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暴力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笔者现任职于四川电力建设三公司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公司计算机网络的运行与维护。保障公司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是笔者日常工作中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笔者对企业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总结出了一套较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经验与做法。
关键词
电力施工;网络;安全
首先,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概念性认识,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物理安全、运行安全、安全保密管理。
1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是指实体资产的安全,比如计算机设备、交换设备、线路、机房等。作为一家典型的电力施工企业,本单位现有计算机机房一个、服务器5台、机柜8组、计算机终端300台。整个计算机网络设备数量多、终端分布范围广,面向用户众多,物理设备的安全是笔者工作中需要首先需要考虑保障的因素。
传统的物理安全保障,涉及机房建设、网络布线、服务器安装配置等方面。我国对机房建设有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如: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国家标准《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GB2887-89)、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SJ/T30003-93)、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活动地板的技术要求》(GB6650-86)等。对机房建设,本单位高度重视,从设计、施工到验收均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执行,无论是机房选址与设计,还是内部装修与布置,均充分考虑了安全保障因素,确保机房整体的照明、供电、暖通、消防等效果良好。对于关键的供电与暖通工程,本单位机房均做了冗余保障工程。供电系统不仅配备了成熟的UPS系统,还在整体架构上使用了双路独立供电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做到物理供电安全;暖通工程,本单位专门为机房设置了双送双回模式,送风、回风吞吐量均大大超过国家标准;对于消防安全,机房配备了自动烟感报警器与自动CO2灭火系统;对于机房地板、吊顶,均使用最高强度标号的龙骨骨架。
线路安全方面,本单位根据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采用结构化布线方式进行设计施工,对建筑群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等均使用较成熟的模块化产品,确保布线系统硬件质量。设备安全方面,本单位严格按照硬件设备的操作使用规程进行操作,并建立了设备使用情况日志,记录使用过程。同时还建立了硬件设备故障情况登记表,坚持对设备进行例行维护和保养,并指定专人负责。以上种种措施,体现了本单位对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的重视。此项工作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物理层面实现了安全,才可能进一步做好到更高层面的系统安全。
2运行安全
公司网络的运行安全,是指网络在运行时,能够按照其初始设计,在线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不拥塞、不延迟、不报错。公司网络为本单位职工提供了权限审核、互联网访问、内部信息系统(如OA系统、报表系统)等服务,也为公司客户提供了企业门户网站访问服务。运行安全,具体来讲就是要确保公司用户能够顺畅地使用个人账号登录公司网站和系统,完成各自所需的网络服务的过程。此项工作属于系统工程,主要涉及数据库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和软件开发安全等层面。对服务器所运行的数据库,笔者重点关注其完整性要求。数据库的完整性要求主要包括数据库物理与逻辑完整性、数据单元完整性、访问控制三方面。物理与逻辑完整性是指,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不被各种自然的或者物理的问题破坏,一般通过备份、还原、恢复机制实现;数据单元安全性是指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每个数据单元和元素均正确,满足各种约束条件;访问控制是指基于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为了满足上述要求,笔者在数据库管理中综合使用了各种技术、管理手段,在数据库中实现了语句审计、特权审计、对象审计、提供了数据库实体完整性保障、域完整性保障、参照完整性保障,部署了事务故障恢复机制、系统故障恢复机制、介质故障恢复机制。对各终端的操作系统安全保障,笔者采用了两种方式,分类管理。对各职能部门、分公司的办公计算机、公用计算机,统一安装影子系统。其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由网络中心控制端统一安装部署,实现断电、重启后自动还原;对私人计算机,采用VLAN接入的方式,实现网段隔离。
3安全保密管理
此项内容为信息系统应用层面安全的核心。对于广大的师生来讲,他们最关心的是个人信息的安全。对我们管理者来讲,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他们的安全需求。此项工作涉及身份认证、数据管理、线路传输等方面工作。对于身份认证,本单位采用了终端网卡MAC+IP+用户名的三重绑定方式。这样,可以确保广大用户在已授权的计算机上使用自己的用户名安全登录,不被他人假冒;对于数据管理安全,本单位网络系统使用的是HTTPS协议,信息不使用明文传输,使意图截取数据者难以实施攻击;对于线路传输,本单位网络层的交换设备均设置了ACL控制策略,并统一划分了VLAN,确保了网络数据的传送安全。
4结语
篇2
[关键词]电力信息;网络化传输;电力系统;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361-01
近几年来,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成为了企业工作中的重点。而构建较为完善的网络化系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技术人员要制定信息采集的基本方案,以系统安全为主,采取分层管理的方法提升安全指数。
一、电力信息网络的设计方案
(一)电力信息采集方案
传统电力系统的弊端为信息采集的数量少,并且各数据之间的联系性不强,无法满足控制中心的要求。因此,设计人员需要构建强大的电力信息采集装置,并组成以“任务分化”为主的通信平台,实现信息的安全传递。
系统的数据采集模式如下:第一,通信网会与接口转换器相连,并将信息传送到服务平台当中。系统再将同一类型的数据集合到一起,并选择相应的信道进行传递。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绝对安全,服务器会依照调度中心的指挥进行自动化调节,如果出现执行异常的情况,应用层会有所感应,并且将存储空间内的所有信息提取出来,进行二次筛选。第二,总控管理机能够对电力信息进行全面的监督,这是网络化传输的特点和优势。当数据传送到用户终端时,总控制中心会利用太网装置进行全方面覆盖,并将串口处的信息联结到一起,感应故障的波动频率,并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输出采集数据,以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
(二)电力信息网络设计方案
电力信息网络设计方案也对电力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管理方式优化的必经之路。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光纤通信是电力系统通讯的主干网络,它不仅能够保证网络结构的合理化,也突出了高效率的系统运行模式。光纤网络布局以星形为主,在系统调度平台处建有中心站,并以此作为基点进行散射,实现对不同区域的信息传递。为了保证信号不被拦截,设计人员一般会在变电端口设置转换器,并实现星形网信号的接受。其次,如果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出现了数据延迟等情况,系统会第一时间进行感应,并自动分析问题,在功能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设计解决方案,并予以回馈。
二、电力信息网络的安全构造策略
(一)提高信息网络安全技术
在电力信息网络的安全构造策略中,安全技术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电力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实现系统的有效规划。第一,采用漏洞缺陷检查技术,根据现有的网络布局对信息的传送速度、范围进行监督,并及时的发现漏洞、解决问题。电力信息安全传输系统会协调设备的运行方式,并在综合要素把控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以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第二,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检测方式,建立防火墙。电力企业可以将重要的信息筛选出来,并按照数据传输的要求进行严格控制,构建系统访问平台。只有本企业的员工才有权利进行检查。电力信息的安全布控中心还能够对非法链接进行识别,并设置相应的访问规则,避免干扰性信号对系统的侵入。第三,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的使用。电力企业可以通过IP地址的设定来实现技术的优化。首先,工作人员可以对既定的使用路径进行规划,并只允许有限的用户对网络平台进行访问。如果转换方式与系统的标准程序不同,则说明电力信息传送中出现了问题,要开启保护装置对性能进行优化。
(二)采用科学的软件配置
科学化的软件配置系y在电力信息的网络化输送中是必不可少的。第一,电力企业能够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对系统进行保护。首先,在电力信息传达前,系统会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核对,并通过加密的方式来限定一部分人的预览。另外,对信息进行筛选。由于通信质量与信道的数量有着极大的关联性,技术人员应该根据环形网所组建的数据来对软件进行重置。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将加密信息在独立通道内进行传送,这样才能够保障系统的绝对安全。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阻止重要文件的泄露,避免数据被恶意泄露的情况出现,第二,指纹认证技术。它是对用户身份进行核查,保障电力信息网络化传输的有效途径。系统会识别每一位用户的信息,并将指纹数据输入到控制平台当中。只有访问用户的身份得到了验证,才能够进行相应的操作,并达到电力系统安全防控的目的。第三,虚拟网技术。顾名思义,系统主要是对网络化信息传输过程进行模拟,并建立用户与服务终端之间的沟通基点。第四,抗病毒系统。电力信息网络化的抗病毒系统中都带有管理功能,可以根据数据的总量进行整合,并分析病毒源流通路径,将不稳定因子剔除后对文件进行更新,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
三、电力信息网络化传输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数据建模的形成
电力信息网络化传输系统的确立有助于数据的模型有效规划。首先,按照电力企业的业务功能将数据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实时类数据、申报类数据和查询类数据。数据的分类能够体现出极强的“系统整合性”。一方面,工作人员能够根据调度中心所形成的测量结果实时监测。另一方面,系统会根据查询结果提交内容,并在信息反复确认的基础上对业务功能进行定义。其次,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系统会进行自动加密,并且根据传输中的实体元素进行添加或者删减。
(二)有助于系统通信结构的形成
首先,作为互联网的传送纽带,电力信息输送系统会选择合适的布局平台,将数据整合到服务终端处。采用对称的服务算法对加密方式进行规划,分别以序列密码和分组密码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不影响服务器的处理速度,网络化传输系统会利用混合发送的手段来决定通信内容,并在生成数字签名后将信息传达给接收方。这样的优势在于不仅促进了通信结构的形成,也验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体现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分析了电力信息网络的设计方案。第二,对电力信息网络的安全构造策略进行研究。第三,阐述了电力信息网络化传输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从而得出:电力企业应该根据用户的需求对网络布局进行调节,并优化信息的安全防护能力。同时,设计人员也要构建有效的技术实施方案,以达到保障数据快速传送的目的,为电力系统的良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许超,陈昊,刘少情,汤小兵,张文彬.基于模型聚类匹配和形态特征识别的保护压板状态辨识技术[J].陕西电力,2017(01).
[2] 陈波,何愈国,孙航,汤翎艺.基于双模技术主干网通信的四表集抄系统设计[J].现代机械,2017(01).
[3] 张亮,李蓉,施科峰.基于多要素分析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策略研究[J].大众用电,2016(02).
篇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新媒体带来的便利我们有目共睹,但是,也带来了社会与法制建设之间的冲突。于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其中,传媒与法律的关系改变是现在我们最应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网络的隐蔽性为规范网络环境增加了难度。这几年,显示出了矛盾升级的迹象。科技改变了生活,便利了交流,人们可以不分地域、场合、时间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讯APP的大量研发和普及,如QQ、微博、论坛等,让任何人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成为可能。在道德难以规范人们行为时,法律必须站上制高点。正如吉登斯所言,“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关键字:
传媒;法律;媒介融合
一、基本概念
媒介融合是新时代的词汇,它是大历史发展趋势的总结。传媒业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兼顾法律的配合,无形中增加了概念之间的复杂性。我们必须对涉及到的重要概念以及术语作出阐释,并进行分析。
1.传媒
传媒,就是信息传播的载体,相对于传统的人际传播,传媒更加注重传播的内容,是事实或者意见。与传统人际传播不同的是它必须依靠响应的介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台。媒介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杂糅与竞争。纸媒在新型媒体的冲击下,被迫加入新时代的元素,而新媒体的发展是基于对传统媒体长盛不衰元素的吸取。媒介融合涉及到的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是任何国家都要面对的挑战。处理得当将实现大飞跃。
2.媒介融合与三网融合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让原本隔离的传统信息领域和传媒领域开始打破阻隔融合在一起,新事物的碰撞引发了冲突,体现在社会层面就是冲突。冲突出现在市场,渠道,终端以及各种业务上,为了抑制如此分布广阔的冲突,产生了相对于的制度,政策以及法律的制定。因此,媒介融合,是在整个文化产业,整个信息流通领域,整个传媒业的背景下发生的。媒介融合不仅仅是媒介之间的融合,它还涉及到了传者之间的融合,受众之间的融合,以及传受两者之间的互动。换一种说法就是,媒介融合打破了大众传播构建的传媒格局。新事物的出现必将引领一波相关因素的改变,三网融合就是新事物的产生的连带反应。不仅是传媒业自我发展的选择,也是我国政府一定时期下推行的公共政策。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网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互联网。可以说,人类的生活已经被三网全面覆盖,这也是“手机人”的概念出现的原因。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业务范围都在向趋同的方向上前进。例如,传统媒体开始借助新媒体的终端,信息,占领市场。新媒体开始更加注重传统媒体的强项吸取,用最纯粹的文字或者图片来打动受众,是一种“返祖”,也是一种进步,是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3.传媒政策与传媒法律
传媒政策与法律应该是相辅相成且齐头并进的,政策影响法律,法律辅助政策的实施。传媒政策是国家以及相关负责部门为了做到服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按照一定标准制定的准则。可以说是涵盖了国家总方针,总策略的政策。传媒法律是专业规范网民行为的法律条例,目的是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活安定团结。就如同知识产权法,经济法一样,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当社会上某一个产业和法律相关联时,就代表着它与政府,与公民利益等产生了联系。
二、具体事件分析
最容易将传媒与法律相想关联在一起的是网络暴力事件。网络是新媒体,而暴力的程度决定了是否需要法律的介入,接下来,会选取几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1.案例概述
美国发生了一起事件,佛罗里达州的女孩,名叫瑞贝卡,她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和同龄人无多大差别。但是,在网络的世界里,她却成了网络暴力的目标。“你怎么长得这么丑”“你去死吧,不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喜欢你”这样恶毒的言语竟然是来自和她一起生活和学习的伙伴,每次浏览自己的社交网页,充斥着的污言秽语让她得了抑郁症,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让她伤心的世界。纵观国内的微博,同样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稍有争议的明星微博下的留言,净是诅咒、辱骂之词。网络暴民几乎天天都在上演着花式损人。回到案件中,女孩自杀之后,警察调查出事情原委,将网络上供给瑞贝卡的女孩带到了警局,当时由于未成年,在拘留了21天之后,被释放。很多人表示不满,杀人于无形的孩子也是罪犯,当地警方表示没有与网络暴力相关的法律,也没有相对应的处罚条例。之后,记者对两名“施暴者”女孩进行采访,她们竟然毫无悔意。
2.案例评析
据笔者搜集到的资料,美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曾经也有类似被网络暴力的经历。“施暴者”的猖獗和狂妄在网络世界中被放大。有人认为,这是缺乏法律条例的强制约束,确实,如若有法律,这样的惨剧会减少许多。美国的律师和法律界人士称,网络上的留言很难界定,主观意识太强,你认为是暴力,别人则反对。曾经美国超过半数的州都试过制定相关条例,量刑也相对较为严格,但是由于过于笼统,依然未解决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呼吁相关部门将条例进行细化,媒体要督促相关法律的颁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量刑,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频次,净化网络环境。
3.案例总结
网络暴力几乎隐藏在生活中各个角落,如同病毒,无形但发展迅速。拥有电子设备的人都可以成为暴利源。不容忽视的是,现如今国民素质普遍较低,对于事件没有自我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稍加煽动,便会形成不可小觑的网络洪流。不法分析利用网民特点,一次次挑战社会规则、挑战道德底线,形成了极坏的影响,没有制约就没有自觉。以上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不得不引起重视。
三、传媒与法律
在案例中,凸显出传媒与法律的息息相关。三网融合之下的网络时代,对于法治建设来说,有利有弊。交流的便利,信息的快捷让传递变得飞速,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的提升都离不开它。但是,告诉的发展带来的是失衡的可能。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且随时随地都可以传达信息时,虚假新闻成为了新的隐患。网络谣言也可谓是“异军突起”。我们面临着信息的大量冲击,易失去理性。如被某些人利用以谋取私利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在面对政府的时候,我们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进而寻求传媒的帮助,让问题成为社会的问题,引发关注。网络平台为手中提供了表达的平台,在报道时媒体自身的喜好以及观点会影响对时间的审判,同时不自觉的反应在对时间的报道中,失去中立性。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媒审判”。在媒体行使第三权利的过程中,应在表达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兼顾公平,维护双方的话语权,站在辩证的角度去报道事件,给观众自己认识和看待事件的视角,这样才能维护自身业界权威,又可以收获忠实受众,起到舆论
四、结语
如今探讨的问题是媒介融合下,传媒业的发展与法律法规之间的配合。中国的法律触角还没有延伸到网络这一块。网络的净化关系到整个社会秩序的安定,而法律所规范的社会也不是单一力量作用的,法制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与传媒联结的出现绝非偶然,况且二者的进行的如此有规律,就是因为彼此不能单独出现。看待传媒与法律的关系,是个大综合的问题,第一,应该将问题放置于整个人类发展史上,整个历史大背景之下,是人类发展综合因素的作用,第二,将传媒业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制定统筹结合起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只有如此,中国当代社会才能经受住新时代力量的冲击,才能够经受住挑战,将产业与法律的发展共进步,才能实现所倡导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美]海伦•托马斯.《民主的看门狗?华盛顿新闻界的没落及其如何使公众失望》,夏蓓、蒂娜•舒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4][美]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王启梁.《网络时代的民意与法律应有之品性——从“躲猫猫”事件切入》,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4期。
[6]栗峥.《传媒与司法的偏差——以2009年十大影响性诉讼案例为例》,载《政法论坛》2010年第5期。
篇4
案例2:好好地走在路上,突然被一群人围住一顿狂殴。经过审查,15名嫌疑人都是“90后”,年纪都在十七八岁,最小的仅16岁。民警审查他们的作案动机发现是个游戏,名叫“暴打路人甲”。这是嫌疑人几乎一致的供述。
一款网络游戏如果想成功,不可或缺地会含有PK元素。人和人之间的对战永远是网游最具吸引力的卖点之一。但是这些帮助网游成功的因素却容易误导青少年潜移默化地走向犯罪道路。面对市场的需求和现实的弊端,游戏从业者们应如何掂量?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有效地杜绝这种现象的蔓延?摆在中国游戏业面前的似乎是一座险阻的高峰。厂商和玩家、市场和受众、全年龄和青少年之间的隐性矛盾已经渐渐上升为阻挡文化创意产业前行的鸿沟。本期我们就网游中凸显的暴力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业界揭示不同视角下游戏暴力的利与弊。
专家观点
费广正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
游戏竞技性可能对玩家产生消极影响
游戏中的竞技应该辩证看待,竞技本身是游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游戏中和它的核心玩法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它影响着游戏的平衡,游戏中的平衡很多时候为竞技服务,游戏中的趣味,就是可玩性和竞技性密不可分。当然游戏中玩家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对抗性,才能使得游戏本身更加吸引人,或者是增加人的交互关系,使之更加深入,这也是竞技在游戏中的各种表现。竞技游戏中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玩家为了提高自身的能力,出现了时间的大量耗费,以及金钱的大量投入,这是我们看到的负面现象。
在负面影响驱使下,玩家可能会对自己的队友,甚至是对自己更加苛刻,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不仅在游戏中产生不利影响,对游戏之外的社会生活可能也会带来不利影响。玩家个人动机问题,如果受到竞技的激励可能会引起负面影响,使他在所熟悉的环境下因为额外竞争感到压力。
包括竞技也有很多种形式,男性玩家在竞技方面的投入更多一些,包括和人的本性也有关系,希望更快、更高、更强,不仅在游戏中有所体现,在别的项目中也有体现,在奥运会中也倡导更高、更快、更强,竞技性不只是在游戏中才有的,从人类早期的各种训练,基于技能的训练,都有这方面的内容,或者有这方面的本源。
明宗峰(华南理工大学)
游戏中不健康的规则把暴力引向现实
游戏中有一些不健康的规则会导致把游戏中的虚拟纷争引向现实,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游戏中故意挑拨是非,使玩家之间产生矛盾,把矛盾引向现实。有的玩家恶意PK,还在游戏中公然发表言论,表示愿意出钱买某个玩家的家庭住址,意味着在现实中实施报复,这是很危险的。此外,外挂行为泛滥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许多游戏公司一旦发现外挂行为就封号,对玩家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即便是这样,一面严厉打击外挂,一面还赋予特权,这无疑是畸形的,游戏公司的初衷是为了维护游戏的平衡性,然而这种情况下其平衡性早被瓦解掉了。其中利益的驱动,才是最需要关注的。
厂商观点
苏飞
(GAME BAR副总裁,《古剑奇谭》运营团队负责人)
解决游戏软暴力需要一个过程
从游戏开发的角度来说,暴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为游戏内容服务的,这本身没有任何错。游戏本身要赚钱,做营销都是在挖掘人的欲望,如果说这些东西再去减少,必将限制游戏的发展。对于游戏企业来说,更需要一个行业标准来规范,什么样的情节算暴力,需要有一个明确的鉴定标准。预防暴力对于游戏厂商来说需要一个过程去解决。现在需要解决的是最直观或者是最直接的声音和视觉方面的暴力问题。
宋静芳(北京蓝港在线)
游戏核心价值观可以影响玩家
游戏的竞技性是必然存在的,是一个游戏的灵魂。游戏文化可以渗透到玩家的世界观里面,因为游戏是文化产品,就像电影里面可以宣扬正义,里面的英雄会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对社会正义的崇拜作用,崇拜英雄的教材作用,同样网游也可以起到这种作用,把游戏核心的价值观定位好,就能保持公平正义的原则。
玩家观点
孙鑫:
PK不一定就是暴力
竞技性是一个游戏的根本,灵魂的存在。据网上不完全统计,美国青少年在网上查询学习资料的比例是20%,英国是15%,而中国仅仅是2%。这本身与游戏的暴力内容没有必然联系,这应该是教育问题所考虑的。暴力游戏在我看来应该是青少年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投入。
刘政:
游戏是学习生存技能的无害手段
“丧志”这种传统观念是任何产业研发的阻力。但玩游戏不同了。正确地看待网游,能够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生存能力和生存技能。对于任何能够扩展自己实力的东西,都不应该用有害来形容,那是学习,就像小狮子会通过和同伴的玩耍学习搏斗技巧一样。
篇5
案例1:少年唐亮自认为是网络游戏高手,但是自从在虚拟世界中遭遇另外一位游戏玩家古世龙并被对方杀死23次以后,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他叫上了几个平时一起玩网络游戏的兄弟找到这位古世龙,好好教训他一顿。结果一起悲惨的网络血案由此发生了。
案例2:某校一男生马某长期沉迷于网络中,生活中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一次与另一所学校男生王某为了争夺一名女生发生了冲突,不顾后果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匕首,趁王某不注意将其捅死了。
上述两则案例是中学法制教育缺位的现实模板。在案例1中,唐亮由于长期沉迷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不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其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长此下去会给暴力犯罪埋下隐患。许多暴力游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游戏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武力来解决,案例2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现实社会中遇到冲突,便会采用这种最熟悉的方式――武力来解决,因此很容易引发现实的悲剧。
法制教育在学校管理中如何渗透呢?结合学生实际,我校具体做法如下:
一、正确引导
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切不可沉迷上网(或玩电子游戏)甚至把它当作一种精神寄托。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双管齐下,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和地点;教育学生多与父母、老师交流网上有趣的事情,让父母、老师了解自己在网上的所见所闻。
二、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
法制教育最直接、最系统、最有效的方式也就是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让学生对于法律有个全面了解和宏观把握,同时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我校将法律知识讲座作为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并致力于建立法制教育长效机制,定期聘请法律专家、律师、法官、检察官和法律工作者给学生讲授法律常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法律讲座应侧重于《治安处罚法》、《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讲授,增强学生对于抢劫、杀人、投毒、等暴力犯罪和常见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认识。在讲座后,应设置讲授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提问和发表看法,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三、组织观看法制宣传影视节目
电影、电视法制宣传节目更具直观性和形象性,更能引起中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更易接受和消化。学校可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今日说法》、《小小律师》、《法庭内外》等优秀的法制宣传电视电影节目,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罪恶与善良、什么是丑陋与美丽、什么是理性与冲动、什么是罪与非罪、什么是可为与不可为,通过反面教材促进学生自省、自纠、自查,从影片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获得启发与教育,从而自觉规范自我行为,提高对社会黑暗力量的防御能力。同时可开展法制宣传专题晚会,让学生亲自编写相声、小品、戏曲等文艺作品,做到法制宣传自编、自导、自演,学生不但是法制教育的观众,而且是法制教育的剧中人,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娱乐中提高法律素养和意识。
四、开展法制教育阅读活动
阅读法制报刊杂志,不仅能让学生获取法律方面的知识,还能使学生养成读书读报的好习惯。我校将阅读法制报刊杂志当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并常抓不懈。一方面,要动员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法制日报》、《法制宣传教育简报》等报刊书籍;另一方面,学校经常举办法制宣传手抄报评选活动,活动要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要做到入脑、入心。
五、注重日常管理的渗透
法制教育应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渗透法制教育,通过召开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加强法制教育专项学习,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经验,对在法制教育中的突出者进行奖励;丰富法制教育形式,班会集体法制教育和对违法违纪学生个别法制教育相结合,课上法制教育和课下法制教育相结合,班主任法制教育和任课教师配合进行法制教育相结合,学校法制教育和家庭配合法制教育相结合;设立监督员,发挥监督员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对演讲、读报等活动的监督,让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要加强法制教育的横向联系,组织与其他兄弟班级举行经验交流会,让自己的学生与兄弟班级的学生交流法制教育的经验和体会,取长补短,共同探讨。
篇6
校园暴力是波兰学校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调查显示,近1/3的波兰人将校园暴力视为严重问题,283%的学生和11.4%的教师认为波兰学校未能有效遏制校园暴力。多数学校和教师缺乏系统应对校园暴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常常得不到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此外,现任教育部长主张通过加大控制和惩罚力度来防范校园暴力,忽视了校园社区的建设。调研
波兰丽大出版集团下属的16家地区性日报于2006年春发起“无暴力校园”项目。受本项目委托,2006年3月波兰公共舆论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社会学抽样调查。这是3年来针对校园暴力问题所作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7.3%的学生、27%的家长和28.5%的教师都认为波兰学校普遍存在严重的校园暴力问题。
Profile公关公司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展开策划,并广泛征求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意见。为了确保各项目标得到实现,提高项目的公信力,还成立了项目专家委员会。
策划
“无暴力校园”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为参与项目的16家地区性日报塑造富于社会责任感而又贴近读者的良好形象。本项目要传递的主要信息为:地区性日报贴近读者,支持社会公益活动;校园社区化对遏制暴力至关重要。本项目的目标受众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同教育相关的各种组织机构、地区性日报的读者以及普通公众。本项目的传播途径包括:16家地区性日报、项目网站、宣传海报、直接与学校沟通(主要以电子邮件形式)以及同专家和全国性媒体合作。力争将项目中形成的遏制校园暴力策略,比如社区建设、问题清查、求助热线等机制化,成为各校普遍采取的重要措施。
实施
2006年4月21日,“无暴力校园”项目正式启动。4-6月,通过参与项目的地区性日报、赞助媒体及项目网站,发起一场大规模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介绍校园暴力问题及应对策略。各报社还组织记者参加了多次校园暴力研讨会。在此期间,16份地区性日报共刊发678篇相关文章,其中47%是关于应对校园暴力的建议、措施及典型案例。6月9日《无暴力校园行为准则》,作为遏制校园暴力行动的统一标准,项目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篇7
【关键词】校园暴力;中学生;危险因素;措施
一、国内校园暴力的现状
在我国,从1996年、1997年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2001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一万名学生进行的调查中,高于40%的学生在校内外遭遇到同学或社会青年索要财物,2003年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的社会心理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49%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同学承认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关于校园暴力现象研究的起源,在我国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徐久生为代表的“美国起源说”。孙凌寒、朱静于《校园暴力与学校社会工作》一文中指出“校园暴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另一种观点是为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挪威起源说”。如万华在《师生权益保护热点问题的法律透视》一书中指出“对学校里的起伏问题最早的探讨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的瑞典”。美国学者以严重暴力事件为研究对象,将破坏学校财产,侵害师生生命健康权利的犯罪行为归纳为“校园暴力行为”,挪威瑞典学者更重视“校园欺侮行为”的研究。21世纪,校园暴力研究趋于国际化。
二、案例分析校园暴力带来的影响
暴力行为带来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校园暴力可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校园暴力不仅直接伤害了学生的身体,还会严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学生由此产生恐惧心理,难以集中精力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学业。
2.校园暴力可使家长的工作生活受到影响。由于担心校园暴力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许多家长亲自接着孩子上下学,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家长不得不求助于相关法制机构。
3.校园暴力可使校园正常秩序受到破坏。校园暴力的存在和发生,使学生不得不挤出时间和精力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4.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
5.今日的这些问题学生,很有可能就是今后的犯罪分子,后果相当危险。法林顿发现,在12-14岁被老师评为攻击性严重的学生中,22.4%的人随后因暴力行为被定罪;被老师评为攻击性较弱的学生,只有7.2%的人犯罪。
三、导致校园暴力发生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中学生没有正确的判别能力,冲着所谓的“哥们”义气而常从旁观者演变为肇事者,卷入暴力事件中。同学交往中发生小的纠纷后,没有及时化解矛盾,事态进一步扩大而导致的暴力行为。此外,因受挫情绪不稳定,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在暴力中寻求发泄。由于受到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印象而产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亦是重要原因。因为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网络的普及,不少学生受到网络的冲击,被影视、网络上的一些不良的文化洗脑。
(二)校园生活
研究发现,当学校对暴力学生施以粗暴的训练方式或是体罚,不但无法抑制学生重演同样的暴力行为,还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疏离感;“老师的负向评价与行为”、“老师的关心”、“老师的惩罚”与学生的暴力行为有显著相关。学业成绩越好的学生,偏差行为越不容易发生。
(三)交友与休闲
暴力性少年犯罪人自我报告的暴力行为与家庭中的犯罪和暴力行为有一定关系,但暴力行为与少年犯罪人的同伴友谊相关更显著。青少年同伴关系越差,越容易发生偏差行为;有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其同伴关系比无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差。
(四)家庭互动
父母管教态度不一、使用打的方式、对孩子缺乏约束、或与孩子互动时采用强制的方式,均有助长孩子的攻击行为,父母管教方式亦与子女暴力行为相关。父母经常争吵、母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异常行为有关。
四、校园暴力的解决措施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行为具有绝对性的影响。因此,校园暴行的预防策略应将教师的行为也列入首要考虑条件。为了帮助教师学习增进师生关系的技巧,学校除了能主动提供训练计划之外,更要在校园里建立咨询网络,以便随时为教师提供协助。而教师能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学习适当的行为,避免使用其他不良方式去处理个人困扰。
2.协助学生学习处理人际问题的技巧:人际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学生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与他人发生纷争的情形。首先,要敏感地觉察周围环境是否将对他造成不利的后果;其次,能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化解纠纷,尤其重要的是要避免无意间挑起他人愤怒的情绪等等。同时为了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还要让学生知道在何处可以找到受援的个人或单位。
3.改善校园活动空间:事实上,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物理空间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性。例如长期置身于吵杂场所的个人,容易用高分贝的音量与人说话,自然容易将双方的情绪挑高;而长期身处绿山旷野中的人,自然是心旷神怡不易动怒。在校园里,制造视觉上、心理上愉悦的感受或许可以提高学生对其他事物的忍受程度,从而降低暴行的发生。
五、结语
篇8
15岁的李星曾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但是,近来老李夫妇觉得儿子越来越陌生了。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儿子茶余饭后不再与他们聊天谈心,一回家就回自己的房间去,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如果家里来了亲朋好友,儿子也只是点点头,又坐到电脑前玩游戏去了。眼看着儿子日益淡漠的眼神、形同路人的举止以及日益下降的学习成绩,老李夫妇着急得不行。
因为玩游戏的事,老李夫妇与李星曾多次发生过激烈争吵。两人气极时,李星会稍微有所收敛,但过不了几天就故态复萌、依然故我。时间长了,李星还干脆对老李夫妇玩开了“游击”战术:比如这个寒假,每天父母上班前,他假装在网上查资料,父母走后,他就开始上网玩游戏了;估计着父母快下班时,他就赶快关上电脑,装模作样地看书写作业。
现在的中小学生为何如此迷恋网络游戏?该怎样引导他们呢?
心理分析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群体中,85%的上网时间是用来玩游戏的。网络中众多游戏及信息,极大地激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更是身不由己,欲罢不能。网络游戏容易让人上瘾,重要的原因是游戏本身有其吸引力。
首先,游戏题材广泛,如科幻、武侠、特工、竞赛、暴力搏杀等,什么都有。网络游戏给游戏者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是中小学生在学校和家中难以感受到的。网络游戏排除了他们心中的孤独感,与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吻合。
其次,网络游戏能减轻压力,放松自我。中小学生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在承受不住时,他们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让自己觉得轻松快乐的事情――游戏上去。而网络游戏恰恰给青少年一个既虚拟又真实的世界,在这里,李星他们可以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再次,网络游戏能让学生暂时摆脱烦恼,调节自我。学生的烦恼主要源自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及人际关系不和。在现实中,中小学生还属于弱势群体,遇到挫折时,不能将侵犯直指引起挫折的对象,尤其是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或受家长、老师的责骂之后,他们不得不另寻发泄对象。网络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发泄这些不良情绪的渠道。
最后一点就是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让学生获取知识,充实自我,体验成功。网络游戏的画面生动、震撼,游戏角色千奇百怪,学生可以在游戏中,不停地追逐新鲜刺激的体验。不得不承认,游戏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满足了他们获取新奇感、充实自我的需要,使他们乐此不疲。
解决办法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模仿力强,但是判断力、分辨力还很弱。游戏是虚拟的,但是中小学生经常沉湎于游戏,尤其是充斥着暴力的虚拟场景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使他们把社会中的暴力现象也视为正常现象,甚至有可能自己采用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游戏带来的不仅是耽误时间、影响学习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他们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这是玩游戏带给学生的最大伤害。
中小学生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认识态度。网络游戏确实好玩,但负面作用非常突出,要小心其对身心潜移默化的改变。
其次,父母长辈还有学校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电脑只不过是传播信息的机器,熟悉网络也只是进入虚拟世界的一种手段,学生还是要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等媒体,以阅读、谈话等方式充实阅历,在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中取得均衡。对于那些长期玩游戏“走火入魔”的孩子,不应姑息,应该劝止、批评,并引导他们正确合理利用电脑、科学安排休息和学习的时间。在限制的同时,教师和家长还应该提供适合中小学生的优秀网站,供他们浏览,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国少年信息服务网等。
第三,中小学生青春年少,涉世不深,容易误入歧途。家庭和社会要主动地引导他们使用电脑,尤其是上网,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使他们在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中小学生一旦出现“网瘾”,必须立即与电脑阶段性隔离,平时应控制学生玩电脑或上网时间。只要引导得法,中小学生就能不断从电脑及网络中受益。
第四,中小学生必须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加其他活动,多与人交往。每天上机时间要限定,如果难以自控,可以通过设置电脑自动关闭、闹钟功能等来强迫自己执行。久而久之,习惯形成。同时,注意与人的关系,回忆一下迷上网络游戏以后,是否与父母、亲友、老师及同学都冷淡了。
另外,要解决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学校和家长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校在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减压方面的培训。想方设法给那些饱受学习压力困惑的学生一个暂时缓解的机会,给他们“话语权”,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让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2.尽力帮助学生获取“成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另外,我们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落伍者”,更不能总是给学生“敲警钟”,而应该注意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篇9
网络频现未成年人施暴视频
2015年6月21日,一段初中生围殴小学生的视频被大量转发。视频显示,一名小男孩脖子和身上被绳索捆绑,数名年龄稍大的男生对他拳打脚踢,甚至将点燃的香烟头丢入他的衣服内。小男孩无处可躲,被逼到墙角后惊恐哭叫、求饶,男生再次用烟头烫小男孩手臂,并嬉笑不止。
该视频立即引起媒体和公众关注,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陈里也在微博上转发并希望当地公安机关及网络运营商负起责任,给网友一个交代。很快,事发地浙江庆元公安部门介入调查,事情的经过随即浮出水面:2015年5月初,视频中被打男孩小毛(化名)与两伙伴一起到一间冷饮店偷窃,被店老板发现后,小毛与一伙伴逃离,另一伙伴被抓。被抓的伙伴并未如实供出同伙,而是谎称与陈某(即这段视频的拍摄者)等一起实施了偷窃。陈某得知后,叫上同伴找到小毛,要求其带路去寻找造谣者。寻人未果,他们找小毛要钱,而小毛身无分文,答应过几天从其父亲那里“拿”钱。几天后,陈某去找小毛拿钱,不仅没拿到钱,反而被小毛的父亲一顿责骂。一气之下,陈某等几个孩子将小毛强行带到一间废弃的简易房内实施殴打,陈某拍摄了殴打过程。
同样是6月,另一段未成年人施暴的视频“网曝江西省永新县女初中生打架”在微博广泛传播。这段视频最早发于22日,时长5分33秒,视频中多名初中生模样的女生出现。1名穿着牛仔裤的女生跪在地上面向5名女生。5名女生连番对下跪女孩扇耳光,边打边嬉笑并骂着脏话,而被打女孩一语不发,双手护着脸。接着,几个女孩用脚踹下跪女孩的背、前胸、肋部及手臂。下跪女孩试图起身时,马上被一女孩扯住头发,其余女孩则继续对其扇耳光、踹身体,一名黑色上衣女孩还拿起矿泉水瓶和拖鞋砸其脑袋……
据永新县多名网友介绍,该视频最先是被拍摄者在自己的QQ空间内,随后被传播开来。当地公安介入调查,通过官方微博“永新”通报事件发生经过:视频上的受害人黄某刚刚初中毕业,毕业前是学校的学生会干部,在学生管理中曾与刘某发生矛盾。刘某心生怨恨,和几名同伴于6月21日通过QQ把黄某约到县城,在金鼎大厦顶楼天台对黄某进行殴打并拍摄了视频。
同日深夜,一条四川资阳未成年少女遭多名同龄人扒衣的网帖在贴吧传开。曝光的多张图片显示,4名少女一起合影,其中一少女上半身,单手抱在胸前,还有一白衣少女一只手搭在裸身少女肩上,另一只手比画出剪刀造型……
一名自称知情者的网友透露,“扒衣”合影照片最早出现在一名“扒衣”女生的QQ空间里。该网友说,照片中4名女孩原本认识,被扒衣的那个女孩之前说了另3个女孩的坏话,遭到报复。
去年以来,发生在懵懂少年间的暴戾行为屡现网络。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持刀威胁……这些原本在影视剧中才能见到的暴力情节,如今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发生在本应天真烂漫的孩子中间!施暴者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均超乎成年人想象。尤其有的施暴者,在让受害人承受皮肉之苦的同时,还热衷于炫耀“战果”,仿佛对方越痛苦他就越有。这种病态的行为,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少年暴力折射成人社会失序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是怀着一颗善良、友爱的心来到这个世界的,但上述案例中的孩子,小小年纪为何一身戾气?这就应验了另一句古话:性相近,习相远。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那些未成年施暴者不可能一开始就贪恋暴力,他们变得如此暴戾,不仅与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有关,还与学校的教育偏颇有关,更与监护人的责任缺失及整个社会风气有关。总而言之,孩子犯了错,他生活的环境脱不了干系。媒体评论员王钟说,孩子的行为是社会秩序的折射;孩子怎么理解法律与道德,取决于成人社会创造了什么样的环境。
未成年人施暴案频发,家庭责任首当其冲。调查显示,施暴少年大都家庭情况特殊,有的是父母离异,平时缺乏家长管教;有的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缺乏亲情抚慰;还有的父母关系紧张,家长本身就有家暴行为。
有样学样,这是民间的一种说法,意思是孩子很容易照着大人的样子学着做。小文(化名)是人们眼里的“问题少年”,他从上小学开始就爱打架,被周围人称为“打架大王”,上初中时更是不断升级武力,除了动拳脚,还用棍棒甚至匕首等凶器,同学们甚至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不寒而栗,他也因此成为一群问题少年中的“老大”。大家有什么“摆不平”的事就找他。小文后来因打群架被派出所抓了起来。他的父亲去派出所保人时,呵斥了他几句,没想到遭到他当面顶撞:“我打架是跟你学的!你连自己都管不好,有什么资格管我?!”
原来,小文从小在充满暴力的家庭中成长。打他懂事起,他的父母就经常打架。说是打架,其实只是父亲单方面的行为,母亲只是做微弱的反抗。父亲爱喝酒,喝完酒回家就找碴儿,母亲成了他的拳击对象。小文常常在惊恐中躲在角落里看着暴力的一幕。后来,小文渐渐长大,对母亲受欺凌不再冷眼旁观,偶尔会替母亲说话,试图制止父亲的暴力行为,但结果却是遭到父亲的报复性殴打。小文从10岁开始被父亲家暴,直到14岁那年,已长得跟父亲一般高的他愤怒地向父亲举起了拳头。父亲在惊愕中将挥起的拳头停在了半空。从那以后,父亲有所收敛,但小文的拳头却再也无法放下。在与父亲的博弈中他已经学会了武力征服。在“拳脚外交”中,他的性格愈发暴戾。
施暴未成年人中,像小文这样受家庭影响的不在少数。有专家指出,不少父母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长期得不到家庭关爱,就会采取极端方式来引起家长注意,而这时家长又会以孩子犯了错为由,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心理灰暗、性格孤僻。特别是离异、家暴、留守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尤其在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本来就不稳定,就更容易出现极端性格,有的攻击性强,容易将愤怒指向外界;有的缺乏安全感,容易有自虐倾向。
未成年人施暴案频发,学校教育也难逃其责。15岁的小丽(化名)因召集校外人员殴打同学而被开除,班主任受到牵连被学校通报批评后,愤愤不平地抱怨:“我早知道这个女伢不一般,早晚会出事!当初大家(指其他班主任)都不愿接收她,是学校硬塞到我班上的!”她所说的“硬塞”,是指两年前小丽从外校来插班的事。小丽上初一下学期时,她的父亲看她成绩不好,托人将她转到现在这所重点中学。她一转到新学校就被安排坐在最后一排。同学们大都两周调一次座位,而她的座位永远都固定在最后一排。她的个子并不高,在班上顶多算中等,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她坐在教室最后排常常看不到黑板。开始,她以为自己是新来的,调座位时被老师疏漏了,便去办公室找班主任。班主任沉着脸说:“我们的座位是按成绩排的!”小丽哑口无言,转身离开时,她隐约听到班主任跟另一个老师的对话:“成绩这么差,我能接下就不错了,还来争座位!”另一个老师说:“还是你姿态高,接纳差生为学校分忧解难!”小丽的心顿时像大冬天被人浇了冷水,原来她是老师眼里的差生!再放眼看去,跟她坐同一排的全都是跟她一样的“差生”!老师是怕他们影响别人学习才有意这样安排的!
敏感的小丽后来发现,老师从不点他们坐最后一排的同学回答问题,从不批改他们的作业,他们可以上课看小说、玩手机,就是不来上课老师也不追究,只要不影响他人就行!小丽的心彻底凉了,她开始自暴自弃,上课经常睡觉,甚至逃课跟“差生”们一起出去玩,不时惹出是非来。后来她召集人“教训”那个女生,是因为那个女生是班主任的“得意门生”,曾趾高气扬地要跟他们“差生”划清界限。
在应试教育依然强势的教育背景下,许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地重视书本知识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教育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无视孩子心理感受,将成绩不好的学生硬性贴上“差生”标签,无异于将这类学生推向歧途。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表示,为什么暴力屡禁不止,往往是施暴者想弥补学校中学习、人际交流的失败,通过实施暴力来释放压力。
未成人施暴案频发,反映出社会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接连不断的此类案例中,其涉事未成年人很多都经常出入网吧,有的事发地就在网吧。各地都相继出台了网吧等娱乐场所不得接纳未成年人的规定,但在利益驱动下,网吧、游戏厅、歌厅、酒吧等这些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场所,大都在门口装模作样地竖块牌子后堂而皇之地接纳未成年人,而相关部门在监管上也失之宽失之软,使得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进入娱乐场所染上江湖气。加上网络暴力游戏、网上暴力小说屡禁不止,无形中给一些原本个性偏执、性格暴戾的少年提供了施暴的蓝本。
保护与威慑须并重
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法律的威严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一旦触犯法律,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很多未成年人施暴案曝光后,除极少数施暴手段特别恶毒、伤害特别严重、性质特别恶劣的案例外,其他施暴者并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因为他们未成年。
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李云龙说,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形式呈现多样化,很大程度上与“处罚从轻”不无关系。这种尴尬局面导致的后果不容忽视。一是对未成年受害者的伤害难以估量。十几岁的少女被连续殴打,扒去上衣,拍摄视频公之于众,造成的精神创伤可能终身难愈。二是助长了校园施暴行为。恶行发生后,一般都是采用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教育手段为主,惩罚手段为辅,而且惩罚力度很轻。暴行的代价太小很难让这些施暴者放弃恶行并警戒模仿者,甚至为校园凌虐提供了样本。
对此,李云龙表示,未成年人保护法应该进行适当修改,未成年人犯罪应公开审理加大曝光。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式,媒体应该多曝光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行为,曝光和惩罚应该及时进行,让他们有羞耻心,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著名时评作者王学进也认为,未成年人施暴不能成“法外之地”。在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同时,须补上法制建设这一课,让其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威慑力。其一,法律须对校园暴力列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惩戒规定。其二,修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那些实施严重不良行为造成被施暴者严重人身伤害、但因未满法定年龄不能追究刑责的孩子,法律应当设计新的条款和教育惩戒措施,使惩戒有法可依。其三,设立少年法院。这样便于形成侦查、、审判、执行以及教育、改造、帮教、安置等互相配合、互相协作的工作体系,把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及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应尽的教育、挽救责任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如此才能达到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不少学生把违法行为当玩笑,根本意识不到校园暴力的严重性,视规则和法律为儿戏。因此,强化法制教育,让法治成为青少年的信仰,也是铲除校园“暴力杂草”的必要手段。
除了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和强力介入,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共同对未成年人施暴行为说“不”,让孩子不再成为欺凌者,也不再成为欺凌对象,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孩子们不受到伤害。
作为家庭,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远离暴力。父母之间需要避免暴力行为,尽可能减少冲突,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远离暴力影视和游戏,避免孩子模仿电影、电视和游戏中的攻击。更重要的是,跟孩子及时沟通,给予他们更多的家庭关爱和正确引导。
有专家建议,当孩子有攻击倾向时,家长要出手矫正以防微杜渐。一要及时制止,做到“零容忍”。1岁前温柔地推开,1岁到3岁坚定地制止,3岁后耐心地引导。二是适当惩罚,让孩子体验后果。如果孩子的攻击行为带来的影响或者后果比较严重,就需要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比如要求孩子当场道歉,或暂时剥夺孩子的某项权利等,既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又让他体验犯错的后果。
作为学校,在开展法治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孩子“非暴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对孩子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进行有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积极的课外活动来发展他们的人格和社会性。教孩子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并通过聆听、妥协来和平处理人际冲突。
篇10
1、学生通过参与表演,体验影视拍摄的艺术特点;
2、小组讨论、教师讲授与多媒体演示。在多媒体教室中,将学生分为3人一组,每个学生都有连接网络的电脑,小组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自行通过讨论和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学习,达到教学目标。
二、教学准备
1、接入互联网的网络机房;
2、相关影音素材
①电影《非常人贩3》(涉及到主人公:弗兰克•马丁);
②电影《警察故事1、2》(涉及到主人公:成龙);
③纪录片《成龙的电影特技》;耳光声的配音素材。
3、体验影视动作所需材料:木板制作搭制的板凳模型,保护手套、长柄旧雨伞。
4、实时转播系统(摄像机或摄像头、多媒体电脑、投影仪、连接线、拍板等)。
三、教学过程
1、教师引入主题;
2、观赏影视片段;
3、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4、小组讨论、利用网络进行综合性学习;
5、小组总结发言;
6、影视表演体验;
7、教师多媒体讲解、点评。教师通过对小组的点评,结合电脑特技知识和影视蒙太奇知识以及生理学知识,再次深入讲解影片表达的信息与现实的区别,提升学生的情感和形成技能。
四、教学活动案例
1、教学导入教师:同学们喜欢哪些类型的影片啊?学生:喜欢动画片、动作片、战争片、言情片、警匪片教师:想没想过为什么喜欢看这样的片子呢?学生:因为打斗很激烈很过瘾;因为男主角很帅;因为很感人;因为他们的演技很好(根据学生的回答所做的总结)教师:有些同学啊,喜欢把影视中的情节搬到现实中来,要知道影视中的情形跟现实中的情形是不是一样的?(讲述2009年6月26日腾讯陕西大秦网转载《陕西日报》“一个陕西少年犯的忏悔”的案例)学生:不一样教师:那在平时观看影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哪些地方不一样呢?学生:没想过,只是看了好看。(注:也有的同学能说一两个,但都不是有意识地去批判地看)教师:那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一部精彩的动作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找茬”,看看哪些地方跟现实有较大差别,当然还要小组讨论利用你面前的网络查找资料证明你找的“茬”有说服力。
2、观赏影片了解剧情,重点观看纪录片《成龙的电影特技》中的片段
3、依教师据媒介素养的五个核心问题,在观看影像片段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
(1)理论依据:根据核心问题“媒介信息是由一些特有的语言规则构建起来的”提出理论问题:
①这些影像好看吗?
②在观看的时候是什么吸引了我?
③我看到、听到了什么?它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④与自己的现实经验相对比,有哪些不同之处?提示学生思考与验证:
①弗兰克•马丁能冲破汽车的玻璃跳入车中吗?
②电影中的英雄中枪了还能持续战斗是真的吗?
③电影中打耳光是真的吗?
④成龙将人打翻在移动的电梯上,演员能不受伤吗?
(2)根据核心问题“媒介信息中包涵了价值和观点”可以提出问题:
①电影中描绘了人物怎么样的行为及其结果?
②影片中省略了哪些信息和情节?如果是在现实中,还会发生哪些事情?提示学生思考与验证:
①现实中成龙一个人能打赢那么多人吗?
②一把木柄雨伞能支撑成龙的体重吗?
(3)根据核心问题“同样的媒介信息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相同的效果”,可以提示学生思考:在小组的讨论中,听听别人对这段影像有什么感想和看法?与自己对这段影像引发的感想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4)根据核心问题“所有的媒介信息都是被构建起来的和大部分媒介信息是为了获得利益和权力构建起来的”可以提示学生思考:拍摄者为什么要采取各种所谓的“造假”的方式来拍摄电影?
3、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思考”进行小组讨论,依靠网络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提供搜索的关键词“人中枪”、“打碎汽车玻璃”、“人失血”、“电影中打耳光”、“人体致命部位”等。
4、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分析。并进行实验表演。实验一:让力气大的男同学带着保护手套试试看能否将一个实验用的简易板凳打断;实验二:运用杠杆的原理将一把木柄伞折断;实验三:开启实时转播系统,拍摄学生打耳光的实验并配音。
5、通过观看纪录片《成龙的电影特技》讲解电影的拍摄,结合电脑特技知识和影视蒙太奇知识以及生理学知识,深入讲解影片表达的信息与现实的区别,提升学生的情感和形成技能。结束课程。
五、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