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调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调研方案

篇1

一、本次教学调研的学科内容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科,其中英语学科还同时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

二、人员组织安排:

本次教学调研由严中牵头组织协调,分四组进行,调研组教师主要从严中教师中抽调,另外从每个中心校抽调两名英语学科骨干教师参加,组成本次活动的专家组成员,其中英语学科的三位教师组成英语优质课评比的评委(参加评委的教师原则上不参加比赛)。

组委会主任:王代玉

组委会副主任:司绍清万志宏李启露朱韶华

调研组长职责:负责协调本组调研教师的调研工作,并在4月20日到达有关学校和各校调研组联系人取得联系安排调研工作。

第一调研组。组长:万志宏

调研学校:福泉初中、尚礼初中、古楼初中。

福泉初中、尚礼初中联系人:张少海

古楼初中联系人:陈永昕

调研组教师安排见下表。

英语优质课评比评委:组长:侯生友,成员:红庙中心校2名英语教师。

第二调研组。组长:李启露

调研学校:严桥初中、响山初中。

严桥初中联系人:张帮林

响山初中联系人:叶长青

调研组教师安排见下表。

英语优质课评比评委:组长:童朝福,成员:古楼中心校2名英语教师。

第三调研组。组长:朱韶华

调研学校:徐岗初中、红庙初中、茶场初中。

徐岗初中联系人:任俊田

红庙初中、茶场初中联系人:夏成平

调研组教师安排见下表。

英语优质课评比评委:组长:周建红,成员:严桥中心校2名英语教师。

第四调研组。组长:司绍清

调研学校:严桥中学

调研组教师抽调情况为:

语文--由古楼初中抽调;

数学--由严桥初中抽调;

英语--由徐岗初中抽调;

物理--由红庙初中抽调;

化学--由响山初中抽调。

二、调研主要工作内容:要求每个视导组围绕以下工作展开,并有详实的书面文字材料。

1、对各初中07届初中毕业班的教育教学管理进行调研,各组形成书面材料,以便教研片发简报,促进相互交流。

2、深入教学第一线,对有关学科毕业班授课教师的“备、教、批”的工作进行调研,通过总结交流促进相互提高。

3、开展英语优质课评比活动。在调研的同一天同时进行英语优质课评比,其方案如下。

优质课评比分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评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复赛采取说课的形式(具体时间、地点、规则另行通知)。初评时课堂教学满分为100分。评委对照有关标准进行评分,不作反馈。每个调研组产生一名选手参加复赛,严中产生一名选手参加复赛,复赛后严桥教研片将设立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对参赛选手进行奖励。

4、要求每个调研组的每位教师,听过课后要及时和上课老师进行交流并向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反馈,以让各初中学校采取针对性措施,整体提桥教研片的教学质量。

三、活动时间安排:

1、调研时间:200*年4月20日一天(星期五),200*年4月22日(星期日),各调研组长、各初中校长带着本次调研形成的书面材料到严中进行总结研讨,同时对严桥中学九年级教学进行调研。

2、要求各有关初中将4月20日九年级的课表提供给各校调研组联系人。

篇2

一、参加对象

局党组成员,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

二、调研时间

调研活动总体安排在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调研的具体时间、地点由各单位根据工作安排和调研的主题确定,调研时间要集中安排。

三、调研主要内容

调研活动要紧扣“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崛起步伐、建设富裕和谐*”和“交通改革攻坚”这个主题,重点围绕市委“四进四访”要求,以及我局《活动方案》提出的调研目标、开展的“百、千、万”实践活动的方法,结合各自分工和单位职能特点,精选调研课题,开展调研活动。以下课题供参考: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创新意识,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实现*交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交通的先行作用。

2、以国家扩大内需为契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创新举措,完成“一路、二桥、三站、四线”的建设任务,增强交通运输服务能力。

3、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农村公路网络结构,完善农村公路客货运输网络,推行建、管、养“一体化”发展思路,切实抓好农村公路养护工作。

4、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人员思想稳定工作,积极、稳步,多渠道、多方式搞好费税改革涉及人员的安置工作,保证国家燃油费税改革顺利完成。

5、认真履行交通运输安全监管职责,规范运输市场秩序,加强交通运输市场管理力度,依法规范经营行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妥善解决行业稳定问题,实现我市交通的有序运营。

6、积极稳妥推进交通运输企业改革,整合企业自身有效资源和社会资源,创新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为企业稳定、发展创造机遇和寻求活力。

7、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开展文明执法活动,加大执法规范化管理,巩固治理“三乱”的成果,不断提升行业形象。

8、各单位在机关效能和机关作风建设上,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的理念,保证上级政府的决策、决定畅通和落到实处。机关工作人员在完善自我、提高工作效率,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四、调研方式方法

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根据各自工作分工选定一个课题,各参加单位主要负责人根据本单位职能选定课题,开展调研活动。

具体步骤如下:

1、通过深入到基层单位、站场班组、实地察看,掌握基本情况,了解群众所忧、所思、所盼。

2、通过召开见面座谈会、民情沟通会、民主恳谈会、设立意见箱,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扩大群众对调研活动的知情范围。面对面倾听民声、掌握民情、了解民意,尤其倾听群众对“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崛起步伐、建设富裕和谐*”和“交通改革攻坚”的意见建议。

3、通过梳理了解到的真实情况给发现的问题把“脉”,理清哪些是群众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那些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哪些是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哪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哪些问题需要上级政策调整才能解决的,找准问题的症结。

4、通过对基层调研单位调查解剖,结合交通系统各单位的情况,分析交通不同单位存在的不同问题,找出其共性和差异性,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评估。

5、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对症下药,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形成书面调研报告。

五、调研要求

1、做好调研准备。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局工作安排,各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示范,按照调研的单位、主题、时间、步骤、任务“五明确”的要求,周密制定调研方案,确保调研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篇3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知识融合的课程,拥有复杂、宽泛、多学科知识综合的特点。针对其课程特点,教学过程中实施课内分步骤教学与课外分步骤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内从基础理论、作业实践、知识巩固分步;从前期调研、中期报告、终期汇报分步;从给予课程分数上分任务、分阶段进行评分。课外以学习兴趣组、开放工作室的形式,可使课程内、外的分步骤教学相辅相成。阶段性、延续性、深入性的分步骤教学方法,使得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教学能够贴近学生,将复杂的知识化难为易,综合性的培养博物馆展示设计方面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展示设计;博物馆展示陈列;分步骤教学

0引言

博物馆展示设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是多学科的综合,较为复杂。在博物馆展示设计教学中,由于所教授知识的系统性,需要前期学生对展示空间、展示道具、展示照明以及平面、数字多媒体等各种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重点探讨的问题。在类似系统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利用课内外分步骤、分阶段的教学法,能够将理论、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并且能够让学生熟知完成实际项目的相关步骤,将学院派的设计与社会实际项目相结合,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博物馆展示设计专业人才。

1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内分步骤教学

课内分步骤教学针对课程的系统性较强的特点,教师将各个步骤分开,把时间、任务划分明确,使学生明确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课内分步骤教学如下。

1.1基础理论、实践作业、知识巩固三步教学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学时一般安排96课时,由于其学时长、周期长的特点,分步骤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按部就班的完成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理论到实践到知识巩固的三步骤教学中,理论课程讲解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一。基础理论课程的讲解以理论配合实际案例进行,避免枯燥无趣理论知识的强行灌输。设计作业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二。设计作业最好选择适合课时需要的实际项目,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进行运用,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设计作业环节要求教师根据实际项目的文本、设计、施工步骤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要求,在课堂中模拟设计公司完成项目的工作模式,使学生有实践性的体验,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知识巩固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一。知识巩固部分是通过模型的制作落实到三维可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够检验前期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在模型制作过程中不仅能够明确博物馆的空间概念、细节部分设计的优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2分阶段、分任务的学生汇报、教师讲评制三步骤的汇报、讲评制,需要前期教师规定好明确的时间表和任务表,在规定的时间要求学生按照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能够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时间观。

(一)调研阶段调研在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开始就要锻 炼学生的调研能力。调研阶段开始前,教师应先做相应的调研要求,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调研、带着兴趣去调研。调研分为书籍、网络、市场、问卷等各种形式,通过广泛的收集相关资料,更能明晰自己所做博物馆的国内、外现状情况,以及目前现有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优缺点。通过自己的实际调研,将调研结果写成调研报告并做出汇报文件,在课堂中进行汇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汇报能力。

(二)草图方案阶段前期的调研加上明确的主题,进入到草图阶段。草图阶段按照每人或每组选定的主题将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头脑风暴的设计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平面图中设计出理想的方案,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自主、灵活的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不做过多的设计讲评干预,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将自己的初步想法进行表达。草图阶段对数量要求较高,当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草图时也会自我进行筛选出比较满意的几套方案,在自我筛选后进行草图方案阶段的设计汇报,汇报完毕由讨论小组成员提出方案中的优缺点,给予每个同学一次的点评机会,在点评他人方案中审视自我方案缺陷,锻炼学生跳出自我思维定式,以创新型、多角度的视角进行方案的初步设计。最后由教师做最后的点评总结。

(三)效果图、模型阶段初步方案完成后进行细部深化,效果图阶段将二维的设计稿转化成三维,在三维模式中能够深入推敲设计方案的细节部分,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再通过模型制作以更直观的模式,建立空间概念。

2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外分步骤辅助教学

培养学生建立课外自主学习式学习模式,能够更好的辅助课内教学。

2.1学习兴趣组在兴趣小组中,可以把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中的任务进行拆解,让学生自己选择较有兴趣的小组,进行分部的训练。例如将博物馆展示设计拆解为:展示道具设计、展示橱窗设计、展示照明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展示色彩设计、展示心理学、展示平面设计等兴趣小组。在每个小组中根据设计比赛题目,布置相应的任务。分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参与设计比赛的积极性。

2.2开放工作室在开放工作室的设立中,以设计团队为组合,起初可以通过真题假作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慢慢培养对设计任务的敏感度。然后接收实际的设计项目,带领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项目,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

3结语

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中的一部分技能是在课外知识的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只有具备较宽泛的知识面和眼界才能够更好的将课堂知识熟练的运用,完美的表达自我创意的思想。由于静态的、久远的、古老的展品自己不会说话,需要通过展示陈列将其展示,并向公众诉说展品的历史故事的同时,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增强对其展品的理解力。这就要求学生了解所设计博物馆主题展示领域的展品及相关文化的历史信息,没有文化、没有故事只注重形象、外观的展示设计不能深入人心。因此倡导课堂内和课堂外相辅相成的分步骤式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分步骤的对系统知识进行接纳,分步骤的进行知识巩固。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课外实践能力的锻炼,避免了过多知识的堆积式灌输和短时性的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1]高建峰.《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改革实践[J].科技教育,2013,22.

篇4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问卷调查

高等职业学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工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及完善。据此,笔者对安徽某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2014届毕业生开展了相关调研。

1 调研过程

调研目的:掌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毕业生在校所学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实用程度,据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及完善。

调研时间:2015年6月-8月

调研对象:安徽某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014届毕业生

调研方式:本次调研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进行:①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②走访用人单位现场填写调查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65份,回收65份。调研遵循了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可能性原则及自愿性原则[1]。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1 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全专业65人中,除了3人通过专升本考试继续深造以外,剩下的62人中有42人(64.6%)进入了与食品相关的岗位工作,其中从事食品营养(35.7%)和食品销售(50.0%)两个岗位的人较多,从事食品检测(4.8%)与食品加工(9.5%)的毕业生相对较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和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了更多寻求专业营养咨询、营养保健的需要,而伴随这种不断增长的诉求需要的,是目前营养专业人才的缺乏,因而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提供营养咨询,营养指导的岗位;同时我国现有食品行业的总体现状是:食品行业中,中小型企业数目较多,占总体企业的比例较大,企业间竞争激烈,在食品销售方面需要较多的人才。但对于食品检测的专业人才来说,中小企业对于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本就不大[2],并且此种岗位对专业技术及研究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且人员流动性较小,所以对于该岗位人群的需求量不是很大。食品加工类的岗位一般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性质单一,毕业生就业兴趣不大,且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流水线的不断发展,对食品加工的人才需求量增长同样不大。

2.2 毕业生在校学习情况调研

2.2.1 毕业生学习基本情况

从调研结果中可见,虽然大部分的学生可以全部(12人,占18.5%)或大部分(40人,占61.5%)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但是依然有19.9%的学生只能掌握一半(7人,占10.7%)或很少部分知识(6人,占9.2%)。这说明我们的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改进的空间。排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客观原因之外,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①教师授课内容选取、授课方法不当,讲解不够透彻的问题;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或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等问题;③两方面兼而有之。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将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工作中,充分考虑部分学生基础能力薄弱的情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置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要予以强化,授课过程中改善对基础知识的授课技巧。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及学生能力培养等内容也要根据具体实际,因材施教,量化的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2.2 毕业生对实训课程设置的反馈

本次调查是在毕业生毕业一段时间后,结合自身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的,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训课程需要加强,并且有些同学认为一些对自己目前工作有用的实训课程学校没有开设。因此在将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工作中,我们需要考虑结合毕业生就业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增加实训课程的设置,完善实训课程内容。

表1 毕业生对于实训课程设置情况的反馈

毕业生认为在踏入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是行业背景知识的积累(60%),其次是职业生涯规划(36.9%);他们认为在校期间对他们帮助最大的是考取各种证书(83.1%);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是他们最需要具备的素质(56.9%);盲目、缺乏就业指导(52.3%)、心理承受能力差(35.4%)都制约着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加快专业建设和发展,使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更经得住挑战。

3.1 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及重点课程教学力度

在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及重点课程的学时比重设置中可以适当的加大力度,细化教学内容;同时在对于课程教材的选择上,教师要更加严格的把关,尽可能选择“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符合目前工学结合教学特点、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行业背景知识,方便学生对于行业发展动态的把握;并且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2 提高对于实验实训及实习的重视程度、落实“双证制”教育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实验实训课程所占比重,尽可能的将课堂搬进实验室、放入工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教学内容。并且将学生考取专业能力证书(营养师、食品检验工等)的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证书与学生毕业证挂钩,提高学生考取各种专业证书的积极性,增加就业竞争力。

3.3 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定位

重视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专题讲座、交流座谈等对学生职业定位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从一线做起,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要注意通过设定相关课程或项目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3]。

通过本次的调查问卷反映出的情况,如何让本专业的毕业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如何继续提高本专业教育教学水平,这都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也将根据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对本次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晓杰,陈建强,胡霞.食品类专业在校生职业资格证书调查分析及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4(9):151~153.

篇5

基于环境设计教学的社会实践性不足、课程评价较单一的问题,文章提出在课程教学中以社会实践为主导、社会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为课程核心,建立起以社会综合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模式,从而增强学生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使室内外环境设计课程模式更适应社会发展。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教学模式;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室内外环境设计是实践性和社会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以往的教学模式设计命题较单一,评价体系仅限于教师评价;设计课题作业的评估与社会实际的差距较大,设计专业缺乏社会意义。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性较差,在课题作业中体现的设计构思较为简单,设计范围狭窄,对于设计中功能因素的理解较为肤浅。从深层次分析,这源于学生对现实条件认识不足,一旦接触实际项目,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设计构思难以解决现实问题。笔者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设计学院访学期间,全程跟踪研究室内设计系大学本科三年级一个学期的studio的设计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完全基于一个社会实际项目,教学效果良好。设计任务来自一个实际的养老院旧楼室内改造项目。课程前期基本上是养老住宅的基础资料收集和基本概念认知的过程。在两周以后,学生要汇报总结对这门课程的初步认识,再进行分享交流。学生进行项目实地调研也分为几个阶段的不同内容。首先是项目概览观察,然后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概览观察是对养老院建筑整体风貌特征的认知;测量主要针对具体实施改造的部分收集数据。第二次调研活动是对于第一次调研测量内容进行补充。第三次调研活动非常有意义,学生直接和养老院的老人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最直接的方式了解使用者。在设计过程中,被服务方定期参与到学生的设计讨论中,提出意见。教师辅助学生进行分析、改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指导和教师与学生的二元对立逐渐弱化。在学期末学生作业完结时,一方面,教师进行总体的课程评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设计成果,通过评判选出待用方案,这一步完全取决于服务方,评价以是否满足社会需求为标准,而不只是教师的个人评判。这是在美国的设计专业里学生必修的一门社会服务课程,我们可以从中反思和借鉴以改进教学。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应该跟随社会发展与需求进行必要的革新。文章主要探讨在高年级设计课程中直接进行具体的社会项目实践,采用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特定的目标课题,对特定地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分析;对设计结果的使用预期进行系统性问卷调查,或通过访谈获得反馈;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创作设计方案;评价成果时,由学生小组之间互评,相关专业教师、授课教师、设计使用者等几方面综合评定。这样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设计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教学采用以社会实践为主导的方式

1.由以往的虚拟设计课题转向社会实际项目的实践,实现教学与社会现实接轨

目前的室内外环境艺术教学中,大部分设计作业局限于教师布置的虚拟设计题目,尽管高校一直强调设计要结合社会实践,但是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设计课程中,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在开课期间没有合适的具体项目作为设计课程的实践练习,有了实际项目却不一定适合该年级的学生,等等。因此,目前设计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在教学中真正将设计与社会实践结合,这才是教学改革的本质。上文提到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学生做项目时必须以甲方意见和现实条件为依据,与教师的课题没有绝对的关系。一些院校以往的设计课题内容一般由教师拟定,设计构思的自由度比较大,几乎不用考虑现实状况,也基本不需要调研,如果需要调研,也只是对与目标内容相似项目的考察性调研。设计方案的形成主要基于学生设计思想与教师指导意见相结合的形式。针对这些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导入新的方法与模式,设计课题采用实际地段的实际公共项目,这样学生的设计从调研到构思再到最后的完善都要考虑实际现状。教师在此环节中,除了传授基本技法之外,还要重点讲授与设计课题相关的专业内容,引导学生调研、分析、与使用者沟通,尤其要引导学生认清设计项目的服务对象和实际需求,加深对实际项目的认识与理解,以转变学生在设计学习过程中的固有思维观念。

2.由个体完成课题作业到培养小组团队合作意识

在以往的室内外设计课程中,基本上是学生独自承担并完成设计任务,学生之间没有沟通,也没有形成设计的合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学生共同调研,互相评价设计方案,甚至可以互相修改方案。通过彼此深入地交换意见,学生可以锻炼学习组织能力,并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3.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分析

新的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建构理论课程的纵向体系框架,真正落实将理论课中的内容付诸设计课程实践。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条框,学生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深刻地体验理论知识。从调研分析、方案讨论到设计完成,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每一个设计实践单元的理论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在设计课程活动之中,使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关联、互动,进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教师在设计实践中讲授理论,让学生把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设计实践中,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掌握理性设计的工作方法。

4.改变授课方式,促进教学有效展开

(1)由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转型为以学生讨论、分析、辩论等探究形式为主的课题学习模式设计教学要突破以往教室里的方案讨论,避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探讨受到局限。新的教学模式倡导把学生的设计理念与构思推向社会,创建一个公共的评价模式体系,鼓励学生带上图纸、模型,在设计服务地与使用者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明确自己的设计意图能否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2)多种方式表现设计构思与方案在设计课程中,学生通常表现设计思维方式的根本点是形象化的思考和分析,他们把思维活动延伸到外部,通过图形使之外向化、具体化。在设计课程初期,学生大多采用软件制图,以建造模型的方式进行初步设计,但实际上在讨论方案的初级阶段,运用此方法操作较慢,形式较为刻板,难以快速地表达设计思想。因此,教师应提倡学生在设计初步草图、草模阶段尽量使用徒手表达的方式,这样更容易推敲、修改方案,在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时修改、调整,不断完善方案。在设计完成时,这一过程的图示表达可作为设计构思流程的展示,表现学生设计构思的发展变化过程。

(3)理论授课模式转变为分阶段、有目的的方式在一般情况下,教师讲授环境设计理论的时间集中于课程初期,在课程的中后期基本以方案讨论和方案评价为主,这种模式贯穿于设计教学的大部分课程。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处于“积食”状态,新的教学模式会帮助学生逐步“消化”理论知识,在学生设计的不同阶段给予其不同的知识支撑,教师依据不同的设计任务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实现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在设计初期的调研阶段,教师应多注重社会学、环境调查学等相关的学科内容;在设计构思阶段和评估阶段,可让学生接触有关环保生态、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环境评价学等。

二、构建学校和社会综合评估的设计评价体系

在当前的设计教学中,教师选择设计课题,学生进行设计制图、提交作业,教师依据图面问题、构思创意评定成绩。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使教师的个人情感、主观偏好等因素影响教学评价。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建立起学校和社会综合评价的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在初期设计中,学生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在方案讨论过程中,社会服务对象可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在评价设计成果时,学校相关专业教师、使用者和学生都可以参与评价,这样就构成了综合多元的评价体系。

1.促进学生在设计中体现社会服务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单向的评价机制往往会导致教师与学生对立的状态。依据设计专业特征,学生设计成果的价值难以标准化或量化地衡量。教师相对于学生或许有更多的经验,但教师的评价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局限性。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评价体系融入社会,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会设计的社会价值。

2.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设计的社会性意识

以往的教学模式局限于教师单一的评价模式,学生的设计构思、讨论方案的角度也局限于教师、学生的角度,通常只能形成一些理想化的设计方案。将评价体系由教师的单一判断转变为社会的综合评判,学生从调研阶段就要考虑综合性社会问题,学生的知识、经验、个人能力等都会在设计过程中逐渐得到培养。而设计个体或团队最终要接受使用方的评价,教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只是参与性地评价,只是最终评价的一部分。综合评价基于各个层面的反应,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问题,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接受相关社会意识的培养。

结语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环境设计教学由以往封闭、单一、刻板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工作以协调、辅助、引导为主。同时,建立多元的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评价与反馈模式,弱化了师生二元对立的教学状况,在设计课程教学模式革新的过程中,师生合作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设计教学满足社会需求。

作者:王晓燕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

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度校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篇6

一、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构建

基于教育的基本原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建设思路应是通过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人什么”以及“怎样培养人”三个方面展开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具体来讲应是:一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二基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即培养人什么;三基于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创设实践教学情境等,即怎样培养人。笔者从人才方案构建的基本要素出发,结合近年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从目标与规格、体系与标准、方法与资源三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科学路径。

(一)调研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目标重点对行业人才需求进行三个层面的调研:一是行业层面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对专业对应行业的政策法规、发展现状、未来专门化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与分析,从而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以确定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方向性;二是对用人单位层面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实地考察 、座谈 、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面向职业岗位(群)以及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层次与类型的人才;三是岗位层面具体需求的调研与分析,明确某专业、高职层次职业教育所面向的主要工作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详细准确地把握这些岗位的人才规格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调研结果,科学总结,严谨论证,结合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要求,最终对受教育者在发展方向及素质规格方面提出要求。

(二)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与标准

在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研究者对课程建设在具体设置的课程模块以及结构的组合的原则与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如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双证课程在工作任务分析的逻辑起点以及将工作过程转化到学习教学过程的组织原则都存在些许差异,但是课程构建的路径基本趋于一致――采取研讨式任务分析法(头脑风暴)或是现场工作观察记录法等方式对岗位对应的工作领域及具体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工作任务的分析描述每项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即职业能力分析。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轴心进行整合或者分化,序化课程结构,并依据职业能力分析提出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重新组织课程内容。

(三)基于认知规律,确定教学模式与资源

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从课程视角转向教学视角,基于职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配套教学资源。高职生“往往对符号是排斥的,他们更善于用直观的、具象的事物来传递知识,传授技能,通过有形的实践获得职业能力的建构,这就需要行动来践行,在实践中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因此多数研究者提出建立“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理念。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笔者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总结:(1)教学目标上强调强调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要求:“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四是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2)教学设计上强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阐述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统一到项目中来。(3)教学组织上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与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相结合的组织形式;(4)教学评价上强调依据学生完成工作项目、任务的质量及学习态度,采取多方评价。(5)教学资源上除了双师型教师要求之外,重点强调职业情境的创设,实现“实训室的建设按照生产的要求和职业实践的过程来设计,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在真实程度高的情境中学习”。

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优化

高职专业建设处在一个动态环境中,必须持续改进,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的循环过程,才能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单是通过上述路径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更需要厘清变革的影响因素,科学有据地实行动态优化,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适时有效。

(一)动态优化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层面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方式。如:(1)基于市场层面 “每年根据市场调研和合作企业的反馈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2)基于学生层面,“依据学生的培养过程,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动态的信息采集,涵括了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与调整;(3)基于组织实施的过程控制,通过“制定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调整。笔者试图以学校为主体,将人才培养优化的驱动因素可以划分为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其中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行业和岗位发生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由于行业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岗位,(2)由于行业的发展或者科技的进步产生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对职业素质的新要求。学校内部的因素往往比较复杂,涉及到多维度,多层面,为了更好地厘清学校内部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可以从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从职业教育的视角来说就是师资、生源、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实训环境等等,而这些正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实施对象以及实施条件。相对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来讲,内部因素如何组合与运行以及运行的结果才是促使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主要作用力。

(二)动态优化的方式

正是由于外部的变化和内部运行的问题,才需要适时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动态优化的方式使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更适应岗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近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经验以及对本市相关教育专家访谈与兄弟院校调研,笔者获悉,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每实施1年后需要进行微调,实施3-5年后需要重新依据专业才培养方案构建的路径实施全面的调整。而优化改革的方式则是学院进行顶层设计,专业部系主导具体实施,多个职能部门参与、配合。具体优化方案则应结合内外部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手段来实施。

1.全面调研,整体调整

一般来说,针对外部变化可能会涉及较大变动,多在三年即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一轮后进行全面调研、整体调整。针对上述外部因素的两方面原因,势必要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联动机制,收集行业与岗位的相关信息。根据诸多示范高职的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委员会议收集身处一线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关于行业与岗位变化发展的相关信息;第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行业岗位发展的相关文件、新闻等信息――了解行业、岗位的最新动态,包含反映职业素养的最新资讯等等;第三,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访谈――设置问卷与访谈提纲,细致了解初入职者岗位工作与课堂教学内容对接的情况及可持续发展情况等。并在三年之后根据信息做好相关行业、用人单位以及岗位调研的准备,切实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调整。基于以上三个角度,本研究设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各专业的行业岗位发展信息网络互动平台,一方面通过设置相关咨询问题让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和毕业生,都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过程中来,通过网络及时反映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搜寻到最新的关于行业与岗位相关资讯,方便专业了解到第一手的资料,而这个平台即相当于专业发展信息资源库一样,随时搜集最新的信息。互动平台除了向专业建设者开放,也可以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部分权限,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行业以及岗位发展的最新信息。

在学院授课的行业兼职教师以及学院的毕业生是人才培养方案有着直接联系的重要角色,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两个资源,势必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尤其是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了解到许多具有较远建校历史的高职示范院校都很好地利用了优秀毕业生这一资源,这些毕业生后来成为行业专家,同样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做出了贡献。

2.发现问题,内部微调

对于内部的因素,多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一年后,发现实施过程中问题,进行相应地微调。一年后根据生源、师资、课堂教学及督导、座谈等收集的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这种微调基本上不会对本专业该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模式、专业建设的思路进行全方位的调整,而主要是教学进程的安排、课程标准的设计以及学习情境的设置或实训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优化。进行内部微调的前提则是具有良好的质量管理机制,这取决于部系与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互通机制。笔者认为应当建立“迅速反馈,及时改进”的质量反馈与反应系统。一方面对学生评教、调查座谈、问卷、督导听课等渠道获得的教学信息及时反馈于专业部系,另一方面快速反应,即专业实行自我调控的质量诊断与预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及时给出诊断,提出建议,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在现行的学院组织机构结构的状态下,职能处室与部系,职能处室之间要做到信息及时沟通,反馈,而部系也需要有专人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进行研讨,及时解决问题,此外还应对问题进行反思,形成人才培养年度总结报告,并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更好地建设与实施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

篇7

1、准确而深入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市场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特别是要对本地区的人才需求状况有一个深入而准确地把握。对于数控专业来说,市场调研就是为了收集和分析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社会、行业及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为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提高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市场调研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专家座谈会,与各企业董事员工等进行座谈交流;参观访问,现场访谈;问卷调查,有针对性的收集数据;网上查阅,宏观把握。

2、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人才需求调研能获取以下重要信息:企业人才需求层次与需求计划;企业聘用—线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与来源;招聘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企业聘用人才最看重的几个因素;毕业生目前单位的性质、规模及状况;目前以及2~3年后岗位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有了一手的信息,就必须分析确定高职高专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就业岗位培养规格。对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根据湖南省和娄底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人才市场需求,确定数控技术专业主要职业面向自动生产线和数控设备的操作、数控产品工艺设计、数控设备安装与调试、数控设备维护维修与售后服务和技术管理等岗位。学生毕业后的初步就业岗位一般为普通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设备的装配和调试工;工作2-3年后,逐步转到产品工艺设计、设备的维护维修和售后技术服务等核心就业岗位;工作5-6年后,学生将从事自动生产线、数控设备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改造等工作。并以此归纳出数控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岗位能力与知识、素质要求,就能确定培养规格了。

3、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是核心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教学内容来自生产过程,从中提炼出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方便教学组织和实施,将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加工和反思,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行动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序化课程体系,同时考虑到教育部对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德的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设计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等构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4、融入职业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建设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数控专业必须按照装备制造企业工作过程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调整课程设置。应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把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在教学中适当浅化纯理论方面的内容,而将关键实用性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位,增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学时。

5、规范人才培养论证的程序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程序上一定要规范,要有一定严肃性。方案的制定应由学院职能部门如教务处统一安排,由教学系部负责组织,专业教研室具体承担调研和方案撰写任务,在这之前应该邀请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广泛听取用人单位企事业单位的意见、专家的分析,还包括毕业学生的反馈意见等等。然后根据论证意见修改,经系主任签署意见后提交数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再审核;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送审稿到教务处,教务处再送专家评审,最后提请分管教学副院长审定并报院长批准后颁布执行。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深度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应该开放式办学,应该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构建和完善专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合作工作常态四个机制制度体系;以“理事会”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所产学研联盟,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要持续推进。把职业岗位训练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即要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专业教学内容选择成熟产品的技术和规范的生产过程管理,课程设置按适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建设“教、学、做”为一体的立体化课程,增加“双证融通”课程比例,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可以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在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基地内建设与数控生产企业生产现场环境一致的生产车间,将企业真实的数控产品引入生产车间内生产,生产工人即为实训学生,生产车间的运行管理均按企业化要求进行管理,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下进行生产实习。同时结合企业项目开发,在加强学校教学科研活动时,将企业项目纳入教学科研体系,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开展企业项目开发。依托实训基地建立名师工作室、创新中心等形式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吸纳学生参与。

3、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深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对人文工具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引入真实的工程问题和企业案例,开展“项目教学”或“案例教学”,结合讲座、竞赛、技能展示、职业生涯设计和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达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基础的目标。对专业课程,充分利用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教师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的产品进行教学化设计,作为项目任务,通过布置并分析任务、组织学生收集资讯、协调学生分组设计认证实施方案、学生仿真加工或实际加工对方案进行检验、学生分组评估与反馈等步骤,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讨论、操作、评估、升华,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反馈与修订

篇8

关键词 开放教育 计算机组成原理 小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Group Discussion in Teaching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Principle

YANG Huanyu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Department, Shanghai TV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arctComputer Organization Principle is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the course and the open Education, we attempt to use the group discussion method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discussion topics and the discussion method and the assessment program are be introduced. The analytical result of this practice is presented.

Key wordsopen education Computer Organization Principle group discussion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等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对所学课程和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果能主导和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相反,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逐渐失去兴趣,学习也缺乏热情主动性。

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批判性思考,课堂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在相互的讨论中,学生还可以学会如何有效地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第三,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相互合作与相互妥协中达成共识的能力。①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是该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该课程需要学生具有数字电路以及逻辑数学基础,但开放教育的教育对象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是计算机专科专业毕业,不具备数字电路学习基础。并且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抽象概括性强,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该课程比较枯燥,难度较大。因此研究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原本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多媒体课程教学与教学实验相结合,辅以网上教学的方法。但对于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说,实验课程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计算机硬件课程如果只停留在书本和理论讲述上,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硬件知识非常不利。在讲授模式下,教师讲,学生听, 相对说来,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运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却可以调动教师和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有助于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发表意见的能力②。

作者从2003年就开始尝试在开放教育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加入小组讨论教学环节,采取过多种讨论形式,并且根据每年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更换过多个讨论主题。在下面将重点介绍效果最好,最受学生欢迎的小组讨论形式和主题,并且给出了针对这一教学模式,学生的评价和建议。

1 小组讨论教学设计方案

1.1讨论形式

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每个组设置一名组长,组长负责协调组员在课外两周内共同完成一份讨论报告。报告完成后,在课堂上每组派一名同学对报告进行陈述,在同学陈述的过程中,班级同学和教师对其方案进行评价和讨论。最后,将讨论报告上交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1.2讨论主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差别比较大,对计算机硬件的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区别,为了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能有具体的认知和理解,设定第一次讨论主题为:微型计算机的硬件配置。

要求学生根据需求分别设计四种方案:(1)家庭多媒体电脑配置方案;(2)商业公司电脑配置方案;(3)网吧用电脑配置方法;(4)平面设计用电脑配置方法。要求考虑到不同需求的特点,并且要求有最佳性价比。

设计这四种方案的目的是,计算机的应用不同,从而对硬件配置要求不同。如:家庭多媒体电脑配置主要应考虑家庭成员网络娱乐,视频观看或游戏使用。商业公司配置电脑主要是从事办公软件的应用,配置可以较低。网吧用机型主要是用于网络娱乐和游戏,为保证网吧机器的安全性,一般不配置光驱,为方便网吧用户使用可能还需要配置摄像头和耳机等。平面设计用机型的侧重点是图像显示,对显卡的要求很高,对显示器的要求也很高。

1.3讨论报告格式

讨论报告是考核的依据,主要是针对学习小组的学习形式设计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报告,因此报告封面要求注明小组全部成员的名单以及分工。讨论报告中要求学生对设计方案有详细的参数,通过对硬件的参数的考虑,从而加强对课程学习中遇到的硬件性能指标有所了解。在报告中还要求给出当前市场的参考价格,用于进行性价比的比较和讨论。如对CPU这一配件的报告要求如表1所示。

1.4讨论考核方案

考核是督促学生的重要手段,讨论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方案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可循。针对上面描述的讨论形式和主题设计了相应的考核的方案。具体的考核方案是:采用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每个组可以对其他组的方案进行等级评价,等级共分为四级:A――非常好;B――较好;C――差;D――非常差。互评表格式如表2所示。

将互评成绩作为最后成绩的参考,根据该课程实际以及讨论主题的特点,设计了小组讨论的最终成绩评定表,如表3所示。

2 讨论效果评价

我们采用小组讨论环节作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开展了近5年后,2009年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讨论方案,立项了学校开放学院“试验田”项目。以2009秋级班级作为的具体研究对象,对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模式开展的效果进行了调研。

该班级共有35名同学,以5人为一组,共分为7组。

调研的主要内容是:(1)讨论内容对学习课程是否有帮助;(2)讨论方式是否合理;(3)评分方法是否合理

调研的结果如图1,图2,图3所示。

部分学生们认为讨论的内容可以再广泛一些。

部分学生认为讨论的方式可以改进的是:

(1)小组成员自己介绍自己的方案;(2)不同小组之间互动讨论;(3)对配置方案的可行性应该有一个标准,让学生明确需要改进的配置点;(4)感觉自己基础太差,对方案最好能具体解释。

图1小组讨论对课程学习的帮助调研结果

图2小组讨论方法的合理性调研结果

部分学生认为评分的方法可以改进的是:(1)不清楚讲解的标准(2)因为自己不懂,所以不知道是否合理。

图3小组讨论评分方法的合理性调研结果

通过上面的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小组的讨论内容和讨论方法是比较满意的,但也有个别同学认为应该增加讨论内容的范围,改进讨论的方法。对于评分方法,教师应该更加详细地跟学生进行说明。

小组讨论是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通过了学习小组讨论环节的设计,包括讨论内容,讨论方法,考核方法的设计探讨学习小组讨论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实现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后的调研,首先我们感到了学生对这一环节的认真对待的态度以及对这一环节的认可,从这里可以看出单纯的教师课堂讲授并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帮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进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这样几个问题:(1)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2)如何树立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信心;(3)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4) 如何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我们将小组讨论引入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一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对设计方案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设计,并得到了具体的实施,最后还对其效果进行了调研。讨论主题与学生的工作生活相关,提高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硬件课程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信心。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考核中引入小组互评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组讨论的形式采用课外课内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课堂陈述的方法展示讨论陈国,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一过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的小组讨论环节今后的开展提供了比较全面和完善的方案。希望能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甚至是其他课程教学中小组讨论环节的设计有所借鉴和帮助。

注释

①孟祥菊,夏冰.课堂小组讨论与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6):42-44.

②张为民.谈“讨论式教学模式” [J]. 课程.教材.教法,2001(2) 40-44.

③何兵.关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7) 68-73.

篇9

关键词:教学方案 课程模块化 制定实施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对于一个职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掌握一项或某个方面的专业技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案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纲领性教学文件。如何做才能使定出的教学方案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呢?

一、深入调研,准确定位,体现地方特色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原则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因此,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找出中职学生适合的就业岗位以及这些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是教学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职业学校应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多渠道、多角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

1.派教师到企业调研,将用人单位设有的岗位、岗位技能、岗位能力一一记录下来,这将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2.走访毕业生,他们是职业教育的“产品”,能否胜任工作岗位及遇到的困难都直接反映了职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得与失。

3.关注当地人才市场上的招聘信息,包括网上招聘情况,从这里往往也能了解到企业当前的人才需求趋势。

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课程模块化的设计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模块化有灵活性、开放性、个性化等特点,模块与模块之间相对比较独立。计算机课程模块主要分以下几种:一是“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是一些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等;二是“职业技能模块”,即根据岗位就业目标确定的各类学习模块。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可以选择不同的具体的小模块,也可以组合多个模块进行学习。两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和分类模块如下:

1.基础课程模块(重在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课程体系,初中知识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衔接部分。有文化课模块(语文、数学、物理、英语、数字电路、体育、计算机英语)、办公自动化模块(Word、Excel、PowerPoint、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

2.职业技能模块(以某一类岗位上必须掌握的某一种技术或必须具备的某一能力为具体内容,不是单一的课程,可以包括多门课程内容。)有程序设计模块(VB程序设计、C语言、ASP程序设计)、网站设计模块(Frontpage、网页三剑客ASP、程序设计、Internet)、电脑组装和维护模块、广告设计模块(平面设计、Photoshop)等。

三、侧重职业能力,重建课程标准,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

在明确划分各教学模块后,围绕本模块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重建课程标准,提出具体考核项目及要求就成为主要工作了。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1.以本岗位群需要的专业能力以及工作现场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为依据,确定本模块的各专项能力及应达到的标准。

2.应围绕支撑各专项能力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教学内容。

3.教学内容要精练,力求具体化,有针对性,有明确的内涵,并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对内容相近或相同的课程内容可进行整合与综合化处理。

4.要引导教师在课程中教会学生做事的方法。重点放在“怎么做”和“怎么才能做得更好”的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上。专业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便可,对那些没有多少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可以删除不讲。

5.要增强实践性、应用性教育的份量,使学生在类似工作环境的氛围下学习将来工作中要用的技能,有真实感,效果会更好。

6.课程考核项目中列出的应是此课程的关键知识和技能,考核要注重结果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形式则可多样。

四、重视选择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创新教材

教师是用教材来教学生的,而学生也是用教材来学习的。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还指引职校的教学改革。因此,职业学校应重视教材的选择。

1.看教材的组织形式。可通过目录了解教材是否以项目为主线,以完成项目需解决的各项任务为单元,来引入所需的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的介绍。不选用以学科为体系的教材。

2.看教材的写法与呈现方式。是否顾及到职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接受能力,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易懂好学,学生才会看。如有配套的多媒体课件、音像碟片则更好。

3.看教学理念。能否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做事的方法,如让学生知道一个项目怎么开始、怎么分解分工、各环节怎么跟进、怎么合作、怎么测试、会遇到哪些问题及怎么解决。

4.看知识点的选取。是否突出了“新”(新技术、新工艺)、“实”(实际、重应用)、“专”(深入行业、重规范)。

5.看在技能点的选取。是否直接面向岗位的实际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实施,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五、教学方案实施后的评价及反馈

教学方案制定并实施后,重视事后的评价及反馈可为课程开发提供有效信息,其诊断将有助于我们及时纠正方案制定中的错误和不足。

评价一般有以下两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如课程的设置是否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各门课程的安排与连接是否得当;二是可行性原则,既要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要求,也要考虑到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新课程的投资成本。

体现以上原则的评价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来实现:

1.在学期结束时,组织科任老师及学生代表座谈会,教师谈自己在上课时是否感觉难以推进,原因是否学生尚欠缺较多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要达到课程目标,课时及内容可否再精简或需补充?学生则从学的角度谈感受、谈收获及遇到的困难。

2.建立毕业生跟踪走访制,看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率(是否留得下,是否有发展)、企业欢迎程度。

3.对毕业生就业企业的走访,向主管了解学生上岗后的适应期长短,工作实绩,有发展后劲否。

篇10

1培养模式建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1指导思想

以培养适应药学事业发展需要人才为出发点,以符合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准则,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方向,以“教学模块”(见后文)为平台,加强药学基础,培养创新能力,凝练研究方向,突出药学特色。

1.2培养目标

这里仅指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精通英语,具有独立从事科研能力,富有创新意识,能够胜任各药学生产、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2培养模式建立的思路与方法

2.1思路

目前毕业研究生越来越多,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就业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就人口的比例讲,其原因并非是我们国家的研究生多了,可能是存在供求的矛盾。从调查社会实际情况入手,可能找到上述矛盾的原因之所在,并对之进行研究。根据社会调研结果,调整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措施以保障培养方案的落实,可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该研究可能成为解决研究生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矛盾提供一条思路。

2.2方法

2.2.1社会调研:组织有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研究生学生管理人员、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代表参加的调研小组,对相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药物生产和营销部门、医院等卫生医疗部门进行社会需求研究生的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调研对象采取分类分等级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分为主观分析和客观分析两类,客观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

2.2.2培养方案修订:组织专家根据调研结果和结论修订原有培养方案,并征得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2.2.3建立规章制度和采取保障措施: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导师管理制度、研究生管理制度、培养过程监控制度等。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培养方案的切实落实,包括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等。

2.2.4培养效果评价:根据在校研究生质量评估和毕业生就业后情况调查来判定研究生培养效果。

3培养模式建立的初步成果

3.1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我们尝试培养模式建立的同时,恰逢本大学制定新一轮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之时,为了配合培养模式的建立,在培养方案修订时,对以往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必要的修改,继之在教学大纲制定时也制定了药学实验方法学“教学模块”以确保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工作落到实处。

3.2“教学模块”的确定

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科学独立思维能力及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是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已是当今教育的主要目的[5,6]。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创造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7]。因此,我们尝试应用性实验为主体的研究生药理学实验方法学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功能实验模块:(1)药物活性分离与提取模块;(2)药物效应检测与分析模块;(3)药物制剂制备与质量控制模块;(4)药物安全性检测与评价模块。该模块具有以下特点:(2)以新药研发过程为主线,突显实用性、专业性实验项目;(2)以“模块”及“平台”设计为载体,体现医药研发中实验项目的连续性、独立性与相关性特点;(3)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系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药学研究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