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风险防范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方金融风险防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业也随之发展迅速,其在经营中遇到了很多风险。本文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涵义入手,分析了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关键词 房地产金融风险 风险防范
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的产生与发展。1998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4414.94亿元,2008年已达33404亿元,10年增长了7.56倍。但由于房地产规模较大,投资期长,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房地产金融风险概述
房地产金融风险,指经营房地产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或客观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其资产、收益或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房地产资金融通业务而言,房地产金融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房地产金融中的其它风险。
二、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土地储备制度不完善
我国各城市开发和改造的楼盘都很大,土地资产价值往往很高,因此,土地购置的融资要求十分巨大。土地储备属于政府行为,这使得土地的购置和开发很容易获得商业银行的巨额货款。而土地收购和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货款,还款则主要依靠土地出让金。影响土地出让价格的因素很多,土地资产价格本身也波动频繁,这些无不增加了土地购置与开发贷款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房地产融资渠道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渠道,证券、信托机构等涉足很少,其融资量不足房地产市场资金需求量的1%。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基本上不存在二级市场,不能将异质的抵押品转换为流动性较强的金融产品,使得房地产市场与整个金融市场无法有机结合。
(三)信息的不对称性
我国目前信息传递机制的不完善和个人信用制度的缺乏,使得银行无法对房地产投资项目的预期效益和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也无法对购房者的资信情况、收入状况、现有住房状况、未来收入是否稳定进行详尽了解,银行要独立面对开发商、建筑商与个人消费者三个方面的信贷风险,任何一方的违约或三者之间的交叉违约都会产生还贷的风险。
(四)房地产融资机构风险意识淡薄
我国房地产融资机构受眼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大好”的迷惑,为争夺市场份额,极易形成市场冲动,盲目扩张房地产信贷规模。
(五)房地产融资风险管理技术过于简单
我国房地产风险度量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较大,不利于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处置。
(六)房地产业和房地产融资的宏观调控政策不稳定且效率低
我国短期性宏观调控政策,往往使处于市场最前沿的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出现疼在房地产业却伤在金融机构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管理行为不规范,为搞“形象工程”,甚至为解决财政困难而盲目推动房地产业发展,使土地价格虚高,造成房地产成本大幅上升,开发商最终将高额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抑制了有效需求。
(一)完善土地制度
政府应该重新界定土地储备中心的功能,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地方政府的征地动机不能被滥用,各级土地储备中心的土地储备重点应转向基本建设用地和工业项目用地储备整理。
(二)拓宽房地产金融融资渠道,实现融资结构多元化
促进房地产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构建房地产业多元化融资体系,具体可以考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也可以由类似于房地产投资信托机构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将分散的资金集中到房地产建设中来。积极稳妥地发展住房公积金贷款,充分利用公积金贷款利息低的特点,满足低收人居民的购房需要。
(三)商业银行自身应加强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商业银行要扩大房地产市场信息来源,完善房地产市场分析、预测和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关注各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提高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势的分析预测能力。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制定与产业政策相互协调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加强对房地产行业周期波动的研究,防范市场风险于未然。信贷从业人员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在调查环节尽职尽责,认真做好贷前调查工作,及时分析信贷业务的客户风险和经营风险,研究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四)公布房产信息,引导公众心理预期
政府须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预警监测体系,加强数据、信息的统计、处理和公示。通过对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动态监测,信息,正确引导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投资方向,促使消费群众形成理性预期,显露政府对炒房行为打压的决心和规范市场的力度。
(五)健全房地产的法律、法规体系
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对于提供假资料、假资信、骗取贷款的开发商或个人,应立即停止贷款,并追讨已贷款项。针对在房地产资金筹集、融通、借贷各环节的经营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修改现行的法律法规,确定房地产信贷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有关房地产信贷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袁萌萌,贾秀娥.我国房地产金融的风险及防范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1).
[2]耿丹,邱敏芳.试论我国房地产金融未来发展趋势.华商.2008(15).
[3]赵凯兴.浅谈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决策参考.2009(2).
篇2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受到来自国内尤其国际动荡局势的影响,出现融资困难、资金链中断及资金回收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借此分析国内房地产面临的金融风险,以期合理规避房地产金融风险,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国内房地产金融风险原因
(一)房地产金融体制尚不完善。相对比于发达国家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我国房地产金融体制尚不完善。目前,我国为单一的银行为房地产商提供贷款和信托机构向房地产业提供信托资金,银行的利率调整及贷款机制和国家的政策风险都会影响房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房地产金融市场资金融通效率低下。通过银行筹集的资金,大多数房地产商将其存放于银行,银行又无法及时将大量资金提供给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造成一定时间内资金浪费及闲置,成为最终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承担者。国内尚未建立一套完备的投资融资的金融体系,因而存在一定的资金融通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房地产金融信息不对称。房地产金融市场具有资金需求多、周期长等特点,使得房地产面临的风险加大。当房地产市场繁荣时,将有大量房地产商加入其中,不惜高额利率贷款进行投资,一旦市场出现动荡或不稳定情绪上升时,尤其房地产商资金链中途中断时,房地产商将无力按时还款,银行业与房地产商中间的不透明即信息传递失效,将极易造成房地产金融风险。
(四)政府宏观管理失效。房地产业作为影响居民生活及市场稳定的重要行业,其稳定性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实施及管理者,肩负着审查房地产商资质及规范金融行业合理贷款的重要任务,我国政府尤其地方政府大力引资,放松监管,造成一些资信不佳的地产商进入投资,尤其当地银行贷款管理失控,将容易引发房地产金融风险。
二、国内房地产金融风险判断
根据国内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特点及原因分析,国内主要面临以下几类房地产金融风险:
(一)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风险给房地产开发商、消费者进而给提供房地产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由于房地产具有非常强烈的投机性质,一旦整个市场出现难以承受的泡沫,将导致房价大跌,引起房地产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进而导致银行大量坏账产生。
(二)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指银行与房地产商在利率出现不利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会直接影响影响其资产负债表,更会影响其获利水平。一旦贷款利率上升房产商面临还款压力加大,银行业将承受更大的资金回收压力。
(三)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履约能力的下降,无力偿还或不愿意偿还,导致银行业坏账的出现。主要由于贷款前对借款人资信审查不足或失误造成的,也可能是贷款发放后企业经营状况变化造成的。
(四)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是因为业务流程不健全而引起的银行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的偏差,导致的损失。房地产金融的操作风险包括房地产贷款业务操作流程不健全、业务操作失误、房地产资金转账结算中的风险等。
三、国内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构架
(一)营造良好的国内房地产金融市场宏观体系
1.国家要加强房地产金融管理,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一方面,政府要严格监管土地交易,规范土地交易秩序,实行土地供给有偿,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房地产市场,对企业违反行业规章制度加大惩罚力度,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最后,政府要规范房地产金融秩序,加大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制定正确的监管方针和策略,将房地产市场状况以及信息,进行定期的公开和披露。
2.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建立多元融资渠道。引导国内房地产投资商加快发展,以进行直接投资,降低贷款风险,此外,夸大房地产商的融资渠道,发展房地产信托行业、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从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房地产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3.努力建立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转移制度。一方面,大力开发新的融资工具,推动房地产金融市场创新转移风险,建立保险机构,降低融资风险,另一方面,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对房地产金融机构进行创新,提高其市场适应能力,通过金融机构间合作分工,有效降低风险,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二)构建良好的国内房地产金融市场微观体系
1.加强贷款额度及风险控制,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一方面,银行作为企业法人,要加强内部建设,推动自身体制改革,严格按照内部规章制度进行放贷,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贷款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指数进行控制,有效降低风险,通过对企业评估,做到合理放贷,按时回收。此外,加强对内部员工培训,有利于对其良好的约束,使其严格遵守银行内部规定,降低房地产金融的风险。
2.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将强行业内监管。不仅银行内部,银行间要建立一套便捷的信息沟通系统,通过及时传递信息,为其内部控制提供信息支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良好沟通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有利于整个行业稳定发展。
3.建立房地产金融绩效评估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可以有效地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通过评估机制的建立,可以使银行加强自我监控,及时查清不良资产,并严格控制风险。还可以引进外部评估机构,对内部地产贷款进行公证评价,帮助建立稳定的房地产金融机制。
4.开发新的放贷品种,开拓市场业务的同时,有效降低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品种单一,为此商业银行应提高服务意识,不断推出新品种,吸引消费者投资,进而推动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的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学良.房地产金融风险及防范[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4,12.
篇3
关键词:金融企业;低碳金融风险;碳交易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于是人们提出了低碳的理念,金融企业也相应的产生了碳金融业务,而这些业务给金融企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风险,这些风险与那些传统风险相比更为复杂,更加难以防范。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促进我国整体碳金融业务健康发展以及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竞争力、研究碳金融风险、全面把握碳金融风险形态、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对策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金融风险的定义
低碳金融风险相比较来讲是一种特殊的风险。风险一般被认为是在某种规定环境下,规定时间内,发生某种损失的可能性。而关于低碳金融风险定义,随着低碳金融的发展,一些专家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国外的专家学者对低碳金融风险的研究比我国要早很多,并且研究得更为深入全面。比如:Larson. D.F. 和 Parks. P 早在1999年就公布了他关于碳金融交易风险的研究,他认为碳金融交易风险应该是存在于碳项目整个发展周期之中,按照影响因素分为履约风险、价格风险和政策风险。而另一位学者-索尼娅.拉巴特,罗德尼.怀特则是从企业的角度将碳金融风险分为监管风险、实体风险、商业风险三类。
在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则是近几年来才真正开始重视和研究这一概念的,但他们对低碳金融风险的理解和划分也是众说纷纭、各有所长,主要原因是他们所站的角度不同,所以对同一个事物或概念的认知和划分也不同。比如:张宁将碳交易风险分为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时间风险和财务风险四类。而王留之、宋阳(2009)则指出,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都属于碳金融风险。
综上所述,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作者认为低碳金融风险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故将其定义为:低碳金融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所导致低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参与者甚至整个社会经济状况造成损失的各种可能性。
二、金融企业在开展低碳金融业务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其在发展低碳金融业务中则会面临各种新的风险。金融企业在低碳金融业务办理中有利有弊,常常在创造经济与环境保护增加值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风险因素。
1.市场风险。它是指由于种种市场因素而对低碳金融交易产生影响从而产生的风险。比如:汇率、利率等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跨国交易中,一些交易的周期短则几个月,长则数年。在此过程中,一旦供求不平衡、市场利率变化,碳排放价格的波动是无法估计的,这些可能导致低碳金融市场产生各种风险,这些都是市场风险。
2. 政策风险。顾名思义该风险即随着国内、国外各项政策的变化给低碳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对国内市场来讲,通过立法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政策改变,会对低碳金融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还有一种主要是一些优惠政策或是机制上的变化,同样也会对低碳金融市场风险带来影响,不同的是前者为强制的,后者是趋利的。还有就是在国内低碳金融市场与国外乃至国际产生交易或是接轨时,外国的低碳金融交易方面政策如果发生一些改变,则对我国的风险的波动影响也会较大。
3. 操作风险。该风险是指由于员工、过程、基础设施或技术或对运作有影响的类似因素的失误而导致亏损的风险。低碳金融业务本身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范畴,我国本身起步较晚,这方面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还不够好。加之低碳金融业务的操作相比较其他的金融业务更为复杂和困难,如果有任何不恰当的操作流程或者系统的失误,都有可能带来风险损失。两个方面的的因素再一叠加,最终产生的操作风险则更大。
4. 法律法规风险。该风险是指由于一些碳交易、业务不符合相关法律或法规的要求而带来的各种风险。因为银行等金融企业会受到银监会等外部监管和上级行的内部监管,还会受到社会各界相关部门和公共大众的监管。从监管低碳环保的法规到有关如何恰当审核是否达标的限额规定,到有关报告经营活动的详情以满足环保部门的要求。但是法规的实施是必要的,它能为金融企业提供一个安全、顺利执行低碳金融交易业务的环境条件。但如果有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信息传导再不畅通,则会带来这种风险。
5. 项目风险。根据《京都议定书》,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有三种灵活的履约机制来参与低碳金融,分别是:联合履约机制、排放贸易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我国到目前为止主要的减排方式还是清洁发展机制。所以在研究项目风险时,还是以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风险来分析。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从一开始的项目识别到最后的项目签发是一个很漫长也很复杂的过程,无论是项目的批准、审定、注册、实施检测,还是排放量的核查,每一个小小的环节都可能影响到项目的签发,都存在着风险。
而对于银行等金融企业来讲,关于低碳金融业务有很多的项目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比如:建立低碳金融相关的理财产品,给开发新的低碳企业进行贷款等等。由于项目的流动性,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必须要面对项目可能无法执行、项目的进度可能产生变化、项目成本的可能变化等风险。
6. 声誉风险。该风险是指金融企业的声誉受到负面影响而产生的风险。对于金融企业来讲声誉是至关重要的,任何负面的影响都会导致产生严重的后果。要大力倡导环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理念,积极的、多方位的宣传低碳金融产品。就目前来讲这些工作是迫在眉睫。
三、金融企业针对低碳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低碳金融风险防范的基本流程
因为不同的金融机构、不同的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的认识和态度不同,所以即使面对相同的风险,他们采取的风险防范策略也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进行风险防控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却是一致的。一般可以将风险防范的基本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几个程序:
1. 风险识别。指企业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在风险发生之前对企业风险形成的潜在条件和潜在诱因进行分析,识别。在低碳金融市场中,人们会通过自已对发生的风险进行认知和总结,然后对发生的类似低碳金融风险性质是怎么样的进行判断,发现碳金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再通过分析前期材料总结数据,归纳风险产生的诱导因素,整理出风险损失规律和识别方法。对于金融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来讲,对于相关风险的识别显得更为重要,会提前预警所面临的风险,避免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2. 风险评估。该程序是对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进行评估、量化的过程。具体包括风险概率和负面影响评估、风险承受力评估和风险优先级分析等内容。对于风险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如定量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等,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般情况下,除了政策风险外,其他各种风险都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评估。从而了解风险所带来的影响的大小。
3. 风险控制。该程序是风险防范的是最后一步,它必须在前面两个程序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它是风险防控整个流程中的核心步骤。在此过程中,相关风险管理人员会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低碳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以达到减少经济等各方面损失的目的。具体的控制措施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做好该程序的工作。
(二)金融企业针对低碳金融的风险的具体防范措施
面对低碳金融的各种新的风险,金融企业要坚持风险接受、风险规避、风险分担及风险减轻的大原则。在这个大原则的思路下,金融企业风险防范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点:首先,要从风险的源头入手,尽量将风险控制或消除在萌芽状态下,或者采取一定措施将风险降低和改善;然后对于风险带来的无法改变的不利影响,金融企业自身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妥善的处理,力争将这些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
1. 强化对低碳金融的防范的意识
金融企业应从上而下强化风险意识,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强风险防范的知识的宣传,让企业上下时时刻刻重视这一问题,从而贯彻到企业日常工作中去,更好的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所带来的变化,降低企业新的业务项目风险。
2. 成立专门的风险防范机构。金融企业应选择专业的人员成立专门的风险防范机构,本机构专门负责对低碳金融风险进行研究,如对国家的政策进行研究,制定风险防范的对策;制定对风险防范的操作的流程;制订对风险防范的政策、具体流程;对各项低碳金融业务进行风险的预警和分析,并负责向专业机构进行风险防范的咨询等。从而有效的防范政策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3. 注重信息的沟通。企业要正常与有关环保部门、低碳项目实施企业、国家其他相关部门等保持信息的沟通与合作。对有关信息进行统计与记录,对各企业在环保和污染方面情况记入金融企业的信息中,并注意对各企业的这方面信息的督查与更新,以便在发放贷款、项目投资、贷款的收回等工作中查阅与参考。有效防范项目风险、操作风险等。
4. 进行套期保值。金融企业可在实施低碳业务时,可以通过签订一种“套期合同 ”来达到保护自己免受利率及汇率波动的影响的目的。尤其是通过套期保值进行衍生品的相关交易,通过相互抵消的方法来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可说是堤内损失堤外补,从而有效的防范市场风险。
5. 严格控制贷款项目。企业要严格控制贷款项目,对高碳和低碳项目的贷款要区别对待。我国目前金融企业发展低碳金融业务,要增加绿色信贷的投放数量,并且要使绿色信贷投放到更多的行业和项目类型。重点开拓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行业等低碳领域的业务和涉及水处理类、大气污染治理类、固体废弃物治理类传统领域的业务,增加对创新型小微企业以及能够进入普通民众生活的环保产品的关注。比如:可以优先考虑风力、水力、太阳发电领域、新能源汽车、生活垃圾处理与利用等行业和项目。
6. 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目前尤其是在商业银行领域,可以考虑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如设立政府基金、专业性的绿色投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机构,为交易双方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形成多层次、更完善的低碳金融体系,以达到对商业信贷的补充,并有效的分摊风险。
建立健全声誉风险危机的预警机制,积极培育以声誉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该项工作可以在各种风险发生前进行预测,并通过对风险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研究,来帮助企业的领导者在事前对可能发生的声誉危机事件有比较充分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前进行风险处理和危机预控,以降低这些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害程度甚至可以阻止其发生。
总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开拓和创新业务,而随之而来的会带来各种新的金融风险。但我们不能因咽废食,要重视和化解这些新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当然需要一个探索和适应的过程,需要金融企业本身和社会各界、政府部门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燕.试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的风险及对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2]王晓茵.低碳金融:问题突出,空间很大[J].当代金融家,2013(04).
[3]饶敏,杜文婷.对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发展的探索[J].金融保险,2013(03).
篇4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风险;现状;管理对策
一、房地产金融风险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也可以说成政府宏观调控对房地产的影响。一是政府宏观调控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目前,我国房地产发展存在房价过高,楼市泡沫风险,因此,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发展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房地产进行调控。这些调控措施都对房地产金融造成了风险,比如,近期房地产出现交易量下降现象,部分房地产企业由于流动资金不足,而引发资金链断裂现象。这些都是我国宏观调控的结果。二是政府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上游的影响。部分房地产企业存在违规用地和买地现象,我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限制房地产企业买地和买地价格,会增加房地产金融风险。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是重投资轻消费,因此,大量资金涌人房地产当中,致使房地产价格不能正确反映真实的供需矛盾,因此,广大人民群众不得不依靠金融市场。二是我国目前房地产存在人住率不足现象。我国很多的房地产企业都存在,圈地后却无钱建设的尴尬局面,同时也存在,建筑完成后没有人居住的无奈,房地产企业资金无法及时实现资金回笼,而房地产企业有大量的银行贷款,因此,造成房地产破产危机。三是我国房地产面临外资和热钱涌人,这些国际热钱主要是为了短期持有,短期盈利的目的,加重了我国房地产面临的金融风险。
3.诚信风险
诚信风险主要是由于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造成的,房地产信用风险集中体现在土地上面。一是土地价格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收人。因此,很多政府卖地为生,通过拍卖,竞价等方式,提高土地价格,进而催生一个个“地王”,同时在产生“地王”的背后,也隐藏着权钱交易。而银行贷款主要是看政府信誉和偿债能力,因此银行在土地贷款方面存在较大信用风险,二是我国土地价格逐渐攀升,但是受到我国调控政策的影响,我国土地的出让价格变动频繁,加大了市场风险,造成造成部分房地产企业商资金链断裂,进而造成房地产金融风险。
4.实施风险
实施风险是指由于操作不当而造成的房地产金融风险。一是我国银行处于国有制下,行政性质比较浓厚,缺乏现代企业气息。我国银行虽然已经进行了改制工作,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与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非常依赖中央银行。比如,近期,各心很行都发生了“钱荒”,银行第一反应不是如何通过市场盘活流动资金,而是希望央行可以下调储备金。这些现象都表明了我国商业银行过于依赖政府而忽视了市场的变化,因此,在房地产市场发生变化时,我国银行在对房地产发生方向等信息上无法进行有效掌握和分析,造成了实际操作中的风险。二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意识不强。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有风险处理措施,但是这些风险措施已经不适合目前的市场发展方向和要求。因此无法进行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
二、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对策
1.扩宽房地产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但是,随着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深人,特别是目前,房地产风险逐步变大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向银行贷款已经变的越来越难。因此,必须要扩宽房地产融资渠道。融资渠道的扩充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金融市场上获取资金。二是,通过引进外国资金,但是存在热钱风险。因此,我国房地产在扩宽融资渠道时,必须做好房地产融资渠道安全防范风险措施。
2.加强银行内部资金控制
目前,着经济危机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放缓,房地产发展宏观调控背景下,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数量有所增加,呆账坏账增多。针对,我国房地产发展状况,我国银行有必要通过内部资金控制,做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措施。一是我国银行要及时跟进房地产发展调查工作,对房地产发展进行评估,加强银行内部与房地产相关的信贷监控,提高房地产风险控制能力。二是我国银行要严格信贷人员队伍建设。目前,我国银行内部存在“人情贷”,“关系贷”现象,因此银行要严格信贷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有效规避房地产金融风险。
3.立房地产信用评价体系
建立房地产信用评价体系在当前房地产金融风险加大的背景下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特别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我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要积极完善规范放贷流程,实现信贷担保机制。通过完善担保机制,可以有效减少违约现象,提高银行应对房地产金融风险波动,而且还有利于减少由于房贷过程不规范带来的不良账目。二是我国银行要严格遵照国家相关的宏观调控增产,区别信贷政策,做好房地产信贷客户的信用评级工作,降低违约风险。三是房地产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严格贷款流程,规范银行工作人员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房地产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后,企业的信用等级可以在银行内部随时调用,这样银行即可通过对房地产信用等级分析,做出是否借贷的决定,同时也避免了部分银行出现的“权钱交易行为”,规范了银行工作人员行为。
4加强政府在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宏观调控
加强政府在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宏观调控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努力。一是我国政府要做好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目前,我国政府房地产工作任务是如何有效降低房价的同时避免房地产泡沫发生。政府可以通过利用政府管理的优势,对全国各个房地产企业情况进行数学统计,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研究和部署房地产金融风险调控工作。二是针对部分房地产企业占土地确并不施工的现象,我国政府可以采用财政手段督促房地产企业开发土地,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三是我国政府已经在部分地区试行房产税。房产税制度目前在国外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方面已经渠道非常好的效果,而且制度研究和操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针对我国具体国情,政府要做好房地税试行工作,进而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房产税制度和操作流程,以实现以点带面,做好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工作。
5.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制度
篇5
关键字:房地产;金融;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房价的一路飘升,与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的房地产金融也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7年,美国 “次债危机”更是掀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混乱。这场由房地产行业所引发的金融风险提醒我们,越是在行业繁荣时期,越应该加强风险控制和行业监管,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市场,保持房地产行业有序健康发展。防范房地产行业金融风险,不仅是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稳定、发展的需要,对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理论
房地产金融是指在房地产开发、建设、流通、经营、消费过程中,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所进行的筹资、融资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的总称。房地产金融的内容主要包括吸收房地产业存款,开办住房储蓄,办理房地产贷款,从事房地产投资、信托、保险、典当和货币结算以及房地产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等。
房地产金融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一种,所指的是在房地产资金融通过程中,经营房地产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由于各种现实中无法确定的因素,使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了一定偏差,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
二、风险分析
1、房产贷款总量大
近几年由于中国银行业的行业转型,普遍把房产贷款看作优质资产,高盈利资产,从而不遗余力地发展此项业务,导致我国在个人房产贷款的发放额度迅速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些银行过度迎合客户需求,放松业务办理条件,不仅贷前审查流于形式,贷中向客户提供违规便利,而且贷后疏于跟踪管理,种种违规行为为不良贷款的增长埋下隐患。
2、信贷结构不合理
由于长期受我国福利分房制度和金融机构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中,造成建设贷款与消费贷款的比重严重失调,形成重生产、轻消费的投资格局,加上银行的投资取向一直偏重于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使开发商的住房建设贷款额度远远大于贷给个人购房的住房消费的额度。
3、银行信贷依存度高
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普遍规模较小、资质偏低、权益性资本不足。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业相互依存,两者的风险具有共生性,我国的房地产业对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使这种共生特征愈加突出。限制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频出,银行将会因客户的大量违约而陷入资金流动性困境。
4、金融机构操作风险
房地产业近几年的持续高增长速度和高额的收益,吸引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量进入,而有些房地产企业的恶意拖欠,又使得银行不惜违规操作或放松信贷条件,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另外,还存在银行贷前审经办人员风险意识不到位,审查流于形式,客户资料不能全面而连续,使商业银行缺少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
三、原因解析
1、房产价格持续走高
最新资料显示,中国房价仍然呈现持续走高的态势,相应引起银行以房地产为标的的抵押资产价值逐步攀升。但一旦诸如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预期等国内外因素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房价出现大幅下调,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会恶化。另外,房价大幅上涨,也会使得房地产行业吸纳的投资资金与自住购房者能够提供的购买资金之差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地产贷款的健康发展。
2、行业市场监管不力
(1)无序竞争。银行之间竞相压低住房抵押门槛,形成无序竞争,既加大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也给银行带来极大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房地产相关利益者串谋,高估房价、虚构交易,套取、骗取银行房贷资金,还有用假收入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虚假住房抵押、套贷、骗贷等现象。
(2)投机行为。由于近几年房地产投资的迅速发展,房地产投资成为了一个能够带来巨大利润的行业,很多开发商乘机进行投资,或者说是“投机”,加快了投资的迅速发展,市场泡沫严重,加大了房地产金融的风险。
3、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
房地产项目经营周期长、技术要求高且市场变化快,加重了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传递机制不完善和个人诚信制度的缺乏使得银行在与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之间的信息博弈中处于劣势,银行无法对房地产投资项日的预期效益和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贷款人在进行信贷过程中为了追求利益,采取隐瞒信息、挪用贷款资金等现象时有发生,也很大程度上导致银行不能充分掌握贷款人的信息,不能合理估计其偿还能力及贷款的风险,导致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加大。
4、金融机构违规操作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近几年的持续高温和高额利润吸引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量进入。恶性竞争使得各商业银行不惜违规操作或放松信贷条件发放房地产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房地产投资中的不良倾向,也促使了金融腐败的滋生,而各种违规操作和金融腐败导致房地产贷款质量下降,随时都有发生灾难的可能。
四、防范措施
1、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贷款结构
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关键在于发展市场化的直接融资,即是让投资者直接承担产业风险的市场化融资,将过度集中在银行系统的风险分散给全社会共同承担。为此,应发展完善适合我国的房地产融资方式。将目前集中的银行贷款融资转化到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住房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渠道模式,这是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
2、完善业务监管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首先,要建立起比较系统的房地产行业风险监控、评价、分析机制及报告制度。其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及时了解与行业相关的信息。如果发现了可能影响房产经营的政策变化、土地政策调政、市场动向、市政建设、城市发展战略动向,应该及时地加以分析,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
3、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防范制度风险
企业必须确定房地产经营的法律意识,积极学习各法律法规条文中新增有关开办房地产金融业务的法律条例,用法规的方式约束规范企业自身与银行的金融行为。要重视政府的监督职能,主动配合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宏观调控职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维护企业自身和国家的利益。
4、规范流程审批手续,防范操作风险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要规范金融机构内部的经营管理,强化其内部的约束机制,进一步把贷款风险、贷款效益和贷款责任人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明确各级房地产信贷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使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信贷管理,尤其在审批环节要严格把关,杜绝各种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的发生。通过建章立制规范业务人员的行为,强化对信贷业务人员的业务政策与操作培训,岗位责任与敬业精神培训,风险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减少主观放纵风险的可能。
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尚在初级阶段,出现一些风险和隐患是必然的,要客观看待这一情况,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当前,防范和控制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关键在于建立适应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业现状的新型房地产金融体系,使房地产金融的发展跟得上房地产业发展的步伐。因此,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寻求一条适合中国的房地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吴浩. 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研究[D]. 暨南大学, 2010.
[2]方荣才.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 商场现代化, 2008(10) .
篇6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波动;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现阶段房地产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就国内GDP增长率来看,就将近有24%是来自房地产行业的贡献。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不仅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其自身还与金融体系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还需注意的是,房地产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一旦出现波动就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影响,从而产生严重的金融风险,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还容易使其蔓延成金融危机。
一、造成我国房地产出现经济波动的原因分析
1.经济原因
影响房地产出现经济波动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而这里的经济因素指的就是房地产发展和生存所处在经济环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宏观经济因素。而经济变量和参数这二者的优势就是通过在其作用影响的时间段内,对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真实发展指数、物品价格水平、实际的通货膨胀率、房地产自身结构以及外界金融环境等方面进行表现。
2.城市发展原因
房地产行业给城市发展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城市发展水平高低就可以由房地产水平来直接反映。城市发展好坏也决定了基础设施、居民住宅等方便的切实需求,此外还对城市中人口数量的多少、实际流动性、交通枢纽等多方面带来影响。而这些方面直接作用在房地产行业中,就会给其经济带来影响,进而使得房地产经济出现波动。
3.房地产供需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房地产实际供需关系也是影响其经济出现波动诸多因素中的一种。供需关系也是跟随着市场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想要保证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就需要消费者作为基础和支撑,不然经济发展水平就会长时间得不到提升。再加之房地产供应数量会受到劳动力、资金数量以及施工建设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这也就充分表明房地产供求关系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使得需求波动一定会出现在供给波动之前,因此这也是造成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4.资金原因
一旦加大在房地产行业中的投资,就会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及扩张,使得这一产业进入良好的繁荣时期。例如,按照中国统计年鉴》所给出的数据可知,2003年到2013年这10年里,房地产行业中有40%以上的资金是由银行贷款来作为支撑的,而单就2008年来看,全国范围内房地产企业实际到位资金就达到了 3.81万亿元之多,其中有国内贷款有0.7万亿元,外资投资为0.07万亿元,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筹集资金为1.51万亿元,企业自身拥有0.9万亿元,而剩余到位资金都是通过其他有效途径或者是方法来进行筹资的,这也就直接表明现阶段我国房地产资金的实际来源还是主要依靠银行借贷来作为支撑。
5.投资回报原因
如果在房地产产业中投资回报率出现较高的情况时,就会涌入和吸引大量的资金进入到行业中来,进而使经济曲线逐渐提升,并进入到繁荣的时期,这样以来就会使房地产的总供给数量持续增加,从而对供求关系造成影响,致使经济波动出现。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到2013年年底,我国房地产行业实际的投资总量提升了将近58倍,而90年代初期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金额仅在540亿元左右。因此表明,供需关系以及回报率的增加使得房地产行业达到了快速的发展。
6.心理因素
就现阶段实际情况可知,心理因素对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实际影响主要表现在较短时间的市场波动方面上,这是由于房地产投资人员以及相应的购买者,对未来某一阶段的房地产价格进行预期而引发的问题,所以使得他们自身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投机性。这样一来随着时间增加,就会使参与者在信息沟通方面越完善,促使人们心理逐渐趋于平稳,所以心理因素对房地产波动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
二、有效应对房地产业出现经济波动以及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
1.有效应对房地产业出现经济波动策略
(1)加强对房地产业的投资政策的调整
首先,投资主体结构的改变。这是由于投资结果的实际情况会对房地产造成周期性的影响。想要有效应对经济波动,就要做到明确产权、职责清晰,并且还要形成一套能够有效规避风险的机制,同时还要根据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
其次,投资规模的改变。投资规模的大小、数量等都会对房地产行业带来一定影响,在编制相应的政策时,要保证房地产实际投资规模要和我国宏观经济规模之间相符合。同时在相应目标的制定方面也不能偏离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要进一步确保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资产投资金额以及规模的比例,预防房地产泡沫的出现。
最后,要对政府部门的投资活动进行规范及健全。众所周知,政府部门的投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而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自身投资活动和行为,来实现对房地产行业管控的目的。
(2)提升对房地产价格变化的管控
在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下,房地产价格的变动是非常普遍和正常的现象,国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后,再对房地产实际价格进行有效调控,然而调控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管理,如果房价的变动在正常范围内,国家就不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干预,因为这种正常的价格变动不仅能够推动市场竞争水平的提升,还能提升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然而一旦房地产和附属行业的价格过高或者是脱离市场平均水平,这时政府部门就要根据切实情况来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这里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地价的问题,因为其价格高低直接对房地产价格造成影响,如果其价格偏高就会提升房地产价格的迅速上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低水平消费者对住宅的实际需求,使得相关产业价格上涨,引起通货膨胀的现象发生。因此,对房地产价格进行调控能够降低其经济上的波动。
2.应用房地产行业中金融风险的策略
(1)构建起完善的宏观监测指标系统。
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要快速构建起完善的金融预警系统,进而有效对房地产行业实际供需关系以及实际投资情况等进行分析,只有使用有效的数据和指标,才能更好的对房地产所具备的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监测及分析,确保相关政策的完善引导贷款方面的投向。例如,商品房实际空置率指标、房地产价格偏离度指标以及抵押贷款真实收入的弹性指标等。
(2)构建起健全的个人征信系统。
个人信用系统的不完善也是导致金融风险出现的重要因素,再加之部分房地产商出现严重的违约,使得购房者的自身进行还款的积极性被影响,这样一来就加剧了住房贷款的违约率,导致银行损失严重,加大了金融风险出现的几率,因此建立健全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制定其规范、合理个人信用调查系统。其次,建立起良好的个人信用系统法律环境。
(3)构建全方位的融资途径。
现阶段,房地产融资的主要是以银行融资为主,这种单一融资方式导致房地产风险都集中在银行中,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就要有针对性的拓宽其融资渠道,建立起完善的融资系统从而推动房地产行业发展。例如,信托融资、投资基金以及资产证券化等。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房地产经济和金融风险时常出现,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调节及管控,就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要避免其积极波动和金融风险的出现,就要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使用相应对策来进行解决,从而更好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卢裕斌.试论房地产经济波动现象的影响原因和应对策略[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3(2):236-236.
篇7
本文探讨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金融质押业务的风险与防范。首先综述了学术界关于银行融资和物流企业监管理论;其次,概述了物流企业与银行共同完成质押融资的业务;再次,分析了第三方物流开展质押融资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第四,针对存在的风险探索可行的适用于物流企业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TPL;质押融资;风险;防范
一 、基于第三方物流(TPL)的质押融资业务综述
1、引言
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 万家、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 产值的60%、税收占43%, 中小企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很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却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小企业不仅很难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 而且更加难以向银行融资。物流与金融的业务整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2、理论研究及发展
我国质押融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198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2003 年9 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2004 年任文超以及2005 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等,都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基于各个层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业务模式的分析;②信息系统;③风险管理。
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总体上来说着重于两方面:银行融资和物流企业监管。而研究物流企业与银行共同完成质押融资的相对较少些。为此,本文重在研究基于TPL的质押融资(如下图重叠处)风险与防范。
二、基于TPL的质押融资业务概况
质押融资业务在物流行业出现种种风险,下面就质押融资业务及其风险与预防进行系统介绍,为该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支持。
1、基本介绍
质押的基本含意是债务人向债权人的保证,为确保债权的实现,将一定数量的自有财产或第三人同意的财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当债务人不能按期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将质押财产变卖,并优先受偿。
2、质押监管业务的界定
(1)有别于抵押贷款。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其特定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对债权的担保、申请贷款,质押物一般为房产等不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特定财产移交给债权人占有、作为债权的担保,并申请贷款,质押物多为动产,原材料、半成品或产成品。
(2)有别于期货交易。如前面所说,仓单质押业务来源于期货交易所标准仓单的交易,但质押的仓单是非标准仓单,可以质押却不能直接流通。
3、质押监管业务的流程
(1)动产质押业务流程。买卖双方签订《购销合同》签订《仓储合同》签订《买方信贷四方协议》银行向卖方支付承兑汇票,卖方发货买方向银行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买方与银行签订《承兑协议》货物到达后,双方共同验收,办理入库存入保证金,提取质押物保证金交足质押解除买方违约,卖方负责回购,偿还债务进入下一个循环操作。
(2)买方信贷(保兑仓)业务流程。货主提出信用申请三方签订《动产质押合同》货主与物流企业签订《仓储保管协议》三方共同验收入库物流企业与货主制作《动产质押清单》银行按清单价值以及质押率确定确定贷款额度出质人向银行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银行开出承兑货主续存保证金,提取质押物货主交足保证金质押解除,进入下一操作环节。
(3)仓单质押业务流程。货物到达中储仓库物流企业验收后开出仓单货主以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三方签订《仓单质押三方合作协议》仓单背书交银行,银行放贷结存保证金,提取质押物货主违约,银行对质押物进行回购或拍卖交足保证金后银行归还仓单,进入下一循环操作。
三、第三方物流质押融资业务风险
物流企业在物流银行业务中主要负责质押物在运输和仓储中的监管作用,一般情况下物流企业都要根据银行的指令进行质押物的物流运作,其面临的风险主要在于:
1、相关记录没有交接产生的风险
交给银行、出质人的合同、质物清单、解除质物通知书回执等相关记录没有签字确认,银行签字后合同没有及时收回,业务运作无章可循,一旦涉及法律,物流方没有证据;交给监管员的质物清单、解除质物通知书没有签字确认,没有书面通知监管人员控货数量,给另有图谋的监管员与出质人可乘之机――质押量以下仍然发货,产生物流方没有通知监管人的书面记录的风险。
2、参与对出质人货权确认产生的风险
物流企业在确认货权过程中,承担着审查质物合法占有的责任,如果辨别货权证明失误,就会产生风险。
3、质物出库、换货没有按照银行指令产生的风险
在生产企业监管,露天存放的质物,没有独立封闭的监管区,有时生产企业为了保证不停产,没有经过银行许可,用成品置换原料,造成银行确认的质物发生置换,物流方不仅承担置换货物产生的损失,而且在银行界中产生不良影响――物流方不具备控货能力。
四、TPL质押融资业务风险的防范
物流企业应特别注意业务的内控和管理,通过加强内控,控制业务风险,做到风险最低化,收益最大化。
1、做好交给银行、出质人和监管人员所有资料的交接记录,明确各方的责任,防范相关记录没有交接产生的风险。
2、合同签订后,向银行索要验收标准,根据银行通知的验收标准通知监管人员盘点实物的计量方法,期初盘点记录与质物清单一同保存在本单位质押监管部。预防没有确定计量方法、验收标准和期初盘点记录产生的风险。
3、 当质物外观质量、数量发生变化时,及时通知银行;换货时要求出质人提供品质证明;与相关部门保持联系,确保特殊时期能够控货;相关质物要求出质人投保。预防质物保管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国内物流企业在开展质押融资业务过程中风险及损失入手,比较分析国内外存货质押融资业务,对开展质押融资存在的风险及预防进行了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在提高服务附加值、拓展企业利润来源的动力下,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迫切开展金融创新业务的环境下,目前国内已有少数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几家银行认识到物流金融业务这一商机并开始探索、开展物流金融业务。
2、物流企业在开展质押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风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级的(如假冒质押物、不严格遵守业务流程、风险意识淡薄、警惕性不高等)。这些风险的防范都有待于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物流企业应致力于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以及待遇的提高。
3、质押融资业务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急需国家相关法律的配套及完善,执法机关的严格执法,特别是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参考文献】
[1]涂川,冯耕中,高杰.物流企业参与下的动产质押融资.预测,2004.5.
[2]曾文琦.关于仓单质押贷款业务现状及其市场资源配置要点的探讨[J].金融经济,2006.6.
[3]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19.
[4]熊小芬.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5]张凯,董千里.仓单质押贷款业务发展的操作方案与风险控制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
[6]曾文琦. 商业银行仓单质押贷款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7]郭成.增值服务物流企业的新奶酪. 中国储运,2003.6.
[8]JP Coulter and GEO numah,“The Role of Warehouse Receipt Systems in Enhanced Commodity Marketing. and Rural Livelihoods in Africa”(Food Policy 27 (4):319-338,August 2002)
[9]Coulter and Onumah,2002,The Role of Warehouse Receipt Systems in Enhanced Commodity Marketing and Rural Livelihoods in Africa,Food Policy,27:319-37.
篇8
【关键词】金融风险 防范 体系构建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起的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以及当前5大商业银行28万亿贷款带来的隐形风险,都说明了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存在漏洞,金融风险管理存在严重的不足。金融经营的是货币,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如何构建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是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前提,对于当下金融市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一)不良贷款数额持续增大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随着宏观经济的下滑,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国家银监会对于5大商业银行的28万亿贷款做出了自查的要求。当前银行贷款呈现出的典型特点是数额大,且五级分类模糊。通过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大多数省市的金融市场中,贷款数额较之去年都有明显增加,这种攀升趋势将很有可能带来风险。金融危机一般爆发于企业,集中显现在民间,然后就会引燃银行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高层管理提高了重视程度
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成为中央经济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国家银监会在数次经济形势通报会上都有明确表态,未来几年银监会将会以规范和健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主要任务,做好金融风险管控工作,强化贷款风险控制,做好房地产部门的信托风险管理。另外还就如何树立金融防范的意识,把守风险底线,分析当前金融形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等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
(三)贷款种类越来越广泛,风险防范的难度越来越大
2011年底我国的金融业总资产约为119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几乎3倍,但是银行业的金融资产总额呈现下降趋势,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资产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我国主要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约有800多家,用于农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也成逐年上升,逐渐增多的贷款种类对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金融机构数量多
目前我国村镇银行越有800家,总资产额超过2600亿,存贷款相当,主要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在这些金融机构中,民营资本持股率达74.3%。可见我国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涉农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逐年上升,这为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贷款五级分类存在偏差
主要表现为不能严格执行分类标准,金融机构的分类制度不完善,对分类结果的审批不及时,分类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
(二)贷款去向的专业性预测团队欠缺
目前金融机构的操作方式多为只管把钱贷出去,而不问贷款用于何处,这样就导致对贷款的去向考察不足,难以做出专业性的判断,无法准确分析贷款去向和形势,容易引起风险。
(三)没有合理利用互联网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在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很多贷款单位向金融机构提供的财务报表都是有问题的,和提交给税务局的有很大差别。所以金融易购应该与税务局联网,加强风险管理。
(四)人才缺失
金融风险管理师是从事金融管理的资格证书,具有国际权威性,但是目前中国取得这一证书的不过1200人左右,相比较于中国庞大的金融市场很明显是远远不够的。
(五)担保制度不健全
担保登记分散,不利于查阅;当前的动产抵押制度有漏洞,导致担保工作效率低下等都是目前金融风险防范中存在的不足。
三、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构建策略
(一)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先进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具体实现方式是开发风险防范管理系统,通过将地市部门和主管部门联网,使得主管部门可以随时掌握金融机构的贷款情况。管理系统最好可以与金融风险防范控制合作部门联网,比如税务局和担保登记中心等。
(二)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要精细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内容必须全面而真实,从用户名到风险等级等都应该齐全。本着科学性的理念,体系的制定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要实现体系的长期可用性,这样可大大控制和减少管理成本。要及时更新贷款等级,优化防范体系,建立责任制,真正做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制定工作。
(三)健全金融风险防范组织机构
目前国家金融机构众多,遍布范围广,贷款金额越来越大,与之匹配的金融风险防范组织机构也应该具有多层次性和广泛覆盖性。组织机构的设立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和管理目标,避免职责重复浪费资源。首先要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建立督查机构,实现现场考察,实现金融风险的快速识别和防范。其次要建立必要的风险处理机构。当风险出现之后,要对其进行集中处理,严格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最后要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组织。从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到各个股东,以及督查、处理部门,一起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在随时变动的市场经济之下,多总结经验,创新防范途径,做到金融风险的专业化内部控制。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如何做好对其的防范对于国家金融经济市场的健康运转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机构和部门应该从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精细化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健全金融风险防范组织机构等方面来做好防范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春青.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J].开发研究,2012(05).
篇9
关键词:金融风险;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2)05-0079-03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业务领域的日益拓展,金融业面临的竞争与挑战及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因素日益增多,金融风险也日益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要想有效地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就必须对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从而才可能制定出有力的措施加以应对。因此,认真研究当前金融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和化解对策,提高央行的监管水平,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风险的成因
金融风险源于经营金融业务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是多年积聚起来的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在金融领域的综合反映。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金融内部管理方面的原因。总的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逐步走向市场化,但人们的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违规违章经营是造成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逐步走向市场化,金融风险问题也随之突出起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人们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陈旧的金融观念尚难以根本转变,特别是金融风险意识远未树立起来,一些错误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有的人还认为,办银行是只赚不赔,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利差,做的是无本生意,无风险。有的甚至认为银行的钱是国家的钱,亏了是亏国家的,银行亏损国家承担,国家也绝不会让银行倒闭。因此,一些企业千方百计逃避银行债务,向银行转嫁经营风险,一些银行经营者也同样缺乏风险意识,重业务拓展、轻风险防范,以为贷款放得越多越好,业务做得越大越好,盲目扩张业务,不惜血本揽储,置银行风险于不顾。更有甚者,热衷于违规账外经营,导致金融秩序严重混乱。且由于账外资金大部分又投向高风险的行业,形成呆账,无法收回,形成大量的不良债权,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这些都表明,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不规范运作是引发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
2.银行迈向商业化,但银行商业化经营的外部环境条件尚差
一是行政干扰仍然存在。以前,银行充当着政府的出纳,现在银行的商业化要求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不再充当政府的出纳。但又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一些地方政府仍强令商业银行贷款、直接干预银行经营业务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企业对信贷资金“强依赖、软约束”没有根本改变。由于企业改革滞后,尚未真正建立起“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机制。一方面企业盲目扩张的冲动非常强烈,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性很强,长期依靠银行供血维持生存的局面基本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理想,偿债能力弱,信用观念淡薄,偿债约束软化,银行信贷资产本息难收;三是金融机构之间过度竞争。由于管理失控,近年金融机构急剧膨胀,超过经济发展需要。这些都造成金融资产高风险的状况,给金融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与危机。
3.金融机构业务迅速扩张,但风险防范机制还很不健全,造成金融风险失控
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信用社、证券、信托等地方法人机构,数量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风险防御能力弱;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地方法人机构多数股东社员大会、董事理事会、监事会名存实亡,经理权力失去制约。国有商业银行近两年在强化一级法人体制,健全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推行了授权授信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实行垂直稽核体制,制定了经营管理一系列禁令。但内控机制尚未健全,特别是前几年的金融混乱 留有严重的后遗症;三是风险的补救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在市场上基本上只“进”不“出”,对存在的问题一般采取国家包下来的方式去化解;四是由于一些管理者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放权搞活,把分支机构视为独立法人,加上金融混业经营,管理混乱,使金融风险失控。
4.银行内部管理和内控机制不健全,造成大量的潜在风险
内部权力的相互制衡及相关岗位职责的互相制约是保证银行贷款质量,降低金融风险的坚实基础。但从目前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情况看缺乏科学、严密、有效的内部相互制约机制,包括贷款审批、发放、资金支付在内的一些金融业务活动。制度约束不严,有关人员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执行制度不规范,成了产生金融风险的内部漏洞。而且,一些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管理工作跟不上,对金融风险的严重性认识不够,风险控制不健全。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重展业,轻管理,有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为了追求本单位、本部门和小团体的利益,冒风险违规经营,加剧了金融风险。
5.人民银行的风险监管力量比较薄弱,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力度和权威
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力度和权威。我国央行信贷资金管理和金融监管工作一直偏重于业务范围的规模控制和市场准入的机构批设,而对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监管不够。也无法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作出灵敏的反应。尤其是在当前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混业经营的情况下,更加大了风险防范的难度。这些情况目前虽有一定的改观,但因监管法制不全,监管手段不硬,监管体制不顺,行政干预过大,以及员工素质不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还相当薄弱。在监管手段上,现有的金融法规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司法程序和执法主体不明确,操作难度大,加之行政干预大,有法难依,违法难究。特别是对社会乱办金融、非法集资等问题,央行的监管更是显得力不从心,对金融分支机构的风险控制和救援手段更是空白,辖区法人机构(如城乡信用社)一旦发生支付危机,既无存款保险制度支持,又无央行给予资金援助,很容易诱发大规模的挤兑及至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对策
防范和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必须针对我国金融风险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对于潜在的风险着力于防患未然,对已形成的金融风险力争化解,降低风险度。
1.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理顺银企关系,增强企业偿债能力,使银行和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市场法人主体。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实质上是国有企业风险的转移,要防范和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从根本上讲是要解决国有企业的风险问题。为此要着力解决两个问题:(1)要积极推进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完善银行和企业对国有产权的制度,解决银行和企业的激励约束问题。(2)要加强商业银行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促进其自律机制的完善和金融监管微观基础的健全。同时要加大金融机构内部稽核监察机构的建设,充实力量,以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所造成的损失。
2.分离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减少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过分干预,界定现有金融风险损失的归属,合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于政策性业务造成的风险损失,由国家承担;属于经营性风险造成的损失,应由金融机构自己承担;对于国有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损失,应防止其向银行转嫁,硬化企业预算约束。继续深化税制改革,避免信贷资金财政化。对于目前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不良债权,可以考虑采用债转股以及资产证券化或组建国家特种清债信贷银行等方式解决。
3.制订货币财政政策时应考虑防范金融风险问题,防止金融风险随货币政策的松紧而周期性扩张。大力发展国债市场,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基础,减少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尽快制定并实施合理消化包袱的财政金融政策,且政策的制定应兼顾各方面的权益,应把握在各方承受能力限度内。
4.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和发展,使之在发展中逐步规范和完善。(1)扩大股票和公司债券市场规模,丰富金融产品的品种,改善市场结构。(2)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规范金融市场信息披露程序,建立健全资信评估体系,降低市场信息成本。(3)加快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立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改变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现状。
5.借鉴国际上商业银行通行惯例,规范我国银行信贷操作。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我国的投资银行,建立产权交易市场,规范股市ST、PT制度,让经营不善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及时退出市场,使金融风险及时化解。
6.强化风险预警管理,层层落实风险防范责任制和预警制度,防患于未然。对金融风险要提前做好预防,要制定金融危机的处置预案,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及处置危机的方法步骤。一是要充分做好存款支付的准备工作,按规定交足准备金,留足备付头寸;二是要建立多道防线,各金融单位要保持必要的资金流动性,立足自身解决支付问题,要层层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准备金;三是要层层签订风险防范责任制,实行风险防范分级负责,把风险防范和化解落实到实处。
7.加强央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1)应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科学评估风险状况,不断完善防范金融风险的方法和手段,转变政府职能,改变监管方式;(2)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代表和主要负责人的管理力度,严格任职资格审查管理,对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严格依法追究法律责任;(3)应依法管理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严把准入制度,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接管、终止、兼并、破产、清盘、拍卖办法。坚决、彻底地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4)应提高金融监管当局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5)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在微观上逐步放松金融管制,在国际上加强金融监管的合作。另外,要适当赋予央行分支行必要的风险救助手段,当辖内法人金融机构发生紧急情况,能给予必要的救助,如经批准动用存款准备金或发放抵押贷款,解决支付危机,防止引发区域性金融风波。
8.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合理选择市场化改革次序。(1)先充分发展股票市场和公司债券市场,实行利率市场化。由于目前股票和债券市场还不够发达,我国企业融资主要还是依靠银行间接融资,居民的资产选择也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上,如果放开存贷款利率,银行就会利用其在金融市场上垄断地位而把利率抬高到市场均衡利率以上,导致贷款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加大,金融风险增加。如果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较为发达,企业就可以自由选择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这样,银行就无法控制市场利率,从而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进而降低贷款风险,增强银行的安全性。(2)先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实行货币自由化(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如果利率还没有实现市场化就实行货币自由化,当短期资本大量涌入时,央行只能采取收缩货币供给量来抵消其影响,这将会给国内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当国外短期资本流入时,国内货币供给量将增加,利率会自动下降,从而抑制短期资本的流入,而不会对国内经济造成不良影响。(3)先实现长期资本自由流动,再实行短期资本自由流动。这是已被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证明了的。
综上所述,我们要稳定金融,就必须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深化改革,全面建立金融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On the Causes of China‘s Financial Risk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XU Wei-zhong(He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Financial risks derive from various uncertainties in financial operation. Causes can be either objective or subjective factors, external environment or internal management. Under the current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financial risks are inevitable due to unpredictable market changes,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mperfection of competition rules and other uncertainties. Thu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auses of the present financial risks and acquir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a financial stability.
Key word:financial risks; causes; countermeasures.
(责任编辑:书明 责任校对:蜀丹)
篇10
关键词: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区域;金融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064-02
前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有效促进和提升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现代城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县域经济和金融将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有效抓住当前的经济发展机遇,将能够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便利人们的日常生活。积极加强县域金融监管工作,针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不断的改革,促进其发展,有效保障和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一、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现实情况和金融的常见风险
第一,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县域金融在现阶段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逐渐形成了较为全面、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之中包含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并存情况,对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县域金融机构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在县域中出现的分支机构,这些机构是县域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第二,各个县级和市级设置的农村信用社等方面;第三,县域新型的金融C构,这些县域金融机构主要是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这些方面;第四,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第五,典当银行以及融资性担保公司方面。这些金融机构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县域金融机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股份制的银行逐渐设立起了相应的网点,专门给县域人们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现阶段在县域金融的建设和发展中,主要是针对小微企业和各个农户进行的,这其中大多需要相应的担保来获取贷款,导致其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并且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小微企业本身使用的财务报表不够规范,其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交易关联特征。
第二,县域金融的常见风险。县域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为当地的经济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条件,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不利于县域金融机构的良好发展,甚至还会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县域金融的常见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微金融机构容易退出金融,不利于保证区域的金融稳定情况。在很多县域经济发展区域之中,一些小微型的金融机构容易退出相应的金融范围,从而给县域金融产生一定的风险[1]。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本身的经营不够规范,内部控制机制较为薄弱,并且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开展借贷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全面的监督,或者监督不够合理。第二,民间借贷风险容易渗透到商业银行之中,从而可能引发相应的区域性经济风险。现阶段县域银行之中的客户,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民间借贷中,借贷的比例较大,将有可能出现过度负债的情况,如果整体的资金链发生一定的断裂现象,将会直接影响银行本身的运行。第三,产能过剩将会给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保证县域金融的稳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在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产业结构政策调整的前提下,容易出现一定的金融风险[2]。
二、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县域金融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并且存在着较多的金融风险,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积极开展相应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工作。针对县域金融进行监管和风险防范的过程中,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制度性缺陷,针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分块监管中存在着一定的真空情况。在进行县域金融监管工作的过程中,通常实行的都是分块管理的模式,这样就容易出现一些职责交叉、监管真空和错位的情况。各个部门专项负责的职责是不同的,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交叉,同时还可能会有一定的缺漏,这种情况,将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监管工作,给金融发展带来风险[3]。第二,县域金融监管信息中存在着不对称的情况。在进行县域金融监管工作的时候,需要有充足的信息作为支撑,提升金融监管的总体效果,在实际的金融监管工作当中,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容易影响到金融经济的全面发展。银监会和人们银行针对一些非贷款性的放贷机构出险的信息收集得不够全面,主要是这些信息大多是在担保企业和关联企业之中了解到的。第三,县域金融监管方面的相关法规不够健全,其中容易产生监管职能不能完全发挥的情况。在针对县域金融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各个地方采用的监管策略是不相同的,并且各个地方的政策也不同,没有统一的规范进行控制,将会直接影响到县域金融的具体监管效果[4]。
三、深化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县域金融工作过程将会涉及到较多的方面,容易产生一定的金融风险,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积极采用良好的区域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和手段,加强县域金融监管工作,深化县域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工作,为县域金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增强县域金融的总体监管效果[5]。
第一,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县域金融的合理发展,将会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效果,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准。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是提升县域金融运行效果的重要保障和手段。现阶段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及监管的体制还不够完善,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到县域金融的安全、稳定运行,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十分必要。在县域金融的监管体制之中,需要积极发挥人民银行的监管作用[6]。不断扩大中央银行监管职责,开展的金融监管工作需要积极涵盖到证券、各个银行和保险机构以及费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在县域金融的监管体制之中,还能有效增加人民银行监管保险和证券公司的职能,保证其针对非存款类放贷机构的监管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发挥人民银行监管职责的时候,需要重分类用到各个县级人民银行的监管优势和监管资源,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7]。
第二,积极调整和优化县级人民银行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中央人民银行增加自身的监管职责之后,县级人民银行需要担负起双重的职能,主要是需要针对金融服务进行不断的改善,积极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县级人民银行在监管县域金融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各个部门负责专项的任务和工作职责,通常情况下,县级银行中设置的部门主要是调研信息部门、综合部门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服务部门。其中,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全面监管的过程中,积极发挥监管作用的主要是金融机构监管部门,该部门能针对金融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情况的信息进行充分控制和收集,并将其中存在着的一些不够合理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8]。
第三,积极使用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针对县域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针对县域金融进行全面的监管,需要积极发挥多个部门的职责,同时还需要人民银行总行和各个县级分行进行协调控制,针对各个级别工作的监督职责进行划分,做好监督授权工作和考核工作,这其中需要针对每个环节都设立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规范要求,从而形成县级分层的监管体系。县域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需要从相应的国家法律规范出发,将金融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员需要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规划[9]。县域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较多,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将县域金融运行过程中常见风险进行记录,包括风险出现的原因、表现以及后果等方面。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将其纳入到县域金融监管工作的整体体系之中。
结语
县域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保证县域金融能取得良好的运行效果。县域金融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一定的风险问题,这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县域金融的总体发展效果,使其能为提升当地人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起到良好的作用。深化县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区域金融风险防范,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措施,比如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县域金融监管体制,积极调整和优化县级人民银行的职责和工作任务,积极使用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针对县域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参考文献:
[1] 卢成营.关于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6,(2):28-30.
[2] 符瑞武,金为华.海南县域金融发展状况、存在的风险和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14,(10):48-49.
[3] 李长健,史东伟.我国县域金融监管法律问题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2,(7):11-15.
[4] 林佐明,关立群.县域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金融,2013,(9):8-11.
[5] 刘积余.我国县域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征信,2012,(2):1-6.
[6] 张君生.建立县域保险诚信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加速县域保险信用体系建设――基于对广西某农业大县的调查[J].北京金融
评论,2015,(1):15-16.
[7] 李正钧,沈媛,朱永春,等.地市人民银行对保险、证券业监管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2,(10):30-37.
- 上一篇:并购风险的概念
- 下一篇:优质护理服务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