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综述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 要:企业社会责任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企业社会责任( csr) 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焦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csr的研究文献的回顾,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可持续发展、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是由sheldon于1924年首次提出的。迄今为止,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刘俊海从公司法学定义了企业社会责任责任: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以最大限度在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市场经济百科全书》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作的定义是企业为所处的社会福利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任。
二、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财务决策的准绳,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宁永志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矛盾。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而刘培红也认为:“企业实现经济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暂时的冲突,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的。”赵卫华说:“社会责任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社会责任在不断的变化。(二)社会责任和财务管理目标对立统一的关系。(三)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四)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刘兴贺认为:“从表面或短期来看,社会责任的承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股东财富,而逃避社会责任,甚至伤害社会利益,反而会提高企业的价值,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是一致的。”
三、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
面临21世纪的市场发展趋势,企业如何能实现不断持续发展的目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
李培林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经营过程中,以社会责任为出发点,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合理要求,实现企业与社会永久性和谐发展的生存状态。张燕平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只有企业承担应有社会责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冯巧云认为:“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赢得较好的声誉,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得以保持生命力,保持长期可持续地发展。”马红岩说:“现代企业只有较多地关注其社会责任,才能够获得持续发展。只有自觉地承担起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才能做到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才能保证企业树立以人为本、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理念,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也是社会责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搞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对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具有现实的意义,也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主动更有战略性的管理和从事企业社会责任。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李兆华、卢丽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年度分布、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综合分析了财务绩效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认为:“虽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短期内有可能会降低企业的当前财务绩效,但从长期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利益,这些利益必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长期财务绩效。”李承源以营销理论和经济理论为基础,论证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对企业财务绩效有影响,且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会使企业各方面绩效显著提高,最终落脚于财务绩效的提升。温素彬、方苑按照资本形态的不同,构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模型。以2003-2007年中的46家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来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当期看社会责任与企业当期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但是从长期看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是有正向影响的。闫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的关系是正相关远远超过负相关。”
结束语: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第一,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第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目标相互促进,长远看是一致。第三,只有企业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社会责任,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第三,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短期内负相关,但长期内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正相关远超负相关。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不要把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看做一种消极的负担,而要将其视为企业发展的机会,把握好承担社会责任的尺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2]王建琼,何静谊.公司治理、企业经济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经纬.2009,2.
[3]赵卫华.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j].商业文化.2010,10.
[4]宁永志.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协调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0,1.
篇2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已有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的规范和实证研究进行综述来分析所取得的进展,从而为以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 社会责任 信息披露 规范和实证 综述
多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门话题。在我国,社会责任信息属于自愿披露的信息,所以在是否披露、披露的方式以及披露的内容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我国学者对相关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既从规范方面来研究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披露模式以及披露的现状等,又从实证方面来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以及驱动因素和最终效果等。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做一个综述,以供需要者参考。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范研究
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规范方面。学者们通过研究国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来分析我国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的必要性。如阳秋林(2005)系统地探讨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和原则,并在对国外披露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架构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模式,还探讨了中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标分析体系的意义、内容和具体设想;另外舒强兴、王红英(2006)在分析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应有内容,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议。
还有学者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模式和内容做了研究。披露模式方面。国外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模式多是采用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并用。所谓会计基础型,是指用会计特有的术语、方法、程序等来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对于定量的财务信息一般采用会计基础型,信息更多采用货币化形式,而非会计基础型则表现为以文字描述为主,较多采用非货币化信息。目前我国信息披露的会计基础型的披露涉及面很窄,主要采用非会计基础型的披露。宋献中、李皎予(1992)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报表披露模式作过分析,阳秋林(2005) 也初步探讨了我国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模式,并在报表分析的基础上试探性地构架了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但并未对指标体系的适用性进行评价。
披露内容方面。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我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学者们对此也进行了一定的探析。顾兆峰(1997)、刘国华(1998)、季晓冬(2005)等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作了研究。顾兆峰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归纳为环境资源、职工责任、消费者权益、公益福利四个方面,而刘国华认为企业缴纳的各种税款也应该归入社会责任的范畴。
李正、向锐(2007)对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642家上市公司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了这些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他们认为我国社会责任应披露的内容为6大类共17小类。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对与员工、产品质量、公益捐赠等相关的社会责任问题比较重视,披露也比较充分,但对社区、环境等社会责任问题披露得较少。事实上,很少有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能进行全面披露,他们更愿意披露那些做得比较完善的事项,尤其热衷于能迅速提高企业形象的公益事业,而对做得不足的方面则较少披露甚至不披露,例如失业安置、弱势群体、废料回收等等。各家公司披露的内容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一致性,大部分的披露内容都是准则事先要求的,自愿披露的内容很少,而且披露的信息不具有明晰性和透明性,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
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传入我国以来,学者们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而实证研究则较少。黎精明(2004)通过选择6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作为案例,从其公开披露的信息中抽取社会责任信息,从披露内容和披露工具两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共同特点和现状是:理论上急需,实务上空白;杨亚娥、刘建红(2007)以2000-2003年不同行业的48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上市公司在环境保护、社区贡献、员工福利、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问题和成因。
我们通过阅读文献发现还有一部分实证研究主要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和最终效果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影响因素
李正(2006)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资产规模、负债比率、重污染行业因素与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显著正相关;净资产收益率、ST类公司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显著负相关。马连福、赵颖(2007)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公司绩效、行业属性及规模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而独立董事比例及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这两个公司治理结构变量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都没有显著影响。沈洪涛(2007)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框架下结合公司社会责任理论,选取1999到2004年沪市和深市的石化塑胶行业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包括上市地点和披露期间在内的披露环境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都有显著的影响,而公司财务杠杆和再融资需求则不影响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回顾发现学者们基本同意公司的规模以及绩效会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二)最终效果
陈玉清、马丽丽(2005)选取了907家上市公司,构建了上市公司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的社会责任贡献的指标体系(包括政府所得贡献率、职工所得贡献率、投资者所得贡献率和社会所得贡献率),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2003年年度报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市场反应(股价)。实证结果表明,市场对企业社会责任贡献信息的反应不明显。不过,行业不同,股价与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另外,刘长翠、孔晓婷(2006)利用类似的社会贡献率指标,探讨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与其财务表现和经营理念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发现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这两项研究的不足在于社会责任贡献指标的构建全部使用会计基础型披露信息,缺乏对非会计基础型披露信息的分析。沈洪涛、杨熠(2008)以1999到2004年在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上市交易的石化塑胶行业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观察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所引起的股票价格的变动,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其披露的数量和质量与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对我国已有文献的回顾整理,我们发现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都表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范和实证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关键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首先,理论基础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其次,实证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比如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计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使用的计量方法并不能真正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和绩效,最终会影响实证研究的可靠性。所以说,我国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仍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 会计研究.2005(11):76-81.
[2]黎精明.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3):8-13.
[3]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特区经济.2006 (8):120-122.
[4]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会计研究.2007(7):56-62.
[5]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06(10):67-71.
[6]马连福,赵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7(3):22-27.
[7]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07(3):9-16.
[8]沈洪涛,杨熠.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当代财经.2008(3):103-107.
[9]舒强兴,王红英.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的探讨.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 (6):56-58.
[10]宋献中,李皎予.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篇3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SA8000国际标准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受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外延非常广泛,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理论界争论了数十年,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追求利润外,也应该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受影响于企业行为的各方的利益。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兴起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推广,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是世界范围的共同趋向。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背景
1、国际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及理论研究的推动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西方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关系,开始了以捐赠的方式回馈社会,并逐步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使得企业传统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劳动者权益和商业伦理,更多地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责任。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也开始突破企业各自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形成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契约。第一个用于第三方认证的全球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也于2001年正式在全球范围实施,虽然这只是一个自愿选择而非强制执行的社会责任标准,但它已经对全球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其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尤其重要。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部分,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着上至政府、下至员工、消费者和社区的和谐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强调在经营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企业活动中人的健康、安全和应该享有的权益,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这些正是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比尔・福特说过:“一个好企业与一个伟大的企业是有区别的:一个好的企业能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能为顾客提品和服务,还竭尽全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3、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的发展观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主张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主张等同于经济发展,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传统发展观使人类经济奇迹发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频频出现,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和弥补的损失。科学的发展观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与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新发展模式”或“新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绿色清洁增长”,这是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4、跨国公司对中国出口加工业的社会责任要求
随着欧美等世界贸易大国越来越多地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增加进口,大量“血汗工厂”的事实被曝光。特别是1993年11月深圳致丽玩具厂火灾事故发生后,海外的劳工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对外资企业在中国违反劳工标准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评,并成立了“玩具安全生产联合会”,以促使劳工标准在这些企业实施。一些劳工组织和跨国公司还针对中国的劳工问题,制定了专门的“工厂守则”要求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遵守。跨国公司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中国出口企业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特别是对常年单纯靠“低成本制胜”的中国企业而言,社会责任及其量化标准,已成为我们得以进入西方市场的新门槛。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国际研究
(1)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当时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是通过企业主支配个人财富的方式来实现,而不以企业作为参与社会责任的主体。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持消极的态度,反映在法律层面上,就是对企业使用公司的资金参与社会责任的行为给予限制。
(2)20世纪30至80年代,国际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命题展开的。企业社会责任古典观的支持者,代表了传统的企业理论观点,认为企业管理者只是受股东委托,惟股东利益是从,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其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
与古典观对立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经济观,他们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第二位目标, 而不是第一位目标。企业的第一位目标是保证自身的生存,支持“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之说。其代表人物包括安德鲁斯、罗宾斯、阿奇B.卡罗尔、格里芬等一大批经济与管理学家们。
(3)产生于1960年代,发展于1980年代以后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由多个相关利益者所构成的“契约联合体”。认为企业的出资不仅仅来自于股东,而且也来自于企业的雇员、供应商和债权人等。企业已不再是简单的实物资本的“集合物”,而是一种“治理与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本质上是各种契约形式的集合。企业的风险不是由股东全部承担,其他的相关利益者也在承担着企业的风险。因此,企业的所有者不能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的所有人。
(4)21世纪以来基于SA8000标准所做的研究。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发起并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和其他国际组织,制定了适合于企业实施的SA8000标准,它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制定的,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动、安全卫生、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等9个要素,其核心内容是针对劳工的保护标准,并配套有完善的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国际上对SA8000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企业实施SA8000标准是否会引起长期利润减少,最典型的研究是2002年美国DePaul大学的Curtis C. Verschoor教授和Elizabeth Murphy副教授进行的一项专门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最佳企业公民”的整体财务状况要远远优于标准普尔500强的其他企业,前者的平均得分要比后者的平均得分高出10个百分点。
实施SA8000标准对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所起作用的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人会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衡量企业是否合适的一把尺子,以及决定自己是否留任的标准。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在发现自己的价值观与所供职的公司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另谋高就。
2、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范围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定义方面和对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对象范围的界定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企业应该向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实际中就有可能泛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使社会责任承担超出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造成企业负担过重,持续发展困难的局面。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国内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体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早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从纳税、自然资源、能源、环保、消费者等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社会责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之一是杨瑞龙,他主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另一代表人物是刘俊海,从法学的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
2000年以来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卢代富的《企业社会择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谭深等的《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陈宏辉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等。
此外,2000年以来另一个研究热点是围绕SA8000标准展开的。学界对SA8000标准的认识,从企业社会自然成本效益研究起始,逐渐深入到企业道德层面、法律层面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丰富的领域,特别是沿海地区,对SA8000标准的研究一直处于前沿地位。我国对SA8000标准的研究主要是致力于SA8000标准本土化,首先,提出本土化过程中的立法支持,完善与SA8000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并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劳动法律关系调整的范畴,使公司的社会责任运作走上一条法制化的道路;其次,如何提高SA8000标准在我国的实际可操作性,认识到应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和考评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仅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05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第一个《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引导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行业自律确立可持续发展模式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中,不仅企业和政府要有所作为,也应重视研究以行业协会、工会、消费者协会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这些可以说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中缺乏的方面。
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考评指标体系的建设方面,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利于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量化考评。我国学界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工作,李立清、李燕凌著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一书中,结合SA8000标准设计了相关的考评指标、考评权重和分值对应,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为建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考评指标体系起一定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2] 徐二明、郑平:国际化经营中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3] 李艳花、凌文轩:世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与实践概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
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23
1 引言
近年来,国内很多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追求利润最大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不乏餐饮中使用地沟油,三聚氰胺毒奶粉,红心鸭蛋苏丹红,以及近期发生的山东假疫苗事件等等。这些都是企业采取不正当手段追求利益,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果。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应该采取合理的竞争手段追求利益,同时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企业大多不愿意或不想承担社会责任,是因为企业认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支出会给财务绩效带来负面影响,而这正好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相悖。鉴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现象层出不穷,国内专家学者以及企业逐渐将目光投向企业社会责任。据统计,2012年国内共1700多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中近1500份是企业的,非企业机构约200份,的报告数较前一年增长70%。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术界,都更为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因此,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逐步升温,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颇多,他们希望能够厘清二者的关系,为企业发展并履行责任提供一条清晰的思路。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基于财务绩效的研究视角
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方面,杨熠,沈洪涛(2008),陈德萍(2012)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牛晓琴,张晓慧(2012),徐二明,衣凤鹏(2013)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证分析了国内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正相关。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获得合法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越好,对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就越显著,二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温素彬,方苑(2008),杨熠,沈洪涛(2008),刘录敬,陈晓明(2010),陈德萍(2012),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2013)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跨期影响。温素彬,方苑(2008),陈德萍(2012),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2013),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确实有影响,在当期这种影响表现为负,但在长期表现为显著的正。这是因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必然会产生一部分的资源消耗和成本支出,这种劳务成本使得企业当期支出增加而收益降低,即给财务绩效带来负面影响。而在当期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产生的良好效应并不一定能够抵消这种负面影响。但是,在长期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益处,进而促进财务绩效的增加,而财务绩效的增加又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资金支持,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杨熠,沈洪涛(2008),刘录敬,陈晓明(2010)有不同的观点。杨熠,沈洪涛(2008)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承担当期社会责任对当期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企业前期的社会责任却对当期财务绩效起到负面的作用。刘录敬,陈晓明(2010)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企业承担当期的社会责任与当期的财务绩效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影响是极其微弱的,前一期的社会责任对当期财务绩效有一定影响,前两期的社会责任能显著促进财务绩效的增加。
朱金凤,杨鹏鹏(2009),蒋红芸,景珊珊(2013),赵存丽(2013),吴方,严伟,邢潇倩(2015)以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维度为切入点,研究社会责任的不同维度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朱金凤,杨鹏鹏(2009)实证分析了沪市A股691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认为企业对政府和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显著地正向促进作用。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为负,这是由于国内企业的员工大多处于高压的工作环境下;企业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也表现为负,这是因为短期内供应商采取利益保障的决策。蒋红芸,景珊珊(2013)考察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得出企业部分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的结论。赵存丽(2013)则明确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方面,民营企业较国有企业表现良好(徐二明,衣凤鹏(2013)的研究中也曾提及此观点),但二者显著性水平都很低。民营企业所承担的经济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正向促进财务绩效,而环境责任,创新责任则随着财务绩效的衡量标准不同而表现出与财务绩效不同的相关性。吴方,严伟,邢潇倩(2015)构建了股东、员工、政府、社会和环境五个方面的社会责任度量模型,实证分析了2008-2012年68家医药上市公司的统计数据,结果表明,企业履行不同维度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企业对员工、政府的责任对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对股东、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不明显。
此外,学术界还有关于创新创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当下正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双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国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田茂利(2012)对现代服务业的创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出创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呈显著性正相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使得企业为其与利益相关者相处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企业的创业绩效也会随之而改善。付强,刘益(2013)基于技术创新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正向影响企业的绩效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社会媒体舆论能够正向调节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并且媒体舆论的强度越大正向调节的效果越明显。
2.2 其他研究视角
张兆国,梁志刚,尹开国(2012)针对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追求高额利润的同时而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现象,以利益相关者为切入点,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范围以及治理机制。从理论上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构架,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并从实际出发,促进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
吴定玉(2012)认为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存在贡献与收益,监督与治理以及目标与内容3种错位,并立足于利益相关者逻辑,设计出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共同治理机制,提出政府与供应链各层面企业共同治理为主,媒体舆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监督为辅的对策。
黎耀奇,傅慧(2014)鉴于当下对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不足,通过比较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在制造业与旅游业的影响,得出企业社会责任在旅游界都更为重要的结论,并通过对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的情况下,抛砖引玉,希望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够在旅游业方面得到相关学者,专家以及企业家足够的关注和长足的发展。
魏农建,唐久益(2009)基于对上海牛乳行业的实证分析,确定企业对社区,环境以及顾客三个维度方面的社会责任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不同,企业社会责任通过调节变量即企业形象和消费者感知来间接作用于顾客满意度,并且作用效果显著。企业盈利归根到底是由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实践,因此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中,消费者无疑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因而企业应该优先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履行消费者的责任。
在社会责任意识觉醒的今天,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将社会责任视为自身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马龙龙(2011)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确实存在,这一点与国别无关,但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却因人而异。消费者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益于自身,进而消费者出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和满足回应企业,即对企业产品或服务“货币投票”完成购买行为。那些认为企业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而且要履行相应社会责任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程度的影响。
3 结束语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最早缘起于西方,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90年代初国内对社会责任的研究处于零星阶段,但近年来国内学术界聚焦于企业社会责任,尽管没有形成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统一认识,但学术界大多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自身发展是有长远利益和深远影响的。
本文通过对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的梳理,希望能够给国内企业一些明确的认识,即:(1)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已不能满足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应该从骨子里树立社会责任意识;(2)或许短期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影响不显著,甚至会带来财务上的负面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一定可以促进财务绩效的增加,而财务绩效的增加又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资金,这是一个良性循环;(3)企业应该格外关注诸如对经济,政府和对消费者,股东以及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这些社会责任维度能够正向促进企业的财务绩效;(4)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影响不再局限于促进财务方面,它对企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5)企业社会责任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丰富。因此,当下企业应该秉持绿色发展,开放共享的理念,致力于产品与服务的研发和创新,同时履行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将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提升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有机统一,为企业长盛不衰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杨熠,沈洪涛.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06):6068,151152.
[2]陈德萍.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2):178181.
[3]牛晓琴,张晓慧.大型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2,(06):1618.
[4]徐二明,衣凤鹏.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市场发展与政府所有权的调节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11):9095.
[5]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6]刘录敬,陈晓明.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4):149151.
[7]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交互跨期影响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08):3239,96.
[8]朱金凤,杨鹏鹏.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9,(07):135137.
[9]蒋红芸,景珊珊.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以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3,(01):4952.
[10]赵存丽.不同企业性质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3,(02):2528.
[11]吴方,严伟,邢潇倩.医药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基于68家医药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J].生态经济,2015,31(08):112116.
[12]田茂利.创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创业绩效――基于现代服务业的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04):198202.
[13]付强,刘益.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对绩效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03):463468.
[14]张兆国,梁志钢,尹开国.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02):139146.
[15]吴定玉.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02):5563.
[16]黎耀奇,傅慧.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4,29(06):107116.
篇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效益;理论流派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社会责任日益成为影响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效益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企业界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西方学者早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对该领域进行研究,目前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学者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从20世纪中期才开始在该领域进行相关研究,由于起步较晚,至今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应用方面也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仍有不少企业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对企业效益产生不利影响,因为承担社会责任就要投入,而这种投入表面上看是没有回报的。其实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但不会对企业效益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从长期看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关系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社会责任是否会提高(降低)企业效益;二是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对公司效益的影响大小;三是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在对国内外研究梳理的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的概念最早是由Oliver Sheldon(1924)提出的。从此,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就风靡了西方国家。此后,诸多中西方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博文于1953年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给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戴维斯认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回避将导致社会所赋予权力的逐步丧失”,因此他认为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考虑或回应超出狭窄的经济、技术和立法要求之外的议题,实现企业追求的传统经济目标和社会利益”。弗雷德里克强调,社会责任意味着商人应该监督经济体制的运行以满足社会的期望,促进社会的进步。他强调生产的经济意义在于,生产和分配应以提高总体社会经济福利为目标,公众期望社会的经济、人力资源能通过企业被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目的,而不是单纯为了个人和企业狭隘的有限利益。麦克奎尔(1963)明确地将CSR概念延伸出经济和法律范围之外,他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卡罗尔于1979年提出了一个至今仍被广为引用的概念,即“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自行裁量的期望”。S.P.Robbins(199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199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针对社会(既包括股东也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乎道德的行为。”A.B.Carroll(199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
综合诸多中西方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1)为了满足某些人员某些方面的期望;(2)超出了经济和法律范围。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为了达成有利的长远目标,自愿承担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等各方面期望的责任。或企业的行为、思想与他们对企业的预期、期望相一致。
二、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效益关系的主要理论流派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可以提高公司利润吗?这是很多学者和管理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近几十年来,对公司社会责任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很多,也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结论。有些学者认为,利润最大化就是公司的社会责任,而有些学者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和利润是相互联系的,共同发展的。很多学者认为前一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公司的社会责任不仅仅包括经济责任,还包括其他很多内容。而后一种观点也得不到实践的证明。社会调查显示,公司社会责任和利润不一定总是一致的、协调发展的。他们之间有时候是协调的,有时候却是相背离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断。笔者根据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效益的关系将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归纳,把它们分为两个主要的理论流派: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的正相关关系理论流派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负相关关系理论流派。
(一)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效益的正向相关理论。正向相关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效益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长期效益。
1、理论研究方面。在初期,对于大多数的实践管理者来说,组织效益是企业的核心目标(Posner and Schmidt,1984),也有理论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自己的利润。(Friedman,1970)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发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很多理论研究者也认为企业的动机是复杂的,公司目标、策略和结构都与公司社会责任有关。社会责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影响不同的组织特性,也被不同的组织特性所影响。(Tuleja,1985;Kraft and Hage,1989)Zahra and LaTour(1987)曾经通过由410名大学生和研究生收集来的信息来检验公司社会责任和组织效益的关系。在因素分析中,涉及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八个尺度(政府监管企业的义务、公众舆论、企业和社会的物质贪婪、乐观的经济前景和企业的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重要性、生态政策的需要、道德/伦理标准的需要和宗教意识)和组织效益的三个组成部分。他的研究结果支持了特定的公司社会责任实践会影响组织效益的假设,表明了公司社会责任是一个多元的结构,它与组织效益有关系。
在回顾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Isaiah Yeshayahu Marom通过设定几个具体的假设条件,总结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收益之间的一个统一理论,即从满意的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得的财务回报和用于社会产出的成本是可以平衡的,而且获得的总收益会超过成本。由于他的研究包括了与公司社会责任有关的收益和成本这两个相互矛盾的东西,所以可以用来解释所有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财务收益可能产生的关系。Catherine J.M.Paul Donald S.Siegel也认为与增加投入成本一样,公司社会责任活动会影响生产效率、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这些影响依赖于企业的特性,例如企业采取社会责任活动的动机、税法、位置场所和创新活动等。Moses L.Pava Joshua.Krausz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收益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微妙的。他的研究结果表明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企业一般都提高了自己的财务绩效,如果不比其他的公司好,至少也是可以相提并论、旗鼓相当的。
2、实证研究方面。大量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着确定的正相关关系。Jeff Frooman(1997)分析了与不负社会责任和存在非法行为的企业相关的实证文献,他的分析结果表明股市对那些不负社会责任和违法的企业持否定态度,证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财务绩效的正向关系。Greig A.Mill通过对英国部分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投资与收益关系的实证研究,指出长期的社会责任投资对企业收益是有作用的,他们之间有着正向积极的联系。Lee E1 Preston和Douglas P1OBannon(1997)比较了1982~1992年美国大企业的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也发现二者的积极关系。W1 Gary Simp son和Theodor Kohers (2002)对美国国有银行1993~1994 年的企业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以企业社会再投资行为排序作为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用总资产利润和贷款损失率评价财务绩效,也发现二者间存在积极关系。
(二)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效益的负向相关及无关理论。负向相关及无关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效益之间是无关的或是负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不但不会提高企业的效益,甚至有可能会损害企业的效益。
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像前面提到的学者一样,认为企业除了创造利润外,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相反,他们认为利润最大化和企业社会责任是相背离的。企业社会责任不能提高企业的利润,也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乃至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成本,增加企业的负担,从而损害企业利益。例如,弗里德曼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批判中就暗示着这一思想。他认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增加成本,从而会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带来损失,比如股东的红利可能会减少、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可能会降低、商品的价格可能会上涨,等等。在弗里德曼和哈耶克的理论中,他们指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带来的一系列损害,并且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的,相反,它还会降低企业的效益。从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效益之间是存在着负向相关关系的。
Kenneth E.Aupperle I and Deane Van Pham t的研究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公司社会责任变量和财务测量方法,公司效益(不管是市场收益还是账户收益)和公司社会责任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公司社会责任行为不能为公司带来收益。S1 Pasari2bu Hadi(2003)对印度尼西亚的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无关; RobertW1 Ingram 和Kat herine B1 Frazier(1980)的研究也发现企业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呈负相关。他们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相应成本,这一成本就使得企业在与不承担或较少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状况。
三、对我国研究的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比较,我们发现,承认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效益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的文献还是占大多数的。大部分的学者和管理者都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促进企业绩效的增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当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笔者认为,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不仅应追求企业的短期利润,更应关注企业长期获得利润的能力。而从长远角度来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追求企业收益之间是不矛盾的。例如,杜邦公司之所以能从一个总资产为36,000美元的火药小作坊,成长为年销售收入超过240亿美元的跨国巨头,这与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有着很大直接关系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只要我们能够正确理解效益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及衡量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是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的,不会损害企业的效益。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竞争力,它与其他的企业竞争力优势一样重要。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资,不会减少企业的效益,相反,它会对企业的效益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的长期利益。如果企业要追求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承担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及慈善等方面的责任。
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关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仍需要大量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虽然国内部分学者已经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由于社会环境背景、经济发展阶段、企业管理要求等各方面的不同,我们必须在吸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展开深入研究,以建立起符合我国特殊国情要求的、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体系和方法。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Oliver Sheldon.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Sir Isaac PitmanAnd Sons Ltd,1924.24.
[2]Bowen,H.R.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M].New York:Harpor & Row,1953.
[3]Davis,K.Can business afford to ignor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3)[J].1960.
[4]Frederick,W.C.The growing concern over business responsibility I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J].1960.
[5]McGuire,J.W.Business and Society[M].New York,McGraw-Hill,1963.
[6]Carroll,A.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i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4)[J].1979.
[7]Carroll,A.B.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al construct in Business and Society[J].1999,Sept.
[8]Friedman M.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J].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1970.13.
[9]Shaker A.Zahra Michael X LaTou 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Multivariate Approach[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6,1987.
[10]Isaiah Yeshayahu Marom.Toward a Unified Theory of the CSPCFP Link[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6.67.
[11]Catherine J.M.Paul Donald S. Siegel.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J Prod Anal,2006.26.
[12]Moses L.Pava Joshua Krausz.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The Paradox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5.
[13]Frooman1J1.Socially irresponsible and illegal behavior and shareholder wealth:A meta-analysis of event studies[J].Business & Society,1997.36.
[14]Greig A.Mill.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a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 Over Time and a Possible Link wit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6.63.
篇6
关键词:社会责任;本质;绩效;衡量指标
1、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研究
1.1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演变
1.1.1国外研究演变概述
1916年,克拉克(Clark,J.Maurice)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大家对于社会责任的概念已经相当熟悉,不需要到1916年还来重新讨论,但是迄今,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责任”。
20世纪30年代,哈弗大学法学院教授多德(Dodd)认为“公司经营着的应有态度是树立自己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伦理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20世纪70年代中期及以后,大量研究者转向从多种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从社会责任战略和实施过程的进一步研究衍生出企业社会回应概念,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是对社会主动回应的行为,并发展了社会绩效及其模型,从公共视角提出社会责任的决定是一个公共参与的过程。
1975年Sethi 指出社会责任是将企业行为提升到与当前流行的社会规范、价值和目标一致的层次。
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社会表现概念,意图提供社会责任管理框架,并试图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全面衡量。
1.1.2国内研究演变概述
2003年陈宏辉和贾生华将社会责任本质定义为企业对复杂契约系统的回应,这组契约系统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企业必须对其经营所在的社会系统的要求作出回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005年张文魁认为我国企业做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完成了企业社会责任。
2009年李心合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系列经济契约和社会契约的集合体,社会契约反映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公共利益关系,以规定社会责任和效用为主要内容,该契约内容也许会含糊不清,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履行社会契约规定的内容。
2011年花双莲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内部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企业对非所有者身份的全部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响应。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现阶段下企业社会责任本质就是企业为实现其最终经营目标即生存和发展的目标而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所承担的的义务。
1.2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不同观点
1.2.1国外的不同观点概述
1979年卡罗尔(Carroll)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慈善责任)。1985年Ullman 认为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是“一堆寻找理论的数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寻找理论的数据”。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
1991年阿奇·卡罗尔(Arehie Carrol)认为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为企业社会责任指明方向,针对每一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可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范围。
2001年兰托斯(Lantos)将其分为伦理型、利他型和战略型三个层面,伦理型对应卡罗尔提出的前三种,利他型和战略型是对慈善责任的进一步细分。
2003年Schwartz&Carroll将其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三个领域。
2007年迪马·加玛莉(Dima Jamali)将其分为强制型和自愿型两大类,分别对应于兰托斯的伦理型责任和拉罗尔的慈善责任。
1.2.2国内的不同观点概述
2003年国内学者陈志昂和陆伟将其划分为法规层面、标准层面、战略和道义层面。
2004年陈宏辉和贾生华认为满足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需求就是履行不同层面的社会责任。
2006年王竹泉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并根据是否有权或实际参与企业的集体选择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社会责任对象就是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签订的契约。
2011年花双莲将其分为份内和自愿两个层面,份内社会责任是企业依据交易契约或社会契约及法律规范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应尽的基本责任;自愿责任是超越份内的资源社会责任,它属于卡罗尔的“慈善责任”、迪马·加玛莉的“自愿型”部分,直接对应于兰托斯的“利他型”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包括针对企业的内外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即股东、内部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政府、竞争者、环境所应承担的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衡量指标
2.1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衡量指标
1998年Stanwich 在Carroll提出的CSP(企业社会绩效)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认为企业社会绩效的多维度包括企业慈善(用捐赠反映)、高层管理人员(用薪酬和奖金来衡量)、员工(用董事会和企业中女性和少数民族人数来体现)、自然环境(用有害物质排放量来表现)及股东(用企业的获利能力来说明)。
此外,还有SA8000、DJSI(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KLD指数(被利益相关者理论权威Wood & Jones认为是研究设计最好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澳大利亚的崇德(Reputex)
2.2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衡量指标概述
2009年杜炜、穆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与企业财务指标的勾稽关系,用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针对的对象有股东(3个指标)、债权人(3个指标)、员工(5个指标)、经营者(3个指标)、消费者(3个指标)、商业合作伙伴(4个指标)、政府(4个指标)、社区(4个指标)、环境(9个指标)。
2010年姚立根、王华东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构建了13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一级指标有经营责任、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和谐责任。
2011年王凤华设计了非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责任指标(4个)、法律责任指标(3个)、伦理责任指标(3个)、慈善责任指标(3个)。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根据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等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自身特点的不同,针对不同的企业应有相对不同的具体衡量指标,但衡量对象都是上述所述的对象,具体指标根据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3、结语
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理解不清,定义多种多样的情况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概述提出本文认同的对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理解,认清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并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社会责任衡量指标的研究成果,指出其衡量指标根据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为以后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打下基础。(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JP4〗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20-130
[2]花双莲.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博士论文,
[3]陈志昂,陆伟.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J].经济与管理,2003,(11):60-61
篇7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响应视角;内在响应;外在响应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041-03
1引言
总体来看,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阐述大体分三个过程: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企业社会绩效。一般认为英国学者Oliver Sheldon(1924)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1953年Bowen的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被认为标志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开始。20世纪60年代消费者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必须对社会压力做出反应。进而在20世纪70年代催生了企业社会回应(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的概念。企业社会回应将企业看做比较机械的“刺激—反应”系统,其重点在于对普遍性社会问题所带来的压力的制度化回应。它提出的本意在于避免狭义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观性和含混性,但在实践中它却陷入了困境。因此,学术界不得不另外创造出一个更精确的概念——企业社会绩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这一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之后,迅速主导了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的主流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被认为是可用于评估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为密切相关”的理论框架,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两大理论从而出现了全面结合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又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实证检验的方法。消费者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因而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行为和态度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进入21世纪,从消费者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更聚焦在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响应关系的研究上。因此,本文试图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中西方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响应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并总结基于消费者响应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在研究中所关注的问题和现有研究的不足。
2消费者响应视角
消费者响应是消费者在确定品牌、购买率、购买数量时进行的决策,是消费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忠诚程度与印象评价。Holbrook和Hirschman(1982)提出特定的环境与消费者之间存在响应系统,即认知—影响—行为。Melissa A. Martin(2002)进一步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产品中只会产生响应,既包括心理上的响应,也包括行为上的响应。在此基础上,Bhattacharya和Sen(2004)将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响应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关于消费者对企业意识和对企业评价态度的内在响应;二是关于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意向及购买忠诚等的外在响应(Bhattacharya&Sen,2004)。他们认为企业进行企业在社会责任活动首先会使消费者产生内在响应,然后再转化为外在响应,虽然消费者的内在响应和外在响应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但外在响应对企业收益的影响更为直接。这个研究框架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研究消费者是如何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做出响应的。因此,本文在这一研究框架下对中西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
近几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响应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连续几年都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上。而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响应研究的重点也从对较易观察的外在观察变量的研究转向对潜在变量的研究上,这个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3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响应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响应是指消费者因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而产生的内在心理状态的反应。它是消费者对自身心理活动的一种感知,因此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可预知的收益,也没有可供直接观察的有形结果。但这些内在响应的结果会对企业和社会事业都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内在响应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产生意识;其次,消费者对产生的意识进行归因;最后,消费者形成对产品和公司的态度。
意识是指消费者是否感知到了企业在CSR领域的努力。这是消费者能够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做出响应的首要条件。也就是说当消费者对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努力一无所知的话也就无从谈起消费者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心理上的感受了。早在1975年,Webster就开始研究消费者的社会意识,他认为具有社会意识的消费者愿意考虑自己消费行为的公共影响,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购买行为来影响社会(Webster,1975)。基于前人对消费者社会意识的研究,Mohr,Webb和Harris提出了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socially responsible consumer behavior, SRCB)的概念,并认为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感知水平受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Mohr,Webb&Harris,2001)。国内学者郭红玲(2006)也对不同人口特征(如学历、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差异进行了调研,得出了与之相似的结论。
归因是消费者如何看待企业参与这些社会责任活动的动机。归因决定了消费者响应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程度。消费者经常会对企业参与社会责任活动的动机产生疑问。消费者认为仅仅因为企业参与了社会责任活动并不能排除该企业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企业,因为有时候企业参与社会责任的动因并不是出于道德或者责任感,而仅仅是为了减税或者掩盖其他的不良因素。因此,归因首先受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消费者契合度的影响。企业在从事社会责任活动时,如果希望得到消费者回报,其所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就必须与营销的目标群体保持高度的一致,并根据消费者的特点来选择所从事的推动社会责任的事件(Drumwright,1996),因为消费者会重视所感知到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其自身的关联(Creyer&Ross,1997)。对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归因的研究,使企业社会责任支持(support of CSR domain,CSR support)的概念出现,进一步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支持程度不同使消费者对企业形象的感知不同,高支持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认可具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Sen&Bhattacharya,2001;Mohr&Webb,2005)。
态度是消费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通过意识和归因,消费者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产生态度上的响应。消费者的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态度越积极,就越会促使其将这种态度转化为对企业的外在响应。通过研究发现,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让消费者做出积极的产品评价,消极的企业社会责任会损害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Brown&Dacin,1997)。并且,当企业采用不道德行为时,无论产品本身质量如何,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仍是消极的。不道德的企业行为对企业声誉的毁坏度也远远大于道德的企业行为所带来的企业声誉的提升度(Folkes & Kamins,1999)。积极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影响消费者态度还表现在对企业负面信息进行抵御,即消费者会通过愿意忽略甚至原谅企业非蓄意的偶发过失来支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传播良好口碑,即将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良好印象告诉给他们的朋友、家人和同事们,并向他们推荐这些企业(Bhattacharya & Sen,2004)。
4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在响应
消费者的外在响应是指消费者对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营销行为所作出的购买行为和品牌忠诚等的反应。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与顾客忠诚两个方面对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在响应进行研究。并且,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外在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关系上。而现有文献中对企业社会责任是否能引发顾客忠诚的探讨仍然比较有限。
最早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关系是通过实验方法完成的。Lafferty和Goldsmith利用广告和报纸来控制代言人和企业可信任度,积极的企业可信任度通过企业在环保和慈善方面的贡献来体现,结果显示企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向有显著影响(Lafferty & Goldsmith,1999)。之后,Sen和Bhattacharya(2001)研究证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水平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Sen&Bhattacharya,2001)。但这种直接影响将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比如,感知产品质量(周延风,罗文恩和肖文建,2007)、价格水平(常亚平,阎俊和方琪,2008)、公司声誉(谢佩洪和周祖城,2009)和消费者类型(马龙龙,2011)都会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可见,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过程十分复杂,环节众多,直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水平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具有一定局限性。
虽然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对企业具有重大意义,但一个品牌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购买其产品一次的消费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那些经常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数量。进而,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顾客忠诚的影响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但现有文献中对企业社会责任是否能引发顾客忠诚的探讨仍然比较有限。部分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间接作用于顾客忠诚(Salmons&Bosque,2005)。金立印(2006)的研究也证实了企业社会责任能有效地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度和忠诚度。Marin等(2009)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有两条路径影响顾客忠诚:第一,通过提高顾客对公司的正面评价,使顾客有更强的购买意愿,外在则表现为更高的行为忠诚;第二,增强顾客的心理认同感,进而导致更高的态度忠诚(Marin,Rutz&Rubio,2009)。
5现有研究局限及结论
基于消费者响应的视角,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进一步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现有大部分研究暗含的假设是消费者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企业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或者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在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是对称的。而这一假设应该受到质疑,因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在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不是完全对称的,企业做得好与不好并不等同于利益相关者觉得好与不好,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解读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过程。因此,需要加强直接针对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研究。
第二,现有的研究以探讨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响应为主体。国内学术界虽有一些论述,但基本上是定性分析,而鲜见从消费者角度定量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的响应。在西方国家,受其社会背景、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相对较强。而我国社会经济近些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公众社会责任意识的差异性也十分显著。所以,针对我国的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如何认知,而这种认知又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内在响应和外在响应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第三,现有的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确实会影响顾客购买意向,但影响机制较为复杂。比如,感知产品质量、价格水平、公司声誉和消费者类型都会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因此使直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水平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的直接影响具有一定局限性。
第四,现有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响应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一致的研究结论。例如,有些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并不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态度或购买意向,而有些则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消费者认知有显著的正性影响;有些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只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而有些研究结论则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可以以直接的方式影响消费者的产品评价和购买意愿。
第五,学术界对于消费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重点多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和行为上的影响,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使得对于从消费者响应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存在缺陷和不足。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使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越来越重视消费者的行为,并以“顾客至上”为经营理念,全面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我国已有部分企业开始每年定期颁布社会责任报告,表明企业意识到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尽管如此,现在无论是食品行业、纺织行业、化工行业还是酿酒行业,消费者被侵权的事件仍频频发生,并存在一些对法律及顾客导向意识淡薄的企业。可见,与国外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表现一直处于劣势。因此,要想让国内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去承担社会责任,就需要站在消费者响应视角上来研究国内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和外在响应,这将有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开展,促使企业不断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进一步维护消费者权益,从而最终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rown, T. J., Dacin P. A. .The company and the product: corporate associations and consumer product responses[J].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7, 61(1): 68–84.
[2]C.B. Bhattacharya,Sankar Sen. Doing Better at Doing Good:When, Why, and How Consumers Respond to Corporate Social Initiatives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4(1):9-24.
[3]Creyer, E. H. , W. TRoss. The Influence of Firm Behavior on Purchase Intention: Do Consumers Really Care about Business Ethics ? [J].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 1997, 14 (6): 421-32.
[4]Drumwright, M. E. Company Advertising with a Social Dimension: The Role of Noneconomic Criteria [J]. Journal of Marketing , 1996, 60 (4): 71-87.
[5]Folkes, V.S., Kamins, M.A..Effects of information about firms-ethical and unethical actions on consumer attitudes[J].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999, 8(3): 243-259.
[6]Lafferty, B. A. , Goldsmith, R. E. Corporate Credibilitys Role in Consumers Attitudes and Purchase Intentions When a High versus a Low Credibility Endorser Is Used in the Ad-Recipients Access to Attitude-Relevant Information in Memor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44(2):109-116.
[7]Marin L,Rutz S,Rubio A..The role of identity salience in 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consumer behavior[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
[8]Melissa A.,Martin. Consumer Responses to Discontinuance of Favorite Products:An Exploratory Study[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2002(29):249-250.
[9]Mohr,L. A., Deborah J.W., Katherine E H..Do Consumers Expect Companies to Be Socially Responsible?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Buying Behavior[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01,35(1):45-72.
[10]Mohr, LoisA., Deborah J.,Webb.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ice on Consumer Responses[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2005,39(1):121-147.
[11]Salmones,M M.G.,A.H. Crespo, I. R.Bosque: Influenc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loyalty and valuation of service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5.
[12]Sen,S, C.B. Bhattacharya. Does Doing Good Always Lead to Doing Better? Consumer Reaction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1,38(2):225–243.
[13]Webster,F.E.,Jr..Deter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ly Conscious Consumer[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5,2(4):188–196.
[14]郭红玲.消费者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消费者调研[J].生态经济,2006(2):73-76.
[15]周延风,罗文恩,肖文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消费者响应——消费者个人特征和价格信号的调节[J].中国工业经济,2007(3).
[16]常亚平,阎俊,方琪.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产品价格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08(7).
[17]谢佩洪,周祖城.中国背景下CSR与消费者购买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1).
[18]马龙龙.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1(3).
篇8
20世纪末至今,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研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对社会责任多个方面、多个角度的比较研究,不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增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衍生概念的发展
不同国家或地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比较
“企业社会责任”的提法可以追溯到1899年美国钢铁集团公司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所著的《财富福音》一书。1924年,Oliver Sheldon在《管理的哲学》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之后,学者们又提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理解,学术界对此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地域的学者因为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定义重点也有所不同。
美国学者Carroll(2004)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
欧盟目前的官方定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到其商业运作以及企业与其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关系中。
日本学者山城章指出现在的经营者无论在伦理上或实际上,已不容许只追求自己企业的利益,必须站在与经济社会调和的立场上,有效结合各种生产要素,生产物廉价美的商品,为社会提供各项服务。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卢代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
不同学者比较的具体内容存在不同
Isabelle Maignan和David A.Ralston(2002)结合Wood(1991)在前人观点基础上提出的企业社会绩效的定义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美国和欧洲(法国、英国、荷兰)的各100家企业网站进行调查,以衡量这些企业在社会责任表达方面的差异程度。比较的内容涉及展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取向、过程和利益相关者问题,其中作者把动机取向划分为:价值取向、绩效取向和利益相关者取向(社区、消费者、规制者)三种。展示社会责任的过程有慈善活动、自愿社会服务、伦理准则、赞助活动、质量管理、健康和安全项目、环境影响管理,其中前两种作者称之为超越传统的活动,后四种作者称之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和传统的活动。
通过比较作者发现,社区是最被普遍提及的,但比率有差异。比如,美国企业涉及最多的是生活质量和教育问题,而环境保护是欧洲国家涉及最多的。作者认为,相对于欧洲国家的企业,美国企业更多提及社区福利,而对与他们的生产运作有紧密联系的活动涉及的不多。最后,作者认为欧美国家间在上述方面的差异是主要归因于对于企业和企业在社会承担的角色的看法不同。
我们发现,由于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没有统一的衡量维度,所以在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进行跨文化比较时,不同学者比较的具体内容是有区别的。
与此同时,对企业在CSR衍生概念的实践比较,涉及到企业的伦理准则、企业慈善、企业公民行为、企业的社会绩效等。同时,我们看到同样是对企业伦理准则的跨文化比较,不同学者对伦理准则的划分不同,从而比较的具体内容也是有区别的。
不同国家的管理者对伦理问题的看法存在不同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Bodo B Schlegelmilch,Diana C Robertson(1995)认为不同国家的管理者对伦理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根据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面临的伦理问题,作者提出关于企业伦理的26个方面,然后通过因素分析,把这26个方面归为五个因素:关于员工行为、对信息的不恰当使用、关于私人问题、与中央或外国政府的关系、政治或社区投入。
Nabil A.Ibrahim,Faramarz Parsa(2005)对186名美国管理者和148名法国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以找出他们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哪些方面。通过比较分析,文章指出,美国管理着更注重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而法国管理者更注重经济责任和慈善责任,作者还指出这些差异与国家的经济、文化有关。
可见,对人们的企业社会责任(或衍生概念)态度比较,主要是关于管理者的态度或普通消费者的态度。而比较的内容主要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或衍生概念)的认识或对其不同内容的侧重程度。
不同国家间的CSR存在差异
根据以上对文献的综述和最近发表的文献,可以看出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比较的内容不断丰富;进行比较的国家也逐渐涉及欧美以外的其它国家或地区;从企业社会责任与文化关系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最近,还有学者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分析建立了新的概念框架和指标。
Dirk Marten,Jeremy Moon(2008)根据以前对欧美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研究结果,认为不同国家间的CSR差异可以用国家的制度框架来解释,制度框架是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然后作者利用Whifley(1999)提出的国家制度框架的四个方面(政治、金融、教育和劳动力、文化系统)来分析美国和欧洲的区别,作者认为美国的制度框架下市场经济的自由成分较强,给企业承担相对明显的社会责任提供了更多的激励因素和机会,而欧洲的制度框架下市场经济中的协调成分较强,给企业提供的激励因素和机会相对较少。
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美国式的CSR为“显性CSR”,欧洲式的CSR为“隐性CSR”。两者的主要区别是:(1)在表达与社会关系时用的语言不同,显性CSR用企业社会责任的语言来与利益相关者沟通,而隐性CSR则不是通过这种方式;(2)目的不同,显性CSR常常是企业有目的的战略选择,而隐性CSR则是企业对制度环境的反应。制度框架中自由市场经济成分越强,企业社会责任越趋向于显性CSR,协调市场经济成分越强,企业社会责任越趋向于隐性CSR。作者认为这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理解的框架可以用来说明欧美企业社会责任出现的差异以及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且这个框架的应用不仅局限在欧美国家的比较上,也可以用来分析其它国家之间的企业社会责任比较。
我国关于CSR跨文化比较研究亟待提高
篇9
一年一度的盏会,聚集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内的政府、企业、研究、咨询机构代表以及媒体伙伴的参与,堪称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仁们最全面、最广泛的一次盏会。
在论坛上,11家“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标杆企业代表手拉手欢迎新成员加入,代表中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金蜜蜂2020”企业携手共进,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美好明天、共筑“中国梦”贡献力量。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处处长李伟阳在发表“金蜜蜂2020”代表感言时的一句话,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这句话就是:蜂飞扬,梦飞扬。
“蜂飞扬”,这是我们的“金蜜蜂”事业多年来的写照。
今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已经举办了8年,“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已经了6年,而“金蜜蜂2020”企业社会责任倡议也已经了2年。
8年间,约3200人次参加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6年间,1800多家企业主动参与了“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评选,168家企业获得“金蜜蜂企业”称号,120多家成为“金蜜蜂入围企业”,本刊6次《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基准报告》及《金蜜蜂责任竞争力案例集》;2年间,13家企业参与发起了“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发起了11项中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内的重大议题。(详见本期封面文章《金蜜蜂:责任共筑中国梦》)
2013年,两家企业加入“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在“普惠信用”议题下,宜信发起“信用创新普惠大众”项目;华衍水务发起“水资源”议题下“水资源保护·思源”项目。
“梦飞扬”,这是所有企业社会责任同仁心中的“可持续发展之梦”的写照。正如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刘毓骅所言:“本次论坛以‘责任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体现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已经进入到围绕时展、注重全面合作、服务社会需求的新的发展阶段”。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局局长彭华岗在致辞中则表示,6月5日是第44个世界环境日,本次论坛选择在这天召开,并以“责任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作为复兴崛起的责任大国的责任理念。责任能力和责任承诺日益提升和凸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论坛主办方对我国社会责任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时代议题的认识的准确界定,对促进世界企业社会责任组织和同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新局面的形成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篇10
【关键词】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审计
一、社会责任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最早是1924年美国的谢尔顿提出的,之后各国学者也提出过不同的定义。但总体来说,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学术界还没给出一个普遍认可的统一的意见。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进行正常的日常生产活动中,在运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时,为保护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些责任包括职工的安全和福利,对自然界的保护,对自身产品质量的监督,对消费者的负责等。
二、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张正勇老师统计的数据:2006年3月国家电网了我国第一份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掀起了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2007年有47家上市公司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 2008年达到132家, 2009年增加到465家, 是2008年的2.8倍还多,呈现“井喷式”增长状态。可是,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缺乏第三方的审核, 2009年的465份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28份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对报告进行了审核,只占总体的6%。所以,无论是从提高我国自身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还是同国际接轨上都迫切的要求我国开展社会责任审计。
三、社会责任审计的概念
社会责任审计这一概念大概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我国,较有代表性的是韩健春、阳秋林和李东生对于社会责任审计的说明,他们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专业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的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面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审计、审查和监督以便企业更好地履行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社会责任审计简单地讲就是专门的审计机构根据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履行社会的情况进行审核和监督并核实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真实性,并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众披露的过程。
四、如何实施社会责任审计
进行社会责任审计首先就是要确定社会责任审计的准则。准则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社会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在参考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同时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实施。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笔者认为,其最终目标是迫使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并真实报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让相关信息更透明更公开,便于社会大众的日常监督,对表现好的企业更好的鼓励,对表现不好的企业呼吁社会公众进行监督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举报,从而有效地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在已有的研究中大概有三种观点,一是让政府审计机构承担,二是让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承担,三是让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项目,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对审计人员的知识要求很高,在社会责任审计开展初期应该由政府部门承担,而在社会责任审计相当成熟和普遍的时候让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在企业实际运行的每一天每一时刻都在履行着的,而且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特点,这样也就要求在审计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理论工作准备就绪后就要试图开展社会责任审计工作了。在审计程序方面可以借鉴财务审计的经验,先熟悉审计环境,考察企业的主要业务,然后制定审计计划,进入实施审计阶段,关于审计的内容王春兰和陈筠曾提出社会责任审计范围表(见表1),然后按照表里提出的依据进行审计对比来考察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审计结束并听取企业董事会、行政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机构的意见后就可以向社会公众披露社会责任审计报告了。
总之,在我国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的披露,但只有披露还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现在亟需出台相关的社会责任审计政策以满足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监督的需要。进行社会责任审计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迫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述评与启示.审计研究, 2009年第3期.
[2]王春兰,陈筠.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第11期
[3]阳秋林,李冬生.建立中国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4]余玉苗.论西方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审计与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
[5]卢丽,马梓,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2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