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规划原则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理规划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然而,近年来,因为城市规划而引起的纷争与日俱增。关于某些城市规划忽视各方利益间协调、没有考虑环境保护等的批评声音,此起彼伏。甚至,近期出现的与房屋拆迁有关的备受瞩目的社会事件,牵引出的已经不仅仅是拆迁程序是否合法、拆迁补偿是否公平等问题,也同时把城市规划的合理性提领到热烈讨论之层面。毕竟,几乎所有的房屋拆迁都是依规划而为的。
其实,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布局的一种人为设置,而城市布局必然涉及在城市中生活或经营各种事业的居民、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利益。因此,城市规划其实是一种利益安排或调整。目前施行的《城市规划法》(1989年制定)的确也意识到此,在诸多条款中体现立法者对不同利益之考虑,如“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自然景观”、“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和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等等。
但是,由利益安排或调整之视角综观该法,可以发现存有两个重大缺憾。
第一,对个体利益未给予充分重视。上列对各类利益的表述,多落位于公共利益。即便把“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防火、抗震”等阐释为牵涉个体利益在内,也只是在隐含的层面上,而没有给予明确的彰显。个别居民、企业或组织的正当权益,在城市规划中未得到其应有之受尊重地位。
第二,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对利益之安排或调整基本上取决于政府。《城市规划法》在细数政府制定城市规划需考虑的利益因素、从而试图对其施行实体控制以外,也在程序上明定城市规划需报上级政府或同级人大审批。可是,列举应当考虑之利益因素的方法,如果有控制效应的话,也是比较松软的。这些利益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是如何确认的?有没有被忽略或轻视的利益?各个不同利益的分量是多少?利益之间发生冲突(如繁荣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哪个予以优先考虑?诸如此类问题,看起来都在政府宽泛的自由裁量空间内。更何况,个体利益在立法上还未被确切提及,即使政府在现实运作中予以一定照顾,也同样在自由裁量范围之中。政府乃凡人组成,其组织结构和资源或许有助于作出考虑周全的规划决策,但也不能否认其具有内在的智识局限或难以避免的利益偏袒。甚至,有的政府官员出于不当之动机,给某些利益以特殊关照,也并非罕见。由此,《城市规划法》将城市规划制定过程基本托付于政府,无异于让政府成为在规划领域中的“国王”。
任何纷争皆与利益相关,无论利益乃情感的、精神的抑或物质的。城市规划遭人诟病、引发纷争愈多,愈益表明其在安排或调整利益上的机制存在功能不足之问题。因此,《城市规划法》有关政府制定城市规划的实体规则、程序规则,皆有慎重反思和修订的必要。
就程序维度而言,当引入利益参与机制。既然城市规划乃一利益安排或调整过程,既然政府作为假定的公共利益代表者在如何确认、重视、协调具体的不同利益上存有局限,就应给予可能的利益受影响者介入这一过程的机会和权利。把城市规划制定过程视作各方利益充分主张、交流以及妥协的平台来设计,即便不一定获得令所有利益皆满意的所谓“正确”决策,亦可在相当程度上减少可能的利益纷争。搭建这个平台的法律程序之核心,无非征求利害相关人的意见。
一方面,对利害相关人当作广义界定。组织化的利益群体(如环保组织、文物保护组织)和未经组织化的利益群体(如特定区域的居民或企业),甚至法律规定承担维护特定公共利益(如交通管理)的政府部门,都可列入利害相关人的范畴,只要他们针对某项拟定的城市规划决策,提出了某种切实相关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具体的城市规划决策,当分决策之轻重缓急,而定应当遵循之征求意见程序。有正当的公共利益理由必须在短期内及时作出决策的,可以采取非正式的征求书面评论意见的程序。否则,应以听证会方式召集各方利害相关人,就拟定的具体规划决策进行充分讨论和对话。鉴于城市规划决策少有紧急情况的,听证会方式可谓至关重要。
就实体维度而言,应确立信赖保护和比例合理原则。信赖保护是指人民对政府行为或承诺的正当信赖必须予以合理保护,以使其免受不可预计的不利后果。城市规划绝非一成不变,顺应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调整之必要。然而,城市规划亦是政府的一项决策,自其作出以后,就在社会中具有一定之拘束力,民众也会对其形成正当的信赖,并据此安排自己的生活或经营。城市规划的变更势必影响民众这一信赖以及基于信赖而获得的利益。因此,城市规划的变更除遵循征求意见之程序外,应当明确:第一,若变更可能赢得的公共利益,明显小于利害相关人因信赖而形成的正当利益,可考虑不予变更;第二,若公共利益理由充分、规划确需变更,可考虑(1)变更后的规划留有一定的生效期间,以使利害相关人根据新规划重新安排生活或经营;(2)对确实造成的利害相关人正当利益损害,给予合理的补偿。
与信赖保护关联、但有其独立价值的另一实体控制标准乃比例合理原则。这个原则具有三层涵义:第一,政府采取的手段确实可以实现政府希望实现的目的、目标;其二,政府采取的手段是在各种可选择的手段中对利害关系人权益最少侵害的;其三,利害相关人的利益损害不应超过政府所要实现的公共利益。之所以称比例原则与信赖保护有关联,因为,该原则要求政府决策所考虑的利害关系人权益中包括信赖利益在内。比例合理原则若在立法中得以确认,对个体利益的保护会更加充分。假设政府拟定的城市规划中打算建一条高速公路,这条公路准备穿过一片居民区,为此,可能需要动迁。但是,如果这条公路可以绕一下弯或运用高架方式、避开居民区,即便在建设方面需要多支出一些成本,也可以成为对居民最小侵害的方案。甚至,在建设成本中还可以减去动迁费用。政府原先拟定的城市规划方案就有重新设计的必要。
篇2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目标原则;思路内容
总结以往乡村表面的、无序治理与规划的不合理性,从乡村特性的分析中明确乡村规划必须基于村庄有机更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乡村治理结构三个方面,为实现本质的、有序的、可持续性的乡村规划,必须运用系统自组织思想理论研究乡村问题。
1 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1.1 规划目标
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在规划过程是需要坚持一定的目标的。首先与大自然形成亲密的联系是首先需要设定的一个目标,从而对历史文脉进行较好的继承和良好的发展;其次居住区和生产区的布局要合理,两者要有机结合在一起,居住区的规模设计要适应居民居住,并保证居住区内部的生活环境质量,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形成合理的布局,从而创造带有田园风光,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区域范围,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最终构建一个宜居宜耕的乡村人居环境空间。
1.2 规划原则
1.2.1 连续性原则
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是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同时,其也是各种因素相互组合在一起,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对于规划理论中各种因素和系统之间的相互连接和转换通过连续性可以实现的,从而能够将不适用整体规划的局部障碍和整体规划中较为脆弱的部分找出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类的区域进行调试,并将其中可能存在的链接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其带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和宜居性。在这个过程中,乡村规划的主体是村民。由村民和规划人员共同将规划完成,乡村居民要积极的参与到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遇问题积极配合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解决,从而使乡村人居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趋于合理。
1.2.2 地方性原则
在规划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村庄的特性要给予尊重。因为不同村庄在空间上的结构形式和节点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文化传承上也都带有特色鲜明的地方色彩,所以规划过程中,地方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做法表现为,充分尊重和利用地方和区域的生态环境,充分尊重和彰显当地文化和风俗,加大挖掘乡土经济潜力的力度,依托区域地形地貌及原有的空间组织结构有效的进行村落形态构建和改造,明确重要节点的规划。
1.2.3 多义性原则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多义性是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过程中应该引起关注的。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具有丰富层次性和多样性是尊重多义性原则所强调的。在规划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涉及的领域比较多,众多包含其中的系统相互作用和协同,同时夹杂着彼此之间的相互竞争,因此说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多种因素的平衡相互制约,而形成天合一的观念。在多义性原则的指导下,对乡村人居环境的规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说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完成单靠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投入其中是不够的,居民的参与和配合是规划完成和实施的关键,还要其他多方的共同协作。
1.2.4 开放性原则
在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过程中,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开放性需要强调,只有这样,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才能够提升。一个区域如果是完全封闭的状态,那么这个区域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不利于其日后稳定和长期发展。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开放性原则的重视。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与外界进行着物质和信息等元素的交流,对于输入到自己区域内部的事物非常的敏感,并且还具有较高的需求。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开放是一种自主的开放形式,不是被动式的开放形式是,因此,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规划和建设需要村民主动自愿的参与进来,只有这样,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1.2.5 全益性原则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全益性原则也就是参与规划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利益兼顾,而非只强调系统内部的某一个要素。整个乡村利益的最优化是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过程中主要追求的。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平等是乡村规划全益性原则所强调的内容。该原则提倡自然界中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事物均具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同样的地位。
1.2.6 全息性原则
生物学中的全息律是规划乡村人居环境全息性原则的来源,也就是生物体是整体的成比例的缩小,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市整体相同。因此,会有一些重要的关键节点在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在整体中,这些节点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其也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与乡村的人居环境空间系统存在很多的相似性,从关键节点的活力情况就可以看出整个系统的实际情况,而整个系统的调控是需要加强对关键节点的调试才能够完成。
2 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的设计思路和内容
2.1 规划思路
明确构成乡村人居环境的六大系统,每个系统又自成体系。根据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的六项基本原则,逐步对水、能源、交通、建筑、环境景观、社会事业每个系统进行规划研究,完成农村居民参与的、相关领域学者协作的综合性规划,同时重视各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共同构成乡村人居环境这个自主开放的大系统。
2.2 内容体系
一是确定国家层面的六大系统自组织规划设计内容,制定其技术体系。二是制定区域(省域、市域)层面的六大系统自组织规划设计导则。三是研究镇域层面的六大系统自组织的空间规划。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规划和建设乡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规划的目标,并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进行乡村人居环境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清晰的规划思路和内容体系,最后落实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合理规划,有利于城乡差距的缩短,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共同作用构建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篇3
本次规划修编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文秘部落围绕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和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坚持“三保“主线,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次规划要充分与上一轮规划相衔接,继承和发扬在规划编制、实施中的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做到六个“转变”,即规划定位向区域规划转变,工作任务向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并重转变,规划方法由指标控制型向空间控制型转变,规划内容由耕地保护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变,决策方法逐步由领导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规划实施由目标导向型向过程导向型转变。努力使修编后的规划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总体上要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原则。保护就是依法依法保护耕地、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就是千方百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挖潜,就是清理消化闲置土地和盘活存量土地;集约用地,就是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
1、用途管制原则。
土地用途管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统筹合理安排各业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严禁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用途管制的重点是耕地保护,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保护,要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上并重转变。
2、占补平衡原则。
根据《绍兴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撤并和退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3、合力建设原则。
“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是这几年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按照明确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安排的原则,遵循市场化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互补和互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集约用地原则。
一是要加强土地利用水平评价,调查闲置土地情况,制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要研究促进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完善“双控”指标体系。
5、公众参与原则。
规划编制要充分利用“外脑”,依靠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提高规划编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渠道,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听证或公示等手段,完善规划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努力做到规划“以人为本”、公正透明。
6、三规衔接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正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科学预测用地需求,认真分析土地供应潜力,合理土地资源布局,正确处理“保护”和“保障”的关系,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与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7、成方成块原则根据城市发展边界理论,按发展阶段、重要程度和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界定城市和开发区的外延扩张边界,开发区块尽量做到成方成块,以利于资源配置、规划实施和耕地保护。
8、可持续利用原则。
要按照生态绍兴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
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土地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9、信息化原则。
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满足规划要素实时更新、快速统计、共享互动等要求,增加规划科技含量,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工作时间总体上按省厅和市政府有关要求安排,即计划在本年度完成整项工作。如遇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安排的影响,则作相应的时间调整。
1、健全组织机构。
(1)由市政府统一成立“三规”领导小组。(时间根据市政府安排)(2)在成立“三规”领导小组后半个月内设置联络员、专家咨询组。
(3)成立市国土局规划修编工作组。(4月1日---4月15日)2、落实资金。(4月1日----4月23日)已编制经费预算,由办公室具体落实。
3、落实编制单位。(4月30日前)(1)确定落实编制单位的方法、程序和要求;(4月4日前)(2)收集编制单位的资料、信息;(4月11前)(3)按规定落实编制单位,签订委托协议。(4月23日前)
4、调查研究阶段(4月24日至7月23日)这一阶段与下阶段的工作将穿行,主要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踏勘、召开座谈会。总体规划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需要进行多方调查。走访各有关部门,调查各部门规划期内用地需求,征求各部门对总体规划的建议。深入各重点地块进行实地踏勘和典型调查。
5、专题研究阶段(5月24日至7月23日)在前期调查研究和全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批准的基础上,开展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土地供给与需求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等专题研究,为规划大纲及规划文本草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6、规划大纲拟定阶段(7月24日至9月23日)规划大纲文本包括绍兴市基本概况、规划总则、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与结构优化、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规划修编方法与实施机制创新、预期规划实施成效等内容。规划大纲编制完成后须报市、省批准后方可开展下步工作,时间进度较难把握。
7、规划草案拟定与选优阶段(9月24日至11月23日)本阶段主要是落实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确定土地用途以及完成规划草图。
需拟定的方案包括:全市、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重点建设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方案和土地利用分区方案。最终提供2~3套供选规划方案。
确定规划供选方案的主要要求:⑴在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过程中,应分析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拟定规划供选方案。⑵每个供选方案均需保证规划主要目标的实现。⑶对每个供选方案的实施,从组织、技术,资金投入、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评价其实施可能达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后,提出推荐方案,供领导小组审定。
篇4
关键词:中小城区;绿化规划;植物配置
1 中小城市居住小区绿化规划的原则与植物配置的概念
1.1 绿化规划的原则
(1)生态效益“突出化“原则,即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突出强调生态效益的必要性,由此实现城市居住小区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生态平衡。(2)“美化”与“绿化”结合原则,即城市居住小区绿化规划应综合考虑集中块状绿地的设置和植物造景的利用,以此营造出安静清洁、气候宜人、使用美观的人居环境。(3)合理规划居民活动场地原则,即中小城市居民小区绿化规划应综合考虑居民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公共绿化场地与活动场地的空间协调性,且注意居民活动场地面积应控制到该小区绿地面积1/10以内。
1.2 植物配置的概念
2 中小城市居住小区植物配置
2.1 绿化植物的优选
中小城市居住小区植物配置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于绿化植物的优选。由于各类绿化植物间皆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可见绿化植物的优选必然绝对着居民小区植物配置的成败。绿化植物的优选通常应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即绿化植物间季相变化分布的合理性;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既考虑到多数人的喜好也照顾到少数人的喜好;绿化骨干选定为乔木(同一小区通常选择2到3种主体乔木、3到4种辅助树种);绿化植物应尽可能选择保健植物即无刺、无毒、无害,如雪松、香樟树、枇杷树、迎春花、桂花、月季花、腊梅等。
2.2 绿化树种配置关系的合理确定
2.2.1 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的关系。众所周知,常绿树种具有四季变化少的特点,而落叶树种具有季节变化大的特点。基于此,本文认为最好把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混搭在一起,以此丰富树种间的层次感和季相变化。大量实践表明,落叶植物与常绿树间最好保持7:3的比例。
2.2.3 植物造景与建筑区的关系。(1)居住区中心绿地的植物配置。居住区中心绿地通常为居民室外休闲的主场所,其具有视野开阔、占地面积大等特点。中心绿地植物配置的合理性具体体现为:中心地段应种植有一颗形态特征俱佳的乔木,其四周分布着地被植物或草坪,同时把灌木种植在,以此隔开绿地和住宅。
3 总结
总体而言,中小城市居民小区绿化规划问题具有专业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其往往可准确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特点和社会经济形态。其次,中小城市居民小区植物配置问题是绿化规划问题的具体体现,即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直接体现了绿化规划的合理性。由此可见,加强中小城市居民小区绿化规划和植物配置研究是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必要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燕丽.居住区地下停车场屋顶花园规划设计探讨——以南阳丰泰小区停车场绿化规划为例[J].陕西林业科技,2009(5)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体系;创新构建
前言:随着现代化发展,人们的关注点从注重生活必需物转移到了着重对精神层面的设计理念。同样,城市结构的升级也意味着城市规划设计的大变革,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必须结合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制定城市社会发展目标,统筹城镇县各体系的发展途径,合理地运用新生技术及现有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借以突出各具风格的城市特色,体现不同地域的特有文化特点,最终展现城市规划设计的实际价值。
一、城市规划发展及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以极快速度发展前进,在不断为我国经济建设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不同层面的矛盾纠纷也逐渐呈现,造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损失,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城市的毒瘤“城中村”,即为了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将农民的土地征用,将他们缩小居住在原来的村庄,游离在城市规划管理之外,脏乱差人龙混杂,与城市格格不入,大大破坏了城市的形象和发展。加上实行市场经济、住房体制改革、允许土地拍卖等制度漏各种腐败现象滋生,利益勾结,使正常的土地规划无法合理实现。
1.2、盲目追求洋化或套用大城市发展规模,城市规模设计没有按照自身发展特点,盲目追求国际化,高楼大厦,中心商务区,高层建筑。盲目地拔高地区定位,使得本土特色流失,并且这种不合理的发展模式对盲目发展的小城镇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
1.3、城市建设局面混乱,没有统筹全面规模,详细性规划,及其他专业知识的覆盖率均不大,因此缺乏有力地指导与政策,如:各大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效率极低,严重时城市交通系统瘫痪,小雨成湖,大雨成海。地下管路建设无规划,有需求便无节制地挖通,注重短期利益,无长远目光。
1.4、各城市古旧建筑保护不力,为个人利益审批建筑规划,拆除古建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资源,也有为了促进旅游效益,拆毁新建建筑模拟建造古着建筑,与城市相邻区域的现代化建筑显得格格不入,城市的整体观感混乱。
因此,衡量城市标准设计要以先进的目光,自然生态的视角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错误的模式只会诱导各种为了私人利益破坏城市规模设计的行为,根据城市规划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思路及目标。
二、新思路,新目标及解决途径
针对不同的发展误区,究其本因,城市规划若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必然还会发生一些换汤不换药的发展障碍。城市规模设计与发展需要注重实际,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实践理论的研究,合理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注重于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调整路线,要做到以下步骤:
2.1、正确定位城市标准,结合城市特有的发展新形势与规律,制定城市发展目标,规划出全面的未来城市的布局格式,并结合好各个专业知识,调整城市用地的结构布局,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突况的后备机能,做到能确保城市的高效运转,以保障经济稳定,各行业协调发展
2.2、建立健全完善的规模体系,加强规划的前线工作,投入较大比例的人力与物力,积极展开各种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到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才有可能引导出完善的城市规模设计方案,后期需要各行专业人才的协调互助,统筹全方位发展目标及趋势,结合数据建立城市规模设计的蓝图。
2.3、合理的指导思想,要重视对现场勘测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应用宏观及微观结合的现代科技,对基础设施状况进行客观评估,以此奠定扎实的观测基础并以城市规划科学为主体,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为辅导思想,进行综合论证,以具体思想进行指引和改造。
2.4、以严谨的态度,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细致地进行定量分析,从不同情况着手,实现城市规模合理化的建设方案,建立核心的共享机构体系,从理论到实际纵观分析,尽心为城市规模建设的设计设定好管理机制。
“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牢牢把握好城市规划的空间与尺度,以研究,技术,实施的三方逐步结合,逐步推进,进行的统筹规划才能做到协调统一,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
三、城市规模设计的原则性
宏观分析城市建设中的障碍,统筹好各方面的专业规划,发展趋势及新建目标。规划建设需要的三大原则:人性化原则,生态化原则,科学化原则,通过探究三大原则的实践性和必要性,突出城市规模平台设计与构建探究的意义。
3.1空间设计感成为了城市人性化的重要展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空间的改变也引发了情感的变化,从热情互助到人情冷淡交流匮乏,强烈对比出规模合理化带来的作用,只要将尺度掌握好,便有合适的心里暗示效果,从环境里潜移默化,提高文明行为,使设计效果得到最大展示。
3.2城市更新要坚持生态化原则,追求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理念,合理地配置自然资源,在这一进程中,既要保留住城市特有的文化性和历史感,即保留古旧遗迹,也要结合时展需求,以客观的角度,合理运用现代技术,才能提高城市的丰富性和延展性,建设一个生态型的城市。
3.3城市规模设计中通过建筑的构建设计可以体现许多物理学方面的应用知识,如附加筋的使用,钢柱支撑点等,科学化的城市规模建设提高了资源的配置率,以力学的特点进行使用建设改造,在最大限度下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益。合理配置资源是科学化规模建设中的一大要点,分析数据,全面结合实践行为,做到科学发展建设,使城市规划建设平台更富科学性。
结语:
根据资料记载:“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的技术手段,旨在合理地、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生活与活动环境。”实际上,城市规划与更新的目的,不单单是安排好城市的基本设施,重要的在于实现社会与经济和谐统一,着重对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信息管理,实现城市规划平台的构建,整合,共享,达到人文为主,设计共享的理念。通过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问题推出及探讨也体现出城市规划建设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
参考文献:
[1]王菁.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J].今日科苑.2010(24)
[2]张建. 关于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4)
[3]李汶浔,陈萍文.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析[J].山西建筑.2011(08)
篇6
论文摘要:随着人们法治观念的增强,行政纠纷的增多,行政主体在各项行政活动中应重视比例原则这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以促进行政行为不仅合法而且合理,这也是我国向法治社会迈进的重要一步。
1比例原则概述
行政法意义上的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使二者处于适度的比例。比例原则具有实体和程度两方面的涵义。就实体而言,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行政权力的行使,不能给相对人造成超过行政目的之价值的侵害,否则就不合比例。实体合比例主要是从价值取向上来规范行政权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合理关系。就程序而言,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所采取的措施与要达到的行政目的之间必须具有合理的对应关系。由于任何实体性的结果都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而达到,所以程序合比例是实体合比例的保障,实体合比例是程序合比例的最终体现。比例原则是德国人奥托·麦耶(QttoMayer)在其《德国行政法》中最先揭示出来的。有人讲,:比例原则“如同民法之“诚信原则”一般,以帝王条款的姿态,君临公法学界,成为公法学上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许多国家如荷兰、葡萄牙、日本通过借鉴和吸收,将比例原则转化为适合本国的法律原则。
比例原则是从法治国原则中演绎出来的,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含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狭义比例原则。
1.1适当性原则,又称适合性原则、妥当性原则,指行政行为对于实现行政目的、目标是适当的。也就是说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及方法应有助子行政目的之实现,否则即违反适当性原则。
1.2必要性原则,又称最温和方式原则,最小损害原则,指行政行为应以达到行政目的、目标为限,不能给相对人权益造成过度的不利于影响即有多种同样可达成行政目标之方法可供选择时,行政机关应选择对相对人权益侵害最小者,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否则即违反必要性原则。如税务部门有权扣押欠税者财产,若其可在扣押产品与扣押设备之间选择,则一般应选择前者,因为这对欠税者的损害相对较小,
1.3狭义比例原则,指行政行为的实施应衡量其目的达到的利益与侵及相对人的权益二者孰轻孰重。只有前者重于后者,其行为才具合理性,行政行为在任何时候均不应给予相对人权益以超过行政目的、目标本身价值的损害。此原则要求行政机关不得任其所欲地行使其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有义务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做出平衡,同时,行政机关必须避免采取一种对某一个人生活方式产生实质性负担的行为。如警察使用枪支的目在于制服犯人,若警察鸣枪示警后,犯人已畏服,则行政目的即已达到。此时,警察仍向犯人射击致其伤亡,则该侵害与行政目的不存在均衡关系,从而违背了狭义比例原则。
上述三项原则并非各自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并引导政府行为。它们共同调整两类关系,一是国家活动中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二是公民的自由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三项原则联系紧密,违反其中一项原则便可能构成对另一项原则的违反,而违反任何一项原则,便必然违反比例原则。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应严格遵循比例原则,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使具体行政行为不仅合法,而且合理。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亦应严格遵循比例原则,在充分尊重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基础上,适用比例原则来解决争讼,兼顾衡平行政目标和相对人权益,在确保行政目标前提下,使相对人权益受到最小的损害。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房地产公司向规划局申请增建房屋,在未经规划局许可的情况下开始施工,后规划局以建筑未经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及建筑物影响中央大街景观为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房地产公司拆除建筑并罚款。房地产公司不服该处罚决定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房地产公司已建成的楼房部分是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建筑,部分是未取得规划许可的建筑,应认定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建设行为,应予处罚。规划局确定了中央大街保护建筑“新华书店”为影响中央大街景观的参照标准,就应以房地产公司建筑物遮挡书店多少就决定拆除多少是正确的,规划局所作的处罚拆除面积超过遮挡面积,故对房地产公司的建设行为处罚显失公正且规划局送达行政处罚决定时,房地产公司建楼已达7层半。故规划局处罚显失公正,对规划局具体行政行为应予变更:减少拆除部分,维持保留部分建筑并对该违章建筑罚款。法院认为规划局所作的处罚决定中,拆除的面积明显大于遮挡的面积,不必要的增加了相对人的损失,给相对人造成了过度的不利影响。判决将规划局的处罚决定予以变更,虽然减少了拆除的面积和变更了罚款数额,但同样达到了不遮挡新华书店顶部和制裁房地产公司违法建设行为的目的,使房地产公司所建房屋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中对中央大街的规划要求,也达到了执法的目的。
通过本案可看出法院对本案判决正是对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的恰当运用,但是,令人深思的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执法中尚未意识到目的与手段间如果存在不适当也同样会构成违法。比例原则的思想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并没有完全进人到行政主体的知识和经验中,还没有完全变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具体制度并发挥作用。
2试探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的运用
通过上述案件可以看出行政机关执法时并未充分意识和运用比例原则这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同时我们也深刻的认识到比例原则对行政机关执法及司法机关审案的重要性。但由于比例原则并未为我国学界普遍重视,理论上也仅限于行政法教科书中陈列的大堆的概念和泛泛而谈的原理,该原则究竟为行政机关执法、法官判案提供了多少理论资源,行政法学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追随法律生活的逻辑,面对并解决着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下面试从以下几方面探究一下比例原则的巨大作用:
2.1行政立法方面。
国家机关在进行行政立法时应根据比例原则考虑这项行政立法是否可达到预期目的,是否是将产生最小损害的方式,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其作用的结果在对某些人赋予权利的同时,对另一些人科以义务。行政法律也不例外。但基于行政法律关系的特殊性,更需要对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加以调整以达到平衡,而平衡的标准即可适用比例原则。
2.2行政执法方面
基于行政自由裁量权易被滥用的特征,为杜绝行政执法主体的不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质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适用比例原则有助于解决问题。因此比例原则适用于行政自由裁量权领域时要求行政机关在选择执法的方式、方法和范围、幅度时,必须注意把握合理的分寸和尺度。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4条规定,当出现法定情形时,公安机关对当事人可处以15日以下拘留、200元罚款或者警告。据此,行政机关可选择三种处罚种类,并对其中两种还可以再进行处罚幅度的选择。当公安机关作处罚决定时,就应适用比例原则,考虑处罚是否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只有相当的处罚决定才是有效的、正当的,否则便是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违反了比例原则。同样,本案中规划局所作的行政处罚决定中要求汇丰公司拆除的违章建筑面积明显大于遮挡的面积,不必要的增加了相对人的损失,给相对人造成了过度不利影响。也就是行政机关处罚明显超出了必要的限度,是不合理的。
2.3行政司法方面
行政司法是指行政机关作为争议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按准司法程序审理特定的行政争议或民事争议案件并做出裁决的行为。在行政裁决活动中,行政工作人员以准法官的身份出现,由于他们毕竟不是专职法官,正确适用比例原则,可以弥补他们在这方面的欠缺,使他们在做出复议决定或行政裁决时有一个较客观、易把握的判断标准,并据此作出公正的决定或裁决。比例原则不仅有助于行政机关公正执法,也有助于人民法院公正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论法》第54条第4项规定,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而在判断行政处罚是否显失公正时,法官便可运用“比例原则”这一标准。本案即是运用比例原则判断行政处罚显示公正的典型案例。此外,对于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也可以根据“比例原则”来判断行政机关是否有违法行为。“比例原则”在行政审判中的适用,可以弥补成文法律的不足,使法官在对某一具体行政行为作判断时,可以依据较客观的判断标准;同时,比例原则也可以约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实现公正裁判,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原则是法律共同体基于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的信念而形成的比较一致和稳定的行为准则的学说或观念。它可能载于法条中,但更多情况下只表达在教科书和论著中,甚至只存在于人们意识中。行政机关对行政法基本原则进行深人、透彻的研究、理解并加以有效运用势必推动我国行政法治的发展,使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更趋合理化,理性化,为向法治社会的过渡注人一剂强行针。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含义;设计原则;设计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居住问题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居民小区的修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居住小区公共建筑是小区规划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合理设计能够很好的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一、居民小区公共建筑的内容和重要性
目前居民小区的公共建筑包括四类:教育保育服务类、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与市政公用类[1]。合理的规划设计居民公共建筑能够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同时有利于居民小区的合理规划,有利于实现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
二、居民小区公共建筑的设计原则
(一)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原则
公共建筑的安全性指的是公共建筑的布置要符合小区设计的安全标准,要明确划分公共区域和私人区域,对居民小区内的街道进行监控,保证公共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不会阻碍小区交通,不会占用消防通道,保证公共建筑安全性的同时保证小区的安全。
(二)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便利性原则
公共建筑的便利性指的是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方面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了满足便利性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要具备多样性与可达性的特点,通过合理的设计缩小公共建筑的服务半径,保证到达路线畅通。
(三)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商业性原则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步入了商品经济时代,小区公共建筑要具备商业服务的功能,商业服务设施要尽可能的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受市场引导。商业性原则的基本特征就是赢利性,所以在进行居民小区商业建筑规划的时候要重点考虑其规模、布点和聚集效应。
(四)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归属性原则
归属性原则属于居民高级需求的范畴,体现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内涵。体现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归属感的原则就要进行特定场所的营造,场所内的主体是一些特定的人,凭借这些人的活动将这个空间转化为具有归属感的场所。
(五)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居民小区的公共建筑的分级要具有灵活性。按照小区所处的位置和所服务的人群数量来设计小区内公共建筑的配置级别,适当的减少小区周围的公共服务设施。其次,公共建筑的服务半径要根据居民的生活规律、活动路线、公共建筑的自身效益来确定。最后,公共建筑的设置也要具备灵活性。对于现代生活不适用的公共建筑要拆除,对于服务于老年人的公共建筑要增加,公共建筑的设计和布置要符合本居民小区的实际情况。
(六)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规划结构的整体性,指的是居民小区的公共建筑的配置要和小区的整体规划结构保持一致,形成居住空间的层次感。二是,居住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小区服务设施要和居住环境的其他要素(包括住宅、道路绿地)在空间布局、建设进度和启用时间上相互协调[2]。
三、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法
(一)教育保健类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教育保健类公共建筑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在这类建筑的设计中对于小学的规划布置,要考虑到小学本身会成为噪声源,可以考虑将小学设计在小区的一侧,这样既能保证小学在合理的服务半径内同时还能保证小学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干扰最小。而托儿所与幼儿园可以进行联合设计,既能节约用地又能方便家长接送。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对安全性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进行全面考虑,这类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满足以下条件:(1)位置要设计在小区中心或者小区的入口处,它的服务半径要在三百米以内,便于家长接送。(2)建筑的前面要留有一定的场地供幼儿进行室外活动。(3)这类建筑周围的环境要保持相对安静,不能有噪声污染。(4)当幼儿园和托儿所共同设计时要相互隔开,避免互相影响。
(二)商业服务类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商业服务类建筑是小区公共建筑的主体,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这类建筑的合理设计对居民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类建筑设计中的位置选择有两种方式,方式一:设计在小区的几何中心处,这样设计的优点是可以缩小服务半径,缺点是不符合居民的出行规律,使得商业设施的使用率低、效益差。方式二:设计在小区的入口位置,这样可以保证商业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商业服务类公共建筑的布置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分散布置,这种布置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被淘汰,还有一种就是集合布置,这是目前商业服务类公共建筑最常用的布置形式,例如成街布置、成片布置、成街成片混合布置等[3]。
(三)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包括居民活动中心、俱乐部、会所、邻里中心等,这类公共建筑适合与居民小区的中央绿地规划设计在一起。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这类公共建筑的规模应该扩大,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它的规划设计要充分体现人情味原则,要方便居民日常的生活交流。
(四)市政类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市政类公共建筑有垃圾站、公共厕所、自行车库等。在这些建筑中垃圾站应该布置在小区的边缘,远离居住中心,但是又要方便居民生活垃圾的倾倒;公共厕所要和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配合设计,位置要隐蔽,标志要醒目;自行车库的设计有两种方式,分散布置和集中布置,分散布置可以将住宅的最底层用作自行车库,方便居民的取用;集中布置可以规划设计统一的自行车库,方便统一管理,节省用地面积。
结语:
居民小区的公共建筑包括教育保育服务类、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与市政公用类这四类,在进行设计时遵循灵活性、整体性、商业性、归属性、便利性、安全性六大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各类公共建筑设计的设计方法都不一样,要根据具体的建筑类型进行具体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张旭英.居民小区里面公共建筑设计的一些思考[J].建材发展导向,2014,(4):149-149,150.
篇8
【关键词】:园林水系;规划;举措
21世纪的今天,水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不仅仅是生命的摇篮,同时又是维系城市文明的重要血脉,尤其是园林水系,作为现代化城市重要的一种绿色通道,在城市道路的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性。随着时代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同时水资源的浪费也是较为鲜见的。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本文对如何有效规划园林式水系进行探讨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园林水系规划的必要性
园林水系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绿色通道,不仅仅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基础,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园林水系的合理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着实质性的影响作用,园林水系规划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体现:
(一)与当今时展的主题相适应
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虽然在某种程度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就其实质性而言,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在对城市建设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污染等现象是时常发生的,而园林水系通过合理的规划,通过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主旨明显与当今时展的主题相适应,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二)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积极性的影响
园林水系的合理规划对于城市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积极性影响。一方面对于空气有着一定的净化作用,尤其是在现代化城市高速发展的时期,人口数量的增长进而使得人类居住的环境逐渐变少,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均有所下降,大气污染日益严重,而园林水系不仅仅有着净化大气自然能力,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碳氧的平衡,并将大气中有害气体吸收,有着滞尘、降尘和杀菌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城市气候有着一定的调节和改善作用,首先将城市热环境进行改善和将城市气候舒适度着重提高,并有着滞尘和降低噪音的作用。
总而言之,园林水系规划不仅仅是当今时展的要求,同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有着实质性的积极影响。
二、园林水系规划和建设的原则
园林水系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并不是凭空臆造的,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规划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体现:
(一)坚持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的宏观原则主要是对绿化的整体效果合理的加以把握,其主体部分则是绿色,并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的发挥出来。所谓的中观则是将园林水系规划的重点着重突出,并使得园林景观有着一定的风格各异性。所谓的微观则是借助于绿带作为纽带,形成不同风格的园景。
(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主要是对环境进行改善,并适当的将水面增加,对城市空气进行调节,将美化城市的元素增加。
(三)坚持打造精品的原则
所谓的坚持打造精品的原则主要是将现代化园林的新奇特等手法着重彰显出来。
总而言之园林水系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更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坚持文化内涵突出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植物造园的原则。
三、园林水系规划的具体内容
以唐山南湖新区及丰南开发区园林水系景观规划为例,对两处工业废弃地以及唐山煤矿工业进行利用,并建立中央公园,其建设面积为21平方公里,并进行城市水网建设和构建慢通系统,将机动车对步行出行的安全隐患最大程度上减少,着重提高水的利用率,并将城市生态景观用水能力提高。
(一)基于工业文明创伤修复的园林水系规划
基于工业文明创伤修复的园林水系规划,一方面在中央公园内种植一定的树木,并保证所种植的树木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碳含量3000吨,并提供生境于7种国家级2级保护动物,对两栖类动物、哺乳类动物、鸟类以及爬行类动物的多样性进行改善,为公园附近的居民提供公园设施。
(二)基于区域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的园林水系规划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主要战略发展要求,不仅仅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基于区域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的园林水系规划,首先将部分农用地逐渐恢复为自然湿地,其园林水系的沉砂池主要来源于公园的湖面,并对水资源合理的进行使用,将水源的质量以及水的效益着重提高,进而形成完整的园林水系。其次对湿地进行补水,其补水的过程借助于人工水渠,并将城市水中轴景观带加以营造,从根本上带动房地产的发展,并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并迁徙多样化的生物。最后对水资源进行集中处理,主要针对雨水和污水,提高水资源的质量,实现城市污水的零排放。
(三)基于城市重点区域的园林水系规划
一般而言,水不仅仅是城市的血脉,同时水又是城市的灵魂所在。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在提高的同时逐渐倾向于精神上的享受,这种唯美意识的精神享受不仅仅包括优美环境的享受,同时也包括精神文化的享受,而园林水系在某种程度上作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精神文化,在注重城市重点区域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形象的塑造。
水资源作为城市建设的根本灵魂,其河道的设计主要按照相关的水利设计部门要求,对园林水系进行有目的性的规划。园林水系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其河道中的堤防主要是呈下宽上窄的梯形断面或者是复式断面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形式上的设计往往有着一定的简便性。
就大连的旅顺临港新城而言,其园林水系的规划不仅仅服务于港口工业的发展,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基于旅游城市形象设计的基本要求,聚集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又是生态文明的社区,其园林水系的规划主要以城市的独流入海河道为主,对集山洪和海潮进行规划,并修复生态环境,统筹安排水系设计和城市的一些基础设施,从根本上将优美灵动的城市空间加以构造,并将传统城建文化对自然道家思想充分反映。
总而言之,园林水系的规划不仅仅是对水源、引水以及输水的规划,同时其换水的周期以及引水工程的延伸规划也是极其重要的。
结语:
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园林水系的合理规划成为当今公众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园林式水系的合理规划不仅仅对于城市建设有着积极影响作用,同时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园林水系在实际的规划中,更应该本着科学发展、以人文本的原则,尊重自然和文化,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规划理念,着重提高水资源和水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园林水系的最优规划,全面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自力.流域城乡水系景观问题及规划设想 [J]. 中国园林,2010,26(2):13-18.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编制;实施措施
【分类号】TU984.2
前言:城市规划是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在当今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数量大幅度增加,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许多新兴的以及正在改造和发展的城市,城市建设是任何一个城市面临的问题,但在城市的建设中,如果缺少合理的城市规划,造成很多建筑设施拆了建,建了再拆等情况时有发生, 如今的重复建设都是无规划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因此城市规划是当今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规划是指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只有把城市规划好,在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下,才能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目标。
1、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
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能有效地防止城市盲目无序的建设和发展,使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到科学合理,各得其所,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安全、高效的大系统。使城市获得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最佳综合效益。
(2)个性化城市规划战略有助于激发全民的文化热情,可以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优秀文化完美结合,城市规划统筹考虑城市的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域的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有助于全民对自身优秀文化的回归与传承,通过文化的传承,将有助于提升全民的公民素质;城市规划可促进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自身强大的精神内涵及吸引力。通过个性化城市规划战略,结合中国迅猛的经济发展,使“中国的经济特色”更有“中国文化特色”,增强我国个性化城市的吸引力。
(3)城市规划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因为规划能为工业、农业、商贸、科技文化各行各业合理布局,选择规划良好的地域,为人民群众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规划贯彻“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用地”的原则,使城市的每块土地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既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还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产的需求。
(4)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管理现代化,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要使城市在未来发展具有较高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发展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高度匹配;使城市的社会设施与基础设施齐备化、现代化;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安排,城市的工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空间资源利用和建设活动,皆应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合理的城市布局结构将使城市经济更好地发展,并使经济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因此提高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城市规划意识具有重要的紧迫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指导意义。
2、城市规划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城市规划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
(1)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开发程序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2)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原则。城市是政治、文化的枢纽,更应当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3)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4)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及人口的增长,对土地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应当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做到精打细算,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充分发挥每一寸土地的作用。
3、城市规划的实施措施
(1)科学确立城市规划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应根据当地的区域经济条件为前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重点工程的建设,成为城市崛起与腾飞的现实推动力,城市发展将毫无疑问地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中心城区,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集中精力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外部良好的发展机遇,强化城市的作用,提升城市品位,有重点地加快中心城区各项设施建设。
(2)城市规划应因地制宜,确保循序渐进发展
在现代城市的规划管理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群众关心话题着手,逐步编制一套适合当地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工程中要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建设工程应进行评估论证,切忌仓促拍板,以免造成损失。在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中,建设工程过于分散,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耗过大。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加大投资密度,应当把树立节约、集约的原则,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结构,不断提高对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3)切实建立健全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根本,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城市总体规划应做到高起点、远目标,从经济区域建设带动城镇发展,深入研究国情、市情和区情,从理论上,方法上和技术上均有所突破。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经过长期的规划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城市改造及更新的一个全过程,城市的近期建设是长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性,又要以长远的目光预测城市的宏伟蓝图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应以城市的长远发展为目的,要为城市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4、结束语: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城市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城市长远的建设发展出发,综合考虑城市人口,环境资源及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充分利用资源,建设一个现代化城市,城市规划必将对城市社会经济和各项建设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岩松,王巍.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4(12)
篇10
人力资源规划就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与需求状态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并制定出合理的措施与政策,保障人力资源服务对象可以获取到源源不断的人才需求,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以下几个含义:首先,人力资源服务部门所处的竞争环境处在变化过程中,人力资源规划强调对各类变化进行合理的分析,保障服务对象在不同发展时期都可以取得人力资源发展需求;其次,人力资源服务部门需要定期调整人力资源政策,保障人力资源可以一直为自身的发展服务;最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时,也必须要考虑到它所雇用的每一位员工的合法权益。
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服务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帮助人力资源机构顺利实现服务目标,当然,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也需要关注服务对象的诉求与利益,帮助他们合理规划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才的正常流动与配置。人力资源的规划有着目标性和战略性的特征,其本质是人力资源政策,在开展规划工作时,需要根据服务对象来调整人力资源工作,如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合理的获取、配置人力资源。
2人力资源规划的类型与内容
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规划类型包括长期人力资源规划、中期人力资源规划与短期人力资源规划三种,以企业为例进行分析,人才服务机构在帮助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长期规划强调根据企业未来5~1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规划,其规划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在规划时,需要考虑到各类制约因素、宏观影响以及发展目标,一般情况下,长期人力资源规划是由若干不同的短期人力资源规划与中期人力资源规划组成。中期规划是根据企业未来2~5年发展情况实施的规划,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之间是密切相连的。短期规划是2年内的规划,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而进行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类微观影响因素。
从上述分析可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综合企业的发展情况,中期和长期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企业组织发展规划、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人事制度改革、人员补充计划、全年绩效考核计划、年度生产计划、人员激励计划、薪酬福利计划等。短期人力资源规划包括劳动关系调整计划、人力资源满意度调查计划等。
3人力资源规划遵循的原则
31多变性原则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环境是非常多变的,不仅仅是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也是纷繁变换,服务机构在帮服务对象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需要对各类环境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了解他们发展的具体需求,根据自身的需求合理规划。为了适应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预测可能出现的变化与风险,制定出抵抗的风险解决策略。
32发展性原则
之所以要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就是要实现服务对象的双重发展,获取到预测性的发展目标,在规划人力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到企业需求,更要关注应聘者的愿望,要明确他们之间是相互依托的,如果不考虑到应聘者的需求,必然会损害招聘单位的正常发展目标。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必须要兼顾两者的双重利益。
33供给性原则
在规划人力资源时,需要明确根本的目的,首先解决服务企业人才的保障问题,只有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才能够进行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才能够更深层次的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
34合作性原则
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仅仅凭借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在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时,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吸引管理人员的参与,多听取不同部门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解决服务对象的各类问题。
4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步骤
41人力资源计划的预测
考虑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对各个时期企业人力资源发展需求进行系统的评估,其中的核心工作就是需求预测与供给预测。
(1)需求预测。顾名思义,需求预测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针对企业未来发展需求对人力资源的质量与数量进行合理分析,估算其结构的变化,将企业发展目标作为预测基础,综合考虑到现阶段的生产率与组织结构,并根据企业发展环境预测后续的发展变化,分析产品结构变化、生产工艺改进、组织结构变化、新技术推广情况,综合各类因素分析人力资源可能发生的变化。
(2)供给预测。需求预测是供给预测的前提,合理的需求预测工作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了解到企业完成某项目标所需的人员数量和其他要求,看企业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取到这些专业的人才。在开展此项工作时,需要分析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状态,了解员工工作现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科学的计划。
42人力资源规划的激励
(1)制定出简单的激励机制。大企业常用的阶梯式考核模式是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鉴于此,企业在制定人才管理机制时,必须要遵循简单化的特征,要注意到,人才管理机制的建立会涉及大量的时间,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简单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应用成效。
(2)激励机制的实施要遵循平稳性原则。就现阶段很多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实际情况来看,激励机制并不完善,对员工多实施固定薪酬制度,员工多劳多得,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员工没有医疗保险与工作合同,致使员工没有归属感与安全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循序渐进的推行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员工的薪酬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可以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3)从局部开始,全面执行。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可以先从部分员工或者某个部门入手,注意抓住主要矛盾,逐步在企业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调控岗位,将适合的人放置在适宜的岗位上,让企业能够平稳度过过渡期。针对现阶段企业运营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绩效管理机制,真正激发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