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互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交互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交互的意义

篇1

台》的作用和意义,说明其对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教学管理平台 辅助作用 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应运而生。为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新时代交互英语》网络教学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的精神编写,注重计算机学习和课堂教学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又主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有助于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监控、管理作用

网络辅助平台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成绩、学习作业、学习答疑等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教师,便于教师对学生的上机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管理以及个性化教学。教师还可通过分级成绩管理、单元成绩管理、期末成绩管理等功能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直观准确地查阅和分析,有效地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通过网络辅助平台中的“我的消息”“公告栏”等功能,教师可以各种教学信息及通知,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近期的教学计划,了解相关教学内容,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预习和复习,实现课下为课上服务。

二、有助于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别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一个教师要面对四十多个甚至是七八十个学生,每个学生能够得到的机会和老师的关注是极其有限的。但借助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传统英语教学的这一弊端得到极大改善。通过网络辅助教学管理平台,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完成,并通过网络随时向教师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这样,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英语的方式和进度,得到了更多锻炼机会,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逐渐消除,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三、有助于英语课堂有效延伸,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通过网络辅助平台中的“资源上传”等功能,教师可上传文本资源、文件资源和网址资源等,实现了资源的立体化,多元化,时时化。同时,通过网络辅助平台中的“资源浏览”等功能,学生可浏览下载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使英语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果。此外,借助平台这一载体,教师之间也实现了资源共享,实现了资源的丰富化和资源获取的高效化,实现了师师交互。当然,对教师而言,使用此平台辅助教学可能要比传统模式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而且对教师自己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但与所取得的效果相比,这种投入是值得的。

四、有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个性化交流,实现个性化教学

自主—交互式教学模式中的交互性涵盖三个层面: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人机交互。其中的师生交互除了指教师对学生的面授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多媒体进行的虚拟师生交互。在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对某一个学生进行长时间的个别辅导,同样,学生也不可能在课堂上得到教师一对一的个别的辅导。通过网络辅助平台,学生可通过发送“短消息”的方式给教师留言,提出好的教学建议,还可以就自己困惑的问题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通过查看网络学习系统记录,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弱点,以“系统管理短消息”的方式及时告知学生学习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并要求其及时更正。网络辅助平台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体现了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导向和解惑作用。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平台,既有助于师生建立相互支持、关系融洽的学习共同体,也有助于发展积极的、建设性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借助交互式网络辅助教学管理平台,学生课前、课后的自主性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得以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同时学生的学习也更加个性化,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得到相应提高。《新时代交互英语网络辅助教学管理平台》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其作用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必须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帮助大学英语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高玉兰.基于网络的自主-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学学刊.2004(9).

篇2

新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也使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成为可能。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利用网络背景下高校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新形式和新变化,我们提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指导的,以现代计算机网络环境优势为基础的,从“教”到“学”的全方位变革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单项灌输的知识内容,而是主动地选择与研究。同时,这种模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围绕某个主题构建团队小组,然后以网络为平台,以学生之间的合作为动力,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网络互动教学还可以实施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借助于Internet进行BBS交互时,可以通过Telnet登录到一台主机上,然后才进入BBS系统参加讨论。这种方式一般是由专职教师监控,学生可以在自己学习的特定主题区内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即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所看到。这种学习过程必须由具有特权的领域专家监控,以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2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调查

为了了解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学生中的认知度和态度倾向性,设计了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高校学生,以市场营销专业与非市场营销专业划分为两类,在网上一共回收86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限问卷81份。其中,市场营销专业32份,非市场营销专业49份,分别占比率39.51%和60.49%。

2.1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知晓度在网络互动教学认知度调查中,设计了两个问题项:“是否听说过网络互动教学”、“在以前学习中是否接触过网络互动教学”。关于是否听说过网络互动教学中,64.2%的同学听说过,35.8%没有听说过,网络互动教学在同学中的普及率不高,对于教学方式的创新的推广普及应该全面开始进行。在以前学习中是否接触过网络互动教学,其中33人接触过,48人没有接触过,接触过网络教学占40.74%,没有接触占59.26%。这说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高校中还不是很普及,许多同学仅仅听说过,还没有真正接触过。

2.2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认知度在对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认知度调查中,共涉及到四个问题:“网络互动是指在实验室利用互联网进行实验教学”、“网络互动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等手段进行教学”、“网络互动教学模式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需要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等。认为“网络互动是指在实验室利用互联网进行实验教学”占比49.38%,而有50.62%的同学不认同这一观点。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等手段进行教学”这一观点,83.95%的同学认同这一观点的,只有16.05%的同学不认同。这说明学生对网络互动教学还不是很了解,许多同学把网络互动教学看成仅仅是在实验室进行的软件教学,或者仅仅是利用多媒体和视频课件进行教学,这种对网络互动教学的浅层次认识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推进和实施的难度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资源和工具”,80.24%的同学同意这一观点,只有4.94%的同学不同意;同样,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需要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的观点,持同意观点的比例也是非常高,占比83.96%,只有2.47%的同学持反对意见。由此可见,虽然高校大部分同学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认知度还比较低,但对于变革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他们都是非常支持的,也是非常期待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2.3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态度倾向性虽然大部分同学对网络互动教学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但对这种教学模式支持的态度倾向性却比较明显。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对“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自主性”的观点,61.71%的同学表示赞成,只有8.64%的同学不同意这一观点(见图1)。同样,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积极性”的观点,71.61%的同学非常认同这一观点,而仅只有9.88%的同学不同意。通过对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态度倾向性的调查,可以发现,目前高校大部分学生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持比较积极的态度,比较赞成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都有大有裨益的。

2.4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前景在对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前景的调查中,设计了三个项目:“变革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是势在必行”、“目前高校推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已经成熟”和“我会配合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推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第一个问题的调查中,同意变革的占64.2%,不同意的占9.87%,还有25.93%的同学持观望态度(见图3),这说明大部分同学是支持变革目前的教学模式的。对于目前高校推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条件是否成熟这一问题,44.44%的同学认为已经具备这种条件,23.46的同学认为不成熟(见图4),这说明新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这也是改变教学模式的长期过程,在教学准备上以及学生引导上要做出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多进行经验交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意见。在是否配合老师推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76.54%的同学愿意配合,只有2.47%的同学不愿意配合,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非常支持和期待。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在高校推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前景不是非常乐观,许多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但学生认为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是势在必行,学生的支持是教学改革尝试的基础,因此实行教学改革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在其中必须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同时吸取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在推行网络互动教学的试验中,多多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以学生为导向,和学生共同推行教学的改革。

2.5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学中的适宜性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否适合于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还有待考场。在调查的81位同学中,虽然有49人是非市场营销专业,但他们同样也学习过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53.08%的同学认为这种模式适合于市场营销学的教学,9.88%的同学认为不适合,37.04%的同学既不同意也不反对(见图5),这说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和非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适宜性,其看法是不一样的。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市场营销这门课认识更深刻,更能领会这门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所以比较认同其适宜性;而对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是持观望态度的。由此可见,对于网络互动教学这种新型模式,可以现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中先进行试行,待效果比较明显后,再在其他专业的教学中再推广,目前不适合大面积普遍推广,由此推行这种教学模式一定要慎重。

3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变革目前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是势在必行,虽然学生对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知晓度和认知度还不是很高,但对其积极支持的态度倾向性都非常明显。对于其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适宜性问题,从调查可以看出,虽然大范围推广这种新型模式的条件还不是非常成熟,但至少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教学中是非常适宜的。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以企业等组织的营销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这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的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相宜的。具体而言,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网络互动教学模式:

3.1开发市场营销教学数据库开发市场营销教学数据库是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网络互动教学模式的基础。可以根据市场营销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按照不同章节,分别从教学课件、习题、案例讲解、作业及小组讨论等内容开发市场营销教学数据库,并将内容放在建立的教学个人网站上,学生通过浏览网页对授课内容进行复习、消化和吸收,对布置的作业在BBS留言和讨论,老师在网上进行在线答疑和点评,从而充分发挥网络互动教学的优点。

3.2市场营销虚拟教学情景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在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生动直观、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可以针对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内容的丰富、多媒体展示等特点创设营销虚拟情景,从而增加学生的营销体验。比如,可以开设网上商店,学生按照小组分工分别担任网络CEO、CFM和CMO,通过网络销售演绎电子商务交易等许多教学内容。

3.3市场营销慕课教学开发及设计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是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市场营销学慕课的开发和设计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市场营销按照内容体系制作开发成各种图文并茂的慕课资源,学生通过对慕课资源从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感受,提高对营销理论原理的理解深度。第二步是将这种慕课资源与一些市场营销实战模拟操作软件相结合,通过慕课设计的背景材料、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或操作。

篇3

在新形势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思想上不重视,理念上不更新,措施上不跟进造成的。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忽视了对网络技术发展的研究,就不能敏锐地捕捉到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资源利用开发的全方位的改变,就不能及时地提出并实施应对措施,长期以往,就会逐步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机遇。目前对于移动互联网对网络远程教育影响的研究,很多网校重视不够,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对新情况、新诉求漠然置之。虽然在现阶段,传统模式还能够维持网络远程教育的运转,但措施将越来越不得力,服务学员的能力和质量也将越来越不能够得到保证。

2新形势下创新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面对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各个网校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创新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的手段,适应新形势,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学员:

(1)重视趋势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各个网校都应该认真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对网络远程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这个大趋势,才能够把握网络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才能在网络远程教育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一个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各个网校更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方便学员,提升教学质量。

(2)完善服务平台,为学员提供全面的网络技术支撑。作为网校,一方面要完善传统网络远程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桌面系统的访问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更要大力建设网络远程教育资源的移动互联网访问平台,为学员提供友好的界面操作,兼容包括Android,iphone,ipad在内的移动终端。网校通过整合好各种网络平台资源,以适应各种访问方式,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访问方式,方便学员的登录学习。

(3)革新课时体系,为学员提供碎片化学习的授课模式。在总教学量保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有的以课时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变革为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即将网上的授课视频以一个课时为单位变为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进行授课内容的组织,将每个学习视频的时间缩短为10~20min。通过革新,一方面使每个视频的知识内容更具完整性,另一方面也适应了一般大学员一次适宜的移动学习时间为5~30min的调查结论。通过学习更新,有利于学员充分、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积少成多,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课程学习,避免了没有延续性闲暇时间所带来的困难。

(4)及时更新内容,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课件资源。教育资源质量的高低是吸引学员接受、参与网络教学的关键,网校一方面要有优秀教师担当主讲老师吸引学员,另一方面更要有好的教学内容,最新的学科知识留住学员。这就要求网校要不断地遴选优秀主讲老师,创新教学形式,更要不断借鉴其他网校和教育机构的成功经验,不断更新教学资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适应在职学员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

(5)构建交流平台,为学员提供资源共享的畅通渠道。网校可以重点利用移动互联网构建便捷的学员与老师共同参与的交流平台,如建立BBS、微信群、QQ群等,在平台上可以进行实时咨询、答疑、交流学习心得,共享学习经验和课外学习资料。交流平台的建立,使得传统网络远程教育枯燥的单向授课变成了丰富多彩的群体性共同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想更容易出现了碰撞,产生新知识、新经验,使网络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更好地促进学员主动学习。

篇4

【关键词】移动互联 混合式教学 教学网络

1 引言

科技工作者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从而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本职工作的需要。当今,由于知识膨胀和衰退的加速,在高校学习到的科技知识很快就变得陈旧,作为科研工作者、行业执业人员、普通的从业人员,均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理解新的理论、了解新的信息,才能在工作胜任自己的岗位,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本职工作的需要。如何为行业从业人员和科技工作者进行知识更新和扩充,针对性地培养其创新能力,是培训式教学一直在追寻的问题。通过对现阶段信息技术的了解与应用,特别是国外在知识理新和服务体系方面信息平台建设的研究,可以发现建设一个基于移动互联,即包括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的线上服务平台是及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的混合式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可以将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社会动态、经济动态在平台中进行传播,有利于培育创新型人才,促进知识的更新换代,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有所针对地培养适用人才,更好地为我省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基于AICC、SCORM建设混合式教学网络平台

国内应用的在线学习管理(LMS)系统,其技术和设计思想大多来源于美国等信息化发达国家,比如北大青鸟教育集团采用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Force 6.0 LMS ),就是采用与美国SKILLSOFT公司合作开发,在课程兼容上一般支持AICC 或者SCORM标准,而国外比如SKILLSOFT公司、NETG公司等提供的电子课程,也基本采用AICC或者SCORM标准进行开发,两者匹配度高。而在国内职业教育等培训实际应用中,视频、WORD、FLASH等非标准课程大量应用,这些课程在仅支持AICC 或者SCORM标准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LMS)中,就很难得到全面完美的兼容管理要求。具体规划如图1所示,通过对该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开发成果,对国际AICC、SCORM标准以及全球学习联盟IMS标准、台湾ELOCC标准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填补了行业空白,满足了客户支持不同课程在线学习并进行学习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大大拓展了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教育培训领域的应用空间和范围,也实现了更加规范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的设计。

3 平台的整体架构

基于移动互联的混合式教学网络平台围绕学科资源库和网络课程进行核心体系构建和开展协作性实践活动。通过多类课程的收集和存储构建学科资源库,这些学科资源库不仅来源于系统后台的课程上传,也来源于网络上热点课程的采集,但这一部分内容由于存在版权问题通常需要用户自行购买,另外,学科资源库同时也来源于平台用户以作品库的形式存在的自身录制和分享。具体架构如图2所示。

混合式学习主要体现在将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网络化的学习方式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课堂教学方面,在平台中通过教学环境设置、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课程内容重点与难点讲解、课堂评价等方面体现;在线教学方面,通过多媒体在线教学、在线智能答疑、在线讨论与交流、在线教学评价、基于项目的网际协作学习、在线个别辅导等,打造全方位的移动互联学习平台。为评估混合式教学网络平台能否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在平台中可以开展考试测评、档案袋评价等,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的、发散性的评价。

4 平台所采用关键技术

4.1 移动互联教学及其安全保障

根据移动通信平台先进的技术优势,创新提出移动网络学习平台。利用移动通信平台技术实现随时随地全方位学习的需求,实现多媒体移动学习模式,并且率先在移动学习领域引入学习管理模式,实现学分制的学习模式,使移动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查询,内容展现而是教学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移动通信系统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多媒体业务,此时的移动教育在方便性以及服务质量上都将会发生空前的变化,教学活动将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并将得到高质量的保证。将移动通信平台技术用于教育,可以将它作为一个工具提高人们对教育的注意力,为教育分配更多的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移动学习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移动通信平台技术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将使移动教育系统给使用者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在移动互联过程中,从各方面考虑交互应用系统的安全威胁,对系统进行足够的安全保护。为了达成安全目标,在技术上实现如下安全机制:标识和认证、访问控制和授权、数据安全保护、会话控制、运行安全保护、加密支撑、安全审计、隐私保护以及其它(如时间戳、随机数产生)等多个方面,每一个安全机制都需要通过相应安全功能点的实施才能得到保证。

4.1.1 用户认证过程中的安全验证码研究

本项目将采用动态的验证码生成以及非持久化的验证码图片存储技术实现用户认证过程中的安全认证码问题。

4.1.2 系统级密钥保存和使用技术研究

在本项目中研究基于推送的主动教育服务管理平台将遵循变换原则、不可见原则、不重驮则、分散保存原则、赋值原则等基本原则进行设计,确保系统级密钥的安全。

4.2 多终端全媒体学习

充分利用原有网络在线学习的应用基础,在全国率先利用无线网络技术,独创性的研发出智能终端学习服务,推出了“电脑+平板+手机+数字电视”的全媒体多终端学习模式,学员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通过电脑终端完成精品电子课程、图书、期刊等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人手一台的手机终端,完成学分查询、信息浏览、考试和必修课程、图书的学习。

再者,学员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学习客户端时时上网的优势,进行电子图书和精品课程的学习,让学员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自主学习。还有,随着数字电视已经普及、三网融合的逐渐实施,充分发挥电视屏幕大、普及率极高的优势,通过家庭数字电视来完成各种学习。

特别重要的是,在线多终端全媒体学习平台在创新实现全媒体多终端学习环境上,还特别解决了移动学习和数字电视等终端学习跟踪和学习质量评估的技术难题。所有学员,不管是利用电脑、手机还是数字电视等终端,平台都能时时记录学员的知识点掌握以及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等数据,进行各种学分、学时、课程点击率、学习排名等报表分析,为真实、全面、大量、动态的掌握学员电子化培训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5 结论

本文利用第三方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支持视频、WORD、FLASH等非标准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是对该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开发的成果,支持当今国际AICC和SCORM1.1/1.2标准;同时支持流媒体、文档等非标准课程,实现了非标准课程与标准课程相同的学习效果和管理要求,对国际AICC、SCORM标准以及全球学习联盟IMS标准、台湾ELOCC标准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填补了行业空白。在全媒体多终端学习环境上,创新性地解决了移动学习和数字电视等终端学习跟踪和学习质量评估的技术难题,满足了客户支持不同课程在线学习并进行学习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大大拓展了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网络教育培训领域的应用空间和范围,也实现了更加规范科学的培训管理体系的设计。基础技术的积累将为日后包括APPs等移动互联教育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技术基础与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Shimomura T,Ikeda K,Montanaro A.Distribution and Sharing of e-Learning Courseware by Weighted Keywords[J].2015(05):698-703.

[2]金贵朝.MOOC支撑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2):8-10.

[3]孙其博.移动互联网安全综述[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6,42(02):1-8.

[4]周B,陈东.全媒体环境下成人网络教育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3):81-84.

作者简介

李海威(1979-),男,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系统。

篇5

关键词:下一代防火墙;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网络安全

1 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简介

网上技术交易市场是传统技术市场在现代网络经济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有着传统技术市场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不仅能加快、改善技术交易的流程,缩短技术转移周期,而且能为技术交易提供更为便利的增值服务,从而大大提高技术交易的效率。

徐州市也开展了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以提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为主要服务内容,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等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全公益性的信息服务。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为会员制,包括2类会员:一类是供给类会员,是拥有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成果并愿意在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和交易的单位,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另一类是需求类会员,是指对技术成果有需求的从事生产活动的单位,主要是企业。

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定位为“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在线服务平台。平台主要包括技术成果信息模块、技术需求信息模块、技术合同管理模块、技术合作洽谈模块和技术与金融对接模块等。

在线服务平台的信息功能与门户网站类似,但系统结构与业务流程却不尽相同。一般网站的信息由网站工作人员来操作,业务流程简单,工作人员通常从内网登录系统信息,对网络安全性要求不高。而网上技术交易市场需要会员的参与,无论是供给类会员还是需求类会员,都须从外网访问在线服务平台并信息,这就对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台系统本身从安全方面考虑,采用了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针对供给方会员用户、需求方会员用户、工作人员用户以及管理员用户不同的业务需求,将用户定义为不同的角色,通过为不同的角色赋予不同的权限,使用户只能访问自己被授权的资源,从而保障平台系统的安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来自网络的安全威胁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网络上运行关键业务时,网络安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在线服务平台在互联网上对公众开放,因此除了平台系统本身的安全外,还需要考虑到网络安全问题。

2 网上技术交易市场面临的主要网络威胁

以往的网络攻击方式有ARP欺骗、路由欺骗、拒绝服务式攻击、洪水攻击、会话劫持、DNS欺骗等,这些攻击大多位于网络底层,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攻击发生在应用层,针对应用层的攻击已经成为现阶段网络安全最大的威胁。其中,Web应用安全问题、APT攻击以及敏感信息的泄漏是业务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

2.1 Web应用安全问题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Web应用快速上线,包括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在内的大多数在线业务系统都是基于Web的应用,web业务成为当前互联网应用最为广泛的业务。大多数Web系统都十分脆弱,易受攻击。根据著名咨询机构Gartner的调查,安全攻击有75%都是发生在Web应用层。而且针对Web的攻击往往隐藏在正常访问业务行为中,导致传统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无法发现和阻止这些攻击。

Web业务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系统开发时遗留的问题,由于Web应用程序的编写人员在编程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安全的因素,使得黑客能够利用这些漏洞发起对网站的攻击,比如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等;二是系统底层漏洞问题,Web系统包括底层的操作系统和Web业务常用的系统(如IIS,Apache),这些系统本身存在诸多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可以给入侵者可乘之机;三是网络运维管理中的问题,业务系统中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如弱口令、内网安全缺陷等,导致被黑客利用对网站进行攻击。

2.2 APT攻击

APT攻击,即高级持续性威胁(Advanced PersistentThreat,APT)攻击,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利用先进的攻击手段对特定目标进行长期持续性的网络攻击,具有难检测、持续时间长和攻击目标明确等特点。APT在发动攻击之前对攻击对象的业务流程和目标系统进行精确的收集,这种行为往往经过长期的策划,具备高度的隐蔽性。在收集的过程中,会主动挖掘信息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漏洞,并针对特定对象有计划性和组织性地窃取数据。

APT攻击的过程通常包括的步骤是:首先,攻击者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用户相关信息,包括从外部扫描了解信息以及从内部利用社会工程学了解相关用户信息;其次,攻击者通过包括漏洞攻击、Web攻击等各种攻击手段入侵目标系统,采用低烈度的攻击模式避免目标发现以及防御;再次,攻击者通过突破内部某一台服务器或终端电脑渗透进内部网络,进而对目标全网造成危害;最后,攻击者逐步了解全网结构及获取更高权限后锁定目标资产,进而开始对数据进行窃取或者造成其他重大侵害。

2.3 数据泄漏问题

近几年,数据泄漏事件愈来愈频繁的发生,公民信息数据在网上大规模泄露事件时有发生,给网络安全构成了严重危害,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2013年,2000万开房信息数据被泄露下载,通过被泄露的数据库文件,可以轻易查到个人姓名、身份证号、地址、手机、住宿时间等隐私信息。2014年,12306的用户数据泄漏,导致大量用户数据在网络上传播,涉及用户账号、明文密码、身份证件、邮箱等信息。2015年,30多个省市卫生和社保系统出现大量高危漏洞,数千万用户的社保信息因此被泄露。10月,网易邮箱过亿用户敏感信息遭泄露,泄露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密码密保信息等,部分邮箱所关联的其他服务账号也受到影响。

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的后台数据库中,保存有会员的数据信息,包括企业用户信息和个人用户信息,如果涉及交易信息、价格信息等敏感的数据遭到泄露,可能使用户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对社会秩序、公众利益造成危害。

3 基于下一代防火墙的网络安全防护方案设计

针对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的安全防护,必须有效应对这些网络威胁。而且,由于网上技术交易市场规模不大,还需要考虑到控制成本并易于管理。

典型的网络安全方案通常配置防火墙、防病毒设备、入侵检测设备、漏洞扫描设备以及Web应用层防火墙。这些设备功能专一,能够防护不同类别的网络攻击,但如果不全部部署,则会在相应的保护功能上出现安全短板。但全部部署又存在成本高、管理难、效率低的问题。首先是成本问题,对于中小规模的网络系统来说,将这些设备全部配齐,价格昂贵;其次,安全设备种类繁多也增加了管理上的成本,网管人员需要在每台设备上逐一部署安全策略、安全防护规则等,让不同类型的设备能够协同工作,势必会在日常运维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防护效果方面,各种设备之间无法对安全信息进行统一分杯不能达到良好的整体防护效果。

因此,针对网上技术交易市场的实际应用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下一代防火墙的网络安全防护的方案。

下一代防火墙是一种可以全面应对应用层威胁的高性能防火墙,通过分析网络流量中的使用者、应用和内容,能够为用户提供有效的应用层一体化安全防护,帮助用户安全地开展业务并简化用户的网络安全架构。下一代防火墙具有应用层洞察与控制、威胁防护、应用层数据防泄漏、全网设备集中管理等功能特性,这些功能能够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应对网上技术交易市场业务系统面临的主要网络威胁。

在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方面,将下一代防火墙部署在网络边界、服务器交换机的前端,实现业务系统所在服务器与互联网的逻辑隔离,从攻击源头上防止来自网络层面、系统层面、应用层面以及数据层面对网上技术市场业务系统的安全威胁(见图1)。

在解决Web应用安全的问题上,下一代防火墙能够提供全方位、高性能、深层次的应用安全防护。下一代防火墙采用高度集成的一体化智能过滤引擎技术,能够在一次数据拆包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并行深度检测,完成2~7层的安全处理。同时,下一代防火墙内置有高精度应用识别引擎,可以采用多种识别方式进行细粒度、深层次的应用和协议识别,具有极高的应用协议识别率与精确度,对于主流应用、加密业务应用、移动应用、企业内网业务应用都可以实现全方位识别。

在应对APT攻击方面,下一代防火墙的安全监测引擎和威胁检测特征库,对基于已知漏洞、恶意代码发起的APT攻击能进行有效的防护。在针对零日漏洞和未知恶意代码的威胁时,下一代防火墙通过沙箱技术构建虚拟运行环境,隔离运行未知或可疑代码,分析威胁相关信息,识别各种未知的恶意代码,并自动生成阻断规则,实时、主动地防范APT攻击。

下一代防火墙实现数据防泄漏主要是利用应用识别技术和文件过滤技术。高精度应用识别引擎能够对具有数据传输能力的应用进行数据扫描,文件过滤技术可以基于文件特征进行扫描,敏感信息检测功能可以自定义“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等多种内容并进行监测,通过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识别、报警并阻断敏感信息被非法泄漏。

篇6

关键字: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数据挖掘

1. 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现状

美国《时代》杂志的2010年度人物是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ark Zuckerberg。原因很简单,Facebook所代表的网络社交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快捷的社交方式以及网络资源的触手可及另人们对它趋之若鹜。Facebook上人们可以随时自己的个人动态,上传照片,浏览好友记录,通过级连的方式,可以浏览朋友的朋友,让一个地理位置相对局限的个体,了解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的生活,在虚拟的环境里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据市场研究公司InSites Consulting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72%的网民是至少一家社交网站用户,即全球约9.省略,Christian Cafe.省略等。等同于国内的“世纪佳缘”,“百合网”。

找工作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2003年成立的LinkedIn是一家专门个人职业信息的商务网站。每个注册会员可以免费更新自己目前的就业状态,上传简历等。而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通过分类沟通:是否同一公司,是否同一个毕业学校,朋友(但要输入正确的电子邮件地址)等社交圈来互相联络。LinkedIn并非仅为交友的网站,它专注于商务功能。用户在LinkedIn的信息可以被包括潜在雇主、潜在业务合作伙伴看到,增大了就业面和社交群。更由于LinkedIn的强大的信息细分和过滤功能,满足了商务人士对于信息高精度和高质量的需求[2]。根据艾瑞咨询iResearch整理,时至 2010年LinkedIn的注册用户数超9000万。与2003开始的10万会员相比,增长幅度巨大,这也充分说明网络社交平台使用快速发展。[2]

2.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但随着各种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日益迅速同时,个人信息安全性也悄然成为了其巨大隐患。

信息隐患的泄露有几种途径。首先,用户的个人信息面临网络窃取的危险。网页中设置的各种可执行程序,通过改变用户计算机的设置,可以远程登录并浏览私人信息。数据在通过底层服务器传输的过程中,会被解获,这些安全隐患是随着网络兴起就存在的,例如:木马,网络病毒,黑客入侵等。数据广告公司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搜集和过滤个人信息。例如在Facebook,上如果你编辑了个人信息包括喜爱“瑜伽”,在屏幕的广告处,就会跳出针对瑜伽的各种广告,甚至由于填写了自己的居住地,当该地区有各种商业活动也会通知你。更有甚者,如果通过Gmail的电子邮箱来联络纽约的朋友,并询问朋友可以推荐的旅游和住宿,接下来10分钟之内就会连续收到曼哈顿周边的酒店和餐馆的信息。这是因为很多数据挖掘公司会在所浏览的网页上面设置cookie,因此用户所浏览的信息被记录,筛选,跟踪并利用算法猜测你所需要的产品,然后卖给成千上万的广告商。

3.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那么如何在使用社交网络的同时却又能够保护自己信息安全。本文通过研究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3.1健全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网络社交的发展现状,出台相应的法律规定。2009年,欧盟监管机构制定了社交网用户隐私保护指导规则,确保Facebook、MySpace和其他社交网遵循欧盟的隐私保护法,以消除用户对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性的担忧。同年八月,英国也了《网上应用守则》,明确指出社交对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要求工作人员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保护信息安全、顾及机构的声誉和数据的保密性 [5] 2011年2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协调司提出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是我国开始对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的又一策略。草案的3.6节提出“处理个人信息的方式合理,不采用非法、隐蔽、间接等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在达到既定目标后不再继续处理个人信息。”[6] 明确规定了公告数据挖掘公司未经用户的许可,不得利用挖掘技术盗取个人信息。

响应法规的出台限制了网站利用户注册的个人信息来发送目标广告的行为。通过对网站公司本身的商业行为进行规范,防止第三方对个人信息的数据获取。构的指导意见称,社交网应该提高默认安全设置的等级,并允许用户限制向第三方团体暴露数据。 与此同时,应该出台相关的详细规定,利用社交网络平台提供友好界面,易于使用的隐私保护功能,并着力介绍。

3.2加强个人防范意识

虽然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 但是作为社交网络的用户本身也要警惕。例如美国早在1974年就颁布了《隐私权法》,主要针对政府机构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公开和保密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定,以此规范联邦政府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权之间的矛盾 [7] 。但是美国的个人信息还是收到了威胁,这是由于用户没有自觉地维护个人隐私。

用户本身要加强安全意识与隐私保护意识。注册社交网站时,选择正规的网站,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个人信息,避免资料的外露和被盗。另外,浏览并个人状态的同时,有选择性的,任何有关自己隐私,例如常用邮件,家庭住址,电话避免出现在公共的社交网络中。在使用公共设施的电脑上网时,当心不要点击自动存储密码的选项。

对于所使用的笔记本或台式机,首先,安装软硬件防火墙,防止外界ping入内网,同时避免恶意的安装程序的攻击。其次,电脑的操作系统要及时更新补丁(防止安全漏洞),浏览器定期进行整理。在安装防毒软件并开启病毒库升级系统同时也要定期硬盘备份,保护不必要的数据丢失。关闭文件共享,切勿随意下载并安装可执行程序或浏览不明身份的邮件。

3.3合理的市场竞争

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社交方式更新,各种类型的社交网如雨后春笋般的层出不穷。为了扩大广告商的投资和赚取巨大利润,而把用户的个人隐私当作商品来任意买卖,不仅触犯了相关法律并且损害了用户的利益。长此以往用户日渐流失,社交网本身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商家要合理竞争,设计易于理解的安全防护功能,让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的同时也会谨慎使用自己的个人信息。

参考文献

[1] 《社交网站被指成牟利工具 隐私泄露导致安全隐患》,通信信息报,2010年7月。

篇7

关键词:位置大数据; 移动社交网络服务; 轨迹隐私; 行为模式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2163(2016)06-0098-03

0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设备的应用拓展与普及,基于位置大数据的移动社交网络服务(Mobile Social Network Service based on Location Big Data,MSNSLBD)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MSNSLBD也随即伴生了众多新的问题,其中显著突出的一类内容展现就是用户轨迹隐私将更加容易泄露。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移动社交网络服务轨迹隐私保护问题已日趋精深复杂,而且又牵涉到诸多领域的时新高效技术,因而如何让用户在充分享受大数据时代移动社交带来重大优势便利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用户的轨迹隐私,为用户的信息安全保驾护航,进而提供绿色网络环境即已成为社会与学界吸引关注、加大投入的热点与焦点。本文则针对这一课题范畴展开研究论述。

[BT4]1研究进展与研究现状分析

[BT5]1.1研究工作综论

文献[1]提出了一种空间泛化和延迟相结合的方法,保护用户的轨迹隐私和缺席隐私。文献[2-3]针对轨迹数据挖掘中可能频繁访问模式的应用,提出了一种保护频繁访问模式的轨迹隐私保护方法BF-P2kA。具体地,该方法就是以前缀树为基础实现构建轨迹k-匿名集。文献[4]则设计了一种在移动社交网络中推导用户位置的方法,该方法通过用户n个朋友提供的推理攻击方法已可达到80%的精确度。文献[5-6]还针对在近邻服务中,当用户在某个朋友的附近时,系统就会自动将用户的位置告知其朋友,从而可能导致用户轨迹隐私泄露给不可信的朋友或者服务提供商的情况,而相应研发了一种近邻服务中的轨迹隐私保护方法。在此基础上,更有文献[7-8]针对当前社交网络隐私属性匿名算法中存在的合理模型匮乏、属性分布特征扰动大、忽视社交结构和非敏感属性对敏感属性分布的影响等现实缺点,发展性地推出了一种基于节点分割的隐私属性匿名算法。另外,文献[9]继而又提出了一种基于GSNPP算法的隐私保护方法。方法通过对社交网络中节点进行聚类,再对生成的簇通过簇内泛化及簇间泛化,来对社交网络引入匿名化处理,拟达到隐私保护的目的。此外,文献[10]也研究了基于隐私信息检索的位置大数据隐私保护技术。

[BT5]1.2研究成果解析

[JP2]综上探讨可知,这些文献虽然针对MSNSLBD中轨迹隐私保护获得了可观技术进展,但仍存在一定不足,具体剖析如下。[JP]

1.2.1[ZK(]缺乏合理有效的MSNSLBD轨迹隐私保护算法[ZK)]

大数据时代,黑客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用户公开信息和位置数据,然后结合位置数据推测出用户的隐私信息[5]。近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都H仅从单一网络的角度来分析影响MSNSLBD的属性,而未能综合网络技术、心理学、社会学、信息学等来全面研究针对MSNSLBD属性的关联作用,也未能灵活引入如下新情况所带来的发展新因素:在位置大数据时代,随着位置感知技术(传感设备、移动通信等)的进步,将导致事物和人的地理位置呈现出数据化[9]等情形。如此片面的研究后果,即会使得现有轨迹隐私保护算法必然缺乏必要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1.2.2[ZK(]对用户位置与行为模式之间映射关系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ZK)]

针对位置大数据的移动社交网络服务轨迹隐私保护,即应围绕用户位置与行为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而着重展开研究,力争减弱攻击者收集到的从匿名用户位置推测可得的个性向量与不同用户之间的个性向量上的性能匹配,从而弱化两者之间的相关度。

同时研究可知,保护用户位置大数据隐私的关键问题是:在确保服务可用的前提下,通过对映射后的个性向量设计执行非数据化,尽量使得个性向量实现模糊化。因而针对不同的应用特点,既要获得位置数据个性向量的模糊化结果,又要保持位置服务的准确性,亟需相关人员进一步的研究投入。

[JP3]1.2.3[ZK(]对MSNSLBD轨迹隐私问题的理解尚处于比较浅的层面[ZK)][JP]

分享位置为用户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成为泄露用户隐私的根源,用户将不得不面对由此带来的潜在风险。如何在保护轨迹隐私、提高服务质量、增强MSNSLBD应用的吸引力之间维系最佳平衡则是时下MSNSLBD面临的严峻挑战[1]。

MSNSLBD服务的核心表述即是位置分享,因而既要考虑位置分享形成的实用优势,又要关注对轨迹隐私的周到保护。但是如果偏重于保护轨迹隐私、从而削弱了位置分享这项核心功能,MSNSLBD的吸引力就必将出现急剧下降。

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强力提倡绿色网络的大环境下,MSNSLBD陆续涌现的一些新问题,则需要结合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信息学等多个学科,并同时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梳理分析,而现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却仍未臻至客观、全面。

[HS(3][HT5H][ST5HZ]2[ZK(]位置大数据的移动社交网络服务轨迹隐私保护的研究方向[ZK)][HS)]

[BT5]2.1重新定义MSNSLBD的轨迹隐私δ

[HT5”SS][ST5”BZ]

通过对基于启发式隐私度量、概率推测、隐私信息检索的大数据时代MSNSLBD隐私保护技术的探讨分析;并立足于网络技术、心理学、社会学、信息学等多维角度,而非仅是从网络技术单一角度,针对影响MSNSLBD的属性展开全方位量化分析,同时改进调用如上技术,由此可得位置大数据的移动社交网络服务轨迹隐私δ的数学定义为:

δ=[SX(](P(t, i, Lt)-p(t, i))*P(t, i+1)*dan(xi, xj)min[]p(i)[SX)][JY](1)

其中,p(i)表示用户处于敏感位置的后验概率;danmin表示最相近的2个向量的差异程度,代表不同用户的位置数据映射到用户个性向量xi和xj的不同元素个数的最小值; p(t,i)表示用户在t时刻处于位置s(i)的概率,P(t,i+1) 表示用户在t时刻处于位置s(i)下一步移动的概率;Lt则表示攻击者收集到的用户在时刻t之前的位置数据。

2.2[ZK(]为了降低轨迹隐私泄露的风险,对用户位置与行为模式之间映射后的个性向量模糊化考虑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相关的位置数据与非位置数据之间的关系,防止攻击者利用该关系推测用户的敏感信息。因而需要减少用户的位置数据数量,降低用户位置数据中的元素映射为个性向量中有效元素的能力。研究用户位置与行为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以设法降低攻粽吒据从匿名用户位置推测出的个性向量与攻击者收集到的不同用户之间的个性向量的匹配程度。在确保服务可用的前提下,尽量使映射后的个性向量显得模糊,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轨迹隐私泄露的风险。

2.3[建立MSNSLBD轨迹隐私保护模型,构建MSNSLBD轨迹隐私保护框架在大数据时代,MSNSLBD的研究中,既要考虑位置大数据的特点,又要保护移动社交网络服务,这就使得大范围、多角度分析、研究造成轨迹隐私泄露风险的原因已然成为研究必须。综合时下各类学术成果可知,最佳技术方案可描述为:要尽快建立合理有效的MSNSLBD轨迹隐私保护模型,同时科学构建MSNSLBD轨迹隐私保护框架。

[BT4]3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BT5]3.1多角度、全方位量化分析影响MSNSLBD的属性

从网络技术、心理学、社会学、信息学等多个角度,而不是从网络技术单一角度,全方位量化分析影响MSNSLBD的属性。但由于用户心理的不确定性,不同用户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信息的海量性,等等这些,都给科学有效定义MSNSLBD轨迹隐私增加难度。

建立合理有效的MSNSLBD轨迹隐私保护模型,给出轨迹隐私保护算法,并验证其先进性研究需要重点构建位置大数据的移动社交网络服务轨迹隐私保护的模型,并在优化改进MSNSLBD轨迹隐私定义的前提下,给出更加合理的MSNSLBD轨迹隐私保护算法,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加入仿真验证,由此证明轨迹隐私保护算法的先进性。

[BT4]4结束语

大数据是指一种包含大量信息、具有高新价值的数据集合。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传感设备、移动通信等位置感知技术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位置大数据。人们在充分享用位置大数据挖掘出各种各样的信息、使用位置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用户自身的隐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位置大数据的严重威胁[7-13]。因此,如何在充分利用位置大数据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用户的行为模式、行为习惯、地理位置等敏感信息,如何构建一个MSNSLBD轨迹隐私保护框架?如何在确保MSNSLBD可用的前提下,尽量让用户位置与行为模式之间映射后的个性向量变得模糊?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MSNSLBD轨迹隐私保护算法?使得用户在充分享受大数据时代移动社交的效益优势的同时能够更趋安全地使用MSNSLBD,即已成为一个现实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在MSNSLBD轨迹隐私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同时还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SADILEK A, KAUTZ H, BIGHAM J P, Finding your friends and following them to where you are[C]//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arch and Data Mining (WSDM’12). Seattle, USA:ACM, 2012:723-732.

[2] MASCETTI S, FRENI D, BETTINI C,et al. Privacy in geosocial networks: Proximity notification with untrusted service providers and curious buddies[J]. The VLDB Journal,2011,20(4):541-566.

[3] MASCETTI S, BETTINI C,FRENI D, et al. Privacyaware proximity based services[C]//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Data Management (MDM '09). Taipei, China:IEEE, 2009:31-40.

[4] FRENI D, VICENTE C R, MASCETTI S,et al. Preserving location and absence privacy in geosoc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CIKM’10). Toronto, Canada:ACM,2010:309-318.

[5] PENSA U R, MONREALE A, PINELLI F,et al. Patternpreserving k-anonymization of sequence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obility data mining[C]//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rivacy in LocationBased Applications (PiLBA’11). Malaga, Spain:CEURWS, 2008:1-17.

[6] GUNTER C A, MAY M J, STUBBLEBINE S G. A formal privacy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to location based services[M]//MARTIN D, SERJANTOV A. Privacy Enhancing Technologies.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2004,3424: 256-282.

[7] 付G艳,张敏,冯登国,等. 基于节点分割的社交网络属私保护[J]. 软件学报,2014,25(4):768-780.

[8] 杨秋伟,刘玲,李肯立,等. 一种支持隐私保护的角色访问控制模型[J]. 计算机科学,2010,37(6):46-50,121.

[9] 韦伟,李杨,张为群. 一种基于GSNPP算法的社交网络隐私保护方法研究[J]. 计算机科学,2012,39(3):104-106.

[10]王璐, 孟小峰. 位置大数据隐私保护研究综述[J]. 软件学报,2014,25(4):693-712.

[11]谈嵘. 轨迹隐私保护及其在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篇8

1.PBL教学思路。PBL教学首先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驱动问题开始,由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情景中对驱动问题展开探究。教师、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学生提出一套能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授课内容提出驱动问题并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则围绕驱动问题,预习教材,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外分组讨论。然后在授课时,教师提问学生并进行讨论、分析、补充和总结。

2.PBL教学的优点。PBL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与教练的作用,教师成为了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科专家和信息咨询者[3]。

二、网络课程发展情况简介

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整合不断深入,网络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教学模式的变革[4]。2012年刘延东同志提出:要建设好“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5]”。由此各种网络教学平台纷纷涌现。目前较好的平台有尔雅平台、泛雅平台、清华在线和超星学习通等,但这些平台因为费用较高等原因而普及率较低。2016年我校推出了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使得我校的网络课程建设驶入了快车道。

三、《食品保藏原理》网络课程的设计

1.课程特点。《食品保藏原理》主要研究食品保藏的方法和机理。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概念较抽象、内容多杂、理论较深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建设《食品保藏原理》网络课程,整合视频等各种生动的教学资源,可提高教学效果。

2.课程模块划分。本网络课程划分为课程信息、学习互动、信息资源、教学测评、课程管理五个一级模块。课程信息模块包含的二级模块有教学计划与设计、教学大纲与教案、教学反思、教改科研;学习互动模块包含的二级模块有学习指导(下设的三级模块有引导性问题、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学图库、教学动画)和交流互动(下设的三级模块有网上答疑、公开讨论);信息资源模块包含的二级模块有专家指导、教学拓展(下设的三级模块有开放式教学资源、课程前沿知识);教学测评模块包含的二级模块有课前预习成绩、实验报告成绩、课堂提问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课程管理模块包含的二级模块有网络平台管理、学生管理(下设的三级模块有学生分组和考勤管理)。需要上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三级模块有:引导性问题模块、网上答疑模块、公开讨论模块、开放式教学资源模块、学生分组模块。

四、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1.引导性问题设计。引导性问题设计是PBL教学的起点,更是焦点[1]。为了设计出好的引导性问题,首先要将庞杂的课程知识体系微课化,每个微课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展开,根据中心主题,提出问题来引导切入这个微课的教学内容。引导性问题应该是开放性的,最好是来自于生产实践,要能激发出学生的探知欲望。在课前10天把引导性问题发给学生,以让学生充分查阅资料和讨论。

2.学生分组,以引导性问题为纽带,将课堂、学生和老师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将学生分组,增进了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和感情。学生自主选择组合,每组同学不超过8人,每组同学确定后,学生自己划分任务,分工协作,围绕引导性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3.学生选题与课前探究。教师围绕每节课的重点设计出了若干引导性问题,供各个学生组选择,选题后学生按自己的分工查阅资料,并根据自己的资料和观点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从而对所学章节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当然,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他们的认识不一定完全正确,而且,在课前探究过程中,他们也会产生不少的疑问。各学生组都做一个简短的PPT,综述他们形成的观点和疑问,在此基础上,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堂教学环节。

4.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课前探究情况,教师对该章节内容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和注意力,使用PPT、动画和视频等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做得丰富多彩,最终解答了学生的各种疑问,让学生对该章节的知识有了系统深入的掌握。关于食品保藏的网络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如《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这些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引人入胜。

5.网上答疑和公开讨论。网上答疑和公开讨论可放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网上答疑和公开讨论的主题不限定某一章节和时段,只要是和课程相关的话题都可以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在同学们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答疑和总结。实践表明:移动互联网平台软件的使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得师生互动更及时、效果更好。

6.教学测评。教学测评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必须根据网络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测评,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在本网络课程的教改设计中,从课前预习、实验报告、课堂提问、期末考试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测评。在教学测评中要贯穿网络教学的理念,要及时给学生打分并通过网络将成绩及时告诉每个学生,并告知学生他们的得分依据,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找到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并跟上教学进度。

五、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的不适应。长期以来,学生面对的都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对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有了依赖性,不擅于主动发现问题、查阅分析资料并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擅长死记硬背。然而,教学模式改革已是大趋势,教学模式改革不仅是授课模式的改革,也是学生学习模式的改革。学生能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

2.工作量迅速增大。引入PBL教学模式和移动互联网进行教学改革后,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工作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预习时间增加到了原来的3倍以上,而教师的隐性工作量增加得更多,特别是在网上答疑和公开讨论模块,由于使用了方便的移动互联网平台软件,有更多的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教师必须一一回答每个问题,这使得隐性工作量急剧增大。而且,教师还要及时地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实验报告和课堂提问给出评分,这也增加了工作量。与传统教学相比,进行该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师的工作量增大了4-5倍。然而,学校目前对教学工作量的计算还是按照课堂教学课时计算的。

篇9

关键词:交互性;网络思想政治;运用

在麦加利辞典(Macquarie Dictionary)中对“交互”的一般定义是“相互作用(action on each other)”。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性就是指学习者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在网络环境下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本文从交互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网络交互的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有效运用交互性等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交互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交互性能更好地促进营造理想化的“交往情境”。(1)网络为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而交互性则使这个社会空间变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公共领域”。良好的沟通行动是一种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互为主观的、和谐的相互依存。网络“公共领域”充分利用交互性营造一贯性互动的“交往空间”和社会行动模式。(2)有利于构建“理想的言谈情境”。网上互动可确保所有参与者皆可公平参与政府的公共事务讨论。网上虚拟交往摆脱了传统思政的上下级、长晚辈、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那种垂直交往关系,改变了主动与被动的局面。网民网上互动可确保所有参与者提出和质疑任何主张,提出主张理由的自由。真正实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二)交互性有利于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整

体效能。首先,网络特殊的交互方式让教育者能和所有的工作对象建立长期、稳定的交往互动,可以大大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从而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种模式”、“一种套路”的局面。 其次,网络特殊的交互方式也让工作对象本身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络社区、博客或其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网民还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声。第三,交互性不但有利于改进网络思政机制而且缩短了思想政治工作周期,节约了交往时间,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二、网络交互性的主要特点

网络交互性除了具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开放性、可逆性、平等性等一般特性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广泛性和针对性的结合。网络交互使人们可以打破地域的局限性,不断地改变和交互对象甚至选择陌生人进行交互活动,交互对象的来源更加广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网络进行交互活动的可能性增加。

(二)趣味性和不确定性的结合。在网络社会里,每个人将自己的真实身份、特征隐瞒起来,借助数字符号对自己进行理性设计,使网络的交往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深入。 网络交互性又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很多情形下的网络交互多半是“随机”相遇,而不是计划的。

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有效地运用交互性

网络的交互性是一把双韧剑,教育工作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合理使用网络的交互性,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尽最大限度的规避消极性。

首先,我们有必要克服思想上的两个误区。误区一:交互即有问有答,交互即师生对话。网络交互有三种类型:一是理解型交互,即教育者、学生、网民与客观材料、文本、课件、网络程序、对话框或特殊对象的互动,;二是言语型交互,即“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包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三是自我互动,这是一种反思型互动,也是交互环节中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互动,是个体对自身内在的经验和外在世界的反思。这三种互动密切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网。师生对话是指交往双方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和理解。师生对话只是网络交互中的言语交互的一种。有些教育工作者却把网络交互狭隘地理解为言语型交互、把言语型交互理解成形式上的有问有答、把简单问答等同于对话、把对话等同于双边或多边交互,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必须加以纠正。真正的交互是建立在“愤”“悱”状态下的启发,兼具“问”“易”“思”的其乐融融的教育情景。误区二:师生交互应充满着表扬和激励。师生交互中的评价是以产生师生双方的反思能力为终极目标。肯定性和否定性评价应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许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曲解了现念下的平等互动。“唯表扬”评价现象的存在表明某些教育实践工作者没有真正领会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发展性评价。最后,我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基础性和长期性工作。

(一)培养良好的交互环境。(1)建立健全网络社会规范。 强制性网络社会规范和非强制性网络社会规范有机结合。一方面,我们要明确、强调和执行包含政府有关网络社会的法律法规(如《互联网法规》)、专门的网络管理组织制定的法规(如网站公约和网络社区的规章)和各个网站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在内的强制性网络社会规范。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弘扬和提倡包括优秀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社会习俗、道德、礼仪、社会公德、上网者行为习惯、网络社会群体规范、甚至是部分有益的宗教教义在内的各种非强制性网络社会规范。(2)不断完善良好而稳定的“网络心理契约”。网络“心理契约”是网络社会前规范阶段人们行为和人际信任的前提。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使社会成员间的行为有序化和可预测。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心理契约”来营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的交互氛围;另一方面,我们又要防止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破坏正常的交互秩序,进行欺骗、伤害他人或违法犯罪的活动。(3)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全新的网络道德环境将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价值和观念产生广泛的影响,而网民的道德水平又直接影响到网络交互的实际效果,因此必须发挥网络道德环境中的有益的、积极的、主流的影响,扬弃不利的、消极的、甚至是有害的元素。净化网络道德环境的核心任务是提高网民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交互机制。我们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创新和健全网络思政的交互机制,拓展网络思政的空间和渠道,使网络思政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封闭的、被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能型”转向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都参与的“启发型”模式转变。

(三)尽量规避网络交互的消极影响。网络交互性的运用,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发展和机遇的同时,其一些不良影响也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一是西方腐朽思想、落后的封建剥削思想、颓废文化等不健康的思想借助网络在交互活动中传播和扩张,会导致部分思想活跃、可塑性极强的学生对这些思想不加分析地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对学生的价值观具有着双重影响,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紊乱。 二是网络文化冲突给学生带来了诸多困惑。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实践环境,促使他们关心世界、关注社会、了解和认识自我,从而在社会化过程中趋于成熟和完善。但是,网络交互也带来了文化的冲突和矛盾。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助网络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帖、博客等多种方式,传播各种带有恶意企图和毒害思想的不良文化,这与我们要建立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相违背。如果引导和处理不好,这种矛盾和困惑最终会导致网络交互行为的失德、违法甚至犯罪现象。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网络文化构建的长效机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交互性的充分发挥,我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进一步认识到交互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两个方面,辨证、联系地运用好交互性,从而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 文章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天津商业大学学生所进行的为期6周的英语写作教学项目研究结果为基础,讨论了Skype如何应用于网络外语教学:以交互外语教学观为理论基础探讨其在网络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使英语教师掌握并学会在教学中使用简单而受欢迎的现代技术;探索了中国学生对于使用Skype平台参与英语学习项目的认识。

[关键词] Skype; 网络英语教学; 交互外语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全球化和信息化已成为人类进入新世纪所必须面对的生存背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8年竞选演说中指出,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互依存, 美国持久的世界领导力部分在于我们跨疆界的交流能力。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合作组织纲要中指出:未来的公民要有全球意识,即在个人、学术和社团的背景下,与不同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的人,以相互尊重、开放对话的形式,培养合作学习和工作的能力。[1]而美国21世纪外语教育国家标准项目(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对上一目标做了进一步阐释:只有了解语言发生的文化背景,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一种语言。该项目还指出外语教学的标准为5C,即交流(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接触(Connections)、对比(Comparisons)和社团(Community)。[2]因此,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过去,只有一小部分幸运儿才能有机会出国在真正的文化氛围下学习语言。而现代通讯技术使每一位学生在网络教室里进行国际交流成为可能。

因此,信息化时代不但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需要他们具有国际化意识,用更加开放的眼光来丰富自己的学习方式。目前,最重要的技术变化就是免费的视频交流工具的出现和网络会议与微软 Windows 操作系统的整合。从此,有关 CUworld、ICQ、MSN Messenger、Paltalk、Skype以及Yahoo Messenger等聊天工具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据报道,仅2010年上半年,124,000,000个Skype用户进行了95,000,000,

000次在线呼叫,其中大约有40%为视频通话。[3]尽管一些教育者已经把Skype 应用于课堂教学,[4]然而把这些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仍然寥寥无几。早期课堂教学中,Skype的使用者很快注意到在课堂教学、学生国际接触和文化交流中Skype的巨大潜力。[5]一名澳大利亚的教育者曾用Skype进行校际辩论。[6] 一位美国教师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利用Skype把一位知名作家带到课堂,让学生们与作家一起谈阅读。[7]

考虑到国内对视频通讯技术的有限研究,以及这些技术在课堂语言教学和个人语言学习中的巨大潜力,本文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一年级学生和天津商业大学一年级学生所进行的为期6周的英语写作教学项目研究结果为基础,从技术层面上探讨了Skype的下载和安装过程,为那些有兴趣把Skype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同时以交互语言观为理论基础,探讨其在网络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从Skype的语音和视频通话功能、扩展功能角度,讨论将其应用于网络英语教学的途径。

二、交互语言观

各种外语教学法流派所持的语言观大致有三种:结构观、功能观和交互观。[8]“交互”是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主导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领域的核心概念。交互观视语言为实现人际交往和社会交际的工具,它强调会话之中的语言动态交互机制,语言交互观在第二语言教学上强调人际交互观和语境交互观。人际交互观,即人文交际,是语言教学的目标。语言学习即接受和表达信息之间的交互。[9]交互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存储量,构建真实表达的语篇意义,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在二语习得中,意义的协商促进语言习得,原因在于它将输入、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和输出有效地联系起来。[10]人际交互观把语言学习视为学习者的社会化过程。[11]而使人际交互真正能在学习者大脑中构建意义,就要求语境真实,即要实现语境交互。语境交互观认为语言学习的互动发生在语境中,语言形式的使用可以激活情景语境知识,情景语境知识也可反过来激活语言形式的使用。[12]此外,当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个体与信息、环境的交互。[13]首先,当交际产生问题时,只有通过交互调整输入才能使之变为可理解的输入,学习者与他人的交互越多,即对某一语言形式的意义进行协商的次数越多,就会得到越多的可理解性输入。其次,交互中的意义协商所获得的反馈,尤其是否定反馈和诱导策略能够促进吸收。[14]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以人机交互为特点的外语学习更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和创新性。

三、Skype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