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流程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施工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施工流程

篇1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the paper presents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We must construct based on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each control point, and make the error of construction in the allowed range. At last,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specific construction method.

关键词: 高层建筑;施工流程;管理措施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s;construction process;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090-02

0 引言

高层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项资源投入庞大的生产活动。高层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建筑群体,具有层数高,形体大,基础埋置深,施工场地狭小等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量大,工序多,延续性与安全性要求非常严格,这给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带来了难度,因此科学的施工组织与安排显的尤为重要。

1 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

某高层住宅楼为框架结构,要求施工符合城市的规划要求,抗震设计为Ⅵ及,基础设施是以静压预制管桩为主,地下室一层,层高4米,地上24层,层高3米,屋面设计标高72米,在电梯机房的上部设置有检修维护层,检修层的设计标高80米,为本项工程施工的最高处。

2 施工流程分析

施工流程的确定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点,它的优化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成本控制,而且还关系到建筑施工的安全。

首先要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的物理特点和其他相关的质量标准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了解,然后确定高层建筑的施工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对产生的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对各种情况进行比较,优化施工方案,促进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

2.1 静压预制方桩的施工方案及施工

2.1.1 工程的地质和水文情况分析 在工程场地南面有10m高的建筑物尚未拆除,对施工的过程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管理的到位,它对施工的影响不大,建筑的地质属于2级冲积地貌,周围地势平坦,适宜建筑施工,建筑±0.000标高与施工场地基本相同,建筑场地无其他的特别的要求,便于施工的平面管理。

2.1.2 静压预制桩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持力层层面埋深,进行压桩试验,确定桩长,并在各个部位不同的土方开挖标高,要考虑到桩身的设计有效长度,既要保证静压预制桩身的有效长度,又要避免土方开挖后过长截桩,给施工造成损失。

对工程原场地的遗留问题进行彻底的清除,将旧基础清除干净,并将场地回填平整、压实,避免沉桩时桩遇旧基础造成偏桩、断桩现象,在沉桩施工前先保证桩机正常行走施工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根据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考虑地基的实际承受情况,防止土层的挤压,给其他的建筑物带来影响,在选择沉顺序时,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施工方案进行,能够保证土挤压后在旧建筑物的基础部位不起拱,也能保证旧建筑物的安全,沉桩过程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进行施工,保证施工的衔接及进度进行沉桩顺序安排要与实际的施工相一致。

2.2 土方开挖具体施工措施与施工方案 根据实际测量的情况,本次建筑工程土质在5米以上的土质主要为粘土层,质地较好,地下水位在6米以下,施工的环境比较好,地表水比较少,土质好等特点,这些说明施工的土方实施技术不是十分复杂,施工利用了CFG桩的布置方位,方便简单,特制了50cm的挖斗,根据施工的顺序不同,分别选用了大小不同的挖掘机施工,在不同的地点采用不同的挖掘机进行施工,如承台及其基础采用小型挖土机施工,其余土方采用大的挖掘机进行施工,以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也便于人工进行修正。静压预制桩间土比较规整,采用人工和小型挖掘机相配合共同施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施工的成本。

2.3 卸料平台搭设措施选择及施工方案 卸料平台的搭建必须按照相应的设计方案相对应,能够给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满足了施工需要及施工安全要求。该工程的卸料平台宽度为 2.3m,采用两根16号槽钢作挑梁,搭设平台架、连墙杆、预埋管应采用Φ48X3.2mm的钢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直缝电焊钢管》(GB/T13793)或《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29)中规定的3#普通钢管,其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碳结构钢》(GB/T700)中Q235-A级钢的规定,采用钢管作为平台栏杆,用锻铸铁制作的扣件连接,栏杆高度1200mm,栏杆立面采用钢板网封闭,并详细地进行了位置的布置,卸料平台搭设时禁止与外脚手架连接,平台板应固定牢固,相关焊接件必须满足焊接工艺要求,卸料平台钢丝绳调正后松紧一致受力均匀,栏杆柱与卸料平台底座固定牢固,栏杆立面采用钢板网封闭。

2.4 施工支模的措施选择及施工方案 因为本次施工的要求和工程的特点及项目材料供应等情况综合分析,通过计算分析,主要考虑地下室及截面尺寸有代表性的梁、柱、板、墙,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对模板的荷载比进行仔细的计算和认真的现场考察,确定支模的具体方案。

2.4.1 支模采用门式钢管脚手架、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支撑体系和木模板体系。500×500mm柱子,每边三根压枋并保证合适的间距,钢管柱箍间距500mm,要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为防止支模发生整体或局部失稳,严格按照《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和《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安装脚手架。断面1000×1000mm柱子,每边五根压枋,间距设为200mm,钢管柱箍间距 400m,中间加拉螺栓及26型3型扣件对钢管进行固定。

2.4.2 梁板模板方案:梁底木枋选用两层,上层间距为300mm,下层间距为1200mm,门架间距纵向900mm,横向为1200-600mm。梁断面的侧模竖向压枋间距300mm,斜撑间距300mm,梁侧上下各设一根纵向压枋:梁底胶合板直接搁置在梁底搁栅上。顶梁板底木枋选用两层,上层间距为300mm,下层间距为1100mm。中空脚手架的搭设根据施工分层的需要,同时兼作为施工外脚手架和铺设梁板模板作为施工操作面用途。

2.4.3 墙体的截面尺寸控制的措施:作为具体的防护措施,在暗柱箍筋上或墙体水平筋上点焊Φ12r的钢筋,钢筋的长度要小于墙体的长度,具体的施工方法如下:在底部位于第一道箍筋处,顶部位于最顶一道箍筋处,分别在两端与中间处焊接3根钢筋,作为具体的加固措施,确保了剪力墙的几何尺寸。

2.5 外脚手架方案及施工措施 脚手架必须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不产生失稳、倒塌,并不超过允许强度、变形、倾斜、摇晃或扭曲现象,以确保安全。

2.5.1 工程外架主要作安全保护作用,除人员走动及少量材料临时堆放外,基本上不考虑脚手架堆载。因此,除操作层外,其余各层外架上什物如木模、少量钢筋、砼碎屑等均要及时清理,不准长期堆放。

2.5.2 脚手架立杆采用对接扣件连接,相邻两立杆接头应错开,保证脚手架的顺畅连接,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小于450mm,各接头中心点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立杆顶端宜高出檐口1.5m纵向水平杆接采用搭接,上下相邻两根纵向水平杆接头错开不小于2m,同一步内外两根纵向水平,水平杆接头也应错开。

2.5.3 脚手架与主体结构必须采用刚性连接(钢管用扣件一端同主体结构预埋钢管连接,另一端用扣件同外架立杆扣牢),不允许采用一顶一拉的柔性连接,采用钢筋连墙杆与框架连接。在东西两面剪力墙处设预埋铁,后焊钢管与外架连接。

2.6 工程垂直度及轴线的控制与管理 轴线、标高、垂直度类似于建筑物的经络。对高层建筑来说,由于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经常会发生位移或不准现象。“三线”的控制是高层建筑的一大难点。

2.6.1 垂直度的控制 控制垂直度是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基础,也是关键的环节之一。为了控制建筑的垂直度,首先应根据大楼柱网布置情况,先将大楼四个边角柱的位置确定。在安装四个边角柱的模板时,沿柱外层上弹出厚度线,立模、加支撑,采用吊线的测定立柱的垂直度:在保证垂直度100%后,对准模板外边线加固支撑、浇筑混凝土。

2.6.2 轴线的控制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脚手架与施工层同步向上,导致从一些基准点无法引测。因此在±0.00结构施工复核轴线无误后,以—层楼面为基准在最长纵横向预埋多块200*200*8mm钢板,在钢板上标出控制轴线或主轴线控制点:二层及以上施工时,以一层楼面为基准在每层楼面相应位置留设200*200mm方洞,采用大线锤引测下层楼面的控制点,再用经纬仪及钢卷尺进行轴线校正,放出各层轴线和细部尺寸线。

2.6.3 标高线的控制 在每层预控轴线的至少四个洞口进行标高的定位,同时辅以多层标高总和的复核,然后辅以水准仪抄平,复核此四点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以确保标高的准确性。必须确保引测点的可靠性,加强洞口处模板支撑,同时辅以直径为12钢筋控制该部位楼面厚度,确保标高的准确。层面标高必须实现每层面的四个洞口控制点与外层高复核点在同一水平面上方能确认标高的准确性,达到标高控制的目的。

3 结语

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建筑工程中的施工中的每一项工程都要求认真、仔细、不断的总结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完善各种施工技术,调整施工的方案,要与时俱进地运用科学发展观不断摸索总结,不断加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以适应现代高层建筑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马桂昶.实施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的三个要素[J].山西建筑,2007,(15).

[2]陈军华.浅析影响施工质量的五大因素与控制措施[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09).

篇2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管理意识不够。虽然信息化建设在各行业都迅猛发展,尤其是大型综合性企业、金融行业、计算机行业等,能够更好的对企业管理进行技术层面的支持,有效的把握企业的管理实施内容,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分配到合适解决的对象,从而促进预期管理目标的完成。但信息化建设在传统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却并不如意,主要是拘泥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有一种骨子里的不安全感。

其二,对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不够深入。通过技术层面对工作流程的支持,可以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惯性发挥,在保证企业管理正常有效进行的同时,并进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更大程度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的不断深入。在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里,即使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却由于不够深入理解的应用,以及员工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高效率,有时反而将程序变得更加繁琐,对业务的开展有一定的桎梏。

二、业务流程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业务流程管理上,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一)业务流程重组

这项业务是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拆、诠释,再思考、再设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量、效率等方面的改善与突破。

(二)业务流程优化

业务流程优化需要明确改革思想,通过降低流程活动的非增值业务,优化流程活动的增值业务,对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修正,以达到改革目的,更好的促进业务流程的管理服务,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更好的建立增值业务,提升企业效益。

(三)业务流程管理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对各个管理模块系统进行优化,稳定业务中心,保证各组织的基本管理,从而达到稳定组织的目的。从纵向角度来看,这种管理具有一定的信息导向性,而且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的传递速度。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评价,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对基本组织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充分让各个实施人员了解其组织设置、权责,将工作安排妥当,有效的跟上信息组织建设的步伐,从而避免业务流程管理的尴尬,达到大家工作方向的统一。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流程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对企业全盘产生影响的管理模式,与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碰撞,产生独特的影响。我们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其流程管理产生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促进高效系统团队的组建

对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一个高效的信息化建设与维护团队,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一方面保证能满足企业原有的基本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保证新的信息化建设能有序开展。根据管理的需求,做好团队基本战略定位和组织定位,通过技术手段来加强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分配上,可以进行相关的技术手段的维护,通过组织模型的建设来达到系统设计,完善信息技术管理,维护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建设。让信息技术模型组建更加具有协调性,保证了成员之间的专项管理工作,做好各自相关决策权,通过团队来形成优势互补的叠加效应,更好的达到系统建设的效果。

(二)帮助明晰实施路径

在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原有企业各项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分析,认清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现有管理优势,然后再定位要建设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进行相关的组织调研工作,针对原来的管理流程权限做出理性的分析,从企业管理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理念出发,结合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企业文化,协调各组织之间关系,进行具体的流程管理权限分配。

然后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把握好调研的范围,对调研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细致到流程的每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对象,处理权限。帮助企业明确管理的实施路径,实施对象,实施权责。从信息化角度加大管理力度,做好管理权责的分配。进而加大信息量,考虑得更加周到细致,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用流程制度约束来代替原来的人工约束,即使面对人员的变动与业务的大幅增长也不用担心管理缺失。

(三)不断协同改革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明确改革意识,加强理念和执行两大支柱的力量。通过对思想层面的解放,可以促进执行理念的发展,在原有的执行范围内做好管理,将管理理念系统化之后,又能更好的促进下一步改革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建设更好的管理目标。

(四)做好切实的标准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建设也是关键。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虽有自己既定的管理模式,由于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一般没有稳定的制度约束,容易出现制度外的例外,对制度的执行不够彻底。通过对信息化流程标准的落实,可以对管理的深入程度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有效的技术分配。根据企业管理现状将管理系统进行前瞻性的分配,既完善了原有管理标准,又更好的推进了有层次化的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让制度得以有效执行,从而有效的推进信息化服务,促进信息化建设,更好的完善公司管理流程,提升公司效益。

篇3

【关键词】 核心人才流失; 显性成本; 隐性成本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是在技术、资源、管理等各方面展开的全方位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拥有情况是企业间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旦出现问题,极易导致人才流失。建筑施工企业中,人力资源组成比较复杂,一旦管理不到位,更加容易导致人才的流失。人才的流失又分为普通员工的流失和核心人才的流失,其中后者对企业的影响更大,本文将重点剖析核心人才流失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方法

本文中出现的一些概念在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便于研究,首先对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及其流失产生的隐性成本进行界定。

关于核心人才的定义,国内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本文借鉴其中一些学者的观点来界定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指的是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对本企业有重大影响力,且在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者的人才。他们或占据核心岗位,熟悉企业的商业机密;或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熟悉企业技术秘密;或从事企业核心业务,控制企业关键资源。核心人才离职会削弱企业其他员工的士气,导致他们的工作绩效降低而对企业工作绩效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隐性成本的隐蔽性,使其难以被估计和量化,因此它一直以来都被建筑施工企业所忽视。本文在研究各隐性成本的基础上给出了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隐性成本定义,即:建筑施工企业中由于核心人才流失所引起的一系列企业利益损失及影响,包括:员工低效导致的企业利益损失,对核心人才投资收益的减少值及资本投资效益的损失等。

本文在对隐性成本计量时主要是基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

二、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现状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核心人才比普通员工掌握着更多的商业机密、技术秘密,控制更多的资源,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旦离职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并且建筑施工企业中核心人才的流失较一般人员的流失对企业的影响会更大,持续的时间会更长。

建筑施工企业最大的特点是流动性大,施工项目分布广泛。施工企业多是依据项目的需要来进行人员调配,而项目地点的不固定,使得建筑施工企业人员也需要经常性地流动,这对企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十分不利;建筑施工项目分布广泛极易导致人才考评信息不能及时收集,加之各项目内外部环境的不同对人才考评公平性的不利影响,往往导致企业很难留住人才;另外建筑施工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尚缺乏科学性,往往只注重规模的扩大,而不注重核心人才的管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建筑施工企业中有才干、工作能力强的人才纷纷流出企业。据中铁十五局成都建设工程公司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从企业流失的人员中,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分别占到37%和39%,这些企业流失的人才年龄大多在30岁到35岁,他们基本上都度过了毕业后的过渡期或创业前的准备期,属企业人才队伍中的重要力量。由以上数据可知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核心人才流失是很严重的。核心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最根本的是人才流失导致的成本损失。如何确定这种成本是建筑施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核心人才流失成本构成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归根结底是人才流失产生的成本损失。本文把核心人才流失成本界定为两个方面,即: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一)核心人才流失显性成本

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对企业最直接的损失是核心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损失,即显性成本。它包括了两部分内容:对离职员工投入的沉没成本和员工的离职成本。

基于不同的计量基础,对于离职员工的沉没成本有两种计量模式:重置成本计量法与历史成本计量方法。

重置成本计量法是以现在重置企业员工填补职位空缺所花费的成本作为离职人员沉没成本的计量方法。历史成本法是将企业对离职人员的支出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记录和核算,并将其资本化,作为离职人员的沉没成本。这两种核算方法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同的,按历史成本信息计量可能违背了现实,不利于进行相关决策;重置成本法力求提供一种与现实同步的信息,更有利于决策,因此采用重置成本法来获取离职员工的沉没成本。离职员工的沉没成本主要包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而取得成本具体包括:原始成本、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录用成本、安置成本。开发成本包括:上岗前教育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

员工的离职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管理费,另外需要抵减员工缴纳的违约金额。

(二)核心人才流失隐性成本

本文基于上面提到的隐性成本定义来识别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隐性成本。

在具体分析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隐性成本时,将隐性成本分为两部分:易量化的隐性成本和难以量化的隐性成本。易量化的隐性成本包括:核心人才离职前低效成本、空职成本、新引进人才学习曲线成本、离职核心人才投资收益损失成本。针对这部分隐性成本建立估算函数进行计量分析。难以量化的隐性成本包括:商业机密和技术秘密的泄漏、对员工士气及企业凝聚力的影响、对企业声望和形象的影响、知识技能流失和竞争力的下降、企业客户资源的流失等。这部分隐性成本难以量化,本文只对其进行定性化的分析。

四、核心人才流失成本分析

(一)显性成本计量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显性成本是企业资本的直接流出,其中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均可以采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计量,离职费和员工违约金(员工违约离职时)可以从会计记录中查询,即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法计量。

(二)易量化隐性成本计量分析

1.离职前低效成本

离职前低效成本是指员工在即将要离开企业的一段时间内因工作热情或生产效率的下降所导致的企业利益的损失。

建筑施工企业的投入包括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建筑施工企业由于人才流失导致了企业利益流出,要保持原有生产效率必须增加资本的投入量,该部分增加的资本投入量正是企业因人才流失而产生的企业利益的损失,也就是员工离职前低效成本。

2.学习曲线成本

在建筑施工企业发生人才流失后,形成了职位空缺,企业需要招募新员工来填补职位的空缺,而往往新员工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工作的环境、公司文化和工作的流程。在这段时间内新员工的工作效率往往较该岗位原有职工正常的工作效率要低,这样就会导致建筑施工企业一定经济利益的损失,进而产生了学习曲线成本。

3.空职成本

在建筑施工企业发生了人才流失后,企业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招募到新人才对空缺职位进行补充,在人才重置的这段时间内自然就发生了职位空缺成本。正如前所述,企业的投入包括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因此一旦产生职位空缺就会导致该岗位所投入资本的闲置,产生物质资本损失。另外,由于岗位资本闲置导致其不能发挥原有效能而产生物质资本效益损失。

计算离职成本时,包括两部分:其一,该岗位所投资本在职位空缺期间的摊销成本;其二,正常情况下该段时间内由资本投资所创造的产出值。

4.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损失

在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失导致的隐性成本中还包括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损失。建筑施工企业招募新员工,对新员工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主要是为了该员工能为企业服务,创造价值,使企业获得收益。假如企业职员提前离职,企业对于该人员的投资收益将会受到损失,这种损失即为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损失。

员工在企业的时间可以分为培训期和贡献期,其中贡献期又分为实际贡献期和离职后的未实现贡献期。由于人才流失导致了人才延续效应的丧失,形成了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损失。

本文将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现值计算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损失。

(三)难以量化隐性成本定性分析

1.商业机密、技术秘密的泄漏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核心人才较普通员工掌握更多的商业机密和技术秘密,而核心人才的流失往往都会伴随产生商业机密和技术秘密的泄漏。无论核心人才是加盟竞争对手还是自己单干,都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一些公司承认,他们在挖人才时,看重的不仅是核心人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掌握的商业机密、技术秘密。一旦商业机密、技术秘密被泄露,企业面临的将是致命的打击。

2.对员工士气及企业凝聚力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隐性成本中,有一部分是由核心人才流失导致的其他在岗员工情绪的波动而引起的生产效率下降。因为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往往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培养新员工。一旦拥有才能的师傅跳槽离开企业,那他所培养出的人员很可能产生心理波动,甚至产生跟随其一起离去的想法,这样就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降低工作效率,从而使员工的士气与企业凝聚力也大打折扣。因此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核心人才的流失是与员工士气、企业凝聚力密不可分的,核心人才一旦流失,这部分隐性成本是不容忽视的。

3.对企业声望和形象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在其所从事的项目类型上都较固定,如:专于从事民用建筑、商业性建筑等。这样,某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易被业内人士所熟知,因此一旦出现核心人员流失,在外人看来,这个企业不能留住人才,很可能损失潜在的人才。这其实是核心人才流失导致的企业声望和形象受损,进而导致的潜在优秀人才的流失。

4.知识技能流失和竞争力的下降

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同时会导致知识和技能的外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培养一名高级技术人才并非易事,这是由该种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积累是很重要的,员工并不是有理论知识就能解决好一切问题,而工作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同样不可或缺。核心人才的这种经验往往能够帮助施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核心人才流失必然导致技术经验的流失,这本身对施工企业的打击就是很大的,而一旦该流失的核心人才跳槽至竞争对手企业中,或是自己单干,他的丰富经验对本企业将是致命的打击,企业竞争力也将在此过程中丧失。

5.企业客户资源的流失

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机制中,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评定资质等级。只有拥有一定的资质后才有资格承揽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项目。而评定资质等级有一项条件是,企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如:一级企业要求企业具有的一级资质项目经理不少于12人。还有一项条件是看企业完成的工程业绩,只有企业有一定的工程业绩才能评定相应的资质等级。而企业核心人才往往拥有一定的资质等级证书,他们的流失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资质评级,致使企业丧失很多承揽工程项目的机会,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损失了企业的诸多潜在客户资源。

五、结论

本文应用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来分析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成本。

1.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建筑施工企业核心人才流失成本的构成体系。

2.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计量思想构建了估算模型,对部分隐性成本进行了计量分析。

3.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对难以量化的核心人才流失隐性成本进行了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 何永煜.企业核心员工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宫秀滨.我国中小建筑企业核心人才流失问题的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7(25):209-210.

[3] 罗雷.浅析施工企业如何留住人才[J].科技创业,2010,23(3):110-111.

[4] 陈玉和,张玉娟.企业核心员工流失成本分析与计量[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2):83-86,102.

[5] 朱荩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 唐棠.试析人力资源离职成本[J].财会月刊(理论),2006(2):65-68.

[7] Lee Hansen W. Developing new proficiencies for human resource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professionals [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2,12(4):513-538.

[8] 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源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22-50.

[9] Brown, Jennifer. Employee Turnover Costs Billions Annually [J].Computing Canada,2000,26:25.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管理;流水施工技术;应用思考

时代的进步让社会很多行业上的发展得到了相应的机会,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筑数量越来越多,此时许多建筑工程为了让工期可以得到节省,会让工程上的施工快步实施,这样的处理很可能就会导致工程上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所以施工人员即使在进行流水施工时,也应对工程的质量进行保证。

一、流水施工技术介绍

1.流水施工技术所具备的特点:流水技术既能大大缩短工程的施工时间,又能大大提高施工的效率,降低成本,节省时间。第一,流水施工技术充分的利用建筑工程这个完整的工作平台,对整个工程进行平行的、合理的搭配。第二,实行各工段平行施工的办法,可以合理的安排供应资源并在短时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

2.施工项目对流水施工的要求:第一,在一个项目中,由多个小的项目以及多道工序组成。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施工特点将项目划分到过各施工队,在对施工队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这样施工队就可以跨过其他施工过程,有序的进行作业。以某个房地产开发为事例,施工队可以组织若干个小的施工M共同进行楼体建筑,并进行其他施工,这样不仅可以科学的管理施工又可以缩短施工工期,两全其美。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工艺相同的情况,可以根据工序的不同,配置不同的施工小组,按照工序及工期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连续作业。第二,根据具体施工的需要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的安排施工段间的时间间隔及间距。在遇到施工时间和流水作业间距相等或成倍数时,就可以利用流水作业的方式进行改项目,这样即使施工队伍不同,也可以营造出流水作业氛围。

3.流水施工的分类。根据流水施工的范围可以将流水施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分项流水施工是将组织的范围限定在同个专业工种内部的施工方式;分项流水施工、分部流水施工和单位流水施工。分部流水施工就是将组织的范围限定在同个分部工程内部的各个分项工程流水施工(该施工方式在项目进度表上以标有工作队编号、标有施工段进度指示线段表示)方式;单位流水施工是将组织的范围限定在不同单位工程内部,各单位工程流水施工(该施工方式在项目进度表上用若干个分部工程进度指示线表示)的方式。

二、流水施工技术的应用施工对象

在应用该技术时,第一,先将工程项目分段检查,把不会对流水施工造成时间和空间上的影响的项目排除,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对工程进度的影响。第二,分析具体的施工要求,以决定流水施工细节,根据施工具体的要求控制流水施工的速度,同时对某些有要求的项目进行科学处理。

分别流水施工是基于各个施工过程的施工段的工程量的不同,每个工作队生产效率的不同,导致大多数的流水节拍彼此不相同。通过对施工顺序的要求,使施工队之间的开工时间最大程度的搭配合适。

一般情况下,对建设的时间是有要求的,施工单位根据业主的要求,对施工进度进行合理的规划,可将工程的进度分为年进度、月进度或周进度等,之后编制成一个计划方案,确保项目合理的、科学的施工。

三、如何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想要对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工程上的设计人员首先要做的是将整个施工过程所要使用的时间进行确定,并依据时间上的安排将工程整体划分为几个小型的施工阶段,这样的处理可以让施工的步骤得到合理的规划,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进行减轻上的处理,此时施工上的人员会根据自己分配的任务开展施工上工作。每个施工阶段应设置不同的方案对施工的步骤进行统一的规划,这样处理的原因是施工上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施工上的计划对流水施工进行节拍上的划定,此时需要进行把控的是需要根据实际的工程数量与施工人数对流水节拍进行计算。

流水施工节拍规划完成以后就可以将人数与施工材料上的数量进行确定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实际施工情况上的变化,如果在规划的过程出现了任何的变数或是突况,此时就可以依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工程的进程与工人工作量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后是对施工过程中遇见的问题进行处理时,一定不能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让流水施工上的节奏遭到破坏,因为流水施工节奏上的控制在每个工程阶段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流水施工中的某一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其他施工项目上施工节奏就会受到牵连,所以流水施工上的节拍可以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节拍上的安排不能乱,调整与打乱在实际的意义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四、施工段划分时应注意的问题与方法

开展工程上的实际施工时,流水上的施工技术确定要根据施工的项目上的呈现进行安排,要依据具体的施工的对象进行具体的措施。每个施工步骤上的细节开展要依据实际施工条件进行划分,此时项目上的负责人不仅仅要对资源上的使用进行合理的规划,还要依据实际的环境将工程上的流水施工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整个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在划分之前要将建筑的整体上的规划进行充分的考虑,就是想要让流水施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工程上的建设给全部完成,就必须将建筑的整体结构进行彻底的掌握,不仅仅要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数量进行摸底的掌握,好有将结构对流水施工工作的影响进行相应的考虑,此时需要依据项目上的规划对施工段的数量进行合理的计划,此时一定要控制好数量,因为流水施工段的数量过多不仅不利于工程的建设,在进行阶段上的交接时,也会引发出很多的麻烦,工程上的项目完成日期也可能因为交接上的错乱出现延期的情况。

五、结语

为了让流水施工可以对工程上的建设起到促进的作用,相关的设计上的人员就应对工程的整体修建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依据实际的情况对施工上的安排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流水施工上的制定与实施都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流水施工上的技术与管理应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注意,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得到大力的推广与普及。

参考文献:

[1]韩英爱,高志通;建筑工程流水施工流程优化问题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2]陈清树;周霞;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流水施工形式的确定[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篇5

关键词:建筑安装工程预留预埋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预留预埋阶段施工方案的技术

技术准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交底图纸设计会审、施工交底图纸会审和施工技术交底等。

1、交底图纸设计

设计交底图纸会审主要通过自审专业图纸、各专业之间会审,发现问题及提出解决办法,以便在设计交底时由设计人员解决。具体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图纸说明是否齐全清楚、明确;建筑、结构与设备、管线有无矛盾,设备层尺寸及管井、竖井尺寸、楼板厚度是否满足安装要求;图纸上尺寸、坐标、标高及管线交叉点是否相符;器具安装、设备安装基础、空间是否合适;设备层管线进户做法是否合理;墙、板预留洞、套管是否缺少,尺寸标高位置是否正确;各专业之间有无错、碰、漏等问题;采用了哪些新材料,其品种规格是否满足要求;是否缺少专业图纸。

2、施工技术交底图纸会审。施工技术交底图纸会审是在设计交底的基础上,依据施工验收规范、检验评定标准、劳动定额等文件,在投标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要求,为编制作业指导书做技术准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图纸翻样。在设计交底图纸会审的基础上,将已经变更或修改的内容通过适当的方式在图纸上标注;按照作业班组施工的图纸要求,以样板标准进行图纸翻样绘制大样图,真正把图纸弄清吃透,使大样图实实在在地成为现场施工的依据在图纸翻样阶段,对设计交底图纸会审未发现的有关问题,应及时和监理工程师联系

(2)编制材料明细。表在进行图纸翻样的过程中,参照施工图预算,技术计划人员准确计算各种材料,分层次编制材料明细表

(3)计算人工工日根据以下方法进行人工工日计算。根据定额计算定额工日,乘以经验系数,得出换算工日a;参照队里考核指标,根据工程量,得出经验工日b;根据土建进度计划,考虑施工三至四天一层的特点,计算保证工日c;根据经验数据,给a、b、c以权重0.2、0.3、0.5,得出:计划工日w=0.2a+0.3b+0.5c;根据本作业班组的技术力量组合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并作好人员机动储备。

3、施工技术交底。施工技术交底是控制前期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做到三级交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关键,为避免出现技术交底仅仅作为技术管理制度的一项工作,真正发挥生产技术指导和施工技术准备的职能,克服编制工作由公司技术部门少数技术人员全权包揽,以至造成技术交底流于形式的弊端,施工技术交底的编制工作由项目部、队级分别从各自的角度编制,队级技术交底依据项目部技术交底细化编制,项目部审核队级(工长)技术交底,班组技术交底在工长技术交底的基础上样板方式为主。这里重点介绍队级技术交底的具体要求和做法。

二、预留预埋阶段的施工程序

为保证项目部的质量管理体系真正发挥作用,本工程按流水作业的方式严格施工程序,强化了预留预埋阶段的质量管理,具体做法如下:

1、预制构件加工程序各施工专业队在项目部技术交底的基础上,按照图纸规范和公司有关质量管理文件绘制现场预制构件大样图(或提供标准做法);项目部审核,经审核人签字同意后方可加工;如不通过,将签署修改意见返回施工队执行第一个程序;通过自检、互检、班组检队检、项目部检的五级检查制度对加工件进行检查,以最后检查结果为准;项目部检查通过,填写相关报表,报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通过―按贯标要求内部办理手续,不通过―返回,分析原因、处理,执行程序;

2、预留预埋安装施工程序。各施工专业队在项目部技术交底的基础上,按照图纸、规范和公司有关质量管理文件编制队级技术交底文件,绘制施工大样图;上报项目部审核,审核通过―根据工程进度要求,各施工专业队下发施工任务单和派工单,进行施工;审核不通过―将签署修改意见返回施工队执行第一个程序;通过自检、互检、班组检、队检、项目部检的五级检查制度对隐蔽工程验收,以项目部检查结果为准;项目部检查通过,填写相关报表,报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通过―监理工程师在混凝土浇筑令表格中签署“同意浇筑”意见,不通过―返回,分析原因、处理、执行程序

三、质量管理措施

质量目标责任的建立,是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作为贯标企业,有严格的程序和流程,但如何把总目标细化,克服质量目标责任流于形式的管理通病,真正把总目标分解到各分部分项工程,再落实到具体的施工部位、施工班组,并且具有操作性,做到检查及时反馈有效、这是我们强化质量管理,实行过程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根据项目部的管理思路,考虑到安装阶段的质量通病相当一部分是在预留预埋施工阶段造成的,所以在预留预埋阶段,严格实行了质量目标责任同经济责任紧密结合,用经济责任制度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施,使目标责任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质量目标管理与考核的机制,推进了本项目质量管理的深化,具体做法是:

1、根据质量总目标,依据验收规范或标准,经过目标分解细化,确定预留预埋阶段质量分目标为优良;

2、依据优良等级标准编制队级技术交底书,在交底书中,按照高要求的标准编写具体的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原则上把验收标准中的误差范围划分为正负各三档共六档,一般情况下取三至五档,实行五级检查制度,检查记录中须签明检查时间具体到分钟;

3、加强中间过程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立即解决;出现通病,从技术交底着手,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4、检查结果与经济直接挂钩,主要分为队检、项目部检和监理检等三类,提出项目部检和监理检的通过率为100%,监理检、不通过―项目部、队级、班组各责任人均给予罚款,项目部、不通过―队级、班组各责任人均给予罚款,队检不通过―班组各责任人均给予罚款;

5、实行末位检查人责任制,最后签字人负主要责任。通过实践,在三个部位检查未通过后,监理检查通过率达到了100%

参考文献:

[1]王殿海.小议建筑安装工程预留预埋阶段的施工与管理[J].科技咨询导报,2007(16)

[2]盛庆芝.高层建筑安装工程预留预埋阶段技术准备工作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5)

篇6

建筑工业工程是一门应用型和综合交叉型科学。建筑工业工程在进入我国后,逐渐被高校、企业认识和接受,并开始应用于实践,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笔者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发现,建筑工业工程在我国还局限于制造业,在第三产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范围非常有限。而物流行业作为服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已经通过供应链思想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工业工程起步时,是以现场为中心,作业者为对象,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进行时间及动作研究、工作简化、质量控制、物料搬运等工作,以提高单项作业的效率和降低作业成本。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逐步转向以工厂为中心、管理者为对象,采用综合的管理以及运筹学的思想,进行生产过程的分析、规划、改进、完善等工作,并提供系统最优化的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向以企业整体为中心,经营者为对象,用系统战略进行管理的阶段转变,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和综合性,强调企业的整体效益最佳。

二、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中的应用设想

1.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其实也有相当长时间的应用。先后以“工业管理法”、“实业工程”、“建筑工业工程”的名字向国内的教育和管理界做了深入的介绍,并已经开始局部应用于上海等当时工业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机制的过渡,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成为社会与企业的客观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工程学科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建筑工业工程的一些技术也被有意识地应用到工业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评估和改进方面。

2.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的应用还过分狭隘

物流这一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国,原指货物配送。20世纪90年代末,物流的概念被进一步发展,与生产过程结合更加紧密,成为“供应链”中的一部分。这一特点与建筑工业工程提高效率、追求效益的目标有着天然的一致。国内也有相当多的学者应用与建筑工业工程相同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物流系统和物流动作,例如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存储论、运筹学、系统分析等。但是,从笔者的实践中发现,目前国内物流的研究和分析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对物流的研究集中于宏观层面,过于关注物流园选址、配送节点和道路设置等企业战略层面问题,较少关注微观的操作环节,例如配载、仓储管理、搬运效率、流程优化等。其次,物流研究大多集中于硬件设计,例如选址、道路、运输工具、仓储和搬运设备,较少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岗位设置、人员配置、动作合理化、岗位分工、排班等的研究就更加匮乏。再次,许多物流研究与实际动作情况脱节,有许多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被大量学者研究和发展,但甚少应用于企业的实际操作,大部分企业还是凭经验和个人意愿行事,通过作业人员的个人行为改进操作,而不是遵从和应用科学方法。总体来说,无论是建筑工业工程还是物流系统的研究,我国都已经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但在实践中,物流行业应用建筑工业工程技术的水平还明显不足。

3.应加强经典建筑工业工程在物流行业的应用

回顾国外建筑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局部优化—整体优化—全局优化”的发展道路,这对于我国在物流行业应用建筑工业工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1)设立专业的建筑工业工程职位

将流程规划和改进的职能从管理者职能中剥离出来,聘用专业的人员进行建筑工业工程研究。这是因为应用建筑工业工程需要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而这部分专业知识不需要管理者掌握,也难以被管理者掌握。同时,建筑工业工程的实际应用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观察、记录、分析动作,需要大量的时间,而管理者往往没有如此充分的时间跟踪整个作业流程,分析每个作业动作。

(2)应用标准化的动作研究、时间研究、规范人员配置和班组设置

物流行业往往需要24小时保持运作,同时又会在运输工具到达或者离开时出现作业高峰。因此,通过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确保企业运用最合理的人员安排,达到作业效率的最大化是建筑工业工程在物流企业应用的最起码、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上述对于建筑工业工程在物流企业应用的建议,其实都是属于20世纪初建筑工业工程时期的典型方式,虽然看起来似乎和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我国现有在物流行业的建筑工业工程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如果没有一套好的、稳定的、经得起考验的基础标准,将会使现代建筑工业工程技术方法和先进的物流技术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空中楼阁,既浪费了资金、花费了时间,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篇7

【关键词】流水施工;工程;管理;应用

引言:流水施工管理技术作为当下建筑行业中最为推崇的管理方法,被公认为一种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技术。这一施工技术借助于统筹学,通过合理的对工程进行重新组织分配,保证了施工强度的均衡性以及连续性,从而最大化的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施工费用。

一 .流水施工管理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的必要性

1.1流水施工管理技术概述

流水施工技术可以理解为统计学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通过将施工的整个过程分为若干部分,基于建筑要求对施工队的专业性与数量等因素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保证整个工程连续、有效、快节奏的进展。也可以借助于现代生产方法中的流水作业进行理解,也就是在工业生产中一个部件从一道工序到下一道工序的有效衔接。不同的是工民建工程中的对象是不动的,而需要调动的是作业者。为此需要施工方将工程分段,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对相应的分段进行流动作业,从而使整个施工队保持施工的连续性。

实践表明,流水施工技术是一种极为科学的管理与施工方法,可以针对于施工项目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从而最大化的降低施工成本、缩短工期。

1.2建筑项目施工对流水施工管理技术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不但要保证建筑的质量,同时也要保证施工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经济效益。为此就要求施工方在进行项目施工前要对整个施工项目进行合理的布置与规划,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减少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流水施工管理技术正是基于此目的而诞生的。

二、流水施工管理技术的实施过程

2.1流水施工管理技术的应用对象

(1)首先要对所有的分段项目进行排查,排除其中对工程空间及时间没有影响的分段项目。实际施工中如果将这些不必要的施工项目列入流水施工就会导致工程进度受到影响,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基于施工的具体要求决定施工细度。针对于不同的工程要求要对流水施工的进度进行控制,对于一些施工进度有控制要求的项目可以再流水施工过程中以粗线条处理。其实大部分的工程对于工期要求都是较为“紧迫”。依据业主对项目总工期的要求,施工方编制有项目施工总进度计划;甚至业主要求施工方将项目总进度计划分解至年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等,以保证项目合理有序施工,来满足业主需求。

2.2流水施工基本方式

(1)全等节拍流水施工。这种方法是各个施工过程在各个施工段上的流水节拍彼此相等,也就是流水步距等于流水节拍。其施工特点为:所有的流水步距彼此相等、流水节拍相等并且等于流水步距、每个专业工作队都可以进行连续的施工作业,不会出现间歇时间;施工中涉及到的专业队数目与施工过程数目相等。进行全等节拍流水施工的步骤为:确定施工起点流向,划分施工段;②分解施工过程,确定施工顺序;③确定流水节拍;④确定流水步距;⑤确定总工期。

(2)成倍节拍流水施工。如果组织流水施工中发现统一施工过程在各个施工段上的流水节拍相等,而不同施工过程在统一施工段上的流水节拍存在最大公约数,为加快流水施工速度,可按最大公约数的倍数确定每个施工过程的专业工作队,这样便构成了一个工期最短的成倍节拍流水施工方案。成倍节拍流水的建立步骤如下:①确定施工起点流向,划分施工段;②分解施工过程,确定施工顺序;③按以上要求确定每个施工过程的流水节拍;④确定流水步距;⑤专业队数目以及确定总工期。

(3)分别流水施工。这是一种基于每个施工过程在各个施工段的工程量彼此不同,或者是各个专业工作队的生产效率相差较大,最终导致多数流水节拍彼此不同的结果。此时通过按照施工顺序要求,使得两个施工队在开工时间上最大程度的合理搭接,就称为分别流水施工。这种施工方法的特点是:各个施工过程的流水节拍多数不同、流水步距多数不同、施工专业队存在最少的间歇、专业工作队的数目等于施工过程数目。

2.3启动施工方案、划分施工段

一旦明白了如何运用流水技术施工就可以对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段划分。施工方案的制定涉及到两个顺序:施工过程的划分,也就是将施工的整个过程在时间上大致划分,例如主体结构的施工时间等;施工段的划分,或者称其为流水段,也就是将建筑物在平面上分为若干个单独的施工区域,然后组织不同的专业施工班组在各个区段上进行施工作业。

一般将工作中使用的流水方式分为以下两种形式:等步距成倍节拍专业流水作业与固定节拍专业流水作业。

(1)在固定节拍专业流水作业中,施工方根据专业队劳动量的多少、施工队人数、施工习惯等因素来计算流水节拍,然后根据节拍得出其它施工段对所需要的人数,并在这一过程对确定的施工段的工作面进行微调。

(2)但是实际施工中施工项目的空间有限,致使施工工作面固定,而一个工程需要多种施工工艺,同时每一种施工工艺的技术及复杂程度又有区别,为此流水节拍的确定较为困难。为此就需要更加合理的对流水节拍进行安排,而等步距成倍节拍专业流水作业正是基于此要求而产生的。这一施工方法基于不同施工过程流水节拍各自相等并且可看做某一常数的倍数,为此令施工队依据自身情况成立相应的流水施工队。

3.工民建中流水施工的意义

(1)促使施工环节专业化。流水施工将施工过程分为若干个操作程序以及不同环节,然后根据施工的具体需求组建专业化的班组来负责这些操作工序以及环节的施工,从而确保在建工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是由具有专业人员组成的班组完成的。

(2)合理利用了施工资源。流水施工技术促使整个施工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活跃的整体中不再有人员分派不科学的问题,各个组建的班组都明白自身的责任,从而确保各种资源得到有效地整合及利用。

(3)提升劳动效率。流水施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劳动组织形式,对传统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有效地组织管理,从而提升了劳动效率。

(4)缩短了施工时间。流水施工较之平行施工以及一次施工方法有更强的连续性,缩短了施工过程中劳动者施工的时间间隔,促使在建工程更早的投入使用。

(5)施工成本降低。流水施工技术对整个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有效地衔接处理,保证没一个环节都有专业的施工小组进行指导作业,为此提升了效率,也就是降低了施工的成本。

(6)提升了综合经济效益。由于流水施工具有更短的施工时间、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的施工成本,为此极大的降低了施工主体单位的经济支出,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 总结

流水施工方法具有很强的连续性,缩短了单位工作的时间间隔,从而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这种施工方法通过改善劳动组织、操作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与技术水平,最终达到资源消耗低、人力需求少、效率高、减少了现场管理费以及物资消耗等,从而提升了项目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篇8

第一圈,武汉市城区加桔瓣式的郊区卫星城;

第二圈,武汉市100公里范围内的9市即“1+8”;

第三圈,包括以武汉为中心300公里范围内的十堰、襄樊、随州、宜昌、恩施、荆州、信阳、南阳、岳阳、九江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的大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圈(群、带)建设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新载体。各地都有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动,如何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仅有国家的严格宏观调控很难凑效。宏观调控要有好的载体和渠道,才能有效调控到位。通过城市圈建设,实现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不失为一种新的选择。

湖北发展一直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省内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城市不“强”,小城市不“特”,资源分配“撒胡椒面”,城市之间过度竞争与诸侯割据的局面共存。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使武汉等一批大城市真正“大”起来,各个小城市“特”起来,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武汉正在形成且必将是国家的“水运枢纽中心”、“空运枢纽中心”、“公运枢纽中心”、“铁路枢纽中心”、“信息枢纽中心”。五大国家级枢纽中心在一个城市重叠,是非常少有的优势。通过城市圈建设,武汉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逐渐在增强,“腾笼换鸟”、“双迁模式”的效应正在逐渐扩大。如湖北的烟草产业,过去全省除武汉卷烟厂外,还有近10家小卷烟厂分布在第三圈层各地。为了争夺资源和市场,形成恶性竞争,无力搞研发,没有一个名牌产品,效益低下。通过城市圈资源的整合,组建成一个集团公司,总部在武汉,原有其他小厂作为生产基地,由集团公司投入进行节能、降耗、减排等方面的改造,统一生产规划,统一经营,总部按各厂原有的税利基数和新增效益比例返还当地政府。几年来,不仅全省卷烟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而且成功打造了“黄鹤楼”、“红金龙”等知名品牌;烟草种植上规模、上档次,形成了区域化、集约化;各地政府也因生产厂的税利比率增加而提高了收益。全省烟草产业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一举多得的效果,便是以城市圈为载体,以产业一体化为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由政府推动,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打破行政壁垒而形成的。

武汉作为内陆特大城市,城市圈建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促进内生型与外向型经济的有机融合,并以内生型经济发展为主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我国过去几十年,通过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剥夺推进城市化进程。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推进城市圈建设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模式。武汉城市圈建设迈开了可喜的步伐,如武汉的纺织、服装业转移到周边的仙桃、天门和孝感的汉川等棉花集中产区,不仅促进了江汉平原的城市化建设,更有效地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武汉市也解决了“老大难”的排污问题。通过资源整合,结构布局的调整,武汉城市圈建设在探索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新道路、新模式。这样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篇9

1 预留孔洞施工现状

1.1 施工图纸设计存在问题

在预留孔洞的处理中,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设计深度不足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最主要因素就在于相关的设计人员没有严格的依照施工图纸的要求或者是没有对设计图纸进行详细的检查,也对住户的实际需求不甚了解,从而就导致了实际的预留孔洞设计深度出现不足。设计图纸是预留孔洞施工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对设计图纸进行会审就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在对设计图纸进行会审的过程中,总是以原有的一些设计图纸为参照物,照搬原有设计图纸中的图样,但是却没有对相关的施工点进行有效的标注,这样就使得安装工程在实际的施工中,因为尺寸不明的问题,使得预留孔洞施工无法顺利的进行,即使预留孔洞施工完成,其施工的质量也相对较低。

1.2 技术组织措施准备不善

分包单位的选定时间匆忙,很多的分包单位都是在进行施工图纸会审的前几天才被选出来,这样就使得这些分包单位无法提前熟悉施工图纸中的各项内容,其无法针对施工图纸上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提出,从而在施工中就会出现施工不当的问题。

所上交的施工图纸在会审的过程中,只是粗略的进行检查,并没有针对施工图纸中的细致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一般来说,施工图纸的会审时间都比较短,由于会审不认真,就使得施工图纸中的各项内容都无法得到证实,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安装单位利用存在问题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就会使得安装工程的预留孔洞施工中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以及安全隐患。

在对安装工程中的预留孔洞进行施工之前,没有合理的进行预留和预埋处理,部分的施工单位不重视预留预埋处理工作,因此存在马虎大意的情况,预留和预埋施工处理的要求无法满足安装工程预留孔洞施工的实际需求,这样就使得预留孔洞的施工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甚至一些施工人员只是一味的凭借自身的经验进行施工,没有掌握任何的施工技巧和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施工工艺标准进行预留和预埋处理,导致了预留孔洞施工存在安全隐患。

2 质量预控

2.1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2.1.1 施工前必须把土建的建施图与安装图对照,看看各轴线及平面图布置是否与安装图一致。了解土建的结构图中梁、柱和顶板的布置及大小,地下室到标准层墙体的变化等。

2.1.2 图纸会审时,必须确定设备、器具的型号、规格,以便确定其预留孔洞的位置和尺寸。

2.1.3 认真对待图纸会审:(1)整套安装施工图是否完整,特别是室外或小区综合管道平面布置图;(2)建筑、结构与设备安装有无矛盾,各专业之间有无“碰车”;(3)设备房的安装检修间距、运行维护走廊、运输吊装空间是否满足要求;(4)各层公共走廊、管井是否容纳得了各专业的管道;(5)卫生间预留孔洞、设备基础位置、尺寸是否已明确标注出来。

2.2 图纸会审阶段的质量控制

2.2.1 将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所补充、修改的内容做好记录。

2.2.2 参照原施工图,用CAD重新排版,特别是厨房卫生间布置,集中画出本层所有预留、预埋的内容,如采暖洞、空调洞。消防自喷洞等,包括对称部分最好也绘制出来,方便施工。

2.2.3 用CAD重新排版布置尺寸时一定要参照土建施工图,注意墙中心线与梁中心线不重合的墙置和搁在楼板上的分隔墙位置,地下室到标准层墙体的变化等。如地下室板墙300厚,一层250厚,标准层200,这样必须考虑各立管、厨房卫生间洁具预留洞距墙尺寸的问题,以免出现位置偏差。

2.2.4 在预留预埋前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交底时力求详尽,质量标准一一交待清楚,使安装工人操作起来心中有数。

2.3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

2.3.1 做好预留预埋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工作:严格执行“三检”制度,通过自检、互检、专检。

2.3.2 其它技术管理措施:(1)要求在混凝土浇筑时派专人看管,并在混凝土终凝前再次校核孔洞位置,以保证预留孔洞不挪位。(2)准备多套预留孔洞的模具,不得为了周转模具而过早拆模,破坏孔洞周边的混凝土强度。

2.4 施工技术要点

通常而言,在建筑砌体施工中,安装工程的预留孔洞主要是电气配电箱预留孔洞,在该预留孔洞中,所安装的一般是强弱电配电箱,而且是每个单元楼安装一定数量的强弱电配电箱,其中强电箱,在每层每户都会安装,以供用户进行充费处理,在对强电箱进行验收的过程中,发现在施工图纸上,预留孔洞的设计尺寸并不清晰,这样就使得建筑砌体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相应的电气设备功能项预留孔洞的设计尺寸大小无法满足设计标准的要求,所设计出来的预留孔洞尺寸并不规范,从而给砌墙电工以及瓦工带来施工上的难度,而电工在组织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比较欠缺,因此,无法与瓦工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也就无法与瓦工之间保持施工进度的一致性。因此,在部分楼栋中就出现了没有留该洞或留洞极不规范等现象。

篇10

【关键词】高层建筑;后浇带留设;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无论是在民用建筑领域还是在工业建筑领域中,当遇到纵横跨尺度偏大或者是主楼和裙房层数差距较大的施工情况时,结合具体的结构设计要求,通常都需要设置后浇带。事实上,后浇带施工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建筑整体施工进度、安全等,特别是对建筑物整体施工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然而,在已经竣工的施工中,某些工程主要是由施工组织计划十分混论导致楼板出现开裂的现象,为后续工序施工埋下了大量安全隐患。若可在施工阶段及时采取一些可靠措施,提升后浇带整体施工质量,就会为工程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麻烦。文章结合作者多年施工经验,对高层建筑的后浇带留设与质量控制予以深入探究和分析。

2高层建筑后浇带留设依据、位置和形式要求

2.1设置依据

一方面,在高层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偏多。而在完成此部分混凝土浇注工作后,因结构体积过大,水化热难以散发出去,从而导致混凝土的内部温度非常高。但是,混凝土表面结构散热是非常快的,这样,混凝土内、外部结构的温度非常大,同时在其内部出现较大的压应力,而表面出现较大的拉应力。一旦温差超过温度的极限值,那么便会在混凝土的表面产生大量裂缝。想要解决此问题,我们必须设置后浇带,将结构划分为多段,缩小混凝土内外结构的温差,避免产生裂缝。

另一方面,通常高层建筑都是由主楼和裙房共同构成的。但是,因主楼和裙房的荷载以及结构等都不完全相同,沉降量大小存在一定差异,通常60%—80%的沉降差都是在完成主体施工之前出现的。如果设置后浇带,那么便可以“放过”此部分的沉降差。在浇注完后浇带后,可使此部分混凝土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并且后浇带两侧的基础部位和主体可构成一整体,共同承担主楼和裙房间的沉降差。

2.2位置和形式要求

一般来说,后浇带的位置都是设在结构受力偏小处,主要集中在梁板反弯点处,在此处,无论是弯矩还是剪力都不是非常大;另外,也可设置到梁和板中间处,尽管此处的弯矩偏大,但是,其剪力还是非常小的。

对于后浇带形式的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后浇带常见的几种形式包含:平直缝、阶梯缝以及凹凸缝,但是我们要尽可能不要留设平直缝。如果是板,那么可留设阶梯缝隙;而如果是梁,则需要留设凹凸缝,但是要结合具体断面情况予以确定。在设置后浇带的宽度时,应确保便于后续施工的操作,不能使应力过于集中,同时要求后浇带填筑处的温差和收缩作用下的内应力分布要十分的均匀,再结合构造要求予以设计,通常后浇带的宽度在800——1000mm范围内。

3对高层建筑后浇带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分析

3.1支模和拆模

在后浇带的两侧,必须保留承重支架,而且支架至少是两排,同时立杆的间距必须大于模板方案尺寸,设置独立的模板支撑系统,这样一拉,可以方便模板的拆除。无论是对后浇带进行支模还是拆模,都要事先进行准确的计算,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从而确保模板和支撑系统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大的承载能力。

3.2科学、合理的处理钢筋

因后浇带的功能与性质大不相同,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施工工艺与对策来处理钢筋。如:对沉降后浇带来说,其实为从根本上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之间的沉降差问题所设置的。但是,在此区段内,两侧结构所产生的沉降差再反映到钢筋上时的应力与应变不会太明显,对主楼结构沉降不会产生影响。所以,在处理沉降后浇带的钢筋时,不会选用断离法。不过,为更好的进行后续清理工作,再结合具体情况将开口断开。在正式浇注前,严格按照断离法施工工艺与质量要求予以焊接处理。

3.3使用止水材料

后浇带中止水带的设置要确保位置十分的准确、牢固。在施工阶段,避免因雨水或者是施工用水长时间的浸泡而导致止水条提前出现膨胀的现象,所以,我们要提前采用一些有效的应对浸泡的对策,同时将止水条安装到预留槽的内部。但是,所选用的止水材料必须要满足施工设计要求,具有相应的检验报告。

3.4混凝土浇注和养护

3.4.1浇注时间

对于混凝土来说,其收缩时间为较长一段时间,通常都是在60天之后才允许进行后浇带的施工。在此情况下,收缩已经完成约70%,这样能够减少收缩裂缝的出现。当建筑整体的沉降稳定后,才允许浇注混凝土。通常,建筑时间都是结合设计需求进行的,不过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还需要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上报施工设计单位,征求设计意见,在征得同意后,才能继续施工。

3.4.2浇注前的处理

在浇注混凝土之前,必须要先将后浇带的表面清理十分干净,同时完成对钢筋的焊接。在施工阶段,把连接部混凝土浮浆、疏松等位置予以清除,再利用高压水枪予以冲洗。及时把浮浆清理并保持十分的湿润,可以确保新旧混凝土连接十分的紧密,避免出现严重的渗水现象。另外,及时清除钢筋中的铁锈,利用断离法予以绑扎。但是,对生锈十分严重的钢筋来说,必须及时上报监理,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补救。

3.4.3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

在完成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后,还应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些保湿材料,从而有效避免因温差而出现大量的裂缝。如果是轩辕微膨胀型混凝土后浇带,必须对其进行及时的养护处理。而通常都是进行蓄水养护,而且要求养护时间至少在14天左右。这样一来,可以收获最好的防渗与抗裂效果。

4后浇带两侧支架的搭设与拆除脚手架支架支撑体系单独进行搭设,应该用短管与其他部位的脚手架支架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脚手架支架支撑体系,等到其他位置脚手架支架支撑体系拆除时,拆除连接短管之后,该脚手架支撑体系能够保留。

模板支设时与砌体部位模板一起支设,但在后浇带模板两侧留设通长后浇带1/4宽的垃圾清扫口。其一防止新浇混凝土从钢筋齿口溢出的灰浆流到后浇带模板上,造成灰浆硬结后不易清理。其二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清理垃圾时,使在模板内的垃圾轻易从清扫口清除。 因为支架支撑体系和模板结构并没有产生变化,使得后浇带砼浇筑后拆模,后浇带板面同相邻板面衔接紧密,表面平整同一起浇筑一样,并没有明显的接痕。

5结束语

总体来说,高层建筑的后浇带施工设计为建筑整体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为进一步提升后浇带施工质量,采取一些质保对策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在后浇带施工阶段,对每一个施工环节都非常重视,确保施工进度。所以,无论是施工企业还是建设企业都必须对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将后浇带施工工作做好。但是,后浇带的变形缝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全面考虑要以某一种功能为主,而其它功能为辅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后浇带施工质量。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重点对高层建筑后浇带的留设和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问题予以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以期为同行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海明.浅议高层建筑后浇带的留设、依据分析及施工工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