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篇1

一、注重情境创设,提高参与的“热度”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愉快。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要想让学生长时间集中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而创设情境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在大屏上出示了一元硬币、下水道的盖子、向日葵、光环、车轮等图案,让学生进行欣赏,这些实物形象与学生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感受到圆的美丽。通过这样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此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纸片,让学生对折、打开,再变换不同的方向对折,再打开,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投入到探索中,然后争相汇报:在圆形纸片上有很多的折痕,这些折痕有一个相交的点。学生自主学习后知道了折痕都是圆的直径,折痕的交点是圆的圆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求知的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知识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注重合作探究,提高参与的“广度”

合作探究是当前数学课堂常用的学习方式,这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迫切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机会,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出示了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各一个,并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判断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等底等高,根据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得出它们的体积相等。但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学生犯了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是相等的;也有学生认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尽管等底等高,但它们的体积不相等。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怎么验证呢?老师让学生分组合作,将等分的圆柱拼一拼,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积极参与,分工明确,在汇报交流时,得出了不同的方法求圆柱的体积。教师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主动猜想、验证猜想,并动手实践,促使学生们参与其中,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注重练习设计,提高参与的“深度”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有很多老师对练习设计不够重视,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只是机械、重复地进行练习,苦不堪言。对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优化练习设计,帮助学生优化解题策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在教学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A、B两地的距离是500千米,一辆货车4小时行驶了总路程的40%,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还需要几小时?”显然,这是一道一题多解的习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方位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寻找到了多种解法。教师通过设计一题多解的习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策略入手,学会思考,促进全面发展。

篇2

[关键词]小学课堂 学生参与度 有效学习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可见,教育的本质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打下基础。

笔者通过长期的课堂观察,发现普通的家常课上,总会有20%~30%左右的学生参与度不高,从而影响学习效率。主要分为四种类型:(1)搭便车型;(2)三心二意型;(3)虎头蛇尾型;(4)天马行空型。

对于这四种类型学生的生存状态,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大致归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精神容易涣散。从人为的角度看,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教师的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如果不能让学生喜欢,教师的人格魅力如果不能感染学生,学生自然不会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现今,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大部分教师都能更新观念,先学后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也有部分教师,固守自己多年的一言堂或问答式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权;也有些老师,目中“无生”,不能够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的教学,造成了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感到学习内容难,学习方式枯燥。当然,教师的先天条件,个性特点,专业素养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影响。

2.学生的因素。

有一种学生,他们对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坐在课堂上,能懂则懂,不懂就过。

也有这样的学生,学习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分心,原本良好的参与状态被打破,注意力不受控制地被转移。而课堂40分钟,少部分时间能主动积极参与,时间长了,就不能坚持,属于先天的注意力品质差导致的自控力较弱,不能持之以恒。

还有一种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导致学习成绩差,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对于学习活动无动于衷,时间久了,要么打瞌睡,要么想着法子玩,这就是上述第四种生存状态产生的原因。

针对上述几种原因,我觉得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需要作如下努力:

1.以生为本,创设情境,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的“温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从兴趣上解决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的组织策略,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可以采取创设情境、开展游戏活动、运用多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一次体验活动的习作时,就把“吹泡泡”这一游戏引进课堂,教师首先用泡泡机吹出泡泡让学生去抓、去玩,然后分给学生泡泡水和泡泡棒,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体验吹泡泡的快乐。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吹过泡泡,但在课堂上回忆吹泡泡的体验,不免有些隔岸观火、不痛不痒的感觉,而教师把真实的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在活动中,身临其境,吹泡泡时的动作、泡泡的颜色、泡泡的形状、泡泡的动态,呼之欲出。在快乐的体验活动中,学生情动而辞发,把活动写成作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当然,活动的设计还应根据课堂的变化调节使用的时间和频率。当学生参与度很高时,就没有必要再去使用过多的游戏;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疲累时,来一个故事或活樱必能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教师要能观察到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状况,因时因地制宜地调节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保证学生能持续保持良好的课堂学习热情。

2.小组合作探究,互帮互学,降低学习坡度,降低参与的“难度”。

针对部分因自身因素感到学习困难,于是有点自暴自弃的后进学生,我认为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够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意识,提高参与学习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之间要民主交流,产生互动,而不是由优等生唱独角戏,尤其要安排并保证留有后进生发言的机会。教师适当地开展小组之间的评比,比一比小组中后进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后进生是永远的“观众”的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小组成员中优质资源的效用,从而让部分后进生也在合作学习中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在民主轻松的同伴学习团体中,学生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意识都增强了。

3.反馈及时,评价多元,提高参与的“长度”。

课堂反馈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点评的过程,它主要起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帮助学生后续的学习。

我觉得,课堂上的评价除了及时外,还应注意多元l生。

首先,评价的内容多元。除了评价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内容,还应评价与学习有关的习惯养成,学习的热情,如前面提到不良状态,教师应该及时提醒,通过相应的课堂常规来约束其行为,而对于课堂上小脸通红,小手高举,两眼发光,学习热情高涨的学生,则应该及时表扬。

其次,多元评价还应该体现在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多样上。评价方法多样性,就提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相应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喜欢的评价下,学习的热情继续保持高涨;而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就是指除教师外,学生也可以参与评价,微课动画也可以参与评价。

四、设置认知冲突,提高参与的“深度”。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一堂有效地初中数学课堂,既需要教师具有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采用巧妙的方法营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参与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这就要求教师从方法上、教学手段上不断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精心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课堂导入,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巧妙而又新颖的导入,一下子就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入新课,吸引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学习,新旧知识不但得到了有效衔接,师生情感也得到了良好沟通。

二、精心设计问题,指引学生参与方向

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交流方式主要是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中提问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最直接的有效操作,能够有效检测调节和监督评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提问之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一是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内容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形式灵活多变,如问“使用哪些方法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学生就可以积极地思考,认真地参与。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问题。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设计提问,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增强学习目的性。如“比例线段”讲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不过河如何量出河宽?不上树如何测出树高?这些提问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也容易促使学生愿意参,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三是设计的问题要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合情理、归纳想象,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最好得到合理解决。如“有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命题的讲解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画图,再展开联想,解决问题后,再提问:问题中的“其中一边上的中线”改为“第三边上的中线”还成立吗?题中的“中线”改为“高线”还成立吗?若不成立,还需加什么条件?等等,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三、优化课堂结构,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是为了学,上课开始,学生喘息未定,教师就急于讲课,这个时候学生还没有听课准备,就是讲课也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教师在走进教室应迅速做好组织教学,有了良好的氛围再开始授课。下课铃响后,也应该立即终止上课,因为学生的心中已经下课,不再教室了。老师讲了也往往徒劳。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通过问题向学生提供了思考的信息,就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问不能过早点名。有时一个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全班陷入深思,继而相互商议、讨论、翻书、翻笔记。此时教师就要静静的等待,不要给予启发,轻易打断学生思维,而应让学生自己思考,慢慢想办法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时时分析教与学的进程,主动协调教学的步伐,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到知识的整个形成过程,更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并带有挑战性和激励性。只有这样,才可能引导学生向自主性学习转变,对数学产生感情。例如,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问题:已知ABC,其中a=4,b=3,问c为多少?碰到这种问题,大部分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根据勾股定理c=5,这时老师说:“再想想,对不对?”一部分同学会发现原来题干中没有指出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所以不能肯定 c=5。这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如果∠C为直角,那么c=5,如果∠B为直角,则应该为c多少?”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让他们在以后做题的过程中注意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和其他注意事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还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数学原理及概念,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篇4

摘 要: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从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参与问题推广的研究,参与对问题解法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课堂参与;思维;解法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

例1:椭圆概念的教学,可分几个步骤进行。(1)实验 获得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根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就会掌握椭圆的定义的实质。

2.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的解题表中的四个步骤(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来进行。例题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2:已知|a|

该题除课本上采用分析法来完成外,教师还要继续启发学生思考:本题还有其他方法吗?此时学生跃跃欲试,分别得出以下几种解法:

证法一:比较法 由|■|2-1=-■

继续启发:要证明|X|>1,还可转化为证什么命题?于是得出以下解法:

证法二:令t=■,只需证明-1

证法三:令t=■,则(1+ab)t-(a+b)=0,作一次函数f(x)=(1+ab)x-(a+b),因为f(x)为增函数,且f(-1)=-(1+a)(1+b)

f(1)=(1-a)(1-b)>0,而f(t)=0,所以f(-1)

3.参与问题推广的研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波利亚解题表的第四个步骤“回顾”,要求我们在解完一个题目后要认真反思:能否用其他方法?能否将此方法或结果用于其他问题?能否推广命题?教师在讲例题时一定不要忽略这一步骤,应启发学生“回顾”。

如例2的教学在一题多解之后,还要进一步探索其推广。引导学生思考将问题由2个字母推广到3个字母如何?此时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可得到:若|a|

4.参与对问题解法的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参与课题教学时,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这些解法的优劣进行评价,使学生在鉴别中学习一些优秀的解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如解析几何题:求经过两条曲线x2+y2+3x-y=0和3x2+3y2+ 2x+y=0交点的直线方程。

一部分学生先求出两曲线的交点,再用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即得所求的方程7x-4y=0。一部分学生将第一个方程乘以3与第二个方程相减即得7x-4y=0。

篇5

一、对情景教学的理解

数学的情景教学可以这样来理解:在教学环境的制约下,以模仿数学家思维活动过程,挖掘数学认识动机、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情节为主体的教学手段。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构造思维活动的情节时,以探索启发为主不一定是遵守形式逻辑规则的严格思维,而是运用合理的推理进行教学;第二,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必须联系学生的情感、意志、水平,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下经历潜伏——存疑——豁然开朗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试一试——不断尝试中增强信心——下决心证明——得到正确结果的过程;第三,构成活动情节的类型有:(1)概念的形成过程;(2)方法的思考过程;(3)结果的探究过程。教学上应按这样的过程去设计教案,才能达到数学情景教学的目的。

二、实施情景教学的具体做法

1.创设问题情景。是指提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趣味问题或已学过的旧知识等。这符合“学习始于问题”这一正确的看法。

2.尝试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究问题的解决。尝试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

3.铺垫探究。

是指学生处于尝试学习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疑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教师给出的一些铺垫,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结构之间搭桥铺路、扫出障碍、弥补缺漏,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学习新知识的情景之中。

4.解决问题。这是情景教学的最后阶段,是整节课的高峰期。处于兴奋状态的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因而思维特别活跃,对问题急于弄个水落石出。因而教师此时应用鼓励的目光和语言去帮助学生,使他们顺利解决问题。

三、情景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根据多年的教学法情况看,使用情景教学法至少有如下好处: 1.数学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对全堂课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这就形成了在迫切要求学习的情景,为后面课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创设了问题情景。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3.从实施过程来看,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发挥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在教学中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其结果使教学系统中的教与学控制在最佳状态——差生在练习中及时得到帮助,中等以上的学生也有进一步发挥的机会,从而教师更能从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及时调节教学环节。

篇6

一、巧设课前游戏,提高参与度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学生上课时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课前的情绪。有经验的老师都会提前进入课堂,与学生交流沟通,为上课做准备。数学课除了常规的准备工作之外还可以做一些有数学味的课前游戏,如听口令做动作:伸左手,伸右手,指左耳,用左手摸右耳……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倒推》正话反说。 开开心心,反着说“心心开开”。这些游戏,不仅是学生乐于参与的,同时也能将学生的思绪从课外引进课内,为全身心的投入数学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多种感官参与 提高参与度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知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具、教具,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契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参与教学活动中。苏教版三上《认识分数》,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①折一折,让学生折出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圆形纸片的四分之一;②说一说,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说二分之一是怎样得到的;③比一比,让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成大于号、小于号,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这样学生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既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三、改变训练形式 提高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碰撞、沟通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是激发其思维的基本前提,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态度、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进行练习训练时,教师往往先将习题呈现给学生,指名读题,集体练习,再指名交流、核对。这样一来,没有提问到的学生只有听的份,有惰性的同学会“浑水摸鱼”。长期下去,练习与应用这一环节只成了个别学生的“演绎厂”。

为改变这种状况,在呈现习题的方式上,我采用了听题记录法,老师说算式,学生记录并解答和学生读题教师接题、教师读题学生接题方式相结合。如在进行解方程14X=70、X÷60=12、X+4.8=7.2练习时,先让学生听题记录在练习本上,再解答。既防止个别学生的注意力涣散,同时也训练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

在提问方式上,也将教师指名回答调整为教师指名与学生推荐、学生自荐、幸运者答题等方式相结合。如今天是24日,就可以请学号是24号的同学来回答;今天是星期五,我们就可以请每一小组的第五个同学起来交流。

在练习反馈上,除了采用举手表示完成情况外,还采用答题正确时请给老师、同学一个微笑,或自己画一颗五星等形式激励自己。在学生独立练习时,教师可以把红笔拿在手中,一边巡视,一边对部分学生能正确答题时及时给予批阅与肯定。

这些方法的调整,不但使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而且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紧密联系生活 提高参与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重视激活、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参与度就越高,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一位教师教学《认识吨》一课中,先让学生动手搬一搬:搬1袋10千克的大米,感受10千克的质量,接着搬20千克的大米,再想象10袋、100袋的质量;再背一背同桌,感受同桌的体重;猜一猜、称一称老师的体重。通过各种各样的实物,让学生对大宗物品质量的“支撑点”产生独特的感受,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建构了1吨的质量。再如在教学《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逐一把双手图贴到黑板,出10支一捆的铅笔图,每桌10人的宴会桌图,巧妙地挖掘了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引发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中。

五、增加评价内容 提高参与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它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除常规的学业测试外,教师还可以响应课标的要求和理念,进行课堂学习评价。通过实施课堂评价,把评价的专利还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实践中我将全班学生划分为以小组为评价单位,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作为评价内容,采用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价等形式,让学生对上课的课堂参与度进行及时的评价。比如,评价内容可以分为:一是专心倾听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能正确复述,二是能积极参与操作、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三是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四是能独立、及时地完成当堂练习,五是能乐于和同学交流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等等。

篇7

关键词 提高 课堂参与度 实际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例如在分析火车转弯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

(一)火车转弯时,如果弯道是水平的,所需要的向心力是哪个力提供的?并给出具体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出火车转弯所需的向心力。学生通过计算结果直观的认识轮缘对铁轨的压力大小。

(二)火车的质量很大,行驶的速度也不小,转弯时对铁轨的压力非常大,如此长时间后,对轨道和列车有什么影响?

(三)如何改进才能够使轨道和轮缘不容易损坏呢?如何让铁轨和轮缘的挤压消失呢?并求出这个最佳速度?如果火车不是按此速度行驶,会怎么样呢?

(四)若火车车轮无轮缘,火车速度过大或过小时将向哪侧运动?

(五)山区铁路弯道过多,火车能否大面积提速?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和启迪。通过情境展示,学生可切身体会物理概念、规律产生的物理环境和模型,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概念、规律得出的过程。情境教学使教师的传授教学变为师生共同交流的双向教学,从而使学生学到方法,拓展思维,掌握物理知识;进而深刻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切实推进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的开展,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参与

把物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起初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1—1中要求“通过观察、查阅资料,了解微波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根据说明书正确使用微波炉”。在教学时,可以请使用过微波炉或家庭有微波炉的学生交流使用微波炉的体会与经验,并要求学生提出有关微波炉的问题。学生会提出有关微波炉的许多问题:如用微波炉热饭菜为什么那样快捷?用微波炉热鸡蛋时,往往听到“啪”的声音,鸡蛋炸裂了,微波炉内腔粘着乱七八糟的鸡蛋碎片,微波炉热鸡蛋为什么会炸?等等。又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2—3中要求学生“了解照相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的义”、“了解照相机自动测光、测距的原理”。在教学时,可以请学生谈谈使用傻瓜照相机的体会和经验,并提出问题。例如有的学生使用过傻瓜相机,会提出许多问题:傻瓜相机为什么能自动识别ISO100到IS0400的胶片?它为什么能自动卷片? 光线不足时它为什么能自动闪光? 它为什么不用调焦? 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件或经验来引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情境,要注意:一是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素材;二是尽可能让学生发散性地提出相关问题;三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与筛选,选择切合教学要求的问题来进行教学,而并不是刻意追求解决所有问题。

三、了解学生基础,让学生能参与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组成。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而物理规律描述了物理现象和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本质联系。要使学生能参加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必备的知识基础,否则,即使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与培养。为使学生能参与,课前需做大量的工作,遇学生知识遗忘,还需进行复习。

例如,学习了力的概念,又学习了运动的知识,教学中要通过演示或学生实验或事例,揭示力与运动这两个知识点的一些误区或佯谬,并引发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产生“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吗”疑问,并提出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课题。

四、激发成就动机,让学生善参与

篇8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引导 动手操作 创设学习情境 课堂参与度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高低与否关系到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和完善的育人目的。

一、重视对提高学生化学课堂参与度的认识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化学学科

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化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教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学生在学习化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二、如何努力提高学生化学课堂参与度

(一)敢于放手,善待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是学生被动参与多主动参与少,首先是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敢放手。一开始,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学生,只凭自己的想象去备课,上课时照本宣科,让学生跟着自己走,生怕在中途出现什么意外。这样,大部分学生就不可能主动参与进来,甚至会打击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欲望。结果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后来,我改变了策略,在课堂上,善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给予他们及时的评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不单单是“对”“错”“好”“坏”的判断和评语。后来,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二)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参与氛围。

学生的学习欲望来自于兴趣。兴趣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可以运用导语、问题、学习障碍、教学情境、多媒体等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参与的氛围,把课堂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

1.设置学习障碍,引爆思维点。这次学校领导随堂听课,我上的是化学平衡的图像问题,主要是针对浓度、温度、压强等几个因素来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课堂上我列举了多个速率时间图、浓度变化时间图、温度压强图让学生一个一个图地分析,并逐一讲解。这样我的课堂学生参与度就不高,课后领导提出这个问题,并指出能否把一些例题改变一下,让学生自己画图,自己分析。这样设置学习障碍,让学生产生头脑风暴,就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如《生活中的饮用水》,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水资源的污染情况,然后让学生对照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再如对于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进行表达,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课堂参与度必然提高。

3.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的心动、脑动、手动、口动。表现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是人对自我抱有期望与信心的显示,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价值心理尤为明显,当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会更注重设计让学生表现的内容,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说让学生做题目,我们可以换种方式,让学生对做题目感兴趣,觉得不再枯燥。如引入竞争机制。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我们可以恰当地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小型比赛,让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比赛一般采取分组进行,既要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要体现互相协作意识,比赛内容为当堂知识,形式多样,可以将同学们喜爱的电视栏目借签进来,如快速抢答,是真是假等,这样学生在竞争中表现自己,从而参与教学获得知识。

4.让学生多做化学实验。注重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能做的实验坚决做好,并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给学生以积极的指导。无法直接演示的,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更利用CAI技术,创立学生学习化学的交互平台,提升学生参与化学教学过程的热情以及参与度。让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心境,这样化学课堂本身的魅力也得到提升。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化学知识。课后,通过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设置一些情境性、探究性的小组活动内容,让学生乐在其中,从而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促进化学课堂教学。

(三)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

篇9

【关键词】课堂质量 数学 参与度

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总会有这样的抱怨:这节课上得真没有意思,我一人唱着独角戏,学生能跟着老师走的寥寥无几。的确,知识是枯燥的,学生的注意力也很短暂,要想让学生的思想一节课都集中在新知识的学习中,作为老师是需要课堂艺术的,新课程标准更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参与。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课堂质量,许多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使他们能力得到主动发展,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主人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每一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1.亲历探索过程,促进能力发展

苏霍姆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时,针对已有的教学经验:教师下定义,过于生硬的说教,很难将看似简单的道理说透彻,学生只会用公式生搬硬套求周长与面积,至于为什么这样求不得而知,所以在计算中往往容易将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混淆。于是我将原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①出示本班所获得的一张奖状,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出谋划策:为妥善保管这张奖状,我们可以怎样做?(生:可以将它装裱起来)那我们该准备哪些材料呢?(边框、镜面)②实际测量,尝试制作,得到解决的方案。如果你是小小设计师,请预算一下该准备多少材料?(边框其实就是求这张奖状的周长,而镜面则是求奖状的面积)同学们对自己班里需要解决地事情具有浓厚地兴趣,他们个个跃跃欲试,那种急于解决问题的冲动写在了一张张可爱的小脸蛋上。通过这样的设计,充分调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合作结合在一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周长、面积概念的形成,对公式有了实质性的了解,学生对周长与面积的计算不再是机械地模仿,教学难点水到渠成地被突破,起到了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2.巧设课型,让数学教学“活”起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上学生一个个目光游离,“身在曹营心在汉”,究其原因,无非是对老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但迫于老师的压力,又不得不装作认真听讲的样子盯着黑板,传统“填鸭式”教学,已让学生俨然成了一个容器,老师往里装什么就是什么,久而久之,课堂毫无创造性,毫无灵性,学生的能力如何能够得到发展?可见,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将苦变为乐,激发兴趣是关键。数学教学是枯燥的教学,重复机械地计算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反感、畏惧。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新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型,彰显了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但老师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觉得这样的课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学了浪费时间,得不偿失,失去了转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能力的绝好机会。我个人却极爱好上这样的课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有这样的一节数学活动课《神奇地莫比乌斯圈》,我就作了成功地尝试,上了一节“这节课让我终身难忘(学生语)”的数学课。光看课题,学生就有一种想认识它的欲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圈?它神奇在哪?一个个问号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关注。在教学“神奇地莫比乌斯圈”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张普通的长方形的纸条,由它的2个面4条边,让学生想办法让它变成2个面2条边,(围成一个普通的纸圈),再让它变成1个面1条边(即莫比乌斯圈),然后大胆猜想、验证:如果沿着莫比乌斯圈的1/2处剪开,会有什么结果?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大部分都猜测会一分为二,变成两个圈。有的学生认为,既然这个圈这么神奇,它应该不会变成两个圈,是几个圈很难有答案,怎么办?剪一剪不就有答案了吗?(学生语),剪开后大家嘘声一片,它居然变成了一个大圈。正当大家唏嘘不已时,我再抛出另一个问题:如果再沿着它的1/3处剪开又会变成什么呢?(根据刚才的经验,学生猜测会变成一个比刚才还要大的圈,有的学生迟疑地猜测会变成2个圈?3个圈?怎么办?再做一个莫比乌斯圈,再剪开。(生语)剪开后发现竟是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又是嘘声一片,为什么每次猜想与验证都不相符?一个个认知冲突,大大激起了学生强烈地好奇心和参与欲望,教室里不断传出质疑声和惊叹声,一双双充满疑惑地眼神眼神抛向老师,期待着能解开疑点。教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你还想怎样剪这个莫比乌斯圈,在剪之前先大胆猜测,会有什么结果?剪开后和你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充满着挑战,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而又急于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课后学生破天荒地都久久不愿离开教室,拿着莫比乌斯圈琢磨着,把弄着,围着老师问这问那。“老师,这节课太有趣了,我愿天天上这样的数学课。”一位平时数学考试不及格地孩子竟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对我的震撼可真是不小,挑起了他的食欲也就是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只要他爱上了数学,我还用担心他以后考试不及格吗?只要他们爱上了数学,谁又能说他们中不会出现一个“华罗庚”?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要让学生想“吃”,还要爱“吃”,更要“吃”好。寓教于乐“玩”数学,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自然就提高。

3.创设和谐、民主地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人人参与

篇10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很努力地在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知识,但是教学的结果总是不够理想。后来我想,教师不能一味地告诉同学们,你们该记住哪些东西,关键在于学生到底理解掌握了哪些东西。被记住了的,才是自己的。与其花工夫给他们找资料,不如多花些时间检查他们到底记住了些什么。结果我自己的工作量比以前少了,教学效果却明显提高了。但是仍然达不到一种理想的状态,我发现,如果学生不会自学,老师什么都想代劳,那就是真正的出力不讨好。比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成语,要训练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查、去记,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这个怎么读,是什么意思。也就是,把学生可以做的事情让学生自己去做。

道理很明了,做起来却是有困难的。每一个教师都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绝大多数教师都在为学生的被动学习而苦恼。大家都懂学生课堂参与度对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性,但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一堂课只有45分钟,如果花过多的时间在等待学生举手上面,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为了结束教学任务就很容易出现教师一个劲儿地讲,学生只是听的局面。

夸赞和鼓励对学生能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有一回我上作文课的时候,将学生的所有不足一一指出,又将他们出彩的地方也一一范读。尤其是王××同学描述母亲的手的时候,极富艺术感染力,我将其中精彩的地方范读并加以点评,在赞扬的时候,我看见王××同学很激动。后来她的作文进步以及语文成绩的提高让我体验到了赞扬的力量。班里有一个叫尤××的学生,书写很差,我就耐心地讲道理给他听,并且手把手教他一笔一画地写,看到他进步,就对他夸赞鼓励。学生哪里做得不好,老师一定要指出来,他们就知道该怎么去做了。他们进步了,老师一定要看在眼里,并鼓励引导他们做得更好。这样学生就知道老师是一直关注自己的,也就多了一份学习的热情。有一回上课,学习《石壕吏》,临时鼓励学生上台情景表演,结果同学们表演得都很好,赢得阵阵掌声。我就发现,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潜力,是我们不会激发;不是我们的学生学不好,是我们不会引导;不是我们的学生智商低,是我们没启发好;不是我们的学生要放弃,是我们没坚持住!

时间久了,我就发现,鼓励和夸赞并不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怎样让学生长久地愿意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回答问题,表现自己呢?我想,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欲望和被重视的感觉,而且好胜心很强,但是怎样才能把这种欲望和好胜心在课堂上激发出来,也就是把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引爆呢?一次偶然的灵感,让我想到,大家不是都喜欢玩游戏升级吗?即便没有任何回报,也愿意耗时耗力去升级,除了感觉过瘾之外,也实在的没有实惠可言。我是不是也可以将升级的概念引入到我的教学当中。于是,我创立了一种课堂激励机制,叫作苹果升级机制。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组,各起一个组名,然后进行PK,学期末的时候,由输家给赢家买一个真的苹果。学生每次在课堂主动表现一次(回答问题、上黑板展示等等),将积累一棵草,四棵草就变成一朵花,四朵花则变成一个苹果,一个苹果是一级,在一级的基础上再积累两个苹果就是两级,以此类推,无限升级。我利用苹果升级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旨在让他们自己在课前多预习,在课堂多说、多练、多思考,课后多复习、巩固。包括他们的作业,哪个组交得最多,质量最好,也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如果学生在课堂违背纪律要求,不按时交纳作业,我则根据情况扣掉相应的花草。课堂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在意每一棵草和每一朵花,尽管它们都是虚拟的。

有一回课堂上一个男学生因为捣乱,被我直接扣掉了一朵花,整个组的学生都谴责他,他自己也非常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再不捣乱了。我没有斥责他,一种无形的东西起到了教育他的效果。苹果升级激励机制改变了我的课堂面貌,从鼓励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到学生自己抢着回答问题,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有了这个激励机制以后,我的语文教学中,很多环节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比如说,每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学生为了给本组积累花草,会抢着到黑板上去展示。大多数学生也会提前了解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以及文章大意,以便于在课堂上教师提问时积极举手回答。这个激励机制在根本上解决了上课学生举手难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光是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回答难度相对大一些的问题,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为了给本组积累更多的花草,也愿意积极回答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比如朗读课文及一些资料、在黑板上展示一些简单的词语等等。在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停止了对学生的提问,结果学生就跑到办公室里来问我,为什么现在上课不提问了呢?我只能给学生承诺下堂课一定继续提问。

但是我发现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置自己于课堂外,有发呆想

心事的、有无所事事偷偷做小动作的等等。繁荣的课堂景象之下存在着荒芜,这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他们没有健康自信的心理,其实他们的智商真的不低。引导上手的学生就要慢慢放手,把精力多放在没有上手的学生身上。仔细观察这些学生,你就会发现,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太悲观,太否定自我,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融入这个美好的课堂。所以,一定要帮助他们打开消极情结,让他们自信阳光起来,融入集体学习的快乐中来。我们千万不要因为成绩把一个学生一棒子打死,我们要看到他的全部,只要他在努力,只要他在进步,我们就要说,他是一个好少年!做一个快乐的老师,教出一群快乐的学生。不管老师也好,学生也罢,我们都太需要正强化,肯定自己、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提高自己、找回自己。这个世界多美好,工作学习多愉快,生活在每一天都多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