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总结

篇1

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传统模式下的时空限制,为师生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合信息,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创造力。另一方面,广大师生利用网络主动同外界进行多方面的交流,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有效地覆盖传统校园文化与社会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的真空地带,丰富了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产能力。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近年来虽已初见成效,但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河北省十所重点建设高校的师生就“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现状”问题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3%。根据对问卷集中反映问题的分析汇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访谈了解到,70%以上的教师认为校园网站仅是学校对外宣传、开展网络办公的重要手段之一,45%的教师认为校园网站建设与高校学生成长没有密切关系。问卷调查表明,83.4%的高校学生极少浏览校园网络。由此可见,高校师生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仅仅将校园网络定位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而对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由于高校过多重视网络的功能性作用,忽略了校园网络的文化作用,导致部分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较低。

2.高校对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引导不到位。网络是当今社会获取信息最为便捷的途径,受到青年学生的广泛欢迎。青年学生自制力较差,加上高等教育相较于高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面对网络带来的诱惑时抵制力较差。问卷调查表明,17%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时事信息并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绝大多数学生更多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其中网络游戏占33%、影视剧占29%、网络小说占9%、交友聊天占8%。由此可见,高校学生更多是通过网络进行娱乐活动,未能充分发挥网络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价值。关于“每周上网时间”问题的调查表明,每周30小时以上的学生比重高达67%。高校学生进行网络娱乐占用较多的课余时间,学生花费在学业上的时间自然会大大缩减。沉迷于网络使学生与外界缺乏沟通和交流,易造成学生性格孤僻,长此以往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对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引导不到位,严重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3.高校校园网站内容不丰富,难以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高校校园网站内容不丰富,对师生的吸引力、影响力较小,校园网站运用的实际效果不理想。问卷调查显示,85%的学生未浏览过校园网站新闻等信息,46%的学生不了解校园网站包含的具体内容。学生利用校园网站除了登录个人教务系统进行选课及成绩查询,对于校园电子图书资源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资料查询和自主学习。通过对各高校校园网站的研究发现,一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仅仅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单调,不能满足师生多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一些校园网站功能模块单一,只是涵盖了信息公告及教务信息等内容模块,而师生沟通交流、校园文化展示方面的内容明显不足。

4.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缺乏高素质专职人才的有力支撑。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访谈了解到,近五成的教师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高校中普遍由多部门协同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然而各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够明确,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化管理,致使校园网站内容杂乱无章。另外,据有些教师反映,一些高校还未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总体规划,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此外,目前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水平较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导致网站后期维护工作的不到位。

三、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1.高校应不断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在高校总体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地位。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认知方式,影响着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下,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更应把握网络发展这一契机,不断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逐步建设具有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集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服务于高校思想文化教育工作,助力于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高校应对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加强主流思想引导,努力形成和谐、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首先,高校主抓网络文化建设的有关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文明网络文化环境对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其次,校园网络文化可以理解为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校园网络将大学的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和弘扬,使高校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互动的平台,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感,增强其对大学精神的认同感。再次,高校有关领导应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调研,多角度、多层次地把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现状,对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与分析,有针对性地制订整改方案,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水平。最后,高校应积极探索新形式、新方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渠道,如采用榜样报告会、座谈会、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文明网络文化教育,使其自觉抵制网络环境中的不良诱惑,逐步形成良好的网络价值观。

3.进一步拓展高校校园网站内容,提升校园网站的吸引力,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面对目前高校校园网站利用率较低、对师生吸引力不足的现状,高校有关部门应着力加强校园网站建设与管理。首先,在网站的功能上,不仅要发挥校园网络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更应成为高校师生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有关链接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实的最新报道,并通过校园论坛等形式,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创立“心灵驿站”模块,由专业教师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其次,校园网站应着力弘扬校风、校训,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对校园内优秀学生进行宣传报道,树立学生榜样,真正让积极进取的大学精神鼓舞到每位学生,传递青春正能量。

篇2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易班文化 特色构建

[中图分类号]K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228-02

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传播载体,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我校积极引进易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了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对不断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和品质,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颇具特色。

一、易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易班(E-class)是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委托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发的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它结合了网络新技术和新应用,融合了论坛、博客、微博、社交网络、邮箱、网盘和手机应用等功能。2009年9月,易班开始在上海部分高校试点,目前已涵盖了上海的50余所高校。我校作为沪外易班推广的西部地区第一所试点高校,目前已有班级1405个,班级成员43000余人。

(一)易班文化的内涵

从易班本身的性质来看,它是一个网络互动社区,其活动主体是高校师生。易班文化就是借助于易班网络平台,并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群体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存在的基本条件——网络,校园使它同时具有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成为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它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一致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与校园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受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文化”[1]。借鉴这一点,易班文化就是以高校师生为建设主体,以易班网络平台为传播载体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二)易班文化的特征

易班文化除了具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一些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虚拟”的超越性

易班互动社区同其他网络社区一样,有虚拟的特征,高校师生也可以在虚拟的空间进行自己的活动。但是易班所带给高校师生的不仅仅是虚拟性,其更多的是虚拟环境下的真实性:一是易班文化的参与者信息的真实性,由于易班实行的是实名制注册,在易班平台上进行交流和活动的都是具有真实信息的高校师生;二是易班活动可以很好地实现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和相互支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虚拟空间的真实性,特别是班级事务管理、学习资源共享、班级活动开展和师生平等交流对话等活动的进行,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他们真实存在的生活。因此,易班文化将网络空间的虚拟同现实中的真实较好地结合起来,实现虚拟和真实的统一。这正是易班文化超越一般网络文化的显著特征。

2.参与群体的特殊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虽然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但是由于网络的高度开放性特点,它无法保证其他社会人员不参与其中,因此,其参与者除高校师生以外还有其他的社会人群,其参与群体相对复杂。而易班文化的参与者由于通过易班实行实名注册,只有高校的师生才能通过系统审查成为其用户。它保证了易班文化参与的群体是高校师生这一特殊群体,非高校人员是无法参与其中的。

3.鲜明的导向性

易班文化是服务和服从于高校教育需要的,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通过易班平台,学校能够掌握易班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及网上师生的思想动态等各方面情况,对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各类教育文化及健康、积极向上的娱乐文化,学校大力倡导并在易班上充分展示。而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的传播和侵袭,学校也能及时发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正是易班的这种可控性特点,保证了在易班平台传递的文化,都是经过选择的,是和校园文化的主流价值观一致的,更有利于其导向功能的发挥。

4.班级文化的独特性

易班文化的参与群体都是分属于不同的班级,其建班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以行政班建班,有的则是以协会、社团建班,有的则是以工作性质建班,如辅导员班、名师工作室等。它和其他网络群体的不同之处在于班级的凝聚力较强,易班的建班是以行政班为主,成员都来自同一班级,即使不是以行政班建班的班级,由于都是在高校范围内,在高校特殊的文化环境和班级特殊的文化氛围内,使班级参与者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感,班级的凝聚力较强,班级文化得以彰显,形成独特的班级文化。我校开展的易班优秀班级评选、优秀易班活动的评选,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易班班级在参与易班活动的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对班级文化的形成是有很大地促进作用的。

二、易班文化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易班文化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补充和延伸,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拓展了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

易班文化的传播载体—易班融合了论坛、博客、微博、社交网络、邮箱、网盘和手机应用等多种数字化互动媒体,大大拓展了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增强了校园网络文化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同时,易班网络平台是针对高校群体而建立的,通过易班平台,高校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便利和直接,机会更多,高校文化的传播途径不断得到拓展,传播速度不断增加,影响不断扩大。各高校之间通过不断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了本校校园网络文化以及易班群体中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提升,扩大了影响,特别是一些名校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对其他普通高校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升高校整体的文化水平,增强它们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力。

(二)丰富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

易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网盘没有容量限制,用户可以无限制地上传很多学习、生活、娱乐等自己感兴趣的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数字化信息,使其文化信息的承载量不断扩大。同时,以易班为平台还开展了各种有特色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者有各个层面的——班级、院系、学校和高校联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班级、院系或学校特色、社会热点和学习生活困惑等。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易班特色活动的举办,不仅增加了易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

(三)促进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积极引导和加强网络监控是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易班正好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通过易班平台,大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积极引导学生“绿色上网”;另一方面,可以实行对易班网络平台的有效监控和管理。易班是针对高校师生建立并实行实名注册的,参与人员范围及其详细信息可以掌握的,因此,对易班平台上传播的信息及其文化动态可以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易班网络平台的这种可控性特点,有利于高校对网络的监控和舆情管理,从而保证了易班文化传播环境的纯洁性,使易班文化能够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使校园网络文化能与时俱进而又能不偏离发展的轨道。因此,易班文化的发展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和正面的,有利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易班文化建设,构建特色高等学校校园网络文化

我校引进易班的时间不长,在易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易班功能的发挥。同时,师生的参与度目前虽然较高,但如果不注重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它就会逐渐失去对师生的吸引力。因此,只有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易班文化建设,构建特色校园网络文化,才能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以校史校训为核心,塑造易班文化品牌

易班文化品牌的塑造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创建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品牌的创建是当前高校竞争态势形成的反映,是高校品牌形象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自然延伸,是高校提升知名度和增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易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载体,展示高校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一定要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要打造良好的易班文化品牌,一定要注重高校的文化传统和学校特色。校史和校训正是这两方面的集中体现。校史是对学校办学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是校园精神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是学校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校训是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学校文化的沉淀和凝练,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史和校训是高校文化特色的凝练和精髓,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塑造易班文化品牌,就必须以校史校训为核心,通过易班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展示学校文化特色,在建立和宣传学校网络形象的同时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亮点。

(二)以文化育人为取向,弘扬易班主流文化

文化育人的取向是针对知识育人取向而提出的。学生进校接受学校教育,概括起来就是学习知识和文化。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重知识轻文化,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文化育人优于知识育人的地方,就在于从文化源头上纠正了知识育人的片面性”[2]。因此,高校应以文化育人为取向,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易班则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网络平台。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以此为基础,用时代精神构建易班文化,赋予它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品格和内涵,形成独具个性和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大力的宣传倡导,使其成为易班的主流文化。大力弘扬易班主流文化,不仅仅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展示和宣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学校文化的精髓,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文化品质并转化为行动,在实现了文化育人目的的同时,也促进了知识育人的发展。

(三)以网络思政为途径,提升易班文化品质

文化品质的提升,离不开参与群体的素质及文化品位。校园网络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外界不良文化的影响和侵袭,利用易班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能够及时发现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纠偏与防过的目的;二是网络思政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纠偏与防过,更重要的是正面引导,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去感染学生,使这些文化逐步内化学生的品质特性,从而使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素质与文化品位得到提升,而参与群体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会促进文化品质的提升。因此,有效地利用易班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不仅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而且对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网络文化品质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以时代精神为导向,创新易班文化内涵

文化的发展是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的,文化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反映。校园文化特别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要吸引学生,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其中,就必须紧跟时代,赋予教育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品格和内涵。易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以时代精神为导向,不断创新文化内涵,才能让更多的人热爱易班、乐上易班和宣传易班,成为与时俱进的易班文化人。

【参考文献】

篇3

一、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泛在学习在教育行业的不断普及,各高等院校逐步意识到大学生面对手机和计算机的时间远远超出了面对教师的时间,而且网络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正在产生着润物细无声式的深远影响。有的高等院校已经着手校园网络文化方面的建设工作,在网络文化建设与传播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与规范的作用。但纵观全局,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认知不清。对于网络文化认知不清,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是一些高等院校对于网络文化的认知还停留在现象层面上,对网络文化也只是停留在关注层面上,普遍认为网络文化并不十分严肃,娱乐成分较大;另一个层面是对于网络文化需求认识不清,建设的网络文化资源没有能够看作是真正的商品,考虑到它的社会需求,更没有进行定制生产,而是沿袭传统课堂中的填鸭式教学形式进行教授,网络文化建设仅仅是从教育需求角度出发,很少考虑到网络文化市场的真正需求,没有目标指向性。因此,生产的文化产品得不到广大学生的认可,更无从谈起其文化产品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

(二)资源浪费。如今大多高等院校对校园信息化建设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有政策倾斜还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优势资源同时为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硬件设备以及分配了更大的带宽,相对于阵容强大的设备、设施,网络文化资源以及建设能力却都相形见绌,形成了目前有枪没弹的尴尬局面。这无疑是对于硬件资源的浪费。另外,还有一部分高等院校拥有网络文化网站,但网站上大多网络文化资源却来自互联网或是商业购买,自身建设程度较低,大多资源分享度不高,针对性也较差,这是一种对于软件资源的浪费。

(三)管理匮乏。大多高等院校网络文化单元的建设归口部门并不明晰,导致校园中文化资源建设缺少统一规划与规范。各类有能力进行网络文化建设的单元缺乏统一的管理,建设资源种类繁多但不成体系,缺乏协调一致的建设规划,甚至建设目标也不尽相同。从需求分析到设计规划,从资源建设到资源再到收效反馈,在整个建设体系中表现为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

二、网络文化建设人才智力层级解析

制约网络文化建设的速度、水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以归结为内外两个因素。外部因素即为相关支持政策的缺失。但随着各级政府、文化企业、高等院校对于网络文化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相关政策也将不断出台与完善,可以预见这一制约因素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基本解决。内部因素即为人才智力支撑系统的不健全。人才智力是制约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智力的缺失对于文化建设部门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影响与制约相当明显。广开进贤之门,广纳天下英才同样是保障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之根本。

总体上讲,高等院校在人才与智力领域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科学合理配置现有优势资源,完善人才智力支撑系统,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潜能。必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焦爱萍将网络文化行业所需人才划分为三种类型:核心人才、支持人才以及辅助人才。本文沿用其对人才划分的三种类型,并且在人才的功能与形式上有所改进。我们认为核心人才是指能给予网络文化建设战略管理、策划总监、高端技术和艺术指导等的人才;支持人才是指主导网络文化建设,并进行设计开发、经营管理的人才;辅助人才是指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并进行具体的技术支持、运营维护、市场推广等的人才。网络文化建设人才同样呈现出金字塔形的分布结构。辅助人才处于金字塔形底层,由计算机专业、艺术专业的学生,或是其他有志向、有兴趣的在校大学生组成。这部分人员众多,建设热情高涨,且颇具想象力与创新力。支持人才处于金字塔形中间层,由相关专业教师所组成,组成成员在资源建设方面都颇具经验,队伍稳定责任心强,并且能引导与规范大学生进行资源建设。核心人才是由相关专家组成,应具有相关工作经验背景,丰富市场生存经验的人才组成。相信对于一般高等院校来说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核心人才无疑是缺失的,这必将严重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现阶段高等院校在引进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人才时,在经费投入、政策倾斜、人事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尽然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人才暂时不具备引进的条件,但可以引进人才智力资源。这样既可以弥补核心人才不足的现状,又可以在最大限度地提升支持人才与辅助人才在知识、技能、艺术以及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三、高等院校专项人才智力资源引进模式

(一)传统方式下的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人才智力资源包括人才与智力两个部分。传统方式下人才资源的引进,是将核心人才引进到本单位,其智力、成果、经验、技术等都为我所用,为本单位网络文化发展服务,这一方式的确避免了因资源要素完全开放而出现的过度开发与利用现象,进而导致建设能力逐步弱化的问题。然而,在实际引入人才资源时却困难重重。除了以上阐明的问题外,处于人才金字塔顶端的核心人才也是数量奇缺。即便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核心人才也是千金难求。而在传统方式下的智力资源引进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智力资源可以概括理解为才人对于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总结,最终以适当形式呈现的资源,如专题讲座、学术论文、调研报告、著作等等。智力的引进无疑是购置、分享优质的智力资源。但这些智力资源缺少所依附的人才因素,优秀的资源只有讲没有解,资源交互性能大大降低,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网络文化资源快速发展的建设需求。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人才培养与智力引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与智力引进方式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而对于人才智力的引进无疑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即为请进来和走出去。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所带来的是资讯的海量汇集与光速传播。核心人才再也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近在咫尺的邻居。网络搭建起我们了解世界、互通有无的桥梁,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简称MOOC学习平台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就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团队搭建了一个优秀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在MOOC平台上不仅可以系统学习国内外知名院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接受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还能够与行业专家进行类似于面对面的沟通与联系。我们就以MOOC平台为例阐述网络平台对于人才智力引进的重要意义。

1、提升自身队伍建设能力与创新水平,带动后备人才的提高与成长。在《2014年MOOC学习者调查报告》一文中有统计数据显示:在当前行业领域内提升职业能力成为选择MOOC平台学习的第二大动力,人数占比达到22%以上,此项数据从侧面也说明了MOOC平台对于提升相关业务能力的实用性与重要性。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学习模式下,知识热点呈现系统式、贯穿式连接形态。MOOC平台承载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大学成体系的教育资源。类似传统课堂的标准化教学,能够随时穿越互联网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所轻松获得。在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民主化以及教育公平的大潮中,我们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必将收益,网络文化建设队伍中支持人才与辅助人才的建设能力与水平自然会得到显著提高。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资源建设团队,逐步缩小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能力差距。随着MOOC平台上教育产业链条的成型与重组,更多的社会风险投资与专业产业公司的渗入,知识、技能与经验逐步与市场对接,基于MOOC平台的学习变得更加实际和有效。

2、借鉴先进的建设模式与管理理念,拓宽国际视野。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学习模式下,知识热点呈现聚合式与分布式相交叉的形态。MOOC平台对社会化网络、行业专家、志趣相同的学习者以及相关网络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并且通过适当交流媒介,为学习者提供咨询、交流、思考与分享的专题学习情景。cMOOC学习模式更加适合支撑人才,因为这一层级的人才无需再接受传统课堂中系统化的学习,他们所期望的是能够将已具备的各项业务能力提高到新的层次水平上。采取听取行业专家讲座、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探讨等学习方式,都可以增强建设技术手段和积累建设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拓宽建设团队的国际视野和见识,从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文化资源建设模式与管理理念。从这一方面讲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急需人才核心人才并不急需引进,在MOOC搭建的平台上随时可以为我所用,更为重要的是为我所用的核心人才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随时都有新鲜血液注入的庞大的人才智力群体。

篇4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文化对中职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等方面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无锡汽车工程中专校320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从界定网络文化含义和特点入手,通过问卷调查描述、分析和揭示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网络文化;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与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手机的普及,“低头族”与“手指派”在校园内随处可见,网络文化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职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给中职生身心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以无锡汽车工程中专校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就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网络文化的涵义及特点

不同学者对网络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从网络工具的角度进行界定,有从形式上进行界定。笔者作为职校的教育工作者,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自身的学习与总结,本文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依赖信息、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而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

(一)开放性与及时性。网络资源能共享,信息传播速度快,网上获取资料可不受时空限制,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自然喜欢网络的无拘无束与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二)虚拟性与平等性。网络上可改变或隐藏自己的身份,虚幻的网络世界中地位人人平等。网络文化的这些特征为中职生提供了扮演所向往角色的机会,对实现自由与民主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但该种特征可降低自身行为的责任感,可诱使身心还不成熟的中职生走入文化歧途。

(三)交互性与垄断性。互联网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者的双向互动传播,通过网络可信息、接收信息和发表评论。因此,中职生目前普遍热衷于QQ、微信、在线游戏等。但当前国际互联网的中的相当信息由美国提供,由少数人来掌控人类文化交流的情况势必影响中职生的身心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基本情况

(一)问卷的设计、发放和回收本次调查抽取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汽车维修工程系、汽车服 务工程系、房管建设系、交通物流系四系部各80名住校生,全校共320名中职住校生。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320份,问卷均有效。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均为选择题。一部分是中职生网络使用行为的调查,内容包括中职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上网目的、上网浏览的内容等问题;另一部分是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调查。

(二)中职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中职生在使用网络中存在以下一些基本情况:1.中职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通过数据分析,描述出中职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的人群分布(如表1)。从此表中发现学生平均每天上网5-20小时的占21.65%,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中职学生合理的分配上网时间。2.中职生上网的主要地点现如今,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触到网络,经数据分析,中职生上网的主要地点(如表2),95.99%的中职生在宿舍里接触网络,其次是在教室和家里上网,没有上网的人只有2.11%,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校园网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3.中职生上网目的中职生在上网的过程中,经常做的事情很多(如表3),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中职生在网上做的最多的事情是看电影、听歌,其次是查询资料。从表3可以发现,中职生把网络生活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4.中职生不良网络行为出现的频次经数据分析发现(如表4),中职生在网上主要出现表中8种不良网络行为,阴影部分表示出现较多的不良行为,可见,沉溺网络游戏、网络小说,浏览黄色网站,在网络上使用不文明语言这三种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因此,中职生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比较明显,需要学校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5.中职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随着传媒的发展,中职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通过数据分析,中职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获得信息(如表5)。从表中可发现,85.09%的中职生从网络获取信息,其次是报刊与图书,这说明,网络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受中职生的青睐,已成为中职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否则,就会误导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中职生对电子借阅机的使用情况现今,职业学校都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建有电子借阅机等数字图书馆,方便中职生可以下载各类专著,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但经过调查发现,中职生对电子借阅机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如表6)。中职生偶尔使用电子借阅机的只有45.9%,不足一半。而经常使用的人只有10.16%,可见,学校要大力宣传中职学生利用学校电子借阅机进行学习,教育中职生要善于利用网络文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7.中职生愿意向谁诉说烦恼进入青春期的中职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类的问题,部分中职生还离开家人进入校园独立生活,经数据分析发现,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烦恼或不快时(如表7),79.20%的中职生向同学诉说,其次是家长,而向老师说的人很少。因此学校需要探究中职生不愿与老师沟通的原因,同时要重视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建设,这样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中职生的心理问题。8.中职生如何看待网络和现实的关系中职生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如表8),75.75%中职生要求把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区分清楚,这表明大部分的中职生能够认识到网络和现实的差别;但觉得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精彩和网络为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个避风港的中职生占了70.14%,由此可推断中职生遇到挫折时选择逃避、沉溺网络的原因。因此,中职校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中职生网络识别能力。

(三)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基本情况本文采用健康评定量表测量参与调查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图1显示,心理健康子量表分是中职生健康水平的短板;此外,中职生的社会支持、认知功能、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是中职生健康水平的弱项,低于健康量表总均分。可见,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具体真实的,学校需要高度重视这问题。

(四)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特点采用相关对比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来描述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特点。1.中职生不良网络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SPSSl3.0,Inde-pendentSamplesTTest过程检验不良网络行为对中职生健康水平的影响,发现不良网络行为对中职生总体健康水平及多项心理健康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不良网络行为越多,中职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不良网络行为对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的影响未达显著。2.中职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SPSSl3.0,ANOVA分析过程分析中职生平均每日上网时长与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发现中职生平均每日上网时长与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如图2)所示。2-5小时及以下时,中职生总体健康水平及三个分量表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超过5小时之后,其健康水平急剧下降;超过10小时之后,其健康水平堪忧。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建议学校合理地引导中职生的上网时间。由此可见,不恰当的上网时间及不良网络行为对中职生健康状况造成的影响体现出了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三、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消极影响的应对策略

通过数据分析,网络文化对中职生心理有较大的消极影响。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目前中职校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中职学校可通过校歌、校徽、校训的学习,创造一个有时代精神、优良传统、良好学风、有爱国主义和崇高理想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与良好的修养,从而有效地抵制网络文化中的低级和庸俗文化。学校还可通过校园网,广泛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数据显示中职生上网的地点以宿舍为主,职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职校可制定有利于形成良好寝室文化的相关制度,如作息时间表、饮食时间表、运动锻炼时间表、上网时间表等,以促进中职生形成良好行为;其次,可通过多种形式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存发展观。中职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其自觉抵制不良网络影响,并积极对待网络文化。

(三)通过网络普及心理知识职校应利用校园网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针对中职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在加强传授心理知识的同时,还可通过贴近学生实际的心理网站给其提供自我表现、合理宣泄的场所,通过营造宽松、舒适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从而解决网络带来的心理困扰,最终帮助中职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心理。

(四)建设网络心理咨询室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中职生,很少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对于那些长时间上网的中职生在出现心理不适时,更是如此。面对害怕面询的中职生,学校应建立校园网络心理咨询室,设立专职人员及时干预心理不适的学生,保证中职生的健康成长。

(五)加强心理教育队伍的建设网络文化条件下,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群觉悟高、素质好、技能精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的一支队伍才能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而职业学校心理教育的专业人才很缺乏,目前还主要是由班主任来回答学生提出的心理困惑,沟通交流的方式较单一,且网上沟通尤显薄弱。因此,职业学校应培养一批有扎实的心理专业知识、有娴熟的心理咨询技巧,又懂网上沟通和交流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中职生们的心理困惑才能及时的解决,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网络文化的发展在给中职生心理健康带来新情况、新特点的同时,也给职校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新挑战。职业学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引导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正确认识与利用网络文化,让中职生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仍能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孙兰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2):95-99.

[2]任祥.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2):104-106.

[3]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J].社会科学战线,2011(07):149-158.

篇5

关键词 网络资源 道德教育 建议 思考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广泛应用,给中小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途径。同时落后的思想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传播,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交友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分辨能力和道德教育,研究中小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提高中小学校德育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及原因

互联网以其独到的媒介优势,把多种大众传媒内容和方式嵌入其中,形成一个庞大的虚拟交往平台和信息平台。它既开放又隐匿,充满着虚拟性和无约束性,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小学生。作为一种综合的媒介,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成为德育的关键一环。网络的特殊性对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中小学生认为在虚拟空间中就不需要遵守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这主要表现为言行肆无忌惮、价值观念模糊、人格矛盾冲突、沉迷网络中。

造成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为中小学生寻求个体的自我表现提供了空间。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了价值观和道德观评价的多样性,与现实社会脱节。学校的网络德育暂时还处于一种失控状态,个人的道德判断力并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使得中小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再加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网络上的内容所吸引,而不是分析自己的内在道德标准,从而被深深地卷入其中,现实中的内在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对个体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显得无能为力,而大部分家庭无法承担起对孩子们的监督和指导责任。中小学生道德标准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学校,面对网络社会价值取向的认识过于简单,导致网络道德教育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理念,使孩子们表现出了与自我现实身份不符的失范行为。

二、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科学、安全利用互联网学习和娱乐,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中小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健康成长。

1.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广大中小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二是要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学习和娱乐,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作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资源与平台。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交友游戏以及虚拟世界中恪守公民道德,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遵守网络法规,文明上网。

2.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水平,整合校园网络等资源,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教师要不断挖掘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及具体案例,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及安全上网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和网络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其网络道德教育水平,有效指导学生获取网络信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配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及时解决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把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学校办好校园网络,实施“绿色上网”工程,开辟绿色网上空间,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广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开设校园网站、教师、学生个人主页等,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形成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风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网络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使用网络的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3.克服困难,组织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网络给中小学生提供的虚拟世界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未成年人的学习和娱乐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因此,必须让他们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各种既丰富多彩,又寓教于乐的兴趣活动和文化活动中满足兴趣爱好,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与方法,把网络道德与安全上网教育贯穿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做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水平,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

篇6

一、坚持主动作为,深入推进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工作

1、全面加强理论学习工作。深入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实际和中心任务,主动设计理论学习专题,依托“东方讲坛”等载体,认真配合党办组织好一级中心组的学习并做好二级中心组及各学院教职工政治学习的组织、考核工作。大力推进党员理论学习的新载体建设,探索并建立理论学习新的活动品牌。加强对各单位社科讲座的审批审查力度。认真遴选教师参加教育部及上海市的哲学社会科学骨干培训班的培训。继续加强普法宣传工作,迎接“xx普法”宣传学习活动终期考核,配合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做好学校语言文字工作。

2、全方位开展世博宣传工作。依托校报、校园网、广播、橱窗、电子屏等载体,着力传播20xx年上海世博会主题、理念、特点和亮点等。围绕市教卫党委“世博实践年”总体部署,着力宣传在迎接世博会和服务世博会过程中涌现的校园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树立我校世博会志愿者先进个人典型,着力总结提炼我校在服务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工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3、建立和完善思政研究会的组织运行机制。依托校内思政专家队伍,会同学校相关部门和专业学院,成立新一届思政研究会,汇集专家智慧,学习兄弟高校先进经验,探索思政研究会的组织运行机制,积极承接国家、上海和学校相关课题,大力推进我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前瞻性研究工作。

4、继续加强党风、师德、师风教育。会同相关部门,依托校报、校园网等校园媒体和校外媒体,大力宣传我校党员教师中的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培育、评选、宣传和树立师德标兵,大力开展党风、师德、师风教育与宣传工作。

二、坚持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内外新闻宣传工作

1、探索建立新闻会制度。围绕社会热点和学校总体工作,适时会同相关单位,举办新闻通气会和新闻会,精心策划对内、对外深度报道,利用校内宣传媒体开设品牌专栏,推出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效果明显的重点活动报道和专题报道。每月定期编辑《媒体看华理》电子刊物。在此基础上,配合校相关部门,开展设立学校新闻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2、改版校园网和校园新闻网主页。认真听取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意见,学习兄弟高校成功经验,会同相关部门改版校园网和校园新闻网主页,重点打造一个“界面友好、内容丰富、持续更新”的校园网络。20xx年上半年重点改版校园网主页,并定期更新校园网内容;20xx年下半年重点改版校园新闻网主页,优化栏目设计。专题培训新闻写作知识,逐步提高各单位信息员的新闻写作能力,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新闻的制度和校园网络管理工作考评激励机制。完善和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模式研究。

3、探索建立校园新闻素材征集与共享机制。培育和提高新闻中心工作人员的信息敏感度和新闻价值研判能力。定期主动向各学院、各部门征集新闻线索,完善重要新闻报道的审批制度。优化新闻中心机构设置,深入推进内外宣传联动、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联动。大力推进校报网络版平台建设。继续强化校内各类小报的管理工作。

4、进一步完善危机处理机制。加强对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热点问题的预判、调控和正面舆论引导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逐步建立与媒体的有效沟通渠道,努力提高与媒体沟通能力,努力维护校园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

三、坚持系统思考,深入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1、做好精神文明网上创建工作。贯彻教卫党委的要求,建设“华东理工大学文明创建专题网站”。1月14日,我校已顺利通过精神文明检查中期考核,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完善网页,充实内容,做到文明建设长期性、长效性。

2、切实加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以争创20xx-20xx年度上海市精神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实现“文明单位八连冠”为目标,抓好校内文明创建的品牌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好事评选、精神文明组室评选工作。突出思想内涵、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不断拓展我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度与广度。

3、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继续做好“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引进与输出工作。与相关单位配合,全年计划引进和组织观看10场以上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相关演出,并创新组织机制,努力扩大师生受众面。依托市级讲座资源,全年计划举办20余场各类讲座,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水准,进一步加强师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建立自动纠错机制,进一步发挥校园文明学生督察员的重要作用,努力维护校园优美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大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坚持科学发展,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1、切实加强部门文化建设。依托部门党支部建设和部门内部各类交流活动,弘扬“和谐共进”的部门精神,努力形成“合作共赢、严谨细致、积极主动”的部门文化。加强学习制度建设,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着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多渠道、多途径鼓励宣传干部培育和形成“创造型”工作观。

篇7

当前,价值观渗透学校的各个方面,并在大学生的追求和实践中不断实现。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了广博的文献信息,它不仅通过馆藏资源的流通和传播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而且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积极的人生观,让大学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这是因为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图书馆的价值观也是校园文化所宣扬的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实际操作中,图书馆可以配合学校其他部门,利用自身便利条件,开展社会调查、文化宣传、心理测试、道德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可见,高校图书馆是在不断弘扬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不断为大学生的价值实现而创造条件。

二、高校图书馆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尽管我国高校图书馆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其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功利意识严重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学术性、服务性机构,需要做艰苦、扎实的工作。但从当前情况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功利性、实用性倾向日益明显,甚至出现过分讲求效益的倾向。如部分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一味地突出自身的实际效益,以至于计算机考试、四六级英语辅导、各种辅导班应接不暇,各种讲座络绎不绝。当然,多开展活动是必要的,适当的效益追求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那就偏离了主题。这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应该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和心理。当前,许多高校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舍得花钱,如建大楼、搞装饰、买设备、移花种草等等,对这些外在的形象建设比较重视;但对制度、管理的加强和完善,对内在的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不可能不受影响。于是乎,图书馆“硬件”要上去,“软件”可以慢慢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想而知,如果高校图书馆忽视精神文化建设,这不仅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而且难以促进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三)重视对学生的管理而缺乏对学生的引导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把对学生的管理看作其重要职能之一,着重强调熏陶、示范、约束功能,却忽视其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如只是把图书馆看作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场地,而不是看作育人的重要场所,甚至把学生在图书馆开展的活动只是看作业余活动而已,认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只是专职教师的事情。这就使图书馆只局限在学生管理的层面上,而没有把对学生的教育放在校园文化和学校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下来操作和实施。由此,高校图书馆把自身的职责和校园文化建设割裂开来,制约了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深刻认识的表现。

三、高校图书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积极开展活动

高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3]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以便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如开展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图书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向新生推荐有关时事政治、思想教育、学习方法、成长心理等方面的书籍,以使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向毕业生推荐毕业指南、公务员报考指南、研究生报考指南、求职谋业,以使他们在迷惘中认清方向。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贴近学生的心理和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大力营造文化氛围

高校图书馆的终极目标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优化大学生的思想要素和文化知识结构。所以,高校图书馆还要大力营造文化氛围,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场所。高校图书馆要以自己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设施、优化网络环境、优质服务积极支持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增加投入,增设特色数据库,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不断优化网络环境,不断提升图书馆文化品位,使师生能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工作和学习,同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样,高校图书馆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构建高质量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

构建高质量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图书馆馆藏资源越丰富,越能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图书馆可以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在校园文化中有指导意义的书目、索引、题录等文献,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先进科学的文化活动阵地,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拓展服务领域。比如不仅要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和报刊、一定规模的馆舍和设备等“硬件”,还要有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一套科学而健全的管理制度等“软件”。

(四)重视数字化建设

当前,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其中,建立数字化图书馆是发展教育事业以及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需要。高校要不断改革创新,就离不开图书馆的数字化。只有图书馆的数字化,教师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信息。当今,网络信息已成为影响社会,尤其是大学生思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高校图书馆要重视数字化建设,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

(五)加强宣传力度

篇8

关键词:大学生;上网行为;分析对策

       21世纪的电脑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场革命中,大学生成为了最易受到网络冲击的群体之一[1]。当网络成为学习生活的必需品,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网络素养状况、网络文化生态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引导大学生健康使用网络、关注社会,将网络新技术运用到成长成才过程中,增强信息辨识能力,提高自律能力,在网络时代大力弘扬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积极承担起引领网络文化方向的使命和责任,需要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

1.调查情况

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加强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为师生提供更多网络教学交互平台,引导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对我院大学生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网络参与等网络应用行为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6份,收回192份有效问卷。在此基础上,结合个别随机访谈和组织座谈,并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勾勒出当前大学生网络应用行为的整体状况。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分别为1小时、3小时左右、3~5小时不等,比例分别为37.33%、29.68%、15.72%,有11.89%的同学不上网,有个别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会超过5小时,比例为5.38%。学生每周的上网费用在5元以下的居多,占调查总数的38.52%,有22.75%的学生每周上网费用要达到10元以上。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上网频率比较低,消费合适。但也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

通过对上网原因(多选题)的调查可知,通常情况下,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依次为:查阅资料(51.55%)、浏览新闻(45.31%)、聊天(38.22%)、网络游戏(35.76%)和看电影(16.77%),仅5.17%的同学收发电子邮件,15.71%的同学更新博客或微博,说明大部分学生上网只是为了打发闲暇时间,用于学习的很少,网络在学生学习中起到的有利作用很小。

受调查的大学生中,90.2%的同学表示日常主要使用电脑上网。有80.3%的同学表示有时也使用手机上网。手机上网的便利性,促进了大学生更加便捷、广泛地使用网络资源。

上网文明体现着大学生的素质,在调查的同学中60.91%非常注意上网文明,29.06%不太注意上网文明,认为别人都不文明,另外10.75%的同学上网从不聊天,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有较高的上网素质。在调查中还发现,女生的上网素质普遍要比男生的高,86.56%的女生十分注意上网文明,比男生高出23.45个百分点。

针对“上网之前,有没有想过自己上网要做什么”的问题,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每次都思考”或“经常会思考”自己要做什么。同时,也有48.5%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思考”或“偶尔才思考”。这说明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而言,上网已成为日常的生活习惯,不需要有特别的目的性。

通过调查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成为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认知社会的重要渠道,上网已成为我校学生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大学生上网目的还是不明确,很多学生上网没有计划,很少人用网络来学习知识,有的学生家长极力反对孩子上网,有的学生却上网上瘾,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

2.分析与对策

面对互联网给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营造健康积极的高校网络文化。通过这次调查,笔者对网络化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坚持正面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校园里,上网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但同时网络如同科学发明一样,也是双刃剑,也会带来许多负面的问题。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从信息海洋中判断和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成分,摒弃丑恶的、错误的东西,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网络行为,选择科学的意识形态,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要善于利用高校网络资源优势,建立利用好自己的学习交流网站,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有关资料,解答学生的疑问,允许不同意见之间开展讨论和辩论。组织有关专家和教师引导大学生在网上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热情解答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各种问题,及时沟通情况,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健康发展,及时化解矛盾,针对热点、难点、意见进行引导,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免疫力。与此同时,应主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与学生平等聊天、讨论,加强沟通,缩短距离,使高校思政工作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更加切合学生实际,跟上时代的步伐。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网络信息丰富便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良信息,这会让青少年网民误入歧途。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遇到彷徨、苦闷、沮丧、失落感等负性心理障碍时,往往求助并依赖于互联网络寻求刺激、慰藉,以求摆脱心理困境。调查中还发现不少男生曾浏览过不健康网站,有的还乐此不疲,极少数学生还常下载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并向同学传阅。为此,学校可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人际互动的氛围,减少对网络的痴迷。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等集体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2]。

(4)完善有关制度,规范上网行为。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良好校风的形成,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靠严格科学的管理。为此,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言行,把所提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管理之中,使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3]。同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对信息质量进行技术监控。有条件的,应组织技术人员开发有关软件或应 用网络新技术,对网上信息进行技术上的筛选和过滤。

(5)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角度分析,大学生沉迷网络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好奇心、从众心理、逃避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导致的,因此要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勇于面对现实生活。除了继续完善心理咨询机构,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对自身心理特点的认识,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制力,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参考文献:

[1] 石磊.上网心理分析[J]. 心理学,2001, (2): 24-28.

篇9

【关键词】网络时代 班级管理 问题 教育对策

一、网络时代班级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学校班级管理工作者不适应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工作。网络技术在迅速的发展着,而作为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者,我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网络、熟练的运用网络,缺乏一定的网络技能,在这一点上,作为班级管理工作者,我们明显地落后于现在的学生,这就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新的形式下沟通产生了“代沟”,也给新时期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方式受到了新的冲击,而我们还没有完全地准备好。

2.沉溺网络游戏影响学生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影响学生的集体主义感。现在的网络游戏制作精美、画面音效逼真精细,场面惊险刺激,游戏一关接着一关,学生们欲罢不能。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为了玩网络游戏,他们就会减少学习的时间。由于长时间地上网玩游戏,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沟通的时间和机会就会减少,与他人沟通的意愿、合作的机会也会随之降低,慢慢地学生就会变得孤僻,与人交往时产生障碍。在班级活动中,由于不愿与他人合作,学生的集体意识也会淡薄、缺乏集体主义感,从而影响班级的建设和管理。

3.网络问题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引导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应该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但是现在的学生由于迷恋网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上网、游戏或聊天,这样他们没有其他的时间去打球、下棋,当然对校内或班内的活动也会逐渐失去兴趣。随着学生兴趣向网络的转移,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网络文化垃圾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消极影响。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自从计算机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当今时代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化已经形成。就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它总是两面的,我们需要辩证的、历史的来看它、审视它。

二、网络时代班级管理的具体对策

1.班级管理工作者要正确认识网络的影响,掌握网络技术知识。新时代的班级管理工作者要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网络,应该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知道网络本身并没有错,之所以有部分学生受到网络的伤害,是因为我们的学生还不知道如何使网络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作为工作在网络时代的管理者,我们要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继承传统管理方式的优点的同时,还要依靠网络,积极探索、研究,不断调整,总结出适合网络时代的新的管理方式,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对新时期的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互动,增强班级凝聚力。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多数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容易在网络上寻找精神依托。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以学校的名义,以班为单位,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更新家长的观念、取得家长的支持。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沿海的农村中学,虽然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富裕,但家长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并不知道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正确的认识和利用网络。针对这种情况,班级管理者就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使家长能认识网络的优点和缺点,增强对电脑和网络的认识,认识到学生长时间上网带来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取得家长的支持,要求家长严格限制学生上网时间及上网游览的内容,不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或其他的休息时间去营业性网吧上网等。

4.利用网络资源,尝试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

(1)制作班级网页,优化班级管理。制作班级网页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策划班级网页,成立各种小组为制作班级网页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加入这些小组,使班内的每位学生都能凭自己的能力为班级网页的制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并能领悟到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的重要意义。

(2)建立班级博客日志。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管理者可以和学生一起建立起属于自己班级的博客日志,其内容可以包括:师生的基本资料、班级活动的一些照片或视频、教师或学生写的博文,当然必不可少的应该是讨论和留言区。在讨论和留言区,学生可以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管理者还可以邀请科任教师与学生家长加入班级博客,在网上与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交流,通过班级博客日志架起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桥梁。

(3)建立新型师生网络沟通平台。除了以上两种方法之外,班级管理者还可以通过E-mail或QQ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管理者可能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目的。

篇10

关键词:可持续性绿色校园 环保主题基金 资金循环 五大发展

一、引言

绿色校园在我国首次被提出是在1996年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发展,绿色校园的建设发展也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挑战,逐渐从生态环境建设向思想文化建设、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及物质建设扩展。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这一概念不仅包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还包括坚持可持续发展及坚持文明发展。而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绿色校园的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中,正是党和国家在时代背景下对绿色校园发展的新要求。然而,如何在绿色校园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体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当今高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绿色转型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重点问题。在投资领域,绿色投资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环保主题基金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兴起的,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具体来说,环保主题基金作为绿色投资在公募基金市场上的主力军,其投资原则和投资策略无不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环保产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

鉴于环保主题基金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理念,本文认为绿色校园建设作为环保公用事业的一部分,理应纳入到环保主题基金的投资范围中来。因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引入环保主题基金参与绿色校园建设,将环保主题基金作为绿色校园建设的一大资金来源,从而构建循环资金利用体系,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绿色校园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助力。

本文从绿色校园资金的来源和用途两个方面提出如何对绿色校园建设资金进行管理以使其良好地服务于绿色校园建设。本文对现有环保主题基金持有的重仓股所属行业进行总结分析,揭示其投资现状并非以环保行业为主,故为其指出绿色校园建设这一新方向,并通过校方的资金管理投资于绿色创业项目以实现资金的可持续循环利用,为校园建设创造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进行可持续性绿色校园建设,为我国高校校园建设开拓新思路,推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文献综述

在国内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基础理念研究方面,陈骏(2012)从建设绿色校园的意义出发,指出建设绿色校园对环境、学生社会责任感、绿色科研及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施建军(2010)指出绿色大学是基于打造绿色校园体系并建立低碳能源支持系统,提出从践行低碳校园到建设绿色大学的理念。蔚东英和王民(2010)通过对以日本、马来西亚和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绿色大学的建设与实施的总结得到建设绿色大学的启示。另外马秀峰和李彤彤(2010)从网络文化入手指出了高校绿色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模式。熊校良(2012)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指出构建绿色校园文化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绿色校园建设的方法。

在国外对绿色校园建设的研究方面,Figueredo和Tsarenko(2013)提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他们是否参加校园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重要前提。Emanuel和Adams(2011)与Adomssent等(2007)针对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关心了解程度做出研究。Owens和Hitchcock(2006)通过学生团队在校园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进行研究。Pacheco和Bastante(2016)从消费角度指出决策者应增强绿色法规,促进可持续消费。Oxaract等(2013)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出发点对校园可持续课程做出研究。

另外,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环保相关主题的公募基金进行研究。在对国际绿色基金发展进行研究方面, 蒋华雄、谢双玉(2012)深入分析了绿色投资基金在各国的发展状况、投资策略,认为我国绿色投资基金发展缓慢,提出应积极推动其发展。针对为应对气候变化建立的全球绿色气候基金的研究,崔连标等(2014)从在发展中国家间进行资金分配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碳减排贡献原则的分配方案; 崔连标等(2015)还从历史责任、支付能力角度出发对全球绿色气候基金(GCF)融资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融资责任分摊体系。在绿色投资方面, 陈志国等(2014)从养老金制度视角经实证分析提出我国新能源指数投资无法满足养老金基金投资风险收益的需求,提出养老金基金应增加绿色投资。蓝虹、任子平(2015)具体论述了PPP环保产业基金的管理模式,指出其融资工具需要进行拓展和创新。

目前,国内外学者不论是在探讨绿色校园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方面,还是在探索环保主题基金投资方面,都已初步取得不错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观点,为推动我国校园建设工作和环保主题基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鲜有学者将环保主题基金与绿色校园可持续建设联系起来进行专门探讨。本文在已有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将绿色基金引入到绿色校园循环资金利用体系中,丰富已有的绿色校园研究。

三、绿色校园资金循环研究

如右上图所示,本文通过总结绿色校园建设资金的资金来源及资金用途,指出一条扩展绿色环保基金投资到绿色校园建设的新思路――通过校友捐赠、社会捐赠、政府拨款,尤其是公募基金筹集到的资金,投入到校园宣传平台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绿色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校园绿色产业创新中来,同时将这些用途产生的资金进一步作为公募基金的资金回报,促使公募基金持续、长久地对绿色校园建设进行投资,构成一条完整的资金循环链。此方式既有利于环保基金发展,又能使绿色校园建设在物质上实现绿色可持续,从而对绿色校园建设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一)绿色校园资金来源分析。一般来说,绿色校园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校友捐赠、社会捐赠以及政府拨款。首先,对于校友捐赠和社会捐赠,捐赠性资金是绿色校园建设资金的来源之一,校友捐赠是学校社会捐赠的主体,是校友对母校提供的有关物质、智力、精神方面的捐赠。然而,这类捐赠性资金大多资金规模较小,所占比例较少,且来源不稳定,大多为一次性捐赠,没有规律性、周期性。因此,校友捐赠和社会捐赠无法作为绿色校园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其次,对于政府拨款,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政府拨款资金规模较大,在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来源中是主力军。但是,政府拨款资金的使用条件十分严苛,限定条款繁杂,资金使用灵活性较低,且多为定向使用资金。因此,政府拨款作为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来源也有其局限性。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校友捐赠、社会捐赠和政府拨款作为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来源受制颇多,而与之相反的是,环保主题基金不论是从金额规模上还是要求限制上,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因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将环保主题基金引入到绿色校园建设的资金来源框架中,以推动绿色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环保主题基金基本分析。本文从近四千种基金中筛选出以下13种环保主题相关基金,它们都符合绿色校园的内涵宗旨,并且能体现出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的含义,如表1所示。

这些已上市的环保主题基金都有其独有的投资原则。首先,环保主题基金以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发展为投资理念,它们认为投资于绿色科技产业或公司在获得良好回报的同时,亦能维护或改善地球生态环境,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投资决策中,这些基金除了关注那些绿色科技产业或公司,还关注在其他产业中积极履行环境责任、致力于向绿色产业转型、或在绿色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相关贡献的公司,试图在有效控制投资组合风险的前提下获取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稳健收益。此外,政策导向带来了结构性投资机遇。国家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社会,并具体落实到以下三个方面:在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和谐、推进节能减排谋求自然和谐。无疑,积极跟进这一时代主题带来的投资机会,可以有效回避政策风险,获取稳健收益。

然而,通过总结2016年第二季度这些环保主题基金所持有的重仓股数据(取前五),本文得出了与其声称的投资理念不一样的结论,这些绿色基金并非全都遵循上述投资原则――投资于绿色环保产业,而是分出大量的资金投资于非绿色环保产业。经总结,13只环保相关基金中只有5只基金的重仓股涉及环保行业,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重仓股涉及环保行业的5只基金里,对于环保行业持股最多的是汇添富环保行业,占到净值的比例为25.54%;持股最少的是兴全绿色投资,只有3.78%,总体来说,这一持股比例偏低。并且,这些基金投资所涉及的环保行业大都集中在环保工程业、新能源行业以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其余行业涉足甚少。由此本文得出两个结论:第一,这些基金的重仓股尽管对环保行业有所涉及,但对环保行业的持股占净值比例偏低;第二,这些基金涉及环保行业的范围较窄,所投资的具体环保行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至于其余8只绿色基金,所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医药制造业、酿酒食品业、化工制造业、电力行业、计算机信息技术行业以及交运制造业,与环保基本无关。譬如,对于中海环保新能源主题(398051),其持有的前五大重仓股分别是华海药业、华兰生物、泸州老窖、五粮液以及老板电器,它们分属医药制造业、生物制药业、酿酒食品业、酿酒食品业以及厨用电器制造业,不难看出,这些公司大都属于普通的非绿色环保产业,与其投资原则大相径庭;再有富国低碳环保(100056),其所持有的重仓股有网宿科技、索菲亚、跨境通、华海药业、信维通信,分别属于通信服务业、家具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药品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些公司并不属于环保产业,因此这些环保主题基金违背了其绿色低碳的投资理念,类似于这两只违背绿色环保投资原则的基金还有:财通可持续(000017)、汇丰晋信低碳先锋(540008)、银华和谐主题(180018)、汇添富社会责任(470028)、兴全社会责任(340007)、建信社会责任(530019)。这些违背绿色投资理念的基金占到笔者所收集的绿色基金的75%以上,由此本文得出结论:社会上许多环保主题基金并没有按照其绿色环保的投资理念进行投资。

本文认为,这种现象亟待改善。作为上市的环保主题公募基金,理应将大部分资金投放到能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环保的产业中来,譬如本文提到的绿色校园建设。一方面,这符合环保主题基金绿色环保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原则。绿色校园建设能推动绿色低碳理念在校园和社会上传播,推动产生低碳环保的校园和社会文化氛围,从而改善校园、社会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这也与上市环保主题基金的投资原则和投资理念不谋而合。另一方面,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政策导向对于基金投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以来,国家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在经济社引起的结构性变革无疑是基金投资的重要机遇,作为上市的环保主题基金,更要好好把握住这些投资机遇,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资绿色环保产业,获取稳健的投资收益。此外,投资绿色校园建设还能获得良好的回报。通过环保主题基金筹集的资金将用于培养高素质型人才队伍以及校园绿色产业创新创业,而校园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在未来将给这些绿色基金带来不错的投资回报。

(三)绿色校园资金用途。绿色校园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四个方面:校园宣传平台建设、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绿色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校园绿色产业创新创业。

首先,关于校园宣传平台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设立专门的绿色校园建设行政组织,负责在校内进行环保宣传,同时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的绿色校园研究社团,让学生自发自觉地参与到绿色校园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利用信息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积极开拓绿色校园网络平台,与其他高校共享绿色校园建设成果,并随时进行交流学习。

[9]Owens K A,Halfacre-Hitchcock A.As Green as We Think?The Case of the College of Charleston Green Building Initia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6,7(7):114-128.

[10]Pacheco-Blanco B,Bastante-Ceca M J.Green Public Procurement as an Initiative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panish Public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33):648-656.

[11]Oxarart A,Monroe M C,Biedenweg K.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Ethics of Sustain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13,14(1):6-14.

[12]Y华雄,谢双玉.国外绿色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126(05):95-101.

[13]崔连标,朱磊,范英.基于碳减排贡献原则的绿色气候基金分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61(01):28-34.

[14]崔连标,宋马林,朱磊,范英.全球绿色气候基金融资责任分摊机制研究――一种兼顾责任与能力的视角[J].财经研究,2015,400(03):65-76.

[15]陈志国,杨甜婕,张弛.养老基金绿色投资组合分析与投资策略[J].保险研究,2014,314(06):11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