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产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振兴规划;文化产业;前景
一、引言
2009年7月,继钢铁、汽车等十大产业规划之后,我国政府又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的出台具有划时代意义,意味着文化产业终于被提升到国家层面,作为一种产业受到政府的巨大重视,自此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使我国文化产业开始了一个新的征程,它将站在更高起点上,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以为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以生产和为社会提供精神财富为主旨而发展壮大的一门产业。文化创作狭义上包括电视剧创作、音乐创作、小品相声创作、舞蹈创作、电影创作、文学创作、机械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产业是在人们消费方式与手段大变革,国际分工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被喻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朝阳产业”。
(一)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虽然中国文化产业开始比较晚,但是由于我国政府比较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发展迅猛。2009年,我国政府制定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中强调:“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2012年,十报告指出,“着力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
这些政策的出台明显提升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的战略地位,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巨大的政策优惠,将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截止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机构有34万个,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逾500万。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为12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2012年,第一次突破4万亿元。
(二)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日本、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一段距离,如日本的GDP构成中,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到20%,美国的文化产业总产值约为GDP的22%,由此观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性明显,文化产业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快,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则发展较慢。根据统计,2012年我国中东部地区人均文化事业费为36元,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27元和25元,相差甚远。
另外,我国文化产业中在各行业发展情况也大不相同。电影行业发展最为迅猛,2012年我国电影产量共893部,居全球前三。2010年,我国出版传媒、音乐、广告、电影等行业的增长约为16%,增长情况相对温和。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文化产业的崛起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我国拥有5000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人文情怀,有非常的丰富文化资源可用于开发。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发文化产业。
(一)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带动国民消费经济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增加就业率和创业水平。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效益和作用不言而喻,由于市场空间广阔,可以拉动巨大的消费需求,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要发展一国文化产业,就必须深度挖掘该国文化产品的内涵,努力对其进行合理有效开发,不仅要对各种文化作品与服务进行市场细分,还要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场运营方式进行操作,努力营造文化气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
(三)弘扬中国文化
文化只有得到广泛传播,才能促进不同肤色、不同地区的人们广泛交流。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都有着不同的语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和文化差异,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增进相互了解,要实现这些,就必须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相关产品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该国人民,达到弘扬中国文化的目的。
四、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暴露出的问题日益明显,例如对文化产业投资过少、缺少影响力品牌、对外文化交流局限性大、文化输出缓慢等一系列问题。
(一)文化产业投资过少
2012年,全国在文化、娱乐、体育方面的投资达到2400亿元,同比增长60%,但其投资完成额仅占全国城镇投资完成总额的1.2%;2012年国家财政支出为113600亿元,用于公共文化建设仅为155亿元。
我国文化产业接受和利用外资水平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外商投资比例,2012年,外商投资额为1117亿美元,只有6亿美元投资在文化和娱乐业领域,仅占全部投资额的0.5%。2012年。与外商签订的直接投资合同中,文化体育娱乐业仅占全部总数的0.5%。我国文化产业在利用外资结构和方向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融资方面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处境不容乐观。
(二)缺少影响力品牌
如今,商品品牌成为全球经济瞩目的焦点,有影响力品牌意味着巨额、丰厚利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屹立而不倒,就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品牌作为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载体,成功打造文化品牌作为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不言而喻。
每年,全球65%的动画片和动漫产自日本,电子游戏业更是给日本带去巨额财富。2001年,日本文化产业仅次于制造业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总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美国文化娱乐业以年收入超过400亿美元的成绩早已成为仅次于工业的美国第二大支柱产业。据中国文化产业司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幅为1.5万亿元,仅占GDP比重的3%,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加速我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转变我国经济发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规划》的出台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但目前还只是一个口号,落实具体政策才是关键。
(三)文化输出速度缓慢
根据《中国文化文物交流年鉴》显示:从1985年到2012年,签订的文化协定从5项变为145项,从协定数量上可以看出,没有发生任何根本性变化。在这一段时期内,中国GDP总量却从9016亿元增长到519322亿元,增幅达5660%。由此观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机制、市场、平台尚不完备,文化交流信息不对称。虽然,我国有比较完善的房地产、人才、农贸、证券交易、黄金期货等市场,唯一缺少的是文化交流市场,缺少全民交流就是失去了文化产业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必然会阻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
五、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资前景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国各级政府部门意见高度统一。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接近14000亿元,约占GDP的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4年的1.94%增加至2011年的2.85%,年平均增长23.35%。2011年,我国新闻出版业收入为14569亿元,电子、图书出版物发行量居世界前列。2012年,中国的文化产业产值超过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总额和比重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2012年,国产故事片上映893部,电影的票房收入达到171亿元,比2011年增加30个百分点。
(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投资最佳选择
根据调查,一国人均GDP大于1000美元时,居民在文化领域的消费就会快速扩张;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就会呈快速上升势头;超过5000美元时,就会发生井喷现象。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6100美元,步入文化产业消费增长的快车道,是进入文化产业的最佳时机。
(二)文化产业投资空间广阔,回报链条延伸长
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包括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文化产业的内容价值可以重复使用、多次消费,产品形式丰富,如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电影、音乐、电视剧、画册等,之后可以把这些产品制作成CD或纪念品,延伸产业链条。
(三)文化产业是国家战略发展要求
我国正在执行“拉内需、扩消费”的政策来应对当前的经济困境,扩大文化产业消费是拉动我国内需,拉大居民消费的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手段。尽管我国从2003年才开始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但政府部门很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十二五规划”专门强调要施行一系列举措,不断继承、创新我国传统文化,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2009年,我国政府《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和具体措施。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确定了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地位,这些政策的出台都说明了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六、启示
中国拥有世界大最庞大的消费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资源并不等同于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如市场主体竞争力有待提高,文化产品缺乏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亟待完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我国要实现文化产业繁荣的远大目标,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还需要社会、企业和政府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从而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改革来破除原有体制机制的诟病,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解放市场文化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人才价值,共迎文化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2]张晓明,胡慧林.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曹晶.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2(01).
篇2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产业规划; 国家审计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向来重视文化事业,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对文化产业重视不够。2000年我国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标志着对文化产业地位的认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应的对文化产品需求快速增长,文化产业地位日益提高,“十五”规划将文化产业列入国家发展战略。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目前几乎所有省份都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是2009年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随后,我国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迅速壮大,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
总体来说,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动力,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虽然不少传统产业增速放缓,但文化产业却加速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蔡武(2010)指出,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大、整体水平不高;文化产业集中度较低,缺乏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文化产业贸易逆差仍然较大,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具体部署了各项任务。党的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我国文化产业规划已经就绪,为确保上述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今后主要任务就是针对目前制约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完善相关政策,以促进文化产业规划落实。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制度视角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存在密切联系。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总体规模小、缺乏自主品牌、公有制文化企业活力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存在密切关系,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调节型和以韩日为代表的政策引导型,而是类似于以英、法等国为代表的投入文化资源和财政资源为着力点的投入引导型。但是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其他模式的优势,不仅要合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而且更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功能,以文化的产业化规律来经营文化产业,以市场化运作来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最终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体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措施存在以下问题:
(一)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力度不足且相互不配套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性支持体系比较薄弱,宏观管理措施有效性差;其次,部分地区从文化产业规划开始就存在问题,荆林波、李蕊(2011)指出,我国目前大部分文化产业规划存在现状调查和分析不充分,对本地区文化产业资源、优劣势等背景认识肤浅;在具体内容方面,基本原则等论述性内容较多,对文化产业的结构、布局等决定可行性内容比较少;最后,目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应制度不配套;岳彬、廉武辉(2012)指出,我国文化产业的部分制度,例如文化行业的准入制度、文化产业相关的财政金融税收制度都存在一定缺陷且相互不配套。
(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规范
目前全国各地都热衷于开发各种级别的文化产业园区、主题公园、动漫基地等,显示出了较强的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已经出现盲目发展、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文化产业结构呈现同构化趋势,并且普遍存在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由于受传统体制束缚比较严重,我国文化企业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市场开拓意识不强,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即使是优质产品也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以动漫产业为例,作为国家高度重视、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类型,其上下游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经营模式,不能有效配合,我国目前批准设立的动漫基地中只有一家是完整运作,其他动漫基地有的做房地产,或者成为其他类型的产业园,即使仍有少数动漫企业,也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三)文化产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处理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是一个新的课题。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产业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但是在开放过程中必须注意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防止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文化产业进行渗透,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我国部分民族地区出现的不稳定现象与境外势力利用文化的“幌子”的渗透存在着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我国有关部门创新管理手段,在开放中提高文化产业的安全性。
(四)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我国文化产业在政策制定机制和执行机制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突破。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滞后,公益性与经营性界定不清,对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的体制改革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虽然国家多次部署文化体制改革,但是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缺乏动力,改革推进速度慢,导致民营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文化经济的平稳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落差。以融资问题为例,相关扶持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中小文化企业仍然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筹资渠道单一,同时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投资主体单一,这些都限制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三、国家审计的应对之策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是制度因素造成的;分析后不难发现,大多数问题与国家治理机制还不完善存在密切关系。因此要加速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实现文化产业制度变革,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例如文化、财税等部门统筹合作,发挥合力。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重要的监督控制系统,国家审计具有综合性、独立性的特点,应该积极发挥作用,以保障文化产业规划的有效落实。我国国家审计对文化产业非常重视,但目前主要关注国有文化资产保全问题,对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制约因素关注不够。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国家审计应该在以下方面关注文化产业发展。
(一)加强对政策配套环境的调研,为完善政策配套环境提供依据
张毅(2011)指出,美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经验包括:良好的竞争性市场环境、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对产业链各环节的大力扶持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经验对于我国也具有借鉴意义。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审计应该调研文化产业的政策配套环境,例如对文化产业科研和研发的支持、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政策环境,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相互衔接,从而为决策部门完善文化产业制度环境提供借鉴。当然在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文化产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动力来自广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创造性,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尽量少干涉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具体经营事宜。
(二)开展对文化产业园区的专项审计调查
由于国家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等,但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文化产业优惠政策或资金扶持政策等,一方面套取资金,另一方面打政策的球,实际是搞房地产,存在虚假建设的问题,发展文化产业是假,“圈地、圈钱、圈市场”才是其真正目的,这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趋向,大批仓促上马的文化产业园区项目缺乏明确的产业规划,以拼地、拼资源为发展方向。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审计应该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发挥专项审计调查针对性强、涉及范围广、时效性强的优势,及时发现当前的主要问题和趋势,深入分析上述问题后面的体制机制因素,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政策建议。
(三)关注我国文化产业的安全问题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充分,在文化产业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部分行业外来文化产品占据压倒性优势,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国家审计应该通过专项审计调查等方式收集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为相关决策提供服务。
(四)开展对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的绩效审计
我国已出台众多文化产业政策措施,实施之后的效果是决策部门迫切需要的信息,国家审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政策执行效果的审计。陈尘肇(2011)提出,应通过政策执行情况审计,推动外部体制制度的完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有较多政策审计实践。因此国家审计应该借鉴有关经验,开展对文化产业政策落实效果的审计,找准监督的着力点、构建国家审计信息平台、进行多维的数据分析并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及时地审计公告等形式加强审计成果的应用,从而促进相关文化产业建设政策的落实。
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关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一定可以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岳彬,廉武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要跨越理念之坎与制度之坎[J].学术论坛,2012(1).
[2] 张毅.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2011(24).
[3] 荆林波,李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财贸经济,2011(11).
[4] 陈尘肇.关于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监督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1(4).
[5] 王凤飞.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冷思考——基于“中国模式”语境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2):63-65.
篇3
7月22日,《规划》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后,社会各界纷纷给予好评,并对其推动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寄予厚望。尽管目前《规划》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其内容框架与政策方向已经确定无疑。7月23日,《传媒》专访曾参与《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的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齐勇锋,对《规划》出台的背景、意义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态势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对《规划》的配套政策提出了建议。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的历史必然
《传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于7月22日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这是继纺织、轻工等规划之后的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也是建国60年来首个全国性的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规划。作为《规划》前期研究报告的主要执笔人,您认为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份规划的出台?
齐勇锋:文化产业之所以被突出地提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拉动作用。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1000〜3000美元是文化消费活跃、消费结构提升的阶段,3000美元以上是文化消费大幅度跃升、物质消费比重逐步下降的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266.8美元,如果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按年均经济增长8%计算,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GDP可达约4000美元,2020年将突破8000美元,提前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十五”以来我们就强调经济结构调整,但是调整的步伐一直比较缓慢。从我国国情来看,一方面自然资源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继续实行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我国作为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特别丰富,举世罕见,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优越条件极为明显。从经济结构来看,我国传统产业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所占比重很大,节能减耗任务艰巨。而文化产业不仅具有消耗物质资源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突出特点,是典型的现代绿色产业,而且与旅游、体育、电信和制造业日益融合发展,具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因此,依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特点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可以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增添新的动力。
三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促使国际竞争日益向以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为重心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方面转移。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主要支撑性产业。
四是抵御金融危机的需要。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实体经济严重下滑,但对文化产业影响较小,电影、演出、动漫游戏、互联网(主要是电子商务)等领域甚至逆市上扬。因此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扩大内需、拉动就业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积极作用,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五是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去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和教科文组织的《创意经济报告》显示,近年来世界创意产业年均增速达8.7%左右,大大高于3%〜5%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我国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06年实现增加值5129亿元,占GDP的2.45%,2005、2006年分别保持了18%和17%的年增长率,高于GDP增速约6〜8个百分点,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总量较小、市场主体弱小,条块分割、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持手段落后,文化经营人才缺乏,投融资支持体系严重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近几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推动的效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落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初有关部门开始研究和起草这一规划,并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适时推出,以借助金融危机这一有利契机实现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
《传媒》:《规划》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后,立刻引发了媒体热议,业内外人士纷纷对给予好评,认为《规划》出台对文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您如何看待《规划》对包括传媒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齐勇锋:《规划》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开始真正把文化产业当成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来推动,这是《规划》的重大意义所在。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规划》提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即“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真正把文化当作一个产业来办,也真正体现了文化产业的特点。
以《规划》为起点,我相信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的机遇期已经到来。我们可以回溯一下,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以来,到“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期间出台《“十一五”时期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十七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经过这一系列过程,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一个良好的起步。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划》,真正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来推动,可以说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可以预计,未来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会进一步加快,真正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5%以上,从长远看可以占到10%以上。
解读:《规划》引发产业发展新态势
《传媒》:正如您所言,《规划》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高度予以重点扶持,那么在这一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将会呈现哪些新亮点、新态势?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创新发展思路?
齐勇锋:概括起来有八个方面。一是创新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动力。《规划》明确提出“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并把“文化创意”作为发展重点,这意味着我们将创新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要靠创新提高文化资源转化能力,靠创新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产业”,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规划》中还特别提到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创新靠什么?靠人才,必须加快改革,释放人的发展活力。
二是将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近几年来,我国文化市场在很多方面已经开放,但就社会资本的期望值而言,市场开放度仍然不够,尤其是传媒业,在社会资本已经事实上广泛进入的出版、报刊、广播电视领域,政策上仍然存在诸多限制。《规划》称,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就意味着我们将一改过去主要靠国有资本投入来发展文化产业的局面,换句话说就是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真正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办,尊重经济规律,用市场的手段去发展文化产业,让全社会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实现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允许进入文化产业的部分)几方力量的充分融合发展。所以规划实施后,文化市场将会进一步有序开放。我预计今后在这方面会有新的突破,特别是科技类、财经类、时尚类、教辅类等非新闻类的报纸、网络媒体、广电媒体会逐步向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
三是今后几年将出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一批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将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文化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和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航母。从而打破我国文化市场“条块分割”的老大难问题,解决市场主体弱小,产业链不完整、资源碎片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等问题,为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数字化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迎来大发展的契机。纵观我国文化产业可以发现,我们传统文化产业与国际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在新兴文化产业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且我国文化市场规模巨大,潜力无限,拥有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市场,手机拥有量、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有足够的消费空间支撑新兴业态跨跃式发展。因此,以新兴业态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换代,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是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实现与国际接轨,最终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
五是文化产业投融资特别是上市融资将出现新的。有人认为文化产业是我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这一说法不见得准确,但文化产业的良好前景的确不断吸引着民营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眼球。随着投资准入门槛的逐步降低,一个新的文化投融资必将来临,并且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从而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和结构调整功能,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和结构优化。
六是文化娱乐消费将成为新的市场热点。《规划》特别提到要扩大文化消费,这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内需外需严重不均衡,特别是在外需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必须大力扩大内需。拉动内需要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一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人的精神消费,有其审美偏好的特点,需要舆论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以供给创造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今年春节前后,电影市场的火暴已初步显现文化消费热点的曙光。
七是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区域文化产业将形成亮点纷呈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我认为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我们不必再遵循过去经济发展的梯度模式,即先发展东部再发展中部最后发展西部。现在各方面条件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我们已经实现了全方位开放,“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加之发展文化产业主要靠制度创新,所以应该解放思想,实行“东中西多点并举”的发展方针,每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在这方面,湖南娱乐业、云南旅游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应该对我们有所启示。
八是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将大大加快,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我们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抓住当前国外一些传媒集团陷入困境、资产价格大幅缩水的有利时机,有选择地收购兼并美国好莱坞等有关电影、动漫资产和策划创意、制作发行人才以及全球营销网络,以尽快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落实:亟待具体配套政策
《传媒》:国内文化产业目前处于高速增长的前夜,市场空间和市场潜力巨大。目前,《规划》虽然还只是原则性的框架,但已经让业界看到了积极的信号,也更加期待之后的细则在文化产业的开放尺度、投资空间等方面做出更积极的安排。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齐勇锋:将文化产业提升到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高度予以重点扶持,我认为第一,要加大投资力度,建议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五年规划和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的年度投资计划。为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建议配套政策中从国家拉动内需的总投资4万亿元中拿出1%的份额,即不少于400亿元给予重点扶持,在3年内重点投向以下文化产业领域:有利于拉动文化消费需求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节庆活动、有利于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国有文化产业集团、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以及有利于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重点文化贸易项目和公共平台建设。要把国家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结合起来,以国家投入作为引导性资金,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要把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市场集中度和扩大市场准入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激发活力;要把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与满足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需求结合起来,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竞争力;要把应对金融危机的短期措施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实行灵活多样的扩大文化消费需求政策。如发放“文化消费券”,由消费者自主选择文化消费的品种和服务;支持和推动大型会展和文化节庆活动。对于拉动内需作用明显的大型会展、文化节庆,政府给予部分资助和奖励。
第三,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建议规划和实施“影剧院倍增计划”,3年内使我国电影院、剧场的数量增加一倍,电影银幕数量从4000个增加到8000个,规划和实施“小剧场扶持计划”,在中心城市建设10000个小剧场;通过兼并、合资、合作、加盟、委托经营等方式,建立覆盖全国的演出院线,面向市场配置演出资源,指导文艺创作、生产和演出。
第四,加强文化内容建设,提高文化科技水平。建议整合文化系统相关资源,组建文化节目(数字)制作公司,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规划和实施“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计划”,将有关数字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分散的数字内容项目加以整合,统一规格,推广使用,提高文化科技水平。
第五,调整、改造和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区,促其健康发展。建议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在全国规划设立20―30个具有产业示范作用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改造、整顿并提升原有文化产业集聚园、创意产业园、传媒基地和动漫基地等,将其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度高,具有制度创新、示范和孵化功能的新型文化产业园区;比照国家建设高科技园区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对入园企业给予同等政策优惠,形成文化产业孵化、创新、示范基地,发挥内容创作、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化试验和市场推广的积极作用。
第六,完善优惠扶持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建议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优惠政策,制定《文化(创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严格界定文化(创意)企业,经认定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文化(创意)企业,享受与高新技术企业一样的各类税收、财政补贴、融资、土地等政策优惠、扶持政策和奖励政策,以鼓励文化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对娱乐业消费税(20%)偏高的问题,建议减按5%征收。为鼓励和支持文化创业、拉动就业,建议进一步降低文化企业注册登记门槛。
第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出版产业园区,开展民营出版企业通过整合资源、股份制改造和集中发放书号的试点,推动民营出版企业与国有出版社之间的融合发展。
第八,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抓住创业板已经设立的机会,在3年内规划和推动100家左右具备条件的的各类文化创意企业、传媒企业上市融资,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框架内容
指导思想: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现状与问题;障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113-03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但是相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规模化发展而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论从发展规模、企业数量还是从市场需求、消费水平来看都与河北省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依赖资源消耗的产业结构,影响了河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入研究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破解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难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河北省地域广阔,东接渤海、西邻太行、北及朔漠、南近中原,地势多变,形态各一,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历史悠久,起于商周,兴于战国,绵延及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首届一指的文物大省,既有着体现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物质文化,也有着展现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精神文化,拥有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目前河北省内已形成一批具有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共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765个。主要包括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山海关影视拍摄基地、石家庄动漫基地、吴桥世界杂技博览园、清朝皇家猎场等众多产业项目。其中,位于石家庄的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由综合商务区、主题商业区和文化产业区三部分组成,旨在建成以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研发为主的现代文化创意基地;以“梦文化”为主题邯郸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的建设;保定也以河北软件学院为依托,将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规模较大的动漫基地。
2.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企业、从业人数持续上升。据有关统计,截至2008年底,河北省从事文化文物机构个数达到13690个,从业人员达到69524人。如果将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行业从业人员如新闻出版、信息服务、教育卫生、科学研究、文化开发等计算其中,那么从业人员可能超过70万人。据悉,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已至少有37亿元的产值。
3.文化创意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聚集性发展,主要集中在石家庄、保定、邯郸等省会城市或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河北省大型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或项目主要集中于石家庄、保定、邯郸,形成了以石家庄现代文化创意区、保定动漫软件创意区和邯郸历史文化开发区为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并且在国内外影响不断提升。
(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尽管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规模、经济贡献、投资数量上,河北省严重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不仅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而且在深层影响着河北省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偏小。河北省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无论是文化产业占经济的比重,还是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仅落后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也落后于相邻的河南、山东等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左右,其中河南为3.1%,湖南为4.8%,吉林为4.96%,上海为5.7%,而河北仅为2.32%;2008年河北省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为559.8元,比江苏少489元,比浙江少457.2元,比上海少1149.2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250.1元,比江苏、浙江、上海分别少462.9元、482.5元、599.9元。文化消费能力的低下,致使许多企业资本运作困难,企业开工不足,部分建设项目搁浅。
2.市场集中程度较低。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河北省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主体,特别是企业,多属于原国有文化企业,主要由原新闻出版、影视、旅游、科研院所等构成,前身多为事业性单位或财政支持性企业,资本额度小,市场意识薄弱,竞争能力较差,导致企业缺少推进技术进步的实力,进而导致规模化难以继续得以推进。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大型企业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并逐步建立起一些规模较大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示范基础和园区,但是还没有形成以品牌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条,分散经营、短期运作仍然是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上述分析表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当前仍然是一个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的产业,与河北省文化资源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为不相匹配,严重影响着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制约着河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时期管理体制之间的摩擦、冲突而导致的发展规划、政策体系、激励机制残缺或缺失具有密切关联。
(一)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划,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提升,目前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997年5月,英国政府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于1998年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相继颁布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了创意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并以此来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本国或本地区在知识创新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从国内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也先后制定了适合本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
河北省虽然在国务院颁布《振兴文化产业规划》后,也曾制定了相应的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宏观性的计划,缺乏相应的全面、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来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地区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作为参与主体的企业、文化事业单位或创意主体等各方均无法承担起协调和组织重任。因此,其规模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调节,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加强组织和协调。但是,目前河北省各级政府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缺乏现实的支持。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主要还是在纸面上,而缺乏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科学的组织协调。
(二)对原有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不足、支持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才能形成系统的产业链。因此,无论从创意思想到产品化、工业化,还是从创意思想产品化、工业化到市场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否则文化创意产业连正常运作都难以保证,更遑论实现规模化发展了。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其规模化发展之所以难以形成,除缺乏必要的规划外,更缺乏外部金融资本的支持。政府投资力度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成为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的瓶颈。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北省2008年人均文化事业经费7.36元,列全国最末一位。占财政支出比重为0.28%,也是全国倒数第一。2009年人均文化事业费最高的地区为上海市,达93.51元,最低的为河北省,仅为9.60元,两者相差近10倍。
(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匮乏
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而河北省目前仅有少数院校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和演艺人员的培养,不仅在创意产业人才的总体数量上相对偏少,而且在层次和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称得上国际国内文化艺术大家的寥寥无几,而且受现行人事管理体制、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文化创意人才的严重匮乏,成为目前制约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文化资源所发挥的作用不够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资源有着强烈的依赖特征。河北省因为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先天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有关数据统计也表明,特殊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资源对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缺乏合理的政策支持,再加之资金的短缺和文化的匮乏,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化的商业运作尚未全面展开,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彰显,具有燕赵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也没有很好地打造出来,只能望宝山而空叹。
(五)缺乏规模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实质上区域企业、政府、民间团体、银行以及自然人等多个主体参与的多要素流动和组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流动和组合,都基于利益至上的原则来进行的。各参与主体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生扭曲和畸变。
从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来看,政府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规范参与主体之间的产权归属、利益分享的比例、利益实现的方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组织、协调各方关系,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持续健康。但从河北省来看,受社会转型的影响,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及各种管理体制之间的摩擦冲突也时有发生,缺少此方面具体立法和政策,从而难以保障参与主体之间的合理竞争和利益实现,盲目竞争、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也阻碍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
三、推进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对策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政府,作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者,更应该从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来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采取合宜政策和方式来推动其规模化的发展。具体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如前所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不仅涉及企业、政府等参与主体,而且牵扯到经济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金融投资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现、教育管理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地方高校、企业、政府功能的改变,而且牵涉到教育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科学管理政策、金融投资管理体制等多个领域。因此,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推动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前提。要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信息传播的功能,强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大意义、作用和成功经验的宣传,使之成为区域内的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管理
河北省内各级政府作为本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应及时跟踪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规划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理顺社会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协调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参与主体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利益分配;建立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多元投资机制,鼓励和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投入
与其他任何产业一样,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样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多元的资本投入机制,鼓励金融行业、投资企业甚至个人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第一,尽快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事业运行和保障机制,根据文化设施运营和文化创意活动的需要,将经费预算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由各级财政予以全额保障。
第二,转变现行投资体制,建立由政府、金融、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从房产等热门投资转向文化创意产业,既可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也可以平衡和稳定社会经济结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加强对河北省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河北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拥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适当集中政府、企业、研究和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同时,重点支持一些具有特殊地域特色的城市或行业。如以打造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发展邯郸赵文化、梦文化的开发;依托河北省特有的吴桥杂技、武强年画、唐山皮影、永年太极等形成优势行业,提高河北省知名度和产业竞争力;依托教育和研究机构,大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不拘形式开发人才,努力挖掘河北省现有人才资源,实现资源优势最大化展现。
(五)发展特色产业,树立地方品牌
任何区域都有着自己特殊的自然禀赋、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立足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企业的聚集效应,培育打造地方品牌,以地方品牌为龙头,努力形成具体而微产业链形态的规模化发展格局。
河北省应该以燕赵文化为背景,以各地市自身的优势树立河北省特色品牌。如打造邯郸以赵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交流、出版、旅游的特色文化品牌,石家庄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文化品牌等。当然,各地要依据自身特色,合理规划选择,避免重复和雷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提升河北省文化竞争力,而且提升河北省整体区域竞争力,为实现打造品牌河北奠定基础。
注释:
①《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转引自王丽琦《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载于《艺术教育》2010年第12期。
②2009年河北经济统计年鉴,河北省统计局。
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SWOT分析;西部大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11-03
西部大开发战略于1999年正式出台。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10年7月,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娱乐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它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就行业范围而言,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补充。文化的产业化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消费需要所决定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在文化日益走向世界一体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超级利润产业,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朝阳产业”、“支柱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
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
(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1、资源优势
独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风情和习俗、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是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也是基础优势。贵州省境内生活着48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17个,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风情和民族习俗,文化资源在全国排名居前位,有50个地方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2项、101处。
2、市场优势
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市场,这也是贵州文化产业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的市场优势。从2004年贵州省成功举办“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以来,至今每年都举办,其成为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在推动旅游、弘扬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2010年贵州省接待旅游总人数12913.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61.23亿元,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6亿美元。每年举行的 “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及“多彩贵州风”的演出,向国内外展示了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如今,“多彩贵州”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的关注,正成为越来越亮的文化品牌。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
1、产业基础薄弱
贵州省文化产业基础薄弱主要是指总量上和规模上的弱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来说明:
(1)文化产业单位数量:2010年末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64个,博物馆53个,文化馆95个,公共图书馆93个。而2010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515个,博物馆2141个,文化馆3258个,公共图书馆2860个。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省文化产业中艺术表演团体个数仅占全国的2.5%,博物馆仅占全国的2.5%,文化馆仅占全国的2.9%,公共图书馆仅占全国总数的3.3%。
(2)从业人员的分布:截至2009年,贵州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1万人,而全国当年的从业人员已达到1182万人,贵州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只占全国的1.78%。
(3)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经营情况:2009年贵州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分别为186.71亿元、62.23亿元,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分别为27244亿元、7630亿元,贵州省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分别仅占全国的0.69%、0.82%。
2、区位偏僻
贵州省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是贵州省区位的最好介绍,从省会贵阳经陆路交通线到我国最近的海港及边贸城市均有1000多公里。这种“三不沿”的区位劣势,将使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付出比中、东部地区大得多的代价,对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不利。由于区位的偏僻,造成贵州文化产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3、观念落后
贵州经济落后,不仅仅是因为贵州地势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关键在于贵州的干部群众观念落后。2011年在贵州省“两会”上,省委书记在与政协经济、工商联、农业界委员一起讨论时说到,贵州省有一些干部和群众只承认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和事业性,只关注文化的教化、喉舌、阵地等社会效益,看不到文化所具有的潜在经济价值,难以理解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引擎地位和文化在创造财富方面巨大的乘数效应。文化产业意识淡薄,直接导致的是文化建设和开发缺乏市场的视角与考量,许多有产业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4、资金缺乏
由于贵州省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较低,相应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偏低,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发展的瓶颈。2008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额度仅为5130万元,且各市县均未设立这样的专项资金,而2007年北京市一个西城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就达2亿元。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1、政策机遇
首先,2010年《贵州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计划方案》的下发,拉开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文化产业发展的序幕。方案中出台了对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的政策,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详尽的规划,为贵州省文化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在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文化产业方面的支持政策,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并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政策。这些都为贵州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背景。
2、投资机遇
随着对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文化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需求决定供给,在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贵州省应加快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步伐,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促进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贵州省出台了对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优惠政策,《在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振兴文化产业的意见》中,提出对文化产业增加财政投入、落实优惠政策、加强金融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确保土地供给等多项政策,从投资的各个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支持。
3、交通机遇
首先,在基础交通方面,《贵州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计划方案》中明确提出加速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全面发展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运,加快建设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管理现代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以通道、枢纽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增建复线、客货分流、提高速度为重点,建设全国通往东南亚国际通道和西部通往沿海出海通道的陆路枢纽。按照骨架畅通、干支协调、形成网络的要求,大力实施“六横七纵八联”高速公路网络规划。尽快完成“一干十支”机场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省的干、支线民航机场体系。改造提升一批航道,提高北进长江、南下珠江的能力。基础交通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贵州省文化旅游人数的增加和文教体育产品的输出,促进贵州省文化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信息交通方面,《贵州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计划方案》提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贵州”建设,围绕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等未来网络建设重点,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力争全省互联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现阶段网络信心技术在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应抓住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使其自生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资源的同质化
贵州省的文化资源与周边省市有着很大的相同性。以云南省为例,在区位上两个省都地处西南地区,有着“云贵高原”这样共同的称谓;在文化旅游方面,两省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都是主打的特色旅游;在会展业方面,近几年来两省都大力发展会展业,以这种新兴行业来带动本省其他行业如交通、物流、酒店、餐饮行业的发展。再以重庆市为例,红色文化旅游是重庆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其拥有渣滓洞、白公馆、梅园等大量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而贵州省文化旅游中红色文化旅游也是重点突出特色,遗址、山、四渡赤水、息锋集中营等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与重庆红色文化旅游相同,使得两者的发展相互制约。同质化使贵州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才能在周围省市的挤压中找出一条发展道路。
2、资源的脆弱化
文化资源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差,使得资源遭到破坏且难以恢复。主要表现在:一是文物流失。我国五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文物不计其数,而由于对文物的认识不足和管理体制上的漏洞,使我国民间文物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二是建设性破坏。在旅游开发中,常常因为相关部门规划错误,导致开发时常出现不和谐的败笔。例如,镇远县青龙洞古建筑群曾申报世界文化遗址,结果因近年的旧城改造,遗址周围满是高楼大厦,景区氛围已被破坏而遭否定。三是不断增多的旅游者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促使少数民族村民对旅游者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生活方式等进行刻意的追求和模仿,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部分年轻生活逐渐汉化,穿着打扮日趋潮流化等,使得自身民族文化得不到传承,失去了民族文化特有的吸引力。
3、竞争的恶性化
资源的同质化,导致两者的竞争尤为激烈,从而使得竞争也向恶性化发展。以“夜郎文化”为例,贵州夜郎文化研究会学者指出:历史表明,夜郎国首府在黔北,在贵州省桐梓境内,尚有蒙渡桥的历史遗迹。贵州一直将夜郎当作他们当仁不让的文化品牌。而2010年,湖南新晃县宣布决定斥巨资打造“夜郎古国”项目,将体现夜郎文化和侗族风情,打造成独具魅力的夜郎文化休闲度假区。对于湖南方面的“争抢”,贵州的文化学者纷纷发文反击。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不仅仅在民族文化旅游方面,在文化创意方面、影视文化方面,贵州省面临同样激烈的竞争。
三、应对策略
(一)扩大对外宣传,着力塑造贵州的良好形象
从大的范围来讲,贵州省文化产业的落户是由于现今贵州省的欠发展,而其欠发展更多是贵州省的封闭带来的,因而开放是贵州振兴的关键,也是贵州省文化产业正兴的关键。贵州省抓开放,需要在整治优化投资软环境的同时,大力树立贵州对外新形象,提高贵州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为贵州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继续办好“多彩贵州”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做大做强“多彩贵州”文化品牌。2011年应以举办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重大活动为契机,通过媒体聚焦和大众关注的大平台、大舞台,展示贵州积极进取、奋力赶超的新形象,让国内外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贵州,进而走进贵州、投资贵州,参与建设和发展贵州,从而带动贵州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
(二)用产业集群战略发展贵州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业是贵州文化产业的先导,是带动贵州文化产业各行各业发展的龙头。《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创新地对贵州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具体思路,将贵州省的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文艺演出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民族节庆与会展产业、山地运动与户外运动产业、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与休闲娱乐产业、网络通信媒体与动漫网游、创意设计产业等10大文化产业领域分为相互支持、相互为用、融合发展三大部类。运用产业集群发展贵州文化产业就能充分发挥贵州文化产业的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将特色的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好做强。
(三)建立以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为主导、创意文化产业为辅助的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的发展以贵州特色山水旅游、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导,在此基础上发展影视、动漫、创意设计等创意型文化产业。并基于贵州民族文化优势,积极打造知名民族文化品牌。贵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建立著名旅游景点的力度。以民族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标.文化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20).
篇6
1宁陕县林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1.1经营方式落后宁陕县很多林农对林业管护和经营的思路不清晰,而是顺其自然,影响林业产业的发展。多数群众虽然有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的想法,但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意承担风险。加上板栗效益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林农已经背上了债务,对林业产业的发展失去了信心。
1.2经营管理粗放,产量低而不稳对于产业园,群众尚未掌握足够的管理技术,多数产业基地建设仍处于自发自愿的状态,很多技术措施的实施差强人意,如垦复、涂白、防虫、除草、修剪等,导致树体衰弱及树形紊乱,加之引种改良的效果不明显,造成单株产量低,种植的成本偏高。在全县实施的丰产园中,实际发挥成效的面积仅6666.67hm2,占总面积的比例仅为37%。
1.3资金投入不足,规模效益不高在栽植建园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资金缺乏等现象较为普遍。部分林业的效益在短期内尚不明显,加上林农存在重视当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等问题,不能充分地重视林业的发展,只作为副业来抓,导致发展规模不大,质量及效益不高。
1.4技术服务跟不上产业园管理技术要求较高,但目前由于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缺少、工作经费紧缺等原因,少数干部及群众不能充分地认识到产业的建设,工作上不主动,态度不认真,存在得过且过等心理,不能踏实地掌握技术,导致效果不明显。
1.5市场竞争力弱宁陕县林业产业链条短,产中综合服务不到位,缺乏产后加工及配套的设施,导致附加值低,产品不精细,使产业增效及农民增收不明显。
2发展对策
2.1尽快制定全县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及板栗、核桃、花椒等基地建设规划各乡镇应搞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业布局规划,扩大产业规模。培育大村、大户,积极推广应用丰产栽培管理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力争到2015年末,建成林下药材基地3333.33hm2,优质核桃园1万hm2,丰产板栗园1.67万hm2,高效桑园666.67hm2,产值达到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增加超过3000元,促进了农户收入及产品产量的增加。
2.2加强引导,加大宣传,彻底改变林农的思想观念解决好产业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做好老园改造、新园扩建、丰产园管理等方面工作。争取做到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智力上进行开拓,在经济上提供帮助,促使农户对房前屋后的山林、土地及河流进行充分利用,发展以种养为主的小农经济;可通过嫁接的方式,引进特、新、优品种对老园进行改造;通过除草、修剪及防虫对丰产园进行管理。
2.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稳定或扩大丰产园的面积,对市场不稳定、风险大、与当地气候不相适应的产业(如南方核桃等)进行改造,改良风险较小、运行平稳的养蜂、生漆等传统产业,通过办农家乐、建公园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旅游业,推动产业重组,以促进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解决。
2.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龙头加工企业,促使林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促使产业链延伸及附加值增加,实现产品收购、烘干、包装、储藏、运输和销售一条龙。有效地解决对林业生产中存在的林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1-3]。
2.5帮助林农解决发展资金通过推行林权抵押贷款及采伐限额制度,落实公益林补偿制度等,解决林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短缺等难题。对面积不足6.67hm2的小户在经济上给予扶持,超过6.67hm2的大户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经济上给予扶持和奖励,激发和调动林农的积极性。
篇7
关键词:旅游业产业要素旅游规划理论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在国家“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政策背景下,我国正在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一轮旅游规划热潮,从旅游发展规划转为旅游产业规划是一大趋势。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是各地旅游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第一部省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由王兴斌教授主持完成,其成果对编制旅游产业规划特别是建设大旅游产业群,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但在旅游规划理论研究上存在缺陷。本文结合广西桂林和湖北宜昌旅游发展实践,从“水桶效应”、产业集群和核心竞争力等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以期指导新一轮旅游规划的编制。
旅游产业规划特点
旅游业是个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群,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以及由六要素外延拓展形成的旅游产业链,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文娱体育旅游等。在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往往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和带动性的产业。可见,旅游业不仅仅是一个单一行业的产业,而是涉及众多行业的成长性产业群。旅游业这种特殊的产业群是通过产业波及线路来联系的,一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上游依赖产业”的线路产生逆向波及;二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下游后续产业”的线路产生顺向波及;三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相关联的消费互补性产业”产生间接波及。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旨在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健康、和谐发展。基于此的旅游产业规划,也应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关联性的特点,也就是要把旅游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上述三大波及领域,协调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关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优势,重点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聚集性和竞争性。只有这样,所编制的旅游产业规划才能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
(一)“水桶效应”理论
“水桶效应”理论,是指水桶由多块木板绑成,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据此一个水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组成它的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而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旅游产业要素规划就犹如设计一个“水桶”,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是组成“水桶”的木板。因此,制定旅游产业规划,研究的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要以此为突破口,并以最长的木板(要素)来统筹安排其它组成部分(要素),使“容量”(目标)更大化。
(二)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被誉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波特把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实质上,产业集群理论是以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关于产业空间结构布局的理论,是同一地区相同或相关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聚集效应,竞争的结果是一种正和博弈。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并在交往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和维系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因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降低而构成了产业集群价格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要素规划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各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的聚集。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评估,发现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趋势;规划的重点就是顺应这一聚集趋势统筹安排产业要素布局,使之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由普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并把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心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组合多样技术流派的学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发展战略从多元化到归核化转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具有价值优越性、资源集中性、文化异质性、整体完整性和模仿高成本性等特性。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力,特色的形成源于旅游核心竞争力。所谓旅游核心竞争力,就是某一旅游目的地内部诸要素的整合,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能力。某一旅游目的地要保持竞争优势,关键就是要在旅游发展中某些“战略环节”上保持核心竞争优势,以形成和巩固这一独一无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一核心竞争力要素统筹确定发展战略重点,从而增强该地旅游竞争力。
上述旅游产业规划三个理论在实际规划的运用中各有侧重。“水桶效应”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统筹发展,讲求的是均衡发展,即各要素之间在量上的协调;产业集群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讲求的是聚集优势,即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核心竞争力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内某些环节的突破,讲求的是核心竞争优势,即要素在质上的明显优势。可见,三者在旅游产业规划中的配合运用,既能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又能形成旅游业的聚集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优势,从而实现旅游业量的增长、质的扩张。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的实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的桂林旅游业曾一度出现大滑坡,床位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客源市场的增长幅度,客源市场的不足导致桂林旅游饭店床位过剩,旅游饭店纷纷采取削价或变相削价等手段争夺客源。依据“水桶效应”理论来判识,交通瓶颈成制约桂林旅游业发展的“短板”,大量的游客进不来,散不开,出不去。20世纪90时代随着桂林两江机场和火车新站的建成,交通“短板”问题得到解决,客源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桂林城市景观和公交容量变成了“短板”,这一问题又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两江四湖”为代表的旅游城建项目完成而得以解决,自此桂林旅游产业要素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寻求新的平衡点。当前宜昌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问题与桂林20世纪末的情况类似,游客尤其是入境游客的可进入条件和城市景观建设的滞后,成为宜昌旅游业发展的“短板”,突出表现为旺季出现“一票难求”和城区旅游“空心化”的矛盾,这是宜昌旅游产业要素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又如桂林的旅游购物聚集在瓦窑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旅游产品聚集在漓江沿线,旅游饭店及夜间文娱活动聚集在桂林城区。相比之下,目前宜昌旅游产业各要素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集群,旅游饭店尤其是高档星级饭店还没有在城区得到聚集,难以满足规模稍大的商务会议团队的同一接待规格和水平的要求;环坝(三峡大坝)旅游产品具有聚集的潜质,但聚集优势仍未形成;旅游商品、城市景观、夜间文娱活动等产业要素亟待规划和聚集开发。能否形成有效的产业要素集群是宜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在山水同构产品的竞争中,阳朔旅游曾一度缺乏竞争力;自从策划并推出“印象·刘三姐”之后,阳朔一跃成为桂林旅游圈中新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因为旅游文化产品“印象·刘三姐”成了阳朔竞争桂林山水风光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在传统的三峡旅游产品中,葛洲坝船闸、三游洞、中华鲟、屈原祠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平平,宜昌旅游在产品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与重庆竞争三峡旅游中占居下风。三峡工程建在宜昌,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发电后,三峡大坝是宜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离开了三峡大坝,宜昌难以与重庆旅游相抗衡。为此,要举全市之力支持三峡大坝建成宜昌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但目前三峡大坝还是较为简单的工程观光型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工程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游客参与性体验不够,游客实际的体验经历与其旅游期望值存在较大的反差,这是三峡大坝旅游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规划的三大理论中,“水桶效应”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协调发展问题,产业集群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问题,核心竞争力理论解决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市场吸引力问题。这三大理论配合运用于旅游产业规划,可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吴议.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EB/OL].中国新闻网,2006年1月10日
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Michael·E·Porter.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s,Nov-Dec,1998
5.西韦尔(英)著,姜法奎译.核心竞争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阚如良等.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04,26(5)
篇8
既然生活在风险的世界里,人类就试验了各种各样的避险办法,这是生存与发展的本能需要。这些避险的工具包括哲学与文化层面的,技术领域的,物质资源开发的,暴力的,时空探索的,等等,归纳起来就是资源准备与连续创新。风险是概率事件。但是把风险理解为100%的危险,则又走向了极端,在技术左右意识形态的今天,在技术充分支撑人类信心的今天,全球的避险手段都更加丰富了,整个世界把风险的底线都调高了,实际上冒险的偏好更大了,而以往安全手段相对短缺时代的风险,在今天就已经不视为风险。风险观的变迁,风险容忍度的微调,风险砝码的加重,是历史的产物。
今天的文化产业投资的风险,并不比任何别的产业更大,也不比任何别的产业更小。从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当资金集中在某一领域时,这个行业就相对安全,参与的微观个体承担的风险则相对较小。这是一个因比较而生的说法――极端地,如果一个领域只有一个实力有限的投资者,当资源不济时挣扎的空间不大,而当资金相对密集时,风险分担者众,利润率可能降低了,但安全性却得到大的提高,股市在放量时涨与缩量时跌就是这个道理。熊彼特注意到经济发展中的蜂聚现象,实际上资源的蜂聚相当于打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投资平台。于是,传统商业与制造业、高新技术与信息业和运输业等的集聚区出现了,这是选择的结果,是进化的产物。
投资者在产业集聚区寻找发展机会,就是自然而然的正确选择,在发达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投资文化产业,比起在其他区域投资文化产业,风险要小一些;在构成文化产业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创意资源)富庶的地区投资文化产业,风险又要小一些;在冒险冲动普遍强烈的经济氛围中投资文化产业,则风险更要小一些;用业已证明的安全手段投资文化产业,风险将降到一个更低的台阶直至安全着陆。笔者认为,最高的风险台阶最空虚,因为那里资源最少;最低的风险台阶最充实。人们根本没有理由认为站在最高风险的台阶上能得到最大的报酬,风险与报酬一致性的假设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因为不存在真实的安全元素基础,持高风险高回报者是不折不扣的冒险,他已经脱离了理性投资的范畴。文化产业的潜在投资人只要粗略估算自己站在那一级风险台阶上,就当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定位。
因此,尽管电视剧的投资失败者众,尽管主题公园往往入不敷出,尽管演出产业还不太景气,但是我们也没有理由把文化产业特别地定为风险产业。一个新的文化项目并不比节能减排项目蕴藏更大的风险,一个文化创意也并不比一个技术创新的设想更富冒险性,一种新的文化产品的销售并不比农产品新品种的销售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一个文化产业新市场的开发并不比军工产品新市场的开发更具有不确定性,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比并不特别地低,甚至可能是高的,关键是看我们站在那一级台阶上。因此,我们说文化产业风险是可控的,并不缺乏哲学与科学依据。
我们宁可说文化产业是安全的,也不应该过分强调文化产业的风险,因为我们已经发现了控制文化产业投资结果不确定的办法,这些可供选择的办法包括:1、比较研究法;2、生产力要素全面分析法;3、历史趋势分析法;4、数轴分析法;5、多因素相关分析;6、排除法;7、问题分析方法;8、进化论思想,等等。如果我们借助以上的方法都找不到避险的答案,则不能认为投资可行,至少暂时不支持。或许,成功的电视剧与其他文化产业投资有意或无意地经历了以上方法的过筛。
篇9
㈠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房地产业贡献度不断增加
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开发商参与*开发建设,世茂国际、半岛酒店、凯德置地、中信泰富等一批著名企业集团相继入驻*,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296.0亿元,比“九五”增长12.6%;房地产业增加值62.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其中20*年达到15.1亿元;房地产税收(区级)39.23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22.7%,其中20*年达到10.36亿元,房地产业成为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最大的产业。
㈡旧区改造快速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五”期间,累计拆除旧房230万平方米,至20*年底,“撤二建一”时确定的需改造旧里(291万平方米)已完成177万平方米,占61%;以全装修、“四新”成果集成应用为切入口的住宅产业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建住宅小区智能化配置基本普及,住宅竣工219.3万平方米,公建竣工32.6万平方米,新增住宅绿地14.6公顷,创建“四新”成果集成应用小区8个,建成“四高”优秀小区12个,新建住宅落实全装修83.1万平方米、创无渗漏工程和“三个必须”(空调外机统一设置、管线入地、围墙透绿)均达到100%。
㈢新一轮商务楼建设初见成效,城区功能显著提升
根据区域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需要,积极推进外滩CBD地区、人民广场地区、老城厢豫园地区及路、南京东路和延安东路沿线新一轮商务楼开发建设。“十五”期间,商务楼竣工量累计2*.6万平方米,其中甲级写字楼117万平方米。随着金光外滩中心、莱福士广场、明天广场、天安广场、银晨数码广场等一批甲级写字楼相继建成,逐步改变了我区办公楼数量多但高档商务楼比例不高的状况,我区甲级写字楼累计约188万平方米。
㈣房地产三级市场快速发展,市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在推进旧区改造和城区建设的同时,我区房地产的一、二、三级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共实现经营性土地出让159.4公顷,新建商品房开工量340万平方米,竣工量429万平方米;房地产交易量710万平方米,与“九五”相比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新建商品房预销售量501万平方米,二手房交易量209万平方米,二手房交易量显著上升;房地产交易价格年均增长25.6%。随着上房置换、21世纪不动产等一批品牌中介机构的进入,以及我区二手房网上交易平台的开通,为活跃和繁荣本区房地产市场起到重要作用。
㈤为民办实事力度加大,老百姓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围绕人民群众居住生活中的“急、难、愁”问题,加大为民办实事工作力度,积极推进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整治,解决无人管理小区问题,分步推行面向特困家庭的廉租住房制度和低收入家庭的租金减免政策,多渠道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和条件。五年间,累计完成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38.4万平方米、旧小区综合整治66.7万平方米,解决13个旧小区长期存在的无物业管理的问题,累计完成2900户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以下廉租对象家庭的配租工作。
当然,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十五”期间我区房地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动拆迁政策调整、动迁房源紧缺,动迁矛盾较为突出,旧区改造动拆迁难度加大,影响了一些市、区重点工程及住宅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我区办公楼分布面较广,与周边区相比,集聚和规模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是老大楼保护性开发机制尚未形成,政策不配套、市政设施不完善等仍然是老大楼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四是由于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撑不够,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较为缓慢。这些都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在“十一五”发展中不断改进或完善。
二、“十一五”房地产业发展的形势背景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阶段,“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加快,随着*“四个中心”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世博会举办,*将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在这一进程中房地产业将继续发挥支柱性和载体性产业的作用,在新的平台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本区房地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挑战。
㈠发展机遇
1.经济社会发展为房地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将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并着力改善现代服务业“短腿”的状况,全力做好主动服务全国和加快自身发展两篇大文章,*作为*的中央商务区、中心商业区核心区域和行政文化中心,将在“服务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本区情况,“十五”期间,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房地产业贡献度不断增加,所占比重远高于周边区的水平;针对近年来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和*市已着手采取一系列调控政策和措施,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和有序发展,这些都将为本区房地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为房地产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联动发展,三地的经济协作和渗透力不断增强,到*和本区投资置业的企业和个人不断增多。据统计,“十五”期间,在本区投资开发房地产项目的江浙企业有7家,投资总额约35亿元。在我区新建商品房购房主体中,江浙两地的投资者也有相当比例。“十一五”期间,“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将继续加快,随着金融联动、工商联合、旅游联手、人才联用和交通联网等合作平台的建立,将为本区房地产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3.世博会举办为房地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0年,*将举办第20届世界博览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无疑为房地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提供了更好的展示舞台。一方面,世博会举办将加快本区南部沿江地区的改造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将得到巨大改善,从根本上改变南部地区的区位条件,并促进本区的区域功能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另一方面,我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老城厢历史风貌区、外滩历史风貌区和南京路商业街区等历史名胜浓缩了*城市发展的轨迹,充分反映了*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特征,更全面地诠释世博会的主题和内涵。世博会举办不仅让世界更多了解*,也使*走向世界。
4.新一轮城市建设为房地产业提升新的发展能级
*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将实施若干重大市政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这将促进本区房地产业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并提升房地产业发展能级。一是以高架、轨道交通和高速干道为主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将进一步缓解本区交通不畅的状况;二是随着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不断深入,*江由传统运输功能向旅游、休闲、观光功能转变的速度加快,将对本区房地产业产生较强的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三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程中,本区将面临“再中心化”建设的问题,如何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提升和深化*的金融、商务和购物功能,房地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㈡面临挑战
1.旧区改造动拆迁难度加大
“十五”期间,通过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和城区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和房地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近年来商品住宅的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以及中心城区实行“双增双降”的规划控制,旧区改造成本不断上升,加上市场上适合动迁居民需求的安置房源非常紧缺,老百姓对动迁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我区旧区改造动拆迁的难度逐渐加大,这些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区建设的瓶颈。
2.可开发土地资源日趋减少
经过“十五”时期大规模的改造建设,我区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日趋减少,相反已批待建项目数量却较大,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今后对增量开发的控制力度将显著加大,注重增量开发的传统发展模式有待更新,房地产业发展的内涵有待丰富;此外,我区老大楼数量较多,如何在市政、功能配套不完善和政策不到位的前提下实现老大楼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也是今后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3.社会稳定的压力不断增大
近年来,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区旧区改造动拆迁、私房落政、居住物业管理、购房纠纷和居民住房困难等方面的社会矛盾也不断增多,居民的量较大,这些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并给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十一五”期间,如何加大各种矛盾特别是突出矛盾的化解力度,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和协调发展,是房地产业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十一五”房地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思路
㈠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和*“繁荣繁华、文明和谐”的发展主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为动力,以世博会举办为契机,以区域功能提升和房地产结构调整为导向,强化土地供应调控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不断提升土地的级差效应,促进房地产一、二、三级市场的联动发展,使房地产业成为推动商、旅、文和现代服务等产业发展的载体,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㈡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房地产开发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一方面,要在对市场需求进行客观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旧区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总量;另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有效引导市场需求。此外,涉及土地资源配置及建筑工程、房地产评估及物业管理等的业务委托,也必须通过招标、拍卖等途径实施市场化运作。
2.资源集约利用原则
城市资源是有限的,“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型建筑,特别在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存量盘活与增量开发之间的关系,科学制定中长期规划,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与可持续利用。
3.经济效益平衡原则
针对前几年土地开发经营成本不平衡的实际,加大重大项目周边的土地储备力度,通过先储备后出让,增强土地供应的计划性和前瞻性,不断提高政府的土地收益,形成土地开发的良性循环,实现政府土地开发投入与产出的整体平衡。
4.以人为本原则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将房地产业发展与不断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拆、改、留、修”并举,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的功能完善,使房屋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更为经济、实用和舒适,外部环境更为优雅、协调,功能配套更为齐全、便捷,实现自然、建筑和人的和谐统一。
㈢发展思路
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重点盘活存量,适度拓展增量,调整优化结构,切实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思路是: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不断提升土地的级差效应
针对我区土地利用中居住、交通用地比例偏高,商服、市政用地比例偏低,以及“十五“已批项目中住宅用地比例较高的实际,通过项目用地性质调整、优先保证商务楼项目供地等措施,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提升土地级差效应;加快存量土地、房产资源的盘活,推进已批未开工项目启动和外滩地区老大楼的开发利用,不断拓展房地产开发的内涵,继续保持*作为*地价峰值区的地位。
2.重点发展商务楼项目,不断拓展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坚持从拓展城区综合服务功能的要求出发,把商务楼建设作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制定并有序实施“一带三区”商务楼开发计划,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商务发展需要的高档商办楼,加快建设为现代商务功能配套的高星级宾馆、酒店、公寓,全面提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商贸商务服务功能。
3.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房地产业发展能级
充分利用*的地域优势、交通优势、传统文化优势,发挥外滩、南京路、豫园和世博的品牌效应,加大房地产业对外开放力度,优化房地产开发的投资环境,认真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注重引进国际房地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模式,积极吸引、聚合国际国内优势房地产企业参与旧区改造和“一带三区”功能开发,全面提升区域房地产业的发展质量和能级。
4.保持旧区改造强劲态势,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围绕“繁荣繁华,文明和谐”的发展主线,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旧区改造,将之作为提升城区功能、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的重要手段;坚持“拆、改、留、修”并举,继续保持旧区改造强劲推进态势,加快改善城区形象,优化城区发展环境,有效促进城区的功能开发和房地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四、“十一五”房地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根据集中体现*繁荣繁华、文明和谐总体形象,建设功能完善、配套齐全和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区的城区发展战略,未来五年我区房地产业要以拓展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改善生态和居住环境为主线,充分发挥土地供应的调控作用,继续保持旧区改造的强劲态势,加快高档商办楼、高星级酒店、高品位住宅的开发建设,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在拓展区域功能、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级、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中的支撑作用,使房地产业成为对区域经济发展高贡献度的支柱产业。
至2010年,基本形成经典老大楼和现代商务楼功能互补、设施先进、配套完善的商办楼宇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形成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的高星级宾馆酒店集群,成为国内外商务投资和观光旅行者的优选区域;形成配套设施齐全和富有海派文化特色的现代居住区域,成为体现*现代都市中心居住功能的新亮点。
五、“十一五”房地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定位
㈠总体布局
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区总体规划纲要,结合*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房地产的功能布局主要围绕“一带三区”展开:“一带”即外滩沿江发展带,是沿*江岸线并含中山路两侧一定纵深腹地的范围,包括外滩金融贸易区、十六铺商务休闲娱乐区、董家渡滨水商务宾馆区等功能板块;“三区”即南京路地区、豫园地区和世博园地区,其中:南京路地区北起北京西路、苏州河,南至淮海东路、人民路,东起*路,西至*路;豫园地区是以豫园为核心的历史文脉综合消费圈;世博园地区是以世博园选址范围为核心的区域。
㈡功能定位
外滩沿江发展带:根据浦江两岸开发总体规划,外滩金融贸易区主要是提升金融贸易功能,拓展商业、商务和文化娱乐等功能;十六铺商务休闲娱乐区重点发展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和商务功能;董家渡滨水商务宾馆区重点发展商务、酒店、宾馆和餐饮功能。
南京路地区: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完善若干功能区建设,其中:路环人民广场现代商务集聚区主要是综合开发商务、办公、酒店、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功能,形成大商务的概念;南京路(路-河南路)主要以综合消费和商业商务功能为主,东部重点发展购物、餐饮和休闲娱乐功能,西部重点发展商务办公、综合消费功能;南京路(河南路以东)主要以经典、高档次消费功能为主,发展酒店、餐饮、高档零售、休闲娱乐和商务等设施。
豫园地区:根据历史风貌区保护的总体要求,结合豫园地区发展旅游商业功能和延续历史文脉的需要,以发展商业、旅游功能为主,突显历史风貌的特色,增强文化、娱乐和服务功能,适度发展商务、餐饮功能,形成商旅文互动效应。
世博园地区:围绕南部沿江地区的世博园建设,重点拓展商务、商品展示、文化博览、现代商贸、都市旅游、生态居住和景观绿化等综合功能。
六、“十一五”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围绕“十一五”房地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布局和功能定位,按照“拆、改、留、修”并举的思路,继续推进旧区改造和城区建设,加大商务楼开发建设力度,加快老大楼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将*建设成为现代都市风格、优秀历史风貌和深厚文化内涵相兼容的中心示范区。
㈠加快推进商务楼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楼宇经济
围绕“一带三区”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定位,按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商务区功能配套,强化商务楼项目跟踪服务,加快推进商务楼特别是高档商务楼的建设和招商,招商中要注重入驻企业的成长性和附加值,提高“三落地”率,实现招租与招商、引资与引税,增量与增收同步,逐步形成商务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楼宇经济。
㈡坚持“拆、改、留、修”并举,基本完成旧区改造任务
至20*年底,我区尚有旧里房屋164万平方米,其中:需改造的114万平方米,需保留保护的50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要走“拆、改、留、修”并举的道路,按照“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综合配套、分步实施”的模式,对成片整街坊的旧里集中区域进行重点改造,累计拆除旧房138万平方米,基本完成旧区改造任务。
旧区改造方面,根据我区住宅开发的总体布局,深化新昌路、老西门、董家渡三大聚居区开发建设,基本建成老西门新苑、老西门广场,华润置地*滩花园,*滩新昌城等项目;世博园区周边地区,适当发展高档景观住宅,建成耀江花园等项目;老城厢地区,重点建设露香园路地块、松雪街地块等项目。至“十一五”期末,累计竣工住宅约200万平方米。
保留保护建筑改造方面,主要是对规划保留区内的新工房、新里、旧里建筑以及优秀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保留建筑与区域内的优秀历史建筑进行综合改造和综合整治,改造和整治总量约130万平方米。综合改造主要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综合整治主要是通过房屋修缮工程,确保房屋安全和正常使用,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对合用厨房整治、增添消防设施,将液化气改为管道燃气等方式,使居民居住质量有所改善。
㈢强化土地供应调控管理,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和高效利用
围绕我区房地产业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要以存量盘活为主,适度扩展增量,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和规模,实行土地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和高效利用。
存量用地消化方面,对尚未动迁及规划调整的项目用地,要加强协调、跟踪和服务,促进项目重新启动,并可通过政府收购储备、用地性质调整等手段,多渠道地予以消化盘活。新增土地供应方面,由于目前存量建设用地总量较大,“十一五”期间计划将土地供应控制在50公顷范围内;在供地策略上,要在确保市、区重点工程用地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开发;在供地方式上,要通过加大政府土地储备力度,积极探索净地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在土地储备资金筹措上,要转变思路,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政府储备、企业参与前期开发的运作模式,多渠道解决储备资金不足的难题;在用地管理上,要重视批后跟踪服务,实现项目开发的全过程监控;对未按出让合同约定期限进行开发建设的,应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采取征收闲置土地费、强制收回(收购)等措施。
㈣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贯穿于住宅建设和使用的全寿命周期,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实现土地、能源、水和材料等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
一是加快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集成应用,加大全装修住宅的建设力度,完善全装修住宅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售后服务等的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机制,至“十一五”期末力争实现80%左右的新建住宅全装修;二是优化住宅功能布局,合理配置绿化种类、数量,倡导垂直和屋面绿化,完善居住区的降低噪声、场地保水、小气候调节和空气净化等生态功能,实现自然、建筑和人的和谐统一;三是拓展旧小区综合改造的内涵,按照“戴新帽、穿新衣、换内胆、整环境、降能耗、节资源”的要求,稳步实施上下水管材、智能化安防、围护结构、保温节能和节水设备的改造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断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
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打造*房地产品牌
“十五”期末,我区共有开发企业195家,其中:一级资质10家,二级资质17家,三级资质16家,另有从事项目开发的境外企业集团9家,随着新项目档次的不断提升和存量项目的开发完成,低资质开发企业的业务范围将越来越小。
“十一五”期间,要根据本区房地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提高入市门槛、提供高效服务等途径,积极吸引资金实力雄厚、资质等级高、信誉好、业绩优和有知名企业家领衔的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参与*的开发建设,致力创造能够代表*中心城区水准的*房地产品牌。房地产开发建设方面,要在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工程质量、景观塑造、市政配套以及总体策划包装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营造具有*特色的房地产品牌;房地产经营管理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和国际著名咨询机构,进一步繁荣本区二手房市场,并提升本区房地产业的集聚度和总体水平;物业管理方面,要健全物业管理项目的招投标制度和物业管理收费的分等定级制度,要引进有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和品牌的物业管理企业,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推进居住物业管理的规范化、社区化和人性化进程,创建一批国家级的优秀物业管理大厦和居住小区,形成*物业管理的品牌。
七、“十一五”房地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根据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房地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完成“十一五”期间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重点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㈠强化产业发展规划管理
房地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不仅对房地产业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其它产业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为实现房地产业发展目标,今后要强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管理工作:一是根据*市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在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做好房地产业发展专业规划的编制和深化细化工作,包括“十一五”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划等;二是要根据宏观经济发展、宏观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情况,适时对各种专业规划进行调整;三是抓好各种专业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规划一经确定下来,应该严格执行,并确保规划实施的连续性。
㈡健全房地产开发机制
“十一五”期间,我区将基本完成旧区改造任务,并围绕“一带三区”的功能布局重点实施包括外滩一体化、世博园和轨道交通在内的多项重大工程建设。为突破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难题,要继续加快完善房地产开发机制。一要以全面推行拆迁事务公开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职能,加快拆迁管理方式转变,积极探索动迁房源筹措、动迁队伍管理、突出矛盾化解和弱势群体帮困的长效机制;二要健全土地管理运作机制,建立项目全过程跟踪和项目竣工土地验收制度,探索推行土地租赁制度;三要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绩优企业上市、项目开发合作和设立专项资金(如老大楼保护基金等)等途径,积极吸引外来资金,缓解改造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四要按照“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探索建立老大楼保护性开发新机制,指定区属房地产企业集团或成立置换公司专门从事老大楼的置换开发,并可通过建立专项基金,实施政策聚焦,逐步解决等改造资金不足、项目协调难度大等问题。
㈢逐步完善商务功能配套
针对我区商务楼功能配套不全、商务区集聚效应不够的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逐步完善商务功能配套。对新建商务楼项目,应以甲级写字楼和高档商务楼为主,对楼宇的建筑规模、硬件设施、装饰装修、商务配套和软件服务等标准严格把关,以培育市场制高点,形成集聚和辐射效应;对老大楼项目,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建筑风貌予以保护,对其内部设施和设备进行更新、完善,并改善其周边区域的市政设施、交通组织和生态环境,以满足现代商务之一切需求;对已建成商务楼,要优先对商务楼集聚区的公共环境如停车、绿化和交通组织等进行改善,并完善酒店、餐饮、商业、娱乐等商务功能配套,以方便客户的商务活动,提升商务楼宇的品质和租金水平。
㈣提升住宅建设整体水平
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为载体,以创建“四高”优秀小区为抓手,不断提升住宅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首先,要通过“四高”优秀小区创建、“四新”技术集成应用、智能化小区建设和住宅全装修实施,不断提高新建住宅的科技含量;其次,要加强住宅建设的全程跟踪和全覆盖管理,做到提前介入,超前服务,推进“四高”优秀小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再次,要规范住宅建设配套管理,完善居住区的市政、公建设施配套,针对广大市民不断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和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实际,在居住小区合理配套休闲、娱乐和老年活动设施。
㈤不断优化房地产投资环境
随着区域间竞争的加剧,投资环境已成为投资者优先选择投资的关键。“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优化房地产投资环境,充分展示*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形象。一是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强化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加大行政执法监察力度,促进市场行为的规范化,为房地产投资、开发和经营行为提供有效保障;二是建立房地产市场诚信体系,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组织开发企业和经纪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购房、售房活动;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㈥逐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住房保障体系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针对我区人口密度高、人均居住水平较低的实际,今后要逐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一是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并对低收入家庭实现租金减免,逐步建立面向最低收入家庭的多层面、多渠道住房保障体系;二是建立市、区两级政府扶持和产权人部分出资的资金筹措机制,加大旧住房综合改造和整治力度,不断完善旧住房的安全、卫生和使用功能;三是探索建立面向低收入动迁户的住房租赁新机制。
篇10
一、园区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仅注重经济效益,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注重不够。
电子商务产业园在发展并不是很长,但许多电子商务产业园仅追求的是单一的经济目标,甚至经济目标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而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园区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节约成本,而过度的注重成本的问题必然会带来一些质量问题。其次,经济目标一旦化为终极目标,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的‘性质’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对园区建设和运营来说其实是一种‘畸形发展’。
2.规划设计不合理,建设进程不好把握。
电子商务园的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而建设则是对规划的完成过程,最终目的是成功招商,发挥电子商务园区的载体作用。规划和建设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两个环节,二者息息相关,但是同时它们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组成部分,规划方面最大的问题是规划不合理,主要体现规划内部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现实情况的一些特殊型、规划设计部门和相关审批部门理念比较落后等;而建设方面的问题则比较偏向于实践方面,集中体现在进度方面,这与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速度,企业资金实力,平台搭建是否完备,入园企业的积极程度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等都有关系。
3.各部门创新意识不够,配合默契不高。
园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涉及到发改、规划、建设、环保、住建、绿化、地震等多部门,也与政府、人民、城市发展方向等等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要想顺快的完成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必须尽最大努力协调好各个部门的相关工作。
二、对园区规划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1.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电子商务园区是划定一定范围的土地,并先行予以规划,以搭建交易、金融、信息、公共服务、研发、培训等各类平台为基础,吸引各类生产和销售企业通过这些平台,借助互联网,深化信息化在贸易领域的应用,促进电子商务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的地区。作为发展电子商务的一种手段,园区在前期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巨大,搭建各类平台需要一定的区域经济基础和好的入驻园区的优惠政策,一旦建成,平台搭建起来,实现共享交易平台,减少交易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使最终消费者得到价格实惠,可有效的促进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刺激地区经济发展,对经济社会效益将做出巨大贡献。因此,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经济目标,创造一种的融合发展的理念,将传统生产、零售通过电子商务园的建设与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
2.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在园区规划上下功夫。
相对于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才应该是电子商务园的终极目标,但是想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达到的要求很多,首先应该是立足于实际情况,所建园区的选址,是否符合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规划,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当地是否具备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经济产业基础,所建园区的建筑结构是否能够满足各类平台的建设,各类销售企业对园区的规划布局,建筑空间是否满意,能否为入园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最终实现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发挥园区的社会效应等都要深入调研论证。根据论证结果,做出明确、科学的规划与建设。
3.齐心协作、通力配合,在共建合力上下功夫。
根据2015年5月4日,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要求,电子商务园区建设的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按意见要求推进电子商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首先政府要建电子商务产业园的信息和决心。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是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是如果没有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区域将长期处在传统产业结构中,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将永远只是远景,将失去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商务千载难逢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只有政府下定必须干、必须干好的决心,才能增强企业建设一流园区的信心。其次,建设运营企业必须认真研判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基础,梳理产业园的产业链条,理清规划理念,科学规划园区布局,筹足资金,统筹建设进度,认真谋划搭建各类电子商务平台,成功招商,圆满的实现园区的集聚效应。三是各部门要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敢于担当,为园区建设、招商和运营出谋划策。园区建设的内容多,涉及的部门广,需要各部门大力支持,形成共建合力,在思想上、体制上和区域上融合,共享资源环境,破解电子商务园规划、建设、运营中的难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