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会计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进出口贸易会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据海关统计,2013年第一季度四川省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50.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42.1%,远高于同期全国13.4%的整体进出口增速。其中出口总值为99.5亿美元,增长59.6%,同期全国整体出口增长18.4%;进口总值为50.9亿美元,增长17%,同期全国整体进口增长8.4%。
特征一:一般贸易超越加工贸易成为最大贸易方式
一季度四川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66.6亿美元,大幅增长71%,高于全省42.1%的整体增速,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增长26.1个百分点,是推动全省外贸增长的首要力量,占全省整体外贸的44.3%,超越加工贸易成为第一大贸易方式;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64.1亿美元,增长16.2%,低于全省42.1%的整体增速,拉动外贸增长8.4个百分点,占比为42.6%。
特征二:美国是最大贸易伙伴,与东盟贸易增长强劲,与日本贸易下降
一季度四川与美国双边贸易额为26.3亿美元,增长21.2%,占全省外贸总值的17.5%;与东盟26.1亿美元,激增1.4倍,占比为17.4%;与欧盟23.4亿美元,增长29.9%,占比为15.6%;与香港10.6亿美元,增长69.9%,占比为7.1%;与日本8.7亿美元,下降14.7%,占比为5.8%。
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四川与东盟的贸易额相比与美国的,只相差了0.2亿美元。事实上,今年1~2月四川与东盟双边贸易18亿美元,与美国17亿美元,东盟一度成为了四川最大的贸易伙伴。四川和东盟的贸易之所以能有这么快速的增长,主要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大环境良好,2004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促进了与东盟贸易的提速;第二是四川外贸“南向战略”成效显著,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取得的良好成绩;第三是四川与东盟之间,有着比较强的贸易互补性,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四川组装生产的笔记本电脑中有部分零部件,是从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进口的。
特征三:全省外贸以成德绵城市群为主,成都独占鳌头,另有7市外贸规模超过1亿美元
一季度全省21个市、州中,成都以121.4亿美元的进出口额独占鳌头,增长45.8%,占全省整体外贸的比重高达80.7%,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同期,德阳外贸规模为8亿美元,增长13.5%,位列全省第二;绵阳为7.5亿美元,激增1倍,居第三位。此外,另有乐山(2.2亿美元,增长9.2%)、自贡(2.1亿美元,增长5.8%)、宜宾(1.6亿美元,下降13.2%)、南充(1.2亿美元,增长49.6%)和遂宁(1亿美元,增长45.1%)外贸规模超过1亿美元。
特征四:综合保税区增速首次低于全省平均
一季度,成都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为63.8亿美元,增长34.9%,低于全省42.1%的整体增速,占全省外贸总值的42.4%。其中出口总值为38.6亿美元,增长48%,拉动全省整体出口增长20.1个百分点。
一季度成都综保区的外贸增速低于全省整体增速,这是自综保区成立以来首次出现。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综保区外贸的迅速发展,外贸规模不断大幅度攀升,基数的扩大使得增速有所减缓;另一方面,一季度四川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迅猛,对四川整体出口增长贡献特别大,拉高了四川整体出口增(下转第44页)(上接第36页)速。当然,同全国其他综保区横向比较,成都高新综保区发展势头良好,增速远高于全国综保区7.8%的外贸平均增速。
特征五: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机电产品推动全省出口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季度四川出口初级产品1.7亿美元,下降10.4%;出口工业半制品13.9亿美元,增长51.3%;出口工业制成品83.9亿美元,增长63.8%。四川初级产品、工业半制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关系为1.8:14:84.2,相较于去年同期3.1:14.8:82.1的该比例关系,工业制成品比重明显上升,初级产品和工业半制品比重下降,结构进一步优化。
特征六:机电产品推动全省出口增长
一季度四川出口以便携式电脑、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合计63.3亿美元,增长49.5%,拉动全省整体外贸出口增长33.6个百分点,是推动四川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
特征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一季度四川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5亿美元,激增2.1倍,同期全国增长19.4%;出口家具及其零件3.7亿美元,激增8.4倍,同期全国增长34.2%;出口鞋靴3.1亿美元,激增1.1倍,同期全国增长27.3%;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2.6亿美元,增长14%,同期全国增长10.4%;出口旅行用品及箱包2.3亿美元,激增3.8倍,同期全国增长42.4%。
特征八: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
篇2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实务;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73-02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人才市场接轨,以企业需求为教学目标,培养面向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措施,校企之间“互补优势、共享资源、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既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又有利于企业找到真正适应自己的人才,是一种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机制。在这种模式下,中职学校要根据企业和社会需求对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从事外贸工作必学的一门核心课程,涵盖签订外贸合同、运输、保险、支付、商检、索赔和仲裁等多个业务环节,内容多且复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技能要求高。本文就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作出初步探讨。
1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以及我国外贸经营权的放开,越来越多中小型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中小企业逐步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力量。它们非常需要外贸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的初中级技能型、应用型外贸人才。“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是外贸业务员,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综合培养学生。企业需要初、中级人才,教学知识目标是“够”用就好,掌握外贸基础理论和概念。企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教学能力目标是“强”,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探究思考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技巧,积极主动的心态、钻研刻苦的决心,以及职业道德、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教学素质目标必须是“优”。
2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内容
2.1以工作流程为轴心重组课程内容
传统的“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以学科体系为框架,按知识点划分章节,学生按部就班学习后即使已经熟练识记相应要点,走上工作岗位却发现所学知识不能与工作顺利对接,面对实际问题时常慌乱无措。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内容的组织、整合应该结合教学目标,以实践为导向,以岗位工种的项目任务为依据,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因此,“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可打破教材框架,以“寻找客户——磋商谈判——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索赔纠纷”这一外贸业务工作流程为轴心,将“对进出口贸易合同条款的把握与运用——进出口贸易合同履行的操作流程与方法——进出口贸易履行过程中纠纷的防范和处理”三大相应知识与操作模块融会贯通,将全部教学内容化作一个连贯的、实际操作的业务训练,让学生领会外贸工作的实质。同时,课程内容还可按经济形势变化和企业实际需求及时进行调整与更新,例如在教学中增加商品知识、报检实务、跟单验货等内容,满足岗位要求。
2.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内容中所占百分比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内容中所占百分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如实践知识、实践案例、实践操作等技能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职业素养。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直接面对实际案例或深入到社会中去的机会,学生可以检验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也认清自身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实践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例如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相关合作企业完整的外贸经济业务,全面涵盖从交易磋商到合同履行的流程,进行操作练习,完成流程就完成了教学。同时,对合同报价、计算运输保险费用、核算盈亏等较为复杂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实践也可以是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完成,例如直接到企业的外贸员岗位上进行实习操作,积累工作经验,增加社会阅历。
3以行动导向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相互沟通、团队合作素质。“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教学采用以行动导向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法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预定的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货款结算”这一环节教学时,可引入“填写汇票”这一项目,学生以出票人身份填制汇票,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逐步认识汇票的定义、内容、种类和使用方式,发挥中职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的长处。案例教学法是指以精选的真实、典型事件为基础,撰写能够体现课程内容的案例用于教学,以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辨别、分析、解决的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例如在进行“争议与索赔”这一环节教学时,引入合作企业真实发生过的贸易争端案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发思考如何事前预防争端出现,遇到争端又该如何尽量避免损失地进行处理,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总结案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为就业后的工作积累经验。进出口贸易活动需要生产厂商、进出口贸易商、银行、质检、运输、海关、保险、外汇管理局多方参与,相互合作。因此,由学生扮演相关角色进行模拟实务操作的角色扮演法可以让学生体会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协作,站在各自角度对贸易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作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体会进出口贸易实务的运作过程。情境模拟法则通过创设仿真情境,让学生分组成立模拟公司,模拟进出口业务流程进行运作,并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从寻找客户、商谈、到签约及履行一系列模拟实战,然后与教师共同评议、归纳和总结,最终消化所学知识。
4创立实训教学环境
4.1完善先进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的实训基地必须能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经贸政策、产品、市场供求、企业真实业务项目等相关信息,安装外贸仿真软件,同时按企业真实的部门与工作岗位设置机位,实现企业仿真环境。多媒体辅助手段提供丰富影像资料,让教学生动、形象、直观,也便于学生自学。外贸软件让学生分别承担外贸业务流程中的不同角色,将企业业务作为学生实训内容,结合目前电子商务兴起的潮流,让学生在电脑上处理商务信息,缮制外贸单证,进行电子通关结算,完成仿真业务,提升了对国际贸易业务的理解。
4.2建设稳定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在于是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贸易操作环境,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工作现场就是教学课堂,通过现场实操,完成教学。例如在学习商品知识时,通过到企业现场观测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检验过程;在学习运输时,到物流仓库、集装箱堆场监运;在学习货运与保险时,则亲理相应单证资料……学生在实训中亲身体会真实、直接、生动的外贸岗位技能训练,而不是仅仅是验证与观摩,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5以职业考核为标准的教学评价
学习的评价只有参照职业考核为标准,才能检测学生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的有效性,与时俱进。在过程性评价上,要评价学生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还要评价学生的成长性、分工任务完成情况、在团队中作用的发挥、沟通及协作能力、自主学习情况等,同时按外贸企业规章对学生仪容着装与考勤等进行相应考核。在结果性评价上,则减少传统书面考试比重,加大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比如在考试中要求学生完成合同条款拟定、信用证审核等工作项目,也可在外贸仿真软件环境下操作完成合同履行的程序,来检测学生掌握相应外贸技能的水准。
6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一方面,企业接受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顶岗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历,让教师既掌握来自外贸行业的第一手资料,用于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同时也在外贸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吸纳企业优秀行业精英兼任专业教师,不断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的渗透。校企在合作中增进了解与友谊,促进双方共同成长,推进校企深入融合。
参考文献
[1]邓智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篇3
一、中国对外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的对外贸易存在着非市场化的问题
1.国内企业要出口产品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
虽然我国对传统的贸易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如赋予若干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权,但是,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仅仅只是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包括少数科研机构),而且其进出口自营权仍然受到很久的约束,经营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拥有进出口自营权的生产企业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经营进出口业务。此外,虽然我国也允许私营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但进入门槛很高,数量极其有限。总之,我国的外贸经营权仍然是由国家控制的,(注:政府对外贸经营权的管制实际上是一种非关税壁垒。)只有少数生产企业有权可以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大多数企业并不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这些没有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要出口产品,就只能通过国有外贸公司。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没有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来说,它们并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而同国际市场之间实际上仍然存在着“隔层”。(注: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曾提出了“工贸结合”的改革思路,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有外贸公司和国有生产企业都没有独立的财产,因此,我国外贸公司同生产企业之间的“工贸结合”大多是在政府的策划下采取行政合并的方法进行的,而不是通过产权交易组合而成的,这不但起不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反而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及协调成本过高,形成边际成本高于平均成本的“规模不经济”局面。总之,我国生产企业同国际市场之间的“隔层”问题并没有真正彻底地解决。)
由于外贸经营权由政府行政审批,哪些生产企业能进入国际市场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场竞争和筛选、淘汰机制的情况下,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并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这样就必然会造成对外贸易的低效率。同时,由于国内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此,国内许多生产企业就不可能完全自由灵活地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及时生产出完全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我国的出口,这就人为地压抑了我国的出口供给弹性。
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的私营企业(注:“私营企业”是我国的一种特殊提法,事实上,企业只存在因其所承担的财产责任或民事责任的不同(既有限责任或无限责任)而出现企业组织形态不同的问题,而不存在因所有者身份不同而导致企业性质不同的问题。)在没有得到政府的批准下并不能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此,这就不利于使我国持续涌现出更多的完全自负盈亏,因而真正具有内在动力和压力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出口的市场主体,从而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人均出口额的不断增长。(注:目前中国虽然跻身于世界第七大贸易实体,但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则显得人均贸易额或出口额并不高,如人口只有五千多万的英国和法国1999年却分别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第四和第五位。)可见,对私营企业的出口限制实际上是对中国出口扩张能力的人为限制。
此外,虽然我国的外贸公司在政府的保护下垄断了我国的进出口,但我国的国有外贸公司却因规模小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且,由于这些国有外贸企业并不承担经营亏损的最终财产责任,因此,各国有外贸企业为了扩大出口,而往往不负责任地对内抬价收购、对外低价竞销。国有外贸企业相互之间这种没有内在约束的无序竞争,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乱、而且增加了我国的出口换汇成本,降低了我国的贸易利得(Gains)。
2.我国在进口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政府管制,进口的市场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虽然我国自1992年以来不断降低关税,但我国降低关税的政策意图实际上是侧重在缓解我国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同时扩大资本品或技术设备的进口(中国进口中的80%以上是资本品),以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率,而并不是着眼于通过实现进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而且,虽然我国不断削减非关税壁垒,但实际上我国对一些已经取消配额、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商品仍然存在着不同名目的数量限制,一些需要进口品的投资项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项批准或政府部门的政策性指导。同时,中国在进口的程序上也存在着一些事实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个政府部门的盖章认可,进口手续过于繁琐等)。此外,在政府对进口进行严格管制的同时,我国对许多产品(如原油、成品油、农产品等)的进口仍实行国家垄断,这种进口垄断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关税壁垒。
我国对进口进行管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某些行业或企业(特别是保护了国有企业),但却因减弱了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同时使国内企业得不到低成本的生产投入品,从而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
(二)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缺乏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
按照新贸易理论中的基本观点,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是为了通过进入国际市场,以扩大产品的市场销售,使企业能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降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产品的价格,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但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实现规模经济,许多企业完全只是为了出口而出口,为了创汇而出口,而并不一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或创造利润而出口。由于我国企业(包括外贸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因此,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普遍较高,生产率普遍较低,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换汇成本也就自然很高。
(三)我国的出口结构仍存在着技术档次及附加价值低的问题
中国出口竞争力强的工业产品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及日用消费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产品的产品链条短,附加价值低。目前,中国出口量最大的10类产品中有9类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如鞋、玩具和运动用品,以及布料和服装等)。
目前,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虽快,但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而且我国机电产品一般档次较低,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不高,缺乏有后劲的支柱产品,支柱产业的出口能力尚未形成规模。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已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很小,只有15%(世界十大出口国平均为40%左右),且多数还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此外,中国的服务贸易(包括银行、保险、电信、法律、会计、资讯行业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十分薄弱,出口创汇能力不强。
还必须指出的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加工贸易中,只要加工产品本身是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那么,反映在统计中就是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实际上国内大量加工过程比较短暂,附加价值并不高。可见,建立在加工贸易基础上的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还不能说明我国的出口结构已真正实现了高级化。
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产权问题
根据产权经济学的观点,市场交易的实质是产权的交易。如果将这一观点引进到国际贸易理论之中,则我们就可得出这样一个新理论观点:国际贸易的实质实际上是产权在国际间的交易。既然如此,本文就从产权这个角度来剖析中国的对外贸易问题,以便进行理论上的创新,并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提供正确的发展思路。
(一)中国贸易非市场化的根源是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
既然国际贸易的实质实际上是产权在国际间的交易,因此,国际贸易市场化或自由化的实质则是产权在国际间的自由交易。这意味着,一国要真正实现对外贸易的自由化,最根本的是本国的微观经济主体不但完全有权在国内外独立地获得或拥有财产,而且还能在国内外自由地进行产权交易。可见,贸易自由化的制度前提是财产权分散化的产权制度。
而我国目前的产权制度特征是:(1)绝大多数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及企业家才能等)的产权仍然掌握在国家手中,且国家的财产权利是凌驾在其他一切财产权利之上的特殊的财产权利。(2)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外贸公司)没有独立的财产(即对企业的净资产没有所有权)。(3)私营企业的财产权没有真正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护。
在传统的产权制度中,由于国家(事实上是政府)仍然掌握着大部分生产要素的产权,且国家的财产权利是凌驾于其他一切财产权利之上的特殊的财产权利,因此,政府就自然仍是最主要的经济决策者或经济活动组织者,在这种情况下,进出口经营权也就自然控制在政府手中,这意味着,在传统的产权制度中,微观经济主体是很难自由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
事实上,在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外贸公司)没有独立的财产,因而无法真正独立地承担经营亏损(包括进出口亏损)财产责任的情况下,也不能让国有企业掌握完全的进出口自营权。因为,如果让这些不承担进出口亏损责任,因而没有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的企业都可以完全自由地从事对外贸易,则有可能导致不计成本的对外恶性竞争现象,从而既会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秩序的混乱,同时又会大大降低我国的贸易利得。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也不得不对外贸经营权实行审批制。
此外,由于在传统的产权制度中,私营企业的财产权没有真正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护,因此,自由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就很难被视为是私营企业的一项天赋权利或自然权利。私营企业要获得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权利,就只能由政府批准赋予。
(二)传统的产权制度人为地限制了我国企业规模的扩张
在传统的产权制度中,由于国家为保护自己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及控制权,并不鼓励其他财产所有者对国有企业投资入股,而且,由于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和职工对企业净财产并没有所有权,因此,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和职工也没有内在的动力不断扩充企业的净资产,这就导致国有企业缺乏内在的规模扩张机制。同时,由于国有企业并不是拥有独立财产的产权主体或市场主体,国有企业对其所占用的财产并不享有所有权,因此,国有企业之间不可能进行真正的会发生所有权转移(所有权永远掌握在国家手中)的兼并或收购活动,这又使得我国的国有企业缺乏外在的规模扩张机制。此外,由于私营企业的财产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护,因此,私营业主对其财产所有权的长期归属也缺乏信心,这样,我国的私营业主也没有内在的动力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等等。总之,由于我国的企业缺乏内在和外在的规模扩张机制,因此,这就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缺乏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
(三)中国出口品技术档次低下的根源是制度的限制
由于在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中,国有企业之间不可能有真正激烈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且国有企业因没有独立的财产而不可能真正承担经营风险或亏损的财产责任,同时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及职工对采用先进技术所形成的企业财产并不拥有所有权,技术并不能通过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变成有回报的投资(杨小凯,1998),因此导致国有企业既没有外在的压力,同时又没有内在的动力和压力不断地开发和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这一切都从根本上决定了国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动力及压力,从而自然会导致我国出口品的技术档次低下。
(四)在本国企业竞争力低下的情况下,政府也难以完全实现进口的自由化。
由于传统的产权制度导致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产品生产成本过高且质量较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现进口贸易的自由化,则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就有可能因无法同国外企业竞争而面临破产倒闭的命运。这样,政府就不得不对进口实行事实上的管制政策,以保护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可见,中国对进口进行管制的实质是为了保护国内的国有企业,保护传统的产权制度。
总之,以上分析充分证明:阻碍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及真正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根本原因是传统产权制度的限制。
三、产权改革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为真正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自由化并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贸易强国,我们应进行实现财产权分散化的制度改革,从而使我国的微观经济主体都成为真正拥有独立财产的所有者或产权主体,并规定各所有者的财产权利一律平等。
进行这种实现财产权分散化,并规定各所有者财产权利一律平等的制度改革,将会自然创造出众多真正拥有完全财产权利(包括自由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和对外投资活动的财产权利)及经济决策权的市场主体或企业,(注: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企业组织形式将不再按所有者身份或性质的不同而划分为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而只按所有者对企业经管所承担的财产责任的不同而划分为独资,合伙企业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且所有的企业都将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竞争。在这个基础上,就不会再存在什么“私营企业”的特殊问题。)这样,我国的所有企业都完全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自己所认为的合适方式自由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自由投资。(注:这意味着,我国的企业是否应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投资、贸易、金融为一身的综合商社或大型企业集团应完全由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状况由自己决定,政府不应人为地代替市场主体设计企业发展模式。)同时,由于产权改革将创造所有市场主体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制度环境,因此,以保护人们的财产权不受侵犯为基本职责的政府未经法律授权就不能对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随意进行人为的干预,否则就是侵犯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这意味着,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政府将不能再运用行政权力直接组织或垄断经济活动(包括进出口贸易活动)。可见,进行财产权分散化的产权改革将会自然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化或自由化,并实现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一体化经营(即国内企业可以同时自由地从事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实现对外贸易的自由化,使我国的所有企业都可以自由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这就意味着将自动撤除国内生产企业同国际市场之间的“隔层”,从而使我国的所有企业都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以便灵敏地根据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及时生产出完全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而且,由于我国的所有企业都是完全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我国的企业既必须完全独立地承担出口亏损的财产责任,同时又可以完全独立地获得出口盈利所带来的好处,显然,这种完全自负盈亏的企业将真正具有内在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在生产及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力求做出最佳的生产经营或进出口决策,以便根据国内外市场状况和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口机会成本最低的产品,而进口机会成本最高的产品,即为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而出口,为利用别国的比较优势而进口,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而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的企业会真正具有内在的动力和压力完全根据国内外价格体系的差异以及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不断地比较产品的生产成本及国际市场上的消费者愿意支付或能够支付的价格,并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尽力以最低的机会成本生产国际市场最需要,因而价格及质量最高的产品,从而使我国的产品真正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可见,产权改革基础上的贸易自由化,不但不会出现能在国际市场上盈利的产品难以出口,而不盈利或亏损的产品又大量出口,以及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企业相互之间因进行没有成本约束的无序竞争,导致出口秩序混乱和出口换汇成本不断上升等“一放就乱”的现象,反而会通过市场的筛选、竞争及淘汰机制最终使得只有那些真正最有效率,成本最低,产品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大量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而那些低效率的,产品根本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就自然被市场所淘汰,这样就能根本消除出口秩序混乱和出口换汇成本不断上升等“一放就乱”的现象,从而大大地提高我国的出口创汇能力及对外贸易的效率。而且,由于产权改革将不断创造出更多的完全在自负盈亏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出口的高效率的企业,因此,这就能极大地推动我国人均出口额的不断增长。
同时,在合理的产权制度中,由于企业成立的首要前提是拥有独立的财产,因此,这就将从根本上奠定企业规模扩张的市场机制。而且,由于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财产拥有真正的永久性所有权,因此,企业的所有者及经理人员也会有真正的内在动力和压力为获得更多的所有者权益而不断扩充企业的净资产,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及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这就自然形成企业规模的内在扩张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企业对其净资产享有所有权,因此,企业之间就真正发生为争夺所有权而进行的市场兼并或收购活动,从而真正形成企业规模的外在扩张机制。可见,产权改革将真正有利于使规模经济成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市场动力。
此外,由于产权改革将使我国的所有企业必须真正由自己承担亏损的财产责任,这样,我国的所有企业就会有真正的内在压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以避免亏损。另一方面,由于产权改革将创造出众多相互公平竞争的企业,这样,我国的企业就自然有外在的市场压力通过不断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以通过降低产品的价格来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且,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人们对开发技术所形成的财产拥有所有权,这样,人们也会有真正的内在动力为积累财富而不断地开发和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在这个基础上,我国的技术就自然会不断进步,这样,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就自然会不断增长,从而将根本改变我国出口品的技术档次较低的问题。
篇4
收稿日期:2015-04-1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测度与提升研究”(12YJA790122)
作者简介:唐铁球(1971-),男,湖南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E-mail:tqtang196@sina。com
(嘉兴学院商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摘要:本文突破现有研究多是从产业或产品层面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传统思路,采用兼顾出口与进口的净贸易指数,比较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在价值链中不同生产环节的竞争力。结果显示,传统的出口总量统计法高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存在出口与实际竞争力相背离的“统计假象”。在价值链环节,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零部件等高端环节存在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生产环节; 净贸易指数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003-06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日益深化,国际生产和贸易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因嵌入全球价值链而获得了快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高技术制成品出口量快速增长,至2009年,生产规模和出口总额均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相关研究发现,由于传统贸易统计法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等方面只侧重于出口,并且主要是基于产业或产品层面,未深入到产品生产环节内部,导致制造业出口与实际国际分工地位相背离的“统计假象”,掩盖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主要承担劳动密集型生产等低端环节的事实。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真实竞争力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准确判段,对于合理确定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制定正确的赶超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某个国家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出口贸易数据统计法。如胡昭玲和宋佳通过分析产品出口价格变化来研究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邱斌等通过出口复杂度指数的变化来研究中国2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二是垂直专业化法。如Hummels等首次提出并采用垂直专业化法计算了10个OECD国家和4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刘志彪和吴福象以及黄先海和韦畅也测度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三是附加值贸易法。如Koopman等基于国家间投入产出表,构建了核算全球价值链中各国附加值贸易水平的相互依赖程度。
上述研究结果大都上还是停留在对产业或产品层面的分析,尚未深入细致地探讨中国制造业在各个价值链环节上的国际竞争力。21世纪以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量快速增长,2007年国际市场份额就已跃居全球第一。但中国实际上承担的主要是这些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因此,基于出口总量和产品层面的传统贸易竞争力计算将会高估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分工地位。
本文遵循Amighini的做法,采用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这一新型国际分工形式,兼顾进口和出口两方面的净贸易指数(NET)计算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主要环节上的竞争力,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给予更为深入细致的准确评价。
二、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衡量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常用指标,无论是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优势变差指数,还是出口价格指数和出口复杂度指数均只侧重于出口方面。但Amighini指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这一新型国际分工形式下,产品出口与进口之间的相互依赖度大为提升,如中国“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因此,仅仅考虑出口而忽视进口可能会导致对产品或产业的贸易竞争力与分工地位产生误导性的评判。兼顾进口和出口两方面的NET比贸易竞争指数、比较优势指数和出口优势变差等指标更能客观地反映各个国家或地区真实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分工地位。因此,本文遵循Amighini的做法,采用NET作为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评价指标,据此分析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在细分行业与细分生产阶段两个层面的国际竞争力。
其中,X和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i和j分别代表贸易品和国家。NET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 值越小,表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弱。NET值为1时,说明产品全部用于出口,国际竞争力最强;NET值为-1时,说明该国产品全部依靠进口,国际竞争力最弱。
OECD按照R&D 强度(R&D在产值或增加值中的占比),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 3 版,将22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归类为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四个技术层级。本文制造业也按此标准分类,为得到22个细分行业总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及其在初级产品、半成品、零部件、最终消费品和最终资本品等生产环节上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本文将UN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按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第3版)统计的中国3位数商品进出口贸易数据,整理为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 3 版的相关行业,然后再按照OECD产业技术层次的划分方法将各行业整理为低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四个层次。并借鉴 Lemoine 和 Kesenci的方法,利用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分别与ISIC第3版和联合国广义经济类别分类BEC的对照表,重新整理得到中国制造业在在初级产品、中间品(半成品和零部件)和最终产品(资本品和消费品)等不同生产阶段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据此计算制造业细分行业在产品生产主要环节上的 NET数据。进出口的美元值均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中的年均汇率,调整为相应年份的人民币值。
三、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现状与国际分工地位
(一)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贸易现状与国际分工地位
1.细分行业的进出口贸易构成及 NET值
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贸易构成发生变化。2013年,出口排名前三位的是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以及中高技术制造业中的机电产品(电气机械和设备制造业,其他机械设备制造业)。这三个行业的出口量在制造业总出口量的占比分别为13.68%、13.33%和19.54%,而且这三个行业也是出口占比提高幅度最大的部门,与2000年相比分别上升了8.94、6.43和10.75个百分点。而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家俱制品及其他中低技术制造业是出口占比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其中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造业降幅高达11. 51个百分点,由2000年的29.71%下降到2013年的18.20%,出口占比此消彼长的变化表明,中国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对制造业结构所做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初步的成效。
制造业细分行业进口贸易构成的变化。如表1所示, 2013年,进口排名前三位的制造业分别是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机电产品,其进口在制造业总进口中占比分别为7.90%、 24.89%和10.72%。与2000 年相比,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进口占比分别上升3.97和12.74个百分点,而机电产品制造业的占比却降低了6.53个百分点。进口占比的上述变化表明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扩张是建立在进口快速增长的基础之上,具有较高的进口依赖度。除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外,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以及钟表,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航空航天器等高技术制造业也是进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由于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生产能力欠缺,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所需的中间品投入,尤其是关键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而作为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机电产品,其出口大幅提升的同时进口明显下降,表明中国为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重点扶持了电气机械和设备等机电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使得该产业根植于本土的自主生产能力逐渐得到培育和提升。
制造业细分行业的NET值变化如表1所示,2013年,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及钟表,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的NET值在2013年分别为-0.22、-0.30,与200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0.26、0.02.这反映出这些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由于较高的进口依存度和较弱的产业自生能力使其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难以提升。而中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其他机械设备,电气机械和设备,低技术制造业中的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的NET值在2013年分别为0.26、0.32、0.72,与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0.81、0.32、0.36.这说明,中国的机电产品制造业,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造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且优势还在进一步强化。
2.技术大类行业层面
各技术大类行业出口和进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如表1所示, 2013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出口在制造业总出口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9.83%、11.32%和29.50%,呈现出分布相对均衡的特征。而与其他技术大类行业相比,高技术制造业与中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口占制造业总进口的比重相对较高,分别为42.35%和32.35%。以上技术大类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构成,表明在全球价值链上,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具有比较劣势,但较以前已大为扭转。而在低技术制造业中,比较优势较明显,中高技术与中低技术制造业也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从表1中还可以发现中国的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正逐渐优化升级。出口方面,与2000年相比,2013年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在制造业总出口中的占比分别上升了15.50和12.28个百分点,而低技术制造业则大幅下降了29.00个百分点,出口占比的变化反映了出口工业制成品中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进口方面,与2000年相比,2013年高技术制造业进口占比提高了21.51个百分点。而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进口比重则分别降低了4.71、0.43和15.50个百分点。上述进口占比此消彼长的变化反映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中等技术和低技术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根植于本土的自主生产能力,但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口依赖度还在不断加深。
各技术大类行业NET值发生变化。2013年,中国的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 NET值分别比2000年上升0.34、0.10和0.11 。其中,中高技术制造业的NET值升幅最大,先前的比较劣势已有所扭转,并呈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反映出中国制造业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逐渐积累技术与资本,已使其竞争优势向中高技术制造业延伸。而高技术制造业的 NET值却较2000年只提高了0.02.这一计算结果可能是由于NET值本身的构造特征造成的。在21世纪初期,由于中国的国民知识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所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融入程度不高,进出口贸易额都较小,从而得到的NET值会高估当时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而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推动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程度不断加深,进出口贸易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且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进口的增长速度,由此带来NET值变化不明显。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也将会如同机电制造业一样经历一个先弱后强的发展过程,通过把进口的高端零部件内化为本土知识和技术存量等方式,逐步形成并提升根植于本国产业的自生发展能力,使得高技术制造业的进口依赖度逐渐下降,进而将使其NET值经历先降低后提高的转变历程。
(二)制造业细分生产环节的贸易现状与国际分工地位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的背景下,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被拆解到世界各地开展。因此,要更加准确地评判一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尚需进一步考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不同生产阶段的NET值,以更为客观地反映其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上的国际分工地位。
1.细分行业的NET值
如表2所示,2013年,在各个生产环节中,最终消费品环节的NET均值最高,达到0.84,表明该环节的比较优势是最强的。这一生产环节的NET值,除汽车、挂车及半挂车,化学制品业,制药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是小于0外,其余行业均大于0,特别是木材及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等制造业的NET值接近1,表现出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最终资本品环节的NET均值居第二位,达到0.58,比较优势仅次于最终消费品环节。这一生产环节的NET值在各行业间分布差异较大,家俱制品及其他制造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金属制品业,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等制造业的 NET值都大于 0.6,电气机械和设备制造业的NET值只达到0.27,航空航天器制造,其他机械设备,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以及钟表等制造业的NET值都小于零,这反映出这些行业需要从国外进口较多的资本品,呈现出较高的外部依赖度。
与最终产品生产环节相比,零部件生产环节的NET均值只有-0.11,比较劣势非常明显。在该生产环节,除了家俱制品及其他、橡胶和塑料制品、会计和计算机设备等制造业呈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外,其他多数行业则表现出一定的比较劣势,对进口零部件有较高的依赖度,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以及钟表的NET值分别只有-0.34和-0.37,说明这些行业在生产中使用了较多的进口中间产品。
2.技术大类行业的NET值
如表2所示,2013年,在最终消费品生产环节,中国的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NET值分别达到0.56、0.73、0.77和0.87.这表明,在最终消费品生产环节中,各技术大类制造业都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其中又以低技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最为显著。在最终资本品生产环节,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和中低技术制造业的NET值分别是0.49、0.19、0.88和0.91 ,仍然具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在零部件生产环节,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NET值分别达到-0.09、-0.25、-0.01和0.07,均缺乏竞争优势,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和中高技术制造业的比较劣势较为明显。上述分析表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中国低技术制造业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在中高技术和高技术制造业中,由于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薄弱,中国更多地专注于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部分资本密集型生产阶段,进而只能处于这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低端位置。以高技术行业中的计算机为例,近几年来,在制造业总出口中计算机出口比重虽然在逐年上升,但中国主要是进行整机组装和生产低技术的键盘等配件,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关键零部件均从国外进口,如从美国进口其生产的中央处理器,从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进口其生产的硬盘,从韩国和日本进口其生产的内存设备。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经过21世纪以来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快速扩张,进出口贸易大幅增加,产业层次和出口结构明显提升。然而,目前中国的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以及钟表,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航空航天器等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还比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依然集中于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等低技术制造业。进一步考察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各个生产阶段的国际地位,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在高端的零部件生产环节具有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一定的比较劣势,而只有在低端的最终资本品与消费品的组装环节上呈现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这种比较优势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和贸易中获利微薄,无法在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等环节上投入更多的资本,从而也进一步制约了中国制造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表面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如近些年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额持续位列全球首位,然而关键零部件与核心技术依然被发达国家跨国企业所掌控,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更多地是承担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任务。而只有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以及附加值较高的关键零部件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具备竞争实力,才是一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真正决定力量。因此,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实质性提升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制造业“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模式带来的表面庞大的贸易规模掩盖了真实的弱国际竞争力。尽管短期内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还会继续维持,但这种由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将这种静态比较优势转变为由以知识、创新和品牌等决定的新型比较优势,从而使中国制造业不再受限于资源禀赋,而能够攀升到全球价值链上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国际地位的新环节。
顺应国际市场对出口商品需求的变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一方面,加强高新技术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与产业的嫁接改造,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复杂度,加快要素密集性产业转化,推进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突破低端锁定。另一方面,要大力开拓新的产业和市场领域,着力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出口竞争优势。
加快形成国内高度专业化的合作配套分工体系,提高国内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渐降低对进口关键零部件的依赖度。通过培育中国自己的大型跨国零售商来打造全球贸易与营销网络,以逐步摆脱对发达国家跨国零售集团的依赖。
进一步加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和R&D投入,加快构建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支持的政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同时推动企业国际化步伐,通过建立国际研发战略联盟、开展技术学习型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科技研发资源的整合,不断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加快自主品牌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努力打造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积极并购海外品牌知名度较高的渠道商,与外资企业合作进行国际市场的开拓,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Amighini,A。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the ICT Industry[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5, 2(2):203-219.
[2]Koopman, R。, Powers, W。, Wang, Z。,Wei,S。T。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National Bureau of Elnomic Research No。16426, 2010.
[3]Koopman,R。, Wang, Z。, Wei,S。J。Estimating Domestic Content in Exports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2012,99(1):178-189.
[4]胡昭玲,宋佳。基于出口价格的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3):80-92.
[5]刘志彪,吴福象。 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 2006,(7):15-22.
篇5
关键词:贸易;通货膨胀;影响
一、通货膨胀定义及识别
1、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但大体可分为"物价派"和"货币派"。"物价派"学者如保罗・萨谬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人的观点是,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后果,从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普遍的上升来定义通货膨胀。而以货币主义领军人物弗里德曼(MJ 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派"则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出发,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源于货币数量的发行超过社会产出的增长率,也就是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的货币需求量。但是"货币派"的定义有一定缺陷,如无法解释众多发展中国家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难以科学地测定货币需求量等问题。因此,西方经济学文献中,"物价派"的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使用的较为普遍。
综合起来看,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货币价格持续下降或货币不断贬值的过程。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通货膨胀定义中的"价格总水平"是包括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而非个别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第二,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过程,而不是短暂性、偶然性地上升。第三,由于政府管制的存在会使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表现得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对公开的价格总水平上升和变相的价格总水平上升进行区分。
2、通货膨胀的分类
根据新凯恩斯主义的通胀率理论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形式:需求拉动型通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整体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就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成本推动型通胀,是指在不存在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主要是指受国际市场供给数量和价格的变化,劳动生产率变化以及农业的丰欠而造成的"工资推动"或"利润推动"。固有型通胀,是指由合理预期所引起的,通常与物忧^资螺旋有关的。工人希望薪酬持续提高,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和价格,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固有型通胀反映的是已发生的事件,因而被称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
另外,通货膨胀还有输入型通货膨胀和北欧模型等形式。输入型通货膨胀。针对"输入型通胀"理论的研宄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Phillip Cagan (1980)认为"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一种"国外冲击因素,并且他不能被国内的货币约束及时控制住"。Michael R-Darby (1981)将输入型通货膨胀定义为"这种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趋势是由超过供给的有效需求的异常流入,或不断增加的进口成本引起的"。其本质就是反映国际因素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核心内容是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机制和效应。由于输入型通胀是开放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一般来说,经济开放程度越大,其发生的概率也就越高。北欧模型。瑞典学派的北欧模型是非货币主义关于通货膨胀国际传递分析的最为完善的理论模型,又称"经济放型小国的通货膨胀模型"或"斯堪的纳维亚模型"。1970年由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OddAukrust)提出,分析对象是国际贸易中的小国,即对外经济依赖性强但无法影响世界市场价格的小型开放经济或海岛经济的通货膨胀问题。
3、通货膨胀的判断标准
人们通过编制各种物价指数来测度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程度,以判断是否发生通货膨胀,以及确定通货膨胀的高低程度。现在西方各国为了测度通货膨胀水平,而采用的物价指数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IPD)。我国较为常用的价格指数主要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价格指数。
根据国际惯例,当CPI大于3%的增幅时,认定为是温和的通货膨胀;而当CPI大于5%的增幅时,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当cm大于6%的增幅,就是恶性通货膨胀。西方主流观点认为通货膨胀率为0可能会伴随较高的失业率和较低的产出水平,因此一个可预期的缓慢上升的物价水平能够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也就是说温和的通胀对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有好处。而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学者,如陈彦斌(2008)提出,把4.5%作为我国的通货膨胀警戒线,因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因此不能用发达国家3%的通胀率标准定位为温和型通货膨胀。因为他们认为,在高经济增长率的条件下还把通胀警戒线定为3%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通货膨胀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产生
通货膨胀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超额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进出口贸易作为一种"货币和商品的国际运动"必然会作用于我国的货币和商品供求,进而影响其一般物价水平。众所周知,商品和货币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在步步升级的科技革命中逐渐向深、广两个方向发展。事实上,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生产的增长速度。90 年代前,世界生产每增长1% 所引起的国际贸易增长为113%,进入90 年代后所引起的贸易增长率上升到2%。至今,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并行发展,互相促进,共同成为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成为国际通货膨胀的主要媒介和枢纽。
进出口贸易得以影响通货的最深层的机理就在于各国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异。商品价值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即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进出口贸易中商品的价值以国际货币计量,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只有在生产该商品的整个国际社会劳动生产率发生重大变化时才有一定的跃迁。商品的国别价值则常直接以该国货币来表现和计量,具有不少的不稳定因素。那些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的装备水平、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水平都相当高,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发展使其劳动生产率几乎永远处于领先水平。
从社会总体来说,世界商品总供给不断扩大,货币总供给随着价值总量增加也不断增加,但这种增加量在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主要生产高科技垄断性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这就使其在总价值分配上处于绝对优势,使相当一部分增货币以高价商品出口的途径传递到我国;反之,我国多是些"量"的扩张,很少有"质"的飞跃,多为了国内资本积累超额发行货币,为"促进出口"使本币贬值,从而不仅没能改善其贸易条件,反而引入了通货膨胀。进出口贸易收支改变了外汇储备量,影响国内货币供给量,进而间接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正因如此,至今发达国家能在社会生产总值低速增长的情况下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而我国却在社会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都难以降低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进而出现经济增长率递减趋势与通货膨胀率递增趋势同时并存的局面。
三、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贸易差额导致的货币供给量变化
一国对外贸易的差额会影响本国的外汇储备量,使中央银行的货币资产结构发生变化,形成外汇占款;而外汇占款的增长或减少,会影响本国货币投放总量变化,进而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其传导机制是:进出口差额--外汇储备--外汇占款--货币供给量--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从国际收支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长期呈现出双顺差状态,2012年底,进出口差额为1831亿美元,同比减少了6.4%,近两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虽然有所收窄,但在2011年上半年仍实现了449.3亿美元的顺差。高额的贸易顺差直接导致了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增长势头,央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外汇储备余额截至6月末已飙升至3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30.3%。分析机构数据显示,这是外汇储备增幅自2008年10月以来33个月中首次超过30%。面对高额的外汇储备,国家必须在市场投放相应的人民币,高达3.2万亿的外汇储备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占款,随着外汇占款的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随之增加,引发物价上涨,给我国带来巨大的通胀压力。
2、进口贸易与劳动生产率传递的路径
中国开放的过程其实体现在出口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商品上,而进口的通常是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工业生产必需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外溢效应带来的技术改善,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价格优势为最大竞争力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中国进口的商品或者服务价格相对更高于国内价格。所以,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时,导致国内进口这些基础产品的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生产产品价格上涨。在关税水平一定的时,不存在关税水平减低对进口价格的抵消效应,所以进口额的增加将对国内通货膨胀造成正向的影响。
对外开放带来了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而隐含在进口商品中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也能较好地被国内同行业通过"干中学"的模仿而吸收,进而被推广,这样通过进口能较好地影响和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生产的单位成本,从而也有利于抑制价格的上涨。与此同时,由于前期国内劳动力市场处于过剩状态(主要是非熟练劳动力),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在产业升级中政府也采取了培训、教育非熟练劳动力的措施,这样不至于因为对外开放而导致某些类型的劳动力效率不能提升而影响国内物价水平,但是由于没有对服务贸易进行分析,所以服务贸易带来的影响通货膨胀可能为正。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通货膨胀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3、加工贸易方式
贸易方式多样化是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也是发达国家凭借其现代科技占领国际贸易优势的一种手段。但是,我国的国际贸易方式比较单一和落后,这就使其对外贸易的活动领域、规模以及竞争能力都相当有限,外贸的经营管理水平又差,特别是非价格竞争能力低,因而多依赖价格竞争方式:抬价进口,压价出口。目前,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高达97%(各占一半左右),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就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7%(其中出口比重为 28%)。加工贸易表面看起来不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其实,除外商提供主要原材料和零配件外,我方投入了大量劳动力、水电、厂房、设备及部分辅助材料,这必然通过"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影响国内的工资、水电费及相关设施物料的价格。租赁、互购及补偿贸易在购进机器设备和技术时常高估价格,若引进的技术设备能充分发挥作用,就不会出现多大问题,否则,从多方面减少国内商品供给,同时增加货币需求。在易货贸易中也因贸易地位的悬殊而产生种种不等价交换现象。由于科技落后、信息不灵、市场不完善、国际信誉不高,使其在包销、、寄售、拍卖及招标投标交易活动中常处于不利地位,更不敢接近商品期货市场,从而处处为通货膨胀敞开着大门。
四、防范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的对策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将导致前述的两国贸易模型更加符合现实,总供给总需求的相互影响将继续深化,并且根据国际经验,中国的重工业发展还有15年左右,而中国对国际资源的依赖也至少不会少于10年,所以在国际资源的价格将继续攀升的情况下,防范供需对通胀的影响和成本对通胀的输入显得尤为迫切:
1、加快对外贸易结构调整
加快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尽快完善出口措施。要调整出口补贴的方向,将出口补贴的重点转向产品价值链的研发环节,调整现行的科研和技改政策,推进国内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促使我国产业获得动态的比较优势;要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整顿出口秩序,加快建立市场经济的价格运行机制,尽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价格体系,加强对出口企业的协调管理,避免因出口企业低价竞销而引发贸易摩擦,导致出口市场和效益的流失;要强化中介组织的功能,为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应提高现有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涉外的律师、会计、审计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外经贸管理部门及海关、外汇、保险、银行、商检等机构的网络化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率、规范化的服务。
2、参与进口定价权
争取进口商品定价权和进口市场多元化。虽然中国是许多大宗商品的原料主消费国,但当前中国参与国际市场商品定价权的能力有限,所以中国应该利用自身在国际市场的地位逐步寻求国际市场价格定价机制的话语权,并能通过建立相应的联合市场和大宗商品的期货市场等,寻求自身进口价格的合理性,政府和商会、协会等应积极努力开拓低成本国家的进口市场,实现贸易地理方向上的进口市场多元化。
3、加强国内价格监测预警
加强国际国内价格监测预警,完善关键物资储备体系。中国的价格监测主要着重于国内市场,而更多地忽视了对国际市场关键产品价格的监测和预警。在没有实力决定国际价格的情况下,利用对国际商品价格的正确判断来引导进出口策略和国内相关物资的生产储备是一个很有效的抵制通胀输入的措施。价格的上升并非在一夜之间,有其发展的阶段过程,但是一旦发生,调节手段传导到商品价格会有或多或少的时滞。以目前持续上涨的农产品为例,中国的农产品价格预警体系缺位,而农副产品具有先天的生产周期,所以在反通胀中便处于了不利位置。同时,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对于石油、粮食等重要物资必须进行国家战略储备,从而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时控制国内物价,减轻国际通胀的冲击。
4、建立商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
价格调节基金是政府为了应付某些商品突发性的市场价格波动,专门筹集建立的用于调控生活必需品等重要商品价格的专项基金,它是供需决定价格下的有效补充。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比如美国的价格支持补贴制度和日本的价格平准基金制度。在应付国际通胀传导方面,完善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家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并未能有效完善和全面启动,所以价格管理部门应当在借鉴已实行此制度的地方政府的经验教训,尽早在基金的征收、入库、使用、监管四个方面进行规范,从而使它在抑制通胀输入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5、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国际现象,在世界经济联动效应下,仅凭一国国内的调控无法完全有效地实现经济平稳的目的,所以国际上的协同合作是极其关键的。对于中国来说,人民币升值是一个良方,虽然它也会有相应的副作用,比如抑制了出口,但是如果政府能有效地降低储蓄率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这将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既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又改善了经济结构,用名副其实的三驾马车均衡地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余珊萍.论开放经济下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J].东南大学学报,2002,(3).
[2]黄宪慧,韩海波.中国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基于因果关系的检验[J].经济理论研究,2006,(1).
[3]游德升.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7,(6).
[4]刘华,卢孔标.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金融与经济,2007,(10).
[5]温浩,朱建勋.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3).
[6]田文.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胀的影响路径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8).
篇6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
3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
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篇7
(一)对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分析
1.2005年7月21日~12月31日汇改半年对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自2005年7月21日起实施,截至2005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为8.070 2,升值2.56%。上海进出口贸易统计:2005年出口90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亿美元;进口956.2亿美元,同比增长100.2亿美元,贸易逆差由2004年的130亿美元缩减到49.02亿美元。其中,2005年下半年出口480亿美元,较上半年出口427亿美元,增加53亿美元;下半年进口511亿美元,较上半年进口445亿美元,增加66亿美元。2005年出口增速23.42%,较2004年的出口增速51.70%下降了28.28%。
2.2006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汇改对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2007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为7.304 6,期间累计升值13.30%。上海进出口贸易统计:2007年出口1 439亿美元,同比增长303亿美元;进口1 390亿美元,同比增长251亿美元。贸易顺差48.43亿美元。出口较上年增速1.5%,进口较上年增速2.87%,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人民币升值导致上海企业的汇兑损失达1 022亿元。
2007年出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增长1.98%,高新产品增长0%,纺织产品下降1.71%;进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下降0.36%,高新产品增长2.81%,纺织产品下降0.63%。
3.2008年7月21日汇改3周年对上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2008年7月21日汇改3周年,人民币汇率为6.827 1,累计升值21.23%。上海进出口贸易统计:2008年上半年出口805亿美元,进口771亿美元,较汇改前2005年上半年同期相比,出口下降了1.33%,进口增长14.58%,贸易顺差33.70亿美元。
2008年上半年出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增长4.87%,高新产品增长4.07%,纺织产品下降5.08%;进口产品结构中,机电产品下降1.99%,高新产品下降3.38%,纺织产品增长1.73%。汇改对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有略微的影响。
(二)汇改对调研样本企业进出口的影响及分析
课题组对纺织服装、高新技术、钢铁、其他等4大行业的13家进出口企业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1.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13家进出口企业中:国有企业8家、外商独资企业3家、股份制企业1家、民营企业1家,分别占61.54%、23.08%、7.69%与7.69%;
从企业类型分:贸易企业10家,生产企业3家,分别占76.92%与23.08%;
以出口产品分:纺织服装行业4家,高新技术行业4家,钢铁行业2家,其他行业3家。分别占调研企业总数30.77%、30.77%、15.38%和23.08%;
在调研企业中,进出口规模1亿美元以内3家,1~4亿美元8家、4亿美元以上2家。其中:出口占50%以上的11家,进口占50%以上的2家;
这些企业中员工人数200人以下的6家,200~1 000人的4家,1 000人以上的3家;
从出口市场看,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与欧盟(占出口额44%以上)的企业8家;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与港台(占出口额87%)的企业1家;东南亚1家,占出口额75%;东盟与非洲1家,各占出口额50%;非洲1家,占出口额60%。本次被调研的行业,13家进出口企业比较具有代表性。
2.人民币升值(2005~2008年)对企业整体及主要产品的影响
(1)根据调查问卷提供的信息显示
①纺织服装类企业出口额下降8.49%,年换汇成本下降16.58%,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6.85%,利润总额增长15.18%。汇改3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减少333 888万元。
②高新技术类企业出口额增长201.76%,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102.35%,利润总额增长347.21%。汇改3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减少30 100万元。
③钢铁类企业出口额增长38.41%,换汇成本下降21.53%,经营现金净流量下降491.63%,利润总额下降7.71%。汇改3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减少5 792万元。
④其他行业类企业出口额下降64%,换汇成本下降19.03%,利润总额下降0.13%。汇改3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减少40 139万元。
(2)调查分析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各企业的影响因各企业进出口比率、企业业务性质、风险转嫁能力以及金融避险准备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在人民币作为记账币种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净进口企业,而不利于净出口企业;自营进出口业务中,汇率带来的风险主要由企业自行承担,而业务中的汇率风险则可以通过谈判与供货方和购货方协商由3方共同承担;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技术专有程度越高,则企业转嫁风险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3.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不同行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呈现分化态势
(1)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行业负面影响较大,企业承受能力弱。纺织服装行业是一种附加值较低的行业,劳动密度高,产能较大,结构雷同,市场重叠,议价能力差,加上国内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人民币快速升值后,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受到内外两头挤压,价格优势逐步减弱。一些企业为不放弃国际市场,考虑用其他业务弥补主营出口业务的亏损。
(2)钢铁行业受汇率的影响目前不十分明显,钢铁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对人民币升值有较强的承受力。今年上半年钢铁产品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卖方的议价能力较强,其出口产品有提价的空间。另外,钢铁原材料进口比重大,人民币升值节约了大量的进口成本,汇兑收益大于出口汇兑损失。
(3)高新技术类企业短期内对汇率影响能承受。高新技术类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附加值高,利润较厚。产品通过升级换代,可以逐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二、外贸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
(一)根据调查问卷信息显示
1.汇率调整方式选择:13家进出口企业中选择“缓慢渐进,小步慢步升值”方式的12家,占92.31%;选择“一次性调整,相对稳定”方式的1家,占7.69%。
2. 人民币兑美元继续升值的态度选择:选择“不放弃外贸业务,考虑用其他业务弥补外贸业务的亏损” 的12家,占92.31%;选择“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到6,本企业考虑放弃外贸业务”的1家,占7.69%。
3.在课题调研过程中,我们上门走访了一些企业,听取了企业老总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意见。他们认为:进出口企业代表的不仅仅是我国成千上万家进出口企业本身,而是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水龙头”。这个“水龙头”开关后面关系着成千上万家外贸生产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关系着几亿农民工兄弟的劳动就业问题。而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最大的区别、特色与优势就是13亿人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就是以出口为导向、廉价劳动力为支撑、引进外资的发展中大国的经济格局,现在想剧变为以内需为导向、品牌技术为支撑、对外投资的发达大国的经济格局,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今年以来,上海地区经济发展从前几年的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演变为高增长、高通胀、低就业的不利趋势。企业及员工收入略有增长,但由于受通胀影响,人民币表面升值、实际对内对外都贬值,这样的宏观调控没有得到良好的实效。
(二)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和措施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外贸企业对人民币兑美元继续升值是有预计的,并可以承受人民币升值缓慢渐进,即小步慢步升值。大部分企业对人民币快速升值有一定的准备,除尽早结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影响外,还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各种措施。
1.一般企业采取的措施
(1)调整企业经营。一是更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二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价格,提高自身议价能力;三是调整贸易发展方式;四是培育自主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2)增加贸易融资和结算币种的选择。通过银行提供的进出口押汇、福费廷以及保理等结算融资方式提前收汇;有不少企业在出口收汇方式中,以预收货款的方式来降低汇率波动的风险;部分企业增加了非美元结算币种。
(3)利用金融避险工具,减少汇兑损失,控制汇率风险。汇改后,境内外人民币远期价格的差距逐步缩小,企业进行远期结售汇交易的积极性增强。远期结售汇交易是当前企业运用的最为直接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之一。
2.大型企业采取的措施
(1)加快贸易结构调整、自主品牌建设、“走出去”三大战略的实施步伐,不断提升贸易发展的质量。
(2)加快打造设计打样研发、生产供应销售网络、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大平台的产业链,不断提升贸易发展的能级。
(3)加快改革改制、搞活体制机制、领军人物建设三大抓手的运作,不断提升贸易发展的活力。
此外,还有不少企业为不放弃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造成的亏损,“痛并忍受着”,采取多方措施:对外与外商客户在签订进出口买卖合同时争取到“汇率保值条款”,明确汇率变动时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对内与加工工厂在签订进出口加工合同时也要争取明确“汇率保值条款”,内外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的链条。有进出口企业反映:2008年各项成本上涨约30%~35%,而企业自行消化约5%~10%、外商提价约3%~5%、工厂压价约3%~5%。企业承受已到极限。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部分中小企业对汇率调整预期不足,签订合同时对汇率风险有所忽视。目前虽想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弥补利润损失,但由于企业产品议价能力较低,如出口企业的产品处于买方市场,又缺乏竞争力的,贸易磋商的难度较大,造成客户流失,企业被迫关闭或转行。
三、调研对策建议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上门走访、座谈讨论、咨询专家、收集资料等多种方式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人民币升值及其外汇风险防范工作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首先,在要素上涉及战略战术思想的运筹帷幄;其次,在空间上涉及政府相关部门、银行、企业等相关组织;另外,在时间上涉及到交易风险、换算风险与经营风险等,这就需要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以企业为主体、银企合作、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等齐抓共管,始终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三大总体战略指导原则,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市场沉浮、以稳代升的三大战术对策措施,并建立能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反馈的人民币升值及其外汇风险防范体系。主要对策建议如下:
(一)要素方面
1.战略战术――人民币升值及外汇风险防范工作是一项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总体战略及其国际贸易分工发展紧密相关的战略性、长期性、重要性工作。只是目前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的深化才体现得尤为突出,表面上看起来是一项阶段性工作,实质上是一项事关我国经济安全、社会就业、涉外企业的转型与发展等热点话题并带有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大事,这项工作归根结底取决于我国在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实力与作为。有实力才有话语权,因而应对人民币升值,我国一定要确立“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战略战术思想,始终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总体指导原则。正因为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经济发展必然的、长期的趋势,为此,外汇风险防范工作也是一项必然的、长期的工作。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要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及改革进程、涉外企业的承受程度及转型速度相匹配,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及时间的回转消化余地。
2.理念意识――根据当代最新管理理论,任何一个国家或一家涉外企业(包括外贸企业),其理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显而易见一个国家或一家涉外企业的战略战术思想的正确与否决定其行动与结果的成败。目前,我国涉外企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客观环境,面对人民币升值及外汇风险防范,外贸企业首先应该从观念上给予重视,可以通过增加未来预期现金流、降低汇率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通过风险管理稳定企业的经营收入或支出,确保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借鉴和引进国外和成熟市场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经验,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加强风险培训,掌握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来化解汇率变化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冲击。
3.人才培养――做好外汇风险防范工作,政府及涉外企业要培养熟悉国际金融游戏规则、外汇管理和外贸经营的专业人才。从国际经验来看,衍生产品市场的高速发展需要大批从事相关设计、估值、交易、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目前,中国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还非常匮乏。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开设了诸如金融工程、世界金融、金融风险管理等专业。但国内在这个领域内的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与国外金融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加强本土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国内企业,特别是金融服务单位和外贸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的要求,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引进和储备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
(二)空间方面
1.政府部门――齐抓共管
人民币升值及外汇风险防范工作不仅仅是涉外企业一家需要转变经营发展方式,而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管理,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经济发展转型的难度这个实际出发,结合国际贸易发展形势,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并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及其外汇风险防范工作,制定可行政策。在坚持自主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总体指导原则下,各部门齐抓共管,以确保我国经济安全与外向型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2.银行金融――开拓创新
加快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完善一年期以上避险产品。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金融衍生产品不多,企业对这些产品的应用则更少。仅有的远期结售汇业务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银行要结合国际贸易发展及我国外汇管理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发更多更好的防范外汇风险的金融新品种;开发涉外中小企业融资品种,并提供融资便利。
另外,涉外企业要主动与银行开展长期的、双赢的银企合作。有一定进出口规模的外贸企业,都可以与银行就结汇汇率(争取高于买入价)、开证通知费及其他手续费等进行优惠政策谈判。一年创收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以上,效益十分可观,也有利于银行业务的稳定与集中。保险企业也可以结合外汇风险及进出口业务风险等新形势,不断开发新的保险品种。
建议结合国务院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真正实行人民币汇率从1996年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真正实行从过分依赖虚拟的美元及债券到依赖自已现实的有实物平价购买力的人民币及一揽子货币的转变。考虑采取“以稳代升”的战略转变,强调宏观调控与市场运行的有机结合。
由于我国广泛采用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贸易结算制度。汇改3年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导致企业汇兑损失严重,仅2006、2007年两年人民币升值导致上海企业的汇兑损失就达1 022亿元。我们的银行、金融机构及管理部门是否可以研究“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问题”,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认为,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步骤,也是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在开放的情况下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当然,研究这一问题涉及面很广,结算流程再造,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套政策的支持。但是,我们认为这是一条必然发展之路。
3.中介机构――服务贸易
各类咨询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要抓住机会,主动为涉外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会计和评估等配套服务工作;各涉外企业协会、会计学会等组织可开展有关人民币汇率改革及防范外汇风险方面的知识性讲座,做好行业政策协调与防范外汇风险的教育、培训、宣传及经验交流工作;帮助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以适合企业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标准为基础,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制定一套可操作的方法,作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系统执行工作的依据;其次,成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明确其任务,并在执行安全管理工作方面赋予相应权利,以保证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系统真正发挥其价值;最后,借助必须的工作流程系统,监督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工作的状态、过程和最终结果,以体现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存在的价值。通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从各部门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估,测定企业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把监控和测评的结果反馈给企业的决策层以及相关部门,防范企业风险。
4.外贸企业――强化管理
强化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1)改变经营运作和结算方式。在人民币汇率处于单边上扬趋势下,企业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增加内销比重是规避汇率风险最直接的办法。对于进出口频繁的外贸企业来说,可以通过配比(Matching)的方式来实现货币风险管理。配比,即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保持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币种、金额和收付时间上完全相同,从而抵消汇率变动影响。在结算币种的计价选择方面,原则上使用“收硬付软”,即在出口贸易中力争硬货币计价结算,在进口贸易中力争软货币计价结算。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和货币结构防范汇率风险。当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预期时,出口商应尽量多使用即期信用证、跟单托收结算,少使用赊销结算,争取尽早收汇;进口商应尽量多使用远期信用证或延期付款信用证、D/A跟单托收、赊购结算,争取推迟付汇。
(2)灵活运用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对冲风险和套期保值,有利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利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当前,我国比较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有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交易等等。在我国,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是除贸易融资之外,企业使用最多的汇率避险方式。但我们也应看到,金融衍生产品作为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也是把“双刃剑”,其本身固有的风险性和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的复杂性似乎有些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应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行为,以既定的制度和应急措施来防范意外冲击,从而有效地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风险。
(三)时间方面
对于外汇风险可根据经济活动中的时间不同、阶段不同,采用多种方式防范。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Exchange Rate Risk),是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运行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外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外汇风险可分为交易风险(Transaction Risk)、会计风险又称换算风险(AccountingRisk)、经营风险(Operating Risk)3种。
1.防范交易风险
(1)远期外汇买卖(包括择期外汇交易)。外汇买卖双方据外汇买卖合同约定的日期、汇率进行交割,以固定的进出口成本来避免外汇风险。
(2)掉期外汇买卖(包括货币、利率掉期)。外汇买卖双方对货币、利率进行短期与远期的掉期防范汇率风险。
(3)外汇期权交易(包括买入、卖出期权)。在金融市场上以相对固定的代价获得在一定期限内以约定汇率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额的某种外汇的权利。
(4)调整流动资金余额法。可通过减少流动资金余额中的软货币比例,提高硬货币比例来防范汇率风险。
(5)调整信用期限法。出口时若计价货币看涨,则应延长支付信用期;进口时则相反。
(6)选择合适货币法。出口货物时用硬货币收汇,进口货物时用软货币付汇结算。
(7)再开票中心法。国际化或集团型企业条件下,可建立再开票中心,既可以抵销部分交易风险,又可节约固定费用,并争取汇率优惠。
(8)货币互换法。进出口货物时使用可能带来利益的货币替换可能带来损失的货币。
(9)汇率保险法。西方发达国家均有此种保险做法,现在我国外贸企业集团中的海外企业可参考该种做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相信不久的将来国内也有此种保险做法。
(10)易货贸易法。当人民币汇率升值时,可采取易货贸易、引进设备及原料等方法,减少结汇风险。
2.防范换算风险
(1)外币资产净暴露法。当所在国货币升值时,应增加该种货币资产、减少该种货币负债;贬值时则相反。
(2)配对管理法。这是一种使外币流入与流出在币种、数额、时间上相互平衡的方法,包括同一种货币的资产与负债、收汇与结汇的自然配对及不同货币的正相关配对。
(3)净额结算法。当人民币汇率升值时,用进口付汇轧抵出口结汇,减少出口结汇的净额,减少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的损失。
3.防范经营风险
(1)多元化战略(包括经营多元化、资金多元化)。经营多元化包括产销地点、贸易伙伴、产品品种、产品结构等多元化,资金多元化是资金的筹集与运用的多渠道、多去向、多区域等,以减少汇率变动的风险。
(2)营销管理战略。国际化或集团型企业条件下,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贬值时,母公司指令其扩大销售额或提高产品定价来增加销售收入,部分抵消母公司现金流入减少的损失;升值时则相反。
(3)生产管理战略。国际化或集团型企业条件下,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贬值时,母公司指令其扩大生产替代成本上涨的进口投入品,减少成本、提高利润收入,避免汇率变动风险;升值时则相反。
课题组组长: 王晓华 上海市外经贸会计学会
课题组成员: 陈小五 上海市金融学会
瞿志明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郑步芬 上海市对外经贸委员会
徐志龙 上海世博(集团)会展管理部
钟哲天 上海外经(集团)有限公司
戴继雄 上海兰生(集团)有限公司
戎 蓉 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陈金姝 上海汉森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孙国民 上海浦东进出口有限公司
篇8
参考文献
[1]林娟娟,王勋铭.甘肃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消费导刊.2007年08期
[2]张庆君.辽宁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吴锦峰.基于FTD的湖北GDP增长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3期
[4]戴德锋.甘肃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陈淑芸,尉浩,马江波,王青志.天津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2007年02期
[6]张冰,金戈.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7]王正儒.宁夏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8]张洪峰.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咨询.2006年05期
[9]张玉明,聂艳华.对外贸易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牵动作用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杨海水,赵大平,范方志.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6年12期
参考文献
[1]唐海燕.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作用机制与风险度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周帅,于淼,杨宜勇.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价.2008年09期
[3]沈学桢,黄帅.美国经济下行变动对我国港口(对美)净出口的影响[J].港口科技.2008年07期
[4]陈丹丹,任保平.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当代财经.2008年06期
[5]林剑平.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启示——基于货币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双向视角[J].世界经济情况.2008年06期
[6]温浩.论贸易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05期
[7]周望军,葛建营,王小宁,侯守礼.价格传导问题综述及量化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薛迎春.中国货币市场失衡与国际储备波动联系——基于1994年~2004年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10期
[9]程国平,方苏立.关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探讨[J].商业时代.2007年26期
[10]魏杰.探求流动性过剩的化解之道[J].中国金融.2007年17期
[11]熊仁宇.成本推动型通胀考验央行调控智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013)
参考文献
[1]唐海燕著.中国对外贸易创新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吴莹等著.中国进出口贸易预测与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5
[3](美)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D.Sachs),(美)费利普·拉雷恩(FarrainB.Larrain)著,费方域等译.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
[4]范从来等著.通货紧缩国际传导机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3
[5]李杰等编著.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6]程祖伟,韩玉军编著.国际贸易结算与信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唐海燕编著.国际贸易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8]李晓西著.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乐平.2008年中国汇率大观[J].中国自行车.2008年04期
[2]党明灿.人民币币值高估或低估的标准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3]叶莉,郭继鸣.利率平价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宋磊.浅析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素[J].硅谷.2008年16期
[5]周义,李梦玄.我国汇市和股市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9年01期
[6]任兆璋,宁忠忠.人民币汇率预期的ARCH效应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期
[7]王颖.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焦桂梅.通货膨胀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J].硅谷.2009年08期
篇9
关键词:进出口业务 会计核算 核算特点与难点
在我国一家药品企业,自从2004年创建以来,到目前为止一直在进出口会计核算业务上有着不断的摸索和进步。由于药品行业本身的严格性和关键性,必须严守有关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按照进出口条例和规定进行。面对这样需要严格规范的进出口要求,此企业在自身的管理上进行了大力的改革。于2008年开始引入网络管理模式,聘请了专业的会计师进行所有数据和销售状况以及过程的统计,在公司上上下下进行了严格的相关进出口程序的培训。在2009年的时候,公司的网络以及各项数据核算程序已经大体上健全,进入了进一步提高效率的阶段。在业务人员以及会计人员进行工作的同时,会有专门的负责人进行进出口事宜的跟踪处理以及跟踪检查,对全程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监控,保证进出口流程的安全规范。
在突破了开始一系列的技术难关以及人员管理难题之后,此药品企业在2011年的时候被国家评为了示范药品企业,并取得了业绩上的大幅度增长。
对于其他进出口企业来说,也同样具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普遍特点,那么,就大多数企业而言,我们来了解一下进出口业务会计核算的难点以及应对的方式方法。
一、对于不同的币种和各类数据记录记录方式要制定专门的管理账户以及记录界面
进出口企业的成本核算,收入和支出,利润和费用等内容在计算起来的时候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币种要具有自己专门的记录和整理方式,在计算自身企业的成本以及各项利润等内容的时候要同时计算并整理出人民币以及外币的数据账目,从多个渠道进行正确的汇总和整理,取得准确的数据结论。
当然,由于币种的不同,同样必不可少的就是明确各国与我国币种的汇率。在绝大多数的进出口业务当中,一般都是用不同国家的外币进行账款的流通和交易,为了更加规范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在进出口企业的会计核算内容当中,必须要明确各项汇率浮动情况,做出精确的记录,将企业中各项收入和支出做出专门的账目,以明确企业的财务实际状况。
这样一来,在做到充分考虑人民币以及外币的不同价值和不同汇率的前提下,会计核算所要负责的便是在精确计算出收支情况以及商品流通各个环节的费用的基础上,进行多币种的考核和结算,从多个方面来考核本企业的经营盈亏状况,为领导者制定今后的营销策略做出可靠的依据。
二、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以及各国的法律法规
对于进出口会计核算来说,其另外一项关键职责是要保障企业的核算制度在遵守我国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要兼顾到各国的经济法规,在商品流通和经济业务进行的过程当中,避免由于违反规章制度而引发的后果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对于会计核算部门来说,要考虑的因素还包括了社会经济政策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向。由于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我国各个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在进出口业务当中,各种行业带来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无论进出口企业从事着的是哪一项进出口业务,都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对于某些进出口业务来说,我国有着鼓励政策,而还有一些进出口业务,我国是具有限制性的。这些都会受到当代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我国的发展实情的影响。
三、商品流通以及交易规则有众多不同
进出口业务会计部门在进行数据整理和交易记录的时候都会发现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进行成本录入,销售汇总以及各方面的账款整理的时候,会与别的国家有着方式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一般会体现在,账款和交易款项的具体时间点上或者是各国对于商品流通的不同政策规划上。这样一来,无疑带给进出口业务会计核算在内容上的差异和繁复。
四、针对进出口业务会计核算中的难点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分类分层次进行账目记录
很多从事进出口事业的企业,自身有同时从事着本国的商品流通事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会计核算的时候分列出多个并行的账目,将内外贸业务分别核算。要将国内的销售和成本记录数据和进出口业务方面的数据进行明确的划分和不同方式的处理,以适应税务,海关及外汇管理等部门的监管需求和出口退税的处理。
(二)核算方式要由专业的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并互相之间进行监督和协助
在进出口业务所需的复式账户当中,有关各项业务的核算原则和汇总方式有有着非常强的专业指向性,不但要有专业的计算方式,还要充分的考虑到国际上的汇率以及经济原则等问题,在进行记录和汇总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将不同时期的不同汇率差异考虑在内,使得记录在案的数据具有实效性。
(三)协调好与进出口业务相关的各项业务
对于我国来说,进出口业务是国家经济管理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和稳定,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进出口业务的外汇业务和商品流通过程进行管理和规范,其基本的内容包含了对于外汇收支和去向的管理,由于我国的外汇管理针对资本项目和一般项目的管制级别不同,应当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将进出口业务当中的各项外汇进行妥善处理。
在此项管理原则当中,主要内容包含了:进出口企业首先要在所属地区和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在进行各项进出口业务之前首先要遵循经济管理方针领取外汇业务的审核手续,在进行商品进出口流通的时候,要配合海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查和监管,不得违反各个环节的审核管理原则;在具备了进出口业务的合法手续和资格之后,要将必要的业务销售凭据和进出口有关的各项审查手续报给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记录在册。
(四)会计核算账目当中各个款项的管理和结算要准确无误
在进出口业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当中,外汇结算有电汇(TT),信用证,托收等几种方式,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又拥有了网上转账,网上汇款等便捷的方式,对于进出口业务的会计核算部门来说,不妨根据各自企业的不同情况以及交流业务过程的具体要求和形成来进行账目款项的管理,选取最为快捷且方面核实和记录的方式来进行款项的结算和付清。在多种结算方式当中,为了安全可靠,可以尽量选择电汇(TT)或信用证等有第三方银行进行担保和监督的付款方式,不但可以增强交易双方的可信度,还可以确保账款和交易过程的安全清晰。
综上所述,进出口业务有着其特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国家对进出口业务管理的部门和法规较多,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针对进出口贸易的政策变化也较快,近2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人民币跨境结算试行办法》等重要的法规。会计核算部门应当针对新的形势制定不同的账务处理方式,在遵循国家经济政策和各国国际管理的前提下,运用现有的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有效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篇10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答案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的性质表述正确的是:―。
A、进出口货物的监督管理机关
B、国家的进出国境的监督管理机关
C、国家的进出关境的监督机关
D、国家的进出关境的监督管理机关
2、下列对我国现行的缉私体制表述正确的是 :―。
A、海关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全国打私工作
B、联合缉私、统一处理、综合治理
C、各执法部门独立缉私
D、地方公安机关负责缉私
3、下列对海关侦查走私犯罪公安机构履行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职责时,应当依照的规定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
4、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查获的走私案件,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应 ―依法处理。
A、自行 B、移送检察院
C、移送海关D、移送海关缉私局
5、下列对海关审查确定进出口货物完税价格的基础价格表述正确的是: ―。
A、正常成交价格 B、正常到岸价格
C、正常申报价格 D、成交价格
6、下列对报关企业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办理报关手续时,应当对委托人所提供情况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表述正确的是 ―。
A、简单审查B、严格审查
C、进行调查D、合理审查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答案选项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1、下列对海关执法依据表述正确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
2、下列对海关监管对象表述正确的是:―。
A、进出境货物
B、进出境的各国货币
C、利用管道输送出口的天然气
D、各国驻华使领馆用品
3、下列对海关侦查走私犯罪公安机构的主要职责表述正确的是:―。
A、对海关监管区的治安保卫工作
B、对海关调查部门查获移交的走私犯罪案件和走私犯罪嫌疑人依法进行侦查、拘留、执行逮捕和预审工作
C、对地方公安机关移交的非走私犯罪案件的调查、处理
D、负责对全国涉税走私犯罪案件的统计、综合分析。
4、下列对海关根据有关规定,复制与进出境货物有关的单证表述正确的是:―。
A、原产地证明
B、收发货人自有仓库管理单据
C、企业会计账册
D、电子数据资料
5、下列对必须依法经直属海关关长或者其授权的隶属海关关长批准,方可实施的权力表述正确的是:―。
A、查阅进出境人员的证件
B、在海关监管区和海关附近沿海沿边规定地区,拘留走私犯罪嫌疑人
C、在海关监管区和海关附近沿海沿边规定地区以外,调查走私案件时检查有走私嫌疑的运输工具
D、在调查走私案件时,查询案件嫌疑人员在金融机构的存款、汇款
6、下列对自营进出口企业进口货物,可以为其报关的报关员表述正确的是:―。
A、本企业报关员
B、国际货运公司报关员
C、其他进出口公司报关员
D、专业报关行报关员
7、下列对属于抗拒海关监管行为表述正确的是:― 。
A、进出境运输工具违抗海关命令逃逸的
B、因关税缴纳与海关发生争议的
C、殴打、侮辱海关执法人员的
D、以武装掩护走私的
三、判断题(对下列各题正确与否进行判断,认为正确答“对”,认为错误答“错”)
1、对进口货物,海关将按照接受申报的日期统计。
2、申请人可以就同一项海关事务同时向两个直属海关提出行政裁定。
3、海关在查验进出境货物、物品时,损坏被查验进出境货物、物品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纳税人认为海关征税有错误或者法律适用不当时,可以向海关申请复议,但同时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按海关核定的税额缴纳关税。
5、个人进出境物品超出自用合理数量的,不列入海关统计。
6、海关发现进出口货物有侵犯备案知识产权嫌疑的,应当立即书面通知知识产权权利人。知识产权权利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向海关提出申请或者未提供担保的,海关不得扣留货物。
习题答案及浅析(三十五)
26、 【答案】 B、50000000公斤
【浅析】 《规范》规定:“净重” 是指货物的毛重减去外包装材料后的重量,即商品本身的实际重量。填报进出口货物实际净重,计量单位为公斤。该题所及货物为5万吨散装小麦。因此,净重应填报为:50000000公斤。
27、 【答案】 B、 0
【浅析】 《规范》规定:“集装箱号”是在每一个集装箱箱体两侧标示的全球唯一的编号。集装箱数量四舍五入填报整数,非集装箱货物填报为“0”。 该题所及货物是非集装箱运输方式入境的设备。因此,集装箱号应填报为:0。
注意,非集装箱货物本栏目不得为空。
28、 【答案】 A、免填
【浅析】 《规范》规定:“批准文号”用于填报出口报关单的《出口收汇核销单》编号。该题所及货物为海运进口设备。因此,批准文号免予填报。
29、 【答案】 B、0000200601429
【浅析】 《规范》规定:应申领进出口许可证的货物,必须填报商务部及其授权发证机关签发的进出口许可证的编号。该题所及货物为国家限制出口的高纯度钙。因此,许可证号应填报为:0000200601429(《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许可证 》编号)。
30、 【答案】 B、技术改造(403)
【浅析】 《规范》规定:“征免性质”是指海关对进出口货物实施征、减、免管理的性质类别。应按照海关核发的《征免税证明》中批注的征免性质填报,或根据实际情况按海关规定的《征免性质代码表》选择填报相应的征免性质简称或代码。该题所及货物为技术改造设备,《征免税证明》中批注为:“折半征税”。 因此,征免性质应填报为:技术改造或403。
31、 【答案】 B、免填
【浅析】 《规范》规定:“征税比例”仅用于“非对口合同进料加工”(代码715)贸易方式下进口料件的进口报关单,填报海关规定的实际应征税比率(例如5%填报“5”)。 该题所及货物为“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的面料,因此,征税比例免予填报。
32、 【答案】 A、3(FOB)
【浅析】 《规范》规定:“成交方式”应根据实际成交价格条款按海关规定的《成交方式代码表》选择填报相应的成交方式代码。该题所及货物的实际成交价格条款为FOB。因此,成交方式应填报为:3(FOB)。
33、 【答案】 A、免填
【浅析】 《规范》规定:“运费”栏目对于成交价格中不包含运费的进口货物或成交价格中含有运费的出口货物,应填报该份报关单所含全部货物的国际运输费用。填报时可按运费单价、总价或运费率三种方式之一填报(“1”表示运费率、“2”表示运费单价、“3”表示运费总价),并且按海关规定的《货币代码表》选择填报相应的币种代码。该题所及进口货物的成交方式为CIF,因此,运费免予填报。
34、 【答案】 B、502/5000/3
【浅析】 《规范》规定:“保费” 栏目对于成交价格中不包含保费的进口货物或成交价格中含有保费的出口货物,应填报该份报关单所含全部货物的国际运输的保险费用。填报时可按保险费总价或保险费率两种方式之一填报(“1”表示保险费率、“3”表示保险费总价),并且按海关规定的《货币代码表》选择填报相应的币种代码。根据《2005年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的提示,保费应填报为:502/5000/3(保费标记“3”表示保费总价,“5000”表示保费总价额度,“502”表示保费币制)。
35、 【答案】 B、502/ - 10000/3
【浅析】 《规范》规定:“杂费”是指成交价格以外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相关规定应计入完税价格或应从完税价格中扣除的费用,填报时可按杂费总价或杂费率两种方式之一填报(“1”表示杂费率、“3”表示杂费总价),并且按海关规定的《货币代码表》选择填报相应的币种代码。应计入完税价格的杂费填报为正值或正率,应从完税价格中扣除的杂费填报为负值或负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的规定:由卖方承担的包装容器费,不应当计入完税价格。根据《2005年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的提示,杂费应填报为:502/ - 10000/3。
36、 【答案】
A、A:110400106001197
【浅析】 《规范》规定:“随附单据”是指随进出口报关单一并向海关递交的单证或文件。但是,其中的合同、发票、装箱单、进出口许可证等不在此列。采用H2000通关系统办理报关手续的,“随附单据”分为随附单据代码栏和随附单据编号栏两项填报。该题所及进口货物向海关提供的随附单据为《入境货物通关单》,随附单据应按代码及编号分别填报为:A:110400106001197。
37、 【答案】 A、03(其他内销)
【浅析】 《规范》规定:“用途”应根据进口货物的实际用途按海关规定的《用途代码表》选择填报相应的用途代码。该题所及进口货物为原来料加工贸易成品转内销。因此,用途应填报为:03(其他内销)。
38、 【答案】 B、北京精密轴承厂
【浅析】 《规范》规定:“生产厂家”是指出口货物的境内生产企业。此栏目供必要时手工填报。该题所及出口货物为已知北京精密轴承厂生产的航空轴承。因此,必要时“生产厂家”应手工填报为:北京精密轴承厂。
39、 【答案】 A、免填
【浅析】 《规范》规定:“标记唛码”栏目,无论采用H2000通关系统,还是采用H883通关系统办理报关手续,均填报除图形以外的货物标记唛码的文字、数字。
该题所及进口货物的海运提单上的“标记唛码”栏目显示为该批货物没有标记唛码。因此,标记唛码免予填报。
40、 【答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进出口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