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企业进行融资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或者资产不能收回从而遭受风险和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1.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不能依约偿还供应链融资业务项下的信贷资金的风险。影响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宏观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发展要素发生变化造成大量的企业亏损的情况。非系统风险是指企业自身的经营策略等原因造成的经营风险。

2.内控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蕴涵在信用调查融资审批授信后管理与操作等等业务环节中。授信支持性资产的有效控制是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的核心部分,该环节中涉及到大量的操作控制,这部分操作风险管理成为供应链融资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分析操作风险的基本框架,按照操作风险不同的成因将操作风险分为四类: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信贷流程造成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和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

3.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方面面对的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造成供应链融资业务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供应链融资业务以真实的商品贸易为背景,商品的市场价格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市场风险来源于在当前这个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抵质押项下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

4.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过程中要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供应链融资是一项金融创新,尤其是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广泛采用授信资产支持技术,涉及比较多的法律问题。由于法律规则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法律体系本身存在一定的空白、冲突和所述不详等,法律的不确定性也会使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带来损失。我国法律法规体现还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当中,其间的法律变动也会对商业银行造成损失。

二、如何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评估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采用银行内部评级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它定性指标,并通过专家判断或其它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对应的信用级别不同分值对应不同信用级别。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中,不仅考虑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以及行业状况等,还考虑了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情况、供应链的竞争力及信息共享程度等因素。

三、现今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沿用总、分、支的科层管理模式,即经营单元对应国家行政区划进行层级配置,各经营单元的经营区域主要限定于地理临近地区,这样的传统组织管理架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一些经营特征:

(1)业务的空间跨度大:供应链的空间延伸往往跨度很大,银行传统的分区经营的分支机构设置,显然难以适应对供应链全链条开发和服务的要求,比如,供应链成员的经营所在地将分别落入不同分支行的辖区,如果采用多头开发的模式,协调成本很高;如果由某一经营单位统一操作对整条供应链的服务,远程作业的成本又很高。

(2)业务运行自成系统:供应链融资的信贷技术、操作流程、产品运用乃至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都有别于传统的流动资金授信业务。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银行对供应链融资仅取其概念,内部管理仍沿用传统业务的作业框架,结果导致准入错位,风险控制没有切中要害,营销效果也难如人意。

(3)业务的专业化程度高:将供应链融资放在传统信贷的框架中运行,其不适性是明显的。一则无法挖掘专业分工的创新和效率优势,二则不利于专业资源的集成以获取规模经济;三则传统信贷损失的大数法则可能受到系统性风险的突然冲击。

四、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高效运行,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运营环境,而这种环境必须突破当前国内银行业(尤其是国有银行)划地为界、综合经营的组织架构。

1.对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

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风险控制中基本策略可大致分为如下类型:①预防策略;②规避策略;③转嫁策略;④分散策略;⑤补偿策略;⑥抑制策略。某种意义上来讲,规避风险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风险;而有效的控制和化解风险,则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风险。

2.利用技术创新,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技术平台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尚未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的信用模型建设和数据业务流程信息化发展程度不高。供应链产业中,供货商、制造商、销售商、银行、客户相互间的信用保证是缺乏协调监管的。因此,必须加快信用技术创新,提高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水平。构建好信用管理技术平台,就能够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信用环境建设,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有力的信用管理支持。

3.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建设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3):29-35.

[2]郑绍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研究[J].企业金融,2006(5):22-25.

篇2

摘要在广东省自贸区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利于科学协调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处理好区内区外关系,促进广东省制造业优化升级以及整个珠三角地区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本文提出广东省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广东省自贸区在粤港澳一体化、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多元化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建立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同时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广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广东省自贸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金融风险防范

在广东省自贸区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于自贸区经济的稳定、持久发展以及广东省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广东省自贸区成立,自贸区以贸易、金融、物流、通关等诸多政策性优惠的实施使得自贸区成为众多国际供应链汇集的供应链集成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对供应链上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匹配和控制,有效释放自贸区经济增长活力,促进自贸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此外作为国内最大的制造业供应链枢纽,广东省存在大量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亟需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金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新型金融业务,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但受政策束缚以及产业生态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效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自贸区的诸多优惠性政策以及开放的营商环境使得自贸区成为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最优平台,在自贸区发展供应链金融,可有效降低自贸区内核心企业与广东省内中小制造企业间的资金运作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撬动广东省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支点。在此背景下,对自贸区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展开研究,对于处理好自贸区区内、区外关系,科学协调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促进自贸区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提升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及主要模式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

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始于20世纪初,深圳发展银行是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先行者:2000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其广州和佛山分行开始试点贸易融资业务;2001年,创新性推出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在保持存货流动性前提下,允许企业随时赎取部分抵/质押物用于销售;2002年推出票据CPS业务以票据为核心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短期融资解决方案;2003年,首创“1+N”模式,利用供应链产业集群的伴生网络关系,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对其上下游的授信服务之中,并开展面向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批发性营销;2005年,提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建设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2006年,正式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2008年,启动供应链金融线上化工程。在深圳发展银行先行先试后,广东发展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供应链金融服务:2002年起,招商银行率先对电子供应链金融进行探索;2003年广东发展银行推出“民营100”金融服务平台,开展货押业务;2006年,工商银行在进行了沃尔玛供应商保理业务试点后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产品;2007年,浦发银行提出了“供应链融资”的整体服务解决方案……虽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已逐渐推广,但总体来看,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主要发展模式

从图1供应链的结构图不难看出,供应链是连接供应市场和需求市场,是围绕核心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和需求商所形成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自由流动的动态网络系统。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融资形式不同,供应链金融服务并不局限于对单一企业的资产状况和信用状况进行风险评估,而是从该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交易风险进行评估,利用供应链运营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存货等资产和权力作为担保进行融资。供应链金融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中大型核心企业凭借其优势地位向上、下游的弱势地位的中小型企业进行赊销、赊购,导致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又因资信状况不佳难以获得融资的财务困境,有效盘活了中小企业资金链。受供应链形态多样性的影响,供应链金融服务也有多种模式,其中最广泛、最典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是针对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等带来的问题所设计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这三种典型融资模式的运作方式具体如下表所示:

(三)我国供应链金融现有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深圳发展银行率先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至今,我国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和服务形态都进行了诸多创新,但总体来看,我国仍旧尚未形成真正高效、普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以核心企业作为业务切入点致使服务覆盖范围有限;多方参与致使服务效率低下;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本质并无太大区别致使融资产品种类单一,创新动力不足;分业经营的体制致使商业银行难以从供应链整体出发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缺乏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致使供应链金融数据信息化的范围仅局限于其所在的节点,无法形成一个数据自由流转的、完善的、高效的供应链信息处理系统;缺乏风险监管机制致使供应链金融风险难以得到有效规避。

二、自贸区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

2015年广东省自由贸易实验区成立,自贸区因其在贸易、金融、物流、通关等领域的众多优惠政策成为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最优平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是供应链发展的核心,广东省自贸区在市场准入与监管、通关、物流、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实质上是在推动供应链的改革与创新,具体而言,广东省自贸区发展供应链金融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大型国际企业落户为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

良好的产业链是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前提与基础,广东省自贸实行宽进严管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负面清单制度),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随着自贸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推进,必将会有大量处于国际供应链核心地位的企业入驻。大规模的企业落户不仅会带来大量的物流和资金流,更会使广自贸区将成为一个多元化、集群化的供应链汇集平台。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尤其是广东省传统制造业企业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利用自贸区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对于延伸制造业产品线和产业链,对接国际供应链金融,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粤港澳一体化助力广东省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粤港澳一体化是广东省自贸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粤港澳共同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在自贸试验区设立总部,建立整合物流、贸易、结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探索自贸试验区与港澳联动发展离岸贸易”、“加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在自贸试验区以人民币进行新设、增资或参股自贸试验区内金融机构等直接投资活动”“在自贸试验区建立与粤港澳商贸、旅游、物流、信息等服务贸易自由化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降低港澳资保险公司进入自贸试验区的门槛,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保险公司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等政策将有效促资金流在自贸区的汇集以及资金流在粤港澳间的自由流转。

(三)通关便利化促进物流、商流自由流转

贸易便利化是自贸区的最基本功能,广东省自贸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通关监管服务模式,促进了物流在自贸区内的快捷、高效流动。2015年底,深圳海关提出了以“供应链协同”促进跨境电商B2B出口的理念,“先进区,后报关”“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等政策简化了报关流程,极大的减少了报关费用。此外,《方案》提出在交通航运领域放宽对粤港澳投资企业的限制,建立自贸试验区与粤港澳海空港联动机制有效促进了物流企业的国际航运服务业务的发展,为自贸区开展国际供应链金融业务打下良好基础。

三、推动自贸区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相较于我国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应突破传统模式的发展瓶颈,释放自贸区改革红利,发挥自己的优势。具体来看:

(一)突破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瓶颈,构建多元化供应链融资模式

随着自贸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推进,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展,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中,银行独立完成供应链风险评估和在规定时效内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将会越来越困难,因此,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显的尤为必要。具体而言,第一,自贸区银行业逐步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逐步开放券商牌照,建立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辅以券商、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的综合化经营格局,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一站式完备服务。第二,积极促进港澳金融机构参与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来。港澳金融机构的加入,不仅有效突破了银行融资规模瓶颈,更带来了竞争,打破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独大的局面,国内商业银行与港澳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将会有效的促进商业银行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供应链金融服务成本。第三、充分利用自贸区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对接国际供应链,探索与港澳在货运和货物运输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对接。积极发展航运金融,建设航运交易信息平台,发展航运电子商务、支付结算等业务,探索以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缓解银行业务压力。

(二)建立电商+物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营造金融新生态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深刻的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自贸区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便利的通关服务模式、金融领域的深度开放必然会使各个领域的信息和数据呈爆发式增长。在此背景下,将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有效结合,将电子商务平台引入供应链金融是实现供应链金融中海量数据高效整合与汇总、促进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自由流转的有效途径。互联网巨头和商业银行带头,电商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协作企业、物流企业合作,共筑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将传统的线性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连结成网,整合自贸区供应链金融运营过程中涉及的海关、税务、物流、仓储、保税仓储、生产、采购、分销等诸多环节,为各环节提供专业化、批量化、标准化、流程化的服务,有效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风险与成本。依托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促进供应链金融向更垂直细分、更精准、更专业的方向纵深演变,整合和重塑产业链,构建一个新型金融生态圈。

(三)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监管,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相较其他信贷模式,供应链金融具有多方参与、信用共享、风险共担的特点,在供应链金融中,拥有雄厚资产和良好偿债能力的核心企业成为了资信状况不足的中小企业的“隐形担保人”,供应链每个节点上的企业都成为了风险的承担者,有效分散、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是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但供应链金融运营过程中跨越多行业、涉及多领域、多方参与等特点同样也增加了供应链金融的运营风险。核心企业与协作企业的合作关系破裂、供应链运行过程中信息、资源的不对称以及企业利用自贸区事后监管等政策及制度的漏洞不当获利行为均会给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风险。因此,为了有效规避发展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政府、银行、企业必须通力合作,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监管,建立健全有效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我国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已难以对供应链整体运营进行金融监管,难以适应自贸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因此,自贸区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应在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风险处理数据库和风险协调、处理机构,从供应链运营的整体出发,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

(四)发挥产业辐射、联动效应,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广东省作为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受劳动力价格上升、土地升值,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国内经济整体减速等因素的影响,中低端制造业亟需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以广东省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将自贸区作为供应链的核心,发展供应链金融,发挥自贸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对自贸区内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带动自贸区辐射范围内供应链上下游加工制造、物流、航运、金融等行业的一体化发展,对接国际供应链,促使广东省传统制造业由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迈进,将成为促进广东省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最有效途径。

四、结语

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整合广东省自贸区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广东省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基于我国传统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服务范围有限、效率低下、缺乏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和风险监管机制等问题,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广东省自贸区在粤港澳一体化、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等方面的优势,摒弃传统链金融发展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同时,广东省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应构建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风险处理数据库和风险协调、处理机构对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金融风险进行监管和防范。此外,利用自贸区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也将为广东省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1]武剑.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3(11).

[2]裴长洪.中国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进展与前瞻[J].金融论坛,2015(08).

[3]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02).

[4]蔡春林.广东自贸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J].国际经贸,2015(01).

[5]卞绩.探索自贸区对接国际供应链之路[J].浦东开发,2013(12).

篇3

一、供应链金融主要风险类别

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利率风险等。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

(一)政策风险

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当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或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政策限制一个产业发展,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最后的零售商都会受到影响,或生产规模缩小、或价格被迫上限。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了供应链融资业务,那么相关信贷业务都会被波及。

(二)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以对资金流、物流的控制为基础的,这其中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业务。

(三)市场风险

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多为动产,且根据供应链所属行业不同,动产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市场供需的变化而波动,一旦贷款的收回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而价格处在低谷,就给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较高。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商业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是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宏观经济政策与泡沫经济、金融放松管制与自由化、内部管理与道德风险、经营环境与非经济因素等是商业银行风险的现实起因。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构成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首先,受信企业具有产业链相关性。供应链金融的授信对象是在一条供应链上的企业,以大客户为核心,而以它的上下游为扩展。这条供应链上的一系列企业在产业经济学意义上被定义为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给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发放贷款是具有连带的信用风险的,这是因为供应链上任何一家企业的问题将通过供应链传导给整个链上的企业。且银行现阶段发展的供应链受信对象多集中在几个大型的产业链上,如汽车业、医疗器械类、电力类等。当这些大型产业链上的任意一个重要结点发生使银行撤出资金的风险问题时,不仅银行在链上其他企业的授信业务会受到影响,甚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会受到波及。

其次,供应链上主要受信企业规模较小。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中,银行偏向于选择大型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作为授信对象。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往往不是一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是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等相对小的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买方或卖方的劣势地位,流动负债在其报表中所占份额很大。银行给这些中小企业放贷,面临着授信对象规模小、信用评级历史短或有空缺的情况,相较规模大的企业而言风险较大。

最后,银行授信以交易为基础决定其风险与传统业务不同。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企业间的实质易来发放贷款的,这就决定了交易的可控性、真实性成为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传统业务中,银行会将目光放在企业的评级、财务状况上,不会对企业的每笔交易都做调查。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授信因交易而存在,如果企业造假交易信息而银行又没有及时发现,就会产生巨大的信用风险。在控制企业的交易过程中,银行也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说授信以交易为基础给银行信贷带来了与传统信贷不同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流程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流程与传统业务一样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但是侧重点不同。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对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进行判断和分类。这部分做法和传统信贷业务基本一致,但识别风险时,要注意与传统业务风险种类的区别。

风险度量则是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与评估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传统信贷业务有开展多年积累的数据基础,各银行都有完备的数据库,量化分析时有比较成熟的模型。而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个比较新的金融服务领域,数据积累少,且客户群中小企业较多,所以目前并不具备量化模型评估的条件。这就要求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度量时注意数据的积累,逐步推进风险量化与模型构建。

风险控制指银行采取相应措施将分析结果中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通常意义上,银行对于风险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防范、风险抑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等。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风险转移和保险还很不普遍,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主要通过操作控制来完成,因此风险控制在此业务风险管理中是很重要的步骤。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建议

(一)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也是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载体。因为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具有与传统信贷业务不同的风险特征,所以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时,要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独立出来,可以使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更有效率。不要用传统的财务指标来约束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要引入新的企业背景与交易实质共同作为评判因素的风险管理系统。

(二)审慎选择拟授信的供应链群

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以供应链群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线,优势行业与畅销产品是维护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前提,也是银行有效控制供应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重要前提。银行应事先选择允许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将贷前的市场准入为控制供应链信用风险作为第一道防线。

(三)强化内部控制防止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因为贷后管理是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中重要的一步,所以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比传统业务要高,这就要求银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贷后跟踪与对质押物的管理。质押物管理环节多由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负责,银行要加强与这些企业的联系,注意对其资格的审查,并且随时进行抽查。

(四)逐步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

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也要注意信用评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积累。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数量化、模型化,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新的信贷业务,风险评估模型更是不可或缺,而构建完善模型的基础就是具有代表性数据的收集。所以银行要注意投入物力人力开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模型,使此业务今后的风险管理成本减少、更有效率。

(五)组建专业的供应链融资操作队伍

篇4

[关键词] 物流金融;风险;综述;发展趋势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54

[中图分类号] F253;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126- 03

0 引 言

物流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的快速发展受到了国家支持。但我国物流金融并不成熟,还存在着众多的风险,制约着它的发展。发展金融物流业务虽然能给金融物流提供商、供应链节点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共赢″效果,但提供商却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物流金融的外部融资行为将受到法律、政策的限制和影响,也给物流金融业务本身增加了诸多不_定性。同时,我国的物流产业还处在粗放型的发展阶段。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物流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

1 物流金融的风险分析

物流金融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风险有行业系统风险、运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担保物风险,见图1。

1.1 行业系统风险

物流金融行业系统风险的专题研究文献较少,个别文献在研究物流金融业务整体风险影响因素时会有所涉及,如陈祥锋(2005)、冯静生(2009)等,也有文献直接构建包括外部风险因素的物流金融风险评估体系与模型来分析整体风险。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观点,行业系统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1.2 物流金融的运作风险

在物流金融风险中,运作风险导致的直接或者间接损失已经呈现出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趋势。金融实务界和监管机构非常关注运作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组织框架的探索与构建。

于洋(2003)认为,操作风险包括仓储企业或者银行内部操作失误的风险以及仓储企业与银行之间业务衔接操作失误的风险。陈祥锋(2005)则认为解析运作风险应首先需要揭示各阶段资金缺口或风险发生的可能点,然后再在风险多发点上采取相应措施,特别地“付现”至“销售”阶段,最易招致风险的发生,此时大量货币现金转变成动产形式存在,资金缺口为最大。物流金融依赖于供应链,供应链衔接将受到诸如文化观念、监督管控、交通状况等各方面的影响,其中任何一方面的管理不善(如效率低下、违约风险等)都会给整个物流金融的运行带来风险。随着物流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物流金融的运作风险已逐渐贯穿于整个业务的全过程。物流金融研究应当从担保物在贷款风险控制中的作用、风险控制指标、风险预警及违约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李毅学(2011)在后续的研究中,把操作风险总结为合规风险、模式风险、流程风险、具体操作风险四个方面,其描述较为详尽。

1.3 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

物流金融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业务表现形式之一,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信用风险隐患。对于物流金融业务中的信用风险,学者建立了众多模型进行研究。关于信用风险评价方面,学者们基于BP神经网络理论和博弈论建立物流金融风险的评价模型,据此对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信用实施评价管理。唐少麟(2006)则用纳什均衡矩阵模型概括了物流供应链中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方(多为中小型企业)和物流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关于物流金融信用风险应对措施方面,金融机构、物流企业、融资企业应建立共同的提出防范措施,适当规范的授信和物流融资商品市场选择及其统计分析,培养管理人员理念、能力,健全制度,强化对质押货物的控制,进而构建物流金融业务信用风险预警机制。

1.4 物流金融的担保物风险

物流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形式,它关注的不仅是公司的资产负债、盈利能力等基本财务报表层面的东西,还在于抵押担保物所承载的各类信息,如:规格、型号、价值、价格波动走势、市场供求情况、交易双方实力等各个因素。物流公司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成为连接金融机构和融资方两者的桥梁和纽带,物流公司如何控制好它的担保物对物流金融整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胡剑(2009)认为,担保物风险应当从质押物所有权的法律风险、质押物监管风险、质押物产品市场风险和质押物变现风险这几个方面分类归纳。张忠辉(2011)则进一步细化了担保物风险,并把担保物风险具体分解为:担保物自身的风险(包括质押货物选择、质押货物市场价格稳定性、质押货物是否投保、质押物合法性和所有权归属等)、仓单质押技术风险、仓单风险(仓单的灭失或造假)等。吴春平(2016)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提出了“三个确保”:确保货物质押率、货物存放地合法合理有效;确保仓单内容的真实性和唯一性;确保货物的保值率以及它的真实存在。

2 物流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化发展

物流行业的简单运输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物流公司或者下设的子机构会演变为专注于某个产业的形式以求增加其竞争力。比如天猫超市会为普通商品和生鲜产品,配备有不同物流运输系统。随着物流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呈现专业化细分。同时,物流公司对某个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能够使得物流公司更了解其货物信息,从而减少物流方和银行方跟抵押物有关的风险。

2.2 大型物流公司承担“物流银行”功能

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 年)》,该规划积极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进一步加速自身发展,也表明了他们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相应市场秩序。我们可以预见,物流行业将进入一个兼并收购阶段,并呈现出集中化趋势。其中,个别物流公司做大做强,资金力量更加雄厚,加以利用收现付现时间差,甚至可以直接担任某些中小企业的“物流银行”,使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串谋所造成的信用风险降至最低。

2.3 大数据下的“一体化”物流金融模式

物流金融在业务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失误、管理不善,货物、仓单的电子化监控以及物流金融蓬勃发展所伴随的各类烦琐而又冗杂的数据等都急需物流大数据金融平台的搭建。现物流大数据已经有所发展,而这里更强调的是一种“一体化”模式,一种强大的智能化互联网共享技术连接起物流金融参与各方以及货物仓单等各种相关信息,使得物流金融业务不仅得到流程上的简化,更能帮助其消减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风险。

2.4 物流金融将迎吸纳资本井喷期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我国的物流金融行业正处在成长期,它的行业吸引力逐步呈现。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有关研究表明,其市场增长潜力巨大,有近70 000亿元人民币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出台了诸如《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对物流企业加大投融资支持。此外,我国将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物流金融行业将迎来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金融、物流等企业也因此开始重视起物流金融行业,加大投融资力度,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强占先机。

主要⒖嘉南

[1]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物流[J].物流技术,2005(3):4-6.

[2]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09,7(11):51-52.

[3]代剑环,闫英,付林. 基于AHP的物流金融风险评估 [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10):52-54.

[4]于洋,冯耕中.物资银行业务运作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 [J]. 管理评论, 2003,15(9):45-50.

[5]陈祥锋, 石代伦, 朱道立. 融通仓与物流金融服务创新 [J]. 科技导报,2005,23(9):30-33.

[6]孙颖. 浅析物流金融风险 [J].金融理论探索,2007(3):27-28.

[7]李毅学.基于金融系统工程的物流金融风险识别分析 [J].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0):35-39.

[8]潘永明,刘辉辉,朱茂东,等 基于BP-DS模型的银行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研究[J].价值工程,2015(6).

[9]李政道,任晓聪.博弈论视角下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信用管理[J].企业经济,2016(11):183-187.

[10]唐少麟,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2006 (2):99-102.

[11]所娜. 物流金融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J]. 经济视角,2013(33):123-124.

[12]赵长明.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7):36-38.

[13]胡剑,李伟杰. 物流金融:实务操作与风险管理[J].物流技术, 2009,28(7):65-68.

篇5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汽车产业 风险防范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简称SCF)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信用实力的掌握,凭借核心企业信用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上单个或多个企业提供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创新打破了传统融资模式对中小企业贷款资质考察的局限,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到中小企业的信用中去,把中小企业的风险程度降低到银行的信贷准入门槛内。简而言之,供应链融资的本质是对“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开展的是类似于“团购”的一种集体授信模式。表1给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常见分类。

二、汽车产业的供应链金融

1、汽车产业融资现状

目前,在汽车行业的整条供应链中,零部件供应商和经销商等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资金短缺,除了个别企业外,大多数的资金状况都不好,处处捉襟见肘,基础建设、产品开发、营销体系、服务网络、品牌传播往往很难兼顾。另一方面,在中国银行几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民间借贷率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信息透明度差、非系统风险高、道德风险较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平均融资规模小等诸多因素使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贷款额度十分有限。

2、供应链金融应用于汽车产业的优势

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是汽车供应链上一个全方位的资金融通过程,包括了汽车的生产、流通等环节中的资金融通。

汽车产业是资本密集型工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密切相关,在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伴随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供应链金融引入汽车产业势在必行。不管是作为供应链核心的汽车制造企业,还是取得融资的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或是为供应链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又或是为供应链提供物流监管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在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增强了各自的竞争实力,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实现了多方共赢。

(1)金融机构视角。供应链金融与传统融资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决定融资授信金额和期限时,金融机构会对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及其核心企业之间的交易进行信用风险评估,而不再是仅仅针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估。有了这三方面的技术保障,再考虑到汽车产品自身突出的自偿性特点,金融机构能够有效地降低信贷风险。

(2)核心企业视角。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来自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双重资金问题。借助供应链金融的信用捆绑技术,能够有效增强核心企业同中小企业进行贸易交易的稳定性,推动核心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供应链金融给予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使得中小企业资金流状况得到改善,进而促进汽车供应链整体的平滑有序运行。

(3)链上中小企业视角。汽车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包括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以及下游经销商。在传统融资模式中,这些企业往往由于资本规模小、信息透明度差、道德风险高、管理规范性差等原因,在银行信贷评级中被归入较低级别,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而供应链金融的全方位信用评价视角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大大缓解了因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带来的融资局限,突破了长久以来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

(4)物流监管企业视角。物流监管企业是供应链金融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参与者,它不仅提供传统的仓储、运输服务,更能够发挥对质押物品的监管、价值评估、流转动态跟踪、信用担保等作用。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银行对质押物品控制薄弱的缺陷,从而架起银企间资金融通的桥梁,降低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物流企业借助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客户资源和融资渠道,拓展服务范围,争取客户资源,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效率,获得了业务增值利润,增强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汽车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运作机理

在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不同阶段运用的融资模式有所不同。本文从供应、采购、经营三个阶段对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了分析。

1、供应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在这一阶段中,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作为融资企业,向汽车制造企业供货采取的是应收账款(保理)融资模式,具体的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

即金融机构根据企业贷款风险的评估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与汽车制造企业达成协议,生成用于链上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额度;零部件供应商向制造企业发货,取得应收账款凭证,并向金融机构申请转让应收账款。如果金融接受转让申请,就与零部件供应商一起通知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汽车制造企业。在取得债务人的确认和付款承诺后,金融机构向零部件供应商发放保理融资贷款。最后,在应收账款到期日,制造企业将款项汇入指定的还款账户。

2、采购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汽车经销商处于汽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然而这些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资源匮乏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在实际的运营中,处于供应链下游经销商往往需要通过资产质押来获得融资。这种融资方式成本高、效率低,且经销商能够进行质押的资产非常有限。因此,解决经销商融资难问题是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的重中之重。

在采购阶段大多运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来解决经销商商品采购的资金短缺问题,具体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

即经销商和汽车制造厂商签订采购合同,形成贸易关系,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达成仓储监管协议;经销商与金融机构达成质押协议,同时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常为10%~20%);金融机构在审核制造厂商资质合格后,开出承兑汇票;制造厂商确认收到汇票后,根据银行指令将货物运输到指定的监管仓库,此时货物的产权由金融机构控制;经销商通过销售收入回笼资金,逐批向金融机构补交保证金,并从仓库提取货物,当经销商的保证金账户或监管账户中的资金足额时可以提前或按期解付信贷资金,这样就可以完成信贷资金的一个循环运转。如果经销商未能出售仓库内的全部货物,制造厂商要根据《回购协议》回购未出售的全数库存货物。

3、经营阶段的供应链金融

由于汽车产品的高成本性、管理的灵活性以及销售网络建设的复杂性,汽车经销商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常常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同时,作为中小企业的经销商能够质押的资产非常有限,因此在这一阶段,通常采用动产质押供应链金融模式。即经销商可以将其合法拥有的,不存在所有权、货款、税收等方面纠纷和争议的汽车作质押,交由银行认可的仓储公司保管,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具体运作流程如图3所示。

即在金融机构、汽车经销商、物流监管企业达成仓储监管协议的前提下,物流企业对经销商质押的动产展开价值评估,并向金融机构出具评估证明文件;动产的实际状况符合质押条件的,金融机构据此核定贷款的额度,与经销商签订相关的动产质押合同;物流监管企业收到经销商移交的动产后,通知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经销商运用销售收入及时补足贷款;最后,金融机构根据贷款偿还情况和经销商提供的提货单,释放相应比例的提货权,并通知物流监管企业发放货物。

四、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1、道德风险

(1)核心企业道德风险。核心企业因其规模大、实力强,是供应链金融中决定风险的特异性变量。一般说来,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互利互惠,通过信用捆绑,能够将中小企业的边际信用提高到与自己同等的水平。但是,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利用其在谈判中的优势地位,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上对上下游企业施加压力,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径,以牟取短期收益最大化,就会导致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迫使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以维持其基本运作。一旦中小企业获得贷款,供应链资金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核心企业就可能进一步挤占中小企业资金,如此循环最终会破坏供应链的稳定性,带来相应风险。

(2)物流企业与经销商的道德风险。物流公司和经销商的联合骗贷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在进行动产质押融资时,质物的基本条件是出质人对出质物拥有完整、合法、有效的所有权,并在法律权所属上没有任何瑕疵。然而,有些经销商将已经出质的汽车进行“二次抵押”,并贿赂物流监管企业开出合格的质物评估证明,骗取银行贷款。由于出质物的多次抵押,必然会使银行贷款回收得不到保障。

2、应收账款风险

(1)应收账款有效性风险。零部件加工商与汽车生产企业是否有真实的贸易发生,是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分析重点。供应商向银行转让的应收账款的期限、合法性、可实现性、可转让性和是否已经转让都影响着该应收账款的有效性。如果应收账款的有效性出现了问题,会导致银行在融资过程中获得的质押物的价值减损,带来风险。

(2)应收账款的回款控制风险。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要求汽车制造商必须回款到指定账户,然而,零部件供应商通常没有将回款资金用于归还应收账款融资,而是用新的应收账款替代质押。这种做法破坏了利用自偿性贸易回款偿还贷款的良好循环。如若零部件供应商没有及时补充新的应收账款或融资手续未办妥,出现了资金链断裂,必然会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

3、预付账款融资中的货物风险

根据前文介绍的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运作流程,经销商与金融机构签订质押合同上缴一定保证金后,金融机构会开出承兑汇票给汽车制造商,要求其将货物发送到指定的第三方物流的监管仓库。一旦货物在运输途中出现货损等问题,究竟由谁来承担责任?是金融机构还是汽车制造商或是经销商?这其中的纠纷必然会有损三方的合作关系,进而降低融资活动的效率。

4、汽车销售的市场风险

国内汽车市场未知影响因素众多,如限购、限行问题,收交通拥堵费问题,都会对汽车销售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引起汽车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的波动。一旦汽车市场价格下跌,销售状况欠佳,在供应链融资环节中承担着回购义务的汽车制造厂商将会承受较大的风险。除此之外,把销售收入作为唯一还款来源的经销商,也会面临较大的还款压力,从而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

5、物流监管企业的管理风险

(1)经销商资信风险。经销商的经营业绩及产品来源的合法性,对物流监管企业来说都是潜在的风险。例如,在滚动提货时提好补坏、以次充好等等。这些行为都会给物流监管企业带来质量风险。

(2)仓单风险。仓单是质押融资和提取货物的有效凭证,是有价证券也是物权证券。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监管企业所开具的仓单还不够规范,例如有的仓库直接以入库单作为质押凭证,以提货单作为提货凭证。

(3)商品监管风险。在质押商品的监管方面,由于仓库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或者信息滞后都会导致一方决策的失误,造成质押商品的监管风险。

6、金融机构内部操作风险

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牵涉到对仓单和物流过程的定价评估问题。首先,质押对象的价值会受市场价格影响发生升值或者贬值,从而引起一定的抵押风险;其次,对于金融机构内部来说,在对质押品进行估值和评价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内部人员作弊和工作失误,给银行带来操作风险。

五、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与发展对策

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仅靠单一主体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金融机构、供应链上各参与企业以及政府等有机配合、通力合作。因此,本文从五个层面出发提出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发展对策。

1、金融机构层面

金融机构应不断完善融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第一,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管理需要,建立信用模型和数据库,对融资活动参与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信用评级,运用授信、物流资质考评以及关联客户相互监管等管理方法,将传统的静态评估转换为动态评估;第二,要构建一整套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上述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临界值时必须发出预警,减少意外并维系资金周转的连续性,提升资金运作的弹性,确保目标供应链平滑稳定的运行;第三,完善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借助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记录、获取更多借款人过往信用记录,加强银行间、银企间的信息共享。

2、核心企业层面

汽车制造厂商作为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金融中承担着担保和回购的责任。因此,汽车制造厂商应当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以便及时分析预测该政策会对汽车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在制定计划、组织生产时能够针对性地作出有效调整,避免由于政策调整所引起的库存价值下降、变现困难所带来的损失。

3、中小企业层面

经销商以及零部件供应商应当积极构建稳定的真实供应链交易关系,并力求获得核心企业的帮助,借以提升自身信用水平。同时,应当注重自身交易记录和信用记录的建设,使自身始终保持良好的信用水平。除此之外,经销商以及零部件供应商应积极推动电子化信息平台在融资环节中的应用。通过平台,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可以共享到下游经销商的销售市场信息,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并以此为导向组织生产。同样,下游经销商也能够及时了解上游供应商的库存情况、生产能力以及相应的配送信息,从而合理地安排自身库存量,减少因为库存储备不当引起的市场风险。同时,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促进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信任度,构建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降低恶意违约的概率,进而有效地防范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发生。

4、物流监管企业层面

第一,物流监管企业应注重质押监管业务合同的谈判、签署、回收和存档,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第二,应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了解质押物的市场状况、价格变动趋势、产业产品的升级等情况,为准确判断质押物的市场价值、防范市场风险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三,物流企业应对质押监管业务流程、操作标准等作出详细规定,严防操作失误。除了上述三点,物流企业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转移风险。如要求货主为货物购买保险,规避货损风险,或要求金融机构负责质押物的评估和选择,规避价值评估不合理造成的损失。

5、宏观层面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方兴未艾,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法律缺失或者相关法律法规矛盾的情况。有鉴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现实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弥补法律空白,并及时修订、更新原有法律法规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为供应链金融过程中的纠纷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和解决机制。

六、结论

汽车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无论是汽车制造厂商,还是经销商、零部件供应商,又或是金融机构和物流监管企业都在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增强了各自的竞争实力,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实现了多方共赢。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兴起不久,在流程设计和实际操作方面尚不成熟,因此供应链金融的参与各方都应当注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只有不断地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方案才会更加完善,才能更好地为汽车产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斯瑶:供应链金融在汽车经销商融资信贷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2010(6).

[2] 杨磊、谭新康、陈冲:汽车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研究[J].物流科技,2012(7).

篇6

Abstract: 2014 is regarded as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s first year of an era,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electricity, the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 leaded by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the basis of illustrating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 leaded by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 and then integrated BSC model, SCORE model, KPI model and LS model to build a index system, and study the method abou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the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 Finally, make a case analysis.

Key words: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 logistics enterprise; index system; gray system

2014年是在线供应链金融元年,2014年6月首届在线供应链金融推进大会在北京召开,梳理在线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其特征,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线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结合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突破传统模式,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的结果。纵观在线供应链金融的主导者,既可以是银行,也可以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还可以是物流企业或第三方交易平台,但无论谁主导,物流企业均处于沟通各关联方的中间点。随着诸多物流企业加快电商化步伐,通过提供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深化与供应链中各类企业合作,促进自身价值链增值。在此背景下,如何衡量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则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可见研究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

1.1 在线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金融业涉入物流、供应链领域出现的,供应链金融是物流发展到供应链阶段以后物流金融的高级形式[1]。Hofmann指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供应链管理与金融的交集,供应链金融让供应链中多个组织通过计划、指导和控制相互间的资金流来共同创造价值[2]。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深发展银行(2007)在实践基础上定义供应链金融是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信用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它结算、理财等整合金融服务[3]。李明锐(2007)指出第三方平台下的供应链金融是完善供应链融资的较好渠道[4]。吴义爽(2009)从博弈论的角度对阿里巴巴的“网络联保”信贷模式进行分析[5]。李卫姣和马汉武(2011)将B2B电子商务内嵌入供应链融资模式,提出基于B2B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6]。何娟和沈迎红(2012)在比较传统供应链金融和交易型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方式和融资模式后,将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拓展到现货电子交易平台,提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云仓”[7]。郭菊娥(2014)通过分析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演进与风险要素,研究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分类、演进路径、融资模式以及相关银行风险识别等[8]。

在线供应链金融是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等相关企业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为供应链上所有成员提供实时的融资、避险、支付结算等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2014年首届在线供应链金融推进大会总结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八个主要创新特征:架构拓展;在线互联、信息分享;线上线下一体化;风险可控;在线实时操作;按需金融;资金高效,按日计息;合作共赢、产融共利[9]。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相比,在线供应链金融的信息沟通更高效、管理过程更精准、金融风险更可控。与传统的物流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相比,在线供应链金融可授信的范围更广,不再局限于大企业,且动态质押的补仓过程更及时和透明。

可见,国内研究在线供应链金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涉及模式、特点、作用等方面的探索,尚未涉及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本文以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为切入点,研究其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以期为这种全新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在现实推广运用提供帮助。

1.2 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2010年,中国储运成立中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联合清华大学开展“钢铁全程电子商务及其供应链融资服务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的研究。2012年,淮矿物流率先提出“平台+基地”全流程管理下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随后收购斯迪尔电子商务平台,开启电商化模式。2013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富春集团、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启动“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组建“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标是打造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物流大平台。2013年底,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易运通”电子商务平台,为交易方、物流商、融资方提供在线融资、线上交易、线下物流电子支付等服务,力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内物流企业在线供应链金融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要为供应链上所有成员提供实时的融资、避险、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不仅要提升平台构建水平,加强与相关方合作,而且要准确地掌握在线供应链金融运营的绩效水平。闫俊宏(2007)基于物流企业视角将供应链金融划分为三种模式:存货质押模式、应收账款模式和预付账款模式[10];徐学锋和夏建新(2010)指出供应链金融在实践发展中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另一种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通过物流企业介入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融通仓融资模式[11],其中第二种模式关注点由核心企业转变为评估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

在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动态质押模式中,融资企业通过物流企业在线平台上提供的电子仓单,向在线平台的合作银行申请融资。在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模式中,债权企业、债务企业、银行在物流企业提供的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上签订合同,并以合同约定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在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全程动态监管下,为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线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中的物流企业通过电商化,改变银行直接授信融资企业的方式,银行通过在线平台间接授信,从而可以更有效进行信用捆绑、信息共享、风险控制。在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预付账款模式中,通过共享在线平台信息,使得供应链上的各参与方信息更加透明,使得融资过程更加便捷。在线供应链金融在货物流通过程中,货物所有权并非银行所有,而是属于在线平台,银行授信方式不再是一对一单独授信,而是通过在线平台提供的信用名单择优选择,有利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良性竞争和信用体系构建。

2 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在线平台是在线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要素,对在线平台的主导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有助于在线平台中整个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的高效运转。本文尝试对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评价方法进行探讨。

2.1 指标体系构建。目前,与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相关的模型主要是基于战略的平衡计分卡模型(BSC)、基于流程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基于责任的关键绩效指标模型(KPI)和物流积分卡模型(LS)[12]。其中,平衡计分卡模型(BSC)于1992年由Kaplan和Norton提出,模型指标主要包括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和学习维度。平衡计分卡强调四个维度的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滞后指标和超前指标的平衡以及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的平衡[13]。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于1996年由美国供应链委员会提出,模型将供应链流程分为三个层级:顶级(计划、采购、生产、配送、退货/回流)、配置级和流程单元级[13]。供应链研究权威机构PRTM在SCOR 模型中提出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成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现金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资产周转[14];同时Mercer 管理咨询公司建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的评价采用如下指标:准时运输、准时交货、运输精确性、订货完成率、项目完成率、库存精确率、毁损率[15]。基于责任的关键绩效指标模型(KPI),Lummus等提出的指标(KPI)主要包括供应、转换、交运、需求管理,且对每个指标设置理想值、目标值和当前值[16]。物流计分卡(LS)由国际物流资源公司开发,模型推荐使用一套集成的物流绩效指标体系,包括财务维度、生产率维度、质量维度和循环时间维度等。

为了使指标能全面地涵盖评价对象,本文对上述四种评价模型的指标进行取长补短整合,从供应链全局范围选取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评价指标,构建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物流企业运作能力。物流企业运作能力是衡量企业最基本的业务能力,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其中,财务维度设置六个子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顾客维度设置三个子指标:客户信任度、客户粘度、客户获得率;内部业务流程维度设置五个子指标:计划、采购、生产、配送、退货/回流;学习维度设置三个子指标:员工流动率、员工培训率、员工生产效率。

(2)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是指整合、建立与重构供应链上内外部竞争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17]。借助林?j(2010)认为供应链的动态能力由产品创新能力、重构与转变能力、学习与吸收能力三个关键能力要素构

成[18],产品创新能力设置四个子指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载体建设能力、创新环境保障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19],重构与转变能力设置三个子指标: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响应时间、供应链柔性。学习与吸收能力设置三个子指标:员工意见采纳程度、员工培训率、企业文化强度。

(3)在线平台运作能力。在线平台是在线供应链金融运作的核心所在,考虑将服务、技术、内容、任务流程、外观作为一级指标[20]。服务设置及时性、在线帮助、客户反馈、售后服务四个子指标;技术设置加载速度、链接准确度、搜索速度、交易安全四个子指标;内容设置实时更新、导航清楚、分类明确三个子指标;任务流程设置操作步骤简洁、统计核算准确两个子指标;外观设置界面美观、布局合理两个子指标。

(4)金融运作能力。金融运作能力主要包括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两方面内容。交易效率设置融资成本和未来现金流净现值两个子指标;配置效率设置投资机会和行业经济增加值两个子指标。

综上所述,构建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评价方法设计。灰色系统理论由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提出,目前形成了灰色关联分析、GM模型、灰过程理论体系,是一种研究少数据、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21]。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和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和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22]。李金海(2008)指出灰色评价方法具有评价多角度化,动态静态结合、评价重点突出,预测能力强等优点[23]。鉴于构建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包含很多模糊性和信息不完全性的因素,本文选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各指标的相关度进行排序,并在此基础上对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1)建立目标特征值矩阵。设同一物流企业在m个期间的某一层面有n项评价指标或因素,建立m×n阶目标特征值矩阵。矩阵中的X■k表示物流企业第i个时期的第k项指标值。

X=■

(2)规范化处理。指标一般包括三种类型:效益型指标(值越大效用越好)、成本型指标(值越小效用越好)、适中指标(值越接近于某一固定值效用越好)[21]。为了方便不同类型指标之间的比较,必须对这些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U■为最接近指标最优值的实际值。

效益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X■k=■

成本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X■k=■

适中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X■k=1-■

(3)确定指标权重。这一步骤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常用的赋权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

(4)计算灰关联度。首先,求出各比较系列X■k与参考系列X■k的绝对差,找出各系列绝对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其次,选取灰色关联分辨系数P值。P为常数,其作用在于调整比较环境,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间,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取P

=0.5。再次,计算各样本的关联系数ζk和关联度r■。wk为第k项某指标在n项该指标中所占的比重。

ζk=■ (1)

r■=∑wk×ζk (2)

最后,进行灰关联度分析。将求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进行排列,关联度越大则表明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之间关系越密切,该层面绩效状况就越好[23]。

3 案例分析

C公司是全国性大型现代综合物流企业,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1997年挂牌上市,2010年开始引入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本文以反映物流企业运作能力的财务指标为例,选取C公司2008~2013年6年的年报数据S■~S■,说明如何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该物流企业不同期间财务层面的综合状况。

(1)建立目标特征值矩阵。根据上面构建的指标体系,选取主营业务收入X■、净利润X■、净资产收益率X■、总资产收益率X■、净利润增长率X■、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构建6×6阶矩阵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X=■

该矩阵比较数列分别为:

X■=■

X■=■

X■=■

X■=■

X■=■

X■=■

上述为效益型指标,因此参考数列为:

X■=■。

(2)规范化处理。选用效益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如表3所示。

(3)确定财务指标权重。依据物流上市公司相关经验数据以及专家意见,赋予6项财务指标权重值分别为0.1、0.1、0.2、0.15、0.2、0.25。wk为第k项财务指标在n项财务指标中所占的比重,反映该项财务指标使用者的重要程度[24]。

(4)计算灰关联度。首先,求出无量纲化后比较系列与参考系列的绝对差,如表4所示。绝对差最大值为1,最小值0,ΔX■k=X■k-X■k。其次,选取灰色关联分辨系数的值P=0.5。再次,利用公式(1)计算出各灰色关联系数的值,接着由公式(2)计算各指标关联度,如表5所示。最后,对C公司2008~2013年度财务层面综合状况进行排名,如表6所示。

可见,C公司在2010年引入在线供应链金融后,财务方面具有明显的正效应,2011年的财务状况从绝对数和相对数方面都有明显提升,随后2012年和2013年增速逐渐平稳。

篇7

关 键 词:供应链融资;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2-0018-03

供应链融资是指在供应链产业的供、产、销活动中,金融机构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一种融资模式。利用供应链融资模式,可以将银行信用和资金注入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以此提升供应链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还可为中小微企业开辟一条新的融资渠道。

一、河北省供应链融资基本情况

(一)河北省供应链融资规模

近年来,河北省银行系统以支持经济发展为中心,依托产业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针对河北省钢铁、化工、制造、纺织、粮油加工等产业链条完整、上下游企业联系紧密的情况,河北省银行系统紧密结合国家产业、环保和信贷政策,积极筛选、培育相关产业的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中小企业,研究制定供应链融资模式,优化产品组合,创新融资担保方式,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根据对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调查,截至2012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开办各类供应链融资产品47项。2012年上半年,中小微企业通过供应链及相关融资模式获得贷款1263亿元。

(二)河北省供应链融资的主要产品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通过与庞大集团、隆基泰和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合作,建立了“龙头企业+附属中小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融资模式,2011年末,产业链融资余额13.3亿元。同时,通过“四台一会”模式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工商银行河北省分行以114个国内贸易融资核心企业和优质项目供应链、120个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网上商品交易市场为三大重点,在汽车、钢铁、石化、粮油等产业链推出了“网贷通”、“置业通”、“互助通”、“粮贷通”等供应链融资产品,形成了品种丰富的小企业融资“超市”,2011年末,仅小企业“网贷通”贷款余额就达96.2亿元。

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推出了“中银信贷工厂”服务模式,围绕辛集皮革、永年标准件、安国中药材、石家庄北国商城商圈、白沟箱包等16个国内知名的特色商圈和经济产业集群, 开办了系列供应链融资产品。其中,“银商通达”、“货贷通宝”、“应收通宝”、“ 羊绒通宝”产品为800多家小企业融资18.2亿元。

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实施“信贷工厂”标准化运营,推出10大类供应链融资产品,涵盖了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如针对上游企业的应收账款特点推出了“账易融”产品,已为200余家小企业融资10亿元。针对下游企业的预付货款特点推出了“货易通”产品,为87家小企业累计融资8亿元。

浦发银行石家庄分行以工业园区、流通市场、供应链为重点推出了“银元宝”、“银通宝”、银链宝”的“吉祥三宝”融资产品,2012年1季度小企业贷款新增12.5亿元。

中信银行石家庄分行围绕“一链两圈三集群”即供应链上下游、商贸制造业集聚圈以及市场、商会、园区集群,推出了组合贷、联保贷、订单贷、市场贷、商会贷、园区贷、货权贷等10类小企业“成长贷”产品,支持中小企业513户,贷款余额91.2亿元。

民生银行石家庄分行推出了易捷贷、循环贷、组合贷、联保贷、动产贷、中小企业e管家、订单贷等10类“商贷通”产品。2012年3月末,“商贷通”贷款余额68亿元。

招商银行石家庄分行围绕河北钢铁集团、冀中能源集团、开滦集团开展了“1+N”贸易金融业务。

(三)河北省供应链融资的主要效果

供应链融资通过对完整产业链条或部分节点给予金融支持,不仅有利于增强核心企业及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更有助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并能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稳定结算性存款,收到了一项创新三方受益的显著成效。

1. 核心企业全面受益。对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融资方式扩大了核心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可使企业从供应链整体增值的部分直接获利,实现“零成本融资”甚至“负成本融资”,同时还可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近两年来,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与河北钢铁集团、冀东发展集团分别签署了总额为300亿元、100亿元的《供应链金融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利用多元化、国际化业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在金融机构有针对性的支持下,河北钢铁集团2011年粗钢产量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二,连续三年跻身世界500强。 冀东发展集团已拥有51家控股子公司、2家分公司、4家合营公司,水泥年产能1亿吨,综合竞争实力走在行业前列。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与廊坊新奥集团签署“银企战略合作协议”,给予新奥清洁能源战略项目100亿元以上的金融业务支持,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及创新的供应链融资、节能减排融资、并购贷款等。新奥集团目前总资产已超过400亿元人民币, 机构分布在国内100多座城市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三河汇福粮油集团也是一家有潜力的龙头企业,河北省内多家金融机构为其进行供应链融资,金额累计达50多亿元。目前,汇福粮油集团已发展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具有全国最大的现代粮食物流,年中转能力达1200万吨。

2. 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支持。 供应链融资项目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一个稳定且成本合理的融资渠道,密切了其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有助于企业得到全方位的银行服务,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如,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就是通过供应链融资模式, 来探索与中小企业的金融合作,破解“三农”融资难题。该行在承德市滦平县,通过“龙头企业+政府合作机构+农民促进会+养殖农户” 的新模式,向滦平华都肉鸡公司发放项目贷款3亿元,同时发放农户贷款1.7亿元, 直接帮助2.73万人口脱贫,带动10万贫困人口增收, 解决了该县的贫困问题,推进了当地屠宰、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完整产业链的形成。 农业银行廊坊市分行以富沃德实业有限公司为核心,通过“融易达”产品,为其36家上下游企业解决了流动资金问题。 廊坊市农村信用社出台了小企业联保、应收账款质押、货物及货权质押等管理办法,2011年支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86家,累计发放供应链融资贷款17.2亿元。其中为核心企业贷款1.9亿元、上下游企业贷款15.3亿元。

3. 增加银行业务新渠道。 供应链融资为银行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业务渠道, 也增加了银行的利润。具体表现在:(1)突破资本约束。商业银行在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 对整个供应链中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调整客户结构, 分散客户风险,使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有利于突破资本约束的限制。(2)优化业务结构。银行根据企业交易行为设计产品营销方案,通过掌握供应链信息,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并通过营销活动带动存款、结算和新兴业务的发展,改良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3)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达到银行与供应链系统成员的多方共赢。如建设银行廊坊市分行2009~2011年,开办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分支机构分别为4家、8家和9家,开办机构近3年,利润总额分别为0.7亿元、2.6亿元、4.4亿元。

二、河北省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完整成熟产业链条少。实施供应链融资,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型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以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从而获得银行贷款。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是处于某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并以大型企业为交易对手,具有稳定、真实的贸易背景,才能通过供应链模式获得融资。但由于河北省产业集群多以自发形成为主,且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产业链条还不成熟。目前,供应链融资仅限于前述钢铁、化工、制造、纺织、粮油加工等几个传统行业,比较有限。即便在有些完整的产业链内,多数企业对于供应链融资方式认识不足,对供应链内的核心企业归属感不强,加之,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缺乏制度化的约束手段,链内成员之间处于一种松散状态,供应链融资体系还不成熟。

2. 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信息技术、流程设计、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存在局限性。(1)产品和技术上存在局限性。供应链融资方式属于贸易融资,大多数贸易融资集中于信用证下业务,其他品种很少,而且金融产品多是针对供应链单一节点,整体方案较少。同时,商业银行技术支持相对薄弱,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滞后,供应链融资中信息技术含量偏低,如有些银行在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还需要人工确认,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供应链融资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2)业务流程亟待改善。按照一般的信贷业务流程处理供应链融资,每一笔业务都要逐级上报,每一层级有几个部门审查,有的还需要信贷委员会集体审议后签批,环节多、链条长,不能适应供应链融资业务频率高、时效性强的特点。(3)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控制体系尚不完善。从各商业银行机构设置看,大部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并未单设部门,不便发挥营销优势,而且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3. 配套信用体系、评估体系等不完善。(1)信用体系不够完备。由于银行与供应链上多数的中小企业之前没有业务往来,而且供应链上的很多企业相互之间也存在类似问题,因此,银行很难得到可靠的信用保证,不便于银行做出正确、及时的信贷决策。(2)流动资产评估体系不够完善。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重要参与者,负责监管在途货物、存货等抵押物品。由于流动资产易受到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或者市场需求变化会引起其价格变动,因此要对流动资产价值进行准确、权威评估。目前,对流动资产价值评估存在多种标准,难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也加大了银行贷款回收的难度。

三、推动供应链融资发展的措施建议

1. 营造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 发展供应链金融,涉及诚信体系、银行监管系统和金融电子系统等多方面的建设, 因此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 要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同时尽可能完善合同文本,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降低法律风险。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系统以及企业、个人信用登记制度。

2. 构建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服务网络平台,为供应链产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1)搭建公共金融服务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促使参与方对业务风险进行识别和有效管理,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2)建立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不同行业、产品的基础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 为供应链整体管理创造条件。(3)可借鉴、推广廊坊市研发的《廊坊市金融综合服务系统》。该系统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基础, 全面整合散落在税务、环保、缴费、行政监督等社会各部门的企业和个人信息, 数据采集范围为34大类796项指标。其具有信用档案、信息查询、报表分析、综合评价、信息、互动交流等10项功能,并据此每年筛选300户优秀企业给予政策扶持。目前,该系统已为2万多家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整合信息50多万条。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信贷变化与发展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全球经济金融出现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这为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但这同时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联动和蔓延。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金融事件、金融危机频频爆出,这些危机的暴发不仅对全球金融业而且对全球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给全球敲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警钟。就国内的环境而言:

一是我国经济近年来持续快速的增长。多年来GDP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人均储蓄存款和外汇储备处于世界前列,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信贷的支持,反过来经济的良好增长又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经营条件。

二是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机构体系。据银监会年报统计资料,我国目前共有法人金融机构近2万家,营业网点18万多个,从业人员270多万人,金融机构种类齐全银行林立。金融机构体系的健全为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但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风险。

三是我国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商业银行面临金融脱媒的竞争压力。一方面资金短缺的借款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降低。另一方面资金宽余的居民个人投资渠道多元化,使储蓄存款大量分流,金融脱媒的出现加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压力。

四是我国银行业不断地加大对外开放。一方面打开国门迎接客人,另一方面国内银行走出国门。 据银监会统计至2006年底,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外2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7家分行、31家附属机构和12家代表处。至2008年6月末,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6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27家外商独资银行,另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116家分行。金融机构的增加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加大了金融业的监管难度,同时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蔓延。

五是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一套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票据法、物权法、反洗钱法等金融法律为核心,以金融行政法规、金融规章和金融规范性文件相配套,多层次、全方位的日臻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在保障我国金融体系运行安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新经营环境下银行信贷的重大变化及取得的成果

(一)对贷款规模管理的信贷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我国信贷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变化的主线为:从1953年―1978年期间实行“统存统贷”“差额包干”的管理体制,到1994年实行贷款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再到1998年1月1日起取消贷款限额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变化的主线是对银行信贷总量的控制由直接控制为主逐渐的转变为以间接控制为主。具体表现为:

一是计划指导;二是间接调控,人民银行近年反复多次综合采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间接调控银行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三是实行比例管理,用存贷款比率不得超过75%,自有资本充足率≥8%,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比率不应高于10%,集团客户最高授信度比率不超过资本净额的15%等比率指标来限制贷款规模。

(二)贷款五级分类法全面替代四级分类法,对贷款质量的考核更加科学

1998年以前我国实行贷款四级分类法,1998年-2004年四级五级分类法同时使用。至2004年1月1日起银监会要求除城乡信用社外各商业银行完全采用贷款五级分类法。五级分类法的采用使银行对贷款风险的识别更科学、更超前,便于银行对贷款的风险管理;另外银行可根据五级分类的结果提取不同比率的贷款专项准备金,使银行提留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贷款拨备覆盖率明显大幅提高。

(三)对贷款利率实行了市场化改革,银行自主贷款定价权增加

1987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基本上是官定利率,即以人民银行确定的贷款利率为准,商业银行基本上无利率的决定权。但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贷款利率逐渐走向市场化。至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仍实行上下限管理,上限为基准利率的2.3倍,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至此,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已经基本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的阶段。

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权,商业银行可根据基准利率的高低、筹资的资金成本、风险程度、期限长短、信用等级、信贷资金供求状况、银行业竞争程度等来确定客户的贷款利率水平,能自主采用多种灵活的贷款的定价方式,同时使贷款利率能更好地覆盖风险溢价。当然贷款利率市场化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四)商业银行逐渐的建立和完善有多种信贷管理制度和方法

在贷款管理责任制方面,更加专业化、责任明确化、岗位相互制衡化。建立有多种贷款责任制,如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有:审贷分离制;分级审批制;授权、授信管理制;统一授信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使贷款审批的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保障;提高贷款审批的效率;强化责任约束;各岗位在贷款风险管理上可相互制衡。

为防范信用风险,维护金融业的稳定,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地规范和建立有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方法,逐渐地建立起了借款人信用登记、信用评估、信用风险预警、信用风险管理及信用风险规避等多项制度。 这些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建立大大地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五)在贷款业务经营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是贷款期限结构呈现中长期贷款占比增加,短期贷款占比减少的趋势,近年人民币中长期贷款由2003年9月末占比34%,2004年初的占比40.16%提高到2007年8月的48.30%,而短期贷款占比相对下降。

二是在贷款种类结构中,消费信贷占贷款总额的比率明显增加,自1997到2007年9月,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从172亿元增至30915.96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也由0.3%上升到11%左右,目前占比仍在10%以上。

三是在贷款投向、投量结构方面,商业银行现越来越注重贯彻政府的宏观意图,研究国家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相衔接,突出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居民消费、节能环保企业、助学贷款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近年特别是对农业及中小企业的贷款投量明显增多。

四是贷款的发放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贷款方式以信用贷款、银行单独贷款为主,现逐渐以担保贷款为主且还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变化:①银团贷款逐渐成为大数额贷款的发放形式。②票据贴现融资成为中小企业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票据贴现融资占贷款融资的比率逐年提高。③中小企业贷款还出现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它不仅能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促进了整个供应链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能保证信贷资金的流动与安全。

(六)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比例大幅双下降

近年来在多方的努力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逐年双下降。

从上表可看出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从2001年的1.7万多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4208.2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从22%以上下降到2.81%左右。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从2004年的1425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700多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从4.94下降为1.51%,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及比率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和商业银行在1999年时对不良贷款大量的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有关,同时也和商业银行自身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外部进行严密监管等分不开。

(七)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抵补能力明显增强

主要表现为:一是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自《巴塞尔协议》颁布以来,我国采用了发行特种国债、不良贷款剥离、外汇储备注资、发行次级债券、股改等多种方式多次补充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特别是补充四大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使自有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加,资本结构也更加合理。至2008年6月我国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充足率达标家数已由2003年末的8家升至175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比由2003年末的 0.6%升至84.2%。至2008年9月末,中国工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行、交通银行自有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13.9%、12.1%、13.8%。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0.5%,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3%。自有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极大的增强了商业银行自身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

二是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据银监会2009年3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市的四家国有银行2008年三季度,拨备覆盖率在110%-120%左右,股份制商业银行2008年末达到了169%,城市商业银行也达到114%。拨备率的大幅提高也为商业银行自身抵御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条件。

三、新经营环境下银行信贷的发展策略

1.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入

近年来我国对产业结构进行大量的升及换代的调整,银行信贷应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实行“有保有压,扶优限劣”的信贷政策。由此关键的是应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政策的研究,密切关注产业政策走势,及时调整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应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进一步增加消费信贷的发放,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限制对高排放、高污染及产能过剩的行业发放贷款。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客户数据资料的采集建设

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整个监管框架来看,对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衡量和管理,要建立在大量数据基础上,数据是内部评级体系的生命线。就内部评级初级法而言,要收集和保存客户至少5年的经营管理、财务数据和违约纪录,而对于高级法,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要求。由此要注重采集反映客户自身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与客户内部评级相关的宏观信息等。

3.持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它涉及较多领域。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及法制环境水平等。它需要银行、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净化金融生态环节中要加强全民的诚信教育,同时应制定严格的惩罚性制度,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及个人进行必要的惩戒。另也要加快信用信息采集数据共享的建设,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使失信人无处可逃,处处受约束。让失信的人记住:也许你失信后你付出的成本比你获得的收益大无数倍。

4.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内控、监管机制

银行信贷风险既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银行自身内控制度的不完善。近年商业银行大案要案屡禁不止,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违规风险频频出现,说明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还存在一些漏洞。商业银行应从组织机构的设置、决策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控制、业务流程、会计制度、授权授信审批、合规合法性等方面来加强内部控制。同时也应不断的加大和完善人民银行、银监会、银行业协会等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管。

5.不断创新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步金融创新的历史,其金融创新表现在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等方面。就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务创新而言,负债业务创新多而资产业务创新少,引进型的创新多而自主型的创新少。就信贷业务可进一步深化票据贴现业务、并购贷款、贷款证券化、银团贷款、消费信贷、保理贷款业务和理财相关的金融业务及服务的创新等。另也需对贷款的风险管理方法、贷款定价、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等方法进一步的改进创新。建议给商业银行自身更多的自主创新权,让商业银行为客户量身定做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 江其务 周好文.银行信贷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李成 天荣.利率市场化选择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的实证.金融理论与实际[J].2008(8)

[3] 中国人民银行网.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2年―2009年各期

[4] 崔文芳.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新途径―供应链金融[J].中国市场[J].2008(6)

[5] 中国银监会网站:cbrc.省略 2009年3月

篇9

关键词:冷链物流;物流金融;物流金融模式;风险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编号:7150207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编号:14YJC630120)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冷链物流领域的物流金融模式分析及风险管理研究――以南京中小物流企业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1日

一、冷链物流与物流金融的定义

(一)冷链物流的定义。冷链物流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二)物流金融的含义。物流金融是指在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实现商品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的融资经营活动,最终实现物流业与金融业融合化发展的状态。

二、冷链物流实施物流金融现状分析

(一)冷链物流市场前景。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和改革开放攻坚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冷链物流市场正从基础物流服务模式向物流增值服务模式转变。越来越多的冷链物流领头企业正打算尝试并且超越这个阶段,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的整合,向着综合性冷链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方向发展。这几年冷链物流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市场前景广阔,物流金融需求旺盛。

(二)冷链物流金融现状分析

1、规章制度的基本完善。目前,冷链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制度环境越来越完善,法律的支持和政策的允许也促使冷链物流业务的迅速开展,国家法律政策的认可和支持使其体系构建不断发展和完善。

2、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基本完成。我国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冷链物流体系已初步成型,并日益成熟和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已悄然形成。我国冷链物流企业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在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化方面已初步完成了基础业务系统的建设。

3、业务需求潜力大。我国生鲜产品不仅产量巨大,而且人均消费量每年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因此,在此基础上,我国生鲜产品产量仍保持快速增加的态势。

综上,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市场前景光明,在冷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潜在的发展市场不容小觑。

三、冷链物流金融业务开展模式

(一)物流金融传统业务模式。物流金融主要运作模式为资产流通模式、资本流通模式、综合运作模式,主要产品有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反向担保、保兑仓等多种产品和金融机构合作模式。金融机构对冷链物流企业的融资主要表现在信用贷款、仓单质押、贴现、融资租赁、有价证券的交易和担保业务中。

(二)针对冷链物流金融的创新业务模式

1、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模式。对于冷链供应链物流企业来说,其产品对低温环境要求较高。与普通物流企业相比,冷链物流企业的建设成本更大,需要更高的运营成本。所以,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多种抵押担保方式,积极支持优质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表1)

2、基于冷链物流行业协会参与下的物流金融模式。中小企业冷链物流金融的风险在于其业务基础是分散的个人信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协会将分散的会员以组织的形式动态地联系在一起,规范化管理。在“团购模式”的形势下,将分散的个人信誉转化为集体信用,并设立担保基金,可以集中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担保授信额度,具体操作如图1所示。(图1)

3、基于冷链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1)供应链金融的贴现模式。作为供应链环节的关键,核心企业在与上下游企业的经济谈判中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中小型冷链物流企业可通过与核心企业业务往来将其提供的商业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并将其产品作为质押交移到银行指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该模式的简要流程如图2所示;(2)供应链金融的保兑仓模式。中小冷链物流企业向银行申请采购融资,由银行向核心企业支付集中采购贷款。核心企业将货物作为质押送交银行指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仓储并监管。中小冷链物流企业在规定日期内根据提货向银行分期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而银行根据收到的还款额指示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向中小冷链物流企业发货。该模式的简要流程如图3所示。(图2、图3)

4、基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物流金融模式。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作为中介服务商,为供应链中各方提供货物加工、运输、仓储、配送的服务,拥有大量稳定的客户群体,同时可以深入供应链的每一环节,能够替代核心企业成为银行对冷链供应链的控制节点。该模式为银行对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对和其长期合作的中小冷链物流企业提供快捷灵活的融资服务,并对其融资进行担保,其以客户质押的货物作为反担保。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直接监管质押贷款业务,商业银行不参与该质押贷款的资质审核。简要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图4)

四、冷链物流金融服务风险分析及应对建议

(一)冷链物流金融服务风险分析

1、法律环境风险。由于冷链金融业务牵扯到各方主体,质押物在流动时容易产生所有权纠纷,而且我国冷链物流金融尚且处在发展的阶段,缺乏可以依据的指导性法律文件。

2、信用风险。中小型冷链物流企业有可能会在质押过程中使用不合法的产品或质量比较差的产品代替优质产品;而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赢得金融机构的资金,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资金风险。

3、质押物风险。质押物的风险来源,一种是质押物的特殊性,冷链物流企业的质押物都是生鲜产品,不易储存;二是监管机构即第三方冷链物流机构保管不善。

4、技术风险。在冷链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信息网络技术落后,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造成质押物数量和质量不匹配。

(二)冷链物流金融风险应对策略

1、加强信息化管理。冷链物流金融服务开展后,需要对客户价值识别、个性化服务需求等有较高的要求,这些变化迫使银行金融机构收集和掌握大量信息来保证决策的可信度。因此,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来有效地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是必不可少的。

2、拓展冷链物流金融融资渠道。银行可以通过资产重组、资产并购、IPO等方式扩大其市场规模。通过建立风险损失补偿基金和对资金的整合,冷链物流金融运营商可以对中小冷链物流业务中发生的风险承担赔偿责任。

3、完善政策法律法规。由于冷链物流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参与冷链物流金融的各方主体会变得越来越多,当事人的利益诉求也会变得复杂多样,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理清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4、加强人才培养。影响冷链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人才的培养,只有不断地吸引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从整体上规范和创新冷链物流金融业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志文.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金融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36.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资金约束;系统动力学;成长上限基模;供应链金融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018-03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基于数据挖掘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赣教技字[2007]118);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证券市场分形几何特性研究”(项目编号:0611082)。

[作者简介]谢江林,南昌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系统动力学;

何宜庆,南昌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与企业运营管理;

(江西 南昌 330031)

何耀光,江西省信息中心综合部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江西 南昌 330046)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围绕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所展开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的活动[1]。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供应链在物流管理、信息流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资金流的管理上却一直没有取得大的进展。近年来,在供应链实践的推动下,供应链资金流管理的作用正逐渐受到重视,由供应链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而导致的供应链资金约束问题,也正备受人们关注。罗齐等[2]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推动质押贷款的融通仓模式,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从而将资金有效融入供应链体系之中。此后,应雯等[3]在比较了资金约束对供应链绩效影响后,以供应链中单个节点企业为例,同样引进了融通仓运作模式,作为解决系统资金约束的可行方案。本文将供应链看作是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通过系统思考建立供应链资金约束成长上限基模,从资金链角度分析供应链系统成长的制约因素,并针对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运营资本管理模式,引进供应链金融作为基模的杠杆解,以消除资金约束给供应链系统带来的成长限制。

二、供应链系统成员要素及其资金约束

1.供应链系统成员要素。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其中一般有一个核心企业,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生产、分销、零售等),以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4][5]。供应链系统成员要素是指供应链上各参与实体,成员要素的多少由产品的特性、原材料获得的难易程度、销售方式以及服务形式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一般包括供应商、制造商、核心企业、分销商以及零售商,图1给出了典型的制造业供应链系统结构模型[6]:

按照供应链物流的方向自左向右各成员又可称为供应链的上游企业、核心企业以及下游企业。依据我国2003年3月7日颁布的、由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的《中小企业暂行规定》对中小企业的定义,我国内地有近99%的企业为中小企业[7]。因此,在供应链系统成员要素中,除核心企业外,上、下游配套企业几乎均为中小企业。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又无可抵押的固定资产,难以向金融机构融资,决定了供应链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在资金实力上与核心企业存在明显差距。

2.供应链系统的资金约束。供应链系统的资金约束主要来自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间资金实力的差距。我国的供应链大都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结构,面对核心企业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信贷优惠,以及核心企业在价格、付款/交货方式、账期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的苛刻要求,中小企业极易产生资金不足的困境,导致供应链产生资金缺口。以图1的制造业供应链为例,资金缺口主要产生于发生应收账款、支付预付账款以及库存仓储期间,而且这些资金缺口在生产、服务经营周期中占据着较大的时间和区间比例。

(1)发生应收账款期间:主要发生在中小企业“卖出存货”与“收到现金”期间。这一期间付款企业往往存在一定的付款期限,加之核心企业常利用自己的强势核心地位,延迟甚至拖欠付款,导致中小企业资金不足。

(2)支付预付账款期间:主要发生在中小企业的预付账款期间。这一期间上游中间产品制造商,往往需要向供应商预付账款,才能获得企业持续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等;下游销售商,为争取优惠价格或应对销售季节,也需要预付大笔资金批量购入商品,如此给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采购带来巨大资金缺口。

(3)库存仓储期间:主要发生在中小企业“支付现金”与“卖出存货”期间。这一期间中小企业因为库存,销售波动等原因常常积压大量存货,占用大量流动资金,给企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

对供应链系统而言,如果这些资金缺口得不到解决,供应链将面临停滞甚至产生资金链断链的风险,从而使供应链失去竞争力。由此可见,供应链系统是一个资金约束的成长上限系统。对于成长上限系统,系统动力学成长上限基模分析方法,为消除成长限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三、系统动力学成长上限基模分析

1.系统动力学成长上限基模概念。系统动力学SD(System Dynamics)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以Jay Forrester教授为首的系统动力学小组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思想基础是系统的因果关系和系统结构,认为系统内的一切事物普遍存在因果关系,并利用因果关系图来刻画系统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果关系图包含正、负反馈环,正反馈环一旦开始作用就会不断扩大,产生更多同方向的运动,是增强环路,以“+”表示。而负反馈环总是朝着减少目标的方向操作,会一直自我修正,以“-”表示。

系统动力学中的成长上限基模是一种由正反馈环导致的成长模型。系统在快速的成长过程中,会加强增强环路,成长也变得更快。然而,系统成长过程总会碰到各种限制与瓶颈,这是由于系统的增强环路固然能产生快速的成长,却常在不知不觉中,启动抑制成长的调节环路即负反馈环开始运作,从而使系统的成长减缓、停顿、甚至下滑,这就叫做成长上限基模,成长上限基模在任何系统的许多子系统模型中都会发生。

2.供应链资金约束的成长上限基模。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大宗业务有助于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同样,竞争力的提升又促使供应链获得更多的大宗业务,这是一个正反馈环,这一正反馈环促使供应链系统不断获得成长。与此同时,供应链随着大宗业务的不断增加,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商品交易量也随之加大,导致这些配套企业在应收账款、支付预付账款以及库存资金的占用上不断增加,而这些企业又都是资金缺乏、难以融资的中小企业,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资金短缺的困境,导致供应链中资金链断链风险被加大,供应链竞争力也因此被削弱甚至丧失。这是三个负反馈回路,它的调节使供应链的成长出现停顿、下滑。如下图2描述了这一成长上限模型:

事实上,许多系统的成长之所以出现停止,并不是因为达到了真正的极限,只是调节环路开始运作而使成长出现减缓、停顿甚至下滑。对此,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认为一些小而专注的行动,如果用对地方,往往能够对系统产生持久的改善,并称之为“杠杆作用”,小而专注的行动则称之为“杠杆解”。处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出杠杆解的所在之处,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中,对如何找到基模杠杆解给出了明确的阐述:在这种情况下,杠杆解都在调节回路,而不是增强回路。此时,不要用力去推动成长回路,而应该削弱或除去限制的状态[7]。对于供应链资金约束成长上限基模,我们将以供应链金融作为系统的杠杆解,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给出相应的改造对策。

四、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改造对策

1.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金融机构针对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提供的一种全新的金融业务。该业务主要围绕供应链上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8]。这种融资模式跳出了单个企业的传统局限,使银行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与核心大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对于想要得到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只要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就获得了“某种资格认定”,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从而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针对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现金流缺口主要产生于发生应收账款、支付预付账款以及库存仓储期间,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分别设计了基于应收账款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基于预付账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以及基于存货的融通仓融资模式: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

(2)保兑仓融资模式。保兑仓业务是指在作为产业链核心大企业的生产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额度,并以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服务。

(3)融通仓融资模式。本文引进融通仓业务为中小企业设计供应链金融的存货融资服务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的基本原理是:生产经营企业先以其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作为质押物或反担保品存入第三方物流开设的融通仓,并据此获得银行的贷款。

2.供应链金融对策模型。供应链金融结合供应链的结构及特征,为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量身打造合适的金融产品。借助供应链金融,链上任何一个节点企业,都可以利用企业自身的上、下游交易关系所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库存仓储三个路径选择自己合适的金融产品进行融资,从而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图3是以供应链金融作为杠杆解给出的对策模型:

比较图2的供应链资金约束成长上限基模,我们看到由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及库存仓储资金占用导致供应链出现资金缺口,限制了供应链的成长;而对于图3的对策基模,我们在三个调节回路中引进了供应链金融作为杠杆解,这样供应链上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都可以利用供应链金融提供的融资服务,将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及库存仓储进行融资变现,从而将资金有效注入供应链中,融资难问题也不复存在。从图3可见,通过运用供应链金融,成长上限基模中的应收账款所产生的负反馈环转化为正反馈环,同样支付预付账款以及库存资金占用所对应的负反馈环也都转化成为正反馈环,系统成长性得到持久改善。在正反馈环的作用下,供应链的资金链断链风险被减弱或消除,供应链竞争力由此得到提升,这样又促使供应链获得更多的大宗业务。如此,供应链资金约束成长上限被打破,系统的成长将再度开始。

需要注意的是,多数系统在出现成长限制时,常常以相同的方式向前推动正反馈环来加速系统的发展,而且愈是向前推进,负反馈环的作用愈是强烈,到最后以至于不得不放弃原有目标,使成长出现逆转而大幅下滑。对于图2的成长上限基模也是如此,试图通过更多的大宗业务来增强系统的竞争力,促进系统成长,只会愈发加大供应链的资金缺口,使供应链面临更大的断链的风险。

五、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一些以强势企业为核心企业构造的产业供应链系统发展势头良好,但仍然无法应对由于供应链规模加大所带来的资金缺口。本文从资金流的角度,运用系统动力学思想、原理,研究如何对资金约束成长上限基模进行改造,为我国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我国产业供应链的发展并参与全球化竞争。

参考文献:

[1]黄祖庆.物流与供应链中的三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罗齐,朱道立,陈伯铭. 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 ]. 中国流通经济,2002,(2).

[3]应雯,仲文娜.融通仓模式在解决供应链资金约束问题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6,(11).

[4]张涛,孙林岩.供应链不确定性管理:技术与策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Swaminathan J M,Smith S F,Sadeh N M.Modeling sup-ply chain dynamics:a multi agent approach. Decision Science,1998,29(3):607-608.

[6][美]Joel D.Wisner,G.Keong等,著.朱梓齐,译.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