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篇1

【关键词】 多向互动与动态生成 对话教学 反思性实践 学生优势智能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62-01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去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一、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多向互动与动态生成”的教学策略

由于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因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自主、合作与探究成为炙手可热的关键词。事实上,自主、合作、探究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学习方式。“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发现,分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教与学如何“互动生成”。这里的互动,不只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或“一对多”,也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这是人人参与的网络式互动,作为网络中节点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都处于多元变动之中。教学中的“生成”,一是指因开放式的互动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我们称其为“资源生成”;二是指对新生教学资源的及时分析与重组,形成新的、不同于教学设计原定的内容或程序,产生新的过程,称为“过程生成”。

正是这种“多向互动”与“双重生成”,改变了课堂教学作为预设教案的执行过程,使“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呈现出“开放”和“弹性”,师生思维活跃,随时可能面临新的情况和意外挑战。正是学生与教师一起成为课堂生活得创生者,使课堂本身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课堂教学艺术的“模仿——独立——创造——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不断提高的过程。模仿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练就的起点;独立阶段是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关键阶段;创造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创造的重要时期;个性化阶段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日趋成熟的标志。

在模仿阶段,教师若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和独立教学能力,在讲课中的教学行为过分依赖于教学方案,他们身上的从众,平庸举止随时可见,其教学水平可能会始终停留在消极模仿的阶段。

在独立阶段,教师的教学艺术发展到关键阶段。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自觉意识与能力的增强,他们能够独立地设计教学和处理教学重点,恰当处理教学难点,追求教学活动的节奏感,有意识地揣摩语言艺术,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创造阶段,教师身上表现出强烈的追求创造性劳动的意向和行为,在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节奏调控中追求新颖性和独特性。与之同时,教师还能深入研究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在个性化阶段,教师开始刻意追求教学活动方案的最优化,有意突破自己的定见与教学惯例,在教学活动中注入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理解、解释和体验的对话教学策略

新教学观视角下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课程文本之间的理解与对话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文本时当然的“资源”,对话将“教学三点”三个“顶点”要素以及重要的两条“边”——“学生—文本”和“教师—学生”连接起来,发生相互作用。这以教学策略强调师生的相互理解和共同体验,师生之间的合理交往以及师生的共同发展。

对话教学的要素主要有:(1)目标。在教学目标上特别关注对话过程中即时性的体认,即感悟的目标。(2)场景。对话教学中的场景应体现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沟通、合作等特性,营造这一场景可从改革课堂常规,建立课堂礼仪切入。(3)问题。对话教学中问题的确定可采取“师生协商”的策略,即先行预习,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合理统整、展示问题。(4)评价。对话教学的评价应是以生成师生双方的反思能力为终极目标,而“协同自评”恰恰是以缄默认识模式为基础,凸显参与者自我审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一种评价模式,

四、反思性实践的教学策略

源于西方的反思想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性实践”及其构成因素——行动与反思。反思性教学理论确认学习是一种社会,因而主张教与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关系,是师生之间合作的,整体的,注重个性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实施需要具备如下条件:(1)教学过程中当事人双方主体意识的确立;(2)对平等对话的主体的理解和宽容;(3)教学主体具有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4)对现代教育中工具理性的无限扩张所产生的对教育本质的危害和对人性的侵蚀有清醒的认识。

[ 参 考 文 献 ]

[1] 陶·哈斯巴根等.《对创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思考》.

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一期。

[2] 谌启标.《论理解与对话的教学观》.载《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

第4期.

[3] 陈顺洁,华卜泉:《对话教学的概念与要素》,载《现代中小学教

育》,2003年第2期。

[4] 范明林.《试论反思性教学及其基础和条件》.载《上海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篇2

新课程标准构建化学课堂教学策略,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对此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艰苦劳动,学习过程中不应伴随任何一种外部的精神压力。处于轻松、快乐状态下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一个人的超强记忆力。这时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最佳,思维力最强,学习效果也因而最好。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新奇、愉悦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多一些“兴奋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在讲石灰石时,我做了以下尝试,上课时首先问学生“你知道于谦的《石灰吟》吗?”同学们兴趣高涨,一起背诵“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时话锋一转,这首诗蕴涵着哪些化学反应?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教师再因势利导,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完成学习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生获取一种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这个结果的过程重要。怎么样让我们的孩子在化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就在于他研究知识的过程是否有思考,是否经过自己本身积极的探究才发现了这个结果。如果是这样,他对化学的体验是快乐而自信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学化学,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验化学的魅力和活力。如在讲金属镁、铁、锌、铝和酸发生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为什么选取金属锌是最合适的?同学们动脑思考,得不出结果,再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化学知识,不仅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究,都有所发现、创造,都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和感受,增强了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3. 在质疑中放手让学生学化学

放手让学生学化学,有很多种办法,如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等,这都是放手让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我觉得,让学生在课堂中互相质疑,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质疑,对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的,而其中蕴涵的教育价值是多向的,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被激活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如在讲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有的同学就提出,为什么一定要用稀硫酸,用浓硫酸可以使反应更快,为什么不行?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就更贴近学生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去探究。

4.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深化自主探究的层面

在学生学习研究化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如在总结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讨论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选用的反应发生装置,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反应不需要加热,选用和氢气、二氧化碳相似的装置;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反应需要加热,选用和氧气相似的装置。收集气体的装置,与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有关。难溶于水的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这样经过讨论,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认识了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调控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策略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调节,特别是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要作适当的评价。

5. 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

这堂课有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这些都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教学程序的设计不应该受固定模式的限制,要具有开放性,要根据不同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设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设计出有梯度、有较高思考价值、富有启发性、有深度和较大思维空间的新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不同梯度的问题,重在让学生都有成就感,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用“对不对”、“是不是”的简单问题提问的旧习惯,避免学生齐答的场面。精心探索提问的内容、方式,要锤炼设问语言和激励评价语言的艺术性。要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答案。特别是要高度评价有创意的学习,对于答错的学生要引导慢慢思考,自主发现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教学程序安排以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如分小组讨论,反馈意见后针对性挑选学生辨析,同桌互相交流等。教师的每一个安排都要落到实处,更要关注不爱说话及后排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力争营造团结互助,轻松愉快,全员参与的课堂气氛。

6. 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即进行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况及提出背景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课下网络资料收集,课上进行学生互联网学习成果展示;学习小组间交流学习资料,互相取长补短;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给予辅评价和方法性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化资源优势和互动性体验优势,将教师由以往的课堂主宰者变为课堂教学参与者,学生也由以往的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变为课堂探索者、自主学习者。虽然之前也有关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究,但是自从互联网技术真正融入学生课堂学习与课下生活以来,“互联网+”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才做到了有效融合。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思考知识,发现自己的困惑与学习知识的乐趣,这也与互联网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自身的特点息息相关。首先,相比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学习资源,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形式更加丰富,如音视频学习资源,甚至游戏式学习资源等。近年来互联网上日益多样化的游戏式学习软件,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呆板枯燥的学习资料模式,符合青少年兴趣特点和认知特点。另外,互联网学习资源的更新速度较以往学习资源更快。调查显示,互联网信息更新速度要远超过纸质媒体信息的更新速度,这就决定互联网学习资源具有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优势。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知识量巨大,更新速度快,学生如果仅靠学校所学知识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所以相比掌握知识,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如运用互联网课下收集知识资料的能力,依托现代传媒设备展示自我的能力等。这也符合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教师的课前设计要引导学生参与

在“互联网+”背景下,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离不开教师精化、科学化的课前教学设计。第一,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拥有丰富资源量的同时也具有许多固有的弊端。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适合青少年学习。第二,学生受制于自身知识局限,在课前准备过程中能否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必要的信息收集技术指导。

课堂上的互动是互联网+教学模式以及翻转课堂的精髓所在。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交流环境,充分尊重学生在交流互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且贴合教学的方式进行网络学习成果交流,避免教师的过分干涉,真正将课堂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

2.加强“互联网+”模式下师生间交流互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高效良性互动的过程。首先,“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条件已经充分具备,所以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更应注意突出重点,注重学习方法传授和指导。其次,“互联网+”教学模式也为师生间的课下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在课下固定时间段进行学习交流。为了师生间良性互动的展开,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状况,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这样,学生才会愿意与教师展开互动交流。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突出与教师辅助作用的发挥

首先,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师生平等是师生对话的前提保障,只有在师生关系上实现翻转,才能在具体教学中实现翻转。其次,“互联网+”的精髓在于鼓励创新,课堂教学的创新不仅在于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更在于以头脑引领创新。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从而使教育教学符合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趋势,为此,教师要重视“互联网+”教学模式,深刻领悟“互联网+”的精神内涵,即创新、互动、平等、有效,在此基础上借助现代互联网教学技术手段促进教学创新,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6(2).

篇4

高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既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学生学业成效的有效途径,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研究发现,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影响因素较多,它们都不同程度地直接影响其课堂教学成效。

关键词:

英语教师,教学策略,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校,高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既直接影响教师课堂成效,更是制约学生课堂学业成效的重要因素。要真正关心和实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高效,就必须深入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对其教学策略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才能真正做好因材施教。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利用自制的高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量表,对我校高中英语教师实施测查。

2.研究过程。测查前统一培训教师,使他们正确理解量表;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每道题备选项后(凭阅读的第一感觉)在所选项括号内独立做答打勾(多选),共用时20分钟;将测查结果归类统计后再用Foxpro6.0整理、管理,剔除无效数据后用spss10.0分析数据。被试的基本情况如表1。

3.研究途径与方案。对获取的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影响因素测查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高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受到教材和课标的编写、对教学过程的认知、对教学的自我评价、对教学高效的认知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1.受到教材和课标编写的影响。教材和课标的编写对教师教学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教师在对该项的认知存在较大偏差。(1)在对新课改的教材内容及其编写的认知测查项中,认为很好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者占14.29%,对其比较认可但觉得其适用性不广者占37.14%,认为对其理解不深者占14.29%,而觉得不是很好的教师约占34.29%。(2)而在对高中英语新课标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指导作用的认知中,认为具有较好指导作用者占25.71%,认为有一定作用者占60%,认为没有任何指导作用者为5.71%,认为反而影响自己的教学者占8.57%。

2.受到对教学过程认知的影响。教学过程是教学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而教师对其认知的正确与否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调查发现高中英语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认知有待提高。(1)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用的认知中,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者占34.29%,认为要考虑到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技能、技巧的需要者占20%,要考虑到学生高考的需要而多让学生掌握知识者占8.57%,而认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调控、反馈、修改、提高”等作用者为37.14%。(2)在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目的的测查中,认为是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能够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者25.71%,让学生掌握学习基本技巧与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者占37.14%,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和感悟语言魅力者为17.14%,而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者占20%。(3)对于教师要上好高中英语课程最需要做的工作而言,认为最需要仔细研究学生和搞好学情分析者占31.43%,要认真钻研把握教材者占8.57%,而要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者为14.29%,要强化学习过程的高效性以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者占45.71%。(4)对于课堂上教师解讲与学生学思议练时间安排的认知中,认为老师精讲累计不超1/4者占比5.71%,认为老师精讲累计不超1/3的教师占31.43%,觉得老师精讲累计不超1/2的教师占比为42.86%,而认为老师讲课累计不超3/4者约占17.14%,认为老师讲课累计不超4/5的教师约为2.86%。(5)在对教师最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形式的调查中,有25.7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精讲、学生多记者为,认为是学生分组讨论、轮流汇报者20%,而认为是利用课件多媒体讲解者8.57%,认为是让学生表演对话等形式者5.71%,认为是创设焦点问题、让学生辩论者为5.71%,而觉得应该是让学生自己解读课文、师生互问互答者为34.29%。

3.受到对教学过程自我评价的影响。对教学过程的自我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与环节,它对教师教学的反思及其改善有着不可低估的诱导影响,测查发现高中英语教师对此的自我评价缺乏公正性。(1)在对自己授课班级教学气氛的认知项测查中,认为教学气氛友好活跃、和学生能有良好的互动者占比为48.57%,认为课堂气氛很和谐、学生能够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比例为45.71%,认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都没有什么反应和课堂气氛较糟糕,师生关系紧张且对立者均为2.86%。(2)针对学生的厌学原因的选择中,认为主要因素是课程不受学校重视者占14.29%,觉得是教师的个人素质者占17.14%,认为是课堂管理组织不善者40%,而认为是由于学生的学业基础差的教师占比为28.57%。(3)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而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认为最急需改变教学观念者占11.43%,认为最急需改变知识结构者为5.71%,认为最急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者占71.43%,认为最急需改变教学方法者2.86%,认为最急需改变教学评价方式者8.57%。(4)在关于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困难选项中,认为对新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者为25.71%,认为对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安排感到吃力者占17.14%,认为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设恰当的语言情景者占57.14%。

4.受到对教学高效认知的影响。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是教师的积极追求和学生的美好愿望,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及其家长实现互利共赢的最好结局,但我们研究发现高中英语教师对此的认知需要发展。(1)对影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高效的主要因素认知中,有34.29%的教师认为是教学目标不当,觉得是英语教材使用不当者占54.29%,认为是教学方法不当者大约60%,而认为是课堂管理不当者有31.43%,还高达有60%的认为是评价体系不当。(2)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高效的标准认识中,认为包括灵活的教学方法者占85.71%,认为包括活跃的教学状态这占77.14%,有80%的教师认为应包括科学的学法指导,而认为也包括积极的教学成效者占60%。(3)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高效的评价中,认为应该坚持评价形式多样化者占82.86%,认为应坚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主者占85.71%,也有51.43%的教师认为评价应以激励为主,而认为应坚持学生的成绩提高为主者占25.71%。

5.受到对实现教学高效需要条件认知的影响。实现课堂教学高效需要各种条件的整合效应,尤其需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而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对此问题的认知显然具有片面性。(1)关于实现高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需要的条件中,认为需要教师采取科学教学策略者占77.14%,认为需要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教学环境和政策支持者占82.86%,认为需要社会对教学的科学评价和教材编写的引导与完善者占54.29%,认为需要学生积极的努力学习和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者大约62.86%,认为需要师生共同加强课后巩固与反思者大约48.57%。(2)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教师采取的主要途径的选项中,选择应该依据课标和学生实际而科学确定和优化教学目标者占54.29%,认为应该采取灵活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者占77.14%,选择应该选择适时跟进、监测和反馈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者占85.71%,觉得应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者有17.14%,认为应该推行作业分层布置或零作业者只有22.86%,觉得应预习先行、先学后教、实现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者为42.86%,还有11.43%的教师认为应注重对抗质疑,落实小组评价等评价方式。(3)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学校应该主要抓好的工作中,认为是不断推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者占71.43%,认为是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择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者为57.14%,是引导教师认真抓好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者为48.57%,认为应积极引导教师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者占比68.57%,还有34.29%的教师认为是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推行作业分层布置制度。

6.受到对教学反思认知的影响。教学反思实际是对教学得失的自我总结,恰当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总结和改进教学,促进自我进步。(1)认为学生的课后巩固主要是复习课堂内容并整理笔记者占比为71.43%,认为是解决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深入思考者占68.57%,认为是适当的课后练习检查所学知识运用能力者占74.29%。(2)认为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学目的者为28.57%,认为主要是教学理念的反思者占40%,有42.86%认为是教学内容的反思,认可教学方法的反思者占80%,而认为是教学成效的反思者为85.71%。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受其自身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这严重影响其学科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业成效的稳定提高。广大英语教师应该正视并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实现高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促进高中学生学业的健康发展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9。

[2]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

篇5

关键词:成人教育;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同志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成人教育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方式。新形势下,成人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会进步。新课改后,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必须革新成教语文教学方式,运用全新教育模式,让我国的成教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规范、合理、科学。

一、成人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特点

成人教育是以社会上的成年人为教学对象的,其教学目标在于对成年人进行再教育,提高其知识文化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成人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建构一套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因此,成人教育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特点主要有:首先,教学对象的大龄化和教学目标的实用性。成人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教学对象是成年人,很多受教育对象已经参加了工作,甚至有些学生的年龄和社会生活经历都远超过老师。他们接受再教育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其次,师生关系较为平等,更易于教学相长。在成人教育中,很多学生已经参加了工作,甚至部分学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都超过了教师。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和学生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双方更易于交流沟通,能够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同时,学生在某些方面也可以弥补教师的不足,双方形成真正的教学相长的课堂模式。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成人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成人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在成人教育中,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其学习动力不强;并且由于学生的年龄差距大,学生在课堂上的集体学习氛围弱,部分需要集体合作的教学项目便很难完成。因此,如何调动成人教育中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成人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应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二,成人教育学校对语文教学不重视。现在,很多成人教育学校都过分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语文课堂建设。主要表现在语文课程安排偏少、针对语文教师的培训不多、教学设备缺乏等方面。学校的不重视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继而影响到整个成人教育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成人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依然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精髓应该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陶冶学生情操,丢弃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生动性和深厚性。加之很多教师没有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大龄化特点,依然使用传统学校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第四,学生耐心不够。成年人接受教育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们希望获得的知识能够尽快运用到实际工作或生活中。但是语文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技能,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对我们工作生活的影响也并非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容易失去耐心,半途而废。

三、探索新形势下成人教育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注重教学实用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针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其语文教学必须更加注重实用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成人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并根据其日后就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①同时,要增大应用文教学比例,因为应用文对成年的工作帮很大,诸如事务性写作、商务洽谈等等都离不开应用文,而且学生对学习应用文的兴趣也很大,能够有效提高成教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开展集体学习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成年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差,集体学习效果不佳。这里的合作不仅仅指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配合。尤其是在成人教育中,老师不能使用传统学校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是更多地依靠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互补长短,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学习小组的方式,统筹合理的学习时间和地点,打破传统成绩评价方式和办法,把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利用社会和自然这个大课堂里的活教材,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锻炼语文能力,起到合作学习、集体学习的效果。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创造立体教学空间

在这个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形象性、生动性和便捷性,深受广大师生的的喜爱。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网络电视、微课堂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空间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把传统单一静态的语文课堂转变成一个多元立体的动态课堂。

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使命。成人语文教学既要遵循一般语文教学的规律性又要兼顾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其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本文提出了注重教学实用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开展集体学习、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创造立体教学空间等教学策略,希望能为我国的成教语文课堂建设添砖加瓦。

注释:

①孙秀丽.关于成教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国校外教育[J].2014.07(90)

参考文献:

[1]徐荣远.试论成人教育教学艺术[J].中国成人教育,2001,11.14-15

[2]陈艳,崔巍.成人教育教学整体改革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3,6.20-21

[3]张桂香.成人教育教学中学员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1,3.8-9

篇6

1、十五分钟的当堂训练,加强巩固

一方面,应注重“低起点”,对学生们准备知识的基础与能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将起点放到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另一方面,所制定的目标应从易变难,从简单变繁琐,以此确保学生每一层都有进步,时刻处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下,这样,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不仅大大增强,而且,学习动机得到进一步强化。比如,讲解完《平面镜成像》之后,教育者为学生们设计了结合成像特征画图,按照反射原理进行画图,已知的物与镜画像,最后,对学生们练习像的速度以及物的速度进行一番细致的比较,以找出平面镜前走动和河面上走动时像相对于物的速度的不同。通过课堂上联系,能够让学生们充分的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于知识的巩固和水平提高十分有利。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能力

具体有以下三方面:首先细致认真的倾听;仔细认真的倾听同伴发言实质上就是学生理解同伴的时候,同时,还是学生将自己和同伴作一番比较、对照的时候。因此,当某一位学生发言完毕后,应要求其他学生把同伴的发言复述一遍,对同伴的发言进行概括,以此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其次,提高表达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勇于开口说话。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信心,敢于表达,语言表达的清晰、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互动效果。应让每位学生都清楚的知道发言的过程实际上是同伴间彼此交流的过程。另外,提高学生寻找、搜集以及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将网络资源作为学习载体;教育者应积极的培养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并且,还要培养学生们在书籍中对相关资料的搜索能力。

3、结论

篇7

【关键词】小规模学校;教学策略

农村小规模学校主要指乡镇以下、学生数量偏少、班级偏少、教师人数少且师资结构不合理,的学校,近年来,随着农村中小学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农村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几乎都成为小规模学校,加之人口减少、城镇化流动及打工外出等原因,学校生存与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存在着难以调和的新矛盾,主要体现为农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学校自身也存在基础设施严重缺乏、教师资源配置极不均、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教学质量缺乏保障、学校运行艰难等问题。学校如何开展有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实施素质教育成了目前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小规模学校平等的价值定位,满足教师资源需求

小规模学校虽然规模较小,但它是适应偏远农村地区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客观情况而设置的办学形式,它不仅能满足儿童的就近入学需求,最大程度地促进教育公平,而且能够保证教育质量,是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赋予小规模学校平等的价值定位:它应成为与县镇大规模学校并存的一种办学模式,在促进教育机会起点均等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提升教师质量来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完善教师支教和走教制度,从城镇中心小学为农村小规模学校调配优秀的体音美、信息技术教师,采用轮流走教、对口支教的方式,保证紧急学科教师的供应;支持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引导、鼓励在岗优秀教师到教学点工作。再次,探索定期交流共享教育资源模式,教师之间共享教学电子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建立网络互通的电子备课室,为全乡镇教师建立良好的教学经验研讨、观摩新体系。

二、加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高效课堂其实就是:真、实、新、活、情、特、效。真:真实、真诚、真为。真实即教师要尊重事实、讲究实际;真诚即用“心”去上课,用真诚感染自己的学生;真为即教师要真正的关注学生,做到因班施教、因材施教。实:教学目标实、教学内容实、方法手段实、学习指导实。新:^念新、设计新、评价新。活:问题提出活以激起学生兴趣和思考;学生活动活以使学生主动参与且积极探究;教师调控活以使课堂动静结合,活而不乱。情:教学激情,教师教学要有感染力;教材情感,教师对教材的体悟要深刻;人情即教师要有亲合力。特:鲜明的教学特长及特色。效:教学效果及效率要高。实现高效课堂,在理解了七要素的内涵后,还应把握“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易错、易漏的知识讲;重难点讲;有扩展性内容的知识讲。三不讲:学生会的知识不讲;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不讲。

三、以“理论学习,教学设计,集体备课,讲课评课,反思研讨”为基本形式

教师要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把握好学段教学目标和各学段四大知识领域的具体教学目标。对每一个课时教案,能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利用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学科网站和其他的网络资源,设计好每一个课时教案,充分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教学中做好预设与生成的处理。要正确把握好情境创设、合作探索、自主练习三大板块的联系和时间的分配。对创设的情境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尽量缩短情境创设的时间。在合作探索环节,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接受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关系。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要求,把握好“放”与“收”的时间,决不能因为探索时间过长而影响自主练习的时间。要加强练习的设计,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和思考性。新授课每课时自主练习的时间要尽量控制在10分钟左右,使学生每节课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并做到堂堂清。

篇8

一、什么是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就是职业素质的养成,是通过后天职业生活养成的适应岗位需要的素质。它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指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一般来说,劳动者职业素养越高,获得企业认可、就业的成功率就越大。尤其像旅游业等高速发展的第三产业,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策略研究的提出

大学是学生迈向社会的准备期,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学,教学过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教育、提升素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课堂教学,提升职业素养是当前教育的必然选择。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众多院校所关心的问题。

教师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更是教师发挥教学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只有将课堂教学搞好,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对于英语这样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注重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专项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教师对于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更是无从下手。

三、以情景式教学来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职业素养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全面理解职业素养内涵,以英语课程学习为载体,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英语知识,更应注重渗透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职业素养。对于旅游等行业,教师要先了解旅游企业对旅游英语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真实性。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角色,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来进行教学。要成为有科学素养的人, 学生首先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处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之中,主动地进行思维和学习。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在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条件下发生的,掌握一门外语的语言知识并不是学习外语的最终目标,而是一种途径和手段,是面对未来职业可能出现的一切情况的准备,除了运用交际教学法,多媒体课堂,多样化的教学素材,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评方式外,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旅游英语师资队伍我们应该注重情景教学,兼顾学生氛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的自由度等,充分联系旅游行业工作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采取: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首先应将内容设置在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游英语职业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自己成为受到困惑的主角,引发认知冲突,进而提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一般可以利用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自身实际、旅游案例分析、故事等来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发现职业素养在职业中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把问题分解为若干疑点, 并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假设;小组合作指导学生通过演练来寻求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学生人文知识,职业道德素养的渗透,并始终将自己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在学生的探究出现问题或困难时,教师要做的是进行澄清而不是直接传授,是引导而不是指挥,通过转换角度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要努力推动学生去理解职业素养是在未来职业中这种无形但有实际意义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问

1 提问要贴近学生实际

提问要贴近学生实际,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给学生合适的思维空间。

1.1 提问要富有吸引力。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心灵共鸣。提问内容要更具情趣,使之“心愤愤,口悱悱”,对问题探究充满期待和渴望。

1.2 提问要从实际出发。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教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水平,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驱使学生主动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2 创新提问方式

频繁、重复提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会对课堂提问的实际效果造成重要的影响,而新课改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启发性提问的策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需要重视提问技巧,注重创新提问方式。而在教学中教师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创设和变化问题情境,采用迂回式提问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加提问过程的新颖性,还能使得提问过程创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迂回式提问方式有逆向问、曲问和悬问,其中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从问题侧面拓展学生的思维。

3 因材施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针对不同不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的查找或记忆类型的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的问题,例如: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等;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可提问一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需要综合分析、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4 面向全体,遍地开花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要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从而要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继而推动每个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教师只接受自己预设的答案,把自己意料之外的回答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能盲目地否定。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给你带来意外惊喜,不可预约即是精彩。

5 教师态度要安祥而自然

小学生的心智处于敏感时期,他们上课时的目光追随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因此,教师向学生提问时的神态要安详而自然,以神态给学生自信;教师提问时,切忌以问代罚,为难学生。当众让学生出丑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提问语气应和缓,带有启发性,说话的声调应是起伏变化,能将提问的重点显示出来,并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用词必须准确,并以“请回答”“好吗”等平等待人的谦词,使同学们始终体会到教师的信任、鼓励和赞赏,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6 培养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学习了《第一朵杏花》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精确观察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7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篇10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教学实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等投入,取得尽可能强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简言之,教学实效性是指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的比例关系,低投入少、高产出(符合社会正确价值观的产出)是教学实效性的目标指向。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开始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早期主要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转向,即由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如美国学者伯利纳和蒂奇诺夫于1976年主持进行的一个较大规模的研究,探讨有效教学所引起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现阶段西方在这方面的研究极大地促成了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更自由和开放的合作探究学习,实效性很强。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逐渐增多,如朱永新提出的有效教学“六度”标准,陈厚德的《新概念――有效教学》,等等。这些国内外关于有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为我们进行中学政治科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然而,从我国中学政治学科课堂教学内容及特殊国情出发,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零散的,系统性不够强。这就让我们难以找到一个高效的中学政治科课堂教学模式,或者说为这一目的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同时在中学政治课堂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存在着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这三个哪个优先?学生应试成绩与健康心理、人生价值观及思想如何统一?第二,如何实现考试成绩与学生德育的统一?由于受应试教育做法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题海战术,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选题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理论体系。对于政治新课改,广大教师也是在不断地探索中,然而大都是独自进行的,所得到的往往是零碎的经验,没有上升到理论体系。通过本课题研究把对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所取得的经验加以总结,形成理论并推广,进而丰富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理论体系。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也有助于政治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

2.研究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中学政治教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方面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有助于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助于切实减轻中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有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念。

(2)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3)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通过学情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与成绩。

(4)优化教学过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5)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使其达到和谐统一。

(6)形成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初步评价体系。

2.研究内容。

(1)对学生学习方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2)构筑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带有本校特色的高效、有创新性的政治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3)编写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实际的“五合一”讲学案,使讲学案在教学中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动态发展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4)探索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5)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素质,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6)探索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假设。

(1)通过实施政治课堂实效性课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2)通过推广政治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能够切实减轻中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

(3)通过实施政治课堂实效性课题研究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性发展。

(4)实施“五合一”讲学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课堂教学实效性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初步形成教学评价体系。

(6)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课题研究能够提高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2.拟创新点。

(1)提出通过实施“五合一”讲学案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这在以往国内外课堂教学实效性课题研究中很少有人研究,具有独创性。

(2)把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与提高政治教学德育功能相结合,探索政治课堂教学实现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这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是比较少的。

二、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立足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在借鉴教育教学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发挥课题组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分步推进,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研究材料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形成阶段性和最终性研究成果,并运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实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对各种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文献进行查阅、整理、归类分析,了解当前对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取得了哪些共识,进而建构本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明确研究方向。

2.调查法。

采用问卷法对上思中学各年级的学生展开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问卷调查,以收集大量的切实可靠的感性材料。

(三)技术路线。

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调动课题组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要以文献法和调查法为研究手段,分步实施,将分期收获和最终成果相结合。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

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法,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完成课题设计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提交课题申请书。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1年3月)。

以政治课题教学为主阵地,按计划进行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以科学策略推进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的切实可靠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地形成阶段性成果并把成果运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实践。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

系统化整理研究材料,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并申请市教育局对课题进行评审验收。

三、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我校政治组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实施“五合一”讲学案。

“五合一”讲学案(以下简称“五合一”)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明标”、“设疑”、“解惑”、“运用”四阶段,让学生明确知识目标,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合一具体的做法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编《五合一讲学案(表)》。即老师集体备课,把教材中每一个框题当作一个课题,分知识点、思考点、关键点、训练与考测点、常见易错点等五个方面确定相关内容,五点并入一张表格中。知识点为教学目标之一,主要是高考和会考知识点;思考点即需要弄明白的主要问题;关键点即重点考点或知识点;训练与考测点是会考与高考中常见设题考点的相关练习或问题分析;常见易错点即通过问题或练习的方式反映的容易出错的知识点。第二步是学生自学。教师在课前把编好的《五合一讲学案(表)》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合作、自主完成自学。第三步课堂学习(教学)。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逐一解决五合一表中的问题并进行师生的课后反思。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校高中部已经安装了20多套多媒体教学平台,给政治组教师实施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组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平台适当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整合各种有用教学资源,同时也实现教师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适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更直观、更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学生调查问卷中(抽样200名学生,以下简称“问卷调查”),选择“老师适当运用多媒体形式教学对学习有帮助的”的为13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5%。

(三)强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智力差异展开针对性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引导学习,组织分析讨论实际案例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政治组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新颖性、选择性、综合性。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更感兴趣,更可信。典型性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自主探究、讨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综合性即所选案例要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涉及到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例如:

2011年3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抢购食盐风波,食盐由每小包人民币1.3元涨到20元,出现了荒唐的“食盐危机”。请你说一说产生这种闹剧的原因有哪些?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个案例极具新颖性,它以2011年3月日本地震及海啸导致的核泄漏为背景,可以说是教师善于选择案例的结果,同时,此案例还涵盖消费知识、政府职能、产品安全、社会舆论导向、企业利润、社会保障等相关知识,综合性很强。

在学生调查问卷中,有159人认为老师在课堂上例举恰当事例阐述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同时,有179人认为老师结合时政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有必要的。

2.个别辅导常态化。

个别辅导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是一样的知识,然而每一位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性,学习能力也就不尽相同,所以,并不是每位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同步提升。课堂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该堂课教学成效的关键,而个别辅导是个别学生获取该堂课知识的必要补充,这就需要通过有效实施个别辅导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而推动学生的差异性进步。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政治组教师积极进行个别辅导,使之常态化,从而提高了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问卷调查中,选择“老师对学生教学个别辅导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为17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5%。

3.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是口号性的,政治组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施市级课题研究,政治组教师养成了在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交待学生自学的内容,上新课时进行适当的练习巩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一节课所学知识,改变了教师的包办代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对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表扬,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对学生所问的问题,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推出答案。在问卷调查中,选择“老师讲评试卷时侧重引导学生理解答案由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为18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90%。通过上述措施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成为探究的主人,从而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四)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败,为此,课题组采取以下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加强理论学习,以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以课题组为单位,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课程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如组织教师开展如何理解“五合一”讲学案的内在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执教素养等专题理论学习,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要求教师要完成继续教育征订教材的自学任务,按时参加年度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外出学习培训,等等,夯实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

2.集体备课规范化,科研氛围浓厚。

集体备课规范化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深入推进。一年来,课题组成员及时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表,认真开展相互听课评课,认真撰写教学后记、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表和教学质量分析表;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里相互切磋,交流课题研究的经验,并确定课题研究的阶段任务,从而有力促进课题研究的发展。

3.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成为展示科研成果的有力平台。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组教师参加公开课、优质课和展示课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师参加公开课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申请,公开课继续由校内走向县外,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近一年来,政治组教师人人申请上校级公开课,并展示了比较高的教学艺术,吸引了学校其他教研组的教师前来观摩。校外展示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卢增辉老师参加学校高中优质课比赛荣获二等奖,吴亮敢老师参加市级优质课比赛荣获二等奖,曾德军老师参加市级教学教学技能比赛荣获一等奖并取得代表防城港市参加区级比赛资格。政治组教师通过参加优质课和展示课,有力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理论素养,增强了自身的科研能力,也充分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

(五)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所有学科中德育功能最突出。课题组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德育内容,结合时政热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开展新闻广角、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又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问卷调查中,选择“在政治课上,老师结合时政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为有必要的”的为17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9.5%。

四、主要研究成果

一年来,在防城港市教研室、上思县教研室及上思中学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艰苦努力,课题研究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了五合一教学模式。

在课题研究中,五合一成为提高政治课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平台,形成了可推广使用的五合一教案集。在学生调查问卷中选择“认为‘五合一’讲学案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的为16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4.5%。五合一对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作用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五合一能处理好学生应试能力提高与其它素质发展的关系。

五合一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批判与继承。传统应试教育以满堂灌和题海战术为课堂的主线,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单一的评价标准。五合一也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特别是高考针对性强,注重练习。但是,五合一突出学生课前自学、课上自主学习,在选取内容和练习材料上关注时事热点与学生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合一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方面有实效性。五合一使用的练习与材料注重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联系热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高考政治科命题的指导思想,这让它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方面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合一充分体现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五合一在内容上结合最新时事热点与学生生活,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形式上突出学生课前自学、课上自主学习,老师课上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有充分时间保障并实现自主学习,促使学生更加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把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终身学习。

2.五合一能较好体现“理想课堂六度标准”,教学效率高。

现代教育专家朱永新就“什么是理想的课堂?”提出了“六度”观点,得到教育届的高度评价。

“一是参与度:这要求学生能全员(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五合一在课前要求学生自学并完成练习,课上检查并师生共同合作探究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难点,做到学生的发言与活动时间不少于上课时间的三分之二,学生参与度高。

“二是亲合度:师生之间要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五合一教学资料贴近生活和热点,关注科学与人文素养,加上师生互学互动与合作探究,学生有热情,老师课上也轻松,老师愿教学生愿学,使师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度过40分钟,亲合度更容易体现出来。

“三是自由度:课堂要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五合一能让学生在全员全程有效参与下合作探究地解决生活热点问题中感受轻松,享受生活与学习,精神状态好,实效性高。

“四是整合度:切忌过度的‘分析主义’,把完整的知识支离为鸡零狗碎。”五合一强调集体备课和高考考点的针对性与知识点的系统性,有经验的老师共同参与备课并完成学案表能解决年轻老师容易出现的如教学过程中不能整体把握教材,教学环节衔接不到位,整个课堂教学目标不清楚的问题。

“五是练习度:要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五合一有专门针对高考和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的考测点、思考点,“课前练习,当堂反馈”,课上学生能动脑、动口、体验生活。

“六是延展度:能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五合一让学生关注现实,强调“拓展练习,学以致用”,学会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科研素质的提高,取得了比较丰硕成果。

市级课题研究的推进调动了课题组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实现了从“知识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规划和各阶段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课题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观摩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组织外出学习交流、搞调查问卷、撰写研究论文等一系列科研活动,课题组教师养成了互相学习、切磋、反思等科研好习惯,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开阔了教育视野,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科研成果。

1.论文获奖方面。

在2010年7月防城港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韦程谦老师的论文《引人入胜的启航》荣获一等奖;曾德军老师的论文《政治课堂复习方法对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荣获一等奖;黎广老师的论文《中的生活化教育思想的浅思》荣获一等奖;林冠清老师的论文《优化高中课堂教学初探》荣获二等奖;韦程谦老师的论文《追求开发的思想政治课堂》荣获二等奖;黎广老师的论文《“五合一”讲学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分析》荣获二等奖;吴亮敢老师的论文《高考政治“四选二”选择题的备课方法》荣获二等奖;凌榕老师的论文《发挥政治课堂教学德育功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荣获三等奖;卢增辉老师的论文《问题教学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荣获三等奖;曾勇翔老师的论文《浅谈马克思的消费观及对政治消费教学的借鉴》荣获三等奖;陈岚老师的论文《课堂练习方式对政治教学实效性的作用分析》荣获三等奖。

2.优质课比赛获奖方面。

卢增辉老师在2010年12月举行的上思县高中优质课比赛中荣获文综组二等奖;吴亮敢老师在2010年4月举行的防城港市高中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曾德军老师在2011年1月举行的防城港市初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取得代表防城港市参加区级教师技能大赛资格)。

3.方面。

曾德军老师的论文《提高政治课堂复习效率的原则和模式》在《考试周刊》2010年第42期上发表。

韦程谦老师的论文《透过新闻评述看学生》在《教育界》2011年第1期上发表。

课题结题报告在《考试周刊》本期上发表。

(三)促进了政治课堂教学成绩的提高。

课题研究的实施不仅有效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政治科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学生政治科学习的进步。

(1)调查问卷表明课题研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课题组对部分班级进行的《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200份)中,认为“五合一”讲学案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的有16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4.5%;在“近一年来,你的政治科学习成绩”选项中,选不断进步的有13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7.5%。

可见,实施课题研究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2)班级学生政治科成绩的对比表(抽样部分班级)。

抽样的六个班级的政治科班级平均分不断进步(仅高二(2)班月考2平均分退步0.7分),表明推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对促进学生的政治科学习进步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2.教师教学成绩获奖方面。

市级课题研究的有效推进,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学成绩的不断进步。

(1)校级教学成绩获奖方面。

①课题组老师在2009―2010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获奖情况(获奖时间:2010年8月)。

陈岚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二等奖,黎广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凌榕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一等奖,凌榕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刘炯老师荣获二等奖,卢增辉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吴亮敢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曾勇翔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

②课题组老师在2010―2011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获奖情况(获奖时间:2011年2月)。

刘炯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一等奖,凌榕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二等奖,卢增辉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曾勇翔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吴亮敢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黎广老师荣获教学成绩三等奖。

(2)市级教学成绩获奖方面。

①2010年春季学期期考全市统考获奖情况

卢增辉老师荣获高一年级组政治学科一等奖,凌榕老师荣获高一年级组政治学科三等奖。

②2010年高考教学成绩获奖情况

曾勇翔老师所任文科综合学科教学成绩显著,荣获一级普通高中组二等奖。

3.学校高考成绩集体奖方面。

学校市级课题研究的展开有力地推动了高三学生的高考竞争力,在2010年高考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上思中学在2010年高考中荣获防城港市普通高中本科上线率第一名。

4.省级校本教研获奖方面。

多个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使得学校科研氛围日渐浓厚,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认可,2010年11月在南宁三中隆重举行的广西校本教研表彰会上,我校荣获2010年广西校本教研先进单位。

(四)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如何有效提高德育实效性,这是目前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共同要求,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

1.有效处理了教学和德育的关系。

政治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的特殊形式。政治课加强德育,既要考虑德育目标和学生思想实际,又要考虑教材的知识体系。课题组老师正确处理了知识教学与加强德育的关系,充分发挥教材的德育优势,利用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政治课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紧贴社会“热点”,增强德育实效。

社会热点是社会和学生十分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既是社会重点,又是社会敏感点。对社会热点问题在政治课上解释透了,学生信服,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课题组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紧贴时代,进行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党内的个别腐败现象是政治课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大难题,也是社会的一大热点。政治课要从正面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教育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但社会上、权钱交易、敲诈勒索、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却又影响着正面教育的德育效果。政治课必须在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传统与开放的矛盾中,紧贴社会实际,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运用教材的原理去引导学生克服错误思想认识。

(2)加强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政治课不仅要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教育,更要重视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但一部分中学生却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讲粗口话、抽烟喝酒、打架闹事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因此,课题组老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3)把德育寓于政治教学各个环节,做到德育系列化。

政治课教学是由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要提高政治课的德育实效必须把德育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德育做到经常化、系列化。第一,备课环节。课题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去安排德育内容,把知识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去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从正面入手提高觉悟,明辨是非。第二,上课环节。在课堂上,课题组教师结合时政热点、挖掘时政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比如: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GDP总量不断下降,国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然而,我国果断采取了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等有效措施,使我国迅速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这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教师挖掘这样的德育资源对学生及时开展思想教育,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第三,课外辅导。在课外辅导中把德育寓于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中,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为此,课题组的教师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举办各种讲座,开展政治小论文评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五、启示与思考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实现途径是教学策略,核心是实效性。课题组成员主要从构建“五合一”讲学案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等教学策略全面开展课题研究,虽然在提高学生的政治科学习成绩,优化学生行为养成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教学策略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专业术语,学界对教学实效性的认知也往往不尽相同,特别是政治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的实效性问题更是一个难题。

课题组的研究自始至终都得到防城港市教研室领导、上思县教研室和上思中学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学生的密切配合,从而有效推进了课题研究进程,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这有力说明领导重视、师生参与度高是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课题研究只是一个良好开端,而不是一个终点,课题组在今后的政治科教学实践中还需艰苦探索,把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努力形成适合山区中学特色的政治教学策略,进而不断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山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本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是广西上思县上思中学曾勇翔老师)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卢少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4]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5]闰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江绍伦.课堂教学心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

[7]林崇德主编,张奇著.当代学习心理学丛书―学习规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