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建设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西安作为我国的六朝古都,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且西安是新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干线公路网中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的结点,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是西北五省的核心城市,其区域价值不可忽视。另外,西安是当代中国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在电子信息软硬件产品、通信网络、数据处理等物联网技术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科技实力相当雄厚。在西安试点智慧城市,既是为西部城市做好示范作用,也是拉近中西东部差距之举。因此,西安市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解决城市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难题,诸如城市交通拥堵、看病难、安全系数低、突发灾难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意义深刻。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发展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传感网等信息化手段的优势,通过建设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面向未来构建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核心特征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实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且引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 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希望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IBM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六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超过200个城市在谋划建设智慧城市。2012年,我国迎来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波小,有26个城市将智慧城市的建设列入其政府工作报告中。2012年4月19日西安与北京、杭州、武汉、宁波共同入选中国工程院确立的“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名单。西安交大将首先完成交大的智慧大学建设,为西安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摸索经验。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作为西安市未来几年的重要发展目标。
二、西安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
西安智慧城市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某些在技术、方法、项目建设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信息化指数名列全省第一,数字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一)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先导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种模式。西安市人民政府已与中国电信陕西公司签订了“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电信陕西公司在“十二五”期间投入超过150亿元,采用光通信技术、IP技术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西安市现有网络进行全面升级、优化和改造,实现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等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设超过40000平方米的云计算中心,为广大用户提供配套完善、全程服务、辐射西北地区的信息化服务云平台;聚焦政府关注、社会关切、公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城市管理等领域,打造智慧应急指挥、智慧教育等丰富的信息应用,全方位提升西安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物联网产业基础夯实
据初步统计,全省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超过400家,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在传感器领域,70余家单位研发、生产40多类传感器,尤其在烟雾、图像、重力传感器以及微机电系统压力传感器等方面具有较强影响力。在通信设备和网络运营领域,聚集了大唐电信、西电捷通、中兴、华为、中国移动等一大批优秀的知名企业。西谷微功率数据公司是国内2.4G有源RFID国家标准及2.4G RTLS实时定位系统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在应用领域,已开展了农作物环境安全监控及应急预警、人员救护系统、感知矿山等示范应用。
(三)电子政务稳步推进
西安市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13个区县、7个经济开发区和80多个市级部门建立了门户网站;建立了公共服务网上审批平台,初步实现了工商、税务、质监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建立了数字西安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公安系统172个派出所接入市级警务平台,基本实现信息数据全警共享;全市劳动保障城域网络建设覆盖率已经达到85%;全市192家定点零售药店的网络已连接;失业保障网络实现了与13个区县的全部连通。这为全面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提升行政效率,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西安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西安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诚然,西安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规划方案的长远目标不清晰,法律规范不完善、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为此,要深入推进西安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实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强化、完善技术支撑保障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动信息集成共享与网络融合,重视技术规范和法律规的完善。
(一)坚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两轮驱动”
发展智慧城市必须同时推进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使二者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在融资
体系的制度安排方面,要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智慧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散智慧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完善以政策性信用担保为主体,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相互支持的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同时要发挥高新区高科技民营企业的创新作用,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二)推动信息集成共享与网络融合
智慧城市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上,通过建立开放、包容的共享平台,促进城市不同部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进而实现及时、科学的决策和预测。然而西安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建设目前呈现条块分割,部门分治、资源分散的局面,大大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为此,西安要不断加快政府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进程,促进各部门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还要探索建立部门之问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连点成面的方式对医疗、教育、金融、农林、水利、环保、交通、市政、公安等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
(三)重视技术标准建设和完善法律规范
纵览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一个完整雏形,多数国家只侧重于城市建设的某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兼容性技术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为此要高度发挥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加快标准和规范制定进程,为智慧城市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保障其安全高效运行。
篇2
由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采用水泥、柏油、混凝土等材质覆盖土壤表面,形成封闭地表,在改善交通和道路状况的同时,也给城市生态和环境带来了显著的不利影响。一、封闭地表显著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涝灾害
根据研究,完全封闭的地表在产流降水的条件下,其径流系数将高达0.9以上,就是说几乎所有的降水都将转化成地表径流。暴雨条件下地表径流的加剧将增加城市排水的压力,而通常排水管道的能力难以满足短时间内大量地表径流的排泄,造成严重的地表积水,在低洼地段尤其严重。特别是一些地处季风气候区的城市,在雨季和台风季节,每年都有多次的洪涝灾害产生,给群众带来严重的财产甚至生命损失,给道路交通带来严重的影响,对城市公共安全构成威胁,这种威胁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灾难。
二、地表径流对城市地表水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由于城市地表存在大量的尘土,其中包含大量的污染物,因此径流的形成虽然似乎能洗涤地表,但也能将这些污染物快速地带入了城市河道。据研究,城市地表径流中的COD可以高达104mg/L,重金属的含量可以达到千克中含数十毫克,同时还有大量的氮、磷等污染物,甚至超过生活污水的污染物含量。大量含污染物径流的形成和排泄,无疑加重了城市地表水体的污染负荷。
三、水分下渗的减少不利于对地下水的补充
缺水,一方面使城市树木生长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地下水得不到补充。与此同时,由于水分下渗的减少,使城市土壤本来可以发挥作用的环境净化功能不能被有效利用,土壤水库功能不能发挥。过度的城市地表封闭还将加剧城市热辐射,使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大。
为此建议:
1、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地表封闭
避免和减少城市地表封闭首先需要规划部门基于城市生态理论进行规划,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应该合理使用原来通透的土壤表面,最大程度地维持原有的自然状态;在局部建设中,只对确实需要封闭的地方使用最低要求的封闭措施。
2、政府应该引导和鼓励开发商和建设部门采用更加节约、更加符合生态学规律的建设方式
城市建设过程中减少封闭。园林、非主干道路、停车场等都可以采用半封闭的方式。在发达国家,地表封闭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比如德国在州一级就制定了很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不同的情况下限制封闭地表的出现,或者采用经济手段鼓励增加地表径流的下渗,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具体的参照标准。德国早在1973年就制订了《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设计指南》,所有重要的路面结构都要设置内部排水系统,否则路面为不合格,要追究法律责任。此外,新的《混凝土路面砖》标准中规定,“如果制造有面层的路面砖,面层混凝土必须与基层混凝土牢固黏结,并有10以上的空隙,使水能够渗入地下”。德国的目标是,到20__年,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问题见解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lueprint, is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basic basis. The urban construction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normal you must have a reasonable of urban planning. The following the author discusses work experience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uts forward several personal opinion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Question view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规划新理念
1.1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城市规划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实到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来。城市规划必须考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并为城市留下未来发展的余地。顺应自然资源的约束,坚持 “ 紧凑型 ”、“节约型”的城市规划建设方针,不能盲目追求将城市规模做大。应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利用土地,强调保护耕地,以新型工业化来推动城镇化。城市规划除要考虑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原则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全局与局部、新区与旧城、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代、地上与地下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能主观臆断、生搬硬套,必须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科学决策,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要拓展规划的视野,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来研究规划问题,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要重视规划方法的创新,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定位、定景和定施的综合集成方法,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1.2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人的自由流动、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城市规划要尊重“前人”;关爱“今人”;善待“后人”,更多地体现对人、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尊重。要保护好“前人”为每座城市创造并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城市固有的特色;要重视居住区规划,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创造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居住生活的城市作为规划目标。社区和谐、邻里和谐、人与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强调步行尺度、有界邻里、健康卫生社区、游憩休闲空间、舒适安全环境和快乐无忧生活;要提倡“为人民服务”,贴近百姓生活,体现人文关怀。既要想着“小”的,给学校和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活动空间;也要惦记“老”的,切实关心老年人的文化体育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3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增长极,而区域是城市的载体、支撑和扩散的腹地。顺应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趋势,在规划的视野上,要打破就城市论城市、就局部论局部、就现状论现状的局面,向以城市―区域系统观和动态时空统一观统筹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有序调控方向转变;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以“发展小城镇,建设中心村”为重点,加强村镇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工作,建立工农结合、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统一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调控产业和城镇发展,协调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各种关系,重新聚集并整合各类经济要素,增强区域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
1.4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体现经济的规划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城市土地有偿使用以及土地市场的形成,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和渠道趋向多元化,城市规划不应再是一成不变的蓝图,而是一个不断研究和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滚动的调控过程。在规划目的上,要从单纯的贯彻国民经济计划向着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优化组合的空间载体系统转变。不断推进规划工作向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方式转变,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城市规划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为经济发展服务。要重视供需分析,寻求资源供给与发展需求的平衡关系,在城市现有产业特点、地域资源优势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做好空间用地布局规划,为发展城市经济搭建载体。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投入产出分析测算。规划要考虑成本,要有弹性和适应性,体现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1.5 做好绿化规划
体现绿色生态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追求城市的生态价值、健康价值、人类与环境间的协调和交流价值和环境公正价值。要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保护城市的绿带和蓝带,充分考虑沿江、沿河、沿路的生态绿色廊道建设,充分考虑老城区绿地的营造和新区大规模绿地的拓展,建设环境良好型绿色生态社区。综合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过度开发,特别是要保护好基本农田、水源地、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等资源,确保开发建设活动不超出环境容量,不对环境、文化资产和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1.6 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社会与文化的规划
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的集中地,其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城市规划不能只研究技术,应该更多地研究社会结构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规划的内容上,要从以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性布局规划,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立体、动态、整体性规划转变。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加快发展和科技进步和创新需求;要重视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公共卫生及防灾体系设施的规划建设。城市规划应面向大众,服务大众,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教育、就业、休闲等方面的保障。
2城市的规划经营
2.1搞好规划领导工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师的主导作用
城市领导主要是领导规划工作的进行,保证规划的物力、人力、财力上。关于如何规划,城市领导可以提出原则性建议,需要说明建议是供城市规划师参考的,不要定死如何规划,以免影响规划师的研究、论证,造成错误。为了做出合理的高水平的规划,城市领导应该乐意这样做。因为,城市规划毕尽是为城市领导管理服务的,只有好的城市规划才能有利于城市领导在城市建设中取得好的管理成绩;规划毕尽是一门科学,需要专门研究才能掌握、需要专业人员――城市规划师才能操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城市规划师是城市规划的第一生产力,在城市规划中应起决定作用。规划应主要由他们通过研究、论证后做出,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城市规划师应认真考虑领导者提出的建议,积极采纳合理的建议。对不够适应具体情况的建议,要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城市规划师要讲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高水平的规划。
2.2规划与管理衔接
规划最终通过管理实现。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由行政管理逐步走向法制管理,不断出现新的经济开发形式,需要新的管理方式。因此,首先,规划的内容、深度、形式、程序等都必须与管理相适应,与管理衔接,必须方便管理。其次,管理也应根据规划的固有特点做适当的调整,与规划的特点相适应,二者相互衔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规划实施,规划才是好的规划,管理才是好的管理,才有利于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才能出成绩。要做到这一点,城市规划师与城市管理者要多交流,城市规划师多了解管理,管理者多了解城市规划。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规划。和谐规划追求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求规划发挥平衡利益、调和社会关系的作用,要求加强规划之间的综合和协调。通过和谐规划来扩大和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提高城市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各阶层的融合。通过和谐规划,促进规划之间的协调和有机结合,包括硬资源规划与软资源规划、城市资源规划与区域资源规划、近期资源规划与远期资源规划的有机结合,实现空间规划和内容规划的和谐、城市规划对各类专向规划的统筹与协调。通过和谐规划,坚持城市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3充分发挥城市规划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
完善政府的公共政策体系,关键是要重视和建立主干性政策,明确首位公共政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主干性政策缺乏、首位公共政策不明显等问题。规划既是城市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又是城市发展的引导者,随着城市发展,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中的综合协调功能越来越强,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干性政策作用。而资源调控综合性强,涉及多方利益,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统一,规划又应该成为所有资源调控政策中的首位公共政策。发挥规划在资源调控体系中的首位公共政策作用,就是要发挥规划的先导、主导和统筹配置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规划这一软资源在各类资源配置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因为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城市资源,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发挥规划的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关键是要建立起统一的调控管理平台,切实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
3城市规划调控体系分析
规划目标与实施结果存在错位的表现及原因:
(1)土地开发强度的隐性提高。在土地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法律、法规界定模糊的方面,由于管理控制手段不力,容易导致对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的失效;
(2)环境恶化。主要是对公众共享环境或景观资源(如绿化空间、城市天际线等)的侵蚀或破坏等,造成居住环境的恶化;
(3)公众利益受损。市政设施建设滞后、服务配套设施不全、公共空间不足等损害公众利益。
4结束语:
篇4
一、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创新权益
1、完善知识产权审判的诉讼指引制度。通过法院网站、新闻媒体和向当事人免费发放诉讼指南等途径,公开知识产权案件的条件、举证要求和立案程序,引导知识产权权利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不断拓展知识产权审判新领域。依法受理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各类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案件,做到有案必立,为知识产权权利人提供全面的司法救济。
3、建立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执行的快捷通道。接到当事人后,法院应当及时依法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尽快立案。情况紧急的,当日立案。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诉讼案件和执行案件,不受立案顺序的限制,优先安排开庭,优先安排执行,及时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4、充分发挥诉讼禁令和财产保全措施的作用。知识产权权利人发现他人正在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行为,可以在前向法院提出责令停止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申请。法院接受申请后,经审查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在48小时内作出书面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以避免权利人损失的扩大。诉讼前和诉讼中,权利人提供相应担保,要求查封、扣押、冻结侵权嫌疑人财产的,法院应当及时作出财产保全裁定并予以执行。
5、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证据制度。在诉讼前或诉讼期间,法院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证据保全,以防止与侵权行为有关的证据灭失或者被藏匿。对权利人提出的调查取证申请,经审查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法院应当及时受理。对于侵权嫌疑人拒绝交出其控制的证据、拒不配合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依照相关法律规定,由其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6、强化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人的赔偿责任。在审理有关知识产权纠纷的民事案件中,除判决侵权人承担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外,还可根据情况对侵权人采取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罚款、拘留等民事制裁措施。确定赔偿数额时,不仅要判令侵权人赔偿因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获利,还要赔偿权利人因制止侵权行为的合理支出,以体现对权利人的充分救济。
7、切实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实体权益的实现。法院就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作出的裁判生效后,权利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被执行人应当主动向法院申报财产,法院可依职权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进行调查取证,必要时可采取搜查、强制审计等措施。对执行难度较大的案件,市中级人民法院可以提级执行或指定执行。
8、严厉打击拒不履行法院判决裁定的行为。被执行人有能力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而拒不履行的,法院应当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予以罚款、拘留;情节严重的,依据刑法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被执行人在法院对其强制执行期间继续发生重复侵权行为的,一律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9、监督和支持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切实发挥对涉及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司法审查职能,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理决定证据充分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的,要及时依法予以维持,防止侵权人以诉讼为名拖延履行行政处理决定。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其行政处理决定,经审查符合执行条件的,及时予以强制执行。
10、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惩处力度。依照刑法的规定,加大对侵犯著作权罪、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假冒专利罪等犯罪的打击力度,应当判处实刑的坚决判处实刑,应当重判的坚决重判,用好用足法律,进一步增强刑罚惩治和预防犯罪的功效。
11、加强刑事处罚中财产刑的适用。充分发挥刑罚的剥夺、限制功能,综合运用各种刑罚方法,在依法适用主刑的同时,特别重视运用财产刑审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通过采取追缴违法所得、收缴犯罪工具、销毁侵权产品、责令赔偿损失、单处或并处罚金等措施,从经济上剥夺犯罪分子的再犯罪能力和条件。
12、完善知识产权刑事自诉案件的审理程序。进一步明晰知识产权案件刑事公诉与刑事自诉的界限与衔接,知识产权权利人能够举证证明被告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事实的轻微刑事案件,法院可以依法直接受理和判决。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侵权行为,告知权利人到公安机关立案或直接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通过刑事公诉程序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
二、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审判组织体系,努力打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特区品牌
13、成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领导小组。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发展规划,定期研究和解决知识产权审判的相关问题,协调刑事、民事、行政、立案、执行等各个环节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工作,对侵犯知识产权的重大案件进行督办。
14、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审判机构。适应知识产权案件不断增长的态势,逐步解决基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的机构编制,在全市两级法院构建起统一、完整的知识产权审判机构。
15、积极探索“三审合一”的知识产权审判架构。适应知识产权案件证据繁多、案情复杂、专业性强的特点,在南山区法院探索实施知识产权审判庭统一审理涉及知识产权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三审合一”的审判新机制,发挥集中审理的专业优势,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立体保护,方便权利人行使多重的救济权利,保证知识产权审判中不同类型案件在法律适用上的一致性。待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16、建立知识产权案件归口执行制度。整合执行力量,在法院执行部门成立执行知识产权案件的专职小组,负责执行涉及知识产权的民商事纠纷案件、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财产刑部分以及涉及知识产权的行政诉讼案件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中需要强制执行的案件。
17、加快知识产权法官的职业化建设步伐。优先从精通法律、熟悉国际公约和条约、外语基础较好、具有理工专业背景的人员中培养、选拔知识产权法官,同时有计划地面向社会招调一批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高素质人员,充实知识产权审判队伍,适应快速增长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审判需要。在部门预算中安排专项培训经费,用于对知识产权法官的专业培训,造就一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型知识产权法官。
18、成立知识产权审判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与知识产权审判相关领域的专家,成立知识产权审判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市法院审理疑难、复杂知识产权案件提供技术咨询。同时,探索专家证人制度,完善专家证人出庭的办法。
19、优化知识产权审判的陪审员队伍。在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中贯彻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注意把具有专业技术特长和一定法律知识的专家,依照法定程序提请任命为人民陪审员,参与一审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知识产权审判中评判专业技术问题的独特作用。
20、加强对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监督指导。结合我市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及审判实际,开展系统的调研活动,对于一些带有全局性的法律适用问题,适时制定规范性意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案件的办案标准化工程,确保执法原则和标准的统一,实现同样或类似案件的裁判结果相互协调和社会效果的一致,营造一个公平统一和可预见的司法保护环境。
三、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社会联动机制,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21、加强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执行公开工作,为群众旁听和媒体报道提供便利。选择典型案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外国驻华机构代表旁听庭审。在*市中级人民法院网站上建立知识产权审判网,2006年底前实现市中级人民法院生效的知识产权裁判文书全部上网公布。建立知识产权审判新闻制度,定期通报有关情况,宣传我市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成果,逐步提高全社会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司法环境和社会环境。
22、积极开展司法建议工作。针对知识产权个案审理中发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经营和保护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提出司法建议,积极指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推动我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匹配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篇5
【摘要】本文阐述的是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主要目的是让大家明白公共艺术的设计要注意哪些内容,而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是会与所在城市紧密相联,共同发展的。
【关键词】公共艺术 城市建设 发展
公共艺术,这个词我们有时会和公共雕塑相混淆。比如说广场上的某尊雕塑,有些人就认为那就是所谓的公共艺术,这种说法不严谨。公共艺术所指的是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艺术设计。也就是说单纯的一个雕塑或者景观是不足以称为公共艺术的。雕塑或者景观是要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最终营造出一种美的视觉效果,这才是公共艺术。那么,公共艺术的设计又与城市的建设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首先,公共艺术设计要体现城市底蕴。每个城市都是独特的,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特色。设计师要想在这座城市设计一个开放的公共艺术空间,那就要考虑这个城市的综合情况。举个例子,我所生活的这座城市虽然是新兴的,但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里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DD宿迁。这里有座桥,我认为它很独特,四个桥柱建筑的很厚重,每个柱面都很宽阔,材质也是仿青石板的,一看就有点古韵,而且每个柱面上都雕刻了项羽生平的重要事件,只看图就把人带到了一个久远的年代,让人有一种想去探索的冲动。但是最近这个城市正在创建卫生城市,于是修建了很多公园,大部分都是沿河而建,而新建的这些公共空间里也有小桥流水,还有供人们休闲娱乐的设施,可是总觉得这些景观的设计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相隔太远。我的建议是在这些公共艺术的空间里加一些历史的元素,那么可能会更有韵味,而不只是一种空间摆设。
第二,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协调城市建筑。现在的城市建筑大部分都是高楼林立,花园别墅,极具现代感。当然,也有江南水乡,复古建筑,但是无论哪种类型的建筑,公共艺术的设计要与周围的建筑群相协调。
在这里,我觉得宿迁的公交站台就设计的很好,外形有点仿古,运用了一些古代家具的镂空花阁的元素,但是颜色和功能都是现代的。站台上面有棚,用于挡雨,下面有木质结构的座椅,供人休息。在站台两侧的滚动的屏幕上可以清楚的看见每班车的到站时间,这给焦急等车的人们提供了方便。这个设计我认为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艺术,既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古风古韵,又能与周围有现代感的建筑相得益彰。
第三,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展现城市特色。公共艺术的设计要结合城市环境,要体现城市文化,要展现城市特色。当今国内的形势,各个城市都在打造自己的品牌,各种媒体、网络宣传数不胜数,那么公共艺术的设计也应该朝着这方面发展。
宿迁近年来一直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几乎每条街道都打扫的一尘不染,墙壁,死角的乱贴乱画也有效的得以控制,市容市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值得一提的是d建了很多的公共厕所。这可不是一般的公厕,说它是公共艺术一点也不过份,因为这是集休息、娱乐、学习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里面有崭新的图书分类摆放在书架上,可供人们观看和借阅,有供人休息的长椅,还有免费的无线网络和开水供应处。
外面的长廊和健身设施,与周围小区的环境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我觉得这就是一件非常美观又实用的一件公共艺术品,它的出现正从一个特别的角度代表着宿迁这个小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有了这个突破,以后的城市建设会更加的人性化。
综上所述,是我对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的一点看法,我认为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还有更多的交集,它们是最终会达到一种紧密融合,协调发展的状态。
篇6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数字城市;建议
1引言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时代,加快城市化进程,进行现代化管理,都对数字城市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在数字城市建设中,信息化测绘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本文基于信息化测绘和数字城市的概念,根据徐州市的特点,对徐州市“数字城市”的整体构建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结合徐州市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些建设“数字城市”的建议。
2 相关概念
按照主体功能划分,信息化测绘体系主要由基准体系、技术体系、装备体系、标准体系等组成,其中: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和地理信息处理、管理、显示、服务、应用等技术,核心是快速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精确与定量遥感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间信息网格技术等;装备体系主要包括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平台、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快速获取平台、先进野外测绘技术装备、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技术装备以及地理信息数据交换传输服务网络等[1]。信息化测绘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数字化体系,数字化是信息化测绘的基础[2]。
数字城市是一个集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等为一体的巨型系统工程,它不仅能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城市,再现全市的各种资源分布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在对各类信息进行专题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信息的交流、融合和挖掘,促进城市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和综合,进而对城市的所有信息进行整体的综合处理和研究 [3]。
3 徐州市“数字城市”建设概况
3.1技术框架
徐州市数字城市建设被列为江苏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示范试点。该项目于2007年5月经国家测绘局批准立项,并纳入国家测绘局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工程计划,由国家测绘局、江苏省测绘局和徐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建设,总投资1500 万元。通过试点建设,形成徐州统一、权威的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建设数字徐州奠定基础,并通过试点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全国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示范和指导[4]。数字城市是以徐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为核心,以政府信息门户网站、社会网站和各类信息化终端为服务和表现手段,以组织领导、政策法规和运营机制为保障环境的国土资源管理、房产管理、城市规划等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完整体系。体系结构见图1.
3.2建设概况
徐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目前已完成基于数字徐州地理空间框架的数据资源整合、市公安局治安监控资源的整合、118 平方公里的部件普查、9 个标准系统(城管通子系统、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和11 个拓展
图1:数字徐州体系结构
系统(领导督办管理子系统、领导移动督办子系统、户外广告管理子系统、GPS 监控子系统、数据更新管理子系统、移动执法子系统、业务短信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门户网站子系统、12319 对接子系统、城市管理应急子系统)的开发、50 个监控点建设、四级联动网络和硬件部署已经到位。2009 年12 底开始,整个系统开始试运行。
(1)初步建成了徐州市二维、三维多尺度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了徐州市多尺度、现势性较好地地理信息数据库。可以通过统一标准的服务接口,使各级应用单位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的管理系统,目前数字国土、数字地税、数字城管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效果。
(2)数据共建共享取得成效。在数字徐州推进过程中,按照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分别与规划、城管、房管、水利、园林、十二军等十几家单位签订了共建共享协议,地理信息数据在相应的部门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节约了大量的财政开支。其中数字国土也是数字徐州的一个示范应用,通过平台及数据支持,70%的土地证可以做到立等可取,同时对徐州市振兴老工作基地建设涉地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城管局作为数字徐州示范应用,使用地理信息数据,节约了70%的部件普查费用,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数字地税使用地理信息数据,当年土地使用税增收上亿元;水利局用于水利规划节约了投资、提高了规划水平与效率;其他应用单位通过使用共享的地理信息数据,也不同程度地节约了财政投入,提升了管理水平。
4 存在问题及建议
(1)组织机构不健全。目前,很多地区各项工作的推进还只停留在国土资源局的层面上在推进,在实施过程中,以一个部门的力量推进政府层面的工作,难度和压力都很大。建议政府对数字城市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的、基础性、长期的工作来落实。
(2)推进层面不高。数字城市作为一个城市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是整合各类资源、共同维护、共同运营的一个平台,需要每个专业部门在共建共享及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可以把其他部门需要的资源都共享出来,形成资源整合、协同办公的模式。现在的推进层面只停留在国土部门与其他各部门沟通推进的层面,没有政府层面专门机构的推进保障,各部门积极性不高,推进进程缓慢,很难形成真正的数字城市体系。建议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运营实体,负责数字城市平台运行、数据更新维护、应用推广等具体工作。
(3)缺少网络支撑。数字城市地理信息数字属于保密数据,目前很多城市还没有健全的保密网络的支撑。建议加强保密政务网的建设,形成互联互通、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协同办公模式。
参考文献:
[1]信息化测绘体系有关问题探讨. 测绘发展研究中心,2008.6.30.
[2]姜钦杰,楼宇.测绘发展新视野―信息化测绘.
[3]钟子春,钱柳羲.数字城市的研究与实现.万方数据库.
篇7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因此,城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 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1.2 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 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 简单设计复杂化
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 世俗化、潮流化
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世俗。
2.3 设计标准的侈豪化
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 广场设计的八股化
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千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 绿荫不足硬质化
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 小区景观展示化
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 集中绿地的架空化
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 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
有些构图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 置景手段的舞美化
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3.2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
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 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
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 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
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 以人为本原则
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 地方特色原则
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 结语
本文论述了城市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城市园林设计的建议。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提请我们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篇8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意义
1生态园林的基本概述
1.1概念
生态园林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其中关于生态园林的说法多种多样,涵盖着不同的界定方式,但是总体来说,生态园林就是将生态理念作为落脚点,结合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主张保持并发扬传统的园林,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人工修整或规划自然,从而建立起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绿色空间。
1.2特点
生态园林属于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其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出众多特点,如综合性特点、公共性及协调性特点、生物多样性和无界性等。
2生态园林的基本内涵与设计原则
2.1基本内涵
生态园林的基本内涵是稳定可持续,这将关系到生态园林系统的健康状况,结合生态园林概念的界定角度,可以正确理解生态园林的基本内涵。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需要实现植物的科学部署,从而建立起和谐、空间与时间兼备、营养结构丰富的人工植物群落,最终的目的是为人们创设一个适宜生存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应该体现出绿色植物的生态价值,有效地转化太阳能和化学能,并强化转化的力度,通过气候的作用,适当吸收环境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从而有效地净化空气和水体,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应该注重植物的美观,特别是在绿化环境的同时升华艺术性,由此提高欣赏和游览的价值,并充分发挥出相应的社会效益,给人们创设1个高层次、高效率、文化娱乐兼备的绿色空间。
2.2设计原则
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化特点,保证实现生态原理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应该遵循多个方面的原则:保证宏观系统全面生态系统平衡、践行微观绿地强化绿量设计、反映出生态位、呈现出生物种类的多样化特点、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
3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功能
3.1生态方面
生态园林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生态功能,主要是通过园林中的植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来加以体现,从而达到生态园林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生态功能会受到园林绿量的影响,绿量的多少则主要是由生态园林中总叶面积来进行制约。经过上述分析,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应尽可能多地建造植物群落,确保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从而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3.2社会方面
生态园林在实际建造的过程中会体现出社会功能,主要是在推行的有益社会活动中,可以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再就是结合相关的生态园林知识,把园林建造为一场公开课,从而发挥出园林的教育功能,让人们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并且提升对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生态园林就是人们对于自然的模拟,这不仅是一种场所,更是人们所创造的一种人工植物群落。
3.3经济功能
生态园林的建设离不开对植被的养护管理,因此,在传统的植被养护管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被大大地消耗,甚至还会污染环境。生态园林的设计依靠稳定的植物群落,通过自我良好的维护与调节,能够将枯萎的树叶转化为营养物质,从而有效地简化养护管理工作的步骤。园林植物具有多种经济价值,因此,适宜将其转化为第三产业的开发资源。
4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4.1改善生态环境,满足自然需求
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是维护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良好关系,生态园林重视城市绿化的基础作用。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可以有效改善人们居住的空间,并起到美化城市景观的作用,从而塑造优良的城市形象。
4.2体现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味
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强化人们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并增强其自信心,有效地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凝聚力;对于城市外部具有深远影响,可以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5结语
塑造生态园林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确保实际的需求可以与生态园林建设的初衷相呼应,应该强化生态园林建设的步骤细节。生态园林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调节气候,提升空气质量。在未来的生态园林设计中,应该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并且积极地提高城市环境水平。
作者:吴如旋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后增.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探析[J].现代园艺,2016(3)
篇9
关键词: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流转制度;二元结构
一、我国现行城乡建设用地的二元结构
(一)我国土地制度安排造成了城乡建设用地的二元结构
土地征用制度 :城市的扩张与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矛盾的协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推进,要求扩大城市区域,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大增。除了提高城市存量土地的利用率外,还必须要有许多农村集体土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才能满足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要求。而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的二元结构又决定了农民不能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出让给城市建设用地需求者,更不能将农用地自主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扩张与城乡建设用地的二元结构产生了矛盾,而土地征用制度则为这种矛盾提供了协调的办法。
《土地管理法》 第二条第四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一规定为地方政府征收农民集体土地并把土地变为国有土地提供了法律依据,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将农民集体土地征收归为国有土地后,再将土地出让给城市建设用地需求者,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用地需求[1]。
(二)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与现实经济运行的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间的生产要素流动速度也不断加快。 而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也必然要求加入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中,并创造出经济效益。一方面,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集体建设用地的潜在供给。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加之长期以来农业的低收益,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了土地,从事工商业劳动;许多农村户籍的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留在了城市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城市中购置了房产,在城市定居,实现了“农转非”。 而按现行的土地使用制度,他们在农村中还享有一块宅基地的权利,形成了集体建设用地的潜在供o。另一方面,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集体建设用地的需求。随着城市房地产价格的一路上涨,企业在城市生产经营的成本大大增加,而农村的土地由于资产的属性无法显现,使用农村土地的成本大大低于使用城市土地的成本。因此,出于用地成本的考虑,企业都有将厂址设置在郊区或者农村的意愿。另外,城市房地产价格的高涨,使得城市中低收入者无法支付高额房价,许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城郊地区。 近几年来各地不断兴建的“小产权房”就是一个例证。
我国现有的城乡建设用地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法律禁止农民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包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或者转让用于非农建设,城市建设用地只能使用国有土地,要在空间上扩展城市建设用地,只能通过土地征收制度[2]。这种制度安排与现实的经济运行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并且产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城乡发展的统筹。
二、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所导致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城乡建设用地的二元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一)集体建设用地资产属性无法显现,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土地的资产属性是指土地的物质实体能为人类所用,并且这种使用能给使用者带来经济利益[3]。因此,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是土地资产的物质承担者,土地资产实际上就是土地所能提供的“利润”,而土地价格则是这种“利润”的资本化。在我国现阶段,同量资本投入农业的收益率大大低于工商业的收益率。因此,同样土地用于农业生产所能提供的收益大大低于用于工商业生产所能提供的收益。政府将农民集体土地(包括集体建设用地)征收为国有并出让给工商业企业,农民集体土地从农用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过程中,土地资产产生了巨大的增值,而这部分增值的分配与被征地农民不相关。因此,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地损害了农民的权益,使得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属性无法显现。
(二)影响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我国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来进行的,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和年度计划管理。然而,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必然会发生许多隐性的集体建设用地的交易。由于这些交易在目前法律条件下是违法的,只能私下进行,政府对这部分交易无法进行有效监管,无法获得准确的交易数据,容易造成建设用地数量超过年度计划,造成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失控。另外,由于政府无法对这部分交易进行有效监管,政府难以审核该土地利用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容易造成土地利用规划遭到破坏,土地利用混乱。无论是建设用地数量失控,还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遭到破坏,都会削弱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扰乱我国土地市场的秩序。
(三)对耕地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造成较大的压力
我国人多地少,粮食自给压力巨大,要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在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下,农民不能将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包括集体建设用地)出让用于非农建设,城市建设也不能直接使用农民集体的土地。而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中客观地要求必须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由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的名义进行征地。在对农民进行征地补偿以及出让所征土地用于城市建设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有着巨大的利益空间。于是一些地方政府不计征地的社会成本,争相征地设置开发区、大学城等项目,大量占用耕地,使耕地数量在短短数年内锐减,对耕地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造成了较大的压力[4]。
(四)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大量集体建设用地低效率利用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的供给者与需求者。然而我国实行的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直接阻碍了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发展。由于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不能出让、出租或者转让用于非农建设,不能合法地进入城市土地市场,于是已经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只能将其宅基地闲置,还有其他一些由于村组调整、农村公共服务机构的调整而产生的大量的集体建设用地也只能闲置。这些集体建设用地的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种低效率的制度。
三、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设想
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制度安排下的土地征用制度,使我国低成本推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然而这一制度安排却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和谐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对该制度进行改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基本方向。从长期来看,要以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取代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
(一)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遵循渐进性原则。从空间上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对建设用地的供需情况各异,不能武断地允许农民将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而应该在集体建设用地供需强烈的城乡结合部率先开展试点,并逐步向更广的地区逐步推进。第二,在市场准入以及待遇上遵循平等性原则。要改变目前根据土地所有制和使用者身份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的情况。在市场准入方面,应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标准,实行统一的建设用地供给政策[5]。在市场准入上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平等的同时,还要在待遇上实现二者的平等。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流转, 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必须在土地税收、相关税费以及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上实行统一的标准,待遇上实行平等对待。第三,必须实行统一监管。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城市土地市场并逐步s小政府征地的范围,必须以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为前提。
(二)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粗略设想
在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下,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不能出让、出租或者转让用于非农建设,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扩展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征地制度,由政府将农民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改变所有权性质,再出让用于非农建设。因此,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必须与征地制度的改革配套进行。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有赖于统一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政府首先应当编制科学合理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并逐渐缩小征地的范围,最终将征地严格限定在“公共利益”的范围内。依据统一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并登记符合规划的建设用地的范围,进行入市资格的审核。获得入市资格的农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可以依法并根据各个地块以及所有者的意愿等实际情况与用地单位协商交易的方式、条件以及其他合同条款。在交易过程中,政府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对土地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6]。
(三) 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必须先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有几个关键的问题要解决,否则无法真正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统一。第一, 要编制科学合理的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是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前提。只有确定各类土地的用途,才能明确哪些土地可以进入建设用地市场进行流转,政府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否则必然造成农民一哄而上将集体土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对耕地保护政策造成较大的威胁。第二,要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缩小征地范围,这是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保证。没有明确的“公共利益”的范围,就无法对政府的征地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政府可以借着各种名目进行征地,造成对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干扰和破坏。第三,要明确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明确的所有权主体是培养市场交易主体的前提,是市场交易顺利进行的保证。所有权主体的混乱,容易导致各种纠纷的产生,甚至导致刑事案件的发生,不利于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李倩.《向城乡一体化进发――访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中国土地》2008(10): 28-30.
[2]刘小玲.《制度变迁中的城乡土地市场发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18.
[3]许宝健.《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转用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15.
[4]张合林,郝寿义.《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中国软科学》2007(2): 28-40.
篇10
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公共艺术在大城市的建设所发挥的作用已日益清晰,而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却有待加强和改善。目前,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该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市民生活以及时代精神相结合,在物质属性和文化向度上如何兼具文化性和艺术性已成为城市管理者、建设者以及艺术创作者们所要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一、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性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是指,存在于开放的公共空间中,反映该城市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观念,供市民共享的艺术综合体。公共艺术主要包括城市雕塑、壁画壁饰、景观、园林绿化、建筑装饰、广告以及在公共场所具有实用性的公共艺术设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不再仅仅是用来装点城市环境,其建设的目的还要使城市成为人们乐居的理想场所,让人们能够在生存环境中体味到作为市民所应有的职责、荣耀和尊严,感受到作为市民所应有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义务和能力。
二、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建设使许多新兴中小城市崛起,为公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公共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如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观念意识的偏差或对城市文化的误读使公共艺术在建设中出现了有悖于艺术公共精神的现象,而设计的匮乏、粗劣的制作也使公共艺术日益成为视觉污染。这些问题导致中小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质量不高,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思想观念上的误区
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中小城市为了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开始加大对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建设。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管理者的决策,可以说管理者的决策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管理者在思想意识上存在误区,则会影响公共艺术作品设计的成败。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本身的特殊定位,塑造一座城市的形象不是去模仿,而是应该从城市本身条件出发来定位城市的形象,公共艺术才能鲜明的表现城市主题。因此,一座城市的管理者必须要实事求是,走出思想意识上的误区,针对城市自身现有条件来明确城市的发展和定位城市的形象,从而塑造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城市形象,设计出与城市主题一致的公共艺术作品,彰显城市的魅力。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缺少联系
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与城市整体规划之间的不协调影响了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使得作品质量不高。建设中的中小城市虽然都规划了城市的整体发展,但在城市整体形象的发展上似乎缺少长远规划目标。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以及政策的连续性和长久有效性,盲目的拆建使一些建设发展中的城市成为了改造工地,而局部零星实现的公共艺术项目与城市形象总体规划目标是否相一致,好像一些城市并没有相应地约束和规定。这就导致有相当数量的公共艺术作品只是随意地放置在公共环境中,与城市整体环境不协调,不能引起公众与广大市民的关注与认同。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的文化氛围、人文景观、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应当把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融入进去,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的面貌。
(三)公共艺术精神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
现代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在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内涵上的缺失也是导致公共艺术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现代公共艺术是思想的艺术,它既要反映社会文化,还要表现如何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所以,现代公共艺术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以及显著的精神内涵。而目前,中小城市建设的过快发展,导致公共艺术作品缺乏深度,流于形式,设计制作粗糙。
首先,在艺术含量上公共艺术作品表现为形式雷同、题材单一、艺术性缺失。艺术表现力的弱化使得公共艺术作品缺乏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而缺乏艺术精神的城市公共艺术也无法成为城市形象标志。其次,公共艺术作品文化含量上表现为注重形式,文化内涵缺乏深度,公众参与意识淡漠。没有文化支撑的作品表现的更多是空虚符号,它们既没有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也没有展现城市市民精神面貌,如有的公共艺术作品只是刻意展现历史人物形象,对于人物形象所体现的精神实质和文化精髓则没有进行更深刻地挖掘和表现,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脱离了公众的现实生活,与公众达不到更深层次的沟通,也无法与公众互动。再次,公共艺术作品表现形式单调,主要是一些雕塑、壁画,而且在制作上也比较粗劣。
三、提高中小城市公共艺术质量的建议
(一)公共艺术应与城市建设整体形象协调统一
首先,公共艺术要与城市建设规划一致。城市的存在是与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关联性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小城市在进行城市整体规划中必须将公共艺术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并以此来建立起一座让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以及艺术家能够更好合作的桥梁,实现艺术创作与城市设计的体系化。其次,公共艺术要与城市整体环境相协调。公共艺术要依附于特定的环境空间或场所, 而特定的环境、场所能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反映着人们的习俗和文化特征。城市公共艺术身处城市空间环境之中,城市空间环境是与这些公共艺术作品紧密结合的重要对象。每个城市在产生和发展中都会形成自身的特色,如人文景观、风俗习惯、文化氛围、自然环境等。而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地域特色紧密联系,还需要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与创作要与城市的实际空间环境相配合。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与创作要从城市自身出发,真正了解处于这一特定城市空间及场所中人群的文化、阶层、年龄结构以及教育背景等因素, 如此,公共艺术才能反映出这一特定城市的特征、人们的精神追求或生活状态,从而塑造出个性化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二)研究、开发和保护城市优秀文化资源,丰富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形式与内容是艺术作品中的构成部分,如果形式被看作皮囊,内容则是骨架,没有皮囊骨架无法升华,而没有骨架则无法撑住皮囊,两者相互依存,优秀的艺术作品要充分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也应该做到形式表现与精神传达的统一。对于公共艺术作品来说,形式表现体现为作品所运用的语言形式,如造型方式,而精神传达体现的是与公众之间的一个不可见的沟通过程。被放置在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是要向公众传达某种信息、观念,或是要向公众展示某些东西,如果仅从形式上来表现,作品会显得空虚,缺乏深度,无法与公众达到深层次沟通,因此,还要从内容上来丰富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当形式与内容达到统一时,艺术作品才能有血有肉,才能从情感上与公众产生共鸣,而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内容则体现为城市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最终动力。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公共艺术应与城市的文化精神相一致,汲取了地域特性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城市文化精神而创作的公共艺术,有助于唤起市民的共识与情感共鸣,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增强城市形象的文化个性。所以,在研究、开发和保护城市优秀文化资源中,一要成立专门的开发、研究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二要从这些文化资源中提取其精髓,使之与现代精神接轨。三要将这些文化精髓与现代艺术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公共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让公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城市建设的新气象。
(三)积极推广城市公共艺术,让公共艺术融入大众生活
当前,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是让人们享有艺术化的乐居空间,这就意味着城市公共艺术必将成为城市空间的精神载体,具有引导认识审美的精神功能、美育功能和符号作用,因而要积极推广并使其融入大众生活。
人们为了充实自我,往往需要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而在视觉美感的需求方面也同样是如此。城市公共艺术是要面向大众的,社会公众对视觉美感上的追求同样适用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对于正在建设中的中小城市,在对公共艺术的推广中要做到:一要建立健全公共艺术管理制度,确保公众能够真正参与管理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事务,使公共艺术项目在具体实施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要成立城市公共艺术管理委员会,由政府规划部门、公共艺术设计专家、建筑家、社会文化人士、社区市民代表组成,负责具体管理实施公共艺术项目;三要对公共艺术相关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大众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