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信息化建设方案

篇1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其中可能存在种种问题,对于设备、对于方案、对于优化措施,下文将带我们近距离接触,深入了解其中玄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教育信息科技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学校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加速教育教学信息化项目建设。在过去的几年中,从国家远教项目到县级教育信息化装备项目,从城域网络到计算机网络教室,从卫星接收站到多媒体教室,从硬件配置到软件选型,笔者参与其中,体会颇多。现就技术层面列举若干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设备选型需多方考虑

1.按实际环境选型,避免设备功能缺陷

2005年,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项目中,国内某一著名品牌中标,为我县建设45间网络教室,提供约1500台配备纯平17寸显示器的台式计算机。在施工结束通电试运行时,发现网络教室的电源断路器(俗称空气开关)无法一次合闸,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学校供电总断路器跳闸,而且每所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这种情况。随即对布设线路、稳压器和单台计算机做严格检查,未发现问题,工程陷入僵局。

但在检查中一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次合闸不成功后紧接着第二次合闸即能成功供电。此时,才发现该批次的纯平显示器的消磁动作是在通电时进行的,不受显示器电源开关控制。一间网络教室30台显示器在第一次合闸瞬间一起执行消磁动作,其电流高达千安培(后厂家提供数据表明),远远超出供电设施设计负荷,造成跳闸;由于第一次合闸显示器中的消磁电路已预热,紧接着第二次合闸时消磁电路就不再动作,供电断路器也不再跳闸,供电成功。

由于国家标准和招标参数中未对显示器消磁动作时间作要求,该批设备也是合格产品,最后被迫改动每间教室供电施工方案,每7~8台计算机安装一个分支断路器,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每次在教室总电源合闸通电前必须关闭每个分支断路器。虽然问题解决了,但给整个项目带来经济、工期和投入使用后的遗憾不言而喻。

如果在招标设备选型时严谨地考虑到实际的使用环境,注意到多台设备的群体效应,选择多数品牌产品采用的消磁动作受控于电源开关的显示器,以上问题就不会存在了。

2.充分了解相关规定,优化设计方案

2009年,在另一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项目中,国际某一著名品牌中标,为我县建设40间网络教室,提供约1800台配备液晶显示器的台式计算机。在施工完成通电试运行时,发现凡是供电线路上安装有漏电保护器的,当网络教室计算机启动台数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漏电保护器动作而切断供电。

逐台检查计算机、供电布线、安全接地线等都未发现问题,并且同学校的其他品牌计算机网络教室工作也正常。考虑到计算机启动台数达到一定数量时漏电保护器动作,估计与计算机泄漏电流有关。和厂家技术人员一同抽样检测了该批计算机(含主机和显示器)数十台,其平均工作泄漏电流为3.08mA,虽未超过国标安全规定值,但远远高于我们抽样检测的其他品牌计算机(含主机和显示器)0.86mA的平均工作泄漏电流。厂家给出的解释是:国际品牌产品在设计上对电磁兼容性(EMC)要求较为严格,主机和液晶显示器都具有不少于两级的EMC电路,故泄漏电流较只具有一级EMC电路的其他品牌计算机大,是优良的合格产品(在后来的开箱电路查看中得到验证)。

原因查到了,解决起来却很难,因为当地供电部门要求学校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而且只能选用不大于30mA动作电流的产品。和供电部门协商后,同意从每个学校供电入口处布专线到网络教室,通过教室总电源开关、稳压器后分多路向计算机供电,每路最多接入8台计算机并安装漏电保护器①(千万不能用非正规产品,我们测试了4个杂牌产品都失败了,最后使用正泰产品才稳定可靠工作)。

这也是个多台设备的群体效应造成的问题,但与上一个案例不一样的是,这不是产品自身的缺陷或功能设置不当,而是施工方案、设备选型与当地相关部门的规定之间的矛盾。如招标制定技术参数、施工方案时严谨论证,多与相关部门沟通,提前考虑到以上问题,则项目实施就会更顺利、更完善。

3.关注新技术新产品,提高项目建设优良率

多年来,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项目中都采用伺服式电源稳压器,这是不适当的。伺服式电源稳压器虽然负载能力强,调节范围宽,价格低,但其机械伺服结构导致其响应时间达500毫秒,输入电压的瞬间波动不能迅速调整,出现输出电压的突升与突降,此致命缺点在实际使用中反而使得计算机的供电瞬间波动更大;而且不隔离干扰,其机械伺服结构中的碳刷一年以后磨损严重,线包污染,需要专业人员维护。我们在以前的建设中也大量采用这种稳压器,造成计算机电源早期损坏率严重偏高。

从2009年开始,我们在网络教室建设中选择了精密净化交流稳压电源,它采用先进的正弦能量分配电压调节技术,由正弦能量分配器和大功率滤波器并联组成,全电子化,响应时间小于50毫秒,精度高、过载能力强,使用寿命长,输出电力纯净,堪称“无污染电源”,缺点是电压调节范围较窄,功率不易做大,但用于网络教室已足够,总的来说其略高的价格物有所值。2009年项目中1800余台计算机电源损坏仅5例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如果投入充足可以选用性能更优秀但价格昂贵的参数稳压器和NPS智能稳压电源。

方案设计需关注施工细节

1.细化设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一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项目中,为每间教室配备了一台1KVA在线UPS电源,目的是更好地保护投影机、计算机等设备,并在停电时提供足够时间正常关闭设备。但由于项目要求中只作了简要文字说明,未画出详细的线路施工图,结果施工单位就仅把投影机电源接在了UPS上,其他的包括计算机、视频分配器等电源均在UPS保护之外,虽然投影机得到了保护,但电压的波动和干扰还是威胁着计算机等设备,而且一旦停电计算机就会非正常关机,对软硬件都是很不利的。最后38间多媒体投影教室全部返工。

2.坚持规范,提防商家误导和施工人员偷工减料

在学校信息设施检查和与信息技术教师交谈中,发现一些设计失误和施工错误,有的是商家误导学校,改变规范设计,有的是施工人员偷工减料或者根本就不合格。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埋下隐患,给今后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带来严重障碍。

比如,很多学校建设广播系统,不使用设备上本来就具备的分区广播功能,一对信号线连接了学校各教室、办公室、功能室、运动场的所有音箱,当要对个别场所广播时人工关闭其他场所音箱,问其这样设计的目的居然是“为了节约信号线的布设”;有学校宁肯再配置一台计算机建数字自动广播系统,也不采用可靠性更高、操作更方便、投入更少的MP3自动广播系统,原因是数字自动广播系统“功能强大”,可强大的功能基本是摆设;定压、定阻音频输出混接造成效果不良甚至毁坏设备,音频、视频、射频线随意选用造成音画质量下降等司空见惯。

又如,网线根本不按586A(B)标准压制水晶头,而是按照颜色相对应进行压制;一根网线分给两条线路使用(各用4根线,甚至不是两对双绞线);网线长度不够随意绞接后用电工胶布或者医用胶布缠绑;无任何防雷措施架空牵拉网线;交换机安装在箱柜角落造成散热不良;把多个网络简单汇聚在一起形成环路等。这些错误的做法也许网络能暂时使用,但一段时间后肯定出现网络连接不稳定,网速下降、中断等现象。要纠正这些施工中的错误相当麻烦,甚至比新建还困难数倍。

再如,现在很多学校为各教室配备无线扩音器,由于无线频段有限,经常出现相邻教室信号干扰而无法使用。对此,学校装备部门必须提前作好规划,采购可对频无线扩音器,对每套无线扩音器人工设置(不能用自动设置)不同频段即可。建议采用UHF频率的无线扩音器,可以保证数十套无线扩音器互不干扰,稳定工作。

3.不容忽视,安全接地线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因学校计算机设备接地线故障导致师生伤害事故的报道,但别认为我们是在危言耸听,从我们的调查看,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

以计算机网络教室为例,有学校安全接地线线径过细,电阻大,易折断;有学校接地体为一小段钢筋,或土壤干燥,接地电阻远大于4Ω;有学校安全接地线与接地体随意缠绕,不牢固,未作防腐处理;有学校安全接地线颜色与供电相线(火线)相同,不易区分;有学校安全接地线擅自与楼宇避雷网连接,而避雷网接地已经锈蚀断开;有学校安全接地线上安装开关;有学校安全接地线甚至未接地而空着… …

正如前文我们的分析和实测,网络教室以30台计算机为例,正常工作时总的泄漏电流为30~90mA,电压高达220V,足以致人死亡。如果一旦安全接地线出现故障,甚至把雷电引入网络教室,所有的计算机金属机箱都将带电,对师生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所以,在相应项目的设计、施工中,必须盯住安全接地线,必须按相关规范设计和施工,不能擅自变通、敷衍,麻痹对待。

优化无盘网络系统应高效

在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实施无盘(远程启动)网络系统已经得到一致肯定。其便捷的管理、极强的安全性和投入运行上的可节约性是众多学校选择它的原因。尤其是经过优化完全可以达到并超过同配置有盘计算机的运算性能和可靠性,让网络教学在多样化的环境中高效、愉快地实施,让管理教师摆脱繁重劳动,轻松工作。

我们对待无盘网络技术经历了漫长的三个阶段。但自2009年新项目建设,我们将“双S”技术嫁接到无盘网络系统中,大获成功,以前极力反对无盘网络技术的一些高中学校也迫切要求实施无盘网络技术了。

针对无盘网络的性能瓶颈和安全隐患,以锐起无盘XP2.0版为例,我们作了如下优化。

◊ WinXP临时文件回写数据量大,容易造成网络阻塞。由于计算机的内存速度极高、价格一路走低,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客户(学生)计算机的内存(如2G),于内存中划出部分空间(通常25%)做虚拟磁盘,专门存储WinXP临时文件,实现回写数据本地处理,极大减轻网络负担。此为客户机超级缓存“Super Cache”。

无盘网络服务器承担所有客户机的数据读写,磁盘非常繁忙,经常让客户机处于排队等待状态。通过客户机超级缓存的优化,客户机不再频繁向服务器写入数据,而主要是程序数据的读出操作,而且多台客户机读出数据往往相同,因此在服务器内存(如4G)中划出部分空间(通常25%)做虚拟磁盘,专门用于无盘服务系统的数据工作目录,客户机主要就在数十倍于实体磁盘速度的虚拟磁盘中读取数据了,排队状态基本消除。此为服务器超级缓存“Super Cache”。

我们把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超级缓存“Super Cache”称之为“双S”技术。

◊ 服务器中配置多块普通SATA磁盘,组建RAID 0(加速模式磁盘阵列),减轻或消除服务器磁盘系统性能瓶颈。如4块磁盘建RAID 0将数据读写速度提高到4倍(理论值),性价比很高。

◊ 采用全千兆网络构架,大幅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全千兆非网管交换机价格大幅下跌,学校完全能承受;服务器双千兆网卡作负载均衡设置;客户机要求配备千兆网络端口,采购成本增加很小;按千兆标准布线(正品超五类网线即可)。

◊ 服务器或教师计算机上安装FTP、网络硬盘类软件,分配好账号,供学生保存作业、作品之用;或者在每个客户机上映射指向服务器或教师计算机的网络驱动器,保存工作文件。

◊ 在服务器上通过无盘系统建立多个镜像,经过简单设置,就可以让教师和不同学段的学生随时进入不同的计算机系统环境,完成各自的工作学习任务。

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中学教学管理;实现途径

一 电子政务在学校管理中的效能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校服务从传统手段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学校服务的资源调用量增大以及社会对学校服务的需求提高,要求学校逐步在运用信息设备的基础上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思路,充分运用多元信息手段,完善各服务职能环节,建立信息时代的学校服务职能模式。在传统学校管理面临困境之时,人们发现电子政务是学校管理改革和创新最重要的促进器。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使学校面临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学校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电子政务是学校再造的理性选择和信息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所谓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构造的管理结构和运行方式。通俗地说,电子政务就是通过互联网建立学校网站组成虚拟学校管理,其重要内涵就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整合信息资源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使得公众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学校网站获取学校的信息和服务。电子政务的建构与技术有关,但其核心不是技术,而是借助技术来实现学校管理的再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电子政务可以成为技术创新与学校管理创新相结合的典范,为学校的公共管理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从而更好的实践。所以电子政务(E―government)是管理部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学校办公效率,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为目标,将政府的信息、管理、服务、沟通功能向互联网上迁移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也提供了结合学校管理流程再造,构建和优化学校内部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为学校信息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咨询支持。

二 国内中学教学管理电子政务成功案例分析

中学电子政务管理的实施的关键点在于注重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电子网络管理层的构建,除了要和政府改革相结合以外,还非常重视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规范,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中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管理的组成是有上下左右协调配合的,学校的运行是有一个权力行使方向的,因此有隶属关系的学校是一级控制一级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比电子商务建设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学校推动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如何制定规划,统一标准,就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这点上尽管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多是一种联邦制结构,比如说美国,它的联邦政府对州还没有直接的领导被领导关系,但是它在构建电子网络政府的时候,也很注重制定统一的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把它作为推动电子网络政府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扬州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扬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策略初见成效,扬州信息化建设的“12345”模式成为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典范之一,一个新的扬州在长三角重新崛起。江苏扬州市政府举行的“市信息化展示中心”落成暨电子政务专网平台开通仪式,是国内中小城市首家建成的信息化展示中心,标志着扬州电子政务系统平台由“建”向“用”的跨越。相对于以“南宁模式”为代表的集权式电子政务建设主流模式,扬州提出了以现有管理体系为基础,不打破原有行政体系的“杨州模式”。

扬州中学管理电子政务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搞大集中、大集成,没有打破原有的行政体系,而是以现有管理体系为基础,正是以“应用为核心”为基本立场,扬州市中学信息化的招标也与其它城市有所不同。扬州市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做了方案招标,在经过三个月的调研确定方案后,才做项目投标。正是因为有全国300多家公司来做方案投标,有专家进行方案评审,又经过三个月的调研,才能做到整个工程投资很小,效益很大,整个投资才1200万元,却建成了全国领先的中学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利用城市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城市应急联动指挥平台、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和电子地理信息支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集信息化成果展示、决策指挥、视频会议、科普宣传于一体。中学电子政务专网核心平台包括专网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网上行政审批、视频会议、应急指挥联动六大系统。以实施中学电子政务取得应用实效、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社会信息化让老百姓得到便利实惠为目标,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著名的“扬州模式(12345)”,即贯彻一条主线、解决两类问题、实现三级服务、采取四个机制、取得五种效益。基于中学管理政务专网网络管理平台、安全管理平台、系统管理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之上的应用平台一电子政务专网平台开通,公文交换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统一短信系统等应用系统投入使用,为中学教师提供了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各方面的文本、图片、视频信息服务。经过一年多运行与完善,扬州市中学电子政务工程在资源调度、协同政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增强学校决策透明度,加强行政监管力度,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建设廉政、勤政、务实、高效的学校管理,推动扬州市教育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中学教学管理电子政务管理实现路径及价值分析

1 中学电子政务管理实践途径

电子政务在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学校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师生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学校的信息及服务,而不是传统的经过层层关卡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按照师生的意愿设计学校的网站是当今世界上各个教育主管部门所遵循的发展原则,在电子政务中引进了“师生关系管理”概念,可以帮助学校管理和协调与师生建立新的、更好的关系。中学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前提是电子政务培训,有效及时地开展电子政务培训,是确保电子政务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基础工作之一。电子政务是否能够提供令师生满意的高效、高质量服务,在于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否真正理解教育部门运营管理模式,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1)加强宣传,突破误区

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师生所理解。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学校管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2)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教育系统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

“总体统筹”就是:学校主管部门对当地中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分工负责”就是: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3)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管理”为目标,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学校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4)整合学校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

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学校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学校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健全和完善学校专网,加快建设宽带高速政务网络系统

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网络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学校与上级机关联通的专用通讯网络(政府专网)。

(6)加强电子政务的软环境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网络安全

发展电子政务,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政务信息的公开、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等,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现有政策法规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成份。

篇3

【关键词】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时展;策略探究

1.把数字化校园当做学校特色来建设

1.1评价学校的标准中纳入数字化校园

学校领导层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来实现教育信息化。结合当前的实际状况,这种数字化校园是对中学教育实现信息化建设来说一个相对来说不错的方法,这种方法令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到满意。数字化校园如果能够成功的完成建造,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所以,学校管理层需要考虑将教育信息化向比较高级的方面发展,去建设数字化校园。首当其冲的是评价问题。旧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教学质量,现在,我们需要将数字化校园纳入学校的评价之中。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情况需要不定时的向相应部门进行汇报。相关部门也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让所有的学校在建设的时候能够做到有相应的规则来遵守,这些规则应该包括教学的设备、教学的现状和应用状况等其他方面。次之,当地的教育局应该让大多数的学校能够建设数字化校园,有条件的学校需要首先进行建设。总的来说,学校需要在评价中加入数字化校园。

1.2制定合适的政策让教育信息化能够正常发展

当地的教育部门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提出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他们需要提出规定让学校们来遵守。让高层次的领导机构制定合适的方案,建设校园信息技术,让学校遵守使用。中学需要对教育信息化进行规划,这种规划是有系统的。学校需要将这个活动分配好,由专门的部门和人来负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需要把计算机合理作用,也需要将网络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进行合理的运用,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够让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到发展。

1.3数字化校园需要体现特色

每个学校都需要建设数字化校园,但是,这种数字化校园是需要能够体现学校的教学特色。进行特色话校园的建设的时候,因为每一个学校的教学都是不尽相同。在建设过程中,不应该盲目的向其他学校学习,应该结合本学校的实际状况,形成具有本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校园。我们在进行教学发展的时候,需要有技术作为基础的方面。同时,也应该保留自己的特色,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数字化校园。

2.发挥信息技术教研组的作用

在大多数学校里进行网络管理的是老师,他们不仅仅是对学校的网络进行管理,还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他们平时也是很忙的,因此,学校需要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只有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之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2.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老师都需要客观认识信息技术教育。他们需要明白信息技术在人未来的发展中的地位,也需要明白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其他教学的发展。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能够起到的重大作用。

2.2采用新型教学法

老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也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不断的鼓励学生学习。老师需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分析关于计算机的问题,让他们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3.提高老师的信息化素养

3.1老师自己研究

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研究的方法,学习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知识,再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应用。老师可以通过网络上边的资料来学习。老师还可以通过跟其他老师之间进行交流来提高自己的教育信息化素养。

3.2合理运用培训手段

学校可以发起培训活动,培训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老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这是立足于本校的实际状况的,培训时间可以长也可以短,培训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化培训,不同老师之间组成小组学习,向教学质量高的老师进行学习不同的培训方法,提高老师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联系在一起的能力。中学这个教育阶段尤为重要,是学生奠定人生方向的重要时期。利用好信息化时代的优点,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让学生在学业准备阶段的同时更快的接受信息时代的变化,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且能应对社会发展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卓毅.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30):43-45.

篇4

一、领导重视,在经营、人才、制度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保障。

1、加强领导,统一部署。

通过这次自查,局领导已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服务水平的必然趋势,立即召开会议,成立了以局长谢成早为组长,副局长屈仁义为副组长,成员为各股室负责人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编制另外《*县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和《推行信息化建设及网上政务公开的考核办法》。制定了我县20*年国土资源信息化及政务信息网建设的基本思路,具体目标、任务和具体的措施。

2、广开渠道,筹措资金。

我局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了资金50余万元,压缩其他开支,优先安排信息化建设经费。购置了计算机30多台,配备了服务器、防火墙、路由器、交换机、扫描仪、打印机等一批硬件设备,添置了全站仪、经纬仪、绘图仪、定位仪、数字化成图仪等一批测绘仪器,购买了MAPGIS地理信息系统等一批先进的软件。虽然我们目前的软硬件配备情况在全市走在前列,但通过这次自查,发现我们的信息网站有许多不足之处,[找文章还是到文秘写作网,更多原创!]为了使群众访问我们的网站速度快、更稳定,使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国土资源政务情况,近期又投资申请了一个IP地址,增加了一个交换机,并将原来服务器100M的服务器专用网卡,使我们的信息网站的浏览速度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提高。

3、加强交流、培养人才。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在我县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县局通过考察,调进了两名专业技术人员,除派职工学习外,还鼓励职工自学。局里还组织职工每年集中学习两、三次,每次7-10天,利用节假日或晚上集中学习,努力提高职工电脑的应用水平。我们在国土资源网站提交各类文章、新闻稿件、新闻图片等,是使全局形成了人人参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及网上公开工作的氛围。

二、网络建设及政务信息公开等信息化基础工作得到加强,有力地保障了信息化建设及政务信息公开的质量。

1、建立*县国土资源信息网站,利用网络推进依法行政,实现网上阳光政务,

县局成立了国土资源信息中心,接入光纤,建立了*县国土资源信息网站,将国土资源出让供应情况、国土资源出让程序、矿权和土地使用权登记程序、建立用地申报程序、收费依据和项目行政许可事项及行政许可承接股室对照表等内容在机关网站向社会公开,方便群众浏览查阅,及时了解国土资源信息。

为更好的实现国土资源网上政务信息公开,为了使网站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和新颖有特色,我们网站在内容方面开辟了多个栏目,内容有:单位简介、机构职能、领导介绍、办事指南、党风廉政、工会组织、文学园地、软件下载、意见薄、国土影院、国土论坛、新闻中心、工作动态、政策法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执法监察、耕地保护、土地收储、地质灾害、专题图片、信息化建设、热点新闻、国内国土资讯、政务公开、土地市场、矿产市场等多个栏目,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来访问我们的网站,让更多的群众接触国土资源网站,了解国土资源知识,掌握最新国土动态,专门开设了国土在线影院、国土文学轩地(青青乾佑河原创文学区)、国土论坛(乾佑论坛、软件下载区、*风光图片区等有特色的栏目。开辟了政务公开专栏,建立了举报专栏、意见薄,还专门设立了举报信箱、局长信箱及单位意见信箱,促进依法行政和行政为民,听取群众意见,搞好网上窗口服务,树立网上*国土新形象,在这建站的一年多时间,我们的网站访问量已达到了18万多人次。

2、以单位内部网络办公系统为突破口,加强网络信息化基础工作,实现网络化无纸办公环境。

依靠机关局域网建成了机关网上办公系统,各股、室、队、所,将土地审批、地籍管理、矿产管理、地灾防治、土地监察、国土资源信息等实行网上管理与服务,做到信息资源共享;机关政务已基本实现网络化管理,日常工作的考勤、文件处理、公文处理、工作总结、工作汇报和工作安排等主要业务已实现了网上办公。

3、采用以计算面网络为主进行集中管理、分层结构的新型管理体系。

为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及网络的统一管理,由电信的10M光纤接入Internet,局域网内30多个办公室的客户机。Web服务器采用了HPML150专业服务器。为了节约资金,自己装了一款经济型的局域网服务器,采用了4部100M交换机,内外部信息网站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维护。

三、目前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

我们目前的软硬件及网络运行环境尚属先进,信息网站已建立了近两年,但通过自查,我们发现了许多不足和缺点,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即时召开会议,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制定了解决方案。

1、网站公开内容不够充实,宣传不到们,不能让群众了解更多的国土资源工作情况。

为了使网站的内容丰富多彩,让群众了解更多的国土资源工作情况,我们制定了《推行信息化建设及网上政务公开的考核办法》,让全局职工自己为网站提交文章和图片,充实网站信息,在单位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对向网站投稿、新闻图片及其它数据的人员进行奖励。激发大家对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热情,只人网站的信息丰富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浏览网站,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我们国土资源工作情况,监督我们的政务工作。

2、网站信息更新速度慢,不能让群众及时了解最新的国土资源动态。

网站内容更新速度的快慢是网站建设的关键所在,根据我们制定的《推行信息化建设及网上政务公开的考核办法》,使全体职工及时将最新的文章提交到网站,保证网站上的内容是最新最快的第一手资料,使群众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国土资源动态。

3、经费不足。虽然已配备了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但一些先进的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的价格严重制约着国土资源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发展。

网站的运行速度、运行效率以及稳定性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县的供电情况极不好,经常停电,现有的UPS供电时间太短,一停电,网络就处于瘫痪状态,购买供电时间较长的UPS价格太高。服务器想扩充空间,SCSI硬盘价格也较高。想要建立一些基于WEB的信息查询系统,但软件价格相当高。为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决定从多方筹集奖金,搞好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

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机遇;挑战

一、我国高校在信息化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缺点。在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思想至今仍然没有被各地高校的相关教育人员得以全面了解,在认知等方面上仍旧有许多的误差,因为这不只是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是在治理方面上的问题。信息化与信息技术互相平等,信息化在建设中最重要的是着重于硬件方法,但是对于信息资源以及应用软件在建设的方面上没有规划,以及对学校实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严重的缺少分析研究,更有甚者仅是将信息化的建设当成是上级评价及审查的职责,还有少部分的教育人员在建设中缺少对信息化技术的积极性,将信息技术当成是包袱,同时,高校在信息化技术的建设过程中还都缺少管理职责不清晰、整体的统一筹划和反复建设等状况时有发生。统一管理和在认知方面上出现的缺点是导致高校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软件与轻软件的建设,信息资源不能长期被应用,所以持久出现了信息化程度处在低下的情况。第二,对我国高校传统信息化制度的研究。我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体制上大多根据本院创建,通常都有管理信息技术的部门担任信息化的创建与解决,因为权利的制约从而难以将信息技术在管理的方面上加强策略的角度上进行整体的推动以及筹划。部门在管理信息技术方面上的工作任务,首先,应该将工作人员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技术的帮助上而不是管理的职责上。其次,高校的信息化技术工作最重要的是锁定在行政管理、教育以及科研等方面上,信息化技术的管理工作主要是被定位在附属的位置上,校方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建设没有相关的发言权,没有决定权利,高校在信息技术的建设中以及管理的制度中遇到的麻烦等,成为高校在信息化教育中的首要阻碍。

二、对我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改善措施

信息化技术的筹划是促进教育教学在信息化技术中发展与建设的最好时机,所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最困难以及最首要的工作。对于我国高校来说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在相对比较的状况下处于落后的状态,所以抓住这次信息化建设的机会对于加强学校的工作成果以及形象、提升教学的质量都起到了较高的效果。信息化技术在建设的过程中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大,建设的时间也很长,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有规划的展开工作。第一,增强领导的执行能力提升建设的成果。首先,应该加强学院领导对信息技术建设的认知,特别是针对学校有权威的领导,应积极取得资金或者是相关政策的支持。最重要的应该是让学校领导体会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几项功能:一是,表现在校园门户的网站中;二是,引入专业的办公软件从而进行无纸化的办公,加强工作的成果;三是,引入科研的性能,可以引入万方或者是知网等数据平台的支持,增加在学术方面的沟通,有效的提升老师在教学中的能力;四是,加强教育教学的成效。创建信息库以及自主学习等,给学生的学习及沟通等创建良好的条件。五是,为学生公寓或者是家属地区供应便民的网络等服务。唯有学校的领导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建设当中的重要性,才会更加有效果的加强信息技术的建设,保障项目在建设当中的水平。然后是创建完好的体制、清楚职责从而形成一种在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领导队伍、各个院系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构成的信息技术的管理组织,责任清晰明了,得以顺当的对每项工作进行全面展开。信息化技术建设的队伍应当对学院全面的经营承担责任,完成相关的决议与论述等工作。最后是完善信息化技术在建设的过程中的完美计划,筹划信息化技术的基本举措,硬件设备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彼此包含,软件设备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将数据库和操作系统适当的保持一致性,各个软件之间应当留下接口,有利于日后进行二次创建。第二,增强调和性,在创建与扩充中都非常重要,确保系统进行顺当的推行。首先,在开始创建之前应当全面进行讨论,确保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大部分信息化技术在建设的过程中投入的费用非常大,假如在创建的过程中遇到障碍那么极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按照应用的要求来创建相应的方案。其次,在系统扩充的过程中学校的领导应当以身作则,积极加入建设当中,从而确保项目得以顺利的执行。软件技术在管理当中的工作方式以及工作的流程会遇到变故,许多人因此会对软件的扩充产生矛盾,这样会导致软件的扩充功亏一篑。最后,在日后的系统维护中可以创建长期有效的体制。系统的创建时间很短,但是系统的维护工作却长久。创建长久良好的维护体制对系统的运作非常有效,并且还可以俭省很多的费用及人力。总之,科学的对信息化技术的建设管理是管理能力的主要条件,还是加强高校科研程度的必要条件,巩固高校科研信息的管理在建设的过程中毋庸置疑。所以,应该在信息技术的科研管理中对实际的运用,全面规划加强重视力度,唯有对所有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整理,以及结合高校的发展特性对其采取有效的措施,方能对信息化技术的科研管理得以有效的实施。

作者:傅秋宇 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初中体育教学;信息化

引言

在初中阶段,随着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及其在心理、身体、学习压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和目标的难度日益增加。但同时受新教育体制改革和信息化技术不断推广应用的综合影响,初中体育教学在策略、模式、思想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因此,如何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成了当下初中体育改革发展所做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不同初中院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信息化教学建设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教育领域范围内对信息化技术及信息化思想进行的充分的应用与推广,包括对信息化设施,如移动网络数据终端、互联网络技术、高频率电子计算机等的使用,以及信息化新教学思想,如多媒体教学策略、微视频教学思想等。充分利用信息化在信息采集、数据传播等方面的优势效益,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在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体育教学信息化发展,则是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设施、思想等方面的基础上,对初中学生体育活动中所包含的各项信息数据,如身体状况、肺活量、身高、体重及体育兴趣爱好等进行采集记录,并通过有效的运行分析来设计规划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重点及需要改进的重点方面。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化设施,如视频播放器、互联网络数据库、电子计算机等,进行相关的体育教学经验交流。良好的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既可以让教师获得更多的信息化体育教学资料,也可以针对特定的体育项目进行可视化教学讲解,从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获得体育基础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1]。

二、我国初中体育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思想意识方面来讲,传统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时间较长,对教学模式的形成发展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由教师为主导、学生听讲为主的教学思想在整个教育体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采用包括信息化教学思想在内的新策略、新思想还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深入应用。从学校建设发展方面来讲,信息化体育教学发展建设需要对原有体育教学环境进行升级改造,而部分学校教育经费有限,无法在体育课堂实施信息化升级改造,特别是对信息化设施的采购,只能针对基础的体育器材用具等进行小批量采购,信息化建设则流于形式。从教师教学实践活动意识方面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往往是排在语数外等课堂之后,处在辅助教学课程范围之内,因此只是按照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进行实践,其形式、策略、内容相对固化,无法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状况进行充分了解;另一方面,体育教学一般在户外进行,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教师往往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范围进行了过度限制,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等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2]。

三、推动建设初中体育课堂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是当下进行新课程标准教育体制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学思想的真实写照,能够进一步推动初中阶段教学创新发展步伐。信息化教学建设由于其所包含的新颖的教学思想、教学措施以及所产生的高效益教学成效,对体育教学的总体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丰富了教学思路、教学规划等重要内容,提高了初中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率和质量,能够较好地完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目标。第二,现如今,随着快节奏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日益加强,社会对综合型素质人才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加,因此,学生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确保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又要锻炼独立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这就更突出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而科学、合理、高效的信息化体育教学,能通过掌握学生基本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等内容对所实施的体育活动进行科学分析,提高教学方案的实践性,是当前加强初中学生体育素养所经历的必备环节[3]。

四、加强初中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第一,从教学思想方面而言,一是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讲,学校应当逐步树立加强初中体育课堂建设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体育学科教学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初中体育教学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方面,在确保既定教学目标任务前提下,增加对体育教学计划的比重,在校园中增强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二是从教师的教学思想上来讲,教师应当逐步树立以信息化教学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思路,依靠多媒体视频、信息数据分析仪器、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络平台等设施软件,改变传统依靠教学大纲来进行实践活动的落后教学措施。第二,从教学设施的引用方面而言,一是学校应当在结合有限教学经费的基础上,增加体育教学信息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以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为中心,包括智能化体检仪器、体育电子教学器材以及辅助计算机等设施的数量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分批采购;二是教师应当通过信息化设施的优势效益,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和能力范围进行精准的信息数据采集,并将此作为实施教学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第三,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应当加强对体育课堂学习的重视程度,体育教学不仅仅是提供打篮球、打乒乓球的教学场合,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与实践锻炼,能够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在活动中逐步形成坚毅的性格,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同时学生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现状,结合教师的体育讲解引导,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项目,对自身身体素质进行有计划的锻炼提高[4]。

结语

篇7

教育局副主任科员 XXX

依据局党组制定的主题教育调研方案,X月XX-XX日,由教育局副主任科员赵洪宇同志带队,对部分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随后会同县联通公司、县移动公司等单位人员座谈,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范围

滨泉凤亭小学、第三中学、崇德学校;第一幼儿园、第五幼儿园。

二、调研方式

听取学校主管领导汇报、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三、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教育信息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3年以来,全县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新增学生用计算机846台,教师用计算机675台,多媒体设备262套,光纤新接入12条。全县10个乡镇学校新装备了48台标准的计算机教室。目前,全县多媒体设备共496套,多媒体教室设备普及率达98%。宽带接入共26条,其中,带宽百兆及以上学校22所,宽带覆盖率达100%。

全县共建成录播教室2个,分别为滨泉中学和滨泉凤亭小学。2014年以来,为全县26所学校1765名教师录制“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程近2,000节。录播教室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化的摄录平台,满足了全县教师公开课、优质课等课程视频制作需求。

目前我县师生主要依托国家基础教育云平台获取教学服务和教育教学资源。计划未来2-3年建成XX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实名制、可管可控的网络资源学习空间建设,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

2、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

XX县高度重视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为提升全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师信息化手段教学积极性,2013年以来,XX举办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依托国家省市等资源平台,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新型课堂模式建设。陆续组织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电子白板应用专题培训”、“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等,共培训教师近2,500人次。全县积极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目前全县共有5所学校276名教师和652名学生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XX县滨泉中学和滨泉凤亭小学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次调研和近年来在工作中了解掌握的情况,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学校重视不够,信息化工作效能低下

目前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实质仍是考试成绩,部分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工作不够重视,工作权责不清,管理制度不完善,无教育信息化工作激励机制,各项工作效能较低。有的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高,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积极性和水平不高。部分学校在多媒体设备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存在资源闲置现象。

2.基本保障难度大,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需要得到保障。目前,我县班班通、计算机教室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入很大,但售后服务工作跟不上,没有建立售后维修基金或采取其它行之有效的措施,导致故障较多。一些设备老化、损坏无法及时更新,导致当初高价买来的设备因维护管理麻烦、电费负担较大而被束之高阁,这种现象在乡镇学校尤其严重。

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因学科专业技术性强,很多学校存在信息技术教师不足、专业不对口问题,使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设备维护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三、今后的发展方向

1.提高认识

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先进科技的了解和认识,让信息化与业务工作的结合更紧密,更有实效。

2.推进“两平台”建设

加快XX县教育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步伐,尽快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以解决全县教研问题和资源建设问题,提高教育现代化管理水平。

3.加强“班班通”等多媒体设备售后维护工作

篇8

1.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

目前,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加速,否则就会有各级教育和投资者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失去动力的严重风险。数字化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建设的较好方案。数字化学校的建成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可以理解为成功的标志。在信息化发展已到一定阶段的大中城市的中学,如何进一步通过各种政策的实施,促进和鼓励这些学校进一步向教育信息化的较高阶段———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对于上级主管部门来说,这是一件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首先,是评价问题,改变以教学质量为单一的评价指标。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必要时还应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专项督导。贵州省教育厅下发的“贵州省示范性高中评估指标”中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条款,作为政府督学的依据,从设备管理、队伍建设、实际应用、教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教育信息化的专项检查,做到有章可依、常规落实。其次,教育局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使一些条件成熟的学校参与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当中。贵阳市为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深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保持云岩区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与活力,提出了创建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的数字化环境,推进学校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加速云岩区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市中学人机比达到8:1,信息技术教育开课率达到100%的目标。计划建设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教学改革的技术支撑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开辟学校特色凝聚、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网络家庭联系的信息化通道。通过“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师发展数字化”、“社区联系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2.合理制定政策,引导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根据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中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指导性意见,明确提出分阶段应达到省级部门要求的相关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市电教馆牵头为学校定制网络建设、教学系统等校园信息技术环境方案,使各中学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改变当前学校进行环境建设时东奔西走找方案,最终还是以公司的方案为学校的方案,所建系统只见硬件,不见教育功能的现象。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同时帮助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使之制度化,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自动化,从源头和制度上为学校教育信息化保驾护航。中学校要制定系统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从硬件建设、教学资源环境建设、教学应用目标、师资培训等几个层面分别加以规划,做到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应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学校的建设方案进行审核,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实处,避免盲目建设。在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把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做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师资培训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地发展。

3.数字化校园的构建要体现学校办学的个性特色

数字化校园是现实校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平台,由于每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具体而个别化的,在实施“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尤其应强调服务于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因此,建设“数字化校园”不应喧宾夺主,或盲目追逐技术潮流,而应树立数字校园,促进学校个性办学特色形成的观念。中学校应借助数字化校园构建的契机,重新梳理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教育特色,并突出和强化这些教育特色,形成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数字化校园。构建数字化校园,应注重以学校的发展来引领信息技术应用,而不是以技术引导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有其个性化的一面,尤其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更需要保护学校的个性。我们应该更多地以学校的发展为本,在服务学校发展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只有这样,信息技术应用才能贴身地服务于学校发展。这方面的成功案例笔者想借贵阳第六中学在打造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生学习评价研究,突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来说明,其数字化校园组织结构和管理要求。根据贵阳实验区中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体系和学校的实际,创造性地执行评价改革方案,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上,让评价体系发挥促进作用,全方位地反映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希望通过研究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并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套与当前评价指标体系相适应的,科学、有效、可操作的评价工具和技术手段,使其立足现在,又着眼于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把网络、信息、计算机、交互技术用于学生评价机制。第二,从操作层面上进行评价组织、评价过程和评价模式的研究,形成多元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评价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 理模式。第三,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目标为依据,按照高中学生学业成绩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总要求,建立学生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化信息系统。第四,逐步完善所建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化信息系统,形成适应高中课程改革需要的,合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系统。

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资源库

资源建设是制约教学应用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信息化教学能不能普及,关键在于有效资源内容的匮乏,而有效资源内容匮乏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内容建设模式。目前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厂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学科教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大部分是一些旧教材、网上图片、声音等文件的堆积,对教学缺乏支持,从而使得可用性比较差;由教师制作的资源虽然能满足个别教师的应用需求,但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针对有效资源内容匮乏这一现状,贵阳市电教馆向各学校配发了国资源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发动教师和学生在网上收集、整理符合教与学的各种资源,然后按照教学的结构进行管理,组成学校自己的校本资源库,教师和学生都能方便地共享使用资源库中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发挥信息技术教研组的作用

目前,绝大多数的校园网网管人员都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兼任的,同时他们还负责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先进教学理念的推广等工作,工作量很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能力,是建设数字化校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提高认识,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素质教育

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方面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在促进其他学科教学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被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教育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应正视实际现状,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这一学科,拓宽教学的内容、探索教学的模式、丰富教学的成果,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即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2.采用先进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法

可以采取一些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教师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正如我们不能将学生当成一只容器单纯地灌输知识一样。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也不能采取以往单一的传授模式。应从培养教师的目的出发,采取充分体现创造性、反思性、开放性、合作性的多模式相结合培训体系。目前,几种创新性的培训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如:网络式(net-workmodel)、导师制(tutoringmodel)、情景式(contextualmodel)和菜单式(menumodel)。这些培训模式既考虑了教师的所思所想,也考虑到教师的差异,值得提倡。创新教师的培训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不是哗众取宠,只有结合教师的实际并在实践中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解决教师的供求矛盾,促进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交流中来,进行自主学习、愉快合作、探究创新才是目的。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师培训模式。

1.个人自修和研究

这是指在职教师为了教学和科研需要,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能力而自发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和进行相关研究的活动,包括利用闲暇研读有关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业书刊、自行参加有关的专业培训或业务研讨会、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发表教学成果。

2.校本培训

这是指立足于本校资源,以本校为培训基地,由本校发起和规划的、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需要的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方式的特点是:时间可长可短,次数可多可少,形式灵活多样,如专题讲座、计算机知识培训、教学观摩、还可以师徒结对等;内容较有针对性,强调实用性,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培训活动更具活力和效果。

3.脱产进修

这对于学历、骨干、名师培训比较合适,同时,国家应该规定教师工作一定的时间后可以自主选择脱产学习一次的机会,在访谈中不少教师认为脱产学习的收获最大,并把这种学习看作是学校对自己的一种奖励,如2010年所实施的“国培计划———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

4.短期培训

篇9

摘要:职称改革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和激励制度,关系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从2009年开始,广西率先在全国各省区中实行无纸化信息评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作为职称信息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被人们提上了日程。转变观念、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制定相应的标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是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职称档案 信息化 广西 途径

1、引言

我国的职称改革已经迈入了第二十六个年头,近三十年来,这项政策在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激励、使用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经过柳州市中小学教师系列的成功“试点”,2009年开始,广西在全区范围内实行职称信息化评审的改革。这是广西在创新人才选拔制度方面进行的一次有意义尝试。从两年的实践来看,这项改革得到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可和支持。作为信息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职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因此被提上了议程。

2、职称档案信息化的含义

2.1职称档案的内容

职称档案是指各单位在开展职称评审、职称考试、职称聘任等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标、音像等不同形式的记录资料。1主要内容包括各级人事职改部门的文件及通知、参评对象的各类表格(如评审表、认定表、重新确认表)、各类佐证材料、职称证书等。

2.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含义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音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数据库。2职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指在职称信息化改革的背景下,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各类纸质的职称文件或其它传统的佐证材料转化成电子档案数据,并通过一定的数据库技术实现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利用。

3、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3.1 传统职称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 费时、费力、费钱

以广西高校教师系列为例,申报高级职称的纸质材料往往包括一式四份的评审表(16K纸双面打印)、一式二十五份的推荐大表(A3纸打印)、论文代表作原件一份、各类证书或证明材料复印件一式一份等。为了能够提供齐全的材料,参评对象往往需求提前半年收集材料并分类汇总;此外,由于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业绩相对突出,一个参评对象完整的纸质申报材料往往重达2~3斤,一个高校一年的职称材料的搬运很有可能会需要使用到微型的面包车,光凭职改工作人员来搬运是不现实的;再次,由于绝大部分申报材料提供的是复印件,使用到的复印纸多达几百张,这无形中也会给参评对象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

3.1.2 档案材料真实性无保证

近年来,职称工作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是因为职称事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职称评审中出现了不少材料造假的案件,破坏了职称评审原本的公平性。极少数申报对象利用纸质复印件材料不容易让人察觉的缺陷,在职称评审中“获利”,使人们对职称评审的公平、公开和公正,产生了怀疑。

3.1.3 档案材料利用率不高

档案的最终目的是利用。一份参评对象的职称材料,既是该同志基本情况的概述,也是该同志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来业绩成果的一个总结,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很多人存在一种落后和错误的观点:职称材料只是在申报评审时才有用,如果通过评审了,则职称材料的存档或利用就显得可有可无。这种观念导致人们将职称档案把其佐证材料功能与日后的使用功能分离开来,再加上相关单位职改办部门保存的材料中主要是以评审表为主,其它申报材料一般如数退还给申报者本人。因此,大部分参评对象的职称档案实际上利用的程度非常低,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

3.2 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3.2.1 省时、省力、省钱

随着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正处在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时期,为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以教师系列为例,2004年全区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只有900多人,而2010年的申报人数超过了6000人,申报人数增长了6倍。假设每份纸质申报材料的重量平均在2~3斤,则其总重量将高达几顿,这将给档案的使用和保管带来极大的困难。而采用无纸化申报后,将大大简化职称档案材料的制作时间和成本。一般情况下,某个单位或个人只需要具备一台电脑、一个扫描仪或数码照相机、一个移动硬盘就能够满足大部分职称信息化佐证材料的制作、上报、保管和利用的要求。

3.2.2 人才的流动性增强,对职称档案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政策的实施,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逐渐摆脱了原来“铁饭碗”、“大锅饭”的思想束缚,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这就要求职称评审的任务不单单是选拔人才,更要利用好人才。而利用好人才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掌握人才的各项基本情况,而职称档案正好具备了这样的功能。再加上信息化评审后,档案的信息更加便于检索、利用、传递、保管,相比传统的职称档案而言,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

3.2.3 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几年前,当计算机、数码相机、移动硬盘等电子设备对于国内绝大多数的消费者、甚至是单位来说都是一种奢侈品时,信息化建设因缺乏基本的载体而只能是一种奢望。而今,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移动硬盘、复印机、扫描仪等电子设备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即便是在一些条件比较艰苦的山区或者乡镇,也具备了制作信息化职称档案的基本设备;其次,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为职称档案的使用变得更加的便利。如网络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多人同步电子档案上传或下载的“带宽问题”,加密码认证技术解决了档案材料的安全性问题等。

4、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4.1 转变观念,加大投入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相比,信息化建设面临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更加复杂、前期投入的经费更大、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更难等现实问题,再加上人们接受一个“新生的事物”普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致使在实践当中出现档案信息化建设跟不上职称信息化改革步伐的征兆。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很多单位的领导或职改工作人员不重视导致的。片面追求职称评审的通过率,“突击性”的阶段性工作,无固定的工作人员等方面的原因使得职改工作在很多单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职称档案的管理更加容易被人忽视。只有相关单位加大对职称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转变人们的观念,把“要我建”变为“我要建”,才能为职称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争取到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

4.2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职称档案的利用率大小,关键在于职改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往纸质材料阶段,职改工作人员只需在评审会结束后将相关的评审文件和纸质的评审表归档保管即可。而信息化以后,职改工作人员既要指导申报对象如何制作信息化的档案材料,又要负责信息材料的整理、汇总、上报和保管,工作量明显增加了;其次,信息化后职改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也增加了,要求他们不仅懂得基本的电子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方法,且需要学习掌握网络传输、数据库、绘图软件等计算机软件的技能。可见,只有不断提高职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为职改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而要提高职改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能力,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法:(1)加强岗位技能培训。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职改工作人员特别是缺乏相关信息化管理知识的人员进行培训;(2)参加各种计算机或信息化方面继续教育的培训。必要的继续教育能够防止职改工作人员知识的老化,开拓他们的视野,调整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素质。

4.3 制定标准、安全第一

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信息的安全性保障是信息化建设的两个核心问题。如果没有相对统一的制作标准作为指导,那么不同单位的信息化档案之间的就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性,不利于档案信息的相互传递或者使用;其次,安全性问题是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另一核心问题,由于档案中大量涉及单位或个人的信息,假如保管不当,极有可能给当事人带来物质上或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制定统一的标准,确保信息的安全就显得十分的迫切。标准的制定可以掌握以下两个原则:(1)不违反规定的原则。即根据现有的相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制作档案信息化的要求;(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即各单位、各部门既要在服从上级人事职改部门有关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其次,档案信息化的安全性问题可以通过限制访问策略(如网络防火墙设置、网络访问权限设置、加密狗设置等)及物理安全设置等方法解决。

总之,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必将随着职称信息化改革的深入而显得更加的迫切。广大职改工作人员需要克服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困难,才能使职称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移动互联化”的信息化建设是当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本文研究了移动互联网软环境--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的可行性、方法和方案,着重分析了移动门户、移动办公、移动教务和移动课堂四个子系统的应用,从而为高职院校移动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移动互联 信息平台 高职院校 APP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等终端的移动互联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很多领域。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教师群体对移动设备使用的需求度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平均每天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高达3个小时。在这种趋势下,传统的信息终端架构已经不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或者教工的使用需求,因为移动互联APP呈现出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以任何方式访问任何想获取的信息的“五个任何”的特征,大家更愿意使用移动端的设备安装移动App软件等方式去实时的获取各种信息化服务,这对于高职院校传统信息化建设带来很大了的冲击和挑战,为了适应r展和用户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对现有的信息化体系进行“移动互联化”的改造。高职院校“移动互联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就是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建设。

2 移动互联网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现状

目前在各高职院校中有线网络环境和无线网络环境的硬件建设方面均已比较成熟。在移动互联软环境方面,信息化应用主要为OA系统、教务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查询系统、数字图书馆、Web管理系统等应用。移动应用还未大范围开发使用,在App Store及各种Android应用市场中鲜有高校的App可供下载。本科高校中清华大学的“@Tsinghua”、复旦大学的“i复旦”、同济大学的“微同济”等属于启用较早的移动应用,近年来高职院校也开始陆续启动移动应用的信息化建设,但是仍以信息推送的移动信息门户为主,部分学校开展及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开发,这已远不能符合高职院校对移动信息平台功能的需求,信息化向移动互联转型已经刻不容缓。

3 移动互联信息平台可行性分析

移动信息化平台服务器端主要通过Java技术、.NET技术或者PHP等成熟的技术来实现;移动应用(App)即客户端应支持目前主流的手机系统,如iPhone、iPad、Android以及Windows系统等,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网页式App(Web App)、混合式App(Hybrid App)和原生代码的App(Native App)三种开发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势和劣势,建议各学校使用混合式的开发模式,该模式是介于Web App和Native App两者之间的App,结合了Web App和Native App的优势,一方面能够节约开发成本,另外一方面用户体验上更像原生的APP客户端,有着更高效的优点。平台的物理网络架构图如图1所示。

4 移动互联信息平台需求分析

移动互联信息平台的用户主要是学校的管理者、老师、学生以及关心、关注学校发展的其他人士。平台应为满足高职院校工作管理刚性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高职院校师生在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综合移动应用APP,功能架构图如图2所示。

平台包括移动门户、移动办公移动教务和移动课堂四个子系统。

移动信息门户(简称移动门户)汇集丰富的校内资源,为全校师生和校友的校园生活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通过智能终端,用户可以直接浏览公告,本人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信息。

“移动办公”是传统PC版办公系统在智能移动终端的延伸,用户能随时随地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连接WIFI或移动互联网,了解单位情况,处理相关事务。高职院校移动办公系统基于传统的PC端的协同办公系统构建,学校工作人员可直接通过移动终端和远端的应用系统服务器进行通讯,实现学校考勤、会议、公文等事务和信息处理及联络沟通等多种功能,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办公体验。

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务管理系统(简称移动教务系统)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用户提供一个即时、方便、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教务信息访问平台。平台能为教务管理者、教师、学生、班主任等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随时、随地、随身的教务信息服务,比如专业及课程信息、学籍信息、成绩等信息的查询和管理,不仅有效地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和高效,而且拓展了教务信息服务的手段,提高了学校教务的管理效率。

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和工具、其他学习者或教师、学习场景等)之间进行的、有预定目的的交互活动。移动学习与教师的交互就是移动教学,利用手机等智能终端,通过特定的APP软件开展移动教学和移动学习,就形成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课堂,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利用APP开展阅读、讨论、案例分析、练习测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并将课上、课下进行了融合贯通,建立对应的师生交流渠道,利用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移动互联信息平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应用了空中接口、必备的上网工具和无线网络等特点,给移动互联信息平台平台带来了一些安全问题;由于平台建设与学校日常管理流程与管理规范不符,平台的应用场景、功能模糊,用户体验差,忽略一线教师的作用,缺少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等原因,导致部分平台建成后利用率不高,平台建设者应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理,李哲.新世纪美国信息化校园建设的环境与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0-16.

[2]张凯,宓,闫华.“i复旦”-复旦大学校园移动应用的开发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2012(10):265-270.

[3]Fowler C.Maes T.Mapping theory to practice and practice to tool functionality based on the practitioners’perspective.2004.[EB/OL].2007-4-3.

作者简介

徐占鹏(1979-),男,山东省栖霞市人。硕士学位。现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