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广告研究综述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益广告研究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71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41-02
一、政府对公益广告的管理研究综述
(一)我国政府对公益广告的监管研究综述
从我国公益广告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来看,政府机构对公益广告的监管由来已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少学者对这方面做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例如,周茂君在《广告管理学》中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对公益广告的行政管理,它是政府广告管理机关依照一定的广告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公益广告实施的管理。”这一定义对政府的公益广告管理概念作了一个全面的概述,强调法律、法规在此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另外,高嫣嫣在《我国电视媒体公益广告管理问题研究》中提出:“几年来,政府对广告行业实施的法律法规呈上升态势且日渐全面,但具体到公益广告却日渐薄弱,政府需要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益广告法律法规来促进公益广告朝着健康有序的方面发展。”而且,龚一萍在《宏观经济管理分析》中指出:“国家有关部分出台不少‘公益广告管理的法规’弥补《广告法》的不足之处,来规范公益广告的投资、制作和等各项活动,加大管理力度和监督力度,让全社会广泛来了解、支持和参与公益事业,对公益广告的管理是非常有效的办法。”这一观点也极大地强调了政府在公益广告监督中的重要性。
(二)我国政府对公益广告的引导研究综述
针对我国政府部门对于公益广告的引导作用,王守程从我国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现状出发,认为政府在此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他在《我国公益广告法规建设现状评析》中指出:“在社会对公益广告事业的投入还远未达到主动、自觉的情况下,依靠法规、制度引导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个人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和公益广告建设,是政府管理部门的必然选择。”而且,陈辉兴还针对具体的政府政策制定提出了几点建议,他在《中国公益广告研究述评(1991~2006)》中认为:“政府在公益广告政策制定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规范公益广告活动的规划工作;二是设立公益广告基金会,并且规定公益广告基金的责任和义务;三是从法律上鼓励公益广告活动;四是明确公益广告的构成要件,防止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的混同;五是公益广告中禁止任何有丧失国格、损害中华名族尊严的内容。”
二、政府在公益广告发展中主导地位的利弊分析综述
(一)政府在公益广告发展中主导地位的正面效应分析
一部分学者认为这种公益广告管理模式或者发展模式适合我国的国情,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公益广告业的发展,因此,针对目前公益广告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取代政府的这种主导地位,而是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比如魏雪青在鉴于我国政府历来在公益广告活动中处于主导和统领地位,并且政府的权威与控制力在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的初期与中期的确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她在其硕士论文《中国电视公益广告的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就建议“公益广告协会设立专门的政府政策指导办公室,整理以前由、工商行政管理局、新闻出版署等多部门的文件,作为以后执行公益广告活动的依据。与之相适应,政府除了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给予协会以支持和帮助外,也应该明确公益广告的管理主体,或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把党和政府对公益事业的支持落实到实处。”
的确,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对公益广告活动的政策性引导与推动作用都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对公益广告活动的管理与规划开始呈现出一系列的弊端,并越来越影响着公益广告活动的健康发展。因此,不少学者站在不同的视角指出了这些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一部分人从政府自身的管理角度去寻找问题,从根本的政策体制上揭示我国公益广告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急需改革的问题。比如,高嫣嫣在其硕士论文《我国电视媒体公益广告管理研究》中具体分析了我国政府在电视媒体公益广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她认为:“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政府管理虚化,取而代之的则是媒体;二是多头管理并缺乏权威性;三是公共资源被侵占,政府保持沉默的态度;四是管理中素质低和公益广告管理水平不高。”这些问题都是一语切中要害,是非常值得政府有关部门深思的。
(二)政府在公益广告发展中的负面效应分析
还有一部分学者从企业、媒体以及广告公司的立场出发,具体分析了政府在公益广告运作中处于主体地位与其对公益广告活动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规划之间的矛盾,对其他各个广告主体在公益广告运作中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段新洒在《中国公益广告二十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探析中国公益广告未来发展模式》(2008)中认为,政府管理的这种矛盾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不能提升人们创作公益广告的热情,反而大大打消了人们的积极性,她提出:“目前,我国公益广告的策划和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行政手段的规定,这就导致各类型的企业对公益广告不够热情、主动,认识不到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和意义,很多人做公益广告,目的只是为了参赛,这些公益广告的传播却不在计划之内。媒体也是根据政府规定的任务,遇到全国性的盛事、大事,就一定量的主题公益广告,没有任务时就可发可不发。”另外,陈红在《论公益广告的有效传播》(2009)中从广告传播的有效性出发,认为我国政府的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公益广告传播效果也是极为不利的,她提出:“从目前的公益广告传播状况来看,政府部门开展的这种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传播也存在目标公众模糊、广告表现平庸、耗费时间长、传播频次有限等问题,对公益观念的普及较为有利,但缺乏针对性、时效性,犹如昙花一现,降低了公益广告的有效性。”
篇2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最初将传播行为描述为:谁(Who)——说了什么(Say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该模式被称之为5W模式,针对这五大因素的研究分别为: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模式虽然有用但是过于简单,于是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模式。1958年,布雷多克(Braddock)增加了有关传播行为的两个问题:传递讯息的具体环境和传播者发送讯息的意图。也就是说,影响传播效果还取决于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目的而说。1963年,马莱茨克依然按照传统的四大基本元素——传播者、内容、渠道、接受者来建构他的大众传播场(masscommunicationfield)模式。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认为受者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所处的环境都对信息的接受有影响。受者的自我形象指个人对自身、自己的角色、态度和价值观的感知。接受者的个性结构指接受者个人的性格、气质、知识、心理状态等。接受者的社会环境包括周围的社会、接收者生活的社区、所属的群体、与之交往的其他个人。每个人的性格、气质不同,因而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对信息的接受和态度的形成。此外,所接受的知识、当时的心理状态、个人背景、成长经历、生活或工作的角色、生活环境对传播也有一定的影响。
而在影响信息接收的这些因素中,观点和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当个人在些因素的影响下,在积累经验和信息的过程中,形成了观点。当观点渐渐聚拢起来就形成相应的特殊的信仰,长期目标的态度信仰集合成为了个人的价值观。价值观扎根于个人的基本信仰,影响着个人对事物的洞察力以及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它是影响人类行为活动的主导因素。传播过程中,读者与作者的态度和价值观相近,是实现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写作成品实现其社会效益,首先要到达读者,经过读者领悟、理解、接纳,进而达成共识,最后采取行动。传播在传者和受者的角色、态度、知识、经验、性格、气质、心理状态、社会环境、所属群体、价值观等之间存在某种意见相同或相近,才有可能达成共识。因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有效措施是扩大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共同之处。
二、不同文体的契合点各不相同
1.行政公文以办事为契合点国务院在2012年7月1日新颁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新《条例》明确确定行政公文的办事功能,其法定的权威性依然不可撼动。在法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公文一经对受文者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力。行政公文的写作受体具有特定性,这与文学作品读者的普遍性有所不同。行政公文的种类有十五种,按照公文在实施社会管理过程中所具备的功能、作用与法定效力分,可以将公文划分为指令性公文、知照性公文、报请性公文等三大类。指令性公文的受体为下属机关;知照性公文受体虽然不特指,但知照对象范围为行政管辖区域的单位或个人;报请性公文的受体为上级主管机关。因而行政公文多数为行政机关内部流通所用,在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公布信息、指导工作、请示问题、汇报情况而用,其工具性显而易见。基于业务处理的目的以及法定权威性,行政公文在草拟和撰写过程中,要对其要陈述的事实、情况要掌握清楚确切,表述的过程中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将事实阐述出来。表达的意见、提出的应对策略和建议,操作性、实用性强,才能应对解决问题、处理事务有作用。例如在请示中,缘由部分,对请示的理由、依据要讲清楚,然后再写请示的事项和要求。理由本身就是请示的社会环境或具体环境,依据是请示的政策环境,这些现实、具体的情景,直接影响到上级机关审批请示的态度。主体部分,请示的事项要十分明确、清楚、具体,上级机关才能能理解、接受。
2.经济类应用文以经济利益为契合点经济类应用文是应用文的一个分支,主要用于处理经济方面的事物、沟通有关经济信息。在经济领域,经济类应用文运用文字符号对经济信息进行加工、创造,通过交换信息,应用信息,完成概念、信息、情感的传递,直接或间接地解决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没有经济类应用文写作,经济领域的思想、政策、实践、知识等等,都将失去存在与传播的可能,失去应有的价值与光辉。经济领域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效益”来进行,经济应用文也不例外。除了办理业务外,实现经济效益是其最终目的。如果不从经济效益出发,文章写得再好,再华丽,也不能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其作用,那也将会是一纸空文。以广告为例,广告的特征是一种有偿付费的商业化行为,具有特定的信息内容和对象,采用劝导、说服的方式,进行非人际的大众传播。广告按照内容划分,又分为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商业广告的目的在于促进商业销售或服务增值。公益广告的目的在于信息传播、政治宣传、教育等。不论是哪种形式,启发、劝说、诱导是广告的特征。广告中描述的信息与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中提到的受众的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所处环境这几个要素有一定的共性,才能引发受众的共鸣,起到劝诱的功用。此外,商业广告中要以商品属性和利益点作为纽带,以目标受众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为融合点,才能实现广告写作主体与受众的高度融合。
3.新闻传播类应用文以真实事实为契合点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综述、人物专访、新闻特写、新闻评论和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反映。不论是事实、人物的报道,还是新闻评论,都以事实为基础,为依据,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因而新闻写作较多采用的是一种叙事写法,以现实为依据,传递信息、再现事实并把这个事实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受众,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受众通过新闻获取信息,了解现实生存环境周围发生的各种真实事件,监测环境的发展变化,并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变化。受众接受新闻,是基于对自身的工作、生活等的需求,也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有关。
篇3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研究综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学者开始将市场导向(Market Orientation)引入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之中,国内学者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也发展起来。然而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与国外成熟发达的非营利组织在运作环境、结构特征、资源获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对国内学者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对于探索我国实际情况下的非营利组织有效运作十分有必要。本文主要梳理和总结国内学者关于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一、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的内涵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市场导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采用较多的界定主要是国外学者Narver和Slater( 1990)的文化观、Kohli和Jaworski( 1990)的行为观。文化观将市场导向界定为一种组织文化,可以促使组织创造并为顾客提供卓越价值,进而建立竞争优势,能通过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和跨部门协调来度量。行为观则把市场导向看作是组织处理市场信息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市场信息的收集、跨部门传递信息和对信息的反应。目前,欧美国家对于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经较为成熟,我国学者多是对西方研究成果的综述,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的相关实证研究和理论阐述。如焦晓波(2007)认为理论基础的不同导致学者们对市场导向的不同理解,但实质内容是一致的,市场导向的文化观和行为观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方博野(2012)将市场导向界定为一种组织运作理念,应是文化观和行为观的有机结合,即组织既要着眼于文化建设,又要重视市场执行。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应是文化观与行为观的交叉融合,非营利组织应坚持市场导向的运作理念,以创造顾客价值为中心,通过在目标市场上采取与市场导向文化相符合的行动,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目标公众的需求,从而提升组织运作效率,更好的实现组织的公益目标和宗旨。
二、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的特点
第一,利益相关者多元化。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组织特性导致其具有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组织领导与工作人员、服务受益者,还包括政府、捐赠者、志愿者、社会公众、媒体等。因而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情况,如张永韬(2012)研究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市场导向时研究了非营利体育组织、消费者和政府对组织的影响。第二,非营利组织实施市场导向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公益。非营利组织实施市场导向,旨在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目标顾客需求,提升自身公信力和声誉,市场导向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标仍是更好地实现社会公益。如焦晓波(2007)认为目前我国已有一些非营利组织接受并成功运用营销策略开展活动取得不错的效果,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塑造的“希望工程”知名公益品牌,采用了公益广告、公共关系等多种营销策略,不仅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获得了社会赞誉,更是因此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捐赠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实现了公益宗旨。第三,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导向进行具体研究。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对象和活动范围以及组织的功能和宗旨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它们的市场导向水平和影响因素等也会有所区别。国内学者已经研究过的非营利组织类型主要包括非营利体育组织、社区医疗机构、行业协会、采供血机构等。
三、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的前因变量
(一)内部因素。1、高层管理者。已有研究成果显示高层管理者的一些特征,如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职业道德、风险规避程度、对市场导向的重视程度等,会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导向水平。如谈伟峰(2004)研究我国非营利医院把高层管理者变量细分为职业精神、职业教育和知识结构三个方面,研究结果发现这三个方面均会影响市场导向的表现。周延风、罗文恩和黄光(2007)的研究表明高层管理者对组织市场导向有正向的影响,管理者的职业教育、职业精神与市场导向的状况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发现职业精神对市场导向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存在中介效应。方博野(2012)认为高层管理者对市场导向作用的重视和强调及其承担风险意愿的表示程度均会影响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水平。张永韬(2012)也认为高层管理者重视市场导向的作用会提高非营利体育组织整体市场导向水平。2、组织规模。如周延风、罗文恩和黄光(2008)通过考察组织规模对市场导向各个构面的影响,发现随着组织规模的增大,信息收集的水平有提高的趋势,而信息传播和信息反应则有下降的趋势,从而造成对市场导向的总体影响不显著;因而他们认为组织规模对市场导向的影响并非只是简单的正向关系,而是具有复杂性。3、部门间合作情况。如方博野(2012)认为部门间冲突和联系会影响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水平,部门间冲突不利于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观念的形成和实施,而部门间的密切联系则有利于提高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水平。
(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环境变动等。如张永韬(2012)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非营利体育组织市场导向的程度会更高;他还认为由于我国国情和体制的原因,政府的干预会对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产生影响。周延风、罗文恩和黄光(2008)的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采供血机构市场导向的水平相应较高。郑文山和胡杨成(2010)的研究表明环境变动显著正向影响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
四、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的结果变量
国内学者关于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结果变量研究最多的是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如胡杨成和蔡宁(2009)的研究表明中国情景下的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显著正向影响组织绩效,并且市场导向的不同组成维度对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性。郑文山和胡杨成(2010)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论点。
五、未来研究展望
首先,国内学者对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的前因变量,如高层管理者、组织规模等的研究较多,而对部门间合作情况的实证研究不足,对组织制度、收入来源等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较为缺乏。在结果变量方面,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组织绩效的研究,几乎没有展开对顾客反应和雇员反应等的研究。这些问题都需要将来进行深入研究。其次,国内目前已有的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的实证研究所涉及的非营利组织类型较少,未来需要将其他类型非营利组织(如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更加系统完整的研究。(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焦晓波.市场导向在非营利组织营销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9):65-66.
[2]方博野.论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导向观念[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2(1): 50-54.
[3]张永韬. 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市场导向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5): 56-60.
[4]胡杨成,蔡宁.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 2009, 6(8): 1111-1118.
[5]郑文山,胡杨成.环境变动对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战略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0,24(5):54-59.
篇4
关键词:旅游业;不文明;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截止至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截止至2012年,我们已经形成了近30亿人次的国内旅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出境旅游人数已超过8000万人次,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一、关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黄金周变"黄金粥": 2013年黄金周期间,全国各大景区游客接待量较去年普遍上涨,游客量直线上升;景区超载不限流[1]:人数明显超负荷,景区却还在卖票;目前我国景区所有权属于国家,但经营权却是多种模式。利益的驱使让这些景区经营者急功近利,只想着赚快钱,不看长远发展。
二、关于旅游业发展的立法现状分析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有关旅游业的立法工作也一直紧随其后。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全国31 个省(区、市)也都公布了《旅游管理条例》或《旅游业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有关部门截至目前了旅游业国家标准22 项、行业标准18项、地方标准200多项,标准化范围基本覆盖旅游业各主要领域和重点环节。"备受媒体和社会关注的《旅游法》在今年十月一日正式面向社会实施。
三、从参与主体角度,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从国家层面出发,探讨我国现行旅游业中存在的不足
在立法方面:近年来,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已经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国民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不断提高。如何促进我国旅游业良性发展,解决高峰期景区管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当前景区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完善景区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新出台的旅游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于景区管理制度的规定过于粗放,对主管部门的统称过于笼统,而针对旅游高峰期问题的解决过于简单,极端化。
在执法方面:黄金周现象与休假制度不合理有关。我国的假日总量在全球处于平均水平,但长假相对稀缺,导致旅游需求集中爆发,旅游需求和景区供给出现严重失衡。《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早就实施了,但在现实中并未得到严格执行,游客扎堆出行实属无奈。当前我国旅游业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保障法律的执行。
在司法方面:无救济则无权利,无裁判则无法治,司法是解决社会矛盾最后的防线,设定完善的公益诉讼机制能促进旅游资源保护的司法制度化。我国目前旅游资源保护缺乏的就是落实公益诉讼机制,一方面,公益诉讼能提高公民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公益诉讼能促进旅游资源保护的司法化,限制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从景区经营者角度出发,探讨我国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体制混乱: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管理主体多元化,机构设置累赘,经常出现多个部门管理一个景区的现象,容易造成好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政策得不到落实。
针对突发问题,景区反应迟滞:旅游过程中容易发生火灾、重大交通事故、公共性突发事件,在应对这些紧急事件时,景区往往反应迟滞,效率低下,缺乏相应的预警机制。
缺乏科学规划,服务设施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规划直接影响着游客的行为。在我国的许多景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服务设施不完善所造成的。
(三)从游客角度出发,探讨我国景区层出不穷的不文明现象
我国公民在旅游活动中最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包括:乱扔垃圾、信手涂鸦、大声喧哗、加塞插队等,这些已经受到了包括国际社会公众舆论的批评,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
四、关于旅游业中上述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国家层面
《旅游法》对景区管理制度做出一些规定,但是这些规定远远不足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地方应当以《旅游法》为依托,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地方旅游法规,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旅游法》直接做出限定承载量的规定过于简单,应当在有配套的预警系统后再限定接待量,这样柔性的措施才更能使游客接受。
我国已经颁布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各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这对旅游扎堆现象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而如何保障《旅游法》的有效执行,则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事情了。执法不严会严重侵害法制秩序,使法律失去其应有的价值。[2]必须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但是在实践中,影响法律执行的因素仍然存在,主要有:社会的干扰因素和执行者的素质因素。要抑制这些因素,只好将执行权置于监督之下。为了排除不利因素,在发生执法不严等问题时予以及时纠正。因此,政府部门的监督是确保《旅游法》执行的必由之路。
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也属于公益诉讼的范畴。通过公益诉讼,有助于提高弱势公民的素质和参与能力,稳步推动各阶层的权利均衡和利益平衡,有效地解决纠纷,提高效率,促进和谐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所以落实公益诉讼制度是为保护旅游环境资源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
(二)景区层面
针对各景点的等级设定不同层次的专门保护机构,优化管理体制,以行政管理部门的直接介入来管理景区,这就可以避免由于机构设置累赘导致的推诿责任问题的发生,这样景区就可以集中精力搞好景观建设。
针对突况,应当建立景区应急预警机制,提前做好预案,防微杜渐,有备无患。在发生旅游事故时,自行启动应急机制,及时出动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使之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将景区及游客的损失降到最低。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暗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与环境相应的行为与心情。因此为了消除不文明行为,景区首先应当提供一个清洁卫生、设施齐全、服务周到的旅游环境。对景区整体做出科学的规划。各种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卫生间、垃圾桶、休息处要设置科学合理;在景区内设置专门的"电子涂鸦处",提醒游客保护环境,从而减少乱涂乱刻情况的发生;在景区设立专门的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免费咨询和服务。总之,景区要为游客创造舒适的游览环境,为游客的文明游览提供便利。
(三)游客层面
我国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缺乏社会公德心、东西方文化差异、旅游市场不成熟、管理不到位等。在这方面一些旅游大国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1、西班牙旅游部门对个别不文明行为采取两种措施:对于不严重的事件用文明的劝说方式加以制止;对于个别严重的不文明事件予以报警,由警方出面处理;2、英国有关部门《在英旅游告诫20条》,对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外国游客进行提醒,加强对各种类型游客行为规范的制定、宣传和实施。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详细具体、切实可行,同时制定有配套的监管措施。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制定以下措施:
政府、景区、旅行社共同制定旅游者行为规范,加大对游客进行宣传教育力度:在景区入口处,免费发放《入园须知》或行动指南,在显著的地方设置电子显示屏播出游览须知及文明宣传短片。在正式游览前,让游客观看通过生动形象的VCR,使游客增长知识,唤醒游客的责任意识,自觉进行文明旅游。[4]
采用奖惩并举,赏罚分明的措施:一方面要对不文明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违规成本,让不良行为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黑名单,对有严重不文明行为游客进行记录,限制其旅游的权利。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增加奖励机制:树立模范,表扬先进。比如,景区定期对表现良好的游客给予票价及服务上的优惠。通过这种引导、激励等方式提升国民的素质,唤起游客的社会责任感。以罚治脏,奖惩结合,已是被国内外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
不断创新,采用人性化管理:柔性的管理更能赢得游客的配合,比如制作温馨提示牌和公益广告;在游客排长队时安排适当的表演,以此转移注意力减少枯燥感;吸引明星参与:明星的言行举止往往是粉丝们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号召,往往也是一呼百应。合理利用明星效应,将文明旅游,保护环境的理念通过微博、微信等现代社交方式柔性的传达给游客。
五、结语
旅游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之一,而我国对于该产业产生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问题频发。因此旅游业参与者应该在分析问题根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采取有效的管理和防范措施,努力降低这些负面影响,使景区和游客达到"双赢"。[5]
参考文献:
[1]傅洋.景区超载不限流黄金周大考《新旅游法》没及格[N].北京晚报,2013-10-08.
[2]李江玲.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
[3]江伟,杨剑.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若干问题探讨[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7).
[4]张文,李娜.国外游客管理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7,(7).
篇5
关键词:实训;nasb;课程设计;QQ群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107-03
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实训又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实训,即“实践”加“培训”,源自于IT业的管理实践和技术实践,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高职院校的某门课程实训一般是学生在一段集中的时间里(1-3周),由指导教师负责组织,根据具体的某一设计题目,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课程实训任务书,下发给学生。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可行性方案、根据方案具体设计制作、运行调试等步骤,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仿真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得到了专业设计方面的训练。因此,课程实训为毕业设计乃至将来的就业奠定了重要的、坚实的基础。《Flas制作实训》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在一个学一期的《Flas制作》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实践。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训时,根据学习理论,利用QQ群构建了实训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分析实训课程
根据学习理论的探究学习方式,结合实训的目标,进行如下分析:
1.分析课程内容。分析课程内容主要是从宏观上综述课程的对象和所做的具体工作。本次实训课程内容分析:Flash是一款非常优秀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其作品以画面精美、表现力丰富、动作流畅、便于播放传输、交互空间广阔等一系列优势,借助网络风靡全球,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和乐趣,在网站开发、多媒体课件、影视制作、MV展示、动画短篇创作、手机动画、游戏设计、公益广告等诸多领域,都大显身手。本次实训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熟练运用Flash软件进行上述动画作品的开发,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集体创作,也可以制作个人作品。
2.分析评价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展课程实训之前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作出评价,该评价属于诊断性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性格、情感等方面。评价的方法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由教师自行组织。例如提问、课前摸底、收集同学反馈、作业分析等方式。
在本次实训中,由于之前开设的《Flas制作》课也是笔者讲授的,结合他们的日常表现,针对他们的平时作品和期末成绩进行了分析评价,基本掌握了学生运用Flash进行矢量图绘制的能力、动画制作的能力、程序设计制作的能力、声音文件编辑设置的能力等。
3.问题的构建。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一是目的性,即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以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使后续的探究活动具有针对性,有助于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二是可行性,即问题的设计要切合实际,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让学生感觉到经过自己或团队的努力能够使问题得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对后续的学习环节产生兴趣;三是挑战性,即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具有探究的价值意义,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才能在不断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思维的求异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本次实训课要求学习者在完成动画作品后要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中要重点阐述如下问题:Flash的应用领域及作品主题的构思(目的性);脚本的设计和场景的布局(可行性);重点介绍动画设计制作中所用的技术和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挑战性)。
4.分析设计情境。情境的设计主要是对要设计课程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虚拟展示等。
在本次实训中,笔者运用了案例教学,在进行实训前教师向学习者展示了一些优秀的Flash多媒体作品,有动画短篇、MTV、交互游戏和课件等,通过这些案例的浏览可以拓宽学生的制作思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设计实训目标与任务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实训要求自己达到的目标有哪些?如果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完成的任务有哪些?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都是学生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无法全部解决的,需要通过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才能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1.确定学习目标。
(1)了解Flash作品的开发流程和制作过程。
(2)熟练掌握对Flash的综合运用。
(3)培养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开发的意识和合作能力。
(4)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将以往所学的知识与本课程综合起来应用于实际设计中,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确定学习任务。
(1)主题明确。本次实训课题内容:用Flash CS3为主要开发工具,设计制作一个完整的Flash作品。参考题目:动画短篇、MTV、手机动画、课件、网站开发、小游戏、公益广告等。
(2)情节完整。最终作品要求有完整的情节,确保作品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所有素材都应该紧紧围绕主题来组织,内容要丰富,具有实效性和趣味性。
(3)媒体形式多样化。完成的Flash作品中要有多种媒体(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的综合运用。
(4)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确保科学与技术性的同时,强调作品的艺术效果,界面美观、色彩搭配合理、动作流畅,符合视觉心理。
(5)配套材料齐全,及时上交。开发作品中要求附有较为完整的说明文件。最后作品上传源文件和可执行文件。
(6)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对整个开发制作过程要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一般为两周。
三、设计实训过程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本课程的实训主要是在校内实训基地――计算机实验室来完成。由于学校机房很紧张,加上设备陈旧老化,很难满足学生连续实训两周的要求,而且实训时间比较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训作品,指导教师一般都是提前很多周就给学生下发实训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制作,好在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的电脑,他们可以在宿舍进行相关学习,这样实训的学生就
很分散,很难集中辅导。为此,我们提出了利用QQ群构建实训平台的构想并实施,效果良好。
1.实训过程。
(1)创建本课程实训QQ群。实训开始前几周委托班长或学习委员创建QQ群,并通告给学生该群群号,学生用自己的学号加上姓名作为群标志加入(在本群中我们规定需使用真名才批准加入)。实训指导教师和两个班的学习委员为群的管理。教师设置群的消息接收方式为接收并弹出消息,可将群聊天内容保存在本地,也要求自己有电脑的学生做同样的设置。完成群的创建以后,就可正式开始该实训平台的使用了。
(2)信息。指导教师利用群共享、群邮件和BBS实训内容、要求和教学通知,在群公告栏设置一些最重要的提醒和教学计划,如实训的时间安排等。将课程实训计划、任务书和参考资料放人QQ群的共享文件夹下,以合理的名字命名并备注说明,同时通过群邮件的功能把实训计划发给每个学生。另外,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的各种网络资源地址等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查到有用的学习资源上传到QQ群共享,供需要的同学下载。必要时还可通过QQ文件传送和QQ邮箱等方式传递学习资源。
(3)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由于本课程实训主要是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所以在实训过程中自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一对一聊天或群聊完成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任务,其中集体辅导是主要的答疑形式。在辅导过程中,注意简单的问题由学生集体讨论自行解决,教师不作解答,当遇到少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教师才参与其中,给予解释和解答。
(4)小组讨论。根据课程实训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很多小组,集体完成实训任务。指导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主题将群内讨论组划分为不同的讨论区,作为小组内部讨论场所。教师也参与进来,指导学生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
(5)远程协助。由于《Flas制作实训》操作性比较强,很多操作步骤、技巧难以用语言描述,当学生出现操作性问题求助时可以通过QQ提供的远程协助功能,由指导教师控制学生的电脑,远程操作演示给学生看,然后再由学生模仿完成。
(6)相互传递文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随时都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上传给教师查看,指导教师提供修改意见后再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这样反复进行几次,最后经指导教师同意完成最终作品。然后在规定的日期把实训的作品上传到群共享。最后按照指定的格式完成设计说明书并上传。
(7)评价数据采集。实训最后考核成绩一般是由平时成绩+作品成绩+说明书成绩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可以将整个讨论过程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课程实训过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2.分析实验结果。经过2007和2008两届学生的《Flas设计实训》,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利用QQ群构建高职课程实训平台是切实可行的。实践表明,我们的实训平台获得了学生极高的评价,完全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很多问题都可在网上解决,而且教师也能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作为考核的一个依据。该平台的建立,拓展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渠道,交流的频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增加了交流的深度,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使师生的心理距离明显缩短,并产生亲密感。
(2)QQ群实训平全可用于课程辅导。QQ群组功能强大,是一个兼具同步和异步交流的讨论平台,教师既可以通过群和学生单独交流,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进行集中辅导,从群的特性看,群更适用于集体辅导。教师在QQ群中集中答疑,不仅节约时间和精力,同时有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而学生习惯于将不懂的问题直接发在群讨论区,更方便交流。
(3)可以利用QQ群冗余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高职学生中,QQ的使用比例是很大的。通过QQ流,因为一定量的冗余信息有利于缓解压力,让枯燥的学习丰富起来,也可以拓展讨论的学习主题,所以要对冗余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发挥其积极作用,营造一种学习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明显的改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在QQ群中获得知识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学会一些重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4)快速便捷传递学习资源。在QQ群平台中,各种学习资源传递快速方便。师生可选择三种不同的途径进行资源的传递和共享:第一,学生或教师可以通过QQ群共享传递和共享资源}第二,学生或教师可使用QQ邮箱粘贴附件的形式传递和共享教学资源,附件的最大限度为20M;第三,只要传收双方都在线,师生可通过QQ文件传送实现。
四、实训评价与结论设计
实训评价是检验学生实训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对情境模块提出问题的研究结果和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得出最后的结论。
1.自我评价。由学生本人对本次实训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按照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具体要求,阐述实训课题的制作背景、具体制作内容和方法、不足和尚需完善的地方。此部分占最后总评成绩的20%。
2.小组成员互评。由学生所在的小组成员对实训作品进行相互评价,主要说明该成员在此实训中的主要工作及其工作的完成情况。此部分占最后总评成绩的30%。
3.教师的评价。教师根据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对他们的评价进行总结性评价,查漏补缺,看学习者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习的效果如何,并提出学习者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此部分占最后总评成绩的50%。
在对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中,我们充分重视评价对学生综合行为能力水平的提高所具有的发展性价值,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选择评价的主体、客体、标准和手段。全方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和态度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将评价从打分和遴选的工具转化为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提高的学习内容,将对自己和他人的成绩进行建设性和批判性的评价。
篇6
关键词:影视资源;高中语文;教学应用;重要意义
影视艺术是多种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积极吸收了文学艺术的优秀部分,而且也融合了音乐、美术、绘画等多方面的艺术,通过故事情节,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生活,带给人们以视觉上的享受。影视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促使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而且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就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对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几点意见,以期与各位同仁交流学习。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的现实意义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手段,加强创新,在实际教学中要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影视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书本上的内容,因为学生的知识面在不断地扩展,教材中的知识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所以,必须要让教学方式更加社会化和多元化。将影视资源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增加教学资源,也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例如,笔者在讲到宋词的时候,在鉴赏李清照的《声声慢》和《醉花阴》前,就适当播放了《一代词宗李清照》的相关视频,帮助学生知人论世,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作的内容、意境以及词人的情感,也更有效地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影视资源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就是这个道理。我经常推荐学生观看“百家讲坛”栏目,有时也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资料。我曾经放映过《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于丹论语心得》等,通过名家的解读、视听的冲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小说单元时,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例如:《林黛玉进贾府》。学习戏剧《雷雨》时,也可以放映电影版的《雷雨》。通过影视的视觉感受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与共鸣。
3.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生活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去感受生活,这就影响了学生健康心智的成长。通过影视资源的课堂引入,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现在的很多电影、电视剧都比较注重表现生活的实际问题,观看影视作品可以促使学生对生活有所思考,对自身有所促进,对品德有所提升。我曾经在课堂上放映过刘烨饰演的《那山那人那狗》,学生在看过之后十分感动,既看到了父子的情深,感受到了人格的伟大,也获得了崇高的审美体验,领悟了生活的内涵。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开展影视资源放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看的是画面,更多的是自己内心对电影的一种评价,这也是自我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有效手段。笔者在课堂中经常放映一些文艺电影,比如:关于梦想的《天堂电影院》,关于社会现实黑暗和人性希望的《肖申克的救赎》等,通过放映这些电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对于人生和生活也有了更理智的判断。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实际应用分析
1.在教学课堂中放映影视作品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放映影视作品,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笔者习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放映一段影视作品,来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如:在讲《三国演义》时,我放映动画版《三国演义》,以欣赏影片来带动名著学习,刺激了学生进行实际学习的欲望,再加上课堂的热烈讨论,与原著的分析、比较等方式,课堂氛围活跃多了,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在讲授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笔者在讲完之后,放了一段有关梦想的公益广告,广告中向学生传达的是一种坚持梦想的精神,告诉学生不要浪费时光。以这样的一个影视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结尾,学生受益匪浅,课堂教学也收到了余音绕梁的效果。
2.合理安排学生观看影视作品
高中学生的学科比较多,学习任务繁重,如果教师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看一场电影或者电视剧,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疲惫的心灵,也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我在放映《当幸福来敲门》时,事先提问:主人公最后为什么能成功?是什么力量让他走到最后?哪段情节最让你感动?学生带着问题看电影,就不会漫无目的。影片结束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和分享,这样就使得观看电影变得有意义了,也帮助学生通过看电影来理解生活,认识人生,而不至于把看电影当作一种娱乐。此外,安排学生写影评或观后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3.影视资源要联系学生生活
教师在将影视资源引入课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所引入的影视作品要联系生活实际,不要脱离生活,让学生感到陌生,如果所选择的电影太过于抽象,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得电影放映失去意义。此外,还应该注意联系教材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在讲完莫泊桑的《项链》之后,我放映了葛优饰演的《卡拉是条狗》,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生活的艰辛和小人物命运的悲惨,这就很好地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如:在讲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之后,我放映了《士兵突击》,二者都讲述一个人在逆境中如何坚强地活下去,如何勇敢地接受现实。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学会了史铁生的乐观,也学会了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达成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将影视资源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也是一项极其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起来。把影视资源合理地引入语文教学中,既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沙莎.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鉴赏探究能力的培养[J].科技教育,2010(12).
[2]邹静.浅谈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10(10).
[3]连仕超.影视资源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
[4]吴晴萍.论影视资源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7(4).
篇7
关键词:基层;廉政文化;对策建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筑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一、博野县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博野县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与加大反腐倡廉工作有机结合,使廉政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更加贴近博野县实际、贴近工作与生活、贴近干部群众,廉政文化的社会覆盖面逐渐扩大,说服力和感染力明显增强,形成了廉政文化建设“七进”(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医院)的工作格局,在全县形成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注重“三个到位”,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博野县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廉政文化联席会议制度,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态势。二是制度保障到位。精心策划廉政文化建设内容,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博野县廉政文化“六进”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工作目标、方法步骤、具体措施,让组织者明白怎么做,让参与者明白做什么。三是宣传发动到位。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及时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系列信息,通过博野廉政在线、博野县政务公开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网站、博野县电视台等媒体全方位、立体化报道廉政文化工作组织开展情况,在全县营造了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廉政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2.突出“三个带动”,抓好廉政文化“六进”工作。一是借力带动。结合新农村建设、党务公开、创先争优等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工作。在家庭,以干部家属为教育重点,通过举办家庭助廉座谈会、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评选十佳廉内助等活动,把反腐倡廉的意识和观念渗透到家庭生活中,促进尊廉崇廉践廉社会风尚的形成。二是试点带动。本着试点先行的原则,先后培树了县工商局、交通局两个市级示范点和兴华小学、大北河村等16个县级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并根据各单位实际,制定下发了示范点建设标准,要求示范点建设做到有计划、有制度、有活动、有场地、有氛围,努力做到“创建一个,带动一片”。三是示范带动。2014年,在工商局召开了博野县廉政文化进机关现场观摩会,组织全县各单位到廉政文化“六进”工作先进单位进行现场观摩,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3.坚持“三个结合”,推动廉政文化繁荣发展。一是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紧密结合。组织举办了廉政书画征集展览、廉政文艺节目汇演、“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演讲比赛、博野县廉政文化暨警示教育图片展、廉政公益广告创意征集、反腐倡廉教育征文、廉政短信征集、反腐倡廉知识竞赛、唱红歌等活动。二是将廉政文化建设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注重将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本土化,切实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与宣传部、电视合开办《我们身边的道德模范》专栏,大力宣传全县各行各业涌现的先进典型。编写了《农村干部预防职务犯罪手册》,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农村干部。三是将廉政文化建设与拓展平台紧密结合。开通了“博野廉政在线”网站,充分利用各栏目版块,全面推介博野县反腐倡廉工作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就。强力推进电视平台建设,联合宣传部、检察院、电视台等单位先后在博野县电视台开办了“廉政空间”、“法在身边”、“我们身边的道德模范”等专题栏目,搭建教育平台,扩大廉政文化的宣传范围。
4.实现“三个转化”,彰显廉政文化成效。一是廉政教育内容系统化。将理想信念教育,党纪法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及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等融为一体。对党员干部进行全方位、系统化教育,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法纪观念,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廉政文化建设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使廉政文化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廉政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三是廉政文化活动经常化。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教化、悟化、感化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为此,我们坚持把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坚持经常抓和长期抓,做到常抓常新。日前,领导干部讲廉政党课已形成制度化,廉政书画展览已面向大众化,廉政文艺演出活动已步入常态化。
二、经验与启示
总结博野县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经验和实践,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是廉政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前提。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个或几个部门很难取得最佳效果,必须要整合资源、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形成合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才能事半功倍。
2.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是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廉政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统筹谋划抓普及,突出特色抓亮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才能不断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3.立足实际,争创特色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廉政文化建设能否收到实效,关键在于是否尊重实际,充分考虑党员群众接受程度。必须善于挖掘和整理本地宝贵的廉政教育资源,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使广大干部群众乐于参与,易于接受,才能增强廉政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博野县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廉政文化的内容存在认识模糊,理解不够全面的问题。二是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内容一般化、形式单一化、缺乏时代气息的问题。三是工作部门合力有待加强,气势氛围不够浓厚等等。下一步将以执行力亮剑活动为契机,认真查找博野县廉政文化工作中的短板,积极探索创新,确保廉政文化收到实效。
1.要在提高对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上下功夫。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明确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和目标要求;大力宣传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切实加大典型培树力度,进一步规范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真正做到用廉政文化建设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要在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要深入调查研究,找准本地廉政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敏锐把握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和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选择新颖、通俗、有效的载体,拓宽工作思路,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博野廉政文化名片,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
3.要在积极探索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廉政规章制度,靠制度管人管事,提升社会对廉政文化的认知感、认同率,着力解决廉政文化建设深层次的问题,不断巩固和扩大廉政文化建设成果。
(作者单位:博野县纪委监察局)
参考文献:
[1] 谭东华等,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难点及其探解[J],学理论,2012
[2] 郑又贤,廉政文化建设的难点及其探解[J],东南学术,2007
[3] 秦馨,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现状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11
篇8
关键词:雾霾问题;政府管理;治理措施
1、雾霾问题的现状
1.1雾霾问题的环境现状
2015年3月,一部时长为103分钟的调查视频占据互联网的搜索头条,这就是前央视主持人柴静自费百万拍摄的纪实性雾霾调查视频《穹顶之下》,视频一经播出,关于雾霾问题的讨论顿时就炸开了锅。据2015年国家环境部的雾霾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有33个城市都发生了重度及以上的污染,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雾霾天气。雾霾这一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但对雾霾问题开始重视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尤其是在这个视频播出之后。透过我们的周围生活以及相关的视频和数据,我们可以感受到雾霾带来的严重影响。首先,要肯定的一点,雾霾问题基本全部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我们可以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工业污染,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燃油和燃煤为主,以天然气和新型能源代替以上两种能源在当下来看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代价过高,很多企业不愿意也不可能去承担这些责任;②交通污染,在一线城市尤为明显,中国的城市倾向于“一城独大”的格局,例如首都北京,伴随经济发展引发的交通污染明显在城市环境问题中占了很大的比例。③大气的地域性特点,雾霾原先是因为大气不流动而引发大量空气中的悬浮微颗粒的聚集引起的,因此在雾霾更加严重的北方地区,空气的湿度低,灰尘大很容易被车流等带动形成区域性的雾霾,在这一点上,南北方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柴静拍摄视频的初衷是因为自己还未出生的女儿居然诊断出了良性肿瘤,这一点深深震撼到了她。雾霾的恶性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简单列举出以下几点:①身体健康,主要是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的影响,另外,发生雾霾的气压和气温一般都比较低,容易诱发高血压病。②心理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面对雾霾时,我们常常会感觉烦躁不安,当然长期出于这种状态下容易引起心理抑郁,再有一点,在对雾霾爆炸性关注的同时,我们也会对其形成一些三人成虎的夸张推测,造成普遍性的社会阴影和心理影响。③交通影响,我们都知道,大雾天气下的能见度过低,所以极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当然还有严重的交通堵塞。
1.2雾霾问题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调查研究,在对这些研究进行比较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些具体的研究方向及研究现状,现综述如下:①典型区域性研究,这类研究的文献最多,研究范围可控,而且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可靠性更高,但这些研究的不足在于地域性太强导致无法进行类似的拓展。②措施性研究,此类研究的相似性极高,大量研究报告的结果措施无非是针对社会、企业、政府这几类群体提出,其中针对政府管理方面的措施研究有很大的类似,比如政府的联防联控措施。③概括性研究,这类研究的实行性自然没有前面两类研究的高,普遍性的研究只能是泛泛而谈,但这也为后继者提供了一种不错的研究框架。
2、雾霾的公共性
雾霾的危害是如此的大,那么谁应该为此而买单?是政府、社会还是企业?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雾霾问题的性质,它是由很多不同的人为因素引发的,波及到整个社会,牵制着国家经济长远发展,也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这种影响无国界和种族的区分,它一视同仁。我们可以得出答案,它是公共性的,不可抗力的,任何人都要接受的。公共性是一种基于物的规定性,它是存在承载主体的,因此,每个人、每个群体、每个单位、每个国家都应对雾霾问题负责,当然这种责任是分国界和种族的,也是分不同群体的,在一个国家里至少有三类机构或者单位可以对其负责:政府、企业、NGO组织。当然有些部门也提出了一个含糊的“全民买单”,反过来我们可以从雾霾的成因以及影响来看,污染的造成主要是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和城市交通引发的,而在我国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中,政府才是领头羊,政府的管理机制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就是那个“发”,这个重担的核心仍然在于政府。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称的,政府掌握着公共权力,理应为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提供保障。空气作为一种纯公共物品,是存在极大的“外部性”的,这就很容易造成很多企业及组织的“搭便车”行为,显然对于雾霾治理没有丝毫的帮助,因此,政府应该使用好自己手中的公共权力来防治雾霾,早日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持续发展”。
3、雾霾治理中的政府管理
3.1我国政府管理现状
当下我国政府针对雾霾的管理是以法律和政策为核心,辅之以必要的惩戒措施。在政策方面主要体现在引导和监督,提出了“谁污染谁治理”、“污染者收费制”、单双号限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等政策规定,这些规定也被付诸到了实际行动中,例如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城市地区都会定时出现洒水车,降低扬尘清洁空气,并且在2008年奥运会以及2015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曾提出以建设“中国蓝”为目标的“奥运蓝”和“APEC蓝”,这体现了政府一定的治理决心。在法律方面,以《大气污染防治法》为中心,在1996年和2012年先后通过并完善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气污染方面的法律从宏观的明确责任、监督管理等制度的建立逐步推向了具体的标准设定,将PM10和PM2.5值的先后纳入了空气质量的检测标准体系中,并在近几年陆续出台了《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细节规定。在宣传方面,近年来在媒体推出的一些公益广告的牵引下,人们逐渐接受了以绿色环保循环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观,并且在NGO组织及社会个人的调查宣传中引发了人们对雾霾为每天的深思,正如某一报纸所言,中国的治霾过程势必是一场全民战。
3.2国外政府治理的经验
在大工业时代,英美等国家也曾出现过严重的雾霾污染问题,但这些国家并没有选择持续的忍耐,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积极地应对这一问题,是工业化进程中被污染的环境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并且在后来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将环境污染的防护治理纳入到其中。其治理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1)完善且系统的立法,明确监督机构、责任对象、奖罚措施、排放标准等一整套从生产到结束过程中的法律护航。英国早在工业革命期间就制定了阿尔卡立法和公共卫生法(又称为“伦敦法”,主要针对伦敦烟雾事件而颁布),1956年颁布了专门针对大气污染的《清洁空气法》,并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美国于1955年颁布了《空气污染控制法》,1963年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颁布了《烟尘限制法》、《公害对策基本法》、《环境基本法》。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对大气污染治理成功的国家都形成了一个合理细化的法律体系。
(2)控制工业污染,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他们果断的关闭了很多依赖于燃煤燃油的工厂、发电站,或者将这些企业迁至其他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追随世界科技技术发展的浪潮,推动对新能源的研发、探测、发掘,并依靠新能源的使用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2011年,英国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天然气、石油比例已经调整为:1.8:30.7:45:19.8,已初步实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绿色改造。
(3)提倡公民参与治理,实现低碳绿色生活。在治理过程中形成政府牵头、全民监督的实效防治机制,提高公民的监督积极性,并且通过诉讼等形式形成防护治理高效的保障。倡导人们绿色出行,限制私家车,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习惯。
3.3我国政府管理的缺陷
我国政府的治霾过程当然有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以上发达国家,依然表现出了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不完善。
现行的治理政策和法律大多是以大气污染这样的综合治理为主,鲜有涉及到关于雾霾的具体治理方案,我国的政策王往往单一化,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或者经济手段,很难形成一个多管齐下的平衡状态,缺少多种手段间的协调,而且在法律的设立中存在漏洞,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就当下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政策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2)政策和法律的实施困难重重。
我国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是不同步的,因此很难设立一个具体的治理标准,有些地方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另一方面,政府责任的缺失导致政出多门却无法有效的推行,尤其在大气治理方面,主要依靠中央政府行政命令的力量,所设立的机构间存在权责交叉、相互推诿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政策在起步阶段就已经开始残缺不全的状况。再有,政府相关部门监督不力,统一监管的部门和分管部门之间存在权责不清的关系状态,由于权力的分配不合理,很难调动地方监督机构的积极性,非政府部门和公众监督力量薄弱,这使得政策在实施阶段又打了折扣。
(3)治理标准和政绩体系有失偏颇。
我们很难拿出许多治理成功的例子,政府也难以下达具体量化的指标来控制和治理雾霾,而且治理标准的设定一般太过于依赖主观经验,没有经过深入的实地考察就下达一个虚化的指标,对于治理毫无意义可言。再有,传统的国民经济评价体系主要在于看GDP的成长速度,政府官员的政绩也主要依靠这一点,但是,随着世界绿色经济的迅速崛起发展下,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评价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无法真实反映社会的发展状况,如果我国依旧坚持这种绩效体系,只会形成畸形的经济发展态势。
(4)政府没有将全社会的环保力量调动起来。
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的参与度过低,而且在某些方面作秀成分严重,实际行动则寥寥无几,在很多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在大气治理中的所贡献的力量是巨大的,庞大的组织和资金投入上均是我国现阶段无法企及的。我国公民对雾霾也只是处于一种了解状态,未接触到很清晰的宣传,虽然在监测数据方面做到了公开透明,但没有调动全体公民的参与力量,每个人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让人们看到自己在治霾过程中的权利,忽略了大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针对政府的治霾建议
4.1政府的治霾责任
雾霾的治理具有杂糅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政府在治霾过程中应该建立一定的责任联动机制,具体有以下几点构成;
(1)建立系统化的行政监督和协助制度,完善环保法律体系。首先,一定要避免政出多头,无人负责的局面,这就要求各部门之间形成一种科学的分工和灵活的协作,在一级政策的指导下对雾霾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和高效处理。立法机关应着眼于更加具体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良序循环,有法必依;(2)依靠新常态,发展绿色GDP。根据十的“新常态”指示,要在不断地否定之否定中前进,改变经济发展的唯GDP模式,急需改变的是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价体系,可以将绿色发展指标纳入到其中,促进绿色产业经济在国民产业中的占有比例,逐步取代粗放的政绩评价模式。再有一点,政府应该加大对我国能源结构的改革,大力开发新型稳定安全的能源,减少污染源,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的强力政策和企业的配合才可以完成。
4.2政府引导下的多元治理
政府应加强对民间的雾霾问题宣传工作,激励更多的民间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加入到这个治霾大军中,通过政策透明度和公民监督权力下放来团结一切致力于环保的力量。在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观念的输入来做长远的治霾准备,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起来,就会形成一道坚固的抗霾战线。
4.3政府间的联防联控
联防联控主要是应对雾霾的区域不稳定性,以区域合作为主线,提出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指导区域合作、探讨区域性规章制度、政府间协议在区域合作方法上的应用等等,这是区域间治理的关键,全国各省市政府应该尽量避免孤军奋战,通过彼此间政策行动合作来形成一张全国治霾的网络,在这之间应加强资源和资金的共享帮助,在环境问题治理上是没有你我他之分的。
5、政府管理的展望
我国的治霾工作必定是一项长期持续的艰苦战斗,纵观国际历史上的发达国家治霾经历,我们应该树立长期应战的心理准备,其中,政府管理的核心作用应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治霾是必须的,不论在什么时候,这个任务都必须完成,通过这政府引导对其形成有效治理,将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巨大的帮助。十以来,中国经济已经走向改革深水区,但是在环保这一块上面,政府做的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新常态的指向一样,政府的管理目的就是为了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提升,民生保障更加完善。雾霾问题涉及的不仅仅是国民产业问题,还切身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这对政府管理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然也是一种很好的政府管理能力的证明,权利与责任是成正比的,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政府应当挑起这副担子。
作者:寇冠彪 张海娟 单位:北京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明.我国雾霾治理的政府责任研究[D].郑州大学,2015.
[2]蔡守秋.从雾霾论公众共用物的良法善治.[J].法学杂志,2015.6
[3]王树翠.浅谈雾霾的成因及政府治理雾霾的对策[J].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报,2015.
[4]李征.北京市雾霾污染的联防联控法律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
[5]肖娜.我国环境管理的政府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4.
[6]白洋,刘晓源.“雾霾”成因的深层法律思考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
[7]刘菲.多中心治理视角下H省雾霾治理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05).
[8]柳玉清.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D].武汉理工大学,2014.
[9]于水,帖明.变化环境下的地方政府雾霾污染治理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5(06).
[10]储梦然,李世祥.我国雾霾治理的路径选择[J]安全与工程,2015(05).
篇9
基金项目: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网络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中心项目:网络
>> 宁波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 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贵州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现状和建议 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品牌营销分析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路径探究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疆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重庆市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研究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郑州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策机制研究 我国农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议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现状及发展 农产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困境探析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研究综述 甘肃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问题研究 地理标志保护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重庆市工商局随即率先在全市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开展“走近企业”服务、“商标上山下乡进库区”等系列活动,鼓励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积极投身农产品商标战略,力求克隆涪陵榨菜“公司+农户+品牌”的模式。2009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商标战略的意见》,明确重庆将大力实施地理标志富农战略;2010年,又实施了《商标发展奖励补助办法》,成为全国唯一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对地理标志注册人进行奖励政策的省市;2012年3月,重庆市工商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国率先实行地理标志申报推荐制度。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重庆市工商局大力扶持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仅2011年新增地理标志51件,超过以往历年总和,增幅全国第一,总量达87件,在全国排位跃居第四,直辖市第一。其中“涪陵榨菜”证明商标2010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Fuling zhacai”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预计到今年底,重庆市地理标志总量将突破100件,两翼17个区县都拥有一件以上的地理标志[1]。
在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后,重庆市质监局积极推进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对利用产自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按照传统工艺在特定地域内生产的、质量特色或者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其原产地域地理特征的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在近7年的时间内,在质监部门的努力下,成功申报了“忠县柑橘”、“万州红桔”、“南川方竹笋”、“奉节脐橙”、“酉阳青蒿”、“江津花椒”、“石柱黄连”、“忠州豆腐乳”、“合川桃片”共计9个地理标志产品,已在重庆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地理标志产品的一套培育思路:采取挖掘历史渊源、严格遵循质量标准控制生产过程、保持独特品质优势的方式,确保申报成功率。
农业部于2007年颁布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确定对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实行专门地理标志保护,该办法是第一个直接针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部门规章,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标志使用和监督管理进行了细致规定。由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不收取费用,申报期限相对较短,保护针对性较强,自开始申报以来就迅速在全国得以推广,对规范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使用,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和特色,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来自重庆市农委的消息称,从2008年7月,武隆高山辣椒获得重庆第一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开始,到2012年10月,重庆已获得蔬菜类产品10个、经作类产品11个、畜牧类产品6个、粮油类产品1个、水产品1个共29个由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且2011年、2012年全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抽检合格率均为100%[2]。
(三)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重要作用
重庆地区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不断增多,为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地理标志注册明显提升了农产品价格。全市87件地理标志在注册后,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巫溪“大宁河鸡”在注册前,单价为16元/公斤,注册后达40元/公斤,价格上涨150%;“永川豆豉”注册前3.5元/公斤,注册后单价为6.5元/公斤,增长86%。
第二,地理标志注册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随着地理标志产品单价的大幅提升,农民收入随之也大幅增长。“南川方竹笋”注册前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1 575元,注册后增加到5 246元,增长了233%;酉阳“麻旺鸭”为当地农民带来的年收入从注册前的800元增长到2 200元,涨了175%。一些地区地理标志产品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石柱、开县地区,“石柱黄连”和“开县龙珠茶”两项产业所带来的收入分别占当地农民年收入的84%和91.2%。
第三,地理标志有力带动了农民就业。全市87件地理标志产品共带动了658.8万农村人口就业。“涪陵榨菜”带动约68万人就业,占当地总人口的60%;从事“江津花椒”种植生产人员达61万,占当地总人口的41%;“巫溪洋芋”种植人员达26万人,占当地总人口的49.1%。
第四,地理标志促进了农产品出口。全市共有丰都肉牛、涪陵红心萝卜、石柱长毛兔、涪陵榨菜等16种地理标志产品出口国外,2011年实现出口额约13.65亿元人民币。其中,“丰都肉牛”、“涪陵榨菜”两个地理标志产品2011年出口额分别达到6亿元人民币和1亿元人民币[3]。
二、重庆市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利用对重庆市的农业产业发展、区域品牌的建立以及地方知名度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通过对部分地理标志的调研以及大量的文献检索发现,在地理标志的申请以及保护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在产品推广和运用上,并没有用好、用活,没有真正让地理标志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大量的“金字招牌”仍在躺着“酣睡”。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知名度整体较低
在重庆100余件农产品地理标志中,除“涪陵榨菜”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合川桃片”、“永川豆豉”等略具市场知名度以外,绝大多数的重庆农产品在国内仍属籍籍无名,一些产品甚至在市内的知名度都不高。一些农产品在获得地理标志注册后,并没有建立健全使用管理制度,导致地理标志品牌市场影响力低,农产品经济效益不明显。一些地理标志农产品个性不够鲜明,同质化倾向严重,经营者不注重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缺乏品牌创新思维,没有进一步走深化品牌发展之路,不能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进而提升产品市场知名度。甚至有的农产品取得地理标志商标之后,根本没有进行使用,品牌之路走得十分艰难。根据我们对重庆市区新世纪等大型超市的走访调查,发现即使在本地市场,也有超过80%的授标农产品没有进入销售渠道,而进入超市货架的一些农产品,如“梁平柚”等根本没有使用相应的地理标志标识;同时,有逾九成的受访群众不了解本地有多少、有哪些授标农产品。
(二)授标农产品质量规范化程度较低
质检与农业管理部门均要求地理标志农产品按照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操作,质量达到相应的技术指标,但客观上在重庆市保护范围内的农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达到这些质量技术指标的。一方面,由于重庆地区以丘陵、山地为主,农村普遍实行单户种植,面积小、科技含量低。部分农民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思想的影响,对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种出来什么就卖什么的状态,很少进行深层次的产品开发。另一方面,目前重庆农业标准化水平还不高,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础设施和检测手段落后,一些特色农产品科技攻关不够,产品质量不高,管理水平较弱。与此同时,一些优质的授标农产品还受到大量假冒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冲击,以奉节脐橙为例,不仅一些外地脐橙冒充奉节脐橙,本地一些不属于保护范围的脐橙品种也公然打着“奉节脐橙”的名号进行销售。
(三)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使用未落到实处
重庆相当地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普及工作还停留在政府层面,宣传引导力度不足,存在“农民不认识,企业不爱用”的尴尬局面。根据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即便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多年的农产品,在保护区内仍有超过一半的农民不知道地理标志为何物,以及它和自己的产品有什么关系,故难以对其加以培育和保护,更无从谈起对产业链的延伸等后续发展。如“石柱黄连”、“南川贡米”这些比较知名的地理标志产品,产区老百姓只知道其知名度高,是“土特产”,对于地理标志这个词非常陌生。基于地理标志具有的“外部性”特点,它属于区域内共享的公共资源,目前我国各地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相关工作绝大多数是政府行为。因此不少企业都将地理标志的使用、维护视为政府职责,而非商业行为,与己无关,除非有关部门强制要求,否则缺乏主动使用地理标志的内在动力。并且,一个地理标志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发展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短时间内难以显现其对品牌价值的推广作用,大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财力对其进行推广之后,再与他人共享品牌利益;中小企业由于可以“搭便车”获得额外的品牌收益,自己投资的积极性也不大。
(四)重注册,轻使用,后续发展乏力
地理标志的申请保护在重庆各区、县之间存在着工作上的竞争,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数量成为衡量地方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地方政府在地理标志的申请阶段均十分重视,在2010、2011年持续出现注册井喷状态,但是多数是为了申报而申报,没有制定后续的推广计划,实现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行政力量主导下,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往往是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协会”、“技术推广站”甚至“管理办公室”申请,这些机构往往既缺人员,又无资金,也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从理论上来讲,地理标志应该由行业协会来主导,但是目前很多行业协会组织只是为了申请地理标志保护才成立的,大多只是流于形式,参与者寥寥,除了收取许可费用外,缺乏对被许可企业统筹规划能力的监督管理,造成商标使用随意、产品质量差的百合产品流向市场。
三、完善重庆地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建议
(一)政府主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政府具有全局上驾驭和组织经济活动以及总体上宏观把握经济信息的优势,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落实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应做好以下几件事:第一,从区域整体和全局利益出发整合区域资源,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订相应的规划与战略。着力摸清本辖区内的名特优农产品资源状况,积极扶持其申报;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农户+商标(地理标志)”的产业模式,统筹考虑多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根据其不同特色和所处的成长阶段,整体打造产业集群。第二,立法层面逐步整合工商、农业、质检三套地理标记保护制度,执法层面建立协作运行机制。结合重庆实际,各级政府应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工商管理部门牵头,农业、质检、知识产权等部门配合的地理标志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协调,避免出现重复申报,浪费行政资源,又容易产生矛盾冲突而难以实施监管保护的问题。第三,建立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大打假力度,在引导规范地理标志许可使用行为的同时,对印刷企业、纸箱销售商、商品经销商等进行检查,为地理标志的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二)行会主管,打造管理运行平台
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持有)主体的培育、扶持和发展,尤其是加大对具有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发潜力的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从长远来看,单纯依靠政府职能部门是不够的,为避免出现将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演变为地方保护和行业之间不正当竞争的情况,必须逐步培育规范的行业协会和中介、自治组织,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一是逐步建立行业协会组织管理体系,依据其比政府更了解市场,更能积极地维护本行业利益的优势,进行地理标志申报、保护工作;二是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社的创建活动,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佳、产品特色强、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好示范社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充分利用中介组织信息渠道广、专业人员多、服务方式灵活的特点,促进其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和保护工作中作用的发挥。
(三)鼓励引导,提高认知使用意识
首先,加快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战略。各级政府或标志持有人应积极组织、帮助地域范围内的生产经营者开展营销,通过构建信息网络平台,组织参加各类产品洽谈会、展销会,投放公益广告等多种手段拓展营销渠道,创造营销机会。其次,加大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独特人文历史的挖掘和宣传,提升产品文化内涵,树立文化精品品牌;将农产品地理标志与旅游农业、体闲农业、体验农业、文化农业等结合,将单纯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转化为富有创意的文化产业集群。再次,各级政府或标志持有人应该制定方案,将地理标志的宣传工作具体到部门和负责人,尤其是宣传工作要落实到村,促进农户树立并强化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意识。最后,建立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激励机制,以适当方式表彰奖励生产经营和标志使用规范的企业,并在项目资金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扶植一批龙头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鼓励一批产业化、品牌化运作较好的地理标志商标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
(四)规范使用,保障产品质量特色
地理标志依附于特定农产品存在,必须保证特定农产品的特色和质量。具体措施包括:第一,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切实保证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特色。第二,对生产经营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管理体系、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包装,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一律禁冠地理标志名称。在此基础上,发挥独特的生产方式和工艺的控制优势,突破常规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第三,加强产地管理。各地要对登记产品的产地实施跟踪检查和动态管理,重点检查产地环境是否发生变化、产地范围是否擅自扩大,发现问题要责令限期整改。最后,要加大对恶意混淆、误导产源地甚至抢注、仿冒等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监督效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放眼国际,积极开展国际注册
地理标志对于农产品的溢价作用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欧盟贸易司2005年在欧盟市场的调查表明:40%的欧盟消费者愿意多花10%的价钱购买有原产地保证的产品;调查还同时显示了欧盟消费者普遍认同带有“受保护的地理标志”标记的产品。其中,37%的消费者认为该标记代表质量,17%的消费者认为该标记代表传统,56%的消费者认为该标记代表安全性和来源[4]。这一调查结果充分显示了地理标志对国际市场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在谈及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利用和保护时,必须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眼光,为农产品将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前做好准备。具体做法就是根据有关国际条约和外国的法律规定申请地理标志的注册或者申请商标注册,并加强使用管理。可采取两种途径:一是逐一国家注册,即我国地理标志申请人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逐一办理注册手续;二是借助国际条约进行地理标志国际注册,如根据《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以及中国《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由地理标志申请人以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在马德里国际注册体系成员国进行注册。
参考文献:
[1]严薇,田晓艳. 搭地理标志顺风车 农产品变金凤凰[N].重庆商报,20120419.
[2]董亿.重庆新添八个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N].重庆晚报,20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