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大全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诗歌大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安全;大学生
作者简介:张惠华(1954- ),男,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第二语言习得、英语教育;高腾(1982- ),男,山东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16-03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以塞缪尔·亨廷顿和弗朗西斯为代表地一批学者以“文明的冲突”、“文明的终结”等观点来诠释文化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1][2]。文化安全议题正变得日益突显,比较高等教育学家菲利普·G·阿特巴赫也指出:“传统的学术中心变得更加强大,并且越来越集中于北方的英语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以及欧盟中的大国(主要是德国和法国,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意大利和西班牙)。中心国家的准则、价值观、语言、科学革命和知识产品主宰、挤压着其他观念和实践。”[3]
近年来,我国学者从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和潜在的威胁出发,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特征、原因、以及面临的问题等诸多方面都做了细致的探讨,同时,学者们大都从全球化的视角论述我国正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突显了文化安全对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但是从文化安全的视角对目前大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文化安全教育的缺失现象学者们关注还较少,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思路。文化作为大学的核心基石,大学的文化趋向应该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也指出:“大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的象征就是文化,大学的现代化首先是大学文化的现代化”[4]
笔者拟从文化安全的视角,综合运用定量考查和定性分析,对天津两所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认同程度及文化自觉意识做出个案研究。
一、文化安全、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对文化安全和文化认同,学术界目前还没有达成明确的界定和厘清。笔者认为:文化安全以及文化认同的共同基点是文化,二者的内容界定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入剖析。
“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要追溯至西汉刘向的《说苑》:“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是“文治教化”之意,包含有“以文教化”和“以礼驭民”的意思[5]。而西方学术界对“文化”一词的释义则更为繁杂[6]。西方历史中,拉丁语“Colere”承载着最初的文化本意,起先为“耕作”之意,之后, 西方“文化”一词的内涵与外延渐渐铺展开来,在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Edward Burnett Tylor)的《原始文化关于神话、哲学、宗教、艺术和风俗的研究》一书中,文化被系统性地表述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人种学而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7]。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8],文化作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现象,具有多种维度,涵盖社会活动各个方面。基于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在此选取西化文化(相对于传统文化)影响和承载的重要个体角度出发,把文化界定为以下七个维度:生活方式、消费性娱乐艺术、文艺性文学艺术、风俗节日、价值观念、语言文字以及宗教神话。
文化自觉是在“文化反思”概念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由社会学家在《跨文化的“席明纳”—文化价值再思考之二》一文中提出。他认为“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9]
先生从全球化背景下阐述“文化自觉”或“文化自觉意识”这一概念,重点强调了保持文化自主性、兼容性的必要性。笔者认为,“文化自觉”应包含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以及对自身文化的“大力弘扬”。文化自觉虽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但是对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而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化自觉体现了大学生对文化的自我觉悟和觉醒,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反思,对国外文化的借鉴与批判,进而参与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在信息传播电子化的当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以下简称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是否加强了对西化文化(包括欧美和日韩文化)的认同,这种强化如果存在,是否是英语学习深入的一种表现,或者仅是一种文化发展融合的自然过程;在两种差异化显著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化文化)之间,受试对象更倾向于选择前者还是后者,或者受试对象在何种层面上更易达成对外来文化的认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是否具有文化安全的意识以及他们的文化安全意识程度如何。
(二)研究假设
假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强化了对西化文化的认同,但这种认同主要是经济转型时期消费性文化流行所引起的一种表层文化认同[10],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对这种类文化认同意识的强化作用并不明显;如果剔除消费性文化因素影响,大学生对西化文化的认同要低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研究方法及受试对象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定量和定性两部分,分别采用了问卷调查、交流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数据材料的采集和分析工作。
根据分层抽样的原则,本次调查对象为随机抽样的两所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六个院系,并做到社会科学及文史哲专业和自然科学及理工科专业的平均分布。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有效样本为378份,男性213人,女性187人,年龄分布为18~25岁,所得数据全部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17.0进行处理。
(四)实验工具及数据采
1.问卷设计。调查问卷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为受试者基本信息,包括学籍号、性别、年龄、专业、大学学习阶段、英语学习年限;二为考察学生对西化文化(即欧美和日韩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阈值,测试问卷涵盖七大子域,共30个问题,同时为保证数据采集的简易性,问卷采取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Lickert Scale):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不确定,4=同意,5=完全同意。对西化文化认同测试项的实验结果会通过对传统文化认同对应测试项的实验结果获得比照和验证。
2. 问卷内容。(1)问卷的信度。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原始问卷信度进行数据分析并做了二次修订,最终修改后的问卷信度达到0.734。依据Cronbach’s值判断,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7以上适合做量表分析;(2)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利用KMO(Kaisa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检验模型各变量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最终得到KMO=0.708; Bartlett球型卡方值为1655,球形检验显著,自由度为595,显著性(sig)0.000,为明显显著,表明问卷矩阵中各子要素之间有诸多共同因素,适合做因子分析;(3)公因子分析。运用通用的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正交旋转法(Varimax)和斜交旋转法(Oblimin)归纳公因子,并依据特征值,碎石图检验结果,经过尝试分析,最终确定提取7个公因子,累计解释方差和达到70.80%,7个因子能够反映研究问题所需的大量信息,而又不重叠。最后通过对照问卷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笔者得出大学生对西化文化认同的7种类型(如表一所示)。
三、研究结果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与西化文化认同的比较
采用平行问卷测试模式以对比验证大学生对西化文化的认同程度是否得到了横向对比模式下来自传统文化的认同数据支持,笔者采用的李克特量表形式,所得均数的极值为15(如图一所示)。
平行问卷测试模式同时包括了上表中所述的七个维度(公因子),通过直方图我们可以判断,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和西化文化认同并不具有绝对的负相关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方式、消费性娱乐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公共因子测试中,两者负相关性体现的相对显著;而其他因素,诸如传统文学、语言文字方面,大学生仍然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也进一步证明了笔者最初的假设,西方消费性文化因素的影响要大于西方历史性文化因素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
同时笔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考察两者之间是否有差异(见表二)。
根据方差齐次性检验结果:F值为0.038,显著性概率为0.837,因此两组方差差异不显著,因此通过考察t值-4.483,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在0.3~0.5之间,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和对西化文化认同处于一种弱负相关关系。
(二)非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认同的组间差异
在综合访谈、问卷定性分析以及深入考量数据统计结果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性别”、“英语学习年限”和“大学学习阶段”作为自变量,文化认同的因子值为因变量,对不同组别的文化认同趋向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
1. 学习年限与文化认知趋向。由表三分析结果表明,“学习年限”下所示的一年级和四年级对文化认同有显著的主效应,大学刚入学时期对母文化的认同度要大于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度,而这种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学学习以及生活阅历的增加出现了一种倒置。
结合笔者对受试学生的定性问卷考察以及访谈结果,做出了以下尝试性的分析,首先是地理位置因素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及偏远地区,他们大学之前缺少有效的西化文化输入渠道;其次社会生活圈的变化,大学之前的学生生活圈局限于老师、同学及少数亲戚朋友之间,大学之后这一局面发生了转变,使得他们信息的接受源呈现爆炸式增长;再者学习内容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使大学生接触到了前沿的理论知识,思维变得开阔,也有接受新事物的意愿。
2.学习专业与文化认知趋向。不可否认,通过英语的学习能够影响学生的文化身份,Giles H. & P. Johnson(1987)也指出,第二语言的学习会影响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身份[11]。语言是文化身份的外在表征[12],是文化身份的重要表现手段[13]。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具有显著的双重文化身份[14]。
但是,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是否也表现出同样的文化认同程度。笔者挑选了社会科学专业和自然科学专业两个变量,对两者之间的文化认同做了独立样本 T-test检验(如表四)。
根据上表所得数据可知,文科专业学生对两种文化认同趋向的差异显著性(0.005﹤0.05)要远远大于理工科专业学生,通过定性分析以及访谈结果,笔者推测,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归咎于诸如性别、知识构成和行为情感等诸多因素,对这一发现的可靠程度有待进一步的梳理鉴别和分析。
四、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的西化文化认同状况个案的简要分析,所获得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多元文化有着开放的胸襟,同时对本土流行文化发展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但对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位置关系普遍没有明晰的架构意识。这种文化并存的局面是否让年轻一代产生文化焦虑,是否会让他们陷入民族身份认同危机?
按照李庆本的观点:“文化的核心价值构成文化的深层结构,主要是指使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民族信仰和价值趋向等等,而语言、艺术、宗教、哲学等则是它主要的客观性载体”[15]。对身份的双重认同,Bosher曾对100名苗族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新入学的大学生在没有放弃他们本土文化及民族归属感的情况下,能够适应学习异国文化,并能发展其双重文化身份[16];而且通过本文分析证明,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追求多是一种消费性、商业性层面上的表层追逐和自身身份和价值的外向诉求,他们的思维模式、民族信仰、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层面上的内在素质并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根本性颠覆,我们可以称这样一种现象为传统文化内核下的“西方外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年轻一代已根据自身精神需要,对多国流行文化进行吸纳和整合,倾向于大众文化多元形态发展,这种大众文化的融合趋势,在不影响国家文化和民族传统深层结构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之上,是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孙程芳. 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2):70.
[2]Francis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J].The National Interests, 1989 (16),.3-18.
[3](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 施晓光译. 传统与过渡: 高等教育的国际规则[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8:142.
[4]李元元. 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策略[N].光明日报,2005-3-25.
[5]庄绪策. 信息化时代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08(5):9.
[6]GaoYiho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1+1>2”[M]. Beijing: PekingUniversity Press, 2001.
[7]程. 当代西方文研究词典[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307.
[8]夏征农. 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821.
[9]. 跨文化的“席明纳”—文化价值再思考之二[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10), 7.
[10]Jerry M.Burger著, 陈会昌译. 人格心理学[M]. 北京: 轻工业出版社, 2000.
[11]Giles, H. & P. Johnson. Ethnolinguistic Identity Theory: A Social-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Maintena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Language, 1987(6): 69-99.
[12]Joseph, J. E. Language and Identity: National, Ethnic, Religious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13]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J].外语学刊, 2000 (1): 87-91.
[14]任育新.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的调查与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 2008 (1): 46-52.
篇2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优质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精选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精品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一教材解读:
《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我带领孩子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的教学思考也是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到雁惊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满”入手,感受雪大、环境恶劣,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
一、读通诗句: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二、品读诗句:了解诗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三、发挥想象,叙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二、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这六首《塞下曲》中的其中一首,第三首。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3遍),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正音:这首诗中,有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出示:单于、遁逃、欲将、轻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通过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所描述的一件事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你根据注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板书)
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解读“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五、叙写古诗。
1、诗读到这儿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买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是追到了单于呢还是没有追到?(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学生叙写并交流。
)
六、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5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交流交流。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二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带。
一、激趣引入
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板书课题、作者,理解题目。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指名读。
作出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吗?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
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
3、交流。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引”字总结联系上下文解释的新方法。
从“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
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
读出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生评价。
两个人对读。
师生对读。
四、全诗整合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
下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不过,需要大家的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五、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李广将军真不愧是“飞将军”,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三一, 教学 目标
二, 重点、难点 已混点
三,教 学准备 六、课 时安排 七、方 式、手 段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塞下曲》中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已混点:《塞下曲》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查找资料。 1 课时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四、教学过 程
第一课时 激情引入,解题质疑.一、激情引入,解题质疑.(预设 5 分) 1、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武艺,建 立了丰功伟绩。那么,你知道古代的那位将军,给大家介绍一下! 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 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从唐代诗人卢纶 笔下的古诗《塞下曲》中,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 2、课前交流搜集的有关西汉名将李广的资料。 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0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10 分) 1、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解题,简介作者及背景。 2、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小组内互读。纠正字音,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小队长检查词语。 (1).指读生字词,分析字词,理解词义。 读音重点:卢
纶 没 棱 词义重点:草惊风 夜引弓 平明 白羽等 (2)开火车读诗歌,达到熟读能够背诵的地步。 3、听老师范读,体会情感。 4、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写了西汉飞 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 深入探讨,挖掘主题。( 。(10 三、深入探讨,挖掘主题。(10 分)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自己总结一下 诗意。)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研讨。 A、说说诗句的意思。你认为每句诗中的关键词是谁?能起到什么作用? B、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将军力气大、勇武的诗句,谈一谈理解。 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10 四、把握情感,全班朗读。(10 分)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下面, 谁愿意做故事大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 生讲故事,教师鼓励要声情并茂。 师: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 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好不好? 师生合作。 迁移运用,内化积累( 五、迁移运用,内化积累(5 分)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飞将军李广现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特别想对他说 些什么呢? 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 师: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 齐读《塞下曲》! 引导发现,尝试创作。( 。(5 六、引导发现,尝试创作。(5 分) 同学们,喜欢这首古诗吗? 其实,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 6 首。今天我们学 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 5 首古诗中,还有第 3 首“月黑雁飞高”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 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们积累在采蜜集里,或者是办一张精美的手抄报,然后 一起来展览!
《塞下曲》借西汉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射箭的场面, 赞美了戍边名将的勇武。
板书设 计
《塞下曲》 唐代诗人 卢纶 汉代飞将军 李广
达标测 试
27 古诗二首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将军(jiāng jiàng)平明寻(xún sún)白羽 没(méi mò)在石棱中
篇3
美国中学实行宽松的选课制,语文课也更像是“阅读分享课”。虽然美国大学入学对写作要求非常高,但很多中学都不设专门的写作课程,而是通过阅读各种体例的作品、写书评等方式来锻炼写作能力。至于语文课上读什么书,也由任课教师自己来开书单,无论教育部还是学校,都不会印发材。尽管中学语文课的深浅是可选的,但无论是哪种课程,大量的阅读都是不可少的:刚上初中的13岁孩子,一个学期下来可能要读六七种风格的英文作品;而希望上好一点大学的高中生,平均一学期也要完整地阅读10本左右名著。
与中国学生多少能吟诵几首唐诗宋词不同,美国教育工作者经常抱怨美国学生已不懂诗。几十年前,能读诗曾被美国人认为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相反,小说、传记类阅读材料在美国中学语文课上所占的比例却很大。从古希腊故事《特洛伊》《奥德赛》,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再到《安妮日记》《罪与罚》《蝇王》等,都是学生最经常被布置阅读的著作。与中国语文课本主要收录选段不同,美国中学生要完整阅读整本著作,然后按进度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一个班的学生同时读一本作品,并且进度相当,是美国人熟悉的“读书会”式的语文教育。一些学区还大胆地引进了“工作坊”式的语文课,这意味着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想读的书,并跟同学们分享。曾主张学生只该读“精华读物”的英国文学教授Mark Bauerlein就表示,学生读《哈利波特》还是狄更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无所谓,关键是在信息时代保持阅读的习惯。
法国:“通识教育式”的语文课
与美国类似,法国中学的文学课程没有统一的国家教材,学校可根据教育部定立的大纲自主选择课本。受多年的精英主义教育观念影响,法国的语文教育曾长期被等同于文学教育,16至20世纪的经典纯文学作品,尤其是法国和法语区的经典小说、诗歌及戏剧,都是法国中学教师热衷选择的教材。从巴尔扎克到雨果、从拉封丹到拉伯雷,几乎每一个法国文学分支都可能涉猎,文科学生还要完整阅读如意大利作家兰佩杜萨的《豹》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译作。
为了应对中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上文学课的现象,法国教育部近年还宣布把电影引入文学课程,将学生感兴趣的浪漫爱情、反叛精神及性引入日常课堂。法国教育部官员认为,他们选择的电影能帮助正经历青春期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目前,已有200部经典电影被列入其中。中学生可以在老师的陪同下观看法国电影《轻蔑》中男女主角的“调情”,以及《赤胆威龙》的枪战,并以自己的角度进行解读。
在法国,有个流行的说法,“每个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哲学这一关”。虽然法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将分科(主修文科、经济社会或理科),但中学毕业会考时都要考哲学作文(类似高考语文作文)。
因此,法国中学生在语文课的阅读材料方面涉猎非常广,除了经典的法国文学作品,还须阅读萨特和加缪等看上去对中学生而言过于艰深的哲学作品。而这很可能还不够,2010年,法国中学会考作文要求考生解释霍布斯《利维坦》(英国政治哲学巨著)和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和哲学家)的《神学大全》节录。
德国:“惊心动魄”的公民教育
允许不一样的东西存在,仅仅展现了德国中学语文课的一面。在“不在吃饭就在思考”的德国,中学生德文课的讨论更是与众不同。据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回忆,德国课堂上的讨论甚至涉及到人与群体间的关系、个人与国家机器间的关系,可以说已脱离了纯粹的语文教育。本身身为大学教授的龙应台称,这样的语文课让人听着“惊心动魄”,因为它实际上已触及了“公民教育”的范畴。
篇4
关键词:教学 识字教学 教学简笔画
众所周知,形象思维是儿童的主要思维模式,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要通过大量形象直观演示,作为传输的媒介和手段,如果在听讲时辅以图像,能大大提高听课效果。因此,在幼儿识字或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辅以简笔画进行讲解,对提高幼儿识字或小学语文教学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利用简笔画进行教学呢?怎样才能用好简笔画呢?以下是笔者在从事多年教学和指导学生教学实习实践工作中所获取的一点经验和方法。
一、利用简笔画指导识物、识字、写字
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直观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及简笔画手段来唤起学生积极而丰富的再造想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从而对教学内容进一步地深刻理解。
1、在幼儿园的识字教学中,由于现在许多小孩都是独生子女,生活面狭窄,对生活中的物体尤其像农产品一类接触甚少,因此,在谈到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用图像的形式让孩子了解物体的形象,从而增加孩子认识物体的能力。比如西瓜,大多小孩子开始接触到是切好的西瓜,而没有见过完整的西瓜,这时,我们可以画切好的西瓜和整体的西瓜给他们对比,从而增加孩子对西瓜的认识(如图1)。
2、在孩子练习写字时,像横折弯钩、竖弯钩是难写的笔画之一,我们可以借助鸭子的形象让孩子具体理解:“竖”像鸭子的头和颈,细而长;“弯”是弧形,光滑圆润,像鸭子的胸部,又紧连着腹部、臀部;“钩”紧挨着鸭子的尾部。这样借助客观事物的形象,使文字符号形象化,能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视觉表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图2)
二、利用简笔画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1、字。如在理解“上、中、下”或“走、跑、跳”的字意时,你讲什么上面呀、中间呀、下面呀等等,学生都只是模糊地理解,但你只要加上方位表达和走、跑、跳的动态简笔画(如图3),他们就容易理解啦!
2、词。在学习识字会语文时,理解词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又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如我们在给学生讲到关联词“只要……就……、只有……才……”造句时,给学生讲什么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和意思等,他们是很难理解的,但我们只要加上简笔画(如图4、5)就不难理解啦!词的含义和造句在画中就给解决了。
三、利用简笔画突破教材难点
如讲解我国著名诗人孟浩然的诗歌:“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有许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时我们用一幅简笔画,学生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天比树还低,映照在清澈的江水上的月亮仿佛与人更亲近”的情景(如图6),这样诗句的含义自然就明白了。
四、利用简笔画领悟表达方法
我们知道,作家搞创作要靠形象思维,形象在整部作品创作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生在学习作品时通过作品中的形象进行联想、想象,才能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方方面面,从而揭示作品中蕴含的哲思。面对多情节问题,我们首先给故事的主角设计可能出现的形象,再用一组简笔画就可以把“如果太骄傲,就会被弱小的对手追上”的意思和“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的寓意表达清楚。在连环画的提示下,学生不但很快地理解了寓言故事的内容、含义,还能复述“龟兔赛跑”的故事。这样独具匠心的简笔画(如图7),既有利于我们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参考文献
1、《简笔画学用教程》,涂永录著,2003年3月中国摄像出版社出版;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是人类应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就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教师采取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掌握和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价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助游戏情境锻炼学生的听写能力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能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喜欢简单枯燥的教学模式,好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游戏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听写能力。
例如:在教学《柳树醒了》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一般情况下,我们所采取的都是重复地写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但是,这种方式除了效率较差之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差,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选择了游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表演中记忆这些生字。如:“醒”字,让一个学生进行表演,一个学生进行猜,学生可以从这个字的意思上进行表演,也可以从这个字的结构上进行表演,但是不能将说出这个字之后,另外一名同学将这个字写出来。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听与写的能力。
二、构建开放环境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开放式教学是相对于封闭式教学而言的,而且,《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将其整理成文字展示出来,这样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例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后,我设计了仿写的环节,面对着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
你好,清澈的小溪!你吟着动听的诗歌,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小溪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
……
引导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说一说,山泉、小溪、白云、瀑布等都是怎样回答的,之后,让学生整理写出来,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寻找到语文的魅力。
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写作之所以被教师生认为是比较难的一项学习,是因为学生缺乏写作素材,使得学生在写作中无话可说、无事可述。因此,教师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既可以为自己的写作增加亮点,又可以让学生在坚持阅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我们每周都设有1~2节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如:《小学生心灵鸡汤》《故事大王》《智慧背囊》《小学生作文大全》等等,使学生在坚持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听说能力是人与人交流中最基本的方式,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音频或者是视频功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两篇本节课的录音,一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二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之后,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也许在刚开始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学生不会讲得太完整,但不需要给予过多的指责,要耐心地引导,逐渐锻炼学生听说能力。
总之,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新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2009(6).
篇6
关 键 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感悟能力 培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为了应试,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讲了又讲,唯恐备课不详尽,唯恐分析不周到,但是,语文学科的分数,总是提高缓慢,在阅读和作文中,一碰到实际问题,学生就束手无策。如何把语文教学升华为语文能力?笔者认为,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摆脱死板的教学方法,正确的运用感悟学习法,才能真正让学习者变“要我学、我厌学、我懒学”为“我要学、我想学、我勤学”,从而上升到“我活学、我巧学、我乐学”的境界。“教以生为本,教是为了不教。”是教学的本质要求;“学以悟为根,学是为了活学。”是学习的根本要求。“感悟学习”理念以“感”为前提,以“悟”为根本,以“感”与“悟”的有机结合作为支点,力求使学习理念成为一种反映时展、社会进步要求和学习过程内在规律性的新的学习观念。
二、关于“感悟”
“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笔者认为,感悟是对人间百事的豁然开朗,是对人生况味的瞬间明晰与了悟。 “感悟”的实质是意会,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过程。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烦琐的讲解和“疱丁解牛”式的分析能达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感悟”。
三、感悟的重用性
“感悟学习”的理念,强调遵循学习的规律性。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把握规律,“顺势而为”,才有成功的可能,反之,将一事无成。学习也是有规律的。无论是读书学习,抑或是做工学艺乃至修炼做人,都各有“门道”亦即规律性。所以,“感悟学习”理念的至大心得,就是学习必须善于寻找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
“感悟学习”理念是“能力为本”理念,它主张要努力实现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转变。感悟是学习的升华,感悟才能领悟,感悟才能提升,感悟才能创新。
“悟”这个字左边竖心旁,右边是个我。阅读课就是要引领着学生去研读文本,挖掘文字背后更广阔的天地,使“吾心有所悟”。只有通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聆听”作者的倾吐,领略作者笔下的人、物、情、景,感受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体验语言文字在特定语言情境中所展现的生命力,语言文字不再是枯燥、机械的抽象符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也不再是单向的机械设计和被动接受,而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主体的感悟、作者的倾诉与教师的关爱融于一体的语言交际过程、生命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感悟只有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才能得到最佳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感悟效果。作为教师,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悟得”。要把全体学生看作感悟的主体;提供感悟契机;架设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的桥梁。 “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 清代陆世仪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可见悟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品读感悟呢?下面来谈谈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些粗浅方法。
四、培养感悟能力的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课文感悟法
以课本为依靠,对名篇佳作,熟读精思,通过选好切入点,读懂“三个一”,即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来培养感悟能力 。读懂“一句话”即是去揣摩和感悟文本中人物所说的一句话。言为心声,所以读懂一句话 ,即是对人物的内在有了感悟,能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懂“一件事”即是去分析人物所经历的一件事情,从中去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由此彰显出的作者的品格。读懂“一个人”即是在了解其人所说的话、其人所做的事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分析总结感悟,从而了解其人的内心精神世界。这样,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以《报任安书》为例。司马迁提出了一个“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标准。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一个感悟学习的切入点。司马迁认为仅以一死来对黑暗进行抗争,“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故他在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中选择坚强地活下来,并以最大毅力完成《史记》。并且在司马迁看来,自古迄今的圣贤君子和志士仁人之所以要著书立说,就是因为他们在建功立业的奋斗过程中遭受到各种黑暗势力的打击和无端的迫害,使他们倍受艰难困苦和压抑,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折磨;而这种难言的隐衷和哀痛又无法为人所理解,于是只有通过为文论述来抒发他们内心强烈的悲愤,阐明他们的思想主张,并凭借往事的兴衰成败的轨迹,总结历史的规律,寄希望于来者。这引起了司马迁的共鸣。所以他以《报任安书》来明志,说明他要发愤著书,效法古人,把自己全部精力倾注在《史记》著作之中,以成就其“一家之言”。最终能够“死重于泰山”。
司马迁经历的一件事就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走出了“舍身求生”的这一步后,从此一生蒙在“刑余之人”的阴影中,所以他一定会在“鄙夷”的泥潭里深陷下去,只不过深陷在埋葬自己的时代里,他像比干剖心一样拱起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虽然他在给任安的剖白中有着令人心碎的自伤,却绝不会遮没一颗伟大心灵的无畏。他在诸生碌碌的尘世夹缝中固执地构筑着自己的精神大厦,在孤寂中抛弃了唯一可以“舍生取义”来证明自己的机会。“苟合取容”中成就了他坚毅而磨难的一生!这是一颗伟大心灵的无畏。
(二)练习感悟法
平时测试、考试,学生在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方面得分甚少,我们都会感叹:感悟能力太差了!我们的学生的基础薄,感悟能力弱,是不争的事实。成绩出来了,我们急了,讲评的时候心急火燎,口水费尽,到下次、下下次,依然是以前的水平,在真正需要感悟的地方,我们的学生依然糊涂。我认为:强的感悟能力得从平时练习积累中来。所以,我们要利用好练习来引导学生去感悟。
以诗歌为例。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问:(1)这首诗创设了什么样的意境?(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要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空山”“不见人”“人语”是关键内容,这部分内容学生容易理解,但“返景”“青苔”也非常重要,多数学生印象模糊。“返景”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反衬环境的幽暗,“青苔”,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是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这样,就很难理解到日光返照到生长在阴暗潮湿的青苔正是一种是“清幽”的意境。也难悟到“光”与“青苔”就是一种反衬的关系。还有,诗歌标题“鹿柴”是指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是个地名。鹿居住的地方,由此可以尝试这样的推断:这是一处安静的地方。通过这样的练习,加上老师的引导感悟,效果就会比较理想。再做其他题目的时候,知识就自然能够迁移。这样于细处积累多了,感悟能力也就强了,做起练习来也就得心应手多了。
所以,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不能只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还要强调同时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真正的用心去感悟,夏天,看到长得绿油油的树叶,要把自己此时此刻的内心与之相联系:喜则感悟生命的旺盛,忧则预见冬季落叶的飘零,积极则感悟生之精彩,消沉则感生活之无奈,看见“花间蝴蝶成双对”则感悟梁祝的忠贞之情;看见墙角草长,则感悟杜甫“城春草木深”的国破之悲……
总之,引导学生去感悟,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方法是多样的,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更好的方法。这里只是谈了一些自己浅陋的见解和做法,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去学习和改进。在这里抛砖引玉,期待收获更多的感悟。
参考文献:
1.《感悟学习》姚伟文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网络资源整合利用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新变化。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多媒体网络教学以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等优势使语文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发现、获取、重整、分析、利用和创造信息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了当务之急。
一、听说教学
语文的工具性不仅体现在文字的可以记载和流传,更体现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但传统教学中“听”和“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新课程标准对于听有“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等要求;对于说话,有“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不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等6条要求。网络资源的广泛和丰富让语文的听说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
1.教学时空:从有限到无限
听说教学有必要传授有关知识方法、技巧,但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模仿和锻炼实践的机会。模仿,教师要起到好示范作用。实践,我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演讲,初一时重视讲故事,如自我介绍,介绍家庭、亲戚、朋友、爱好、兴趣或讲述童话、幻想故事等;初二介绍一些说明事理性的文章,如向他人推荐一本好书,介绍科普知识等;适当开展辩论会,围绕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如“排名次好不好”、“做班干部好不好”等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过去由于条件有限,可供学生模仿、借鉴的听说材料不多,但现在网络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介绍听说的有关知识时,鼓励学生参考“说网”的相关资料,掌握演讲的技巧和讲话稿的写法等。指导学生朗诵,网络给我们提供广阔的天地,突破过去录音带的单调局面。“声音”“文音画”“中华朗诵网”等网站提供了大量关于朗诵的知识,有朗诵材料、有图文并茂的动画朗诵,优美的意境和深情的朗诵结合,学生自然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顺德,大部分学生还是讲方言较多,课堂上,挑选比较精美的诗歌、散文朗诵让学生欣赏,课后鼓励学生自己欣赏和练习。
2.教学方式:从单调到生动
学校课室已经有了多媒体平台和网络,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听说的训练和考查都可以多样化,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看图说话,情景说话,观察对话,操作介绍等。
二、阅读教学
1.情景交融,多感官感知
网络提供了大量与语文相关的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资料,恰当运用可缓解过去阅读教学的单调性。如“中学语文资源站”、“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还有常用的“k12”、“三槐居”等都用很多图文、影像并茂的资料。
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例如,在教《紫藤罗瀑布》时,播放乐曲《清晨》做背景音乐,导入新课,我们仿佛听到了鸟鸣的声音、花开的声音、微风舞动的声音,感受到了温馨、优美、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声音的精华。这种恬静、美好的氛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再次播放乐曲,师生配合了进行配乐朗诵,再现语文文字的本色,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对作品个性化理解、感悟和再创造。
再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冷的照着人间,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超然物外的才情与达观的个性,展现无遗。法国作家雨果认为:“开启人类智慧的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字,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音乐是抽象性艺术,学生欣赏时能产生一系列的记忆、观察、分析、和判断等心智活动。所以音乐配合图片,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一个被胡仔赞为“中获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发”的意境,也就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2.图文并茂,大信息解读
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必须迎接三个挑战,即: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空间;成几何级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的理解能力。计算机给阅读带来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譬如我们想研究鲁迅,利用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只需要键入“鲁迅”或者“鲁迅评论”等关键词,瞬间就可以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料。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课文只是一类文本或者文体的提示,如果学习只局限于教材的解读,势必导致视野狭窄,知识贫乏,像缺乏活水之池,毫不生机。网络为阅读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几乎每种文体或者话题有无数相关的文章和观点,多方面借鉴、比较才学有所获,才能学会思考。如教《敬业和乐业》时,学生利用网络合作找了很多关于敬业和乐业的名言谚语、成语和古今中外的故事,学生从中自然体会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老师不需再罗嗦教学中的观点,学生都能够头头是道而且有根有据的讲述。《多一些宽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等文章利用网络资源大可如此。再如在《鸟的专题》的教学中,网络给我们提供许多关于鸟的各类问题的文章,关于鸟的知识,还有图片、声音、记录片等。丰富的材料给我们学习带来便利,只要适当、适量的使用,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的。
三、写作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给我们几点启示: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查找有用的资料,2.写作要有新鲜的血液,学会利用网络中贴近社会和现实的内容。3.重视交流,让学生明白写作文的最终意图,作文是一种与别人交流的媒介,是一种沟通思想的手段,要真实的表白自己的感情,与别人去进行思想的交锋,辩明道理。
平时的写作教学,除了常规的基本问题知识的介绍和训练,我更多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具体指导学生多参考,多交流,多发表,因此介绍几个适合他们的网站,如:“易动网络写作平台-写吧”、“作文岛”袁志勇作文网校等,这些网站有范文,有评改,有理论,也有交流对话新观点和话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除了专业性强和针对性强的网站可以学习外,给学生介绍几个综合网站,每个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去参与建设,不要贪多,经常去几个就可以了,比如“三槐居”“秋雁南回”等。
作文的评改方式可以借助网络,可以让学生直接把写好的文章通过邮箱发给老师,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写好就交。老师修改后马上返回,老师可以集中较好的文章,展现给全体学生,以供交流。同时鼓励学会把自己的文章发表到网络上,让其他同学、老师,甚至一些文学爱好者加以评论,很有裨益。陈钟樑认为“网络能有效的搞好作文,因为它让学生觉得作文不再有受逼迫的感觉”。网络有助于作文平等交流。我利用学校的网络建立一个可供交流的板块,老师和学生一起建设,一起进步。
四、网络教学
网络的介入,使学习的主体变成学生,为了避免学生上网的盲目性,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要结社实际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适于网络交际的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利用网络资源,有必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
1.鼓励学生写作中运用“电脑”语言。
传统的写作是以文字表述为主,而在以多媒体为手段形成了电子文本中,除文字之外,符号、声音及二维动画,都成了构成电子文本的"表情语言"。尤其在电子邮件和"聊大室"中,人们适时采用创造出的“脸谱”语言,表情达意,眉目传情。这种“脸谱”简洁、含蓄、形象、幽默,给电子文本增添了无限情趣,并与文字语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网上交际任务。我在学校的网页中有学生自编的刊物“二楼风景”就很好体现了这个特点。
2.善于提炼“关键词”
传统文章用纸张书写和印刷的文本只能列出章节的标题,而在计算机屏幕上写作和调阅的文意,则需要把每个句子或段落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块,并使之相互之间建立起多种网络化联系妥点,从而以各种不同的顺序提供给读者。尤其重要的是,对每篇文章乃至章节都应选择最适当的“关键词”来概括其内容,以便给读者提供迅速解决的检索方式,这实际上是将文章纳入信息社会中巨大的“文意数据库”。人适应电子文本的这一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提示性词语的锤炼,着力于言语信息筛选、鉴别的教学。如“用三个形容词准确描述你自己,并连词成段”可提供一个练习范例。
3.善于掌握学习利器
网络有很多软件和工具非常实用,只要利用妥当,会事半功倍。关于语文的就如“中华诗词”、“智能成语词典”、“中华灯谜”“成语大全”“文状元宝典”、“诗词快车”“遣词魔典”“中华成语掌中宝”、“烟雨阁诗词库”等,这些软件的优点在于集成性强,查阅方便。比如“中华诗词”几乎集中了中国的诗词,而且查阅方式多,可按作者、题目、关键字等来查找需要的诗词。
网络和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我们语文老师增强了教改的信心和勇气,只要运用得当,网络资源将给语文教学开创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晏渝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篇8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阅读练习一
8.本诗前两句在写法上或运用反衬,或用字巧妙。请结合具体诗句选择其一,作简要分析。(2分)
9.诗歌后两句,在构思上虚实结合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2分)
参考答案:
8.答案:①示例一:首句运用了反衬的写法,以橘柚飘香的美好景色反衬友人“醉别”,突出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惜别之情。示例二:首句一个“凉”字,生动地描绘了江风吹雨,雨入船中,使人感到阵阵凉意的江上环境,同时又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内心的凄凉,渲染了一种惜别的凄清气氛。
评分: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诗的三四句乃虚拟。诗人借助想象,以“忆”字领起,虚构了一个月夜泊舟、梦中听猿的虚幻境界,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
16、(1)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5分)
(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6、(1)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2)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填,位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1)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2)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主客移位),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三
8.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6分)
9.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5分)
8.橘柚香。(1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分)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2分)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2分)结合诗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说明: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浇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耐人涵咏,此为第三层。)(6分)
9.这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分)联系诗句分析。(说明: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想象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5分)
赏析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篇9
关键词:随笔;写作教学;实践;反思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瓶颈与难点。尽管对这一问题不乏各种研究,但如何将作文教学系统化、有效化且使之具有实际可行的操作性仍是一件毫无头绪之事。不管是教师“下水”作文的示范还是所谓高考满分作文的激励或者是阶梯式、模块化的写作设计,对学生来说除了起初的新鲜、惊羡艳慕或个别的模仿,很难坚持下去将其内化为长期的行为。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高中作文教学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境?没有别的,是因循守旧的作文教学观将之“异化”的后果。实际上,对高考满分作文的过度渲染,对考场作文“评分标准”的不当解读,市面上良莠不齐的作文速成教材,这三者共同荼毒了作文的本质,使得高中作文教学杂乱无序。
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弊端,使学生面对写作时不再“抓耳挠腮”“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及”?笔者给出的对策是:随笔。
一、随笔是什么
随笔本是散文创作的一种形式,笔者所指则是与考场大作文相对的一种写作训练。
随笔与考场作文是两种不同的写作样式:随笔的题材体裁字数均是自由的;作文则是各类考卷中的压轴大戏,虽然“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也最大限度地让考生“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但终究有“不少于800字”的限定,且往往是“依据所给材料、话题”。
随笔写作与考场作文相比,长在表现形式的灵活自由,可以写人记事、议论抒情;内容多元,可以是观察所得、读书感悟、生活体验;篇幅可长可短,随时记录有感而发;随笔写作不求“高大全”,强调自由个性、鲜活真实。
总而言之,随笔就是要让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变被动的“要我写”为主动的“我要写”,使之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手段与途径。
二、为什么选择随笔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重于应试,强调作文方法的指导却忽视了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内心感受。我们一厢情愿地传授“起承转合”“凤头猪肚豹尾”“首尾照应”“点题”等技术技巧,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更糟糕的是,囿于这种写作技巧的规定或程式,学生作文有意无意地变成了一种“新八股”。这实在是与作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大相径庭的。
实际上,作文教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就是“写”,敢写,愿意写,在写作中感到快乐,而不是在某些标准的限制下告诉他们应该去获取多少分数。为什么学生畏惧作文?为什么我们在大谈特谈“如何写”的同时学生依旧满脸的惶惑与无奈?如何打消学生不愿写、怕写不好的忧虑?如何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从知识形态走向生命形态,贴着内心写、贴着语言写。而灵活自由的随笔正是突破传统写作窠臼、抒发学生性灵的极佳途径。“我手写我口”,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所以,随笔写作并非“小儿科”“不正规”“可有可无”;相反,若能定准随笔的地位,认清随笔的作用,就会让高中写作教学别开生面,另有洞天。因为,随笔不是“随便随意”,放任自流,无的放矢;而是在“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终极目标指引下“随性随心”,有感而发,是学生写作自由度的最大发挥。
三、随笔写作教学的实践
随笔写作教学不是杂乱无章、随意而为,而是步骤明确、循序渐进的。既然是教学,所以必定是有目标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练笔的结合。以下是笔者进行随笔写作教学的实践,概述出来,以供参考。
1.明确地位,鼓励创作
这是随笔写作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要引导学生区别随笔与作文的异同,使其明确随笔写作的重要地位。这个环节放在高一新生入学时进行,一般得两个课时完成。
笔者通常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尽情“控诉”“发泄”,让其表达对作文最真实的看法,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愿意写作怎样的文章”“你认为的好文章是怎样的”等问题,使学生对写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二课时则明确随笔的概念和特点,积极鼓励他们在随笔写作中随心所欲自由表达。高一新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中会对自己和教师产生全新的憧憬,在这种积极的心理期待下鼓励他们冲破传统作文的窠臼,大胆表露心灵、表现自我,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作毕竟是一件指向内心的愉悦之事。能感受到自己是写作的主人,能在自愿、自由、自适的环境中自主写作,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一环节其实就是“拨乱反正”,意在打消学生对写作的种种顾虑,创设一种自由开放的写作情境与氛围。
2.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这一环节是随笔写作教学的主体,课时不限,以对学生写作特点及不足的认识为依据,按需而为。经历了教师的鼓励和全新写作观念的熏陶,学生自然会踊跃创作。但自由不是漫无目的,随笔也不是简单地“随便写写”,需要以真情实感和个性化创造化为旨归。为切实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可分成几个步骤进行:
(1)促原动力。写作是一种基本能力,写作的过程是激发思维、召唤情感的过程。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会写作的,因为他们都有表达自我的需要。此时,可用一课时来呈现一些“大家”的小文章或教师之前积累的优秀随笔习作,告诉他们只要有亮点,无论是结构、内容、语言表达还是情感抒发方面的,都能成为好文章。面对这些看似简单又别有特色的小文章,学生肯定会眼前一亮;再加上文学社采用、校报展示、期刊录用的“诱惑”,学生大有跃跃欲试的冲动,而这恰是教师所乐见其成的。
(2)有选择权。每学期初先给出一批题目(话题)供学生选择,每周交一次,不限篇数,学生自由写作,也可写自己的题目(话题)。个体的生命体验是不同的,适合A生的题目(话题)不一定适合B生写;有学生可能礼拜二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但礼拜五却文思泉涌,倚马千言。选择的自由促进了写作的自由,使学生真正能因兴趣而写、有感触而写,写自己想说的话。
(3)找活源头。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拓宽视野放手去写。所谓“留心处处皆文章”,使写作真正成为“源于生活中的碰撞而产生的需要”。教师可结合阅读课或开设专题鉴赏课,尽可能多地提供不同作家的多样式文本,在丰富写作素材的同时使学生逐渐发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与风格。
3.反馈对话,彰显个性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随笔写作教学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个性,让语言张扬个性的风采。当然,这种个性化写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远非学生“自说自话”就可以形成,而需要教师的随时点拨不断强化。
每一次认真的随笔,学生都期望得到反馈,教师也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使学生的写作日臻佳境。这样,教师除了要对随笔进行结构、内容、表达、情感方面的点拨,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学生修改外,更关键的是要能在历次随笔的批阅中,观察发现学生的写作亮点和倾向,逐渐引导强化并使之成为某生特有的个性化。
(1)感知不同的语言风格。在已有随笔的基础上,每两礼拜将两个班的佳作形成文字稿,花一课时进行生生、师生、生本交流。在不断的反馈对话中,呈现多样的语言风格――形象优美、奔放热烈、朴实土气、幽默调侃、哲理思辨、典雅文静、华贵大气、沉郁厚重、含蓄内敛、古朴自然、老道辛辣、灵动飘逸、宁静明丽、伤感流连、深邃坚定、冷峻庄重……在这种情境与氛围中,学生自然会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语言风格。
(2)锤炼个性化的语言。这种锤炼在初期可以是对名家名篇的模仿,逐渐过渡到学生自己对语言的个性化创造(独特的遣词造句,如动词、色彩、各种修辞、新颖意象等;突出的细节描写,如环境、肖像、心理等),更要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语言,最终形成独具风格的“我”。
这一步最考验师生的耐心,更是整个随笔写作教学的最核心环节。
4.收获成果,异彩纷呈
经历了以上三个环节后,在师生的共同坚持与合作之下,富有个性化特色的优秀习作数量已颇为可观(两个半学期,笔者积累的本届学生优秀随笔已超过100篇);而在同一个随笔本子中,学生亦会明显感受到自己写作能力的进步,使其越来越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按照形式的不同,笔者借助三种途径将随笔佳作予以展示:
(1)平时交流。即在每周的随笔批阅后,通过反馈与修改,挑选几篇代表性的习作打印或PPT呈现,以鉴赏课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点评赏析,并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2)报刊发表。利用墨犁文学社、浒中校报、慈溪日报等平台,推荐发表,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3)汇集成册。以学年为单位,按照专题(已归结的专题有“开卷有益”“诗画家园”“感悟生命”“美的瞬间”“多情似侬”“说明天地”“作文就是生活”等),将随笔佳作编印成班刊或个人文集。
四、反思
实施随笔写作教学以来,学生的写作热情被彻底激发,作文能力稳步提升,美文佳作源源不断,这在以前大作文训练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学生写得自由而认真,教师批得轻松而愉悦。这就在事实上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不过,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随笔优秀的学生并不一定擅长考场作文。虽然随笔与考场作文从来都不是“两张皮”,而是天然合一的,但随笔写作与考场作文的关联度到底几何?如何更好地将二者融合贯通?这些问题亦是值得深刻思考的。
作文教学千头百绪,但绝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它不是高头讲章式的理论,也不是哗众取宠的花架子,也许只是朴实无华、随意灵性的随笔。我们提倡随笔写作教学并非想进行理论概念上的创新,而只是寻找适合学生写作的一种方式,力图使作文教学行之有效,让学生对写作不再那么隔膜、那么拒绝。或许,我们的实践并不是那么规范合理,但是我们愿意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更加努力地去探索、追求。
参考文献:
篇10
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八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一: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一学期就过去了,我担任的是一年级的班主任,在这一学期中,我和学生们都努力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有辛勤的耕耘,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与遗憾。下面我就介绍这学期我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表现为活泼好动,自觉性很差,凡事总得有老师在旁看着。所以我把工作重点就放在我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首先是利用晨会课、思品课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上课专心听讲、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其次是让学生养成一些作业、读书的习惯。比如:每天在校生给老师检查,走读生给家长检查,并做好记号,然后才可以出去玩。另外我利用学生手边的课本,让他们做完作业一起看看课外书,这样既保持教室安静,也可以使学生增加课外识字量,对读书产生兴趣。还有就是让他们养成晨读的习惯,我要求学生到了教室以后就拿出语文课本读书,不可以离开自己的位子,由课代表监督完成。
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块沃土,学生的个性才能百花争艳。我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这个学期学校开展的活动比较多,我帮助学生收集故事参加“知荣辱?树新风”讲故事比赛;选拔学生参加“迎六一?奥运梦想”现场绘画比赛,我班祝皖同学在比赛中获得区级一等奖;在庆六一活动中,我带领学生排练的两个节目都获得成功。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形成热爱班级的感情,而且时刻想为自己的班集体争光。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
三、培养有管理能力的小干部
班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选拔一个有能力的班干部至关重要。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能力强的也不多,所以我着重培养了3类班干部:班长、劳动委员和各科课代表。并从班干中每天选出一个值日组长,他负责管理当天的卫生打扫以及眼保健操的检查,这样就培养了小干部的能力。
四、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本学期我把学生的联系电话存进自己的手机,以便随身携带,家长打来电话也一时,我总是耐心地和他们讲解、沟通,把孩子时时刻刻的情况告之家长。在平时一旦发现学生在学习上、身体上、思想上有什么特殊情况,我总是及时、主动地和家长联系,向他们了解情况,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共同教育孩子。家长们也都非常信任、理解、支持我的工作,我感到很欣慰。这点也是我这学期自己觉得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班里的孩子基本上都适应了学校生活,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已十分了解,大部分也能够做到,应该说学生还是比较听话的。但是我还有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比如工作还不够细致,对待孩子还不够细心。所以下学期我和孩子们要不断努力,把班级的方方面面建设得更好。
八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二:一、书香教室,营照良好班风
良好的班风是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好班风建设,更是班级管理的艺术。开学初我精心设计,布置教室。一张张充满哲理的条幅上了墙,一条条洋溢着激情的名言认真书写在自己的身边。教室的后墙上是琅琅满目的 “学习园地”和“红花台”表彰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与书为友”记载着孩子们在读书活动中的进步和收获;“小画家”栏张贴着孩子们精美的画作;“一奖多星”栏里则使班级小明星们获得的各种荣誉奖状……教室里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真正做到“墙壁会说话,黑板有感情”,为培养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耳濡目染,学习的劲头更大了,胸怀更阔了,理想更高了,真是“书香教室满书香,教师处处飘书香”!
二、一人一岗,各司其职
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是“小主人”,他们有权利和义务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集体的光荣与耻辱是他们和各自的表现分不开的,你的一点点失误就可以给集体带来批评,相反,你的一点点留意就可以给集体带来荣誉,我班的一人一岗制度就是这样展开的:
1、自定岗位,择优录取
2、明确职责,各尽其职
3、全面监督,养成习惯
全班学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着自己的职责,都在为集体的荣誉而努力着。与此同时他们的能力在提高,习惯也不断在活动中养成。
三、及时做好与家长的交流勾通工作。
好多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跟孩子的学习成绩成正比。一年级有相当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过于溺爱的倾向,为此,我精心准备了开家长会的内容,精心布置了教室,营造了与家长和谐交流的氛围,在会上我从“一切为了孩子”的角度去改观一些家长的态度,向家长介绍了孩子的学校情况、学校对孩子的行为要求,对家长进行了教育观念和辅导孩子的培训,认真疏导,细致说理,耐心地同家长分析了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努力赢得家长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共同探讨教育的有效方法,取得了家长的积极配合,实效明显。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随着孩子们一天天的长大我一定要严肃孩子们的课堂纪律。
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评纪律星、创新星、才艺星等活动让孩子们活而不乱,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2.用耐心与爱心感来感化和教育孩子。
八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三: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我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重任。在这个学期里,为了搞好本班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素质,我主要做了下面几点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纪律问题要一提再提。因此,从孩子入学开始,我就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着手。如要求学生做到仪表美、语言美、心灵美。强化要求学生执行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衣着整洁,佩戴好校牌和红领巾,不赤脚、不穿拖鞋上学;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在言行举止上,要讲文明礼貌:无论在校内、外,见到老师都要礼貌问好,同学之间能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拾到东西要及时上交。另外,针对纪律问题,我抓住任何机会带着孩子学习学校规章制度,组织好学生的纪律。并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发现不良现象及时纠正,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让孩子们逐渐养成上课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文明休息、加强锻炼,爱护公务的好习惯。经过老师和孩子们三个多月的共同努力,从他们的行动已经可以看到: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已经发出美的幼芽。
二、创建良好的班集体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班集体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强大力量。另外,良好的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块沃土,学生的个性才能百花争艳。因此,我一直注意班集体建设,并通过集体来教育学生。我觉得集体活动,最能培养学生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因此,我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常规比赛,趣味运动会,诗歌朗诵等活动。另外,良好的班级卫生也是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一大早,我总是跟学生差不多时间到校,一到学校就协助学生搞好卫生工作,这样,学生不仅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而且时刻想为自己的班集体争光。在大家的团结努力下,我们一(5)班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
三、培训班干部。
要搞好一个班的工作,就得有一支能干的干部队伍。在开学不久,我们班就评选出了班干部,如班长、纪律部长、卫生部长、牛奶部长等,给他们分工,并明确自己所做的工作。孩子们热情很高,也很负责,给老师省了不少精力。但鉴于部分班干,自控能力不好、工作不积极、反响不好,我也经常对班干部们进行改选,重新委任负责的、“民心所向”的新干部。平时,我经常与干部谈心,并教他们怎样做好工作和了解在工作中有哪些困难,教育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要求同学们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管理他人才能服众。对工作做得好的班干部我经常表扬鼓励,对做得不够好的干部提出建议,教育他要注意改进。经过几个月的培训,班干部不但工作大胆,还做得很有条理,在班同学中威信也高。
四、做好家校工作。
老师除了要教好学生、做好校内的教育、管理外,还要做好校外的工作,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取得家长协助,这样才能把学生教好。平时我注意做好这个工作,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除了每天通过家校通平台与家长交流孩子最近的学习和表现,也能和走读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孩子一天的表现。特别是那些顽皮和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多次教育,现在改变很大,基本能遵守学校纪律并按时完成作业。
作为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而言,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复杂的,任务是繁重的。很多时候会感到当班主任很累,事情很多,很累心,有的时候还会很心烦。但是,有时看到孩子在我的教育下能够成长那么一小步、能够进步那么一点,我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和自豪。当我处身孩子周围,看到那一双双稚嫩明亮的的眼睛,那种感动是从心里往外涌的,那个时候我觉得能成为一名小学老师是多么幸福。或许这也正验证了那句话:痛并快乐着。
当然,在这几个月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有太多做的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学生纪律虽然有所改善,但一旦离开了教师的敦促,孩子们就会散乱,这也说明了在学生行为规范这方面,我的工作还是没有做到位。另外,我要反省的是组织学生班集体活动。在这方面我缺乏经验,没能给孩子深刻的人文关怀,对集体组织管理做的不好。我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太多,但不管怎样,在这短短的三个月的工作﹑学习和实践里,我也学到了太多太多。在这里我非常感谢龙小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夺我的帮助和鼓励,也特别感谢我的师傅周老师和宣老师,她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今天我的进步。
班主任工作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个学生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但是,这一切都很值得,因为,我们从孩子那得到的也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八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年高二班主任工作总结
2.中学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
个人工作总结
3.高中班主任工作总结
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大全
4.年班主任工作总结18篇
5.八年级班主任期末工作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