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质增效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提质增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研究学情,以学定教
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来体现,再好的教改设想也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完善。要想达到课堂高效,必须让学生“会学、善学、乐学、活学”,必须让教师研究学情,以学定教。在高效课堂开展过程中,我校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调研、主题班会、小组对话、个别谈心等形式,让教师走近学生、牵手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家庭环境、思想动态等方面全面了解,全方位观察,多角度考虑,多层次把握。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心理素质,明确教育的对策:明思路、正态度、帮方法、补漏洞,设计教法,指导学法,把握教学的“序”与“度”,做到因材施教。
二、研究学法,以法导学
教会学生学习是最成功的教法。我们以学生认知为基础,以问题设计为先导,以问题解决为突破,抓住“活、创、联”三个字设计教学,充分发挥导学案作为“路线图、方向盘”的作用。在小组探究、交流展示等环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活动形式、思维特点和解题方法,通过适时启导、科学诱导、相机引导、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利用“一课三单”来大胆质疑、勇于求疑、积极探疑、乐于解疑,总结、掌握、提炼适合自身的学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搭建舞台,拓展思维
课堂是教师的课堂,更是学生的课堂。高效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声、互动,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撞始发灵光。学生在群学、对学的过程中通过相互间的思维碰撞、智慧激荡达到知识互补、能力提升、思维拓展,是教师单方面的传授、灌输所无法达到的。因此,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将讲台让给学生,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俯下身子,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展示欲,让学生撸起袖子,甩开膀子,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演讲辩论等形式为学生搭建知识生成的平台、思维创新的舞台、个性张扬的展台,在对学、群学中,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大胆地质疑,愉快地展示,先心动,后行动,再激动,表现原生态的学习状态。让课堂充满思维碰撞的火花、同伴互助的温馨、智慧分享的喜悦,让学生在主动求知中“悟理”,在积极思考中“懂法”,在拓展训练中“长技”,践行“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的课堂理念,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方式。
四、自主管理,点燃激情
课改就是要斩断教对学生控制的手,充分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李嘉诚的“鸡蛋论”告诉我们:如果只希望用外力来打破,就永远是别人口中的食物;只有自己打破自己,才可能获得新生。学生成长的过程是化蛹成蝶的自我突破和人格升华。这就要求教育者大胆解放学生。我校依据高中生的心理、生理特征,遵循“解放人、发现人、唤醒人、发展人”的原则,以生为本,自主管理,提出“尊重学生自主,倡导人文精神,重视环境熏陶,强调道德实践”的教育主张,充分发挥班级自管会、公寓自管会、学生会、灶监会、心理委员会、治保委员会及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解放、激发、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在行为自律、活动自主、管理自治、精神自强的过程中铭记规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珍藏感动,分享幸福。以活动为载体,点燃激情,自主成长。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职校;课堂
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有这样的感受,课堂提问难设计、难适时、适度地把握。过难的提问,往往学生回答不出,只好自问自答。因此,好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开动思维,提高学习兴趣。这也正是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职业学校课改理念的实施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还要真正认识在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提问作用,其实这也是教育理念的问题。
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这样几种类型。
(1)提问问题太多,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双边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尤其是一些章节的第一课。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2)只提问那些自愿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提问时应提问有准备并希望回答问题的那些学生。因为当学生对所回答问题有十分把握的时候,他会全心地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又能通过回答问题的正确性来满足他的表现“欲望”。这样做既能使课堂的教学顺利进行,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而提问那些没有准备,并不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会使其产生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影响其思维,伤其自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点显然是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3)问题设计得很浅显。有一个预期的正确答案,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如果在浅显的问题之后还有引申出来的提高难度的问题则还罢了;如果仅仅是这样几个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下降,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来说,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4)学生不会回答时给予提示。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卡壳时,教师常常会及时按自己的想法给予提示,引导学生朝着自己预设的答案前进,并最终得出正确的回答。教师这样做是认为,给予学生提示,可以让学生回忆起所学的相关知识,还可以保全回答问题学生的面子,又可以加快学习进度。教师这样做,看似正确,可当学生已经把教师的提示当成一种习惯,他们就不会再主动地进行思考了,这样间接地造成了学生思想上的懒惰。
(5)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多数学生在初中时,往往是被忽略的对象。教师设计问题难度大,学生根本就回答不出,出现“冷场”,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打击。
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符合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对于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多做有心人,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回答过程中,特别要照顾到中低程度的学生。
二、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有启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也不是判断式发问,而应采用以下方式提问。①创设问题情境,如通过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观察的现象、出示练习题等。再用清晰、准确、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讲述WORD中文本的复制,不妨先回忆WINDOWS文件的复制操作,让学生产生适度的联想。②利用矛盾,引发思索。教师要利用现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逐步把问题引向深化。如在程序上机操作时,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调试结果,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出错的原因。
三、在教学重点、难点性问题上设计课堂提问,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地进行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对所提的问题要把握住重点和关键点,问在关键、值得学生去深入思考的点上,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注意层次性,要按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按照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结论的逐层设计的原则。这样,学生能够顺着教师的提问一步步把问题解决掉,使学生把握住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其概括能力。
五、提问的把握时机
①“开场白”的运用。好的“开场白”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程序语言类课程的分支结构时,可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猜商品价格的话题引入,把完成程序功能与所学内容结合,增添课堂魅力。②讲授新知识前提问。信息技术科学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各章节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一般情况下,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引申和发展而来的。因此,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先要将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让学生进行回忆复习,从中找准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样,就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其专业特点,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对所教班级的专业有充分了解。在设计提问时,把一些提问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得到极大提高,让课堂充满精彩。比如,我在财会专业上Excel图表时,结合工厂财务报表设计问题,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处理与专业相关的问题有了认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营造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堂氛围,才能把职业学校的课改搞得有声有色,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提质增效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49-01
减负提质增效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苦,对语文学习比较被动,好像除了背诵还是背诵,顾名思义,减负提质增效就是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此,我们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学定教,研究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从备课入手,让我们的教学能力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指引学习的方向,提供脚手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铺路塔桥。
一、抓好课前的预习预设
上课前,我们备课时根据教材,编写预习提纲分发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预习要求,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提纲中的习题。
在预习《前方》一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曹文轩个人生平,识记字音:迁徙( )袭( )击 按捺( )不住 颠簸( )外,我们还提出了两个开放性作业:
(一)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富有文采与人生哲理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经历说出自己的理解或理由。(至少两处)
(二)请根据文中的3―7节,说说在文章中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的原因。我想这样安排就有利于学生对文章自主查漏补缺,完成主动探寻的角色转换,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学生在预习案写下自己的心得、经验,老师在课堂上一推广,学生自然兴奋异常,认识到了自我的存在价值。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的孩子,经不起挫折却好表现,预习案正好给予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有时,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推广他的学习经验或心得,其积极性更高,学习兴趣自然就提升了;有了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效率也就高了。通过预习,能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老师知道了学生的困惑,就让老师学生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效率不高也难。
我们发现,学生在预习也会争辩,他们常常为预习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在争辩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赋予文本新的注释,我们也发现,学生更喜欢亲近老师了,他们会有针对性来在课前来询问问题,这让我们课堂更充满魅力和期待。预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预热过程,是提质增效的蓄势储存能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效果很好。
预习,就是帮助明确了探究学习的目标,语文预习不再成为一句空话,而是落到了实处,提前点燃了学生学习文本,解读文本,探究文本的热情,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预习提纲与预习作业上新课前一两天发给学生,次日收齐,然后,我们老师逐步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并把学生困惑修订到我们教案里,进行第二次备课,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生成做好准备与预设。
二、抓好课中的训练与巩固
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互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当堂训练的巩固实践操练,尽量减少我们指导与讲解,争取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我们的老师更多的对突出问题做补充性讲解、对疑难问题做拓展性讲解,让位于学生,给学生主体性参与课堂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一环节,主要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结构的理解与反馈,二是疑难问题的讨论与解析,通过这样的处理,活化了课堂学习语文的氛围,给学生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例如在《声声慢》的学习上,对于文本解读,我们这样设置问题:开头连用七个叠词分别表达了什么情绪?词人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词人哪一首词中也说到雁?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会伤心些什么呢?我们通过这样的引领,把学生带入了词的意境中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接着,我们把学生带入小组讨论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深化学生的认识,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构建美好的向往和福祉。在讨论环节,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这首词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哪几方面的情感内容?
在讨论环节,我们老师少讲或不讲,由学生互动,相互讨论,不规定答案,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去参悟,依靠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抓好课尾总结与延伸
学生交流环节之后,我们要适当对学生所学进行当堂检查,不留尾巴,突出方法的指导,意在让学生能够及时记忆和巩固,我们的检查以填空题和选择题为主,以基础性和知识性为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收获,看到自己的记忆与巩固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适当拓展。
比如学习《阿房宫赋》后,我们让学生自学杜牧的另一首《过骊山作》诗,请学生找出《过骊山作》中的后两句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的哪句内容一致?简要概括《过骊山作》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通过这样比较与延伸,我们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课外,突破课本的条条框框,让学生以课本为母本,去尝试学习相近的文本,这样,让学生根植于课本的方法有了用武之地,让学生的思维有突破性的发展和领悟。
在学完《屈原列传》和《报任安书》之后,我们把学生分成两组,以选择生和选择死为话题,进行写作辩论,在课中让这两组的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增加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深入的探讨交流,完善了自我超越,实现了对文本的穿越。
当然,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减负增效提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坚守与坚持,我相信,只要能够抓好课前的预习预设、课堂上的训练巩固、抓好课尾的总结与延伸,减负提质增效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篇4
一、课堂教学提效是作业减负增效的根本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场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提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师会教,学生乐学”理想目标的关键所在,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保证。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才能让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才能使学生甩掉沉重的课业负担包袱,才能把睡眠、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由教师设计、组织、引领、评价、反思,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反馈、提升等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认知水平进行精心打磨。如备课环节,我国著名数学教师黄爱华老师曾说:“要想课堂精彩深沉,课前必须精心预测。”备课必须有反复推敲和因材施教的意识;认真研读课标,将其细化为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吃透教材,理清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站在山顶俯视全山;摸清学情,掌握学生已知与未知,以此设计教学活动。再如,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是优化教法,优化教法的根本是调动学生学习情趣,只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有效性渐进攀升并持续巩固。
在此,我重点强调一下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吃透课程标准,并依此指导教学,有利于我们在教学中少做无用之功、不遗漏该做之功。部分教师却无视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想当然地实施教学,造成部分教学目标难以落实。例如,课程标准规定“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但许多课堂生字词是直接传授,减去了学生独立查字典、词典的环节。还如,五、六年级教师忽视“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针对性训练。
二、作业设计优化是作业减负增效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但是,审视小学语文教师的作业布置,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主观、随意地布置作业;(2)训练点重复、零散;(3)作业形式停留在背诵、默写、抄写、书面练习等,缺乏创新;(4)作业设计千人一面,缺乏因材施教意识;(5)作业量大质劣。以上种种原因致使作业的实效性差,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终身发展。
优化作业设计是提高作业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所在,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作业设计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做到目的明确、任务合理、练有实效。如教读《白杨》一课前,考虑到戈壁滩对学生而言很陌生,我就布置了一项预习作业――一是查阅有关戈壁、白杨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描绘;二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创新作业形式,将语文作业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提升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课后作业可布置为“请你代高尔基或儿子给儿子或父亲写一封信”,《草原》的课后作业可为“请你根据课文描述的情景画一幅《草原美景图》”,《牛郎织女》的课后作业可为“阅读其他你喜欢的民间故事”;三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个性化作业,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这样有助于“提优、抓中、补差”,有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为基础知识掌握有困难的学生布置铺垫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拓展性作业,为成绩较好的学生设计探究性作业,为有特长的学生设计个性化作业等。
三、作业评改精当是作业减负增效的助手
作业评改是任课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反馈的一种基本手段,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加以评定的有效途径,是作业减负增效的有力助手。由于对作业评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因为作业批改任务繁重,很多教师在作业评改时,流于形式,或以“勾叉加分数”的方法评价学生作业,或在下评语时,一地使用的“优良中差”“书写工整”“好、较好”等固式化文字,有的甚至一个“阅”字了事。这种评改方式,当然在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判断答案正误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因其格式化,欠缺中肯,激励性不强,很难走入学生心灵深处,更别提激发学生对教师和学习的喜爱。于是,作业发到学生手中,不会引起足够关注,学生很少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最终教师的一番劳动以收效甚微而告终。
作业评改应充分发挥评语的激励作用,深入学生心灵,全面而中肯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能力给予评价。作业评改必须做到:首先,评价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学习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激励评语,如在书写方面有进步,可以说“字比昨天写得工整了”“错别字少了”,可以说“字正确率高了”;其次,评价要有艺术性,小学生的心理很脆弱,面对学生的过错,教师不应直言不讳,而应婉转劝诫,如某学生基础较差而又不认真学习,经常不按时交作业,偶尔按时交了却实为抄袭,评语可以为“我很遗憾,这次作业你没动脑,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按时独立完成!”再次,评价要有连续性,每个学生都希望教师对自己持续关注,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评价时,要保持连续性,如某学生作业马虎,第一次给他的评语是“没关系,只要你认真,你准行!”当其有进步时,可表扬“你瞧,你的作业比以前好多了,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讲”方式;放与收;深层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延续与深化,如果说初中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话,那么高中的历史教学更侧重于教会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以及运用历史的知识去思考当下的社会种种问题。为了更好地达成高中历史课程的这一任务,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笔者所在学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学讲”方式,想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盘活课堂氛围,依托“需要层次理论”,建构高中历史课堂的新型运作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在“学讲”方式下,需要重点处理好课堂上“放”与“收”的关系与时机。下面,笔者将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具体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思考。
一、“学讲”方式下对“放”的深层思考
所谓“放”,就是指在教师的掌控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展现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高中历史课程,对于学生而言是颇有吸引力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有着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强烈渴求,以及对种种历史现象深层原因探究的热情。这些都需要历史教师充分地利用起来,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给学生,但是这种“放”不是漫无目的的“意识流”式的“放”,也不是“开闸放水”式的“放”。
(1)“放”需要循序渐进。无论何种教学方式的改革,都不能要求一蹴而就。对于学生而言,让学生课堂上唱主角,既有些受宠若惊,又有些诚惶诚恐,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唱主角,而自己只需要认真听、认真记、认真做作业就行了,现在一下子要变成自己自主学习、认真讨论、认真讲了,学生真的一时难以适应的,也不知如何去做。笔者在历史课堂上第一次运用这种“学讲”方式“放”学生做的时候,学生开始阶段表现得很茫然,不知怎么办才好,即使讨论也是互相对答案而已,根本没有讨论的过程,更谈不上思维的训练。
对于教师来讲,早已习惯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讲授的这套教学流程,现在要把这套教学流程完全颠覆,要学生“上台”,教师“下台”,教师一时很难习惯,更难以掌握这套新的教学流程。行政的强制推行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教师的要求也不能操之过急,要让教师多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体会到“学讲”方式中“放”的必要性、科学性,并见证这种课型给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教师就会自然由强制施行到主动运用。
对于“学讲”方式下的“放”,学生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才能逐渐习惯和接受,教师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体会、交流、反思才能更好地运用。所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否则只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2)“放”需要任务引领。即使学生、教师逐渐适应并认可了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对于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放”也不能随意,需要有任务的引领。首先需要教师明确每一节历史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中心任务,上课时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要指向中心任务才能不偏离主题。其次需要制订翔实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计划,由一些小问题层层推进,才能归结到中心任务的解决。如在“外交关系的突破”专题,围绕“中国、中美建交和”这一中心任务,设计了层层推进的小问题。没有任务的引领,问题没有层次性,课堂教学中的“放”只能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只能听到到处的“嗡嗡”声,但看不见问题实质性的解决,虽然热闹但杂乱无章。
二、“学讲”方式下对“收”的深层思考
所谓“收”,就是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依据自己的耳闻目睹收集到的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深化、补充。完全由学生思维自由流动的课堂是无序的,教师适时的介入是必要的,可以随时纠正课堂问题的偏差,使教师的“放”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1)“收”需要择准时机。诚然,历史课堂教学中对于重难点的认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介入――“收”的时机的选择也是一门至关重要的艺术。在“学讲”方式施行之初,教师对于介入的时机经常把握不好,不是过早就是过晚,不能恰到好处,这对于课堂的教学效果影响很大。有些历史教师较为急躁,耐不住性子,比如在“”专题要求学生依据几段材料分析的局限时,一旦看到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被某一问题卡住,不去想着如何引导启发,而是过早“收”,这不但会使正在进行的课堂流程被打断,也会打击学生探究的热情,更谈不上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了。与之相反,有些教师很有耐心,让学生不断地讨论、再讨论,使课堂既定教学的内容无法完成,长此下去,根本无法完成既定的学期计划。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耳聪目明”,当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得到的时候,要再让学生试一下;当学生出现了思维的误区,教师要适时地点一下,“收”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要择准时机,方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而不阻滞。
(2)“收”需要提质增效。不但教师的“收”的时机需要选择,而且“收”的内容也需要精心策划。《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于高中生而言,不但要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人物、现象,而且能够以历史唯物观思考问题,也就是说不但要有知识的进一步积累,更要有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收”,不能是知识的平面总结,而应该是引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化历史知识为现实的能力,运用历史的知识以及对历史知识的深度剖析去分析现实社会。“收”要提质增效,不但要帮助学生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历史问题,而且要会因势利导,把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向深层,促进学生的思维健康发展。
篇6
关键词:数学;精选;多练;减负
做数学作业,是检测学生数学学习、巩固已获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的关键。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只有精选作业、加强练习,才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减负,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精选作业
练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使他们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趋于成熟和提高。为了使得练习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精选作业。我的做法是:(1)教师先熟悉教材里的全部练习题,以便掌握每一道题的作用、目的、特点和难易度,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哪些作为课内练习、口答、检测题,哪些作为课外作业或补充例题,哪些作为复习题,哪些在这一节课布置,哪些留在复习课去完成等。有时,适当把学生易发生的错误,集中起来编成错题集,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2)选择最基本的作业,提出明确的要求。布置作业时,要选择最基本的题目,提出明确的要求,通过最基本的习题练习,使学生逐步领会和掌握解题的途径和规律,在布置作业时,还要适当布置一部分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既可以开阔视野,增强兴趣,达到练习的目的,还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加强练习
加强练习并不是单纯的数量多,盲目地多做作业,而是指课内外练习的机会多,方式多,是结合精讲进行的针对性的反复练习。(1)课堂增加练习机会,学生不论在复习时,还是学习、巩固新知识时,都要增加练习的机会。在课堂上要做到学练结合、精讲精练。随时掌握学情,用问题导引学生深入学习思考,不能提出过难或过易的数学问题,要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思维状态。(2)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训练。除了课外书面作业外,更要运用课内的口答、板演、动手操作、说数学思维过程等各种各样的方式练习。此外,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对比性的练习、突破难点的练习、抓关键的练习等,以便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数学知识当堂消化,当堂达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精选作业,加强练习,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立足基础,巩固加深,拓展练习,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提质、增效、减负。
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远程资源;教学研究
教研组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成立了课题组,开展校级课题研究。研究思想得到了洗练,参研激情高涨。
课题组主研人员针对部分教师“历次教研老一套,搞与不搞还那样”的无所谓教研意识予以正本清源。指出校本教研直接服务于课题研究,目标是减负提质,使他们端正了态度,革除了陈弊。针对少数教师“远教是啥玩意!我们老家伙也能用”的无知想法予以耐心解读,通过组织多次的远教学习培训,让他们在观看观摩中学习交流,在比较分析中尝试反思,对远教的运用有了全新的认识。针对参研教师“远教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减负”茫然予以收缩界定。强调以校本教研为研究平台,从课堂增效、教研增效等具体环节着手开展研究,帮助他们理清了研究思路,明晰了研究方向,从而彻底清除了教师思想上的非研究意识,为教研“轻装上阵”铆足了劲……
就信息技术学习而言,不同的人接受起来就会有难易差异。一般来说,年轻教师接受容易些,而中老年教师接受起来就困难些,因此,学校还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首先,骨干教师外出接受高级培训;其次,由骨干教师在校内集中培训青年教师;其三,由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培训中老年教师。这样的分层培训,使每个教师都有较大的提高。
于是除进一步进行全员培训外,学校还专门针对中老年教师进行了更基础、更系统的培训:从进入远教资源,到怎样打开页面、浏览资源、下载课件、使用视频等,一步一步“手把手”地教,直到会用为止。每教一步,就让教师自己反复练习,直到掌握,才进行下一环节。通过培训,中老年教师们的熟练程度已大大提高了。
中老年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接受新方法新理念方面毕竟没年轻教师快。为此,学校决定,研究课后的公开课让中老年教师唱主角,让每位中老年教师都来利用远远教资源上一堂合格课,在活动中更快地更新观念。这些老教师们也不示弱,打开远教资源,参考资源上的备课,借鉴资源上的课件,精心准备着他们的公开课。他们的课堂真是精彩纷呈。
只是校内研究和探索就像闭门造车,有所缺陷,不能更高层面地感受远程资源带来的好处,也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教学中的困惑与误区。教导处就积极地和县教科所和城区学校联系,将他们学校有特色的老师给我们上指导课和作讲座。
在上级教研机构的带领下,县城优秀学校的教师多次到我校传经送宝。他们带来了新颖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理念,从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体会到了新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自己评价自己的课,不容易发现问题,更不容易突破自身的框架和模式,如果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别人的课,就会有“旁观者清”的感觉。既可以领略别人成功的妙处,又可吸取别人失误的教训。
篇8
关键词:数学现象;教学情境;媒体资源;交流平台
小学数学教学是生活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直观性、条理性和实践性都给多媒体资源的介入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一、利用多媒体为教学孕育丰厚的资源
小学数学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的,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该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向生活化;在多媒体的介入情况下,加强与生活内容相联系,把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与多媒体形象相融合,拉近学生与数学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看到数学价值的所在,经过对数学的认知,让多媒体形象在构筑数学情境中给学生一个比较完美的学习资源。
例如:在教学《数学》三年级,关于“可能性”问题时,结合教材,我不仅仅用了生活中的“掷骰子”,让学生乐于“玩”的天性表现出来,还利用了多媒体资源展示了扑克牌的黑白两色及其四种牌面的派对效应,让学生在欣赏中了解生活、感悟知识、找到快乐。再看“统计图表”教学,我鼓励学生、要求家长与自己共同在生活与互联网上找寻统计图表内容,教学时与学生互动,形成“比一比”的赛事――让学生在屏幕上得以展示;并以自己的收集为学生打开知识之窗,探讨图表的意义,说明图表的作用,掌握制作图表的方法。由于采用了多媒体资源共用的方式,使学生制作了种类繁多图表样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实践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实践证明,要想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就必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获得极大的学习兴趣,也验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而多媒体教学资源是集声、光、电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它就颇具形象生动的活力,利用它可以把呆板的数学知识在虚拟的世界活跃起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一起进行感知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时间的认识”时,我不仅仅给学生讲解时间的与我们相伴的存在感,而且,让学生在现实中感悟时间在生活中为人生成长所带来的价值。于是,我将时间形象化地制作了龟兔赛跑的多媒体动画课件,让学生看其赛跑的情境,体验时间在个体上所占有意义上的不同。学生凭借对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层级,这样学生会对时间有了清晰的认识,看到了时间的价值――时间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给教学提质增效
多媒体借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方便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展示、方便了学生学习内容的含量、方便了对问题创设活动的开发和开展。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我首先利用的是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问题情境。利用了多媒体编制的影像复制、跌转方式,展示了幻象情境中的不同色彩花朵数量,让学生去扫视、跟数(两位数的数量),计数不同色泽的花朵数量;然后引导学生数数计算,随即进行探索计算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时,巧妙地运用了个位与十位分开计数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计算的方法。
四、创设生活化情境,强化实践意识
数学根本源于生活实践,发挥教师创造性运用教材的潜能,让教学活动步入多媒体生活化情境,让生活实践助推课堂的教学创新活动发展;拓展学生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对知识探究的想象空间,会为学生营造出在生活实践中探索问题触手可及的激情。在立足于多媒体生活化创新教学模式上,教学活动要变老师的独角戏为师生共舞的群言堂,建构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交流模式,保障师生有独立、有合作等多元化互动交流平台的畅通,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在实践创新中寻求解疑释惑的兴趣。
篇9
关键词:减负增效; 阳光体育; 魅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59-001
“减负增效”,大家一听,首先想到的就是学生的语、数、外、物理、化学等学科要“减负”,很少有人想到体育课是否也要“减负增效”呢?这话一提,很多人都很疑惑:体育课不就是放松的吗?再“减负”,还能不让学生玩吗?的确,现在,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总把体育课当成“放松”课,当成语数英学科以外的“代偿性”的休息课。
家长们说:“只要带着我们孩子玩,不出事就行。”孩子们说:“让我们自由活动就行,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如果不这样做,多数的学生是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但所有的孩子几乎都喜欢“体育”!所以我们说:体育课也要“减负增效”!
一、要“减负”,明白学生的负担在哪里
我认为,在没有兴趣、没有需要的前提下,被要求去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负担。而我们的体育课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给学生造成身心的“负担”,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外在形式的整齐划一,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
2.片面地追求技术理论的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体功能,使学生感到无趣。
3.为了考核,拿分,拼命地把体育课上成基本身体素质课,使学生练而无味。
4.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长期不变,使学生感到厌倦。
如此教学,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使体育课质量每况愈下,停滞不前,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体质水平下降。所以上体育课时,学生心理或生理上感到“累”、“负担重”,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二、如何既要“减负”,又要“增效”
新课程标准认为:体育与健康课应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它要求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需求,确保学生享受体育健康的乐趣。兴趣是人们学习知识的动力,“玩儿”就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所以,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有兴趣的玩儿”,“快乐的玩儿”,就成为我们体育教师最直接的“增效”的方法。
1.在情感上给学生“减负”,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
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经常与学生促膝谈心,决不能言辞过激,讽刺挖苦,教师和学生要打成一片。有机会多表扬学生,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师生间架起的情感桥梁,孩子们就会亲其师,信其师,从而敬其师,最后喜欢体育课。
2.宽松的氛围,多样的组织形式
体育课中,组织纪律是体育课中老师最为头疼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体育教材的特点,在课的导入环节,精心设计“开场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根据课的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比如,允许学生散点站位,也可以围着老师站成一圈等等。学生在这样的班级上课,不会感到拘束,自然不会产生抵触。
3.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诱发学习兴趣
就拿广播操教学来说吧。广播操教学很枯燥,七年级新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还都存在儿童好动的心理,对事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所以,首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还可以让学生给每节操、每一个动作“起名”。孩子们在做操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这个动作像什么,就给他起叫什么名字,如拥抱蓝天、拉弓射雕等。其次,还可以给动作连起来编一首儿歌,边唱边做,其乐无穷。这不仅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加强了记忆。
4.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多样化
每位一线的体育教师都要认真钻研业务,了解体育教育最新的发展趋势,不断的更新知识。认真学习,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发挥创造性精神,因地制宜的开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游戏,让学生对每一节体育课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期盼,变 “要我练”为“我要练”,变“要我学”为“我爱学”。
5.提高业务水平,减负增效活力化
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不让“减负增效”成为一句口号。
5.1依据自己发展目标,制定计划,提高教师技能;抓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有关教学的书籍,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业务水平,为“减负增效”不断注入新活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5.2广泛涉猎,博览全书,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以有效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对知识的融合贯通,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6.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篇10
曾几何时,课题满天飞,学者型教师遍地走。一时之间,似乎凡学校必课题,凡课题必科研,凡科研必学者,而实际上却是:
学非所教,教非所学;研非所用,用非所研。――有专家如是说。
科研有什么用?每天上课、批作业都来不及,哪有时间搞科研?――有教师如是说。
其实不难发现,我们的教科研已经误入歧途。原本为了提升教师文化素养而进行的课题和科研,因为与教学的严重脱节,而成为教师的沉重负担。但是职称评定要课题,先进评选要科研,于是“做课题”、“造材料”之说应运而生。这样的科研结果自然也可想而知。
有什么办法能让教师心甘情愿并且心悦诚服地参与课题研究呢?
2007年9月,岳亚栋副校长主持的 “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实践与研究”通过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审批,被正式立项为区级课题,经过两年半的研究,于2010年1月28日结题,并于2010年4月被常州市教育局立项为“减负增效专项课题”。专家组的评语是:“课题研究过程真正体现了减负增效,课题研究成果在实施差异教学,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提高教师开发、利用错题资源,实施有效教学等方面,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减负增效方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
二、案例介绍
研究伊始,作为课题主持人,我就制订了明确的研究思路,即两步法:第一步研究如何“积错”,第二步研究怎样“用错”。
(一)“积错”的过程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的研究并不顺利。在积错阶段,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就对研究之初制定的方法先后进行过两次调整。
我们最初的研究思路是:在电脑上分科目建立错题题库,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相关错题的积累;或按照知识点进行分类,围绕一个知识点建立一个由“典型错题+原因分析+练习测试+综合应用”为体系的错题小网络,最终形成一个大的知识体系。但是随着研究的行进,我们发现这样的研究方法设计很美好,实践很困难。除了要求研究者对教材有高度把握的能力,单单每天都将积累的错题上传到网络,就需要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我们的研究相对“草根”,是属于初级的积累式;而且对我们的教学实际而言,我们主要是纠错――学生出现错误,教师根据错误发现问题。
因此,基于研究的实效性,也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在第二阶段,我们将研究思路及时调整为填写“集错用错提高课堂效率”课题研究资料积累表的纸质资料。见下面附表。
“集错用错提高课堂效率”课题研究错题积累表
操作很简单,每次批改作业,教师的手头都准备几张这样的错题积累表,凡在学生作业中出错率超过60%的错题,都根据积错表的要求填写下来。填写积错表,使“发现错误―分析错误―解决错误”的过程真正落到实处。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只相当于作了一次课后反思。所以说填写“集错用错提高课堂效率”课题研究资料积累表的纸质资料,切实减轻了教师的研究负担,也使积累更加及时有效。
2008年10月,我校高标准通过省级示范学校验收,但专家组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在小课题研究方面有所欠缺。根据学校要求,我校教科研部门及时进行了补缺。但是作为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我深感“另起炉灶”的困难:让教师自己申报小课题,申报什么?怎么研究?如何管理?一系列的问题很现实地摆在了我的面前。自行申报虽然属于量身定做,但是教师研究水平有限,而且课题过多不便于指导,更加难以管理。我们的错题研究当时已经初见成效,而且课题具有最大的广泛性,符合学校实情。思忖之下,我们决定将区级课题的研究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调整思路对错题进行细化研究,也就是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需要,紧紧围绕错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错题在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应用,也研究错题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于是一批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小课题出现了,比如“用错题进行情境设计的方法”、“让错题成为有效的课堂资源”、“怎样用错题设计作业”、“用错题补差的窍门”、“利用错题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等。这些小课题涉及课堂的方方面面,使研究更加有效,而且也使我们的研究自然地向第二步“用错”过渡。
(二)“用错”的过程
对积累的每一个错题,我们都“物尽其用”,其目的只有一个: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我们最基本的用错方式是利用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编制针对性练习题。在数、理、化学科中,我们根据不同成绩学生练习中出现的不同错误,编制分层次作业、编制课堂小测验、编制每月调研题目。
另外,利用学生的“再错误”题,进行提优补差。屡犯的错误,对教师来说是教学的弱点;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际,用错题进行提优或者补差,均起到了极好的效果。
化学科目根据学生错题编制的学案,广泛地应用在新授、作业、补差各个程序。
在英语科目上,学生的错题本不仅是积错本,而且是笔记本、复习本。
三、案例分析
回想两年多来的实践,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十个字: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这个观点成为我们搞课题、搞教科研的唯一策略。对这个策略的研究,使我们将科研融入了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科研,真正做到了“减负”和“有效”。而课题研究伊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设计恰恰实现了减负和增效。
(一)减负
在积错过程中两次调整研究思路,表面上看,是因为研究进入了死胡同,但究其根本,却是因为研究与教学脱节。两次调整一次比一次更接近教学实际,一次比一次更贴近教师需要,从而使研究彻底融入了教学当中,与教学真正成为一个整体。让教师心甘情愿的研究就是符合教学需要的研究,也是不增加教师工作负担的研究。
使用纸质错题积累表最大的好处就是便捷、及时。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手边放置几张积累表,遇到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就把它积累到纸上,并且在表格的指引下,研究错误产生的原因,及时设计纠错方略,甚至制订出避错方案。为了免去抄录之苦,允许教师讲题目与错误解法直接剪贴,但究错、纠错、避错则必须亲自完成。
而事实上,纠错与究错是每个教师都要做也都会作的,这样我们就做到了研究与教学的一体化。
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承担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在教师备课过程中,恰恰就是反思一栏常常缺席。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明的错题积累表,正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教师填写错题积累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反思课堂教学的过程,而且这种反思更加及时、更加有效。关键是完全没有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减负的第二个表现是将课题研究与小课题研究的结合。
这一结合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免除了另开炉灶的麻烦,而且使我们的研究有了切切实实的效果。
(二)有效
如果说减负的科研让教师参与时心甘情愿,那么要让教师心悦诚服地参与就只能是有效的科研了。
有效首先表现在对错题应用的分类上。
小课题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细化”,也更加“实化”。“利用错题进行情景设计的方法”、“利用错题设计课堂练习的实践”、“利用错题提优、补差”、“使错误变成有效的课堂生成资源”等一系列小课题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我们所有的教学过程,班主任甚至能利用错误对学生进行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小课题的加入,使我们的研究真正实现了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使我们的研究充满了研究味,研究也充满了教学的味道。
有效的第二表现是我们最终为实现课题研究之初的美好设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课题经过中期评估之后,我们在专家组的帮助下,重拾最初的设想,这是我们为使研究有效而作出的第三次方法调整。
围绕知识点积累错题―分析错误―纠正错误―制订避错方法,在此基础上,实践避错方法―反思避错方法―再制订避错方法―再实践避错方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