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标准建设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标准建设规划

篇1

《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表(试行)》(国中医药办发[2013]41号,以下简称“《体系表》”)于2013年7月19日颁发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旨在贯彻落实《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以切实做好对中医药信息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技术指导,进一步深化对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在8月23日的“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中医药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医药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代表热烈讨论了《体系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肯定了《体系表》在弥补中医药标准空白方面的作用,肯定了《体系表》对中医药信息化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起草背景:内“需”外“逼”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当前卫生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实用、共享、中西医协同的综合卫生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标准化,逐步实现信息的统一高效、互联互通,成为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开展好信息标准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与此同时,中医药信息标准制修订滞后,现有信息标准缺失,既无法满足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也无法提供一个能够指导行业信息标准化发展的顶层指导文件,更无法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涉及的大量标准和规范按其内在联系构建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卫生信息标准,特别是在《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等35项强制性卫生信息标准中,中医药内容亟需补充完善,所有这些都对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工作形成了倒逼机制。

在这种标准制修订滞后但需求迫切的情况下,面对外部的倒逼机制,《体系表》应时而生。

重要意义:指导依据

《体系表》既应对了卫生信息化对中医药信息化形成的倒逼态势,又满足了中医药信息化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从实际意义上指导了中医药信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体系表》的制定是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体系表》适用于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国际交流等领域的信息化工作,是指导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规划以及中医药信息标准制修订、管理与实施的重要依据,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规范性、权威性和方向性的指引。

内容解析:合理分类

《体系表》确定了适用范围,标明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界定了相关术语和定义,进行了分类原则和编码说明,规定了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分类类目、标准代码编制方法和标准明细表。

篇2

【关键词】生态环境;城市建设;规划;标准

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随着工业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倾向于生态城市的规划,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慢慢开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被提上了日程。目前已有很多城市开始了生态型城市的实践。

1 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定义

我们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首先就需要了解什么是生态型城市和什么是城市规划标准。简单来说,生态型城市就是以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在城市性质、城市目标和城市特征等方面体现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种城市发展与生态发展可持续进行的城市,我们叫做生态型城市。而城市规划标准,则是为了实现城市规划的某一目标,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制定的各种标准,使得城市规划能够规范化、标准化。综合起来讲生态型城市标准,实际上就是在城市规划标准的基础上加上城市对生态的要求,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作用,使得城市发展与生态发展和谐有序的发展。

2 目前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的状况

国内外对于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城市规划理论和原则等。而在欧洲国家则主要集中在城市结构、交通、能源、空气质量、气候变迁、绿色建筑、公共建设等一些列的指标体系。国内目前也有一部分城市开始了生态型城市建设,根据2004年,建设部颁布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主要包括了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三大类指标,这些主要是综合类的指标评价方法,而具体的实施标准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主要有广州、深圳等少数城市在试行生态城市规划标准,所以目前国内没有一套完整的指标评价方法,所以还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3 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探索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之前,我们还需要了解生态城市规划中有哪些必须遵循的原则,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标准。生态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建设生态新的城市,所以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原则是: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以为人命提供便利的生活,符合人体尺度作为考虑的对象。二是坚持城市成长性原则,也就是说不能把城市的发展停留在某一阶段,需要不断的随着城市的变化进行城市规划,这也是生态型城市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三是坚持生态承载力原则,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每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优势有一定的承载极限的,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生态空间的承载力。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上面我们已经讨论了人、社会,现在要讲的就是自然环境对于生态城市规划的影响,在城市的规划中要根据不同的地段,不同的生态环境质量以及本土特色,因地制宜,设计出适宜城市生态建设的总体趋势。

4 建设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探析

上述我们已经研究了城市城市规划标准的实践现状,以及在生态建设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接下来我们会从规划内容、规划标准内容、以及标准与指标体系三方面进行研究。

4.1 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对应与结合

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是建立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的,生态城市规划是建立在人们物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的,随意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需要与城市规划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高城市规划是在一段时期内对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等一系列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而生态城市的规划就是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自然生态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两者的结合,是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提高,从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如在城市土地使用方面,在空间规模的预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容量,在空间布局方面要有生态园区的划分,在绿地系统是要以建立生态绿地景观的规划,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系统,利用生态自身的调节力来设计生态绿地系统。又比如在对自然历史的保护上需要考虑城市与自然的衔接设计,、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以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4.2 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内容的对应与结合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标准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规划标准,而是生态。所以生态城市规划标准首先要看到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城市的规划标准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标准总则。城市用地、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等。生态城市规划一般包括可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与土地利用以及环境容量、产业结构布局等。经过我们细致的对比与研究,发现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生态功能区与土地利用布局、人口适宜容量、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都与城市规划标准中的城市用地的合理使用相适应。所以我们只要再次的基础上加深和扩大两者之间相对应的内容,就可以使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相结合。

4.3 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对应与结合

城市规划标准是为了城市规划编制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法制化,所以城市规划标准很好的知道了城市在建设中的发展。但是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只是为了建设生态城市服务,所以会与城市规划标准有所不同。目前有许多城市有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态指标体系,如2007年重庆拟出台的《重庆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上面就有提到包括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工业、市政公用设施、绿地与隔离带等向生态城市靠拢的内容。但这并不是直接以指标体系出台,所以基本没有达到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标准,生态城市的建设因结合城市规划标准与城市生态指标体系两者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取长补短,将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以及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三者有效的加以整合,这样才能为研究有效的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形成有利因素。在以在构建生态城市标准的时候应遵循对应原则,将国家生态指标中规定的内容与城市规划标准相结合;兼容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地方规划标准,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有效的标准研究;简洁原则,在将文字规定与指标表格规定相结合,采取具体的数字指标体系,让规划标准简洁明了;地方原则,体现地方的生态系统循环规律,不能随意试图改变生态的自然循环、持续原则,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中,城市的生态化进程也随之加快,所以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它使得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质性启动,对于城市规划专业实质性地介入,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结语:本文根据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指标体系等相关内容,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标准与城市规划标准对应与结合的观点。本项研究的路径和重点是将一般城市规划标准的基本内容与生态城市准则加以联系而产生的因素,细化为相关的生态型城市规划性准指标(这种思路有其可行性显示了城市规划专业对生态型城市规划所具有的主导作用)本文针对的是一个通用的生态规划标准,但是各个地区的城市规划、生态系统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同城市的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还是需要进行实地的考察,制定符合地区的标准。

参考文献 :

[1] 焦民顺.对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9(9).

[2] 王雷.赵立娜.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及措施的简要思考[J].科技创业家.2011(6).

篇3

关键词:一体化;文件生命周期;规范化

一、文档一体化与文件中心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

所谓文档一体化就是将目前档案工作现实中各单位相对分散独立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而文件中心是介于文件产生形成机关和档案馆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件保管机构。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文件从其产生形成到最终销毁或作为档案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由于各阶段有其不同的价值、作用和特点,各阶段文件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保管地点和存放方式。笔者认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和比较合理的是四阶段划分法:将文件的生命运动过程划分为制作阶段、现实使用阶段、暂时保存阶段和永久保存阶段。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文件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连续的生命运动过程。而我国档案工作通过归档口的设置,将文件的第一、二阶段作为文件,将第三、四阶段作为档案,并采取非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管理,使文件运动的不同阶段相对独立,因此造成文档分离的不正常现象。要解决这一实际工作的难题必须实现文档一体化,将文件和档案即将原来分离的二、三阶段揉合起来,这种揉合是符合文件运动特点的。这两个阶段的文件都处于现行和半现行阶段,都具有不稳定性、中间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都主要是为产生文件的机关单位发挥原始价值服务的。从本质上四个阶段都是文件,只是其价值、特点、存放地址不同,因此文档一体化在现实中主要是对二、三阶段文件的一体化管理。

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运动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保管场所,其中暂时保存阶段文件尤为特殊,这一阶段的文件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有的可能没有价值可以销毁,有的一段时间内有价值,然后再销毁,有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将来还需要进馆保存,因此需要一个过渡性的中间机构来专门对其进行整理、保管和利用。于是文件中心这一机构便应运而生了。

文档一体化和建立文件中心,具有理论依据,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中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确有必要呢?回答是肯定的。

文档分离带来大量的弊端,造成大量失控的具有重要价值的账外文件,档案部门由此馆藏质量降低,进而导致不能很好的发挥参考服务作用,导致档案部门信息服务功能降低,也导致了档案部门地位的降低。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克服了以往工作环节、工作程序的重复雷同,将文件和档案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加强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保证了档案的质量,从而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档案工作者提前介入文件的生命周期,从信息源头做起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为解决文档分离,使电子时代档案工作从根本上动摇而提出的,也是解决现实文档分离的根本办法。

最早产生于美国,并在国外许多国家广泛流行。我国档案工作在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各级各类档案室、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管理机构,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文件也经历着从现行文件阶段到机关档案室阶段,再到档案馆档案阶段的生命运动过程,也存在着类似文件中心的半现行文件的机关档案室。然而笔者认为这并不排斥文件中心在我国建立推广,从目前试点的模式来看,文件中心在我国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文件中心能改变中小机关档案工作薄弱的现状。

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中间环节,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做好文书处理工作则是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日益丰富的工作实践表明,虽然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工作各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由于文书是档案的来源,档案是文书的归宿,所以,两者又是文档工作流程中紧密相关的工作环节。因此,我们要强化系统思维意识,树立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与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同行的工作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把住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入口关,做好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工作。

二、公文制发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性前提

公文是档案的前身,档案由公文转化而来。可以说公文制发的怎样,不仅仅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同时,也影响日后档案的质量,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公文制发中必须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为档案工作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下牢固的工作基础。首先公文用纸质量要好,幅面尺寸规格要统一、规范、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排版形式为横写横排,左侧装订。二要注意检查制发公文是否履行了签发手续,是否符合审批权限,公文标题是否准确,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准不准,落款是否与公文一致,有无日期等。三是公文字迹要牢固清晰。不论是草拟公文,缮印公文,还是做出的各种记录、报表、签字、批注等,都不应使用容易褪色的笔种、墨水和纸张,以保证字迹鲜明、清晰,有利于日后长久保管利用。四是使用文种要合理,拟制格式要规范,行文不要滥用简称和使用不规范的字,以利于日后标准化、现代化检索手段的实施应用。

篇4

论文摘要 标准化是生产质量安全蔬菜的基础,质量监控措施是蔬菜质量安全的最后保障。柳州市根据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生产管理技术、质量安全监控等国家、行业标准与规范制定本地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监控规范,并指导蔬菜基地建设和进行蔬菜标准化生产,从而实现质量安全全程可监控,保障基地蔬菜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前提,是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前提。利用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国家、行业标准,结合柳州市的蔬菜生产及质量安全监控的实际研究制定《柳州市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与质量安全监控规范》,现将该规范的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1范围

规定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中的基地选择和管理、生产投入品管理、生产技术选择和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措施。

2规范引用文件

《NY/T848-2004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L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GB/T16715瓜菜作物种子》;《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T5009.199-2003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GB/T19648-2005 水果和蔬菜中446种农药多残留测定方法》。

3基地选择

3.1基地基本条件

建设基地要求:交通比较便利,有利于机械化耕种和投入品及产品运输;水源条件较好,可保证常年浇灌用水;电力使用方便,能够保证生产浇灌系统及产品加工、包装等用电;土地相对平整,方便大规模、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周边无污染源、连片面积200hm2以上。

3.1.1土地平整,为基础设施打下基础。结合现有耕地的地形地貌,采取相对就近统一平整,填毁不规则的沟渠,清除土地上杂树等附属物,形成单幅面积超过1hm2的平面整体。

3.1.2道路交通建设。田字型主干道4m宽,水泥路面;支干路3.0m宽,水泥路面或煤渣路面,主支道路相连。

3.1.3排灌系统建设。基地选择离江、河较近,采用江河水与打旱井结合,建立引水泵站,并建设蓄水池,加输水管线形成基地灌溉系统。同时基地内开发修筑主沟渠,新建槽形渠若干条与主干渠相连形成排水系统。

3.1.4电力设施建设。基地建设选择区域内,在充分利用现有农电网的基础上,需要重新调整部分变压器和低压输电线路,根据需要配套,以满足农户灌溉、产品加工、包装、杀虫等生产用电需要。

3.2基地环境条件

基地产地环境要求符合农业部标准《NY/T848-2004蔬菜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规定。保证基地土壤、灌溉用水、空气质量、悬浮物指标满足标准要求。

4投入品管理

4.1农药使用管理

基地生产中防虫、治病以物理、生物防治为主,采用频振式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等技术,在确需要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按照《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及《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的要求合理使用。

4.2肥料使用管理

基地肥料的使用按照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要求,优先采用有机肥,其他肥料的使用按《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的要求使用。

4.3种子

基地生产用种原则上采用无检疫性病虫害的优质生产性种子,在《GB/T16715瓜菜作物种子标准规定》范围内的按照标准,标准规定之外的种子,采用正规厂家生产,证件齐全的包装种子。

5生产技术

各基地根据生产需要,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按照各品种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生产绿色食品的按照各品种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生产有机食品的按照各品种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

6产品质量安全监控

6.1采样

6.1.1快速检测采样。四级检测系统对2~3d内准备上市的单一品种面积超过100m2的蔬菜进行监测。对同一基地内相似种植条件的同批次蔬菜1hm2内作为1个样批,利用GPS卫星定位仪定点后,在该区域随机抽取样品。

6.1.2色谱检测采样。每季度对定点基地内2~3d内准备上市的单一品种面积超过1 000m2的蔬菜进行监测。对同一

基地内相似种植条件的同批次蔬菜1hm2内作为1个样批利用GPS卫星定位仪定点后,在该区域随机抽取样品。

6.2检测

6.2.1快速检测。由基地检测室检测人员按照《GB/T5009. 199-2003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进行定性检测。

6.2.2色谱检测。按照《GB/T19648-2005水果和蔬菜中446种农药多残留测定方法》进行定性、定量检测。

6.2.3结果判定。快速检测结果根据速测卡颜色变化判定,如白色药片与对照一样呈蓝色,为阴性,如白色药片不变蓝色或呈浅蓝色为阳性反应;定量检测结果按《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行判定,超过限量标准值的判为超标。

篇5

“十二五”期间全县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9.55万亩。到2013年末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07万亩。其中:2010年建成2.07万亩,2011年建成1.8万亩,2013年建成3.2万亩。完成总投资3039.5万元。在总投资中:2010年完成933.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830万元,省预算内投资103.5万元;2011年完成666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92万元,省预算内投资74万元;2013年完成144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280万元,省预算内投资160万元。

一、项目管理情况

(一) 设立专门机构,强化组织管理。

为切实做好***县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项目工作,成立由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发改局、农牧局、水利局、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粮食局、审计局为成员的规划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建设项目的全面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改局农村科,负责规划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组织实施、综合协调、检查验收等工作。

(二)严格执行“四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了“建设项目法人制”“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四制”管理。在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领导小组办公室首先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设计部门和受益乡(镇)、村对工程的选址、方案制定和需地方协调配合的事宜进行“三落实”,增强了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有效防止了项目计划下达后落实难和计划一经下达后项目变更现象的发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领导小组办公室经常会同工程监理单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确保了工程快速有效的实施,保证了建设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三)规范财务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

制定了***县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了银行专户,聘用专业会计人员单独管理,进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实行了按工程进度进行价款结算的资金拨付方式,有效杜绝了专项资金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二、项目资金到位情况

截止到2014年9月三年工程已全部竣工交付使用。累计到位资金2449.5万元,占总投资的80.6%,其中2010年933.5万元,2011年666万元已全部到位,2013年到位850万元。

目前,2010年工程已通过县级预验收,2011年工程已完成竣工决算报告编制、决算审计等工作,待内业资料整理结束后即可组织县级预验收工作,2013年工程正在进行资金拨付申请和价款结算阶段,下步将开展竣工决算报告编制和决算审计等工作。

                   ***县发展和改革局

篇6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时展课题,并且新农村建设问题内容十分丰富,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作出相应的改变。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现状,探究如何更好地实现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特色;和谐发展

促进新农村的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合理、细致的发展规划是建设的重要前提。

1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法制性,目标不明确

我国虽然已经明确的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口号,但是很多地方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真正意义,也没有意识到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很多农村基层干部综合素质比较低,编制规划的经验以及专业技术水平没有达到要求。很多政府工作人员对国家政策以及规章制度并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与国家的有关规定存在出入,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目前很多地区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这只是一个工程项目,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改变村容上,但是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程度,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出入。

1.2过于城市化,没有突出农村特色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很多地区开始沿用城市的发展模式,而没有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工作。一味地生搬硬套,不仅不能够达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而且还可能会事与愿违,起到相反的效果。农村和城市在本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它们适应的发展规划也会不一样,新农村建设应该结合农村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以及人文景观等制定出符合农村发展建设的合理规划。

1.3层次性有待提高,没有统一规范标准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层次工作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导致发展层次不齐的严重现象,并且发展规划过程中的内容深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发展建设的规划效率产生不一致,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受到阻碍。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处在初步阶段,还没有完善的规范标准,对农村进行统一、系统的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及操作制度,并尽可能的细化。

1.4管理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过程是发展的根本,直接指导新农村发展建设的整个过程。但是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没有专业的设计规划人员以及制度编制人员,没有在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到相关的建设内容是否与国家的有关法规、政策相矛盾。实际发展建设中经常会出现违法占用土地资源以及违章建筑的现象,农民房屋大多建在自家土地上,布局散乱,朝向不一,几乎不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建在耕地上的房屋需修建道路后才能出行,不仅严重浪费土地资源而且可能会引起各种经济纠纷以及社会矛盾,不合理的规划导致过多的土地资源被占用,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村民房屋不满足基本防火间距,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污水直接排放或使用明沟方式往低处排放,而群众取水井也常处于低位,饮用水容易被污染。无垃圾收集处理点,垃圾随意乱扔乱放,严重污染了土壤,恶化居住环境。多数道路路面宽度仅1米多,且基本没有经过硬化处理,车辆无法避让,行车十分不便,若发生火灾消防车无法进入火灾现场。新农村发展建设中严重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工作。

1.5缺少资金支持,注重短期收益

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实际实施过程中虽然有政府部门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支持并投入了资金补贴,但是建设资金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虽然农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但是如果要承担大量的发展规划资金会与农民的意愿相违背。由于多个地区共同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使得地方政府之间处在着攀比的现象,不深入调查具体的情况,盲目的认为改变的范围越广则取得的成就越大,使得农村在资金不足、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盲目推进,大搞形象工程[1]。新农村建设实质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但是很多的地方建设管理人员只是简单地做表面工作,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降低了农民参与发展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

2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2.1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

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所以编制发展建设规划时要与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相结合,重点围绕农村的经济发展开展建设工作,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的产业发展规划是发展建设规划的重点,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对传统农业的生产结构以及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利用科学的规划编制方法将传统的单一的生产模式发展成集约型产业结构,打造农村特色品牌,增加农民收入。

2.2强化建设管理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尊重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以高标准进行规划管理工作。发挥先进技术的应用优势,听取规划专家的专业意见,将建设规划成果运用实际工作中。强化建设规划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制定、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实施政策,加大资金的投入量,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考核标准,保障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②编制并贯彻执行合理、规范的技术标准以及规划方法,加强各规划部门的交流、协调,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③实现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的协调统一,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质量。

2.3加强分类指导工作,实现统筹规划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之前一定要深入调查建设规划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状况制定出符合特定地区的建设规划。根据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农民需求,加强农村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制定合理的规划调整模式,优化结构布局。首先设定规划试运行试点,待成功后再大规模的进行推广,保证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全面、统筹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

2.4建设规划突出农村特色

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要结合农村自身的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各地区农村在地理、文化以及历史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所以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沿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尽可能的在建设过程中突出农村的独有特征。以农村的地形、地貌为特征,展现农村的自然风貌,保护各种建筑古迹以及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共同规划[2]。

2.5加强农村和谐发展

农村的和谐、稳定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基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握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质量以及整体文化素养。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征求他们的建设意见,加强在建设规划过程中与群众的交流,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3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涉及到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内容。如何实现现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合理构建乡村空间都是现在急需面对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充分尊重各地区的发展现状以及人们的实际需求,设计出符合规划区域的发展建设要求的规划,促进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孙俊.探究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J].南方农机,2015,(7):54+62.

篇7

关键词:中小学;校舍建设;规划编制;研究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整合项目和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项目建设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需在教育项目年度计划下达前,以国家和自治区有关中小学建设标准为依据,在科学测算学校中长期发展规模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中小学校舍建设,并按轻重缓急建立项目库,优先安排急需建设的项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项目投资效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一、明确规划和计划的概念

规划其基本义是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实现战略目标和策略手段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活动,从时间上说,一般都要在五年以上,带有方向性、战略性、指导性;计划其基本义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准确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二者都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但从基本义和时间尺度来说,规划也是计划,侧重于长期,是更为长远的计划;规划可以包含着一个或若干个计划,即规划是计划的基础,计划是规划实现实施的载体,实现规划需要一个个小的计划来实现。因此,要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做好中小学校舍建设年度计划的实施,首先就必须做好中小学校舍建设规划。

二、影响学校校舍规划的主要因素

(一)学校办学规模。

学校办学规模就是开办学校中所具有的格局、形式和范围,决定了学校的组织结构和班次结构、办学的方向和方式、办学的范围、办学的基础力量大小和生员队伍的多少。在学校建设规划中,办学规模主要指学制、班级数、班额、在校学生及老师人数等,包括现状及中长期规划的办学规模。中长期规划的办学规模要科学、合理,尤其要以当地布局调整规划为准,因为准确确定了中长期规划的办学规模,根据中小学建设人均面积标准指标测算,也就确定了标准化的建设用地总指标(包括建筑用地、体育运动场用地及绿化用地三部分)、各类校舍标准化的建筑面积总指标,即准确测算了学校用地及校舍建设总规模需求缺口,避免了投资的盲目扩大和浪费。

(二)用地及建设标准。

为科学、合理测算学校校舍建设总规模需求,规划要严格按照国家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及规范和自治区有关中小学校用地指标进行测算,包括《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 50099-2011)、《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桂国土资发〔2010〕13号)等。同时,在规划某类校舍时,还应充分参考国家和自治区涉及相应类别校舍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例如食堂建设相关的包括《食品安全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等。

(三)现有用地及校舍条件。

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办学条件,科学制定校舍建设方案,准确测算学校校舍建设总规模缺口,为下一步合理规划项目做好基础工作准备,就必须准确掌握学校现有用地情况、校园平面规划及校舍情况,包括建筑用地、体育运动场用地及绿化用地现有占地情况,学校各类校舍布局、建筑面积、校舍排查及鉴定安全等级、校舍使用情况等。充分利用闲置校舍进行改造,并对危房进行迁移避险、推倒重建或加固改造等处置。

(四)教育政策。

在编制学校校舍建设规划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在科学规划、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考虑并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相关的教育建设政策,例如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桂政办发〔2011〕164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我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桂政办发〔2011〕219号)、《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伙房)建设指导意见》(桂教〔2012〕3号)及有关资金文件政策,确保规划项目建设内容、资金安排等符合中央、自治区的政策投向。

三、规划及计划编制的原则

(一)总体规划、优先补缺、分步实施的原则。

学校要根据现有校园面积、地形地貌和可行的新增校园计划对学校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按轻重缓急对项目进行排序,并结合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和上级专项资金额度,分期实施规划,优先将急需的、紧缺的项目纳入年度实施计划,实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优先补缺、逐步完善。

(二)坚持标准、实用安全的原则

学校校舍建设规划要以国家、自治区有关中小学校校舍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中各项指标为依据,根据学校中长期办学规模,对学校校舍基本建设进行科学规划,不应盲目扩大规模,搞超标准豪华建设。同时,要注重校舍防灾减灾,对于危房或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等安全隐患的校舍,要提出明确的建设规划方案,新建校舍应达到抗震减灾的相关标准。

(三)加强统筹、提高效益的原则。

学校校舍建设规划应当统筹现有各类资源,提高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和计划的效益。一是要统筹学校现有校舍,充分利用闲置校舍进行改扩建。二是要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专项工程资金项目,不应重复规划和建设。三是全县或全校项目要“一盘棋”通盘考虑和安排,确保县内全覆盖、县内均衡以及校园布局规划合理。

四、规划编制的流程

学校校舍建设规划编制的基本流程如下:一是确定每所学校的中长期规划的办学规模;二是盘点学校的用地及校舍现状;三是确定可以利用的闲置校舍或可以改造的危房校舍面积;四是根据中长期办学规模及生均建设标准合理测算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总体需求;五是结合校舍现状测算各类校舍建设规划总规模缺额;六是根据各类校舍建设规模缺额及现有用地、校舍条件等,确定各类校舍建设项目的具体数量及规模;七是按照轻重缓急分年度规划校舍建设项目,将紧缺的项目在规划中优先安排。

五、年度计划编制的要点

(一)项目安排必须以规划为基础。

为提高学校校舍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规划外的项目一般不得纳入年度计划。但项目计划实施与规划可以有差异,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学校规模、办学条件、地质条件等情况变化,校舍建设规划项目也应作相应微调,但不得大修大改。

(二)项目安排分清轻重缓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正确处理“分步实施”与“投入一所,建成一所,达标一所”的关系,即要考虑县内学校均衡,分清轻重缓急,又要考虑集中力量,避免“撒胡椒粉”,提高投资效益。以食堂建设项目轻重缓急安排为例,应按如下顺序优先安排项目:现有食堂鉴定为D级危房的学校;当前无食堂(伙房)的寄宿制学校;当前无食堂(伙房)的非寄宿制学校;虽有食堂但生均食堂面积缺额较大的寄宿制学校;虽有食堂但生均食堂面积缺额较大的非寄宿制学校。

(三)年度项目必须具备快速开竣工的条件。

纳入年度计划的项目应具备快速开竣工的条件,即完成一定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落实土地、完成项目建议书、完成项目立项、勘测、设计、三通一平等前期工作。同时,应规避影响项目开竣工的几种外部因素,包括布局调整规划未落实、土地未落实(需要新征土地、土地有争议)、学校建设规划与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冲突、学校交通十分困难、材料、水及电供应十分困难等,应认真核实,确保项目计划下达后即可开工建设。

篇8

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是国务院做出的重要部署,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的重点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的重要措施,是完善住房供应政策和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住房建设规划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4号)精神,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进一步做好2009年住房建设计划、*年至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领导,认真制定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

住房建设规划是对未来几年住房建设进行调控和指导的主要依据,做好住房建设规划以及住房建设年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是城市(包括县城,下同)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住房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城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住房建设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抓紧落实部门分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提高编制工作质量和效率。要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做好前期调研、专题研究、规划编制等工作。

制定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一是要以国家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为依据,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二是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发展面向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各类保障性住房;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三是要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相衔接。

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应在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经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城市人民政府要在进一步总结*年住房建设计划制定和公布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3月底前制定并公布2009年住房建设计划,在6月底前制定并公布*年至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首府)城市的住房建设规划(计划)报建设部备案,其他城市的住房建设规划(计划)报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二、深入调查,科学确定住房建设发展目标

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统计与分析任务重。做好这项工作,要加强全面调查,建立城市居民住房现状及动态管理档案,加强科学分析和预测。各地要充分利用住房现状调查的既有成果,参考城市住宅的保有量、成套情况、空间分布、产权状况、户均人口、户籍家庭数、流动人口居住情况、居民收入、居住需求意愿等情况,结合本地资源与环境等约束条件,人口和住房需求结构变化趋势,以及旧住宅改造、城市拆迁、市场需求和政策因素等,统筹研究确定住房结构、居住用地空间布局、设施配套和建设规模。

三、突出重点,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及要求

制定住房建设规划和住房建设年度计划,要根据本地住宅需求情况,落实逐步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目标,合理确定居住用地供应规模、土地开发强度和住宅供应规模。要把普通住房供应作为主要内容,突出强调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2006]37号)要求,明确新建住房结构比例,即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要明确提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普通商品住房及其他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等的建设目标、建设项目、住房结构比例、土地供应保障措施等,并提出包括新建、存量住房利用等多种渠道的综合解决方案。

住房建设规划的成果由规划文本、图册与附件组成。规划文本应包括总则、住房发展目标、住房用地供应目标与空间布局、住房政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内容。附件应包括规划说明、研究报告与基础资料。

篇9

一、改造任务

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0171.58平方米,主要分布在裕华里、小康西里。其中:教师楼3栋,建筑面积8498.64平方米;医药公寓住宅楼2栋,建筑面积4151.16平方米;房改办住宅楼2栋,建筑面积4666.09平方米;国税局住宅楼,建筑面积3967平方米;交警队住宅楼,建筑面积3941.95平方米;工商银行住宅楼,建筑面积2221.24平方米;医院住宅楼,建筑面积2725.50平方米。

二、工程预算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0171.58平方米,概算投资1207万元。其中国家奖励配套资金每平方米54元,奖励总额为163万元(竣工验收后向上级申请);县财政补贴资金每平方米324.3元,投资总额为978.4万元;居民住户个人每户出资2000元,共328户,出资总额为65.6万元。

三、工期安排

1、设计阶段:2009年5月底前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整体方案和施工图设计。

2、组织阶段:2009年6月1日至30日。本阶段重点: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进行预算、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协调相关单位抓好落实并筹集资金。

3、施工阶段:2009年7月1日至2009年11月15日。

4、验收阶段:2009年11月15日至12月10日。

四、资金安排

按照工程进度分四批安排资金。

第一批:7月1日前拨付启动资金241.4万元(总造价的20%)。其中县财政175.8万元,居民住户个人65.6万元;

第二批:工程形象进度达30%,拨付工程款362.1万元(总造价的30%),由县财政拨付;

第三批:工程形象进度达80%,拨付工程款362.1万元(总造价的30%),由县财政拨付;

第四批:工程竣工验收后,依据审计报告,拨付工程尾款241.4万元。其中县财政拨付78.4万元,国家奖励配套资金163万元。

五、组织领导

为确保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成立县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县政府县长

副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

成员:*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县建设规划局局长

*县财政局局长

郑增秋县审计局局长

*县鸿程集团董事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

六、工程管理

领导小组在县建设规划局设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程项目实施小组,负责工程的组织、协调、调度、管理,并具体搞好委托设计、工程预决算、组织施工和验收工作。

组长:*县建设规划局副局长

副组长:*县鸿程集团副总经理

王海滨县建设规划局墙改节能办公室主任

*县建设规划局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科科长

成员:*县热力公司经理

刘瑞场县建设规划局墙改节能办公室科员

*县建设规划局墙改节能办公室科员

*县建设规划局墙改节能办公室科员

*县建设规划局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科科员

*县鸿程集团安装公司副经理

县财政局负责工程所用财政及国家奖励配套资金的筹集、调配与管理。

县监察局负责工程运作程序的监督。

篇10

第一条为加快旧村改造建设步伐,改善农(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浙江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旧村改造,是指经各乡镇上报、市旧村改造指挥部审核并列入旧村改造计划的村,进行旧村改建和环境整治的建设行为。

第二章规划编制

第三条旧村改造建设规划由各乡镇政府具体负责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

第四条旧村改造建设规划按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实行分类管理:

镇中村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以编制旧村改建规划为主。列入城市规划区域的村,按城市小区标准编制规划。

经济条件一般的村,以编制村庄整理规划为主;经济欠发达村,以编制环境整治规划为主。

拟撤并的自然村纳入中心村统一规划。

生存条件差的边远山村,纳入下山脱贫安居(移民)小区统一规划。

第五条旧村改造建设规划的制定,应遵循下列原则:

规划要走技术人员意见和群众意见相结合的道路,吸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体现村庄个性,注重保护和利用人文资源,特别是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文物、古典民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规划要顺应自然地理环境,符合环保要求,注重人和自然的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规划既要适度超前,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注意今后的发展空间。

第六条旧村改造的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第七条旧村改造的建设规划,其内容和深度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要求。

第八条规划设计部门在接到规划设计任务后,一般应在60天内完成规划编制,特殊情况以双方约定的时间为准。

第九条旧村改造建设规划,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由乡镇政府报市旧村改造指挥部审核后,按照法定程序审批。

第十条经批准的旧村改造建设规划不能满足旧村改造建设要求时,经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并经乡镇政府初审,市旧村改造指挥部可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市规划建设局审批。

第三章规划实施

第十一条旧村改造建设规划批准后,由乡镇政府负责在村内公布。

第十二条旧村改造建设由改造村的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授权的村级其他组织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改造村与投资开发单位联合开发或全权委托投资开发单位实施旧村改造建设的,由联合成立的项目开发法人或单独成立的项目开发法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建设规划审批程序

建设单位或个人向规划实施单位提出申请。

规划实施单位根据旧村改造建设规划提出建房位置落实方案,经市旧村改造指挥部审核后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和规划用地红线图,送市规划建设局办理选址意见书。

旧村改造建设项目方案设计、扩初设计由市旧村改造指挥部组织牵头,市规划建设局组织会审。

市规划建设局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在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后,规划实施单位将有关建房施工图等材料报市旧村改造指挥部审核后,送市规划建设局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村镇建设许可证。

市规划建设局核发建筑施工许可证。

第十四条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村镇规划建设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并经市规划建设局定点放样后,方可开工建设。

第十五条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按批准建设位置、面积、层数、标高、立面等进行建设,并接受市旧村改造指挥部、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的监督。

第十六条房屋竣工后由实施单位上报,经市旧村改造指挥部会同有关单位进行规划建设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有关房产手续。

第四章经费补助

第十七条旧村改造的建设测绘、规划费用,每个村补助3万元,补助资金从市旧村改造专项补助资金中列支。

第十八条规划编制经费中由市旧村改造专项财政补助资金列支部分,经市旧村改造指挥部同意,由市财政局给予拨付。

第五章附则

第十九条旧村改造的规划审批由市规划建设局驻市旧村改造指挥部人员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