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价值观思考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价值观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价值观思考

篇1

__电厂是一个有着48年历史的老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__电厂就着手企业文化建设,经历了形象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3个阶段。其中形象文化建设以“双达标”为切入点,使__电厂从此摆脱了“脏、乱、差”的局面,历史性地跨入了文明、安全生产阶段;制度文化建设以“创一流”为切入点,告别了传统的陈旧管理模式,走上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精神文化建设以“网厂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体制为切入点,打破了计划经济管理思维的束缚,进入了体制、机制及管理创新阶段。企业也由此实现了3步实质性的跨越。从20__年开始,__电厂企业文化建设进入深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总结、提炼出了“以管理为核心的厂区文化、以和谐为核心的社区文化,以美学为核心的家庭文化”的“三维立体”企业文化体系构架,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三维立体”的企业文化的理论体系。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有两项重点工程,一是建立起科学规范的企业文化体系;二是形成企业共同价值观。这两项工作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才算搞好,文化管理的形态才能形成。目前__电厂完成了第一项工程,企业文化的第二大工程,也就是形成企业共同价值观问题,既是所有企业遇到的难点、焦点问题,也是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问题,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再看目前__电厂的现状,从外部环境看,电力企业发展形成了新的格局:抢市场、抢能源、扩规模、求发展,竞争日趋激烈。__电厂在发展空间、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上已不占优势。煤炭紧缺、煤价上扬、环保成本逐年增加,企业在负重前行。再看企业内部,7炉8机,设备老化,运行多年的设备健康状况差,安全生产压力大;人员严重超编。同时,作为一个老企业历史的包袱还很沉重,5、6号机组的上网价在全国一直都是最低的,造成了连年亏损。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物质基础。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在这个物质基础上解决问题。首先要解决安全生产,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工作都做不好,这是企业文化的根。在稳定住安全生产的同时,还要想办法解决发展问题,就是要“纲举目张”,要发展。我们的思路是先对机组进行设备置换,以大代小,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然后争取济阳项目,分流人员,解决企业人员超编问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迈上新的台阶。在这个过程中,要体现出__电厂的企业文化来,靠文化的价值导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支撑企业发展。

首先要普及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核心团队身体力行、全体员工都信奉的精神准则,它的培育和形成,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一个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相匹配的企业核心理念体系的创建和完善,对企业未来的影响是深远的。__电厂自建厂第一天起,就坚持“安全第一、效益至上”的价值观,48年来,不论企业处于什么时期,这一理念始终是全体干部职工笃定恪守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听许多老职工讲,__电厂的职工对安全生产是最为关心的,那时候,职工在家里不管干什么,一听到安全门放汽,就自觉往厂里跑。这种价值观念影响了一代代职工。到目前,每逢遇到恶劣天气,生产系统的干部职工不管白天黑夜都往厂里跑,很多家住市里的职工也趟着水往厂里赶。作为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是基础,但不是为安全而安全,安全生产的目的是经济效益,这是相辅相成的,这是核心的价值观念。除了“安全第一、效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以外,其他理念我们也要大力普及,如“效益论英雄,结果定成败”的企业理念,“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认真办正确的事,努力正确的办事”的工作理念,“安全是最基本的福祉”的职工福利观,“安全记录处于动态,要时刻如履薄冰”的安全成绩观等等。这些理念一旦被广大职工认同并附诸于工作实践中,对企业的积极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加快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形成,要靠制度、靠政策。企业共同价值观来自于企业的管理政策,尤其是企业的用人分配制度。试想,如果企业用人不合理,分配不公平,员工离心离德,还有什么共同价值观可言?其实我们一直在做,我们厂的很多制度都很好地体现了“安全第一、效益至上”的价值观念,但是员工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永无止境,尤其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说明对我们的企业文化进行完善补充是十分必要的。一种企业文化,必须要得到大多数职工的认同,没有职工的认同,企业文化就是形式主义。而在企业共同价值观上有所进展,就必须实施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大量的企业文化工作,是在企业的管理方针、政策、制度中体现的,它既是一种宏观文化意识,又是一种微观的管理方式。因此,下一步我们的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人员要逐渐适应用文化管理的思路和手段进行管理。

篇2

关键词:施工企业 执行力 建设 思考

执行力建设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执行强弱决定着企业管理策略是否能落实下去,决定着项目施工能否顺利展开,决定着项目能否实现效益目标,决定着工程在同行业竞争中能否打赢。一般来说,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企业,发展的快慢、经营的高下、管理的成败,关键是这个企业的执行力建设如何。今年我们通过深入调研,针对我们施工企业的现状和思考,认为加强施工企业执行力建设应从三个方面抓起:

1 加强执行力建设,要做到执行文化先行

做企业先做文化。企业文化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企业对精神理念、行为习惯、思想观念、价值观等追求认可、认同,目的就是步调一致,高效执行。执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实现迅速、高效地执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因此,加强执行力建设,执行文化要先行。

1.1 融合认同的企业文化才会产生强执行力。一个时期以来,国有施工企业经过重组改革,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但是也应该看到,经过重组后的企业普遍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不同地域职工思维习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无不显现出原企业的影子,加之旧有的文化理念落后,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处于养成期。旧文化、旧习惯的影响的淡化和消除决不是短期就能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淡化、消磨和融合过程。但这种过程并不是被动等待的过程,经过企业有意识地对新企业文化理念的倡导,并采取相应的引导、催化、助力措施,是能够加快文化的融合和认同的。企业从用人导向、薪酬激励导向、考核评价导向、典型示范等入手,是可以加快企业文化、队伍的融合的。融合的企业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就会增强,工作中就会减少内耗,提高执行的效率。

1.2 宣贯企业文化一定要符合企业发展实际。推陈出新的企业文化需要一个务实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脚踏实地的、甚至是长期的推介过程。企业文化的宣贯、推介实际上是一个提炼、策划、实施、认知、认可、认同的过程,以企业文化CI视觉识别系统的执行为例:既要满足市场竞争的前瞻性,与时俱进,不能老气横秋,又要结合管理实际需要,重视文化的传承,好传统不丢,因地制宜,不铺张浪费。达到对外展示市场形象,对内让职工看到得体,让职工容易接受,达到凝聚职工的作用。在具体的策划、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做到“提前整体策划、逐级审批核定、分步快速实施、兼顾业主要求、因地制宜落实、满足形象展示、注重成本控制、持续改进提高”八项原则,形成以审批表、策划内容、预算表、效果图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展示方案,然后按程序实施。企业文化的宣贯、推介不浮燥、不浮夸,让职工接受,实现认同感,实现文化的融合,进而队伍融合、团结,执行力得到加强。

1.3 要用务实精神打造追根究源的执行文化。执行文化归根到底就是执行的习惯、意识、理念、精神等的总和,属于执行行动中的思想意识、文化氛围的范畴。执行文化就是把企业战略、任务、目标变成现实结果的文化。以结果为导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标明确,行动的方同明确;以责任为载体。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以检查为手段。过程节点管控是最终达成目标的保障;以奖惩为动力。即时奖惩不过夜,好报才会有好人,让员工始终保持执行的期待感、成就感、满足感。执行文化的形成,实际上是在执行当中,千万次地,成年累月地从头追到尾,刨根问底,实现管理环闭合的结果,最终形成大家认为工作就应该这么抓、这么干的习惯和共识,最终形成了行为方式的一致性。执行文化形成了,高效执行力的效果也就显现了。

2 加强执行力建设,重视从培养部属做起

管理者的决策、指令总是需要得力的部属去完成,执行力是部属的执行力,做为企业管理者,同时自身也是部属。目标的层层分解,也是执行力的层层传递,越做越细,越落越实,而不是层层稀松,最后没了影踪。部属的分层执行,说明部属决定了执行力的效果。

2.1 提升执行力不只是少数管理者的事。一个独立经营管理的施工企业,提升执行力不是只是企业主要领导的事,也非只是班子的事。上边雷声大,下边雨点稀,反映的就是执行力存在问题。主要领导或者班子起的是火车头的作用,起的是表率作用。班子的团结问题、工作作风问题等,也是对着执行力去说的,班子建设的核心也是为了更好执行和抓落实。从企业整体来说,执行力是全体员工的事,只不过是分层的职责不同,但就执行力来说,所有的分层级的管理者仍然是执行的主体,是抓执行力建设的重点。全员抓执行力,重要的是全体管理人员的执行力。

2.2 做一个会培养部属执行力的管理者。管理者与部属的情感联接,对部属的威信、管理能力、业务能力,都会直接影响部属的执行力。管理者真诚对待自己的部属,是培养部属执行力的前提。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指令是否清晰,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执行过程可能遇到的阻碍,部属对指令的领会程度,执行结果要达到的效果,等要提前预想。执行前要向部属交待好,提示好。如果部属对所需执行的任务并不理解,或者没接触此类业务,或者是经验不足,明显示不足以独立完成此项任务,甚至可以说不称职的部属总是客观存在的。做为管理者,要做好“打样儿管理”,手把手,帮其骑上马,送一程,直至完成执行,这就是管理的示范,这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2.3 部属的执行力直接体现上级的能力。部属和部属的上级在职责和岗位上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做为管理者应站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认识这个问题,谨慎出现把两者割裂开来的语言和行为。一个管理者的工作习惯、行为方式,可以从部属的习惯方式体现出来,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也是这个道理。部属一而再,再而三地执行不到位,做为管理者一定有责任,管理者应该自查原因,及时调整。部属执行迅速有力、条理分明、绩效显著,体现的是指令的清晰、可操作性,体现的是管理者调动了部属的积极性,体现的是管理者的能力。

3 加强执行力建设,策略和执行要两手抓

管理策略是指管理目标、决策、指令等,执行是行动本身和落实的结果。加强执行力建设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策略和执行是一对辨证统一的关系。管理策略的出发点是为了执行,执行追求结果是为了完成策略。没有执行的策略是放空枪,是纸上谈兵;不遵循策略的执行是胡干乱干,会南辕北辙。因此,策略和执行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依存的。

3.1 努力提高策略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定管理的目标、方向及管理决策、下达指令一定要符合企业实际,要科学正确。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的失误往大了说就是方向路线的失误,方向都弄错了,越执行就损失越大。所以,做为管理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做科学的决策,做正确的决策。另一个方面,管理者也不是完人,不能保证所有的决策都是正确的,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正确的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好的管理者一定是勇于承责,敢于担当,要对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决策及时进行修正。

篇3

    关键词:非财务指标 价值管理 价值动因 因果关系

    平衡记分卡是试图将非财务指标纳入管理控制系统的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它强调因果关系链的选择与运用,但平衡记分卡所描述的只是企业中众多因果关系的一部分。因果关系中的因与果实质上是一种先行指标与滞后指标的关系。非财务指标具有双重性:虽然从产出的角度看,它可以作为一种结果指标,解决基于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模式所无法反映的产出结果,如无形资产、风险产出。但是它更主要的是从动因的角度,作为财务指标的前导指标,是企业发展的价值驱动因素。因此,基于价值管理的非财务指标的研究核心是对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分析。对非财务指标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进而研究它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对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非财务指标的相关研究综述

    综观国外相关研究,与非财务指标相关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以战略为导向的非财务指标的选择与业绩的关系

    这是侧重于研究非财务指标与战略之间的紧密度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现有对非财务指标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集中于验证顾客满意程度与全面质量管理(TQM)方面非财务指标的运用与业绩间的关系。

    1.在顾客满意程度方面。Anderson等(1994,1997)通过从77家代表不同行业的瑞典企业中取得的横截面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会计业绩与顾客满意度正相关。Perera等(1997)发现公司通过改变他们的生产战略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使用非财务指标与改进业绩有关。Ittner等(1998)用顾客层面、业务单位以及公司层面的数据检验了顾客满意度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只有公司层面的顾客满意度与公司当前的市价有关,但与当前的会计指标并不相关。

    2.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现有对TQM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基本上都证明了采用TQM的公司会计业绩与市价都会提高。Symons 等(1995)研究表明,基于TQM的报酬体系会带来更高的业绩。Chenhall(1997)的研究认为,同时采用TQM与非财务指标的企业会比只采用TQM但是未使用非财务指标的企业得到更好的业绩。

    这方面的研究总体上都表明同时使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比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要更为有效地反映企业真实业绩。

    (二)基于理论的研究

    理论是解决委托问题及研究激励机制的主要经济学理论。基于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从管理效率的角度,分析综合业绩评价体系能否更有效反映管理行为,以利于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如Barua等(1995)的研究发现,将非财务指标加入业绩评价体系在一些情况下能比单一使用财务指标更快与更直接地反映出管理行为。Rees等(1994)认为,非财务指标能更好地衡量现在的管理行为所能带来的经济影响,这使管理人员能够很快地纠正管理上的行为。另一方面,研究非财务指标在经理人报酬契约中的作用。Rees 等(1994)研究表明非财务指标更不容易纵,因为它们不象成本分配或资产估值那样那么依靠管理人员的判断。

    (三)基于权变理论研究不同变量对非财务指标选择的影响

    权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所形成的两大综合理论之一,它强调对管理会计特定技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通过早期一些不同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与企业的一些变量(如:时间等)相关。当考虑到非财务指标是否与公司的特性相符时,非财务指标与公司业绩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权变的关系。这使近年的一些研究意识到基于管理会计的柔性化特点,只有从权变理论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影响变量,才能更好区分非财务指标在不同条件下使用的有效性。如:Ittner等(2002)通过对雇员的报酬体系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非财务指标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所产生的业绩是不同的。Amal 等(2003)的研究则表明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与企业以下几个变量显着相关:是否存在革新进取的战略、质量导向的战略、产品开发周期的长短、行业规则、处于财务困境的程度。

    对现有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从以上文献可看出现有研究具有如下优点:强调了非财务指标与战略相结合的重要性,改变了传统业绩评价模式下,业绩衡量与战略不相关的研究方式;验证了非财务指标与业绩方面存在的关系,研究方法具有多样化,采用了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统计研究调查等不同实证研究方法,符合非财务指标具有多种量化表现形式缺乏统一比较规则的特性,在数据取样上,也使用了横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不同的数据取样方法;研究了非财务指标在激励机制中的作用,有助于解决传统业绩评价模式难以解决委托问题的困境,并且开始用权变理论的观点对非财务指标的变量选择进行研究。权变性是非财务指标区别于财务指标的一大特点。权变理论的引入,是符合非财务指标特质的研究基础。

    但是,从文献中还可以看到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大部分研究将非财务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补充,侧重于从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结果角度对它进行研究,而对它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非财务指标作为价值动因在企业价值管理中所形成的因果链研究得很少。除了Ittner等少数学者的一些研究开始注意到权变理论在非财务指标研究中的意义外,相当部分的研究对权变关系并不十分关注,对非财务指标的研究还限于一些粗糙的模块分析,套用财务会计的实证研究方法,影响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因此,对非财务指标在价值管理中的作用的研究仍处于进展中,各种实证研究还需进一步结合企业内外部影响要素进一步细化深入,特别是对因果关系链的研究应成为对非财务指标进行研究的关键要点。如果缺乏因果关系的研究,将会使在非财务指标研究中出现以下不足:可能对不正确的目标设置了错误的指标,导致了最后结果的不利;可能导致企业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之间出现背离的现象,缺乏因果关系,非财务指标同样易于受到人为操纵,由于财务指标具有统一的披露规则与适用标准,具有规则约束,刚性较强,而非财务指标并无统一标准,一旦受到操纵,影响企业未来决策,可能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可能导致企业产生大量“噪声”,误导管理人员决策选择;对一些公司而言,它存在成本效益问题。大量的分散的业绩指标通常会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大量投资,以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提取相关信息,如果指标间缺乏因果关系,用不同的指标进行衡量可能费钱费时。

    基于因果关系的价值动因研究是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非财务指标的研究应围绕价值管理为核心,强调企业因果关系链的价值动因研究。而对因果关系链的研究,最终应以能找出对长期财务业绩影响最大的非财务指标为目标,这使构建一个有效的因果模型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围绕企业战略建立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建立是确定所选指标权重的基础,而指标与权重二者又决定了企业资源的配置。因果关系的建立应该围绕企业战略而建立,才可以令企业取得战略成功的价值驱动因素与企业业绩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因果关系链与企业价值链连为一体。

    验证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的建立过程中与建立后,都存在因果模型是否有效的问题。在因果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对因果模型也常常出现意见难以一致的现象,需要对不同的几个因果模型进行验证,选取最有效的模型。对于已建立因果模型的企业,也需要进一步验证非财务指标的改善是否确实会对未来的财务业绩产生影响。

篇4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企业内部控制,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

针对如何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建议及实施方案,期望能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控制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对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才能防范企业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舞弊现象,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和效率。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内部制度是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一般来说,大部分企业在内部都建立了一定的管理制度,但必须要根据内部控制规范,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与提升。只有建立了完善、紧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严格地进行执行,才会使企业的内部结构合理、人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二)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使企业内部经营能够科学、有序的进行,不仅堵塞了由于企业管理疏忽产生的漏洞,降低了企业资源的使用量,还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的竞争力以及促进企业在金融危机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护企业资产安全

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企业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错误失真的数据信息,会使企业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甚至造成企业资源的严重损失,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安全。企业内部控制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企业内部控制有内部监督的环节,可以及时发现错误的数据信息,避免企业资金的损失,保证企业资产的增值保值。

二、企业内部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重视度低,内部控制作用得不到发挥

我国自身资本市场制度不健全,所以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者内容不合理,导致在企业内部不能够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大部分企业只重视生产经营和那些有形资产的管理,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要通过一定长的时期才能表现出来,不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出一定的利益价值,所以企业就忽视了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修改与完善,使得企业控制手段落后、控制方式单一,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只停留在表面的建设上,而实质上则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有效性。

(二)公司治理结构有缺陷,有些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大多都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操作应用。我国许多企业都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部门的监控作用都严重弱化,企业不能够从根本上建立真正对企业发展有用的公司治理机制。另外,公司对内部各种机构的建立和执行缺少重视监督,很多公司甚至没有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机构,或者建立的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机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公司组织机构不完善,更谈不上落实到具体实际工作中,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企业产生了大量无为的内耗,不仅没有促进公司的运营发展,反而在无形中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成本。

(三)企业内部人员素质低,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

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对企业的经营也尤为重要,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财务和会计人员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社会上的财务和会计人员队伍迅速扩大,但对于工作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训却没能跟上。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和内部职员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与认识,认识到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从企业成员态度的转变带动整个企业环境的变化;其次,明确企业各岗位的职责,对每位职员划分责任权限,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分工和制约机制,切实发挥出各职员的价值作用,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最后,要在企业内部建立明确的奖罚制度,调动起企业职员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职员都能遵守内部控制制度,为企业经营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加强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

首先要提高管理者对内部制度监督和评价的高度重视,使内部监督能更有效地进行;其次,优化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的职能;最后,要提高监督人员的职业素质,确保内部监督体制科学有效的运转。

(三)完善企业风险评估与管理机制

一般来说企业风险评估,就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致使公司破产现象屡见不鲜。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公司对于经营和财务风险的防范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部门,完善风险预警、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和风险责任机制,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的风险点,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风险,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

(四)提高企业员工职业素质

一是企业负责人要定期对各岗位职员进行检查,对职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掌握职员是否存在不良习惯以及犯罪外因,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对会计人员进行严格审核与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增强其自我约束能力,能自觉遵守财经纪律。三是及时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减少工作的失误。

四、总结

总而言之,企业必须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现阶段企业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企业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完善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经营能力,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樊丽君,王晶.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市场,2010,(52).

[2]韩璐.关于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

篇5

【关键词】煤炭企业 内部控制 应对措施

目前,煤炭企业面临着特殊的矛盾凸显期,也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如果能科学分析各项发展因素和低成本的高效发展,采用正确的企业竞争战略,就能保证煤炭企业在日后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只有采用低成本发展战略,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企业与自然的协同进步有机联系起来,使企业在最低成本和资源的基础上得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煤矿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内涵

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煤炭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对企业会计活动的有效性和会计记录、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具体来说就是企业为有效管埋会计工作而制定的各种组织、程序、分工、标准、方法、规程和守则。内部会计控制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组成,其基本目的在于保护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和真实性,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企业财产安全。

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煤炭企业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使企业较好的保证会计法律、方针、政策在本企业内部的贯彻执行。同时还能有效的维护企业资产和资源的完全和有效使用。总之,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较弱,核算方式不够合理

由于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职能性质,所以其没有规范化的部门预算,从而导致经费使用无计划,部分有计划的支出也流于形式。另外,企业财务部门不注重资金使用前的合理预测,资金使用过程中不注意控制,不考核资金的使用效力,监管力度不够,从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很低。

煤炭企业现有的现金制度是为汇报支出提供有效依据,并没有进行成本核算,这就导致了企业财务成本无法核算,无法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预算执行力度不到位

预算支出缺少有效的约束力,一些煤矿不严格控制预算资金使用,严重地浪费了资金,支出界定混乱,一些企业对基础支出和项目支出没有清楚的界定,资金使用管理比较混乱,因此,会出现用项目支出经费来弥补基础支出经费的现象,这就严重违背了专款专用原则。此外,一些企业还存在重拨款轻管理的现象。具体体现在,有些单位不注重把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理念运用到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只重视拨款,不注重企业的财务管理,并且忽略了实际效果,没有实际有效地对项目资金进行考察。

(三)缺乏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一些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还存在很多缺陷,给会计控制带来了不利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个别企业缺少会计控制,控制力度也不够,影响了企业的财产和资产的有效管理。二是管理上存在漏洞,各种监督制度流于形式,缺少可行性和时效性,使大量财物流失。三是对企业的投资管理缺少可行性研究,造成各种各样的财务问题的发生,比如:建设的重复性和建设项目的盲目性等等。

(四)却少有效的监督制度

对一个煤炭企业来讲,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制度管理,严格控制各项经济活动,才能保证实施效果。当前,煤炭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环境,在监督过程中缺乏适应性和严格性,另外,一些管理者缺少责任意识,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流于形式,考核的效果无法落到实处。

三、加强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鉴于煤炭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遇到的这些问题,笔者在进行相关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这样几点对策。

(一)高度重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

一要要从企业的每个部门入手,明确制度的受益者和执行者,切实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和责任意识,要分析研究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使其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且认真贯彻落实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第二,对于一个煤炭企业来讲,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健全企业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确保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把企业的发展效益作为导向,保障制度具有科学性和高效性,规范企业的各种管理行为,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三是要加快建立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首先,煤炭企业要尽快建立本企业的组织规划控制机制,避免使某些相互联系的职务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其次,还要建立企业各项事务的授权批准制度从而对企业内部各部门或职员处理的经济业务权限加以控制。最后,煤炭企业还可以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实施内部监督和评价,提出建议,督促各个内控环节不断改进控制,增强规范内控制度与有效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使企业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的体系中去。

(二)加强企业预算控制,规范经费支出

煤炭企业的账、钱、物分管原则从目前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来看,严格贯彻账、钱、物分管原则是内拧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任何项经济业务都要按照既定的一些程序和手续办理,多人经手,共同负责,努力克服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及会计账簿的管理混乱现象,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同时企业的各项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企业规定程序申领,杜绝随意支出超额支出现象。

(三)增强财务管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是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的必要条件。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财务人员应加强自身的自律性,其专业素质应从传统的“做账型”转向“多面型”,除具备财务务信息的收集、过滤和分析的能力外,还要求他们要具有对财务风险敏感的、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准确发现和估计潜在的财务险,在利用理论方法进行分析的同时,能对目前环境下的风险做出准确判断和提出解决办法。

篇6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沟通渠道 反馈机制 企业文化

一、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笔者认为,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将有力推动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现代企业的高管及政工人员只有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以人为本,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积极、最重要的要素,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只有在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凝心聚力,抓好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显现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践证明: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利益矛盾纷繁复杂,职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职工思想的独立性、选择的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就本钢建设公司而言,由于前几年本钢实施“主线集中、辅线放开”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及目前的“干部能上能下”及“减员降薪”。这些举措都是应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钢铁产能过剩、钢材价格持续走低、行业效益持续下滑,企业资金日趋紧张,融资成本持续高涨,产品出口量增价跌,企业经营整体困难。这一方面,是企业高管面临严峻的经营形势所采取的对策。但另一方面,不容忽视地应看到大量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涌现,亟待需要企业的政工人员去做细心、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凸显。企业的高管及企业的政工人员是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只有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增强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度,着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这是做好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导。

二、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勇于创新,要强调实事求是

笔者认为,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勇于创新,要强调实事求是。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变化的新情况,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在思路上,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内容上,由单一的思想教育向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转变;在形式上,由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专职政工人员要消除工作的“时间差”和滞后性,要以平等的态度待人,加强和职工的沟通和交流,做到以情感人,让职工产生信任感、成就感、温暖感和舒适感;要注意把握职工的情绪,主动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要坚持做到让思想政治工作上一线、到现场。及时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针对职工中出现的思想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引导职工做好本职工作。强调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主要矛盾,抓关键问题,把作用发挥在决策前,落实在执行中,渗透到管理上,增强内容的针对性。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人的思想矛盾和问题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在很多情况下,来自于自身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理顺矛盾和情绪,提高职工思想觉悟,对各项工作能起到非常直接的促进作用。所谓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一个直接的重要方面,就是表现在对工作的促进上。要想把本部门的工作做好,就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自身实际做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有的放矢。要在职工中大力宣传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思想,并用制度来加以保障。

三、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机制,深入职工中做思想政治工作

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沟通制度,要深入基层,贴近职工群众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健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沟通渠道和沟通反馈机制。一个好的沟通渠道应当是包含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沟通通道的组合,以使得企业内各种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准确及时的畅通。现代企业应在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职工心理结构的情况下,采用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沟通方式并结合正式沟通渠道和非正式沟通渠道的优缺点来设计适合的沟通渠道。正式沟通是依据一定的组织原则进行的思想工作信息传递和交流。具有约束力强、易于保密、保持权威性和沟通效果好等优点。如企业领导与职工群众定期的见面和不定期的职工群众座谈会,就是很好的正式沟通渠道。企业重要思想工作的信息、决策等一般采用正式沟通渠道。由于正式沟通渠道,沟通速度较慢,所以在健全企业沟通渠道时,不仅要注重正式沟通渠道的建立,还要恰当的利用非正式沟通渠道。它有助于企业政工人员有针对性的做职工思想工作,还可以通过非正式沟通获得有关员工的思想动态及其工作的反馈信息。但是,非正式沟通只能作为正式沟通的辅助手段和补充方式,再加上非正式沟通难以控制,所以如果过分依赖非正式沟通,可能会使正式沟通失去权威性,破坏正式沟通的有效运作。

篇7

【关健词】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管理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环境中,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已成为大部分施工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管理模式已被众多建筑施工企业采用。抓工程质量要从工程项目抓起,项目质量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深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必须涵盖所有工程项目

工程质量是每个施工项目的生命,每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总和代表企业的整体质量水平。优质名牌工程是企业在建筑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也是企业形象的名片,而劣质工程则是损害企业形象的腐蚀剂,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企业要想维护自身的形象,必须重视所有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也就是说,抓工程质量管理必须涵盖所有工程项目。抓工程质量应坚持“三个一个样”,即工程大小一个样,工业民用一个样,重点非重点一个样。

2 必须选好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

项目经理是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上的全权代表,是工程项目质量第一责任人和工程质量形成过程的总指挥,除应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外,还要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真正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勇创名牌工程,为企业“贴金”。项目班子由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骨干力量,也是执行质量计划、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实际操作者,因此选配好的项目班子至关重要。在选配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的同时,应注重工程质量业绩,特别是计划创优的重点工程,要坚持“一切从优”的原则。

3 必须覆盖施工的全过程

质量体系是为保证工程质量所必须的组织机构,企业按照ISO9001标准建立的质量体系要覆盖工程的全过程并确保有效运行。企业要注重提高各级施工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充分发挥总工程师和技术负责人的重要作用,建立以企业经理为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各级质量技术管理部门和质监部门共同实施的监管体系,通过经常性的检查、内审和评审等手段,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其全部质量活动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订对策和改进措施,确保监管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对每个工程项目都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以技术负责人为主,由专职质检员、工长、班组长及班组兼职质检员组成的质量管理、控制网络,对施工现场的质量职能进行合理分配,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执行机制。在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三检制”和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应严格按照相应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质量评定,以确保质量体系覆盖施工的全过程,最终达到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4 必须实施目标管理和质量预控

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第一要满足施工方与业主签订的施工合同要求,其次要满足企业质量计划的要求。在具体操作时,项目部应按照“分项保分部、分部保项目”的原则,把工程质量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定出每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然后针对每个分项工程的技术要求和施工的难易程度,结合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经验,确定质量管理和监控重点;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写出详细的书面交底和质量保证措施,向施工员、质检员和班组长进行交底并签字确认,做到人人目标明确、责任清晰。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施工经验不足的分项工程,还应提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试验或做样板确定施工工艺(工法)。对质量控制的难点,可组织QC小组进行攻关。在施工管理中还应坚持“样板引路”原则,即在各分项工程施工前,首先组织技术熟练的操作工人做出样板墙、样板间或样板层,当样板通过验收确认能达到质量目标和工艺要求后,组织施工班组全体人员进行现场观摩,使各施工班组不仅有直观的质量标准,还可通过“样板”总结操作经验,进一步向班组作深层的技术交底,这样可确保按照样板质量标准进行跟踪检查、验收,从而达到质量预控,实现“分项保分部、分部保项目”、一次成优的总目标。总之,质量目标管理和质量预控可概括为:确定目标,明确责任;现场观摩,详细交底;针对难点,组织攻关;样板引路,总结经验;跟踪预控,严格把关。

5 必须注重细部处理和成品保护

篇8

关键词:油田企业 质量 监督 机制

质量监督是一种质量分析和评价活动,监督的对象是产品、服务、质量体系、生产条件、有关的质量文件和记录。作为石油 企业来说,质量问题关系到油田生产建设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油维工程质量、井下作业施工质量、原油交接质量和生产所需的设备、材料、工具配件等物资产品的质量等。

一、完善质量监督机构,建立质量监督机制

首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质量技术监督队伍,外部聘请监理,内部从基层到机关,都要设立质量监督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量监督网络,并明确各个监督岗位的责任。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各个方面的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如:《产品质量管理办法》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加强与厂里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定期召开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讨论会和质量分析会,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从内到外,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机制。

二、加强采购物资质量监督,确保生产的有序进行

坚持产品质量一票否决的原则,从源头开始严格进行控制把关,实行供应商审查、现场验收、专业检测及产品消耗调研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措施,确保采购物资质量

一是优化供应网络,提高物资质量和物资供应能力。坚持对物资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特别是对一、二类物资的供应商进行重点考察。考察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供应能力、检测能力、售后服务等方面,不符合规定的供应商严禁禁入油田市场。

二是加强采购物资现场验收。突出到货验收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验收程序和规范,坚决执行质量验收“三方到场”的管理办法,对到货产品进行“五查三核对”验证,具备称重条件的物资一律进行称重,同时加大对到货产品使用性能理化检验的力度,原则一、二类物资实行批批报检,同时还特别注意对高温高压、危险化学品等特种产品的监督检验强度。

三是进行质量走访,建立质量信誉档案。深入生产一线,直接与现场施工人员、物资使用人员、操作人员了解情况,倾听他们对产品使用的意见和建议。2010年共进行质量走访四次,走访21个大队级单位、29个班站。四季度针对洗油剂的质量问题下发了调查问卷43份,回收43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与供应商进行协调,要求供应商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洗油污性能。

四是强化物资采购质量基础管理工作。建立采购物资产品实物档案,把产品的实物、图片、质量回访记录和厂家技术人员讲课笔记等资料通过整理加以保存,在日常采购过程中加以对照,及时了解相关产品的技术性能,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将采购物资质量管理逐步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2010年,共到货物资594个批次,5502项,化学品到货210个批次。合计报检196个批次,查出不合格品8个批次,处理不合格品56.22万元,采购物资质量合格率99.3%。

三、加强建设工程质量过程监督,加大查处力度

完善监督方式,实行现场监管和工程检测互动机制。认真进行工程质量监督受理和建筑安全条件审查工作,确保各项工程项目符合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条例要求。明确质量控制点,有针对性的加大监督检查深度和频率。重点对停监点和必监点等重点工序和关键部位进行全程质量跟踪,杜绝施工单位不按照质量要求施工的不良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加强竣工验收监督和备案工作。2010年,对占压管线改造工程、37站改造建设工程、油井低压电路安全整改、机关楼改造建设工程等25项30万以上工程,107项30万以下工程进行了现场监督。并对钢筋、水泥等主材进行了抽样检测。建设工程两个批次的钢筋和水泥不合格。高渤管线改造工程的管线不合格;油井低压电路安全整改不合格;高采机关楼改造工程钢挂槽钢采暖弯头不合格。对不合格产品,责令施工单位立即停工并马上更换,对更换后的材料进行复检,合格后方才施工。严格的检测确保了工程质量,有效预防了质量事故,挽回经济损失37.9138万元。

推行《质量公报》制度。在厂网站每月《质量公报》,以通报厂各类质量问题为重点,并对工程质量、井下作业质量、产品质量、原油交接计量四个方面监督动态进行通报。建立技术监督网站,及时通报和反映监督动态,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和查处结果进行及时通报,对监督动态及时反映,促进了监督的公开、公正、及时、准确,进一步提高了监督水平。

四、转变观念,不断创新质量技术监督方法

实施质量技术监督是石油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程,是石油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促进石油企业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提高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有力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石油企业不断加强技术监督工作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也是非常有效地,他不但顺应了企业发展的潮流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为企业增加了效益和活力,所以,新企业体制下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篇9

关键词:煤矿;财务;内部控制

一直以来,煤矿企业都是我国能源产业链条中的主要成员,煤矿企业支撑起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半壁江山。近年来,国际能源市场竞争激烈,国内煤炭市场也正在遭受着国际煤炭市场的价格冲击,国内煤矿企业经济效益日渐走低。对于当下我国国内的煤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开展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已经迫在眉睫。

一、加强煤矿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必要性

1.加强煤矿企业内部财务控制能够保证煤矿企业的各项行为合法合规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日常行为开展的基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支持。加强煤矿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可以借助财务控制的手段对煤矿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生产流通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控。一旦煤矿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发生违法违规行为,都可以通过财务管控及时的发现并加以纠正,从而从根本上贯彻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保证煤矿企业各项行为的合法合规。

2.加强煤矿企业内部财务控制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

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的的根本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就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的计量和反应企业所发生的一切经济行为。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能够保证财务信息从原始凭证收集到原始凭证的审核,再到原始凭证的凭证录入、凭证审核、入账的整个财务会计流程的精确性,从而保证煤矿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同时也只有可靠性的会计信息,才能够真正的被相关部门和企业所有者所使用。

3.加强煤矿企业内部财务控制能够有效防范企业可能潜在的经营风险

当前煤矿企业正在面临着国内、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市场竞争环境的激烈化,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生存和发展所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企业内部财务风险评估作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工作内容,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对企业所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预估,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规避。由此可见,通过加强煤矿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是帮助煤矿企业规避潜在经营风险的有效工具。

二、加强煤矿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具体对策

1.加强煤矿企业的预算管理

只有做好了煤矿企业的预算管理,才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够提高企业有限资金的资源使用效率,也才能够帮助企业应对各种资金运作问题,规避企业的潜在风险。加强煤矿企业的预算管理首先应当建立以企业领导班子为核心的预算队伍,根据每一年度的工作安排,合理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让企业预算能够在未来年度能够实现自上到下的全面实施;加强煤矿企业的预算管理还要求科学的编制企业财务预算。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就是要以现金流量为核心,以实现利润和销量为标准,来编制企业的预算;加强煤矿企业的预算管理还要求加强企业的决算管理工作。煤矿企业应该建立与预算相关的决算管理制度,把决算数据与预算数据积极性系统对比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

2.加强煤矿企业的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煤矿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企业利润点的有效手段。在国际国内煤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煤矿企业借助价格上调来谋取高额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当下煤矿企业而言,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从成本控制上下功夫,削减不必要的生产和营运成本,从而增大企业的利润空间。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做好企业的成本管理,首先要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建立一个从企业分管领导,到矿区负责人,到小组负责人,到每一个具体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责任链条,谁的环节出现问题,谁就要受到处罚,从而培养每一个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其次,就是要建立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成本控制并不意味着不投资和少投资,相反,一些在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方面的投资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长时间上的成本削减效应。

3.加强煤矿企业的财务监督

加强煤矿企业的财务监督,笔者认为就是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和一个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首先,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财务总监为核心的监督体系,财务总监对下属分管财务领导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分管财务领导对下属员工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其次,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就是要建立一个以基层员工为核心的监督体系,企业中出现最多的财务犯罪行为,大多发生在企业财务链条中的中上层,故此,要解决这些财务犯罪问题,就必须实行自下而上的监督方法,基层员工监督分管财务领导,分管财务领导监督财务总监,但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信息反馈的保密性,防止各种报复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淑芳.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

篇10

Abstract:Our country Real estate Enterprise is striding in the brand competitive stage gradually. Regarding the majority middle and small scale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under the macroscopic policy which and the intense market competition condition reforms unceasingly, how to carry on the enterprise brand construction well, is not only the enterprise does makes road of greatly the strong basis, is the enterprise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 is. The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 brand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nd has provided the referential opinion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brand construction.

关键词:中小型房地产企业 品牌建设 参考性意见

key word:Middle and small scale real estate enterprise Brand construction Referential opinion

作者简介:朱丹彤(1990-),女,内蒙古包头市人,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建筑企业管理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品牌价值建设现状分析

1.1 大型企业的品牌价值不断攀升

2010年4月“新国十条”出台后,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品牌作为房地产企业的信誉保证书,将成为企业抓住市场机遇、提高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不仅可以推动实力强的企业更快发展,而且还有助于提升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聚集社会资源、扩大市场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已成为企业赢得市场先机、提升竞争优势的制胜法宝。

2010年9月18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三家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在京了《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2010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保利地产品牌价值达136.89亿元,较09年增长51%,与中海、万科共同获得“201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导公司品牌”,三家公司的品牌价值达到了448.5亿元。

研究组表示,今年(2010)品牌企业呈现品牌价值持续增长,品牌份额不断扩大和品牌扩张布局加速,二三线城市渐渐成为主要战场等特点。中海地产、万科、保利地产在价值创造、规模效益、成长速度方面引领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居行业领导地位。其中,保利地产以51%的增长速度吸引了更多目光,同时也值得更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研究和学习。

1.2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存在误区

与几个主要房地产企业品牌价值不断攀升的良好势头相比,占房地产市场主体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品牌建设显得较为薄弱。其主要表现在:

1.2.1 品牌意识淡薄

房地产市场近几年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即使房价一路飙升,商品房的交易量仍然稳步增长。所以很多中小型房地产商在不注重品牌建设的情况下,仍然有较大市场。因此,很多房地产商更多的关注眼前利益,不愿意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房地产品牌建设中。最终,形成了品牌意识淡薄的经营理念。

1.2.2对品牌理解存在误区

房地产品牌不是简单的商标、口号、广告,更不能等同于建设几项明星楼盘、高档楼盘。说到底,房地产品牌是社会公众通过对房地产组织以及其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价值认知而产生的内心感受,它是房地产公司的一种无形资产,是由众多因素长时间作用的结果。

二、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的必然性

2.1 品牌建设是企业扩大知名度的基础

房地产是价值昂贵的商品,人们购买房子都是倾其所有,大多数消费者做出的购买决定往往都会影响到其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的生活状况。所以,也就产生了消费者对于房地产商品的高关心度和参与度。在竞争激烈的当今房地产市场中,没有特色的房子难以吸引顾客的眼球,高销售额和广知名度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要想在不断变革的宏观政策和竞争激烈的房地产市场中获得满意的市场份额,就要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不断与消费者达成互动的沟通,将自己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和房产的核心优势充分展现在顾客面前。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品牌建设是加强顾客忠诚度的良机

房地产销售中较少出现重复购买现象,使得房地产领域的品牌忠诚度作用减弱。由于房地产商品的个别性,较难出现一般商品那样,重复生产同一品牌的同质或者同类商品,这就使得房地产商品较难被消费者重复购买。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应该是每一个房地产企业都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怎样对顾客开展一种持续的优质的服务,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项目的核心理念展现在服务工作的每一处,让顾客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企业品牌的力量、文化的底蕴。这时,企业的品牌便渐渐由抽象变具体化,品牌的力量也慢慢得到展现。

三、对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此,笔者以江苏省知名企业――南京澳林商贸集团为例,提供几点关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品牌建设的意见。南京澳林集团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南京市“跨江发展”战略推动下,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集团经历了6年的发展,从房地产项目起步,至今已经形成“一业为主、多业态经营”的集团公司格局,除业主房地产外,经营范围已经拓展至商业贸易、装饰装修、物业管理、品牌洁具等多个领域,集团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潜力优势。

3.1 将房地产项目做好。

3.1.1项目质量过关。

房屋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也是顾客最看重的因素。房屋的结构是否合理、强度是否达标都是顾客的基本衡量标准,只有好的品质才能创造好的产品品牌,才能给顾客带来深刻的印象。南京澳林集团将“做有责任的城市运营商”作为自己企业文化内涵的一部分,当然就要在基本功上多下功夫。

3.1.2物业服务到家。

随着中国房地产业逐渐实现以品牌和产品为核心的产业化,物业服务成为房地产企业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因素。高品质物业服务为业主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居住氛围,将直接提升业主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美誉度与忠诚度水平;业主对其满意的物业服务进行“口碑传播”,将有效提升房地产企业的品牌认知度水平。2010年中国房地产品牌调查结果显示,万科物业、中海物业、金地物业等物业服务企业对品牌开发企业的品牌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3.2 将房地产项目做深。

3.2.1将项目深层意境由抽象变具体。

对于企业来说,房地产项目体现的居住理念和深层意境是吸引消费者的手段。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如何突出每个项目品牌的特色,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切身体会,重点就在于要让这些抽象的理念、意境变得具体化。比如说,澳林集团的“非常6+1”项目主打小户型的概念,那么就要从房屋的平面尺寸、结构设计和价位上面充分展现“小户型”,让消费者觉得虽然是“小户型”,但是却可以承载他们的“大未来”,这样才能让其觉得物有所值。那么,他们也将毫不犹豫地进行自己人生中的这笔不小投资。也只有将每一个项目的品牌完善建立,才能逐步实现企业品牌建设。

3.2.2关注消费者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品牌塑造的时候,尤其是在品牌定位的时候,不要把普通的消费者想得过于专业和理性,把自身的品牌价值赋予更多理性的东西。房地产企业拼命想让消费者知道自己的品牌如何专业、如何富有责任感,但是消费者却主要关注建筑施工质量、物业管理、社区环境等等。这样的品牌定位就很难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产生共鸣。房地产企业在做品牌定位的时候,一定要多关注消费者朴实的情感需求。比如说,想要消费者忆起温馨的传统四合院,是“山水云房”的构思。企业可以通过很多形式的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让消费者在情感层面上时时刻刻有种温馨的感觉。比如:在社区中不断更新硬件设施:古老的树木、假山流水等等,充分营造意境。这样,才能不断地将产品品牌的核心渗透给消费者,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从而让更多的消费者信任和依赖企业品牌。

3.3 将房地产项目做广

将房地产品牌做广,会使得企业走向另一个更高的境界,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来统筹品牌的建设。

3.3.1采取品牌延伸策略

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延伸,根据资料显示,一般有以下几个表现形式:(1)由住宅地产向商业地产、复合地产的延伸,如万达商业广场、中体奥园、澳林购物广场等;(2)项目品牌的跨区域复制,如万科地产将其在深圳享有较高市场美誉度的万科城市花园复制到了其他11个城市,而保利地产也将其在广州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保利花园推向全国其他5个城市;(3)从最终产品向房地产产品的整个价值链的延伸,如富力地产成功地实现了品牌向产品设计、建筑工程及监理、物业管理、会所及酒店管理、住宅信息化等相关环节的延伸,在节约房地产开发成本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品牌联动效果,大大加强了品牌对消费者的整体影响力。

3.3.2整合企业资源

关于外部资源整合,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运作、项目拓展及与相关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以品牌为纽带将整个房地产价值实现的不同环节整合在一起,从而解决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和强化产品的差异性,实现强强联合。

关于内部流程整合,在品牌理念的指导下,以顾客为中心设计内部业务流程、产品生产流程和客户服务流程,这是目前房地产企业对内进行品牌管理的主要着眼点。例如万科地产、保利地产和富力集团等房地产企业根据客户服务流程成立售后服务大厅,实现签约、交款、办理按揭等业务环节集中办公,为业主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大方便了客户,也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四、结语

近两年来,随着国外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大量涌入,房地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而接连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又使房地产企业在经营管理层面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房地产企业急需采用有效的经营战略来应付挑战,保持和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而随着品牌效用的日益显现,房地产企业日益关注品牌经营管理,加大品牌经营的力度。我们看到,优势的品牌有利于增强房地产商的抗风险能力;优势品牌有利于建立客户信任,影响客户购买决策;优势品牌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利润率;优势品牌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实施扩张战略。对于品牌建设不是很完善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来说,品牌建设和品牌战略显得更加重要。总之,可以说,品牌战略决定了房地产企业的前途与命运。

参考文献:

[1]齐文娥,胡在新,田金梅.中国房地产企业品牌经营管理的发展现状分析[J].建筑经济,2010,(4)

[2]胡东兴,韩立芳.中小房地产企业品牌经营研究――滨州华升房地产品牌经营探析[J].当代经理人,2006(11)

[3]南京澳林商贸集团.集团简介[EB/OL].(2010-1-11) baike.省略/view/31660989.htm

[4]中国房地产TOP研究组.2007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TOP10研究报告[R]

[5]中国房地产TOP研究组.2008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TOP10研究报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