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市场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品市场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天马双翼 逐年丰满
苏州天马精细化学品股份有限公司初创于1992年8月18日,前身为苏州天马医药集团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专业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及生产经营业务,产品系列随着公司的发展逐步丰富和扩展。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公司主营业务是以AKD原粉为主的造纸化学品类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凭借在AKD上的工艺专利和开发技术积累,积极开拓了AKD乳液、阳离子分散松香胶等新型造纸化学品业务。
其中广泛应用于造纸行业的AKD原粉,天马精化拥有“无溶剂法”生产工艺发明专利,产品以其“无毒、无异味、无废水、无污染”的特性,科技创新和环保无害的品质,受到广大客户的青睐,逐渐占据了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01年开始,公司的造纸化学品类精细化工产品产销稳定增长,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造纸化学品开发生产企业;同时公司积极调整发展战略,选择进入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中的医药中间体业务。
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生产设施,凭借较强的在造纸化学品领域积累的精细化工产品开发和生产经验,2005年,公司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合作,成立苏州中科夭马肽工程中心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成集“产、学、研”一体的天马精化核心技术资源储备库。同时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合作,共同开发并规模化生产了氨基酸保护剂系列、保护氨基酸系列和葡辛胺系列等医药中间体类精细化学品。
2007年12月28日,公司整体变更,设立苏州天马医药精细化学品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几年的发展,公司医药中间体类产品的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实现8,756万元的销售收入,其中A酯、A胺、葡辛胺等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处于第一位。同年12月,公司对中科天马进行增资并对其实现了控股,从而拥有了医药中间体研发领域的专业化团队,提升了研发平台的层次,巩固了技术开发、应用的稳定性,增强了竞争优势。
此外,浒关新生产基地的建成,为公司未来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未来。公司将在保持原有造纸化学品、高级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学品领域优势地位的同时,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抓住市场机遇,推动公司业务持续增长。
科技助飞 成为龙头
精细化工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以及不断优化、升级的能力,天马精化在这方面独具优势。公司在主要产品AKD原粉上拥有国内唯一的环保工艺生产专利,目前正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下,牵头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公司已经取得的专利有6项,正在申请的有10项。公司强大的研发实力,为天马精化未来在所属领域迅速拓展市场份额,持续保持行业龙头地位,提供了坚实后盾。
篇2
【关键词】化工企业;成本管理;难点;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化工行业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是目前化工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经营问题。而降低和控制成本一直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企业成本的管理控制。
一、化工企业成本管理的难点
1.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的大部分化工企业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其成本管理的意识不足,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不足,认为其只属于财务会计范畴,成本管理观念落后,忽视了它在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下对整个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和决策作用,从而导致企业成本管理效果不佳。例如大部分石油化工企业是国有控股,受国家政策扶持,导致成本管理意识薄弱,在管理观念上仍然是粗放型管理观念,员工大多安于现状,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成本控制意识,从而导致成本管理工作的滞后。
2.缺乏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
化工企业的产品数量较多,类型复杂,再加上成本管理所涉及到的科室部门较多,导致在进行具体的成本控制管理时,化工企业没有完善、全面、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要求,且普遍存在岗位不明、职责不清等问题,从而造成成本管理工作无法顺利、有效开展,严重降低了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也给一些违规违法行为留下来可乘之机。
3.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在目前的大部分化工企业当中,其成本管理人员一般是由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或其他人员兼任,缺乏专业的成本管理人员。而这些在职管理人员由于自身成本管理知识不足,对当前成本管理新制度、新方法、新模式的掌握不佳,导致企业成本管理的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到化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化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1.创新成本管理观念
化工企业要积极转变管理观念,加强对成本管理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充分、正确的认识到成本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成本管理的目标、内容和岗位职责,从而使全体员工都能够牢固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并不断创新成本管理观念,增强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使命感和职责感,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管理文化的一部分。
2.建立完善企业成本管理机制
化工企业要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目环节的成本管理目的、内容和标准,规范成本管理控制的流程方法,并对财务原始记录统计、生产成本以及成本考核分析等项目进行明确的标准规定。同时,还要组织构建专门的成本管理小组或部门,确立成本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独立地位,提高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成本管理的投入,从而更好的提高化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效果。
3.加强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化工企业要加强对生产经营全过程中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具体包括:
(1)采购成本管理。在进行化工原材料采购时,必须要确保原料质量的精度,以确保后期生产的正常开展。①在采购前做好市场调研,根据不同化工产品品种之间的联动性以及价格变化积极做好采购预算计划,降低采购费用和库存量;②加强采购功能(如询价、议价、比价以及订购)的落实执行;③加强同优质供应商的长期合作;④加强对采购进度的追踪,确保化工材料尤其是危险化学品的质量;⑤注重对采购质量的考核评价。
(2)运输成本管理。在原料运输尤其那些剧毒化学品、危险化学品以及易制的运输中,企业要对运输车辆、运输路线、驾驶员以及押运员等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以避免因运输事故而增加运输成本。
(3)生产成本管理。大部分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复杂、精密化要求较高,且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废弃物。这就要求企业积极改进和创新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废物利用率,从而在有效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够增加企业的其他经营收益。①加强对化工原材料消耗的控制;②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废品率;③大力推行节能降耗,改进和优化化工生产工艺技术;④根据国家政策、行业形势等及时对化工产品的生产标准等进行修订和调整;⑤加强对制造费用(如机物料消耗、折旧费、加班费、修理费等)支出的合理控制;
(4)安全成本管理。安全问题是化工企业最为重视的核心管理问题之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旦发生安全问题,不仅会导致化工企业经营利益受损,其有毒有害的化工产品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人员伤亡等,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严重损害到企业在资金、名誉、经营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因此,必须要加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有效降低安全成本。
4.加强成本管理监督
化工企业要加强对成本管理工作的监督审计工作,建立和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监督的相关制度规范,加大成本监督工作的执行和落实力度,加强成本管理的内部控制和审计工作,明确岗位职责和分工,执行和落实动态化的实时成本监督和控制,规范成本管理监督的工作流程,及时发现和处理成本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隐患,加强成本风险防范管理,从而更好的减少和降低企业成本。
5.加强成本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
化工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在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对他们进行定期的、专业的教育培训,提高成本管理人员在知识储备、业务素质、技术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水平,强化他们的业务素质水平和成本核算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而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成本管理人才队伍。
三、结语
化工企业在今后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时,必须要实施动态化、全过程的管理控制,创新成本管理观念,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优化成本管理模式,提高人员素质水平,从而提高化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水平,增强化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精细化工;发展;建议
一、我国精细化工发展近况
近十多年来,国十分重视精细化工的发展,把我精细化工,特别是新领域精细化工作为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和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多项国家计划中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支持。目前,精细化工业已成为我国化学工业中一个重要的独立分支和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我国的精细化工行业已有较好的基础和一定的生产规模,大部分产品已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有的还有相当数量的出口。有少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如柠檬酸、山梨酸、糖精、香兰素等[2]。另外,一些以植物资源为原料的产品也处于世界前列,如甜叶菊、茶多酚、木糖醇、天然色素等 。
二、我国精细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技术水平普遍低下: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如加氢还原连续硝化、绝热硝化等还未普遍使用。不少小企业的生产还是作坊式的,自动化水平不高,仅有少数企业的生产实现了DCS控制,相当部分的企业还依靠手工操作。
(二)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目前,我国有上万家企业生产精细化学品,与国外企业相比,生产规模偏小,产品单一;从整体上看,我国符合规模经济的无机精细化工企业屈指可数。大公司、大集团、大基地的精细化工公司更少。
(三)开发能力弱:中国的科技力量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由于与生产相脱节,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一般只有10%左右。而企业自我开发能力又较弱,大部分精细化工企业还尚未建立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市场开拓和技术服务机构。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科研单位和生产广对应用研究不够重视,对产品应用和市场营销关注很少,这是中国精细化工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之一。
(四)低档产品居多,精细化率低,附加值不高。例如硅胶,我国生产的9O%以上产品是用于干燥剂和猫砂,而发达国家则有一半以上用于高附加值的微粉、色谱分析硅胶和催化剂的载体等。
(五)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果是生产能力过剩开工率严重不足,企业竞相压价,经济效益下滑。一些中小企业不分析市场及自己的情况,盲目引进技术,生产精细产品。结果装置投产,产品却找不到销路,大量积压,造成浪费。
三、对我国精细化工发展得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精细化工发展的大环境: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和各相关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 一方面为精细化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对精细化工产品的需求在质量、品种或数量上都有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 导致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 许多产品出现买方市场, 从而使国内企业产品质量、成本、类型满足不了要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尤其是在我国加入 WTO 后, 精细化工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相当一部分精细化工产品的竞争对手不是国内企业, 而是从国外的其他企业。因此, 国内精细化工企业必须调整战略、突出优势、确定本企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把提高效益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作为发展的目标。要充分利用国家有关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和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 如有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技术改造,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有关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利用外资的政策, 等等。
(二)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科技开发力度:精细化工产品具有专用化、多样化, 质量要求达到特性化、高档化, 是材料、功能型产品。精细化工要求技术密集, 并以高新产品为其最终服务对象, 属开发经营型工业, 市场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功能和应用服务方面的竞争。这就决定了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应该以人才、服务和技术创新等要素为基础。需要大力搞好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的投入相对较高, 其中包括智力投资、人才投资。因此, 先进的技术、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良的技术服务, 是精细化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人才、服务和技术创新将是精细化工企业发展成功的关键。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搞好科研开发, 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是目前精细化工行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科研机构越来越市场化, 企业同科研机构的合作越来越容易, 风险更低, 效益也来得更快。精细化工行业应致力于创立新型科研开发体系,一方面着眼于新产品开发, 另一方面改进和提高老产品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能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污染的新技术, 都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企业应予以足够重视。积极开发为高新技术发展配套的新产品、新工艺, 加强专用化、系列化、功能化、高纯化产品品种的机理、结构性能和新合成方法的研究, 满足高新技术及各行各业发展配套产品的需要, 用高新技术对现有精细化工进行改造, 如新化学合成技术、高新分离技术、新的制备与加工技术、新型环保与能源技术等对现有精细化工进行改造, 使产品更加精细化和功能化, 将是精细化工发展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这些配套行业生产的发展, 对配套的精细化工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精细化工发展的重点之一。
(四)发展精细化工把市场放在首位: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必须获得市场认可, 即要么开发市场需求的产品, 要么通过推销打开市场。对市场的重视, 还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对于这些精细化工产品来说, 只有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 才能左右市场价格, 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 国外许多大公司只销售产品而不愿意转让技术, 只有产品由成长期转入衰退期或有了更新换代产品以后, 才转让技术, 且转让费用昂贵。因此, 我们要重视市场, 把研究和开发市场放在首位。
四、结语
精细化工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21 世纪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发展的速度也必将越来越快,企业应注重精细化工产业的市场调研和技术创新工作,注重技术创新与创精细化工产品品牌工程的结合,通过创新、创制、创品牌,逐步将我国的精细化工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4
【关键词】出版单位 图书印制 印制成本 合理控制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且同时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但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图书出版的利润大大的减少,而图书出版的利润将对出版社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要加强对图书印制成本的控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降低图书印制的材料费
一般情况下,纸张是图书的基本载体,所以在合理控制图书印制成本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和节约纸张。所以在控制图书印制成本时首先要选择合理的纸张。第一是要选择合适的用纸品种,从读者对象、纸张性能、质量要求及出版意向等多个角度出发,统筹考虑,禁止一味地追求奢华;第二是要在印制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提高纸张的利用率,例如在满足美学的原则下通过版式设计来扩大纸张的字容量,进而有效地提高纸张的利用率;第三点则是要选择最合理的采购及储存方案来确定纸张的质量及纸张的储存方式,尽可能减少纸张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其次,在控制图书印制成本时也要尽可能的减少附件,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勒口、藏书票、函套、书签带、腰封、护封、衬页等的使用。再次,在控制图书印制成本时也要尽可能的减少工艺,在印制图书时要少做精装本,多做平装本,由于特种装帧工艺材料及特种印刷资料的价格较为昂贵,所以印制图书时会大大的增加图书印制成本的开支,且过度的使用这些昂贵的材料,会降低图书的美感,并且降低图书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在印制图书时也选择合适的工艺及材料会有效地提高图示的印制品质及增强图书的美感度,进而有效地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最后则是在选择图书印制的设计方案时要从经济性、适应性等多方面考虑,在出版图书时图书编辑要从图书的纸张、版式等多角度做出图书印制的最终决策。此外,图书印制的整体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详细的了解纸张的装帧材料的价格、纸张装帧材料的性能、印制工价及印制工艺等,从而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节约图书印制成本。
二、科学决策,降低印制费
目前,我国的印刷行业的规矩是不足千册的图书按千册收费。通常情况下,随着印数的增大,平均成本将有所降低且利润将有所提升。所以如果在图书销量好的情况下,一次性印数越多则图书的印制成本将会节约更多。但是如果盲目的增加的图书的印数,图书的销售状况滞销,这就会导致仓储资源及流动资金等遭受到意外的浪费。所以在图书印制的过程中要合理的控制图书的印数,对于初版书而言,一定要在出版图书之前对图书的销售潜力及销售情况做详细的调研,从而保证初版书的印数效益最大化。
三、采用高科技,降低制版费
在传统图书的制版过程中主要是先出胶片,之后再进行拼版,然后才进行制版晒版。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今的图书制版过程中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CTP技术(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随着这项技术在图书制版中的使用可以省去胶片曝光、胶片冲洗及拼版晒版等传统工序,也可以减少胶片、冲洗化学品、晒版机等材料的使用,在节约制版费用的同时也加快了制版的速度及提高了图书制版的质量。
四、选择合理的重印、再版时机
在对图书做出重印、再版的决策时要精确深入地了解图书的实际销售状况。所以,在决策之前相关人员要对图书的潜在销售能力、同种类书销售情况、市场饱和度、读者反映、图书当前销售情况及图书的覆盖率等做详细的市场调查,从而保证自身掌握信息的准确及时性。此外,在进行市场调研时要加强对基层书店重视程度,详细的了解基层书店中图书的销售速度及销售状况,在进行决策图书重印、再版的印数时要保证不亏损。
五、采用数字化印刷技术,按需印刷
在解决印量较少且印刷成本较高的学术类图书时主要是采用数字化印刷技术及按需印刷。数字化印刷技术主要是指在图书印刷之前不需要进行印版、装版,只需要在印刷之前提供图书的电子档就能够直接印刷或直接制作印版的印刷技术。采用数字化印刷技术的印刷机是实现数字化印刷的前提。现阶段,我国当前的图书市场具有个性化、按需、及时、短板等特点,而数字化印刷机的特点则是印数周期短、随时印刷、印刷工序少,它与当前的图书市场相吻合,所以在图书印制时才有数字化印刷机能够有效地控制出本社的图书库存,减少图书的积压情况。
六、采用新型的数字化出版技术
采用新型的数字化出版技术就是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采用数字化的储存形式,在图书印制的过程中将图书中的所有信息按照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储存在磁盘、光盘等介质中。在进行处理和接收图书信息时则是利用手机、计算机或者是其他终端设备。数字化出版技术主要强调了读者学习形态、阅读消费、图书传播载体、图书印制运作流程、图书生产模式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数字化出版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印制图书时不需要走印制工序,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图书内容的载体,从而节约了图书印制的成本。
总而言之,如何在提高图书印制质量以及缩短图书出版周期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图书的印刷成本是值得当代每一个出版单位及印刷厂家深思的问题。所以,出版社应该加强对图书印制成本的合理控制,从而为广大群众提供经济实用、质量过关的图书。同时相关的图书印制管理人员在印制图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最大努力来降低图书的印制成本,为图书出版的每一个过程把关,实现图书印制成本全过程的合理控制。
参考文献:
[1]商务出版社副社长崔笏. 合理控制印制成本是保障图书印制质量的关键[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11-07.
[2]赵艳霞. 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的应用策略研究[D].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
篇5
1.世界贸易发展趋势
1.1科技进步带动世界贸易持续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也不例外正受到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现行的许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规则将被打破,新的理论和规则正在形成。交易关系的多变化、交易商品的无形化、交易载体的电子化正在形成。这将大大地促进世界贸易的持续增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近100倍。1997年世界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强。据世界银行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未来10年,世界商品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可达6%。201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预计将超过20万亿美元。
1.2经济全球化
人类在经历了痛苦的交往之后,终于意识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在进21世纪之际,世界科技正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人类实现全球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在日益力。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之外来寻求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一体化的实现,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消费在世界范围内自由选择。这样,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可以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是人类的最佳选择。经济全球化将有力地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融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将发挥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1.3贸易自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呼声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旋律。贸易自由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降低贸易保护水平和分散程度;二是改变并统一贸易保护形式,即从多种数量控制体制转变为单一关税控制体制。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因为与非关税保护措施相比,关税措施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非歧视性,便于国际社会和贸易经营者辨析保护的程度。在肯定进口关税保护原则的前提下,世贸组织还主张逐步递减关税,简化贸易程序,加强各成员国的市场准入,以促进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目标计划已经具有具体的时间表并得到部分实施。因此,21世纪将会出现一个没有各种非关税壁垒,高度透明的低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从而大大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公平竞争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可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将有利于世界分工和合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1.4贸易手段电子化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形成,正在促进国际贸易手段的变革。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电子商务。它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贸易双方的限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例览、洽谈、签约、交货到支付等全部或部分业务的自动化处理。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贸易环境。卖方在网上标示自己商品的信息,买方在例览器上漫游标明购买意向;买卖双方在网上直接进行谈判签约并可以用信用卡、电子货币进行支付。电子商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大大简化了商品流通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可以方便地实现跨地区跨国界交易;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正以其独特憋力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发展。
1996年全球电子贸易营业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7年增至150亿美元。目前,网上交易额正以每100天一倍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2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将在全球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以其技术和成本优势逐步取代常规商务作法。
1.5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当今世界贸易的三大中心,其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10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之和已经超过美国、欧盟(不计欧盟内部贸易)和日本。该地区被称为全球商务活动的第四个中心。据预测,这10个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到2005年和2010年,亚洲这10国的进口额将分别达到1.94万亿美元和3.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贸易中心。
1.6世界化工贸易格局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化工贸易是仅次于汽车贸易的第二大贸易领域。1998年,世界化工进出口总额达到9990亿美元。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贸易三大霸主。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进口增速则在加快。这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化工公司将注意力转向诸如生命科学一类的新领域。
欧盟建立后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巨人。1998年欧盟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5354.35亿美元(包括欧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进口2401.96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8.57%;出口2952.39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9.7%。其中,德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出口国,1998年出口额达到694亿美元,超过美国的出口额。
就单一国家而言,美国一直是世界化工贸易的第一大国。1998年美国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238.91亿美元。其中,进口546.2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11.05%;出口692.7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14.01%。
1998年日本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480.71亿美元。其中,进口208.60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4.22%;出口272.1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5%。
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在世界化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我国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化工进口比重为4.2%左右。
2.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概况
2.1化工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1999年全国石油和化工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00.55亿元,其中出口164.95亿元,进口335.60亿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3.88%,8.46%和20.24%。同年,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94.46亿美元(出口144.24亿元,进口250.22亿元),相当于1980年化工进出口贸易额37.62亿美元的10.5倍。过去20年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17%。
在1995到1999年的五年中,尽管受到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额仍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33%,快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6.45%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出口额达到144.2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40%。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58%,低于全国出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6.98%的速度。
1999年化工产品进口额达到250.22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5.09%。五年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40%,远远快于全国进口总额的年平均增长5.85%的速度。
2.2化工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明显
根据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80年代的资源型的出口产品结构过渡到了资想型产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重,技术密集型产品为补充的综合出口产品结构。在出口产品构成中,资源型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以及化学矿。劳动密集型产品胶鞋的出口从无到有,其出口额居各类化工出口产品的前列。橡胶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较明显的一个行业。以化学农药和生物化学品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有机化工原料、染料和颜料的出口额也有明显的增长。这类产品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出口单价有所上升。但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大小,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增长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赖扩大数量的外延型增长方式。
在进口产品结构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国进口的三大类产品。近年来,除化肥进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进口增长加快。
2.3化工进出口贸易主体已具雏形
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化工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有300多家化工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出口到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批企业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有的已超过3000万美元。上海轮胎橡胶公司、吉化公司、青岛双星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一批化工产品如硫化黑染料、钡盐、糖精钠、柠檬酸、苯甲酸钠等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一半以上。还有一批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做出了规模效益,在国际市场上创出了知名品牌。青岛双星集团的双星鞋、广东中成的保险粉、苏州精细化工的糖精钠、安徽蚌埠的柠檬酸、新安集团的草甘磷等,是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新创名牌的杰出代表。化工自营进出口企业与专业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一起,构成了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三大主体。
3.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拨
3.1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
我国一直是化工产品净进口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逆差占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虽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来又有上升的趋势。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绝对值逐年增加。1999年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达到:105.9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62.64%。这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化肥、化工机械等行业的贸易逆差仍然较大,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等行业的贸易逆差增长较快。同时,造成我国化工贸易逆差,还有其内在原因:一是国内生产能力不足或是生产成本缺乏竞争性;二是我国化工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化工产品的进口将会继续增加,化工贸易逆差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3.2出口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化工产品主要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型产品。其本身的价值比较低,加之生产分散,供应混乱,管理不善,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卖价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势。1999年我国出口了614万、无机化工产品,平均每吨价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国出口胶鞋24.8亿双,平均每双价格只有1.78美元。
目前,我国化工产品的精细化率还不高,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到65%。因此,我国精细化工产品出口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还不明显。1999年农药出口14.73万吨,创汇4.40亿美元,平均单价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进口农药4.77万t,用汇2.42亿美元,平均单价为5000美元,是出口单价的1.67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缺乏独创性,或者只是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跨国公司,以其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占领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极大的挑战。
3.3出口市场秩序混乱
化学工业是一个多品种的行业,许多产品产量小,生产企业多。绝大多数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过剩,使国内市场长期严重供过于求,给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有力地推动了化工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许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业缺乏外贸人才和经验,因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头对外,力量分散;低价销售,自相残杀;鱼目混珠,无序竞争。这不仅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损失巨大,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形象。
4.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即将跨进世贸组织的大门,这为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产品结构,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壮大竞争主体,更新经营理念,推动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发展。
4.1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要市场有竞争,就存在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即使是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也在加速调整产品结构。我国化工出口产品结构正在摆脱资源型结构的阴影。近年来,资源型产品出口的比例虽然较大,但增长平缓,有的还出现负增长。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继续发展,企业将越来越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因此,这类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将会逐步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工资有了较大的增长,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性与以前相比有所削弱,市场的动荡性也在加剧。但是,我国毕竟是世界人口大国,劳动力的极大过剩仍将使我国在世界市场上保持长期的劳动力优势。同时,以橡胶制品和胶鞋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中国制造的品牌正在发挥积极的效应。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20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化工行业人才辈出,科研开发力量得到加强,技术开发速度大大加快。同时,随着化工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化工产品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技术密集型的化工产品具有快速增长的机会,其出口份额将逐步增大。面对新的机遇,我们的企业要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实现出口由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的方向转变。
4.2深化化工外贸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外贸高度垄断的局面,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获得了自营外贸经营权,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98年10月,我国颁布实行了《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1999年初,国家对大型国企的进出口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从而形成了大型国有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格局。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进出口权必将进一步放开,将有更多的企业有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会有利于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但必须尽快解决和避免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外贸易企业要承认这样的现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了解市场、拥有客户以及进出口特权的优势将逐渐丧失。生产企业也要看到独自闯荡市场的风险。我国的外贸体制应当在继续放开的前提下,由市场引导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对垄断。
4.3壮大竞争主体,提高竞争能力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实力强大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发达国家正是依靠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抢占国际市场的。据统计,目前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约为5万多家,占世界企业总数的:1%,但其贸易额却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控制着国际生产和全球贸易。由此可见,当今世界贸易的主体是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如杜邦公司一家在我国销售的钛白粉就有5万t之巨,占我国进口量的一半;而我国4万t。钛白粉的出口却有上百家企业在经营。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实力得到加强,部分产品在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不仅在国内占居领先地位,而且成为出口创汇大户。他们的自营进出口业绩已非一般外贸公司可比。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企业还非常脆弱。就销售额而言,只是稍强于世界第一大化工公司。然而,我们却有成千个生产企业,难于在国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相抗衡。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壮大我们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提高竞争力。一是要提高企业的实力,生产向优势企业靠拢,产品向名牌企业集中。企业的集团化,生产的集中化,是提高我国化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二是要利用好外贸窗口。我国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历史上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贸权的放宽并不等于外贸企业的过时。外贸企业在市场形象、外贸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些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仔细分析自己的实力,若无独立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就应采纳制,与外贸企业合作,联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实体。
4.4更新外贸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意识到做市场与做买卖的极大不同。做买卖只顾买入的成本和卖出的利润,投机性强,有利润就做,没有利润就可以放弃,不会有明显的经济损失和风险,缺乏长远打算。但生产企业则不同。不管市场风云如何变化,企业的生产不可一日放弃。因此,必须从长计议,建立新的市场观念。版权所有
首先,要重视市场调研。我们的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重生产、轻市场的思维习惯。一谈及企业的发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资建设生产装置,很少去考虑投资前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长期受益。市场同时也是一部机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我们的企业应当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过去,清楚它的现在,掌握它的未来。
其次,要讲究市场策略。我们的不少企业毫无营销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经营业绩不佳而、“人穷志短”,不分市场对象是谁,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与自己竞争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犹如战场,只有深谋远虑,才能百战百胜。要在市场上取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一个好的营销策略,要处理好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用户建立利益的共同体;要处理好短期贸易和长期业务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设长期稳定的市场网络,决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场需求定价。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往往以低价为手段,中国货便宜已是世人公认的。这不仅使我们的企业没有从国际市场上拿回我们应该得到的财富,反而有时会落得一个倾销的罪名。这种现象在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行业极为常见。不管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精细化工产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精细化工产品的定价要体现产品的技术含量。如果忽视技术的价值,我们就无法完成技术开发的再生产,终将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当我们谈到跨国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时无不感到羡慕。但细细想来,其开发研究的巨大投入实际上就来自产品的销售利润。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应当成为我们化工企业的营销理念。因此,价格的确定不能仅仅以自己的生产成本为依据,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甚至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变化着的国际形势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产品价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进入新的世纪,那种让生产者高枕无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时代一去不复返。以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为特征的买方市场似乎与新时代的步伐很不协调。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头们纷纷兼并联合的热潮中,我们却在进行着一场化工生产的人民战争,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高速发展,无效劳动随处可见,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其实,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也也不难。物以稀为贵。限制生产、控制总量是治理市场疲软的一剂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纺织行业砸锭的气魄,要有煤炭行业关闭小煤窑的决心,来整顿我们的化工企业,保持市场的基本平衡,以市场饥饿理论来恢复市场的元气。
4.5培养外贸人才、建立营销队伍
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综观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做法,一是营销队伍规模大。一般都有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分布于全球市场的每个角落,有的公司全球销售人员甚至超过生产人员。二是销售人员素质高。一般都是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从事销售工作。显而易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国际市场营销队伍,是我们的化工企业在新世纪面临的艰巨任务。首先要象重视化工生产一样,重视市场营销队伍的建设。要舍得投入足够的人力,从事国际市场营销,从坐守家门到走出国门打市场。其次,要着手培养和选拔适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复合型外贸人才。一名合格的外贸人才,除具有基本素质以外,还须有三个突出的素质:一是广博的专业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精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外贸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产品的性能,了解产品的用途,能解答用户的问题,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二是扎实的外语基础。对外交流障碍是许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外贸人员的外语能力在满足基本交流的基础上,还要有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真正融人当地市场。三是较强的外贸能力,在新的世界贸易环境下,外贸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外贸技能,还要及时掌握新的贸易规则和手段。
4.6积极融入世贸组织
篇6
关键词:反倾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中图分类号:F7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4-0024-03
一、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变化趋势
反倾销是美国大力推行的贸易政策,自1995年1月1日至2006年年底美国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共计373起,占同期国际反倾销案件总数3 044的12.2%,成为世界第二大反倾销发起国①。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反倾销案件数量的统计,中国已经替代日本成为美国首要的反倾销对象(见表1)。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的迅速增长,其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强,贸易保护的法律手段――反倾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些案件涉及的商品多为畅销的金额和数量都较大的商品。总体来看,自1989-2006年底中国共有80多种商品受到美国厂商的反倾销投诉,这些商品涉及化工、医药、五矿、土蓄、轻工、机械等多种行业,使得中国直接损失100多亿美元的对美出口额②,对中国外贸经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而且,从美国对中国反倾销产品的种类上看,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按照联合国SITC的分类标准(两位数)对产品进行分类,我们通常将0-8类产品简单地分成3类,0-4类(即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类;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油脂)归为资源密集型产品,5和7类(即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归为资本密集型产品,6和8类(即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杂项制品)归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第9类商品定义为其他商品③。另外,考虑到中国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本文中将第6类中的钢铁及钢铁制品归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根据此标准对遭遇反倾销的产品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1989-1994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1995-2000年美国对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与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反倾销力度加强(遭遇反倾销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占同期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总数的比率上升了12个百分点;而遭遇反倾销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占同期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总数的比率上升了7个百分点),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遭遇反倾销力度明显减弱(遭遇反倾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同期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总数的比率下降了18个百分点);2001-2006年美国除了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强了反倾销力度之外,还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反倾销有所加强,而同期对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反倾销力度则有明显减弱。
从整体上看,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指控呈现这样一种趋势,即反倾销对象越来越集中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遭遇反倾销的比率虽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新趋势的原因
1. 劳动力价格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出口比例降低。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多年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被认为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产品。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以及能源、水等资源价格的上升,低成本竞争的状况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随着对农村发展扶持力度的加大,农业增收明显,从农村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有所减少,从而导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农民工、技工甚至供不应求,企业一般只有通过加薪才能使劳动力需求得到满足。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产品竞争比较激烈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致使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有所上升,其出口额在对外出口总额中的比例有所下降。如图2所示,从1989-2006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从69.61%下降到48.73%,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对美国国内相关产业形成的竞争压力,从而减少了受反倾销指控的数量。
2.资本密集型产品对美出口的迅速增加对美国相关产业造成竞争压力。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的加工组装方面,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基本都是劳动密集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附加值较低,如资本密集型的机电产品。从内部结构来看,中国2000年的出口额中的30%均为日用小五金和金属制品等小商品,另外70%虽然也属机械设备,但是与发达国家主要出口的资本密集型的“高、精、尖”的机械设备相比,其附加值很低④。与低附加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一样,低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出口产品也容易招致美国反倾销调查。
随着产业升级,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例持续下降,从1989年的69.61%下降到2006年的48.73%,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例却明显上升,从1989年的18.83%上升到2006年的47.88%(如图2)。
按照此增长趋势,资本密集型产品将替代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中国对美出口第1位的产品。面对中国资本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强大竞争力,一些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美国相关企业往往通过利用反倾销措施来阻挡中国的产品出口,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意味着中国对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对其国内相关产业形成的竞争压力是导致美国对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反倾销案件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应对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反倾销已成为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的最大障碍之一,这既影响了中国出口企业的自身利益,又影响了国家的整体利益。面对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投诉不断增多且越来越集中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趋势,无论是相关出口企业,还是国家政府部门都应给予足够重视,不能听之任之,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应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入手,共同有效地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
1. 坚持统一对外方针,加强出口商品协调管理工作,坚决抵制低价出口行为。反倾销是抵制不公平价格竞争行为。抛开某些国家的歧视政策不讲,不以低于正常价格出口应是防止反倾销指控的首选措施。为此,国家必须加强出口宏观调控,坚持统一对外的方针。为了防止个别企业谋取自身利益、低价出口、扰乱市场现象的发生,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颁布了《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暂行规定》,加大处罚违规企业的力度,减少国外反倾销的诱因,防止受人以柄。政府依法处罚低价出口企业,这是扭转国外反倾销指控不利局面的重要一环。
2. 搞好市场调研,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树立以质取胜意识。中国现有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出口贸易的对象大部分集中在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市场。今后,中国应尽快改变这一状况,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开拓亚非拉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从宏观上控制某些商品、特别是敏感性商品在短期内对美国市场的出口量猛增的情况,以免遭反倾销控诉。这就要求出口企业要注意了解美国的产业政策和工业界的动向,以全球化的眼光来搞好市场调研,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发市场,妥善制订出口商品的数量及价格,以避免过多触犯当地生产者的利益。我们应认识到,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是国际市场永恒的主题,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特别是发展名牌产品出口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当务之急。应彻底改变“以廉取胜”的竞争办法,提高商品质量、改善商品包装装璜和售后服务水平,开拓更广泛的海外市场。
3. 设立专门机构,研究国外反倾销法规,指导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从法律意义上讲,反倾销是一种较规范的行政调查机制。虽然在调查中有许多不可知因素,但依据其基本原理,预警防范反倾销还是有可能的。中国应建立一支有知识、懂业务的反倾销专业人才队伍,设立专门机构研究美国的反倾销法,政府有责任通过多种媒介,如新闻、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方式,向出口企业介绍美国反倾销方面的知识,及时通报美国反倾销立法的情况及实施动向,指导企业防止反倾销案的发生。同时,应考虑到由于反倾销案件应诉费用较高、许多涉案企业的经营金额并不大、难以支付这笔费用的情况,为更好地进行调研和应诉,可以考虑组织企业成立反倾销商会或协会,建立反倾销基金,让商会或协会的会员企业每年按其出口额的一定比例交纳基金,共同集资,共同对付国外的反倾销。
另外,还应加快出口企业集团化建设。以规模大型化、功能综合化、经营集中化、资本股份化、管理科学化为特征的企业集团化经营可以获得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实现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从而达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同时,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统一对外,使价格趋于一致。
注释:
①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网站统计资料显示,排名第1位的反倾销发起国是印度,总案件数达457。
②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供数据计算得出,美国1989-2006年对中国反倾销作出肯定裁定的案件总金额超过了100多亿美元。
③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组,《关于技术选择指数的测量与计算》,2002。
④林九江,《贸易大国离贸易强国有多远》,《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参考文献:
[1]林九江.贸易大国离贸易强国有多远[N].中国经济时报,2001-01-09.
[2]何静.美国反倾销程序与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J].中国律师,2006,(2).
[3]廖秀健.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现状、原因及影响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12).
篇7
内部控制对财务管理来说极其重要。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健全性、实效性的特点,可以大大的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可以对财务管理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把风险降为最低,但是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很多的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认知还很欠缺,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采取的措施也过于简单,存在很多的管理漏洞。另外,从控制的环境方面来说,由于公司发展速度的加快,体现出了较多的当前国内民营经济的特色,在财务控制上也体现了一定的“人治”的色彩,这与当前实际使不相符的,造成公司的经营方向和经营行动出现不一致的现象。这些状况的出现都影响着公司的健康运行,也是内控制度的缺失造成的后果,因此,从公司的长远发展来看,加强内控制度在财务管理中的高效应用具有客观的必要性,能够有效规避这些问题的发生,从而促进公司的稳定有序发展。
二、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的认知不够
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在规模较大的公司中,虽然有一定的关注,但是并不是管理的重点内容,很多是浮于形式的管理,这与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知度有很大的关系,领导层认知的缺失造成管理工作出现失衡现象,重点不突出;在一些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由于规模的限制,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基本岗位技能与要求的并不相符,对于财务的决策大都是根据公司决策者的意愿制定的,缺乏与实际情况的联系,造成管理活动的空洞,实效性不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不足,具体的岗位分工不明确,工作人员的权责也不清晰,这些都给财务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风险隐患。
2.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下,很多的公司迫于竞争压力都制定了相应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经营理念的固守,使制度在具体的实行上有很大的困难,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度。我国当前的公司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很强现实性的财务制度体系的公司还寥寥无几,存在很多的空的、形式化的财务制度,造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国家财政和国资办规定的要求,所制定的制度也不切实际,缺少了执行力的内控制度对公司的财务管理是没有实质性的作用的。
3.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目前的公司内部监督评审工作中,很多的评审都要根据内审部门的职能来实现,内审部门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实状况却是很多的公司在财务部门的设计上恰恰忽略了这一部门的设置,领导决策权也过于集中,这样的话很容易导致在进行内审工作时缺少一定的独立性,使组织机构的划分不明确,此外,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很多的公司在审计会计账目和会计制度上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内控制度的执行是否有效,尤其是在当前科技得到普遍应用的今天,对于公司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管理就更要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4.财务管理队伍与公司的内部控制要求不相符
我国当前的公司内部结构建设还是较为系统的,但是在财务管理中会计制度的发展还处于缓慢阶段,会计队伍在总体上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整体素质较高,有的整体素质较低,会计队伍的素质不一致,造成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出现很多的漏洞,而且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金融业务的繁荣创新的影响下,给现有的会计队伍在业务能力、技能素质以及理论知识的构成方面出现很大的不一致、不适应的状况,从而给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埋下隐患。
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问题的应对措施
1.建立标准化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现代公司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按照以产权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种形式也是最能充分发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一种形式。公司在财务管理中要想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更有效,就必须要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把公司所有者的切身利益和公司的生存发展密切结合,与此同时,形成以董事会、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为主体的内控体制,促进领导层管理水平的提高,把内部控制制度的动力和压力进一步强化,使标准化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要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公司在经营目标的制定、发展规划的决策等方面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调研、测评和评价体系,这样可以确保公司决策的正确性,而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包括内部评审、监督监管等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从而使风险的发生减少。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上,还需要对公司内部各个部门机构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保证岗位间各司其职。
3.提高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现代社会各种人才的激增,公司在进行人才管理时,要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选拔优秀人员,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出职员的最大价值。因此,首先要提高管理层的素质,要能够判别优秀人才,正确分析岗位的特点;其次是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在新形势下,会计管理中会出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的会计人员来解决应对,并对问题的产生有全面的把握,从而减少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因此,就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对其知识构成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完善,提高专业技能素质,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问题的产生,确保了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效执行。
4.重视监督监管工作
从传统的角度来讲,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监督管理主要是根据公司内部的审计部门来实施的,但是从上述分析来看,大多数的公司在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上,不能保证其有良好的独立性,这给监督监管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的阻碍,因此,公司就必须要对财政、税务以及审计等部门进行管理,保持其协调一致,加强彼此间信息的交流,使之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另外,在这一过程中还要重视注册会计师所发挥的作用。
5.加大内控制度的实施检查力度
要确保公司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公司就要对内控制度的实施进行及时的检查和考核,对其执行的效果进行判断分析,不断完善,促使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改进。另外,在内控制度的执行上,要对执行的机构和个人,实行公正的激励奖惩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篇8
论文摘要: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一直制约着我国国际贸易总额的提升,其中关键在于在本土企业总体上相对显得实力弱、竞争力低,特别是民营企业活力充沛但总体规模还较小。因此如何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在浅析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的基础上,就其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一、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快速融人国际市场体系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已成为现代市场竞争的主要特征。很大程度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取决于其国家竞争力,根据波特的观点,国家竞争力可以通过该国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出来。企业是产业经济、国民经济的基本承担者和具体参与者,是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企业竞争力决定了国家产业竞争力,进而最终决定了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国家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是各国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作为国家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微观基础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描述
1.我国国家竞争力不足
2004年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达 11548亿美元,顺差32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贸易大国。但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国际竞争力却有所下滑。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对世界 51个国家和 9个地区进行综合评定的结果显示,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由 2004年的第 2位降至第 3l位。世界经济论坛的《2005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显示中国排名第 49也较去年下降了3个位次(如表 1)。
2.我国产业竞争力存在结构性问题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微观基础,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宏观体现,而产业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又具体体现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因此,从我国产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相对优劣可以判别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情况。一般来说,产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以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法来确定。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RCA =(EXi/IM~)/(EXT/IMT) (1其中,EXi和啦表示 i行业某年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而 EXT和 IMT则表示一国(或一地区)某年的进出口总额。RC 大于 1表示 i工业相对于其他部门在国际贸易中具备比较优势,R值越大则优势越明显。据公式(1)可以计算出我国几大典型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如表 2。
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制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较弱,而初级加工业国际竞争力较强。在主要的工业制品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行业国际竞争力不足,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行业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在逐渐提高,也印证了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场的论断。在初级加工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行业和饮料及烟类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动,但这类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仍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存在结构性问题,但人世后的表现也说明,产业竞争力整体上是在提高的,我国的轻工、机电设备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在工业化进程中,这也将是我国近期产业发展的重点。
3.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相对于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改善,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难以令人满意。通过 IMD提供的 49个国家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见表 3)。
从表3可以看出,1998—2002年间,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落后,且呈下滑趋势,竞争压力很大。企业管理竞争力从 1998年的第 3O名下降到 2002年的第 44名,平均排名 36.6,竞争力很弱。在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几个子要素中,只有劳动力成本竞争力最强,五年来平均排名7.4。
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是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最根本的竞争来源。但是,劳动力成本竞争力也呈直线下降趋势,从 1998年的第 1名下降到 2002年的第 l2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争逐渐弱化。在 2002年的49个国家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中,我国企业的管理效率、公司绩效和企业文化等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等较落后,均排在 40名以后成,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软肋。这也充分说明,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知识、创新等潜在的“软因素”将成为决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力量,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势获取企业竞争力的机会将减少。这也给我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与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成长,必须不端提高“软实力”,注重知识等无形要素的作用。
我国国际竞争力不足的表现可以总结如下:(1)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国出口产品基本上靠低价格竞争由于质量水平低,技术含量低,导致附加值也低有的产品尽管出口数量很大,但销售额不大,创利能力差。(2)名牌竞争实力较弱。一是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名牌。二是国内品牌的资产价值与国外品牌相比差距较大。三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品牌的产品占有份额较低,创利能力较弱,处于竞争弱势。(3)大企业总数少,且规模偏小。我国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微乎其微。中国最大 500家工业公司与世界最大500家公司之间的差距很大。(4)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我国企业大量的产品不得不通过外国企业的营销渠道进入国际市场,而真正通过我国自己的营销渠道进入市场的产品却极少。因此中国工业企业实际上只赚取了极少的加工利润大量利润被价值链上占据高端的其他国家企业获得,大大削弱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国际贸易规模剧增但国际竞争力却下降的现象发人深思。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与结构问题
1.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从具体层面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备,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障碍,同时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法人治理也不完备或运作不规范治理结构不善导致运作机制不善,因此难以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2)企业营销观念、市场调研意识落后。我企业重视产品出来后的广告宣传和推销,对整体的、战略化的现代营销战略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距甚远。
(3)自有品牌、技术的开发管理落后。当前我国出口的大部分是低技术、初加工、组加工、低档次、低质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又多是贴牌生产,我国企业对自有品牌的创建和管理态度远不够积极,同时对品牌开发利用、技术开发、销售渠道开发的实际运作方面,更是很难与外资竞争。
(4)盲目多元化,规模扩张但是核心竞争力没有增强。迄今为止我国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主要都是依赖独有的垄断资源来经营的,其多元化经营战略往往偏离了其核心领域,最后导致规模扩张但是核心竞争力增长不快,比如在重要的产业领域都还没有独占鳌头、遥遥领先的企业。
(5)体制障碍重重。种种导致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因素背后都可以追溯到其相应的体制原因,垄断行业的改革滞后、公司治理效率很低、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包袱重、产业投资布局不合理、企业结构不合理、对民营企业支持不够等都是重要原因。
因此,从总体上说,由于机制不活、环境约束等不利因素的存在,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上,主要从事的是制造加工环节,仍然处于价值曲线的底端,附加值很低,而在高附加值的研发、市场、渠道、服务领域远远落后于国外成熟企业。
2.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的结构问题
我国总体国际竞争力不足的背后是我国国内企业发展的深层结构问题,这个结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从国别来看,我国外资企业实力强、竞争力强,而我国本土企业总体上相对显得实力弱、竞争力低。据统计,我国全国现存注册外资投资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 3%,但 2005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28%,出口额 占全国出口总额的 57%,其机电产品出口占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87%。由此可见我国大量出口产品实际上是由跨国公司生产和购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张主要是外资企业的发展造成的,整个经营过程中获益最大的是跨国公司,真正国际竞争力增强了的是外资企业,而我国本土企业只获得了一种“加工”优势或“制造”优势。这样一种格局是理解我国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弱势地位的关键。
(2)从所有制来看,国有企业活力不足,而民营企业活力充沛但总体规模还较小。在我国本土企业中,呈现明显的“国退民进”趋势。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世界,所以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新的企业加入到世界 500强的行列中,但据《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2)}显示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了,2002年中国企业 500强平均资产规模只有 2002年世界500强的 6.46%,平均营业收入只有世界企业500强的5.26%;中国企业 500强的平均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利润、人均资产、盈利能力,分别只有世界企业 500强的 l2.95%、29.62%、1.57%和l2.06%。与此相反,民营企业所占比重迅速提升。如 2003年我 国集体私营企业进 出口总额984.4亿美元,增长 85.0%,占当年我国外贸额的l1.6%,其中,出口所占比重已达 12%,比2002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据表 1可以看到我国浙江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排到世界第 20位,根本原因就在于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劲。1988年国家决定赋予生产企业 自营进出口权之后1999和2000年浙江省批准获得外贸经营权的企业约 2500家,是前 20年累计数的 2倍,其中集体、私营企业占4/5。到 2003年 10月底,拥有 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累计达到 9573家,占全省拥有外贸权企业总数的 81.3%,其中 8o%以上为民营生产企业。生产企业的出口地位日益提升2002年 10月,浙江生产企业的月出口量首次超过专业外贸公司,跃居第一的位置。由此可见,在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贯扶持最殷但却发展不快的背景下,成长迅猛的民营企业虽然规模还是不够大,但是却是我国未来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希望所在。这一论断得到了国外调研结果的证明。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2004年 1月 l1日公布的一项企业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的小型企业被亚洲地区企业家投票评选为亚洲最具竞争力的企业,竞争力排名超过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的小型企业。接受 UPS Asia Business Monitor调查的企业家中,也有 7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小型企业最具竞争力。
由此可见,未来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创造环境提升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应该从政策体系的构建、市场环境优化和提高企业致力于创造高附加值的能力三个角度人手来提升我国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这既符合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更是切实保障我国产业国际安全的关键,同时也是由于我国加入 WTO保护期结束后的主要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45—70.
[2]汪应洛,马亚男,李泊溪.几个竞争力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综述[J].预测,2003,(1):25—27.
[3]彭丽红.企业竞争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0—70.
[4]Scott,B.R.G.C.,U.S.Competitinveness the eeonomy.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1985.
篇9
目前全球初步形成以亚洲、北美、欧洲三大区域为中心的LED 产业格局,以日本日亚、丰田合成、美国Cree、Lumileds 和Osram等为专利核心的技术竞争格局,几大大企业之间通过交互授权避免专利纠纷,其它企业则通过获得这些企业的单边授权避免专利纠纷,几大企业各具优势,但都专注于各自领域的高端市场,其它企业则角逐中高端、中低端乃至低端市场,构成产业的中心格局。
半导体照明的世界布局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半导体照明产业领域跃跃欲试、剑拔弩张,巨大的跨国商机相继诱发催生了日本的“21世纪照明”计划、美国的“下一代照明计划”、欧盟的“彩虹计划”、韩国的“固态照明计划”、中国台湾的“新世纪照明光源开发计划”和中国大陆的“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计划等国家级照明规划,促使日本、美国、欧盟、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等国家或地区携巨资前赴后继地在上游的衬底制作、外延晶片生长,中游的光刻、腐蚀、金属蒸镀、芯片切割和测试分选以及下游的器件封装、集成应用等各个环节展开了激烈地竞争。
LED 照明产生的效益显而易见,世界各国都在政府的大力资助下加快推进LED 照明取代传统照明的步伐,日本、美国、欧盟、韩国、东南亚、我国台湾和中国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
美国:取代白炽灯荧光灯正在路上
美国政府尤其制定了详细的中长期半导体照明战略计划。根据美国固态照明 LED 发展路线图计划,从2002 年到2011 年,美国政府计划每年投入0.5 亿美元,来资助企业、国家实验室和大学三方共同推动LED 照明技术的加速发展。LED 照明技术的发展目标是:发光效率将分阶段从2002 年的25lm/w提高到2007 年75lm/w、2012 年的150lm/w和2020 年的200lm/w,发光成本将从2002 的200 美元/千流明降低到2007 年的20 美元/千流明、2012 年的5 美元/千流明和2020 年的2 美元/千流明。LED 照明在2007 年开始渗透进入白炽灯照明市场、2012 年进入荧光灯照明市场,而大量取代白炽灯和荧光灯将分别在2012年和2020 年。
日本:“二十一世纪照明”发展计划二期计划今年实现
日本21世纪照明计划是由日本金属研发中心(The Jap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Metals)和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发起和组织的为期5年(1998-2004)的一个国家计划。这项计划的参与机构包括4所大学、13家公司和一个协会,目标旨在通过使用长寿命、更薄更轻的GaN高效蓝光和紫外LED技术使得照明的能量效率提高为传统荧光灯的两倍,减少CO2的产生。整个计划的财政预算为60亿日元。整个计划分为5个主要领域进行,即在衬底、外延片、制造装置、LED光源和LED光源的应用。该计划的技术路线图,其核心在于高质量材料的生长,高功率管芯的制备以及高效率白光荧光粉的获得。计划解决的问题包括:GaN基化合物半导体发光机理研究;UV LEDs的外延生长方法的改进;大尺寸同质衬底生长;开发近紫外激发的白光荧光粉,实现使用白光LED的照明光源。
日本已经完成了“二十一世纪照明”发展计划的第一期目标,正在组织实施第二期计划,他们计划到2010年,LED的发光效率达到120lm/W。
欧洲:彩虹计划
欧盟设立了多色光源的“彩虹计划”(Rainbow Project AlInGaN for Multicolor Sources),成立了执行研究总暑,委托6个大公司和2个大学执行。
韩国:“固态照明计划”
韩国的“固态照明计划”经政府审议批准,2004-2008年国家投入1亿美元,企业提供30%的配套资金,近期开始实施,预期2008年达到80 lm/W。
韩国政府组织里有2个产业相关单位,一是主管工商业与能源的产业资源部以及主管财经的财政经济部。产业资源部表示,目前产业资源部光电相关发展有2 大计划,一是产业基础技术开发计划下之「GaN 光半导体开发子计划,此一国家型计划时程自1999年12月起至2004年11月止为期5年,总经费为200亿韩元,政府与民间公司出资各占一半。研究项目包括以GaN 为研究材料之白光LED,蓝、绿光Laser Diode 及高功率电子组件HEMT三大领域,其中各三大领域之Leader厂商分别由Knowledge*On、Samsung Advance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及L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负责进度管理。预期效果则期望在2006 年达到替代10 亿美元的进口GaN 相关产品。
另一个光电发展计划为在光州市设立韩国光产业振兴会(KAPID),韩国光电技术研究院(KPTI)以及若干小型研究计划,发展时间自2000年起至2003年止为期4 年,总经费为4,020 亿韩元,由产业资源部与光州市政府及民间企业共同投资,其中KAPID于2000年5月成立,负责光电产业之信息研究与推动,而KPTI 则专注在光电技术之研究开发,新建筑物及相关研究设备则预计2003年才能全部完成。
中国台湾地区:下一代照明光源开发计划”
由台湾政府和工业技术研究院主导,于2002年9月积极协助岛内十一家LED厂商成立“下一代照明光源研发联盟”,进行高亮度白光LED的研究和开发,并结合照明系统业界,2002年10 月在台湾”经济部”能源委员会与台湾区照明灯具输出同业公会的进一步支持下成立”半导体照明产业推动联盟”,并在台湾政府支持下,建立”高亮度白光LED专案计划”,希望透过半导体和照明产业之联谊活动,整合照明节能系统产品与元组件技术,同时结合台湾政府科技发展资源,利用台湾在半导体产业所形成的优势,加速高效率LED照明技术的研发和普及应用,提升台湾照明相关技术水准及产业竞争力,并制定相关LED产业政策,以创造台湾半导体照明产业的竞争优势。
台湾地区推动的“下一代照明光源开发计划”,投资约6-10亿新台币,2005年目标是40 lm/W的LED投入生产,而实验室目标为100 lm/W。
国外LED芯片巨头垄断中国照明市场趋势加强
与中国本土芯片企业的暗落趋势形成鲜明对照,以Cree、Osram、Philip等五大LED芯片巨头为代表的国外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形势咄咄逼人,他们欲垄断中国LED照明市场的意图明显加强:
Cree在保持2008年全年增长率达24%的情况下,积极为进军中国市场布局。2007年并购华刚(COTCO)的LED封装事业部,将其产业链延伸至中游的封装阶段,进一步扩大其在芯片方面的优势地位。目前,Cree正在积极推动与韩国显示器巨头LG Display在中国合资建造LED封装厂。
Osram面对未来3年内中国巨大的照明市场,也积极在中国各个照明重镇设立研发、生产等分立机构,扩张其在中国的版图,如在佛山及绍兴建立照明应用及封装子公司,在上海、武汉及深圳等地设立研发机构等。
Philip旗下的Lumileds则是利用Philip在中国已有的品牌优势及芯片优势在全国各地大力打造大型LED照明工程,积极推广其LED照明解决方案。
目前,Cree、Nichia、Lumileds、Osram等少数几家国外公司是国际上主流的照明级LED芯片及器件制造商,他们具有各自独特的外延和芯片技术路线,各家所生产的芯片产品封装白光器件的发光效率普遍超过100lm/W。
以下是当前各家公司的工艺技术路线和产品现状。
科锐(CREE)
美国科锐公司是目前世界上采用SiC作为衬底材料制造蓝光发光二极管用外延片和芯片的专业公司之一,其在不断改善外延品质及提高内量子效率的同时,采用了薄膜(Thin-film)芯片技术大幅度提升产品亮度,薄膜芯片技术即利用衬底转移技术将发光层倒装在Si衬底上,薄膜芯片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芯片的散热问题和提高取光效率。科锐公司的功率LED芯片产品EZ系列采用薄膜芯片技术已经达到业界领先的光效水平,据2009年底的报道显示,科锐冷白光LED器件研发水平已经达到186lm/W,这是功率型白光LED有报道以来的最好成绩。
科锐公司是市场上领先的革新者与半导体的制造商,以显著地提高固态照明,电力及通讯产品的能源效果来提高它们的价值。科锐的市场优势关键来源于公司在有氮化镓(GaN)的碳化硅(SiC)方面上独一的材料专长知识,来制造芯片及成套的器件。这些芯片及成套的器件可在很小的空间里用更大的功率,同时比别的现有技术,材料及产品放热更少。
科锐把能源回归解决方案用于多种用途,包括在更亮及可调节的发光二极管光一般照明,更鲜艳的背光显示,高电流开关电源和变转速电动机的最佳电力管理,和更为有效的数据与声音通讯的无线基础设施等方面有令人兴奋的可选择的方案。Cree的顾客有从创新照明灯具制造商到与国防有关的联邦机构。
科锐的产品系列包括蓝的和绿的发光二极管芯片,照明发光二极管,背光发光二极管,为功率开关器件,无线电频率设备和无线电设备的发光二极管。
技术优势:SiC基Ⅲ族氮化物外延、芯片级封装技术;大功率芯片和封装技术。
欧司朗(Osram)
德国Osram公司早期的产品是以SiC作为衬底材料,相继推出了ATON和NOTA系列产品。近期,Osram的产品和研发方向也是基于薄膜芯片技术,其最新研发的ThinGaN TOPLED采用蓝宝石作为衬底材料,运用键合、激光剥离、表面微结构化和使用全反射镜等技术途径,芯片出光效率达到75%。据最新的报道,目前,Osram的功率型白光LED光效已经达到136lm/W。
欧司朗是世界上两大光源制造商之一,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研发和制造基地在马来西亚,是西门子全资子公司。欧司朗在中国共设有三个生产基地,并拥有研发中心,公司在华员工总数接近8000人。其中欧司朗(中国)照明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公司拥有员工约3500人,在全国设有近40个销售办事处。欧司朗中国已成为Osram亚太地区的实力中心,并在Osram全球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
Osram的照明产品多达5000多个品种,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在工作、生活及特殊领域的多方面需求。其产品系列包括: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卤素灯、汽车灯、摩托车灯、特种光源、电子镇流器和发光二极管等。先进的电子管理系统及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实现了Osram产品服务中国千家万户的愿望。
技术优势:SiC衬底的“Faceting”;在白光LED用荧光材料方面具有领先优势;zz正装功率型封装技术及车用灯具技术。
飞利浦(PHILIPS)
美国Philips Lumileds公司的功率型氮化镓蓝光LED芯片采用蓝宝石作为外延衬底材料,芯片结构上则一直沿用倒装结构。随着薄膜技术的发展,Lumileds创造性地整合了倒装技术和薄膜技术,推出了全新的薄膜倒装芯片(Thin-film Flip-chip,TFFC)技术,集成芯片和封装工艺,最大限度降低热阻并提高取光效率。目前,Lumileds功率型白光的研发水平已经突破140lm/W。
飞利浦照明为所有领域提供先进的高效节能解决方案,包括:道路、办公室、工业、娱乐和家居照明等。在构筑未来的新型照明的应用和技术使用上,Philips也位居领导地位,例如LED技术。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氙汽车灯、道路照明、氛围照明。
飞利浦确立在LED芯片领域的领导地位主要得益于对Lumileds的收购,Lumileds由安捷伦和飞利浦合资组建于1999年,2005年Philips完全收购了该公司。Philips
Lumileds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大功率LED照明解决方案供应商。该公司一贯致力于推动固态照明技术的发展,提高照明解决方案的环保性,帮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减少扩建电厂的需求,而该公司领先的光输出、功效和热能管理就是在此方面长期努力的直接结果。PhilipsLumileds公司的LUXEONLED产品为商店、户外、办公室、学校和家居照明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选择。Philips Lumileds可提供各种LED晶片和LED封装,有红、绿、蓝、琥珀、及白光等LED产品。
技术优势:独特热沉设计和Si-Submount“Flip-Chip”封装技术;在大功率白光照明管芯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日亚(Nichia)
世界上最早的半导体白光生产厂商,技术水平始终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在蓝光芯片的技术路线上,Nichia采用图形化蓝宝石衬底外延生长技术结合ITO透明导电层芯片工艺,产品性能表现优越,特别是小功率芯片,最新的报道甚至达到245lm/W的性能指标。Nichia的功率型芯片也是基于正装结构,2008年Nichia公司宣布其功率LED产品光效达到145lm/W,芯片规格为1mm×1mm。
日亚化学,著名LED芯片制造商,日本公司,成立于1956年,开发出世界第一颗蓝色LED(1993年),世界第一颗纯绿LED(1995年),在世界各地建有子公司。
日亚化学公司以“Ever Researching for a Brighter World”为宗旨,迄今致力于制造及销售以荧光粉(无机荧光粉)为中心的精密化学品。在研制发光物质的过程中,于1993年发表了震惊世界的蓝色LED以来,相继实现了紫外、黄色的氮化物LED及白色LED的商品化,大幅度扩大了LED的应用领域。此外,日亚化学公司正大力开发对于信息媒介的发展不可缺的紫蓝色激光半导体,希望将来氮化物半导体能成为半导体产业中重要领域的一部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2009年间,Nichia与多家企业签署了各种形式的交叉许可协议。其中,2009年2月2日,Nichia与首尔半导体签署的交叉许可协议最为引人关注,这标志着两家公司将正式停止耗时4年,在美国、德国、日本、英国、韩国所进行的所有专利官司案件,该交叉许可协议涵盖了LED和LD(激光二极管)技术,这些技术将允许双方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对方的专利。此外,Nichia还与夏普、Luminus、AgiLight等公司签署了交叉许可协议。
技术优势:第一只商品化的GaN基蓝光LED/LD;拥有目前最好的荧光粉技术;蓝光激发黄色荧光粉技术专利;蓝宝石衬底外延生长技术。
首尔半导体(Seoul Semiconductor)
首尔半导体近些年增长速度迅速,已荣升世界顶级LED芯片制造商之列。据英国市场调研公司IMS Research的报告显示,首尔半导体2007年LED封装产品的总收入位居世界第四位。
首尔半导体(株)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被Forbes及Business Week两份杂志选定为“2006年亚洲最具前景企业”其可能性受到了认可。首尔半导体主力产品交流电源专用半导体光源ACRICHE被欧洲最权威杂志Elektronik选定为“最优秀产品奖”,2008年还被知识经济部授予了“大韩民国技术大奖”而被期待着成为先导国内外未来光源市场的企业。2008年度总销售额为2,841亿元,确保着5,000多个专利。全世界设有包括3个现地法人的25个海外营业所,114个店。
首尔半导体的主要业务乃生产全线LED封装及定制模块产品,包括采用交流电驱动的半导体光源产品如:Acriche、高亮度大功率LED、侧光LED、顶光LED、贴片LED、插件LED及食人鱼(超强光)LED等。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一般照明、显示屏照明、移动电话背光源、电视、手提电脑、汽车照明、家居用品及交通讯号等范畴之中。
技术优势:受光及发光体复合化,拥有“MODULE”化技术;拥有“DIGITAL”回路技术;拥有蓝光、白光LED在内的解决方案;拥有超迷你型、超薄型技术。
丰田合成(Toyoda Gosei)
丰田合成,总部位于日本爱知,生产汽车部件和LED,LED约占收入10%。
丰田合成与东芝所共同开发的白光LED,是采用紫外光LED与萤光体组合的方式,与一般蓝光LED与萤光体组合的方式不同。如果将LED比喻为汽车,那么可以说,日亚化工提出了车轮和发动机的概念,而丰田合成则提出了车体和轮胎的概念。1986年,受名誉教授赤崎先生的委托,丰田合成利用自身在汽车零部件薄膜技术方面的积累,开始展开LED方面的研发工作。1987年,受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的开发委托,丰田合成成功地在蓝宝石上形成了LED电极。因此,把丰田合成誉为“蓝色LED的先锋”并不为过。丰田合成在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也相当快。1998年,其销售额为63亿日元,但到2002年,已增长至252亿日元。
美国SemiLEDs公司
是继Osram和Cree之后采用衬底转移技术商品化生产薄膜GaN垂直结构LED的厂商。他们推出了新型的金属基板垂直电流激发式发光二极管(Metal Vertical Photon Light Emitting Diodes,MvpLEDTM)产品,其封装成白光器件的发光效率目前可以达到120lm/W。
Lumination
GELcore 是GE 照明与EMCORE 公司的合资公司,创建于1999 年1 月,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公司致力于高亮度LED 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通过把GE 先进的照明技术、品牌优势和全球渠道与EMCORE 权威的半导体技术相结合,GELcore 已经在转变人们对照明的认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GELcore 现有的产品包括大功率LED 交通信号灯、大型景观灯、其它建筑、消费和特殊照明应用等。通过把电子、光学、机械和热能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技术相结合,GELcore 加快了LED 技术的应用并创造了世界级的LED 系统。另外,
2007年2月7日,原由GE和Emcore合资成立的公司GELcore现已改名为Lumination。GE(通用)在2006年8月末以现金1亿美元购买Emcore所持的GELcore股份,将GELcore变为其全资子公司,从那时起,GELcore一直努力表现得与以往不同,并与日亚(Nichia)形成战略联盟。为进一步表明公司对通用LED照明的倚重,GELcore将名字改为Lumination。
大洋日酸
篇10
本文试图剖析印度频繁对华反倾销的背景和原因,并在全面整理和分析印度对华反倾销个案的基础上,总结印度对华反倾销的主要特点,并探讨应对印度反倾销的策略。
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特点
1.对华反倾销案件数量不断增长。
1994年印度对华反倾销调查案件有4件,1995年、1996年2件,1997年5件,1998年、1999年7件,2000年后有一个骤升,达到11件,2001年14件;2002到2004年印度反倾销立案总数呈下降趋势,2002年立案总数为31起,2003年为19起,2004年为12起。但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案件数分别为13起、6起和6起。2005年,随着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取消,印度对华反倾销呈攀升势头,2005年1-9月,印度共发起了7件对华反倾销案件,占立案总数的87.5%。
2.中国企业对印度反倾销应诉率偏低。
由于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的涉案金额相对较小,加之对印度反倾销法律制度缺乏了解,我国企业应诉率普遍较低,导致绝大多数案件以最终采取反倾销措施结案。即使是在应诉的案件中,由于提交信息不够完整、全面,极少被调查机关采纳,而且印度反倾销法案有一些不规范和不合理之处,再加上困扰我国出口产品多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中国企业在印度反倾销调查中胜诉的比率很低。已结案的76件反倾销案中,除5件申诉方撤诉、1件因中国出口量微小而不征税、2件因不存在损害而不采取反倾销措施、1件因倾销和损害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终止以外,其余均被裁定征收最终反倾销税。
3.印度对华反倾销被诉行业比较集中。
历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中医药化工产品一直占据50%以上的比重,特别是近两年来,印度对我国反倾销针对性更加明显,这应引起业界足够的重视。医药化工类产品在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中累计共有51件,比较典型的案例主要有柠檬酸、苛性钠、特定橡胶化学品、纯碱,氯喹磷酸盐、维生素C,其中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第一案异丁基苯反倾销案就属于此行业。
我国的纺织和轻工业产品近两年逐渐遭受到比较多的反倾销调查,累计达22例,并且比例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比较典型的案例主要有紧凑荧光灯、干电池、玩具、运动鞋、瓷砖、塑料光学镜头、窄羊毛织物等等。特别是在2005年取消纺织品配额后,印度担心被美国和欧盟特保拦截的中国纺织品及服装转而涌向印度,因而在2005年连续对中国3项纺织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对这一情况,我国企业必须予以重视。
4.反倾销涉案金额日益攀升。
尽管印度对我国立案频繁,数量居高不下,但每笔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并不高,远远无法与欧盟和美国对华反倾销案动辄上亿美元的涉案金额相比。2002年印度共对中国产品发起13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6400万美元;2003年对中国产品发起的6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也仅为2830万美元。
但近两年,特别是2005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呈现出一个攀升的态势。仅2005年5月18日发起的坯绸反倾销案,涉案金额就高达1.8亿美元(据我海关统计,调查期2003年4月至2004年9月我国对印出口绸缎总额为1.8亿美元),为印度历来对我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最高的个案。
反倾销实施中的问题
印度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缔约方,也是WTO的创始成员,其对外贸易法律体系已与多边贸易体制有着长期的融合。印度的反倾销法律体系主要包括《1975年海关关税法》/《1995年印度海关关税修正法案》和《1995年对倾销商品及其倾销幅度的证明、计算及损害的确定规则》(以下简称《1995年规则》),反倾销的主管调查机关是印度商工部反倾销调查局。从有关法律的内容来看,印度反倾销的实体标准和实施程序与WTO《反倾销协议》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印度的反倾销调查机关仍然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实际的执行效果与《反倾销协议》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从而没有体现反倾销应被用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初衷,使反倾销成为一种贸易保护的手段。通过对80多个个案材料的分析,并以具体个案为依据,我们总结出印度反倾销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倾销的确定
在倾销的确定方面,印度反倾销法基本与《反倾销协议》保持一致,都是采用“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比较来确定的。其中,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的认定,由于WTO中并未做出具体规定,印度采用了自己的标准。
1.同类产品的确定
根据《反倾销协议》,“同类产品”一词应解释为指相同的产品,即与被调查产品在各方面都相同的产品,或如果无此种产品,则尽管并非在各方面都相同,但具有与被调查产品极为相似特点的另一种产品。在《1975年海关关税法》中,印度完全接受关贸总协定中对同类产品的定义,并规定在实践中,反倾销主管当局在确定国内生产商生产的产品是否为同类产品时,要考虑使用、制造过程等内容。
但在印度反倾销调查的具体实践中,由于印度商工部反倾销调查局的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在考虑被调查产品的使用和制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模糊甚至误判的现象。
2.正常价值的确定
《反倾销协议》规定,正常价值的确定有三种办法,即出口国国内销售价格、第三国出口价格和出口国结构价格。印度《1975年海关关税法》第3条9A款对此做了类似的规定。而且根据《反倾销协议》附件二中的“最佳可获得信息”及印度《1975年海关关税法》中的规定,如果主管机关向被调查方(倾销产品的生产商、出口商等)发出的调查问卷得不到答复、得不到可靠的资料或对方不配合调查人员提供有效证据,则主管机关在“缺席审判”时,可偏听偏信申请方的资料,并依此“最佳可获得信息”做出裁定。
在印度早期对华反倾销案例中,由于中国企业往往没有应诉或者提交的信息不全,印度商工部反倾销调查局认为无法获得被调查产品的相关信息,因此通常根据“最佳可获得信息”原则,听从申诉方的建议,使用生产要素法来计算正常价值。而又因为无法获得中国国内的相关成本信息,反倾销调查局通常会以印度申诉方数据为基准,根据国际市场价格进行必要的调整。而在中后期的反倾销案例中,中国企业虽积极应诉,但是不一定能获得印度反倾销调查局给予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企业提供的产品价格信息被视作非市场经济价格不予接受,反倾销调查局仍然采用结构价格法来计算被调查产品的正常价值。
3.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
《反倾销协议》没有明确列出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因此具体方法由各国自主决定。印度的反倾销法中并没有单独列出哪些国家是非市场经济国家。1995年修正后的《海关关税法》规定,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的倾销幅度是根据属于市场经济的第三国的价格或推算价格或该国销往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价格来确定。修正后的《1995年规则》还赋予印度反倾销调查局自由裁量权,即如果有需要,可以对所采用的同类产品在印度实际付出的或者可付出的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不能依据其他任何合理原则确定正常价值,反倾销调查局可以在国内售价的基础上加一定的合理利润来确定。《海关关税法》还规定,参加调查的各方均有权及时得知属于市场经济的第三国的选择情况,并且有权在合理期限内发表意见。
2001年5月31日印度公布的第28/2001号反倾销规则和2002年1月4日的第1/2001号公告重新界定了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概念,把“非市场经济国家”规定为反倾销局局长认定的在成本和结构方面不按市场原则操作的国家,并且“如果在本次调查前的三年内,一个国家曾经在反倾销调查中被印度商工部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或被其他WTO成员的反倾销调查机构认定为是非市场经济国家,那么在本次调查中印度商工部会假定该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应该说印度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特别是2002年以后的认定方法是极具歧视性和不公平性的。
二、损害的确定
1.国内产业的确定
根据《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国内产业指同种产品的国内生产者的总体,或者是占有该产品产量相当部分的国内生产者。国内产业的范围与反倾销税保护的范围是同义的,如果倾销产品的输出商或者输入商同生产商之间有关系,或者产品的输入商就是生产商,这样的生产商可以归为国内产业。
虽然印度反倾销法对国内产业的规定基本采用了《反倾销协议》的内容,但是由于印度产业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国内产业的确定导致了不公平的出现:印度的许多工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全产业仅有两三个甚至是独家企业进行产品生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垄断或者寡头竞争的局面。此时印度的反倾销调查行为可能会成为幼稚工业的保护手段,也可能成为申诉方保证市场垄断的手段。另外,由于此时印度本土的产品价格偏高,如果反倾销调查局采用产品结构法,所得出的正常价值也会与中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严重偏离,与《反倾销协议》维护公平竞争的初衷不一致。
2.损害标准的确定
《反倾销协议》要求进口国主管机关就损害确定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印度反倾销法律在损害标准方面采用了《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内容,但是在具体的裁决中,反倾销调查局往往倾向于使用对印度申诉方企业有利的标准而忽视不利标准,或者以偏概全,只根据少数几个指标的变化就判定损害存在。
3.无损害价格
《反倾销协议》并没有无损害价格的概念。可以说,无损害价格是印度反倾销法与众不同的一个创新。印度《1995年规则》规定,反倾销调查局除了要计算倾销幅度以外,还要计算国内产业的损害幅度。损害幅度就是国内产业的无损害价格与进口倾销产品的到岸价格之间的差额。无损害价格是指某一产业在特定阶段内在印度市场正常条件下的预期销售价格,这种价格可以使遭受损害的产业在抵消倾销影响后顺利收回生产成本并赢利。但是无损害价格是一个比较虚幻的概念,或者说纯粹建立在推算的基础上,极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印度反倾销调查局在印度国内产业提供的成本资料基础上,根据会计准则、各项费用开支及合理的投资回报率进行推算,因此对之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而无损害价格是确定损害幅度的主要依据,所以说无损害价格这一概念的使用,对中国出口方是很不利的。
4.累积评估
累积评估方面,印度反倾销法与《反倾销协议》的规定一致,累积评估条款事实上等于降低了确定损害的门槛,导致了更多反倾销措施的应用,而且在实际的运用中,印度反倾销调查局也并不总是严格按照累积评估应有的原则来执行。如1998年印度对华电石反倾销案中,中国、罗马尼亚和不丹等国均为印度的电石进口国。其中,不丹的进口量高达50%以上,而且调查期内从不丹的进口上升了6000吨。但在反倾销申诉中没有将不丹列为被诉国,在损害调查时却又将不丹的进口激增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列入其中,不仅如此,最终干脆把这部分责任都算在中国厂商的头上,全部让中国企业来买单。
三、倾销与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确定
《1995年规则》附件II第iv款规定,“检验倾销产品对相关国内产业的影响时,应包含所有相关的经济因素及有关联的指标或产业情况,其中包括销售、利润、出口市场占有率,生产力、投资回收或生产利用率的自然与潜在下降,影响国内价格的因素,倾销幅度的规模,对现金流量、库存、就业、工资、增长、提高资本投资的能力等实际及潜在负面的影响。”这同《反倾销协议》的规定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印度商工部反倾销调查局往往只根据损害部分的指标做出结论,而不考虑其他可能会对印度国内产业造成影响的因素。很多案例中甚至干脆以公文模板的形式统一认定①印度国内存在实质性损害;②损害是由倾销国家的进口造成的;③实质性损害与进口倾销具有因果关系。至于具体的确定方法和理由并不公布出来。应该说,这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四、程序性问题
1.缺乏透明度
一是和发起调查公告不及时。通常来说,反倾销调查局的发起公告并不公布在官方网站上,而是通过中国驻印度使馆商参处向国内转达发起调查的消息,或者根据申诉方提供的被诉方名称、地址寄送发起公告。由于印度反倾销法规定回答调查问卷的期限是发起后40天,因此中国应诉公司收到问卷后时间已经很紧迫,可能会出现根本无法完成的情况。而商工部反倾销调查局通常不允许延长答卷时间,导致许多本应应诉的企业没能及时应诉。
二是反倾销发起公告、初步裁定与最终裁定等相关法律文件不易获得。虽然印度商工部官方网站上设有专门的网页公布相关的法律文件,但仍然有些文件没有公布,有些文件的链接不正确,有些案件只有原审的文件而缺少复审的文件等。这些都与WTO《反倾销协议》第12条所要求的透明度不相符合。
三是分析和裁决缺乏透明度。反倾销裁决中不仅应当包括裁决的内容,也应包括做出裁决的事实和法律分析。而印度反倾销裁决中有时缺乏足够的分析就简单地得出结论,如前文中提过的因果关系的判断。或者以机密性资料为由,对支撑裁决的关键性信息不予以公布,特别是存在多家出口方时出口价格、市场份额的变化以及印度企业销售额等数据。上述做法对被诉方的成功应诉构成障碍,也剥夺了应诉方应有的知情权。
2.调查的随意性
一是发起的随意性。有些案件正在审理过程中或者裁决正在执行过程中,而由同一申诉方对同一产品再次提起反倾销申请,居然也可得到受理;有些案件是多次对同一产品提起调查;还有些案件是对某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后,又对生产该产品的主要原料也提起反倾销调查。此外,还有许多案件中出现被诉方并未向印度出口过被调查产品的情况。这些都说明印度反倾销调查局对反倾销申请的审查不认真不细致,而申诉方也缺乏严肃的态度,为被诉国家和企业增加了应诉成本和负担。例如,2000年印度对华三甲氧苄二氨嘧啶反倾销案中,反倾销调查局于2001年3月9日做出终裁,认定中国企业存在倾销,倾销幅度为87.42%,并决定征收反倾销税。在该裁决正在执行过程中,2001年7月23日,同样的申诉方企业再一次对同样的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反倾销调查局又决定立案,并在2002年7月12日裁定中国出口企业倾销幅度为92.09%,再次征收最终反倾销税。
二是调查期确定的随意性。有些案件的调查期跨度长达3年之久,如1994年茶碱和咖啡因反倾销案,调查期为1992年至1994年;有些案件的调查期又仅有3个月,如2002年印度对华磷酸钠硅反倾销案,调查期为2000年4月1日至2000年6月30日。这与各国反倾销调查期一般为9个月至12个月的惯例不同。调查期过长,被诉方提供相关资料信息的负担过重,难以保证诉讼权利的正当行使;而调查期过短,又不能全面反映生产与销售的客观情况,往往会产生以偏概全的后果。
三是程序执行的随意性。印度的反倾销初裁和终裁往往不遵守时间限制,无正当理由便可随便拖延,尤其是在初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后迟迟不出终裁结果,给企业的出口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四是倾销幅度的确定也存在随意性。以2000年高锰酸钾案为例,反倾销调查局在公布最终裁决前的信息披露中确定的中国其他出口商/生产商的倾销幅度为23.23%(与初裁相同),但到最终裁决中确定的倾销幅度则变更为121.06%。对于如此大幅度的变化,反倾销调查局在最终裁决中并没有任何解释,而且确定这两个不同倾销幅度所依据的事实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政策建议
印度对华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和实施反倾销措施,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企业在印度市场上的竞争力。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对印度出口的增长潜力巨大。而反倾销措施一旦实施,往往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欧盟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我们不能因为目前我国对印度出口金额不大、受到直接影响较小,就忽视了对印度反倾销的应对工作。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努力,协调运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政府层面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从宏观上综合把握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利用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规范企业的出口行为。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保持商务部、被诉企业、中国驻印度大使馆、进出口商会等相关机构之间的良好联系,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沟通。
二是要注意对印度市场的调研工作,既要注意出口产品在印度市场的调研工作,了解印度同行业竞争者的生产能力、质量标准、市场销售量和价格水平,又要注意我国产业的出口价格策略,避免过度竞争。同时还要实行渐进式和多元化的出口战略,尤其是对印度刚刚起步的产业,要特别注意出口增长的速度,避免引发印度商工部以反倾销作为幼稚工业保护手段的倾向。
三是要加强中印两国之间的沟通。一方面,要加大在印度宣传的力度,改变我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旧印象,强调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事实。通过政府之间的谈判沟通,敦促印度反倾销调查局对被诉企业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我国企业提供的市场经济运行证据予以正确对待;另一方面,通过媒体、民间团体沟通等方式宣传中国的产品品牌,促进印度国民了解并接受中国产品。
四是发挥中国在WTO中的作用,充分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对于印度对我国反倾销裁决中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可以上诉至WTO争端机构来解决。另外,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我国也应积极引导国际条约、协议等朝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促进对WTO反倾销条例中现有的不足之处进行改革。
二、行业层面
一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要充分利用商会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工作,及时全面地掌握有关信息,建立和健全信息反馈和信息共享机制,在企业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信息传递的桥梁,以有效应对反倾销行为。
二是倡导并规范企业合理定价,加强企业自律行为。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出口的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附加值相对偏低,易给进口国造成低价倾销的印象。因此,行业商会要促进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又要提醒企业适时调整出口战略,采取限制产品低价出口等措施,而且还应注意引导市场结构的导向问题,尤其是对于印度反倾销率较高的化工、轻工业品和纺织品以及金属矿产类产品,要特别注意其出口市场的结构问题。
三是及时整理反倾销案例等宣传资料,面向企业宣传,增强反倾销的防范意识。提醒企业重视对印度对华反倾销案终裁的复审,争取再次进入印度市场。一般情况下,反倾销税的最终征税有效期为五年,在五年之内还可以通过复审,争取改变反倾销终裁,获得重新进入市场的机会。因此,行业商会应当充分引导企业利用年度行政复审、情势变迁复审、新出口商复审、落日复审等一切机会,争取改变原裁决,以达到重新进入印度市场的目的。
四是起到企业应诉中的协调作用。在1997年印度对华焦炭反倾销案中,由于中国几家应诉企业没有彼此沟通,提供给印度反倾销调查局的信息中,尽管生产程序和使用的技术基本相同,但是各个企业的构成比例之间却相差很大,使得反倾销调查局认为该信息不可信,不予采用,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行业商会来说,这也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企业层面
一是出口企业应理性行动,自觉规范出口竞争秩序。企业应优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自觉抵制低价出口行为,减少印度对华反倾销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