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贸易的风险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进口贸易的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葡萄酒进口总量为36.1万千升,同比增长27.6%,进口金额为13.93亿美元,同比增长80.9%。其中瓶装葡萄酒(2L以下)进口量为24.14万千升,同比增长65%;进口金额为12.73亿美元,同比增长94.05%;散装葡萄酒(2L以上)进口为12.02万千升,同比下降12.32%,进口金额为1.2亿美元,同比下降 20%。中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
(一)葡萄酒进口选择渠道有风险
国内葡萄酒进口商想要取得好的进口渠道,但是他们没有过多的途径去得到最一手的资料,而从其他进口商口中得到的资料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时往往有人会选择去国外了解一番,问题是去国外的费用不会少,而且语言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再加上国内进口商对葡萄酒酒庄的运作方式以及营销方式了解的不多,这时就需要有相对专业的人士引导他们,而他们自身对葡萄酒的了解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网上也有许多不正规或者违法的的诱导,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进口商觉得葡萄酒进口很困难,进口渠道有风险同时也很混乱。
(二)合同签订有风险
葡萄酒属于酒类食品,因此进口商与国外酒庄签订合同时要注意很多问题,从最开始的葡萄品种,价格的确定,到葡萄酒的包装方式,运输方式,以及最后的关税费用,这些都要清楚地列在合同中。此外在合同中,包装及标准(packing)也要特别注明,大部分酒是用玻璃瓶灌装的,保存不当的话容易在运输途中破碎,造成不小的损失。付款方式也要在权衡利弊之后谨慎选择。
(三)运输中的风险
整个进口过程中涉及到很多运输方式,最主要的是海运,其次就是公路运输,葡萄酒有其特殊的个性,因此在运输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
由于包装成本问题,一般品质的酒类,不会在包装上浪费过多的资源,普遍以纸箱、木箱、塑料箱为主,这就使得在运输过程中货物与包装之间,货物与货物之间难免发生碰撞,造成损失,尤其是在公路运输过程中,由于路况复杂,易发生风险。为便于运输,酒类商品一般采用6~12瓶一箱的方型包装,运输公司为降低成本,采用多层堆叠的方法运输大量酒类商品,如果在堆叠的时候不能层层错开的形式,则容易产生底层受力不均匀,在运输中被压垮,造成货损。
(四)进口葡萄酒通关的风险
葡萄酒进口通关手续比一般货物进口通关更为繁琐,首先是通关所需要的材料要准备齐全,葡萄酒瓶上都会附上酒庄的酒标,报关进口到中国的时候要贴上翻译的中文背标,而去海关申报进口时也要事先提供好中文背标。其次申报进口的进口商及红酒经销商应该准备经销商营业执照复印件,其他单据则由委托进口的报关行准备,值得注意的是进口商或是经销商一定要取得酒类商品的营业执照和红酒卫生许可证。此外,海关根据规定对部分葡萄酒进行查验,查验结束后即刻通知收货人前来领货。最后,货物入仓后会通知商检人员前来进行法定商检。在这一系列通关手续中,进口商要在通关之前准备好所需材料,否则就会承担风险。
(五)进口葡萄酒保险金额的风险
我国对葡萄酒(其实是所有酒类)的进口会征收比较高的税额,小包装的酒征收14%再加上增值税以及消费税,基本上达到30~40%,而有些国家的进口酒税额高达180%,所以在计算葡萄酒的保险金额上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进口商在为葡萄酒进行投保时往往会犹豫,如果按照过高的保险税额来投保的话海关会认为你有逃税漏税的嫌疑,而如果投保过低的话,一旦出现问题自己则会觉得亏。葡萄酒的保险金额到底是按照海关申报的金额来投保,还是按照货物的实际价值,或者是按照国内销售价值来投保呢?
三、葡萄酒进口贸易中风险的防范机制
(一)选择正确的渠道(供应商)
虽然现在葡萄酒的进口渠道有很多种,但进口商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需要的进口方式,进口商自身要做好功课,对葡萄酒的葡萄品种、年份、产区、口感要很了解,甚至对本区域消费者的喜好也要做好研究,这样才会在各种渠道中找到适合自己经营的葡萄酒。主要渠道有:品鉴会、总、进口葡萄酒投资管理机构这三种。
(二)葡萄酒进口合同要谨慎签订
在一般进出口货物的合同签订中,小心谨慎是我们应该做的,更不用说价值相对较高的酒类产品了,进口商如果只是想做葡萄酒经营的话,合同交给专业人士处理会比较恰当,同时委托专门的货代公司也会比较省心。
进口业务中,购货合同一般由基本条款(主要条款)和一般条款两部分构成。基本条款是合同的主体内容,因此,也被人们称为主要条款,按照我国法律规定,缺少主要条款的合同是无效的。一般条款是对合同基本条款的补充说明或作为双方订立的多份的共性条款。主要包括商检、索赔、仲裁及不可抗力等项内容。也可以将购货合同的内容分为法律条款和商务条款两种。
在签订合同时要注意主要条款是否齐全,如葡萄酒的规格,数量或是单价,少了任意一项代表合同不成立,那么对进口商则不利。
(三)运输过程中风险的防范
由于葡萄酒的质量和体积都较大,一般从国外运到中国都是采用海运,租船订舱基本由卖方进行,海运运输路途遥远,尤其要避免碰撞风险和积载风险,合理的堆放和放置葡萄酒是运输中首要注意的。堆放时,千万不可以倒放,长途运输的话最好是平放,运输过程中酒的周围温度不可以过高,同时也要注意严重的碰撞和晃动,否则葡萄酒酒质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会变成一瓶坏酒。
葡萄酒从出口方处至进口商提到货中可能会遇到盗窃的风险,这也是运输途中容易发生,海运时由船东或船公司保存,卸了船后,可能会有一段公路运输,进口商在这期间应谨慎,以防不法分子得手。
(四)进口葡萄酒通关风险的防范
对于通关,葡萄酒有其特殊性,所需的材料也很多,进口商无非要准备好所有材料才能顺利拿到货。对于货物到港前和报检时的材料很重要,所以这两项活动开始之前进口商就要准备好。
报检时需提地证、卫生证书、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等单证,首次进口还需提供标签审核申请表、中文标签样张(5份)、原标签及中文翻译件(各5份)(注明产地)、反映产品特定属性的证明材料,必要时向施检部门提供检验报告、卫生证明文件以及货物特殊申明证明文件,接受检验检疫并办理标签审核。预包装饮料酒中文标签样张需按GB10344-2005《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要求自行制作。对监督检验合格的加贴“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标志”,签发卫生证书(正本、副本)。监督检验不合格的不准进口。
(五)葡萄酒保险金额风险的防范
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被保险人因货物在运输途中遭遇各类事故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因而保险金额应以保险价值为依据。在国际货运保险中,保险金额一般以CIF或CIP的发票价格为基础确定的,除应包括商品的价值、运费和保险费外,还应包括被保险人在贸易过程中支付的经营费用,例如开证费、电报费、借款利息、税款和分摊到本笔交易中的日常管理费用,以及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的预期利润。
依据保险利益原则以及损失补偿原则,有人认为,进口商应以葡萄酒的贸易价格(含关税、运费、保险费)为基础进行投保,这里所说的金额是指实际付出的,而不是申报的价格。如果进口商申报的价格比较低的话,海关会怀疑有偷税漏税的行为,对进口商也会不小的打击。权衡利弊,进口商应当按海关申报价值为基础进行投保,保险公司也不可以主张客户偷税漏税的想法,首先守法才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进口商应该根据自己的进口情况合理向保险公司提出投保金额,否则,即使葡萄酒到达中国境内,也会有损失的风险。
四、总结
葡萄酒市场之所以混乱,是因为没有合理的法律对其约束,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葡萄酒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对它保驾护航,否则不论是进口商、经销商还是消费者的利益都得不到有效地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斌义,顾永才.进口贸易操作15步[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23-321.
[2]余世明,彭月嫦.进口贸易操作实务[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49-60
[3]俞丹桦.进口贸易实务[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8:20-30.
篇2
目前,我国已进入加入WTO的后过渡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国际市场将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但这机会中也潜伏着更多的贸易风险。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业务中的风险帐甚至坏帐不断增加,不仅造成了明显的利息损失,从长远来看,还将影响外贸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识清进出口贸易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是极为必要的。
进出口贸易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中,通常要经过业务洽谈、合同签订、货物交接、支付结算这样一个基本流程链。在这一过程中,既可能产生业务流程链外的风险,也可能产生业务流程链中的风险。本文将进出口业务中的风险划分为以下几种:
一、合同风险。一份贸易合同,贯穿整个进出口业务过程,因此合同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合同风险涉及的范围很广,首先是贸易双方在洽谈业务时所处的贸易环境可能使合同利益失衡而带来风险。若产品供大于求,在合同条款谈判过程中,进口方更具有主动权,从而进口方会在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上要求更为苛刻,或是在交货时间、结算方式上迫使出口方做出让步等,显然,合同利益会偏离出口方;反之亦然。其次是合同条款内容上的缺陷导致风险。这主要是指合同内容是否完整全面,文字、术语等表述是否准确无歧义,合同所规定的各项手续的日期是否合理有效等。若合同疏漏了保险、索赔、仲裁等方面的条款,或者对主体双方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或是文本不规范,都有可能使合同无法顺利执行,给外企带来风险。另外,还有因为合同主体一方恶意行骗产生风险的情况。
二、市场风险。受各国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社会人文等因素变化的影响,给外贸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市场风险。价格风险是最典型的市场风险。商品价格直接关系到贸易双方的利益,因此也往往是双方争议的焦点。但贸易价格随合同而定,实际价格却随市场波动,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风险的产生。如2004年9月21日,由于台风破坏了美国的咖啡豆储藏仓库,国际市场哥伦比亚咖啡到岸价当年已上涨超过10美分,达每磅0.8213美元,创近年来最高水平。汇率的变化也会给外贸企业带来收益损失的可能性。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集团与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国际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将影响国内市场的发展,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将使外贸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三、信用风险。这里的信用风险既包括合同项下的信用风险,也包括支付结算时因商业信用及银行信用问题造成的风险。合同项下的信用风险是指客户不遵守合同约定行事,不履行合同义务,从而使合同不能顺利执行,给外贸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支付结算是进出口贸易业务链上最关键的一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结算工具日渐增多,这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周转与交易的便利,但由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其中也潜伏了风险。以托收方式为例,若买方违约,拒绝赎单,卖方便无法收回货款。当今的国际贸易,早已不是以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实质上已经是一种“单证贸易”,进口商若能设法骗取提单,便可提货;而若出口商向银行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之间没能做到“单单一致”、“单证一致”,出口商就无法结汇,无法收回货款,甚至货款两空。
四、其他贸易风险。在进出口业务操作中,还有一些外贸企业没能预知的、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不以企业及其业务人员意志为转移的因素,会导致企业资产承受损失的可能性,我们将其称为其他系统风险或固有风险。如货物运输风险。货物在运输途中可能遭遇人们无法预料的灾害性天气或货物被盗窃、丢失、损坏、锈蚀、灭失等,或是选定的运输方式或承运公司不恰当,不能安全快捷、节约又及时地运送货物,或是由于政治原因不能顺利通关等,都将引起贸易双方利益的潜在损失。再如非关税贸易壁垒风险。一国的关税水平是透明公开的,但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水平逐渐下降,各国都变向地采用环境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以及各种认证等非关税手段,来实现对本国企业的保护。对我国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弱势,这类灰色壁垒造成的风险是很高的。另外,市场的过渡或恶意竞争,以及战争或外交的影响,可能导致贸易条件发生突变,从而可能产生合同被毁、货物拒收、货款损失等连锁风险。
主要风险的防范措施
外贸企业可以结合风险转移、风险吸收、风险回避、风险中和以及风险分散等原则,采用以下防范措施,将贸易风险降到最低线。
一、提高进出口贸易风险防范意识。外贸企业要进行风险管理,首要问题就是更新观念。要培训进出口贸易业务人员,使其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进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使之能有效识别每一项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要定期或不定期结合贸易风险案例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在相互学习过程中,提高风险分析、风险提取等业务素质;要为业务人员提供到学校再教育机会,或派他们出国考察,及时了解相关贸易政策,丰富其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提升科学的风险防范理念和业务能力。
二、审慎研究合同的签订与执行,规避合同风险。合同是每一笔业务的展开、延伸和终结。它的签订固定了贸易双方的合作关系,是双方履约的尺度凭证,也是经济索赔、贸易纠纷、依法诉讼的主要依据。因此,合同风险的防范是进出口业务风险防范的关键。业务人员在商议业务时,要充分了解自身企业所处的贸易地位,尽量掌握谈判的主动权。在签订条款时,因本着极度审慎认真的态度,做到合同形式标准规范,条款内容完整无误,语言表述简单明了。合同条款签订后,要及时报送相关人员审核、审批。要跟踪合同的执行情况,谨防对方利用合同中任何条款的变更欺诈行骗,一旦发生意外情况,也应处变不惊,认真调查、科学分析,以最小的代价化解合同风险。
三、建立自己的信息情报系统,降低市场风险。引起市场风险的因素极其丰富,对它的防范是进出口业务风险防范的一大重点。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获取快速且渠道多样。但各类信息都会具有一定的不完全性、不准确性、不对称性,特别是信息的时效性,都有可能导致外贸企业在决策上出现失误。因此,要建立自己的信息情报系统,全面展开对国际国内市场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及时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政策动向,及时掌握消费者偏好、产品供需状况以及外汇市场等的变动情况,及时反馈这些信息,并经过加工整理,研究各项风险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事件,让企业能尽早展开套期保值等业务来中和市场风险。同时,通过建立企业内部报告系统、信用情报系统和资信调研系统,把国际国内市场情况、客户信用、业务流程等信息情况,汇集、分析,并做出正确的评估,为企业内部相关部门选择市场以及企业的下一步决策提供支持。
篇3
关键词:企业;国际结算;风险;经济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国际结算是指国际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交往或联系而发生地以货币表示债权债务的清偿行为或资金转移行为,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类。有形贸易引起的国际结算为国际贸易结算。无形贸易引起的国际结算为非贸易结算。国际结算可以促进国际贸易交易,服务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国际金融一体化,进而繁荣整个世界经济;同时还可为本国创收和积累外汇,引进外资,合理使用外汇,输出资金向外投资,起到巩固本国货币汇率,提供本国对外支付能力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国际结算风险的防范,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结算中的风险分析
1.汇付方式风险
汇付,又称汇款,是指进口商主动通过银行将货款汇交给出口商的方式。在国际贸易中,汇付方式可以分为预付货款和货到付款两种。预付货款,又称为“先结后出”,是进口商先将部分或全部货款汇交出口商,出口商收到货款后发运货物的结算方式。这种方式显然对出口商非常有利,因为进口商要单独负责融资,并且负担出口商不按合同规定货运货物的风险。货到付款,又称为“先出后结”,即出口商先发货,进口商收到货物后付款的结算方式。具体地讲,货到付款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售定,即买卖双方事先签订合同,待进口商收到货物后,用汇款方式将货款汇交出口商;二是寄售,即出口商先将货物运至国外,委托国外商人在当地市场上代售,待货物售出后,被委托人将扣除佣金后的货款汇交出口商。无论哪一种形式,货到付款方式对出口商不利,因为出口商既要单方面融资,又要承担进口商不付款的风险。
2.托收方式风险
托收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之上的。对出口商而言,由于托收方式是先发货后收款,如果是远期托收,出口商往往要货到才能收款,所以实际上是向进口商提供信用,而进口商只是在货款到期日才付款,因此出口方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这些风险表现在:进口商的资信较差造成的拒付。托收方式下的进口商一旦发生资金周转不灵,或进口地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商品价格下跌等情况,就会长时间拖欠出口商的货款,甚至拒付货款,即出现了进口商的“道德风险”。因进口国原因造成的拒付。因政治或经济原因,进口国改变进口政策,进口商没有领到进口许可证,或是申请不到进口所需的外汇,以致货物到达进口地而无法进口,或不能进口。贸易术语选用不当的风险。如果选用由进口方负责订船的贸易术语如FOB条件,进口商有可能与其指定的承运人或货运联合,利用与货运之间的密切关系来取得货物的实际控制权,出口商会有丧失物权的风险。
3.信用证方式风险
信用证的结算方式是当前国际结算的主要方式,它为买卖双方提供了资金融通的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卖双方之间互不信任的矛盾。但是信用证的国际结算方式也存在很多风险。
二、国际结算风险防范策略分析
1.交易前与贸易目标国政府签署合作协议
与目标国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是一种寻求官方保护的方法。外贸企业应尽可能与目标国政府签订官方合作协议,以使今后的国家风险最小化。这样可以为进出口贸易提供法律保护和支持,可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2.对贸易的合作国进行风险评估
了解所在国的政策及经济环境并做出评估,可以大大减少国家风险的发生概率。也可以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进行分析,其中包括贸易国政府的支持力度及态度、各笔交易风险与收益的对比、当地消费者偏好和当地同行业市场规模等。
3.签订由官方承保的信用保险
使用进出口贸易的各种保险是一种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法。很多国家为了鼓励本国进出口业务的开展,对外贸企业提供进出口贸易保险,这些保险对外贸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风险遭受的损失都给予一定补偿。对于我国外贸企业来说,在从事进出口贸易前,可以选择签订出口信用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把风险转嫁给保险机构,使企业本身能更好的进行国际贸易,而减少商业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
4.设立信用管理部门
目前,外贸企业内部管理中出口部门和财务部门往往在收账问题和风险控制上职责不清,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究其根源在于企业内部缺少信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没有专业人员从事风险管理工作。国际经验表明信用管理部门是现代出口企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职能部门,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特定的部门才能完成。信用风险是国际结算核心风险,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工作的重点是对客户信用的管理。
小结
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必须要面对国际结算存在的风险,只要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培养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勤于研究各种结算方式下出现的各种可能风险,在工作中细心研究付款过程中的每一个可疑之处,就可以有效防范各种风险,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安全稳妥地与外商进行交易,促进我国外贸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增安.国际贸易付款方式的理性选择[J].国际商务研究,2002(02).
[2]周盟农.海外应收账款坏账风险成因与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3]仪垂林.海外应收账款拖欠问题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02).
[4]王茜.国际结算方式的收汇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研究,2008(06).
篇4
关键词:出口托收押汇;进口托收押汇;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 F7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7-0075-03
1 引 言
托收是国际贸易里一种非常重要的结算方式,在托收方式下出口商与托收行,进口商与代收行之间仅仅是一种委托关系,所以托收是一种典型的商业信用,货款能否收回主要取决于进出口双方的企业信用。在国际贸易实际操作中运用得较多的托收方式主要是跟单托收,它包括承兑交单(D/A)和付款交单(D/P)。
不论哪一种方式对进出口双方而言都存在风险,但是这种风险又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托收对出口商的风险较大,出口商会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按时收回货款,甚至于钱货两空。虽然托收对进口商比较有利,但是对进口商而言也存在风险,例如进口商付款后取得货运单据,提货时发现货物与合同规定不符,从而蒙受损失。所以托收方式对进出口双方都存在风险,只是出口方的风险更大一些,为了规避风险,更快地收回货款或更顺利地提取货物,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进出口双方常常会通过托收融资来解决这些问题,常见的托收融资包括出口托收押汇和进口托收押汇,但是托收融资本身也会产生相应的风险,因此本文通过对托收融资的风险进行研究,以期找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2出口托收押汇
2.1 出口托收押汇概述
(1)含义:出口托收押汇是指采用托收结算方式的出口商在提交单据,委托银行向进口商收取款项的同时,要求托收行先预支部分或全部货款,待托收款项收妥后归还银行垫款的融资方式。
(2)优点:出口托收押汇可以帮助出口商在收回货款前,预先向银行进行资金融通,加快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有利于商业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一方式使得出口商提前收汇,规避了汇率变动的风险;同时银行给予出口商融资后更有动力收回货款,从而能更加积极主动的控制和防范风险;对于银行而言出口托收押汇是其业务的新增长点,有利于银行拓宽业务渠道,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银行从事托收融资,收取托收手续费及相关邮电费,并预收融资利息和预扣境外银行费用,实际收汇时再多退少补。
2.2出口托收押汇的风险分析
(1)出口商风险:出口商发货后由于进口商与代收行相互勾结恶意诈骗,或进口商经营不善破产倒闭,或进口地该种商品的价格下跌进口商拒付货款等原因造成出口商未能及时收回货款,甚至于货物在滞留地发生损毁造成钱货两空。这种情况的发生无疑会给出口商造成巨大损失,而银行办理出口托收融资期限一般不超过90天,对于出口商而言银行的垫款相当于一笔即将到期的短期债务,如果企业没有其他渠道进行资金周转,则会因为无法还款而面临破产的危险。
(2)银行风险:银行办理融资业务最大的风险莫过于放款无法安全收回,形成不良贷款,在出口托收押汇中一旦出口商不能按时收回货款,甚至于钱货两空,则极有可能对顺利还款造成不利影响,银行先期给予出口商的融资款项无法全部收回,必然形成银行的呆坏账,不良贷款的增加影响了银行整体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不利于银行效益的提升和长远的发展。
3进口托收押汇
3.1进口托收押汇概述
(1)含义:进口托收押汇是指代收行在收到出口商通过托收行寄来的全套托收单据后,根据进口商提交的押汇申请、信托收据以及代收行与进口商签订的《进口托收押汇协议》,先行对外支付并放单,进口商凭单提货,用销售后的货款归还代收行押汇本息。
(2)优点:进口托收押汇使进口商在未对外支付货款的情况下先提取货物销售,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市场行情变化,该种商品价格下跌给进口商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进口商可以用销售的货款来归还代收行押汇的本息,减少了企业自有资金的占用,有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降低了进口商的经营风险。
3.2进口托收押汇的风险分析
(1)进口商风险:进口商在提取货物后,如果发现货物和合同约定的不一致,或者出现假货的情况,并且进口商与出口商交涉未果,那么进口商会因为货物销售不畅而蒙受经济损失,但是进口商必须向银行支付进口托收融资的本息,这样一来企业很有可能因为无法偿还到期的短期债务而陷入财务困境。但总体来说进口商的风险并不是特别大,因为进口商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即不偿还债务将损失转嫁给银行。
(2)银行风险:在进口托收押汇方式下银行的风险比较大,特别是银行在先行对外支付并放单的同时,没有要求进口商提供相应的抵质押物,而仅凭双方签订的押汇协议和进口商提供的信托收据,就让进口商凭单提货,一旦进口商发生道德风险,不论进口商所提货物是否符合合同要求、货物的销售状况是否良好,进口商都有可能会携款潜逃,而银行方面因为既没有掌握货物的控制权,又没有通过抵质押物对进口商造成约束,那么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相当大。
4两种托收融资面临的其他风险
4.1贸易风险
国际间的进出口贸易从谈判、签约到履约都是一种商业信用,为此,进出口企业双方的资信状况、经营能力、进出口货物的价格、质量、交货期限、市场行情和汇率变动情况以及企业生产能力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到贸易是否顺利完成。在这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经营失败,产生贸易纠纷和索赔,出现贸易风险。
4.2 进出口商资信风险
我国很多的进出口企业效益不佳,一些亏损企业管理混乱、资信欠佳,常因资金短缺而利用押汇、打包贷款等融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银行短期融资实际上往往被长期占用,严重影响银行经营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4.3银行资信风险
在托收融资中进出口双方银行对促进贸易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很多国外的银行或中资银行的国外分行在按照商业化原则经营过程中,如经营不善随时可能破产倒闭。此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对贸易及金融惯例了解不够或根本不按惯例办事,某些代收行甚至和进口商相互勾结,恶意诈骗给出口商造成损失。因此,选择资信良好的托收行、代收行至关重要。
4.4国家及政治风险
进出口商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是否稳定,法律是否健全,贸易、外汇管制是否严格等因素对贸易的顺利进行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贸易融资涉及到不同国家间债权债务的清偿与支付,当贸易对象国出现政局不稳、外汇管制、制裁等因素,都可能使贸易合同难以履行,从而使银行的贸易融资蒙受风险。所以在考虑托收融资的风险因素时,一定不能忽略国家风险。
4.5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在办理贸易融资业务时,风险意识不强,未对其操作实行严格的管理,或未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就会出现许多制度不严、监察不力、管理不够等操作失当现象,从而造成资金损失,形成操作风险。
4.6金融诈骗风险
托收押汇诈骗的典型表现就是利用假的托收单据押汇套取银行信用,比如国内诈骗分子与国外的某一资信状况不良的公司相互勾结,在双方并未发生任何贸易业务的情况下,伪造假托收单据到银行做出口托收押汇,然后出口商卷款潜逃,待银行向进口商收款时发现已经人去楼空,或被告知该公司不存在。这类诈骗行为在托收融资中屡屡发生,给银行造成了损失,形成不良贷款。
5 规避托收融资风险的对策建议
控制托收融资的风险对于更好地运用托收融资来帮助出口商顺利收款,进口商提前提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风险的控制一般应从事先、事中、事后3个不同的时段进行,具体来说:
5.1全面调查了解对方的状况,做到事前预防
(1)从进出口商的角度来看:如果进出口双方在进行国际贸易之前能通过专业的资信公司,对对方的资信状况、经营能力、财务状况、行业内的口碑等方面有一个清楚地了解,同时对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贸易政策、外汇管制等与贸易顺利进行密切相关的因素做一个全方位的掌握,那么就能在实际交易之前作出一个正确判断,明确对方是否值得合作,从而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2)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在办理托收融资业务之前,一定要认真的调查客户的资信状况以及该客户原有的银行业务记录,了解清楚客户是否有过不良的信用记录,如果该客户信用状况良好,又是银行的老客户,则可以在融资额度和融资担保等方面适当放宽;如果信用记录不够良好,或以往和本银行没有过多的业务往来,那么对于这种新客户在融资额度和担保方面就应该提高要求,如在出口托收押汇时支付少于80%的发票金额,或在进口托收押汇时,要求对方提供抵质押物,以便于银行控制物权对进口商造成约束。若信用记录显示该客户发生过严重的违约情况,则应该直接拒绝托收押汇业务的办理。
5.2 业务过程中全程防范风险
(1)对出口商而言,为了控制风险,可让进口商先支付部分货款,余下的货款再以托收的结算方式办理,这样一来相当于进口商在提货之前预缴了部分保证金,通过这种方式进出口双方能比较对等的承担风险,使出口商不至于发货后遭受钱货两空的损失。同时出口商还应该密切关注货物的流向,并在进口商所在地雇佣“需要时的”,负责货物到达后的仓储、转售、运回等相关事宜,这样能最大限度保证进口商拒付后货物的安全。
(2)对进口商而言,主要就是要控制提货后,货物质量与合同约定的差异所产生的风险。具体来说双方可商定运用托收方式支付90%-95%的货款,余下的款项待进口商提货验货无误后再行支付,那么出口商为了顺利收回全部货款,就一定要按照合同约定严格认真地备货,尽可能保证货物的质量。进口商还可以让出口商在交货前,先寄送一件样品作为交货的标准,这样既可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也可以在发生货物质量问题进行贸易诉讼时,提供一个明确的凭证。
5.3风险发生后积极应对,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进口托收押汇中银行在进口商未付款时就先行放单,应派专人陪同进口商提货,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货物的动向,如果确实出现进口商所提取货物与合同不符,影响了货物的销售,那么一旦进口商发生道德风险则损失将转嫁给银行,此时银行应尽快将抵质押物冻结或监控,以便日后拍卖偿还债务,降低损失。
出口托收押汇中出口商若因进口商恶意诈骗未能顺利收到货款,银行垫款的偿还必然会受到影响,此时出口商应尽快与银行联系,告知相关情况,然后双方联合起来对进口商进行追索,同时通过法律诉讼,争取公检法部门的介入,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收回货款,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出口商和银行的利益。
在国际贸易实际业务中,托收这种结算方式因其简便易行,常常备受青睐。与托收相伴发生的融资业务也确实为进出口双方收款和收货提供了便利,因此只有预先掌握并控制好托收融资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才能使这种融资真正给进出口商及银行带来满意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梁琦.国际结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高洁.国际结算案例评析[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3]赛学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及控制[J].浙江金融,2008(6).
[4]孙颖.防范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6).
[5]刘畅,高承志.浅论国际贸易融资中的信用风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8).
篇5
关键词:国际双保理;出口商;保理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一、国际双保理概述
国际双保理业务指出口保理商(出口商所在国的保理商)与出口商签订保理协议,负责与出口商联系,接受其债权转让并提供融资服务;进口保理商(进口商所在国的保理商)负责与进口商联系,评估进口商的资信并向出口保理商提供信用额度,接受出口保理商的债权再转让,催收应收账款并承担进口商的信用风险。这种遵循“市场靠近”原则的组织安排使得国际保理业务过程中的风险得以降低。但是,国际双保理业务涉及的当事人及其权利义务关系比较复杂,出口商、出口保理商和进口保理商各当事人面临的风险仍然不容忽视。
二、国际双保理业务中各当事人面临的风险(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要。我国某出口商获得对H国甲公司的20万美元保理信用额度,次年出口商按合同出货后将两张发票:一张抬头为甲公司金额13万美元,另一张抬头为乙公司(甲公司的子公司)金额10万美元,共计金额23万美元的债权转让给出口保理商,并获得信用额度80%的融资金额,计16万美元。出口保理商随即将发票转让给了H国核定信用额度的进口保理商。但是,当发票项下的应收账款到期时,甲公司没有按期付款也没有提出任何贸易纠纷,只是强调资金困难无法如期付款,请求延展付款到期日。然而,两个月后进口保理商致电出口保理商:甲公司已正式向其提出贸易纠纷,理由是出口商以前所发运的货物曾有过质量问题,因而怀疑两张保理发票项下的货物有质量问题,进口保理商因此暂时免除担保付款的责任。经调查该批保理项下的货物运抵目的港后因甲公司欠款问题已被控制在当地某银行手中。再根据出口商与进口商往来函电分析认为,甲公司存在无力付款故意挑剔货物品质的可能性。因此,出口保理商多次致电进口保理商,要求履行赔付责任,但未被进口保理商接受。后在出口保理商和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秘书处的多次督促和压力下,进口保理商在H国法院了甲公司,但仅凭被告律师向法庭提交的辩护词就认定此案涉及贸易纠纷而立即撤诉,并将应收账款发票反转让给出口保理商。出口商就该贸易纠纷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仲裁庭对该纠纷案进行审理后,裁决出口商胜诉。出口保理商要求进口保理商依据仲裁结果赔付。经多次交涉后,进口保理商对抬头为甲公司的发票13万美元做了赔付。而对抬头为乙公司的10万美元发票,认为不属于核定信用额度范围未予赔付,再经反复与进口保理商交涉也无结果。
(二)出口商所面临的风险。从上述案例看出,出口商获得了进口保理商对进口商的信用额度,并不意味着风险全部消除。因为进口保理商的信用担保只包括因进口商资信原因导致的不付款,以及因国家风险、不可抗力和自然灾害造成的付款风险,而对因贸易纠纷导致的进口商不付款,进口保理商将不负责赔偿。因此,出口商在国际双保理机制下可能面临产生贸易纠纷导致进口保理商免责的风险和进口保理商诚信不足的风险。
(三)出口保理商所面临的风险。在国际双保理机制下,出口保理商将进口商的信用风险转嫁给了进口保理商,但从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实践来看,出口保理商仍然存在下述风险:第一,面临出口商的资信风险。在国际双保理机制下,出口保理商买断出口商应收账款,便成为货款债权人,同时也承担了原先由出口商承担的进口商信用风险。尽管出口保理商再将其转嫁给进口保理商,但在为出口商提供了贸易融资的情况下,如果出现贸易纠纷,进口商必然拒付货款,进口保理商又免除了对进口商的信用担保责任,可能会因为出口商破产导致出口保理商的融资款无法追回而蒙受损失。第二,购买债权的合法性可转让性风险。出口保理商购买的债权必须是具有可转让的、合法的、无瑕疵的债权。第三,接受进口保理商“反转让”的风险。即使在正常国际保理业务过程中,也可能因出口商的延误或出口保理商本身的疏忽造成文件单据的延迟提交,进口保理商会行使反转让权而退出此笔双保理业务。
(四)进口保理商所面临的风险。首先,承担进口商的信用风险。在国际双保理机制下,进口保理商是进口商信用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对其核定信用额度内的应收账款提供100%的坏账担保。其次,减少或取消已核准信用额度时出口商已发货的风险。《国际保理统一规则》规定,进口保理商可以根据进口商的资信变化情况随时调整甚至取消已核准信用额度,但在调整或取消信用额度的通知未到达出口商以前,原核定的信用额度仍然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口商已将货物装船,就将使进口保理商的风险环境更加恶化。
三、国际双保理各当事人风险的防范
(一)出口商的风险防范
第一,出口商在签订的保理协议中应明确在债务人明显无支付能力却故意提出贸易纠纷的情况下进口保理商仍要承担担保付款责任。同时,一旦债务人提出了贸易纠纷,出口商和出口保理商要立即争取将该争议提交到法院或仲裁庭解决以及早获得有利的解决。
第二,出口商应在买卖合同中规定贸易纠纷提出的时限。由于国际保理业务所应用的范围是远期放账交易,买方可以先提货后付款,而《国际保理业务管理规则》中有规定:出口保理商在付款到期日后90天内,收到进口保理商签发的有关债务人提出的贸易纠纷的通知均是有效的。因此,在买卖合同中明确规定纠纷提出的时限,比如收到货物后两周内,便可以避免买方因市场行情变化而反过来挑剔货物品质情形的出现。
第三,出口商可以在买卖合同及发票上注明“货权在货款全额支付前仍属于卖方所有”。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进口商拒付时货款两空的局面。
(二)出口保理商风险防范
第一,明确条件,合理谨慎地选择做保理的出口商。根据国际上开展保理业务的经验,出口保理商为了防范风险,往往会对出口商设定若干条件:出口商必须是合法经营,且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资历,即不是刚注册成立的企业;出口商的经营必须具有一定规模,贸易商品为非资本性货物且出口商的客户分布相对分散,以减少潜在的坏账损失;出口商的经营状况良好,诚信度高。总之,对达不到要求条件的出口商宁愿放弃。
第二,与出口商签订条款完善的《出口保理合同》。完善的保理条款是防范风险的必要措施。
第三,选择信誉优良、经验丰富的进口保理商。出口保理商应选择具有FCI会员资格的进口保理商,使进出口保理商在业务合作中受到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秘书处的监督。
(三)进口保理商的风险防范
第一,准确地评估进口商的信用额度,并跟踪掌握其资信变化。从前述风险分析可以看出,进口保理商面临的风险源于进口商的经营状态。因此,强化对进口商的资信评估并跟踪掌握其资信变化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措施。具体而言,可以充分利用银行(或母银行)广泛的分支机构和网络、数据资料库,以及利用专业信用评估机构对进口商的信用等级评估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对进口商的综合经营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进口商的生产经营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状态,对其未来的资信变化做出预测。
第二,争取与出口保理商签订风险分担协议。在正常情况下,进口商的信用风险由进口保理商承担。如果进口保理商不能或者不愿意承担全部进口商的信用风险,可与出口保理商协商,要求其承担部分进口商信用风险,有时出口保理商可能希望分担部分风险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第三,设法加大保理业务量,以分散风险。一般来说,如果保理业务量过小,进口保理商的风险将无法有效分散,形成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局面,也不利于其在规模经营过程中降低运营成本。如果保理业务量足够大,尤其同一出口商在进口保理商所在国的客户分布相对分散,可以减少潜在的坏账损失。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霍俊青.浅议国际保理中出口商如何规避风险[J].法制与社会,2007.8.
[2]殷冰.国际保理运作中保理商防范风险的举措[J].甘肃农业,2007.4.
篇6
热词:出版物 出口贸易 信用销售与管理
在出版走出去工作中,出版物出口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出版物出口贸易中如何使用国际贸易实务中一些可行的金融工具,以扩大出版物出口、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所谓信用销售,即债权人以偿还为条件将商品赊销给债务人,债务人按约定日期支付欠款的交易方式。通俗的理解,信用销售是商品买卖的延期付款行为,最常见的方式即赊销。在国内出版物发行中,信用销售是惯用的交易方式,而因信用销售带来的应收账款拖欠问题也长期困扰着业界。在出版物出口贸易中,进口商在境外,应收账款风险更难控制,故我国出版商在出口中还较少使用信用销售。然而,在国际贸易实务中,信用销售是国际通行的贸易方式,已被我国乃至全世界的诸多贸易企业广泛接受。我们认为,运用信用销售方式,辅之以必要的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合理使用金融工具,对于促进我国出版物出口有积极意义。
我国出版物出口的交易结算方式概况
我国出口的出版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等。近年来,随着出版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出版物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2013年,我国出版物出口金额10462.4万美元,突破1亿美元大关。但我国出版物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仍未扭转。以2013年为例,我国出版物进口总额48071万美元,贸易逆差额达到37609万美元。
长期以来,我国出版物出口大都是采取“先结算后发货”等方式进行交易,结算方式以电汇、信汇和即期信用证为主。从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出版对外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四家出版物外贸公司的情况可以看到,2011年至2013年的海关出口数据显示,90%以上的出版物出口采用电汇或信汇等保守的支付方式,只有不到10%的出口采用“先出后结”的信用销售方式。保守传统的交易结算方式能有效防范结算风险,但不利于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
我国出版物出口中运用信用销售的意义
扩大出版物出口是推动我国出版走出去、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有力途径。信用销售作为一种主动、开放、与时俱进的运营方式,运用到出版物出口贸易中,是支持我国出版物出口的有效手段。
第一,有助于扩大出版物出口,增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信用销售给予海外进口商付款前的信用期限。信用期限内,进口商可以检验出版物、复核单据、出售出版物、回笼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进口商的现金流压力,相当于给予进口商一笔低成本的融资,这是进口商愿意接受的贸易形式。信用销售有助于国内出版物出口商在国际市场上争取订单,也有助于增进彼此信任、加深双方合作。
第二,有助于我国出版物出口单位完善管理机制,适应国际市场游戏规则。信用销售的推行需要风险管理手段和成本控制手段的辅助和支持,这对我国出版单位的市场营销方式、风险管理方式和财务计量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我国出版单位完善内部管理,提高市场化运营能力,以及融入国际出版市场有积极意义。
信用销售的流程与分类
在出版物出口贸易实务中,信用销售主要包括:第一,出版物出口企业与进口商签订交易合同,并约定支付方式和信用期限;第二,出版物出口企业将出版物通过出付进口商;第三,进口商按照合同约定,在信用期满后将货款支付给出版物出口企业。实务中,出版物出口企业还可在合同签订之前,对进口商展开资信调查,并在整个交易环节借助金融工具实施风险管理和贸易融资。
信用销售的交易结算按照支付方式分类,可分为信用证、托收和赊销。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简称L/C)是银行应进口商的要求,向出口商开立的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文件。信用证是银行作出的付款承诺,该承诺被接受后,作出承诺的银行承担第一付款责任。
托收是出口商在发货后,开具汇票并委托银行向进口商收取货款的方式。国际贸易实务中,托收通常分为付款交单(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简称D/P)和承兑交单(documents against acceptance,简称D/A)。
赊销(Open account,简称OA)即出口商先行发货,进口商提货后按照交易协议在规定日期付款的过程。
从信用风险看,信用证属于银行信用,风险最小;托收和赊销属于商业信用,其中付款交单的风险低于承兑交单,承兑交单的风险低于赊销。
从信用期限看,出版物出口贸易中的账期通常为30天到720天之间。期限越短,风险通常越小;期限越长,风险越大。
出版物出口企业在选择交易结算方式时要综合考虑进口商资信情况、进口商所在国的国别情况、合同金额、交易记录等因素。如果进口商为图书馆或大型书商,进口商所在国是发达经济体,订单金额较大,交易记录良好,出版物出口商可选择长账期赊销(OA)、承兑交单(D/A)等风险相对较高的交易方式;如果进口商为小型书商,所在国是欠发达经济体,订单金额较小,无交易记录或者有不良交易记录,我国出版出口商可在开展资信调查后选择短账期付款交单(D/P)、即期信用证(L/C)等低风险交易方式。
运用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销售风险
信用销售的最大风险在于信用风险,进口商破产、恶意拖欠等商业风险以及进口商所在国的政治风险都有可能导致我国出版物出口企业蒙受损失。此外,信用销售带来的现金流问题、汇率风险问题、利率问题等也需予以考虑。我国出版物出口企业应采取必要的风险管理手段,合理使用金融工具,防范上述风险。国务院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有关金融机构开发相应产品支持出版走出去,鼓励出版单位积极使用金融工具来促进出版走出去。
目前,金融市场已经有一些与出版物出口配套的金融产品。从信用销售的风险管理角度看,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保理和福费廷是比较适用的金融工具。
(一)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承担企业出口业务中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风险。其承保的风险分为两类――一是商业风险,即进口商破产、拖欠、拒绝付款等;二是政治风险,如战争暴乱、汇兑限制、进口管制。
出口信用保险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补贴和反补贴协议》中允许的贸易支持手段,是各国政府普遍采用、行之有效的促进本国出口的金融工具。根据国际信用和投资保险人协会的统计,全球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在国内,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我国唯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2013年承保金额为3969亿美元,出口渗透率为14.8%(出口渗透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当年承保金额/我国当年出口总额)。我国有关部委出台了相关文件,如《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2006]88号)、《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商服贸发[2010]28号)等,鼓励保险机构与文化出口企业开展合作,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文化产品“走出去”。
我们认为,根据出版物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采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信用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这一金融工具比较适合我国出版物出口企业。赊销(OA)、承兑交单(D/A)、付款交单(D/P)、信用证(L/C)等贸易支付方式项下的信用销售均可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投保之后,保险机构会调查进口商的资信情况,并根据进口商的资信情况审批信用限额。出版物出口企业在信用限额内可放心地对买家开展信用销售。通常而言,出口信用保险的赔付比例为损失金额的90%左右。发生赔付后,保险机构还会通过海外律师事务所等渠道开展债务追偿工作。
另外,国内很多银行对出口信用保险保单项下应收账款提供融资。出版物出口企业将保单项下应收账款权益和赔款权益转让给银行后,可获得银行融资,有助于缓解出版物出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二)出口保理
出口保理,即出口保付,指出口保理商(银行)为出口商的短期信用销售提供应收账款管理、信用风险控制、收账服务、坏账担保以及贸易融资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的业务。出口保理业务主要为赊销(O/A)和承兑交单(D/A)等贸易支付方式而设计的金融产品,融资额度通常不得超过发票金额的80%,且一般只做账期在180天以内的应收账款。
出口保理业务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向出口商提供无追索权的贸易融资。结合我国出版物出口实务来看,保理商在与我国出版物出口企业签订保理合同并为我方提供融资后,如果国外进口商到期无力或拒绝支付货款,则由保理商承担债务人(外方)不支付货款的信用风险,放弃向我方追索货款的权利(因我方与外方贸易纠纷导致的货款支付问题除外)。
出口保理业务为我国出版物出口企业有效隔离了因为信用销售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还可以加快资金回流。
(三)福费廷
福费廷又称票据包买,是指包买商(办理福费廷业务的银行)以无追索权的方式贴现出口商从进口商那里收到的信用证或非信用证项下的本票、汇票等票据。福费廷业务主要为信用证(L/C)、付款交单(D/P)以及承兑交单(D/A)等贸易支付方式而设计的金融产品,融资期限一般为1至3年。
与保理业务类似,福费廷业务能够帮助我国出版物出口商获得无追索权的贸易融资。同时,我方可向包买商转嫁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由于福费廷融资主要关注开证行或承兑/保付银行的信誉,包买商无须特别审查出口企业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手续相对快捷、方便。
信用销售中的成本控制
出版物出口利润微薄,对成本敏感。因此,良好的成本控制是开展信用销售的重要环节。信用销售增加的成本主要包括坏账损失成本、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
一是坏账损失成本,指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可以通过使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工具来转嫁应收账款风险,降低坏账损失的可能性。
二是机会成本,主要指信用期限内应收账款的利息损失。对于账期短、金额小的信用销售,应收账款的利息损失可忽略不计。
三是管理成本,指管理应收账款的费用,主要包括结算手续费、买家资信调查费、金融产品资费等。其中,结算手续费根据收汇金额和支付方式按结算银行的收费标准收取,是出版物出口贸易中必须发生的费用。买家资信调查费是出版企业委托专业资信评估机构对海外进口商做资信调查的费用。对于金额较大的出版物出口贸易,或者首次与某进口商交易,花费一定的费用调取进口商资信调查报告是必要的。金融产品资费是使用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保理或者福费廷等金融工具所产生的费用。根据支付方式、出口国别、信用期限的不同,费用会有浮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出,要通过“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降低出版物出口成本。以出口信用保险为例,财政有专项补贴,企业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可到当地商务委员会(或商务局)领取保费补贴。
总的来说,信用销售的使用会导致直接交易成本的增加。在开展信用销售前,出版出口商应做好询价,测算成本,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交易方式。
当然,信用销售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起到促销的作用,能提升出版物出口量,加快存货周转,增加销售额,稀释交易成本。在交易谈判中,使用信用销售的出版物出口企业可以适当提高价码,向进口商转嫁信用销售带来的部分成本。
结论及建议
我国的出版企业多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而来,市场意识和能力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培育和提升。就出版物出口贸易而言,它一方面是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具有很强的事业性。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经济活动,需要通过持续的盈利来巩固和发展这一业务。因此,在出版物出口贸易中,我们完全可以探索使用在其他行业广泛使用的信用销售方式,以此扩大出版规模,提升出版物出口贸易水平。
我们认为,出版物出口企业在出版物出口贸易中运用信用销售方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转变观念,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出版物出口企业应结合自身贸易特点,灵活、合理地使用信用销售来扩大出版物出口规模,增进与国外批发商、零售书店、代销商、图书馆以及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
篇7
关键词:《2000通则》;国际贸易术语;报关;海外运输;运输保险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17102
1 国际贸易术语比较解析
1.1 《2000通则》贸易术语归类解析
为了便于使初学者理解和记忆,下面从容易记错的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类解析:(1)贸易术语后面跟随的地点或港口位于出口方国家的有EXW、FCA、FOB、FAS,后面跟随的地点或港口位于进口方国家的有贸易术语有CFR、CIF、CPT、CIP、DES、DEQ、DDU、DDP,后随买卖双方国家接壤地的有DAF;(2)国际保险手续办理及费用由出口方承担的有CIF、CIP、DES、DEQ、DDU、DDP,国际保险手续办理及费用由进口方承担的有EXW、FCA、FOB、FAS、CFR;(3)只有EXW贸易术语条件下出口手续的办理及费用由买方承担,只有DDP易术语条件下进口手续的办理及费用由卖方承担;(4)国际货物运输风险转移界限位于出口国家的贸易术语有EXW、FCA、FOB、FAS、CFR、CIF、CPT、CIP,而DES、DEQ、DDU、DDP贸易术语条件下国际货物运输风险转移界限位于进口国家。
1.2 常用国际贸易术语比较解析
[JP3]为了加深外贸人员对贸易术语的理解和掌握并在实践中准确应用,下面就易弄混淆的贸易术语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JP]
(1)FOB、CFR和CIF三种贸易术语的比较。
在传统国际货物买卖中,FOB、CFR和CIF是最为常用的贸易术语,有必要加以重点理解和掌握。①三种贸易术语的相同点:都属于装运合同,只要出口方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将符合要求的货物装上船,提交符合要求的货运单据就履行了合同的义务;都要及时向买方发出已装船通知;都仅适用于海运和内河运输;卖方自己承担相应费用及风险办理出口手续,买方自己承担相应费用及风险办理进口手续;货物风险都在装运港越过船舷时由卖方转移到买方;卖方都要承担交货前的一切风险及费用(国内运费、国内保险费等)。②三种贸易术语的主要不同点:CFR和CIF贸易术语条件下卖方办理海外运输手续并承担正常运费,FOB贸易术语条件下由买方办理海外运输手续并承担一切运费;FOB和CFR贸易术语条件下在国际贸易合同中不涉及保险的内容由买方办理保险并缴纳保险费,保险和卖方没有关系,而CIF贸易术语条件下在过贸易合同中涉及到保险条款,由卖方办理保险手续并支付保险费,但保险具有代办的性质;FOB术语后接卖方装运港名称,而CFR和CIF术语接买方目的港名称。
(2) FCA、CIP和CPT三种贸易术语的比较。
这三种贸易术语是FOB、CFR和CIF的延伸,在现今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的被采用,成为新兴的主要国际贸易术语。①三种贸易术语的相同点:适用任何运输方式;都属于装运合同,只要出口人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将符合要求的货物交与承运人,提交符合要求的货运单据就履行了合同的义务;风险转移都是在货物交与承运人控制后 ;都要及时向买方发出已交货通知;卖方自己承担相应费用及风险办理出口手续,买方自己承担相应费用及风险办理进口手续;卖方都要承担交货前的一切风险及费用(国内运费、国内保险费等)。②三种贸易术语的主要不同点: CIP和CPT贸易术语条件下卖方办理海外运输手续并承担正常运费,FCA贸易术语条件下由买方办理海外运输手续并承担一切运费;FCA 和CPT贸易术语条件下在国际贸易合同中不涉及保险的内容由买方办理保险并缴纳保险费,保险和卖方没有关系。而CIP贸易术语条件下在过贸易合同中涉及到保险条款,由卖方办理保险手续并支付保险费,但保险具有代办的性质;FCA术语后接卖方国家国内某的或港口,而CIP和CPT术语后接买方国家国内某的或港口。
(3) FOB、CFR、CIF和FCA、CIP、CPT两组贸易术语的比较。
这两组贸易术语是国际贸易中使用最多的贸易术语,在有一些内容相似的情况下,又有一些细微的差异,需要引起重视。①两组贸易术语的相同点:都是象征货,即只要出口方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将符合合同要求的货物置于承运人控制之下,提交符合要求的货运单据就履行了合同的义务;都要及时向买方发出已交货通知;卖方自己承担相应费用及风险办理出口手续,买方自己承担相应费用及风险办理进口手续。卖方都要承担交货前的一切风险及费用(国内运费、国内保险费等)。②两组贸易术语的不同点: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前三种贸易术语仅适用于海运或内河运输,而三种贸易术语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风险转移的界限不尽相同。前三种贸易种术语货物风险转移界限是转运港船舷,而后三种贸易术语货物风险转移是货物置于承运人控制之下;运输单据是否是物权凭证不同。前三种贸易术语条件下的海运提单是物权凭证,而后三种贸易术语条件下的运输单据不一定是物权凭证。使用的结算方式不尽相同。前三种贸易术语既适合采用托收有适合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而后三种贸易术语不适合采用托收结算方式。[JP]
(4) EXW和FCA贸易术语的比较。
这两个贸易术语表面上看好像没有太大关系,但如果FCA后跟的交货地点刚好选择在卖方工厂时,该如何区分它们,成为很多人头疼的问题。下面以EXW和FCA工厂为例进行比较。①两种贸易术语的相同点:都是象征货;买方自己承担相应费用及风险办理进口手续;买方自己办理海外运输的手续并承担相应费用;买方自己办理海外保险的手续并承担相应保险费,在国际贸易合同中不涉及保险条款,保险和卖方没有关系。②两种贸易术语的不同点:卖方装货责任不同。EXW贸易术语条件下卖方只需在工厂将符合合同要求的货物置于承运人的控制之下即完成交货义务,而FCA工厂贸易术语条件下卖方要将符合合同要求的货物装到买方派来的运输工具上并承担装货费用才算完成交货义务;出口手续办理的责任不同。EXW贸易术语条件下有买方负责出口手续的办理并承担有关费用,而FCA工厂贸易术语条件出口手续的办理及有关费用有卖方承担。[JP]
(5) FOB和FAS贸易术语的比较。
这两个贸易术语很是接近,但也有细微的区别,下面进行简单介绍以帮组读者加以理解。①两种贸易术语的相同点:都属于装运合同,只要出口方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将符合要求的货物装上船,提交符合要求的货运单据就履行了合同的义务;都要及时向买方发出已交货通知;都仅适用于海运和内河运输;卖方自己承担相应费用及风险办理出口手续,买方自己承担相应费用及风险办理进口手续;卖方都要承担交货前的一切风险及费用(国内运费、国内保险费等)。②两种贸易术语的不同点:风险转移的界限不同。FOB贸易术语条件下货物风险转移的界限是装运港的船舷,而FAS贸易术语条件下卖方只要将符合合同和要求的货物置于装运港的船边就算完成交货的义务,货物风险也随之发生转移;装船费用不同。FOB贸易术语条件下卖方可能负责装船并承担相应费用(如FOBST),而FAS卖方不用承担装船费用。
(6) CIF和DES贸易术语的比较。
这两个贸易术语表面上看好像没有太大关系,但有些人还是容易混要。①两种贸易术语的相同点:卖方自己承担相应费用及风险办理出口手续,买方自己承担相应费用及风险办理进口手续;都适合于海运或内河运输。②两种贸易术语的不同点:交货性质不同。CIF贸易术语是象征货,而DES贸易术语是实际交货;风险转移的界限不同。CIF贸易术语条件下货风险的转移是装运港的船舷,而DES贸易术语条件下货物的风险是在目的港的船上有卖方转移给买方;海外保险的性质不同。CIF贸易术语条件下的保险具有代办的性质,若将来在运输途中发生保险事故造成货物的损失,有买方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而DES贸易术语条件下的保险是卖方实实在在为自己投的,若将来在运输途中发生保险事故造成货物的损失,有卖方向保险公司索赔,合买方无关;海外运费承担不尽相同。CIF贸易术语条件下卖方只承担海外正常运费,而DES贸易术语条件下卖方不但要承担海外正常运费还要承担有可能发生的额外运输费用(如拖船费等);卸船费用的承担不同。DES贸易术语条件下卖方不用承担卸船费用,而CIF贸易术语条件下卖方有可能承担卸船费用(如CIF Liner Terms)。
2 国际贸易术语的正确应用
2.1 影响贸易术语选用的主要因素
(1)国际市场行情。贸易术语也是进出口企业争取客户的重要手段;(2)运输和保险条件。如果有足够的能力安排运输事宜,在能争取最低运费的情况下,争取采用自行安排和运输方式相吻合的贸易术语;(3)通关手续。负责通关工作的一方必须对有关国家通关工作的政策规定、手续和费用负担等事宜详细了解,如果没有能力完成此项工作,应尽量选用其他的术语;(4)结算方式。采用托收方式结算时不适合使用DES、DEQ、DDU、DDP等实际交货术语,CIF、CFR、FOB、FAS等术语可与托收及或信用证结算方式结合使用;(5)运输贸易国的外汇管制和政府干预。
2.2 国际贸易术语的正确应用
(1)考虑到报关、风险与保险、运输方式、汇率变动等因素,出口方选用国际贸易术语应按CIP―CIF―CPT―CFR―FCA―FAS―FOB的顺序进行。因为如果出口方选用CIF、CIP、CFR、CPT贸易术语时,安排运输和保险事宜由出口商负责,出口商可选择熟悉的本国船舶装载、向本国保险公司投保。这样有利于出口商随时了解货物运输情况,可有效避免骗取出口方货物的行为发生。
但当运价有上涨趋势、对海外运输业务办理不熟悉、本币有升值趋势时,出口商宜选用FOB、FCA、FAS术语。当运价有下跌趋势、对海外运输业务熟悉、精于运价及保险费的计算、本币有贬值趋势、本国保险费率较低廉时,出口商宜选用CIF、CFR、CPT、CIP术语。
(2)考虑到报关、风险与保险、运输方式、汇率变动等因素,进口方选用国际贸易术语应按FOB―FAS―FCA―CFR―CPT―CIF ―CIP的顺序进行,因为如果安排运输和保险事宜由进口商负责,进口商可以选择熟悉的本国船舶装载、向本国保险公司投保。这样就可随时了解货物运输情况,有效避免承运人和出口方合谋,在运输途中将货物倒卖,骗取货款的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于宝麟.如何在教学中巧解贸易术语[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4):118119.
[2]张璐,贸易术语选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257258.
[3]陈媛媛.国际贸易术语、运输条款与保险条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1314.
[4]杜庭旭.浅析进口国际贸易术语的选择及风险防范[J].对外经贸实务,2008,(6):6466.
篇8
关键词:法律风险 风险识别 风险应对 进口科教用品
为加快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进程,国家对科教用品进口予以支持,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一般来说,进口科教用品存在价值较高、购销链长的特点。在进口科教用品工作中应加强风险防控,尤其是法律风险的识别与应对,主动、积极、有针对性地管理风险,以最小成本争取最大安全保证,防范风险导致重大损失。
1 风险、法律风险与风险识别、风险应对
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及这种损失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增加损失发生频率或加重损失程度的状况被称为风险因素[1]。
法律风险由法律风险事件引起,由公权力部门或其他方当事人追究而引起的法律风险后果,可能是经济损失,也可能是刑事责任或行政处罚,还可能是无形资产损失、单方权益丧失、机会成本增加等间接损失[2]。
风险识别是判断哪些风险因素会影响项目并记录其特征、影响范围的过程,它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
有4种策略来应对威胁或可能给项目目标带来消极影响的风险—回避、转移、减轻和接受。
回避是指改变计划以完全消除不利风险事件的威胁。
转移是指把风险的部分或全部消极影响连同应对责任转移给第三方。
减轻是指把不利风险事件的概率或影响降低到可接受的临界值范围内。
因不可能消除项目的全部威胁,所以还需要采用风险接受策略,分为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
2 进口科教用品的法律风险
2.1 管制风险
2.1.1 风险识别
进口管制:出于对国防、环保、经济等各种因素的考虑,国家禁止进口某些货物,或通过配额和许可制度限制进口某些货物(出口国也有出口管制)。
2.1.2 风险应对策略—回避
在拟签合同之前,应查阅商务部的禁止/限制进口货物目录,或咨询外贸公司,明确货物是禁止进口、限制进口还是自由进口的,能否征免,以及出口国对该货物的管制态度。部分机电产品应先申请进口许可,有放射源的进口设备应先经有关主管部门进行环评。
2.2 资信风险
2.2.1 风险识别
我国的对外贸易实行特许经营和强制制度。国务院各部委直属的科研院所和地方所属的副厅(局)级以上科研院所、其他年销售额300万元以上的科研院所、年总收入在3 000万元以上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年总收入额在1 000万元以上的省级科委认定的开发型高新技术企业,可向当地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申请,“两委”审核后上报外经贸部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推荐,外经贸部审批后取得进出口经营权。进口方无进出口经营权时,外贸合同应委托经国家批准的具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法人或组织与外国供应商共同签订后方有效。
国家规定,科研机构和学校以科研和教学为目的,在合理数量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者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科教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3]。又因外贸是隐名,外贸公司接受委托后,以自己的名义直接与外商签订进口合同。因此,进口方需防止合同对方以欺诈手段,利用科教用品征免的合法形式掩盖逃税、走私等非法目的,损害国家利益。
2.2.2 风险应对策略—回避
进口方应对合作单位开展资信审查,审查内容包括:(1)一般主体资格。如法人的单位或分支机构不具有对外民事行为能力,不能成为合同主体。(2)特殊主体资格。如外贸公司应经国家批准、具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等。(3)主体的财力、信誉、经营范围、营销渠道等情况。同时,进口方还需密切监督合同对方的履约情况。
2.3 合同风险
合同对买卖双方具有同等的权威性、指导性、保护力和约束力,是买卖活动中各方的行为准则。合同风险主要是指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合同条款的不完备或不明确、不具体是产生合同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
2.3.1 合同条款的完整性
(1)风险识别。合同要尽可能完善、全面,但也没有一个合同能够包容项目所涉及的所有事项。合同条款不完备包括合同基本条款的缺失与合同其他条款的遗漏两种情况。
(2)风险应对策略—减轻。合同条款是合同目的的体现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载体。进口科教用品采购合同应包含以下条款:①标的(品名、数量、质量、包装、产地、出厂时间、配置、赠送件、选购件、消耗品数量);②装运条款(运输方式、装运期、到货期、交货地点);③商品价格;④结算方式、支付条件;⑤履行期限、地点、方式、安装调试、培训、验收标准、验收方案;⑥售后服务条款(技术服务的方式、内容、期限、费用、在保证期满后对零配件的供应以及价格);⑦违约责任条款(索赔、仲裁及费)、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方式、合同文字语言条款;⑧其他主要条款。
涉及专利的,应当注明发明创造的名称、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申请日期、申请号、专利号以及专利权的有效期限。
与履行合同有关的技术背景资料、可行性论证和技术评价报告、项目任务书和计划书、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原始设计和工艺文件以及其他技术文档,按照当事人的约定可以作为合同组成部分。
2.3.2 合同条款的明确性
(1)风险识别。合同条款不明确、不具体主要是指合同条款约定的权利、义务不够具体明确,有的过于宽泛而无法实际履行和操作,或因约定的事项不具有唯一性而产生歧义[4]。
(2)风险应对策略—减轻。产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都有生产基地,由于各地条件不一,不同产地的同一品牌、同一技术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价格上都存在差异,且进口国对不同产地征收的关税各不相同。因此,合同应明确约定产地,并可要求供货方提供原产地证书。
技术服务—通过生产厂商授权的商或中间商购买设备,一般也能获得厂商最初提供的技术服务,但如果商的授权过期或商截留技术服务费用,且商不具备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将会给设备使用带来麻烦,还有可能因商逃匿等情况连违约责任也无从追究。因此,最好直接向生产厂商购买。
价格—应该注意,不同的合同价款包含了不同的费用[5]。
FOB/FCA价=进货成本价+出口国国内费用+净利润
CFR/CPT价=进货成本价+出口国国内费用+国外运费(正常主运费)+净利润
CIF/CIP价=进货成本价+出口国国内费用+国外运费(正常主运费)+国外保险费(主运输货物保险费)+净利润
合同应列出各种开支,采用国际贸易术语标价,避免标识含糊。并可利用合同把某些风险转移给另一方,如利用成本补偿合同把成本风险转移给进口方,利用总价合同把风险转移给供货方。
装运条款—运输方式可分为海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等。如果合同没有约定装运条款或约定不够细致严密,进口方可能面临巨大风险。如合同约定装运期但没约定到货期,且未约定不得转运或分运,那么供货人可能将货物交给过路船只,经过多次装运或分运才到达目的港。
结算条款—国际货款结算有3种主要方式:①汇付,也叫进口方直接付款,主要包括票汇(D/D)、信汇(M/T)、电汇(T/T)3种。D/D是进口方申请,汇出行开出银行汇票,进口方将汇票交供货方以向汇入行兑现;环节多,速度慢,存在汇票被盗、丢失等风险。M/T是由进口方将款项交给汇出行,由汇出行用信函委托汇入行付款给供货方;汇费低,速度慢。T/T是汇出行用电报或电传委托汇入行付款给供货方;速度快,简便易行,汇费较高。②信用证(L/C)。L/C是银行以自身信誉向供货方提供付款保证的一种书面凭证。根据进口方的请求,其交易银行以信用证的方式向进口方提供信用,承诺在一定条件下承兑或支付由甲乙方开具的汇票。信用证因与CIF合同相结合构成了国际贸易中完美的运作机制而被誉为“商业天才的创造”[6]。但由于需要银行信用参与,成本也最高。③托收是供货方以进口方为付款人开具汇票,委托银行代向进口方收取货款的结算方式,包括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D/P是供货方发货后准备好装运单据及汇票,通过银行交单至进口方银行,进口方银行提示进口方单据已到,付款后银行将装运单据交给进口方。D/A则只需进口方承兑供货方单据就可以拿走正本单据,到期时付款[5,7]。
从供货方角度考虑,L/C最安全;D/P的供货方将承担较大的风险,但成本相对于L/C更低;T/T,D/A的供货方风险很大,除非双方对于对方的资信有充分把握,一般较少采用。进口方反之。
处于进口方的角度,L/C,D/P的风险都较大,可利用保险或投标保证书、履约保证书、银行保函等预付款担保工具转移风险[8-11]。进口方应在合同中将开具信用证、履约保函、担保书或付款条件规定得非常明确具体,并严格审核供货人提交的所有单据,保证所有单证相符才付款。
违约责任—合同执行中违约后的仲裁机构及惩罚条款要明确,以免在合同执行中发生纠纷无法解决[11-12]。
2.3.3 合同履行的情况
买卖双方应严格履行合同义务,并密切监督合同的对方的履约情况。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都是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如果有确实证据证明对方经营状况恶化、丧失商业信誉,应通过中止合同履行,或解除合同,或由对方提供担保后继续履行等手段,及时有效地降低风险。
3 结束语
进口科教用品的法律风险可以通过管理风险回避、资信审查、合同审查等手段加以防范(如图1所示)。应该注意,以上探讨的是已知、部分可预测的进口科教用品法律风险。在实践中,还可能存在因笔者经验局限而忽略的其他风险,以及随客观环境变化而形成的不可预测风险。
参考文献
[1]道弗曼.当代风险管理与保险教程[M].7版.齐瑞宗,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吴江水.完美的防范:法律风险管理中的识别、评估与解决方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5号[EB/OL].[2007-01-30]..
[4]洪彬,李少壁.常用合同法律风险分析与防范[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5]缪东玲.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周继忠.国际贸易结算[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7]王晓华.关于防范高校进口设备购置风险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207-209.
[8]张祥.国际商务谈判:原则、方法、艺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9]刘园.国际商务谈判[M].2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352.
篇9
关键词:进口业务;风险;防范
F74A
张志(1967-),男,汉族,天津市人,副教授,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企业国际化经营。
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2012年课题“基于进口业务过程的天津市外贸企业风险与对策研究”阶段成果 课题编号S-B-120328-18。
一、进口业务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1业务准备阶段
业务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开展国际国内市场调研、设计进口商品经营方案、建立业务关系三项内容,这三项内容均属于企业经营决策范畴,企业开展进口业务存在经营决策风险。
经营决策风险是指由于企业未能对可能遭遇的风险进行充分论证,在经营活动中未能进行科学决策而形成的风险(许晖,2006)。
结合进口业务实际,将经营决策风险细分为市场开发风险、项目决策风险和客户资信风险(见表1)。
2业务磋商阶段
将业务磋商阶段的风险归为业务磋商风险,业务磋商风险为业务磋商过程中由于谈判经验不足、谈判准备不充分、客户不讲诚信等行为所引发的风险(见表2)。
3拟定合同阶段
起草和拟定合同是进口业务的基本工作之一,拟定合同过程中的风险归为合同法律效力风险。合同法律效力风险是指双方当事人对合同成立与否存在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的风险(胡晓娟,2002
4合同履行阶段
进口合同履行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申办进口许可手续、开证、租船订舱、办理保险、付汇、报检报关、接收货物、善后事宜等,属于企业运营行为。由于这一阶段具体业务操作复杂、涉及当事人较多,因而最容易产生风险。目前国内和国外进出口研究风险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阶段。
国家性风险是指东道国的政治、社会和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和调整,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价格风险可定义为因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对外贸企业资产可能带来的损失。
运输风险主要表现为自然风险、外来事故、提单风险和欺诈风险,其中提单风险是指提单的缮制差错而带来的结算风险。欺诈风险是指货物运输的过程中,由于国际贸易的一方当事人对事实的故意隐瞒而对另一方造成损失(黄荣文,2002)。
结算风险包括汇付结算风险、托收结算风险、信用证结算风险、保函结算风险(胡晓娟,2002)。
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波动而导致其价格上升或下降的风险(黄荣文,2002)(见表4)。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进口业务风险存在以下特点:一是,风险存在于进口业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各项具体活动中;二是,风险产生的原因多样;三是,风险危害程度大小不一;四是,某些风险与业务经验无关,在经营5年以上和5年以下的企业中都有发生。
二、国家及天津市关于企业进口风险防范的政策措施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进口风险防范政策,如2010年商务部联合财政部新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财企[2010]87号),调整了中小企业进出口限额,将申请企业项目的中小企业由原来的“上年度海关统计出口额1500万美元以下”,调整为“上年度海关统计进出口额4500万美元以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先后公布了《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进口棉花检验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货物贸易进口付汇管理改革试点办法》,进一步完善了货物贸易进口付汇管理机制。天津市2005年建立了天津对外贸易促进网,2009年创办了天津市外经贸企业融资服务网,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天津海关增设了AA类企业专用窗口,实行便捷服务措施;综合评估企业的诚信经营,规范管理,筛选出重点培育企业,进行晋级提示;深化与地方商务部门的沟通配合,建立联席会议及情况通报制度。海关总署网站专门设立进口检测分析栏目,公企业了解进口相关信息。
三、对策建议
(一)企业层面
第一,强化风险意识。上至进口企业的管理层,下至具体操作人员,都要有风险意识,充分认识进口风险及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二,加强风险预警培训。加大员工培训与考核力度,要求进口业务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且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加强风险预警培训,使员工熟练掌握进口风险管理知识,提高其识别、分析、防范风险的能力。第三,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按照进口业务流程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利用各种资源对国际市场开展深入调研,对客户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做到提前规避风险,同时可购买信用保险以防范结算风险。一旦风险发生,应积极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损失。在风险发生后,及时进行总结。第四,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的沟通合作。
进口企业应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的沟通,积极配合、有效反馈政府和协会的工作;积极邀请相关工作人员,帮助企业搜集、整理信息,推动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二)政府层面
第一,为解决长期以来我国进出口企业间恶性竞争问题,政府应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第二,加大对进口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一方面向进口企业给予金融、税收方面的政策倾斜,通过提供专项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办法,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设立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进一步拓宽进口企业融资渠道,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资金难题。第三,建立专业的风险分析与评估机构,对进口业务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为企业提供高效、快捷、全面的信息服务。第四,优化进口环境。通过签署双边或多边的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自由贸易区协定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对外经贸合作,从而有效降低企业进口业务风险。
(三)行业协会层面
第一,充分发挥行业主导作用。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信息平台,协助进口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提供主要目标市场的相关信息;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帮助会员企业找出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探索设立海外行业分支机构,协调企业处理与出口国政府和行业的公共关系。第二,充分发挥沟通协调作用。积极促进企业与政府的沟通协调,对会员企业资源加以整合,促进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定期开展新获权企业培训、组织出国团组、开展企业座谈、举办企业联谊等方式,加强企业间沟通与合作。待条件成熟之后哦,以产业集群形式联合开展进口业务,以降低业务风险。第三,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探索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对进口操作进行严格规范,定期举办专职业务培训,加大对企业进口业务的监督力度。第四,当会员企业遭受进口风险时,应积极出面帮助企业进行善后处理,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胡小娟国际贸易风险管理与案例评析[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 托收 信用证 货款结算方式
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56万亿美元,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连年上升,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贸易大国。贸易量的快速增长,就使贸易结算能否安全收汇问题的重要性逐渐突出。目前中国对外贸易货款结算及其出口收汇的实际情况已经表明,由于货款结算方式的选择不当,货款结算安全的风险已经比过去明显增加,并且迄今至少已有1000多亿美元的海外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有些地区对外贸易的逾期应收账款高达18%~20%,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因此,选择最好的国际贸易货款结算方式,避免收汇风险已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必须引起外贸企业的高度重视。
国际贸易货款结算的基本方式包括汇款、托收、信用证。汇款结算方式属于商业信用,多用于劳务和资本往来,但在货物贸易中,由于卖方承担的风险太大,很少被使用;托收结算方式虽也属于商业信用,但托收方式中的跟单托收由于出口商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在国际结算中使用较多;目前,信用证结算方式在国际贸易货款结算中最为普遍,它属于银行信用,对贸易双方均有约束,双方承担对等风险。本文将着重分析信用证和托收这两种国际贸易货款结算方式的各自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托收结算的特点与优劣
托收是指出口商为了收取货款,出具以进口商为付款人的汇票,委托当地银行通过它的国外分行或行向进口商收取货款的方式。托收根据使用汇票的不同,可分为光票托收和跟单托收,以跟单托收使用较多,而跟单托收根据交单条件的不同,又分为付款交单(D\P)和承兑交单(D\A)。“D\P”是指出口商将汇票连同货运单据交给银行托收时,指示银行只有在进口商付清全部货款时才能交出货运单据。“D\A”是指出口商的交单以进口商的承兑为条件,进口商承兑汇票后,即可向银行取得货运单据,待汇票到期日付款。由此可见,选择“D\P”方式比选择“D\A”方式较为安全。只要买方未付款,货运单据仍在银行,那么,货权仍归卖方,卖方仍可将货物转卖他人或运回。而“D\A”方式的风险就比较大,因为,买方可能签署了承兑书,取走了单据、提走货物之后,到期不来付款,卖方损失更大。
国际贸易货款采用托收结算的方式,优点在于其费用低廉,手续简单迅速,方式灵活。但托收方式是一种商业信用,银行只提供服务,不提供信用,进口商是否付款赎单或承兑,或承兑后是否付款,出口商能否按时收回货款,完全取决于进口商的信用。假如进口商因商情变化,到时拒不付款或者拒不承兑,出口商就有可能迟收或收不到货款的危险。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银行对此并不承担任何责任。因此,托收对进口商有利,特别是“D\A”对进口商更为有利,而对出口商来说则存在较大的风险。比如,经常有进口商在出口货物出港后提出降价,如果这时出口商不同意,那么出口商只好将货物转卖他人或者把货物运回,有时货物已经到达目的地,进口商就是不赎单,结果造成了滞港费、仓储费等。出口商不但没有收到货款反而无辜受到损失。可见,出口商在托收业务中,不仅资金负担重,而且收汇风险很大,因此在出口业务中一定要认真审查进口商的资信状况。虽然托收从形式上来讲,进口商的利益受到较大的保护,但其依然面临着被欺诈的风险,要防范出口商以虚假单据或发运残次货物等形式骗取货款。
此外,在国际贸易货款结算中采用托收结算的方式时,其最基本的交易基础是买卖双方必须相互信任,在其他方面没有明显妨碍卖方收款的诸如国家风险、政治风险、外汇管制风险等不利因素,托收的货物往往是跨国公司内部母子公司交易的、非热销的货物,并且双方都有着减少手续费用,缩短交易时间,节约成本的愿望。
二、信用证结算的特点与优劣
正因为托收结算方式存在上述弊端,为了解决买卖双方的互不了解、互不信任问题,信用证结算方式应运而生。所谓信用证结算方式是指,银行根据进口商的申请,向出口商开出的,保证在一定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文件。
信用证结算方式的特点主要在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开证行取代进口商承担起向出口商付款的第一责任,这也是信用证结算中“银行信用”的根本体现;二是信用证是纯粹的单证交易,收益人只有按信用证的规定办理和提交各项单据,才能保证其货款得到及时的偿付,这是信用证“纸面交易”特点的突出体现;三是信用证是独立自足的文件,也就是说,尽管信用证是进口商依据合同约定向开证行申请开立的,但一经开出就构成了开证行和出口商之间的契约关系。由此可见,信用证是法律意义上的独立合同,银行仅凭单据是否与信用证要求相符来决定是否偿付货款,而与任何其他合同无关。
由于信用证结算具有上述三个特点,其优点也就十分显然,能够把原来由进口商履行的“凭单付款”责任,转化为由银行承担,即通常所说的“以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由于银行信用更加可靠、稳健,并且银行的资金也更加雄厚,能够为进出口双方提供资金融通的便利,使得买卖双方都增加了安全感,从而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此外,采用信用证结算对银行也不无裨益,银行利用自身声誉向外开出信用证而获得一定的开证手续费收入,并且它所做出的付款承诺也是以卖方交来的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凭证以及买方的开证押金或保证金或质押为基础的。因此,信用证结算方式上的述优点,使得它成为当前国际贸易货款结算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结算方式。
但是,目前欧美市场上利用信用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的比例不到20%,而其他商业信用方式则要占到80%以上。这是因为在国际贸易货款结算中,采用信用证结算的方式虽然优点明显,但其操作程序复杂,要求严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贸易的结算成本,而且还有其本身体制的内在缺陷,稍有不慎则会增大贸易货款结算的难度。例如,美国Beyene公司以信用证方式给阿拉伯共和国的Mohammed Sofan出口一批货物,就因为在提单中将“Mohammed Sofan”打成“ Mohammed Soran”仅一字之差就遭到了银行的拒付,而且法院最终判定银行胜诉。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信用证方式结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信用证是纯粹的单证业务,银行付款严格按照“单单相符、单证相符”而不管货物,对于出口商而言,即使已经按合同和信用证要求履约,但如果在制单过程中出现失误,则同样可能面临不能安全收汇的风险。此外,对于出口商而言,还可能因开证行资信不佳或收到虚假信用证、软条款信用证而遭受风险和损失;对于进口商而言,即使在信用证中设置了约束对对方履约行为的要求,但如果对方提交假单据或单据与货物不一致,同样可能蒙受损失。
三、两种国际贸易货款结算方式的分析比较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托收和信用证作为两种最常用的国际贸易货款结算方式,各自都有不同的利弊优劣,托收结算收汇风险高于信用证结算,托收结算占用资金多于信用证结算;然而,信用证结算的手续却比托收结算的手续繁琐,且银行费用也较高。因此,对于一笔具体的国际贸易业务来说,进出口双方应从安全收汇、占用资金、手续繁简和银行费用等方面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并选择最为合适的货款结算方式。
特别地,在一笔具体的国际贸易业务中究竟采用哪一种货款结算方式,往往还要取决于买卖双方在对自身收益与风险衡量基础上的谈判,以及与双方所交易货物的特点、交易习惯和相应法规密切相关。如果双方违约的风险几乎为零(如跨国公司位居两个国家的分公司之间的交易)的时候,托收结算优于信用证结算;如果有一方存在违约的可能性时,从该笔货款结算的安全角度考虑,则双方首选的支付方式就应该是信用证。
我国对外开放时间不长,国内进出口商与国外进出口商之间还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不足,因此在我国国际贸易货款结算中首先需要考虑是货款安全因素,因此,很多企业都较多地使用了信用证方式结算。使用信用证方式结算,虽然手续比较复杂,要求比较严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结算成本,但却能够降低货款结算安全的风险,确保安全收汇,从而提高双方履约的积极性。毕竟,在规避风险和降低费用之间,前者更为重要,只有在履约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能考虑降低成本的问题。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外贸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不断开辟市场空间,扩大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最好是选择信用证结算的方式,以便有效地规避贸易风险,获得最大的比较贸易利益。
参考文献:
[1]蔡玉彬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2]平主编:《国际支付与结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张宏东:《国际结算方式的变化与发展趋势》.《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