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蛋鸡;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蛋鸡养殖是提高农民增收的捷径之一。最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追求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绿色、生态、无公害的蛋鸡逐渐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欢迎。近些年,蛋鸡养殖产业的发展也暴露出鸡养殖产业存在的多种弊端,抗生素随意使用,药物残留量逐渐加大,使蛋鸡和鸡蛋的品质逐渐下降,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山东省无棣县各相关部门提高对该项工作的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机制,努力提高农民养殖积极性,对规模化蛋鸡场的新建和扩建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加大扶持力度,破解蛋鸡养殖发展瓶颈,并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将该县蛋鸡产业做大做强,同时科学处理好粪便,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蛋鸡生态养殖。
一、蛋鸡生态高效养殖场建设
1、场址选择蛋鸡生态高效养殖场要远离城镇交通干线,远离化工厂、污染企业、屠宰场、肉联厂、医院和人口聚居区。一般选择在郊外,没有发生过传染性疫病,空气质量优异,水源充足,杂草树木较多,没有农田,不使用化肥的地区作为养殖场建设场址。同时还要保证地势平坦,排水方便,水电充足,野生动物较少。饲料储藏室应该设置在整个场址的入口处,地势干燥,通风条件良好,排水顺畅,生活区要建设在入口处,但是必须和饲养区隔离开来[1]。2、育雏舍建设首先,育雏舍方位。育雏舍应该保证坐南朝北,南北宽度5m,长度结合饲养数量确定,高度维持在3.5m左右,在屋顶南侧设计天窗供通风使用,在北侧设计小天窗。南北侧墙面还应该预留窗户位置,方便鸡舍通风和采光;其次,四面墙壁为双层,用长度为34cm的空心砖建设,房屋顶面使用阳光板或者透明保温塑胶面料,地面和墙面使用水泥抹平,方便今后的消毒和粪便清理。育雏鸡笼放置在鸡舍两条走道的中间。背靠背摆放,一个鸡舍共放置四行。同时还要配置水槽和饲料槽,水槽和饲料槽的长度维持在每只鸡5cm左右;最后,在育雏舍内还要放置取暖设备,保证严寒季节育雏舍温度能够到达35℃以上。3、成年鸡舍建设成年鸡舍要选择在地势较高,冬季向阳,夏季有阴凉,水源充足,排水方便的地区建设。首先,成年鸡舍要坐南朝北,南北宽度为5m,长度控制在13-15m之间,每个鸡舍可以饲养500只成年鸡,成年鸡舍高3.5m,设计进出口,南北墙保留能够打开的窗户。距离地面12cm高,间隔2m,设计一个长为0.5m,高30cm的鸡门口,门口外设计能够开关的门,内侧设计能够开关的铁纱门;其次,在房顶南侧需要设计一个2m×2m的能够打开的天窗。在两条走道中间摆放两排坚实的架子,高度50cm,宽1.2m,长1.4m,间隔30cm放置一根直径2cm的架梁,东西间隔1.5m摆设一个栖息架,每个栖息架上都存在滑轮,这样方便对鸡笼进行清理;最后,在养殖场建设围墙、围栏和围网,避免蛋鸡逃逸。
二、蛋鸡饲养管理
蛋鸡饲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育种机构推进的饲养管理技术指导手册开展养殖,控制好鸡舍温度、湿度、光照情况和饲养密度,确保鸡群能够健康成长。1、控制好鸡舍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饲养密度首先,湿度管理。育雏期间鸡舍相对湿度控制在65%-70%左右,青年鸡和成年鸡的相对湿度一般控制在55%-60%左右比较合适;其次,温度控制。育雏期间,1-3日龄雏鸡温度控制在35℃左右,4-7日龄温度控制在34℃左右,8-14日龄温度控制在33℃,以后随着日龄的增加,每周下降2℃,直到下降到外界环境温度为止。蛋鸡生产期间鸡舍温度控制在18-23℃比较合适;再次,饲养密度,一般情况下,雏鸡每平米饲养25-30只左右,育成鸡每平米饲养10只左右;最后,控制好光照强度。1-3日龄的雏鸡每天光照23h,夜间停1h,光照强度3-3.5勒克斯每平米。3-14日龄每天光照17h,光照强度2.0-2.5勒克斯每平米。14-21日龄,每天光照15h,光照强度2-2.5勒克斯每平米。21-29日龄每天光照13h,光照强度2.0-2.5勒克斯每平米。29日龄以后每天光照12h,光照强度2.0-2.5勒克斯每平米。2、断喙、转群、生产记录(1)断喙处理断喙一般在7-10日龄进行,将鸡上部喙剪去一般,下部喙剪去1/3,在育成期转群前可以进行第二次断喙处理。断喙后要及时做好止血工作,避免鸡群感染细菌死亡。在断喙前一周和后一周,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3,在饮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等抗应激药物。断喙后要适当增加饲料厚度,减少鸡啄食饲槽带来的疼痛感。3-18周龄的雏鸡每周要称量一次体重,采用随机抽查方法称量,大鸡群抽查3%,小鸡群抽查5%;(2)转群后的管理育成鸡一般在16-18周龄转群,在鸡群中出现第一枚鸡蛋开始更换产蛋鸡饲料,将产蛋鸡混合饲料和育成鸡后期配合饲料各半混合后饲喂,饲料中钙元素的含量要提高2%以上,粗蛋白水平控制在16.0%-16.5%左右;(3)做好生产记录工作做好鸡体重变化和生长发育记录,包含了鸡群的整齐度检测记录,免疫接种记录,药物保健记录,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记录以及蛋鸡的实际产蛋记录等。各种记录均应保证在2年以上。
三、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1、疫病预防工作蛋鸡疫病防控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鸡场出入口中均应该设置自动喷雾消毒装置和消毒池,鸡舍门口设置消毒脚步的消毒槽。要严格控制好环境卫生,每周对鸡舍进行全面消毒一次,鸡群育雏期间和育成期间每天要带鸡消毒一次,育成后期和产蛋前期间隔两天对鸡群消毒一次。但消毒时间要避开疫苗免疫接种时间,疫苗接种前后两天应该禁止使用消毒剂消毒。鸡舍只能饲养同类鸡群,不能混合饲养鸡鸭鹅等畜禽品种,要严格控制好非生产人员和车辆进入到养殖场内部,保证养殖场内部生产环境和饲养器具的卫生。及时将鸡舍中的粪便清理出去堆积发酵后作为有机肥施入农田。要选择固定的引种单位引种,避免雏鸡带病。每饲养一批鸡之后都要按照清扫、清洗、干燥、消毒、清洗、干燥、消毒、清洗、干燥、熏蒸鸡舍的循环模式做好鸡舍消毒工作,并轮换使用多种消毒剂。预防性用药和鸡群保健,尽量不用或者少用抗生素,推荐使用生物饲料、高质量的电解多维和中成药进行药物保健。在6日龄和鸡群开产前,进行两次光谱驱虫保健工作。通过观察鸡群粪便、采食量变化、饮水能力、呼吸音、畸形蛋率等方法判断鸡群是否存在疫病。针对细菌性疫病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必须做药敏实验,选择高敏抗生素治疗。此外,中医中药在治疗鸡多种细菌性和病毒性疫病方面也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中西药联合治疗能够很好的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治疗成本。2、做好鸡群免疫工作要结合地区鸡疫病流行情况和发病严重程度制定完善的免疫计划,确定疫苗接种种类,原则上当地没有发生的鸡疫病不适合接种弱毒疫苗。在免疫接种过程中,要使用专用的稀释液,不能做到的要使用蒸馏水或者生理盐水稀释,禁止在疫苗中添加抗生素或者其他药物。疫苗要现用现配,等到疫苗完全溶解之后,看不到固体物后才能使用。配好的疫苗必须保证在半个小时内使用完毕,对于未使用完的弱毒疫苗,要进行焚烧或者煮沸处理。一般情况下鸡群免疫程序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日龄雏鸡肌肉注射马立克疫苗,7日龄H120饮水或滴鼻,10日龄雏鸡Ⅱ系或Ⅳ苗滴鼻、点眼或饮水,14日龄法氏囊苗滴鼻、点眼或饮水,20日龄新、支、法(小三联)冻干苗饮水、小三联油苗肌注(0.3mL/羽),30日龄鸡痘苗刺种(需两针约0.01mL/羽),50日龄慢呼(鸡毒支原体)苗点眼,70日龄Ⅰ系苗、新城疫油苗同时肌注(0.5mL/羽),100日龄注射大三联(新、支、减)苗(0.8mL/羽),120日龄注射鼻炎苗0.5mL,250日龄大三联油苗胸肌注射(0.8mL/羽)。
参考文献
篇2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水产畜牧兽医局541500)
摘要:全州县枧塘乡高峰村委翟家村养殖户利用水稻田开展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探索,每亩(667m2)投放体重100g的中华鳖种120只,经过3年的饲养管理,每亩收获体重1500g以上的高品质商品鳖150kg,产值4.5万元,成活率达90%以上,在水稻基本不减产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优级水稻产量和鳖的产量,提高稻田的综合经济效益。
关键词 :中华鳖;稻田;生态养殖
鳖俗称甲鱼、水鱼、团鱼等,卵生爬行动物,水陆两栖生活。鳖富含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多种营养成分。此外,龟甲富含骨胶原、蛋白质、脂肪、肽类和多种酶以及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鳖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鸡、鹿、牛、羊、猪五种肉的美味,故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称,有清热养阴,平肝熄风,软坚散结的效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州县的养鳖业一直处于传统养殖的摸索阶段,大多以池塘模式为主。由于鳖的生长周期长,市场优势不明显,饲料来源困难,投入相对较高,因此发展慢、规模小。1991年以来,全州县枧塘乡高峰村委翟家村某些村民利用江河中野生鳖种资源,经过二十几年选种、驯化、培育等实践,逐步掌握了稻田生态高效养殖中华鳖技术,并带动了全村40多户农民开展稻田中华鳖生态高效养殖生产,养殖面积达到100多亩,平均年产量约5t,产值近150万元。由于坚持环境生态和喂养生态,确保了鳖的品质,不少外地客商慕名前来购买,村民们的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收入也在不断提高。现将该村稻田生态高效养殖中华鳖技术总结如下。
1稻田的选择与配套设施建设
1.1稻田的选择
养鳖的稻田应选择交通运输方便,但背离交通路道的偏僻安静处,地势相对低洼,水源充足,水质好、无污染,水流通畅,排灌方便,单个田块在3~10亩为宜。
1.2稻田的改建
根据田块的形状和大小,在稻田的一边开挖一字沟或环形沟,为鳖提供休息和隐蔽场所兼喂料的场所。沟的面积为稻田面积的10%左右,一般为南北走向,宽2~3m、深1m。稻田中间建长方形(南北走向)或园形沙滩,供鳖晒背用,一般长2~5m,宽1~2m,园形的直径一般为1.5~2.0m左右,高度比田面高0.4m以上。
1.3防逃设施建设
鳖生性好动,有用四肢掘穴和攀登的特性,因此防逃设施的建设是稻田养鳖的重要环节[1]。在稻田的四周用砖头混凝土等材料建成高出田面30~50cm的围墙,内壁用水泥浆涂抹光滑,并且在进排水口设置防逃栏栅,以免鳖爬出逃跑,还可以减少受到老鼠、蛇等天敌的伤害。栏栅既要方便农田注、排水,又能防止逃鳖,最好用木制闸门框带铁丝栅网(也可用竹篾编成的栅栏),网目3cm为宜,闸门上可做一个溢水口,以便下大雨超过标准水位时溢水。
1.4稻田清理消毒
改建好稻田和做好防逃设施后,稻田应清除杂物并经曝晒后,用生石灰100kg/亩全田泼洒消毒,1周后注水达20~30cm待用。
2水稻的栽种
水稻选择抗病害强,产量高的杂交品种。为了让鳖有足够的空间在田间活动,减少鳖爬行过程中对水稻的损害,秧苗采用宽窄行栽种,宽行间距50cm,窄行间距30cm。对水稻分蘖抽穗期的影响小,鳖的活动范围加大,对其生长非常有利。
水稻宽窄行栽种,通风良好,光合作用强度大,植株长得粗壮,稻穗比常规方法种植的大,粒数也多,产量并不低;还能降低水稻叶面的湿度,减少了水稻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发生[2]。
3鳖种的放养
3.1鳖种的选择和来源
稻田养殖投放的鳖种必须健康,无伤残,活动力强,最好就近购买。有条件的可从江河中捕捞野生鳖开展自繁自育。
3.2鳖种的放养
鳖的生长周期比较长,根据当地的养殖经验,稻田养鳖的放养规格平均为100g/只左右,每亩放养120只。放养前将鳖种放入3%~4%的食盐溶液浸泡5~10min,以杀灭体表的寄生虫。或者用1%的食盐混合小苏打(1∶1)的溶液浸泡20~30min消毒,预防水霉病。放养时,选择晴天的中午,将装有鳖种的工具轻轻地倾斜放到稻田的水边,让鳖自行爬入水中,注意水温,温差不超过2℃,以利于鳖快速地适应环境,提高成活率。
春季可适当地向稻田中投放经过消毒的小鱼、小虾、螺、蚬、河蚌等,让其自然繁殖,作为鳖天然饵料的补充。
4日常管理
4.1饲料投喂
鳖属变温动物,水温对鳖的生长影响很大。根据鳖的生活习性,当水温达到20~30℃,鳖开始摄取食物,当水温达27~30℃时,摄食活跃,生长速度最快。鳖喜食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饲料。根据当地的养殖经验,主要投喂从江河中捞取的螺及小鱼、小虾(以鲜活鱼为主)等,也购买少量的小干鱼、动物内脏等,搭配适当的植物性饲料(麸类、南瓜等)。投喂遵循“四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投喂量根据天气、水温和鳖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为鳖饱食量的80%左右为标准,一天分上午9时,下午5时投喂两次。如有过多残饵,要及时清理,以免污染水质,并适当调整下餐的投喂量。
4.2巡田观察,防逃、防盗
稻田养鳖要勤巡田,经常观察鳖的生长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经常加注新水,保持20~30cm的水深,高温季节可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适当增加水深。观察水质变化,有无污染,定期换水和排污,每周换新水1次,换水量为原水量的1/3左右,既保持了原有水体的生态平衡,又增添了活水,更利于水体中生物和鳖的生长。及时检查防逃设施,如有破损应及时修整,观察有无病害及天敌,及时预防,注意防盗。
4.3积极防病
稻田中养鳖,鳖可为稻田疏松土壤,捕食害虫。鳖的排泄物和剩余的饲料为水稻提供了有机肥料,水稻不用施肥也生长得很好。水稻不施肥,水质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同时也减少了鳖病的发生,既保证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又保证了鳖的产量和品质。如发现有病鳖,要立即捞出隔离治疗,并对同田鳖采取预防措施;如发现有死鳖,要立即捞出销毁,以免污染环境,引起大面积的感染。日常生产工具要注意消毒。在养殖过程中,可每月用漂白粉2~3μg/L或生石灰15~40μg/L全田泼洒消毒1次,2~3个月1次也可。
5收获
5.1捕捞和暂养
根据市场行情,及时捕捞出售达到上市规格的商品鳖。一般经过3~4年的养殖,鳖的体重由放养时的100g长到1500~2000g左右,个体大的会超过2000g。捕捞一般采用诱捕法,熟练的养殖户也可直接用手去田里把鳖取出来。没有达到上市规格的或者暂时没有出售的鳖,可在田里继续养殖,如果需要翻修稻田设施的,可在房前屋后修建一个小的暂养池,把剩余的鳖转移至暂养,或移到其他养鳖的稻田暂养殖也可,等翻修好后再移回去。
5.2收入
根据我县高峰村的养殖经验,这种模式养殖的鳖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每亩稻田平均收获100只以上,平均每只鳖重达1500g以上,市场售价为300元/kg,亩产值达4.5万元,平均每年每亩产鳖达1万元以上,大幅度地提高了稻田的生产效益。
6小结
高峰村的稻田生态养殖中华鳖模式,因其生长环境好、饵料丰富、营养全面、水质无污染、生产成本低,稻田中的鳖因采食了落水的禾花,被当地村民称为禾花鳖,其品质好,肉鲜味美,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同时水稻无需施肥、喷洒农药,生产的稻谷品质优、产量高,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了高效生态种养结构示范模式。这种稻田生态高效养鳖模式为全州县充分发挥稻田资源,水资源以及中华鳖种资源等地方优势资源大规模生产优级水稻和商品中华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调整我县稻田产业结构,实现稻田产业品牌化,标准规模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青海牦牛藏羊;推广现状;对策
1青海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推广情况
为促进青海畜牧行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以保证草原环境为前提,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市区、各部门要紧密结合技术人员与科研人员的工作,各方紧密配合,对牦牛藏羊养殖技术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大胆创新,从中探索出一套合理的高效养殖技术,并在省内各地区进行推广,促进综合效益的全面提升[1]。
2青海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存在的问题
在青海牦牛藏羊养殖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实际牦牛藏羊畜牧养殖工作开展过程中,青海省共有6个州,共计160个高效养殖点,但在这些养殖点中,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养殖,并能取得一定成效的高效养殖点没有达到总数的2/3,所倡导的牦牛“一年一胎”及藏羊的“两年三胎”工作任务没有全面落实与推进,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2.1管理部门对高效养殖技术没有深刻的认识
管理工作人员对高效养殖技术的发挥前景没有充分认识,发展目光没有前瞻性。高效养殖技术与实际畜牧养殖情况无法紧密结合,很多工作发展不到位,各方面的工作没有积极配合,无法形成地区性的带动作用。
2.2驻点技术人员的责任心问题
很多技术人员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自身专业技能并不高,在对一些工作进行实行时,没有比较正规的规范,使得很多工作无法准确地落实到位,无法与各方进行紧密配合,没有充分做好本职工作,无法发挥支撑作用。
2.3有些高效益养殖点的积极性较低
一部分高校养殖点的工作思想存在一定问题,如使用国家资金办事等错误观念,无法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认识,无法对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发扬与改进,无法高效开展工作[2]。
3青海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推广对策
3.1抓住机遇
青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牦牛藏羊养殖基地,农牧民要充分抓住机遇,积极充分地开展牦牛藏羊养殖产业。青海方面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与责任心,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培养高效养殖技术,确定高效养殖发展方向,促进高效养殖工作的顺利进行,尽可能地将传统畜牧业转化为现代畜牧业。合理优化畜牧草场配置,严格规划饲料产地及畜牧产地,促进高效养殖技术的推广,尽可能地实现各方协调发展,不仅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平衡,还能有效促进畜牧业高速发展,对增加农牧民收入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实现突破
在传统畜牧养殖技术基础上对养殖技术进行创新,能有效促进养殖高效开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建立择优扶持的政策机制,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应与实际基层的畜牧养殖业相结合,合理整合、配置资源,形成按类分配的优先扶持制度,对一些重点合作社进行优先配置。(2)建立推广资金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畜牧养殖行业的资金运转是保证畜牧行业开展的基础,因此,严格规定资金的应用,应由畜牧合作社统一管理、合理使用,推广第一轮高效养殖技术后回收资金,以保证下一养殖技术推广能具有充分的资金支持,实现资金滚动发展,对高效养殖技术的发展推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
3.3总结经验
农牧民要善于总结经验,探索出一套属于自身养殖情况的高效养殖模式。如青海县河卡镇红旗村的藏羊“两年三胎”养殖模式,能有效促进养殖行业的发展。各地各部门要总结各县镇的畜牧养殖技术,并进行有效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带动更多的畜牧养殖人员对高效养殖技术进行熟练掌握,以促进畜牧业飞速发展。
3.4工作创新
高效养殖技术是不断发展、不断促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工作创新有利于畜牧行业的发展。将改革精神投入到畜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利于发现并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驻点技术人员要充分提高自己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肩负起自身承担的责任,做好技术指导工作,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创新出合理的高效养殖技术,推动畜牧行业不断发展。
篇4
畜牧系统“三级联创”活动个人工作总结
自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以来,我作为县人大代表,按照全县三级联创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牢牢把握为"三农"服务这条主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畜牧科技水平,不断推进畜牧产业化、标准化、规范化进程,为畜牧增效、农民增收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抓民情民生,为群众服务到位。作为人大代表,我一是积极联系西关社区选民,参加全县组织的人大代表选举活动。二是积极向领导参谋,对畜牧局院内改水改电,改善机关面貌和群众的居住条件。三是结合工作实际,帮助养殖场和养殖户设计养殖场,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向他们提供最新畜牧养殖信息,规避各种风险。
2、抓工作落实,为大户服务到位。作为一名业务骨干,我充分利用工作优势,积极为群众服务。一是对全县养殖大户每人发放一套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相结合的专业书籍,使他们比较系统地掌握养殖技术知识。全年发放《畜牧兽医基础》、《畜禽养殖技术》、《牛人工授精技术》等各类书籍200多本、家畜高效养殖模式2000多册。二是对畜牧养殖大户分别传授不同养殖技术。2007年我到五山、庙滩、冷集、城关等乡镇讲课达10多次。根据不同的养殖对象,结合全省最新推广的畜牧养殖模式,分别推广了无公害畜禽标准化饲养技术、标准化养猪“150”模式、“500”模式、优质蛋鸡繁育与高效饲养技术、肉牛短期育肥技术、山羊“1235”饲养模式、生态土鸡饲养模式。庙滩养鸡大户蒋群林接受培训后,带领当地蛋鸡养殖户开展蛋鸡无公害养殖,目前生产的生态鸡蛋成功进入超市,并且价格提高到了原来的一倍。
3、抓引入机制,宣传科技发展到位。一是向领导参谋,积极邀请了省内家禽专家李朝国在庙滩开展了全县的蛋鸡养殖技术培训,并到庙滩、五山的畜牧科技乡土人才养殖场地开展现场指导。二是先后组织了茨河畜牧科技乡土人才到五山学习生态土鸡养殖,组织五山畜牧科技乡土人才到十堰学习茶园土鸡生态养殖、到庙滩魏家山蛋鸡养殖园区、冷集康利牧业有限公司参观,通过这些可学性强、有针对性的交流学习活动,开阔了畜牧养殖大户眼界。目前茨河也购置了孵化机,开展土鸡生态养殖;五山结合当地3万亩的茶园,开展了茶园生态土鸡养殖。三是倡导每名畜牧养殖大户加入一个农村畜牧经合组织或协会,使他们成为经合组织或协会的核心人物,推动畜牧产业发展。经我宣传加入畜牧经合组织或协会的畜牧养殖大户就达30多人。
篇5
安徽省宣城市朱桥乡是农业大乡。为了壮大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帮助农民增收,朱桥乡从比较优势明显的渔业经济入手,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改革开放以来,该乡渔业经历了“只捕不放—人放天养—集约养殖”三个阶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乡渔业发展步了快车道: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领域不断拓宽,养殖品种不断增多;渔业产量大幅度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增长明显。渔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成功地解决了的“吃鱼难”问题,而且已成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1、渔业是该乡的重要产业。朱桥乡辖7个农业村,2.67万人口,2.9万亩耕地,1.27万水面,可是全乡水产养殖面积竟然达到3.4万亩,也就是说有2万余亩耕地被改造成了鱼池,由种殖业改为了水产养殖业。已形成渔业专业村5个,年村级集体渔业收入达200万元以上。发展稻田生态养殖已成为该乡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渔(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2、渔业比较效益优势明显。朱桥乡水产养殖亩均纯收入愈1500元,超过2000元的达30%,是常规种植业的3倍以上。该乡每年有几千万元民间资本投入水产养殖业,渔业人均收入也已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
3、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日臻完善。朱桥乡建成1.8万亩稻田虾蟹生态养殖基地,2006年,该乡虾蟹生态养殖被评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病害预防示范区和安徽省河蟹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朱桥乡稻田生态养殖技术曾引得省内外专家、学者及客户前来参观学习。
4、建成无公害水产品牌。朱桥乡致力于水产品质量建设,申报获得了1.5万亩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
二、朱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管理落后于生产,资源环境影响日益严重。走进朱桥乡,举眼望去,除去养殖池塘之外,大多是成片的,由钙塑板围起的水产生态养殖基地。塘口附近则林立着一栋栋精美的楼房,这皆得益于朱桥乡水产生态养殖的发展。自本世纪以来,朱桥乡稻田生态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面积由2000年720亩发展到现在的1.76万亩,占全乡耕地的61%。朱桥乡水产养殖规模是在不断扩张,养殖产量在不断提高,但是其管理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造成水域环境呈现富营养化,渔业资源亦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由此养殖出的水产品质量呈下降趋势,这大大制约了该乡水产养殖业向纵深方面拓展。
2、病害防治问题突出,易引发药残。水产品生活于水域当中,其生病与否我们很难查知,当我们发现所养水产品发病之时,病重的养殖品种已很难摄食,而且,水产品无法实施隔离治疗,所以对水产品病虫害防治要遵守“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方针。在现实生产中,大多养殖户,仅注重养殖产量,于是大幅提高放养量,加强投喂,而在水质调控、水草种植、残饵清理、疾病预防等方面做的不够,所以养殖的水产品易发病害,一旦发生病害,养殖户又大量用药、长时间用药,这样容易造成养成的水产品存在药残。
3、养殖方式相对落后,思想观念亟待转变水产养殖技术更新很快,几年前养殖模式还算先进的朱桥乡,目前已戴上落后的帽子。2003年,发端于朱桥乡的以“大规格、低密度投放,种草移螺,营造优良生态环境,科学投喂,综合防病”为核心的稻田生态养蟹技术逐渐在宣州区推广普及并进而在全国掀起了生态养蟹的热潮。由于朱桥乡原先养殖技术先进,养殖户不思改进了,不再创新了。当微生态制剂和微孔管道增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得到应用之后,朱桥乡的水产养殖技术确实有些落伍了。因此朱桥乡养殖户的思想观念亟待更新,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水产生态养殖内容。
4、中介组织缺失,市场竞争力不强朱桥乡从事水产养殖的户数众多,但是没有建成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在客户面前的是小而散的养殖户。小而散的养殖户在购买苗种、饲料及鱼药时缺乏价格谈判基础,这无疑会增加养殖户的生产成本。小而散的农户养殖的产品在市场上难有竞争力,难有话语权,更有甚者,农户之间还会发生互相杀价的恶性竞争。
三、朱桥乡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完善养殖规划,全面推进养殖科学管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制定朱桥乡“十二五”渔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结构,控制水产养殖低层次发展,从做大规模养殖和提高水产品质量着手,促进水产养殖向高层次发展。引导养殖户改变养殖观念,改追求产量向追求规格与效益转变,改追求短期效益向追求环境与长期效益转变,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促进渔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强渔业及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合理使用水域和水产资源。积极发展市场需求大于供给、销售价格良好的休闲、旅游、观赏渔业,发掘渔业的新功能,实现渔业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2、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保障水产品安全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食品安全与健康,因此要想提高养殖收益,就必然在水产品安全与健康上下功夫,因此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也就是发展水产养殖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养殖产量、水产品质量,而且还可以促进渔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引导农户转变观念,及时更新养殖技术,并且鼓励从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当前,朱桥乡渔业部门就是要将微生态制剂和微孔管道增氧技术结合到原有生态养殖技术当中去,并大力推广普及。积极引导农户做大养殖规模,力争实现规模养殖的群聚效益。加大渔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力度,解决群众发展规模养殖的后顾之忧。要注重水产技术的更新与推广,不断提高水产科技人员与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要加大水产实用科技培训推广力度,将培训重点放在村级。鼓励技术人员搞技术承包、从事水产服务业等方式,使其推广技术和提供服务与利益联结起来,激励其做好服务与技术推广工作。实行水产技术人员联系规模养殖基地制度,使群众水产养殖科技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加强源头管理,确保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的全程安全。做好生产日志,保证整个养殖过程有据可查。加强对鱼用饲料与鱼药的监管,杜绝水产品药物残留。
3、推进全价饲料的运用,保护生物资源。要想提高养殖产量、质量及效益,就必然要实施集约化精养,集约化精养必须使用营养全面的全价颗粒饲料。使用全价颗粒饲料有以下几大优点:一是符合养殖产品对营养的需求,养什么品种,就选用为其专门配制的全价颗粒饲料;二是减少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全价颗粒饲料分解慢、易清除;三是可有效保护渔业及生物资源;四是可省更多的人力与物力。
4、抓好中介组织建设,提高水产品的竞争力。要着力解决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与大市场对接的局面。一是大力发展壮大水产经纪人队伍。二是组建水产经济合作组织。水产经济合作组织是联合同类养殖农户的最佳形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资源、技术与信息的共享,达到互助目的。要引导水产龙头企业、养殖大户、经营大户积极创建水产经济合作组织,渔业部门要在技术、服务、管理上给予支持。三是继续发展壮大水产行业协会。积极引导乡水产专业协会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吸纳养殖大户、营销大户等水产能人加入,充分发挥其在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其内联养殖户、外联市场的优势,联结起小生产与大市场,切实增强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利于水产企业做大,利于解决农户销售难的问题,同时也是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措施之一。积极引导水产龙头企业推行订单生产,依托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农户按公司要求进行生产,然后“贴牌”销售方式,做大公司生产规模,增强公司和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养殖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7-0079-02
食品卫生安全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内相继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三鹿奶粉”、“苏丹红”、“瘦肉精”等事件,更是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对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实行健康养殖,保障食品安全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1 当前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
造成当前食品安全严峻形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养殖场自身原因。因养殖品种单一,养殖场为缩短养殖周期、提高成活率,养殖期间滥用抗生素、激素且没有严格执行药物休药期制度,导致抗生素、激素含量超标。疫苗超量注射,容易出现免疫耐受,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到影响,达不到预防疾病的效果,从而导致饲养过程中药物的使用量大增。
(2)外在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新疫病频发,如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毒、禽流感H7N9等动物疫病让公众感到恐慌,对畜禽产品的需求量减少,直接给养殖业造成损失。
(3)政府监管不力,对养殖源头监管不到位,对流通于市场的畜禽及其产品监管不到位,对不安全的畜禽及其产品销售行为打击不到位。
(4)群众的维权意识不强,不敢对危害公众食品安全的行为给予举报。
2 对策
如何打破当前食品安全的困局,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源头方面,二是流通销售方面,三是转变养殖模式。
2.1 源头方面
重点在于养殖环节。应提倡科学化养殖,养殖户应提高自身的养殖知识水平,在畜禽疾病防治过程中要树立“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理念。同时要转变思想,逐步从单一化养殖模式向多元化生态化养殖模式转变。单一化的养殖很容易就被突如其来的动物疫病影响,多元化养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养殖的风险,但多元化不是简单的养殖类别中多个品种,而是畜类、禽类、鱼类多重组合养殖,因为疫病不容易在不同类别的动物中相互转播,根据此特性调整养殖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养殖风险。
生态化养殖又是多元化养殖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它不但具有多元化养殖的优点,还具有低成本养殖优势。该模式前期投入比较大,不但需要更多资金还需要一定的生态养殖技术。生态化养殖又分为广义的生态养殖和狭义的生态养殖。广义的生态养殖是以“农-林-牧-渔”为模型,种养结合,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发展循环养殖,提升综合生产效益,还有“猪-沼-果”、“桑-猪-鱼”等模式。狭义的生态养殖模式则定位于牧场,原则上只以“牧”为中心,以微生物生态技术为基础,打造环境友好、生态循环、低耗高效的养殖场,以发酵床养鸡、发酵床养猪为代表,加快生态化养殖改造是优化源头的重要途径。生态化养殖可以解决养殖的四大问题:资源瓶颈、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
政府及畜牧部门应定期对辖区内的养殖户分批分次进行生态养殖技术方面的培训,并邀请畜牧专家或养殖大户的技术带头人进行授课,在政府层面上对养殖户给以一定的技术指引和资金的支持。同时要加强监管养殖过程中违禁药物的添加和监督养殖场严格执行养殖停药制度,对生产销售违禁药物的企业和个人给以严厉的打击和处罚,禁止违禁药物进入养殖环节。
2.2 流通销售方面
重点在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市场监管。虽然有多个部门监管市场,但由于分工不明确,遇到问题就容易互相推脱。为杜绝相互推诿,应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由政府牵头组织多部门联合执法巡查长效机制,经常性对销售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摊档、超市进行检查。积极应对群众的举报意见,对举报的信息认真处理,坚决不放过销售有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不法商人,加强源头追查,如发现违反食品安全的行为必须对其严肃处理。
2.3 转变养殖模式
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由家庭化转向规模化、制度化、正规化。强化养殖技术、强化防疫制度、强化饲养制度、强化用药停药制度、强化疾病治疗处理制度,减少人为疏忽,强调制度管理。重视苗种的选择,选择父母代必须是无遗传病害、临床表现健康、疫苗注射齐全的种苗。如是从外调入,运输过程中保持通风,定时检查种苗挤压情况和车上表现的临床状态是否良好,种苗入场后须经一周时间隔离栏圈养后临床表现健康的才能进入舍内饲养。自我繁育应注意淘汰不健康的父母代,选育体格优秀、基因优良的父母代,并对其产下的子代进行体格、临床健康状态的筛选,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
新的养殖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公司合作化模式:此模式适用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应想办法指引整合,由政府牵头,村委落实,选好合适的技术带头人对一定范围内畜牧养殖场进行整合,形成公司合作化模式。村民以人力、资金、场地等形式入股或政府征收整合,由技术带头人聘请专家统筹规划场地,设定养殖品种,划分不同的养殖区域组成一个多元化、生态化、正规化的畜禽渔林规模养殖场,村民按照分工进行分片种养。公司保证村民最低收入,每月发放村民工资,年度按照绩效分红。此整合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抵抗养殖风险的能力,也降低了养殖成本。
(2)绿色小生态模式:只养殖单一品种,但充分运用微生物生态技术分解畜禽排泄物,不集约化养殖,重视防疫和畜禽福利,严格用药制度,运用中草药进行畜禽保健,尽量减少使用抗生素和不使用含有激素类药物的添加剂。如发酵床养猪,在发酵床中添加特定的可以高效分解猪排泄物的微生物,减少猪舍空气中氨、硫的含量,并且发酵床很柔软,不像传统水泥地板那样坚硬,猪只有良好的生活环境,自然长得健康。
篇7
关键词 畜禽养殖;污染;农业减排;措施;建议;安徽宣城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31-02
宣城市属典型农区,畜牧业资源丰富,品种众多,区位优越,畜牧业已经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其污染防治措施远远滞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未经深处理的大量畜禽粪便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威胁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因此,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搞好农业源减排工作已成为现阶段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 规模化及专业户畜禽养殖现状
据统计,2012年全市现有规模化及专业户畜禽养殖场2 982家,共有19家畜牧业企业进入了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其中,和威、太阳、五星、华卫、立大5家企业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农业源减排统计的分别为:肉鸡出栏8 193.2万只,蛋鸡存栏213.4万只,生猪出栏51.4万头,肉牛存栏1 673头,奶牛存栏221头(表1、2)。
2 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排放现状
据统计,2012年全市现有规模化及专业户畜禽养殖场COD和氨氮排放总量15 557.23 t(表3),规模化养殖企业中工厂化处理(生产有机肥)场家11个,处理粪便34万t,传统堆沤场家3 718个,处理粪便248万t。
3 农业源减排的具体措施
3.1 推广高效、集约、生态畜禽养殖技术
3.1.1 推广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积极开展发酵床适应性研究,集成组装配套发酵床养殖技术,建设新型养猪专业合作社、发酵床生态养殖示范场。推广发酵床养殖技术,利用各种会议,宣传培训发酵床养殖技术,发放《安徽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丛书》《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图册》《肉鸡标准化养殖技术图册》。共推广发酵床养殖约50余户,推广面积3.41万m2,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另外,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正在大力推广畜(禽)—沼—鱼—果(菜)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生态养殖普及率达50%以上。
3.1.2 推广“生猪336生态循环养殖”等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模式。该模式指以自繁自养为主,户均饲养30头能繁母猪,配套建设30 m3沼气池,年可饲养商品猪2批,每批150~200头,全进全出,可实现效益6万元。在小型规模养殖场中推广“生猪336生态循环养殖”,实现养殖环境明显改善、粪污有效处理,收入显著增加。
3.1.3 推广种(林、果)养结合生态养殖。以循环经济理念着力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把畜禽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与种植企业(林业、果业)的“沃土工程”结合起来,鼓励规模养殖企业与种植企业(合作社、场、户、林场、果园)开展联合,利用土地吸纳粪污能力,实现养殖规模与土地处理能力平衡。
3.2 全面实施联户及大中型沼气建设
目前,全市已建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37处,规模化养殖企业已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12个,其中有5家企业利用沼气发电;五星公司700 m3沼气,发电机容量80 kW,正常使用每天发电720 kW·h。同时,要求规模养殖场(户)必须沼气配套,进行粪污处理,做到了达标排放,同时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沼气发电和污水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各级畜牧、环保、农村能源等部门都大力扶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的申报及实施。
3.3 加大督查工作力度
自2011年首次将农业污染纳入减排工作考核范畴,农业部门高度重视,督促各相关单位加强配合,切实履行职责,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畜牧部门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切实提高规模化养殖企业污染物处理能力,全面组织实施农业源污染减排工作,针对畜禽养殖企业,实行严格的养殖准入审核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推进畜禽规模场(小区)标准化建设。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推进养殖企业实施“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污收集-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全过程综合治理。
3.4 合理安排减排项目
按照畜禽养殖农业源减排要求,有序安排农业源减排项目。2011、2012年,宣城市共安排畜禽养殖企业农业源减排项目33个,2011年已全面完成减排任务,针对养殖现状,坚持实行“一月一检查,一月一核算”的工作机制,会同环保部门对农业源减排项目开展联合督查,发现问题,现场督促,指导企业整改,对发现的问题县、市、区,及时通报当地政府。
3.5 加大投入,有序减排
对已经存在的规模畜禽养殖场,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求其加大投入,限期完成污染治理设施,确保达标排放。对没有达到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可以采取以下2种处理方式:一是限期治理。若在规定期限内治理不达标即予以取缔,以彻底消除畜禽养殖废物排放;二是集中治污。将分散的非规模养殖场集中起来,使养殖场壮大形成规模,把分散投入的治理资金集中用于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切实实现污染减排。
4 农业源减排工作的建议
4.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统一规划农业生产区和生活区,统一规划畜禽养殖小区,改变农村人畜混居的现象。要根据养殖场周边农田对畜禽粪便的消纳量和综合利用情况,确定养殖规模。对超出环境承受能力的养殖区要落实禁、限养措施,养殖场点尽量远离城区和居民集中生活区,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建设规模化养殖场,规模养殖场与居民区要设定卫生防护距离[1-2]。
4.2 明确重点减排项目
农业减排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围绕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污染源的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推广、农业资源集约化综合利用等循环农业的相关内容,明确一批重点减排项目,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工程。
4.3 加大资金投入
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近年来宣城市在沼气工程建设、畜牧标准化、生态农业等项目上得到了国家和安徽省的大力支持,但在有机肥生产、生态农业建设上还有很大的政策空间,必须抓住机遇,积极争取省级以上的政策支持;要充分发挥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农业生产主体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他们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增加污染减排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在农业污染减排项目上也要加大力度[3-4]。
4.4 加大宣传力度
农业减排是“十二五”农业部门一项新的工作,已纳入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考核,任务重、压力大、必须加大宣传,提高全社会认知度和参与热情,营造共建氛围,形成强大合力,使农业源减排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5 参考文献
[1] 徐勤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2(10):157.
[2] 肖清.浅谈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7):211-212,238 .
篇8
关键词:钦南地区,养殖业发展,经济效益,规模效益
钦州市钦南区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区》的前沿中心地带,北距南宁市百余公里,濒临北部湾,东连北海市,西接防城港市,南拥钦州港,是钦州市辖区。钦南区是国家沿海水产星火产业带组成区域,我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以农业为主的完全县级建制区,辖12镇,1华侨农场和四街道办事处,人口总共68万人,农业人口40万(58.82%),总面积2214平方公里。享有“中国大蚝之乡”、“全国优秀郊县(区)”、“全国科普示范县(区)”等美誉,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连续四次通过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
钦州对虾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量较大,不会出现产品滞销,市场风险较小。
近年来,钦南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水产业遵循“优质、高产、高效、健康、安全”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对虾产业已形成了苗种、饲料、药物、养殖、流通一系列化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是我区水产领域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一个行业。
钦南区对虾产业发展也面临着难点与问题,尤其是种苗缺乏自主品牌,没有当地的亲虾培育,长期依赖其他地区;养殖技术参差不齐,部分养殖户主要靠运气,致丰年增产,灾年减收;产业化程度较低,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健全,技术服务和培训体系不完善,带动转化能力不足,制约了养殖业规模的扩大;农民科技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对虾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收等方面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就这一对虾养殖中的难题,2014年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推出课题――《钦南区对虾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示范》,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实施,并得到大力支持。该项目于2013年8月开始筹备,共投入1161万元,分五阶段开展,实现纯利润共1665万元,并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该项目的研究如下所述:
1 2013年钦南区对虾养殖的现状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钦南区海水咸度适宜虾、大蚝、鱼类等水产品的繁殖与生长,水产资源丰富,渔业潜力巨大,2012年经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主攻对虾产业的示范县,对虾养殖业是当地农民主要收入。然而对虾养殖成功率不高,部分养殖户靠天吃饭,对虾育苗技术大多偏低,效益不突显,对于水生动物疾病也常常束手无策,听天由命。
2 项目规模
2.1 示范基地
共三个:康熙岭镇谢德鱼虾养殖场(450亩);康熙岭镇白鸡村对虾养殖基地(150亩);广西海纳绿洲海洋开发有限公司犀牛脚对虾养殖基地(占地1034亩,养殖面积950亩)。
犀牛脚镇沙角村的钦州海纳绿洲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对虾生产基地(占地1034亩、养殖水面950亩),主要应用推广对虾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对虾养殖技术、水质调控技术与对虾病害综合防治等养殖技术。省科技厅委托钦州市科学技术局组织专家对其测产(2014年10月20日;2015年7月),亩产值(21906.72元;24979.20元)。
康熙岭镇团和大队青草坪村南围谢德鱼虾养殖场,养殖面积600亩;建立冬棚健康养殖面积2亩,主要应用推广对虾冬棚健康养殖技术。放苗时间2014年12月12日,平均成活率82%,产量是3640kg,产值26.2万元,毛利润50062元/亩。
康熙岭镇白鸡村及团和村对虾养殖基地养殖面积分别是150亩,主要应用推广微生物肥水养殖技术。
并且,建立钦南区尖山镇钦南区鑫农农业生产观光生态示范园,利用生物与农机技术紧密结合,从养殖池水的物理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到水产品的投料饲养、病害防治,全部采用计算机系统实现远程数字化采集数据,按照设定健康养殖指标自动化机械操作可全程解决的方案,是无季节、不分日夜的水产健康养殖系统:保证养殖水产品高产量、健康高品质,还可将其排泄物及肥水种植果蔬。循环利用,节能、环保、健康,展示给游客观赏及学习。
例如,南美白对虾养殖自放虾苗后,通常需要进行90天以上的养殖,才能达到上市规格。在这个养殖过程中,对虾的排泄物、残饵和生物尸体等有机物不断积聚,对底质产生污染。当虾蟹池塘底质发生恶化时,每667O可施用1kg底改菌(1瓶)+4kg腐植酸钠或 5kg沸石粉加适量水浸泡4―6h后均匀洒塘。情况严重的可连续施用2次。pH偏高时可施用降碱菌。
施用微生物时注意菌体活力及菌体数量,一般要求含3亿个/毫升以上的活菌体,且活力强,同时注意制剂的保存期,随着保存期的延长,活菌数量逐渐减少,故保存期不宜过长,并且打开包装后尽快使用。
2.2 人员和设备配置
钦南区科学技术局:行政编制4人,实际人数7人,其中本科5人,大专2人,有中级技术职称5人,初级技术职称2人。科技局下辖“钦南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增挂“钦南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牌子:定编、在编 2人。全区12个镇(场)及四个街道办事处均配备了科技副镇长、科技助理;
钦南区水产技术推广站:钦南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下属的二层事业单位(增挂钦南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水产养殖工程师2人,技术人员4人,单位配套有水生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配备有电子微显镜、恒温培养箱等一批实验器材。该站多次成功组织实施辖区内的水产类项目,均取得显著效果;
课题组:9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专业覆盖水产养殖、农业科技管理、行政管理等,职称、年龄、专业结构合理。
钦南区康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举办3期对虾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社员200人次,辐射带动养殖户500户;贯彻、推广应用对虾标准化养殖技术、无公害对虾养殖技术、水质调控技术与对虾病害综合防治、微生物肥水养殖技术等技术。
2.3 该课题知识产权:属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的符合本地区应用的技术。
3 课题发展措施
由钦南区科技局统一领导,争取政府资源,落实责任,强化财务管理和创新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引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村专业协会等成功经验和模式。同时,动员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引导国家高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对海水立养殖科技服务体系开展多种方式的科技合作和对口帮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需加强当地农民的培训,培育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开拓进取、愿意接受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新型农民,突破当地对虾养殖业发展的制约。
4 课题的成果与效益研究
技术支持:建立了钦南区兴桂南美白对虾良种场和钦南区兴科水产种苗场两个优质南美白对虾育苗示范基地和最先进的水质处理系统。选派谢龙伟、阮良鹏、陈家珍等3名具有对虾养殖及育苗技术的科技特派员,提供育苗和技术支撑,得到基地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经济效益:生产基地盈利1570万元,良种繁育基地盈利95万元,总纯利润1665万
社会效益:课题实施期间内,编制了《钦南区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培训教材》2000多份,先后举办开展了13期对虾养殖培训班,共培训人员1583人次。培训内容丰富,技术先进实用,得到基层养殖户的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区科技局组织摄制了“对虾养殖好帮手”实用技术视频教材,通过媒体等方式推广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成效更为显著。
环境效益:项目规范对虾生产技术和使用新技术,减少污水排放和渔药使用,提升对虾品质和产量及安全性;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增强钦南区对虾的市场竞争力;减少水源污染,优化生产环境,发挥资源优势,实现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 课题实施中发现的问题
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指导服务跟踪不到位;资金缺乏,示范建设还尚未完善;重视和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基层群众和部分养殖户。
篇9
本文主要讨论在当地进行无公害河蟹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的主要环节当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数据,其中必须要结合当地养殖环境以及消费环境来展开论述,另外该种技术在该乡如何得以普及成为了推动当地河蟹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
1无公害河蟹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简介
充分利用该乡地处长江下游马鞍山河段地理优势实现河蟹绿色养殖。其中涉及到蟹种选择、蟹池整理、种草移螺、放养投饵、水质调节以及蟹病防治几部分。
1.1蟹种选择
自然选择长江中下游常见的中华绒螯蟹品种,最好是当地周边培育的苗种。该种蟹对于该乡说具有纯地产蟹种,抗病力强,而且具有野生性质,符合无公害养殖标准。
1.2蟹池整理
在蟹池整理上只要靠近水源实现进水、排水分开,面积达到30公顷以上长宽比为3:1的矩形水池,外部距离边界100cm要设置环形沟渠,沟渠宽最好200cm深60-80cm。池底需要拥有10cm厚的淤泥,利于河蟹生存繁殖。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设置防逃设施,避免河蟹打洞逃窜。故此池和埂坡比为1:3。若是初次整理蟹池,需要进行晒塘,即利用阳光紫外线作用杀灭病原菌。在蟹苗入池之前需要全池喷洒生石灰,使用量为1.6-2吨/公顷。
1.3种草移螺
目的是为了改善水质同时给螃蟹提供饵食。水草要丰盛池底、池中以及水面必须都有相应的水草。池底以伊乐藻为最好,也可以种植苦草和水花生。一般若是初次养殖需要在注水之前于池底种植伊乐藻或者水花生,行株距一般各100cm,同时要添加底肥,复合肥添加量为37.5kg/hm2,半年左右追加复合肥,只是用量减半。为了使得池底水草得到保护,需要用尼龙绳做网专门保护,以免幼蟹食用草芽,等到种植后两个月此时水草健壮可以将防护去掉。一般要求水草有必要将蟹池底占据70%左右,若是不能达到这一标准,需要采集水草再次投撒。等到蟹种投放后的一段时间投放鲜活的螺丝,一般投放量为7吨/hm2,该种水中生物可以成为螃蟹的食物,也能够改善水质,使得水质清亮,增加螃蟹的原生态水平。
1.4放养投饵
需要遵循定时、定点、定量、定质。第一,定时。一般来说在养殖前后天气温度较低,此时幼蟹需要食物不多,可以隔天一次,主要集中在晚上投放饵料,若是到了生长旺季则需要每天一次。第二,定量。按体重来计算投饵量分别为:3-4个月龄河蟹为体重百分之一;5-7个月龄河蟹则增加到体重的7%左右;9-10个月龄河蟹则需要投放其体重10%。若是不好掌握,就观察前一天的投放食用情况,采用逐渐增加或者逐渐减少方式来确定饵料量,标准就是河蟹能够吃饱同时没有剩余饵料。河蟹第一次脱壳此时需要增加动物性食物,辅助熟玉米,确保其增肥,塑造良好卖相。第三,定点。就是固定地点投放,要在池边浅水处呈直线每隔100cm左右设置一个投放点。第四,定质。即青饲料、精饲料、粗饲料、动物饲料和植物饲料要彼此搭配,这样才能确保营养均衡,基本上一茬河蟹动物性饲料占比达到了40%以上,植物性饲料占比30-35%,颗粒饲料控制在20%左右。剩下的5%左右源自于池中螺丝和水草。饵料必须要新鲜,不可投放腐败过期饵料。
1.5水质调节
河蟹对水质要求高一般需要偏碱性,大约PH值需要控制在7.0-8.5之间,故此一旦气温升高以后,需要每隔20天左右向池中播撒石灰,一般量控制在300斤/hm2。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气温盛高以后要增加水位,春季在80cm左右,夏季为100-120cm,秋季为150cm,而且需要3天左右换一次水。在高温时期每天加换水一次,一般在清晨操作,因为此时水池温差小,对河蟹形成刺激低。加水排水同时进行,一般需要将蟹池的2/3水量换掉,在换水过程里积极地排除那些腐烂变质的草叶、饵料,降低水质变坏的几率。
1.6蟹病防治
预防是最节省成本的办法,治疗只是作为辅助。因为执行的是无公害养殖必须要以生态预防为主,药物治疗需要慎重选择。防治上其实在蟹池清理、蟹苗选择、水草种植、螺丝放养等环节就开始了,这些措施要严格执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蟹病发生几率。药物防治一般多采用甲壳净等来泼洒,可以从四月份开始每个月用量控制在每立方米水0.25g左右,坚持到九月份。也有采用每个月用强氯精或者溴氯海因的,二者用量分别为0.45克每立方米、0.3克每立方米。在加注新水之后泼洒。另外河蟹褪壳期间抵抗力弱,需要投放蜕壳素,一般在大规模褪壳的前三天开始集中投喂一次。再用药物治疗蟹病时必须要专病专治,要对症,需要按照要求剂量,最主要需要用药安全,不可以影响河蟹食用安全,否则就和无公害养殖目的背道而驰。
2无公害河蟹高产高效养殖技术推广办法
2.1小视频推广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利用数字媒体互动性来和养殖户交流。也可以利用视频技术来远程提供帮扶,帮助其诊断蟹病提供治疗方案。
2.2外出学习交流
积极地带领每个村养殖大户到外地进行行业交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同时积极地寻找上下游企业实现产业链式养殖,确保蟹种、饵料、药物、河蟹销售一体化。2.3入户指导技术员进村入户进行技术宣传,面对养殖户现场答疑解惑。
2.4技术培训
定期展开技术培训包括实地培训和视频培训。实地培训可以对接养殖大户的蟹池,将所有养殖户集中到此,现场讲授技术关键,提高学习效率。
篇10
一、具备打造“水产强镇”的基础条件
(一)自然条件优厚适宜。地处两省三县市结合部,平均海拔高度30米,水资源丰富,适宜水产养殖水域面积达3万多亩;交通便利、贸易交往频繁,水产品内外流通活跃。
(二)规模养殖渐成气候。近年来,本着宜农则农、宜渔则渔的方针,加大水产开发养殖力度,全镇水产养殖呈现出以栗树村、曾口村、肖家咀村、上升村、新堤村为主的万亩小龙虾野生寄养板块和以为中心的“一场五村”(曾口、上升、新堤、永兴垸、肖家咀)2万亩高产优质水产板块。同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原则,采取互换、租赁、承包、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集并土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全镇顺利流转土地9638亩,实现水产连片开发7390亩。
(三)养殖产量逐年攀升。四大家鱼、小龙虾、黄颡鱼和甲鱼等水产品种正逐年发展壮大。年,全镇水产养殖面积18210亩,水产品产量10092吨,渔业产值9782万元,居全县第三位;2009年,水产养殖面积22510亩,水产品产量将达12475吨,预计渔业产值1.12亿元。
(四)水产市场日益活跃。年全镇居民消费水产品达0.2万吨左右,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50公斤。水产品在满足本镇居民消费的同时,主要销往湖南怀化、澧县和县内周边乡镇,市场需求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二、打造“水产强镇”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全镇20143亩精养鱼池,普遍存在鱼池淤塞、池埂崩塌等问题,保水深度仅有1.5米左右,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同时,全镇70%的鱼池水电路不通,鱼池护坡率不到10%;“三机”(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配套率虽达100%,但发电机配套率不到15%;鱼鳖混养以及小龙虾野生寄养的防逃设施简陋。
(二)水产养殖投入不足。一方面,资金保障乏力。近年来,全镇共投入2000多万元开挖鱼池,大部分资金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渔农购买饲料、肥料等生产资料资金十分短缺。另一方面,水产养殖技术支撑不够。全镇22510亩养殖水面,仅有水产服务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苗种繁育、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等滞后于生产发展,养殖品种老化,产品的质量和整体档次偏低。
(三)专业合作社功能不全。镇内虽然成立了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但合作社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产品生产体系、科技支持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大部分渔农还游离于组织之外,合作社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渔业保护意识不强。部分养殖户环境意识淡薄,养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农业生产污染、生活污染、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严重影响了渔业健康发展。合子垸村农户彭盛基,养殖小龙虾150亩。去年6月底,由于相邻的中稻田里打了除草剂,一场大雨过后,残留的除草剂顺着雨水流进了彭盛基的稻田,造成该农户8000斤小龙虾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4万元。
三、打造“水产强镇”要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要增加发展投入,改善发展环境。一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项目争取和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加大疏挖围湖排灌渠道、开挖中心沟渠、畅通鱼池连接道路、完善用电设施等建设投入,提高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同时,积极鼓励养殖户采取联合出资等方式,改善池塘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能力。二是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围绕水产养殖内部结构调整和培育支柱产业,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争取各级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加大水产养殖招商引资力度,以鲜明的特色、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营资本投入。在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支农信贷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农民的投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向水产养殖发展。三是加大科技投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加大对养殖户理论培训和现场指导力度,提高农户养殖技术水平,提高养殖产品技术含量,增加单位产出效益。同时,学习外地先进养殖技术,培养水产养殖能手,以点带片,提升全镇水产科技服务水平。
(二)要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是发展水产养殖区模式。围绕市场和加工企业的需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推广“规模饲养、统一管理”的水产养殖区建设模式,实现“小规模、大群体”的辐射带动效应。重点发展周边水产养殖区,形成片带,逐步实现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向规模化、专业化养殖转变。二是优化养殖品种结构。重点加大名特优养殖品种的养殖规模,大力发展虾稻连作、鱼鳖混养、网箱养鳝、“18821”模式、青鱼专养、桂花鱼专养等高产高效养殖,培植水产养殖示范户,做好相关技术推广服务,提高水产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促进水产养殖户增收。三是壮大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强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积极扶持、发展合作社,引导养殖户在自主自愿的情况下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产品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对现有的特种水产业专业合作社,加强引导和支持力度,增强合作社的竞争能力。四是拓宽水产品销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认真研究市场需求,主动与渔场加工企业建立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养殖”,拓宽市场销路。充分利用各级农产品展销会,各种宣传媒体,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全镇优质养殖品的知名度。坚持突出环境特色、品牌特色、绿色农产品特色,加快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基地建设步伐,积极申请注册品牌商标,创建水产名牌。
- 上一篇:档案管理基础知识大全
- 下一篇:对市场营销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