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概念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创新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术创新概念

篇1

一、概念书籍的发展现状及材料运用趋势

概念书籍设计的出现标志着书籍设计的概念化与空间多维化趋势的形成。作者赋予书籍“灵魂”,而设计师则赋予了书籍不同的形体。概念书的设计不能局限于“白纸黑字”传统展示形式,设计师不仅需要关注书籍的装帧审美,更要重视书籍装帧与内容之间的精神交流与空间交流,现代新型材料的蓬勃发展必定能为概念书籍的设计创造无限可能性。当书籍内容的“灵魂”与整个书形融为一体时书籍就会产生情感,但是这种结合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各种限制,比如:造价高昂、造型奇特、体积庞大不易运输等。所以目前很多概念书的设计往往只是在概念上有所突破,市场推广及应用还不理想。目前国内概念书设计在材料运用上已有所突破,但是严格意义上很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念书籍,只是原有书籍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装饰的性而已。虽然在概念书籍设计中运用多种不同材料会大大增加了制作成本,但是受到国外先进思想的影响及整个宏观市场需求,有部分设计师还是挺身而出冲在设计创新道路的前沿。材料与概念书设计的每次结合都好比时装会,它预示着未来书籍设计的流行趋势和市场需求走向。材料在未来概念书籍设计中的运用也必将多样化,并呈现经济低成本化、制作工艺简单化、环保再生化的发展趋势。

二、材料在概念书中的艺术定位

(一)材料在概念书中的情感定位

概念书籍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选择什么类型的材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喜好但又不能完全脱离市场,同样需要考虑读者对书籍作品的现实需求,恰到好处的材料视觉张力与人的视觉感产生强烈的碰撞,才更有助于拉近书籍与读者间的情感距离。繁杂精细的造型给人精致奢华的视觉反应和心理作用,手工制品本身就是作者与材料之间情感交流的物质化表现。因此,手工制品相对于流水线产品更有亲切感。手工制作相对流水线产品在工艺制作难度上更强,《ALPHBET》的书籍设计镂空细微线条的工艺叹为观止。

(二)材料在概念书中的形态定位

形态在概念书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设计师在设计一本书的时候要考虑该以什么样的形态去面对消费者,什么样的形态更符合书籍本身的内容?不规则的物体给人个性的心理影响,与规则的物体相比自由的形态更加活泼,灵动,张弛有度可以放松人的情绪。当赋予了概念书形态之后就要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利用材料的可塑性,精心制作。这套概念书是由美国设计师BrianDettmer创作,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理念,利用木质进行镂空制作,随意的层次,随意的造型,将自由的理念发挥到极致,精细的雕刻深深打动消费者,这时吸引消费者的不一定是文字信息而是不规则造型带来的饕餮视觉盛宴,这就是视觉美观对读者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材料在概念书中的色彩定位

材料的抽象视觉要素有其可视性和可触感构成,其中包括材料的形态、肌理、色彩等。因此,材料本身也是有性格的,或粗狂,或细腻,或明快,或温和。

1.材料在概念书中的传统色彩美

大自然的产物给人淳朴温和的感受,书籍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在书籍视觉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印制技术和工艺来完成,这样的结合可以加强读者与大自然之间的交流,再配上文字,最后读者不光光是和作者进行沟通,和大自然,和书籍设计师之间也有喃喃细语。一本《心情日记》记录了作者的心情,也记录了设计师纯真向往自然的心情。

2.材料在概念书中的现代色彩美

色彩强化了书籍外在造型的情感,绚烂的颜色给人愉悦的心情,质朴的颜色给人原生态的享受。一组名为《NYCFriends》的作品,运用清新的绿色与质地细腻的木片结合,淡雅的颜色小巧的造型如朋友般亲密的感觉。好的书籍将它与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五感相揉嵌,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与艺术交流的空间,从而让读者体味到书中的文化意蕴。

三、材料在概念书中的运用理念

(一)材料在概念书设计中的环保理念

1.材料的再利用

环保是个永恒的话题,目前市面上的书籍绝大多数都是纸质的,众所周知纸浆是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经不同加工方法制得的纤维状物质,现主要是以木浆为主,树的成长周期远远大于人类的使用速度,并且人类的生活各方各面的依赖树木,树木这个大家族在就被人类折腾得支离破碎了,因此为“纸”找个可循环利用的替代品迫在眉睫。一个名为《发现》的概念书,利用废旧的报纸做成,虽没有文字,但是每打开一个柜门就是一种发现,发现里面是空的,发现里面有一个奇怪的物体,发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发现,被称为行为上的概念书。这个设计新颖在书的内容有读者自己去填充,“发现”既是主题又是内容,在读者的阅读行为上做出突破。好的书籍设计不仅包含了书籍的本身的造型更注重书籍的趣味性翻阅的互动性,它不仅是盛放文字的载体还能与人之间产生和谐的发展空间,概念书存在于传统书卷与现代书籍相交融的三维空间里,创造力赋予概念书设计主观性,引导读者拂去书的嫁衣,寻找书籍内容的灵魂,萌发无限自由想象。

2.材料的使用周期

新材料的运用除了考虑到成本以及是否可再利用,还应考虑到书籍的使用周期。纸质的书往往使用周期短,易磨损,原料来源局限,污染大。用麻布为载体做成的概念书,这样的材料弥补了纸质材料易磨损污染大的不足,使用起来更有手感,使用寿命较纸质的书籍更长,并且麻布在制作过程中的污染轻与造纸,不足的是纯手工制作成本高。但是这种材料做成书之后并不是就失去了再利用的价值,可以将它做成各种包袋等等,不失为一个好的创意,也别有趣味。

3.材料的原生态

一组名为《察言观色》的概念书籍设计。意为“察江苏方言,观百姓脸色”,定义为“来自自然的书”。方言作为民族文化透着自然的日月精华,将它放入书中,书也被文字感染,这组作品选用质朴的“构皮纸”与“麻绳”色调协调,利用构皮纸的有的粗犷纹理表现淳朴,更重要的是它们和方言一样都来自民间,质朴的气息相互感染,恰到好处的工艺结合让人好像触到了语言,嗅到语言,看到语言,被每本书的独特气场所感染。作者还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将“一本本书”延生成“一个个书”,取名为《只言片语》意在:只言、片语汇聚成缤纷的千言万语,千言万语是我们与周边生活朝夕相处的亲近感。

(二)材料在概念书设计中的人本理念

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赋予作品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被称为理念定位,好的设计作品,理念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本书的灵魂在于书的内容,书籍设计的内容在于它的设计理念,两个灵魂的契合令作品达到令人瞠目的效果。

1.趣味性

在哲学上“人”与“神”“物”是相对,人本思想独立于物本思想,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人本就是说,人虽相对“神”“物”而存在,但是人主宰物,人是核心,本末倒置是不可取的,不能舍本求末。图8看似一本普通的书,但是经过分解重组之后可以组合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多了乐趣,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愉悦了心情,这个作品的精髓之处就在于它的可重组性,且相对于其它的概念书籍设计而言便于运输,置于屋内可自由变换造型,非常有装饰性。如果加以改造为儿童书籍定会备受家长的青睐。

2.阅读自由化

在《察言观色》中作者放眼去看世事,观察每个人的表情,不仅更加理解周遭世界,还有另一重收获:沉浸在方言这一独特的文化带来的独特趣味中,或捧腹大笑,或摸不清头脑,或意味声长……本书的装帧设计成无装订的自由版式,让阅读有了随意性,自由性。所有插画均为夸张的面部表情特写,这被作者称为“相由心生”的剪影,和《察言观色》的文字、装帧一样洋溢着大自然的味道。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高中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培养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s a new discipline, it is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strumental discipline, is a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subject, the strong practicality, contents updated quickl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re closely linked, so to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requirement also is quite high. From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Provide plenty of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of time and space is the guarante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on; Independently,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ways of learning is to develop innovative approach;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etc explored.

Keywords: curriculum concept,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教学由传统的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与其它学科相比,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并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一定愿意继续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所以,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尊重学生,多用鼓励赞赏的方法,少用甚至不用批评等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他一些肯定和赞赏,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的见解,才易于表现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计算机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计算机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的课堂中无论课堂讲授、教师或学生演示还是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这种问题应该是难度适中的,学生探究才有信心,问题应属于“跳一跳,摸得到”的,这样才有探索的余地,问题还应该是有实现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形成探究问题的高度热情。

二、 提供充足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是培养创新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要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没有时间保证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也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同时创新的思维空间是指学生面对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和价值性。所以,没有思考的时空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就不能产生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当然也就不含有创新意识。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创新的途径。

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结果自我反馈。自主学习要关注探索,体现自主,重在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应是“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照书本样子,把获取的事物组织起来的一种活动。”所以教学应当是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能够对所学和已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自主探索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自主学习应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知识。合作学习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疑难问题提供给其他同学,通过共同讲座、探究、寻求共识。这是一种学习上的整合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整合,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进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像能力得以发挥

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地解决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和其他课程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种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树立起创新意识。第一,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第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第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五、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篇3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家禀赋;熊皮特创新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187-02

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得到企业积极践行的同时,在学术界也受到高度重视,形成了诸多学术研究成果。但综观起来,有关企业家禀赋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的阐述尚不多见。而在许多实际案例中我们都可以深切感受到企业家禀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

一、熊皮特创新理论与技术创新定义

首次提出系统的创新理论,成为研究技术创新问题的开山鼻祖的是奥地利学者熊皮特。他在1912年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种组合包括:(1)开发出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提供一种产品的新的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制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熊皮特的创新概念涵盖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了一切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能与技术直接相关,也可能与技术不直接相关,但其目的是要产生效益,获取利润。

迄今为止,国内外仍未形成严格统一的技术创新的定义,我国政府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与熊彼皮特的概念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

二、技术创新的内涵

依据熊皮特的创新概念和我国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提炼技术创新的含义,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形成企业的比较优势并最终产生市场效益;(2)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是一种借助于技术手段而实现的经济行为;(3)企业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市场实现程度。其成败和绩效的最终评判指标不应该是技术指标,而是经济指标。

三、技术创新呼唤企业家禀赋

正是技术创新的内涵决定了其与企业家禀赋的息息相关。

所谓企业家是指现代企业所要求的具有特定素质和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充满激情、洞悉未来、把握机遇、勇担风险是企业家与生俱来的禀赋。而这正是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

(一)技术创新呼唤企业家眼光

理解了技术创新的内涵,也就理解了技术创新不仅是局限于技术问题的系统集成。从微观层面,在项目立项过程中就应该系统地考虑技术、市场、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企业家的前瞻性眼光和对未来的洞悉力在项目的判断和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非一般技术人员所能掌握。在宏观层面,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更非企业技术层面所能决定的。采用领先、跟随抑或是模仿战略需要契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需要高屋建瓴的眼界。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不懂技术的马云却是“支付宝”项目的至关重要的设计者。阿里巴巴是世界首创的B2B网上商务王国,而网上交易最大的障碍是交易双方的不诚信,容易产生欺诈行为。如何从技术上防范或消除诚信风险就成了阿里巴巴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正是马云跳出了技术人员就技术而技术的框框,设计出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彻底解决了网上交易的信用问题。而随着这个难题的解决,也使淘宝网的交易量呈井喷式放大,日交易额超过了3亿人民币。

(二)技术创新呼唤企业家胆略

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伴随着资金的投入。在结果并不明朗的起始阶段,或大或小的资金投入都需要睿智的判断和足够的胆略。记得教授MBA的一位著名的教授说过:“我们有远超于企业家的学识而成不了企业家的原因是我们缺乏企业家的胆略。”可见胆略是企业家之所以为企业家的最具特色的禀赋。对于看准的项目是否敢于投入、勇于承担风险决定了企业能否把握机遇创造未来,也决定了企业平庸与否的个性。当年张瑞敏砸向缺陷冰箱的第一锤,使他日后日显的企业家魄力初露端倪,也为海尔冰箱后续的一系列开发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个基础造就了海尔的华丽篇章。

(三)技术创新呼唤企业家手段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项目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是从市场中获得利润从而收回投资并体现项目的价值。企业家禀赋之一即是对项目在市场中蓝海的挖掘,对以细分市场的精耕细作为项目最终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发现蓝海,开辟蓝海,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是依据张瑞敏的“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而开发出的“小小神童”洗衣机。另一个“为客户找产品,而不是为产品找客户”的例子是“海尔整体厨房”。这个项目能够成功上市并快速抓住消费者眼球的原因是海尔在做产品开发的时候,就融入了营销的概念。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提供了解决消费者需求的整套方案,同时利用海尔多年打造的建材市场、网络媒体等多种营销渠道,将产品迅速推向市场,占领厨房家电与橱柜合一的整体厨房的市场先机。

篇4

【论文文章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技术创新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指出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动力,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完善和变革公司治理结构来更好的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技术创新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1、技术创新概念

创新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 A , Schumpeter)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创新活动,把创新定义为一种生产函数的新设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在他看来,企业家就是一个创新家,企业家的精神就是创新。缪尔赛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技术创新概念作了系统的整理分析。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国内的学者彭玉冰、白国红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生产体系,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傅家骥等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2、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就是技术创新,这就要求公司治理结构必须适应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行。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在公司治理结构设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的,完善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实现对技术创新活动有促进作用。因此,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依赖于:一是管理者必须科学的进行创新决策,减少创新的未知性;二是发挥管理者的创新积极性和战略眼光,以减少较高风险性;三是筹备创新所需备的资金,这是创新收益滞后的直接要求。而上述几个方面都可以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内得以解决。

二、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技术创新是生产力的范畴,公司治理是生产关系的范畴,即技术创新决定公司治理结构,而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有反作用,公司治理结构必须适应技术创新的要求,否则会妨碍技术创新的进行。企业在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在管理者、投人、成果分配以及创新模式等方面都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1、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在技术创新的实施中,管理者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必须要有高度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具体说来,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有以下特征:一是创新动力,即激励或刺激管理者从事创新活动的物质与精神因素。二是创新能力,如机会的识别和把握能力,快速组织与实干精神等。三是创新权力,包括与创新决策和实施相关的其它权力。四是创新决策,即管理者创新选择的范围和对象,如创新内容、创新策略和创新方式的选择等。企业的管理者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会产生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选择墨守成规,不会给企业短期内或在管理者任职期内带来损失;二是选择技术创新,承受巨大风险,一旦成功,为企业长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者与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这种关系,这就要求管理者的变革必须与企业技术创新同步进行,管理者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对推动技术创新活动至关重要,是企业顺利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首要任务。

2、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创新投入和成果分配的影响

从技术创新的投人方式来说,技术创新活动需要企业的所有者、管理层、员工以及政府等对其相应的投人。企业主要是以资金和人力资源对其投人;政府主要以政策支持上对其投人。这些投人必定要涉及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权责利。因此,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完善各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制衡体制,以保障创新的顺利开展。

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和享有权力,各利益主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决策权、自治权与参于创新程度都影响了技术创新的绩效。因此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股东的利益保护是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目标,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模式也成为了现在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三、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适应技术创新的发展

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由于技术创新的未知性、高投入性、回报滞后性,企业必须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结构,建立共同治理机制,从而有效地顺应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1、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技术创新决策的科学性

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要建立决策有序,监督有效的治理结构。一是确保企业所有者对公司的控制权,实行持股主体多元化,解决所有权的虚置问题。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有一定的股权集中度,有一定控股股东,以便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二是完善董事会建设,通过股东大会的选举,推选出的非公司执行人员担任的“外部董事”,保证董事会对股东承担受托责任,消除“内部人”和“一言堂”等阻碍公司有效运转的现象。三是提高监事会的监督素质,加强分析研究的能力,积极的提出意见和建议。

2、完善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结构,解决技术创新资金的来源

为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需要了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产品市场竞争机制,加强产品的市场治理整顿,规范产品市场秩序。二是完善经理市场竞争机制,公司的经理人存在许多潜在的竞争对手,经理人员常因自己的行为导致公司经营劣迹,利益受损。三是完善公司控制权市场竞争机制,如果公司业绩差,股价下跌,这就导致其他公司大量收购该公司股票,控股该公司,导致高级管理层的频频该组,导致大量项目停滞,资金流失。

3、建立共同治理机制发挥利益相关者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企业把股东、管理层、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都纳人公司治理结构中,建立共同治理机制,可以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形成利益共同体的资本组织形式,从而发挥他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另外,使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经营、决策、创新等享有一定的表决权,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决策,共同推进企业的发展。

篇5

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因缺少对智慧城市内涵的理解,将其作为城市的“名片”或“标签”,过大的投入,无法续接的规划,使其偏离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以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为例,从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电子城市等到智慧城市建设,对许多地方来说,只是换了一个标签,弄了个新概念而已。即便不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这块试点的牌子却都在竭力争取,大手笔、大投入,跨越式地嫁接物联网、云计算中心……反而忽略了其在城市建设中的真正目的。以至于这个概念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和相关企业的狂欢,而对于很多老百姓而言,反倒显得陌生。

其实,无论是智慧城市、物联城市还是数字城市,这些概念到了老百姓口中只会成为一件真实而又具体的事——那就是,怎么样生活得更好?“智慧城市”本应是突破当前城市发展瓶颈的一种新理念和模式,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增强城市管理智能、公共服务普惠、政府效能提升,最终目的是推动城市和地区发展。

这就不得不提到智慧城市建设阶段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城市的智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地并无统一的建设模式和标准。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挑战的同时会带来很多机遇比如有利于城市稳定、城市治安、城市交通管理,解决城市污染、能源、服务等问题。智慧城市更加的需要城市摆脱固有的发展模式,抓住本地发展的特色和机遇,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建设路径,真正实现“一城一策”的发展战略,差异化崛起,真正提升本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和驱动力。

篇6

关键词:绿色创新;中小制造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31

目前,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环境规制压力的不断加大和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日益觉醒,以创新的方式协调企业发展和环境责任之间的矛盾,被认为是企业的策略选择。企业环境创新(又称为绿色创新、生态创新),是对企业所开展的一系列有助于减少环境负面影响的创新活动的总称,它包括企业为避免和减少环境损害而开发新产品,应用新工艺,以及实施新的或改进了的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制度等。环境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基于绿色环保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革新活动。中小制造企业作为一类特殊的企业群体,在制造业企业总数中占有99%的比例。推进该类企业开展环境创新活动,不仅有助于我国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还与国家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相一致。

1绿色创新的概念

绿色创新(又称为绿色创新、生态创新或可持续创新)是近年来广为提及的一个新概念,它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Fussler和James(1996)在其《绿色创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突破体系》一书中提到该词。在随后的文章中,James(1997)将绿色创新定义为一种大幅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并给客户和企业带来价值的产品和工艺的创新活动。此后,不少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绿色创新进行了界定,如Klemmer等(1999)将那些导致生态公平改进的一类创新归属于绿色创新;Clayton等(1999)指出,绿色创新通过开展消耗更少资源、产生更少废物和制造更少环境损害的活动,来降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Rennings(2000)、Halila和Rundquist(2011)均认为,绿色创新这一概念可用来将对环境有益和有助于环境持续发展的创新活动从一般创新活动中区别出来。

20世纪初以来,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及其后来者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绿色创新与熊彼特提出的技术创新相比有两点不同:第一,它是有特定内涵和指向的创新活动,它强调的是能够减少环境影响、降低外部环境成本的创新;其二,绿色创新的外延较为广泛,它不仅包括产品、工艺、营销方式和组织创新,还包括社会和体制结构的创新。

2绿色创新的驱动力因素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绿色创新不同于一般性的创新活动,它具有双重外部性,即知识溢出正外部性和环境危害减少正外部性,由此导致投资意愿的不足。这两种外部性相互作用导致的市场失灵,使得通过政策介入以驱动绿色创新活动变得异常重要。

除环境规制以外,学者们还关注了企业绿色创新的其他驱动力因素(技术推动、需求拉动、企业特定因素等),主要有以下结论:(1)关于市场需求拉动因素,Kammerer(2009)引入了市场营销中使用的“顾客利益”概念,并发现了它在绿色创新中的关键作用;Jens Horbach等(2012)的研究发现,需求因素对于所有类型的绿色创新均有重要性,尤其对于能源消耗方面的创新作用明显;由于环境友好产品定价较高,部分学者对市场需求因素的驱动力度表示怀疑。(2)关于技术推动因素,学者们一致认同,知识资源和技术能力对于绿色创新的驱动作用明显,包括企业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和与外界的知识联系等。(3)关于企业特定因素,学者们的观点有一定争议。Jens Horbach等(2012)在考察不同类型的绿色创新活动的决定因素时,强调了环境管理w系、知识转让机制和网络联系等企业特定因素。Johnstone和Labonne (2006) 也突出了环境管理体系和企业环境管理组织框架的重要性。S. Sinan Erzurumlu等(2013)强调了企业R&D和资本强度等经营性驱动因素。Angela Triguero等(2013)从供应方角度,提出了成本节约因素。

综上可以看出,绿色创新的驱动力包括外部因素和内因素,学者们对于外部因素(市场和管制因素)的观点较为一致,而对于内部因素或供应方因素则持有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只强调技术因素,其他学者则较为全面地考虑了企业内部因素对绿色创新的驱动力作用。

国内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激励,例如政府R&D资助刺激了企业R&D支出,但激励的程度并不大;与“波特假说”的观点不一致,管理者环境关切是企业环境创新战略采纳的决定性因素,环境规制和利益相关者压力和环境创新战略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李勃昕等(2013)发现,我国工业行业研究与开发效率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R&D产出效率呈倒“U”型关系,当环境规制强度超过一定水平时,反而不利于工业行业R&D产出效率的提升;在技术密集行业以及环境污染程度较小的行业中,环境规制对R&D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会更加显著一些。

王瑞梅(2004)认为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源于政府、企业和公众3方面的因素。王丽萍(2013)分析了环境技术创新的外部和内部动力,各种动力形成的综合驱动力驱动着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李斌、彭星(2013)的研究结论表明,现有的环境规制工具的设计并不完善,还不能提供资本体现式技术创新激励,难以形成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系统。赵红(2008)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作者指出,目前我国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虽然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激励程度还很小,通过创新补偿作用对企业经济绩效产生的积极影响还不够大。Ying Dong等(2013)在分析生态创新类型和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企业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行为是由环境规制的要求导致的,其他类型的生态创新行为,其目标并不局限于此,而包括改进资源效率、获取全生命周期内的生态利益,以及扩展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方面。

3中小企业的绿色创新行为

根据欧盟(EU,2012)的统计数据,中小企业占据了99%的企业比重,吸纳了2/3的私有部门的就业人员,80%有污染问题,占国家污染总量的60%。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已成为政策制定者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发达国家的企业日趋意识到其促进环境绩效的潜在好处,欧洲委员会(EU)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生态创新的措施,称为“生态创新行动计划(EcoAP)”,旨在通过创新减缓环境压力,并呼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和支撑服务。

与大型企业不同,中小企业在环境规制压力承受能力、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治理和管理水平以及环境社会责任表现等方面,均呈现明显的弱势。在创新方面,大公司具有物质优势(Rothwell等,1994),在融资、吸纳创新人才等方面的阻力较小,在创新项目上具有规模经济、成本消化和风险承担优势;相对而言,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的优势表现在组织灵活性(Bos-Brouwers,2010)上,它们在应对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方面更灵敏,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便于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似乎不如大企业“正式”,但更适合做前端生态创新(FEEI)。EU(2012)特别指出,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创企业,可以成为生态创新的孵化器。Damanpour和Wischnevsky(2006)建议激进型创新适合于新建立的小企业,而创新成果的引进开发由大企业来完成。与此相反,Forsman 和Annala(2011)则发现小微企业较多开发的是渐进性创新,而不是激进型创新。类似地,de Jong和Marsili (2006)发现工艺创新在小企业中更为常见。

安同良等(2006)以江苏省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从微观行为数据层面揭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R&D活动的行为模式,发现除行业和产权结构因素外,公司规模引致了企业研发行为的差异,R&D强度的趋势与公司规模间存在着明显的倾斜的V型结构关系,在引入新产品或新设计方面,小公司比大公司更具有效率。张俊峰(2009)基于历史统计数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存在低成本运营路径依赖,因此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动力不足。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只停留在购进技术和设备上,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的投入很少;从实施技术创新的目的上看,多数为了节约成本和提升品质,倾向于选择投入少、风险小和见效快的工艺类创新。秦雪征等(2012)从产业、所有制及企业规模等角度考察了四川德阳地区中小型企业的创新特征,发现发明专利密度与企业规模呈倒U形关系,而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的密度与企业规模呈覆相关关系;政府研发资助存在选择效应,规模较大的企业更有可能获得政府的创新扶持。

4研究趋势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企业绿色创新行为及动力机制研究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为研究样本,缺乏对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的研究。未来研究趋势是将研究对象拓展至发达国家以外的区域,结合发展中国家独特的制度背景、市场结构和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研究其企业绿色创新的动力机制。

篇7

在产业政策和市场前景的推进下,从政策、环境、技术、企业参与和应用落地等多层面看,中国云计算市场正蓬勃发展,创新变革和优秀服务不断涌现,使2012年成为“中国云计算落地元年”

我们可以看到,从今年起云计算领域成功案例逐渐丰富,用户了解和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产学研各界对云计算由质疑转为迎势而上,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介入云计算市场,大量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涌现,许多用户主动考虑将自身业务融入云中。

发现,探讨和传播云计算领域里的引领变革的新概念,推进发展的新工具、逐渐落地并产生巨大价值的新应用案例,以及不断革新的优秀产品与服务,以及一切优秀案例带来的创新价值,是《互联网周刊》近年来追踪报道云计算及其相关产业课题下始终坚持的方向。

本榜单以在中国(大陆)地区运营的云计算公司为主体,考核其云计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基准,突出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具体地,以创新为核心评选指标,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服务创新、兼顾各公司产品的性能、口碑和市场占有率,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等。

在实际评测中,《互联网周刊》编委会与“中国互联网经济论坛”专家委员会成员协同参与,周刊编辑部具体负责资料收集,内容初审及编辑整理,并参考编委会意见、行业专家点评以友相关数据得出最终得分,榜单各项指标均为百分制,总分由各项指标得分加权后求和得出。

指标说明:

一、用户满意度(30%)

该指标考察的内容包括对云服务产品,技术和服务的评价以及产品本身的运维质量,例如可靠性、安全性、响应速度操作等。用户是产品最终能否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的根基,因此该指标权重相对较高。

二、商业服务力(25%)

云计算时代,服务创新的力量也来越重要,将影响其商业前景。“商业服务力”指标主要考察云计算相关产品在2012年的模式创新,业务创新、内容创等,以及公司或团队能否提供较高水准的专业服务。

三、技术创新力(25%)

技术创新力是衡量云计算服务和产品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技术创新力”指标主要反映一一家公司及其产品本身在竞争激烈市场上脱颖而出的底蕴。

篇8

[关键词] 复杂技术创新;制度;政府行为

[作者简介] 卢效坚,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财经系教师,汕头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政府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广东 东莞,523106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5-0016-0004

复杂技术不同于传统简单的技术,它是由多个领域和学科的知识与技术所构成,其结构构成为许多由子系统构成的复杂技术系统,它是高成本、技术密集的,任何个人对其都难以理解并且通过个人之间的联系进行转移的技术。复杂技术的创新,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与否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赖以生存和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必须加强与推进复杂技术的创新。

一、相关概念的定义

(一)复杂技术

对于复杂技术界定,美国著名学者Kash和Rycroft(1998)认为任何个人都无法完全正确理解,并且能跨越时空进行充分沟通的产品或工艺技术就是复杂技术[1]。如航空器、电信设备、电子设备、汽车、计算机、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都属于复杂技术产品的范围。

(二)制度与制度安排

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诺斯认为,被制定出来的一系列程序、规则、道德与伦理的行为规范称为制度[2]。由此可得出,制度是为人所定义,不仅包括正式的程序、规则,而且包括非正式的伦理、道德等。制度安排与制度的涵义大致相同,制度安排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如政府、企业、医院、大学等等都属于正式的制度安排。而意识形态、价值、习惯等就属于不正式的制度安排的范畴[3]。在本文中,政府行为属于正式的制度安排。

本文对于制度的定义基本是基于以上新制度主义学派的观点。在本文研究中,复杂技术的创新是受多种制度因素影响的,而政府的制度因素对复杂技术的创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政府制定的有效正式制度与复杂技术创新相吻合时,就会推动复杂技术的创新。

(三)政府行为

目前,对政府行为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尤其在复杂技术创新的政府行为的理论研究中是非常少见的。政府行为,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开展各种活动和具体行动来实现一定目的的过程,具体包括指导、组织、协调、服务和控制等行为。具体主要有行政、经济、法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4]。整个政府职能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政府行为,政府职能的具体体现形式可以是每一个环节活动或其全过程,其实质是政府以一个拥有公共权力的自主性组织的身份,与其外在环境进行延续性的互动[5]。

(四)技术创新

从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开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起并组织关于技术创新与变革的研究,作为倡议者和参与人的马奎斯和迈尔斯(1969),在他们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他们认为,是新思想和新概念催生了技术创新,借助不断地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成功应用到一个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社会价值的新项目,技术创新与变革就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过程[6]。

在傅家骥(1998)看来,技术创新是一个生产经营系统,企业家们可以借此获得商业利益,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和条件,建立起高效率、强效能而低费用的生产体系,继而进一步有效地推出新产品、新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供给来源、新原料或建立新的组织。因而,技术创新是一个综合了组织、科技、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6]。

二、复杂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复杂技术关系到例如电力系统、国家安全信息系统、电信系统、航空航天产品、大型军事设施等国民经济的诸多重要行业。可以说,一个国家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赖以生存和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必须加强与推进复杂技术的创新。

尽管复杂技术产品产量小,但其凭借大规模、高单价的优势,因此其在整个复杂技术产业的总值中占据着非常高的GDP份额,且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从英国学者Miller和Hob- day调查的英国各种产品数据的资料中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GDP中,复杂技术产品的份额至少占据总数的11%,且提供了不少于140万~430万个岗位[7]。同样地,在Kash和Rycroft(2000)的研究资料数据表明,在1970年,每30件世界上最具价值含量的出口货物中,包含了复杂技术的货物比例只有43%,但是,到了1996年,这个比例却达到了令人震惊的84%。由此可见,在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复杂技术的地位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8]。据估计,20%的建筑业产品是复杂技术产品,如世博会展览中心、智能大夏和奥运会体育馆等,从这可以看出,在某些行业,整个产业链都是围绕着复杂技术在运转的[9]。正是出于这些因素,所以复杂技术所涉及的行业往往受到政府的高度规制和调控,政府高度介入复杂技术产品的交易中。

三、复杂技术创新的因素分析之制度因素

(一)复杂技术创新的各种制度影响因素

篇9

关键词:支持向量机;突破性创新;识别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1-0109-03

1引言

从当今经济全球化格局、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企业的竞争正在加速由生产阶段前移到研究开发阶段,或者后移到品牌营销阶段,而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品和新概念服务主要来源于突破性创新成果。对于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大型成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实施突破性创新的必要性正变得日益突出。为什么主导一代科技潮流的大企业往往不能长期保持其领导地位?原因就在于产业领导者们只是一如既往地把资金投向已经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技术,即使更有效的新兴技术已经崭露头角他们也对其视而不见。常规大公司在开发和引进突破性创新成果方面的失败,使其在竞争中面临被后来居上的创新小公司击败的危险[1,2]。虽然善于思考的管理者们认识到了突破性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几乎没有人熟悉突破性创新的整个发展过程。其结果是,当突破性技术创新出现时,无论在研究与开发部门内部还是外部,都很少有人能真正地理解。自然地,对没有认识到的东西就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因而构建合理的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识别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从创新程度和影响范围来看,企业从事的技术创新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即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3,4]。在创新者看来,渐进性创新通常是依靠某种企业开发能力,针对现有产品和服务所进行的成本降低或性能改善活动。与渐进性创新相比,突破性创新则关心以全新的理念或技术、或相当大的成本缩减为基础的新业务或生产线的开发,这种创新能够改变某个业务的经济状况[5]。已有研究指出企业突破性创新识别是企业实施突破性创新的前提,如陈劲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本质及特点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突破性创新的识别指标体系[6];孙圣兰考虑到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识别信息的模糊性,运用灰色模糊评价方法来构建企业突破性创新识别模型[7]。本文通过建模与实证,尝试将支持向量机引入企业突破性创新识别领域,构建创新模式识别因素指标集,为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

篇10

1.1管理会计的内涵

根据管理会计的目标、职能、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其可以概括为:管理会计对现在的或未来的经济活动,通过特定的方法收集、分析数据,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可以是部分或特定的信息,它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是一种经营管理型会计,其职能是实现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等。传统的管理会计主要包括预测分析、经营决策分析、投资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标准成本系统以及责任会计。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从单一的价值增长逐步向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上转变,从其职能角度分析管理会计包含了新的内容: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平衡记分卡、预算管理以及战略成本管理。其中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就是技术创新。

1.2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熊彼特最早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再结合我国国情,对技术创新作如下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利用市场的存在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得商业利益为目标,将生产条件、要素重新组织,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技术创新具有创造性、累积性、高风险性、高投入性、周期性以及效益型等特征。

1.3技术创新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技术创新与管理会计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技术创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增强企业间的竞争,技术创新的特点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够推动管理会计随之创新;管理会计为了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的需要,在企业经验管理过程中必然对技术进步起推动作用。它们还有共同点的目标,即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职能决定了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是否会为技术创新进行资金、人才、信息、制度上的投入。而技术不断创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因此虽短,给产品研发设计带来了相应的风险,因此对产品的成本管理也应有成本控制转向成本计划,及预算管理,从而在管理会计中成本预算和管理者的预测、决策也受到制衡。需要将技术创新与管理会计结合起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的目的。

2.技术创新相关的管理会计问题

2.1技术创新推动的预算管理

关于技术创新推动下,预算管理也在不断发展,目前,预算方法的创新是国外集中研究的领域,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采用何种预算方法进行技术创新投入;第二,对每个项目之间的创新投入如何配置。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和财务控制机制的劣势越发明显,因为随着知识和创新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进步过程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过去的预算管理既不能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也不能充分反映出公司管理理念、品牌形象、员工能力等无形的价值。从整个社会范围看,对预算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有两种不同的见解:欧洲的彻底放弃原预算管理思想的“超越预算”,以及美国和英国相关人员提出的“改进预算”。“改进预算”又分为作业预算和改良预算两种模式。作业预算将战略管理融入预算管理,是一种“从下而上”预算编制流程的改进。改良预算利用了平衡积分卡,将战略与业绩指标结合,是一种“从上而下”预算编制方法。

2.2技术创新推动的成本管理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管理科学的影响,传统成本管理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随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出现。主要包括战略成本管理以及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具体表现为:1、成本管理的思想不再局限于日常成本的计算,而是逐渐扩展到战略管理层面。2、成本管理不再完全有生产导向,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导向。3、成本管理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到,不只是对单纯的生产制造进行成本的核算和管理,还包括社会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

2.3技术创新推动的业绩评价

业绩评价就是评价主体运用特定的指标、标准和方法,对某一时期内组织或个人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对于企业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个人业绩评价和综合业绩评价。业绩评价经历了简单的业绩评价、单一的财务指标的评价,随着技术创新的推进,经济增加值的出现,现在主要运用平衡记分卡来进行业绩评价。创新的评价体系具有多元性、综合性等特点,更为适合企业的整体评价及管理。综上所述,近20年来,在技术经济环境变化的同时,管理会计中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等的创新和发展,使理论再次能够作为实践的指导方法,也使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大大减小。

3.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现状

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其不断发展表明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正在不断发展和改进,试图寻找到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模式。具体应用情况如下:第一,随着我国将管理会计思想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范围不断扩大,先进的、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成为广大企业的需求,但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先进管理会计方法的思想,引入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的同时,但应用的效果还不是十分明显;而且如量本利分析、制造成本计算、和责任会计等传统的管理会计,仍在普遍使用。第二,从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效果分析,经济越发达、企业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的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相对越少,可见,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多种因素相关。第三,目前,企业实践管理会计方法时,大多数都是自觉选择,其目的是也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基本以成本控制为主导,只有少数企业倾向于支持决策的转化。第四,为满足先进管理会计模式的要求,要向得到更好的管理会计应用效果,则对企业的组织机构、文化制度建设、会计信息化水平以及企业人员综合素质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