卢汉的经典论断“媒介即信息”至今仍然受用,新媒体作为新的信息资源和信息传递的新平台,是未来传媒业发展的趋势。目前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移动媒体等。在我国,初具规模的跨媒介经营有综合性媒体集团、传统媒体与网络联姻、广播电影电视媒体联手、纸媒合作等具体形式,说明传统媒体已经意识到新媒体的重要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并着手开发、并购新媒体资源。
至于在国外媒体集团中,与新媒介的联合及其开发也早已成为其优势,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它拥有全球最大拨号上网服务网,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网上寻呼产品,排名第一的网上地图服务以及全球第一的音乐网站,每天在线播放歌曲多达100万首,与75个唱片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联合一直被传为业内佳话,这起世纪购并极大地体现了优势互补原则,媒体将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称为“全球第一家面向因特网世纪的完全一体化的媒体与传播公司”。
三、媒介产业链――信息产业链
传媒集团内部的产业链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之上,以多种媒介为大的节点,内容产品为小的节点,纵横交织形成横向协作链。过去的单一媒介经营内容产品只是在一个播出平台,一种媒介传播渠道获得一次利润,利用率低。通过信息产业的发展建构起来多重对外传播平台和销售渠道,使得产业链上的多个连续的环节充分利用,并使内容产品不断增值。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媒介作为传播内容的载体,其内容的实质就是信息,由此可见信息产业链的重要性。
“三网合一”即实现电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合并,进而形成连贯顺畅的产业链。虽然三网合一的技术壁垒已经趋于打破,而我国传输网络的综合化汇流最终还需要打破电信部门、广电部门和信息产业部之间的产业政策壁垒,但这也由于各部门在网络运营平台之间的地位和利益冲突,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外首先基于其技术上的领先,较早地探索了该领域,比如3G手机的开发,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总的来说,信息化是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动力。国内传媒企业集团实现跨媒介信息化,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借鉴国外传媒企业集团跨媒介经营的经验,在学习吸收的过程中体现中国特色的媒介经营发展。对于媒介企业信息化发展,国外有相对先进和成熟的经营机制和手段,根据国内具体国情和发展现状,将国外经营经验和单个媒介运营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实践以内容产业发展的跨媒介经营。媒介企业集团信息化是我国传媒发展的必然方向,面对国外传媒竞争,中国传媒产业化、市场化势在必行。我国媒介企业集团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和“集而不团”的媒介现状,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刘友芝著:《现代传媒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殷 俊 代静著:《跨媒介经营》.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周伟著:《媒体前沿报告》.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4]美 约瑟夫・斯特劳巴哈 罗伯特・拉罗斯著:《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周鸿铎著:《传媒产业机构模式》.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6]冷述美著:《媒体管理案例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篇8
【关键词】政府采购 信息化 建设
1 引言
政府采购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带动着政府采购规模的发展,近些年来,政府采购规模呈梯形增长,与此同时伴随着采购价格不合理,采购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监督机制存不完整等问题。政府采购信息化融入了计算机网络与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具有效率高、公开透明、有利于监管等诸多优点,因此,实现政府采购信息化可以有效节约采购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规范采购行为。我国需要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将政府采购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信息化的使用和管理,将信息化建设渗透到政府采购的各个当事人。
2 政府采购信息化发展现状
政府采购信息化是指,在政府部门进行采购前需要通过电子平台进行网上填报,流转,审核,并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查询和统计,完成从采购信息到签订合同、完成购买的过程,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柜台式服务。政府信息化建设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采购信息实现网络化,其次是部分的管理工作和交易实现去纸化,最后是实现采购整个流程的电子化,我国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现仍停留在前两个阶段。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政府采购信息化的优势,并开始进行采购信息化的建设和推广。政府采购信息化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渐优化深入的发展,我国广州、江苏、浙江和上海等省市的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成效。广东省的政府采供网上平台集成了用户注册模块,投标模块,电子订单模块,信息模块,电子合同模块等,该平台的使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上海市政府在其门户网站上开通了“政府采购”这一信息栏,用于和转载政府的采购信息和公告。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在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处于摸索和发展的阶段,需要进一步从管理政策和信息系统设计方面进行完善。
3 政府采购信息化现存问题及建议
政府采购信息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讲,我国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给出解决和完善的措施,才能使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更加快速稳健的发展,现将存在问题及建议总结如下。
3.1 安全问题
网络信息安全是制约政府采购信息化一项非常关键的因素,据统计我国大多数电子政务系统都存在木马程序,目前的信息化系统很难对投标公司、评标专家等采购过程中参与方的身份进行确认。安全、稳定和专业的网络环境是保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在电子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主动进行安全管理和监控,可以采用电子签名,秘钥管理等方法防止非法用户入侵,保证政府保密信息以及财产的安全。
3.2 信息化建设统一问题
目前,我国各省市政府的采购平台都是由各省市独立开发,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各地的采购平台样式各异也互不兼容。这不利于信息的公开透明,不利于采购业务的跨省市进行,大大提高了平台的开发成本。由于不同省市投入的资金不同和管理理念不同也造成地区间采购信息化发展的差距。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整合分散资源。国家也高度重视信息化采购平台的统一问题,2013年的《全国政府采购管理交易一同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中就提出,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需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整个规划都围绕着“统一”二字展开,与之同时的《政府采购业务基础数据规范》也对政府采购的各个方面进行标准制定,可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统一的必要性。
3.3 信息实时性问题
政府采购环节复杂,需要采购人,供应商,评审专家,中心工作人员等各方人士参与,采购过程中如果某一方人员没有在期望的时间内完成既定工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采购的效率。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采购电子平台可以设立短信或者邮件通知参与人员的功能,在执行采购流程时,每执行完一个步骤后,系统自动发送信息提示下一步骤的工作人员,以确保参与人员实时知晓采购进度。
3.4 采购平台监管问题
政府采购过程是多方参与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乏有人想要采用一些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由于采购过程在网上进行,采购方和供货方之间也可能存在相互不太信任的现象。为了更好的避免这些问题,政府采购平台中可加入诚信平台,增加诚信评级体系,并且加入采购监管平台,对政府采购人员的每个采购过程进行监控,使得采购更加安全合法。
3.5 采购平台功能不完善问题
现有绝大多数政府采购平台缺乏资金流向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功能,专家库资源共享功能,缺乏专家评标功能,缺乏采购信息的统计分析功能。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过程是对采购平台进行逐渐优化的过程,政府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才能使得采购高效和安全。
4 小结
我国正处于政府采购信息化推进的关键时期,优化现有信息化采购平台是提高效率,减小成本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我国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对采购信息化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采购平台,用最短的时间建立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互联互通的采购平台,实现统一,安全,便捷采购,使之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倪楠.政府采购信息化系统应用与发展[J].安徽科技,2015.
[2]陈玉璋.推进县级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J].2014(44):296-296.
[3]金锋.电子信息化政府采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辽宁经济,2014(08):66-67.
[4]石磊.信息化背景下政府采购的创新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4(19):64-65.
[5]房元健.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思考[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01).
作者简介
杨晓寅(1974-),男,江苏省镇江市人。现供职于镇江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研究方向为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
篇9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234
在当前信息时代下,信息化发展已经是各行各业的基本方向,同时覆盖面积也有显著提升,在国际上各个国家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发展均是发展热点,所以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发展现状及综合实力评估中的重要标准之一。各个国家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实现教育信息化管理及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发展重点。在高职院校及其以上教学中通常采用的都是学校集中管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不但能够促进管理教学的现代化发展,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质量,能够对教育改革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11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政府和企业管理及制定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比如说卫星通信技术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引导管理及工程项目技术得到实时信息,有效实现信息通信,同时也是进行信息传递及传播的简便方法。另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会受到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例如在学校管理中,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为教师及学生提供服务,甚至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也能更能够有效结合兄弟院校及上、下级部门等之间的联系,不但有助于迅速准确下载,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最后在高校招生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技术也能够应用在学生选修及一系列烦琐工作中,提供工作质量。
12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在现代管理发展中规范化已经成为重要标志,同样在教育管理中各个学校也要求实现规范化管理,以能够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及质量。凡是在教务处办公室统一指挥及协调下的教学单位,各项工作必须要严格依照相关规章制度办理,以能够显著提升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在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中,计算机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广泛,同样也为教学管理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国在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则需要实现制度化教育程序,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必然趋势,其中包括制度调查结果显示以及各项选拔制度等,在学校的教育评价及考试制度中也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校的有效管理,更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速度及准确性。
13有助于缓解扩招后的教学管理工作压力
在近些年以来,各大高校均推出扩招计划,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在这种环境下也进一步加大了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导致目前的教学资源越来越紧张。所以在目前高校管理工作中,有一项重要任务也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教师资源,以能够对教学及其管理工作中的教学资源匮乏问题进行缓解。但是教师资源的培养不能够一朝一夕完成,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对以上情况有效缓解,能够缓解教师资源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匮乏问题,同时也能够有效缓解教学资源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下,从而将传统教育抓紧实现计算机网络教学,从而构建开放式教育模式。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上,不管是计算机网络教学还是多媒体技术教学,均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对教学资源压力具有显著缓解作用。
2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21经费投入不足,信息化发展速度缓慢
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必须有物理设备的基础条件支持。但是在我国目前各高校发展进程中,教育融资相对比较短缺,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资金更是比较少,所以也就导致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发展进展较慢。
22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
在我国目前教学管理人员中,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比较少。在大部分高校中计算机的管理工作基本都是由新的教学人员来完成,但是这些人员的现代化计算机管理软件应用能力相对较低,从而对高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具有一定限制作用。
23高效率教学管理软件不足
教学管理软件目前在我国管理教育中的使用有效率明显偏低。并且关于教学管理软件的应用也存在各种问题,如安全性问题、资源不适当问题等,均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作用。
3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31强化信息化发展宣传,改善教学管理理念
在学校管理中,领导一直以来都具有引导作用,那么相关管理及教育部门领导则可以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认识,并加大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必要性宣传,让广大教学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重要性,并加大信息化人才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优势,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显著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想要在学校管理中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及学习环境,同时加大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人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那么均必须要有效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32加大适用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课堂管理软件质量对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对于各级教育部门来讲,则需要在高校及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加大资金投入,以能够对高校中的教育教学软硬件实施有效改善,提高教育教学软硬件的现代化水平,从而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条件。也可以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结合具体情况,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高校管理组织结合共同开发公共管理软件,以能够缓解高校教学管理信息技术标准水平不统一及低层次发展问题。关于软件开发人员则必须要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规范,并结合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资源共享需求,从而构建完善的高校信息系统。
33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培训中,必须要显著提升培训人员专业技术,以此进一步促进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也需要显著提升对信息化观念培训工作的重视,确保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每个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想要显著提升培训工作质量,首先需要对学习任务有明确认识,在保障不会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加强信息技术人员专业培训,以能够提高学习质量及学习效率,对于本身两个学期的课程可以进行压缩,可以压缩到一个学期,从而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在学习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老师。对于学校来讲,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必须立即想办法解决。实现信息技术和学校实际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挖掘高校教育管理培训潜力,同时也可以结合学习兴趣培养一些和教学相结合的爱好,从而为广大信息技术人员提供发展空间,为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保障。
34加大资金投入,解决信息设备落后问题
在高校信息技术资金投入中,则可以有效结合国家、地方以及学校三个方面,以能够实现筹资系统的有效组合。国家也必须要显著提升对高校信息技术资金投入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帮助高校更换电脑设备,为计算机网络连接到远程教育及其他管理提供良好的设备支持,实现全国科研计算机网络教学,更有助于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想要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存在较大困难,但是只要不畏艰难,及时处理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那么实现高校教育的信息化管理也近在眼前。
参考文献:
[1]皋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47-50
[2]李友良,何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5):43-44
篇10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EPLAN;硬件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120-02
1.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信息化概念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日本,西方社会普遍使用的“信息化”概念和浪潮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人类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的来临而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国际通用的信息化定义是:“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1]。而制造业信息化则是指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的设计方法、制造工具、企业管理模式、企业间协作关系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以及咨询服务的网络化,从而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全球化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经济时代。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制造业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目前,国际上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务成本不断攀升,很多产品的生产制造将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由于我国经济连年高速增长,社会政治稳定,加之有比较便宜且素质较好的人力资源,因此我国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首选之地。[2]虽然我国制造业庞大,但生产技术仍处于较低水平,生产规模小,知名品牌较少,远不是制造强国,目前还只是中低档商品的世界制造工厂。[3]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各个企业自身管理上的问题,又有外部环境的问题,比如在管理上墨守成规、观念陈旧;在产品开发上力量薄弱,技术含量低,设计手段落后,设计质量不高、预见性差;产品设计、制造周期长且费用高,不能快速响应市场,因此缺乏市场影响力和市场规模,无法适应如今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生产趋于单间小批量格局的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因此,在当下这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最为活跃的生产力的时代,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要想迅速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影响不仅是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为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更重要的是其向传统制造业的高度渗透,带动了设计、生产与经营管理的自动化和数字化,促进了制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了制造业全球化的进程。
世界范围内,许多跨国公司应用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已经实现了设计、制造、管理、经营一体化,加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我国正在加强发展制造仿真和并行工程、柔性制造技术和车间资源快速重组及设备无故障运行技术、制造信息的分布集成、产品数据管理和互联网络辅助制造、开发先进制造工艺和快速制造技术、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建造和制造智能的累积等领域。
制造业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在信息化领域 的底层核心技术,如线性与非线性限元分析解算器、底层核心系统及仿真技术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而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虽然历经30年的发展也已取得一些成就,但是由于制造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其信息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遭遇2009年的经济危机后,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受到巨大影响,其深度和广度均落后于金融、电信以及一些大型公共服务业。由于企业对信息化的迫切性认识不足,当前我国多数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还依赖于政府和软件厂商的推动,企业自身研发的信息化技术非常少。此外,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与国外相比,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还存在巨大差距,整体应用水平偏低。
2.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意义
对于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以及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低、发展缓慢其主要问题在于:
(1)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低,总体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能耗高、污染大,平均能耗是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的1倍,而产生的平均污染是其2倍甚至更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均较低;
(2)制造工艺装备落后,优质高效低耗
工艺的普及率不足10%,数控机床、精密设备严重缺乏,绝大部分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石化装备、轿车工业装备等依赖进口。此外,我国当前制造业低水平产能严重过剩,高水平产能却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军工制造业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制造业结构偏轻,装备制造业薄弱。
(3)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够。
(4)受制于规模和资金、人才等资源的缺乏,企业信息化技术实施效果也差强人意。目前我国制造业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没有应用任何信息化技术,只有1/4的企业建立了基础信息网络,仅有不到1%的企业建立了成熟的信息化体系。
(5)由于缺乏标准规范的管理和指导,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市场存在无序竞争,大大阻碍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
(6)缺乏高水平的技术咨询专业队伍。信息技术产品技术含经营与管理提高库存准确率,还可以减少基于纸面的管理和相关费用。
制造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制造业的不可替代性。它是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国防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均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制造业在这场变革中首当其冲,是调整的主要着力点之一,也是我国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提高和发展制造业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3.软件平台的选择――EPLAN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选择开发设计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试图找到一条信息高度集成的生产制造流程。我们可以轻松找到的一些已经被广泛使用的,向制造业高度渗透的,能够带动设计、生产与经营管理自动化和数字化,促进了制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了制造业全球化的产物,其中CAD技术是最突出代表。CAD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航天航空、汽车等各个领域,成为提高产品与工程技术水平、降低消耗、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尽管CAD技术日渐成熟并被广泛使用,但是它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制造企业对生产环节信息高度标准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在经过多方考察之后,我们决定使用EPLAN软件作为平台,期待实现以设备数据库为基础,以EPLAN软件为平台和设计输出端口,以自动化工业系统作为产品装配终端的信息高度集中化的工业制造流程。
EPLAN能够满足我们对于所构思的信息化制造系统工业流程的大部分要求。首先,EPLAN的平台是以EPLAN Electric P8电气设计为核心平台,同时将液压,气动,工艺流程,仪表控制,柜体安装板三维布置仿真设计及制造等多种专业的设计和管理统一扩展到此平台上,实现了跨专业多领域的集成设计。该软件采用独特的数据库结构,满足了项目设计对数据快速读取和存储,多用户协调设计,大项目的管理,批量数据处理,防止数据丢失,灵活的个性配置,跨专业的设计需要。此外,EPLAN独特的数据结构,决定了它既是面向图形的又是面向对象的软件,这又满足了目前市场为主导的发展趋势。其次,EPLAN倡导标准化,因为能够标准化大大减少设计及生产等流程中的诸多重复劳动,大幅缩短设计周期。EPLAN的标准化实施包括:系统标准化(权限、项目结构、存储方式、修订管理等)、设计标准化(工程设计方法、主数据、优选部件等)、供应商标准化(数据交换、项目一致性检查、工程设计方法等)等部分,能够充分优化设计过程。第三,EPLAN在帮助企业完成标准化后,可通过二次开发为企业实现自动化设计。这一过程中,该软件具有同步性、自动性、纠错性、扩展性的特点。最后,EPLAN作为电气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与ERP系统、PDM系统及机械设计信息化系统一起为企业构建了从设计到生产的完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EPLAN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可以在线集成到PDM,ERP或机械系统,与之无缝结合,还可以访问独立的开发者网络,共享经验和开发工具。
正是因为EPLAN的以上特点,才使得我们决定使用EPLAN作为我们的研究平台。它的特点能够完全满足我们对于构建信息高度集成的制造工业系统流程的思路。
4.用于硬件考核系统的应用实例
在达成了构建“数据库―EPLAN设计―组装”这样的思路后,团队结合了实际工作需要决定将实验目标锁定在我学院主要实训课程《低压电气运行维修》内的考核项目作为研究内容,其中包括了照明电路的设计和多种电机控制电路的设计。我们结合我校库存器件情况,在EPLAN内丰富的数据库内加以选择,根据《低压电气运行维修》课程内需要的硬件考核系统通过EPLAN绘制图纸并根据图纸进行安装。由于是实验性研究,因此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最后的组装步骤只能暂时通过手工完成。但在工业生产中,一些国家,如德国,已经能够将EPLAN设计和实际组装的步骤通过程序控制机器人完成。
以电动机星角降压启动电路为例,该电路原理图如图一;
然后,我们使用EPLAN进行绘图,如图二,并得到图纸;
根据得到的图纸,通过器件安装,得到相应的电路考核模块,既能够作为该课程考核时的工具,又可以作为样板在课上对学生进行直观展示。
根据以上的设计思路,团队共完成了课程需要的各类考核系统二十余个,能够基本满足该课程教学和考核的需要。通过实践,我们团队认为利用EPLAN自身的有点,如果在装备环节的自动化控制上如果能够高度结合,那么利用这一信息化程度集中的制造生产流程就能够使得原本繁琐重复的开发设计过程、低效耗能耗费大量人力的装备过程以及容易混乱的库存管理过程变得简单、直接、高效,而这正是我们积极进行尝试的出发点。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促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偶们团队希望能够通过小规模的实验,给传统的制造业提供一些如何信息化的思路。也算是我们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进程所做的一些微小尝试和绵薄贡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