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贸易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金融贸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金融贸易

篇1

【关键词】中国出口贸易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些经济学家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对爆发国实体经济部门传染的途径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资本市场等途径。他们基本观点是:金融危机爆发前和过程中,会通过银行业的恐慌和脆弱性,加剧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最终影响爆发国国内经济,但是对于如何影响其他国家却没有深入分析。通过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具体影响机制,对我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实现出口贸易复苏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从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一)需求方面

1.收入机制

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对象是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首先出现金融资产的危机,金融资产萎缩会造成股市行情过度动荡。收入水平下降: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后导致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这时会出现失业现象。金融危机通过各种金融通道渗透到各个经济实体中后。便出现资金紧张和市场需求量减少的局面,进一步导致失业,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较低的收入导致人们各种进口商品需求量减少,我国商品出口量减小。

2.汇率机制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使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资金流动性受到影响,货币政策为了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便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在市场资本自由流动和其他国家货币政策滞后性的情况下,会使资金大量地流入利率较高的国家,从而使金融危机爆发过和受灾国的资本账户进一步恶化,汇率受到影响后致使本国货币贬值。

3.预期机制

金融危机主要通过羊群效应和蝴蝶效应对预期机制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公众经济行为的变动。金融资产缩水之后,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劳资双方博弈中的利益趋势带来普遍的压力,国家财政部门和国际金融组织公布的宏观经济下滑的数据增加了公众的恐慌,公众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不得不调整消费,消费需求量的大幅下降使企业家对产品销售的预期受到阻力,导致投资数额减少。西方发达国家各个经济体争相效仿,需求总量锐减,中国出口商品大量减少。

4.信贷机制

国际金融危初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用较差的债务,信贷渠道收紧之后,金融危机受灾国家便会吸取经验教训,减少消费信贷的发放并收紧对企业的投资信贷。全球范围内信贷收缩之后,使社会总需求量降低,对于国外商品的需求量下降,进口量减少。

(二)供给方面

1.价格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商品的利润率在很难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会使本国商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下降,出口量减少。同时,金融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产品、矿产等商品的价格,从而使该类商品的进口成本降低,使商品出口的利润减少。

2.外商直接投资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会导致一部分跨国公司亏损或者破产,这时公司会采取消减海外投资和撤资的措施,尤其是那些出口型外资企业,在国际市场萎缩和需求量下降的情况下会坚决撤出资金。从而引起出口商品生产和贸易出现速度下降的局面。

3.金融机制

金融体系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变化影响较大,资金实力较小的出口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会出现融资困难的局面,大多企业会做出缩小生产规模的调整,或者直接倒闭。

4.预期机制

出口企业在对金融危机后果进行预测时,会考虑到金融危机爆发国家和受灾国家产品需求量下降的情况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这些现象会导致收汇困难。出口企业可以通过缩减生产和慎重选择生产项目的措施避免过多的经济损失。

二、中国出口贸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建议与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模式,实现出口产业升级

坚持和完善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利用贸易规模适度增长带动内需,促进经济复苏,积极引导产品出口企业贸易转型升级,引进先进技术。

(二)提高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推动区域间贸易自由化进程

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法律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规定积极展开贸易谈判,实现国际贸易合理有序化

(三)通过扩大内需的形式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出口增长

运用多种措施促进我国内部需求扩大,如改善分配方式、提高薪资待遇、减免税收等措施。国内消费市场逐渐扩大之后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四)政府财政部门积极加强对出口企业的引导扶持

对于严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国家财政部门和企业管理部门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利用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政府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结语

我国经济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另一项依据是改革所能释放的潜在生产力,我国经济避免危机爆发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避免人为制造危机。政府财政部门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加强对企业市场的监管和世界金融贸易的趋势转变,不断消减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明志,薛东晖.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基于中日韩三国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01).

[2]于欣.国际金融危机对山东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刘佳.国际金融危机对中美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2007-2012年月度数据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4]金洪飞,万兰兰,张翅.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09).

篇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商品、资金、人才和信息的跨国流动成为连接各国经济的重要纽带。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也被提上日程,不少国家相继不同程度地开放了本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伴随着整个金融体系的逐步开放而向前推进。尽管现阶段并未达到金融市场要素与结构的全方位国际化,但是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也是不可逆转的。如果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为界限,我国金融体系的开放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加入WTO之前的金融对外开放,我国的主要工作是为引进外资服务,主要是银行服务的开放。第二个阶段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全面履行了金融服务开放的承诺,金融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入世7年的实践证明,金融开放引起的中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加强,打破了国内金融原有的垄断格局,带动了金融改革的深化,促使中资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和创新,提高了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金融的效率。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721亿美元,同比增长29%;服务贸易进口754亿美元,增长28%;逆差33亿美元,上升5%。其中,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共进口66.19亿美元,出口6.68亿美元,贸易总额约73亿美元,逆差约60亿美元。中国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贸易总额从1997年15.7亿美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23.6亿美元,增长了约7倍。我国金融贸易很大比例都是以商业存在的方式发生的。据中国人民银行消息:截至2007年末,银监会已经批准21家外资银行将其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其中17家已经完成改制开业。截至2007年末,我国已有在华外资法人银行26家,下设分行及附属机构125家、支行160家;外国银行分行117家。截至2007年末,我国共有25家中资商业银行引入33家境外投资者,投资总额212.5亿美元。

1997 年12 月12 日WTO成员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框架内达成《金融服务协议》(FSA),这标志着金融服务贸易被正式纳入了WTO 多边贸易自由化体系。《金融服务协议》为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向前推进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框架,各成员国金融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已成为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之一。GATS(1994)规定:国际金融服务是由一成员方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有关金融方面的服务,包括两大类(1)所有保险和与保险有关的服务;(2)所有银行和其它金融服务(除保险外)。全球保险和金融服务贸易总额在1997年为1477亿美元, 到2006 年达到4457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2倍。本文的研究采用了IMF的国际收支平衡表BOP统计口径,金融服务贸易包括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两类,选取国家36个包括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的相关资料。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国际比较分析

1.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即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市场出口总额的比率,在综合考虑该国整体规模和实力的基础上,可以简洁的表明该国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该指标的计算式为:A_{ij}=X_{ij}/X_{wj}。其中,Aij表示i国j产业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市场j产品的出口总额。

从表1中可以看出, 1997至2006年的金融服务贸易市场上,美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处于18-20%之间,相当于全球1/5的出口。新加坡和韩国的市场占有率都呈现上升趋势,分别从1995年的1.89%和0.23%增长到了2005年的2.26%和1.01%。日本的金融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在2001-2002年达到最大值,然后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是整体仍然处于2.5-3.5%区间。印度作为与中国具有可比的发展中大国,金融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高于中国,并且从2000年开始出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而我国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0.2%以下的水平,表明金融服务在国际市场处于竞争劣势。

就保险服务出口而言,美国仍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市场占有率从1997年的8.84%增长到了2006年的16.24%。印度和新加坡表现出较强的的增长势头,中国、韩国和和日本都表现比较稳定,增长趋势不显著。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高于韩国但是比印度差。就整个金融和保险服务而言,美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竟争优势显著,日本和新加坡市场份额相对稳定,竞争力较强,韩国和印度市场份额都明显呈上升趋势,中国市场份额最小,且不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2.贸易竞争指数分析

竞争优势指数(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CA),即一国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总额与进出口总额之比,国外学者称之为可比净出口指数(Normalized Trade Balance,NTB)。它是一个剔除了各国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也排除了因国家大小不同而出现的国际间数据的不可比较性。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竞争优势指数具有相当的可比性。该指标的理论值域为[-1,1],在值域内,竞争力单调递增,越接近1,表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该指标的计算式为:CA_{ij}=(X_{ij}-M_{ij})/(X_{ij}+M_{ij})其中,CAij代表i国j商品的比较优势指数,Xij代表i国j商品的出口总额,Mij代表i国j商品的进口总额。从表2的计算数据可以看出,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都是金融服务的净出口国,而且竞争指数都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印度的金融服务业从2000年的净进口转变为2006年的净出口,表现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态势,这得益于近几年金融服务外包的兴起。印度的保险服务一直处于净进口。而中国在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上都是净进口国,而且竞争指数在-0.8左右,表明我国金融保险服务行业的竞争力很弱。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也是研究产业竞争力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有力工具,最早是由世界银行经济学家Balassa设计并采用的。该指数的计算式为:RCA_{ij}=(X_{ij}/X_{it})/(X_{wj}/X_{wt})。其中,Xij表示i国当期j产品的出口额,Xit表示i国在当期出口总额,Xwj表示当期世界市场j产品的出口额,Xwt表示当期世界市场的全部商品的出口额。一般的,如果RCA大于1,说明i国第j种商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RCA小于1则说明没有“显示”比较优势,或者认为“显示”了比较劣势。具体来说: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服务贸易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倘若RCA

从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所选的样本国家中,美国和新加坡的金融和保险服务RCA指数呈上升趋势,2006年都大于1,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日本的金融服务RCA指数在0.7-0.8之间,竞争力中等,日本的保险服务RCA指数也呈现上升趋势,逐渐表现竞争力增强的趋势;印度的保险服务RCA指数基本都大于0.8,表现出一定的竞争性;韩国的金融和保险服务在2000年之后也表现出竞争力提升的趋势,但是与美国和印度相比,竞争力仍然较弱。我国的金融服务RCA指数非常低,不到0.1%,保险服务RCA指数基本不到0.4%,表明我国金融和保险服务竞争力很弱。

4.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三个指标对六个典型的国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根据2007年以前的数据分析,美国作为最强大的发达经济体,其金融和保险服务国际竞争力最强;中国的金融和保险服务竞争力在所选的六个国家中最弱。2007年美国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了美国金融保险业以沉重的打击,中国的金融保险业却遭遇的影响不大。但这并不说明中国的金融和保险服务竞争力超过了美国,而只能说为加快提升中国的金融和保险服务竞争力提供了机遇。

三、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1.着力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大力引进人才,加速人力资本积累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决定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金融服务人才建设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的银行员工,并且从制度上入手,留住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二是利用海外机构地处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员工培训基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三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我们低成本储备高素质的、国际化的专业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2008年,美国金融行业的裁员数量居各行业之首,已经超过10万人。要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需要搭建一个良好的事业平台,构建让人才能够充分展示才华的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激励、福利保障等一整套的制度体系,确保人才的诚信流动,提高人才配置的效率,降低人才流动成本和风险。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引智引才积极性,在国家宏观人才战略的指导下,统分结合,加强中央与地方在金融人才引进中的互动合作。

2.大力推进国内金融体制改革,以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应对国际竞争

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我国的金融结构与效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优化与提高,但与国外金融服务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行业的体制改革。具体而言包括:(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和股份制转制工作,切实解决好治理结构、资本金以及银行不良资产等问题;明确定位,寻求特色,支持和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迅速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改组与改造工作,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2)建立健全针对证券交易、证券投资者保护、投资公司等的法律法规体系;继续推进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类证券机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格资金入市渠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探索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不断丰富证券市场品种;对现存的证券机构进行兼并重组等。(3)继续深化保险企业的改革,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入股,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机制,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产运营质量;放宽对保险业的进入限制,鼓励民营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的设立和发展,建立各种保险公司并存在的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同时注意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大力推进保险产品开发创新和结构调整,努力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3.稳步推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加快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步伐

篇3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国际贸易专业

新世纪以来,随着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培养适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专业课中“教”与“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探索与研究《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一)理论抽象晦涩,而且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许多原理和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内容丰富口径宽广,缺乏具体性。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和利率理论等章节,内容复杂模型众多,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现象,单纯靠教材靠老师无法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践性又比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排斥,所以教学难度非常大。

(二)数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国际金融》是金融学的分支,需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外汇与汇率、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等章节计算众多,要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不如工科,在学习时面临较多障碍,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其实是学好所有经济类课程的前提。此外,《国际金融》对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不但有其特殊性且远高于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因为他要求的不是简单掌握标准的程序性、重复性工作技巧,而是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将来做应用型金融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知识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国际金融》很多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提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政策组合搭配等很多内容就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学习又要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相关货币需求与供给、利率的管理等知识又离不开《货币银行学》基本原理。经济管理类很多课程其实是互通的,要求温故而知新,全面学习、理解并掌握。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通过其他授课老师的先行铺垫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学一门忘一门、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学不好《国际金融》。

二、《国际金融》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入世以来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要求也从“量”过度到“质”。除了传统的营销、外语能力外,对于那些熟悉金融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知识的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国际金融》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既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认识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能为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因此,《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单纯的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注重教师授课向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研究转变。

围绕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同步调整与更新。随着金融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汇率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防范汇率风险,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增强自身实力,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故授课时要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管理等知识的比重。在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大关,国际经济纠纷不断的背景下,对于储备管理、国际协调及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知识学生也要积极掌握,这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为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推广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部分也要加大授课比重。综合而言,以上内容是编写教学大纲时重点强调的几个方面,也是和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相区别的地方。

三、《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比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更为关键,也是《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教学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它主要采用图表、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比传统的文字讲授好很多。目前高校里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但还停留在充当演示工具的层次,未能真正发挥优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讲解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等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观看专题教学光盘、金融题材电影等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再比如讲解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为了避免空洞说教,可在PPT中加入示意图或者简单的动画,笔者采用了这些方法后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这里面要注意搭配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外网络教学。我们要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计划、章节重点与作业、自我测验、留言答疑等,有条件还可以加上授课资料和录像,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这些是常驻内容,还可以随教学进度定期增加一些热点专题。师生课外互动也很重要,网络聊天已普及,我们可以借此实现师生的课外交流,拉近师生距离。经济类课程共同特征是热点多变化快,网络教学可以使信息零距离传递并及时更新,先进性远超过课堂。教材选用也很重要,高教版杨胜刚、姚小义主编的《国际金融》配有专门的网络课程网站,资料齐全,附带的学习卡可让学生直接通过网站自学。笔者实际使用中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二)加强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

首先,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时,可加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案例,讨论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而讲解“外汇储备”时,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外汇储备的管理及运用。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转贴于  其次,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自身特性决定的。它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涉外经济活动能力的最佳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英语对专业术语、基本原理进行一定程度规范表达是起码要求。为了在未来工作中与外籍客户顺利沟通和协作,更要不断通过各种英文媒体(尤其是国外网站)获取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双语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避免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掌握才是目的;二是避免纠结内容忽略难度,如大幅降低难度会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浅显,这不利于知识掌握及后续课程跟进。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中英文教学必须灵活,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低而定,同时也要根据讲课内容的难度灵活变化,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三)大力提倡推广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目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撑,很多经管类课程其实都是如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验、实习去理解,针对《国际金融》这种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应拘泥于具体形式。《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可从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两方面着手:

1、理论实践,包括课堂讨论和课外讲座,目的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素养。首先我们可以经常将一些理论难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互动实现师生交流与共同提高。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讨论教学有一定流程,先要做好动员精心选题,如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同时及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总结,形成讨论报告或者小论文等成果。其次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讲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讲座,主要针对与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影响很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实务型讲座,通过聘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金融相关业务的一线骨干(如中国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员)进行操作性理论指导。通过听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操作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模拟实践,这需要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如讲解外汇知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外汇投资的技术方法,亲身体会外汇市场的风险。其次是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需要,这也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金融工作打下基础。笔者课余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公司等校外实习合作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种学以致用、言传身教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管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还是金融服务,都能从中获得很大帮助,很多甚至提前实现了就业。

四、结语

作为《国际金融》授课教师,诚然应在掌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理论实践能力、竞争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换个角度讲,课程学习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单纯教师讲学生听只会事倍功半,因此《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思路应是先启发引导,然后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最后做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学”,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的一点。

参考文献

[1]孙钧.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05).

篇4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国际贸易 影响方式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金融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成为发展的潮流,全球范围内经济融合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得各国(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的变动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资金的全球化流动促进了金融的大发展,金融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对外贸易无疑也受益于它的支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由传统的比较优势所确定的贸易竞争力的提升、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经济增长转变带动的贸易结构转型,不仅对外经贸行业自身,也对金融业的支持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实经济中,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金融政策作适当调整。

二、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一)金融发展——制度优势——国际贸易。

完善的金融制度本身就是一种优势,这种优势对国际贸易有重要影响。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往往只存在于技术或资源禀赋的静态差异,或者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差异中。事实上除了上述优势外,完善的金融制度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影响。例如在一个信贷制度完善的金融市场,其比较成本相对较低,从而比较优势也较明显;反之,则处于比较劣势。由于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常常和较高的偿还能力以及较高的声誉联系在一起,能以较低的利率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因此在制成品的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二)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国际贸易。

技术进步不仅与科学技术本身的研究状况有关,还与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关。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经济、金融、法律等各种制度作保证,作为现代经济运行核心的金融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从金融视角来看,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资本筹措与运用并借以增值的金融过程。研究表明,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向技术创新提供所需要的大规模投入融资,资本市场通过为技术创新投资者提供长效性的激励功能、分散风险和共享机会,进了技术创新行为的长期化、稳定化和持续化。金融发展促进技术进步的直接反映是生产率的提高,这其中自然包括大量从事外贸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外贸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三)金融发展——资源配置——国际贸易。

金融发展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动员储蓄,动员储蓄可创造许多金融工具,这些工具为居民带来了获取分散化证券的机会,同时也将分散的资金聚集在一起,从而有利于将资金重新分配,使之投资于规模效率更高的企业。金融机构对外贸企业发放贷款的方式便是一种极好的资源重新配置方式。如果将资金较多投入资本密集型产业,就会有利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如果资金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自然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改造和更新。当前,我国贯彻科技兴贸战略,也是通过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财政拨款和政策贷款等金融手段进行扶持和帮助,使其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高科技贸易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四)金融发展——分散风险——国际贸易。

经济行为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为目标的。国际贸易作为一种经济行为,由于其周期长,不可预知的情况较多,存在诸如信用、汇兑、价格、商业、运输以及政治等方面的风险,故分散或消除这些风险就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由于金融系统特有的风险管理的功能,借助于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手段和办法,如通过保险的形式来转移进出口商的汇兑风险、价格风险和运输风险;通过出口信贷和信用证等担保方式规避信用风险;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价格下跌风险等等,可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五)金融发展——汇率调整——国际贸易。

汇率的变化无疑会影响到一国(地区)的进出口。假定其他国家的汇率和经济状况未发生变化,本币实际汇率的升值,贸易商品的价格竞争力降低,进而出口会下降;相反,如果本币贬值将会提升贸易商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汇率是否调整与当局的金融政策紧密相关,不同金融政策指导下的汇率制度是不相同的。金融抑制政策指导下的汇率作为货币的价格,由政府进行管制往往是高估的。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深化,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在该过程中,汇率将变得更富有弹性,且更接近于均衡汇率,汇率制度的这种变化必然对国际贸易的收支平衡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者单位:葛佳,南昌理工学院;李云韬,中国建设银行江西省分行国际业务部)

参考文献:

[1]梁莉.我国贸易开放度与金融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7

[2]马静,王自锋.金融发展对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J].《开放导报》2006.6

篇5

1.人民币升值现状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人民币汇率体制的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坚持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主动性、渐进性原则,人民币汇率日趋市场化、规范化、弹性化。2005年,我国正式宣布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日波幅上下3%。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人民币实际上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2010年后又重启冻结的汇率制度,开始了单边的升值进程。现阶段,我国主要施行以市场为导向、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充分发挥汇率的信号作用,形成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浮动汇率;第二,依据贸易的平衡状况对汇率进行调节,实现有效的管理;第三,不再片面盯住某一货币的单一汇率,而是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待汇率。如图1所示,从整体来看,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大涨小跌”的缓慢升值状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第二季度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波动,之后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日趋缓慢。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比较大,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从6.7909元降到6.2855元,人民币升值了8.04%。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已超过33%,仅在2013年1月至4月,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1.2%。截至2013年5月8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人民币6.1980元,首次突破6.2元的重要关口,并创下了汇改以来的最高记录。

2.人民币升值的成因分析

从国内而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是促使人民币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2010年第二季度,我国的GDP总量达58791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GDP总量已达11.89万亿人民币。随着国家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必然会使世界各国增强对该国货币的信心,进而导致该国的货币趋势不断走强。贸易的持续顺差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来,我国的贸易一直处于双顺差阶段,外汇储备持续上升。如图2所示,我国外汇储备一直保持强劲增长的势态,2013年3月达到3.44万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然而,外汇储备的长期增加势必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因此人民币面临着持续升值的压力。此外,人民币升值还来自于国内的宏观调控政策。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通货膨胀时期,为缓解通货膨胀,抑制国内的需求过剩,国家积极采取了加息、人民币升值等紧缩的货币政策。然而,控制通货膨胀与抑制人民币升值二者不可兼得,为抑制通货膨胀,必然会引起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最终形成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尴尬局面。人民币升值除了来自国内的压力还受到国外的压力。一是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施压。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笼罩下,世界经济格局越发不平衡,全球经济陷入了低迷、萧条状态,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与其相反,中国经济则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态,由于中国的制造业等产业生产成本低,价格低廉,在国际贸易市场优势明显,西方发达国家出于对自身贸易的保护,迫使人民币升值[1]。二是面临着发达国家的政治阻挠。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美国为保持自己的霸权地位,采取各种措施来遏制其竞争对手的发展。美国想通过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方式,制造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大量的热钱流入中国,外汇占款持续上升,货币投放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一来,不仅扰乱了我国国内的金融市场,而且削弱了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从而影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步伐。美国正是采取这种措施来遏制中国崛起对其形成的巨大挑战[2],最终使得这一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的高度。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诸多研究来看,绝大多数是从单个的定性或定量的角度来进行阐述的,且其中定性分析居多,致使研究缺乏一定的完整性。笔者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来剖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从而使论证结果更具全面性和有效性。

1.定量分析

笔者选取了2008年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以及相对应的进口额、出口额三组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分别考察自变量人民币汇率对因变量进口额、出口额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并借用Eviews软件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见表1和表2)。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发现,可决系数R2>0.5,则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都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具体而言,表1中的拟合优度R2=0.782149小于表2中的拟合优度R2=0.845348,说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进口额的影响程度大于对出口额的影响程度。为了使其更直观,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观察。图3和图4分别是表示人民币汇率变动所引起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变动的散点图。可以看出,图3的散点比图4更具离散,这就进一步说明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进口额的影响更明显,并且呈现出负的线性相关,即随美元兑人民币价格的不断下降,进口额反而逐渐增加。

2.定性分析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总的来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出现同步增长的势态(除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进出口额呈负增长的状态以外),并且一直处于正值,但是增长的趋势减缓(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1年我国的出口增长率略低于进口增长率,但在2012年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出现了转折,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出口增长逐渐超过了进口增长。依据国家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9746.7亿美元,其中出口5088.7亿美元,增长18.4%,进口4658.0亿美元,增长了8.4%,贸易顺差达430.7亿美元。我国进出口贸易出现这样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币升值。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讲,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对于出口商而言,意味着出口商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该商品,使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即商家的利润会减少;另一方面对于进口商而言,购买等价的商品将支付更少的人民币,降低了进口的成本。因此,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从人民币汇率近几年的调整和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情况来看,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对我国贸易顺差带来明显的影响,但是,我们一定要警视其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人民币的升值对贸易的影响利大于弊。人民币对我国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调整我国的贸易结构,推动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曾以“世界工厂”著称,但国际贸易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贸易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所占比重较高,服务型产业较低;二是出口产品结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依赖于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生产以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为主的产品,其技术含量低,效益不高,缺乏可持续性。人民币一旦升值,我国的出口商品将失去原有的价格优势,那些依靠价格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业、鞋业、纺织业等)将受到严重打击。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下,迫使这些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激励其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强化产品质量,优化经营服务,不断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由密集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二,有利于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提高国际购买力。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讲,人民币升值无疑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实惠,居民手持相同的人民币可以购买更多的进口商品或购买相同的商品支付更少的人民币,同时人民币的升值也降低了出国留学、旅游、消费的成本。另一方面,对于整个国家来讲,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能源不足、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铁矿石等原材料,以及国内钢铁、航空、电力等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人民币升值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购买力,在同等购买力下同等货币能购买到更多的商品,从而使得这些大众商品的进口成本以及在进口环节的费用大大降低,有利于产品在中国使用与销售。此外,我国可以借此机会引进更多的先进设备,学习国外领先的技术,逐步改善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三,有利于缓解国际贸易摩擦,改善贸易伙伴关系。受金融危机的后期影响,各国采取了贸易保护,再加上我国贸易的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攀升,导致了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加。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在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上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导致进口国的商品受到很大的冲击,阻碍了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欧美部分贸易国家频频以低价倾销、产品质量等借口,通过设置“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外贸发展进行阻挠。[3]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出口商品的价格得到适当的提升,降低了进口国的需求,进而为减少反倾销纠纷和贸易摩擦创造了有利条件,缓解了国外市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压力,为贸易伙伴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国际贸易更加顺畅。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风险并存,在给我国国际贸易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第一,削弱了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图5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在2009年之后虽然出现增长趋势,但相比2008年之前,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从2010年到2012年我国的出口额分别增长了31.31%、20.33%、7.92%。目前,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最主要优势是价格。人民币一旦升值,用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就会提高,削弱了原有的价格竞争优势,或者为使原有的出口商品价格保持不变,出口商的利润空间势必会受到挤压,从而不利于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这将在不同程度上使得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受到重大的创伤。同时,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会使出口企业在将外币转换为人民币以及外汇账款等方面遭受到巨大的汇兑损失,企业经营利润减少。第二,冲击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增加就业压力。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不仅使以低附加值产品加工出口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失去市场份额,而且直接导致了失业率的急剧增加。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企业丧失价格的比较优势,导致其竞争力减弱,企业的利润减少,难以持续经营,工厂纷纷倒闭,产生大量的失业者。同时,那些有潜力的企业为改变现状,积极地转变原有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也会使得那些低素质的劳动者面临着失业的威胁。从2008年开始,在美国次贷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下,我国沿海城市的许多出口加工企业纷纷倒闭。另外,失业率的增加,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动荡不安。第三,不利于我国对外招商引资。由于我国先前具有出口和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吸引了众多的外商来华投资,人民币的升值,将对境外商直接来华投资的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使得那些以外币股本投资的外商的兑换力减弱,成本增加,投资的资金也会随之缩水,挫伤了外商的投资热情,从而促使企业逐渐向更具竞争力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进而影响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和产业化进程,不利于外贸加工等产业的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在外商减少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同时,人民币升值也会导致国内非直接投资的短期资本流动的增加,造成在房地产、股市等某方面出现虚假的繁荣和泡沫经济,对国家的长期宏观调控政策产生不利影响。

三、我国国际贸易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面对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以及人民币过快升值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我国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人民币的升值使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降,为此,我们应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第一,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努力提高出口产品在工业制造业中的比重,增加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第二,抓住人民币升值的契机,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重视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增加科技含量,降低制造成本。第三,加快产品升级,提升产品的形象。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同质化问题突出,依赖价格优势竞争不是长远之计,企业要利用品牌效应,走差异化和品牌化的道路,寻求新的竞争点,增强国际竞争力。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这样即使人民币大幅升值,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依然存在。此外,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外商的投资逐渐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并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适当地降低部分加工、劳动密集型商品等的出口退税率,着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贯彻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的战略[4]。

2.扩大内需,降低对出口的依赖度

在拉动经济的“三大马车”中,我国一直以出口贸易为主导。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对人民币的低估以及出口的强劲增长,使得我国经济出现社会资源配置不均、内需不足、过分依赖外贸出口的局面。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应该意识到仅依靠外向型经济是无法生存的,要在保持出口增长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我国有13多亿的人口,隐藏着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应积极制定以拉动内需为主的发展战略,减少对外贸出口的依赖,调整经济结构,完善我国的投资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民间投资的力度,降低失业率。同时,政府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各种配套改革,切实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转变传统的消费概念,扩大内需开展国内的商品市场,实现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向“以内需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促进宏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一直提倡“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境外,并通过在海外投资设厂,对贸易保护主义严重的地区采取以投资代替商品输出,把部分企业投资成本高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以此来减少贸易摩擦,从而站稳国际市场。

3.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建立健全外汇风险管理机制

虽然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高涨,但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内需不足、失业率增加、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决不能屈服于任何国家或舆论的压力,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升多少,应该从自身条件出发,依据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发展条件,在充分衡量利弊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机制配套方案。我国应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逐步开放和完善金融市场,建立健全外汇风险管理机制,形成以市场供求的变动为导向的机制,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使人民币汇率浮动更具弹性。对于出口企业来说,需要适时、适量地作外汇保值交易锁定结汇收入,在金融市场不断波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国内外的宏微观环境,预测外汇的走势和评估企业的风险,积极与专业外汇银行合作,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如人民币远期外汇合约、人民币期货等衍生工具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5],这也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负面影响的一个现实途径。

4.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区域货币的合作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但从外贸的区域分布来看,目前大多数的出口产品主要分布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一国的国际贸易如果过度的依赖于某一国家或地区,则汇率的波动将对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在后金融危机国际环境动荡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企业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应该实施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形成多元化的出口模式,在保持美、日、欧盟等成熟的国际市场的前提下,大力开发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格局。努力推动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交流,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部贸易的比重,形成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伙伴合作关系,加快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积极采取人民币作为币种的贸易结算,努力实现货币的周边化和区域化,从而降低由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如参与到亚洲地区和其他地区的贸易合作,通过签订相关的贸易协议,加快市场多元化的步伐,减少贸易摩擦,分散外贸风险[2]。目前我国已与越南、缅甸、老挝、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签订了贸易协议和人民币互换协议,并且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额呈上升的趋势。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措施和建议

全球化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大使我国进出口贸易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近年来中小型外贸企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外贸经济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在贸易市场多变的环境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小型企业贸易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一、贸易融资概述

贸易融资是指在国际贸易经济活动中,利用商业手段和融资工具实现预付款、存货、应收账等资产的融资,具有周转快、融资方式灵活、融资金额小等特点,是中小型外贸企业首选的融资渠道。虽然近年来贸易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国际市场的贸易融资渠道,但中小型企业在贸易融资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二、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贸易融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贸易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应配套法律法规并未随之完善,如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票据、货权、信托等,我国法律并未对其涉及的义务、权利和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首先,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惯例有出入。其次,我国法律并未对国际贸易融资中相关术语和做法进行规范。最后,贸易融资细节存在空缺,导致我国银行和企业承担更大的风险,无法保证我国企业的利益,不利于国家贸易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

(二)贸易融资审批过程缺乏标准依据

中小型企业贸易融资具有需求量大、金额度小、操作频率高等特点,其要求融资业务办理效率高。贸易融资属于授信范畴,但在当前银行的统一授信范畴中却缺乏授信审查的标准,未制定出有效的贸易融资实务操作流程。因此,融资业务办理依旧按照流动资金贷款程序办理相关事宜,其该操作过程繁琐、工序冗长、周期长,十分不利于企业贸易融资高效实施。

(三)贸易融资缺乏银行认可的抵质押品

中小企业外贸经营规模比较小,其拥有的固定资产少,贸易过程中流动资金紧缺,参与银行信贷活动少,银行信誉不足。而在办理贸易融资时,银行为了降低风险,要求企业提供可靠的抵质押品,如房产、土地等,但中小型企业多数资金力量薄弱,难以提供可靠的抵质押品,导致企业与银行难以达成一致。虽然大型企业信誉好,但迫于风险的压力,大型企业多数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担保,造成了中小型企业贷款融资难的现象。

(四)贸易融资产品单一,对象主要是大型企业

目前,信用证是我国贸易融资的主要产品,但其对象主要是大型企业,加上融资产品缺乏创新和变革,导致我国贸易融资一直沿用传统的融资模式,造成了我国融资产品种类少、功能单一的局面。虽然国际贸易中不断出现新的融资产品,如国际保理、福费廷等,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鲜为人知,极少有银行开设和办理,且此类融资产品融资金额十分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导致中小型企业不能通过多渠道实现融资的需要。此外,基于信用风险的考虑,银行为了降低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风险,通常会提高融资门槛或增设额外条款,这就加大了中小企业实施贸易融资的难度,导致中小型企业能从银行获得贸易融资的比例和金额都十分有限,难以满足企业实施贸易活动所需要的资金。

(五)贸易融资缺乏高素质专业队伍

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融资方式的推陈出新、际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贸易经济知识,包括会计、金融、财政、经济、贸易等学科的知识,更要有丰富的贸易经验。只有这样的综合性人才才能在复杂多变的贸易活动中高效率完成贸易业务。但是,国内贸易融资队伍缺乏高素质人才,导致我国贸易融资业务缺乏改革和创新。

三、促进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措施

(一)完善贸易融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法律法规是中小型企业实施融资的前提和基础,立法部门应当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国际惯例,参考各个国家的贸易融资法律法规,对贸易融资的相关当事人的行为和责任、权利和义务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促使我国贸易融资的法律不断发展和完善,促使我国法律不断与国际惯例接轨,避免国际间贸易差异导致风险,从而降低融资业务过程中的风险系数。同时,还应当不断完善中小型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型企业贸易融资创造条件。

(二)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信息平台,完善投融资风险防范体系

丰富和准确的市场信息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参考和依据。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创造条件,搭建银行和企业双方的交流平台,促使银企及时有效地吸收外贸市场投融资信息,以便采取正确的决策和措施。同时,政府还应当不断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多方面了解合作企业的商业历史和信用背景,确保款项来源充足;通过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考核制度,丰富融资品种和结算方式来管理和控制风险,降低企业和银行的融资风险系数。此外,政府应不断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如融资补贴、优惠政策等,综合运用信贷、保险等多手段,扩展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业务,指导和帮助中小型企业科学合理地进行融资。

(三)加强银行外贸融资产品的创新,完善企业融资信用管理体系

国际贸易市场千变万化,银行应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更新和改变传统观念,创新和开发新融资产品,为中小型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条件,增强为中小型企业服务意识。银行应当立足实际,结合企业特色产业,依照企业的生产需求,不断挖掘新融资产品的潜能,丰富企业融资来源。例如,可以发展国际保理、福费延等新型融资产品,将新型贸易融资方式融合到传统方式中,促使贸易融资效益最大“增值”,切实为企业服务。同时,银行应当建立和完善企业融资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制定信用评估制度、信用等级评价标准、信息化信用跟踪体系等,对于违约信用的企业采取制裁措施,不断提高企业综合信用等级。

(四)增强融资信用意识,建设专业融资队伍

在激烈外贸市场环境下,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与支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增强融资信用意识,提高融资能力。企业应当严格规范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编写详实的财务报表、提高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使银行在完全掌握企业状况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与企业合作融资;企业还应当借助大型企业的“外力”,如与大型企业联盟或由信誉良好的企业提供担保,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二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中小型企业应当树立风险意识,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加强财务管理,高效控制和管理经营风险,确保企业良好稳定发展,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三是建设企业融资人才专业队伍,为科学融资提供有利的支持。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在竞争激烈的贸易融资环境下,企业要想获得丰富的融资渠道,实现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必须加强融资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专业知识扎实、金融经验丰富、融资业务能力强的融资队伍,这样才能在融资业务操作过程中高效地完成融资。

参考文献:

[1]郑良芳.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J].征信,2012(04).

[2]孙晗霖.从信用缺失角度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2(07).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 出口贸易 影响

一、引言

金融危机是指由于金融体系的运行出现严重问题导致金融体系瘫痪或者全面崩溃,进而逐渐蔓延到社会经济其他领域,并最终对实体经济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金融危机的最初表现是金融体系各项运营指标的不断恶化,然后逐渐发展至其上市公司的资产价格暴跌,直至大量的金融机构崩溃、倒闭,最终致使实体经济受到牵连。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外贸产品市场的萎缩以及外贸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导致外贸风险进一步扩大,使得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步履维艰。因此,本文以农贸为例对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展开探讨,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产品贸易造成的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而其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民币升值、企业出口成本上涨、国际技术性壁垒增加等几个方面。而这些不利影响因素的叠加,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一)不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制约了农产品出口

金融危机在影响世界经济的同时,改变了原来的国际贸易环境,而随着环境变换给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币升值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出现了大幅贬值现象,尤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更为明显。然而此时人民币依然坚挺,不仅没有贬值,反而出现了升值现象。人民币的升值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数量的急剧减少,严重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保持顺差局面。

2、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提高

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依然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但是随着我国食品产业连续出现“毒水饺”、“问题鸡蛋”以及“三鹿奶粉”等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使得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处在巨大的阴影之下,同时也促使主要的进口国加大了检验、检疫的力度。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了众多贸易壁垒,包括技术性以及非技术性的贸易壁垒,例如出口产品检验指标的增加、检验费用的上涨,使得国内企业产品达标率下降,出口产品数量由此急剧下降。

3、国际消费市场产品需求下降

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经济的低迷,致使其市场需求萎缩,导致我国外贸订单减少或者是无法兑现,从而致使国内企业产品积压严重,甚至有不少出现了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现象。图1所示的是2005―2008年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的产值,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制造业产值出现了大幅下降,增长率也急速下跌,体现了金融危机对国际消费市场的巨大冲击。

(二)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放大了经营风险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由于受世界粮油价格下跌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稻米价格、北方地区的果蔬价格以及生猪、肉牛等畜牧产品价格、经济农作物价格均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这使得原本在生产成本上就不占优势的我国农产品相关企业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发展更为艰难。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更是给农产品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严重的经营风险。

(三)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成本大幅度增加

与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给农产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国际投机资本借助金融衍生工具大举进军磷矿、原油等农业生产资源的基础原料行业。导致化肥价格不断走高。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使的农民增收也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以2008年1―8月的山东农业生产资料为例,其在8个月内价格上涨了19.8%,其中的化肥一项就使得每亩农作物多支出50元左右,基本上完全抵消了农资综合直补的实惠。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势必带动出口成本的上涨,这无疑给原本就不景气的农产品出口又增添了压力。

三、对我国农业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我国农产品市场要想成功度过此次金融危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继续实行“走出去”战略,进一步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具体的实施措施主要有:设立省级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专项资金,定期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到省外、国外开办展览展销会,加大“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度,不断扩大市场知名度,努力创造我国农产品的知名品牌;同时,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力度,为农产品出口型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原材料基地或者是“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基地设立政府专项补贴,并不断加大补贴力度;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畜牧产品、果蔬产品以及大蒜、生姜等出口比重较大农产品的宏观调控力度,不仅要在建立生产、加工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上加大力度,同时还应该协调海关、检验检疫部门以加快农产品的通关速度;最后,加大出口信保的保费补贴力度。尽管在最近新出台的政策中政府已经将保费补贴力度提高到了25%,但是农产品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收汇风险加剧,因此出口保费的金额也开始上涨,因此我们还应该酌情增加保费的补贴力度,是农产品贸易更好地发展。

(二)加强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政府在金融危机中应该充分发挥作用,用“有形的手”来弥补市场的缺陷。对农业企业进行大力扶持,帮助他们摆脱金融危机,努力降低其经营成本,促进更好发展。具体的实施措施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增加各级财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专项扶持资金的规模。我们应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规模大的农业企业进行重点关注与扶持,让它们在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以及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都能受到过或者是地方政府的各项补贴或者是税收优惠,以促进它们的国际化、现代化发展。其次,在金融服务方面,我们应该建立其龙头企业或者是品牌企业的融资优惠政策。针对各类农产品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或者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需求,为其量身定做季节性或者阶段性的支持资金,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或者是品牌企业降低贷款门槛,为它们的贷款融资大开方便之门,以保证它们的发展资金需求。最后,制定健全的农产品初加工目录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公布,争取将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减免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同时在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同时,对农产品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实行三年内免收或者是缓收、减收的政策。此外,还应该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产品检验、检疫、检测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补贴,以提高国内农产品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冯舒蕾.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新西部(下半月).2009(12):33―35

[2]王晓红,王晶晶. 中小型纺织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9(24):17―18

[3]汪占熬. 次贷危机传导路径实证研究[J]. 商业时代. 2009(35):21―22.

篇8

一、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方面

国外金融专家通过对本国金融市场功能和国内风险分散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了行业之间的风险分散可以利用本国金融市场,即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具有一定影响,对一国的贸易开放和金融发展之间的联系做了积极尝试,得到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也对贸易开放与金融发展二者的因果关系作出有益尝试,得出金融发展对一国金融政策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国内方面

国外的金融发展研究是以国外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的,我国只可借鉴不可照搬。我国受市场经济开放较晚等因素影响,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处于高峰阶段,即使处于这种情况下,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首先,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正逐渐显现,各项金融政策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金融发展本身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次,国际贸易也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方向与依托,金融发展通过影响国家的资金供给政策来对某一行业的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尤其在制造品行业,金融发展的体现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当规模经济发展起来后,地区比较经济的比较优势也会得以显现。

(二)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1.金融发展对改善国际贸易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金融发展可以高效汇聚社会上的各类资金,为生产技术条件的改善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通过提升生产技术,企业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改善企业经济状况,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产品支持,并促进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2.金融发展对改善国际贸易结构起到促进作用

金融发展投入力度大的方向,其企业发展势必也会更加方便、快速。作为一种金融促进手段,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条件改善、国际贸易组成结构,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金融系统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金融系统包括降低资金风险、合理高效配置、便利交易和合理监督等功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起到促进作用。一个国家资金获取的便捷性,即一国金融发展比较优势逐渐成为一国能否具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关键点。

3.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通过对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影响的观察不难发现,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的顺利与否,能够直接在国际贸易上得以体现,优质的金融服务会留住更多客户,可以增强信赖感,良好的金融服务口碑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开始,是持续稳定开展后续金融活动的保障。金融发展深切制约着国际贸易的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如美国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国际贸易体系产生较大的冲击,一些地方的金融发展至今仍未完全恢复,逼迫其树立良好的金融口碑,来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

(三)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影响

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影响并非是单方的,而是相互的。一方面,金融发展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稳固的支撑,对国际贸易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对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让金融发展必须服务于实体部门,而实体部门的发展状况体现了金融发展自由化的成效,国际贸易加快全球资金快速化流动,同时对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设立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整体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从金融角度分析我国国际贸易面对的难题

尽管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呈现积极态势,但也应看到,这种内在的联系是由于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破除长期实行的金融抑制政策与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后的一种潜在的能量集中释放的结果。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联度逐渐提高,但金融效率整体不高,相关金融市场存在制度性缺陷,市场结构、金融工具等单一,不能满足企业的金融支持要求。然而高效率的金融体系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为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以满足国际贸易对金融丰富多样的要求,努力实现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协调发展。

(一)世界经济环境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

经历过上次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发展状况致使国际贸易复苏缓慢,金融领域的去杠杆化还在持续,金融市场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而我国虽然有新能源等新兴企业发展,但是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难以形成经济增长点,世界经济环境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十分不利。

(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存在潜在风险

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虽然个别国家经济发展快速,但是整体世界经济处于衰退期发展,以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快速复苏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首先,各国试图扩大出口来改善经济,势必会造成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很大冲击,在我国各项管理等相关能力不完善的情况下,盲目实行以扩大出口来达到经济复苏是十分危险的做法;其次,受国际竞争加剧的影响,新兴经济体容易受到冲击,不利于经济复苏;再次,政府支持不够或过多,都不利于国际贸易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企业自身调整以适应国际经济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导致效率低下和道德风险逐年上升;最后,政府公共债务负担加重,由于采取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主要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水涨船高。

三、从金融发展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发展策略

(一)重视金融市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注意挖掘金融市场盲点

为避免产品生产过剩、价格下降以及保证利润空间,应注意挖掘金融市场盲点,开动思路、拓宽思维,寻找市场商机,对金融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将市场盲点转化新的机遇。

2.注意开发国内市场资源

目前西方一些国家忙于解决事业人口问题,鼓励扩大内需来改善经济,而一些非洲等国家经济体系处于初期,致使我国产品失去价格优势,出口市场低价竞争陷入僵局。而相对于国际市场的动荡,国内市场更加稳定,将产品转向国内市场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金融发展应跟随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对国内市场进行分析、投入。相对于国外市场需求,国内市场的需求更加稳定。扩大内需是一个阶段性的长期发展战略,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问题。

3.利用国际金融政策发展我国国际贸易

对于一些中小型国际贸易企业,若想长久稳步发展,一方面要保证原有欧美市场供货稳定,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开发亚非拉美等国市场,结合自身的资源状况,抓住国外金融服务政策,创新我国金融服务,变挑战为机遇,借助各国大力发展本国金融服务的平台,发展壮大我国国际贸易。

(二)国际贸易发展应把握金融政策,抓住政府扶持机遇

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利支持,以我国为例,中央政府为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或正在着手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应结合自身产业或企业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抓住政府扶持机遇。

1.资金方面

以中国银行为首的各大国有银行和民间金融组织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开辟新的渠道,完善和改善了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机制,建立长效跟踪管理机制,落实奖励激励机制。对中小企业贷款等各项金融措施提供一定的政策便利条件,对中小型出口企业在产品质量和环保标准等的国际认证以及参加国际博览会等方面也提供一定资助。

2.税负方面

税收政策是金融发展对国家贸易影响最直接的因素之一。沉重的税负导致不少国际贸易企业利润下降,不利于国际贸易接单。应针对各种行业提供各项优惠税收政策,针对不同的行业产品特性,完善退税政策,并建立长效跟踪机制,进行长期跟踪管理。尽可能为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和在国际上占据主导优势的行业提供优惠。

3.信息方面

针对国际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问题,为保证国际市场信息公平公正传达,政府应当组织建立专业的数据资料库和信息中转站,为国内外贸企业提供其发展所需的相关产业信息,从国家层面对行业的最新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同时资助国际贸易企业到国外实地考察,多参与国际层面交流研讨会。

(三)其他策略

1.优化国际金融产业结构

首先要优化金融产品结构。结合市场占有情况分析金融产品结构形式,加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金融品牌能力建设,优化金融商品结构。其次要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分析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影响的效果,不难发现,在经济危机之前,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外国市场,所以造成重大损失,故应加大对本国市场的开发力度以及其他一些亚非拉美等国的市场,将市场份额变为更多份,平衡市场风险,在稳固欧洲市场的同时,开辟新的金融市场领域。

2.调整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金融发展策略是支持金融机构采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进金融服务等措施,提升金融发展策略,以对国际贸易产生积极影响。不断提升服务外贸企业水平,支持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第一,鼓励金融政策发展,拓宽国际贸易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稳固资金支持。第二,鼓励金融机构提升金融产品服务,改善金融发展国际贸易摩擦。第三,允许跨国企业集团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允许开展个人跨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支付机构合作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第四,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外贸发展。第五,全球布局,服务国际贸易稳步发展,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等方式,加速海外布局,发展以客户为中心的全球统一授信、营销、管理的服务体系。

四、结语

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具有互相推动、互相制约的关系。面对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要理性分析金融发展情况,作出正确的策略来改善金融发展有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积极采取对策。政府应从政策上对我国外贸企业给予一定扶持,同时外贸企业及行业协会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积极引进第三方的支持,借助权威的金融保障机构,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我国外贸企业和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郭晓宇 孟宪军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建军.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3(4).

[2]葛以德.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J].世贸人才,2010(26).

[3]钟毓兴.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J].财经基础人才基地,2012(9).

篇9

[关键词]金融发展;国际贸易;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F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52-02

1引言

金融和国际贸易已经被公认为现代经济的两驾马车,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金融和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经济增长非常的重要。金融发展理论基于优化稀缺资金的配置,并支持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金融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从字面上理解比较抽象,但是这两者确实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并体现在经济贸易的方方面面中。比如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需要一定的贸易融资来完成出口订单,倘若缺少了金融体系的支撑,那么国际贸易的规模和便利程度相比之下必定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而相应的国际贸易发展就受到了限制。从这个国际贸易中的一个小的方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具有连动关系,二者相互作用。因而充分的研究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原理对建立一般理论、指导市场实践工作,乃至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战略意义。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中国加入WTO国际经济贸易体系已经很多年了,中国市场和国外市场都在向对方逐步的开放,因此在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将在我国经济贸易发展中逐渐提高,这也对从理论基础和实践总结上分析、研究金融和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迫切的需求。然而尽管金融和国际贸易这两门学科在各自领域的研究已经相对较多,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般关系等方面还是相对欠缺,尤其是符合于中国国情的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本文将基于理论分析和中国经济发展数据,从而论证和分析金融发展对中国国际贸易的重大影响。

2国内外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研究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化大潮席卷全球,各国的专家学者都对金融和国际贸易相应的变化有了新的认识和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很多良好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Kletzer等人在他们的研究著作中分析和研究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需要外部融资的产业的融资功能。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国家如果信贷限制相对较低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将专业化于使用外部融资的产业。而相反的,如果这个国家的信贷市场限制较高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将必须面对更高的外部融资成本。这样,这个国家要么面临信贷配给问题,并因此将专业化于不需要外部融资的产业。同时在Rajan等人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在金融相对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外部融资将具有很高的成本,这种状况将迫使该国家的公司在使用更高比例外部融资的同时,需要承担更高的借款成本。更进一步的,Beck在他的统计研究过程中发现,在1980―1990年期间,使用更多外部资金的产业的平均出口额在金融发达国家更高。

尽管国外在金融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上有了很多研究成果,然而在国内相关的研究和文献没有国外的丰富,并且基于中国经济状况的研究相当较少。在目前的参考文献中,主要研究还是基于传统的理论分析和模型上,主要借鉴的是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但是这其中也不乏具有创新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总的来说,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中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正相关的,并且两者是双向影响的。通过上述的分析,由于金融发展具有很多促进国际贸易积极发展的功能,因此中国可以相应地改进我国的资源配置、提高稀缺资本的利用效率、促进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改善和改良贸易体系结构,并提供和保障国际贸易的便利条件,使得金融发展对于国际贸易正面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出来。

3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根据金融和经济之间关系的一般原理,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在此过程中,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在一方面上相互促进,即任何一方的发展将有力地带动另一方的发展,而另一方面,这两者之间也存在制约的关系,即这两者之间任意一方发展受阻,则必定牵连另一方,使得其发展也受到阻碍。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它们本身之外,还要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这其中主要有贸易双方的经济体制、当前的国际环境、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政府的调控行为以及颁布的经济政策等金融与国际贸易之外的一些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并不是直接作用于金融与国际贸易上的,而是通过改变金融或者国际贸易的体制、环境和主题构成与行为,间接的影响金融发展或国际贸易,而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向另一方面传递。因此在不同的条件下,这些影响因素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相应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手段来进行研究。

4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介绍

除了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分析之外,实证方法在研究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上具有很大的优点,并且是对理论分析的重要补充。其中比较有效的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截面数据的最小二乘法分析;第二种是将截面和时序数据组成混合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第三种是时序数据的协整分析和因果检验。国外研究中,主要使用前两者,然而这些研究方法也具有一些缺点,比如虽能通过回归分析得出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量化关系,但不能说明二者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国内研究则大多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但研究都是基于时序数据分析的,这种研究方法受到时间样本数据偏少的制约,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受到制约。近年来还涌现出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好的效果,其中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理论融合了面板数据和时序协整的优点,是用于处理非平稳面板数据很有效方法。

5结论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着新的变革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外资本的不断涌入,中国的金融和国际贸易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必须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通过合理的研究手段,将我国所具有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充分对经济政策加以调整,通过金融发展具有的配置资源、动员储蓄、便利风险分散、监督与控制、便利商品与劳务交换五大功能,促进资本积累,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然而在看到积极一面的同时,也要注意这其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如本文前文所述,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带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潜在的危机带入进来,尤其是我国近年对于欧美国家纺织品服装的大量出口,不仅招致欧美国家的反倾销抵制,同时由于恶性竞争导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因此我国应当考虑对贸易结构进行改善,通过高新技术产业来带动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发展,这样在获得高附加值收益的同时缓解国际贸易摩擦,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良好、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letzerKand PBardhanCredit Markets and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J].Joum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7(27):57-70

[2]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6):53-58

[3]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337-363

篇10

一、重庆地区国际贸易现状

重庆力争打造内陆开放高地,随着2010年重庆两江新区的挂牌成立,重庆积极引进外资、对外开放,重庆的国际贸易发展更是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看到了重庆对外发展的良好势态,同时也要从实质来分析,正确看待自身的一些劣势和不足。自2010年首破100亿美元大关,2012年依次跨越4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台阶,重庆对外贸易在全国的位次也由2010年的23位上升到目前的11位,出口更是进入全国10强,位居中西部第1。在重庆金融发展的助推下,重庆产业贸易出口实现稳定增长。在摩托车、汽车、化工、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传统优势出口行业稳步增长的同时,重庆市出口产品的版图向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一批高附加值产品迅速扩散,形成传统与笔电产品“双引擎”驱动。

二、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作用机理

H—O—S理论指出:国际贸易过程中,各国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是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以及各种商品不同的生产技术系数,也是对外贸易的决定因素,国家应进口密集使用其贫乏要素的商品,而应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金融部门是不仅重要而且特殊,金融系统的功能包括便利交易、动员储蓄、降低风险、加强管理和有效配置资源等,可见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带动作用日益巨增。金融发展对规模经济行业的支持以及规模经济产生的的作用,规模经济行业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导致重庆的国际贸易模式亦受到一定的影响。最终为该行业规模经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规模经济得到发展,重庆的比较优势显而易见。而比较利益也是动态的,比较优势动态化的基本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一方面,资本积累可以给新技术的采用和新的生产方式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资本积累可以劳动的组合比率以及改变重庆资本,因此,优化了重庆贸易商品结构物资基础及比较优势的结构性变动。为促进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重要因素,在重庆结构不变及要素总量的条件下,为了影响该国(地区)生产函数,可以提高边际生产率,最终让重庆比较优势的出口商品结构和结构性变动得到一定的优化。

三、促进重庆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互动发展建议

(1)实行金融业与优势产业联合

在严峻的出口形势、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环境中,为了让宗申、隆鑫等摩托车生产企业及庆铃、长安等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加以扩大,通过资产重组、强强联合的方式,汽车、摩托车生产的龙头基地一定是重庆汽车、摩托车的生产企业,为了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可以淘汰一部分不具备经营能力的企业,其国际竞争力将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2)加快重庆产业升级

由于重庆出口贸易结构,出口产品对金融的依赖程度不高,最终导致出口贸易不能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所以应转变出口贸易模式,加快升级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适当缩小,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加大。

(3)实现金融业与国际贸易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