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单一的物流企业已经难以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差异,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因此,巫需通过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明确二者在当前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现状,据此构建有效结合的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
区域经济;物流产业;发展。
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
(一)物流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又称为物流服务业,是一种由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聚合性产业,具体包括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平台的资源整合手段。这些资源运用于产品市场的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大部分流通业务。不论是生产类企业还是流通类企业,都存在大量的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但是这些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本身不是物流产业,只有将这些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独立化、社会化为一种经营业务,才能称其为物流产业。因此,相对于物流企业来讲,物流产业跨出了单个经营主体的狭隘约束,泛指一类物流企业集聚而成的企业群。
从物流产业的定义,不难看出物流产业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服务性行业,只要跟物流活动有关的行业行为,都被纳入物流产业的运作范畴。如图1.1,综合所涉及行业的共同特点,物流产业具有典型的基础特性,也就是说物流产业链下具体业务的实施必须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和系统的物流装备,而且物流产业本身的服务行业特性决定了其通过时空属性改变来实现商品价值的转移,也就是具有服务性,在商品转移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多个行业和生产、服务、流通部门,体现为它的综合性。
(二)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在一定区域内由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产性综合体,属于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它不仅受制于地区性的自然资源禀赋,更重要的是与投入资金、劳动密集程度、技术先进度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绿色经济生活观念的深入人心,考察一个区域的经济效果,也不能只定位于单纯的经济指标数据上,需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以及地区性的生态效益,这样构成的区域经济才是较为完整的一个主体,但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起初对环境的较小依赖度,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对环境这方面不予考虑。
区域物流,泛指区域经济中的物流产业,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现代经济体系下的区域物流更多的侧重于区域内部从供应方到需求方的商品或服务的运输与集散的一体化,它以特定区域为腹地,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范围,连通区域内外商品的输入与输出,并通过运输业务、仓储服务、包装服务、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平台建设等基本活动的有效构成,最大程度的服务本地经济建设,稳定本地生态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其实,通过以上对比可知,区域物流就是对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的产生、发展等一系列行为的总体概况,浓缩为通过关注区域中的物流产业,来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向关联。
1、物流产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物流产业具有深入所有行业的便利性,高度集中的物流产业能够有效快速培育区域内部重点行业的经济增长极,通过这种区域内的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最终很好的刺激经济的增长。据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为90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0%以上,而十年之前其物流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就已经高达9.9%。另一组数据显示,近20年之内,日本物流业每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就增加1%。
不仅如此,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最大化提高物流活动效率,进而减少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单位的运营效率,通过改善物流环境较好的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而且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的物流产业涉及到许多行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和带动效应。物流产业对与区域经济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对产业关联的推动作用,还有助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良好的物流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间的资源流动,降低生产流通中的交易成本,形成稳定的适合本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经济结构状况。
2、区域经济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物流产业发展,当然离不开区域经济的配合,区域经济决定了物流产业所能最终达到的水平,一个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经济体,很难发展起较为成熟的物流产业链条。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衡量标准,任何物流产业的集聚和复合,都必须依托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当然完善的区域经济,很大程度上拥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内部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水平都较为领先,可以为融入各行业的物流产业做好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规模同样决定着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较大的经济规模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物流业务量,繁忙的运输业务,大额的订单,高效及时的配送服务等等。也只有规模巨大的区域经济体,产生较高的效益,才能将本区域的物流环境整治的井井有条,更有效率。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物流产业的运转,进而影响到其最终的物流产业绩效。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外向关联。
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物流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是体现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在相关性。然而,区域经济体的存在,客观上产生了区域经济体之间的物流产业活动,这种相关性对于物流产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区域间的经济活动,体现在物流产业间,就表现为区域之间物流业务带来的资金流、商品流以及信息流的传递与运转。根据区域的相互依赖理论,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彼此紧密相连的。一方面,物流产业水平可以反映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外向关联特征,反映区域间的经济来往密切程度,体现区域间的依赖和贡献度;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密切关联,必定会加快当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经济要发展,生产、流通市场是发展的基石,区域间的经济依靠水平加大,必定利于物流产业的集聚以及复合性发展。
三、当前各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上述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内向关联与外向关联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发展地区经济必须重视对于地方物流产业的培育与引导,也需要能够明确各区域发展过程中物流产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现状。当前经济环境下,物流产业在各区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创造的gdp占据总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重视各区域中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物流企业规模小,综合服务能力较差。
物流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集聚型产业,需要产业间的集聚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但是从当前我国各重点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状况来看,物流产业的集聚水平都是不高的,只是建立在简单的运输对接、仓储聚集、共同包装、互助配送基础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有机统一。而且这其中又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体,虽然物流要素都已分割在各部门、各领域,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一系列物流活动还主要是依靠本企业内部来实施,没有具体的分工细化,没有高度的专业化操作,必定加剧内部实施的运转成本。据统计局数据,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10%不到,而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约为40%,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的20%,在荚国和欧洲这个数字分别为5%和10%。因此,我国目前的物流行业成本明显处于较高的不经济水平。
除此之外,中小物流企业形式上的集聚不能达到规模上的效益共享、成本共担,而且大量中小物流企业的存在,使得区域内物流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水平较低,大部分物流企业都难以脱身于物流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不能将更多的资金、时间、技术、人才应用于本区域或区域间物流服务的建设上,只有少数的大型物流企业有些这些方面的成绩,但效果也不十分明显,因为物流产业最终还是要面对具体的消费群体,这样的复杂流程和过长的服务产业链,难以保证服务水平的高质量。
(二)地区差异较大,第三方物流水平层次不齐。
据统计,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且其需求仍在增长,而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占比相比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我国的物流产业的发展还呈现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异,这更减缓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普及性。
1、东西部差距逐步加大。由于历史及地区分布的原因,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由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内生关联性,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经济水平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这样的经济背景,便产生了物流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尤其表现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方面。东部的物流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西部,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密集程度及实施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已经开始向专业化的细分工过渡。而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第三方物流带来的产值比重仍旧较低,更多的是以物流企业自身为基础的产值创造,这样相比于东部,第三方物流的水平差距呈现逐步加大的趋势。
2、各区域内部差距显著。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于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依靠较深,必须是足够规模基础上才能产生的专业性分工。在这方面,尽管东、中、西部差距加大,但就某个区域内部而言,存在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比如东部地区的沪宁杭经济区,第三方物流水平居于全国最优。而位于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的淮海经济区的第三方物流水平则相形见绌,无论是绝对额还是所占份额,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呈逐步加大之势。
(三)区域性物流信息系统缺失,宏观调控能力不强。
物流产业的各个环节之中,除去传统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只剩下信息平台的建设。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物流业的灵魂,单一的物流企业很难具有用现代物流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但是区域性的物流产业便可以构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来进行运作。但正是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异,也产生了对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差异,较为发达或者成熟的区域经济体,能够建设成物流信息系统,但在全国来看还属于极少数。大部分区域体都没有专门对于物流信息的专业化建设平台,这也就决定了区域内部或者区域之间进行宏观调控把握物流产业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
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
明确了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必须找到途径来解决问题改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物流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及催化作用,真正引导区域经济走向稳定发展的增长之路。
(一)壮大物流产业,形成区域集群效应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密切关系,表明了物流产业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毫不犹豫的着力壮大物流产业,着力引导物流企业的集聚,向更有效率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国家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关部门必须积极负责起来,制定更适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物流产业支持政策。如2010年3月5日,国家出台政策重点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这对于以后上海的物流市场将会产生极为远大的影响,会使得上海的物流集聚程度迈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相比于年产值占荷兰gdp的12%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物流业务占gdp的8%的新加坡都有较大的差距。只有建设物流产业的目标,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还必须考虑到产业集群的角度,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产业集群缺一不可,国家应着力推进区域内部的物流产业集群,体现出本区域的集群优势,在此基础上,区域间的跨区域产业集群也必须得到重视,这是增强我国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二)因地制宜,促进第三方物流集约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物流逐步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这与生产、流通环节中物流的业务整合起来就构成了当下的物流产业。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差异。明确了差异和区域特点,必须因地制宜的开发物流产业,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区域体,集中主要业务力量发展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就要积极引导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向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通过提高物流产业内的专业化水平,降低物流产业的成本,提高所获得的最大收益。要想更好的达到效果,必须积极创新制度方式,放开市场管制,促进市场竞争,这样能发挥第三方物流的天然优势,淘汰掉不适宜生存的粗放型物流企业。而区域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必须依托本区域特点,重点建设物流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不可过度要求第三方物流的集聚,而应该先把本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提高,进而更好的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最终来促进日益发展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向集约化发展。
(三)建立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流通。
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一大特征就是现代物流信息的建设,谁拥有信息,谁就能在物流活动中拥有优势,信息系统越完善越全面,物流供给的水平就会越高[5]。区域物流信息系统,能够最大程度的调控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物流信息,能够加快区域的物流信息更新速度,更好的利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各主体区域必须明确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从宏观整体角度加以把握。各区域积极设立本区域内部的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的流通,提高物流信息的利用效率。一方面,中国物流协会可以组织各区域的物流企业办理会员业务,引导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流通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各物流企业能够更公平更有效的参与到本区域物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以便为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最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各区域经济体都必须转变物流信息观念,明确物流信息建设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各物流企业也必须注重对本企业信息系统人员的管理培训,促使企业形成物流信息系统调控下的有效运转体系,最大化的利于企业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有望。现代物流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8):7-9.
2、栾贵勤。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59-623、沈强。吴江。重庆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2):12-13.
篇2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威海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竞争力
1.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在产业上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同一产业内生产上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在各个国家地区出现了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的经济集聚区,对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最早将产业集聚和国际经济竞争力联系起来提出产业集群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他通过研究国家有竞争力的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他的产业集群理论,并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波特指出,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产业之间的竞争,而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中,世界上不少区域的经济竞争优势就表现为它们的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例如美国硅谷地区的经济由当地的半导体产业集群支撑,美国的底特律和日本的丰田城的经济则由当地的汽车产业集群支撑,以及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台湾新竹的半导体硬件加工产业集群,广东东莞的电脑硬件制造和装配产业集群等。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地区经济竞争优势也表现为当地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产业集群不仅包括相互关联的企业,还包括提供相关公共品和政策支持的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资本,劳动力,信息,知识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产生很强的区域集聚效用和扩散辐射作用。产业集群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空间集聚性,即大量企业和相关机构空间上高度集中,相关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网络化,各经济活动主体和相关机构组织通过交易性和非交易性关系频繁接触和发生相互作用结成一体化网络;分工和协作性,集群内各经济主体进行生产上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并在经济活动中相互协作;根植性,集群内经济活动主体具有相同的文化和制度背景,共同的市场交易规则,彼此之间信任度增加,降低了纯粹市场组织中交易的不确定性;自组织性,集群一旦产生,集群内部和集群外部高度互动,通过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推动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集群的以上特征使得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1)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内企业竞争力。
①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集群内部企业频繁的经济往来和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培养了企业之间彼此的信任,增加了交易的透明度,便利了市场信息的获取,降低了企业间交易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的空间集聚,有利于企业间具有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在不同企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降低了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集群内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生产上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有利于资源和信息共享,以及彼此间的学习,促进了知识和技术在企业之间的扩散,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
②集群内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依赖使得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在从事对外经济活动时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整体,有利于提高自身在市场活动中的经济地位和对外谈判能力。
(2)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①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往往处于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在生产上进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同时共用同一运输网络和销售网络。产业集群内部的其他相关部门机构则发挥协同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企业和各个机构部门的分工协作提高了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和销售成本,提高了整体经济竞争力。
②由于集群内企业在空间上集聚,集中使用基础设施,并且处于同一产业内部,专业化生产提供相同或相近的产品或服务,产品和服务集中供给当地或外销,有利于实行企业大规模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③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品牌正在成为城市经济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而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发挥区域品牌效应。在山东省内,有诸如寿光蔬菜,烟台苹果等由于产业集群而产生的区域品牌;在山东省外,有诸如浙江海宁的皮装,柳市的低压电器等区域品牌,这些区域品牌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品牌效应极大的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④大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生产上相互关联,频繁进行交易性和非交易性往来,有利于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使产业集群成为一个创新性网络,有利于形成创新环境,提高地区整体经济质量,增强地区整体创新力和发展潜力。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以及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得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分析威海市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对促进威海市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威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威海市旅游业和海洋产业发达,威海市是联合国人居城市,旅游业是威海市优势产业,同时作为沿海城市,其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威海市的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同时威海市工业体系健全,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和船舶制造,纺织服装业和食品医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威海市工业发展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其中的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和纺织服装业与周边的烟台、青岛、潍坊三市存在区域重复建设,四市地区间产业门类趋同,而且主要工业门类在各市经济中都占相当比重,各城市之间存在低层次竞争,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经济交流和政策协调。
三、培育威海市产业集群,促进威海区域经济发展
1.威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威海市处于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区位优势好,对外联系紧密,开放程度高,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和承接日韩转移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旅游业和海洋产业等优势产业,现阶段威海市已基本形成以下几个产业集群:
(1)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威海市船舶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大量的船舶制造和修理企业。威海市在汽车工业方面以三角集团为代表发展了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三角集团在全国轮胎行业中排名首位,其轮胎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是就整体来看,威海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并不具有区域竞争优势,船舶制造业无论是与青岛还是大连市相比都远远不及,而汽车制造业只是限于零部件生产,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难以做大做强。
(2)纺织服装产业群。威海市纺织服装产业是在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和充分利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金候”和“寒思”等著名品牌。威海市纺织服装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威海市已不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且就纺织工业而言因为邻近的青岛市是中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所以很难做大做强。而服装业与青岛和潍坊市相较,都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考虑与周边地区分工协作,充分融入半岛经济圈。
(3)海洋产业群。威海市渔具生产,海洋食品生产加工,海洋生物工程药品、保健药品生产发展迅速,是威海市的优势产业。威海市是中国的渔具生产基地,威海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威海市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的唯一不足在于缺乏科研支撑,海洋生物工程药品和海洋食品的生产加工都要求向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这需要强大的科研机构支撑,而威海市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较少,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持。
(4)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威海市在扫描仪,传真机,光纤生产,新型电子元件,微电子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发展前景乐观。日本和韩国是世界电子信息业的中心,随着日韩产业结构升级,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中低端类产品生产会加速向国外转移,而威海市邻近日韩,具备一定的经济技术基础,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环境优越,又具有较低的劳动成本优势,在承接日韩转移产业上其条件得天独厚。
2.威海市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1)实行差异化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半岛地区的青岛、烟台、威海三市由于区域特色相近,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在产业集群发展上结构趋同,低层次竞争,如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产业在青、烟、威三市都有发展且都占较大比重。威海市只有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在培育产业集群方面,威海市应考虑重点发展现有产业集群中的海洋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威海市在渔具生产和海洋食品加工生产和海洋生物制药上与半岛其他城市相比有较大优势,海洋产业应该成为威海市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为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政府应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重点在于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科研支持,建立配套的科研单位,提供科研资金支持。就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威海市由于不适合大规模发展机电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等重工业,这一方面是由于威海市面积和人口较小,一方面也由于威海市旅游人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因此在制造业方面,威海市更适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而且正如前面所述威海市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得天独厚。综上,威海市今后产业集群的发展应重点培育海洋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使此两大产业发展成为威海市的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势。
(2)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分工协作,积极融入半岛城市经济圈,在更大范围内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就整体经济实力而言,半岛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必要以青岛市为龙头,发展半岛城市经济圈,这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威海市应该正确定位,在半岛城市经济圈建设中,积极参与地区分工协作,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在半岛城市圈这个大环境中发展产业集群。现阶段,半岛城市间经济结构趋同,条块分割,利益分割,低层次竞争,产业配套协同能力差。为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加大地区专业分工和协作,在更大范围内构建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在机械制造和家电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制造方面可以由各地区分工协作,培育大的产业群,各地区作为产业群的一个部门一个环节,这样势必提高整体经济效率,提升半岛城市整体竞争力,促进半岛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在发展半岛产业集群和建设半岛城市经济圈方面,各地区政府一定要高瞻远瞩,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出发,消除行政壁垒,加强交流合作,制定统一的经济规划和发展政策,实现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3)建立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和城市创新服务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开放性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引导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网络,加快信息、知识的扩散。建立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技术密集型园区,创造技术研发的良好环境。建设企业信息化网络,降低企业技术开发和应用成本,推动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引进人才,培养,吸纳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人们具备现代管理观念和创新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孙祖荣施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7期
[2]吴忠培董丽雅苗娴雅:产业集群的组织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8期
[3]孙洪霞: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方向研究.沿海企业与科技[J].2005年第2期
篇3
1.1物流产业集聚指标物流产业集聚指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提供物流服务的若干企业及其相关的制造、流通企业在空间上高密度集聚在一起的过程,集聚的目的是使得集聚群内的各家企业能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群体,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10]。研究以定性分析为多,例如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形成的机理、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等。本研究将以定量分析的方法,测算出某一区域物流产业的集聚程度[11]。
1.2物流产业集聚度测算测算物流产业集聚度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就业集中度或区位熵法、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等。本研究采用区位熵法来对物流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区位熵法是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的指标。其中,LQi表示i产业在全国的区位熵指数,ei为物流产业在i区域的从业人员数量,e表示i区域的总从业人员数量,fi表示全国的物流业从业人员数量,f表示全国的总从业人员数量。如果LQi>1,说明i产业的集聚水平高于全国的平均产业集聚水平。反之,则说明i产业的集聚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区位熵指数方法简单易行,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区域产业集聚水平的高低。
1.3区域经济发展衡量指标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应当是一个指标体系,其构成异常复杂,包括如人力资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和产业结构等各种衡量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合理性及可得性,选取GDP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2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集聚形成的空间内,各项资料都需要物流作为媒介来完成;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使物流需求大大上升,导致物流需求不能全部被满足。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形成物流产业集聚,共享区域内的各项资源、信息,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基础设施,达到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不断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自2009年以来,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多项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也相应出台,多地政府颁布了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对物流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促进了多地物流集聚区的形成。截止2011年,扬州长江石化物流园中心累计实现主营收入60多亿元,上缴税收5000多万元;公铁水联运物流集聚区截止2011年实现主营收入27亿元,上缴税收2270万元[15]。合肥市自十一五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了17%以上,为合肥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空港物流园区”“合肥商贸物流园”“合肥农产品物流园”等多个物流集聚区。位于河南商丘新区的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是河南省三大省级物流园区之一,2013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同比增长60.8%;实现主导产业营业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20.2%;实现税收收入7000万元,规划到2020年集聚区GDP达200亿元。除此之外,如郑州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宁波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山东万福河商贸物流园区、上海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广东南方国际商贸物流园区、惠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一大批物流集聚区伴随着当地经济发展而涌现,同时各地物流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也成为了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2.1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灰色关联测度
2.1.1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两个系统不同因素之间发展的相似或相异程度,即“灰色关联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度的一种方法。本文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研究物流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两者的关联度越高,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如果计算得出的两者之间的关联系数等于1,说明两者间具有相同的变化和直接相关的关系。
2.1.2灰色关联分析过程(1)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本文以GDP的增长率作为参考数列:x0={x(1),x(2),…,x(n)},以物流产业集聚度作为比较数列:x1={x1(1),x1(2),…,x1(n)},其中,x(n)和x1(n)表示不同时刻GDP增长率的数值及物流产业集聚度的数值。(2)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系统中的数据量纲不同,不便于比较,因此在分析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的方法是均值法,即将数列中的每一个数据除以此数列的平均值。
2.2算例分析选择安徽省、经济较为发达省份浙江省和江苏省以及与安徽省省情相似的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算它们的物流产业集聚度和灰色关联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四省份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见表1-表6)。
2.2.1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江苏省物流产业集聚度测算由于物流产业是由传统的储运行业发展而来,表1中历年的物流产业就业人口数据选取统计年鉴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就业人口”进行统计。由表1,利用区位熵指数公式,测算出各个省份在2001-2012的物流产业集聚度(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选取的几个省份的物流产业集聚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江苏省第一,安徽其次,河南、浙江次之。江苏省的集聚度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其物流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安徽省相较河南省水平略高,体现出了一定的产业集聚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安徽省和河南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的物流产业集聚度显示出一定的波动性,2001-2003年集聚水平较高,随后浙江省的物流产业集聚度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该省的制造业集中在小商品领域,主要以村镇为集聚单元,使得集聚范围较小,物流产业需求亦难成规模。2009年之后,浙江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2.2.2四省物流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度测算表3为根据四省份的GDP数据计算得出各省份2001-2012年GDP的增长率。根据上文所列公示计算关联度ri如表6所示。从表6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各省的物流产业集聚与GDP的关联度均达到0.6以上,显示出四省物流产业集聚度与以GDP为指标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关联性,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体到各个省份,安徽省的物流产业集聚度与GDP的关联度最大,两者之间表现出较好的同步性,表明安徽省物流产业集聚对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其他三个省份;同时,安徽省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物流产业的集聚,推动物流产业实现合理布局。其他三个省份物流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虽稍低于安徽省,但仍显示出较高的相关性,依存度较高,三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高低对其经济发展亦具有较大影响。
3结论
篇4
一、西安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特征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西安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偏向于两个方向,从产业发展针对的人群来讲,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部分是在校的学生。另一部分是企业白领,从产业开发的项目来讲,主要集中在健身俱乐部和体育用品消费两方面。分析其消费人群,通过走访和翻阅文献资料,大体总结如下:学校众多是西安地区非常鲜明的教育特色,数十所高等学校都聚集在西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近些年的高校扩招,西安地区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所以很多针对学生群体消费的宣传和消费内容就被众多的商家搬到了学校和学生聚集人数较多的场所。与此同时,随着西安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白领生活日益成为西安城市市民生活形态当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所追求的自然、时尚健康的生活内容成为众多体育产业商家研发的目标。所以,针对学生的消费心理所大量消耗的体育服装、体育赛事、体育宣传等等都有了充足的市场群体,白领所开展的假日休闲娱乐活动、健身健美娱乐活动等等都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西安地区近些年大量涌现出的各种不同规模的健身俱乐部也反映出市民对于健身需求的增加,在体育产业的发展道路上,众多的商家看到了市民健身的需求,使得俱乐部化的发展成为西安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对于体育服装的消费,从不同的款式到不同的价格,西安市中低高档体育服装的消费基本上呈现一比一的关系,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体育服装消费市场中,产业的发展呈现不同层次的并进。
二、西安地区体育消费的特征
随着西安市逐步提升自己城市经济水平的同时,市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据调查研究报道,2000到2005年,西安市对于体育服装的消费大体上呈现高档服装与低端产品的消费数量在一比一左右,随着时间的延续和发展,我们调查发现,在目前的产品消费市场中,对于高端体育消费和低端体育消费的比值在逐年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在提高。(2)产业化的飞速发展加剧了产品的市场竞争,使得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3)地租的上涨也是消费出现重新选择的原因之一。(4)物价上涨和收入的增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消费观念的改变是消费内容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西安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每一个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都有其客观存在的因素,西安的经济发展在借鉴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1)西安地区高校的发展 ,带动了西安的交通、旅游、通信、餐饮、娱乐等等行业的发展,调查中有人给我们阐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出现封校的时候,西安很多高校周围的各种商业活动瞬间进入寒冬季节,很多商家甚至坦言,没有学生,他们考虑关门休整几个月。由此可见,高校的学生是促进一个片区甚至整个西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2)便利的交通是连接东西方向贸易活动的枢纽。对于西安来讲,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感是与生俱来的,便利的交通极大的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3)优厚的教育储备资源促进了该地区技术产业的发展,在高校如此密集的西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无疑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西安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已经初具规模。
四、西安地区体育消费的趋势
根据调查,我们大体上对于西安地区体育消费的趋势做如下的概括:(1)休闲娱乐业会成为体育消费市场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对于西安这样一个拥有大量高等学历人口的城市来讲,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日渐清晰,一方面健身娱乐是下班之后的健身健美运动会成为众多城市白领工作之余活动的首选,因为运动健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节日休闲体育会成为众多家庭聚会的内容之一。户外体育运动可以放松疲惫的身体,也可以让亲人在户外呼吸新鲜的空气,所以这些活动无疑会成为时尚和潮流。(2)体育产业的消费在以往服装、体育用品消费上会进一步加大之外,对于高档体育用品和时尚运动项目的开展也会成为城市的新亮点。因为对于年轻人不断涌入的西安来讲,有活力有朝气的生活方式会逐渐的给城市带来新的气息。
五、西安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为了全面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使其在第三产业当中的市场比重愈显重要,作为体育产业的从事者来讲,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掌握消费者心态之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刺激市民的消费欲望。
六、建议和意见
篇5
关键词: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策略与研究
在我国城镇建设过程中,对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策略。因此为了符合现阶段区域发展的具体需求,相关部门要对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定位,要在地方资源的基础上,明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方向与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制定详细的区域产业发展策略,要通过多元化的经济发展,全面的促进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一、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分析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因为区域产业经济资源等客观元素的制约,导致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等条件的限制,造成经济发展策略制定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无法有效落实相关活动;同时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产业发展不利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今天,在制定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策略的过程中,要根据区域具体状况、发展趋势以及自身优势开展,要明确区域发展的具体方向,进而保障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与科学性。现阶段,农村经济中的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大部分人在外出打工过程中累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与资金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阶段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
1.提高对区域资源开展的重视。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区域资源的重视,要根据地方区域特色,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及风险抗击能力。要根据不同的区域特色有针对的扶持相关经济产业。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粮食、工业等领域的重视;东北具有一重、一汽以及大连船舶重工等装备制造企业;同时其生态环境还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以此为基础;而安徽等地盛产各种药材,因此,在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个别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此为基础,明确发展方向。针对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经济发展效益;相关部门与机构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过程中,要明确区域资源特色有优势,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2.综合区域资源发展状况,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对现有的区域资源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政策基础。根据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在现有资源上进行调研与整理,为区域资源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因此,在进行区域资源分析与调查过程中,要对区域整体环境进行调查,例如对矿产、养殖、畜牧业以及土特产等相关资源进行分析,同时要提高对文化、旅游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民族文化的重视,要对区域经济资源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估与调查。
3.明确资源整合的实际需求,明确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支柱。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行全面发展、重点突出”的策略,要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支柱性产业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区域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要根据区域产业经济资源利用状况,根据发展策略明确支柱性产业,要对不同资源的发展状况,利用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制定长期、中期以及短期发展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全面促进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对于支柱性产业飞发展,也要制定详尽的发展策略与计划,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地方区域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方针。
三、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长期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的稳定性等多方面的考虑,区域参与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提高对经济发展策略区域制定、执行以及管理工作的重视;要把区域资源作为基础内容,根据实际的资源发展、利用价值,构建系统的产业链,通过支柱性产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要将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基础,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全面实现科学的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运强,吴秋明.虚拟产业集群一一种新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J].华东经济管理,2012,(12):42-45.
[2]夏亚民,翟运开.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高新区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4):106-109.
[3]张荣.我国虚拟动漫产业集群的优势与动作[J].经济管理,2011(3):16-19.
篇6
关键词: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整体来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由农业产业向工业以及第三产业方向发展;产业结构由过去的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向,产业结构不断得到完善,比例也不断协调。但从区域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以及国家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在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不均衡;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造成了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给产业结构的区域转移调整带来了有利条件,但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了不利影响,尤其是落后区域的内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很难有动力和能力来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改变的比较稳妥的方式,还是依赖承接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这种外部性的产业促进终究无法和内生性的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好处相比。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同时,区域经济也给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基础的经济保障。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概述
1.产业结构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极其薄弱。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为优势,充分吸引外资,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从加工贸易起步逐步积累资本和经验,使得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沿海地区在地缘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二三产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协调,区域经济也得到迅猛发展。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史来看,产业结构的问题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只有产业结构合理完善,经济才能有发展的潜力和动力。
2.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产业机构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的转移、升级,这一过程,通过各种资源要素的再配置和优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所以,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产业结构调整是永恒的主题。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来看,东西部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的不协调,而在区域内部,有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困难重重,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密集,第二产业比重比较大,而且国有企业众多,产业结构调整遇到的困难太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调速换挡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地区的传统产业如果不能进行结构的优化升级,容易导致产业不断恶化,企业倒闭,区域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危险。所以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下行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
3.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是一种互助的关系,他们是互为因果的。产业结构要想优化升级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做支撑,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能产生资金优势和科技优势,而这些优势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需要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通过优化和组合这些要素资源,来完成产业升级改造,进而改变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深圳和杭州。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问题
我国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经济发展,经济的总量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世界第二,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前列,但分析我国的经济构成,会发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仍然不高,高技术产业占整个产业比重仍然比较低。这些产业结构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区域之间,特别是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巨大,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贫富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当前,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完善均衡,经济发展程度很高,人均收入也比较高,民众普遍比较富裕,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政策扶持等原因,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且整体发育不完善,与东部的产业结构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导致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巨大,贫富悬殊。而在城乡之间,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贫富差距也比较大,城乡之间的这种差距在西部地区更加明显。
2.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比较低。现在,我国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各个产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在科技水平方面,我们产业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端。正是因为我国的产业水平还比较低,在我国资源要素优势不在的背景下,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动力不足,经济开始下行。在当前,我国经济调速换挡的背景下,努力优化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以高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升级转型,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有之路。
3.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趋同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以追求经济总量为主,唯GDP论。现在很多落后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而是什么行业热门就发展什么行业。产业规划脱离实际情况,也没有综合地分析国内外行业的发展情况就仓促上马,导致很多行业的产业发展地区趋同,造成行业竞争激烈,产能过剩,不仅没有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反而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建议
1.合理制定区域产业政策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东部的劳动力资源与中西部的劳动力资源相比已经没有优势了,东部地区当前的优势主要集中在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方面。所以,根据区域之间优势资源的差异性,可以进行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协作。东部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金融行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的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可以为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资金、管理方面的支持。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发挥自己的区域优势,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2.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与经济可持续增长之间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所以,我国经济在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不在的背景下,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完善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为核心的产业,使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优化升级。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区域之间需要根据自己的区域优势,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不能违背自己的比较优势,不顾实际情况,就仓促发展不适宜的产业,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失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3.要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要想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就需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高科技人才,还要良好的创新发展的环境。但从目前情况看,高层次的人才外流比较严重,企业普遍缺乏高科技人才。所以,从人才的角度来谈,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教育投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使用的制度,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需要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的方式,使人才能够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对于具备一定创新能力、成长潜力的人才,要给予足够的发展和成长空间,鼓励和保护好他们的创新热情,做好科研专利的保护。对于拥有核心技术的人才,要创造好的条件,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他们起到带头作用。同时,我们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对各类人才做好政治上、经济上的关心和帮助,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另外,要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使用制度,使国外的核心技术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使用好。
四、结语
总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区域经济之间密切相关,如何发挥好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效应,需要政府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坚持长远眼光,科学谋划,做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文章,使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l展。
参考文献:
[1]荣进,马艳,迟宏伟.浅谈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2(10):24-25.
篇7
关键词:玻纤产业 区域经济 发展现状 任丘市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24-03
一、玻纤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1.国际玻纤产业发展现状。自20世纪50年代末池窑拉丝法生产工艺问世后,国际玻纤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国际先进玻纤企业利用玻纤生产的技术进一步提高,近些年相继实现了环保、高强、耐酸、耐碱、耐热、防腐的非E玻纤的规模化生产,并逐渐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使这些玻纤在玻纤总量中已占20%以上,较大提高了与其他高性能纤维在性价比方面优势。在玻纤产品的应用领域方面,目前世界玻纤制品已形成近5000个品种、60000多个规格的庞大体系,遍及电子、通讯、建筑、化工、冶金、核能、航空、航天、舰艇、车船及海洋开发、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
2.我国玻纤产业发展现状。我国玻纤总产量现已远远超过老牌世界第一的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玻纤第一生产大国,但还不是技术强国。为具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出台了比较重要的涉及玻纤工业的政策。为推进玻纤行业技术进步、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1月8日正式了《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在全球化进程当中,中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国际竞争压力。
3.七间房乡玻纤产业发展现状。全乡共有企业876家,玻璃纤维制品生产是本乡的主导产业。从1980年到现在30年的发展,已形成集捻线、合股、织布为一体一条龙产业发展模式。产业涉及管道包扎、平织窗纱、内外墙体布,聚酯胎油毡基布、土工布等十几个大类,50多个品种。广泛的用于建筑、保温、防水、航空航天、高速公路等方面。销售网点遍及全国,国内市场占有率近50%,并出口中东、欧洲、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2003年西大务村划出181.87亩闲散地,建成七间房乡第一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基地入驻企业有29家,金锅拉丝设备20台,聚酯胎基布生产线8条。引进外资达57万美元,完成出口创汇140多万美元,同时引进内资8000多万元,促进了全乡玻璃纤维产业的提档升级。2007年开始筹建三庄第二玻纤小区,小区占地700亩,预计总投资1亿元,该小区的建设进一步缓解了七间房乡土地瓶颈问题。
七间房乡的玻纤产业在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内的大中型企业也在不断壮大,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然而,村中一些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却存在很多弊端,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
二、玻纤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原料供应不稳定,销售渠道不完善。原料的供应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一般具有固定的供应商,在原料采购上相对稳定;而对于依靠家庭作坊模式生产的生产商而言,由于村内的小生产户密度过大,再加之没有合同的约束,缺乏固定的供应商,又没有相关组织的领导和管理,当原料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时各供应商之间存在激烈的价格竞争。由于小生产商自身发展的特点,其受原料供给状况变化的冲击比较大。
在销售渠道方面,大中型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的销售部门,由相关人员负责国内固定的销售点或者负责网上销售,部分产品用于出口;家庭作坊模式的生产商,主要通过“自产自销”的销售渠道,他们有的依靠客商前来收购,有的拥有自己的销售点,有的直接通过其他销售点代售,缺乏统一的管理,灵活性差。
2.产品种类单一,附加值低,品牌效应低。七间房乡玻纤产业涉及管道包扎、平织窗纱、内外墙体布,聚酯胎油毡基布等十几个大类,50多个品种,相对而言,该地区的玻纤产品种类单一。而且,由于织布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相对入行门槛不高,操作比较简单,因此七间房乡绝大部分村民选择织布,产品的附加值低,价值增长低,经济效益低。
七间房乡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玻纤产业基地,在创建品牌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当地只有少数玻纤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如:天波玻纤制品有限公司、晨光玻璃纤维布厂,其在网上建有自己的销售网站,知名度相对比较高。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在外地甚至国际上打响品牌。对于一些家庭式作坊的知名度可以归结为零,这无疑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
3.员工不足,招工困难。除了当地一些大型企业外,无论是小企业还是家庭式作坊普遍存在员工紧缺、招工难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规模的扩大。由于该地区家庭作坊式生产户多,并且高度集中,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较大。有些玻纤产品的生产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对生产效率极其重要,而相对来说技术型的工人较少,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由于织布等生产环节对职工的技术性要求不高,从而也加剧了员工的流动性,这对于家庭式作坊的影响较大。再加上工作时间长,工作时间不确定等原因,使得玻纤产业出现了招工难现象,对玻纤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4.设备资金投入高,制约企业扩大再生产。据调研了解到,建立一条池窑生产线要上亿元,生产聚酯毡的一条流水线要200万元左右,一台金锅拉丝设备要30万元左右,新型的织布机大约在2万元左右,一般家庭作坊使用的旧式、淘汰的织布机也要几千元一台,在农村普遍存在的坩埚法拉丝成本还低一些。高额的设备资金投入,对于资金流动本来就比较小的小企业和家庭式作坊而言实在难以承受,也造成了该地区运用先进设备进行拉丝生产的企业比较少,大部分拉丝生产是通过坩埚法完成的,也使得该地区的生产环节比较单一,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5.能耗高,污染严重。玻纤产业在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玻纤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电、煤、化学原料等物质。由于村内生产户多是采用旧式机器设备,机器工作时产生较大的声响,形成了噪音污染,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睡眠造成一定的影响。玻纤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物品,而其中很多物质是有毒的,如烤布用到的甲醛等,因而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由于玻纤产品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目前还没有降解的方法,玻纤废弃物的处理不规范、不合理,给环境治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6.行业整体水平低,企业转型困难。与国内平均水平相比,无论是技术、资金、规模、管理水平还是其他方面,当地的玻纤产业都存在明显的劣势。虽然当地企业也在积极地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但行业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小企业和家庭式作坊里普遍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技术,老化、淘汰的机器设备,种种方面都限制了当地玻纤产业整体健康、持续的发展,也使得企业转型困难,难以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7.行业机制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健全的行业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内在保证。对于一些小企业和家庭式作坊而言,可以说是不存在任何正规的行业机制的,而在开发区的大型玻纤企业,在劳动用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奖惩激励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从整体来看,该地区行业机制并不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同时,当地缺少政府的有效管理和相关政策的积极扶持。
三、对玻纤产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以市场为导向,健全原料购买及产品销售渠道。当地的玻纤生产原料供应不稳定,销售渠道不完善,归根到底是因为对市场把握不够准确,致使对市场的变动信息掌握不足,这就导致了当地玻纤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如:对市场的原料供应数量、供应价格不尽了解,对市场需求的产品种类、数量、质量要求及价格了解不够准确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准确把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和改变,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动情况,使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2.丰富产品种类,推进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当地的玻纤企业发展至今,玻纤产品仍主要是以最初级的玻璃纤维布为主,产品种类单一,且在产品深加工方面和应用产品开发方面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极低,这也是影响产品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丰富产品种类,推进产品深加工,积极开发生产新产品,能够很好的解决当地产品种类单一,市场受限的问题。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并积极研发新产品,提高当地玻纤产业的竞争力,对当地玻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品牌意识。目前当地大部分玻纤产品还是以普通玻纤产品的的身份卖给客户或者收购商,收益低且价格不稳定。若能形成自己的玻纤品牌,将会使当地的玻纤产品知名度大大提高,在吸引客户、占领市场等方面将大有益处,同时也会使当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占有主动权,不必被动的为销售产品去拉客户、降低价格等。这会直接影响到当地玻纤产品的销售状况,而当地部分企业存在的销售难、价格不稳定等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4.健全劳动用工机制,改变招工难的现状。要解决招工难的现状,就必须健全劳动用工机制。针对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高的问题,可采取长期开设培训班的方法;针对对工人伤害大的问题,可以从工资调整和免费为工人买保险等方面解决;针对流动性大的问题,应该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规定雇佣时间,减少工人流动频繁的现象。总而言之,健全用工机制,使工人在技术、安全、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才能摆脱招工难的现状,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5.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才能合理的利用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而产生的玻璃纤维垃圾,由于属于不可回收资源,很难处理,只能依靠技术减少污染。生产技术提高了,浪费现象减少了,产生的垃圾量才能减少,当地的环境才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同时,采用先进技术,较少能耗和污染的情况下,还能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对企业的发展有诸多益处。
6.提高行业整体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推进企业转型。企业转型难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当地的玻纤企业大部分仍然还是粗放型经济模式,应该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改良机器设备等方式来增加产能,实现经济的增长,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将会在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或是市场开拓等方面产生重大突破。
7.政府给予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当地政府部门对玻纤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关注和扶持,但力度不大且效果不太显著。当地很多居民仍然以家庭式作坊的方式进行生产,且部分大型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家庭式作坊的改革,大型企业的发展,这都需要政府部门予以必要的扶持和帮助。政府部门在当地玻纤企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这对推动当地经济的转型、企业的发展都有很大作用,能促使当地玻纤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对于企业或者当地经济而言,都会获得很大的益处。
四、结束语
任丘市七间房乡被誉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玻纤基地”。近年来,该乡的玻纤产业迅速发展,但仍需要不断汲取营养,逐步完善,逐渐解决技术、人才、资金等限制该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当地玻纤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并加以探究分析,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希望对促进当地玻纤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同时,加速七间房乡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任丘市整体经济的发展。总体来说,就是要使玻纤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文浩.CPIC玻纤获评出口知名品牌.中国化工报,2010.7.15
2.冀中能源玻纤公司调结构转方式纪实.中国建材网,2010.7.7
3.未来玻纤供给高度集中.中国地位举足轻重.复材在线,2010.6.22
4.玻璃纤维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公布.化工网,2010.6.29
5.中国玻纤:黄金时期.高速发展.中财网,2010.5.27
6.我国玻璃纤维出口恢复性增长.中国建材网,2010.7.9
篇8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以创新问题为出发点的弗里德曼(J.R.P.Friedmann)的“中心-”模型认为:区域发展是通过一个不连续,但又是逐步累积的创新过程实现的,而发展通常起源于区域内少数的“变革中心”,创新由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周边地区依附于“中心”而获得发展。因此,发展本身就包含着极化过程,根本的革新只是在相对数量较小的城市地区形成的,这些地区决定了发展过程。弗里德曼把这些地区称之为“中心”。剩下的所有地区是依附性的“”。
弗里德曼又进一步引入社会、政治因素,按他的观点,中心之所以能对区施加影响,除了它的创新活动比较活跃,因而成为区域发展的源头之外,它还具有使区服从和依附的权威和权利。基于不断进行的富有成果的创新,中心区域的权威施加到地区。弗里德曼也认为,随着区域经济与空间结构的发展,中心对的优势并非长期保持不变,会缩小不均衡,最终达到空间经济一体化。
由上述模型及其理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化发展的高级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官、学、研的联合协作,是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的“集合体”。与高科技产业园一样,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化发展同样可以起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较强的创新聚集效应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而且通过企业聚集,形成较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同时,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它渗透到各行各业,可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一个好的创意能带来新的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力可以推动产品热销,为产品拓展市场开路。
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才刚刚起步,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虽初具规模,但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中首先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产业的代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商务成本的提高,都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导致一些传统工业的衰退和外移。城市发展必须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方向。文化创意产业是贴合时展需求的一种新型的内生发展模式。
区域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竞争力的支撑,而区域创新又是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因素和源泉。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智力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能够有效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引擎,推动产业区域经济结构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发展所能够发挥的作用还包括:美化与活化区域环境、提供就业、吸引居民与观光、提高房地产价值、吸引高端人才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产品利润,促进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往往根植于特色,在特色之下,自然会有产业集群化的显现。
国际经验表明,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有着巨大的作用。创意的本质是创新,具有裂变效应,而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之一。
遵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当把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制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政府首先要从法律和制度方面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还需给予投身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以财税政策方面的倾斜,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中,形成产业集聚的效应。一个产业要形成国家竞争优势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政府一定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持续的支持。
篇9
[关键词] 高等教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增长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G517),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教学研究课题(JY校201305)
[作者简介] 杨巧,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湖北 武汉,430079;蒋勇,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经济、产业经济,湖北 武汉,430079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6-0039-0004
一、引 言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要促进一国或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能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提,其为高等教育提供物质保障。与此同时,促进经济增长以及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一定的产业结构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通过提供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保障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总之,高等教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三者不是孤立发展的,它们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这为实证研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对高等教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Schultz,1960;Lucas,1988;朱迎春、王大鹏,2010等);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Kuznets,1985;Chenery,1991;干春晖,2011等)。总而言之,对于高等教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两两作用机制上,国内外学者在理论和实证上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从系统论的视角将三者结合起来,尤其针对具体地区进行研究的极为罕见。因此,以某一具体区域为对象,研究高等教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GDP总量由1980年的199.3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2250.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8%。经济增长源于三次产业的长足发展。湖北省三次产业产值分别由1980年的71.22亿元、91.67亿元和36.4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848.77亿元、11193.10亿元和8208.58亿元。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1980年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比为35.7∶ 46.0∶18.3,呈现出“二、一、三”的格局,第一产业偏高,第三产业落后;到2012年,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比为12.8∶ 50.3∶ 36.9,呈现出“二、三、一”格局。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占比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占比上升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大幅上升,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然而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来看,2012年湖北省第一产业比全国高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7.7个百分点,这表明湖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大短板。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中部乃至全国的教育大省,湖北省高等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样本考察期1980-2012年内,普通高等学校数由57所增加到122所、招生人数由1.56万人增加到40.21万人、在校学生数由6.53万人增加到138.61万人,毕业生人数由1987年的3.98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35.3万人。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审时度势,不断进行高等教育资源重组,改变了湖北省高等学校规模偏小、学科单一、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使高等教育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益。
在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如何;三者间相互促进的累积循环效应是否存在;亦或三者之间的关系若与理论并不相符,则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基于此,本文以湖北省为例通过建立建立VAR模型,实证研究高等教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为湖北省更好地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提供一定的经验支持。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
高等教育发展指标(DHE):评价一国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包括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高等学校招生数、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高等学校师生比、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研究需要,我们选取湖北省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测度指标。
经济增长指标(GDP):与众多主流学者研究方法一致,本文使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反映湖北省经济增长状况,为了消除物价水平的影响,用GDP指数进行调整,得到按可比价计算的生产总值。
本文在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实证分析湖北省高等教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本文所选变量数据均来自历年《湖北统计年鉴》,数据时间跨度为1980-2012年。为了减少异方差和偏误,我们在实证分析之前,对所有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处理。 (二)单位根检验
由于VAR模型所使用的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避免时间序列由于非平稳而出现“伪回归”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对变量LGDP、LIS和LDHE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原序列LDHE、LIS以及LGDP为非平稳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也就是说原序列LDHE、LIS以及LGDP是一阶单整序列。
(三)协整检验
在确定了变量序列LDHE、LIS和LGDP的同阶单整性后,为了进一步分析高等教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还需通过协整检验以判断三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如此则能排除“伪回归”的可能性。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在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进行协整分析前,应首先构建LDHE、LIS和LGDP的VAR模型。
由于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建立的VAR模型对滞后期的选择比较敏感,我们根据非约束的VAR模型的LR、FPE、AIC、SC和HQ等五个评价准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表2为VAR模型滞后期检验结果,5个评价准则均显示应选择滞后2期。由此,本文建立VAR(2)模型,。
下面对其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主要包括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本文采用观测序列有线性确定性趋势并且协整方程(CE)仅有截距,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如表3所示。
(2)协整关系的滞后阶数为1阶。
从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来看,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同时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DHE、LIS与LGDP三个变量之间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也就是在95%的置信度下,有理由相信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表明,LDHE、LIS与LGDP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表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验证。下面我们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来对其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第一,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增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而高等教育发展并非经济增长的原因,即湖北省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第一,随着经济的增长,各经济领域都急需大量的高层次和高素质劳动力,这就会增加对接受高等教育劳动力的需求,进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二,由于经济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就为其子女进一步接受高层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供了较强的经济保障,进而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增长,反之则不成立,表明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会抑制经济增长。第三,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湖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即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高等教育发展,而高等教育发展并没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原因可能是大部分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合理,课程设置老化与僵化,重理论、轻实践,致使有些专业人才供给满足不了新兴产业对实践性、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比例失调,高等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矛盾比较突出,难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方差分解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只能说明多个内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强度的大小,而方差分解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 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可以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新息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在进行方差分解时将滞后期数设定为10期,结果。LDHE的相对方差贡献率从第1期的100%到第10期的79.98%,持续减少并且有继续减少的趋势;LGDP的相对方差贡献率从第1期的0增加到19.89%,持续增加并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LIS的相对方差贡献率从第1期的0增加到0.13%,持续增加并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LIS)冲击的影响则相对较少。从长期来看,高等教育发展对其自身的依赖性正逐步减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正逐步增加,但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冲击影响大于产业结构升级对其的影响。
三、结论和对策建议
以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链条尚未打通,累积循环效应难以发挥。因此,我们认为如何让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形成长效的良性互动机制,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是当前湖北省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由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要把高等教育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来投资。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是亟须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继续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办学,甚至可以试点民间资本进入公办高校,采取“公私合营”的模式办学。这样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逐步摆脱高等教育投入主要依赖政府的状况;另一方面高校也会有更独立的自主决策权和管理权,从而高校整体运作效率会更高。
(二)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要从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际需要出发。高校应该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过于强调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学术型人才大大超过了社会需求,但同时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却存在着较大缺口。因此在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方面,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事实上,用职业教育破解中国就业难题和经济发展难题,一直是新一届政府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道。 在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方面,专业设置要具有前瞻性以及特色。当前不同层次的学校专业设置雷同,缺乏自身特色,这样很难形成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中要树立自身的特色,要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也才能更好地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服务。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高等教育的培养周期决定了要让高校毕业生的供给与社会需求相平衡,并非是专业结构与当期产业结构相协调,而是与未来2~4年的产业结构相协调。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的走向,同时需要根据产业的变迁规律和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有效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更好地平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结构。
(三)建立和完善吸引高校毕业生服务本地经济的政策
根据前面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湖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并非经济增长的原因,这是因为,湖北省作为我国教育大省,由于区位条件、经济条件相对“北上广深”以及东部发达省份落后,每年众多高校毕业生大多不愿留鄂发展。这样的结果是湖北省本地高校培养的大量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流失,并没有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从而直接影响到湖北省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因此,湖北省应制定和完善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户籍、社保、住房等方面的政策,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留鄂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 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总体来看,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是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十二五”时期是湖北省由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期成熟阶段转变的重要时期,要立足实际,着眼于更长时期的结构升级要求,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的高技术化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当前湖北省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缓慢,是湖北的一大短板。因此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等生产业,积极引导和培育动漫、软件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发展,通过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市场需求基础,以带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 Lucas, R.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
[3]朱迎春,王大鹏.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2).
[4]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篇10
[关键词] 地方政府竞争;区域产业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基金项目]广西财经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 2013B033)
[作者简介]廖一祯,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政府行为、公共政策分析,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1-0030-0003一、地方政府竞争的机理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地方政府竞争研究也逐渐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政府竞争最早出现在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他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居民,各国将在保护财产和税收方面展开竞争,居民会根据某个国家能否保护其产权,甚至提供更优惠的税收政策来选择在某个国家进行生产生活 ①。真正意义上研究地方政府竞争的时代要属于美国经济学家蒂伯特研究出的蒂伯特模型,他认为一个地方的地方政府若能提供满足的公共物品和税收组合,就会有居民流向这个地方进行生产和享受财富。反之,居民将选择其他的地方进行生产生活,即“用脚投票” ②。在我国,研究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专家学者也很多,其中,周业安认为在我国政府体制改革中,一些地方政府努力成为进取型政府,这些政府就会通过发展地方产业经济和制定专业化产业政策,从而引起地方政府在产业制度方面的竞争 ③。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格局中,地方政府为了自我发展,自然地或者强制自己不断改革产业政策,经济增长潮流引发地方政府竞争 ④。同时,冯兴元认为,地方政府竞争不仅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所致,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的GDP大赛和地方政府的政治地位的争夺也是驱动地方政府竞争的主要因素 ⑤。在我国分权制改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竞争的原因形式多样并不断变化,并对区域产业的发展效应越来越凸显。
二、产业发展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竞争现状分析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经说过,中国区域经济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的成果离不开各地方政府的强力作用。自2006年3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经济成立、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2012年统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GDP达4316.36元,占广西的1/3以上,经济区内一批重点产业已相继投产,一批东西部产业转移项目纷纷进驻,逐步形成石化、电子信息、林浆纸一体化、冶金、新材料、轻纺、机械装备制造、磷化、保税物流等特色产业体系。2013年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完成工业产值3324亿元 ①。随着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的竞争形式也越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状态。
第一,为招商引资而展开建设投资环境竞争。据调查,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建设和扩大地区产业规模,尤其是产业园区的发展,地方政府不仅一方面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公路、铁路、水电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压低土地价格、工业用电价格等吸引外商入驻产业园区进行投资生产。如,防城港市政府认为发展产业经济加强公路建设是“筑巢引凤”的必要准备。2013年,防城港市政府把交通主干道延伸到工业园区和每家工厂的门前,为提高旅游产业,防城港市增加了7路公交车,同时增加多处公交候车亭等。
第二,政策竞争。为了发展各自地区产业,各地方政府除了在基础设施改善公共环境方面进行竞争外,同时还制定各种不同的政策制度,努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例如,北海市政府为了整顿其旅游产业市场秩序,制定并下发《关于优化旅游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若干意见(试行)》,将“三罚退市制”作为旅游市场整治的统一标准,每次处罚都要记录在案,经营黑名单3年内改名不消账② 。钦州市人民政府为了提高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的项目质量,推出了《保税港区优惠政策及产业准入标准》。同时,为促进产业发展质量、优化产业升级、合理科学地进行产业布局,2012年钦州市又出台了《广西钦州保税港区产业发展促进政策》等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的推出都体现了各地方政府利用政策手段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第三,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竞争。地方政府的财政毕竟有限,地方政府不能无限制将财政无限制地投入公共物品。因此,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和优质的人力等各种资源,地方政府还通过创新内部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据调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地方政府为了提高产业投资软环境水平,竞争打造“廉洁型政府”、“高效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创新型政府”等。如,近几年来,南宁市政府努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对之前遗留的行政乱收费一律清理,建立和完善网上政务公开和市民投诉机制。南宁市政府通过提高行政能力和效率,建立服务型政府在产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已有五千多家海外企业入驻南宁市产业园区,亿元企业已有190多家,南宁已成为广西第一个拥有百家亿元企业的城市 ③。同时,防城港市政府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优质的投资软环境,出台了《防城港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清正廉洁“三十条”》和《防城港市机关作风效能“十不准”》等相关条文规定,试用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争取产业资源④。
第四,价格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地方政府往往在市场经济不健全的条件下,通过制定公共物品的价格来提高产业竞争力。据调查,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地方政府价格竞争主要表现在压低土地租用价格、降低工业用电价格以及港口运输价格。例如,钦州市对钦州港保税区内五万平方米的厂房对外招商引资的价格为21000万元,而邻近钦州市的防城港企沙工业区能容纳十三万平方米厂房的招商投资价格才20000万元;北海和钦州相差不到60公里的距离,但在2010年的大园区工业用电价格制定的过程中却发现,北海和钦州在110千伏以上的工业用电价格竟然相差将近0.3元/千瓦时之多 ⑤。由于钦州市、防城港市、北海市地理位置相近,港口资源和港口产业运作方式相似,导致港口运输价格竞争非常激烈,甚至有些企业为了争取货源将价格压低至政府规定的价格以下。另外,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为了扩大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出台各种价格优惠和税收优惠,扰乱了市场规律和竞争秩序。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不良竞争的治理策略
据调查,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由于四个城市地方政府的激烈竞争,使得各地方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等。但是,地方政府为了在横向或纵向的经济利益和政府利益博弈中获胜,从而开展过度竞争甚至是恶意竞争。如,不断出台相关制度政策,控制物品价格以及提供各种税收优惠,扰乱竞争秩序,违背市场规律。地方政府不良竞争不仅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而且会破坏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对区域经济增长造成消极的阻碍作用。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地方政府不良竞争的治理,对经济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建立健全协调组织机构,加强管制。由于缺乏相应的协调机构或组织,同时监管的力度较弱,使得地方政府一些不良竞争行为得到蔓延和加剧。据了解,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设有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其虽然承担协调组织的任务,但实际上针对地方政府不良竞争行为的协调治理力度较弱。建立健全协调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协调办公室,或者成立协调专家委员会或者成立相关的社会组织,并赋予协调机构真实的权力,有针对性地对地方政府不良竞争进行管制和治理。其次,通过专门的协调机构,对各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一部分,使得各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减少或者避免一些不合理税收优惠和价格战。同时,协调机构可通过实地调研、民意举报、媒体等渠道收集不良竞争案例,多方位、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协调,促进各地方政府保持科学合理的竞争活力。
第二,完善制度建设。目前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存在的地方政府不合理的竞争行为,一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区还处于开放开发的初级阶段,规章制度尚未健全,有些不良或者不法行为尚未得到处理或者处罚,由此导致了竞争行为越来越激烈,竞争方式越来越多样甚至出现乱象。针对经济区内产业发展市场,建议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完善市场制度。一是完善市场进退规则,在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中,对外来企业入园要进行企业规模、产品类型和性质、产品质量规格等方面进行审批,建立一套统一的准入程序和标准。不管是外地企业还是本地企业,地方政府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审查,不助长地方政府垄断和市场割据,减少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其二,完善市场交易规则,遵守市场规律,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交易规则。地方政府不能通过行政干预等手段影响市场公平交易。即使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博弈的格局中,若对生产要素获取方式和产品价格进行管理,用规章制度来规范产业发展,就会减少地方政府出台各种“零税收”等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
第三,与时俱进,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规划。2008年,广西编制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中对经济区四个城市加上玉林、崇左六个城市的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但由于经济区中主要的四个城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地区地理位置相近,拥有资源的品种和规模大体相同,导致在产业规划中对四个产业定位和布局大体相似,各市地方政府在《规划》的指导下发展产业,难免会出现产业建设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等现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建设从2006年开始已有近8年的时间,产业规模和发展形势已有很大程度的变化,虽然在2010年时广西区政府提出要在北部湾建设大产业、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招商、大文化八个方面产业的突破,迅速形成北部湾核心竞争能力, 但是,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还欠缺。如,南宁市具有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水平较高,但工业发展水平相对不足,在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时应将第三产业具体包括信息业、交通服务业、会展业、金融业等作为产业主导,同时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优惠,加强加快农产品产业和食品加工业等第一、二产业发展。北海、钦州、防城港都富有港口、海洋资源的优势,在石油化工、林浆纸、船舶、海洋产品、农副产品等进行合理的分工,有主次有层次地进行产业布局,从而不仅不会导致产业结构趋同,还会促进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整个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质量。
第四,建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在区域产业发展中,构建合作型地方政府并不是不让地方政府的竞争存在,而是打破非合作性竞争,实现双赢。首先,地方政府竞争很大程度是为了争夺经济利益,构建产业发展利益分享机制是治理地方政府竞争的有效手段。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分工协作后,再对整个经济区的经济利益进行合理分配和协调,让多方享受产业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共同谋求更高的产业发展质量和更大的产业规模。第二,建立政府间“网络”合作模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属于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观念和管理方式也相对落后,从而出现地方政府间狭隘的对抗型等非合作竞争。由于缺乏合作网络,许多地区政府趋向走地方自治的道路,寻求短期利益。应构建合作“网络”机制,让地方政府间互通信息、协商合作,逐步走向合作共赢的道路。最后,构建地方政府间横向合作制度,通过制定规范地方政府非合作的竞争行为。例如,合作制度包括各地方政府必须按照合作制度的标准履行相应的职责,不履行义务者将受到一定的惩罚等,通过制度规范让各地方政府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不管在主导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或者是环境保护、公共物品提供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塑造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提高经济区的整体产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曹荣湘.蒂伯特模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高汝熹,罗守贵.城区核心竞争力[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哈罗德・德姆塞茨.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 [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