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工程学科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工程学科评估

篇1

1.1P(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制订培养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金融学、法学、商学等学科居全国领先地位,与这些优势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学校工程硕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我们设立了5个研究方向,其中金融信息工程方向是软件工程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结合,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是软件工程学科与工商管理学科的结合,计算机取整与司法鉴定是软件工程学科与法学的结合,大数据与云计算方向、基础软件方向都是我校计算机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这5个研究方向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紧密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学生可根据兴趣自行选择研究方向,根据研究方向选修相应的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在工程硕士的招生、培养模式方案设置、学生实践落实、质量体系控制的过程中都与人文社科学科紧密结合,目标明确,过程严谨。

1.2D(执行)——实施培养方案,严格培养过程,完善质量保障

工程硕士培养要经过3个重要环节: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和学位论文。在每一个环节中又有若干环节,为保证培养质量,我们严格规范每个环节[2]。图2是一套完整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2.1课程环节

在课程环节,除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外,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授课期间要进行教学评估,学生给每位授课老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打分,也可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评估结果和学生给出的意见将会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每个年级的硕士班设立一名班主任,协调课程安排,了解学生动态,组织课余活动。

1.2.2实习环节

面向行业进行专业实践是培养模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落实实习基地和实习制度是保障实习环节有效完成的关键。我们选取与软件工程学科相关的高新技术型企业、金融信息化企业等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导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制订实习管理办法,明确实习的时间、形式、要求,通过《企业实习手册》对实习环节进行过程控制。

1.2.3论文环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掌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体现,也是衡量培养质量和授予学位的重要标志。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与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侧重点不同,它更加重视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因此论文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将工程硕士论文划分为系统研制报告、IT管理类论文、工程设计类论文以及学术研究类论文4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对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保证论文的最终质量,我们在论文阶段设置了开题报告、、预答辩、论文评阅、论文答辩5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规范及实施办法,任何一个环节不通过,都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这就保证了能够进入答辩的论文基本质量。具体实施如下:(1)开题报告环节。学院组织不少于3人的开题报告评审组,对学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基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开题报告评价标准。相关文件包括《开题报告模版》《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评价标准》。(2)环节。为了有效惩戒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我们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专门审查,采取软件检测的方法,务求论文重复率不超过10%。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工作办法》。(3)预答辩环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进入答辩环节论文的又一轮筛选。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实施办法》《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评价标准》。(4)论文评阅环节。由两名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其中至少一名校外企业评阅专家针对论文的应用性给予评审和评价。(5)论文答辩环节。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位论文答辩环节的规定,保证通过的论文质量。

1.3C(检查)——培养质量检验

培养质量的高低可以从论文质量、教师学生的反馈、就业情况3个方面来检验。

1.3.1论文质量

论文写作过程5个环节的把关保证了通过答辩的论文已经过至少3次专家评判、1次。在某个环节被淘汰的论文,需要重新修改后才可以再次进入答辩。

1.3.2学生和教师的反馈

我们定期举行授课教师、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收集学生和老师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安排、论文等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意见,听取导师反映的培养和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改进方案作准备。

1.3.3就业情况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面向企业、面向实践,因此学生的就业情况最能反映我们的培养质量。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有它所关注的指标,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否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一致,从就业率及就业情况就能反映出来。2012年人民大学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毕业生和2013年第二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毕业去向为金融机构、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非金融类)、外资企业和国内其他知名企业,有的学生甚至同时拿到几家单位的录用通知。以2010级为例,50名学生的毕业去向数据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学生被金融机构录用,这与我们最初设定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我们秉承与人文社科优势学科相结合的理念,将金融与软件工程结合起来,学生在课程学习、企业实习等环节都接受了相应的培养和训练,这样的毕业生一定是用人单位所欢迎的。

1.4A(处置)——总结、反思及改进

PDCA理论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对于既往的总结与反思,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检验和反思,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更精细化的调整,对开题、评阅、答辩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流程进行改进,使之更适应工程硕士的培养。

2结语

篇2

对于发展中国家新兴资本市场的监管研究,国际上以新古典理论为核心的主流金融学术界并未产生与其重要性相适配的重视。新古典理论以理性预期和完美市场假设为前提的各种理论模型,显然并不能直接套用到中国股票市场。传统的建模方法及求解技术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在研究完善金融监管的制度设计方面,更加显得乏力。适用于成熟市场的理论模型面临中国的复杂情况,所获得的结论经常是似是而非的。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方法,来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和制度建设问题。

最近这些年来,清华大学金融工程实验室参照国际上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致力于发展人工金融市场微模拟技术,即利用计算机建模方法,直接在计算机系统里构建金融市场的仿真模型,模拟市场参与者和监管部门的行为,考察各种监管措施和政策可能产生的市场反应,由此评估政策效果和制度建设的可行性。例如,我们在计算机系统里建立起“做庄”行为的模型,再加上各种可能采取的监管政策,通过微观模拟运行,考验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涨停跌板制度、持仓量限制等措施都不足以抑制“做庄”,而唯有增加市场理性,即发展理性的投资者,才能促使市场自身产生打击“庄家”的力量。因此,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促使市场的理性化发展,是正确而科学的制度建设方向。把微模拟研究与经验实证研究相结合,获得的结论就会更具备说服力。因此,人工金融市场微模拟技术的发展,对于改善监管、政策制定的科学化、以及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效益评估等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这些研究,都将有利于市场向完备化方向发展,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控制总体风险的能力。

中国的金融学术理论界实际上承担着比西方学界更为复杂和艰巨的任务。毫无疑问,我们必须虚心向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金融学术理论研究学习,同时必须将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国的实际,尤其是应用速发展的金融实践。

篇3

信号与系统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双语课程,入选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另一方面,通过科研合作关系,聘请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大师、著名教授来校开设讲座以及本科生课程。共引进全英文课程8门。如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知名的微电子科学技术与半导体器件专家和教育家美国Stanford大学施敏教授来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微电子器件”课程,学生不仅来自本校学生,还有许多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物理所等,学生受益面广,在国内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学院还在全球范围内竞聘知名学者及优秀师资。2008年至2012年5月,学院共聘任49位国际知名教授为我校名誉教授、顾问教授、讲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来源覆盖了包括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实现了在国内创造一个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力求使学生能够稔熟外语沟通,融会理解中西方文化,形成国际视野。此外,对于出国访学的教师,明确要求他们在访学期间,要选择一门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回国后至少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一门全英语或双语课程。2008年以来,共带回26门国际化课程。课程国际化建设取得的成效,提升了接纳留学生的能力,也为外派学生奠定了良好的英文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为构建全方位立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抓住历史机遇,推进与国际知名院校的联合培养关系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为世界瞩目,国外大学与我国教育机构的合作态度转趋积极。我们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创新合作形式,增加合作伙伴,扩展合作项目,多渠道、多层次地加强与世界排名前200的一流大学合作。截止到2013年5月,已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12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协议,项目涉及本科生2+2,3+1,3+2,2+3联合培养以及研究生1+1联合培养等多个类型共15个项目。另外,还与6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建立了本科生、硕士生短期交流项目。2008年至2012年,学院共有研究生及本科生100余人参加上述项目。走出去策略并不仅仅为了满足学生国际化培养的需求,通过联合培养模式也大力推动了学院国际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步伐,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建立试点班,积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学院以优势学科为依托,2009年成立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班”,至今已有2009~2013共四个国际班。试点班同时接纳以英语为母语或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国际交流学生,采取小班授课,也允许学院其他班级学生选修试点班课程,以充分利用国际化教学资源,教学班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针对国际班制定了160学分的培养方案,包括通识教育45学分,学科门类教育105分和自主教育10学分,为了突出国际化培养模式,在基础课方面,学校统筹推进全校性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英语教学平台的建设,各学院国际班资源共享;专业课方面,学院继续采取教学立项、奖励机制等措施,推进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英语教学工作,开设更多的专业课程的双语、英语教学班,稳定双语、英语教学课程的师资队伍。国际班成立后,学院也大力引进外籍教师开展全英文授课,特别是引进已建立联合培养协议大学的在职教授进行授课,增进了师生的了解,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参与联合项目的热情。

以2010届国际班为例,全班共30名同学,全班同学有24名同学参加了不同类型的联合培养或国际交流项目,比例高达80%。2011年,学院制定颁布了《关于国际交流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学院文件,对国际班同学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选派、学籍管理、课程制定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向参与国际交流的本科生工作规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国际化人才培养试点班的建立,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工程人才为目标,通过双语教学、英语教学、国际交流项目等方式,使通信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不仅建设为北京交通大学的名牌专业、品牌专业,并将其建设为国内、国际知名的特色专业,在摸索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方面,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拔尖人才方面,为学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开展国际IEEE专业认证,巩固教育国际化的建设成果

为推进教育国际化,提高国际社会对我校优势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2011年5月,北京交通大学与IEEE国际认证委员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依据ABET专业认证准则,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两个本科特色专业“通信工程”、“自动化”申报参加国际IEEE专业认证评估。ABET推行了“基本等效评估(SubstantialEquiva-lencyEvaluation)”,为没有全国性专业鉴定机构国家的相关专业点进行评估,用ABET准则衡量其质量与水准。ABET还设立了“学历评估(EducationalCredentialsEvaluation)”部,为学生个人作学历评估,以确定其学历与ABET准则的异同,以便在美国深造或就业。ABET是一个会员制的机构,会员单位大多是美国的主要工程师学会,如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等。会下设四个鉴定委员会及十几个常务委员会、特别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四个鉴定委员会中,工程鉴定委员会(EngineeringAccreditationCommission,EAC)负责工程专业的鉴定,这些专业主要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

在研究国际IEEE专业评估的政策和体制、规范和标准、程序和过程等基础上,学院对接国际IEEE专业规范和标准,进一步完善了英文版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下属的IEEE工程协会委派RodHarker先生来我校实地进行了国际IEEE专业认证现场评估。在汇总各方面情况后,RodHarker先生对我校“通信工程”和“自动化”两个专业的管理机制、实验室设备、教职工工作态度、学生整体素质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两个专业的标准和水平已经超过国际认证的要求。

五、结论

篇4

关键词:职业胜任能力 金融资产评估 课程建设

文图分类号:C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51-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资产行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资产评估人才匮乏与市场需求激增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需求的一系列变化对培养资产评估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资产评估教育与市场需要相适应,将培养职业胜任能力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日程教学之中,成为人才培养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胜任能力的内涵

(一)职业胜任能力

能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汇,不同行业对职业胜任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通俗来说,职业胜任能力即指在工作中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始终保持在应有的水平之上,从而确保能为客户提供具有专业水准的服务。国外对职业胜任能力的关注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职业胜任能力内涵也有了不断认识与深化。

(二)资产评估师职业胜任能力的要素

资产评估业是一个在我国仅有20余年的新兴智力密集型行业,资产评估师的职业胜任能力要素应该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要素。

1.职业知识。职业知识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进行实践的必备知识,丰富的职业知识是形成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要素。资产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资产评估活动中将涉及到会计学、法学、经济学、统计学、营销学、工程学、咨询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因此,对于一名资产评估师来说,完备职业知识可视为执业的基本工具。目前,高校在发展专业科学知识体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体系的系统化、合理化至关重要。

2.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是对知识的应用,具有“操作”和“运作”的特性。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资产评估业务的复杂性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使得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资产评估师应具有的职业技能包括:(1)学习能力,即评估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善于接受新知识,不断调整和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管理水平。(2)创新能力。在信息社会,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源泉,资产评估师的经验积累固然重要,但其创新能力是行业发展的立足之本。创新能力要求评估师面对无固定解决模式的新问题时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3)沟通能力。在一个完整的评估项目流程中,从业务承揽、项目洽谈、资产盘查直至评估报告完成需要资产评估师与委托方、政府、团队的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其他成员的通力协作,因此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的理解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职业道德。由于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交易的需求产物,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肩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职责,只有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不越雷池,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顺利完成评估工作。而这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形成的。

二、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的特点

1.课程的研究范围广泛,信息量大。从资产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的范畴较广,包括股票、债券、基金、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由于金融资产是附着与实物资产之上产生的虚拟资产,其自身的价值变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从目前世界经济的研究成果来看,金融资产的定价问题始终是理论界的热点及难点,全球经济的多元化与一体化对金融资产问题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一些经典理论在实践中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评估包括金融企业的价值评估及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等内容。金融企业的运营特性及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价值评估必须采用异于传统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篇5

关键词:科技产业发展;校办产业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46-02

目前我校资产公司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共31家,主要产品领域涉及土木设计及建筑、出版、机械、汽车、电子、新材料、仪器仪表、计算机软硬件、生物医药、光电一体化等诸多产业,产业工作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这几年,在学校领导的领导下,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

1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破解制约科技企业发展难题,谋划科技企业发展方向

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领导班子深入校办企业,就有关校办产业重大专题开展调查研究,查找校办产业在科学发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及时与兄弟院校同仁交流调研成果,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校办产业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把学习调研成果自觉地转化为科学发展的理念、思路和举措。围绕“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这一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资产公司领导班子形成四点共识:

(1)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高校产业发展方针,加速校办产业的规范化建设工作。以规范化建设工作为校办产业的建设目标和工作重点,尽快建立校办产业的新型管理体制,提高校办企业经营与法律管理能力,规避校办产业运营风险。

(2)坚持以学校的优势学科为依托,促进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依托学校学科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为实现科技成果持续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办好科技企业,是学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的重要渠道,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3)坚持改革创新,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高校产业的重大改革创新,是理顺学校资产关系、消除学校经营风险的基础,同时也是校办产业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4)处理好“稳定、规范、发展”的关系是建立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发展的基础,规范是为了更快地发展。本着有利于校办企业发展和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精神,在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兼顾学校、企业、职工的利益,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校办企业的改组、改制。

领导班子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对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并深刻剖析其原因。并根据新形势下的产业发展要求,明确工作思路、制定校办产业发展目标。针对长期制约学校产业发展的难题,寻找破解良策,重点从两方面有所重大突破。

(1)重新全面理解校办产业的社会定位和在大学功能中的重要地位,着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制定学校关于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2)结合学校倡导的“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大学生创业服务、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水平与质量、服务社会的广度与深度。

2 以推进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为抓手,提升科技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领导班子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对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艰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把这项工作看作是校办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机遇,看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强化学校企业风险管控的一个重要抓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推进校办企业改制过程中,一方面充分估计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始终坚定信心,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扎实深入地开展工作。抓重点、突难关、见成效。正确核准了我校企业的基本户数;正确核准了校办企业投资不到位、产权归属不清的企业户数和资产总量;全面核准了多年来校办企业所积累下来的不实资产状况;对清产核资专项审计报告中所披露的学校与企业之间产权不清、投资不到位和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根据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学校于2005年组建了资产经营公司,学校74.6%经营性资产已划转到资产公司,学校80%的全资企业已改制。2009年成立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学校主要领导任主任委员。行使以下职能:履行资产经营公司出资人职能,行使资产经营公司股东权限。审议决定学校产业改革与发展战略与规划。制定对学校所投资企业的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学校国有经营性资产归口统一管理制度。确定国有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向资产经营公司派出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从组织体制上保证了学校企业规范化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在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制定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实施办法,明确工作内容与要求;制定了《资产公司议事规则》、制定了《校有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考核办法》、制定了《全资(控股)企业管理控制办法》;完成了《物业管理制度汇编》、《财务制度汇编》和《产业政策汇编》。通过政策措施的制定与细化,积极引导和推动科技企业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般规律;通过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协调发展,不断提升科技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 发挥学校行业特色,提升学校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中的作用

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要阵地的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源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肩负起推动产业更新换代、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任。高校是国家知识创新的核心,是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生力军。依托人才和科技优势,培育、兴办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是高校实现综合性人才培养、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升高等教育的内涵、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我校长期以来重视发挥学科优势,始终坚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为主线,明确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举、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技工作方针。让一切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使一切有利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以科技的最新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造福社会。积极倡导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推动并形成了鲜明的科研和产业特色。

近年来,我校依托优势学科的主要科技成果组建了一批科技企业:

(1)依托建筑与艺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土木水利工程学院相关学科,进一步推进土木建筑类企业资源整合与结构优化,打造以建筑设计研究院为龙头的土木建筑类产业。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持有多项甲级资质证书,被国家建设部确认为全国76家骨干设计单位之一。以设计院为龙头,带动岩土院、监理公司等相关单位,2007年产值过亿,利税近千万元。在承接并完成的大量工程勘察设计与监理项目中,许多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全国建筑方案竞赛、投标中也多次获奖、中标。

(2)依托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优势学科,打造以安徽江淮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合肥邦立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汽车制造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产业。

安徽江淮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及其零部件自动化生产线、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试验装备、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系统等研究开发和销售,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全国的汽车制造业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现正进行股份制改造,为上市创造条件。

合肥邦立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是科技部创新基金重点支持企业、合肥市首批科技创新视点企业,公司主导产品是汽车电子传感器及各类控制器。2007年公司在柏堰科技园区购置了24.81亩土地,计划用两年时间建成300万套汽车电子传感器及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生产基地。

(3)依托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优势学科,打造以合肥工大高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矿井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和铁路信息化建设产业。

工大高科先后取得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三级资质、安徽省软件企业、省级科研单位、安徽省建筑业企业、安徽省安全技术防范设施设计、安装、维修资格等资质认定,产品主要面向我国煤炭、冶金、石化、矿山、军工等大型企业的铁路信息化建设及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改造,已形成以企业地面铁路运输安全调度和矿井移动目标监测与控制两大系列产品,总体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公司现正在做上市的准备工作。

(4)依托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相关优势学科,打造以合肥齐美检测设备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工业管道安全系统研究和检测设备制造企业。

合肥齐美检测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信号高速精密无损检测与安全评估及工业管道安全系统的研究,现享有大口径钢管漏磁高速检测技术国家发明专利和其它管道检测技术专利多项,是我国唯一以钢管漏磁高速检测设备生产单位参与国家漏磁检测标准GB/T12606制定的成员。

通过多年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我校逐步走出具有鲜明行业背景高校的特色之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向科技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能更加便捷地将高新技术转移、辐射到科技企业,为行业技术进步服务;科技企业为学校科研工作提出了工程技术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领域,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科研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同时培养育了年轻教师的工程化经历,丰富其教学和科研经验。我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

篇6

地质工程学是在岩体力学和工程地质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地质工程的定义进行了阐述,但都强调地质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地质体及其改造结果的评估。从工程实践看,地质工程问题可抽象地概括为自然系统和工程系统两个方面。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一个工程系统与诸多自然系统如何实现最佳耦合的一门学科,是在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改造与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工程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2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2.1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地质工程项目从启动到实施过程中,直至项目竣工后的工程运行阶段,都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充满了风险,工程的风险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具有三维结构特征。每一阶段都要对项目目标、约束条件以及项目内容进行实时跟踪、对比分析、调整控制和预测。可见,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控制,以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大小,它不仅使各层次的项目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范于未然,而且要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因此可将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定义为:项目管理者通过对风险的识别、选择相应的手段,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安全效果的动态过程。

2.2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性①项目参与方比较多,如业主、设计方、项目承包方(总承包方、专业分包方、劳务承包方等)、材料供应商等,他们需面对因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引发的一系列的工程风险和因管理方法和手段引发的各种管理风险,认真分析承担风险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同的。②风险是有时限的。不同的风险可能存在于项目的某一阶段,其风险具有潜伏期和活动期两大基本特征,风险的承担者也只在这特定的时间内才承担这些风险。③项目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在对地质体的改造过程中不断地预测将会出现的各种风险并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其项目风险管理不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后用来追查和推卸责任的,而是在出现地质条件突变并有可能影响到区域地质环境时,积极与项目参与各方共同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将工程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的水平。④项目风险管理是有代价的。项目风险的计划编制、识别、分析、监控和处置都需要分配项目的资源,由于项目风险管理是用来减轻或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其真正价值在未来才能体现出来的。⑤项目风险将随项目进展而变化。一旦项目目标、时间和费用计划确定,该项目的风险计划也应当随之完成。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果项目的时间、费用等约束有重大变化时,相对于这些约束的风险也要重新进行评估。

3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①风险分析。②风险辨识。③风险估计。④风险评价。⑤风险评估。⑥风险控制。

4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

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避免或减少项目损失的发生,进行项目风险管理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经济性原则。②满意性与环境协调性原则。③战略上蔑视而战术上重视的原则。④社会责任感。

5我国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5.1目前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弊端

①现有工程保险制度下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a.在我国,工程保险作为一项新制度,工程界、金融界以及有关部门,仍对其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对风险存在有侥幸心理,或是认为实行工程保险将加大工程成本而得不偿失。b.当前,我国推行的建筑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在目前的保险制度下保险人并没有参与到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只仅关注事后理赔,是一种消极的态度。②现有的监理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a.缺乏公正、独立性。b.先天不足,无法弥补。c.安全管理缺乏资金保障,安全条例无法落实。③现有检测机构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a.由施工单位委托的检测机构的工作缺乏公正独立性,为施工单位的利益擅自改动检测数据,出假报告,对工程质量的损害非常巨大。b.检测工作仅对来样负责,降低了检测机构的责任,提高了建设工程的风险。c.监理单位对材料见证取样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有效的对材料进行监督控制,失去了第三方检测的作用。

篇7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教学策略,已成为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一项与国际接轨的举措。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 Polytechnic,以下简称NYP),是新加坡国立的五所理工学院之一,在新加坡及海外国际高等职业教育中享有卓越名校的盛誉。它所传立的办学思想、策略方法,教学与科研成果,大量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表现,吸引了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组团前往学习考察。本文作者也曾多次到NYP学习,进行专业研修及教学考察,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体验,对所见所闻颇有感触,并引发许多思考。

本考察报告试图对NYP的IT专业做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反映,对所获取的大量一手材料及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由表及里、深入分析,探求其办学理念的真谛,人才培养与教学成功的精髓,期望能对我国高职IT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所启发,供国内同行借鉴和吸收。

本文将从IT专业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及科研工作成果四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对高职IT教育改革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1NYP的办学理念

1.1建校历程与办学使命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历史和发展脉络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新加坡政府的国家经济发展局为适应当时新加坡技能密集型工业发展状况的需求,建立了所属旗下的四个技术培训中心:即Tata(印度)培训中心(1972)、Rollei(法国)培训中心(1973)、菲利浦(荷兰)培训中心(1975)与日新(日本)培训中心(1979),以期解决新加坡当时外向型经济、以加工工业为支柱的大量技能性人才的需求。经过近10年的建设,学习和引进许多国外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策略,积累了职业教育办学的经验。80~90年代,又在上述四个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开拓发展了四个科技学院:即德新学院(德国―新加坡,1982)、法新学院(法国―新加坡,1983)、日新学院(日本―新加坡,1983)与精密工程学院(1989),以适应新加坡在该历史阶段的科技密集型工业发展时代对科技型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新加坡政府将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确立为创新及科研工业时代,由此,1992年,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局在上述四个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并于1993年移交新加坡国家教育部隶属。

NYP的办学历史与发展历程表明了与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联和战略性发展进程。对于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这样评价:“经发局的宗旨在于推销新加坡是一个高附加值产业与服务的全方位商务中心,而这有赖于行业优质的工作环境和顶尖的劳动队伍”。今天,NYP的办学使命就是为了适应新加坡当前创新及科研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需求,为迎接逐步到来的知识型经济时代而培养新型、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1.2办学基本状况

下面是NYP 2007~2008学年度的有关数据。NYP的学制设定:全日制三年和业余制高级培训两种结构,招生来自新加坡及海外的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毕业生(含外国留学生)、新加坡社会与企业在职人士。目前在校生规模1.5万余人,教职工总数125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950余人(不含校外兼职教师,生师比约16:1),师资数量充足,素质和质量较高。

NYP目前设立工程/信息技术/设计/工业设计/生命科学/化学技术/商业管理/食品科学与健康科学共9个专业咨询委员会。

NYP教学单位设立7个学院(学系),分别是:工程学院、信息学院、设计学院、交互与数字媒体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及健康学院,共开办32个文凭专业及业余制专业课程。

NYP的两级机构设置合理、职能完善、责任明确、协调有致、运行高效,充分发挥了两级组织的作用和职能。从管理运行体制上看,学校一级的组织主要在办学宏观指导、协调与服务方面承担责任,专业学院在专业设立与发展、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策略制定和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负责任,并有较大的办学自和灵活的管理机制。

NYP在所开办的专业中,重点发展和办学规模较大的是在新加坡科技工业中具有创新特征的专业领域,这些专业涵盖和服务于当前乃至今后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都与新加坡当前及未来国家的发展战略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专业涉及工程技术(计算机、通信、机电等)、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等领域。如工程学院与信息学院的办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目前在校生达到了4900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2%),开办9个专业文凭课程(约40个专业方向),配备师资460余人,建立了近50个专业教学组织机构和科技中心、实验室。工程学院建有应用研究、生物信息技术、电子系统、电子技术、控制工程中心、嵌入式技术中心、IC设计中心、影像技术中心、无线技术中心、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工程设计中心、制造系统与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与系统集成、精密工程中心、快速原形中心、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中心、训练支持与关联学习、工程数学与科学、交流沟通技能等教学组织与科研机构;信息学院建有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软件方法、软件改进、商业信息、电子商务开发、企业系统、金融信息、互联网技术、电子贸易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服务、应用系统、工程信息、软件应用、系统集成、网络管理、通信与网络、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汇聚、互联网解决方案、互联网移动网等24个教学与科研中心。实验室和科技中心的建设投资巨大,拥有各类专业的、国际先进水准的技术装备和系统。由此可体现出NYP在办学侧重、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师资力量配备、教学科研装备等方面的真实状况。

NYP实施开放策略与广泛的国际合作,使办学与人才培养的水平具有国际水准,视野开阔、博采众长、借鉴吸收,紧跟世界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潮流,保持和增长师资的专能,为学生建立广泛、畅通的上升通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各类学生个性化成长,非常人性化。开放的办学策略与方针使得NYP能够始终具有良好的声誉、优秀的生源,培养的人才具有高质量,不断注入办学活力,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持一流的教育水准。目前,NYP与全球240多所高校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与联合办学,合作方式包括互派师资进修或授课,进行学术与科技方面的交流,互派留学生,毕业生直接升入大学本科深造(接受的院校均认可NYP的专业课程及学分)等多种形式。现在,NYP每年约有18%~25%的毕业生直接升本深造,或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行升学或进修。据介绍,学生毕业5年之后,有50%~60%的学生升入或完成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提升及教育。接受NYP毕业生升学的高校中,英联邦国家院校最多,许多国际著名大学,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悉尼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麦吉尔大学,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路丁大学、约克大学,美国德福瑞大学、密苏里大学、俄勒冈大学、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都是NYP毕业生的深造目标。

2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2.1NYP的IT专业设置

2.1.1学科专业的设置方向与定位

新加坡政府推行“教育必须配合经济发展”的方针,因此把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基本放在了实用(或应用)领域,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不搞小而全,不平均财力,而是发展那些与新加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凡是耗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性学科,即使是像新加坡国立大学,也基本上实行“拿来主义”。NYP这样的理工学院,依照国家这个办学总方针,基本上不搞基础性的学科研究,但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先进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视,如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应用生物科技与信息技术研制成功便携式DNA检测仪,便于远程、实时地采集和传送DNA数据,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刑侦办案、法庭案件审理等诸多领域。

专业设置的方向明确、清晰和定位准确,十分强调专业在行业领域的应用特征,坚持以学科(知识)基础为特征,以掌握技术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应用领域中的具体实现策略及运用为目标的专业特征。因而专业的领域及应用特色非常鲜明,专业适应面适中,而深度方面却很突出。专业设置的另一特色是对应用领域中的背景知识介绍和研究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的细化与扩展,由此加强了专业领域的应用性和深广度。

为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领域应用而办学和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十分强调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师生创新意识,以Innovation(创新) 一词为主要表达理念的大幅标语和宣传画像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十分抢眼和醒目,起到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树立创新意识。NYP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宣传方面,在办学策略、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过程中处处得以体现。如课程体系的创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并驾齐驱”,分别体现课程内涵,实现课程的整体功效。

2.1.2IT专业(Diploma)设置解析

NYP的IT专业集中设立在信息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工程学院(School ofEngineering)。信息学院设置5个专业: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工程领域信息技术(Engineering Informatics)、商业领域信息技术(Business Informatics)、多媒体与信息通信(Multimedia & Infocomm Technology)、企业领域信息技术(Business Enterprise IT);工程学院开设电子、计算机与通信工程(Electronics Engineering,Computer &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综合性的1个IT类专业。每个专业有开设3~4个专业方向,以培养专业领域人才多样化,突出特色和适用不同职业范围。这里以信息技术专业为例,对专业设置进行分析,以观其貌:

(1) 专业概要

综合学习软件设计技术与创新策略方法,目标为培养现代的IT专业人才,适应和服务于多个工业领域。进行软件的开发与创新,应用并集成软件分析、设计和开发技术,用于工业领域的知识增值与服务,并保持在技术动态变化中的适应性和个置。专业能力培养集中于以下4领域,即4个专业方向:

① 互联网,信息安全和移动计算

② 数字(媒体)娱乐

③ 金融与投资领域中的信息技术

④ 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信息技术

(2) 课程目标(Course Aims)

① 强有力的程序设计技术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软件开发技能

②IT的广泛技能,从软件设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数据库设计、移动计算到企业应用的软件开发

③ 软件工程和在各类工业企业中的集成技术,包括电子商务、银行和财务服务、数字娱乐、生命科学和系统集成的领域

(3) 专业(职业)前景(Career Prospects)

具有信息技术专业文凭资质,在软件开发和创新方面具备高素质和多技能。在工业界具有广泛的职业前景,可承担软件开发工程师、Web开发技术专家、项目管理职责。毕业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开始在工商业界和在IT技术方面建立业绩,并通过知识更新和技能的提升继续新的职业定位,或获得在当地及海外大学的深造机会。

2.2专业课程体系

2.2.1课程结构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设置核心课程(Core module)、规定选修课程(Prescribed Electives)课程和补充学习内容(Complementary Studies)。在第一、二、三学年均设置核心课程,二、三学年则增设规定选修科目,从一、二学年就开设专业应用方向的背景知识等补充学习内容。表1是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开设的全部课程与学期进程安排)。

2.2.2专业课程特点

专业方向课程的方向性十分明确,强调技术在行业的应用特征,专业设置以应用为方向、以学科和技术为基础。专业领域的特色鲜明,深度显著,广度适合,所需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掌握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的细化与扩展。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并驾齐驱”,分别体现课程的内涵,实现课程教学的整体功效。

NYP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具有同一结构和特征,即:不设置公共基础学科,如外语、文化基础、政治类别方面的课程,体育素质训练及活动以俱乐部方式在课余开展。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就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课程门数设置约50门,课程时数基本分为30/60/120(个别课程45/90学时),总教学课时达到2700小时以上。专业课程的学科基础性较强、内容多、形成模块系列,学科知识与实践衔接性好。如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52门,但针对每个学生则只有32门。在该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课程10门,技术基础/技术应用课程7门,专业方向课程20门(每人选5门),应用项目实践课程12门,职业素质课程3门。课程体系中单独设立实践环节课时数为480小时+24周的实习或毕业项目,各12周。实践环节所占学时比例很高。在NYP课程体系中,基本不安排软件工具及操作使用类的课程,这些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教学过程及实践环节由学生自学掌握,课时利用率高。

NTP的课程体系既有较强专业(方向)针对性,又具有基础理论的相对深入与宽广特色,并认为学科基础和技术理论的奠基特征与专业能力形成的根本,同时设置不同的专业领域主流应用方向课程,引导学生向专业个性发展和发掘学生潜力,同时,也使学生未来就业和升学的通路多样化,对职业的选择性强、职业岗位覆盖面广。

NYP的课堂教学全部精力集中在知识传播、技术方法理论的分析与技术掌握上,或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思路和实现的策略方法方面的引导和实践,教学启发和创新意识十分突出,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得到较好的优化,教学的实效性很高。

我们注意到,NYP的教学改革注重的是内涵,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理论课程依然采用传统大课堂讲授方式上,传承高等教育经典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作为教学目标的先导和基础,重视专业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学科知识、技术要领、工程规范、项目经验)的必备和掌握,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模式、综合运用模式。

NYP的一般课程(非项目课程)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理论讲授、实践环节和辅导课。课程聘请课程经理,负责课程的设计、教学大纲制定、师资配备、教学内容及材料的准备。通常课程经理将组成教学团队,配备3~5名教师,理论课程由主讲教师担纲,实践课和辅导课配备团队其他教师实施教学,即课程的教学是由整个教学团队进行运作。在实践课和辅导课中实施小班授课,师生比通常为1∶22~25,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得到保证。实践教学与辅导教学活动完全要求配合、消化、巩固和补充融合理论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解决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完整实现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教学活动是一个团队协作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是NYP的教学特色。在一般课程教学期间,实践项目(内容)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并不强调项目的综合性(实际上这个时期也难于做到),项目的实际带有层次性和递进特征,综合性的项目实践通常设计为12周。

2.2.3学术管理及课程开发

NYP的学术管理架构为专业课程开发、学术评估两部分,它们的关系为循环机制,不断实施改进和调整,专业课程开发组成与过程如图3所示。

专业课程开发分为六个阶段,也设计成循环改进的机制,如图4所示。

2.2.4课程的教学大纲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从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介绍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历程,提出增强专业价值的方法与措施。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增强专业价值是地方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诉求。黄淮学院近年来紧紧围绕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紧扣产业办专业,牵手企业促学业,强化职业促就业,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价值。

1 瞄准软件产业需求,专业建设实现由“普通”向“特色”转变

软件产业是国家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河南省重点培育发展的7大支柱产业之一,面对软件产业庞大的人才市场需求,黄淮学院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强力推进了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经过数年的发展,该专业已经初具规模,特色优势逐渐凸显,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接更加紧密。2010年,软件工程专业被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软件工程专业被批准为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 加强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实现由“理论教学型为主”向“应用教学型为主”转变

师资队伍建设是增强学科专业价值的保证。近年来,信息工程学院采取系列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为落实学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学院先后选派36位教师到苏州国际科技园、IBM无锡公司、成都天府软件园、北京中锐咨华科技有限公司、Oracle公司等单位挂职锻炼或实岗培训。截至目前,软件工程专业拥有正教授4名、副教授8名、博士2名、硕士18名、外籍教师4名、外聘行业企业专家7名、省级重点学科团队1个、省级重点专业团队3个。教师队伍中包括“河南省教学名师”1名、河南省骨干教师4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市厅级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4名。教师中取得系统架构设计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软件过程能力评估师等执业资格者16名,具有工程系列职称者5名。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增强专业价值目的。为此,软件工程学科专业不断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下移”,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面向软件及相关产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聘请相关行业、企业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参与修订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师与学生一体化学科竞赛,积极推行案例式、项目(企业项目和教师项目)驱动式和模块化课堂教学,组织开展项目实战、创新工作室、第二课堂等校内创新教育,不断创新分段式、嵌入式、顶岗实习式等校外开放式实践教学;利用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学生科技产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金等,精心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与企业联合进行Java认证、Oracle认证、MCSE系统工程师认证、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评测师等行业资格认证,逐渐完善了覆盖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近年来,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1%,年终就业率达到97%,就业岗位与专业匹配度一直保持在98%以上;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际大学生ACM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等各类活动中获各级奖励60余项。2012届毕业生张金科大三时研发出“WAP构建无线校园”,获得“第七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铜奖、河南省特等奖,在大四组建了思图网络公司;同届毕业生王乙丞在2011年申报了4项“节水减排”国家专利,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创业公司。2013届毕业生生俊的毕业设计作品以8.5万元卖给香港一家公司。

4 强化实践平台建设,实现由“低层次、陈旧化、辅助理论教学”向“高规格、工程化、满足应用教学需要”转变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是增强学科专业价值的关键。近年来,学院本着“工程化、高规格”的指导思想,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原则,校企协同创新,构建了“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即校企合作发展联盟,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已与26家软件企业建立了合作发展联盟;“两翼”即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截至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在校内已建成“计算机综合实训教学示范中心”“数字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依托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产业园,建立了大学生软件开发中心;与河南铭安科技有限公司、IBM无锡基地、中关村软件园等26家企业建立了软件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项目设计、项目管理、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精神。

5 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实现由“少、小、弱”向“多、精、强”转变

提高服务能力是增强学科专业价值的体现。2009年以来,学院坚持贯彻“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通过项目带动,在应用软件及相关领域完成河南省科技厅科技项目、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等省级纵向项目5项。同时,依托产学研基地,成立了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光伏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交流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相继完成了全国农贸洽谈会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电子政务、企业ERP软件开发、新生注册系统开发、P-集合理论在金融风险动态数据分析技术、养殖业远程监控系统技术、医学图像检索技术、智能车辆管理系统等32项校地、校企横向合作研发项目。其中与驻马店市天元芝麻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合作,签订了国家发改委中粮集团项目“驻马店市天元芝麻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平台扩建项目设计与开发”,该项目系统已正常运营,电子订单交易系统实现年交易量2400万手,计240万吨;农副产品网上商城实现年成交额30 000万元;为合成训练基地研发的武器装备管理系统、为共青团河南省委研制的信息管理系统已使用运行3年;开发设计的河南省、湖北省人力资源一点通、驻马店市电子政务平台等多项系统均投入使用。2010、2011年,学校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发展(成长)最快高校”“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最佳院校”。

6 结语

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社会对软件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淮学院软件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将顺应时代的需求,逐步形成一套具有黄淮学院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规范,在省内乃至更大范围能起到推广和示范的作用;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双师为主的教学队伍,使学科和专业建设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形成一批先进的专业实验室,支持软件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科技活动;促使学院下大力引进和使用国外优秀教材,同时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一起编著具有专业需求特点的教材及实验材料,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适合学校特点的特色专业教材;提升学院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职业岗位 汽车服务工程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utomobile Service Engineering Specialty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Vocational Position Ability

DENG Yanning, LI Fazong, CUI Zhonghua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016)

Abstract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the current automobile servic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combining with the automobile service enterprise professional ability request, building the automobile service engineering specialty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vocational position ability, Thi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post ability of students, meeting the talent demand of automotive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and its service field, enhancing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

Key words vocational position; automobile servic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汽车服务的内涵由以前单一的汽车销售、维修为主的服务发展成为从汽车出厂到销售、售后服务、旧机动车交易,直到汽车报废、回收为止的整个过程中一系列的服务管理和技术支持等服务内容。汽车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汽车服务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重技术、轻服务”的汽车服务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阶段汽车服务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1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已经完成了从公务用车向家庭用车阶段的转变,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去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为1900多万辆。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我国汽车服务业得到了前所未有快速的发展,各地的汽车4S店、汽车快修服务、汽车租赁企业、汽车金融公司、汽车会展公司都应运而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导致汽车服务人才缺口巨大,大量汽车技术人员或者其他服务行业的人员转到普通的汽车服务岗位,表面看似乎达到了量的要求。但是,由于汽车产品的特殊性,没有工科背景的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汽车专业技术知识,没有汽车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对汽车技术不了解,技术服务不到位;汽车技术人员只懂技术,不懂服务管理,服务理念缺乏,服务意识薄弱,这两类汽车服务人员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顾客满意度低,对于汽车服务 “质”的要求大打折扣。复合型汽车服务人才的缺乏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汽车服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此,我国许多具有汽车专业的高校应时代要求开办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部分缓解了该领域人才缺乏的局面。各高校一直以来比较擅长于培养传统的汽车技术人员,但由于汽车服务工程是一门新设置的多学科复合型专业,涉及到较多不同学科的知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师资的数量不够,实践经验也明显不足;教学内容上,比较偏重汽车理论知识,缺乏服务实践。这样的教学不能完全满足汽车服务行业的需求。因此根据汽车服务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培养合适的汽车服务人才,提升学生竞争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当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一门新设置的专业,它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多学科复合型专业。传统的汽车专业在培养汽车技术人才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汽车服务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部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的现象。例如汽车服务工程课程中就包含了汽车营销学、汽车保险理赔、二手车贸易方面的内容。重复课程的教学使教师浪费了精力,学生失去了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2)服务类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落到实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实践主要由汽车技术知识的实践和汽车服务类实践组成。有传统汽车专业为基础开办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高校在汽车技术知识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安排在校内实验室进行,教学效果较好。汽车服务类实践由于缺乏校内实验室,受到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多安排为下企业实习。但是,企业有自己的生产任务要求,并不会让学生参与企业主要职能岗位的实习,学生的动手能力未能得到真正训练。

(3) 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非常缺乏。传统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以“学科本位”来设置的,过于重视学科的完整性,过于强调专业领域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没有考虑到汽车服务企业实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容易造成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脱节。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上岗就业,而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上岗培训后才能正式走上工作岗位。

要解决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根据汽车服务人才需求明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然后,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汽车服务企业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设置有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本专业培养计划,并对教学实践不断加以完善,努力探索和发展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3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我们在对社会和汽车服务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工程学院的“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教学理念,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提取出汽车服务企业的主要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企业的能力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

3.1 培养目标的设置

结合宁波市汽车服务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宁波工程学院“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理念,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以汽车服务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培养具有职业岗位需求的素质和能力,掌握汽车技术基本知识和服务管理基本知识,适合汽车服务发展所需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3.2 汽车服务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通过对汽车服务企业进行走访和调查,了解到宁波市汽车服务企业急需的既懂汽车专业知识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德育先行,熟练掌握汽车专业知识,熟悉汽车构造、检测和维修理论,熟悉服务市场的贸易规则,懂市场营销和企业经营管理,并具备较强的汽车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主要职业岗位进行深入分析,提取出宁波市汽车服务企业主要的职业岗位具有的能力,包括工程技术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工程技术能力是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机械设计基本能力、工程计算基本能力;专业基础能力是对汽车结构、原理的基本认知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是汽车故障诊断检测能力、市场分析策划能力、保险理赔能力、机动车评估鉴定能力和汽车业融资信贷能力。

3.3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结合宁波市汽车服务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将职业岗位能力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理论课程体系和各类项目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4 总结

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起点,将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转换成内容、课程、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贯穿主线,强化专业综合能力。搭建教学全过程、全方位渗透培养专业综合能力的平台,所有课程和活动都围绕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使教师参与投入,更有利于现有师资、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并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条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图1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框图

基金项目:宁波市2013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项目编号:YGH031);宁波市高校特色专业(汽车服务工程)建设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王群,陈明,冯晓.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及其类别的分析——以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08,No.25811:146-148.

[2] 刘平.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v.25;No.9203:126-128.

[3] 吴海荣.应用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No.14612:58-60.

[4] 姜莉,于春鹏.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No.38320:229-2306.

篇10

关键词:实验体制现状;结构重组;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管理

一、实验室体制现状分析

1993年,为开展计算机教学,学校在原图书馆(目前为4号教学楼)六层建立计算机房,由原计算机管理系负责管理,承担全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工作。

1998年,计算机管理系机房改建为山东经济学院计算机中心,由教务处管理。同年7月,计算机管理系设立经济管理模拟实验室,原属计算机系机房管理的小型机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组成与原理实验室划归经济管理模拟实验室管理,实验室设在图书馆六层。

2001年,计算中心由原图书馆六层搬迁至新建成的三号教学楼(电教楼)6层、7层:经济管理模拟实验室同期搬入3号教学楼3406房间,计算机组成与原理实验室搬到2层,网络实验室搬到8层。小型实验室与2003年暑假期间搬迁至3号教学楼地下一层。2003年7月,信息管理学院所属实验室资源归并后成立信息管理学院实验中心,办公室设在3号教学楼8层。

2004年,根据学校安排,山东经济学院计算机中心由信息管理学院管理,原信息管理实验中心与山东经济学院计算机中心合并,正是成立信息管理学院实验中心。中心承担全校公共基础课程、信息管理学院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2010年5月,为适应学校建设高水平财经大学的需要,学校成立山东经济学院实验教学管理中心。中心为学校直属的正处级教辅单位,负责学校实验教学、实验室的规划、建设、适用于管理和教育技术应用等工作。将信息管理学院所属16个基础实验室整合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并入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将分散在院系管理的实验室集中到新成立的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实行统一管理。

2011年11月山东财经大学(筹)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中心和经济学科实验教学中心是在整合原山东财政学院、山东经济学院管理学科、经济学科实验室以及文、理学科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11年11月成立,是在学校领导下负责组织和开展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管理的教辅单位。

二、深化实验室改革,构建创建人才培养体系

1、不断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

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中心是以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17个本科专业为主要依托,面向全校开展管理学科教学、科研的重要实验基地。依照"实验机构共管、实验资源共享、实验环境场景化、实验管理规范化"的实验室建设原则,中心实行了人员统一管理、使用统一管理、维护统一管理、建设统一管理的"四统一"管理体制,实现了管理学科大类实验教学资源的广覆盖和资源共享,并且为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等专业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心目前拥有实验教学仪器设备6907台(件)(微机2071台),总值2154万元。下设企业管理综合实验室、ERP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综合实验室、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信息系统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等35个实验室,总面积3956㎡。拥有管理学、会计学、数字媒体内容三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企业电子商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素质测评三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目前开设管理类实验课程66门,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28门,开出各类实验项目133个,年实验生学时数达672600小时。

经济学科实验教学管理中心主要面向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金融学院、保险学院、国际经贸学院、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 11个二级学院的本科、专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组织与开展实验教学。支撑经济学、金融学、人文社科、数字化外语、经济模拟等山东省高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以及金融服务外包创新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负责对舜耕校区实验楼、圣井校区逸夫楼的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实验面积22497M2,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软件及物资4000多万元。为满足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设计实验要求,建有71个基础与专业实验室.

2、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我校中心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深化改革,完善实验室建设体系,制定出一套完整、科学、协调的管理体系,理顺实验室管理机构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关系,明确职责,以保证实验室管理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地运行。(1)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中心现有专职管理人员10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2)经济学科实验教学中心现有专职管理人员26人,其中教授1 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副高职称12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11人;硕士生导师1人。两个中心都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职称结构较优、专业与技术水平较高、热爱实验教学的管理与技术队伍。

3、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室建设

实验教学工作可以分为常规实验教学和开放实验教学。首先是结合本科教学评估的成果,积极稳妥的推进实验教学工作的进行,进一步调动教学单位、授课教师、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结合常规实验教学,开展开放实验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放实验教学主要有开放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开放实验教学工作的实施与评价、开放实验教学活动的监督体系建设等内容。开放实验室不仅有利于不同学科间学生的交流,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开放实验室不仅要对全校师生,而且还要的企业开放,合理收取费用,实现投资效益并促进对外交流。同时,要允许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使学生有足够的 时间进行实验、促使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实验设备使用率的增加。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结合教学单位的学科建设和实验教学开展情况,积极稳妥地进行实验室建设工作,为实验室教学提供基础保障。

总之,两个中心将按照学校确定的"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以财政、金融、会计、工商管理、国际经贸为优势和特色,文、法、理、工、教育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学科专业定位,深入探索高等教育特别是实验教学内在规律,进一步科学规划与布局实验室,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不断强化经济学科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建设,改革与创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与课程体系,推进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服务是第一要务"的宗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推进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树郁,林明河.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和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