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

篇1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外包 风险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分析

1.企业经营安全方面的风险。外包时企业与外包商在合作过程中有关企业的信息透露是必然的,例如,在培训过程中,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一旦泄漏将给企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另外,在我国,目前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的运作,如果出现外包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那么企业的合法权益将得不到保护。这些不确定因素和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问题给企业增加了经营安全上的风险。

2.外包服务商选择方面的风险。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提升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的生产流程都相对严谨,它要求外部资源能面向企业实现共享和优化,并且要保证信息的真实传递。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无法真正了解外包商的经营业绩、社会声誉、发展状况、成本结构等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以致外包前未能准确选择外包商,造成逆向选择的结果。外包后,外包商也可能发生未尽力执行受委托工作的道德危险。

3.员工方面的风险。外包对于企业及员工而言确实是一种变革,原先的管理流程、职责分配、汇报关系及个人的职业发展定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自然他们产生各种顾虑和猜疑也是在所难免的,然而这些猜疑和顾虑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从而加剧企业内部人员的流动,导致新一轮矛盾的加剧和内部冲突,不利于企业各部门开展业务,使得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效率下降。另外,外包还带来了内部员工和外部人才的平衡问题。由于外包是利用外部人才来承担企业的内部职能,在外包的同时,若忽视了内部员工的作用,则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这对企业的影响将会相当大。

4.额外的费用支出。从表面上看,人力资源外包后企业确实因减少了人员、机构设置等而节约了开支,降低了运营成本,但是,外包过程潜在的高额成本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外包过程中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帮助和辅导服务商,以增进对企业的了解,方可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方案;外包后并不能保证立即能从服务商那里获得这种好处,因为服务商需要对企业的外包业务进行重新整合,所以,可能存在一个时间推迟带来的潜在转换成本;同时,由于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方案不一定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致使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可能因为错误的导向引致相关损失。这些潜在成本的支出,可能大大超过外包带来的实际利润。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防范对策

1.对企业自身条件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评估。企业要明确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必要条件和可行性,并且根据目前外包市场上的技术和成本,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包括财务状况的分析,来判断该项业务外包的可行性。要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外包的业务领域,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在确定需要外包的业务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哪些业务可以外包,哪些不可以外包。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的技术和成本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在竞争领域内使企业处于明显优势的能力。有可延伸性、异质性和难模仿性等特征。企业如果不能分清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而盲目外包,结果是很难想像的。要充分估计外包后可能引起的变化。采用业务外包后,应该对外包给本企业相关部门带来的影响有所准备。比如将人力资源部中人员招聘业务外包后,本部门中的招聘专员就面临失业或转岗的境地,如何安排好这些员工就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精心策划外包项目。企业必须从全局出发,分析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外部人事服务市场的发展情况,结合人、财、物等因素,来决定哪些管理项目应该外包出去,哪些工作应该保留。具体来说,通常要考虑以下问题:(1)这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是否涉及商业机密?(2)此工作是否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3)本公司人力资源部能否以最小的成本完成这一任务?(4)如果本公司人力资源部无法以最小的成本完成任务,是否应该让其他公司来完成?该公司能否正确代表本公司的文化?(5)如果合同承包会造成公司裁员,合同公司是否愿意接收本公司的部分下岗员工?实际情况看,目前许多知名的企业将部分不具有最高战略价值的事务性和传统性活动外包出去,比如福利管理、培训、招聘等。而涉及商业机密的工作及高附加值的变革性活动则保留在企业内部,由人力资源部亲自执行,使管理者集中精力致力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3.签订详细周密的外包协议。由于合作双方的非行政隶属关系,企业必须用具有法律效力的外包合同来约束承包商的行为,有效地降低外包的风险。外包合同是双方以后合作的基础,也是维持这种合作关系的可靠凭证,它直接关系到外包的成败。通过谈判所形成的详细周密的外包合同应该包括:外包的业务、外包的价格、双方的职责范围、合作的期限、工作的进度、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等。在协议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费用的构成。必须仔细检查和审查合同的时间长度,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是否有什么费用增加,如果有,在何时增加、增加多少,最重要的是,将如何决定这些增加。而且,还要弄清楚隐含的费用,大多数服务商起草的合同都包含隐含成本。揭开隐含成本的最佳方式是找出可能导致成本上升或下降的因素。

总之,成功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得到专业化的服务,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要使外包活动能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取得成功,就一定要重视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的风险分析和防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风险预警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指标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企业根据需要将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给企业外机构进行管理的活动,它在企业运营成本控制、核心竞争力提升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风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就是企业外包人力资源管理部分职能的过程中,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企业对外包存在问题的低估等原因,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偏离的可能性。构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企业防范风险、获取预期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设计思路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应该强调对过程层次的分析,而不宜采用绩效指标,尽可能减少指标间的重复,应以针对性、独立性、准确性和可测性为原则,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收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中各风险现象的成因和过程等信息,并根据风险的特点进行归纳、组合,根据实用化、规范化的要求构建了一个对整体状态评价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二)基本结构

国内学者张祥俊(2009)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归纳为市场类风险、交易类风险、组织类风险三类原发性风险和继发性风险,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竞争不规范、、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商业秘密难保证归纳为市场类风险,将事前信息不对称可能选择不到适合本企业的外包商、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可能无法全面获知外包商完成任务情况等归纳为交易类风险,将外包给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冲击、组织文化不同造成文化冲突、组织结构和管理理念不适应外包变革等归为组织类风险,将加大对外包商的控制引起成本的增加、加强监督使外包商觉得不被信任归纳为继发性风险。娄本宁等(2011)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信息不对称致使合适的外包服务选择难、缺乏完善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机制、信息被外包服务商泄露造成经营安全风险、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文化差异造成沟通上的困难、外包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等六个方面。

(三)预警指标的量化

鉴于各风险因素Fi和各因素下的子指标Xi.j具有不确定性难以量化,我们将各指标的风险可能程度统一划分为的五个风险等级:风险低、风险较低、风险一般、风险较高、风险高,以此形成风险程度表如表2所示:

采用德尔菲法,请多位专家对各个指标打分,对专家的评分数据统计,可得到指标评价的矩阵,用于进行单因素评价或多因素评价。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调整

各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也必然各有各的实际情况。对某些特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有一些细化指标、风险因素可能是上述预警指标体系所未包括的,一些业务相对简单的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复杂性相对较低,可能需要对风险预警指标进行缩减以减少风险预警的工作量,这就要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以符合相应的实际情况。风险指标的设定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变化进行维护。本文建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以上调整和简化。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将原来众多相关指标进行分析,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的统计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等优点。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包括新增指标在内的众多指标的方差贡献率,对指标进行重新排列组合,选取方差贡献率大的指标组成新的指标体系。我们也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减少变量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预警的综合指标。

三、结束语

当前,随着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包行业也不逐渐发展成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企业、外包服务商和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对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有了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企业应当尽快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风险预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化解与防范潜在风险,使其在促进企业科学决策、快速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存绪,黄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与风险控制.四川改革,2007

[2]张祥俊.基于营销理念的人力资源外包风险控制.当代经济,2009

[3]娄本宁, 曲亚琳.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对策研究.市场研究,2011

篇3

【关键词】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供应;风险控制;资源管理

当前世界经济全面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基础并不牢固的情况下,世界宏观经济两极分化和截然不同的政策选择,使得全球投资和投机资金呈现明显的趋势化流向。在这种相对恶劣的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受到的冲击不断加深。作为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石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EPC总承包,英文全称为Engineering,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成为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具体表现为在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上,由总承包单位按照国际合同的协议和约定,接受业主方(有时可能是业主委托的管理公司或代表)的合约,承担工程项目一体化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等全过程工作,并对所承包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的总承包方式。

由于维系到宏观经济命脉,石油石化企业的发展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兴衰。由于多为服务性贸易、项目内容繁杂广大、工程建设周期漫长、项目管理的要求水平高等特点的客观存在,决定了石化工程EPC的开展过程绝非易事。在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中,无论是一般材料采购、长周期关键设备订货、过程控制环节的检验和催交、全球采购的物流运输,还是设备材料进入项目施工现场的验收、存储、安装等各环节,都是以供应链的模式运行。一旦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影响到整条物资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对物资供应甚至是项目管理产生相应的风险。

一、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管理的主要阶段

1.物资采购阶段。总承包项目的物资采购阶段,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控制环节,就是做好前瞻性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在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的物资采购中,面对的往往是国内外市场,很可能同一种商品,但是由于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生产,其采购价格会有极大的差异,加之从采购地到目的地的运输费用和保险费用区别很大,关税政策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所存在着的极大差别,从而造成对物资采购运营成本很大的影响。这些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常常决定着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进行物资采购决策的时候,要进行采购地域的评估和选择,是要在项目的所在地进行采购,还是要在其他地方采购。如果采用分权的管理模式,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具有完全独立的自主采购权,同样拥有利润中心的责、权、利,但是会产生管理精力过于分散、市场信息不充分、或者是不顺畅的问题。如果采用集权的管理模式下,则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具有相对的自主采购权,由管理总部统一协调进行物资采购,但是对于商品市场的报价信息,却经常存在反应滞后的现象,对于采购管理成本,也存在如何合理分摊的问题。

2.物资过程控制及运输阶段。从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施工现状来看,全球采购的工程物资,包括设备和材料,其过程控制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及时出厂并顺利运抵施工现场,是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保证。要做好总承包项目的物流供应和资源管理工作,低损耗、高效率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环节出现迟滞,则很可能对后续环节造成重要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很可能造成工期延误和较大的经济损失。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物资的过程控制及运输阶段,主要包括合同签订后供应商文件资料提交和审核、制造进度的监督、各质量控制点的有效监督和检验、预订运输船、设备材料检验放行出厂、进出口报关、卸船装车、验货、转运至仓储中心存储、保管、保养,分发给施工单位等环节。必须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连续性和前瞻性,以海关申报环节为例,如果因事先的资料准备不够齐全,则可能造成通关的速度缓慢,使得物资无法按时装卸,必然导致巨额的船舶滞期损失,加之管理混乱,甚至造成物资丢失,后果严重者甚至影响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顺利实施。

3.物资储备保管阶段。在总承包项目物资的储存阶段,在关心安全因素的同时,部分材料必须按照实际动态需求,制定合理的储备定额,并且划分好分类管理的责任,是这一阶段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储备了合理的物资,才能确保生产能够连续、顺利运行,但现场物资储备过高,不仅会造成资金积压,还会增加物资保管保养的难度,对现场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项目现场物资储备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了物资的储备成本和资金成本。确定合理的施工储备周期和数量,一个关键关节是由行业专家凭借丰富从业经验,再加上长期从事一线生产的专业人士,联合起来进行最终的职业判断以确定合理的储备额度。由于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规模一般都较大,所以应建立专业的配送管理、库房调运、物流供应等网络系统,发挥规模经营效应。同时由于总承包项目施工的地域特殊性,物资供应中心通常和施工现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施工现场不得不堆放大量的物资,现场管理的基本模式只能是划分责任和分类摆放。但是对于较大规模的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而言,正常需用的物资品种数目肯定至少在几千种以上,有的专用物资数量多、体积小、价值高,而有物资配件数量小、使用周期长,在施工节奏快的情况下,每个月就需多次的搬运,所以必须借助现代化管理手段,对现场物资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实现物资管理规范、有序的目标。

4.物资消耗阶段。在物资材料的消耗阶段,如何做好绩效考核与消耗材料的良好有机结合是这一阶段管理的重点所在。由于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内在关系,物资材料消耗的数量多少,不但与天气变化、材质自身等自然界的客观因素存在很大的直接关系,并且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和使用者的工作态度、劳动技能等个人主观因素密不可分,也可以认为就是与个人的责任心强烈与否、主观能动性大与小、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与低等之间有着极大的关系。绩效考核与消耗材料挂钩是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实现高效机制的关键,如果离开了科学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则各个岗位人员的潜力很难得到充分发挥,无法使得责、权、利与总承包项目的整体利益能够达到相互高度统一,只有在保证施工工期顺利推进的情况下,让各岗位人员认真履行职责规定,减少浪费和不合理的损耗,保证项目执行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二、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供应存在的主要风险

(1)信息传递风险。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整个物资供应链体系,所涉及到供应链的环节相对很多,在物资采购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信息反馈不及时或者是信息不对称,常常会产生相应的风险,从而导致总承包项目的物资积压,物资材料供应出现断档,整个物资供应的运营效率降低,最终使得整体工期进度受到严重的影响。(2)采购货源风险。在总承包项目的投标中,会出现因采购货源而导致的风险。一是石化EPC工程项目大量进行招标,经常使得货源在采购市场上出现相对稀缺的情况,对于承包商投标阶段的预询价,供货商可能会采取虚高报价的策略,经常出现投标价格过高而发生流标的情况。二是在石化EPC工程项目执行中,由于技术标准存在差异、规范要求不太完善,以致许多供货商不能提供报价,超过了投标的规定时间,从而产生了采购货源风险。三是在石化EPC工程项目中,招标采购时,承包商必须按照业主提供的供货商名单来进行询价,尽管对业主来说都是长期供货商,但对承包商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往往会导致投标价格和采购价格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明显差异。(3)设计管理风险。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设计工作的好坏,往往会对物资采购质量、工程进度以及建设成本起到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只有事先做好设计管理,才能确保后续的具体采购工作顺利实施,一旦出现差错必然会导致巨大的损失。一是由于大部分国际EPC工程合同都是固定总价合同,由于设备材料的采购通常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受到政治、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投标时的价格和实际采购的价格之间通常会有相当大的价差存在。二是对于合同文件的理解,承包商设计人员很可能和业主的设计理念不完全一样,致使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延长设计文件的编制,同时也使得业主审核和最终批准的时间被拉长。三是设计的物资标准设定过高,导致实际的最终采购价格超过概算和预算的起初价格,最终形成很大的风险。业主要求设计进行变化,或者是前期设计错误造成的重大变更,都会迫使采购计划发生很大变化,致使采购成本迅速上升。(4)物流运输风险。按照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流水作业的管理原理,必须把采购、设计、施工进行合理穿插,在最大程度上有效缩短总承包项目的建设工期,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国际采购的物资由于通关时间过长,往往造成设备材料滞港,不能及时运抵施工现场,而一旦采购出现延误,必然会造成施工进度的严重延误,并最终影响整个项目的正常执行,带来整个项目工期的延误。(5)制造标准差异风险。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招标文件因国别、项目性质及咨询公司的设计理念不同,相应设备使用的规范及材料标准的差异往往很大。在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水泥、钢材、木材等大量的建筑材料以及其他大宗工程材料,这些材料的质量高低,也将影响总承包项目能否达到项目规定的质量目标。如果在投标时设计人员自身的经验不足,不熟悉这些标准,很可能因对招标文件理解产生偏差,导致最终因标准不一致而被拒绝接受。

三、强化风险控制和资源管理的对策选择

做好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供应风险控制与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于抓好制度建设这个基础,突出保供降本这个重点,动态调整、不断完善采购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不断促进科技进步,从而实现安全、及时、经济供应,为建设安全工程、生态工程和优质工程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1)以安全供应第一、及时供应第二、经济供应第三作为物资供应的价值取向。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面临着多种严峻的不同风险,对于企业的生产来讲,安全是永恒的主题。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突出以人为本,进行采购之时将其价值取向转移到科学理性采购上来。要坚持供应商准入制度,因为安全供应、及时供应、经济供应的最终实现与否,都关系到供应商,供应商管理要做到现场考察,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和量化考核,把不合格产品拒之门外,从而构筑起防范风险的坚固城墙。(2)构建敏捷的物资供应体系,极力降低库存风险。石油石化企业要降低物资供应的库存风险,如果能控制全球有效资源并为我所用,那么项目从一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实际上在全球采购的情况下,资源管理不仅重要而且非常困难。长周期、重要关键设备全球供应资源可能非常有限,承包商之间相互争夺资源可能经常发生,与供应商建立产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根据设备材料的不同的性质,如制造周期、制造难度、技术含量、产品可替代性、同类物资的供应商数量等等,对不同的供应产品认真分析,采取不同的供应商管理措施,目的是获得稳定可靠的供应资源。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用户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无缝化连接的功能网络链条中,通过构建石化工程的敏捷供应管理体系,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保证项目执行中获得最好、最优的物资供应。(3)完善供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一是全员管理,凡是涉及到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全球采购环节中的每个员工,其日常工作都必须要体现精细化,体现在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并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来组织、实施企业的活动,其中涉及到岗位职能的细化和整合、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以及工作效果的最佳化。二是石油石化企业可以通过签订物流外包合同,在合同中明确物流外包的内容,对物流服务商进行绩效评估,按照合同内容保证供应链产品运输环节正常运行,满足各项服务指标,根据其绩效进行奖励。三是市场化管理和运作。精细化管理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以注重细节、立足专业、科学量化为三大原则,注重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的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4)加强信息共享,建立战略联盟。石油石化企业要注意加强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降低信息传递所带来的风险隐患。同时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方式以建立优秀的项目采购团队,是保证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全球采购能够顺利执行的根本。一是石油石化企业要与整个供应链体系上下游企业之间构建战略联盟关系,做到与供应企业分享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调整,从而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石油石化企业要加大供应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信息传递,在石油石化产品原材料供应商、物流服务供应商、企业内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之间实现联网,防止发生信息传递不对称的情况。

石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供应在不同阶段都存在物资供应风险,我们要坚持安全供应第一、及时供应第二、经济供应第三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理性采购毫不动摇,不断完善采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管理,可以讲物资供应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李敬泽.沙特石化工程大型设备吊装施工组织管理与分析[J].石油化工建设.2010(3):128~129

[2]李迎春.国际工程EPC总承包中物流项目的流程及管理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2):13~16

[3]黄巍奇.浅谈石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J].安装,2011(4):81~84

[4]郭强,冯显富.石化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35~38

[5]江涌鑫,刘强,柏延震.沙特大型石化工程EPC项目风险分析案例[J].项目管理技术.2011(11):12~25

[6]田寿辉.石化工程设备采购离“国际化”有多远[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0(8):63~69

篇4

关键词:保险公司 精算 风险管理策略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精算理论

哈雷制作的第一张生命表的产生标志着保险精算的诞生。保险精算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在保险行业里保险精算被广泛的应用于保险产品、保险费率计算、准备金评估、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的修订、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精算报告、重大投资决策以及保险公司战略规划和发展计划这几个方面。对保险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进行衡量和识别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管理,使风险降到最小或者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首先对于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然后对风险进行管理最后是对所采用的手段进行评价和监控。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能指引企业做出争取的决策,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现状

(一)财产保险公司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规模和保费增长速度较人寿保险公司要快。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有很多基层的财产保险公司只看重业务量而忽视管理。其实我国许多的财产保险公司都缺乏风险意识和正确的效益观念。再者,在保险理赔方面,企业员工的个人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还不够,仍需努力改进。虽然我国的资产保险公司的资产总量在迅速的增长,但是不合理的增长方式和增长结构也带来了很大的资产风险。

(二)人寿保险公司

这类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在办理业务和保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金的乱用,从而引出资金或者投资风险,进而产生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另外,此种公司内部员工较多,员工的多样性较为明显,员工各方面的素质也不尽相同。员工的各方面的素质在风险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影响,同时也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水平的高低有关系。最后由于保险公司不能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采取一些不合理的管理手段来获取利益,从而制约了金融行业的发展。

三、从精算角度谈保险公司风险控制策略

(一)风险管理责任的具体化

在企业中,各个层次的员工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所以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保险公司,想要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合理化进行,就要根据员工的工作职权范围把风险管理责任层层细化,使员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各个层次的员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力。使风险管理责任形成一个完善的责任管理体系,保证保险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合理化开展。

(二)风险管理工具的先进化

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高要求的过程,单纯依靠员工自身的能力来完成这项工作是很有挑战性的。在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今天,关于风险管理也发展出了许多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来帮助人们更好的解决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风险价值法,又称VaR在风险度量中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获取资产组合承担的损失的度量来对此种组合会带来的市场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

(三)风险管理机制的全面化

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该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这种机制中要包括具有较强风险评估及管理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公司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存在的风险因素具有很好的把握,并且由企业内部的最高管理层对此机制进行直接领导。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控制的关键步骤,其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四)风险因素评估精确化

风险的出现在保险业中是不可避免的,不当的风险处理方式会给保险公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更甚至会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风险因素的评估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从精算的视角来看,具有专业的精算知识的人才更能利用多种技术和综合的专业知识对有关风险的数据信息进行透彻的分析,从而帮助保险企业来降低或者规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聘用或者培养具有精算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束语

从上面对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并且给出的几点风险管理策略可以看出,精算在保险企业的发展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保险业运营的核心技术。精算的相关知识可以有效地识别和管理保险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风险。精算知识在保险行业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不仅可以强化公司的资本管理更能优化企业的分配等,能从很多方面能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且促进保险企业的正常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琛.当前金融保险精算与风险控制策略初探[J].财会学习,2016

篇5

风险管理,本世纪三十年代创于美国。目前,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它已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专门职能。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西方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错综复杂,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同时,西方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所形成的买方市场,使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特别在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的情况下,产品寿命周期日益缩短,技术革新的风险越来越大;再加上国际环境动荡不安,使涉外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处理,成为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重大课题。因此,风险管理已受到西方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并自担风险。企业法和企业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以及破产法在部分地区的试行,促使我国的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面对风险管理,例如许多承包经营的企业,已开始建立风险基金或利用各种保险,以保障企业安全经营。这说明,风险管理在我国已开始起步,但这种起步尚无系统的理论指导,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创造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模式,以解决企业的风险管理职能、如何识别和衡量损失风险、风险管理的对策、对策的选择、如何分析保险合同以及保险人的活动如何等等。

工程项目的施工具有野外、露天、高空作业多,流动性大,不安全因素多,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工程建设期间所承受的风险也比较大,一旦出现意外风险,往往超出工程承包人的承受能力,就要求进行保险。在国际工程承包时几乎所有的工程都被强制要求进行各种保险,这种强制性保险既保障了业主的利益,同时又减少了承包商的风险。保险是施工企业转移和减轻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保险的种类很多,对施工企业而言,最主要的有四种:工程保险、第三方责任险、工人工伤事故险以及设备损坏险等。

以上所提到的保险业务,基本上属于比较成熟的国际惯例,而对于重大项目,保险方、施工方、政府主管部门之间如何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约束机制、运转模式以及保险费率等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工伤事故的人身保险更为复杂。我国的社会制度与欧美西方国家不同,尽管保险可以从经济上部分解决受害者的损失,但却不能把受害者的生命与保险费简单地等同起来。因此就需要加强保险后的风险管理。例如安全监理就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它不仅减少了保险公司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兼顾了政府行为的延伸,使被保险者的施工安全伤害风险大大降低,控制风险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保护了各方面的利益,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通过对沪杭高速公路实践风险管理和保险的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有关专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风险管理的应用

沪杭高速公路部分投资利用了世行贷款,根据国际惯例,工程的各项管理等都应符合国际上的要求,例如实施工程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事故保险等措施。经验表明,这样大的工程项目,在施工期间的风险性是很大的。作为业主或施工方一般说来要承受较大的损失风险,这些已引起人们的思考。

沪杭高速公路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保险主要是结合施工现场,提出和建立了一种新的施工安全控制模式,促使施工单位与指挥部定期沟通、交流,使得安全事故大幅度地下降,施工单位普遍认为若不采取这一特殊的方式,沪杭高速公路的施工所出现的伤害事故决不是今天这个数字。按照研究预测,本工程在施工期间,死亡事故两人(不含第三者的责任伤害),重伤一人,但由于加强了风险控制后,目前死亡一人,即避免了一死、一重伤事故的发生,按国家标准(GB6721-86)计算,企业减少了直接经济损失10-15万元,间接损失为30万元以上(按死一折算),重伤一人约20万元,另外还有一些无法计算的损失等等。尽管经济损失的计算可能有一定的出入,很难准确计算,但实施风险管理后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一)风险分析

沪杭高速公路无论从工程量还是从施工条件来分析,在控制施工安全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的困难点,这些难点似乎是该项目本身所固有的,只有正视这些困难,科学地分析和承认这些困难所导致的风险,并有效地利用保险这一机制恰当地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和求生存的能力。任何回避风险或不承认风险的做法都被视为冒险行为 三个标段所蕴含的共同的施工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施工环境差

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所处地段为稻田和茭白田,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地表含水量大,工期偏紧,施工期一般受气候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较大,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三八月份水量较大,给路基的施工带来很大困难。

2.材料的运输难度大

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的路基施工,需要耗用大量的土方和粉煤灰,施工场地狭长,材料的运输量大,沿线大部分为乡间道路,等级较差,需要花大精力进行重新修建和养护管理工作。同时也对车辆的性能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对车辆和驾驶人员的管理也显得十分重要。

3.桥涵工程量大

在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中,桥涵工程因结构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往往成为全线的卡脖子工程。

4.作业现场狭长,外包施工队伍多

由于工程量总体很大,施工点多和面广,容易出现人员多而散,施工层层转包的局面,各分包队伍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各不相同,管理上难度大,随时都可能出现事故。

5.施工临时用电量大,机构设备类型多

沪杭高速公路的施工项目多而分散,人员多而杂,施工临时用电频繁;施工机构(包括运输车辆)品牌,型号之多是一般工程项目施工所无法比拟的,加之施工道路泥泞,尘土飞扬,机电设备的损伤严重,设备的使用管理难度相当大。

(二)风险评价

沪杭高速公路施工的危险性评价,采用了预测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的工艺过程、设备、环境、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等,从历史、现状、直到未来,进行安全评价,采用了列表由现场管理人员打分的方法。为了估算危险状态的概率分布,假定每月最不利状态都遵从极值!型分布,而将整个施工期(约32个月)内的月最不利状态,可抽象为一个平稳过程,并将该过程近似处于为平稳二项随机过程,最后测算出伤亡事故的概率。

(三)危险控制

危险控制的目的,一是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二是减少事故的严重程度。危险控制的技术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一般以整个系统为对象,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危险进行控制,其手段主要有法制(政策、法令、规章)、经济(奖、罚、惩、补)和教育等手段(长期、短期、这校和社会的):而微观则是以具体的危险源为对象,以系统工程的原理为指导,对危险进行控制,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沪杭高速公路施工的风险控制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安全监理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对现场的安全起到了相当好的控制作用。

(四)关于工程保险的评述

1. 建筑工程一切险

沪杭工程分为三个标段,另外还有1998年要进一步施工的第四标段(交通工程)。前三个标段的工程保险都有太平洋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承担。对双方签订的建筑工程一切险的保单内容分析后,对其存在的问题评述如下:

(1)物质损失中,保险的项目较少,其保险费率很低,与一般工程一切险的保费率(合同价的0.18-0.5%)相比是很低的,保险公司所承受的风险大为增加。

(2)地处上海松江县境内的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施工中遭受地震、海啸损坏的概率极低,而洪水、暴雨、风暴等引起的损失风险,相对概率较高,因而赔偿限额应与前者不同,险种应当描述的更加详细。

(3)第三者的责任险(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中的内容比较模糊,尤其是人身伤亡险,应当将死亡、重伤、轻伤表达的更细一些。

(4)保险公司以无赔款退费反馈给投保方,作为减少保险公司损失的经济手段,对投保方的施工中的不规行为进行控制目前还不太符合我国的国情,因为施工总包方将项目包给分包方时,往往不能和分包方的利益挂勾,对分包方起不到约束的作用,实际上最后没有实现保险的真正目的。

另外,国外也有采用这一经济手段的,例如德国采用行业保险,无赔款退费率最多为净保费的30%,这与我国相差甚远。退费率过低,起不到控制投保人(单位)行为的作用。

2. 职工(或雇员)人身伤害事故险

沪杭工程参与施工的单位较多,几乎所有的施工队(包括部分总包单位)都不太熟悉保险的真正意义和如何利用保险转移企业的风险,表现在施工安全主要靠上级行政手段加以控制,造成安全管理时好时坏,面对市场经济的现状,仍然实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管理模式,FIDIC条款明确规定,凡参加施工项目投标的承包单位(或雇主),必须先为自己的雇员买人身伤害故保险,并被确认后,方可获得工程项目的投标资格,目前我国还未完全做到。

三、结论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为了提高施工企业的安全防范能力,大型施工项目必须依据工程的施工难度、施工环境、人员以及施工设施条件,对施工安全作出客观的风险分析、识别与评介,并寻找控制的合理手段。

2.大型施工项目的安全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基表现可以用平稳二项随机过程来近似描述,安全事故的概率分布近似服从极值分布。

3.风险控制的可行办法,利用跟踪安全监理的手段比较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行之有效。

4.风险转移的有效手段是如何利用保险这一机制增加对安全管理的制约性,而不是施工总包方利用合同向分包方转移施工安全风险的方法,这种转移不太适合我国的国情,其责任不易追查,安全管理易失控。

5.人身伤害事故保险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保险公司仅仅依靠无赔款退款的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有机地与现场的安全监理人员合作,才能真正使现场

篇6

1 建立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机制的动机

丽水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机制的建设源于宏观形势与现实需要。

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中国保监会浙江监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校(园)方责任保险工作的通知》,指出积极发展校(园)方责任保险,既是建立和健全教育风险管理和服务体系的需要,也是保险业参与地方教育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要求各地、各单位充分认识校(园)方责任保险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推动校(园)方责任保险工作,充分运用责任保险来加强和改善安全教育工作。

2007年,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为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实现浙江省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要求进一步做好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2010年,丽水市人民政府制定颁发了《关于促进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补充意见》,要求全面推广校(园)方责任保险,在学生、幼儿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完善规范学生、幼儿平安保险。

为落实省市文件精神,丽水市紧密联系实际,切实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积极防范和妥善化解了校园安全事故责任风险,建立了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机制。

2 建立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机制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为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丽水市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体系,更好地维护了校园的和谐稳定,丽水市通过近6年时间的不断探索,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机制。概括起来就是:确立目标主题,落实五大举措,加强后续服务。

2.1 确立目标主题,促进丽水市教育行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健康规范发展

1)一个目标与八字主题。丽水市自2006年开始推行校(园)方责任险以来,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以“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校园”为目标,以“推进、巩固、规范、发展”为主题,平稳有序地拓展了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新空间,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我市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体系,促进了丽水市教育行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健康、规范、全面发展。

2)两个原则与三项工作。六年来,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实现应保尽保,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为师生人身保障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的原则;二是坚持校方责任险保费由财政统一买单,不得向学生收费的原则。落实三项工作:一是加强宣传、沟通,争取政府、部门、学校和社会对教育行业保险的理解、支持;二是用足用好政策,加大推进力度,推行并巩固教育行业保险的参保工作;三是归口管理,规范操作,坚持“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原则,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确保政令畅通,坚决杜绝各类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2.2 落实五大举措,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市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体系

1)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校方责任险。自2006年以来,丽水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行校方责任险。2012学年全市1000余所高等院校、中小学、幼儿园投保,参保学生40万余人。其中,高等院校、公立中小学和幼儿园投保率为100%,私立学校(幼儿园)投保率为99%。大部分私立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管理更需要校方责任险的保障,需进一步提高私立学校(幼儿园)的投保率。近几年来,加大了宣传力度,逐年提高了私立学校的投保率。从2008年试点开展教职员工险的基础上,部分学校积极开展教职员工责任保险,进一步拓展了校方责任风险管理服务新空间。

2)认真落实中职学生实习责任险。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09年度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工作的通知》,积极推进中职学生实习责任险工作。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认真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从2009年开始,丽水市中职实习学生全部参保了实习责任保险。2012学年,全市共14所职业学校,实习生6839人全部参保实习险,投保率为100%。

3)试点开展校方无过失责任险。有许多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校方并无过失,但由于学生家长和学校对责任界定的分歧,影响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校园的稳定。为转移此类风险,完善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应急管理机制,需要在校方责任险的基础上,推行“校方无过失责任险”。丽水学院试点开展“校方无过失责任险”已有两年时间,有效地保障了学校的利益。保险费为2元/人/学年,每人责任限额为10万元。丽水市70%以上的县(市、区)已从下学年开始参保了“校方无过失责任险”。

4)全面实施学生平安保险资源市场化配置。近年来,丽水市学生平安保险业务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工作开展不规范、市场混乱等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存在商业贿赂现象。于2010年开始,丽水市教育局与市监察局联合,进行积极探索,通过情况摸底、多次协商、周密操作,加强监督等几方面工作,在全市全面实施了学生平安保险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通过学生平安保险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理顺了“学平险”和“城医保”“新农合”的关系,初步达到了规范市场,保护干部,学生得实惠的目的,促进了全市学生平安保险工作健康规范发展,也为其他非国有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提供了经验。

5)积极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自2007年以来,在丽水市政府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中,我们与社保部门一起,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制定措施,部署和组织市直属学校和大中专院校学生的参保工作。利用我们教育风险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及时解决学生参保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确保保险业务的顺利开展。经多次与市人事局、卫生局、社保中心探讨协商,逐步完善投保流程,为学生争取了更高的医疗保险待遇:增加了学生的残疾赔付,死亡赔付金额从1万元提高到2万元,增加了门诊报销优惠制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从原来两年享受1次的免费体检提高到每年1次免费体检,“城医保”保费由原来的60元降到50元,农医保由原来的没有意外门诊报销增加了意外门诊报销2000元等。同为学生,城区和农村的学生应该要体现教育公平,但我们学生的“新农合”保险待遇比“城医保”的保险待遇要低很多。经过几年的努力,从2011年开始,丽水市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城乡学生同等的医疗保险待遇。

2.3 加强后续服务,努力提高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工作质量

1)多方协调,保证工作顺畅。一是协调与财政、社保之间的关系,确保经费来源或者逐步提高和完善承保方案。校(园)方责任保险经费从2006学年开始全市只有30%的学校由财政支付,到200年全市各县(市、区)投保经费全部由财政部门买单,缓解了学校公用经费紧张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参保的积极性;二是协调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统一行动和规范操作;三是协调保险公司和学校(学生)之间的关系,确保理赔渠道畅通和理赔合理化。

2)认真分析,强化风险防范措施。通过对已发校园伤害事故的统计分析,及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警示,进一步强化了校园风险防范措施。通过宣传、风险警示、事故案例分析、遇险自我保护教育、模拟训练等措施,认真做好学校的安全检查、事故预防工作,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以达到防患于未然,降低案发率的目的,让校园风险事故明显下降。

3)多方协调,全面参与出险理赔。与保险公司、学校等相关单位做好沟通协调,协商制定合理简便的理赔流程,全面参与每起出险理赔事件。做到出险理赔情况每月一统计,及时掌握出险理赔情况,把好合理理赔关,妥善化解教育行业风险,为学校、师生谋求参保利益的合理化和最大化,维护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与安定和谐。

4)加强学习,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认真学习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工作的相关政策和知识,组织全市各县(市、区)勤工俭学管理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和交流。汇总各地工作情况,加以分析、解剖,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提高丽水市教育行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 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

丽水市教育行业风险管理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有以下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由于校方责任险具有保费低,保障高的特点,每年的赔付率较高,因此保险公司严格控制赔付,不利于我们教育行业风险的转移和化解。

2)校方无过失的校园伤害事故比率较高,给学校带来难解的困扰,普遍需要推广校方无过失责任险。

3)针对少数县在宣传学生平安保险市场化配置工作力度不够、工作被动等情况,需强化保险公司的服务、后续理赔工作等情况的督促检查。

4)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由于全市学生(农民工子女、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需解决关于参保和理赔中所涉及的时间衔接和户籍问题。

今后,我们将正视存在的问题,精细组织,加强管理,提升服务,以更佳的状态,更新的举措,更优的服务,全面推升丽水市教育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积极防范和妥善化解校园安全事故责任风险,更好地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M].北京:2002.

[2]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吴定富.保险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周延礼.防范教育风险

共建和谐校园[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5-0051-02

1 出口信用保险竞争力影响因素构建

近年来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趋于白热化,其中苏志欣,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J].理论新探,2006(4):27-28.李存芳等(2007)在“基于模糊集理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系统评价”中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分为战略资本、核心技术、先进知识、整合能力4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李存芳,等.基于模糊集理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系统评价[J].工业工程,2007(7):54-58.保险业是提供金融商品的特殊服务行业,出口信用保险属于保险产业补缺市场,鉴于保险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特殊性质,我国学者对于保险行业竞争力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基于产业与企业层面,其中裴光 (2002)把我国保险业放置于我国宏观经济及世界保险业发展之中,对其竞争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裴光.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吕宙 (2004)从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角度进行了研究,刘子操(2005)从保险企业的角度研究了保险竞争力的培育,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的胡宏兵教授将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界定为四个方面的能力,即风险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险种研发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这些研究对我国保险业竞争力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很好的探讨,但对于当前局面的评价以及如何从当前的竞争力水平发展到更好的水平等问题关注较少,尽管如此,这些文献为形成出口信保的竞争力评价因素提供了建议。通过大量文献分析,结合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构建基于出口信用保险竞争力评价的指标集评价指标得出过程较为复杂,其中Bi为一级评价指标,其下属二级指标用Ci表示。为:B1、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整合管理、客户关系维护、合作渠道管理、年度计划管理;B2、风险管理(RM):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与人员、内控机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B3、人力资源管理(HRM):HR的获取、人员整合、保持员工、绩效与薪酬设计、促使员工持续发展的能力;B4、信息获取能力(IA):买家信息获取、国内出口企业信息获取、各种综合分析信息获取、各分支机构的信息交流,以及政府信息获取能力;B5、宏观把控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市场控制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B6、险种开发能力:险种核心技术、新险种比率、研发速度、保源充足性。

2 出口信用保险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法由美国著名模糊数学创始人查德(L.A.Zadeh)首先提出,是对一个与各种模糊因素有关的事物加以综合考虑,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将一些边界不清的定性因素进行综合量化评价的方法。

根据得到的指标集,设定U为出口信用保险竞争力评价因素集,则U=(u1,u2,u3,u4,u5,u6)=(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获取,宏观把控,险种开发);U的每个因素又是若干个因素的集合,其中:

u1=(u11,u12,u13,u14)=(客户整合管理,客户关系维护,合作渠道管理,年度计划管理);u2=(u21,u22,u23,u24)、u3=(u31,u32,u33,u34,u35)、u4=(u41,u42,u43,u44,u45)、u5=(u51,u52,u53)、u6=(u61,u62,u63,u64)分别为其对应定性值。

采用情景模拟方法邀请专家组,对文中构造的各级评价指标相互之间的重要程度作出判断,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得出结果。A为最终的评价集,Bi为一级评价指标,Ci为一级指标下二级评价指标,根据层次分析法中重要程度对比,一级指标判断矩阵结果如下:

同样方法获得二级指标判断矩阵,得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及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此阶段一般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篇幅所限,二级指标AHP分析结果及计算过程省略。。将数据用AHP软件进行计算,得出以下内容:

其中A=(0.23,0.21,0.10,0.15,0.17,0.14),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032

=(0.258,0.252,0.279,0.170,0.051)

从客户关系管理角度看,客户关系管理很好的隶属度为0.258,较好为0.252,一般为0.279,较差为0.170,很差为0.051。因为客户关系管理一般的隶属度最大,所以其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处于一般与较好之间。

3 结论与提升出口信用保险竞争力的策略

评价结果B=(0.171,0.253,0.287,0.184,0.105)说明,隶属于一般的结果为0.287,出口信用保险竞争力水平的综合评价结果为“一般”,各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显示,风险管理与宏观把控能力较好,有明显优势,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获取能力为一般,而险种开发能力是比较差的。对此笔者有以下策略建议:

首先,出口信用保险属于政策性金融业务,尽管名义上已引入竞争机制,在目前环境下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占有绝大多数有需求市场,其竞争力评价结果为“一般”,若市场实质放开,是否能够提升信用保险的竞争力,主要归咎于客户关系管理能力(Wi=0.23),应把对客户服务质量的提高作为其首要任务,提高限额承保与理赔追偿环节的效率,从客户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使客户把出口信用保险纳入其风险管理体系,成为客户内控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历史原因导致出口信用保险业的展业渠道主要为商务系统以及银行系统,市场化使这些渠道不再是“专利”,保持与这些渠道的良好合作关系将尤为重要,所以,应尽力建立与这些渠道的排他机制,通过滚动交往模式,与商务系统及银行渠道粘连在一起,建立起对于商务系统的政策合作模式,并充分考虑银行的利益诉求,在实际展业中使其受益,这些牢固的渠道合作模式在市场放开以后会成为渠道营销制高点。

最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及险种开发能力的提升是出口信保业真正走向强大的内部动力,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与否起决定性作用,应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角度,形成明确定量化制度,努力做好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优秀人才是信息系统建设和险种开发的前提,利用优秀人才的有效配置,不断改进信息系统,做好信息后台支持,并实现对于信用险市场导向性险种的大力开发与不断改进。

篇8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got at breakneck speed,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will face more and more risk, serious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and the safety of the project and quality also have certain effect.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years of experience, in view of the engineering cost of the potential risks, and put forward several proposal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造价指的是用于工程项目投资所使用的全部费用,即通过建设形成相应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需要的一次性费用总和。在我国,尽管建筑工程造价在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应的管理职能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全面的改善。

一、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还未能对工程造价所存在的风险给予足够的认识,严重阻碍了风险管理。许多建筑施工企业未能充分将可能存在的风险考虑进去,在投标报价中没有通过系统的风险评估与计算,只是象征性的计取一定比例的风险系数,这样做很有可能造成对风险的预估不足,风险费用过低。而在日后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企业不能承担所增加的风险造价,则会严重影响结算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具体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施工企业将风险造价通过索赔的形式向业主索要补偿;第二,业主已经通过合同的形式将部分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对结算中可能增加的风险补偿费用预估不足,造成投资超预算的结果。

2建筑市场不成熟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发包与承包方的合同意识不足,诚信有所欠缺,整体行业的行为规范尚不完善。一方面体现在,投资商的过分压价、回扣、垫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承包方严重存在转包、资质挂靠、偷工减料等问题,而且拖欠施工人员工资,拖欠施工材料供应商货款的行为也屡禁不止。

3工程保险尚在发展中阶段

在我国,保险公司在工程保险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实际保险操作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的复杂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保险公司在与建筑相关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对于建筑工程领域风险与对应的保险解决方式的专业问题解决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提供专业的保险服务,解决问题。以至于,除非是合同中明确约定必须承保时,施工单位才会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否则对保险的购买没有任何兴趣,对于保险公司对工程风险带来的担保效益无法预见,认为购买工程保险是一种浪费。

4 风险识别和风险处理手段落后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才逐步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同时在一些大型的重点项目中进行运用。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均具备专门的风险研究报告,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几乎都不具备这种设立风险管理手册的意识。施工企业的管理者缺乏风险识别能力,不能准确预估潜在的风险,缺乏前瞻性和判断力,而且我国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处理手段单一,难以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风险。

二、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方法

1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负责的管理工作,包含了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项目施工一直到工程结束等全部工作在内的管理过程。只有通过良好的组织系统才能将施工过程中所有控制的风险目标实现。风险管理部门的核心任务是从项目开始初期伊始,首先进行工程风险识别报告的编制,并制定造价风险控制的程序与管理体系。具体的管理规范如下:

第一,对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确定潜在的损失因素,以及由此因素所引发的损失大小;

第二,针对造价风险制定财务对策;

第三,做好预防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

第四,针对不同的风险,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

第五,承担一切可索赔事项的准备、谈判等工作,同时签订与索赔相关的所以协议和文件;

第六,负责保险会计、保费的分配,对造成的损失进行统计。

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除上述内容之外,还应积极地与施工企业其它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密切的联系,例如市场部门、财务部门、项目经理等,同时还应保证与保险公司、公司等外部机构的沟通渠道畅通。

另外,根据施工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风险管理人员应制定分散或转移风险的方案,确保施工企业的合法利益。例如,在签订分包合同和材料设备供应合同时,要注意保护企业自身的权益,不能在分散或转移义务与权利的同时,却将风险留给了自己。

2设立项目专属的工程造价管理部门

在过去,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误区,即单纯地认为工程造价只是概预算的编制,没有必要设立专门的造价管理部门。往往一个专职预算人员同时监管着多个项目,对项目造价难以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现在的工程项目对合约管理、造价控制管理以及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项目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全过程的合约管理、造价管理等工作加以监管,从而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

3降低资金使用风险

在施工过程中,对资金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工程断档,影响施工进度,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在正式开工之前,商务部门应根据工期计划、劳务使用计划等内容作出与之相适应的合理计划,计划中应包括施工合同成本控制要求、预期施工进度安排和业主支付计划等。同时确定资金的使用计划时应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分包合同以及物资采购合同安排。所有开支都应做到以收定支,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而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4 强化项目责任制管理,全面履行工程合同

作为工程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应将企业总部针对工程所安排的各项管理目标细化,将不同的责任都落实到具体人头,例如工程质量、造价、工期、安全等各项关键性指标。而且要注意风险的控制,将各项义务与效益、与企业的激励机制挂钩,从而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施工过程中,要以商务人员为主线履行施工合同,项目全体责任人在分配日常工作时要严格按照施工合同中的条款进行,使得项目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在确保本企业的所有行为都符合合同条款时,根据合同条款向建设单位提出正常的管理需求,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与建设单位的工作人员沟通,以期降低施工过程中的一切风险。

三、加强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意义

作为工程价格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工程造价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根据合同条款,而取得的合法、合理消耗补偿与必要利润而进行的各种管理行为,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施工企业所获取的工程任务的机会是通过招投标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得到的,而一旦中标,参与竞标的价格就会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价格,同时也成为施工企业进行施工活动和资金分配的标准,不能突破。在此造价的控制下,施工企业必须合理控制消耗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的利润。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施工企业对项目控制造价的管理会对后续任务的承接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所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旭,赵明微.浅谈市政工程造价控制[ 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10).

[2] 张增慧,刘金铎,建设单位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J].河北水利,2006(6).

[3] 刘颖敏.论工程工程造价管理[J],山西建筑,2007,33(11)..

[4] 唐斌斌,安义中.浅议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J] . 广西工学学报, 2004, 15( 3) .

[5] 祁世芳,贾月阳.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 J] . 太原理工学学报, 2002( 1) .

篇9

保险投资风险的理论研究得益于学者们将保险企业风险理论的引入。这种研究是循序渐进的,它沿着保险企业风险理论——保险企业(产寿险公司)投资风险理论的路径不断深化和具体化。

关于保险企业风险理论的研究,归纳起来看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保险业为何需要进行风险管理

关于企业风险理论的研究,开创者当属Stulz.他于1984年首次尝试从理论上解释“企业为何要进行风险管理”。Stulz认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企业经理人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成本和资本市场的非完全性。关于企业经理人的自我利益导致风险管理的解释是这样的:企业经理人如果拥有该企业股份,则从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角度,他会厌恶企业风险,选择稳健的经营管理风格,由此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税收的非线性”是指企业收入的平稳性(即收入的波动性<风险>很小)能够降低税收率,进而增加企业价值,故企业需要风险管理:“财务困境成本”是指当企业处于破产状态或其他某种财务困境时,会导致企业成本的上升。因此企业要通过风险管理,避免破产和财务困境的出现。“资本市场的非完全性”是指,投资成本的不确定性将导致企业有时无法拥有充足资金从事新的投资,因此企业需要采用外部融资的方式,以应对投资成本的变动风险,这也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在Stulz之前的研究中,虽然人们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认识到风险管理的某些必要性,但没有系统地对此加以归纳和分析,Stulz开创性地分析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原因,为后人在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Stulz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却没有进一步分析“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即企业风险管理管理的是哪些风险,如何控制这些风险?将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成功地引入保险业的当属Schlesinger和Doherty(1985)。他们将企业风险理论引入保险业的分析框架中。他们在分析组合投资理论的运用时,认为保险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最重要和特殊的风险虽然是承保风险,但保险企业的决策者不能将承保风险与企业中的其他风险割裂开来看,各种风险之间都会有正的、负的或为零的相关度。保险企业只有对各种风险进行综合管理才能够更好地降低承保风险。这种既关注保险企业经营风险又考虑保险企业其他风险的观点,是从整体性的高度来分析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的,它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二)如何对保险企业风险进行划分和归类

从理论上解决了“为什么要对保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问题之后,人们开始研究如何从理论上对保险企业的风险进行划分和归类。

D·法尼(1989)从企业管理系统性的角度将保险企业的风险分为三大类:一是来自于保险企业各个业务种类的风险,其中包括来自保险业务的风险。投资业务的风险和其他业务的风险:二是来自保险企业各部门管理职能的风险,其中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销售风险和财务风险;三是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其中包括来自于错误决策和错误信息等因素的企业内部风险,和来自于监管机构势力范围(例如监管法,竞争法和税法的改变)和顾客及供应商势力范围(例如销售市场和采购市场上的风险)等因素的企业外部环境风险。

这种清晰的分类方法融合进了普通企业风险管理学理论,既考虑了保险企业作为企业的一般性,又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因此,它是以企业为出发点对保险企业的风险进行划分和归类。但这种风险分类还是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人们很难根据这种分类对保险企业的风险进行量化,例如:来自错误信息风险及其来自监管机构的风险等就很难精确定量。缺乏对风险类别的定量研究,将导致无法对风险进行定量控制,难以满足一个企业风险控制的需要。

与这种风险分类出发点相同的是,美国精算师协会(1994)M.Santomero和DavidM.Babbel(1997)对保险公司风险进行的分类。美国精算师协会将保险公司的风险区分为资产风险。保费定价风险、资产/负债组合的风险和其他风险等四类,具体内容是:(1)资产风险,即保险资金的借贷者无法完成对保险公司的偿付或保险公司的资产发生贬值,它包括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货币风险。(2)保费定价风险。这主要表现为未来投资收入的不确定性。被保险人要求索赔的频率和数额的不确定性以及公司管理运营成本的不确定性等,它一般发生在当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不能满足后来对被保险人的实际赔付时。(3)资产/负债组合的风险。市场利率和通货膨胀的变动会影响到公司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一旦形成对资产和负债不同程度的影响,便可能产生负债价值超过资产价值的风险。(4)其他风险。包括税务、监管或法律方面的变动对投资收益率造成的变动。

M.Santomero和DavidM.Babbel(1997)进一步细化了这种分类,他们将保险公司的金融风险分为6类,其中包括:(1)精算风险,即因保险公司通过出售保单或通过负债来融资而导致的风险。(2)系统风险,即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价值随着市场系统风险而变化的风险。(3)信用风险,即保险公司的债务人无法完成对保险公司偿债的风险。(4)流动性风险,即保险公司在需要资金周转时所面临的资产无法及时变现的风险。(5)操作风险,即保险公司处理理赔不当或违反监管要求的风险。(6)法律风险,即保险公司。管理者或个人在企业运营中违反法律行为的风险。应当承认,这两种分类从保险企业经营的角度出发,更为系统性地分析了保险企业的风险,但基本上仍然限于定性的方法,缺乏定量研究的内容,因此说,这是一种限于从寻求产生原因或过程的角度来对保险企业的风险进行的静态分类。

FlavioPressacco(1995)的研究认为,金融企业可以根据损失发生的类型来定义和识别风险。他们认为,金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三类损失(风险):第一类是无论情况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固定值的损失;第二类是由金融企业可控范围之外的因素导致的损失;第三类是由金融企业可控范围之内的因素导致的损失。这种分类是从策略角度进行的,但界限并不明晰。Oldfield和Santomero(1997)根据金融企业的特点,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将金融企业中的风险分为三类:一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风险;二是精算风险,即可以在所有参与者之间进行转移的风险;三是需要企业采取主动策略管理的风险。这一研究为在风险划分前提下的风险控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如何实现风险控制

关于如何控制保险企业的风险,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针对的风险不同,他们提出的控制措施也有差异,但殊途同归,目的都在实现保险企业的收益最大化。

Gerber(1979),Beard.Pentikainen,Pesonen(1984),Cummins,Derrig(1989),Black.Skippe详细研究了如何对保险企业中的“精算风险”进行管理的问题。精算风险的控制属于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范围,它是建立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上的严格定量风险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说,精算风险控制本身就是保险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些研究的贡献在于,作者通过对保险公司精算过程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将精算风险的控制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提升到了风险控制理论的高度。

Babbel.Klock(1988),Lamm-Tennant(1989),Bouyoucos,Siegel(1992)研究了如何控制保险企业的“系统风险”。他们认为,保险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其面临的系统风险中最重要的是利率风险,即保险企业在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过程中受到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所造成的风险——利率的变动会使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价值发生变化。为了消除该风险,保险公司应当采用的方法是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该方法引导人们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利率与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关系,然后通过合理的资产和负债安排将利率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由于这种风险控制的方法是以风险规避为最大目标的,因此,当保险公司采取这种方法时,在有效降低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目标。由此看来,如何使企业利润目标同资产负债匹配的风险管理手段有效统一起来,是理论界今后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D·法尼(1989)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谈到了保险企业中的风险控制政策,它包括:保险技术的风险政策、特殊的保费调节政策,投资业务中的风险政策、外汇业务中的风险政策、年终结算政策和设置安全资金政策等。D·法尼提到的风险控制政策可以从实践的角度指导保险企业风险控制,但他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定量分析。

SantomeroA.(1995)和Babbel(1997)系统地提出了保险公司在技术工具选择上如何对风险进行管理。他们提出,在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中主要有4种技术工具:一是标准化和财务报告,主要通过对承保的标准化以及对风险的识别和划分,每月和每年保险企业都要进行固定的财务报告以查明和降低风险;二是设定承保职权和限制,主要通过对承保范围和资产质量的限定来降低和避免风险,将风险限制在保险企业能够承受的一定的范围之内;三是制定投资的指导方针或策略,即全面考虑市场的系统风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和利率风险等,灵活运用风险避免或风险分散策略,发挥资产证券化或衍生金融产品的作用;四是设计激励机制,通过与高层管理者、保险商等签订激励合同,促进他们对企业风险的管理。这种从实务角度出发控制风险的思路是值得借鉴的。

如前所述,Oldfield和Santomero(1997)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首先将金融企业中的风险分为三类:一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风险;二是精算风险,即可以在所有参与者之间进行转移的风险;三是需要企业采取主动策略管理的风险。然后,针对三类不同风险提出了保险公司应当采取的相应控制策略:对于第一类风险,保险公司应将承保程序、保单条款和合同标准化,合理安排对承保行业的风险组合以及对保险公司资产的组合投资,以提高公司的运转效率。对于第二类风险,直接保险公司可以将“精算风险”通过再保险的方式转移给再保险公司,由再保险公司和直接保险公司共同分担风险;将“巨灾风险”和“利率风险”通过巨灾债

券、期权和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形式转移到资本市场,由众多投资者来共同分担风险。对于第三类风险,保险公司应采取积极的手段根据公司自身的特点来控制那些无法转移的复杂的精算风险和企业资产的投资风险。

与保险企业风险控制理论相关的还有风险测度技术,即如何对风险进行量化和控制研究。根据Dr.ChristopherLeeMarshall(2001)的研究。风险测度技术包括从上至下法与从下至上法。前者先设定综合目标(例如净收益率最大化),然后分析哪些风险因素和损失事件影响目标的波动;后者先将目标分为诸多小目标,然后逐一分析小目标的风险因素和损失事件,再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比较而言:从上至下法操作更为简便,而从下至上法则更为精确。由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进一步获得相关的数理模型,进而解决风险控制的问题。

二、保险业投资风险理论

Cramer(1930)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风险理论在研究保险企业投资问题中的意义,认为保险企业同样需要注重投资业务、关注投资风险对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Cramer将风险理论开创性地引入了保险企业的投资研究。在这之后,保险企业投资风险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投资风险与承保风险之间的关系、资本结构风险、管理中的“人”等几个方面。

(一)投资风险与承保风险之间的关系

当Kenney在研究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问题时,他没想到了保险公司中投资风险与承保风险存在关联性。1949年,他正式提出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与承保风险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观点。尽管他的研究没有分析投资风险和承保风险的具体联系:但这一观点的提出却为后人对保险公司中与投资相关的风险研究指明了一个方向。

在Kenney研究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保险公司投资风险和承保风险的关系。Hofflander和Duvall设计了一个数理统计模型用以研究投资风险和承保风险的关系。Jackson试图通过随机过程的方法研究投资与承保之间的关系。Dained还从实证角度对131家多行业承保的保险公司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尽管采用的方法和角度不同,他们的研究结论却是基本一致的,即随着承保风险的增加,保险公司在投资资产中的股票比例份额会相应减少。这表明,当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增大时,应相应降低投资风险。这些研究将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与承保风险有效地结合起来,分析得出两种风险的大致定性关系,对Kenney的观点做了内容上的补充和证实。

上述研究虽然采用了本文出自新晨数理统计的定量分析方法,却并未得到两类风险的具体定量函数关系,他们的研究结论更偏向于是对两类风险关系的定性描述。美国学者Dickerson(1961),JosephNeggars(1964),Houston(1964)和Kahn(1964)则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了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问题。他们在Cramer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基于复杂分布的随机过程的模型,这种模型描述了频域损失机率函数和频域损失量函数的相互作用以及频域总损失函数的构造。这种模型可以用来评估保险公司投资的风险。Houston则在两大风险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定义和度量风险的问题,由此提供了将风险理论应用于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预测和估计的依据。至于如何定义和度量投资风险的问题,则是由Kahn(1964)引入数理模型加以处理的。Kahn研究了如何将特定的数学模型用于保险企业投资风险预测中,并且阐述了如何将一些简单模型优化成更加复杂的模型,从而达到更高的估计和预测的精确度,并且,这些复杂模型可以应用于解决更加广泛的问题。随着现代数学研究的进展,Bo

rch(1960)开创性地将博弈理论应用到分析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中,从而为应用数学方法研究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工具。

然而,所有这些模型都不是足够的精确,不能描述所有保险企业投资中的可变元素。为了提高估计及预测的精度,并且使建立的模型能适用于更加广泛的具体问题,绝大部分欧美学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到Markowitz(1959)的组合投资理论和Sharpe的金融理论上。这两种理论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根据投资学的一般原理展开的,如果要研究保险业,则必须加以修正,以切合保险业的投资实践。研究之初,学者们仍局限于以承保业务为主题展开,直到Gurley&Shaw(1960)第一次认识到保险公司是金融中介时,人们才进一步认识到金融理论在保险理论中的巨大解释力。

篇10

关键词: 建筑工程 项目管理 项目风险

Abstrac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to belong to a high-level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work, it is to analyze and deal with the uncertainty to produce a variety of problems set of methods. So, fo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discussed in depth, and try to explore and avoid the risk of the enterprise, reduce dissolve the effective way of the risk loss very hav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project risk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工程由于其规模大、 周期长、 生产的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所以随着建筑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因素的复杂化,以及技术难度增大、分工细化和综合集成化且市场竞争激烈等不确定因素地客观存在,建筑企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风险,风险管理就尤为重要。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建筑施工单位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识别、 分析、 评估, 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的防范风险, 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本文重点阐述风险管理的特点、评估方法以及处理方法。

一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

1.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作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超越人们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而且在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内,风险是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的。 这说明了为什么虽然人类一直希望认识和控制风险,但直到现在也只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2.某一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

任何一种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 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但对大量风险事故资料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运动规律,这就使人们有可能用概率统计方法及其它现代风险分析方法去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同时也导致风险管理理论的迅猛发展。

3.风险的可变性

风险的可变性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的变化 随着项目的进行,有些风险将得到控制,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同时在项目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4.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建设工程项目周期长 、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在整个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 ,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并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这是建设工程项目中风险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风险识别方法和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识别是指通过某种方法识别出工程项目质量、 安全、进度、投资等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对风险的定性分析。风险识别主要有几种方法:专家调查法(包括专家会议法和德尔菲法等数10种方法) ,幕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风险识别的过程分4个步骤:

① 对工程进行详细地概况分析和限制条件分析,建立WBS和RBS (包括风源分解RSBS和风险事件分解REBS)结构图

② 确认各项风险事件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

③ 建立风险清单

④ 进行风险分析

风险评估是指采取科学方法将识别出的风险据其风险水平大小予以排队,按照一定的风险等级评定准则,对各个风险进行风险等级的划分,以便于风险管理方按照规定的风险决策,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管理好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的目的和对象的不同,有多种的风险评估方法。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基于检测的风险评估法、 图表法、 层次分析法 (AHP) 、蒙塔卡罗数值模拟法、敏感性分析法等。例如目前最广泛使用的层次分析法[4,5],其计算流程图见图1。通过建立的工程项目层次分析风险评价模型,将复杂的风险问题分解为几个层次和若干要素,并在同一层次的各要素之间简单地进行比较、判断和计算,从而对诸多风险源进行归纳、评价和风险相对重要性程度的排序,并做一致性检验。根据所识别的风险,建立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包括风险总目标层、风险子目标层、分部风险目标层以及风险因素四个层次。

三、建筑工程项目进行项目风险转移的方法

风险转移是指项目组将风险有意识地转给与其有相互经济利益关系的另一方承担的风险应对方式。转移风险, 包括向对方转移风险和向第三方转移风险。

向对方转移风险, 主要指推行索赔制度

工程索赔是一种权利要求, 其根本原因在于合同条件的变化和外界的干扰, 这正是影响项目实施的众多变化因素的动态反映。没有索赔, 合同就不能体现其公正性, 因为索赔是合同主体对工程风险的重新界定。工程索赔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重点在施工阶段, 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比如工程量变化、设计有误、加速施工、施工图变化、不利自然条件或非乙方原因引起的施工条件的变化和工期延误等,这些都属于可计量风险的范畴。 FIDIC 红皮书关于工程索赔的条款已由第三版的 1 个分条款增加为 5 个分条款, 形成独立的主题。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关于工程索赔也作了相应的明确规定。这些索赔条款可以作为处理工程索赔的原则利法律依据。尽管工程索赔的解不是唯一的, 但却是可以计量的。利用合同条款或推断条款成功地进行索赔不仅是减少工程风险的基本手段, 也反映项目合同管理的水平。对承包商而言, 不善于工期索赔必然导致工期延误的风险; 不善于费用索赔必然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亏本。实践证明, 如果善于进行施工索赔, 其索赔金额往往大于投标报价中的利润部分。因此, 树立合同意识、风险意识和索赔意识, 重视风险管理对降低工程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向第三方转移风险

包括推行担保制度和进行工程保险。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 风险转移是工程风险管理对策中采用最多的措施, 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是风险转移的两种常用方法。( 1) 推行保险制度。工程保险是指业主和承包商为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向保险人( 公司) 支付保险费, 保险人根据合同约定对在工程建设中可能产生的财产和人身伤害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工程保险一般分为强制性保险和自愿保险两类。保险是最重要的风险转嫁方式。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 强制性的工程保险主要有以几种: 建筑工程一切险 ( 附加第三者责任险) 、安装工程一切险 ( 附加第三者责任险) 、社会保险 ( 如人身意外险、雇主责任险和其他国家法令规定的强制保险) 、机动车辆险、10 年责任险和 5 年责任险、专业责任险等等。其中, 建筑工程一切险和安装工程一切险是对工程项目在实施期间的所有风险提供全面的保险, 即对施工期间工程本身、工程设备和施工机具以及其他物质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也对因施工而给第三者造成的人身伤亡和物质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过去, 一切险的投保人多数为承包商; 现在, 国际上普遍推行由业主投保工程一切险。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 建筑师、结构; 工程师等设计、咨询专业人均要购买专业责任险, 对由于他们的设计失误或工作疏忽给业主或承包商造成的损失, 将由保险公司赔偿。国际上工程涉及的自愿保险有以下几种: 国际货物运输险、境内货物运输险、财产险、责任险、政治风险保险、汇率保险等等。国际上工程保险的通行做法和特点是; 保险经纪人在保险业务中充当重要角色、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工程保险发展提供了保障, 投保人与保险商通力合作是控制意外损失的有效途径, 保险公司返赔率高且利润率低。目前, 我国工程建设市场主要开展了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 职工意外伤害保险, 一些保险公司在江浙一带开展了个人建房工程险,开始筹备开展设计责任险。一些利用外资工程普遍地购买了不同品种的建筑工程保险。国内重大工程购买相应保险的已经比较普遍。( 2) 推行担保制度。工程担保是指担保人( 一般为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商业团体或个人) 应工程合同一方(申请人)的要求向另一方(债权人)做出的书面承诺。工程担保是工程风险转移措施的又一重要手段, 它能有效地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许多国家政府都在法规中规定要求进行工程担保, 在标准合同中也含有关于工程担保的条款。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 常见的工程担保种类如下: 第一, 投标担保: 指投标人在投标报价之前或同时, 向业主提交投标保证金(俗称抵押金)或投标保函, 保证一旦中标, 则履行受标签约承包工程。一般投标保证金额为标价的0.5- 5% ; 第二, 履约担保: 是为保障承包商履行承包合同所作的一种承诺。一旦承包商没能履行合同义务, 担保人给予赔付, 或者接收工程实施义务, 而另觅经业主同意的其他承包商负责继续履行承包合同义务。这是工程担保中最重要的, 也是担保金额最大的一种工程担保; 第三, 预付款担保: 要求承包商提供, 为保证工程预付款用于该工程项目, 不准承包商挪作他用及卷款潜逃; 第四, 维修担保: 是为保障维修期内出现质量缺陷时, 承包商负责维修而提供的担保, 维修担保可以单列, 也可以包含在履约担保内, 有些工程采取扣留合同价款的5%作为维修保证金。以上四种担保是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常见的工程担保种类,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种: 反担保、付款担保、业主无能为力担保、分包担保、临时进口物资税收担保、完工担保、差额担保、施工执照担保等。

3.通过分包合同向分包商转移风险。

非保险型转嫁方式是指项目组将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通过合同的形式转嫁给另一方, 其主要形式有租赁合同、保证合同、委托合同、分包合同等。通过转嫁方式处置风险, 风险本身并没有减少, 只是风险承担者发生了变化。

四、结语

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的水平仍然处于引进、吸收和消化阶段。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特点下,竞争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促使了工程项目管理的全球化发展:国际间的工程项目合作日益增多以及国际化的专业活动日益频繁。因此,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核成,陶力一,张远福.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J].中国管理科学,1998,(4).

[2] 姜青舫, 陈方正.风险度量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 周慧玲.风险管理学[M].武汉: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