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应对策略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特色产业,地方政策等不尽相同,也导致了各个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当前我国中西部农村还是比较贫困的,同时贫困人口的数量也比较多。不均衡的农村区域经济对于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
1、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依然以第一产业为主,且规模相对城市较小,从中看出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相对滞后。另外,农村区域的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也拖了农村经济的后腿。同时,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还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均存在内部发展不协调的情况。即在同一乡镇,几个自然村之间,因为过多原因有着显著的经济差距,且产业特征也极不协调。
2、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遭遇的问题及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深化改革,农村区域也面临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可持续型经济等众多挑战。
2.1农村区域经济整体落后,产业结构调整困难。我国目前农业经济总量相对比较低,而在这些农业经济当中,有比较大的一部分并不是来自于农村,而是来自于一些涉及农业的第二产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农村人口的收入高低,并切实影响着农村人口的物质生活。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虽然有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区域,但是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依然分布在农村区域[1]。农村人口的收入低也是直接导致农村区域经济较为落后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区域的农业产业有着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同时缺少专业化管理及标准化运营等特点。同时和第二,第三产业的连接不够密切,产业链不够完善,直接导致了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环节相互脱节。另外,在农村因为受到生产力,成本等条件的限制农业经济比例依然偏低,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困难。
2.2资金支持有限,人才资源不足。资金是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金融产业水平依然相当落后,无法满足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农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大量资金远远得不到满足。我国大多数的金融机构都在城市中,农村的金融机构少之又少,所以农村人口和农业生产企业获得的金融服务相当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息息相关,没有相对应的金融服务支持,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脚步。比如,一个农民想要承包水塘,扩大生产经营,但无法贷到足够的钱款,就不能够购买扩大生产所需的材料,设备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想要发展科技就需要各种人才。人才是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农村人才资源稀少,人才质量不高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面临着教育资源少,质量差,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更是极为缺乏,这极大限制了农村获得高质量人才的途径。同时农村因条件限制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且农村自身还面临着人才向外流失的不利情形,这使得农村地区人才需求愈加捉襟见肘,给农村经济的进步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一些需要专业人才的高新产业因为人才资源的匮乏根本难以在农村发展。
2.3城镇化缓慢,基础设施落后。在城镇化进程中投入的资金不够,直接影响了农村城镇化的速度,也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想要富,先修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交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基础建设及道路设施的落后严重影响着物资的运输与流通,同时对于该地区的招商引资更是有着诸多不利,基础建设及道路交通对于投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比如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农产品无法便捷的运往各地,这会极大地影响产品销售。
3、应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
3.1城乡统筹一体化,制定科学发展计划。选取部分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作为试点,尝试以城带动村,以点带动面,加速农村产业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另外要加速农村土地转化,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计划。另外,政府还要加大对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鼓励有资金的农民创办企业并予以相应的帮助,从而解决农村区域大量过剩劳动力就业问题,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3.2加大金融支持,开发人才资源。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农村区域金融产业较为落后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建设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且与农村特点相融合的金融体系。国内金融产业应当相应的向农村倾斜;国家应推出对应的金融扶持政策,从而吸引各种金融机构在农村建设服务网点,为农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地区还需增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并着重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专业人才。同时要通过给人才建立优秀的工作平台及发展空间,增强农村本身对人才的吸引力。
3.3加速城镇化,加强优化基础设施。政府要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优化完善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在基础设施设计规划方面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制造有利的环境[2]。好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带来更多的资金,为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助力。
4、结束语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项持续且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农村地区能够正确认知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不怕挑战,抓住机遇。从制定科学的发展计划,加强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及道路交通建设等等方面入手,排除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问题和困难,为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杨国梁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源;合理利用;现状;对策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逐步实现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四大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在促进区域间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区域间的协作,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与国际市场迅速接轨。国民经济更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以年均10%~11%的速度在飞速增长,这一切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段,并走在了全国前列。从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发展看,西部大开发的所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生态环境建设、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从振兴东北的经济发展看,东北地区制造业有着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决策的出台,是解决东北问题的一次新机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不同于西部大开发的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内容是用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采取直接面对各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用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包括引进外资和民间则本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从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看,中部六省实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依托若干大、中城市,建立经济增长区域,重点放在促进中部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上,并兼顾经济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通过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区域管理及政策体系不完善。由于区域政策是以东部地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这四大板块为基础制定的,每个板块的区域面积都很大,内部性质也有极大的差异,因此依其所制定的区域政策难免有失针对性。(2)地区分割化严重。在地区差异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地方利益驱动使各地政府以公开或隐藏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为争夺紧绌的资源,区域间构筑众多的贸易和行政壁垒,相互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地区利益。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致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难以形成竞争、统一、开放的国内大市场。(3)东西部市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东部地区的市场发达,资源配置效率高,经济的发展依靠内在的动力来拉动,西部地区的市场欠发达,资源配置效率低,经济的发展依靠外部的力量来推动,所以一旦外力作用被切断,就会给西部地区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与此同时,东部地区优越的市场条件势必会吸引更多西部地区的人才和资源流入,按照这样的发展态势,东部地区的经济越繁荣,西部地区的经济就会越低迷。因此,要解决西部地区的问题,必定需要国家给予大力的扶持,从而控制西部生产要素的流出,实现西部地区的全面快速发展。
三、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加强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初步形成,但我国目前正处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市场发育并不充分,各地的经济市场化水平差距也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必须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来改善政府纵横向的权力结构。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促进市场发育,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2)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有序地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和平台,培育具有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点经济区,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中西部各地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同时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达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的作用。(3)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当前最现实以及最重要的就是引入中部和东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的快速发展。这样不仅满足了东部优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还扩大了市场空间和原材料来源,解决了西部工业崛起过程中受到的技术、资金、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约束,加快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取得双赢效果。
参 考 文 献
[1]黄抗生 叶晓楠.区域经济领跑中国发展[N].人民日报
篇3
回顾
记者:2003年中央对报刊进行治理整顿,全国300多家县市报最终保留下来的只有48家。当时改革调整的背景是什么?
王国庆:当时县市报改革的主要背景是根据中央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摊派发行的精神,为减轻基层和农村农民负担,开展对党政部门所办报刊的压缩调整,其中也包括300多家县市报。这次报刊的调整不仅仅解决了党政部门报刊摊派和减轻农民负担问题,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党政部门报刊为主的报刊格局,对整个报刊结构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未来报刊业发展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首先对300多家的县市报进行了全面评估,对少数已经具备了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和一定实力的报纸,主要包括当地人口50万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在1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30亿元以上、年广告收入在400万元以上的县(市、旗)所办报纸,经严格评估论证后,可由省级报业集团或地市级党报进行有偿兼并。原则上,县和城市区不办报刊,已办的要停办。对解放前由我党创办的报纸,民族自治县(市、旗)的报纸及民族文字报纸,予以保留。(整顿后县市报名单见表1)
记者:整顿治理后,县市区域报的体制有哪些变化?
王国庆:整顿后的县市区域报和过去实行的体制完全不一样,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主管主办单位发生了变化。调整保留后的县市报和它原来的县市党委机关报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不再由县市委机关来主管主办,而是把它划转到了省市报业集团或党报社主管,主办单位是县(市)报,这是一个办报体制的创新,既依托集团的优势资源又给它很大的自;第二点,它的经营方式独立自主,无论划到哪个集团或报社,都作为独立法人,有自主经营的权力及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能力;第三个特点就是内容上,不再作为县(市)级党委机关报,既要服务于当地的党政部门,同时还要服务于当地的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所以我们称它为县域性综合报纸,它既不是党委机关报,也不是都市类报纸,它是一个区域性的综合性报纸。这些特点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
现状
记者:目前县市区域报的总体发展趋势及生存状态如何?
王国庆: 2003年整顿县市报,可以说是报刊业改革的一种新模式的尝试和探索。实践证明,改革还是比较成功的,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实际。主要有3点成绩:一是发行量得到了长足增长。据统计,县市报发行总量从2006年到2008年的3年,增长都在10%以上;二是经营增长方式积极转变,从以往党报单一经营向综合性多媒体多元化经营发展;三是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县市报这样一个体制机制和模式的发展前景是大有希望的,一方面是对国家强农富农政策的贯彻,让农民农村农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整个市场的需求,文化建设的需求,需要这样。另外,小城镇的推进比例呈逐年快速上升的态势,每个转化中的人都有这种城市化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文化素养等各方面都需要提高。
记者:县市区域报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王国庆:县市区域报在贯彻中央“三贴近”、“两个面向”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于当地百姓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特点也是显著的:第一,区域特色显著,县市区域报在报道内容的本地化方面,具有其他报刊不具备的优势。由于县市区域报的读者对象非常明确,就是本县域内的普通群众,所以在内容安排上表现出了很强的针对性。大部分县市区域报的本地新闻占到总版面内容的四分之三以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特点。第二,读者认同感强,由于县市区域报在内容、版面以及广告等方面表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点,所以读者对本县市报纸的文化认同度非常高,县市区域报报道的内容都是他们身边每天都能看到的事情,离他们很近,感到很亲切。他们可以从报上了解到其他乡镇或社区的工作发展情况,有利于改进自身工作。第三,市场化程度较高,近年来,随着县市区域报市场观念和意识的逐渐增强,县市区域报的广告、发行和其他活动也逐渐市场化,其中部分县市区域报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已比较成熟。第四,在群众与政府间起到了沟通桥梁作用,在多年办报过程中,县市区域报作为县级党报在广大群众心目中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声音,群众对报社比较信任;另一方面,报社记者在基层的采访比较深入,能够及时了解到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要,县市区域报逐渐成为当地政府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县市区域报在政府和群众之间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既为党和政府宣传政策、引导群众,又为群众反映问题。
未来
记者:县市区域报也和其他传统媒体一样面临新媒体的冲击,您认为在新的传媒格局中,报业应该如何发挥优势?
王国庆:的确,县市区域报也和其他传统媒体一样面临新媒体的冲击,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报纸既能体现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又让读者真正喜爱,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首先,我认为面对挑战,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坚持“内容为王”。只有提高报纸的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前来购买。要发展,就必须对新闻报道加以研究,进一步拓展新闻思路,改革新闻观念,挖掘报道深度。让报纸真正满足读者需要,让读者爱看。
此外,还可以将传统媒体的优势和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相结合,以内容为核心,新的技术作平台,并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将其综合运用到报纸的经营和发展中去。县市区域报打造多媒体,就是要不断调整传播方式,创新内容,变革服务手段。其中最主要的两点就是要建立适合新媒体的体制和机制,寻求获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模式。
记者:您认为县市区域报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王国庆:我认为县市区域报的今后更多的还是要向农村拓展,因为县市区域报是和农村市场最贴近的,而且农村的消费市场一直是我们开拓不充分的领域,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第二个是内容创新和服务创新要进一步加强,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篇4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对策建议;三明市梅列区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1-02
农村集体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几年来,三明市梅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制定各项鼓励扶持政策,支持和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依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为进一步了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探索城郊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本文以农经统计数据为依据,对梅列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梅列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1.1 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但发展仍不平衡 2012年全区村财总收入4 558.9万元,村均收入198.2万元,比2010年的4 084.6万元增长11.6%,年均增长5.8个百分点。其中:经营收入2 986.5万元,占村财总收入的65.5%;发包及上交收入615.3万元,占13.5%;投资收益209.1万元,占4.6%;补助收入539万元,占11.8%;其他收入209万元,占4.6%。全区23个村,村财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1个,10万~30万元的村4个,30万~50万元的村5个,50万~100万元的村5个,100万元以上的村8个。村财收入最高的村为1 042.8万元,最低的村为9.63万元,最高与最低之间相差108.3倍,发展不平衡,相差悬殊。
1.2 资源依赖性强,村集体发展后劲不足 从收入的来源构成看,村财收入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一是房租收入型。以房租收入为主要来源,主要集中于城中村、近郊村,也是位列全区村财收入前几名的村。如位于城中的列东、列西、徐碧3个村村财收入合计2 203万元,其中房租收入1 657万元,占村财收入的75.2%。二是林业收入型。主要以木材采伐、林场山价款等为收入主要来源,村财收入一般在100万元左右。三是资产营运型。通过招标承包、租赁经营村集体果园、竹山、电站等资产等获得一定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在30万~50万元。四是上级补助型。主要集中于高海拨山村,村集体资源、资产贫乏,村集体无经营收入和发包及上交收入,主要靠上级补助来维持村级组织运转。
1.3 内控制度不严,非生产性支出比重较高 一是村集体支出增长高于收入增长。2012年全区村财总支出4 999.1万元,比2010年的4 262.4万元增长17.3%,高出同期收入增幅5.7个百分点。二是非生产性支出居高不下。2012年该项支出3 985.7万元,占总支出的80%,比2010年的2 974.7万元增长34%。其中,管理费用762.9万元,其它支出3 222.8万元,分别占总支出的15.3%和64.5%,比2010年增长91.4%和25.1%,主要是村民生活补助费提高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投入加大。三是部分村财收不抵支。当年无收益的村仍有13个村,大多为远郊村、高山村。
1.4 公益事业缺口大,村集体负担沉重 2012年村集体负债4 728.2万元,比2010年增长69.2%,其中兴办公益事业负债648万元,当年新增负债334.6万元。主要是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加大,村集体生产性投入明显不足,甚至一些村本身村级组织就运转困难,还得支付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造成村集体经济欠债严重。
1.5 村主干任期短,村干部队伍不稳定 村两委短期行为严重,缺少长期规划或规划得不到连续实施。村干部整体素质偏差,缺乏系统、全面的经营管理培训,开拓创新精神不够,无法引导村集体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 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对策建议
2.1 多措并举,积极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
2.1.1 科学、合理开发经营性资产,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 一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市区繁华地段店面、房产等优良资产投资,依托城区及园区等产业载体,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二是鼓励采取资金入股、异地投资、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大房产、小水电、龙头企业等投资,增加村集体投资收益。三是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通过统一规划、提升档次、集资入股、规范服务等方式,打响生态休闲旅游品牌。
2.1.2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共同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坚持“输血和造血”并进,设立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增收来源,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二是加大共建帮扶。深化部门挂村、村企结对帮扶制度,把扶持重点从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转到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上来;三是大力开展“富村帮穷村”活动。利用富裕村的思维理念和有力的资金支持,积极帮助被帮扶村谋划发展思路,选准发展项目,加大产业项目投入和公益基础建设投入,促进村集体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2.1.3 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产保值增值 对闲置房产、学校及农业设备等,要积极整合,以公开招投标形式实行买断、租赁经营,或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经营,提高闲置存量资产的利用率。对于村集体“四荒”资源,采取公开招投标形式,发包给经营能手、种养大户进行规模经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2.2 强化管理,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2.2.1 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村集体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配好配强村级班子。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选拔一批懂经济、会管理、敢创新、负责任的人才进入村班子,使村级班子高效、务实;二是强化培训,提升素质。采取学历教育、定期轮训等形式,集中开展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升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科学制定村干部养老保障机制、村主干报酬统筹机制,把村干部的报酬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激发村干部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2.2.2 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完善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一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全面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制度,保障村集体资产安全、高效。二是深入开展清产核资,摸清家底。重点加强村集体房产、土地、果园、林木等资产、资源核查,依法界定所有权、经营权,建立“三资”台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三是规范经营机制。加强工程招投标、资产处置、资源发包等“三资”管理,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会计核算票据、凭证、相关合同、协议进网络数据库,推广应用“三资”管理电子触摸屏查询终端,不断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努力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
3 创新经营体制,积极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思路,稳步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以资金、集体资产折价入股等多种形式,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经济组织。
3.1 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以村集体净资产存量数额较大、物业载体较多、经营收入较高的城中村为重点,结合实际科学制定集体资产改制实施方案,明确改制目标任务、内容和具体要求,将集体净资产存量全部量化到每个成员,鼓励以征地补偿款、自有资金和集体资产折价入股等形式投资参股,逐步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
3.2 坚持民主决策、公平公正、规范操作、分类指导的原则 强化村务公开,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改革方案要充分进行民主讨论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集体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通过,整个改革工作的各个环节必须经过合法的民主程序。在依法保障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对法律政策不明确的问题,积极发扬民主,坚持复杂问题民主化、民主问题程序化、程序问题规范化,凝聚全体社员智慧、体现全体社员意志来破解。
3.3 量化股权,界定成员资格 实行股权量化到人,并不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股权可依法继承,也可在内部流转,但不得退股提现。在界定成员资格时,充分考虑现役军人、在读大中专学生、户籍在本村的农嫁女、计生优待对象等各种对象的利益,稳妥界定成员利益。同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召开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
篇5
关键词:光子晶体 专利 分析
中图分类号:TN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169-02
1 引言
光子晶体由E.Yablonovitch在1987年发现,是一种能够有效控制和操纵光波的产生和传播的人工或天然材料,其折射率或介电常数周期分布具有能隙。利用光子晶体可以制造出全新原理或传统技术不能制造的高性能有源和无源器件,我国、欧美、日本等国家、地区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为了给相关科研人员和专利申请工作提供参考,本文以CNIPR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为专利数据来源,主要从专利申请数量、申请人、发明人、器件分类等几个方面对光子晶体专利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
2 申请量年份分布
在2000年之前,光子晶体专利申请量处于较低水平,这时的光子晶体研究仍然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多发表在专业期刊上。在2000年左右,光子晶体的一些重要的原理和加工制造技术被突破,随后,大量的光子晶体器件被发明,从而光子晶体器件有了工业应用的技术前景,光子晶体专利数量井喷式增加,2005年申请量达到峰值。虽然2006年的申请量明显下降,但2006至2010年之间的申请量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体现了技术发展的从高峰到平台期的一般规律。由于微电子制造工艺水平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高,所以光子晶体器件的性能始终与理论预期存在差距,同时昂贵的制造成本也使得光子晶体器件在工业上的应用变得扑朔迷离,因此2010年后,光子晶体专利申请量明显下降。
3 主要申请人的申请量
主要申请人的申请量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光子晶体专利主要的申请人包括京都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日本电话电报公司、三菱电缆、佳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三星电子和住友电子,形成了中日韩三国竞争的局面。日本京都大学的申请量世界第一,其它日本著名企业的申请量整体优势明显,体现了日本在光子晶体专利申请中的产学研优势,这与日本在新技术、新材料领域的高投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是中国光子晶体研究的桥头堡,拥有国内领先的人才、设备优势,在学术带头人郑婉华、许兴胜的带领下,以半导体集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在光子晶体领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光子晶体专利申请量进入世界三甲。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则是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光子晶体研究实力雄厚,在光子晶体领域同样拥有大量的专利申请。
4 主要发明人申请量
主要发明人的申请量如图2所示。日本京度大学的NODA实验室是世界著名的光子晶体研究机构,NODA教授是世界上光子晶体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几乎每年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ASANO是NODA团队中的重要一员。TANAKA MASATOSHI是三菱电缆的研究人员,KUBOTA HIROKAZU和KAWANISHI SATOKI是NTT研究人员,均是光子晶体领域的重要科学家。宋延林是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新材料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王京霞是其团队成员,宋延林及其团队在聚合物光子晶体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郑婉华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的研究员,主要从事光子晶体激光器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科学家的专利申请量已经排在世界前列,中国在聚合物光子晶体和光子晶体激光器领域已经取得大量成果。
5 主要器件申请量
光子晶体器件专利申请主要包括光子晶体光纤、波导、激光器、LED、微腔、开关、传感器和滤波器。其中光子晶体光纤的申请量最大,美日欧均有成熟的产品供应,丹麦NKT Photonic是世界领先的光子晶体光纤的开发商和供应商,近年,武汉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光子晶体光纤国家“863”通过了验收。光子晶体LED可以显著提高出光效率,韩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院Y. H. Lee研究组报导的二维空气孔光子晶体LED,出光效率可以提高13倍。Luminus Devices是第一个销售光子晶体LED的公司。
日本NTT的基础研究实验室研制成的光子晶体微腔Q值突破了100万,基于这种振动器,NTT已经开发出转换时间为100ps的超高速光开关。自1999年加州理工学院Axel Scherer研究组第一次报道光子晶体激光器激射以来,各种结构、材料的光子晶体激光器被研制出来,包括微腔缺陷模激光器、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波导激光器、带边(分布反馈)激光器、FP腔激光器、量子级联激光器、量子点激光器等。光子晶体传感器有着普通传感器难以企及灵敏度,光子晶体滤波器具有更加精确的滤波特性、更好的波长选择能力。
6 各国申请量年份分布
在2003年以前,中国专利的申请量低于美国、日本和WO的申请量,国内光子晶体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2003年后,随着国家支持的加强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国内光子晶体研究迅速打开了局面,创新性成果大量涌现,专利申请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美日欧的专利申请量呈逐渐下降的态势,伴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美日欧国家普遍减少了科研投入,中国则在金融危机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光子晶体研究仍然不断加温,2011年的专利申请量达到顶峰,同期世界各国的申请量已微不足道,中国已将远远将世界各国甩在身后,世界光子晶体的创新研究已经转移到中国。
7 总结与建议
经过国内外科学家的艰苦努力,光子晶体理论和器件的设计原理已经较为完善,但仍然需要克服光子晶体制造方面的挑战,比如制造工作在可见光波段具有完全带隙的三维光子晶体,在三维光子晶体中引入缺陷,和亚纳米量级的制造精度。虽然国内光子晶体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专利申请量已遥遥领先世界各国,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自身的问题和未来技术发展的前景,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认清技术发展的潮流,勇于站到技术的最前沿,不要一味地做跟随研究。国内科研人员仍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倾向于选择国外研究热点作为研究方向。在中国国力和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科研投入已处于前列,我们完全可以做别人没做的领域。
(2)进一步加强专利意识。尽管国内光子晶体的专利申请量已经很大,但是国内科研人员仍然习惯性地发表文章而不申请专利。虽然理论计算和实验性的制作是光子晶体研究的主流,但是理论计算和实验性制作往往包含了创新性的技术方案,在几十年后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应当今早寻求专利保护,以应对将来可能存在的专利纠纷。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密度;流变性能;钻井液
中图分类号:TE25 文献标识码:A
1 高密度钻井液的技术的现状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密度在1.50g/cm3以上的钻井液成为高密度钻井液,随着钻井液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将密度达到1.80g/cm3以上的成为高密度钻井液。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钙处理钻井液、三磺钻井液、聚磺钻井液和两性离子聚合物泥浆体系四个发展阶段。
钙处理钻井液是20世纪60~70年代初使用的深井钻井液,最初是石灰钻井液,但其存在很多局限性。钙处理钻井液遇到高温易于固化,pH较高,另外钻井液中加入了大量的强分散剂,大大降低了钻井液的抑制性。
三磺钻井液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该类型钻井液的应用降低了对高温高压的滤失量,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三磺钻井液在高温和高压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其良好的流动性和抗盐侵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防塌防卡性能,是钙处理钻井液无法比拟的优势。
聚磺钻井液是在三磺钻井液的基础上研制的,具有聚合物和三磺钻井液的双重优点。它具有较强的抑制性,并且改善了三磺钻井液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性能,是高密度钻井液中最常用的一种类型。
两性离子聚磺泥浆钻井液在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能够有效抑制泥页岩的水化分散,在稳定井壁方面变现除了良好的流变性。
随着抗高温处理剂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密度钻井液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比较典型的有低固相不分散聚合物钻井液体系、高固相解絮凝聚合物钻井液体系、合成基钻井液体系、聚合醇钻井液体系、甲酸盐钻井液体系等。均不同程度地满足了深井钻探的需要。
2 高密度钻井液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高密度钻井液技术是深井和超深井钻井过程中的主要技术,也钻井能否成功的保证。对于钻井液来说其密度越高,维护起来就越困难。所以对于不同密度级别的钻井液其应用的技术难度是不同的,不同密度级别的钻井液技术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目前对于高密度钻井液技术的难点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是钻井液自身性质的问题:钻井液自身具有一定的流变性和沉降性,这是高密度钻井液面临的第一大难题。由于高密度钻井液固相过高,解决了钻井液的流变性就会增加其沉降性的不稳定性。二是不同材料对钻井液自身的抑制和污染:一般情况下高密度钻井液主要在较深的地层中应用,受地下高温环境和自身固相含量较高的影响,膨润土和剂的使用也存在着流变性和沉降性的矛盾。膨润土量的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钻井液的粘稠度,而剂则影响着钻井液的流变性。另外加重材料的使用对钻井液的固相污染比较严重。三是钻井液的维护:对于高密度钻井液来说合理的密度,良好的流变性、抗污染能力和性,较强的抑制性是其技术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严格控制加重材料和膨润土的含量,从而实现提高钻井液流变性和沉降稳定性。
3 高密度钻井液未来的发展趋势
高密度钻井液技术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比较成熟,未来研究的重点是针对异常高温高压底层中应用的钻井液技术。但是在国内钻井液技术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缺乏专用的转敬业处理剂。另外国内主要进行了水基钻井液的研究,在油基和合成基钻井液方面的研究较少,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是未来高密度钻井液的发展方向。
3.1 水基钻井液
我国在水基钻井液技术上已经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可以把精力放在解决钻井液流变性和滤矢量控制之间的矛盾上,通过对钻井液技术的优化,提高其抗污染和抗高温的能力。具体的研究方向如下。
(1)研究新单体的合成与转化,如N-(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N-二甲基磺丙基铵盐,2-丙烯酰胺基-2-苯基乙磺酸等单体的合成工艺。
(2)研制相应的降滤失剂、降黏剂以及抑制剂和井壁稳定剂等。
(3)研制抗温大于等于240°C、密度大于等于2.5 kg/L和饱和盐水高密度钻井液,解决其流变性和高温高压滤矢量控制的问题。
(4)研制超高温无黏土相钻井液和高密度有机盐钻井液,特别是抗高温增稠剂和高温高压降滤失剂。
3.2 油基钻井液
(1)研制高性能的钻井液处理剂、乳化剂、增粘剂以及降滤失剂。
(2)选择新的加重剂或者研制高性能提黏切剂或者高软化点沥青,以提高钻井液的沉降稳定性。
(3)研制可逆乳化钻井液,选择合适的乳化剂以提高钻井液的综合性能。
(4)研究高密度油基钻井液在高温下的流变性和稳定性,并且建立起预测模型。
3.3 合成基钻井液
目前国内外在合成基钻井液方面的研究都很少,未来可以从以下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1)选择或者研制新型合成基材料,降低合成基钻井液的成本。
(2)研制相应的乳化剂、流型调节剂和增黏剂等。
(3)研究合成基钻井液的回收和再利用技术。
结论
近年来随着钻井深度的不断增加,在钻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高温和高压等复杂的底层环境,对钻井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钻井过程中钻井液的性能直接影响着钻井的安全性和快速性。本文主要对高密度钻井液技术的研究现状,遇到的技术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指出要尽力解决钻井液流失性和沉降稳定性的矛盾,并且要向着油基和合成基方向发展,为钻井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鄢捷年.钻井液工艺学[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常旭,张茂奎,王平全,等.国内外高密度水基钻井液体系研究现状[J].西部探矿工程,2005,05.
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教育为中心,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99-01
知识经济作为重要经济的一种体系,内容、可观的效益,日益被全球所重视,今后的二十年里显得更为突出,目前已经逐步形成全球化、各国争先恐后地抓知识经济建设,提到工作议程上来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以产业结构来划分,人类有史以来.大的经济形态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高技术经济,以资源配置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力经济、(自然)资源经济和智力以济,也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同。叫“知识经济”,似乎在分类学上有些问题.但讲的都是一个意思,综合30多年关于知识的各种提法.“知识经济”比较确切的概念应该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二、知识经济基本特征表现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刚刚萌芽,许多特征还没有表现出来,从已经表出现来的特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经济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资源主要是知识和智力。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现代知识,并具有创新、创造和运用能力的人成为知识经济中的主力军。识化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表现在软件知识产业的勃兴,这是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初
具框架的标志,以知识作为资本发展经济知识将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还表现在制造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业的高科技化和产业结构的高技能化方面。作为传统工业经济主干的制造业已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新科技知识。
所谓信息化,就是把信息看作与物质、能源同样的第三要素,有意识地进行其生成、加工、传输、贮存、利用等活动的总体。
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信息化的形式就是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信息化,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技术将渗透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进一步促进了各产业的升级换代作用。
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
这里所谓的创新,不是单指某种新认识、新原理的发现过程的狭义的创新.而是一个创新的网络和创新的体系。创新作为知识网络.自多种来源多种渠道。多种涵义。它是在生产、交换、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它既有观念、概念、原理的创新,又有生产、交换、消费诸方面的创新;既包括个人的创新。又包括不同行为者的创新。具体地说,包括企业、实验室、科学研究机构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大量交流而形成的许多新思想、新技艺、新产品。
大量共同体互动作用而进行创新可形成一个创新整体这个整体就叫国家创新体系。这种创新体系不断扩展而超出国界,可成为国际性的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知识创新系统。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二)是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三)是知识传播
系统。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是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四是知识应用系统。它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经济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包括工业发展、能源利用、农业供给、城市建设、人口控制、国民教育、国际贸易等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各个方面在内的新的发展战略。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在知识经济时代.牵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将不再是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制造业,而是以信息、文化、科技为主体的“软资源”,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破坏。因此.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重视。
五、知识经济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前途经济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深刻指出:“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而学习将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命运’。而大学,是教育和培训研究力量的中心”。高度评价了教育和大学的作用,而且明确指出教育和大学都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中心地位。这就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首位。
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学习是极端重要的.它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命运.因为通过学习.掌握高技术和高知识,可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劳动者-有了这种劳动者'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创造更多的知识商品,还能保持经济的小断增长。真是一举多得的经济模式。
六、知识经济与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模式
(一)是机遇主导性。第一类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更多地是一次宝贵的机遇.这主要因为我国己基本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而知识经济又具有对工业经济的改造功能,它能够从根本上转变工业经济的资源基础。提高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率.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经济差距。这些观点的态度是积极的,可肯定。
(二)是挑战主导性。第二类学者则认为.由于我国强济和科技相对落后。教育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就使得我国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机会中处于劣势,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传统产业将受到极大冲击,因此有为难情绪,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更为严重。
(三)是机遇与挑战共存性倾向。第三类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对于我国来说是“要么搭上车,要么更落伍”,如果我国能有效地利用知识积累的增长,就可能增加财富,改善福利.打破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从而在新一轮的赶超中实现超越;如果不能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技术经济政策.利用这一资源,就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更加落后。
七、简述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许多知识经济的规律已经开始起作用。可持续发展已曰益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无形资产已经受到高度重视;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成分日益增加。
(二)今天的知识经济萌芽受到高度重视’并开始在指导思想、组织机构、人才选拔、资源投入等多方面迎头。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广泛出现了科技工业园区。知识经济的社会细胞已经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见到它的曙光。
(四)迎接挑战知难而进,第四类学者的观点认为:首先应根据国情实际情况,我国地域辽阔 ,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较发达,应制定出一个总目标和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并存,切勿一刀切的现象。
参考文献
篇8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摆到全国及国际经济的舞台上,每个地区都需要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分工格局之中,并在区域及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开发区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并形成了较为密集和配套程度较高的产业群,这为开发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融合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浪潮,这为开发区企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契机。目前,开发区企业依靠本土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已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经营模式和成长道路,面对区域竞争的加剧和国外企业及产品的冲击,开发区企业如何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和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实现进一步发展是面临着巨大问题。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题,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是我们的趋势,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实现规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增强开发区经济发展后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加快开发区企业的发展步伐,使企业在开发区有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对开发区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目的在于全面掌握开发区企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开发区企业发展经验和分析开发区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其它开发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开发区企业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开发区经济大发展、大提高。尤其在品牌战略、土地使用和园区带动发展等方面展开分析,为开发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意见。另外,此次调研也为建立健开发区企业数据资料做基础性工作。
本报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大量的数据,重点阐述开发区企业的发展现状,展现开发区企业发展的全貌和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开发区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阐述开发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晰企业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态势,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契机,结合开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为解决开发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建议和对策。
第一部分:开发区企业现状
一、开发区企业概况
截至12月,开发区企业431家。从资金总量来看,企业注册资本达到151亿元 ,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40多家,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有33家,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有5家,超亿元的集团公司有3家。开发区实现产值125.3亿元,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民营企业33多家。从上缴税收看,开发区企业纳税总额为3.12亿元,占南浔全区税收总收入的37%。从提供的就业机会看,开发区企业从业人员合计为2万人。开发区企业出口额为5012万美元,占全区贸易出口总额的27%。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是企业涉足的主要行业;从科技实力来看,开发区企业科技企业达到73家,实现产值23.65亿元,经过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有8家,占开发区企业科技企业总数的11% 。
从98年以来,企业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近6年间企业数年均增长率在10% 左右,新增企业迅猛增长,截至12月,开发区企业总数达到431家,其中,到,新增加企业近150家,总投资高达40466万美元。
二、企业注册资本情况
注册资本普遍较低,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下(含500万)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5.8%,其中,100万以下占了67%,100万-500万占18.6%;500万-1000万之间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1%;注册资本在1000万-5000万之间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6%;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只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1.2%。从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还是以中小规模为主,注册资本在100万元左右的占据开发区企业80%左右的比例,说明开发区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只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1.2%,这我们的经济总量不符。从行业结构来看,开发区企业的经营范围覆盖了行业,具体包括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物流运输业、房地产、建筑业、及服务业和其它行业。其中制造业合计占总数的90%。
三、开发区企业特点
1、行业性强
开发区目前已经形成木业、电机、电子、电梯、通信电缆、轻纺等几大支柱产业。尤其是木业行业迅速崛起给南浔带来了很好的市场知名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开发区目前拥有木业企业111家,其中规模企业20家;木业企业实现产值40亿元,占据开发区经济总量的32%;已有一部份企业脱颖而出,在地板行业有较高的知名度,规模集聚趋势明显;尤其是在实木地板方面垄断了全国市场的
60%之多。电机、电子行业在出口经济总量中占据半壁江山。2、高附加值产品少,大多企业的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抗风险能力弱。
3、企业的外向型经济总量不够
虽然开发区企业依赖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加工、制造企业中涌现出一批外向型企业,利用低成本优势不断开拓海外市场,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产品已拓展到香港、东南亚、澳洲、欧盟、美国、日本、东欧、中东、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开发区企业出口额仅为5012万美元, 只占开发区生产总量的3.3%。
四、开发区企业对南浔发展贡献
开发区企业对南浔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成为南浔经济发展新的亮点。据统计,企业纳税总额达到3.12亿元,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37%,提供就业2万个。不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而且成为科技创新的新锐。截至底,开发区企业431家,实现产值125.3亿,经过认定的高科技企业有8家,占南浔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9%。在出口创汇方面,开发区企业也发挥积极的作用,开发区企业出口额为5012万美元,占全区贸易出口额的27%。开发区企业已经成为南浔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南浔区整体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进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重要影响,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给南浔及周边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促进了南浔市场经济繁荣与发展。
一、国际及周边环境分析
1、国际经济环境
世界经济在经历连续三年的不景气之后,目前终于显露出加速增长的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为4.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经济有出色表现: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四季度gdp年增长率为3.6%;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产业调整和转移掀起新一轮浪潮, “中国制造”已经席卷全球的任何角落。开发区依赖区位和地缘优势,在世界产业转移和产业调整中迎来空前的发展机会。
2、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今年国内生产总值有望维持在8.5%左右的增长水平,投资、消费和出口均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尤其是民间投资的活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新的引擎。工业增长速度继续回升,消费物价指数也出现回升势头,进出口保持良好运行态势。这一切意味着宏观经济健康、持续、良性的发展状况。
二、南浔开发区自身环境分析
1、南浔开发区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
与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相比,南浔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尽管发展速度迅猛,但在产业规模、产品档次、核心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品牌战略方面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目前南浔开发区企业规模和产品档次较低,未能创造一些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知名度的企业或产品名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少。
2、南浔开发区后发优势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浙江南浔经济开发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南浔区,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0°52′- 30°53′,东经120°25′-120°26′。位于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组成的长三角经济圈之中心,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东与江苏省苏州市接壤,南与杭州相望。南浔经济开发区现有人口20万,其中常住人口10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87元/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700元/年,经济科技信息灵通,地理优势十分明显。浙江南浔经济开发区是1993年12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首批批准设立的经济开发区,也是国务院侨办批准的全国三个华侨投资区之一,享有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2)发达的交通网络
南浔经济开发区既面向国内经济最为发达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也可面向国际市场。驱车从南浔经济开发区出发,到附近主要城市上海、杭州、苏州的港口、机场时间均在1小时20分钟以内。南浔背靠大中城市,辐射华东平原,又处于“200公里公路运输半径”的中心,在南浔投资设厂既有辐射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大中小城市之便利,又有利用上海吴淞港、宁波北仑港、嘉兴乍浦港,将产品直接出口海外之优势。
位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交通便利,318国道穿区而过。在建的申一苏一浙一皖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建成通车。
(3)密集、配套程度高的产业群
经过10多年的开放和经济发展,开发区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商品化、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并聚集了大批加工、制造业的产业群,形成了完整、高度配套的各行业的产业链条,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3、南浔开发区企业的成长空间
尽管开发区发展速度迅猛,但在产业规模、产品档次、核心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品牌战略方面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完善的基础设施、处于市场前沿和邻近上海的优越区位经济等优势。可以充分利用与先进地区企业在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通过学习模仿先进地区的技术、管理、体制安排等成功发展模式,节约时间和降低成本,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开发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土地使用难 地价高
南浔开发区经济是典型的加工、制造型经济结构,这种类型经济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土地投入,在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下开发区土地越来越稀缺的状况下,地价上涨,用地难问题就越显突出。尽管企业可以依赖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捕捉到许多发展机会,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土地,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制约企业规模经济的发挥,使企业错失难得的发展机会。
2、企业信用体系欠缺 融资困难。
企业由于规模普遍较小,在目前国家缺乏相应的信用体系保障下,根本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这制约了开发区企业的成长、壮大。开发区企业一方面平均规模较小,有的还因为房地产手续不全等历史遗留问题,均无法达到银行要求的贷款条件;另一方面,贷款需求额度小,需求频率高,提高了银行经营成本,所以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3、企业品牌缺失 产品附加值不高
尽管南浔开发区企业发展迅猛,产值不
断提高,但是,我们拥有全国及国际影响的企业和品牌很少,产品质量和档次较低,即使具备一定规模的加工、制造企业,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大多数产品都在抵档市场徘徊,利润很低,产品附加值很低。这样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影响了南浔开发区区域经济特色的树立。对比其他发达地区知名品牌的集合效应给地区经济带来的影响和效益,南浔开发区在培育品牌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4、企业人才缺乏 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企业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但南浔开发区企业由于规模、信用等原因,在引进人才方面受到与国有、外资不平等的待遇,政府应该给企业在人才引进、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同等的政策。另一方面,还是企业当家人的思想意识不够,在南浔开发区的企业中公司,没有一家有象样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对员工管理和绩效考核上存在凭感觉,没有学会用科学的测评工具来解决问题,造成企业难于留住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技术、管理类人才欠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影响南浔开发区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三部分:开发区企业如何做大做强几点建议
按照“开发、开放、合作、互利、互惠、共赢”的方针,“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全面开拓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开发区企业的发展思路
发展我区企业要以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为突破口,创造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以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扶持企业加快发展;以体制、科技、管理创新为核心,全面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
1、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关于比较优势原理和自生能力的定义,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是无须刻意培养和扶持的,那些真正好的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只要充分尊重它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权利,只要给它创造足够开放的市场环境,提供足够公平的竞争条件,它是能够经受市场风险的考验的。借用一句民营企业家的话,民营企业只要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滋润,其实政府不要遮住民营企业应享有的阳光和雨露,它就能茁壮成长、做大做强。相对于发达地来说,南浔开发区企业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水平不高,体制落后、品牌缺失等,而这些问题往往成为我们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等方面有意无意地给企业设置障碍的重要理由。就是对于规模不同的企业,我们也习惯于扶强扶大,而对于中小规模和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重视、关心不够,对他们存在的困难没有热心解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都是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大有大的规模效应,小有小的灵便机动,任何企业都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对于企业自身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和政策。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这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
2、政府在企业发展中角色定位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管得住”自己,对自己的角色归位有着清醒的认识,该管的管,不该管的就不要插手,华裔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曾经在《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详细论述过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指出了市场能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应干预。政府一方面要“无为”,思想上放胆,政策上放活,管理上放手,并自觉地从一般性的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让企业在更广阔的空间大显身手;另一方面要“有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帮助企业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与国际接轨。政府着力营造企业创业与发展环境,形成全社会鼓励、支持创业和发展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增强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水平和层次,改善政务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
3、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家生长的环境
在经营活动中,企业家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是培育维持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承担人,他激发创新能力,推动知识共享,承担不可还原性投资,是使土地、劳动力、资本三大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而创造社会财富的第四大要素,企业家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兴衰。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中企业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敏锐的指出,企业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造就更多有活力的企业,在促进地区经济总量增长、带动就业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工作重点应主要落在如何搭建好一个促使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舞台上。
二、南浔开发区企业发展目标
加南浔开发区企业的出口力度,增强南浔开发区经济自我发展能力,降低对外资经济的过分依赖度,实现南浔开发区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平衡性、持续性发展,把目前开发区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30多家企业培育成年产值亿元的15家、5 亿5家 、10亿2家,使开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企业发展任务
鼓励企业运用资本扩张和企业合作等手段迅速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建立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展品牌经营;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市场管理,引导企业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拓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降低生产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资格的条件、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放宽限制、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为守法经营的进出口企业提供通关便利、进一步提高检验检疫管理服务水平、加快企业出口退税进度、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加强业务培训以及建立督察和通报机制。
四、对开发区企业发展的建议
1.充分认识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制造业龙头企业作为开发区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在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产业政策中切实加以体现。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机制,营造环境,搞好服务,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壤、温度和水分”。
2.进一步扩大开发区制造业的生产规模,使其生产总量和人均产出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以在整个经济增长中保持相当的贡献份额。首先要制定规划。既要制定总体发展规划,还要制定优势行业、重点产品的专项规划。注意防止片面追求数量、搞低水平重复的倾向,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复辙。其次要优化结构。在保持相当数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大公司、大集团,组建一批能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努力形成一大批有技术特色、富有活力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群,使主要产品达到合理规模要求。
3.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一是重点突破。加大投入,集中资金,支持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技术、重点产品、重点工程的技术创新,力争在点上实施跨越式发展。二是引入新机制。采用新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集中优秀人才联合攻关。对制造业中的关键问题,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为制造
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4.加强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从业者队伍。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联合杭州、上海高等教育机构,共同打造教学实验基地,加快培养、培训高级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强化技能教育,完善继续教育,使新增从业人员达到一定技能水平,对现有人员进行终生培训;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变目前制造业存在的既缺少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又缺少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工人的“两头缺”现状,保证制造业不断升级,长盛不衰。
篇9
【关键词】 关中-天水经济区;体育旅游;区域合作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三个重点经济区之一,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西部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经济区含陕西关中六市一区和甘肃天水市共七市一区,同处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渭河流域,相互间地理经济关联密切、依存度高,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尤为丰富,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所辖七市一区(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和甘肃省天水市)中选取西安市和天水市,对其体育旅游资源现状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
通过搜索百度、中国期刊网和中国体育旅游网等网络资源,查阅学院图书馆中与体育旅游相关的书籍文献,为论文写作提供参考资料。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关中-天水经济区”体育旅游资源目前的利用局势
体育旅游资源是实现体育旅游的物质基础,要根据体育旅游的分类调查关中-天水体育旅游的资源现状。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区”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可以依托秦岭发展徒步穿越、登山、攀岩、漂流、野外生存等项目,可以依托黄河、渭河发展赛艇、漂流等水上项目,可以根据地方丰富的民俗活动发展民风民俗体验游。但是还比较缺乏用以发展赛事观光、体育人文景点观光旅游的旅游资源。总体上看,“关中-天水经济区”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大型体育比赛和体育设施等人文体育旅游资源相对匮乏。根据体育旅游资源现状,经济区应该立足地缘优势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以参与体验为主的体育旅游项目[1]。
2、“关中-天水经济区”体育旅游合作的前景展望
为了带动天水体育旅游的发展,由天水市旅游局主动发起,经西安市旅游局、咸阳市旅游局、宝鸡市旅游局、渭南市旅游局、铜川市旅游局和天水市旅游局共同协商,于2008年8月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六市间建立旅游友好合作关系事宜达成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六城市间成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西安市旅游局为常设执行主席方,以六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共同推出黄金旅游线路产品;联合组织参加对外宣传推介活动,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在各自城市对旅游共同体内的成员城市提供旅游宣传、展示的平台;积极协调当地政府或旅游接待单位,对旅游共同体内的旅行社组织包机、专列和大型旅游团队到经济区城市旅游进行奖励或提供优惠政策;对区域内旅游游客的投诉受理和处理实行联动机制等[2]。
3、“关中-天水经济区”体育旅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育旅游市场化程度低。关中-天水经济区体育旅游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没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经济效益不明显,在旅游市场中份额相对较低。经济区体育旅游市场化程度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从业机构与人员不足。在经济区,体育旅游还是一个新事物,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较低,专门从事体育旅游服务的专业旅游机构严重不足,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旅行社,体育旅游主要是由各个户外俱乐部和驴友俱乐部组织进行,专业有余而市场化不足,现在经济区进行体育旅游消费的人数还不多,没有形成规模[3]。
其次,体育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种类和数量有限。产品的质量是开发市场的物质保证,好产品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打开市场;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是占有市场基础,为了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应该根据情况适时搞好开发。
(2)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对于新兴产业,市场开发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经济区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是造成经济区体育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4、“关中-天水经济区”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1)体育旅游的发展要有好的政策导向。没有政府积极正确的引导和扶持,体育旅游产业很难形成规模,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因此,经济区的旅游和体育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在“人文经济区,山水秦岭”总体旅游发展指导思想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发展经济区体育旅游的政策、法规;在全面调查体育旅游的基础上推出资源开发和市场开发的规划,为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打下基础。通过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开发资金和从事体育旅游的机构,加快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尽快培育出稳定的体育旅游市场;通过立法和制定行业标准,不断规范体育旅游市场环境。
(2)体育旅游的发展要广开融资渠道。体育旅游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相关的基础建设、资源开发建设、市场运作工作。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政府在发展体育旅游的过程中更多的职责在于制定政策、合理定位、招商引资、规范市场等统筹规划方面,政府没有更多资金用于发展体育旅游。因此,发展体育旅游吸引社会资金注入就成了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引资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制定优惠政策、减免税收,鼓励企业、集体、个人等不同性质的法人共同参与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
(3)体育旅游的发展要树立好的品牌形象。品牌策略包括体育旅游产品品牌策略和体育旅游服务机构品牌策略。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根据经济区资源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在积极有序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内容丰富、有品位、有趣味的精品体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有针对性地扶持一些有潜质的体育旅游服务机构,树立品牌,带动整个经济区体育旅游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关中-天水经济区”有丰富多采的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文化的开发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体育旅游文化的开发是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体育旅游的内在动力;体育旅游文化的开发是全面提高“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2、建议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关中-天水经济区”美好的历史人文环境加大对外宣传规模;要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模式,“送出去”就是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特色和旅游优势宣传出去,提高“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国内外的名度;“请进来”就是把国内外先进的旅游理念和发展模式消化吸收进来,为我所用;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构建“水―路―空”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交通网络。
【参考文献】
[1] 王振.试论体育旅游的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报,2006(6).57-60.
[2] 饶远,张云纲,许仲槐.中国西部体育资源的开发思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276-279.
[3] 天水旅游资源概览(内部使用)[Z].天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2003.3-8.
篇10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 报关企业 报关员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主要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和玉林、崇左两个市物流中心“4+2”所辖行政区域组成。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是广西商品进出口的国际大通道。
一、广西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2016年1月15日,南宁海关局了广西区2015年的进出口情况。在去年全球国际贸易不景气、我国外贸进出口下降7%的大环境下,广西区外贸逆势稳定增长,全年进出口总值(含边民互市贸易)3190.3亿元,增长15%,较全国外贸增速快2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739.9亿元,增长16%;进口1450.4亿元,增长13.8%;贸易顺差289.5亿元,扩大27.9%。
广西对各个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形势向好。广西对东盟国家进出口1803亿元,增长19.6%,占同期广西外贸总值的56.6%。对欧盟、美国分别进出口101.1亿元和164.1亿元,分别增长16.2%和8%。中东地区作为新兴贸易合作伙伴,进出口129.4亿元,大幅增长58.7%。广西与港澳台地区在农产品、电子产品上贸易往来频繁,对香港、台湾分别进出口264.8亿元和86.2亿元,分别增长63%和2%。
从下表可以看出,广西最大的对外贸易地区是亚洲,而亚洲最大的对外贸易地区是东盟,占广西对外贸易总额的半数以上。
二、北部湾经济区外贸港口发展现状
面对航运业持续低迷和周边港口激烈竞争的形势,北部湾港通过拓展新航线、开发适箱货源、提升装卸效率和服务水平等措施,一季度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0.32万TEU(标箱),同比增长40.14%。随着北部湾港生产作业系统应用,广西北部湾港集装箱装卸效率创历史新高。据统计,一季度北部湾港集装箱生产完成拆装箱同比增长46.40%。
通过今年1―2月南宁海关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北部湾港口进出口货运量占广西货运总量的96%还要多,使北部湾经济区真正实现了西南进出口大通道的作用。
三、北部湾地区报关行业存在的问题
北部湾港口作为连接广西与东盟贸易往来的主要海上通道,每天都有大量的货物进出。我国的海关法明确规定:所有进出关境的货物都必须向海关申报。同时也规定,进出口货物必须由专业的报关员进行申报。目前,北部湾经济区报关行业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报关企业经营管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报关企业作为服务类企业,应以提高企业服务管理水平来吸引客户。但目前北部湾部分报关企业,特别是民营报关企业由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管理观念落后、片面追求企业盈利、忽视提高服务质量,致使企业内部管理松散,往往招徕新的客户,老客户就走了,无法建立忠实的客户群。例如:当地报关企业不顾基本的服务成本,通过降低服务价格的方式来吸引顾客,企业之间进行恶性的价格战。诸多如此类的恶性竞争手段无疑都会阻碍当地报关行业的良性发展。
(二)有关部门对报关行业及报关员管理不规范
1.在对企业的管理上:有关部门对报关企业的报关收费未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企业可以随意定价。由于当地报关企业数量较多,相互之间为了招揽顾客而出现搞价格战等恶性竞争行为。同时,部分企业还通过采取挂靠、租台、租章等不规范经营方式获取利润,甚至在有些企业中,这些不正当的经营方式已经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当地报关企业中存在的这些经营不规范行为,应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口岸海关、外经贸部门、税务、工商、物价部门等部门相互之间存在错位和相互推诿的情况,都处于似管非管的状态,最后问题没解决、不了了之。
2.在对报关员的管理上:由于报关企业普遍为规模较小的企业,公司职位较少,限制了报关员职业的上升空间。很多报关员虽从事报关工作多年,现仍在做报关员,不仅和新进报关员的待遇差别不大,而且职位上升的空间也极其有限,严重打击了报关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也成了报关员会选择铤而走险,通过私下接货申报等违规违法途径获取利益的诱因。
(三)报关员的职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报关员职业在专业上不做要求,造成目前从事报关业务的人员专业五花八门,不管之前是学什么,只要具备大专学历即可成为报关员。加之长期以来,报关行业一直没有明确的职业标准,报关员无论何种知识层次、工作年限长短、业务能力高低,在工作中体现不出价值差别,使报关员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报关单位也很难建立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以至于当地的报关员队伍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整体素质偏低,与工作的重要性和专业性要求极不相符。
三、北部湾地区报关行业发展对策
(一)有效提高当地报关企业的服务水平
有关部门应对当地报关企业的负责人开展培训活动,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理性的市场竞争观念,提高企业的报关服务质量。同时,充分利用海关对企业的分类管理规定,为分类等级高的企业提供通关便利,从而形成企业服务质量越好、通关效率就越高、客户就越多、企业效益就越好的局面。如此一来当地的报关企业都会设法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有关上级部门应该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分清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
对于当地报关企业中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该是那个部门管的就那个部门管,绝不推诿。例如对报关企业搞恶性价格战招揽客户的行为,由当地物价部门根据企业的营运成本制定一个价格区间,每项业务的价格只能在这个区间内浮动。后续的监管由工商部门负责。又例如报关企业中存在的挂靠、租台、租章等行为,由口岸海关根据海关总署制定的部门规章,设立一个专门查处的部门,对企业报关行为严格查处。一旦发现即处以相应的处罚,并根据违规违法的严重程度降低企业的管理类别。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为当地报关行业建立起良好的竞争秩序。
(三)海关或报关行职委应为报关员建立起有效的职业规划制度
首先,报关员作为专业性较强的一种职业,有关部门应该对其从业者所学专业有一定的要求,如现下的大学中开设的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商务英语、港口物流等与其相关的专业。其次,应该在现有的从业者中引进类似报关职称评定的制度。例如:在报关职业中引进职称评定制度,根据从业时间长短、从业期间所获的奖励、对当地报关行业所做出的贡献等将所有报关员的等级按照类似我国经济师职称评定的办法分为:助理报关员、报关员、中级报关师、高级报关师。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职称套用当地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这样,报关员的薪资待遇和职称直接挂钩,有助于敦促报关员通过提高业务操作水平获得薪资待遇上的提升,从而减少有关违规违法事件的发生。如此,才能提高报关员的工作积极性,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使北部湾经济区报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对报关企业及报关员的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会出现质的上升,必须切实地搞好报关队伍的建设,才能为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助力。
参考文献:
[1] 杨艳玲.苏州地区报关行业现状与发展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