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数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对一数学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对一数学教育

篇1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电子书包;中小学;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3/15-0078-04

新课程改革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话题,这里的信息技术更多的是指数字媒体技术,从简单的投影、电视、交互电子白板到现今一对一数字化环境的创建,我们见证着技术与课堂的整合进而融合。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现今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试点项目,虽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教学平台,开发移动端的学习工具及应用,但具体实施效果参差不齐、喜忧参半。在配置了相应的软硬件设备、电子资源和工具后,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如何使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发挥其优势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因此,研究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环境下的具体应用模式是十分关键而且非常必要的。

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一对一(每个学生至少拥有一种计算设备)的概念出自关于无线和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际研讨会(WUMTE2002)和智能辅助系统的国际学术会(ITS2004)上专家所作的主题演讲。Papert教授指出,当每一个人都可以买得起一枝铅笔的时候,必然改变个人的学习方式,同样,当每个人自己都可以拥有只属于他个人的一本书而不是与他人分享的时候,这将再次改变个人的学习方式,与此同理,当每个人都拥有并能够经常使用属于他个人的计算设备时,学习方式将再次改变。[1]

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并存的热门术语是“电子书包”。目前,对于电子书包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电子书包是承载着学习资源的终端设备;电子书包是支持教与学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如电子教材、学习工具等;电子书包是支持学生课前、课中与课后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本研究认同第三种观点,该观点更能体现信息技术对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的支持作用。

国外对电子书包的叫法并不多,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这一术语较为成熟,而国内电子书包一词使用更为普遍。唐瑞指出,可以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看作是国外普遍对电子书包项目的另外一种称呼,因此,为更全面、系统地研究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应用情况,本研究中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和“电子书包”视为同一概念。[2]

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近几年,随着平板电脑的兴起和普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阶段开始尝试试点、不断推广并逐渐走向常态化,但探索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从目前全国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试点项目的实施手段来看,可以将试点项目分为三种。

(一)移动终端+APP应用+投影等

基于移动终端及其承载的APP应用来实现课堂教学中基本的活动,通过屏幕广播系统实现传送资源、广播屏幕内容等功能。在APP应用如此盛行的今天,更多的适合于学科教学的应用也不胜枚举,这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该种方式更加适合于课堂教学,如移动终端可用于承载教学内容(如iBooks),教师也可以通过某一具体学科应用来展示学习内容(如星图),学生借助工具(如思维导图)完成基于任务的创造活动等。教师和学生均可以通过投影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分享。

(二)移动终端+课堂交互系统+投影等

基于移动终端开发的课堂交互系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实时对话,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资源,课上通过课堂交互系统向学生分发试题或作业,学生作答结果可直接反馈到教师端,同时,系统对客观试题的作答结果进行初步的统计,教师可以根据整体作答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由此调整并确定后续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可以查看每个学生的作答情况,以发现学困生及其学习难点,有利于后期向不同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实现个别化教学。

以上两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范围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难以延伸到课外,而且教师占据着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以体现。

(三)移动终端+学习平台等

与前两种实施方式不同,有的试点项目从学习平台的角度入手。有了学习平台的支持,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如教师的讲义、作业等可以永久存储,非实时的互动交流也可以顺利完成,使得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尽管其对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功能优势明显,但对平台的功能丰富性、操作便捷性也提出了挑战。从一般的学习平台的功能来看,其主要具备课件播放、资源共享(上传与下载)、互动讨论、作业提交等功能。然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仍需要支持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其应该具备支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功能,如广播课件或学生作品、实时统计学生答题情况等。

目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的实施正逐渐从试点学校的试点班级的试点学科逐渐走向更大范围的融合,如更多科目、更多年级等等。在强有力的技术和平台支持下,如何充分发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并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是研究者需要关注的课题。

三、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的应用模式分析

本研究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角度以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试点项目实施的实践视角,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的应用模式进行分析。有研究者指出,当前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还没有相对完善。尽管有些研究者试图总结出一些模式,但是整体上是宽泛的、不完善的,欠缺可操作性的指导。[3]因此,本研究基于大量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及实际课例进行分析。对于目前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应用模式,可以按照学习发生的情境分为课内型、课内外互联型以及课外自主型三种。

(一)课内型

1.互动讲授型

教师保留其在传统课堂上的讲授、指导等角色,同时借助技术手段,如课堂交互系统,主导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和实施,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有限组成部分,该种模式称为互动讲授型。这种模式常见于识记、理解等低层次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讲授新的概念、定理等规定性知识。该种模式下,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掌控课堂节奏及进度,技术支持主要是用来帮助教师展示教学内容及与学生进行交互,是相对初级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

2.协作探究型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边缘参与者,起引导作用,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协作、探究活动,该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此种模式下,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学习资源以支持活动的开展,如: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利用APP应用或自制电子教材创设情境,学生进行基于任务的探究学习,丰富的媒体资源以及交互设计有效地支撑了学习活动的开展;在数学学习中,利用认知工具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延展教学内容,等等。在这种应用模式下,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更多地承担了前期的活动组织、技术支撑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等,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内外互联型

随着可汗学院的名声大噪,由此发展起来的学习模式“翻转课堂”也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翻转课堂”是通过学习平台来实现课堂内外互联的有效模式,该模式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等技术的支持,联通课前、课中及课后,扩展教与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范围。学生在课外通过技术支持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内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互动完成知识的深层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记录及时了解学生各阶段的学习表现。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扩大课堂容量和内容深度。[4]

(三)课外自主型

建立在强大学习平台等技术基础上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可以延伸到课外,学生的学习范围大大扩展,课外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此种模式下,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对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支持,如提供网络课程、学习工具、学习活动等学习资源。同时,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如通过提问或发消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另外,学生可以基于大量的资源,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非正式的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中实现常态化应用的建议和构想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基于移动终端、学习平台及网络资源而实施的,较之传统课堂教学,它的实施更加复杂,更需要如电子资源、学习工具及平台等技术方面的有效支持。从目前全国的试点项目开展情况看,项目推广情况并不乐观,其中最大的阻力来源于一线教师的额外工作量及教学实施能力方面,具体说来,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巨大困难主要有资源问题、平台功能问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现就以上各方面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构想,以助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应用实现常态化发展。

(一)建立丰富全面的资源库,适应多版本的教材需求

学习资源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尤其是课内外互联模式以及课外自主学习模式下,学习资源对学习活动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因此,为保证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中顺利进行并实现常态化,建立丰富全面的资源库是必须且迫切的。由于我国各地的教材版本数量较多且差异较大,为确保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全面开展,在制作学习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以满足其差异化需求,同时,要根据适用对象的特点,对媒体进行丰富的设计。在建立资源库时,要建立一套可靠的技术标准,一方面要实现对已有数字化资源的可重用,另一方面要支持多种学习平台对资源的无缝对接,实现学习资源的方便调用和持续使用。

(二)设计开发通用学习平台及学科个性化学习工具

学习平台可以支持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支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平台的诸多功能,如上传下载资源、答疑讨论等,有助于教师基于学习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并完成教学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基于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技术工具,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困难,为其搭建脚手架,如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梳理等。学习平台为教师教学或学生自学提供了基本的支持,想要丰富学习活动及降低学生学习困难,一些学科个性化的学习工具是迫切需要的,如物理学科中的虚拟实验工具、英语学科中的发音打分工具等。在建设学习平台时,要内嵌基本的学习工具,如:思维导图、点名、分组等,同时,要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设计学科个性化学习工具。

(三)重视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实验效果来看,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尤其是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础上的学科教学技能方面有所欠缺。目前,进行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大多数是依托于高校资源(尤其是教育技术相关专家)与技术公司开展。在部分试点学校,教师的教学设计多是借助教育技术专家或相关研究者的帮助完成,在项目开展的前期需要专家的引领,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一线教师应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否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常态化和持续性实施。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不断影响,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要对应有所提升,尤其是基于新兴技术的学科教学能力。因此,要充分认识并重视教师基于技术的教学技能培训,通过提升其信息技术素养及能力以实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长期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德怀,梁仁楷.1对1增强学习技术和即时互动反馈科技[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8-10.

[2] 唐瑞.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研究现状综述[J].中小学电教,2013,(9):11-14.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学教学;中学生;教师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教学手段日益盛行,它集声音、文字、数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开拓了信息来源多样化的教育空间,极大的提高了教学信息处理的能力和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繁重的中学学习压力和枯燥的学习生活,如何调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仍然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音、文字、数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教学手段,使信息来源多样化,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它既可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知识组合范围,将多科目的知识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与听觉功能,从而够激了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结果是显著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三《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就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更直观的让学生明白生物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并受环境影响而产生变异,以及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原理。既让学生学习了历史知识,也了解了生物知识。可见,现代教育技术的新颖性、生动性、多样性、趣味性极大地吸引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其学习动机和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发挥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例如,组织学生制作PPT课件、网上讨论、网络视频等多种学习形式交换使用,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做好课程预习和复习,通过网络快速查询资料和信息,通过网络答疑激发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很多中学生都通过《老友记》、《越狱》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和了解美国政治经济及文化。

通过以上途径整合各学科知识,充实内容和扩大信息量以及加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信息内容互相渗透,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完成自主学习。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学的文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记忆,且易于遗忘;中学理科知识具有抽象性和未知性的特点,学生难以通过课本的理论和老师的讲解去掌握和运用一些公式和原理。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信息的交替演示,屏幕显示的内容可以随意重复和快速更换,不仅能够表现事物的动态变化,还能随画面变化产生相应的声音,最终使使教学信息和教学形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把抽象的概念、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简单易行。通过这些教学手段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达到视听并用,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加深重点、难点的理解。例如,可以通过《乔家大院》使学生了解晋商,通过《尘埃落定》使学生了解土司制度及藏族文化和文学,通过《贞观之治》、《三国演义》等了解历史。在教学中可以播放视频,也可选择要点截图,通过这些方式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并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可谓一举多得。

四、现代技术教育有利于延长中学教学知识的存储期限和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

中学教科书的某些内容基本是一成不变、可以长年使用,尤其是历史、语文及理科类。比如,有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图片、图解、表格甚至与教科书配套的一些录像资料、理科的原理、图解、公式等媒体信息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在文字的表述会出现差异。因此,相同的信息系统一旦建成就可以存储在移动硬盘中,只需要备有学习工具即可反复使用,永久保存。这样,大大的节约了老师的备课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技能。此外,通过网络信息,可以扩展教师的知识视野,丰富备课内容,为素质教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有关研究也表明,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之后,学生能够自己把我学习的进度、方向,自己探索新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客观上促进了学校对现有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组织、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的改革。例如,现代中学教育的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强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教学的整个环节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完成了由“知识传播着”向“教学主导者”的较色转换。

另外,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中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查找相关信息资源,甚至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发现和纠正教师的不足之处,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自主选择有兴趣的问题,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请教、交流、积累和探索一些课题,这些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在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新了教学方法,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丰富、直观、形象的表现力,便捷的信息传递和无限的资源共享在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带来深刻的变革,它的应用不仅仅是提高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更多的是延长了教学信息的储存时间,改变了教学模式,从客观上推动素质教育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琼.现代教育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 解彩霞,武 鹏.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2(4)

[3]马春庚,侯丽霞.浅谈现代教育技术[J].教育在线,2008(13)

[4]董大军.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7)

[5] 杨晋平.浅谈多媒体如何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信息技术,2011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数控技术;教学意义

0 引言

数控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融合了机械类、电子类以及信息等方面的知识,由于社会和企业呼吁更高技术水平的数控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我国制造业朝着更远的方向发展和前进,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个人素养以及综合能力方面的主要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数控技术的人才所具有的意义

数控技术的操作性比较强,因此一般而言其教学的过程都分成了理论部分的教学,实验操作性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教学三部分,其中实践方面是最重要也是最能考核学生能力的部分,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数控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编程的功能,事先将程序都编排好,从而完成对机械操作流程的控制,达到大大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通过其基本的工作方式可以看出,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在电脑上进行编程,慢慢琢磨,并将程序输入到机械中,才能验证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识,所以说需要进行实训或是实践的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还有哪些地方是比较薄弱的,也能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所存下的漏洞,得以改进。另外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以及在企业工作的氛围中,可以大致明白以后自己所从事的工种,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的中更加有重点和侧重点,也就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其次,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是,在实践所达到的最基本作用就是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将以往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和运用,所以说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二是,在实践教学中,一般都需要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无论是与教师还是与其他同学之间都需要交流和探讨,因此在互相探讨和讨论之间能无形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三是,数控技术对程序编程的技术要求并不是按照书本知识那样照搬照套,而是需要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式的编程,才能满足社会对数控技术的要求,以及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开发新的操作控制程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以及新的困难和挑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能锻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最后,实践教学对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和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就算学校建立有实训教室或是模拟训练室,但是跟企业中的机械设备以及工作环境还是有很大出入的,因此通过到企业中的实践教学能切合实际的了解到企业机械的具体操作过程,电脑程序的编程以及每项工种之间的衔接内容。另外有部分学生虽然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很有欠缺,需要有人带领或是指导,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和教学,能大致了解操作的情况,对以后的就业适应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就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校外实践教学途径

最近一些年,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而对于机械制造方面来说,一般水平的数控机械已经满足不了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加上数控技术的人员的就业面比较广,能在很多行业有所发挥,因此现阶段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企业的这一需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确定好校外实践的理念和宗旨。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还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思想观念也没有得到转变,尤其是对学生的实习环节,所以要明确好为什么要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要让教师和学生都了解实践的重要性。在实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真对待,教师也要在旁进行协作,这样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师的实习经验,以便于以后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能将实际部分融合起来。

其次,是确定将校园内设立的实训室、校外组织的实践活动以及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产学研比较系统和有条理的结合起来,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数控技术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再次,是树立阶段性校外实践模式。先是熟悉式的校外实践模式,在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安排他们进入生产车间熟悉机械的运作过程和生产的环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何用处以及如何运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方向。再是模仿和模拟式的校外实践模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模拟式训练,仔细观察生产人员或是对机械的操作人员是如何进行工作的过程,通过看到的情况分析这一工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从而从中学到知识。另外根据模仿专业的工作人员的动作和流程,也能帮助自己收获到知识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最后是在固定的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生产中担任一定的职位和职责,通过独立的实际性操作,和设定的工作任务,能帮助学生独立的或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编程,完成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

最后,是建立实践平台和知识模块结合的校外实践模式,将培养的目标进行模块化,一是,每学完一个模块的理论知识,以及相配套的专业技术,就组织进行校外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的完成需要高校与校外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及时的考核。二是,对于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以及重复交叉运用的部分,要采用综合性实践任务,对于重复的部分要取消讲解,要学生采用回忆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并布置综合性的实习任务让学生完成。三是,采用启发式和引导性的实践方式,在校外实践的过程中,有问题或是需要探讨的地方,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或是采用引导式的方法,不要直接给予指导,从而帮助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本文围绕实践教学对于培养数控技术的人才所具有的意义这一视角,认为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和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正是由于其重要性,因此提出了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校外实践教学途径,包含了确定校外实践的理念和宗旨以及建立实践教学模式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晓东,徐盛学,汪菊英,聂小英,王执忠.数控技术人才工程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26-128.(下转第37页)

篇4

笔者以为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部分

笔者以为前言部分的内容偏少,只有《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的单元结构、特点和教材建制三部分,约一页半。而其他很多学科教师教学用书类似部分相比之下,就丰富、实用多了。如《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说明包括: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以及教科书的特点。《生物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简介包括:编写目的和指导思想、教材的体系和结构以及教材的特点。虽然它们二者也都只有三部分,但却分别有十二页和十五页,内容详实细致。尤其是在教科书的特点说明上,更是不遗余力,下足功夫。而牛津初中英语教科书的特点没有出现在《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反而以简短的专业化和成人化的语言出现在学生用书前言中。诚然学科有别,但《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部分内容不应是更少,而理应是更多。《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缺乏许许多多教师所期望的东西,建议增加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以及教科书的特点等方面内容,让广大英语教师对教材及其使用有个宏观上认识和把握。其别要介绍清楚以下内容:

1. 教材为什么要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思想编写?四者之间关系如何?

2. 整套教材话题的方向是如何发展的?

3. 模块主题之间的关系如何?模块内部各单元话题之间的关系如何?

4. 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对单元板块安排有何影响?单元各板块的功能是什么?单元板块又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5. 单元板块的教学要点是什么?

6. 为什么要使用任务型教学?怎样使用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虽然已被倡导使用多年,但是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普遍知之甚少,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正规信息渠道。无论是2004年的《牛津初中英语培训材料》,还是2009版的《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培训讲义》都没有这方面的详细内容。《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应该提供足够的东西,以帮助弥补空缺。

二、关于《英语课程标准》的级别目标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是英语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依据,它采取分级设计思路。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不但有各级别目标的总体描述,而且也分别提出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但由于各校普遍缺乏《英语课程标准》,造成教师自身对《英语课程标准》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因而在教学中很难促进学生这五个方面整体素养的发展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也缺乏对各年级的目标要求。建议《教师教学用书》增加相应的级别目标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英语课程标准》只对语言技能提出所有级别目标要求,但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都只提出二、五、八级这三个级别目标要求,对过度级别目标要求则缺乏描述。《教师教学用书》应该在级别目标要求上多下功夫,尤其是让广大英语教师明确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三、关于分册中两个模块(module)主题之间具体关系以及模块内部各单元话题之间的具体关系

《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缺乏这方面内容。笔者只在2009 版的《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培训讲义》216、217和218 三页中发现对9A第一模块内部各单元话题之间的具体关系作分析。如果教师搞不清两个模块主题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模块内部各单元话题之间的具体关系,教学是很难顺利的。因此建议《教师教学用书》在每一模块的开始就要增加这些内容,以便教师对该模块有个全面的把握。

四、关于具体单元教材整体说明或分析以及各板块说明或分析

《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也缺乏这方面内容。就教师整体目前专业素质来看,许多教师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教材犹如雾里看花。《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每个主题既安排主题概述(即单元概述)又安排每课的教材分析。《地理教师教学用书》每章也是既有本章的结构分析又有每节的结构分析。《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每单元也是先安排单元说明,再安排各课的整体把握……英语学科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如果教师对单元整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没有一个全面深入和准确到位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其教学效果是不难想象的。因此建议增加以上内容。

五、关于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当作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这是对英语课程任务的重新认识和定位。《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目标构成突出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种现象危害是极大的,不仅容易造成情感麻木、空白,学习策略缺失及文化意识淡漠从而达不到育人的目的,而且教学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建议在教学目标中增加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三方面的内容。

六、关于教学评价

《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关注的焦点是教学步骤,即如何教学,而忽略了教学评价。绝大多数教师对评价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与原来大同小异甚至毫无变化。教学与评价的关系遭到严重扭曲。《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两者应是在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下协调一致、互为促进的教学行为。评价,特别是形成性评价,应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应该增加评价方面的内容,特别是:

1.评价的基本理念与发展方向

2.评价内容

3.评价方法

篇5

一、讲清数学语言中的字义词义,注意句型变化

在数学语言中,每一个字、词都有其确切的含义,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把每一个字、词的含义都讲清楚。例如,在讲授无理数概念时,首先要突出定义中的“小数”一词,说明不是小数就不能是无理数,从而说明整数不是无理数;其次要突出“无限”两字,否定“有限”即说明有限小数不是无理数;再次要说明仅是无限小数还不一定是无理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才是无理数,以突出“不循环”一词。这样通过否定“整数”、“有限”、“循环”三词词义,学生就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无理数的概念。同一个词有不同的词义,要根据词性区别词义,如“甲数比乙数大2”中的“比”是一个连词,表示两数之差,而同一个“比”字作为名词时,又表示为“商”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词既是抽象与概括的工具,又是思维的材料。因此,教学时,既要分清意义相近的词,如“正数”与“非正数”、“正比”与“正比例”、“直线”与“射线”,又要区别意义相反的词,如“正数”与“负数”、“递增”与“递减”等,防止概念的混淆。其次,要注意由于词序的变化引起的数学意义的变化,如“二数的平方和”与“二数和的平方”两句中,前句中的“和”是中心语,“平方”是定语,后句的主语是“平方”,“和”即作为定语,因此,同样的“平方”与“和”,由于词序变化,两词的意义就迥然不同。此外,还要重视一些字义词义比较隐蔽的字、词教学。如在教“三角形的内解和定理”时,要画一些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及底边不是水平位置的各种类型的三角形,以突出三角形的任意性,让学生注意定理中隐蔽的任意两字。在教学中,还要突出数学语言中的关键字、词。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就要突出是字的作用:一般根据是字之前的条件与是字后面的条件相等,即可列出方程,是字为例方程的关键词,表示等于的意思。这类关键字与词在应用题中是常见的,如“快”、“慢”、“多”、“少”、“提前”、“按时”、“同时”、“共”等词都经常作为列等量关系的重要依据。数学语言中的“定语”部分常常作为条件,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中的“平行四边形”是“对角线”的定语,是此命题的条件,而“互相平分”则是结论。根据这一特点就可以方便地分清以命题形式出现的证明题中的条件与结论,写出“已知”与“求证”“已知两条直线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求证它们相互平分”。句中的状语部分也常作为条件,如“在三角形中……”等。这些特点在几何证明题中是常见的,因此可以通过多次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符号与图形是数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注意数学符号、图形与文字语言间的教学,要求学生既把数学符号、图形表达为数学语言,又会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与图形。如要求学生把“两数互为倒数”写成“ab=1”,把“a+b=0”表达为“a,b互为相反数”。这种互换数学不仅可使学生熟悉熟悉语言,而且可培养学生如何使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

二、在数学语言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数学语言本身的科学性

数学语言教学除了要针对学生知识实际进行教学外,还要注意保持数学语言本身的连贯性,不能顾此失彼。如“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其中“在同一平面内”一句是根据所学学科是平面而言的,实际上在空间方面这个结论是成立的,因此,学生如果漏去这一句,教师认为是错误的,充其量是个缺点。又如讲分解因式时,把“x -4”分解到(x -2)(x +2)就不能再分解,而应说这个因式在我们目前所学的有理数范围不能再分解。这样讲解,一是符合科学性,二是能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

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透彻理解,运用自如。“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会很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四、教师应是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模范

篇6

[关键词]学困生;高中美术;成因

一、学困生及其成因

普通高中学困生的表现及成因:

1.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对事物的态度、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是子女模仿的榜样。经过调查,农村普通高中学困生的家庭生活环境主要有两种:一是农村种养殖个体户或城镇商人家庭,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没时间管孩子。二是留守学生,父母双方在外打工,与爷爷奶奶生活或与亲戚住在一起;或父亲在外,靠母亲专职管理,但母亲管不住孩子。

2.学校教育失当。首先是课程内容单一枯燥。各学科间的知识是有一定联系并可以相互影响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只重视参考科目,其他科目上课“混”的现象严重,切断了学生对其他方面知识的兴趣,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激情。

其次是教育手段简陋单调。当今在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己成为信息时代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情况下,信息传播手段多元化、丰富化、图象化的信息化时代,学校现代教学设施欠缺,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简陋、落后,许多农村学校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城镇学校,教师教学仍然停留在印刷术时代。

再次是教师教学观念陈旧。21世纪,新知识不断猛增,“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已经不能涵盖现代知识的全部内容。应试教育下,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而不重视知识的搜集、信息的处理和运用;教学只重视教育的结果而不重视教育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现状。

最后是师生间情感缺失。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长期的按分数选才的人才选拔模式,使学校不得不确立唯分数论的目标,而不是先考虑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因为有升学任务或指标,学校只对上级负责,也就是完成升学指标(小学、初中、高中都较严重)。因为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所代班级多,无暇和学生间直接交流谈心,导致师生间情感距离疏远。

社会环境不良。学校教育是一块小净土,但总抵不过社会这个大染缸。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物质生活逐步丰裕,小富之后各种不良的社会习气又沉渣泛起,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表现随处可见,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滋生,社会上适合于青少年活动的场所缺乏,为了消磨时间,缺乏鉴别能力的学生被这些粗俗文化吸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并由此导致吸烟、酗酒、早恋、攀比消费等成人化的不良生活行为,淡化并转移了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追求,腐蚀了学困生的品质,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学生自身的因素。普通高中学困生的形成除了上述外因以外,也有他们自身的a因素,在心理品质上表现更突出些。第一是缺乏生活体验自理能力差。当代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一切有家长代劳,很少安排自己的生活,即使机械的做了许多比较成功的事,但由于没有自己的思维,就像别人的脑袋长在自己的肩膀上,很难产生成就感,所以学习动机很差。第二是许多孩子从小就是与电视或电脑为友,没有形成正当的兴趣爱好。第三是缺乏积极的自我认知耐挫能力差。学困生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经常受到打击,很少体验成功,在学习上产生了自我认知的偏差,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便放弃了对学习的追求和热情。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渴求成功情感的需求遇到挫折就退缩。

二、高中美术教育是学困生实现价值的舞台

(一)美术高考为学困生搭建成才之桥

首先,美术高考为具有美术特长的学困生创造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对于具有美术特长的学困生,由于高校招收艺术生的文化成绩要求不高,他们只要付出一点努力,就可以有机会达到高考录取要求,这是高中美术教育吸引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为高中美术教育对学困生实施转化创造了一个舞台。

其次,高中美术技能学习完整的制作过程,使学困生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宰者,他们在制作自己作品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能动精神,这有利于他们创造力的发挥。

再次,高中美术教法的特殊方式能够吸引学困生。高中美术专业教育能够转化学困生,第一表现为美术专业学习教育过程的个别性、合作性,学习方法的探究性,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受到现在图文时代影响下新新一族学困生的喜爱;第二是美术教学的个别式教学方法能够更好的实施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动机;第三是圆形坐位为主的开放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协调师生良好民主关系;第四是评价结果的模糊性、多元性,有利于培养学困生自我效能感。

(二)美术学习规律易于被学困生认知

1.学困生能学好美术并且从高中阶段开始美术专业学习不晚。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并且各种智力是独立存在,文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能说明他们的语言和数学一逻辑智力处于弱式,但并不能说明他们在视觉一空间智力方面也处于劣势,文化成绩差点的学困生对美术专业学习成败的影响并不大。从生理发展的角度看,儿童的艺术经验自然发展倾向与青春期(14、15岁)联系不大,除非有人教导或自学。而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他们美术经验的提高正需要指导加以提高。所以,高中阶段学困生能学好美术并且从高中阶段开始美术专业学习也不晚。

2.高中美术专业的知识框架可以通过教育指导得到促进。人们总是认为学习美术天赋很重要,这种观点贻误过许多人。美术作为一门学科,有自己的基本框架结构和认知规律,美术学习可以通过教育指导得到促进,特别是在二度空间上表现三度空间是难以靠自学得到的。

篇7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段;剪纸;皮影;高校;艺术实践;对接转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30-01

学校艺术教育是一项惠民教育,它可以将那些抽象的艺术术语通过具体的教育手段和方式,转化成更加细化的知识和某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有一定的土壤培育,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以及师承对接转换。作为这种能力培育的载体,剪纸和皮影是首选。之所以将其称之为首选,是因为中国的文化艺术是有世代民族根基和传承的。在几千年的艺术文化传承中,这种乡野民俗文化艺术经久不衰。

剪纸,又叫刻纸,起源于西汉,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内容和寓意丰富多样,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认知、抒情、陶冶、美育、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中国剪纸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剪纸艺术是借用一把剪刀,在一张红纸上创造无限繁简的图案符号和三维视觉的艺术,老幼皆宜,无需太多高难度的技巧,当然,进入高级阶段的确需要一定的禀赋和技艺造诣,单就入门提高期的青少年而言,剪纸可以起到协调手、眼、心性的作用,以及对左右半脑进行开发。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光布进行表演,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用牛皮、驴皮、马皮、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制作而成。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北方人都叫它“驴皮灯影子”。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皮影戏艺术课程,对当代大中小学生更是一种音乐与美术,以及文学等完美结合的综合教育,通过皮影制作、皮影表演、乐器和演唱等有机结合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课程。由于学生对各类音乐和故事都有不同层次的喜爱,可以先从皮影剧开始,再慢慢过渡到戏剧戏曲形式。这一结合的过程,是挖掘不同学生音乐、美术、文学,以及组织合作等综合素质能力的最好途径。

我在开设这门课程中发现,该课程非常受同学们的青睐,学生积极性极高,效果极佳。是各层次学生进入审美教育的绝佳选择,工具材料简单易学,学生上手很快,而且寓教于乐,艺术实践性非常强。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经说:“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更重要。”阿什比先生的“如何讲授”给我们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很值得我们去反思。在多元文化和现当代艺术发展的今天,在素质教育培养下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反对教条式的理论解读和文人化十足的课堂灌输,尤其对非艺术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言,他们对东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的陌生,对近现代以及当代艺术的迷茫,他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需要专业教师的帮助解读。“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开发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先导者。

篇8

【关键词】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大纲 体系 教学建议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整数指数幂的定义及其运算性质,随着新知识学习的新要求,正整数指数幂已经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了。本章将正整数指数幂的概念与运算推广到了实数范围,在对幂概念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引入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学习其相关性质与应用。通过探究、发现、感悟等形式,让学生体会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广泛的实际应用。掌握本章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实践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大纲分析

数学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数据处理、工具运用等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等数学能力。

大纲建议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部分为12课时,本教材新授部分11课时,复习小结1课时。

大纲规定学习应达到的能级要求包括4项了解(幂函数、积商幂的对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应用),3项理解(有理数指数幂、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对数的概念)以及2项掌握(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法则、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

二、知识体系

三、教学建议

本章内容的学习基于已掌握的函数相关概念、性质以及幂的概念、运算等知识。教学过程中应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氛围,注重运用类比、归纳等教学方法,将构建“知识体系”作为学习的策略和目标,切实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下面,笔者按节就设计思路、教学目标、内容要点、教学建议(分课时)四个方面进行教材解读,给出教学建议。

(一)§4.1实数指数幂(2课时)

设计思路:通过探究xn=a中a、n、x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识记n次方根以及根式的概念及性质,引出分数指数幂的概念,将幂指数由正整数推广到有理数范围。通过用计算器求幂的值及阅读“读一读”的内容,让学生体验到无理指数幂也有意义,进而将有理指数幂推广到无理指数幂的范围。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当幂的指数是任意实数时,尽管表达式不同,但运算结果相同,可得出“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在实数范围内适用”这一结论。

第1课时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初中所学过的平方根概念、立方根概念、二次根式的概念、整式概念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1.探究:通过探究xn=a中a、n、x之间的关系,识记n次方根以及根式的概念及相关性质,引入分数指数幂的概念,将幂的指数由正整数推广到有理数范围。

2.概念核心要素:当n为奇数时,正数的n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n次方根是一个负数;当n为偶数时,正数的偶次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负数没有偶次方根。

第2课时

本课的学习是在初中所学过的整式的基本运算性质及上节课所学的实数指数幂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1.探究:教材第94页给出了三组式,每组两式。借助所掌握的运算性质及计算方法,利用计算器运算出相应的值,分析计算结果,类比所学整式的相关运算法则,大胆猜测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适用于实数指数幂的运算。学生举例、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2.概念的核心要素: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适用于实数指数幂的运算。

3.例题反思:

例3(教材第94页)直接运用公式4.3-4.7进行计算。

例4(教材第94页)是公式的进一步应用。当遇到根式相乘除时,基本方法是先将根式化为分数指数幂的形式,再运用实数指数幂的相关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4.问题解决:能够得到的结论(教材第95页)是:实数指数幂的形式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通常可以先通过审题以获得相关信息,再理解所求元素与所给幂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体验用函数思想、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4.2幂函数(1课时)

设计思路:通过比较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这三个基本初等函数的解析式中常量与变量的特点,发现幂函数的特点,得出幂函数的定义;通过观察具体给出的幂函数的图像,尝试写出幂函数的定义域,感受幂函数的定义域不是确定的这一特点,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本节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函数相关概念、表示方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1.探究:教材第96页通过比较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这三个基本初等函数的解析式中常量与变量的特点,发现幂函数的特点,得出幂函数的定义。定义主要从其解析式的形式、指数的取值范围两个方面考虑;幂函数的定义域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概念的核心要素:符合幂函数定义形式的函数是幂函数,否则不是;幂函数没有统一的定义域。

3.例题反思:

例1(教材第96页)是根据幂函数的定义,判别所给函数是否是幂函数的题型。解题的关键在于函数关系式的“形式”是否与定义相一致。

例2(教材第96~97页)通过观察具体幂函数的图像,尝试写出幂函数的定义域,发现“幂函数没有统一的定义域”这一特点,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思考幂函数的定义域时,也可以从函数解析式本身有意义的角度思考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思考交流:

能够得到的结论(教材第97页)是:幂函数的定义域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利用幂函数的函数关系式解题关键在于,将解析式中各部分的对应关系搞清楚。

(三)§4.3指数函数(2课时)

设计思路:通过情境、语言、图表和数学符号等多种方式让同学体验到数学模型在数学学习中的意义,通过探究、分析、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的应用,引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了解指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区别。通过实践,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作图”的技能,通过对图像的比较、观察、归纳,得出所给出的具体指数函数的性质。通过观察不同类型多个指数函数的图像,结合对具体指数函数的性质的表述,得到指数函数当a>0与a

第1课时

本节的学习是在理解了函数概念及性质、幂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能根据所给函数的图像描述函数的性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

1.探究:教材第98~99页通过实例让学生发现一组数的规律,写出这个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得到指数函数的定义。同学们举出指数函数的实例,讨论交流。

2.概念核心要素:符合指数函数定义形式的函数是幂函数,否则不是;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

3.例题反思:

例1(教材第99页)在同一坐标系中用描点法作指数函数的图像是初中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需要注意的是列表的关键在于准确、适量选取自变量的值,取值遵循“能简则简”的原则。

4.问题解决:

能够得到的结论(教材第100页)是:根据指数函数的图像描述指数函数性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定义域、值域、图像所过的特殊点、图像位置、单调性等等。这与前面函数部分所学的函数性质知识体系是一致的。

第2课时

本节的学习是在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表述两类指数函数(a>1,0

1.探究:教材第100页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所给指数函数的图像,通过分析图像中的信息,描述它们的性质并总结得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2.概念核心要素:底数a>1的指数函数性质相同;底数0

3.例题反思:

例2(教材第102页)是根据给定的条件,求函数关系式的问题。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关系式。

例3(教材第102页)是比较数的大小问题。通过比较所给数的形式发现两个数都是幂的形式,它们同底数不同指数,是同底的指数函数的不同值。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可以比较其大小。

如果遇到与数1进行比较时,由a0=1(a≠0)可得,数1可以化为与所比数同底的0次幂,再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进行大小比较。

4.问题解决:

能够得到的结论(教材第102页)是:指数函数y=ax(a>0且a≠1)与指数型函数y=Aax(A是常数,a>0且a≠1)虽然是不同的函数,但前者的相关性质后者也相应具备。

(四)§4.4对数的概念(1课时)

设计思路: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再次思考ab=N(a>0,a≠1)一式中如何用底数a、幂值N来表示指数b,引出对数的相关定义。通过比较对数式与指数式,让学生发现两种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能将指数式、对数式进行互化并通过对数概念在自然科学中应用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对数的重要性。

本节的学习基于学生对式ab=N(a>0,a≠1)形式的了解。该式中底数a、幂值N可以表示指数b。熟悉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本节内容。

1.探究:教材第104页引发学生思考:式ab=N(a>0,a≠1)中如何用a、N来表示b?例如对于三个数2,3,8,用2和3可以表示8,即23=8,用3,8可以表示2,即■=2,如何用2,8来表示3呢?

2.概念的核心要素:对数是个形式概念,它解决了式ab=N(a>0,a≠1)中,用底数a、幂值N来表示指数b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真数N大于零,底数a>0且a≠1。

3.例题反思:

例1、例2(教材第105页)是将对数式与指数式互化的问题,关键在于理解定义。

4.问题解决:

能够得到的结论(教材第105页)是: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可以解决式中ab=N(a>0,a≠1),用底数a、幂值N来表示指数b的问题。b=logaN(a>0,a≠1)。

(五)§4.5对数的运算(1课时)

设计思路: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观察、归纳、发现对数的运算性质;通过积的对数的运算性质证明,体会运算性质的推导依据,感觉数学逻辑思维之美。

本节的学习基于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对数,怎样将对数式与指数式进行互化,能求简单对数的值。熟悉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性质的推导十分有用。

1.探究:教材第106~107页通过表4-8给出了三组式,利用上节课所学求对数值的方法分别求出相应的对数,分别比较其底数、真数、计算结果,发现规律,获得数学猜想,在教师的指导下,推理论证得出结论并理解提升。

2.概念的核心要素:对数的积、商、幂的运算性质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对数式本身有意义,在此基础上,相关运算性质均适用。

3.例题反思:

例题(教材第107页)为直接运用对数的积、商、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的题型。解题中应当注意公式运用的准确性及对“数感”的培养。

4.思考交流:能够得到的结论(教材第108页)是:当a>0,且a≠1时,logaab=b。

(六)§4.6对数函数(2课时)

设计思路:通过对对数函数作图的实践,感受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图像的特点,经历类比、归纳、交流等学习过程,总结得出规律。

本节的学习是在理解对数及其运算性质以及对指数函数概念、性质等知识有一定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对数的概念、指数函数的定义及性质,明确对数与指数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学好本节内容。

2.概念的核心要素:与指数函数的性质类似,对数函数的性质描述的着眼点与指数函数的性质描述相同。

3.思考交流:能够得到的结论(教材第111页)是:与指数函数类似,根据底数a的取值范围,对数函数也可以分为a>1、0

不难发现:对数函数性质的表述、分类与指数函数相同,可以将二者类比掌握。

4.例题反思:

例1主要通过对给定对数函数图像的观察,结合所学,类比指数函数性质的学习,叙述对数函数的性质。一般从其定义域、值域、图像位置(过特殊点)、单调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叙述。

例2(教材第112页)通过给定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类比教材第102页求指数函数关系式的方法求对数函数关系式,并根据关系式,求具体的对数值。一般采用待定系数法,用代入的方法求出对数函数的关系式。

(七)§4.7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1课时)

设计思路:通过例题的实践让学生掌握求任意底的对数值的一般步骤方法。知道即使不用换底公式也能求一般底的对数值。

本课的学习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数的概念、性质,熟悉整式的运算法则,对所使用的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有一定了解。

1.例题反思:

2.能够得到的结论:

在解指数方程的时候,可以先将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再利用求对数值的相关办法求得方程的解。转化思想是解题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八)§4.8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1课时)

设计思路:通过体验运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知识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从函数角度观察思考生活情境和自然现象,尝试用数学眼光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培养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是在学习了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及其运算、对数函数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相关概念及性质、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区别与联系、能将对数式与指数式进行熟练互化等,有助于解实际背景下相关函数应用类型题目。

1.例题反思:

例1(教材第117页)给出了指数型函数的实际背景。指数型函数不是指数函数,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类似。求解时需要将指数式化为对数式,再利用计算器求得最后结果。

例2(教材第117~118页)遇到给出了对数型函数的实际背景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式的变型转化为熟悉的类型求解。

2.能够得到的结论:

篇9

关键词:美术教育;文化素养;教学模式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美育兴教,教育兴国”的观点,中肯的说明了提高民族审美意识的重要意义。唐代张彦远也曾说过美术的功用是“成人伦”“助教化”,可见美术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

当然光靠单一的美术学科知识本身很难完成这一目的。在研读了新课改大纲后,我深感教育部对美术教学的重视,同时有了不少想法:要想通过美育升华学生的文化人格和人文素养就必须有一个大的知识框架作为依托。将美术和文学、史学、哲学、地理、音乐等相关学科相结合,把美育放置在一个大的人文背景下,才能达到“成人伦”“助教化”之目的。

以新课改大纲的四个教学板块为例:欣赏评述板块,也最为重要的版块。教材选用作品多为精英文化的产物,趋向于人文关怀,重视教育和审美的功能,引导学生汲取深厚的精神滋养。因此在这一板块中讲到水墨画,就离不开中国的儒释道文明,以及由此产生的国人注重整体、重视直觉与体悟、辩证宏观、隐喻收敛的传统哲学思维观念。比如讲到水墨画中的山水画,就可以先向同学们讲述《庄子•逍遥游》中鲲化而为鹏、畅翔云宵的故事。一来这种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可以激发同学们兴趣,二来老子守元默、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是中国山水画和文人画的思想基础,了解这些故事既有助于学生对画作思想起源和文化根基的理解,也得以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品操守。然后再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观察不同时代同一题材山水作品的异同,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或简单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让他们设想假如自己在画中会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并以此作诗一首。然后分小组互评,并选出有代表性的朗读。这样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以书法欣赏为例,讲到二王的书法作品时,不妨插入一些羲之换鹅,夜访戴逵的故事。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可以结合作者性情来了解书法作品的风格成因。也可以把王羲之给儿子献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中形象有趣的句子译成白话讲给学生。帮助学生经营字体结构,运笔用墨等书法常识,顺带了解毛笔、纸张、墨汁等相关物品的制作与优劣鉴别。接着边放古琴曲目(平稳柔和的宫调式曲目《高山》《流水》《阳春》等),边让同学们赏析二王的经典书法作品。然后请同学们讲讲书法的运笔疾缓与音乐节奏快慢的关系。引导他们了解古典文化的通性,和魏晋风骨的特点、成因。

谈及油画,就离不开西方的海上文明和基督教文化以及西方人由此形成的外向好动、直率阳刚、注重自我、思维抽象的性格特征。因此讲到文艺复兴时的美术作品,可以把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像讲故事那样向学生描述来垄去脉,从历史文化角度引导学生,这样同学们就更容易理解达•芬奇的人文关怀、米•开朗基罗的悲天悯人、拉•菲尔的人性之美。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让他们尝试想象画中人物的内心想法、眼前景象,以及会对读者说的话,帮助学生深层理解画作传达的信息。并且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他们思考画作的最佳摆放地点(如街头、公园、纪念博物馆、客厅等),以及如果让他们重新选择表现形式复制的话,他们会如何选择(如水墨、水彩、素描、油画、雕塑等)讨论后归纳总结,并尝试评价其他小组的观点,这样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可以增强团队的合作精神。另外适时的把中外美术作品对比欣赏也是颇有益处的,比如凡高的《向日葵》与徐渭的《墨葡萄》《清明上河图》局部的桥与塞尚的《日本桥》,都是可以进行对比赏析的。

在造型表现板块可以带同学们到校园附近去写生,让他们感受“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生机盎然,锻炼观察造型能力,熏陶审美情操。并帮助他们了解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逐渐培养其构图(留白、比例、虚实)、透视〔视点、视线、成角透视〕、造型(明暗、调子、质感、)色彩(冷暖色调对比)的能力。

在设计应用板块可以结合阴阳协和,知白守黑,计白当黑等简单的易理,帮助同学们了解适合纹样的结构来源。并带领他们参观一些传统建筑尤其是房檐窗棂上出现的精彩纹样,让同学们了解传统艺术精华。鼓励学生用麦秸、芦苇、玉米皮、高粱杆、竹蓠、贝壳顶等农作物拼贴自行设计的图案。同时引导同学们欣赏现代设计艺术的精华,如柏林广告节的历年获奖广告作品如何突出主体思想;日韩优秀可爱的pop手绘作品怎样运用饱和度偏低的色彩使得版面和谐;市内雕塑怎样运用不同的材质表现不同的主体等。让学生综合比较古今设计应用的异同优劣,逐渐提升其审美能力,激发创作灵感。并运用灵感创作自己喜欢的设计作品,运用Photoshop、Cord Draw等软件加以处理存在Word文档中,附有相关资料超链接,将作品及查阅过的资料收入个人网页或博客的共享资源中。锻炼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学术交流。

篇10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艺术教育 审美体验 音乐

艺术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其它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也是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有知识不等于有修养。对于人文气息比较欠缺的理工科院校,学生大部分学习的专业是理工科,大都比较习惯于理性的逻辑思维,对于艺术这种需要用感性思维去感受和体验的学科比较陌生。美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使学生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得到交流,品格也得到完美,从而使得身心和谐发展,有利于他们思想道德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促进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艺术教学方法,把艺术教育积极有效地实施到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高校实施艺术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包括思想道德、思维能力、社交能力、身心修养等等各方面的素质。

有一位空调专业的清华学生,业余爱好吹奏黑管,他结合音乐知识做了一个绿色环保空调产品,获得了大学生科技大赛一等奖。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郑小筠教授以此例来说明“艺术教育不仅是针对专业艺术人才的教育,更应当成为提高学生德育和智育等整体素质的手段”。曾经是清华民乐队指挥的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再兴说:“在科学的殿堂里我们同样需要艺术,需要美。”在发达的西方,尤其是美国,他们的教育史也是一部艺术教育史。美国的一批教育家、学者、教师于1988年向美国总统、国会递交了一份报告,题为《走向文明――关于艺术教育的报告》。其中说道:处于21世纪的门口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年轻一代的教育质量感到关切,这种教育能否使他们应付未来挑战而感到关切。这些问题关系到美国公民的素质及美国文明的性质,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的孩子走向文明,所以艺术教育是必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反正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的最高尚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和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自古以来的发达的文明古国几乎都是艺术最早的诞生地。我国周朝掌管音乐的大司乐所进行的音乐教育,首先是“乐德”,然后才是“乐语”和“乐舞”。哲学家柏拉图在谈到美育时认为:“节奏和音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人的心灵深处,如果教育方法得当,他们就以美来洗涤心灵,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和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很准确地加以批评,但一旦看到美的东西,就会欣赏他们,很快地把他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艺术教育对人的道德教育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比拟的。它运用的是以情动人、深入人心的教化。1997年11月19日,李岚清《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的讲话》在音乐界、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李岚清的“讲话”明确了音乐教育在教育中的美育作用及培养人的文化素质,塑造美好的精神风貌中所特有的重要地位,分析了目前大学生音乐素质普遍为零的状况,有的放矢地提出要为在校500万大学生补课的问题,指出这是“使得这一批跨世纪的青年知识分子能够有这方面的必要修养”,提高知识分子的整体素质。提倡欣赏交响乐,让青年人在欣赏高雅艺术同时提升对美的鉴别力,从而自觉地抵制消极、庸俗、低下的时尚化。

(2)艺术教育深入校园文化,使得整个校园文化活动氛围空前活跃。

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并且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对美的鉴赏,同时形成了学校内学术气氛和娱乐气氛相融洽的文化氛围,使之发挥了校园文化建设启迪思想、净化灵魂、增强智慧的功能,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社会是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网络信息化已经日益普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因为外界媒体和网络的介入而变得十分丰富,各种以艺术为内容的课外活动也成为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课余活动。笔者所在院校是一所工科院校,我校大学生艺术团于开学初面对全校学生包括大一新生展开全面招新。艺术团分器乐组、歌唱组、舞蹈组。招新情况很令人鼓舞,几乎每个组报名人数都大大超出预计,特别是器乐组发现了很多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其中取得器乐考级八级以上的就有好几人,有好几个学生都取得过器乐最高级十级的成绩。这在人文气息欠缺的工科院校来说无疑是喜人的!当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大部分学生心中的音乐环境都局限于通俗音乐。如器乐组有很多学生来面试时就只会吉他弹唱一些流行歌曲,其他的一概不会。歌唱组这个问题更严重,大部分学生就只会唱通俗歌曲,而且还热衷于模仿某位歌星的唱腔语调等等。舞蹈组来面试的学生也有很多倾向于学习街舞或现代舞。以上问题应该是我们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应该注意的,也是急需我们去引导的。

(3)艺术教育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开展积极向上的学风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校团委充分发挥了学生文化活动的组织引导作用。在学生社团建设中力争每位学生都能参加自己喜欢的各类社团,成立了各种类型的社团。每次的文化艺术节的开展也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元旦、五・四、国庆等重要节日举行的综合文艺晚会都能依托文艺形式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和有组织地开展。为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领悟力,我校还经常邀请国内外文化界的名人来校举办美育知识讲座、艺术欣赏讲座。一年一度的校园十佳歌手比赛、校园歌舞组合大赛也挖掘了校内一大批的文艺新人。另外我们还重视师生之间的艺术交流,如前不久由我校院团委和学生处联合发起的名为“师生情”的由师生同台演出的文艺汇演在我院三个校区连演三场,在学生中引起轰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同时也把我院的艺术教育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4)需加强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的配备和教师队伍全面素质的提高。

按教育部文件精神,艺术教育师资编制应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目前艺术教师队伍遇到很大的困难,由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艺术教育在第二课堂占有相当的比重,排练课程大多是在正课时间之外以及周末,这使得教师必须具有敬业爱岗精神,并要在教学中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不断地创新,与时俱进。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在具备应有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学、教育学基础上还要善于言传深教,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树立,还要通过探索艺术教育发展规律,解决艺术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衔接问题。

二、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学方法的初探

1.开拓思维,开发创造力,激发想象力。

艺术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如果说艺术创作是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借助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白居易的《琵琶行》写他欣赏音乐时的心理活动,可以这么说,完全是白居易的联想、想象在起作用。随着音乐旋律和节奏的变化,白居易一会儿联想到急雨,一会儿联想到私语,一会儿联想到莺语,一会儿联想到泉声,即使在音乐暂时休止的时候,也没有停止他的联想,他觉得另有一种幽愁暗恨,胜过有声之时。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同样,这想象的“产物”更能激发人的想象。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又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都有一个共识: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所以,创作、欣赏的体验过程本身就是积极地参与创造世界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可以起着充当自由、文明、想象和理解的工具的作用。

2.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艺术教学方法。

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是有区别的,自然学科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对物理世界进行抽象概括,从而获得客观知识和真理,而人文科学更多的是强调主体对人文世界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也比较强调直觉和体验。这种直觉的认识形式突出体现在审美活动中。高校的大学生特别是一些非艺术专业学生并无掌握音乐技能的需要,所以笔者认为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在音乐审美体验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首先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我们知道音乐由音色、节奏、音响等不同部分组成,但人们并不把音乐感知为孤立部分。这种整体的感觉是以音乐的感觉为基础的。音乐感觉是音乐直接作用于人的耳、眼、大脑而引起的心理反映。

在音乐审美体验中,审美个体对音乐的感知和记忆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首先是年龄上的差异。这与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关。不同年龄对审美体验的侧重点不同:中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记忆能力较强,但对音乐的比较判断力还不够强,对深层次的结构把握不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不断丰富,能力也不断加强,到了大学阶段,他们不仅形成了对音乐的感知、比较、判断的能力,而且对音乐情态的反映也比较敏捷迅速了,有了一定的鉴赏力。

在这里我以音乐为例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实践体验

这种方法强调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作为导演而存在,也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是一个提问题的人,不断鼓励学生自己探索答案,去寻找各种可能性,引导学生体验发现、认识和想象的乐趣。如在引导学生对打击乐器的认识中,学生不是被动地看教师示范,机械地模仿,而是在宽松环境中教师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如:让学生敲敲打打。整个教学进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体验是充满乐趣的!

(2)创新体验

创新在音乐里可以说是保持其生命力的源泉。它不仅是指传统的作曲、创作音乐作品,也包括学生即兴地用相应的风格和结构为节奏片段和旋律作问答。在即兴创作中应广泛使用各种声源,课堂里就有一些可利用的声源,如撕纸声、拍桌子声、揉塑料袋声,还有一些人发出的声响,如拍手、跺脚等,都可以把这些声响编成一些节奏型让学生来打。在这些活动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的鼓励,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因为在创作过程中要使学生达到充满勇气和信心,毫无畏惧的状态,教师就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才能,要充分地给他们机会,特别是一些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更应该不停地给予鼓励和启发。

(3)表演体验

表演体验主要是演唱和演奏两种表演活动形式,在独唱、伴唱、合唱或者是独奏、伴奏、合奏等形式的表演活动中,学生不仅体验到音乐能力,如唱奏技巧、音准节奏把握、表演同伴间的合作等,并且对作品风格、情绪、情感等方面也有所体验。但在表演的实践中也应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挑一些竖笛、口琴、打击乐等较简单的乐器,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都有体验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要充分鼓励学生的表演积极性,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设计一些难度恰当且能达到良好艺术效果的活动,使他们充分体验到艺术的美妙和成功的喜悦。

总之,艺术是人类高度文明发展的产物,它代表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程度。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启迪,是人类最高智慧的两大领域。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学习艺术应该不仅仅是艺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并进行鉴赏,其意义远非今日青年人对艺术的理解。不会审美就不会生活。所以作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的盛行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社会高度发达的明天更需要科学技术艺术化,艺术科学技术化。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

[2]张凯.音乐心理.

[3]南利华.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