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绩效管理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绩效辅导的概念及现实意义
1.绩效和绩效管理
绩效的概念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绩效是行为。在绩效管理的具体实践中,主要采用较为宽泛的绩效概念,即包括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行为是达到绩效结果的条件之一。即就是说,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行为付诸实施。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行为本身也是结果,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果,并且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这一定义告诉我们,当对个体的绩效进行管理时,既要考虑投入(行为),也要考虑产出(结果);绩效应包括做什么和如何做两个方面。
绩效管理是一种提高企业员工的绩效和开发团队、个体的潜能,使企业不断获得成功的管理思想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整合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是一系列以员工为中心的干预活动。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每个员工的资源来提高企业绩效,即通过提高员工的绩效达到改善企业绩效的目的。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有效的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一系列活动的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一个绩效管理过程的结束,是另一个绩效管理过程的开始,通过这种循环,员工和企业绩效得以持续发展。按照持续改进与提高的系统论观点,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和绩效改进等四个环节。
2.绩效辅导
管理员工的绩效是绩效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常常被忽视的一个过程。在绩效管理的实践中,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在保证员工能够按照第一阶段设定的目标,顺利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正因为如此,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辅导是指管理者为帮助员工完成绩效计划,通过沟通、交流或者提供机会,给员工以指示、指导、支持、监督、纠偏以及鼓励等帮助行为。
3.研究绩效辅导的现实意义
在企业绩效管理实践中,企业往往对绩效计划、绩效考核两个关键环节较为重视,而忽视了绩效实施过程的绩效辅导,导致企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指标确定和分解,但在绩效评估时发现与期望大相径庭,甚至无法衡量和评估。实际上考核与评估只是手段,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员工能力和绩效表现,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绩效辅导是影响绩效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应该贯穿整个绩效管理的始终。
绩效辅导是一个改善员工知识、胜任特征(行为)和技能的过程。绩效辅导的主要目的是:第一,及时帮助员工了解其工作进展情况如何,确定哪些工作需要改善,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和掌握哪些技能;第二,在必要时,指导员工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第三,使工作过程变成一个学习过程。对于管理者而言,绩效辅导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员工在工作中遇见的困难,纠正偏差,防止小的错误积累造成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可掌握员工的工作状况并做好纪录,有利于对员工进行公正、客观的考核评估。对于员工来讲,通过绩效辅导,可以得到自己绩效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和绩效表现。同时,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可及时向管理者反馈,寻求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在绩效管理中,管理者和员工为实现共同的绩效目标而努力,双方是利益的共同体。管理者要把帮助员工成长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责任,而不是把绩效考核作为用来处罚员工的工具,更不能以个人喜好而使绩效管理政策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绩效辅导发挥效用的基础,不仅仅在于对绩效辅导的重视程度及善始善终,还在于其方式方法和策略技巧,更在于其因势利导与各个击破。
二、绩效辅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绩效辅导在绩效管理运行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完成不了绩效计划、实现不了绩效目标是由于绩效辅导不力造成的。在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中,绩效辅导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1.忽视绩效辅导的应有之义
绩效目标设定之后,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就是辅导帮助员工提高业绩操作能力,实现绩效目标。称之为“辅导”的含义是,管理者辅导员工以达成绩效目标的过程,管理者帮助员工提高技能,纠正可能的偏差,并对目标按需要进行修订。在工作实践中,企业及管理者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指令、轻沟通,重业绩考核、轻过程管控等。既没有着力指导协调解决问题,也没有着重辅导帮助克服困难。
2.缺乏绩效辅导的工作规划
绩效管理的主旨是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达成,手段是通过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从而带动企业整体目标的达成。实际情况是,许多企业在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时,不能正确处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有的管理者往往舍本逐末,关注员工个人绩效,轻视企业整体绩效。有的企业决策者没有从战略角度认识和实施绩效管理,没有将绩效管理机制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内。研究表明,战略一致性是考察企业绩效管理机制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评价绩效辅导机制的重要指标。
目标和规划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和方向,它引领人们去奋斗。绩效辅导也是如此,它需要企业决策者高瞻远瞩,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等因素来制定具有前瞻性、创造性和竞争性的绩效辅导规划,然后去组织实施。
3.忽视绩效辅导的共同参与
企业许多员工对绩效管理制度不了解,不知企业的绩效指标是什么,也不知绩效考核如何进行,更不知道绩效改进的方向和重点等。管理者也认为考核是比较敏感的,如果强制比例划分和末位淘汰,就会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管理者这种认识导致了绩效管理无法切实推行下去。
管理者都要同员工进行双向沟通。然而,许多管理者,尤其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没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绩效辅导对于绩效沟通的重要性,在为员工设定绩效目标、绩效标准时,在对员工考评的过程中以及对绩效结果反馈时不和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自行其是,得不到员工的广泛认同。
4.缺乏绩效辅导的适宜方法
管理者与员工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是绩效辅导的本质所在,也是企业绩效管理的灵魂所在。在执行过程中随时保持沟通和反馈,让企业员工了解考核的目标、执行状况、考核结果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信心和斗志,也使员工的个人绩效与部门、企业绩效相一致。
绩效辅导在整个绩效管理活动中处于中间环节,影响到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的循环运转。因此,在实施绩效辅导与全过程沟通中应结合行业特征、企业特性、企业管理水平、员工的岗位性质和层次以及员工整体素质能力等,采用诸如书面自陈法、正式或非正式面谈法、360度绩效数据采集法和走动式管理法等,突出重点、多样组合、区别对待、分类辅导。
三、绩效辅导有效实施的对策
1.突出绩效辅导的功能定位
从企业绩效管理的过程来看,其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绩效沟通;从绩效管理系统整体上来看,绩效辅导是系统的生命线,传递着管理者对员工绩效的期望和态度。绩效管理中绩效辅导有四种主要的功能,即控制、激励、情绪表达和信息。
研究认为,有效的绩效辅导应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其一,绩效辅导是一个学习过程。它并不是一个教育过程。员工个人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并努力达到预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管理者的支持、咨询和监控;反馈应该具体、及时并集中在好的工作表现上。其二,绩效辅导是一个沟通过程。包括沟通企业的价值、使命和战略目标;沟通企业对一个员工的期望结果和评估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该结果;沟通企业的信息和资源;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其三,绩效辅导是一个测控过程。一是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工作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定期对其进行监测。日常性采取进展回顾是管理者进行监测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方法。进展回顾的目的是收集信息、分享信息并就实现绩效目标的计划达成共识。或者,如果有必要,可以调整所设定的工作目标和发展目标。二是员工自我监控。由于企业的扁平化和分散化,必须鼓励员工进行自我管理,员工应该能够管理自己的绩效,而不过多地依赖管理者。员工应该从了解自己日常工作的协作者那里获得具体的指导和反馈,主动随时回顾自己的绩效,在正式的绩效回顾之前,先对自己的绩效进行判断,并根据结果调整自己的计划。
2.确立绩效辅导的战略目标
企业的战略具有什么样的目标、期望、定位和行为特征,绩效管理就应该围绕它们,通过构建完整有效的体系来实现预期的效果,激励和引导员工产生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达成的有效行为。绩效管理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是管理企业员工绩效的过程,也是企业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正因为如此,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必须与之配套相适应地制定绩效管理战略,包括绩效计划战略、绩效辅导战略、绩效考核战略及绩效改进战略。
企业绩效管理中绩效辅导问题的存在从本质上是因为绩效辅导战略的缺位,战略决定战术,只有有了明确的战略目标,绩效辅导的行为才有方向和动力。企业是否在绩效管理中制定绩效辅导战略目标是区别传统静态绩效管理和现代动态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绩效辅导战略目标的制定,能够把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与企业的特性、特征、特点及企业具体状况等方面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企业绩效目标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
企业的绩效辅导的总体战略目标,是不断改善绩效辅导环境,创造良好的绩效辅导氛围,不断提高绩效辅导效率,进而形成一个既体现现代信息技术要求又反映现代绩效管理的绩效辅导模式,以实现企业绩效目标。
3.完善绩效辅导的长效机制
绩效辅导是管理者在员工实施绩效计划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反馈、指导的过程。该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有“冲突”和“对立”等,这就容易使得绩效辅导流于形式。绩效管理与其说是一种工具,倒不如说它是一种观念——一种基于绩效进行管理、基于绩效谋求发展的观念。往往现实中的绩效实施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给绩效管理系统的引进和运行带来困难。可见,中国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缺失部分受制于企业文化。
文化影响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所以说,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绩效,要使企业绩效能够持续稳定的增长,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绩效文化是必由之路。绩效文化包括绩效计划文化、绩效辅导文化、绩效考核文化和绩效改进文化。绩效辅导制度化只是为规范和约束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绩效辅导建立了一套制度框架,它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带有较强的刚性。其作用和影响是短暂的,非持续性的,往往是制度变则行为变。而绩效辅导文化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它通过影响人的观念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表现。绩效辅导文化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带有较强的柔性。绩效辅导文化追求人的行为的自觉自愿,它对人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是长期的、连续的和根本的。因此,有效的绩效辅导必须同时发挥绩效辅导制度的硬约束功能和绩效辅导文化的软约束功能,两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推动和完善绩效辅导长效机制的建设。
4.创新绩效辅导的路径选择
企业中的员工如果不能正确看待绩效管理,这就会导致绩效管理工作难以进行。而通过绩效辅导,就能够让员工全面认识到绩效管理的作用,同时认识到企业实施绩效管理,不仅能提升企业绩效,也可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和绩效表现,从而积极主动投入到绩效管理工作中来。面对不同的工作场景、不同的员工等因素,绩效辅导应当注重创新。实证表明,绩效辅导创新的路径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及时性原则。更易获得全面、具体和准确的信息。第二,平等性原则。管理者与员工平等对话和沟通,获取的信息才更有价值。第三,完整性原则。有问必答,有惑必解,有困必帮,形成绩效辅导的闭环系统,促进员工素能、绩效与企业绩效一同提升。第四,单独性原则。一对一的访谈和交流,便于更深入了解员工的情绪、工作动态和面临的问题。第五,激励性原则。激励员工开发潜能,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断改善业绩,形成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第六,目标性原则。不同的沟通目标应对应不同辅导方式和行为。第七,和谐性原则。在绩效辅导中,实事求是、认真分析,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促进和谐、整体推动、提升绩效。
篇2
1.绩效管理的概述
绩效管理是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念,自从提出之后各行各业对于绩效管理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上世纪90年代,绩效管理的理论逐渐成熟。究其本质而言,绩效管理是一种思想和观念的代表,围绕着企业如何稳健发展和有效运作对企业绩效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绩效管理涉及到了企业的计划、战略、组织、战略发展、激励、领导等方面,致力于改善企业的管理活动。换句话来说,企业的绩效管理贯穿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当今社会中关于绩效管理的主要观点大致有三种。首先,是将绩效管理当做了企业管理组织的一种绩效体系。其次,认为绩效管理是一套管理员工的绩效体系。最后,认为绩效管理是衡量、识别和提高组织和个人消极,并积极调整的一个过程。
2.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概述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保障作用和服务作用的组织机构,也是发挥组织职能和领导职能的组织机构。因此,国有企业行政管理要对企业上上下下的生产活动、经营业务、资金管理等实施协调,让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的各项业务能够有效、顺利的进行。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工作是相当重要和复杂的,也与企业其他的工作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旦一个企业的行政管理系统出现问题,企业日常的正常运转将无法顺利进行,企业各项业务也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能够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来,促进他们努力工作、用心工作。故而,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的现状
当下,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也在不断的进行实践。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体系都是借鉴了国外相关经验和实践,造成了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3.1缺乏绩效管理的认识
我国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体系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外经验,但是仍然处于一种滞后性,而且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管理阶层缺乏绩效管理的认识,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片面地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简单的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没有完整、科学和适应企业自身的一套体系。
②很多国有企业都以为绩效计划的制定是领导阶层的事情,没有充分结合起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实际。
③认为绩效管理是属于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任务,无需其他部门进行发言和配合。
3.2绩效管理的制度设计缺乏科学性
根据绩效管理的相关概念和有关学术性论著来看,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必须要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联系起来,并与企业长期战略发展计划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体现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但是当下很多企业的战略发展都没有和企业员工的工作表现联系起来,尚未以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相关绩效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以至于很多国有企业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没有和企业战略发展产生任何联系,进而让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缺乏科学性。
篇3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功能;成效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能需求量是逐日递升,由此,各种类别的电力工程也是扎堆上马。
就性质而言,电力工程不论大小,均事关民生,其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做好对电力工程的科学管理极其重要。
但是,电力工程管理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技术层面讲,它涉及到设计管理、进度管理、物资管理、验收管理等;从资金层面讲,它又关系到预算管理、造价管理、结算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此外,还有档案管理、合同管理等等大小事务。
总之,电力工程管理是电建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提升管理水平,顺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电建企业开始将目光投放到将信息化技术和电力工程管理相结合的层面上来。
一、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建设必要性
应该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建企业在对电力工程的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规范、严谨和完备的项目管理制度,这套制度可以保证:所有项目从立项、到采购、到施工、到报验、乃至结算和归档,整个过程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问题是,截止目前,所有这一切繁琐的工作大都采用传统方式展开――即依靠各环节的员工费力协调和组织(主要方式是打电话和发邮件),这样就造成了以下不利局面。
⑴“信息孤岛”严重、重复劳动突出
由于缺少统一、集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电力工程的相关资料和文档必然是散乱分布在不同部门之间,且相互不能共享。这会带来三个问题:
①由于资料不全(或者是齐全但凌乱),相关领导对整个工程的某种决策可能出现偏差。
②广大工程管理人员将大量精力花在了查找资料、传递文档、通知消息等方面,极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进而造成工程进度的拖延。
③一般来说,不同部门对某项材料的格式要求可能会不一样(但内容并无多少差异),这就带来“同样数据,多次制作”的局面,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
⑵管理过程的规范程度将因人而异
虽然电力工程管理遵照一定范式进行,但由于内容较多,不同人员在执行起来不一定都能全部兼顾到位,若无计算机系统的约束和管控,长期以往,将造成相关流程的空置。
基于以上⑴、⑵的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引入系统整合的思想,进行相关信息的深度集成,对确保电力工程的进度、提高电力工程的质量、实现电力工程的整体效益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由上一节论述可知,电力工程管理较为繁杂,也是大有管理潜力可挖的地方。因此,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电建企业陆续建起了相关信息系统来管理电力工程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这些系统虽然形态各异(有些对所有项目都适用,有些只针对某一电压等级,有些是为专门的具体项目而建设等),但在技术架构和模块化分上都是大同小异的。
(一)技术架构
就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的本质而言,其主要的作用是:通过特定软件平台,完成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类,实现相关业务(包括文件流转、文件审批等)的“一站式”服务,保证管理流程的自动化以及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并依靠系统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为工程项目的管理提供一定的辅助决策。
因此,其技术架构必须如下:
⑴采用工作流技术,即将电力工程管理中各道流程的组织逻辑和发生规则进行数学建模,并按此实施计算。
⑵采用多层级结构和引擎技术编程,实现不同业务的重组和数据汇总的分析,并具备系统扩充和流程再造的能力。
⑶采用三层B/S架构,即后台数据库层、中间业务层和前台客户界面,可实现数据库远程维护,提高信息安全性。
⑷采用自定义配置技术,即可实现表单的灵活修改。
⑸整个系统的基础是具备对关键指标查询的能力,且能根据关键指标的情况给出辅助决策。
⑹系统应具备与多方接口的功能,以方便与相关管理平台的进一步整合。
(二)功能模块
电力工程管理,说到底就是将大量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改进优化,并利用计算机手段使各种管理规定相辅相成,以此促进工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因此,其功能模块的划分和当前实际采用的流程并无本质区别,也不应有冲突。
当然,不同的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基于不同的划分原则,是有着不同的布置结构的。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⑴以系统所应达到的具体功能为基准来进行系统布局。
这类系统将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分为六大块(也可看作6个具体目标),分别是:项目概况管理、组织与协调管理、文档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和安全控制。每个大块下又有许多细化的分项目标。下面挑重点进行说明,
①项目概况管理:主要包括标书管理与合同管理,合同管理又分为施工合同、采购合同、设计合同、监理合同管理等。
②文档管理:主要包括文件夹管理与文件管理,其中文件夹管理含文件夹的新增、修改、删除等子模块,文件管理含查询、下载、删除、新增、修改等子模块。
③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进度计划制定、进度计划审核、开工报告管理、工程量报表管理等环节。
⑵以系统所应达到的抽象功能为基准来进行系统布局。
这类系统将电力工程管理的细节任务逐一列出,然后根据不同的使用途径归入不同的抽象目标之下。
⑶此外,针对小项目(如10kV及以下的农网项目)的管理系统结构有所简化,它一般只包含项目管理、施工管理、预结算管理、合同管理、进度管理等模块。
以上对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的现状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说明,下面则着重分析该系统的功能和成效。
三、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的功能成效
根据上一节内容,我们了解了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的构成和组成,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两个重点模块来进一步分析该系统的功能成效。
1.设备(物资)管理
设备管理主要是针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物资需求计划及工程材料增补等方面的管理,它主要包括:单项工程材料计划、退补材料管理、物资需求计划、材料料单管理、废旧物资管理等子项,能实现以下功能:
首先进行单项工程的材料计划编制,然后进行上报和审批。待审批结束,系统会根据工程材料计划表自动生成一个物资材料计划表,并将对应物资作入库操作。然后,施工单位凭领料单(依据工程材料计划表从系统打印)到仓库领取。在施工工程中,若遇到需要增补材料的情况,则随时编制材料增补计划,并进行上报和审批,之后按正常手续领料。当然,若工程材料有多余,系统也能提供方便的退料服务并打印相关单子。
另外,系统还能对施工结束后不能再使用的材料(包括折下的)进行一个记录证明,从而将材料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废旧物资的管理。
很明显,经过以上的系统运转,设备(物资)管理模块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工程物资使用到位并杜绝浪费。
2预结算管理
预结管理包括工程预算、工程结算和财务决算等三个子项。它主要实现以下功能:首先进行工程预结算编制,包括工程量录入、预结算图纸绘制、材料关联等操作;然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各类预结算数据,包括预算费表、安装估价表等报表并上报;最后,在工程施工完成后,系统可按施工前相关数据生成竣工验收所需的基本资料,如验收申请、杆位明细表、整改报告书、缺陷处理、质量评定、验收意见表等,并编制工程结算材料价格,自动生成财务决算报表等。
由⑴、⑵可知,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的引入,让电力工程的管理驶上了科学、高效的快车道。
经过不断的总结和持续的对比,我们归纳出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具有以下无可比拟整体优势:
⑴系统紧扣当前电力工程管理体系的要点和方法,对项目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如立项、设计、物资、施工、验收、预决算等)进行全方位覆盖,如实掌控安全、质量、造价、工期等要素。
⑵除了对电力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横向展开外,还进行纵向合成。这样一来,能够最大程度并且一目了然地获取相关工程的相关资料,从而有利于从整体上对整个工程进行一个深度把握,为作出正确的决策奠定技术基础。
⑶由于系统内部的强关联性,使得“同样数据,一次输入”变为现实,这就极大地减少了工作量,且易于保持相关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数据来源越少越一致越准确)。
⑷采用流程化操作,能督促相关人员监管到位,保证电力工程管理的不留死角,从而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升电力工程的质量。
⑸通过对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权限设定,以及使用数字签名的方法,能有效避免往来事项处理不及时、相互推诿的问题。
⑹系统拥有业务数据导出功能,能方便地将重要数据导出到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中,以方便二次报表的制作。
四、结语
电力工程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涵盖项目规划、项目储备、项目立项、项目概预算、工程计划、勘察设计、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结算决算等一系列繁杂的操作;它还涉及大量文档资料的传递、合并、加工和归档等工作。
如何做好电力工程的管理已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
实践证明,电力工程管理系统成功运用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它通过图形和数据相结合的设计方式,能轻松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的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协同化管理,并为领导决策层提供参考依据。
因此,从深化管理创新、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工作效率的层面来讲,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应该得到广泛推广,并在推广过程中不断融合最新元素,使之成为电力工程管理的典范平台。
参考文献:
[1]杨乾.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现状及功能成效分析[J].大科技,201,10.
篇4
甲状腺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甲状腺癌的60%左右。诊断甲状腺状癌一般情况下并不难,但甲状腺微小癌容易被忽视。本文就我院2000年至2004年确诊12例甲状腺微小状癌的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5~53岁,平均39岁。12例甲状腺微小状癌均来自我院外科手术标本,其中2例术前经穿刺细胞学检查为甲状腺状瘤而行手术切除;余10例术前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不明确。所有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切片。复习全部切片及存档临床资料,并随访。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12例中只有3例有吞咽不适等症状,其余9例均为体检发现肿物;5例发生在左侧,7例发生在右侧。12例T3、T4、TSH均在正常范围,3例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9例行切除术。术后随访至今,除1例伴有颈旁淋巴结转移外,余均未见复发。
2.2 病理检查结果
巨检:9例均为灰褐色组织内见一灰白色结节,直径0.5~0.9 cm,实性,质中等,边界不清。镜检:肿瘤内或其周围均见明显纤维化或瘢痕样组织及少量毛玻璃样状核及核内包涵体。9例可见短状结构形成,并见较多扁平密集的甲状腺滤泡排列,有背靠背及共壁现象,细胞中度异型;余3例除具有上述特征外,偶可见核内包涵体及砂粒体,癌体旁淋巴细胞浸润,偶伴淋巴滤泡形成。病理诊断:甲状腺微小状癌。
3 讨论
甲状腺微小状癌好发生于青壮年,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儿童少见。该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无特殊症状,仅有咽部异物感及吞咽不适等压迫症状。甲状腺微小状癌属甲状腺微小癌,体积较小,直径小于1 cm,临床诊断困难,多因其他疾病进行腺叶切除时发现,或有淋巴结转移时才引起注意[1]。近年来发现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十分常见。这提示临床医生,在看似良性甲状腺病变的大标本取材中要仔细检查,应做多个切面寻找灰白色结节,尤其应注意一些钙化结节。因为状癌往往有间质钙化及砂粒体形成。看见与褐色甲状腺组织有明显颜色对比的瘢痕样组织时,一定要多取材、多切片,以免漏诊。
甲状腺微小状癌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突向滤泡腔内或囊腔的状突起。 可细长或短钝,长者可有复杂的分支,可多可少,仅少数状癌全为状结构,大多伴发滤泡状成分,甚至可全部为滤泡状结构,各阶层头表面被覆单层或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异型,排列紊乱,极向消失,但核分裂较少。本文12例细胞异型除3例较大外,其余9例细胞异型较小,但滤泡的结构异型明显,形态不规则,并出现背靠背及共壁现象。②毛玻璃状核、核沟及核内包涵体。这是状癌的特征性病变,但本文12例中只有3例符合上述特征,其余几例均只有少量细胞具此特征,故只能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同时,有些病例上述特征并不典型,但细胞核染色深,细胞活跃。虽未见明显的毛玻璃状核,至少提示细胞生长较活跃。状癌的间质往往有钙质化及砂粒体形成,这也是癌特征性病变。③间质纤维化。肿瘤内或肿瘤旁间质纤维是甲状腺微小状癌的突出特点,也是它与甲状腺状癌较明显的区别[2]。癌组织在其中插放式及浸润性生长,垂直切断胶原,厚度在2/3以上,同时细胞或增生活跃,组织结构或细胞形态有一定的异型性。而一般的结节性甲状腺瘤纤维化时,一些滤泡上皮细胞可发生退行性变,核大深染,且不规则,核的结构不清,生长方式为推进或生长。本文4例呈浸润式生长,4例状结构被包绕在纤维结缔组织中,但都伴有明显的纤维化。④临床病理联系。状癌是生长缓慢,低度恶性的肿瘤,病程较长,有时甚至可以自发消退一个时期后再出现,少数病例在转移后未经治疗也可带瘤生存20年以上[3]。本组12例中病程最长者达19年。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孙荣超,陈 瑛. 甲状腺的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3,8(2):121-124.
篇5
关键词:技工院校;物流;就业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082-02
现代物流是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仓储、运输等资源的筹集协调、优化配置来形成的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融合了仓储、运输、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多种服务方式的生产业。下面从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分析,从几个方面来讨论目前技工院校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一、物流产业的现状
近年以来物流产业发展比较快,势头也很迅猛,但是就物流方面的从业人员而言并不是很理想。一部分是由体力劳动者来组成,主要从事货物的装卸和搬运,受教育的层次不高;由于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还不是很充裕,所以另一部分是在物流产业队伍当中由物流专业的学生或者非物流专业的学生组成。由于在此队伍中有大量非物流专业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整体素质不很高,制约了这个产业的发展。
二、技工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现状
(一)W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学生茫然选择专业
选择物流专业的学生无外乎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认为将来很容易找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学生的从众心理很强,茫然选择了这个专业,没有深思熟虑而是盲目随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盲目选择专业从而导致对专业缺乏兴趣,进而找不到自己认为的理想岗位。
2.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
对于现在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期望都很高,就想当然认为毕业后就能到应聘单位胜任管理者职位。然而实际上无论是任何人在某一个行业要想做出一番成绩都必须从底层做起、从劳动一线的岗位做起。物流企业一线的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清点数量、记录数字、接货、送货等等。这些工作比较单调和枯燥,这就让毕业生有了转行和跳槽的念头。
3.从事物流业的学生基本素质匮乏
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较多,吃苦耐劳的精神欠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物流业务操作过程中避免不了要做一些装货、卸货和搬运货物的库里劳动,若要他们适应物流企业这些繁重的工作想必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结合物流专业自身特点教学中存在问题
1.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教师专业不对口,大部分从经济学的相关专业经过短期的学习或培训后转型成为技工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并且绝大部分专业教师只有理论而无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而技工院校物流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企业实现无缝接轨,培养高技能人才,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理论是经不起实践考验的。
2.学生实训场地相对匮乏
物流专业实训设备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一般学校投入巨额资金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在校内得不到必要物流技能训练。物流企业也不愿意与学校合作成为学生物流实训基地,更不原意接受学生实习。如果有实习的学生进企业参加实践,这些企业无形之中就会增加许多工作和责任。企业既要安排指导人员,又要安排实习场地和用具,如果企业完成这些工作又得不到任何的回报,校企合作就基本是不可能的。
三、技工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相对完善
对学生来说,都想正确认识现如今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和人才需求状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专业,对自己能够进行准确定位。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模式对技工院校而言要进一步推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大招生力度
为了能组织到更多更好的生源,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开展网上咨询与宣传,招办完善“招生信息”网页,及时增加招生信息和动态。二是加强实地宣传力度,派出教师深入到每个市(尤其是县、乡)做招生宣传,密切与当地中学、招办的联系。三是向中学邮寄喜报和校报,将市级各类竞赛获奖同学的名单向其母校发放。四是加强市内宣传,参加市里组织的大型中考咨询会,以及深入到中学,做好宣传。五是制作招生宣传光盘,通过招生宣传片对学校做一个总体详尽的介绍,特别强调考生关心的特色专业教学、学生生活、就业情况等问题。
(二)物流专业教材的选择
选择技工院校专业适用的教材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中国,近期物流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情况新、变化大,新趋势到处可见,这些事实案例都需要及时连续地充实到学生教材中,这样就会使教学内容与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无缝接轨。所以,教材的选用要既重视实践又重视时效。
(三)专业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技工院校首先要对现有在职教师加强培训力度,例如,教师可以到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和工人进行交流,让老师能掌握本行业新的动态;其次,学校可以让物流专业的教师听取国内外物流专业行家和资深企业物流经理的讲座,从而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学校尽可能创造一切能够带动全体教师一起成长、共同进步的条件。学校还可以聘请物流公司专业人员来学校与师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本专业的知识。
通常物流企业与学校合作成为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有一定的困难。物流企业更不原意让学生来企业实习。学生要想在学校完成必要的物流技能训练,学校要构建物流实训室就显得尤为重要。物流实训室的核心是物流业务流程,整个物流系统是模拟平台,以条码、电子标签、GPS等先进的物流设备为保障,设计成一整套技术高、功能全、经济实惠的综合性物流实验室。该模拟与电脑系统模拟和物流硬件设备的简单观摩和演示不同,它是通过整个物流流程使现代物流中心作业如订单、仓储、配送、运输、库存控制、客服等与先进、实用的物流设备串连起来,达到一体化物流的模拟效果。
结语
物流专业教学既要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坚持教学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坚持“老师让学生学习,转变为学生要学习”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和“用”相统一,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努力寻找适合本学科、本专业新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完善物流专业教学体系的同时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使我国物流教学能进一步发展,培养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型的物流专业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晶.赣州市物流技工人才培养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
[2] 海蓉.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1).
篇6
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档案是学校的历史载体
高校档案作为历史的记录、知识的载体之一,包括文件资料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优秀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记录、学籍管理、招生与毕业就业工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文字材料、声像、电子资料,记载着全校教职工的德、能、勤、绩,汇集了最原始、最可靠的大量信息。同样,高校档案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各个历程,是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对学校的综合管理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高校档案是学校的教学总结
高校档案汇集了学校现有的知识成果,是学校成长和奋斗的积淀,具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对高校档案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全面掌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延革和发展情况,为新的时期学校建设提供借鉴和依据,推动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的发展。
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很多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档案管理资源不足和管理手段不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利用率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档案工作意识不强,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档案管理工作得不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档案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
一般高校没有设定专职档案管理岗位,或有的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是教师兼职或是临时配备的。另外,一些档案管理人员不是档案专业出身的或者不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缺乏系统培训,档案管理手段落后,严重制约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硬件设施不达标,档案资料不全
高校档案应客观完整记录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为学校发展留下真实的轨迹。但目前在很多学校普通存在的现象:一是有的不具备最基本的保管档案的通风、防潮、防霉、防盗、防火条件要求的库房,容易造成档案缺失或遭受破坏。二是档案保管设备不齐全,规格不一,不能满足新时期档案多样化的需要。档案的错归错放、随意归档、资料不全等现象,也使得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大难度。
三、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完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
长期以来,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缓慢,究其原因,关键还在于高校领导主要精力多集中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高校档案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高校领导需更新观念,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高校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议事日程和整体规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综合档案室工作职责》、《档案管理工作规定》、《档案实体分类方案》等工作制度,形成档案管理体系机制,积极推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
(二)大力加强高校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档案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增强责任感,以改革的思路,开拓的精神、发展的眼光、求实的作风,加强学习,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学以致用。同时,学校要通过培养、引进和人才流动等方式,优化档案工作人才队伍结构,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综合实力,管理型、技术型、服务型、研究型相结合的创新团队,这是把高校档案事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
(三)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高校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高校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档案工作人员要增强加快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抓实抓紧抓好。
(四)加大档案开放力度,深度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高校档案部门应当加大高校档案资源的开放力度,完善档案开放制度,简化利用手续,丰富利用形式,扩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利用档案的需求。要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开发,提供档案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满足社会需求,以服务求发展。
(五)全民参与,增强档案管理工作意识
篇7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laboratory management; management model
0 前言
?S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全面推进高校信息化管理建设迫在眉睫。计算机教学已然成为高校必不可少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地运用于各学科、各领域。有别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因此实验、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的三个关键环节。高职院校的机房的建设须符合“六位一体”共享型现代化实训基地标准,不仅承担着公共课的上机需求,还承担着各专业的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同时还必须满足科研、生产、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等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的机房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越来越艰巨。同时,这也给机房管理人员带来了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大大增加了机房管理的难度。机房管理的矛盾日益激化,因此高效而合理地使用和管理机房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
1 机房管理的现状
1.1 实训任务繁重,设备不足
随着全国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高职院校的机房不仅仅承担了全校计算机公共课的课程及考试,各专业的专业课程也与信息化紧密相连,同时校内生产性实训培训、技能鉴定及技能竞赛等等,对机房的需求量之大难以想象,尤其是公共型机房的课程安排已远超机房所能承受的范围。机房的高负荷运行,严重影响机房维护和管理工作。
1.2 硬件故障频繁,无法及时恢复
随着高职院校建设发展,机房设备老旧更替,机房设备条件参差不齐。特别是年代较早的机器还未达到报废年限,在高强度运转下,更加难以负重。机器硬件故障频频发生,但又无法立即恢复。随着机房的不断建设,新的设备不断引进,这种硬件维护对管理员的压力越来越大。
1.3 软件更新频繁,维护难度大
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当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训也要与时俱进,各专业的实训软件每年都在不断更新,紧跟时代的步伐。因此,机房的软件更新也相当的频繁,给管理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不同的专业软件对于系统的要求也大不相同,甚至出现冲突的现象,在机房和硬件都紧缺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软件冲突、系统频繁更替的问题迫在眉睫。
1.4 学生流动性大,机房环境差
高职院校对于实训课时的要求不断上升,随着院校扩招,学生计算机实训课程的学时数不断增加。一个机房承担着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实训课程,上机的学生流动性非常大。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机房上机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惰性,以及对文明安全使用机房的认识度不够,经常出现学生不爱护机房设施甚至造成设备的物理损坏,或者带食品饮料进入机房,乱扔垃圾等现象,造成设备安全隐患。再加上机房设备由于使用年限及资金预算有限等原因,更新速度慢,导致空间环境差,温度、湿度等都较难达到机房建设的标准水平。
1.5 网络安全隐患大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良莠不齐,有意或无意篡改计算机系统文件,不良的上网习惯或者下载使用带病毒文件等,使计算机系统经常崩溃,甚至导致病毒传播严重,影响整个网络。
1.6 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高职院校的机房管理模式较传统单一,尽管随着机房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使用频率不断升高,机房管理还是采用管理人员单独负责机房设备维护、软件更新、网络安全及环境卫生等如此繁重的工作。
2 探索有效的机房管理模式
现代高职院校基于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应用等能力,教学方面进一步增加了每个学术的实践学时数,计算机机房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上机实践课时安排越来越密集,这给机房管理员及实验指导老师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笔者结合工作上的机房管理实践经验,谈一谈管理机房的几点建议。
2.1 完善管理制度
为使机房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井然有序,各大实训中心在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上都费尽心思,规范了各岗位的职责、机房设备的管理制度、机房上机规程、机房安全卫生制度等全方位的机房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很大程度上制度化、程序化及规范化了机房的管理,但是这些制度的执行力却很低,效果不够显著。学生不爱惜机房设备、不遵循上机规则、带食物进机房、登录不健康网络等行为,虽然在制度中明令禁止,但没有与学生个人实际考核挂钩,很难有约束力及执行力。因此,建议学院或学校能够下放管理学生的权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处罚与奖励。
2.2 改善机房管理模式
由于高职院校的实训任务繁重、设备不足,机房的使用频率之高,使得机房课程安排密集,甚至周末还要承担各类培训、辅导及社会服务等任务,机房几乎是超负荷运转。面对如此重负荷的维护任务,管理员在人手紧缺、?S护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与学院计算机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社团、工作室或是创新创业团队等师生团队合作,以实训管理人员为主导,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协助,共同维护实训机房。这样,既积极调动了学院现有的技术资源,高效率地维护了实训机房,又能给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完成软硬件的安装调试、日常硬件巡检、系统维护、病毒防护等工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做好软硬件设备防护
对于遇到机房故障后立即进行抢修,即使维修好机器仅需要十几分钟,但这必将影响实训教学的质量,更何况机房的故障零件很多是不可维修只能更换,这样将大大延长维修时效。因此相对于这种被动维护,笔者建议机房硬件维护更应该注重防范于蔚然。什么是积极维护?定期对计算机除尘;定期检查计算机零件,对老化CPU、内存条等零件更换及升级;平时做好日常通风和散热工作,保持适宜的温度合湿度;对于超过服务年限且故障发生频率较高的计算机,应提前做好批量淘汰更新的程序。在淘汰与更新的过程中,可以引进最新的云技术、设备、虚拟云桌面系统,这样在硬件维修及软件安装更新的大型工作上,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还能降低设备成本。
2.4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现在已经进入网络化建设的新时代,网络安全越来越重要。如何规范管理学生文明上网、确保网络安全畅通?笔者建议根据计算机分布的比例,利用交换机将各个机房局域网组建成校园网,并在校园网与外网中安装牢固的防火墙,这样可以有效抵御外来病毒攻击;同时,使用上网认证,每位教师和学生都拥有各自唯一的认证号及密码,不得借给他人,否则后果自负。只要上网就必须通过认证,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和监督学生集体上机、学生个人上网自动计时及上网内容,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和学习态度。同时,也能以最快的速度追踪病毒源,清除病毒,疏通网络。
2.5 提高管理队伍水平
根据笔者工作以来的所见所闻,机房管理员工作繁杂、任务繁多,不仅需要做好实训管理工作,还被要求兼职其他方面的工作,但在人员培训、进修等方面机会较少。尽管大部分管理人员均有本科以上学历,有一定的维护及实训指导经验,但在如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概念不断引进的新时期,没有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和进修,许多管理人员都觉得力不从心。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业务素养和管理意识、管理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分层次、分批次地推荐管理员骨干参加培训、相关专业领域的行业座谈会、调研交流及进修学习,对于建立一支高水平高效率的实训管理人员队伍、提高机房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势在必行。
篇8
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1]绩效管理的结果可以直接影响到员工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及职务升降等诸多方面的切身利益,通过绩效管理,企业能够激发起每位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推动员工的能力发展与潜能开发。[2]
一、苏北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苏北很多中小企业已经建立了绩效管理制度,同时也享用到了绩效管理的成果,一些苏北中小企业的绩效管理正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使绩效管理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1.苏北部分中小企业有明确的绩效管理评价标准和考核评价方法
苏北部分中小企业在进行考核过程中设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这样下来,考核者可以避免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等带来的考核不公平,被考核者还可以全面了解考核的目的和自己的工作业绩,公开透明,有助于提高业绩水平。
2.苏北一些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结果能够及时反馈并合理利用
一些苏北中小企业考核后会对考核结果做出及时的反馈,考核结果透明化,同时考核者让考核结果落到实处,通过增加奖金,职务升降等形式加以鼓励和激励,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些苏北中小企业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带动了产业、行业等方面的发展,实现了在同类苏北中小企业中的共赢。
二、苏北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绩效管理的重要依据,而在很多苏北中小企业中,工作分析还未受到普遍的重视,在没有明确的工作分析情况下,绩效管理标准很难科学的设计,考核结果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岗位描述、职责及任职资格模糊。
一方面岗位定位和岗位目标都不明确,被考核者没有标准做衡量依据,这样的结果只能让绩效管理成为走过场。由于没有明确的工作说明书,各岗位规范不明确,容易造成人岗不匹配及人浮于事的现象。
另一方面相同级别的不同岗位的工作难易程度不同与任务量不均,存在差别较大的问题。结果导致同工不同酬,那些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的岗位上的员工没有得到应得的公平对待,进而导致这些员工越来越消极,越干越没劲。
2.绩效管理标准确定不科学
确定准确的绩效标准,是企业绩效管理开展的关键环节。[3]苏北中小企业绝大多数考核标准不明确,对于某一个岗位的考核标准,标准与工作的相关性不强、操作性差或主观性太强、量化的指标很少,定性的标注缺乏区分度及效度,过于单一。被考核者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考核的结果有失客观、公平。
3.绩效管理评价主体选择失误
苏北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对企业绩效考核的评价主体选择失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只有员工的上级可以作为评价主体。由于评价主体单方面考核,不能全面系统的了解被考核者的工作态度、数量及质量情况,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考核出现偏差,使考核结果失真。另一种情况是有多个评价主体。评价主体之间的分工也不明确,缺乏系统性,评价分值占比例分配不合理,信息获取的角度不同,容易对被考核者的评价产生不同意见,而最后还是以企业最高领导来定夺,使得考核结果无效。
4.绩效管理结果反馈渠道不畅通
不管考核期限有多长,经理对员工的反馈应该是每天都在进行,时时都在进行;不管考评期有多长,这种反馈必须是一年到头不间断的。[4]现代绩效管理的理念是为了员工不断提高工作绩效,而不是单单奖惩员工,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促进员工不断开发自身潜能,不断提升能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因此绩效管理的结果应该及时准确地予以反馈。但是大部分苏北中小企业的考核绩效的结果流于形式,浮在表面,考核结果没有与被考核者很好地沟通反馈,帮助被考核者明确自己在上一阶段地工作中哪方面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哪方面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从让每个被考核者有所收获,不断提高自身的绩效,从而提高企业的业绩。
由此可见,大部分苏北中小企业在绩效管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但浪费了苏北中小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而且会造成苏北中小企业人员误解绩效管理,大大降低员工工作的热情,衰减了工作的动力,因此亟需对症下药,不断完善苏北中小企业的绩效管理。
三、 提高苏北中小企业绩效管理效力的途径
1.对工作进行科学的分析
工作分析是绩效管理的基础。绩效管理的指标主要包括态度指标、能力指标、业绩指标等。苏北中小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时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发展目标来进行工作分析,确定一套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一系列工作绩效管理指标。由于不同的岗位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同,苏北中小企业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工作进行科学的分析,之后工作岗位分类,至少可归为管理类,后勤服务类,业务类等岗位类别,设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这样的得到的考核结果不但反映本职位的考核结果,而且反映同一类型岗位的工作情况。
2.合理设定绩效管理评价标准
绩效考核标准对绩效管理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是衡量绩效的重要依据,指引被考核者的行为达到既定的工作目标。国际知名专家、美国管理协会会长杰姆士·L·海耶士曾说过:如果您切实与您的下属一齐建立起绩效标准,并且说明了您对他们的要求,那么即使您从不考核他们,也仍然是桩值得的事,因为大多人都会想做好工作使上司能接受。[5]绩效考核标准不但规定了被考核者应该做什么,而且规定了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并合理适度。即工作数量及质量在员工的所能承受负荷之内,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可以引导在企业内部形成公平的竞争机会。被考核者根据自己的绩效表现与绩效管理标准进行比对,有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同时对被考核者心中造成压力,形成动力,激励他们向既定的绩效管理的目标努力。
3.挑选合适的评价主体
对评价主体的甄选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评价主体的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评价主体要有良好的品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阅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二是评价主体要选择多方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主要包括有上级、同级、下级和客户代表,这些代表都应该对被考核者进行考核,从而可以更客观更准确的对被考核者进行考核。三是评价主体各方所占的权重要适当。上级考评为主,同级及上级要适中。同级与下级直接了解其实际工作情况、领导风格、组织协调能力,有助于被考核者个人的发展。而员工的自我评价也不能忽视,可以减少员工对考核的抵触作用,但要提防他自我评价过高。
4.考评主体参与系统的绩效考核培训
苏北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考评主体,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渊博的知识外,同时还要具备绩效管理所需必备的专业技能,掌握绩效考核方法和评价指标,能作出科学的评价。专业素养、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果缺乏必备的绩效管理的专业素养、知识和技能,绩效考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组织需要对考评主体进行绩效考核培训。绩效考核的培训包括考评的目的及意义、考评程序、考评标准、考评方法、考评技巧及绩效面谈技巧等。[6]同时在考评中每个评价主体应公平、公开、公正去考评,避免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产生各种偏差,进而影响最终的考评结果。大量绩效管理的实践证明,对评价主体进行系统的专业相关培训有助于绩效管理有效开展,能够提高绩效考核的准确性、有效性及公平性,使得员工有更高的认同感。
5.评价主体及时反馈考核结果
绩效沟通的目的主要是控制员工的行为,激励员工改善绩效。良好的绩效沟通能够及时排除障碍,最大限度的提高绩效。[7]苏北中小企业的评价主体在制定绩效管理计划和指标时,要事先充分地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让被考评者了解绩效管理的目的和重要性,标准体系及相关的考评方法等,从而让被考核者更加重视绩效管理,从而能积极高效地改善自己现在的工作业绩,最终实现绩效考核目的要求,进而提升整个企业的工作业绩。同时,评价主体一定要对考核的结果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反馈,指出被考评者的工作业绩不佳的表现及改进意见,并列出相关的证据,以理服人,让被考评者信服。同时被考核者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也要及时与考核者进行沟通,及时提出问题及改进意见。评价主体对被考核者在考核期间应该进行持续性的有效沟通,如果绩效管理中没有对考核指标、考评方法和考核依据等向员工作充分说明,而且不给员工参与绩效管理标准制定及执行的机会,很可能导致员工对评估结果产生不满情况,甚至抵制。所以必须建立双向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并让主管和员工共同制定绩效指标,对绩效管理完成情况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高效评估,真正把绩效管理的作用落到实处。
6.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苏北中小企业的绩效考核结果只有落到实处才算完成绩效管理过程,才能产生对被考核者的激励作用,改进被考评者的工作绩效,提高企业的业绩。这里的落到实处主要是指绩效考评后,要实现绩效与薪酬、培训及晋升等挂钩,兑现绩效考核结果。当然绩效考核的结果不能全凭金钱来衡量,奖励只有符合下列两个条件时才具有激励作用:第一,所获得的奖励受到被奖励者的重视;第二,所获得的奖励与被奖励者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绩效相一致,体现公平性。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个人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同样的奖励方式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获得感受是不一样的,同时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相比较时员工也要感到公平,所以苏北中小企业对绩效管理表现好的被考核者进行奖励时也要根据各自的需求,建立有效的奖励及激励体系。[8]
参考文献:
[1]徐斌.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页
[2]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03 . 119页
[3]刘蕊.如何进行绩效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4页
[4]张晓彤.绩效管理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134页
[5](美)Roger Fritz著.朱珊朱仁宏王哲译.谢康审校.个人绩效合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101页
[6]吉尔里A.拉姆勒.朱美琴译.绩效改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4页
[7]余世维.有效沟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3页
[8]周志红.王二平.作业绩效和关系绩效.[J].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8卷第1期 6页
篇9
关键词:学校公共关系;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233-02
随着新世纪办学环境的日益复杂,网络传媒的迅猛发展,对我国学校管理提出了日益严峻的挑战。由于新环境的变化、认识和管理的不足等原因,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实践格局;学校现实中的公共关系处于危机状态,这需要我们反思问题成因,进而提出对策。
一、我国中小学校公共关系开展和管理的特点
(一)被动性。就公众关系管理来说,其被动性表现为:往往是家长或其他公众找上门来再处理,主动经营的管理意识和战略意识缺乏。在处理方式上沟通不够,往往把外部公众当作假想敌,处于潜意识的敌对状态。就危机管理而言,其被动性就更明显。
(二)局部性。我国学校的公共关系是一种自然状态的事实性公共关系工作,被当作事务性工作来处理。就事论事,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没有全程质量管理和问题管理的意识;没有全员管理意识,以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并不负有公共关系责任;缺乏完整的操作程序;学校事实的公共关系工作大多以内部沟通为主,较少以外部公众为活动对象;沟通活动也是断续的非持续行为。
(三)分散性。工作、人员、部门、权力和职责都是分散存在的。学校事实存在的公共关系工作不是由某一专门部门和某人专门负责,而是由学校内部的许多机构和人员分担。多数学校没有专门从事公共关系的部门,这些学校主要由校办公室负责该项工作,一些学校由校长室、教务处或德育处负责。如学生处、德育处负责学生与公众的关系,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参与学生的教育工作;办公室、宣传处、外事处、教务处等部门都参与学校与内部公众的联系。
(四)非完整性。从意识到实践都是不完整的,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校公共关系格局。大多数学校较少用公共关系眼光去审视问题和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作用,其效果往往是靠日积月累缓慢自发形成的,尤其缺少目标清晰的学校整体协调活动;不仅工作范围、对象、程序不完整,而且机构、制度都不完整;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危机应对方案,大多数学校教室里有一张八开纸大小的紧急情况人员疏散图纸,不够醒目;更没有完整的评价和评价机构的督促。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认识差距。中国是个人际关系发达的国度,按照“公共关系就是人际关系的演练”①的说法,中国应该是公共关系发达的国家,但事实正相反。一方面兴致勃勃地操作“关系”;一方面又耻谈“关系”,将之置于阴暗之角落。正如李兵在《公共关系管理》中所言:“尽管‘公共关系’这个名词在中国已经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但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其地位并不高。甚至还常常被一些偏见和误解缠绕,在不少人心目中‘公关’往往被当作以某种不正当手段达到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代名词。究其原因,既与‘公关,的某些现实表现有关,也与人们对公共关系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分不开。”②
学院派的预设是“攘外必先安内”,认为现在的学校首先要搞好内部管理,还无暇谈及公共关系问题。这个看法隐藏着两个误会:一是以为公共关系工作对象只是外部公众,忽略了公共关系是内部管理和有效学校实现的途径和战略;二是以为公共关系就是花里胡哨的宣传和吹牛,忽略了与公众持续沟通对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实践派是从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对学校面临的挑战比学院派敏感,又有相当具体的体会,但是怎么操作就不系统了。对于他们来说,开展学校公共关系是行动上的困难,感觉无从下手。可见,公共关系实践因为缺乏有力理论的支持,很难被当作一项严肃的管理事务来对待。把公共关系提升到管理层面来把握和研究是必然的。
(二)研究匾乏。羞耻、不屑等认识障碍直接导致学者的行为拒绝,致使国内对学校公共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严重匮乏。所以才形成目前中小学公共关系管理没有完整格局的现状。就笔者所及,目前这方面的专门研究不多,还没有足够的教育方面或传播方面的专家愿意正面、直接研究学校公共关系管理这一问题。
(三)卖方市场。目前学校公共关系现实管理格局没有形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的公立中小学还处于卖方市场。在这个人口大国,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供不应求的前提下,许多政策保护这一市场地位。中小学的就近人学政策,使学校有了稳定而充足的生源;政府拨款制度使公立学校没有绝对的资金忧虑和后顾之忧,也没有形成和当地社区和纳税人报告资金使用的习惯和制度。长久以来,我国公立学校形成了轻视公众的办学和管理心态。而生源和资金的筹集、使用恰好是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最主要的职责之一。公立学校正面临新的挑战。
三、学校公共关系需要管理
公共关系与学校生存底线的联系是长期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威胁学校和教师的生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借鉴,中国学校需要学习。因为管理是变化着的。就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来说,建议在两个层面上展开。
(一)宏观层面管理建议
理论研究应该尽快完善学校公共关系的理论体系。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应该重视解决学校公共关系操作中的实际困难。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建立学校公共关系的专门组织或负责机构,提出明确的宗旨,解决学校公共关系危机,帮助学校建立公共关系意识;上级部门应该进行有关培训,帮助校长在法人的责任中增加公共关系责任和意识;介绍学校公共关系基本知识和操作程序;或者在各级教育委员会下设立学校公共关系主管人员,直接对最高行政领导负责,为教育政策的制定直接提供调查结果等实证材料。官方协调促成学校公共关系理论刊物的正规化,提升水平,引起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促进建立学校公共关系评估标准和评价机制与机构,可以由官方授权或者由中介组织来做。督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尽快制订社会各方面联合的学校危机管理方案。
(二)学校层面管理建议
1、树立公共关系管理意识
学校公共关系的重点是提高学校的公信力。公众相信并肯定教育的价值,不信任的是学校的管理、服务和质量。学校持续经营公共关系是战略性的任务,务必形成公共关系的管理意识。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意识包括:双赢意识、公众导向意识、信誉意识、传播沟通意识、学校形象意识、全员公关意识、员工第一意识、公共关系全程化意识。
2、公共关系管理实践完整化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另一个着力点是使中小学公共关系管理实践初步完整化。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首先应该在三个层面分类展开。公共关系本身就是管理,主要由校长领导团队执行“领导”职能。管理层面的公共关系是规范的,正确地做事情,主要由学校中层干部执行“管理”的职能。经营层面的公共关系引人市场和营销因素,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经营”和“营销”。“领导”“管理”“经营”是学校公共关系管理三个层面的策略。
在这一前提下,学校应分类制订与各类公众的沟通计划,可以由相应的部门负责,目前可由校长统管公共关系工作。公共关系目标要纳人学校发展战略之中,仔细经营日常公共关系,而中长期公共关系要纳人领导决策范围;建立与各类公众沟通的信息渠道,常规公共关系信息的管理制度化,明确路径提高效率;公共关系职能明确,有具体部门独立执行;有资源可以保证公共关系的运作;学校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学校服务社区和社会的意识和行为。
总之,学校面对新世纪办学条件的日益复杂变化,应树立和提高公共管理意识,加强学校公共关系管理,从而提高我国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注释:
①贺红扬.我在美国做公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
②李兵.公共关系管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
参考文献:
[1][美]斯图尔特・克雷纳.邱琼等译.管理百年.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篇10
供电企业是以投资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以满足社会电力需求为主要职责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国有企业。如今我国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现代化水平有着较大的发展与进步,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同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业在不断拉近,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业务处理自动化、市场响应快速化、客户服务信息化、以及决策支持前瞻化。电力营销具有政策性强、信息量大、业务面广等特征,变动频繁,对信息的处理也要求及时而准确。其业务工作的内容主要有业务扩充、用电检查、营业分析等方面,电力营销工作促使供电企业准确、及时、系统地对各种营业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同时进行以分析比较,为供电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增加售电量,开拓电力市场服务。
二、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存在问题
1.市场营销观念淡薄
电力营销应当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供电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也必须要服从与市场的需求,而就现状而言,不少供电企业存在着重生产轻营销的概念,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销售理念。电力产品的销售困难重重,供电服务的质量较差,无法满足电力市场增加的需求,导致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处于劣势。营销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供电公司一般采取职能式的组织结构,其营销管理也基本基于职能结构的框架之中,采用传统的营销体制模式,对电力营销环境的变化反应较为迟缓,无法及时掌握市场,满足客户的动态需求。
2.供电服务难点问题突出
首先,随着太阳能、天然气等可替代清洁能源涌入居民家庭,使得供电市场竞争加剧,直接导致供电企业市场占有率逐年下滑。而我国供电产品的设计、策略、销售等手段没有应对市场及时改变,无法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供电企业的电费收缴工作不理想,一些电费收缴人员由于责任心与能力欠缺,导致电费收缴工作不及时;部分用户因各种原因,无法及时缴清所欠的电费,而一些临时性用户以及季节性排灌用户的增多,使得电费收缴的难度变得更大;另外由于受到地方政府政策以及一些突发性事件影响,供电公司难以及时回收电费。此外,供电合同管理不科学,人员的频繁变动以及环节的复杂性使得供电合同管理无法统一标准;并且,供电合同广泛存在着重高压、轻低压;重城市、轻农村;重电子、轻书面的现象。
3.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由于受到垄断思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供电企业普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而一些企业所建立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因建设上的不完善,导致面临很大的运营风险,例如容易被被黑客非法进入与攻击、技术设计不科学使得系统运行不稳定、电费统计重复或者遗漏等。此外由于操作人员本身的操作失误以及内部违规操作等风险行为也大有存在。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导致供电企业的工作量更为繁琐,浪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也影响了供电公司对电力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分析与反馈,导致电力营销工作无法全面高效开展。
三、改善我国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对策
1.创新电力营销服务理念
供电企业营销的核心是促进实现更广阔的电力市场,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电力服务。我国的供电企业必须紧跟市场发展与变化,尽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营销管理模式,用高效、便捷的的服务,为客户提供经济、可靠、安全的电力产品。供电企业应当将服务、市场、竞争等理念贯穿于电力产品生产与销售整体环节,做好客户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努力实现产品与客户的对接。同时需加强营销体制的管理,促进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向标准化、扁平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不断发展。此外需建立起以人为本的营销理念,进行主动营销,真正从用户与市场的角度出发,完善自身的产品与服务。
2.挖掘电力消费市场潜力,提升电力服务水平
供电企业应加大电力产品在清洁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充分挖掘电力市场消费潜力,积极占领能源市场。同时应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加大能源结构的调整力度,引领电力市场的发展方向;不断推进城乡电网的改造,努力提升自身供电服务水平,应积极推进能源替代工程,供电企业应当积极加入能源市场竞争当中,研发并推广各类清洁环保、节能减排设备。针对电费收缴困难的情况,应减少供电服务中间环节,促进实现抄表、收费、供电等服务程序一体化;同时提倡银行代收、电费储蓄等,推广电费充值卡以及网上缴费等方式。此外应当狠抓营销队伍建设,提升电力基层营销人员的业务技能,规范营销工作流程,加强管理与监督,打造一流的营销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