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学习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初中课标”),它是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成果。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叶小兵教授所说:“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笔者认为2011版初中课标新的厘定之一,是在注重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强调了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比较分析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
1.关于课程性质,2011版初中课标将初中历史课程明确定位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定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二者的一致性在于:强调初高中历史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起重要作用。
2.关于课程基本理念,2011版初中课标的第一、第四点分别表述为:“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4.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则有以下的表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可见,二者都提出要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强调教师更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教学评价方式的更新。
3.关于课程目标,二者首先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别叙述。2011版初中课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共有5条,其中第1、2条主要涉及知识目标,包括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第3、4、5条主要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分两段分别叙述知识与能力目标。二者的具体内容相似,只是高中提出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也就是说,二者主要内容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学段不同,要求不同而已。2011版初中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主要叙述过程目标,后两条主要叙述方法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仍然是分两段分别叙述过程目标与方法目标。从具体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些结论: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对现实进行反思的过程;初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虽有差异,但基本的方法和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相同的;学习历史需要养成合作、探究的方法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2011版初中课标列出了六条,分别从民族观、认同感、国际视野、人生观四方面提出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三段,从民族精神、人生态度、世界意识提出要求,二者的基本精神具有明显一致性。
4.关于实施建议,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第四部分均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利用与开发互换位置)四部分构成。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学建议共有7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共5条,二者都有强调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倡导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等。2011版初中课标的评价建议除总述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类型外,还分别从评价的设计、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三方面加以叙述,尤其详细地介绍了评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评价建议总述了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重点介绍了几种评价的方法。二者的相同之处除目的、作用、依据外,主要都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提出了评价思路,介绍了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纸笔测验(考试)等共同的评价方法。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共7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教材编写建议共5条,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教材的编写要以课标为依据,要有利学生阅读,要落实课程目标。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一是提出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并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作了简要的说明;二是提出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先介绍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与开发的作用,再分别叙述了8种课程资源及开发建议。不难发现,二者都认为历史教科书、图书馆、历史遗存、互联网、历史影视音像资料、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属于课程资源,需要尽力去挖掘利用。
(二)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首先体现在课程设计思路上。2011版初中课标最主要的设计思路是:“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即初中历史采取的是“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历史选修课分设六个模块。即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由此可见,高中“模块+专题”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初中“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基础上的。正因为此,在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有了“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的表达。
初中与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不同学段,课程内容除有包容外,具体要求上自然不同,初中课程内容是高中学习必备的基本内容。初高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充分说明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如果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实现有效衔接,高中历史教学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体例和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学习内容也无法衔接。
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将实现初中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凸显出来,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所述“如何对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构建、并使不同时段的课程有机衔接,避免重复、断裂、脱节与错位,一直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教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2]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本人实际情况去探索、把握好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途径,才能使初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后困难少一些,衔接自然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依据以上的比较,笔者认为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如下。
(一)重视历史的时序性,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初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目标的一致性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差异性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时序性教学,让学生建立时序意识,构建科学的历史体系。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在时序的基础上,每一单元都是分别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叙述的。同时,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因此,教学时还要注意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要适度讲清每一件大事发生的国际背景。适度构建纵横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初中教学的目标,也是高中历史学习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坚持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史习惯
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是历史课程教学中尤为关注的内容。“2011年版初中课标”提出:“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等术语,充分表达出“2011年版初中课标”重视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形成。这也是初高中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实施建议一致性中所体现出的对初中教学的要求,与“授之于鱼”精髓相通。教学中除必须重视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传授外,还包括如何预习,如何掌握知识点,如何使知识系统化,如何复习,如何巩固性练习,等等。以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判断和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三)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初高中历史课程都一致强调教学必须改变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尽管已经实施了十年有余的新课改,但不少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形式上还是固守唯一的讲述式教学。因此提倡初中教师进一步改变原有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勾划重点以背代学的教学方式,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问题设计、引入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利用图片、影视、原始资料等各种资源(在网络上有很多历史资源可以利用和学习)再现“历史”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下通过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读懂历史,从而进一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并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适当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高中历史在知识,理念上的衔接,为高中历史教学奠定基础。
(四)关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部分初中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长期存在着学科不对口,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笔者曾在2009年召开的初中历史学科会议期间进行过调查,参加会议的初中历史教师共152人,所学专业(含进修)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历史或政史专业)教师共73人,其它中文、物理、数学、教育心理、法律、生物、计算机、会计学等专业共计有79人。这样的教师队伍严重制约了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这一现象短期无法得到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在岗的教师,加强学习,除学习课程理念、初中课标、初中教材外,阅读、熟悉高中教材,了解高中教学,关注每年的高考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更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更好的实现与高中教学的衔接。历史和现实是紧密联系的,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无论教学还是考试初中历史教师都要关注时政热点。
通过对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初略研读,让我深感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做了一些衔接途径的探讨。不过,如何才能真正把握初高中历史课标,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还有待进一步实践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12,(4):10.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 问题 解决对策 出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55-01
引言
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不管是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当今的课程体系教学中,历史的地位却被摆到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最末端,不仅校方不重视,学生以及家长对于历史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及语数英,正是由于这一主要原因,使得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迟迟得不到提升,历史在学生课程中的占比越来越低。甚至一些人认为历史老师的主要任务知识将历史知识向学生进行转述即可,这是机械的重复。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显而易见是错误的。以古为今、以史为镜等成语充分地证明了历史对于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校方以及任课教师对于历史教学的认知以及积极性不高
在我国的高中课程体系构建中,语数英从来都是课程体系之中的“绝对部分”,其高分值以及对学生相当高的区分度使得学生以及一些家长对其趋之若鹜,甚至一些学校都存在着压缩课程来提高语数英三门学科的授课时间。正是因为校方以及任课教师对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这样的情绪逐渐“蔓延”到了学生之中,无形中使得学生认为历史是可有可无的科目。这样的做法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无异于是一个“拦路虎”,如若解决不好,会使得我国高中历史教学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后退。
2.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诚如上文所说,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的区分度不如语、数、英那样高,甚至在一些班级内历史考试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值仅仅在十分以内,这样的差距在别的学科上很容易就能弥补。正是由于这样的低区分度,使得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始终调动不起来,其更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科目上。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没有积极性,无论任课老师如何努力,也是不会有成效的。这一问题是需要教育者以及学生家长和学生自身高度关注的,是历史学习的最关键点。
3.历史教学课堂生硬晦涩
尽管我国众多的师范院校每年都向各大学校输送许多教学人才,但是一些地区往往喜欢使用老教师。但是这样的做法就暴露出了一个问题:老教师的思想观念已经严重与当今的时代潮流和学生的思想脱节,其课堂内容仍然沿袭许多年前甚至是上世纪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后普遍会反映课堂内容生硬晦涩,甚至会令人昏昏欲睡。这一现象严重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效果,违背了历史教学的初衷。
4.历史教学手段与资源匮乏
在现代教学中,许多学科已经应用了现代化科技,例如电脑授课、投影仪等,但是在历史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一张嘴,一堂课”的现象。这样的现象使得历史课堂的效率始终得不到提升,学生对于此类现象的厌倦也十分明显。可以说,历史教学手段与资源的匮乏使得历史教学正在逐渐失去生机。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出路探讨
1.教育方提高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
从笔者的角度来看。高中历史教学要想走出这一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具体来说,一方面给予历史学科充足的授课时间,这是历史学科的授课质量的首要保证,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在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最大程度地使得历史教学焕发新生活力。
2.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想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在课堂中甚至在课后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建议历史授课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所思所想,通过对其思维进行深入分析,抓住其思维的共性,并且以这一共性为切入点,最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
3.在历史课堂上进行创新,活跃课堂氛围
在前几年,“百家讲坛”栏目曾经做过很多期成功的历史节目,例如“易中天品三国”、“袁腾飞说历史”等,这些讲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刻的历史见解以及风趣幽默的语言博得了众多观众的欢心,甚至在当时掀起了一阵学习历史的热潮。笔者认为,历史授课教师应当对学者进行学习,充分提取这些学者、教授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充分学习后应用于课堂之上,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目的。
4.积极引进高科技来辅助教学
现代科技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在数学等学科上已经体现了出来。因此,对于历史学科的科技引进也不能落后,需要教育部门以及校方积极引进相关的科技来辅助教学,以达到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的目的,最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的是一项艰巨而又困难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腔热血,而是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地反省自身,发现自身在授课中的不足与缺点并且及时改正;需要学生从根本上转变对历史学习的错误观念,将态度转变到正轨上来才能更好地学习历史;需要社会各界给历史学系营造出一个宽容的态度。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笔者相信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一定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郝淑美. 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篇3
1.知识体系的衔接困难
在架设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很多人认为,只要按照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就可以了,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来说太模糊了。历史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历史事件的衔接等一系列的因素,尤其是知识体系的衔接。现阶段的知识体系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界限,初中和高中完全是两个体系,中间缺乏过渡阶段,这让学生和教师非常苦恼。虽然初中和高中都学习世界史和中国史,但在初中是一个以大概时间先后为体系的学习,而且掌握也比较容易,一旦直接过渡到高中专题式复杂的体系当中,就会造成知识体系没有办法良好地衔接。
2.学习方法的衔接困难
历史并不像数学和英语一样有固定的公式或者某些固定的套路。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而言,现阶段的衔接也不是特别的理想。初中的学习方法不仅统一、而且单一,就是教师划重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在升入高中以后,这种方式被完全打破,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否则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另一方面,大量的试题让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如果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书本上的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和试题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这也是成绩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的建设建议
1.知识结构的衔接
初中学生知识点掌握比较零散,多采用机械记忆法,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记忆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首先理清一课各目之间的关系,然后是一单元各课之间的关系,再是一册书各单元之间的关系,最后要能概括出一本书的主线及主线包含的重要事件、主要人物。例如,初一的学生在学完中国古代史上册后,可以以阶段尝试总结,将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主线,如史前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接着再以每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作为枝节问题进行概括总结。与此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挑选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通过纵向横向联系,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上来。这样既温故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必然为以后的高中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课程更强调运用参与式、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客体地位上升到主体地位,学生不是按照教师的方法来学习,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教学。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可以大胆尝试,教师在旁辅助。抛弃原有的划重点、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让学生将历史和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连接到一起,将现实中的一些事件和历史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便于记忆。同时,在一些固有的知识点方面,比方说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意义、影响等,这些都要加强记忆,不能用自己话来叙述,否则那样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还有一点就是,经常性地组织讨论和研究,对一些重点问题和历史上有争议的环节进行研究,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住,而且会非常深刻。
3.心理引导
初中历史中考分值才50分,考试对能力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一直以来都把它当作是副科,不加以重视。即使是进入高中后,一部分学生也依然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只要通过毕业水平测试就可以了。这是学生不愿意学历史、学不好历史的重要原因。所以,转变观念,提高对历史科目的重要性认识是学生学好历史,适应初、高中教学的主要心理因素。所有我们初高中阶段的教师都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端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以浩瀚、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和社会都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
三、总结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全球史观;课堂教学
全球史观在历史学上又被称作整体史观,顾名思义,全球史观指的就是将地球和人类历史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在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运用全球化的广阔视野来综合看待,它历来被视为一种研究历史问题的有效方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导学生在全球史观的指导下来学习高中历史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历史、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全球史观的指导下,学生看待历史问题的视野更加广阔,思维也变得更加开阔,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的历史知识的时候能够将以往学过的知识整合起来考虑,这就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提高。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快革新,世界已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全球史观来进行历史教学是必然的。教师应该注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全球史观去看待历史问题,教导学生有效地运用全球史观思考历史问题,从而为学生培养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提供帮助。本文中笔者就利用自己的历史教学经验为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全球史观进行教学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在导入新课时巧妙融入全球史观
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运用全球史观来看待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渐入的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运用全球史观来学习历史,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全球史观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有一个过程,需要一种衔接和过渡,因此历史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往往会有一个导入新课的过程,而不是直接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导入新课这一课堂环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效的课前导入能够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为新内容的教学提供很大的便利。教师应该在导入新课时设置巧妙的导入语,融入全球史观。例如,在进行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10课“”的教学时,教师应该设置合理的导学案,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发生并不只是中国国内因素作用的结果,教师在导入课程时要有效结合时代背景。19世纪,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这就使得英国迫切需要更大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国内的资源和市场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他们急切地想要打开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成为英国的附属,成为他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爆发的国际原因。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的过程中巧妙地穿这一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对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更能让学生养成一种在看待问题时使用全球化眼光的习惯,有利于学生习惯运用全球史观去学习历史,从而对他们的历史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全球史观来看待问题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很难自觉养成全球化的视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引导学生。例如,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考虑胜利的原因,如果学生没有用全球史观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学生的答案往往是诸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两党的合作”“全民族的英勇抗战”此类的,这类答案只考虑到了国内的因素,较为片面。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中国的胜利有没有什么外部的因素呢?除了中国国内艰苦卓绝的抗战外,美国、苏联等国际力量有没有对中国抗战的胜利提供帮助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历史问题,从而渐渐养成运用全球史观的良好习惯,对他们的历史学有帮助。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有着普遍的联系,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观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用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历史问题,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现状;对策;兴趣;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历史学习都没有得到重视,被放在了副科的位置之上,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对历史持有错误的看法,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不重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经过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找到了一些解决策略。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对高考的关注,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并非学生简单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的。很多同学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入口。
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解决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对策
1.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推进今天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历史。所以教师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布置有趣味性的作业,化知识为能力。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让他们觉得学好历史n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多想办法,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氛围,把历史课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精心备课。
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这种想法固然错误,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在备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1)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2)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3)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3.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
历史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把历史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化历史为现实。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认为离自己很遥远,学起来没有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比较感兴趣,往往在课堂上老师一讲时政热点问题就听得特别认真。教师如果能恰当地把历史与时事相结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多媒体教学手段、分组教学等方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4.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双主体教学;教学实践
“双主体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都得到落实的教学理念。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以及对学生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又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建构知识,形成认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核心,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通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成长,实现教学相长。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侧重于知识点的细化与深度,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而在一轮复习开始前的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班近50位学生中,75%的学生反映基础差,80%的学生认为学历史就是使劲背书,高达90%的学生无法做到当天功课当天清,以上数据都充分说明了学生的学科基础差,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为了在高中的最后一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住一轮复习的机会,努力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实现有效学习,本文以“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例,谈谈在践行“双主体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一、制订复习细目,引领自主学习
“双主体教学”中教师的教主要体现在提出课时学习规划和要求,教师的讲解主要集中在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的联结点,讲历史概念的形成与意义,讲对历史的感悟和学习方法。就“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课标要求是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考纲要求落在《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理解特点,是基于对史实的了解,故我给本节课制订了如下复习细目:1.何谓“代议制”;2.了解英国代议制确立的背景;3.简单说明“光荣革命”前后国王的权力有何区别?4.归纳《权利法案》的内容并分析意义;5.了解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6.说明内阁和国王、议会之间的关系;7.说出1832年议会改革的影响;8.总结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9.简单说说君主制、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的区别与联系;10.请你谈谈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可与美国的联邦共和制比较来谈。)为了帮助基础较差学生更好理解,在此细目基础上,适当补充议会、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过程中的细节知识材料,以丰富学生体验。
考虑到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可自由选择,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自行自主复习,可保证效率,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可合作学习,两人、四人皆可,自由组合。考点细目化的好处是对学生自学有方向性指引,同时考点细目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可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节奏自主学习,而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重视精讲精练,体现“双主互动”
为检验学生自主复习的成效,也为了训练解题能力,巩固复习成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往年高考题为练手,在考点精讲精练环节,侧重于知识运用和对考点的拓展,同时以往年高考题为参照,培养学生应对能力。
例1 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例2 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1787宪法规定总统当选后应宣誓或誓愿如下:“我郑重宣誓(或矢言)我必须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我最大的能力,维持、保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在法律上,英国议会权力逐渐凌驾于王权之上
B.英国君主立宪制对美国联邦共和制影响巨大
C.美国联邦共和制比英国君主立宪制更为优越
D.美国总统无权批准或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
以上两题例1要求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要有整体上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用排除法解决,例2则是考查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实质的认识,容易对C选项产生干扰。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本环节通过小组知识竞答的方式进行,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考点,研讨题目材料的能力。尤其在例2的回答上,学生认为英国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具有不彻底性,而美国的总统制相较于英国更彻底,所以他们认为C选项更为合理,为此还和教师展开了争论。学生之所以产生这种理解,究其原因,在于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理解不透彻,同时,也忽略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及不同国家采取何种政体是由其国情决定的。而这也是这一专题的难点。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英国的制度创新,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美、法、德的政体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实质是一种妥协,而这种妥协不是软弱,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积极方法,是一种追求共赢的大智慧。通过讲题,顺带进行了价值观教育。
例3 (节选)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6分)
主观题是学生觉得最难以作答的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是一片留白。为帮助学生克服做主观题的障碍,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讲题,从问题入手,找出问什么,再回归材料,逐句解读,师生共同提炼、归纳、总结,同时回归课本,落实考点,指导学生按分作答,另一方面重视答题规范指导,激励学生大胆落笔。“双主互动”在主观题上的收效是学生敢写,留白少了。
三、升华课堂小结,回归“以生为本”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双主体教学”的课堂下,教师将考点细目化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结就显得更为重要。小结的形式可以多样,以思维导图梳理知识框架,或者总结重点,强调考点等。不管何种小结,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挖掘知识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能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即小结要“以生为本”。
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 无效行为 提高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历史是一门不受重视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都是简单地死记硬背,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缺陷,许多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内容一知半解,使得课堂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现许多无效的教学行为。新课标的施行对教师的课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分析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找出教学无效行为的原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无效行为的表现形式
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大多数教师都存在着教学误区,这些教学误区使得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僵化的教育方式
历史这门学科有着独特的学科特性,需要学生对较多的教学知识点进行记忆。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采取的是填充式教育,要求学生将历史内容反复强化记忆,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种僵化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只知道死记硬背,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此外,历史知识复杂冗长,容易使学生混淆记忆,或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遗忘,从而导致学生的整体历史成绩低下,逐渐降低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甚至对学习历史产生厌恶情绪。
(二)枯燥的教学过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些历史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严格按照课程要求进行教学,将课件内容机械地教给学生,这时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整节历史课都是教师在按照课件的计划进行讲授,学生却在下面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教师完全不能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种枯燥的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单一的评价方式
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多数教师根据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将学生的成绩高低也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水平的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将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全展现出来,也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这种评价方式使得教师完全按照应试教育的标准进行教学,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素质。与此同时,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得许多学生只注重复习考试知识点,忽略了对其他知识点的了解,不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历史学习架构。
二、减少高中历史教学无效行为的途径
教师应当积极地探索减少教学无效行为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一)科学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当注意对教育方式的改进,使教育方式趋于科学化、多样化,从而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实现角色的转换,将传统的教师主宰性课堂转换成教师主导性课堂,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历史观点,并与教师一同探讨,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以高效的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活跃、充满乐趣的教学过程
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面临着高考压力,经常进行一遍又一遍地复习,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建立活跃的、充满乐趣的教学过程可以改善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好历史这门课程。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一味地按照课程大纲进行教学,要依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发散思维,通过讲解历史人物事迹、历史故事等方法多方面地扩充学生的历史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讲解,使学生进行现实与历史的比较,深刻地记住历史史实,从而增加学习历史的信心,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科学、合理、准确的评价方法
科学、合理、准确的评价方法是解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无效行为的有效途径。评价可以针对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牢
牢抓住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突破传统评价方式的局限,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作业以及学习历史的兴趣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做到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在教师进行自我评价时,不应当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自己的唯一尺度,而应当结合对教学观念、教育方法、教学责任、专业知识的综合分析,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建议,来对自己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减少历史教学的无效行为,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是一个缓慢改善的长期过程。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注意使用科学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活跃、充满乐趣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并利用科学、合理、准确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和自己进行评价,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己的教学质量,建立完整、高效的历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静波.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1)
[2]李育新.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浅析[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7)
篇8
【关键词】前期准备 高中历史 学习效率
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效率,是老师和家长的期望,也是同学们的所思所想。做好前期准备可以为高中历史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前期准备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本文将根据对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的研究,提出几点有效的建议。
一、史料的选择与新课的导入
高中历史的教材里所包含的史料大多是典型的事例案例,方便教学的进行。这些史料假如可以得到正确的利用,将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幸事。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史料固然是好的,但是为了更加方便同学们记忆和理解,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选择引入一些有趣且有意义的史料来进行前期的准备,将这些有趣的史料作为一个引入新课时的切入点。相信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并且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水平。选择合适的史料来做教学的前期铺垫,可以为新课时的引入带来许多帮助。选择史料时,要尽量选择一些有趣、有意义的史料。众所周知,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进度也比较紧,有趣的史料既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放松同学们紧张的学习神经。
我们在学习儒家思想的时候,可以利用提前准备好的史料来引入新课: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人死了之后怎么样,孔子回答他:“活着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完,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问孔子:“我们该如何对待鬼神呢?”孔子回答道:“对待人还没有对待好呢,谈什么对待鬼神!”由这个有趣的史料故事来引入儒家思想,可以让同学们知道孔子就是一个看重实际问题而不喜欢空论的大儒学家。利用有趣的史料来引入新课时,可以使同学们更加快速的进入状态,并且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史料的选择是教学过程中前期准备工作之一。做好史料的选择和运用,可以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
二、师生的互动与课堂的氛围
前期教学的准备中,创设一种适合同学们进行历史学习的课堂氛围,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环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不用多说相信大家也可以理解。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的重要。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师生关系得到缓和,可以让同学们放下对老师的敬畏与疏远,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老师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根据每个同学的性格和成绩来研发出因人而异的学习方案和计划。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老师就是一个授课的人,而学生只负责听课。但是我们现在需要对师生关系进行一个改善,要让同学们明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老师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和进步。师生之间的互动的目的除了缓和师生关系外,还在于为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做好基础准备。
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老师放下老师的架子,去自然的亲近学生就可以。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老师提前准备好让同学们观赏的电影,如《》,和同学们一同观赏。在电影观赏完毕之后,老师可以跟同学们一起讨论一下电影情节。一起讨论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事件之后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我国历史有什么样的走向等等。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可以使同学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更加方便高中历史教育的开展。
三、理念的更新与效率的提高
这里的理念更新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有教学理念的更新、复习模式的更新、新课代入方式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更新等等。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高中生的学习进度,我们需要做好准备更新理念,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打下基础。理念的更新,最直白的一种就是替换传统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讲老师的地位捧得很高,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一定的距离感。更新后的教育理念要以学生为第一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除了理念的更新外,教育模式的更新对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有很的帮助。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趣味小活动来激发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高中历史知识小竞赛就是一种可以充分调动积极性的趣味活动,老师进行提问,同学们抢答,最后计算每个小组的得分情况,得分最高的小组将得到老师准备的小礼物。问题的设置很关键,要尽量多设置一些与教材相关的问题,如: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是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出自岳飞的《满江红》,其中“匈奴”是指什么?“瘦金体”由谁创建?世界的第一条地铁在1836年建于哪个城市?创造出“望闻文切”等诊断手法的名医是谁?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知识竞赛的题目。
以上三点就是本人对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的建议,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提高高中历史学习效率是高中历史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心愿。
【参考文献】
[1] 夏楚楚.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讨论――基于一个案例的思考[J]. 历史教学问题,2006(1).
篇9
一、高中历史教学阶段现状分析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以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为基础,又是大学阶段历史教育的辅助,在整个教学阶段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首要,主要以向各大高校输送有前途的人才为重点,同时,也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备较高文化基础知识、劳动技能、思想道德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这一基础上,更加善于思索,提出疑问,通过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渠道,得到更新更广泛的信息,进一步提高了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是初中所学知识的扩展和加深,就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高中历史老师具备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加之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给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大多数的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总结了很多好的教学理念。不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一直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学进行发展和改革,但是很多历史教师仍然采用既定的思维定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就是教材中有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这从某种程度来说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导致学生对历史课学习毫无兴趣。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要在高中阶段进行加深,这无疑给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增添了难度。由于,学生没有充分的了解大纲和教材中的历史理论、历史概念,面对高考也只有埋头苦读,远远背离了历史教学的初衷,造成了历史教学在高考面前苍白无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感的思考和建议
根据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学生作为接受历史教育的主体,旨在应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只有学生加强历史感的养成才能改变高中历史教学的被动局面。而且教师作为历史教学的传达者,也需要自身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创新性的历史教学,所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历史,这门学科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支持性。在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上,以历史知识的记忆为重点。只有牢记知识,才能灵活运用,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提升知识运用的能力。历史教学虽然说比较枯燥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差距,但是教师只要通过好的教学方法势必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教学方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要有一定的历史感。比如说以历史书中的为例,只有知道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及经过才会知道《》和《》,同时还要追根溯源去探究为什么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和当时的世界背景,由此可见,影响到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满清王朝失败的原因,都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其实历史知识看似零零散散,其实是环环相扣的,历史事件之间都有其特定的关联性,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教会他们以记忆促进思维,以思维带动记忆,让他们知道历史是辩证统一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促进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史,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世界民族的自强不息和百折不挠,不管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都是每个时代兴衰的见证和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所以,贯穿鲜明而深邃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培养学生历史感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图表和讲述历史故事的方法,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电影,用鲜明的人物角色让学生了解历史,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和风景胜地等活动来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树立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朴素的情感升华到理性的高度。
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没有数学的严谨性和英语的国际化,历史学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充满了灵活性和自由性。虽然历史事件是真是存在和发生的,但是对历史的评论只有是基于客观事实分析的基础上就没有唯一的答案,不同角度不同观点分析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就体现了历史的灵活性。所以对这样的学科不是教师一味的灌输,而更多的是学生对其的理解。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启发诱导,发掘出学生身上蕴藏的巨大学习潜能。课本不是唯一的工具,教师还要尽可能的把历史扩大化。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或提示,必要时则给予个别辅导。讲完每一章节让学生写学结,写总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在写总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和理解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比如说;时期根据地的苦难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像这样的问题一般来说都是涵盖了很多知识点,要想完全理解就需要回忆以前学过更多的小知识,从而加以整合。所以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印象是最深的,记忆也牢,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和培养学历史感的重要方法。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61-01
说起历史,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上下五千年,国内外大小事件。在大多人眼里,历史是枯燥的,无趣的,甚至有些教条化。多少年来,听到铃声走进课堂成为约定俗成的戒律,为了考试走进课堂这已是不用言语的共识。于是,课堂成为求学者的牢笼,厌学者把他它看作地狱。那要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这是新课改所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一些个人体会。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大多都怎么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更别说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要考前拼命记住考点就一定能学好,所以学生把富余的课余时间毫不吝啬的分给了“主科”。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其实纵观多年高考,我们不难看出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历史单科分数可是占了100分,可见,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
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具体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反复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致使很多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所以,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逐渐的成为了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自然成了他们眼里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最令学生想不通的是,在拼命背诵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自然而然打击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高中历史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说道原因,我想起常常在办公室听到的历史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是难教,对历史一点都‘不感冒’!”但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及授课内容。
三、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1、教学方面
(1)更新备课方式
据调查,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所以课堂上基本上不用。而大多教师上课就只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从而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很明显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我建议教师在备课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课前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期望值以及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据此准备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利用网络查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且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最后,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2)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新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转变角色,强调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了,而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与此同时也要求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3)积累历史史料,提高学生兴趣。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历史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视野要开阔,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跟什么都能沾上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一味地讲纯理论的东西,偶尔“天马行空”,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这样既能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又能增加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4)注意与现实相结合
我个人认为作为历史教师应注意把历史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化历史为现实。
2、生活方面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学。
众所周知,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推进今天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历史。而很多学生大多是为了考试才不得已学习历史。所以教师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适当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内容。
(2)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