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资质监管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企业资质监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企业资质监管

篇1

关键词: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

一、建筑业企业资质及其特点

(一)建筑企业资质的概念 资质是国家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准许施工企业依法进行建设工程承包与经营活动的一种资格。建筑业企业资质(以下简称“资质”)是指建筑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管理水平、资金数量、承包能力和施工业绩、技术设备等水平,是建筑业进入建筑市场的准入证,承包工程的凭证和参与竞争的依据。

(二)资质管理的特点

1、资质有了更细、更规范的分类。资质按专业性质可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各资质序列按照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分包划分为若干资质类别。各资质类别按照规定的条件又划分为若干资质等级。如施工总承包序列,按专业性质分为公路工程施工施工总承包、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等12项施工总承包资质;其中每一项施工总承包资质又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不同的级别。

2、资质实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资质管理的核心内容,任何企业的资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可以通过资质升级或增项来提高自身的资质等级或增加资质覆盖范围。企业连续三年年检合格的,均可以向有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资质升级或资质增项。

3、资质管理有了明确的惩罚规定。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企业申报、年检、变更资质的工程中发现企业有符合《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第十四条规定的诸如串通投标取得施工任务、违反转包/分包工程、发生过三级以上质量安全事故等违法行为的,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停工、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等处罚。

二、建筑企业加强资质管理的重要性

(一)资质管理有助于企业加快自身结构的调整

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资质共有四级,划分的标准不仅仅是企业的资金和资信能力,同时也有关于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此外,由于资质的等级、类别和范围是直接关系企业在建筑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能力的重要因素,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也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发展,必须以《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为有力依托,尽快达到规定中的各项标准,取得一定的资质,为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奠定有力的基础。

(二)资质管理有助于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

目前,广大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企业的综合实力较为薄弱,尤其是缺乏极为重要的核心竞争能力。由于一些历史因素和投资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都将自己的主要业务局限在单一的土木工程方面,这就直接导致了较低水平层面的恶性低价竞争,具体表现为:由于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大多属于极为相似的组织形式、相同的管理模式和同等的生产水平,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不惜采用低价打击对手的恶性竞争方式来达成目的。

三、当前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人员、技术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存在着不足之处,影响了建筑施工的各项工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落后

在实际工作中,建筑施工企业总是追求任务与队伍的平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实现动态的平衡。但是,一些企业资质管理思想落后,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创新性不够,企业的发展和升级受到限制,有活力和潜力的企业发展不起来。而一些资质较高的企业却忽视采取措施提高资质管理水平,不重视创新,影响了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二)类别划分过细

资质管理类别划分过细,使得相近专业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升,减少了建筑施工企业竞争的机会,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管理措施不到位

资质管理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动态管理,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定进行管理,该升级的企业应该升级,该降级的企业应该降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升级和降级都比较难。在资质管理工作中,管理措施不到位,一些企业达不到相应的资质管理等级标准,难以体现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

(四)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企业内部的一些员工工作较忙,没有时间学习,员工难以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企业的奖励机制不健全、执业资格管理不完善,对资质管理带来不利影响;有关员工执业资格方面的培训比较少,考试难度大,过关率低,培训成本高,影响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四、切实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工作

(一)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

国家特级资质就位工作早已拉开序幕,特级资质标准中新增的信息化管理标准让很多施工企业措手不及,预计一级资质就位也会加入信息化考核标准。企业只有苦练内功,开发或引进管理软件,通过软件应用来加强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管理,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才能满足资质申报的需要,达到资质申报的信息化考核标准。

(二)重视工程项目竣工管理

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资质申报的时候,拿不出相应的证明材料。管理工作不到位,忽视对竣工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对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强项目竣工管理,及时收集和整理竣工资料,归档竣工验收报告、备案证明等,为资质申报做好准备。

(三)重视对企业资质证书的管理

资质证书正本和副本由于经营投标使用频繁,应由专人保管,建立审批、登记、注销制度,坚持“一事一用、无审批不借证”原则,在管理中进行严格控制,防止个别人非法转让、倒卖企业资质证书从中渔利。要做好资质证书年检和变更工作,证书上的信息一旦发生变更,应及时到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确保资质证书正常使用,服务企业生产经营。

(四)资质管理应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危机感

切实加强企业资质管理,才能使企业在危机感的压力下,不断提升自己,注重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提高生产竞争力和影响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不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五)建立合法的工程承包制度,禁止将工程转包或违法分包。《建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凡分包工程为在承包合同约定或经建设单位认可,施工总承包单位没有自行完成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分包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以及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的,均为违法分包行为。因此,建筑业企业应建立可行的工程承包制度,工程的某些部分若要分包给其他单位施工,也得确保该分包单位具有相应的资质,同时应报请建设单位批准同意后再行分包。

结语

资质管理是建筑市场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质管理要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资质管理要有助于企业做大做强,资质管理要给企业造成危机感,使得企业时时注意提高企业实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技术能力、提高工程质量,否则就被降级或淘汰。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对建设行业资质管理进行完善,但应注意到,搞好资质管理,必须应大力加强建设行业的其他相关制度建设,如信誉评价体系、工程担保制度、质量安全保险制度、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等,这样才能更加规范建筑行业资质管理制度,更加有利于建筑行业资质管理制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东波,刘力伟. 我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发展历程与成就[J]. 环渤海经济t望,2010,(07).

篇2

业主:江西省建设厅信息中心

开发建设单位:北京华建互联网络有限公司

项目类型:业务管理平台

一、业务需求背景

为认真贯彻江西省建设厅关于信息化“资源整合、综合利用、机制创新、市场运作”的精神,加快江西省建设行业信息化的步伐,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该省的行业监管能力,有效改善行业管理质量和效率,2005年7月中旬省建设厅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和北京华建互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江西省建设行业信息化合作框架协议书》。2007年初,信息中心对厅机关、部分地市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业务进行了初步调研,并就技术开发和项目实施等内容和北京华建公司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在结合江西省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就拟开发的江西省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作了可行性分析,并拟立即实施。

二、项目设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能通过该信息系统对企业进行年检,审批企业的信息变更,对资质申请、年检、变更的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和查询。

在优化信息化服务功能的同时,大力强化信息化作为行业管理重要手段建设,加快实现省建设厅主要行业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公示公告、网上评优评先等工作进程。企业在网上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供社会监督。

三、CIO的作用和贡献

通过项目CIO的工作,推动了整个项目的进程,保障了该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和推广。

――深入挖掘业务需求,整理业务流程,制定系统上线前的相关规范制度。

――结合多年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为管理系统提供了系统建设思路、设计思路和项目开发的指导,帮助提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信息化建设需求。

――积极寻求解决建设成本与财政预算之间的矛盾,负责项目的按时实施、交付、启用。

――组织基础数据的上报、录入工作,对系统中各项数据进行监控,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

――积极主动、努力做好系统应用推广和技术保障工作,加大系统应用培训工作力度。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积极完善业务流程,及时发现系统使用中的问题,并积极与工程师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

――利用该系统和网站结合为建设厅信息中心创造了效益。

四、项目效益评估

⒈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了江西省建设行业的监管能力,有效改善行业管理质量和效率,防止企业和管理部门弄虚作假;通过该信息系统对建设行业企业实行资质管理,把网上资质作为企业参加招投标活动的必要条件,并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接受社会监督,方便群众查询企业信息。

⒉经济效益分析

该信息系统解决了江西省因财力原因而无法实现系统开发的难题,也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资源,为全省的建筑业工作提供了支撑,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购买身份认证锁和收取网络服务费为省建设厅信息中心创造了经济效益。

篇3

关键词:施工资质;建筑业;重要性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产业规模也在不断的增长。为了有效规范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国家对施工企业设定相应条件,达到不同条件的即授予不同级别的资质,未授予资质的不准许进入建筑市场。因此,建筑业企业资质成为施工企业进入建筑市场的“准入通行证”,一个建筑业企业只有具备了“施工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这两个硬件,才可以参与投标及承揽工程。而且建筑企业如果想要有更好的发展还要不断的将各类资质升级,拥有较高的资质等级,才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在发展和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1 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影响重要性

环境、施工能力、以往业绩、企业信誉、人员状况、管理水平、报价水平、财务能力等都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而资质是衡量这些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资质等级的高低、类别,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资质管理带给企业的危机感,让企业时刻注意提高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工程质量等综合实力,如果企业资质被降级,企业也将面临生存危机。

1.2 对企业组织机构的影响重要性

目前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强,综合实力薄弱。由于投资导向及行业壁垒等原因,建筑企业的产业结构呈平板型,仅在简单的土建工程中进行低层次的重复竞争,因此,即使其经营规模做得再大,也难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效益。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管理,优化其组织结构,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活力,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行工程建设,这样既能够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提高其综合实力。

1.3 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重要性

企业承揽施工任务要到建筑市场去收集信息、展示企业形象、参与投标竞争活动。而资质是建筑施工企业参与投标活动的基本,如果企业的资质不够,就不能参与到很多项目工程的招投标工程当中。只有拥有了相应的资质,才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业内进行相关的活动,参与招投标工作,参与市场竞争,承揽项目工程。资质的等级、类别、范围关系到企业在建筑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要提高企业经营开发、生产产值、利润等经营指标,就要针对企业实力、社会需求等方面加强资质管理。

1.4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重要性

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提高施工能力、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引进和吸收高素质人员,提高施工人员和作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周围环境对施工的影响等等。而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施工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资质,并注重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提高自己的资质。而加强资质管理,做好对企业各项工作的检查,使施工企业明确自己的资质,给企业以一定的危机感,从而使得企业在日常工作中,重视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工程质量等,使建筑施工企业得到更多业主的认可,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提高自己的生产竞争力。

2当前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人员、技术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存在着不足之处,影响了建筑施工的各项工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观念落后

在实际工作中,建筑施工企业总是追求任务与队伍的平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实现动态的平衡。但是,一些企业资质管理思想落后,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创新性不够,企业的发展和升级受到限制,有活力和潜力的企业发展不起来。而一些资质较高的企业却忽视采取措施提高资质管理水平,不重视创新,影响了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2.2类别划分过细

资质管理类别划分过细,使得相近专业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升,减少了建筑施工企业竞争的机会,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3管理措施不到位

资质管理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动态管理,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定进行管理,该升级的企业应该升级,该降低的企业应该降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升级和降低都比较难。在资质管理工作中,管理措施不到位,一些企业达不到相应的资质管理等级标准,难以体现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

2.4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企业内部的一些员工工作较忙,没有时间学习,员工难以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企业的奖励机制不健全、执业资格管理不完善,对资质管理带来不利影响;有关员工执业资格方面的培训比较少,考试难度大,过关率低,培训成本高,影响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3切实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工作

3.1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

国家特级资质就位工作早已拉开序幕,特级资质标准中新增的信息化管理标准让很多施工企业措手不及,预计一级资质就位也会加入信息化考核标准。企业只有苦练内功,开发或引进管理软件,通过软件应用来加强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管理,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才能满足资质申报的需要,达到资质申报的信息化考核标准。

3.2 重视工程项目竣工管理

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资质申报的时候,拿不出相应的证明材料。管理工作不到位,忽视对竣工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对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强项目竣工管理,及时收集和整理竣工资料,归档竣工验收报告、备案证明等,为资质申报做好准备。

3.3 重视对企业资质证书的管理

资质证书正本和副本由于经营投标使用频繁,应由专人保管,建立审批、登记、注销制度,坚持“一事一用、无审批不借证”原则,在管理中进行严格控制,防止个别人非法转让、倒卖企业资质证书从中渔利。要做好资质证书年检和变更工作,证书上的信息一旦发生变更,应及时到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确保资质证书正常使用,服务企业生产经营。

3.4资质管理应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危机感

切实加强企业资质管理,才能使企业在危机感的压力下,不断提升自己,注重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提高生产竞争力和影响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不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字]建筑企业 资金管理 自有资金

建筑企业采用较多的是分权制,也就是相对独立的项目管理班组的组建和管理,这种办法解决了单个项目管理的问题,但使资金分散,企业总部资金的调控力度减弱,企业总部的融资功能受到限制,企业资金不能及时融资、有效地调度,对整个公司的资金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 建筑企业资金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力度不够

一些建筑企业的资金管理无规无序,使企业的负债率越来越高,还贷压力增大,资金周转慢,加上建筑企业从事行业的特点,使企业本身的造血功能低,企业的资金状况越发令人担忧,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狭窄。

一些建筑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些人为管理上的漏洞,没有完善的制度,企业运作也没有程序,甚至一些建筑企业为了满足市场经营的要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忽视财务制度,在财务管理上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规定相应新情况和资金管理程序的要求,运行时随意操作,管理制度没有和市场要求同步。再者是建筑企业没有合理稳定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资金的使用、审批和回笼等运作的控力度不够,在建筑行业利润透明化的前提下,更加使企业效益降低,资金风险增大。

2.因资金分散而流动性不好

建筑企业因工程项目分散和银行网点多等特点,多头开户的现象还是存在,资金很难集中起来,管理也不规范,资金闲置,周转缓慢,资金的占用不合理,回收的工程款因没有及时汇入总部,资金不能统一管理。

另外是低价中标现象还是大量存在,没有规范的招投标市场。建筑企业因低价中标使得资金满足不了施工的需要,工程项目资金一开始就资金不足;第三种情况是部分工程项目因业主没有及时支付工程款,施工过程中所需的资金都是由施工企业长期垫资,施工企业的资金状况越来越紧张;第四种情况是工程项目在边远山区的,资金集中管理和远程监控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当地缺乏顺畅的通讯设施,入网条件不成熟所引起。

3.没有完善的内部资金管理机制,财务风险性大

建筑企业中普遍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这都是由资金不足引起的,集团公司向银行贷款、二级单位或工程项目向集团公司贷款的集团公司贷款链逐渐形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经常是依靠借新债还旧债来维持。

商业银行的程序审批没有被集团公司引进借鉴用来对项目贷款进行审批,没有规范的内部贷款程序,贷款与否主要是靠主管领导根据项目来决定,项目的真实评估进行,担保责任没有真正落实履行,如项目最后亏损的话,责任都是由集团公司承担,容易形成不良贷款。项目分散的客观条件影响了内部控制,约束手段也不强,个别项目的集中只是在名义上,很难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资金的风险监控集团公司也很难实施。

4.没有健全的内部约束机制

集团公司通过对分公司等下属单位的控制来实现对工程项目的监控,下属单位对工程项目的控制力比较薄弱,主要是由于利益关系和权限引起的,项目资金管理都是由项目经理说了算,没有集体决策、上报审批和备案制度,也是只停留了在“一支笔”的观念上,问题不容易在事前发现,集团公司的监督也没落到实处,工程项目财务人员只能按领导的意图对重大事项的资金进行管理,处于的还是从属地位,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走,会计核算跟着领导走的现象出现。

二 建筑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

1.对资金的计划管理要加强,资金占用量科学核定

建筑企业在确定合理资金占用量时,采用的计算方法要先进合理,要兼顾需要和节约的原则,这是资金管理的基础。解决资金管理问题较好的方法是编制资金计划,这是以建筑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为前提,结合财务会计稳健性的原则考虑的。

一个合理的资金计划可以努力挖掘企业内部资金潜力,对应收账款和备用金等其他应收款项也可以加强管理,费用支出减少,企业成本也相应地降低,企业的资金计划可以通过下属各个单位的资金计划再编制,通过资金收支的平衡和物资供需的平衡进行。在资金计划在管理中,计划的执行情况应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资金动态及时跟踪分析,做到合理调度资金,最大量地优化资金使用和管理。

2.提高建筑企业资金的利用率

首先要保证施工生产资金的需要,同时也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一重要途径是合理使用资金和降低资金成本。

第一方面建筑企业从宏观上制定决策和从微观上管理资金,为保证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做到权限明确、责任明确、使用原则规范和实施过程控制。

第二方面是改变财务部门对资金使用的角色,从出纳转变为领导的参谋,直接参与决策,自己的意见能充分发表出来,可行性得到了提高,降低了盲目性,以事理说明和抵制错误的决策。

第三方面是建筑企业的资产配置要进行优化,资金的占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当过大地占用了企业的固定资金时,要减少设备资金的投入,严格控制设备购置,为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生产设备可采用租赁的方式,加强对设备的调度。这样可以减少总量资金的占用,资金不足的压力能得到缓解,资金占用日趋合理,资产配置得到优化,资金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资金成本能降低。

3.融资额度有效控制,自有资金充分使用

自有资金、收回的工程款和外部金融机构的贷款是建筑企业资金主要来源的三个方面。企业生产规模随着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而扩大。企业的自有资金很有限,而施工项目则在不断地增加,国家没有任何资金的注入,建筑企业满足不了施工生产资金的需要,本来施工资金是企业垫付的,工程款被业主拖欠的利息由建筑企业承担,使得企业债台高筑,负债经营。

三 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和控制的对策

1、合理使用建筑企业资金,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在企业实践活动中,为方便进行资金结算,企业都会在下属机构设立之初开设银行账户,为供企业开展业务之需,下属企业的银行账号总会有一些留存。如果这种账号比较多,把每个账号里的款项集中起来,也有可能是一笔巨款。在某些时候、某个方面上,这些资金可能会满足企业的需求。用好企业的调控手段,统一分配管理全部的存量资金,建筑企业内部资金紧张的时候可能会得到缓解。

2.完善建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来建立。为奠定企业规范财务管理的基础,企业财务人员有章可循,可建立会计核算、内部审计、财产清查、内部牵制、岗位交接和会计组织等一系列财务制度。建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使管理成本降低,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和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转得到保证,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3.提高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作用

实行信息化管理手段,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从而提高建筑企业资金结算中心的职能作用。①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的推进,以财务资金管理为中心。一方面资金短缺和富裕并存的矛盾得到解决,存量资金被盘活,使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是对下级单位资金的监控管理能加强,资金运营确保安全。②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以财务资金管理为核心。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能使资金的集中和支付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结算中心的运作能力大大提高。

4.加强建筑企业资金的考核和监督

加强考核和监督企业资金预算和资金计划,能使预算和计划真正执行,落到实处,获得效益,对如工程款回收率、资金上交、资金使用等资金考核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内容和方法。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是资金监督的两个重要方面,以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债权债务的变化和资金使用效益为重点来检查,综合评价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5、提高建筑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要提高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在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财务制度制定后,有一批高度的责任心、依法办事、熟悉法规和客观公正的财务人员能贯彻执行财务制度也很重要,也保证了会计信息能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向企业领导提供。有高度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财务人员的培养,是建筑企业诚信经营的基石。

四 结论

篇5

【关键词】施工企业;资质管理;问题;对策

【 abstract 】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by the qualification administration, can be more clear the enterprise market competition strategy, make sure the enterprise market competitive position, product structure, performance, and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In the society is extremely competitive today, can get a certain qualification i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irst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qualifications the importance of the management,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qualifica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finall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 keywords 】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he qualification administr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国家从开始推行建筑企业资质管理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资质管理规定的颁发和实施,实现了从企业“注册管理”向“资质管理”方式的转变,对于 解决不具备施工条件的企业超越资质承揽工程的恶性竞争问题,以及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和规 范建筑市场秩序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地方,抓住这个龙头并配以相应的制度,对建筑市场建设和建筑业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建筑企业加强资质管理的重要性

(一)资质管理有助于企业加快自身结构的调整

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资质共有四级,划分的标准不仅仅是企业的资金和资信能力,同时也有关于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此外,由于资质的等级、类别和范围是直接关系企业在建筑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能力的重要因素,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也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发展,必须以《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为有力依托,尽快达到规定中的各项标准,取得一定的资质,为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奠定有力的基础。

(二)资质管理有助于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

目前,广大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企业的综合实力较为薄弱,尤其是缺乏极为重要的核心竞争能力。由于一些历史因素和投资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都将自己的主要业务局限在单一的土木工程方面,这就直接导致了较低水平层面的恶性低价竞争,具体表现为:由于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大多属于极为相似的组织形式、相同的管理模式和同等的生产水平,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不惜采用低价打击对手的恶性竞争方式来达成目的。这样的手段也许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竞争方式既不利于企业的成长,也很难最终实现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通过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管理,可以使企业依据不同的类别设立相应的分公司或者附属公司,进而理顺母子公司关系,实现企业现有资源的合理优化,并最终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资质管理有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建筑企业内部施工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外部市场需求的多重性,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的资质管理规定正是结合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应具备的资质管理要素提出了要求,同时强调企业注重外在市场行为。如果企业在市场运作中出现劣迹,将被跟踪备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在企业资质就位、升级、动态考核时受到清出市场、重新核定资质或暂停承接任务等处罚。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内强素质、外适市场,始终如一强化管理,不断打造企业良好形象,竭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当前建筑企业资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质管理制度在专业划分上不尽合理

2001年实施的资质等级标准将施工总承 包系列划分为房屋建筑、公路、铁路、港口与航道、水利水电、电力等十二个类别,专业划 分带有按行政部门划分的痕迹。而且过细的专业划分,限制了企业的活动空间, 降低了市场选择的灵活性。如施工特级资质类别虽然由原来的12项减少为了10项,但10项仍涉及交通、铁路、水利、民航、信息产业等方面资质,需由相关主管部门会同建设主管部门核实,这就为各行业的自我保护和利益分配奠定了基础。同种资质的企业只能在同类业务范围内进行竞争,发展空间不能自由扩展,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整个建筑市场上自由选择,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动力。不利于企业 跨行业发展和行业结构的调整。据建设部的调查,特级资质企业在房屋建筑、公路和铁路3 个专业的数量占特级企业总数的84.8%,146 家特级资质企业在2003—2005年中承担的工程 项目平均单项工程规模只有1300万元左右,而这是三级企业就可以承担的工程规模。这说明,受专业市场资质标准的制约,许多高资质企业只能在房屋建筑等中小型工程项目市场中 与较低资质的企业抢夺工程,难以发挥大型施工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总承包能力和综合优势, 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的低水平竞争。

篇6

【关键词】建筑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机制 改善措施

有效运用激励手段能够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起到鼓舞士气、培养人才的作用,是企业开展其他工作和活动的前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对建筑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的研究和分析,探寻出更加有效地完善措施,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企业的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基础动力。

一、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落后。如今,建筑企业的发展态势十分强劲,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但是一部分建筑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者并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作用,管理观念比较落后,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的改革,导致建筑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很多建筑企业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材料、设备选择上,人力资本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内部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素质不高,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企业停滞不前,无法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

(2)管理体制落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是显然,很多建筑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相当落后,无法满足内部员工的发展需要。由于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员工绩效的考核体系不完善,建筑企业很难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实际作用,导致该部门的工作只局限在聘用、管理和辞退员工等内容上,管理水平很低,工作效率严重落后,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较大。

(3)公平性和透明性有待提高。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行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培养更多的人才,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动力。因此,企业有责任向员工明确激励机制的方式、内容、后果,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能够做到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激励机制的实际作用,只是将其看做成了一种辅助管理的手段,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率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二、改进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措施分析

(1)转变思想认识。建筑企业本身比较特殊,承担着较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建筑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尽快转变自身观念,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为企业发展创建更好的内部环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力资源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现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建筑企业要想获得竞争力,就应该从内部管理层面入手。除了改善管理制度和加大资金投入之外,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与基层员工进行适当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方便进行制度改革。企业领导者应该制定更加有效地激励措施,发挥员工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2)加强激励机制的改革。 建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借鉴其他企业或者行业的发展经验,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源工作的实际作用。企业管理者应该创新人员考核和管理制度,提高针对性,根据员工的表现与进步情况进行合理评价,以调动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在管理过程中,应该采取多层面、全方位的管理方法,完善监督机制,将考核结果当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考量项目,提高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激励机制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最后,在进行薪酬或岗位调动时,企业应该结合日常管理工作中得到的结果,根据员工的表现进行合理分配,起到激励和约束的效果。

(3)实现激励机制的透明。企业在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应及时公布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变化情况,提高员工对企业本身的认同感,利用透明、公平的激励机制,对员工进行恰当考核和管理,激发他们的潜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动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考核员工时,应使用具体、量化的考核指标,使员工能够清晰的了解自身业绩变化情况,和应该予以改善的地方。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管理人员应给予其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创建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内部工作环境。员工应该根据考核结果,不断调节自身的行为,改善工作过程,更好的发挥个人潜能,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4)采取人性化的激励手段。一些建筑企业认为只有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和约束员工,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工作过程中,不被外界事物所影响,客观来讲,这种观念使错误的,如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要求的是更加灵活性的管理制度,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和压榨。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实行人性化的激励手段,以员工的个人发展为目标,通过提供培训和教育活动,帮助员工发展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这一点,通过日常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员工获得归属感,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从根本上提供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建筑企业应该改变自身观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为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动力。

参考文献:

[1]赵炳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创新研究[J].现代商业,2011.

[2]章宏升.对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探讨[J].中国商贸,2011.

篇7

基层各单位:

在本质安全四大要素中,人是最为关键的核心要素。推行安全自主管理,创建安全诚信企业,是提升职工个体安全素质、打造本质安全职工的重要途径。为早日把徐矿建成为国内一流的本质安全型企业,根据文件精神,现就深化安全自主管理、推进安全诚信建设,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深化安全自主管理,推进安全诚信建设,对于提升人的本质安全程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集团公司本质安全程度日益提高,安全业绩不断取得历史性新突破,但是与本质安全目标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职工安全自主管理意识不强,没有真正在思想上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安全诚信观念不牢,安全作风不实、安全制度执行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人无信不存,企无信不兴。诚信,一直是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对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准则;对企业而言,诚信是信誉之源,是健康发展、长远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安全诚信既是对安全工作的承诺,也是对安全应尽的道德义务,是以个人信用对自身安全行为的约束。要把徐矿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本质安全型企业,必须大力推行安全自主管理,深入开展安全诚信建设。

安全自主管理,就是通过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和保证措施,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单位和广大职工贯彻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执行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履行安全职责、落实安全责任、实现安全目标的自觉性、主动性,在重视他律的同时,更加重视自律,更加注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从而实现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安全形势稳定发展,更好更快地实现本质安全目标。

安全诚信,是从道德范畴把诚信融入到安全工作中去,通过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和奖惩机制,引导职工对待安全工作的态度和行为向良性方向发展,促使职工在趋利避害的选择中不断提升安全道德水准,做到安全言行一致。具体来说,诚,就是要求贯彻国家安全政策法规、落实上级安全工作指令要诚实,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要忠实,做到精准执行、不搞变通;履行安全职责要忠诚,做到尽心尽力、不推诿扯皮;在安全工作上要正派正直,处事公正坦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信,就是要求在安全工作中,遵守誓约和诺言,做到守信不失信;坚持言必行、行必果,做到诺信不失信;珍惜安全信誉,表里如一,做到有信不失信;自觉学习安全技能,做到自信不失信。安全诚信的核心是责任意识,即要求所有职工都要认真履行岗位安全职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企业负责,而不逃避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推行安全自主管理,加强安全诚信建设,既是提升人的本质安全程度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举措,也是创建本安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本质安全型企业创建步伐,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动企业安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深化安全自主管理、推进安全诚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人的本质安全程度为根本,以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为目标,大力推行安全自主管理,全面加强安全诚信建设,引领广大职工追求自主保安、做到“我要安全”,讲安全诚信、提升安全道德,争创安全工作业绩好、社会安全信誉高的国内一流本质安全型企业。

工作目标:一是安全方针落实好。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程措施得到精准执行。各级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强,各级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安全职责,广大职工岗位安全责任明确,安全责任得到严格落实。二是安全工作业绩好。企业杜绝重大伤亡事故,原煤百万吨死亡率、工伤率、职工不安全行为发生率逐年下降,本质安全程度不断取得新的提高。三是社会安全信誉高。企业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安全信誉,具有良好的安全信用。

三、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推行安全自主管理

安全自主管理,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以生产矿井(厂处)、区队(车间)、班组为单元分级进行,在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制度、统一规范的前提下,上一级不干涉下一级的工作流程,使其自主地抓好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措施的落实到位。第二个层次,以职工个体为单元进行,要求广大职工按照法规标准、规章制度的要求,自觉搞好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对不安全问题做到班前预想、班中控制和班后总结,职工之间互相监督、互相防护,做到安全自律。

(一)以区队和班组为重点,深化安全自主管理

安全自主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基层区队和班组。以有利于规范职工岗位行为、有利于控制各类事故、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工作质量、有利于本质安全型企业创建为标准,鼓励基层区队在不安全行为治理、质量标准化建设、本质安全实用技术等方面积极创新安全管理。

1、逐级创造安全自主管理条件。从集团公司到基层单位,在日常的安全生产组织中,要减少召开大型会议的次数。在今后每年一季度安全生产的关键时期,为便于基层集中精力抓好安全生产,集团公司除召开安全专业会议外,其他专业会议一律停止召开;除元月份外,基层单位在其他月份也要设立1~2个“无会周”。各类安全活动要围绕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展开,减少与安全生产关联度不大的活动。减少重复检查和多头检查。各类安全检查,均由集团公司或矿井两级安监部门统一布置,统一安排,让基层区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安排和落实安全工作。

2、深化“三基”建设。按照安全、高效、实用的原则,深化质量标准化建设,追求内在过硬的工程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生产现场安全可靠程度。集团公司相关部门要严格标准,减少大规模检查,减少检查频率,减少与质量标准化建设无关的挂钩考核,真实反映现场动态达标水平。加强班组管理,推行师徒合同、安全对子、安全伙伴、安全联保等群众性的安全互保活动。

3、鼓励创建无“三违”区队、班组。加大“三违”治理正向激励力度,积极开展无“三违”区队、班组创建活动。明确政策,对无“三违”区队、无“三违”班组,适当上浮安全结构工资和季度效益奖,调动基层区队和职工遵章守纪的积极性。

为促进基层区队(班组)作好安全自主管理,各单位

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推行安全监理制度。由安全监理人员对安全工作实行动态监理。工程施工前审查安全资质、规程措施和开工条件;施工中监督每一个工序是否符合措施要求并签字确认;施工后检验施工质量,对现场出现的问题现场处理和解决,保证工程施工过程安全。

2、推行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在生产矿井、厂处全面推行生产、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制,鼓励干部职工抓好安全管理;提高领导干部年薪中安全收入所占比例,加大考核力度,真正做到安全好则收入高。

(二)引导职工开展安全自主管理,着力提升全员安全素质

职工是实施安全自主管理的主体。职工素质和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安全自主管理的效果。只有不断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规范操作行为,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各项规程措施和岗位职责落实到位,确保自主管理实际成效。

1、推行职工安全自我评价。引导职工进行安全自我教育、自我预防、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在采掘及井下辅助单位逐步全面推行职工安全自我评价。加强职工安全信息化管理,要求职工进行班前安全预想、班中控制、班后评价,做到每天一评价,每周一检查,每旬一通报,每月一总结,每季一表彰。

2、持续深入开展职工岗位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继续大力推行班前十分钟、每日一题、每周一案、每月一课、“手指口述”操作、准军事化管理、必知必会安全知识学习、警示教育等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促进职工真学真用,提升职工岗位操作规范化水平、安全规章制度执行力。

为促进职工个人做好安全自主管理,必须加强外部监管:

1、加强职工不安全行为治理。认真执行《员工不安全行为考核办法》,严格查处各类不安全行为。对低风险和一般风险的不安全行为人进行帮助教育、扣分罚款,鼓励区队、班组开展自查自纠。对具有中等以上风险的不安全行为,要严格过“八关”程序,如职工家在外地,亲属签字关可以通过电话帮教方式进行。对特别重大风险的不安全行为,要公开追查分析、严肃处理。

2、深入开展管理干部安全不履职行为治理。认真执行《关于管理人员安全不履职行为标准》,每半年对基层单位副总以上的领导干部安全履职进行一次检查,履职情况直接与安全风险收入挂钩。基层各单位每月要对副总以下的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履职检查,考核结果与月度安全工资挂钩。对严重不履职或月度内两次安全不履职的管理人员,副总及以上的领导干部由集团公司安监部组织停班学习,其他人员由单位组织停班学习过“八关”。

3、明确招工、管理干部任用安全素质标准,严把准入关。各单位招收派遣工,必须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并经集团公司审核批准,并提前将有关情况告知集团公司教培部、安监部、生产部。新招职工上岗前,职教培训部门要组织不少于72学时的集中培训,考试合格后,经安监部门签字认可,并签订不少于6个月的师徒合同后方可上岗。各工种职工调换新的岗位,必须进行转岗培训,未经培训、未取得相应资质的不得上岗。提拔任用班长以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任用前必须取得相应的安全资格,否则不得任用。认真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基层单位每年要举行一次安全技术比武活动,集团公司每两年举办一次技能竞赛活动。

四、全面推进安全诚信建设,着力提升职工安全道德水准,引导职工切实加强安全自律

创建安全诚信企业,每一个单位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外运销售,每一个部门从方案的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要讲安全诚信,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所遗漏。当安全诚信职工,每一名职工都有义务,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对待安全工作,广大职工要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坚决摒弃说一套做一套、不求实不落实、工作浮躁的不实作风。具体要开展好以下活动:

1、深入开展全员安全承诺活动,引领全员牢固树立安全诚信观念。要建立个人对班组、班组对区队、区队对矿井、矿井对集团公司的层层安全承诺机制。各生产矿井每月要举行一次集体安全宣誓活动,从领导干部到一般职工都要承诺“安全从我做起,安全从我抓起,安全向我看齐”。安全承诺书要分层公示,让“我的安全承诺我履行,我的安全誓言我遵守,我的安全行为我负责”成为基层区队和广大职工的响亮口号,让安全诚信成为共识,我要安全成为自觉行动。地面生产厂处、医院、公司、中介机构以及机关部室,要结合业务实际、部门工作,开展相应的安全承诺。

2、建立安全诚信考评机制。要建立完善安全诚信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流程和诚信度等级划分,对区队、班组和职工个人安全诚信度进行等级评定。对基层区队、班组的安全诚信考核,要突出安全方针政策及规章制度的落实、不安全行为治理、隐患排查整改、事故上报等重点,按照矿井、区队、班组逐级对下考核方式进行。对职工个人的安全诚信考核,要突出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安全技能、岗位规范等重点,确定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以基层区队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各类考核,都要建立完整的档案。其中,职工个人诚信档案,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每月安全诚信得分,每人一档。各单位要加强安全诚信

信息管理,及时把区队、职工安全诚信考核结果录入电子档案。依据考评结果,对安全诚信度较高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使守信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不讲安全诚信、失信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经济处罚和责任追究,提高其失信成本,切实提高广大职工诚信作业、争做诚信人的积极性。对有不良诚信记录的区队、班组和职工,要进行跟踪监管,促其整改。

3、鼓励申报安全质量免检单位。对提交质量标准化免检报告并经集团公司同意的单位,除集团公司每月调度值班检查1~2次或安全、生产部门对安全控制重点进行跟踪督察外,不再组织其他检查。季度内,集团公司根据申报单位的要求,对免检单位的主要生产系统进行一次技术分析,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或安全关键。每半年由集团公司对免检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质量评估检查。安全质量免检期间,根据工作绩效,集团公司对基层单位给予相应的奖励或经济处罚和责任追究。基层单位也要鼓励基层区队开展质量免检申报工作。

4、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每年年初,从基层区队班组长到单位主要领导,要层层与上级单位签订安全责任状,明确安全职责,并将责任状落实情况与收入挂钩考核。

5、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每年年初,上至集团公司领导下至一般职工,都要根据岗位、工种、工作性质及与安全生产的关联程度,确定抵押标准,推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增强全员安全风险意识。生产矿井要提高基层区队管理干部、瓦斯员和班组长岗位安全风险收入的比重,提高重点和要害岗位干部职工安全履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6、推行安全监察区域包保制度。将监察区域的安全状况、质量达标、隐患排查、“三违”治理与包保安监人员的收入直接挂钩。全面推行安全督察大队检查模式,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察。

7、严格事故报告制度。集团公司本部单位如发生各类工伤事故以及二级和二级以上的非伤亡事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如实向集团公司调度室和安监部汇报。异地矿井(公司)、煤炭生产建设项目部除按本部矿井要求汇报各类工伤事故和非伤亡事故外,当发生重伤以上的人身事故时,还必须立即向当地政府和安全监察部门汇报,如发生轻伤事故或二级以下非伤亡事故可在月底一并汇报。

8、加强安全诚信文化建设。建立职工安全诚信教育和培训机制,塑造安全诚信理念,引导职工牢固树立诚信意识。以“上信下诚”为核心理念,丰富安全诚信文化内涵,采取意识灌输、技能培育、系统教育、层次培训等手段,强化渗透,用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激励和引领职工规范个人安全行为。在安全诚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力求安全文化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形象性,以便职工学习、理解和记忆,真正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危险源和应急管理

1、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按照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及有关规定,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六项制度”,即:隐患排查责任制度、隐患定期抽查制度、隐患排查登记和消除报告制度、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隐患举报奖励制度、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管理制度,使基层区队、班组及职工进一步了解掌握危险源如何辨识,隐患如何排查、消除和报告,真正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档案,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

2、落实隐患排查责任。严格执行集团公司《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实施办法》,层层明确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的责任主体。把治理大隐患、抓大系统、防大事故作为控制重点,每月由分管副总工程师牵头,对采掘、机运、通防、基建、非煤等专业进行一次集中排查。对排查出来的各类安全生产隐患,必须按照隐患整改“五落实”的要求,实行闭合管理;对较大隐患采取可靠的监控和应急措施,限期整改;对危及人身、矿井安全的重大隐患实施停产、停业整顿,集团公司安监部、生产部挂牌督办。坚持班组班前查、区队每日查、部门每周查、专业每旬查的排查制度,确保隐患排查不留空挡,问题处理不留死角,排查整改率达100%。对因排查不细致使事故隐患漏查或者虽已排查但没有及时采取治理措施而造成事故的,或者未按治理标准和时限进行整改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加大重大隐患治理力度。坚持足额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抓好安全技术改造、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严防瓦斯、火灾、顶板、水害、冲击地压等重大事故发生。每年要对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及国债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安全投入的实际效果,提高矿井防灾抗灾水平。

篇8

关键词:劳务人员;职业资格;资质审核;管理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持证上岗已成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和建筑产品质量保障的前提条件,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建设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进一步推进工作难度大,在现实的工程现场管理中显现出诸多弊端,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偏离,与建筑行业管理的制度脱节,影响和阻碍了国家有关制度的实施。作者从有效规范建筑业劳务人员管理的角度,提出我国建筑劳务企业管理的一些思路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一、劳务企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西部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崛起,缩小了东西部就业环境的差异,农民工家乡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工的就业首选。伴随建筑市场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业企业资质结构调整转型,一大批中小型施工企业逐步转型成为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企业,但粗犷的行业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目前工程项目劳务企业和施工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组建劳务企业不规范。

在不少地区,劳务资质申报程序简单,资质条件门槛低,企业“凑人”申办资质的现象严重。申办资质的劳务人员多为企业经营管理层,具备一定的劳务技能,但实际中从不从事具体的技能操作,只是满足企业申报的条件中证书的需要;另一种情况是,有限的劳务人员与众多的劳务分包企业资质申报需要结合起来,就造成了一支劳务队伍成为多家劳务企业的主力军,“一女多夫”现象普遍。

2、劳务人员素质偏低

首先反映在文化层次方面,近10年来,施工领域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在57—58%之间。其次是年龄结构,这主要是劳务市场供给形势的必然,新生代农民工有了较高的价值追求,不愿到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的建筑行业就业,造成目前的劳务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其三是农民工数量相对不足。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工外出就业愿望降低,形成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绝对数量急剧下降,也造成建筑业农民工相对数量的不足。这些因素是劳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形成技术和经验的断层的根本原因。这些也反映出政府在加强劳务人员引导、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资质监管等方面的不足。

3、劳务企业管理存在证书管理的误区

基于农民工素质偏低的原因,国家大力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并建立和完善了劳务分包二级市场管理制度,也确实引导和培育了一部分实力雄厚、有特色品牌的劳务企业,但由于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劳动力市场供给的趋紧,劳务企业资质管理中,随着个人职业资格制度的推广,使企业步入人员管理向证书管理的怪圈:一方面企业为应对资质复审,抱着证书不放。虽然与这些证书对应的人员早已不知去向;另一方面,由于持证上岗的行业要求,由企业或项目部组织农民工被动鉴定,使得同一人多次鉴定,但始终拿不到证书,严重阻碍了建设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

其次是我国自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未建立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机制,不能实现全行业的能力与收入的对应。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工作上,多年以来,重在证书的推广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年检和升级机制,这也是造成劳务企业资质管理变相为证书管理的主要原因。企业管理误区的存在,最直接的结果导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困难。

4、劳务市场管理不规范。

一是劳务企业资质“空挂”现象严重。一方面,由于施工总承包企业转型为管理型企业,加之项目建设异地化,工程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的劳务企业承担,但劳务企业的市场管理中,存在劳务企业资质空挂现象严重。而当前众多的建设项目中,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甲乙双方合体(甲方和乙方实质是一家单位的两个资质)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就增加了市场管理的难度,造成甲方指定劳务企业或管理部门分配“指定”劳务企业。这些施工队伍中,大多由一些包工头队伍临时组建而成,不具备相应资质或能力,给施工现场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二是劳务分包企业的确定带有地方照顾色彩。都是困难企业转型而成的劳务企业,一锅粥大家轮流分着吃,所以造成了劳务分包队伍确定的随意性。没有明确的选择标准,缺乏对分包队伍招标制度的执行力度,加之使用的劳务分包队伍社会背景复杂,统一调度难,管理阻力大,项目管理被动。

三是缺乏完善的分包合同管理。劳务分包的合同管理非常重要,但现实中许多施工企业对其却缺乏足够重视,往往只与劳务分包队伍达成口头协议或简单的书面协议,没有严格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形成管理漏洞,弱化约束效果。一些劳务分包队伍利用合同管理的盲点,在工程结算时重复结算、过量结算,使施工企业损失严重却无法维权。

二、劳务企业施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有完整的建筑工程市场监管体系,但并不完善或深入。监管的手段停留在备案管理和市场巡查两个方面,受限于管理体制和经费等综合因素,市场巡查相对于劳务企业的监管成了一纸空文。同时,劳务企业管理的缺失,引发了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安全的诸多隐患,主要反映为以下几点:

1、对劳务分包再分包缺乏有效控制

虽然目前劳务二次分包为法律所不允许,但现实中劳务分包再分包现象仍然突出。通常施工企业首次选择的分包队伍实力较有保证,可以帮助企业防范企业风险。而今往往由于施工项目工期紧,施工企业组织社会零散队伍打“突击”现象普遍,造成了分包再分包现象的产生。这些队伍中就只有施工工人,无相应资质和技术力量支持,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再分包也造成施工企业和施工一线之间的管理跨度增大,增加管理层级,延缓指令传递,降低执行力,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风险。

2、劳务分包队伍作业面缺乏科学分配

劳务分包队伍普遍倾向于选择体量较大,易于操作的作业面。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劳务队伍不服从施工企业统一部署,抢先占据有利作业面,只干大活,细部与高难度部位处理不及时,增加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难度。

3对劳务分包施工缺乏过程控制

施工企业在劳务分包进场后,管理粗放,缺乏过程控制,施工日志缺乏,技术交底流于形式,导致劳务分包大材小用,小材不用,材料浪费严重,经常会造成工程隐蔽部位的质量缺陷,也对后期结算不利。

三、改进劳务企业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1、强化资质审批,实施动态监管。

一是要从严审核劳务资质条件。劳务企业的核心要件是劳务人员,资格证书是人员能力水平的证明文件,与之配套的是管理制度与工作规程等,资质审批作为企业申请成立的门槛条件,应重点审查组成劳务企业的人的组成,有效避免“证书一大堆,人员一半半”的空壳企业。

二是加强资质动态监管。劳动力市场流动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劳务人员作为首要条件的劳务企业资质的异动性,所以加强劳务企业资质的动态监管就很有必要了。资质条件只能反映某一时间段的情况,资质审批完成后,应由市场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劳务人员数据库,做好企业资质条件的动态监管。把监管的重点放在人员和劳务分包的项目上,避免劳务资质成为资质出借中新一轮的“挂靠”点

2、建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一是建立和完善劳务市场分包管理机制,在实行严格的合同备案和人员备案的同时,要进一步以工程项目实际为基准,深化和细化劳务二级市场的技术条件投标管理。二是建立以市场监管为基础的市场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监督作用,建立以劳务人员工作进度、工资发放、质量和安全体系建设的市场检查监督机制,以此规范劳务企业管理行为。

3、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整体素质。

充分利用协会、学校资源,建立建筑劳务培训教育基地。培训教育按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强制性培训:建筑工程基础知识、质量、安全基本要求;二是自愿性培训:技术工人等级培训。培训工作按照分散进行、材、统一管理原则进行。

4、完善制度配套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篇9

一、突出做好渣土运输车辆的审验工作

坚持渣土运输车辆半年一审验、渣土运输许可一年一审验、渣土运输企业资质审核四年一换证制度。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处要切实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及运输公司资质审验工作,在做好例行性审验的同时,要采取不定期的抽查检查措施,发现问题限期整改,杜绝改装、拼装、以及不合格车辆上路;要督促渣土运输公司建立健全每次出车前的检查制度,杜绝车辆带病上路;配合省质监局对我市所有渣土运输车辆GPS进行检查,确保渣土运输车辆安装和使用经检定合格的卫星定位系统;定期到交巡警部门提取渣土运输公司车辆详单,并与GPS监控平台核对,确保符合资质的渣土运输公司车辆百分百纳入监管范围。

二、落实渣土运输车辆驾驶员岗前培训和规范管理工作

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处要严格按照《渣土运输车辆驾驶员岗前培训方案》,严把渣土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准入关,加强从业条件审核与培训考核,强化对驾驶人员安全、法制、文明意识的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复杂路况、恶劣天气、突况应对处置技能等防御性驾驶技术的案例分析和探讨,考核合格后发放《渣土运输上岗证》,确保上路驾驶员百分百持证上岗;同时,建立渣土车驾驶员从业信息、交通违章信息、交通事故信息档案,督促渣土运输企业加强驾驶员聘用管理,对有严重违章记录的驾驶员要严格依法处置并通报企业解除聘用。

三、持续开展渣土运输、处置、消纳综合整治行动

市城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处要加强与公安交巡警、市城乡建委、市道路运管部门的联合执法,除了每月10、20、30日参加市道安办组织开展的违法专项整治活动外,年内组织1-2次渣土运输综合性整治活动,强化渣土施工工地、渣土运输线路及渣土受纳场“两点一线”监控。要严厉查处无资质企业或个人参与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及地材运输;严厉打击未经审批擅自处置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行为;严厉查纠未按指定线路、未按指定地点、未按规定使用GPS、未密闭运输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行为。要始终保持对违法违规运输处置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行为的严管态势,维护良好的交通和市容环境卫生秩序。

篇10

关键词: 工程建设监理;问题; 对策

Abstract: through the to our current supervision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are the main problems and reason is 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main problems mak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make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work on a scientific, further standard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orbit

Keywords: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工程建设监理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其对保证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和工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建设中的腐败行为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但由于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制起步较晚,现有的体制决定了我国监

理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没有形成社会化的监理模式。在工程建设的工作实践中,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市场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 当前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监理企业资质管理问题

1) 资质的审批,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企业报建的材料,取得资质后,有的监理分包、挂靠资质,有资质证书的企业坐收管理费;外来企业名不副实的进入,如有资质证书,但在当地临时低价聘用监理人员等,影响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

2) 建筑市场过度竞争导致供求关系失衡,供过于求,如一个工程有多家监理公司投标。

3) 地方保护、部门分割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如形式上面向全省招标,实际上只招标当地监理公司。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远未形成。

1.2监理企业的体制问题

主要有:①人员的不固定性;②证书资质与实际不符。

1.3监理取费低于标准

监理服务取费标准低。当前工程监理摹本低于规定标准取费中标,如个别工程的监理取费标准仅有6%0,监理企业只能在维持低费用下运行,导致了监理企业难以持续发展;监理人员待遇偏低.导致监理企业服务不到位。行业整体素质难以提高。

1.4建设单位管理问题

建设单位应遵循《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等法律法规,但有些建设单位因为不熟悉建筑专业知识,对监理工作不熟悉,使得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多次不按程序变更等问题。按规定,监理与建设单位的关系,应该是委托与被委托方的合同关系,但有的建设单位暗中操做,选自己的人,如有的是建设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分公司。

1.5监理工程师存在的问题

1)不受重视。监理作为监督控制工程质量和进度为重点,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工程建设中,经常是重设计、重施工、轻监理,如监理工程师下发了停工令,承包商对此可以置若罔闻、拒不执行;工程质量有问题,建设单位就会将责任推给监理,而不追究施工企业的责任。

2)监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按据有关规定,工程监理必须。有与其从事的建筑活动相适应的具有法定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我国监理工程师资格,一部分从全国执业资格考试中获得,另一部分经过省、市主管部门考核获得。但是,从整体素质而言,仍然不能适应监理市场的需要。一方面现有的监理从业人员,是从不同的单位转换而来,如从承包商、设计单位、建设管理部门、大专院校或其他单位转行或退休的监理人员,其中有相当多的人文化水平偏低。

3)工作能力差。部分监理人员事中、事前控制的能力差,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监督不到位。如水、电等施工与土建工程不能有效衔接,土建工程不能事前留出施工管线的位置,待到土建工程完工时现凿孔洞。

4)监理队伍力量与实际工程需要不相适应。监理企业资质不高,监理人员过少,业务范围受到限制。如有监理资质证书的人,但其并不在监理岗位,监理工程师外聘较多,普遍年龄偏大、经验不足。

二、工程建设监理中相关问题的处理对策

2.1要加强监理单位资质管理,改革和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

资质管理应是宏观调控监理队伍规模、监管市场行为的重要手段,将违法违规行为列作企业资质审查和年检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和制约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措施。对有违规行为的企业,都要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要坚决吊销资质证书,依法将其清出建筑市场。严格市场准人制度,不符合资质要求的监理企业不予入内。从而有效制止素质较低的监理企业采取压低监理费率来承揽业务,扰乱市场秩序。

2.2加强监理企业的管理。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要健全管理机构,配备各职能部门人员,加强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建设单位应依据工程重要级别,要求监理单位提交监理旁站的工作范围和旁站部位,并上报旁站方案,监督旁站监理工作的实施,并应为监理单位正常开展旁站监理工作提供必要条件;施工单位应主动接受监理单位的旁站监理,并在旁站监理记录上签字认可;监理单位应建立和完善旁站监理制度,明确总监理工程师和专业监理人员及监理员的职责,定期检查旁站监理人员的到位情况、旁站监理记录和旁站监理工作质量。

2.3加强对监理服务取费的指导,促使监理企业良性竞争。

监理取费偏低最终导致了我国工程监理总体实力较弱、行业整体素质难以提高。为了促进监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保持监理队伍的相对稳定,推动建设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工程监理取费标准亟待提高。在目前项目法人制尚待完善的情况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监理服务收费的最低标准的管理力度,保证监理企业完成全部监理服务工作的最低费用和基本利润,以保证工程监理市场能有序规范地健康发展。

2.4要提高监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服务于监理事业。

要从长远人手,今后在大专院校开设监理专业,培养一批精专业、懂法律、会管理、能协调的高素质监理人才;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把监理人员上岗关,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许上岗;要增高并监督企业落实监理人员的待遇;要注重现有监理人员的再培训工作,抓好监理全员培训,加强总监、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经常性的专门培训;要强化监理人员的廉洁自律,监理企业不仅要提高人员业务素质,还要提高其政治素质,强化廉洁自律管理,使监理人员真正做到公正、独立地开展监理工作。

2.5加大对监理行为的监管力度、促进严格履行服务合同。

加强对监理现场工作质量的检查,促进监理企业按合同要求和备案资质投人人员、设备,进行工程施工监理。认真解决监理工作不到位、监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总监空挂名的问题,对于一个总监理工程师兼任几个工程项目的情况,应严格在委托监理服务之前解决好实际承接的责任问题;同时还要杜绝工程项目将业主、设计、施工、行政管理的人员空挂为“监理”人员.而实际监理工作并没有到位的情况。其次是要建立各级岗位责任制。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人员都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度。以及相应的考核与奖罚制度,以杜绝监理工作中的敷衍行事和弄虚作假。

结论

工程监理制已经成为建设管理体制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应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继续深化对监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监理的工作地位和社会地位,摆脱监理行业存在的困境,使建设监理事业更快、更好地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健康化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黄志鹏 对当前监理工作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08.5

[2].陈萌.陈柏宇 浅析工程监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 2009.8

[3].付学婉,葛勇.谈工程监理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Ⅱ.科技信息,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