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

篇1

关键词:居民生活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82.4%,女性占17.6%;97.8%为已婚居民;年龄以41-50居多,占47.3%,文化程度以高中和初中居多,这两项占84.6%;家庭年收入1-3万的超过半数,以务农为主,占61.5%。

二、居民对生活满意度的总体评价

1.农村居民对国家发展总体状况、人际关系、农村政策及自身状况比较满意

(1)居民对目前国家经济发展和支农惠农政策比较满意。农村居民对国家总体发展状况的打分最高,为4.12分,对国家农村政策、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改革措施的得分也都超过了3.5分。在问题“生活中的哪些事情让你感到满意?”的回答中,有60%的居民回答了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其中包括联产承包责任制、三农政策、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说明居民对目前国家经济发展和支农惠农政策比较满意。

(2)居民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感到比较满意。本问卷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得分为4.07分,亲戚朋友关系4.05分,邻里间的关系3.88分,无论是居民对家人关系的处理还是邻里关系的处理都感到比较满意。

(3)居民对自身当前的心态比较满意。包括身体和心里状况以及社会对自己的尊重。这三项的平均得分也都超过了3.5分。

2.居民对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基层管理等感到一般满意

(1)居民对生活环境感到一般满意。居民对目前自己的工作状况、居住环境、文化生活状况、工作条件、住房条件等问题的得分都介于3分-3.5分之间,即稍好于比较满意。

(2)居民对基础设施建设感到一般满意。这个基础设施建设包含医疗卫生状况、公共设施建设(水、电、路等)、住房条件,得分也是介于3-3.5分之间。在问题“生活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不满意?”的回答中,50%左右的居民回答基础设施,包括交通(20%左右),公共卫生(20%)。

(3)居民对社会公平和当地政府行政管理状况感到一般满意。其中社会公平状况的得分为3.19,当地政府行政管理状况得分为3.14分。

3.居民对就业、物价、办学等问题感到不太满意

居民对就业、物价水平和办学状况的评价得分都低于3分,未达到一般满意的程度。其中对目前社会的就业机会得分为2.98,对当地的物价水平得分为2.99,对当地的办学状况得分最低,为2.65。

在问题“生活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不满意?”的回答中,有超过半数的居民回答中包含就业、物价和办学情况。认为物价不稳定、就业难,学校合并后上学比较远,需要接送,浪费人力物力。

4.居民认为生活满意与否,身体健康最重要

在问题“您觉得生活满意与否,什么是最重要的?”回答中,有42.3%的居民回答了身体健康最重要,回答保持良好心态、社会和谐和改善住房条件的分别为13.5%、13.5%和9.6%。

三、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对影响安阳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下:

1.年龄越大,生活满意程度越高

根据居民年龄进行分组,发现61岁以上居民对目前生活处境的满意程度最高,平均得分为3.63分,接近于比较满意。这和当前国家制定的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政策密切相关。31-40岁居民生活满意程度最低,平均得分为3.22分,接近于一般满意,这和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居民生活各方面压力较大有关。41-50岁居民、51-60岁居民得分分别为3.53和3.55分,比较接近。

2.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居民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其它文化程度居民

根据居民文化程度分组,发现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居民对目前生活处境的满意程度最高,平均得分为4.33分,超过比较满意界限0.33分,明显高于其他文化程度居民。小学、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居民对目前生活处境的满意程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45分、3.47分和3.44分,相差不大。这和目前农村中文化程度高的居民较少,这部分居民所处的地位更高,生活条件更好有关。

3.家庭年收入3-5万元家庭生活满意度最高

根据家庭年收入分组,收入范围在3-5万元的家庭居民生活满意程度最高,平均得分为4.13分,超过比较满意界限0.13分,也明显高于其他家庭年收入居民。这部分居民家庭年收入在当地处于中上水平,生活条件较好,对目前生活比较满足。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家庭平均得分为3.5分,虽然收入最高,但考虑问题可能更多,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并不是最高。年收入1万元以下和年收入1-3万元的家庭平均得分分别为3.14分和3.43分,收入较低可能导致各种问题,使得满意程度不高。

4.村、乡干部生活满意度略高

根据居民目前从事的主要工作分组,村干部或乡干部生活满意度要略高于其他居民,平均得分为3.59分;务农为主的居民生活满意度次之,平均得分为3.54分;商人平均得分为3.4分,外出打工者得分最低,为2.75分,对目前生活处境不是很满意。

四、对策建议

1.强化政府职能,使经济发展更多惠及民生工程

一是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农村居民在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方面得到满足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二是加快建立各种类型的服务设施,完善各种服务设施的服务制度,为农村居民生存发展提供各种软硬件基础。三是继续做好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兴修水利、完善交通网络,方便居民出行。四是加强农村环境的整治。加强宣传,营造干净、清爽的农村环境,提高居民对环境的认可程度。

2.继续做好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政策的推广工作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村居民医疗、养老等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受到了显而易见的实惠,提高了居民的满意程度。因此,国家应继续落实和推广这些政策,使更广大的居民能得到实惠。同时,要加快研究,制定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越来越高。

篇2

【关键词】城市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时序

1、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人口逐步提高,然而城市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模和服务能力日渐显得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入学难、就医难、买菜难、停车难、活动健身难等一系列因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相对滞后而产生城市社会问题。

近几年,宁波镇海新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与其他地区的很多新城一样,镇海新城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因此,全面梳理新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方案,对于促进新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2、对象界定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类设施中的街道级与社区级两级,具体的实施对象为其中必需配置、以公益性设施为主的15小类设施。

3、现状调研分析

通过居民需求的调查、相关部门调研、现状设施实地走访等多种调研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新城居民以及相关部门的实际需求,寻找现状设施在实施和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

3.1居民需求分析

居民需求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受访居民对新城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尚未达到“满意”的程度。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社区管理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养老设施市政设施体育设施。

3.2 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设施绝对数量和建设规模不足,不同区域分布不均。

(2)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重营利而轻公益,公益性设施建普遍缺乏。

(3)各部门的计划和建设“各自为政”,与城市发展的时序缺乏有效的衔接。

(4)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相应提高。

4、近期实施预警与建议

4.1近期实施预警分析

以新城范围内17个社区为单元,以主要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为要素,综合部门建议、居民需求和规划配套建设时序要求,形成近期2-3年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预警项目库。

4.2近期实施建议与引导

根据近期实施预警的分析情况,对各个社区近期需要迫切的各类设施进行“落地”,提出设施具体的规模、现状用地条件以及建设要求等,为下一步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以合生社区为例,合生社区近期建议实施7项设施,包括新建社区服务中心、菜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学、室外健身场地、幼儿园等。

5、实践体会

为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要求,规划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一同组织编制了多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专项规划,但此类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更多的是考虑整体配套的平衡性,关注城市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发展关系,而往往对于实施层面的安排相对弱化。笔者结合镇海新城公共服务设施实施研究的编制工作, 简要谈几点体会:

5.1 注重现状设施以及居民意见的摸底调查

作为应用型的规划研究项目,需要指导下一步具体的实施工作,只有对现状的情况以及居民的实际需求有了充分的了解,才有更好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5.2 充分保证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先实施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事业的载体,需要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每一个居民服务,所以公益性与公正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因此对于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从服务对象的安排、布局选址、建设主体的确定等方面需要优先安排。

5.3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序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相协调

结合城市的建设时序,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建设迫切性的分类和预警,提出各项设施的建设时序,过早或过晚的建设都会形成浪费和不足。

5.4 城市规划部门与公共服务行业的相关部门充分协调、有效合作

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公共服务行业各主管部门的发展计划与规划部门的规划衔接不足,造成了各自为政,一到具体的实施过程就会暴露出矛盾,所以需要加大各部门的充分合作。

结 语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保障城市正常高效运转的“城市三大设施”之一,也是城市功能和服务效率的重要体现。[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遇到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时序的问题,只有把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好了,才能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这也是需要长期努力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石油企业;独立工矿区;物业管理;住户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25-02

石油企业由于其生产特性,决定了大多数油田都建设在远离城镇的偏远地区。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个个具有中国石油企业特色的独立工矿区应运而生。

油田作为一个独立的工矿区,其社区物业管理有别于我国大中城市的专业物业公司。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油区居民住户对社区物业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油区居民住户对物业管理的需求,提升社区物业管理水平,本文结合油田社区物业管理的特点和几年来物业管理的实践,就如何提升社区物业管理水平、提高油田物业管理的住户满意度,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资交流。

1 结合油田独立工矿区特点,提升社区物业管理水平

1.1 开展创建示范住宅小区活动,为提高住户满意度奠定基础

开展创建示范住宅小区活动,即以居民住宅小区为单位,按照国家或省(市)有关标准,对住宅小区进行评定、认定达到标准与否的一系列活动。针对油田独立工矿区的特点,可以采取区分不同情况,分步实施的办法:一是统一评分标准,设置不同档次。即在统一按照“国家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标准及评分细则”的基础上,设置了“优秀”、“示范”两个档次,达到“优秀”档次的住宅小区,通过进一步开展创建活动,完善配套设施、整改存在问题、提升管理水平,可以申报(参加)“示范”住宅小区的评定。二是制订创建计划,严格考评验收。各社区的“优秀”、“示范”住宅小区创建计划,是在社区严格按照标准自检自评的基础上建立的,并经过至少两年的创建工作,方可进行达标申报。企业通过考评验收,对达标的住宅小区,分别授予“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或“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称号。三是定期复查,淘汰不达标小区。企业每年应对达标的住宅小区开展一次复查,对物业管理出现重大事故、管理水平下降、居民反映强烈的住宅小区撤销荣誉称号并督促其整改。

1.2 定期开展服务质量监督考核,提高社区物业管理的住户满意度

在开展创建示范住宅小区的同时,对社区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实行按季度监督考核,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是以住宅小区为单元,实施分类考核、定量评分。对社区管理的若干个住宅小区,分别以住宅小区为单元,按照“安全管理、设施管理、环卫保洁、绿化管理、基础工作”等不同类别的考核内容,分类考核。在分类考核的基础上,实行定量评分,作为该住宅小区服务质量综合满意率。二是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由小区居民住户直接参与服务质量的评价。“调查问卷”由监督考核人员事先准备好,由随机抽出的居民住户按所列考核项目逐项评分,并可以填写住户的意见或建议。“调查问卷”不仅可以直接反映出住户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而且可以从中了解住户对物业管理工作的期望和要求的变化趋势,有利于社区对物业管理工作做出及时的调整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三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促进物业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完善。对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定期考核,起到了树立典型、鞭策后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对考核达不到规定要求、住户投诉问题不能及时整改的社区,严格奖惩兑现,促进社区物业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完善。

2 建立住户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增强住户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认同感

住户满意度是一个量化的值,是对测评指标统计、分析、计算的结果,其核心是住户对服务质量的反映,即住户对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认同感。因此,在建立住户满意度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结合实际的原则。切不可照搬他人的经验,要结合油田各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情况,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居民住户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实事求是的测评指标。要做到测评指标必须能够控制,在某一方面暂时达不到标准或无条件无能力加以改进的,则应暂不设置为测评指标。

(2)测评的服务项目必须是住户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在制定测评指标时,一定要和居民住户结合,广泛听取居民住户的意见,要做到准确把握住户的需求,选择广大居民住户认为最重要的服务项目设置为测评指标。

(3)坚持与时俱进,及时修订完善测评指标。住户满意度会随着人居环境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市场变化、住户群体的差异而变化,因此,要坚持与时俱进,适时修订完善住户满意度测评指标。

住户满意度测评指标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①安全保卫。这是住户首要关心的重点之一,即“安居”才能“乐业”,其指标内容主要包括:住宅小区内的治安管理(包括门卫管理)、治安巡逻、治安防范等方面,确保小区内公共设施和住户财产安全,为住户解除后顾之忧。②环卫绿化。对住宅小区的环境加强管理、对小区内马路、人行道、绿化带和公共场所清扫保洁,并制定保洁标准。对垃圾及时清运,对垃圾房、垃圾桶及卫生用具定期消毒、制止饲养家畜家禽等;按照规划要求搞好绿化美化,加强绿化养护,对绿化带、公共小公园、道路两旁的树木、花草及小景小品等有专人养护管理,制止人为损坏行为。③设施管理。维护规划、设计的严肃性,禁止任何行为的改动房屋结构、破坏外墙面;对小区内道路、管道、电力线路、网络设施、消防设施、居民文体活动设施等公共设施做到及时维修保养,保障住户正常使用;制止车辆乱停乱放,防止车辆被盗和人为损坏。④特约服务。这是为满足住户特殊需要而提供的服务,比如预约定期为住户进行室内保洁、水电线路维修,家电安装及维修等,它不仅为住户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可实现物业管理者与住户感情上的沟通,对住户满意度测评是非常重要的。

3 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为住户提供高品质服务

篇4

[关键词]居民;旅游目的地;生活质量评价;旅游影响感知;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11―0058―08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拉动经济、带动就业、促进文化与环境作用的日益凸显,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给居民带来的各种机会也不断增多,旅游目的地居民从旅游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的利益。因此,如何看待旅游目的地居民对生活质量及其旅游影响感知评价之间的关系,成为尤其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对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中国旅游业对外的全面开放,周庄的旅游业从量到质都有了飞跃发展,周庄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水乡风貌、深厚的文化蕴积和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成为中国江南水乡的杰出代表、东方文化的瑰宝,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先后荣获联合国迪拜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联合国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等诸多荣誉。周庄旅游业发展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当地居民对于旅游业影响和生活质量感知有着全面而深刻的体验。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以周庄为例,从旅游目的地居民角度出发,一是研究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的感知评价,二是考察发展旅游业之后旅游目的地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感知评价,三是分析居民对旅游目的地生活质量评价与旅游影响的感知关系,四是研究居民对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支持态度,其实证研究的最终目的可为政府调动旅游目的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提供科学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一是旅游业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感知评价的文献综述。

首先,国外学者从多角度研究了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影响,如龙恩(Long,等,1990)认为居民对于旅游影响的感知随着旅游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麦克库(McCool)和马尔丁(Martin,1994)考察旅游影响感知与居民的社区依附的关系,研究发现高度依附的居民更会感知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本和影响;约翰逊(Johnson)、斯耐逢格(Snepenger)和阿克斯(Akis,1994)研究证明了居民对社区未来的感知对于其对旅游发展支持的重要性;普度(Perdue)、龙恩(Long)和阿兰(Allen,1990)的研究认识到那些从旅游发展中受益的个人更有可能支持旅游的后续发展;阿德莱克(Andereck等,2005)依据社会交换理论,提出更大范围的教育以及主题宣传活动才能帮助目的地居民更好地理解旅游业,从而对旅游业有更大的支持。

其次,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也卓有成效,如李有根等(1997)在国内较早研究了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黄洁等(2003)就旅游发展初期目的地居民的旅游认知态度进行了描述性研究;应天煜(2004)认为旅游的社会表象(或感知)主要来源于社区居民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的直接体验;苏勤和林炳耀(2004)利用社会调查和市场细分方法,对西递、周庄和九华山3个旅游地的居民态度与行为进行了实地调查;颜丽虹和程道品(2005)以柳州市的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中旅游感知进行评价分析;谌永生等(2005)调查研究了敦煌市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以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

二是国外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文献综述。

首先,对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研究历程经历了发端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成熟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和应用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戈尔布莱斯(Galbraith,1980)认为把经济的价值和文化的价值综合起来用一个价值指标来表示,这个价值标准就是生活质量;斯米尔逊(samuelson)和诺德豪斯(Nordhaus,2004)注意到有必要用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来表示福利的增长;莫里斯(Morris,1979)成功构建了“物质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布莱德福(Bradford等,2002)研究青年人生活质量所用的指标体系;皮拉尔(Pilar等,2005)依据问卷调查结果,从主观生活满意度方面比较了老年男性和女性生活质量的不同。

其次,国内学者厉以宁(1986)较早地对西方经济学中的“生活质量”研究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组认为生活质量是中国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南客,1990);白日荣和张浩(2002)探讨了生活质量的内涵、评价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以及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选择原则,并认为城市化低下是影响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所在;查奇芬和徐文松(2003)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张雷声(2005)从不同的侧面对生活质量问题进行了综述研究。

不难看出,国内对以上相关领域的研究,无论从研究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上,都已经越来越接近于国外对以上相关领域的研究,尽管目前直接探讨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旅游业发展对目的地生活质量感知评价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没有,但是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结果对本研究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三、数据来源

旅游目的地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感知评价数据主要通过市场调查问卷形式收集。调查问卷的设计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是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调查,第二部分是旅游目的地居民对生活质量影响的感知评价调查;第三部分是调查目的地居民对生活质量受影响的总体判断以及对旅游业的总体支持态度;第四部分是应答者的背景资料,包括被调查居民的人口统计特征及社会属性。所有问题采用7分的李克特量表要求应答者用从“1”(非常反对)到“7”(非常赞同)的等级方法来表明自己对表述的同意程度。

本研究根据旅游目的地居民与旅游者接触交往程度和经济上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将旅游目的地居民分为4层:第一层是经常、持续接触旅游者,经济收入主要依赖旅游业的居民,主要包括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公司从业人员以及旅游个体工商户;第二层是不规则接触旅游者,经济收入部分依赖旅游业的居民,主要包括商业、娱乐业和交通运输业从业人 员;第三层是经常、持续接触旅游者,但经济收入较少依赖旅游者的居民,主要指普通居民和村民;第四类是较少接触旅游者、经济收入不依赖旅游业的居民,主要包括退休者、学生以及教师等非旅游部门从业人员。由于各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没有确定的数据作为参考,因此在抽样时,此4部分人群基本按照等比例抽样。市场抽样调查时间分别在2004年10月、2005年6月和2006年3月。3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通过回收、复核后共获得有效问卷307份,总体有效率为51.17%。参加问卷调查的居民的基本情况主要是,男性占46.7%,年龄在30以下的占63.8%,被调查人家庭月收入低于3999元的占82.1%,大学在读或者大学毕业以上的占49.5%,家庭人数在4人以上的占39.7%,家庭代际数为3代的占62.2%。居住时间在20年以上的占57.4%,城镇居民占68%,职业和旅游相关的占47.3%。

四、研究结果

(一)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影响研究结果

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影响的观测数据,是根据调研问卷第一部分关于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分别对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旅游经济、旅游社会文化、旅游环境和旅游政治影响等29个选项问题表明自己的同意程度,该部分问题统一以“旅游业发展后,……”的方式提出(例如,“旅游业发展后,您认为旅游业给当地吸引来了更多的投资”),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感知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判断,从而得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影响的观测数据,然后再进行因子分析。

表1列出了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感知影响的29项因子特征值、各自解释方差的百分比以及累计百分比,每项因子大于0.5的变量被挑选出来列入表内。一般认为绝对值大于0.3的因子负荷是显著的(郭志刚,1999)。29个变量集中在8个主成分上,每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这8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解释的方差的比例为62.7%,也就是说用这8个因子代替原有的29个变量,可以概括原始变量所包含的62.7%的信息。对以上29个指标进行信度检验,得到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906,说明这29个变量组成的量表非常稳定可靠。

通过表1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影响因子分析,得到第一个因子在文化保护意识、建筑保护意识、文化活动参与等方面载荷均较高,反映了居民对文化保护的感知情况,可称为文化感知因子;第二个因子载荷也具有综合性质,但在社会风气改善、社区依附、收入提高等方面载荷相对较高,反映了居民感知到了居住地居住条件的改善,产生了社区依赖和自我归属感,因此可称为社区感知因子;第三个因子在环境影响感知载荷较高,反映了居民对旅游业带来的各方面环境破坏的感知,称为环境感知因子;第四个因子在政府旅游收入提高、当地物价上涨等方面载荷较高,称为利益感知因子;第五个因子在居民认同旅游业带来大量就业机会方面载荷较高,称为就业感知因子;第六个因子主要反映了居民认为旅游业发展在政策倾斜、政治参与等方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称为政策感知因子;第七个因子主要反映了被调查居民对当地物价的感知,称为物价感知因子;第八个因子反映了居民对个人隐私因为旅游业发展受到影响的感知情况,称之为隐私感知因子(见图1)。

(二)居民对旅游业发展后生活质量感知评价的研究结果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业发展对生活质量影响的感知评价数据,是通过市场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要求被调查者对分别代表从家庭、收入、健康、娱乐、生活、治安和社交受到旅游业影响的33个选项问题表明其同意程度,为了准确测量旅游业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感知,该部分问题统一以“旅游业发展后,……”的方式提出(例如,“旅游业发展后,您认为旅游业给当地吸引来了更多的投资”),然后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感知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判断。为了得到目的地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感知评价,剔除不重要的信息,合并一些重复信息,拟采用因子分析法,然后用正交旋转中的方差最大法(Varimax)对初始因子进行旋转,选择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并根据较高因子负载的变量对因子命名。

表2列出了居民对旅游业发展后生活质量感知评价的33项因子特征值、各自解释方差的百分比以及累计百分比,每项因子大于0.5的变量被挑选出来列入表内。一般认为绝对值大于0.3的因子负荷是显著的(郭志刚,1999)。33个指标变量集中在8个主成分上,每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这8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解释的方差的比例为64.7%,也就是说用这8个因子代替原有的33个变量,可以概括原始变量所包含的64.7%的信息。对以上33个指标进行信度检验,得到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285,说明这33个变量组成的量表非常稳定可靠。

通过表2居民对旅游业发展后生活质量感知评价的因子分析,得到第一个因子在收入、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满意度等主要方面载荷均较高,反映了旅游业对居民家庭生活的影响程度,可称为家庭生活因子;第二个因子载荷也具有综合性质,但在娱乐休闲、健康状况等方面载荷相对较高,反映了旅游业发展对居民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可称为生活方式因子;第三个因子在本地居民社会交往的频次和广度等方面载荷较高,反映了旅游发展对居民社会文化交往的影响,称为社会交往因子;第四个因子在社区依赖、地区认同、自我归属感方面载荷较高,称为社区认同因子;第五个因子在旅游发展使本地的社会治安压力增加方面载荷较高,称为社会治安因子;第六个因子主要反映了旅游发展使本地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食品供应等方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称为社会设施因子;第七个因子主要反映了被调查居民在消费构成上的变化,反映了旅游发展对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影响,称为消费结构因子;第八个因子反映了旅游业发展对居民娱乐方式的选择以及娱乐支出带来的影响,称之为娱乐消费因子(见图2)。

(三)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生活质量感知评价的相关分析

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其对自身生活质量是否具有相关关系,是本研究的重点。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8个因子可以解释居民对生活质量感知评价中的原始变量所包含的64.7%的信息,同时也有8个因子可以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中的原始变量所包含的62.7%的信息,因此可以说,用这16个主成分因子的值就可以分别代表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和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表3横向所列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8个主成分因子,纵向所列为居民对生活质量评价的8个主成分因子,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法,相关系数即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显著性概率(Sig.2-tailed))表示双侧显著性检验 概率。

从表3和图3可以分析出以下研究结果:

第一,被调查居民对家庭生活的评价和其对旅游业给当地社区带来的影响的感知、旅游业对当地物价影响的感知以及旅游业对其隐私影响的感知三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被调查居民在对家庭生活质量评价时,考虑到了旅游业对其居住社区、当地物价以及个人隐私的影响;

第二,被调查居民对生活方式的评价和其对旅游业给其带来的社区依附感、自我归属感、环境意识增强以及上级政府的政策倾斜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旅游者的拜访,加强了目的地居民对于居住地的认同和自豪感,同时他们会更加珍惜当地的资源环境,并且更希望上级政府能够给予当地更多的政策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更加轻松惬意,娱乐的时间和方式都有所增加;

第三,被调查居民对社会交往情况的评价和其认为旅游业带来的文化影响、社区依附感增强以及上级政府的政策倾斜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目的地居民的文化意识和对于居住地的依赖感,带来了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这些使得目的地居民的社会交往广度、深度加大,他们对于未来和谐生活的信心也有所增强;

第四,被调查居民对社区认同的评价与其认为旅游业带来的文化影响、社区依附感增强,家庭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多和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又一次说明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居民的自我归属感和自豪感,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和上级政府的政策倾斜,他们对于当地的认同感和依附感更加强烈,对于未来生活的信心更强;

第五,被调查居民对于社区治安的评价和对他们认为旅游业带来的社区依附感和环境影响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居民如何评价生活地区的治安情况与其对于社区的依附感和对环境变化的感知情况密切相关,他们越是依赖当地社区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于当地的治安情况就越关心;

第六,被调查居民对于生活设施情况的评价与其认为旅游业为自身带来的利益的变化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居民如果认同旅游业的发展给其家庭收入带来了增长,其就会认同当地的生活服务设施也得到了改善,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了以及家庭中的设施设备齐全了,这一点很好理解,只有消费能力增长了,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以及满意度才能提高;

第七,被调查居民对消费构成的评价和其认为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社区依附感以及个人隐私方面的变化有正相关,这说明越是依赖居住地,越是在意个人生活不受外界打扰,就越会希望当地房地产价格下降,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衣食之外的消费;

第八,被调查居民对于娱乐消费的评价与其认为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物价的影响有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居民认识到是旅游者的涌入,抬高了当地的物价水平,同时他们认为在消费这些娱乐资源时的花费比以前也增加了。

与此同时,研究结果还指出了一些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比如居民对消费构成的评价与其认为旅游业带来的文化影响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他们一方面认为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保护当地文化资源的意识,并且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文化活动,但是他们同时也认为对于目的地居民一些休闲娱乐资源或者活动价格太高,应该降低这些资源对于目的地居民的价格门槛;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居民对消费构成的评价与其认为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增长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是否可以说明,他们认为既然政府从旅游业中获取了大量的收入,就应该把这些利益与目的地居民一起分享,具体的表现就是降低当地房地产的价格以及降低其他一些公共资源对于居民的价格线。

接下来,再对两个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以印证以上分析结果,这两个变量的值依然通过问卷得到,请被调查者对“您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和“您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对您生活质量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这两个表述就同意的程度进行打分,前一个问题主要考察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总体感知状况,后者调查旅游业发展后,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状况,两者的相关性见表4。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印证了以上的分析结果。

(四)目的地居民对旅游业支持态度的相关因素

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考察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态度与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旅游影响感知、生活质量评价都和旅游支持度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于旅游积极影响感知水平较强和生活质量评价较高的居民(两项指标的均值都超过4.00),这种正相关关系更明显。同时还可以发现,如果居民对于当地旅游发展支持度较高(均值超过4.00),则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感知水平较强,而且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较高,两者相差水平较小,反映在图4中就是旅游支持均值4.00之后,两条曲线的斜率差别较小;而如果居民对旅游的支持度不高(均值低于4.00),则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的感知水平就较弱,同时对生活质量的评价也较低,反映在图4中就是旅游支持均值4.00之前,两条曲线的斜率相差较大。

篇5

关键词:城市房屋拆迁;居民生活;大连市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1-0096-06

随着我国城市改造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涉及的被拆迁居民越来越多,由城市房屋拆迁引起的纠纷(如上访、司法诉讼等),已经成为近年来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城市房屋拆迁,关系到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本文以大连这个全国率先进行大规模改造的城市为个案,对其1992―2007年间的城市拆迁活动进行调研,通过对经历过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居民的抽样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拆迁前后的生活便利性、安全性、住区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出行便利性,以及居住条件的变化情况,以此来评价大规模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研究综述

西方理论界对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研究,主要限于公共利益的范围和对政府的约束问题。各国政府征地、居民必须动迁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各国的普遍规定是:在政府因公共利益需要而征地的情况下,居民必须为大局做出让步,但是政府必须提出需要征地的足够理由以及不低于市场价格的足够补偿。以崇拜个人自由和权利的美国为例,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明确指出:“在没有合理的赔偿下,政府无权征收个人地产和财产”。美国五十个州均根据此修正案建立了不同版本的“重要空间法(Eminent Domain Law)”及动迁细节和补偿办法。由于补偿是足够的,不存在由此引起的上访、、财富转移问题。即使是被马克思称为“血淋淋”、“羊吃人”的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圈地运动”,农民在出让土地时也是得到了至少从眼前利益看来是足额的补偿。

目前,我国关于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的相关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拆迁纠纷的性质、法律调整、对拆迁法规的解读、拆迁补偿标准确定和私有产权保护等六个方面:(1)对拆迁关系、拆迁性质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开发商、地方政府、被拆迁居民间的经济关系,发生的纠纷是否属于民事纠纷,拆迁补偿中的一些认识误区等。欧光耀(2006)[1]等对城市拆迁中政府角色错位以及行政干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孙曙生、刘涛(2007)[2]对政府参与房屋拆迁中的公共权力的限度和法律规则提出了质疑,但是没有深入分析政府的违规违约操作和诚信缺失等问题。(2)对拆迁制度的法律规范探讨。这类研究者以法学界人士居多,主要是从法学的角度探讨拆迁制度的法律政策障碍、法律程序调整等问题,但是对居民生活是否造成影响没有研究。(3)对拆迁法规的解读。主要是一些实际工作者对拆迁制度执行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一些学者对低补偿问题提出了质疑,但没有论证拆迁补偿的理论标准。(4)对拆迁补偿的探讨是近年来学术探讨的一个热点。龚四海(2004)[3]用案例的方式论证了城市房屋拆迁由于补偿不足导致集体农地房屋主陷入贫困问题;李家才(2005)[4]对公益拆迁补偿低于商业拆迁补偿的正义性提出质疑;何虹(2006)[5]等人提出了扩大我国拆迁补偿范围并对补偿范围进行了阐释。贺蕊莉(2006)[6]运用多人合作博弈理论论证了拆迁补偿的理论标准,认为拆迁应该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旧房屋的市场交易价格;二是土地所有人(地方政府)对被拆迁居民的违约赔偿;三是尚未到期年份的土地使用费退还;四是装修、搬迁等相关费用损失补偿。这四项费用之和,绝不低于同类同地段新建商品房的市场交易价格。(5)保护私有产权问题研究。董秀芝(2006)[6]和董彪(2007)[7]等人提出城市房屋拆迁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以及城市房屋拆迁土地使用权的补偿问题,认为土地使用权应该给予补偿。(6)对拆迁利益问题的研究。王大海(2006)[8]提出房屋拆迁应考虑居民的利益、节约城市建设资金等。总之,目前国内的学术研究均没有说明城市居民对房屋拆迁改造的整体评价。本文试图通过对经历过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居民问卷调查,来分析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对居民的影响。

二、问卷设计

为了全方位了解大规模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所设计的问卷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查居民对拆迁改造政策持什么样的态度。二是居民的居住现状,包括居住区、居住房屋建筑面积,购房时的房价;上下班(学)主要交通工具和单程时间,与原居住区相比对现居住区的整体评价;与原居住区相比对现居住区各个指标的评价(包括生活便利性、安全性、自然与人文环境、出行便利性)。三是拆迁前居民的居住情况,包括居住区、居住面积,上下班(学)的单程时间、主要交通工具;对回迁、异地安置、货币补偿是否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政府出台的五类级别补偿划分是否合理、怎样补偿更合理;哪种补偿方式对改善居住条件更有效等。四是调查了解此类人群未来几年对住房的需求状况,包括是否有购房计划、购房目的、期望居住户型、承受的价款、付款方式等。五是了解被调查人群的社会属性,包括年龄、性别、家庭构成、受教育程度、职位职业和家庭月总收入。

在对调查问卷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深入到大连市内四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和甘井子区)实地调研和考察;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方便抽样(社区拦截)、交叉控制配额(性别、年龄)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16份,总有效问卷193份,总有效率为80.4%。

三、样本分析

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从被调查者的家庭构成看,主要以三口之家和两口之家为主,占有效样本数的89.3%。从被调查者的学历看,大专以上所占比例最大,为58%;其次是高中学历,占39.4%;研究生学历占2.6%。从被调查者的职业职位看,基本涵盖了各阶层、各职业,并且以普通职员为主体,职位越高人数越少,基本呈金字塔分布。从被访人群的收入来看,中低收入者为多数。从被调查人群的年龄特征看,以中青年人居多,约占有效样本的80%。从被调查者的性别看,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分别占53.3%和46.7%。总之,问卷调查数据基本能满足抽样调查的要求,调查样本以大连市内四区为基本单元,能够满足不同区域分层研究的要求,被调查者积极配合,增强了样本的可信度;样本能够代表大连市不同群体的特征。

根据对有效样本的分类汇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性分析。

1.近半数居民支持政府的拆迁改造,九成以上居民认为城市景观变得漂亮

调查数据显示:46.6%的居民支持政府的拆迁改造工程;约33%的居民对拆迁改造持反对态度,认为对老百姓而言是弊大于利的事;20.2%的居民对政府的拆迁改造政策漠不关心和不清楚。96%的被调查居民认为大连市的城市拆迁改造使市容变得越来越漂亮,环境也越来越好。对有效样本汇总计算,得出居民对拆迁改造后的总体满意度评分为65.91分

说明居民对拆迁改造后生活各个方面是认可的。但65.91分说明居民对现居住条件还不是很满意,以后的城市拆迁改造及建设中还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相关内容的改善和建设,并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改善此类人群的居住条件。

2.拆迁改造后房屋面积增大,居民居住区位向城市推移

从拆迁改造前后居民的家庭居住面积看,居住面积普遍增大。平均家庭居住面积,由拆迁前的53.41平方米上升到拆迁改造后的73.84平方米。数据显示,拆迁前,居民居住在建筑面积60平方米以下的所占比例最高,为40.4%;居住在61―80平方米的为15.0%;居住在80平方米以上的仅为8%左右;还有许多家庭居住在30平方米及以下的住房。拆迁改造后,居住在建筑面积61―80平方米的比例最高,占49.2%;居住在60平方米以下住房的所占比例为28.0%,尽管仍有部分家庭居住面积还很小,但这一数字比拆迁前下降了近50个百分点;而且居住在8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的居民比拆迁前增加了14.4%。由此可见,城市房屋拆迁改造,使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另外,拆迁改造后居民居住区位逐渐向城市推移。通过对各城区居民拆迁前后居住区域统计发现:拆迁改造后,居民由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搬往甘井子区的逐渐增多。有的是原居住区拆迁改造成为商业区;有的是拆迁改造后,由于房价上涨,买不起原居住区(或者其原居住区同类地段及其周边)的商品房,而选择远离市区房价相对较低的居住区。

3.拆迁改造前后,交通便利度变化并不明显

从统计结果看,拆迁前后上下班(学)时间无显著变化。上下班(学)单程时间在30分钟内的人群中,拆迁前所占比例为74%,拆迁改造后所占比例为67%;30―45分钟的人群,由拆迁前的16%上升到拆迁后的21%;上下班单程时间需1小时以上的人群所占比例很少,但比拆迁前下降了2%。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包括公交车、轻轨、单位班车、私家车等。但是,从统计结果看,乘坐公交车出行的所占比例最高,占有效样本的65%;其次是乘坐单位班车上下班,比例为14%;其他各类出行方式比例差别不大,私家车5%,出租车3%,轻轨、快轨4%。在调查中了解到尚有一定比例的人依靠传统的交通工具上下班或者出行,其中步行的所占比例为7%,骑自行车的占2%。现实中,大连市的公交设施是比较完善的,随着公交车次增多、车况变好、城市道路拓宽,尽管居民住宅区位外移,但是上下班还是非常便利的。

4.生活便利度评价因各区域和各居民社会属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调查显示,居民对生活便利度较为满意,总评分为63.31分。对生活便利度非常满意的比例为9.3%,比较满意的占36.8%,评价一般的占36.3%,比较不满意的占有效样本数的9.3%,非常不满意的占8.3%。从各个城区的评价来看,甘井子区是惟一一个生活方便性评价没有达到60分的区域。而其他区域生活方便性评价都比较高,沙河口区评价最高,达到68.60分;其次是中山区和西岗区,分别为65.76分和64.62分。

从居民的社会属性看,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初、高中学历人群、家庭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的居民,对生活便利度评价低。而高学历、中青年、有稳定的事业、职位高的人对生活便利度评价高。

5.居民对居住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评价各不相同

居民对其现居住区的自然环境基本满意,总体评分为63.93分,但各个区域的满意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中山区的居民对其居住区的自然环境最为满意,评价得分74.55分;甘井子区的居民满意度最低,仅为53.15分;沙河口和西岗区分别为64.39和69.23分。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的舒适度随着远离中心城区而降低。

从被访者的年龄看,年龄大的人群对自然环境评价高。60岁以上的人群评价得分最高,接近70分;31―40岁的人群评价最低,仅为55.93分; 41―50岁的人群,评价为59.93分。从性别上看,对自然环境满意度评价男性略高于女性,分别为62.66分和61.17分。从家庭构成来看,单身和两口之家的评价最高,分别为63.95分和63.26分;评价最低的是四口之家为60.67分。体现了随家庭人口的增多而评价得分逐渐递减的趋势,但是到五口之家略有上升。从学历层次看,高学历群体评价得分高于低学历群体。从收入水平来看,家庭月收入越高的人群对自然环境满意度评价也高,反之则相反。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这些对自然环境评价低的人群大多居住在城市的区域;或者是比较旧的小区,有的小区正在面临改造,还有的是居住在平房等。许多人从事的是工业企业,属于普通工人;还有的是下岗失业。从社会现实来看,居住在环境好的区域和小区的居民大多是高学历、从事稳定的职业、收入也高,并且大多是中青年,正处于事业高峰。一方面,由于个人事业发展处于上升阶段,更看重发展机遇,对自然环境的要求不高;另一方面,年纪轻、收入高,可选择性强,也影响到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评价,而低收入、低学历的中老年人群作为弱势群体,对居住地的选择性差,所以评价较低。

人文环境的总体评价得分仅为56.67分。各个区域受访者对人文环境的评价有一定的差异,中山区得分最高,甘井子区最低,分别为66.97分和50.11分;沙河口区和西岗区的得分也都处于及格线以下,分别为56.07和58.46分。从学历层次看,学历高的人群对人文环境评价也高。研究生学历的人群评价分值最高,为65.19分;而初中学历的人群评价最低,仅为57.45分;高中学历的评价得分为59.26分,大专和大学学历的评价为62.5分。从家庭月收入水平来看,各个家庭由于收入不同而对其居住区的人文环境评价各不相同。家庭收入越高,对其居住区的人文环境满意度也越高。

6.居民对其居住区的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国家统计局2007年1月公布的“2006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调查主要数据”显示,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就是治安问题,并且这种关注在持续上升[11]。通过对大连市经历过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居民的调查,也是希望了解这部分居民拆迁改造前后其居住区周边的安全状况,包括交通安全、治安状况等。

通过对有效样本进行分类汇总,笔者发现各个城区的居民对其现居住区安全性评价都很高,但随远离市区而逐渐降低。从家庭构成看,单身的人群对安全性评价最高,为65.23分,而五口之家的人群对居住区周边的安全度评价最低,为61.09分;两口之家的居民对安全度评价得分为63.83分,三口之家为63.36分。由此可以看出,安全性满意度的评价与家庭人口数呈现负相关关系。从学历层次看,学历高的人群对其居住区安全性评价高于低学历人群的评价。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群评价得分最低,为60.03分;而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群对其居住区及周边安全性满意度最高,评价得分为66.36分。从现实看,高学历人群工作中的职位相对较高、职业稳定、收入相对也比较高,经济承受能力强,有能力购买高档、安全的小区;而学历低、职业不稳定、收入低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弱,再加上部分家庭人口多、负担重,生活压力大。还有的居住在城市的区域或者是居住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小区。而城市的治安状况、交通安全等都低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所以这类人群对安全度的评价低也是必然。

7.对拆迁补偿政策及改善居住条件方式的认识

统计结果表明,在房屋拆迁改造中给予货币补偿的所占比例最高,为75%;房屋产权调换的所占比例为25%(房屋产权调换分回迁和异地安置),其中回迁的所占比例为9%;异地安置的占16%。在对这些结果细分发现,房屋产权调换的在2001年以前所占比例最多,而2001年以后给予被拆迁人货币补偿占据主导地位。尽管房屋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的实质都是货币补偿,但居民都期望能够给予实物补偿。主要原因是,自2003年以来房价一路飙升,对被拆迁房屋的货币补偿无论是总价款还是单位面积价格远不够再购买新房的总价或者单价。尤其是那些原本居住在繁华商业区的居民经历拆迁后很可能被迫搬迁到交通、日常生活等相对不便利的区域或者城市的,至于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甚至有可能成为“边缘化”人群。所以,居民都希望获得房屋产权调换。

在给予货币补偿的居民中,83%的人表示不满意。原因在于补偿的标准过低,与大连市的房价不成比例;只有17%的人认为给予的货币补偿基本合理。对这些认为基本合理的人群进行分析发现,他们一般是在2001年以前拆迁改造给予的货币补偿,按当时的房价,这样的补偿基本能够买得起同类地段、同类商品房。而目前的补偿远低于同类地段同类商品房的市场价格。例如,沙河口区和平广场附近2006年10月拆迁时,给予被拆迁居民的补偿价格为5 100元/平方米,而当时此区域周边房价已经超过10 000元/平方米,即使远离市中心的偏远地区,诸如泉水、泡崖一带当时房价也已经涨到5 000元/平方米以上。给予这样的补偿,显然过低,其他区的补偿也显得过低。虽然政府出台的五类区域划分补偿是保护价格,但是在这个价格的限定下,开发商很可能以此为依据作为补偿标准。这样就使得居民在拆迁改造过程中只能处于弱势地位。

关于怎样补偿会更加合理,我们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因为个人的认知以及感受、想法不同,答案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答案:认为应该按拆迁时市场价格补偿的占有效问卷的33.2%;认为应该按拆迁后新建商品房价格补偿的占12.4%;认为应该按拆迁后其新购买房屋的价格补偿的占7.8%;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按同类地段、同类商品房的市场价格补偿,占有效样本数的3.6%;还有个别被访人群在拆迁前是产权房,而拆迁搬迁后,给予异地安置,但至今仍然没有解决房屋产权问题,他们心中的愿望是有关部门能够为其解决房屋产权问题,这类人群很少,但是所反映的问题应该值得重视。还有近25%的人没想过怎样补偿才会更加合理;4.7%的人期望拆迁改造后给予房屋产权调换,要么回迁,要么给予同类地区、同类地段、同类房屋的安置。

在哪种方式对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最有效的问题上,答案显著差异。24%的人认为,政府的经济适用房对于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很有效,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而言;45%的居民认为购买商品房对改善居住条件最有效;只有5%的人认为,居民联合建房能够改善居住条件;3%的居民认为,政府的廉租住房能够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6%的人认为这些都不能改善居住条件,只有政府下大力气控制房价的过快上涨,让百姓能够买得起房子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还有多于15%的人群认为,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住房问题。

8.居民未来住房需求情况预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9%的被访人群认为大连的房价处于极高的价格水平,只有1%的人认为房价一般。尽管居民认为大连的房价非常高,但对于未来几年的房价走势,74%的人认为房价会持续走高;认为可能下降和肯定下降的居民仅占5%,认为房价会维持现状的居民占14%,不能确定的占7%。

在是否有购房计划的问题上,30%的人表示有购房意愿,其他70%的人目前没有购房计划。在有购房计划的人群中,33%的人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41%的人为了子女上学或者为子女结婚而购房,还有11%的居民为老人购买住房,7%的居民为投资而购房。在期望购房的面积上,11.5%的人打算购买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的房子,32.8%的居民期望购买60―80平方米之间的住房,期望购买81―100平方米的住房所占比重最大,占45.9%。低于10%的人期望购买100―120平方米的住房,还有3.3%的居民打算购买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在愿意承受的价位上,20%以上的人群愿意承受房价在20万元以内的住房;41.5%的人能够承受21―30万元之间的住房;近30%的人期望支付总价款在31―40万元之间的住房;期望住房总价在41―50万元的占3.6%;仅有1.6%的人愿意或者能够承受总价在60万元以上的住房;另有5.7%的低收入人群只能承受10万元以下的房子。在付款方式上,不同社会属性的人群也不相同。近25%的人群倾向于采取一次性付款,26%的人群打算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住房。13%的人采用商业贷款来买房,33%的人倾向于用公积金贷款买房,还有5%的人打算组合贷款买房。调查还发现,许多有住房的低收入人群也有买房投资的想法,投资买房成为一种潮流。通过对没有购房计划人群的统计分析,70%的居民因经济条件有限而无力再购买房屋;27%的人基本满足拆迁改造后的居住现状;2%的人群由于多种原因,没有购房打算。

总之,经历过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的居民普遍认为大连市的房地产价格过高,与家庭收入不成比例,而且未来几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有购房打算。这些计划买房的人一般都是高学历、职位相对较高、涵盖各个行业、家庭收入相对高的人群。

9.居民最为不满意的问题是暴力拆迁和政府诚信缺失

调查中了解到,部分居民经历过暴力拆迁和违法拆迁,这些是居民最为不满的。在拆迁过程中,如果居民搬得慢或者部分困难人群不愿意搬走,拆迁部门就会动用暴力手段。另外,拆迁改造过程中可能存在政府失信的问题。部分居民向笔者诉说当初拆迁时,政府有关部门许诺给予什么样的条件,但一旦搬走就再没有人兑现或很少、很难兑现当初的承诺。如果这些事属实的话,说明政府部门存在诚信缺失和违法行政的问题。总之,暴力拆迁和违法拆迁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法制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值得深思。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得出如下结论:(1)大连城市房屋拆迁改造使城市景观得到很大改善。(2)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安全性、生活便利性、出行便利性等对居民的影响因居住区域、居民社会属性的不同而显著差异。总体来说,中青年、高学历、高职位、职业稳定的人群受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的影响不明显。相反,年龄大、学历低、职位低、职业不稳定或者下岗失业人员,拆迁改造后受到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困难家庭、弱势群体的影响程度更大。(3)居民最为关心的是拆迁补偿问题,居民普遍认为拆迁补偿过低,拆迁补偿机制不尽合理。

鉴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在城市房屋拆迁改造过程中,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和职能

首先,政府应该是城市功能定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宏观规划者,是城市拆迁改造的政策制定者,不应该过多参与到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其次,政府要监管房地产开发商的拆迁改造行为,对于违法行为应该进行约束和监督,并且要依法处理。尤其是对许多开发商在拆迁改造中出现的暴力行为,应该予以坚决的法律制裁,否则会严重损害法律的尊严、损毁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再次,政府在拆迁改造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职能。拆迁改造的前提是能够改善被拆迁人目前的居住现状,而不能以损害这些被拆迁人的利益而发展城市的经济,所以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职能。我们经常会听到“造福于民”的口号,但是在现实中往往被偷换概念,城市房屋拆迁改造中也是如此。许多被拆迁人拆迁改造后可能被迫搬迁到比原居住区差的区域居住,或者因拆迁后的补偿买不起房,而使生活质量恶化。对于弱势群体而言,拆迁改造可能更是一种“灾难”,使他们原本贫困的生活变得更加贫困。所以,政府要加大经济适用房和政府廉租住房的保障力度,对于困难家庭,政府要多给予关照。

2.完善拆迁立法和拆迁补偿政策

第一,遵照被拆迁人的意愿,按市场价格补偿。许多人认为,应该“按照当初拆迁时,其居住房屋的市场价格补偿”;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同类地段、同类商品房的价格补偿……而不应该政府规定补偿标准。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召开听证会,或者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了解百姓的心声,满足百姓的要求,根据百姓的意愿制定政策。

第二,对现行的最低补偿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保证被拆迁房屋现有市场价格补偿的基础上,兼顾被拆迁居民的利益。鉴于土地升值空间较大,升值较快,大连市在全国范围内更是引领房价的焦点城市,政府在制定补偿标准的时候应当考虑到被拆迁土地未来的升值潜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上建筑物的溢价。

第三,对于因拆迁改造造成的各类损失应该给予补偿。调查访问中,许多居民反映其家里仅仅装修完才两个月也要面临拆迁,但是只给了住房面积的补偿,房屋装修花费却没有补偿。还有的居民认为,其现居住地距离工作单位非常近,但是拆迁后被安置到非常远的地方,交通费用以及乘车花费时间的损失,也应该给予补偿……对于获得房屋产权调换中异地安置的居民,还应考虑因拆迁给被拆迁人造成隐性成本增加的问题。由于多数被拆迁居民被异地安置到偏远地段或生活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新建小区,他们的交通、购物、子女入学等问题的成本定会增加,这些都加重了被拆迁人的经济压力。因此,应当给予被拆迁人适当补偿。同样对于给予货币补偿的人群也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第四,对于房屋产权未到期的剩余产权应该追加补偿。在目前房价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被拆迁人每拖延一段时间(甚至几天),其房屋都会有很大的增值空间,所以拖延拆迁有可能获得高一些的补偿,这也是被拆迁人和拆迁人之间对立的原因之一。而且被访人群中部分人要求对于自己未到期的产权应该给予补偿。但是至于怎样补偿,补偿多少尚需要深入探讨。

3.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

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对被拆迁人而言肯定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关键,只有各项设施都非常完善,才会减小拆迁改造带来的影响。教育、医疗、购物及出行是影响居民生活的主要方面,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当协同合作,对于已建成的小区,政府应当尽快完善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对于尚未动工的项目,则应当做好规划,保证小区软件和硬件环境的性能。

总之,城市房屋拆迁改造应该在保证被拆迁人原有生活质量不受到影响的前提下,力争有所提高。这才是城市房

屋拆迁改造、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欧光耀,朱林生.论城镇房屋拆迁中的政府失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6-49.

[2] 孙曙生,刘涛.论行政公共权力的限度及其法律规则――以政府参与房屋拆迁案例为对象的考察[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1):12-14.

[3] 龚四海.有关拆迁“补偿”几个认识盲点的思考[J].中国房地产,2004,(5):47-49.

[4] 李家才.拆迁分流:从源头上约束城市房屋拆迁[J].改革,2005,(1):110-113.

[5] 何虹.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范围的思考[J].城市房地产,2006,(5):78-82.

[6] 董秀芝.浅析城市房屋拆迁中私有财产权的保护[J].财经界(下半月刊),2006,(1):19-20.

[7] 董彪.公正补偿原则的概念解析与立法建议 [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72-76.

[8] 王大海.关于政府规划建设管理拆迁安置房工作的几点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12):52-54.

[9] 张洪.论我国城市土地供给的产权创新[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2).

Research of the Residents Influenc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Housing Relocation

――A Case in Dalian City

ZHANG Jun-tao,LIU Jian-guo

(Public Adminstration Department i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Dalian Liaoning,116025 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urban housing relocation is a common concerned hot issue among government,enterprises and people.This paper,based on the theoretic analysis and the survey of Dalian citys residents who have experienced urban housing relocation in recent years,analyze the changes of residents life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in their housing relocation from many factors,and analyze theirs evaluations about the policy of Urban Housing Relocation.Finally,we put forward the related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helping from the relocation of urban housing and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s perspectives.

篇6

调查团队选取了位于济南市东部的两个安置区――窑头小区和荆山小区作为调研对象。两个安置区空间位置相距较近,规模相当,在同类安置区中具有代表性。

补偿款如何使用?

调查团队通过入户交谈了解到,大多数居民每人实际得到补偿款10余万元,对于补偿数额,多数人表示较为满意,但当被问到如何使用补偿款时,87%的人选择储蓄,3%的人用于日常开支,只有10%的人选择进行投资。

“钱握在手里才安心。”这是在调查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多数居民过度担心投资风险:“钱是有,要是万一赔了以后靠什么生活啊!”

调查问卷显示,补偿款到手之后多数家庭都购买了私家车,以便利用闲散时间跑出租拉客挣钱,所以实际能够存入银行的钱不多。

房产被人们称作不动产,除了普遍意义上的居住功能之外,房子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附属功能。济南市二环东路以东3公里左右的荆山小区,周边尚未开发,多为空地和农田,区位条件一般,居民通过房屋出租所得收入为每月500-800元,而且出租率不高。

由于安置区内房屋使用的是集体房产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规定,集体房产证以及无房产证不能办理过户,银行也不会办理按揭贷款。所以安置区居民即使有多余房产也不能将房产资源兑换成现金。

“住上楼房心里却不踏实了”

生活综合满意度是衡量安置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采访过程中,绝大多数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改善表示认可,但遗憾的是,在调查中有86% 的居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满。很多居民反映“住上了楼房,心里却不踏实了”,原因在于“城里花钱多”。

相比征地前,每户的消费支出大幅增加,“有地时可以‘自给自足’,日常生活中买菜的开支很小,现在得去菜市场买菜,一周下来少说也要十几块。”

居民的生活账算得很仔细:征地前荆山村村民坐公交车,往返泉城广场商业圈一次需要4元,征地后安置区所在地长时间未通公交,同样往返出行一次至少需要8元。安置后村里的学校被拆迁,孩子们不得不转到市里的学校去读书,家庭教育支出无形中增加了。

参与调查的居民表示,征地后种地的收入消失了,支出却在增加。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荆山小区居民可支配收入为9000元/年,家庭生活消费性支出为7500元/年;当年济南市农民家庭平均纯收入为20000元/年,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为5500元/年。

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很多人感到不适应。“我最初在楼道里做饭,很多人怕起火,我只好把封的阳台拆掉,支了个灶。”在荆山小区,一户姓汪的居民至今延续着生火做饭的方式,邻里多次抗议,她依然我行我素。

相比荆山小区,窑头小区由于安置完成时间较早,周边配套服务设施比较完善,居民已经享受到了城市化带来的生活上的便利,综合满意度相对较高,达到了45%。但安置后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家庭消费性支出的增加却是在所难免的。

就业是“头等大事”

荆山小区居民孟师傅算了一笔账:给一家小公司开车月收入800元;用补偿款购置了一部车,兼职开出租,每月收入一两百不等;银行存款12万,每月可得利息150元左右,月平均收入一千多点。孩子上小学每月支出100元左右,交通、电话每月100元,一家三口日常生活支出600元。孟师傅的收入平常稍有节余,如遇生病等突况,就会“入不敷出”。

“我们除了干些体力活,别的真做不来。”孟师傅说,因为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他们中很少有人接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在荆山小区回收的126份有效问卷中,有66%表示需要政府帮助安排工作,只有20%工作已经落实,但大都是司机、保安、环卫等收入较低的工作,窑头小区的情况大致相同。

安置区内很多家庭从事小本生意,调查中有48户从事了多种经营,其中卖菜的16户、开出租车的11户、开小卖部的5户,拥有基金股票的仅为2 户。安置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周边开发程度低,人口流动性不大,各种商业设施的服务对象仅为安置区内及周边居民,群体消费能力低。“什么东西都卖不上价。”很多人这样说。

从常理上讲,安置区居民有丰厚的补偿款,舒适的居住条件,应该过着惬意自如的生活。但事实却是,他们仅仅有了一个居住生活的场所,但“安居”并不意味着“乐业”。

安置失地农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只是简单地给予村民补偿,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对补偿进行合理规划,并对他们就业创业实施符合其意愿和能力的安排。这是失地农民能否顺利融入全新的城市生活,实现从“村民”向“市民”转变的关键。

相关链接

武汉失地农民享受城镇养老保险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市政园林设计;意义;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城市的绿化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管理者给予非常多的重视和关注,并且由于地域的问题,导致不同地区城市的自然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给市政园林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家以及政府越来越重视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采取了许多的措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例如减少废弃物排放、种植绿色植物等,以此来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在不断的增加,这给城市规划中的园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规划的相关人员应该更加的认识到市政园林设计的重要性,在进行城市规划以及设计市政园林时,应该保证市政园林能够充分的发挥园林环保、生态、绿化的作用。然而,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市政园林也应该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并紧跟城市规划的脚步,通过对城市的区域性进行考察和调研,然后在市政规划的总体方针进行市政园林的绿地统筹、设计、规划以及建设等,最终根据城市规划的整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市政园林设计专项规划并进行实施。也就是说,只有在城市规划统筹下的市政园林设计,才能够不断的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显著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保证市政园林设计的品位与层次,才能够为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才能够和城市的未来发展以及规划方向相一致,才能符合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要求。由此可见,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的出发点是发挥城市绿化的环保和生态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健康的居住环境,让城市居民能够在城市中平安的生活、快乐的生活,这对城市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这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城市建设的关注,从原来的以城市建筑设施为重点转向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园林设计中的园林景观不仅是为了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更是为了给居民营造一个舒适的、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我们主要运用绿色植物和人工制造景观来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这样的建设效果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城市建设。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我们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管理者对园林设计认识不足,使市政园林设计偏离轨道。施工者不具备专业素质,使一些优秀的园林设计意图、不能够在实际的园林设计中展现出来。监管力度不到位,致使整个园林设计质量不能够得到保障。

三、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的有效方法

1、根据各地区实际环境来进行园林设计

由于各城市间地域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城市对园林设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要准确把握各地区城市的环境要素,这将对城市建设和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市政园林设计的有效性,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具体环境来进行方案设计。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实行“区别对待”。

首先就需要对各地区城市的经济、文化、历史、生态环境等进行全方位考量,严格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类型化的区域板块划分。

其次,要根据城市格局来进行仔细测量和设计,保证所作出的市政园林设计方案能够符合城市规划需求。一般而言,在进行市政园林方案设计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各区域的基本职能来进行确定,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各个区域之间的职能划分为教育区、居住区等。

教育区就是一个人们进行学习的地方,这个地方就需要有一个安静的学习场所,在进行市政园林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学习环境,通过建设绿地角等为学习者营造出一种安静、温馨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还应该相应地设计几个可以释放压力的场所,使人们来到这个地方能够释放压力,激发灵感,可以栽种一些绿色植物,如桂花、红梅等一些带有扑鼻香气的植物,可以让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释放压力,并且感受到到生活的美好。居住区主要就是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场所,这个区域的人员组成相对比较复杂,由于年龄差异、文化差异、地域差异等方面的不同,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就可以在小区周围适当地建设草坪、休闲场所等,同时还要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草坪的建设不仅可以使人们放松心情,而且还可以美化环境。除此以外,居住区周围还应该栽种一些防尘植物,以此来隔离汽车尾气和灰尘。所以,因地制宜地设计方案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建设的要求,还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2、优化植被配置,合理完善排水给水系统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利用植被来改善生态环境是基础,也是市政园林设计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但是,不同植被的功效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植被种植时要避免单一化,要对植被进行合理配置,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还可以降低费用,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对绿色植被的优化配置需要市政园林设计主导者对不同植被的功效了解清楚,要保证园林设计恰到好处,将植被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另外,城市的排水、给水问题还是一个我们关注的问题。在大多数城市,人们仍然采用的是人工浇灌,降水量少时,对植物的浇灌也就变得捉襟见肘;当降水量充足时,直接将雨水引人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之中,对这些雨水不能充分利用,这样就造成了水源的极度浪费。所以,在市政园林设计中,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对降水进行储存,在植被需要水分又没能及时降雨的时候给予,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城市居民的全员参与。城市是城市中所有居民生活和居住的

场所,因此城市的所有居民都应该是城市园林设计的参与者。但是,目前,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存在公众动员、参与不足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强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市政园林设计项目的知名度,例如,在主流电视台公开征集意见、在人流大的商场或者其他地方设计城市园林设计项目征集问卷、在城市居民经常浏览的贴吧设置调查问卷、由城市规划的市政园林设计人员创建市政园林项目的广泛微博、设置园林设计意见征集箱等,通过众多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征集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园林绿化的意见,然后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市政园林的设计和建设。此外,当市政园林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再进行公众对市政园林体验效果的调查,并征求意见,最大程度的满足城市居民对市政园林设计的满意度。这种由城市居民全员参与的市政园林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居民的满意度,最后再由有相应资格的园林设计和建造单位进行实施,最终设计出令全员满意的市政园林工程。

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经济文明、政治往来、文化交流、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中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所以,做好城市规划设计至关重要,做好市政园林设计是对国家发展负责,也是对居民生活环境负责。

参考文献

[1]谢波.浅析市政园林工程施工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4,12:184.

[2]周太益.市政园林设计与城市规划[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4,04:97-98.

[3]吕科伟.论城市规划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下的市政园林设计[J].湖南农机,2014,09:162-163.

篇8

食用植物油是人们生活必需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与人们每天的生活都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日益完善,粮油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食用油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化的更加深入,外来资本的强势进入,国内整个食用油行业同样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国家粮食管本文由收集整理理局的8项新的强制性标准涉及到花生油、菜籽油等。了一项新的强制性包装标准。根据对世贸组织的承诺,自2006年1月起,大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的进口配额被取消,普通关税税率被设为9%。

2.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开始步入“疲软期”。 201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增速较2010年出现回落2.2个百分点,增速仅为17.1%,扣除价格的因素,实际增速与2010年下降4.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回落。贸易总额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较2010年增长了22.2%。在货币政策收紧、价格治理强化、全球大宗商品回调以及翘尾因素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全年物价水平呈现出“不对称的倒v”型变化。

3.社会文化环境。对于食用油产业来说,社会文化环境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近十年来我国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未来人口的增速将越来越低,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对食用植物油的品种、规格需求逐步上升,带动了各类植物油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购买能力的提高,加上消费观念的改变,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已成必然发展趋势,传统的食用油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某些消费客户群的需求,以营养、保健、美味等新概念的食用油产品需求明显上升,这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4.科技环境。我国植物油加工行业技术发展较快,企业越来越注重利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研发新产品。食用植物油市场尤其在低端市场产品同质性较强,一些企业力图通过研发高端产品获取差异性市场利润。国内企业积极推广将天然抗氧化剂(ve、茶多酚等)添加到油脂中,以及提高油脂稳定性的冲氮保存技术;推广采用酶法脂交换技术生产功能性油脂;进一步重视非传统类型的食用油品种,如茶籽油、杏仁油、南瓜籽油、橄榄油、葡萄籽油等特种植物油的开发利用。

二、 行业环境分析

1.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国外大型食用油业务企业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市场竞争激烈。从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相继出台,大量的外资以及国际食用油巨头企业逐步进入我国的食用油工业,加快了扩张的步伐,以收购、参股的方式在沿海地区和一部分内陆地区抢占国内食用油市场。在国内食用油市场上,以“金龙鱼”为代表的丰益嘉里系产品的市场份额高达50%左右,居于首位,福临门、鲁花紧随其后,后两者的市场份额达到20%左右。

2.潜在进入者。2004年,随着新的食用植物油标准的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形成,许多低技术水平的食用油加工企业被淘汰。而规章管制程度的上升,企业进入这个行业的难度将越来越高。该行业内产品差异小,同质化强,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中有一些具有强大竞争能力和国内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同时在许多特殊地区,也存在一些区域性的大企业与知名品牌。新企业的加入必须要与这些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企业竞争。

3.替代品的威胁。食用油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并且上游产品——油料具有不可替代性,人工合成制品等替代品在短期内无法对食用油行业带来威胁。同时,国内百姓的饮食习惯对食用油的依赖性和人体本身对油脂的需求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替代产品的影响较小。

4.供方。我国2011年的食用植物油年消费量达2765万吨,人均20.5公斤,超过世界的人均20公斤的水平,大豆油、花生油等食用油供需水平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市场的饱和态势已愈加明显,食用油加工企业和销售收入和利润均下滑。

外资对于植物油原料的控制日益增强,这主要表现在:2010/11年度中国进口大豆5230万吨,国内2011/12 年度大豆产量由上年度的1508万吨降至1360万吨,国内的大豆供给主要来自于进口,依赖性逐年加强。以中粮集团为首的多数中国压榨企业,食用油压榨的原料基本上都是以进口大豆为住,而四大跨国粮商“abcd”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资源。

5.买方。餐饮业和食品工业为扩大利润而寻求价格更低的食用油;城镇低收入居民以及农村居民对价格也十分敏感。植物油加工企业若要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则应该首先获得稳定的、低价的原材料供给,加工成本和企业规模同样也是企业获得价格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

三、内部环境分析

1.客户评价。通过对食用油企业的调研和研究,以及对企业在增进与下游客户协作过程中各系统所需的近百项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最终发现有21项因素与增进客户协作相关性极强,被称为“关键因素”。将这21项关键因素称为分指标,并按管理功能这些分指标进行分类,归纳为6个部分,称为主指标,分别是经销回报、管理团队、保障支持、营销管理、产品力和一线销售管理,这样就形成了6个主指标和21个分指标的指标体系。围绕对这21个关键因素进行数据调研和交叉分析,通过客户发现集团内部所存在的问题与劣势。

2.调研结果。通过向中粮集团的分销商、终端店发放问卷,逆向检核了中粮集团内部运营能力。

关键因素指标的分值从-5到5,分别表示问卷被调查者对中粮集团的满意程度,其中0分以下代表满意度差、0-1代表满意度较差、1-2代表满意度一般、2-3代表满意度较好、3-5代表满意度好。(表1为调研结果)

3.swot分析及qspm评价。根据前面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归纳了集团内外部环境的关键因素,如表2。

结合qspm矩阵,对swot分析得到的各战略方案的优劣的排序为:so战略方案(6.2)、wo战略方案(5.6)、st战略(4.8)。这表明so战略方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决策者应考虑选择该战略。在这里,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总权重都为1,所以可以看作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同等重要,这是一种风险中性的反映。决策者可以根据风险偏好,通过调整权重的大小来协调内、外部因素的关系。如果企业集团倾向于进取型,可以将外部因素权重设置得高一些;相反,如果企业内部倾向于稳重性,则可以将内部因素权重设置得高一些。

四、中粮食用油业务竞争战略实施与保障

1.战略领导与战略实施。中粮领导力模型的“人”字形构图体现了中粮集团“以人为本”的理念。该模型应时而生,来源于集团全产业链的战略要求,根植于集团的核心价

值观,体现了对领导者的高要求和高标准。市场要求经理人洞悉市场,对待问题能系统思考,拥有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注重价值创造和市场创新。

2.组织结构与战略实施。为了确保组织结构调整工作的有效开展,在组织结构调整以前,首先需要确定战略实施的关键活动。组织应从错综复杂的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辨别出影响战略实施的关键活动。其次需要对战略实施活动进行必要的分解。再其次需要明确各战略活动单元的责权,领导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全力分配,将部分决策下放到战略活动单元中,保障整个战略体系的有效运作。最后需要对各战略活动单元的战略关系进行协调。

篇9

[关键词] 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114-03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公共绿地,也是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园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城市公园的高速发展为提高城市宜居性和居民幸福指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也应该看到,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中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公园布局不合理、部分设施被误用甚至弃用,公园的使用功能仍与居民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等。鉴于此,本文采用使用状况评价(POE)方法构建适用于城市公园使用状况的评价模型,并以无锡蠡湖公园为例对城市公园设施功能进行使用状况评价实证研究,以期对城市公园建设与居民的休闲质量提高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模型

使用状况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是指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对经过设计并正在使用的建筑或户外环境空间进行系统评价的研究。POE法自20世纪60年代被欧美学者应用于对学生宿舍、学校医院进行的小范围个案评价以来,已扩展到居民住宅、政府建筑、各种公共建筑和城市游憩空间的使用状况评价。评价内容涉及建筑功能、物理性能、生理性能等硬性物理指标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使用者心理感受等柔性心理指标两部分。

我国的POE研究是随着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发展而展开的,多是借鉴国外POE理论对建筑室内空间进行的个案研究。尽管我国已出现应四爱(2004)、储亦婷(2005)、石金莲(2006)、陈秋菲(2009)等学者对居住区公园、城市绿地系统、游憩广场、城市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进行的POE个案研究,但适合于城市综合性公园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方法仍十分薄弱。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使用状况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调查式研究模式提出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的模型(如图1)。该模型从使用者的视角观察城市公园设计者意图与使用者需求之间的差距,从使用者基本信息、城市公园的基本吸引力以及使用者对城市公园功能感知满意度三方面进行使用状况评价,在此基础上为城市公园的规划方与管理方提供建议。

二、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实证研究

(一)评价对象

本文选取无锡蠡湖公园作为样本,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有全国最早的免费开放式城市公园——公花园,截至2006年全市有市、区级公园46个,公园绿地面积达2436公顷;“十一五”期间,无锡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01平方米,为无锡赢得“国家森林城市”、“全球绿色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大型城市类冠军大奖等荣誉,可见无锡城市公园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能够体现国内城市公园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另一方面无锡蠡湖公园是由美国泛亚易道公司和无锡园林设计所共同设计的开放式免费公园,知名度高,占地面积大,其功能设计建设具有典型性和未来发展的代表性,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二)数据采集与整理

本文通过现场观察法对城市公园使用人群、公园设施利用状况进行观察记录,通过访谈法引导被调查者表达自己的需要以及对公园的评价,同时还随机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87份)获得本文的研究数据。所有调查工作于2008年4月展开,接受的调查人群以无锡市居民为主(含在锡就读或工作的人群)。考虑到公园使用者的作息规律和游园时间的差异性,调查分别选在工作日和双休日的不同时段开展,以确保搜集信息的广泛性;同时为使调查结果更具代表性,对于一同前往公园并具有类似身份的群体只调查其中的1~2位。

(三)使用状况评价内容分析

1.使用者性别与年龄结构

结合在公园中进行的定点定时观察和问卷抽样发现,到访男性与女性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别占49%和51%,这与国内外相关调研结果一致。调查中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公园利用具有明显差别,年龄在55岁以上的使用者占调查人群的50%,且工作日明显多于周末,这一方面反映城市人口老龄化对公园使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青壮年对公园的使用受其休闲时间的影响。也从侧面反映蠡湖公园具有一般城市公园的使用特点,作为研究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城市公园的基本吸引力

(1)游园动机与频率

游园动机可以从使用者在公园中进行的活动体现,而游园频率则由使用者的游园次数反映,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可以看出使用者对于公园期望与其获得的实际游园经历的差别。从调查来看使用者前往公园的动机主要是散步、休息或进行体育锻炼;从游园次数来看,62%的使用者每周至少去一次公园,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公园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应该看到,仅有10%的使用者由于被公园娱乐设施吸引而前往,仍有6%的人每年只去一次公园,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是公园里的活动形式仍比较传统和单一,对于追求新鲜刺激的年轻人群吸引力不强。

(2)出游路途及所选交通方式

经调查34%的使用者前往公园所花费的时间在15~30分钟左右,选择的交通方式主要有公交、自行车或步行。这说明城市公园的合理布局及城市交通的方便快捷对公园公共服务功能的发挥影响深远。按照无锡“十一五”城市规划要求,市民步行1公里内,就能到达一个小公园;在生活圈的2公里内,就能到达一个中型公园;而50公顷以上的大公园服务半径是2~3公里,这对于提高公园利用率、改善居民的休闲生活质量将大有裨益。

(3)到访时间与停留时间

调查发现使用者平时到访时间主要在清晨(9时之前),节假日则集中上午(9~12时之间),这主要是因为平时到访人群以晨练的老年人为主,而周末则以家庭集体出游为主。从停留时间来看,54%的使用者停留时间为1~3小时,仅有5%的人停留5小时以上。值得关注的是13%的受访者选择在19点后游览公园,欣赏夜景。这是由各类人群的作息规律和休闲时间决定的,因此公园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生活规律和闲暇时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复合开发,提高公园的利用率。

纪 花 吴相利: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以无锡蠡湖公园为例3.使用者对城市公园功能设施满意度感知

(1)使用者对公园的整体印象感知

结合“公园特色”和“不足之处”的调查结果可知,使用者对公园的景观、环境(主要指空气好、噪声少)满意度都占60%以上,由此表明塑造公园景观特色、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是保持公园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应该看到,使用者对公园设施及活动项目不满意的比例都在50%以上,另有44%的人认为公园未能很好地考虑到特殊人群的需求,这些不足都将成为公园在规划管理中进一步完善的突破点。

(2)使用者对公园设施的满意度感知

经调查使用者对公园休息设施的满意度最高占46%,卫生设施的满意度居其次占38%。但对于需求量较大的健身娱乐设施满意度仅有11%,最不满意的是游览服务设施,满意度仅为5%。使用者对休息、卫生设施较高的满意度,反映无锡大力开展城市公园建设,打造宜游宜居城市形象的工作已得到居民的认可。但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居民本身的人文关怀,使得精神文化层面的设施并没有得到改观,这也是公园建设中的最大需求点。

(3)使用者对游园人数的感知

游园人数是衡量城市公园是否被有效利用的另一重要指标。《公园设计标准》规定市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m2为宜,游人容量计算公式为:C=A/Am,其中C表示公园游人容量(人),A表示公园总面积(m2),Am表示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m2/人)。以蠡湖公园为例,公园占地20公顷,除去水域面积和公园管理及其他用地后,能容纳游人的实际面积约15公顷,公园最大可容纳2500人。事实上蠡湖公园除举行大型活动外,日游园人数不足1500人,反映出无锡城市公园的利用处于不饱和状态。这与问卷中所获得的“67%的人认为公园人数合理”的结论相矛盾,其实这是由于人们的心理习惯造成的,美学史上称之为“心理距离”,即审美主体需要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审美对象才能显出美。解决的关键仍在于公园科学的布局以及合理的引导,使得使用者各取所需,获得最大满足。

(4)使用者对公园安全的感知

48%的使用者认为公园存在安全隐患,如路面雨天打滑易摔倒、小偷盗窃或恶意破坏、宠物随地大小便、儿童游乐设施安全性差。而34%的使用者不清楚有无安全隐患,这主要是由于使用者大多停留时间较短,对安全感知不强。

(四)优化意见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无锡城市公园在免费开放、提高居民生活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上发挥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城市居民的认同,对此应给予充分肯定。但以蠡湖公园为代表的城市公园在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忽视特殊社会群体的需求、公园绿化结构不科学、公众参与性娱乐设施不足、公园管理责任不到位等,这也是全国城市公园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构建使用者满意的公园使用环境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1.从公园设计角度出发

(1)充分考虑特殊人群需求。公园使用群体中包括老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老年群体由于身体特点和心理特性的制约对公园设计有着特殊的需求,如设置夏季的遮阳设施,开辟冬季晒太阳的场所;多设置木质座椅、铺装卵石路面等。12岁以下的儿童需要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游戏器械,这些器械不但要牢固而且器械下面要铺设沙子等缓冲材料。女性对公园环境的安全性、私密性和卫生状况的较高要求也应得到充分考虑。《人性场所》一书对城市公园不同人群的人性化设计进行专门的研究,其成果对城市公园人性化设计有极好的启示。

(2)科学布局绿化结构。公园绿化中多为灌木、草本植物,缺少能够遮挡的高大乔木,这不仅提高了公园管理养护成本,也不利于居民在公园中进行充分的休闲活动。因此科学的绿化结构对于美化公园景观、净化公园环境、发挥公园休闲功能必不可缺,在规划设计时要注重绿化结构的多元化、多样性,并根据地理条件、地方风俗处理为带状(廊道)或块状(斑块)绿地,使人们最直接地感触到自然的气息。《公园设计与管理》一书对于设计成功的公园的自然特征有比较详尽的研究,可在设计中进行参照。

(3)优化功能分区。公园设计者的职责并不止于公园建设完成,对于公园投入使用后的情况应进行跟踪调查,对于设计者意图与使用者需求不符的地方应加以改进。如蠡湖公园的设计中有明显的环境分区,但只有观景大草坪和体现吴地文化的水镜廊能吸引游客驻足、休憩,其它区域几乎处于弃置状态。设计者必须对原有的功能分区进行调整,如在“秋之韵、冬之凝”景区设置体育锻炼区,引导使用者在此区内进行锻炼,这样可以避免人群过多涌向上述两大区域。

2.从公园管理角度出发

(1)突出公园特色主题。特色犹如企业标志,是整个公园的抽象代表,公园的形象必须具有易识别性。城市公园可寻求在“特定情景”下“编制”主题活动或故事,构建游览项目的核心,这样才能搭建一座通往较深层次休闲趣味的桥梁,这方面城市公园可借鉴主题公园的管理理念,如无锡蠡湖中央公园,以亚洲和欧洲建筑作为公园主题,再辅以观光、娱乐等为副主题,推出“亚洲嘉年华”、“欧洲嘉年华”系列的娱乐活动,以加深其在城市居民心目中的特色形象。

(2)引进公园VIP制度。VIP(Volunteers in Parks)即公园志愿者,他们的工作领域涉及公园管理、维护和服务等多方面,利用他们的专长为公园使用者做好服务工作。公园可以吸收在校学生、退休老年人等群体作为志愿者,定期进行相关业务培训。通过VIP的工作来加强公园管理,维护公园景观设施,提高公园的服务水平。

(3)倡导全民广泛参与管理。城市公园以社会公益性质为主,是全民健身、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场所。公园管理方应积极探索全民动手、社会参与的新的管理机制。如引导单位或个人以认养、认管等形式参与到公园绿地及设施的养护管理中,形成公园养护主体多元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兼顾。

三、结论

本文在POE研究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模型,通过广泛征集公园使用者的意见,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体现了城市发展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同时也为城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城市公园是动态发展的事物,即使经过大量的分析与调查,也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使用者的需求和公园的全部功能,并且这些评价要素也会随时间推进而发生变化,因此继续关注使用者需求,进行使用状况评价,对公园设计管理初衷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正,才能逐渐达到设计者意图与使用者实际行为相一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储亦婷,顾远英,杨学军,唐东芹.POE方法在桂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5,23(2):192-197.

[2]韩静,胡绍学.温故而知新——使用后评价(POE)方法简介[J].建筑学报,2006(1):80-82.

[3]赵东汉.国内外使用状况评价(POE)发展研究[J].城市环境设计,2007(2):93-95.

[4]应四爱,王剑云.居住区公园使用状况评价(POE)应用案例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4,32(3):343-349.

[5]石金莲,王兵,李俊清.城市公园使用状况(POE)应用案例研究——以北京玉渊潭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2):67-70.

[6]陈秋菲,宋力,李明智.沈阳市青年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74-177.

[7](美)克莱尔·库泊·马库斯,卡罗琳·费朗西斯.人性化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

篇10

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顺应市场的需求,搞好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第一、三产业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既能够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又能满足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进行乡村旅游,体验农家生活。回归和感悟大自然的需要。

浙江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业主投资农业势头日益旺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活动内容不断丰富,经营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95年前浙江省乡村旅游景区只有22个,2002-2004年发展达到,每年新建个数达70个以上。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乡村旅游在浙江各地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到2008年底,全省各类乡村旅游景区点1138个,从业人员5.18万人,年总产值达63.92亿元,总面积达131.50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20强。

尽管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势头不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由于缺少科学统一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专业设计,目前,乡村旅游出现了简单模仿,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许多地方的农业旅游只限于单纯的自然田园风景的观光,无法满足城市游客对具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此外,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农村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受到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出现农村尤其是都市郊区的农村被都市同化的趋势。原有的特色与魅力大为削弱。

近几年来。人们旅游消费的观念、消费方式正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更加注重特色的要求。所以要吸引旅游者,就必须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不仅发现、认识其特色,而且将其特色挖掘出来、突出出来,形成产品鲜明的风格,从而才会有一定的垄断性,有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目前国内学者从乡村旅游者需求角度对产品创新进行分析与研究的成果还较少,本文拟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并对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提出若干构想。

二、旅游者需求分析

(一)需求意愿

79%的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具有较高的兴趣,不感兴趣的人仅占8.4%,说明乡村旅游具有较大吸引力和发展前景。在旅游者中。较高收入人群也占了一定比重。可见,随着社会发展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不少需要释放工作压力的人们也逐渐把乡村旅游作为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职业细分来看,学生和离退休人员的出游意愿最为强烈。

(二)需求动机

旅游者参加农业旅游的主导动机是依托于其优美环境及特色生活情境体验的休闲度假。占了48%。其余主要有回归自然(21%)、情感归属(14%)、学习交流(10%)等。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游客的出游动机主要是体验农业旅游带来的身心放松。其次是回归自然。体验区别于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感受农村的乡土气息,寻求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三)出游方式

游客对不同出游方式的选择,反映了其内心深处的心理需要指向。分析显示,多数人偏爱与亲友结伴出游(74%),其中夫妻、情侣及三口之家的比例最高,因此家庭与亲友市场是浙江乡村旅游的重点。另外,市民对自驾车这一交通方式表现出明显的偏爱,有超过一半的旅游者通过自驾的方式出游,其他主要为公交车和包车的形式。

(四)活动内容

目前,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包含三大类:一是观光类项目――观赏田园风光、新农村建设成就、参观高科技农业园区;二是参与类项目――品尝农家食物,住农家屋,购买土特产品、参加农事活动:三是综合类项目――体验民俗文化及风情,体验农家生活。统计显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活动项目存在明显的偏好,体验农家生活最受欢迎(62%),其次是品尝农家食物(55%)、观赏田园风光(46%)和体验民俗文化及风情(42%);排名靠后的三项为:住农家屋(22%)、参观高科技农业园区(19%)和观赏新农村建设成就(15%)。反映出旅游者对文化类及参与体验性的活动内容最感兴趣。

(五)满意度情况

通过采用五级利李克特量表分析,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总体满意度尚可,均值为3.14。综合满意度与再次旅游愿望的方差为.000,说明不同满意度的旅游者在再次旅游愿望的选择上有显著的差异性。旅游者在乡村旅游中的满意度极大地影响了其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和忠诚度,进而影响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

从所得的数据分析,所有的产品满意度变量都与综合满意度存在线性相关,均对旅游者的综合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但其重要性程度存在不同。根据效用与重要性整合模型分析,可以得出,文化内涵、活动参与、情感体验和特色项目处于重要性较高,而满意度水平较低的关键区域,这是一个“行动区”,需要立即进行干预,将边际资源尽可能多地分配到这些方面去,提高旅游者对其的满意度,最终提高旅游者的综合满意度。

三、产品创新的总体思路

(一)资源条件是产品创新的基础

产品的创新需要建立在现有资源基础之上,从调研情况看,浙江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广大农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民风习俗,加之浙江省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为开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活动奠定了深厚的资源基础,

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时要充分运用和体现其自身资源的优势,挖掘其对游客存在的各项吸引因素。不能在乡村旅游中进行低质量的产品开发,破坏资源本身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把乡村旅游产品的优势体现出来。

(二)旅游者需求是产品创新的导向

近几年来。人们旅游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正逐渐发生变化,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更加注重环境的要求,这种需求为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乡村旅游产品创新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乡村旅游者需求的特点,顺应旅游需求的变化,不断升级换代、推陈出新。只有针对旅游者需求特点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受到旅游者的喜爱,才能吸引旅游者前来消费,否则就会丧失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旅游者未满足的部分是产品创新的关键

旅游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是旅游者,其最终的目的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产品的质量应由旅游者来评价。其对旅游产品的评价决定了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大小。要使旅游产品得到有效的开发,提高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应该了解旅游者对产品尚不满意的部分和原因。只有针对关键部分进行改造和提高,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达到旅游者对产品的满意。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发现,文化内涵、活动参与、情感体验和特色项目处于重要性较高,而满意度水平较低的关键区域,需要在产品创新中重点加以关注。

(四)特色是产品创新的核心

“有特色的才是有生命力的”,特色是产品固有的差异特征,是与其他产品比较而形成的“特殊本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科技的发展,一般性的观光游览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他们更注重旅游内容的参与性、娱乐性、生态性。目前单一的市场已被各种细分市场所代替,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自身的需求特点,这样就要求乡村旅游发展中应根据每一细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对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设计出内涵丰富,能反映时代潮流和本地区特色的旅游产品。

四、浙江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构想

特色是旅游之“灵魂”、是产品竞争力之“核心”。在各类旅游产品遍布大江南北,而旅游产品又具有同质化的情况下,要使乡村旅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结合旅游者需求的特征及浙江乡村旅游资源自身的特点,开发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结合目前市场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以下一些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一)文化休闲游

在调研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中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休闲度假是其最主要的旅游动机,而文化内涵是游客最不满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大力开发文化休闲游产品,让游客纵览农家风情,漫观萤光树影。脚踏乡间小路,听那“路边的老牛在歌唱”,追寻梦牵魂绕的乡情乡音,使游客能尽情地感受乡村的异地风光。

在产品开发中要把农耕生活形态的一些典型景象提纯集粹,将牛羊慢踱、鸡鸣狗吠、村口老树、门前小溪、戏台等农耕生活形态,及插秧、割稻、灌园、牧牛羊、饲鸡兔等农事活动再现于景区的乡野大地中。同时要大力地挖掘各层面的民俗文化内容,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物质层面的文化主要有各种民俗工艺品,民俗工艺品是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在开发中应结合农村农耕文化特点进行设计:体制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农村各种传统节庆活动,要将这些节庆活动进行挖掘,原汁原味地展现给旅游者:心理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在农村的纯朴民风上,在农业旅游中所有的服务人员都应该体现淳朴和亲情,尽量弱化商业气息。在景区中应营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抛开钟表,没有号令。任凭自己意愿行止起坐。如炊烟轻袅、闲云舒卷,营造舒缓闲淡的氛围,满足旅游者放松都市工作和生活中紧张情绪的需要。

(二)学生修学游

学生群体的比重在浙江人口中占有相当的份额,随着我省经济能力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学生旅游人数逐年增长,而青少年的修学旅游也已成为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而且学生拥有较充足而稳定的闲暇时间,因此,青少年旅游市场已成为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调研中也发现,学生在乡村旅游中占了相当的比例,如果开发得当,发展前景乐观。

在产品开发中应结合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大、中、小学校,围绕学习、科技、环保等相关主题,选择相关的项目,突出农业科普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根据学生闲暇时间的特点。可依托乡村旅游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农业项目,组合相关的内容,开发各类学校学生的春、秋郊游及夏令营旅游产品。同时针对学生偏向于参与性旅游项目的特点,应化静为动,将纯粹观光性的旅游向参与性转化。如让他们参与农作物的耕种、进行果园的采摘、鱼塘的垂钓、饲养各种动物等,以增加学生的旅游兴趣。在景区开发经营中,要多设置标牌及多媒体等各种设施进行相关知识介绍,同时加强景区讲解员的配备和培训,强化产品的知识性。

(三)乡村旅游俱乐部

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的市场意识和消费观念比较前卫。同时鉴于在调查中各类旅游者对乡村旅游认识的共识较多,而近几年高收入人群参与乡村旅游的比重也在增加,因此,可以借鉴国外旅游业及国内高尔夫球旅游的产品模式,结合乡村旅游自身的特点,开发乡村旅游俱乐部的特色产品,将有乡村旅游共同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旅游者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乡村旅游俱乐部不是纯粹的景点,也不是纯粹的休闲中心,在其产品当中应该主要包含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情”,要把对农业、对乡村的一种“情”融合其中,这种情可以是怀念之情、敬仰之情、好奇之情、渴望之情,把“情”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之中,同时也贯穿于整个俱乐部的理念当中。用情把各乡村旅游者联结在一起。其次是“景”,俱乐部形成的基础就是对农业旅游景观的共同爱好和欣赏基础上,所以必须要有那种让人一见倾心、一见钟情的景观开发效果,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平台来开展俱乐部的活动,这是俱乐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再次是“玩”,俱乐部应该有各种能满足乡村旅游者需求方式的活动,能通过各种活动,让旅游者共同感受农村的气息,感受民风的纯朴,分享对农村的回忆和体验。乡村旅游俱乐部在开发时应建立会员制,根据俱乐部的游客情况,可以在游客中推行星级会员制,根据不同的等级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培养游客的忠诚度,稳定一批长期的游客。另外。要保护自己的无形资产,形成自己的独有品牌,然后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和经营模式走连锁经营的道路。

(四)百年好合婚庆游

目前浙江省新婚市场的各种消费潜力巨大。针对新婚市场开发的各种产品也层出不穷。仅新婚摄像及新婚典礼等项目的消费额就十分巨大,像杭州市太子湾、植物园、黄龙洞等景区每天前来拍摄新婚录像的人络绎不绝,而各大酒店的婚宴更是需要提前几个月预订,由此可见其消费市场潜力之大。农业旅游景区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有极具民俗特色的婚庆方式,有新鲜环保的绿色果蔬,如此良好的资源条件在开发婚庆旅游市场中应极具优势。在调查中也发现,青年男女对乡村旅游景区有着较大的兴趣,极具市场开发潜力。

百年好合婚庆游的主要目标市场定位于新婚的情侣。也可以适当扩展到感兴趣的未婚和已婚的情侣。新婚的新人在结婚的当天,可以在农业旅游景区参加别具特色的民俗婚礼,同时利用其优美的自然景观环境,拍摄出极具收藏意义的录像资料。在景区中还可以种植一些相思树、情侣松、百合花等有良好寓意的植物,养殖一些鸽子、鸳鸯等与情侣有关的动物,从而增加对新人的吸引力。此外。还可以增加对新人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如让情侣种下一颗相思树,栽下一枝百合花等,并可以中树下立一个石碑弦上情侣的姓名和种树的日期。这不但比挂同心锁等传统节目更有意义,并且也为景区的绿化做了贡献,更重要的是,成为吸引情侣们再次前来游览的一个重要因素,会吸引相当多的回头客。另外,如果有兴趣的新人。还可以把婚宴摆在农家,让宾客们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新鲜菜肴。实可一举多得。

(五)体验参与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