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治理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科技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产业 金融产业化 金融功能
金融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其发展速度对三种产业发展速度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刺激和改变产业结构。文章阐述了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针对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希望这些理论能在客观现实中得到验证并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一)内涵
金融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分支,属于服务业范畴,包括银行、基金、信托、券商、外汇商、期货中介等行业。金融业与产业发展密切融合,互动发展,共创价值。产融结合,产业为本,金融为用,产融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融产业有其独特的资本运作形式,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解决方案;二是金融产业实现了资源资本化、资产资本化、知识产权资本化、未来价值资本化四个过程的蜕变;三是金融产业按照三个投资阶段涉足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第一个阶段是前期的资金融通过程,为资金所需企业和单位疏通资金渠道,实现资源的初步资本化过程,中期投资主要是实现资源整合过程,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经济增长点,后期是在前期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增值和放大。在每一个阶段,资本投资额度、投资进度都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这些事宜。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按照金融产业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的利用金融手段,以社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应并重为前提,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刺激和调节作用,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种类和形式,实现金融产业的良性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金融产业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社会发展实践中,金融产业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挥提供资金支持,对于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可以说,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但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过程比较短,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对于市场经济的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金融体系也相对简单和初级,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金融产业的良性发展,也成为现在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总的来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金融产业结构不合理、融资结构的失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时间较短,金融产业结构也不完善,并且呈现结构失衡问题。一方面是银行在金融产业机构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非银行金融产业所占比重则偏低;另一方面,在银行等金融体系中,国有控股或股份制银行所占的比例较大,私人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占的比例较小。中国金融市场在融资方式和证券品种上存在两方面结构性问题:第一,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发展缓慢。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例如2004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整个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总量的83%,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只占融资总量的17%;第二,在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于股票市场发展,在债券市场内部的直接融资中,政府债券以及准政府债券发展较快,比重过高,而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明显滞后。这种金融结构不利于规避金融风险,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
2.金融资本覆盖面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很多产业发展面临资金紧缺的困难,企业科技进步推动力量不足,例如很多小微型企业,企业资金少、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这些企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必须解决资金和技术问题,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这些小企业的贷款条件较高,这些小企业很难达到,国有银行几乎是不参股和投资中小规模的私营企业的,他们偏好于大型国有企业。而基金、信托、债券等行业公司对这些小企业的投资也很慎重和挑剔,并且这些投资的偏好也不一而足,同时这些资金公司的投资时间相对较短,往往希望在短时间内能实现投资回收,他们对投资的回报率要求也相对较高。这些投资机构不论是在产业领域、投资规模、投资方式上差距都很大,但不管他们选择何种投资方式、选择那些类型的企业,仍然有绝大部分的企业资金需求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金融机构的投资覆盖面小,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3.金融市场法制法规不完善。金融产业发展与工业企业、农业企业、第三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金融关系、管理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具备完善的、合理的法律法规对其经济行为予以约束。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巨变,原有的那些抽象的、概括的、定型的法律法规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国家相关政策如果没有长期性和连贯性,投资者无法做出长期的投资规划和决策,这也促成了短期投资的偏好,造成金融资本长期在产业表层游离,没有深入到经济发展的内部进行渗透和融合,金融资本发挥的作用有限。另外,由于我国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滋生了部分违法行为。由于对于违法行为的制裁和惩戒力度不够,很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违法违规收益远远大于违法违规风险,他们就会冒险而为之。
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
(一)创新金融产业发展理念
1.金融产业要形成市场经济竞争观。竞争是企业生存的不二法则,没有竞争就没有积极意义上的进步。金融市场应鼓励更多的资本机构开展竞争,通过金融机构不断学习和提升,积累市场经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金融产业发展要抛弃狭义的有形竞争力观,树立“知识能力”、“无形资产”、“人力资本”、“创造需求”的无形竞争力观;要抛弃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就是金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单一竞争力观,树立核心竞争力内生于整个金融系统的竞争力观。
2.金融产业要形成市场经济发展合作观。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金融产业资本需求量不断增大,产业范围不断拓展,更多的金融产业通过一定的合作机制结合,共同推进产业发展。通过金融集团、战略联盟、行业俱乐部、行业协会、业务等多种形式,形成寡头主导,大中小并存,合作竞争的金融市场格局,提高金融产业组织化程度。
3.金融产业发展要树立集约化的发展观。金融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急剧增长、规模上的扩大、地域的拓展、业务范围的开拓这种粗放型的经营理念,更应该建立以顾客为中心,以效益为指标的集约化、内涵式的金融产业发展观;增强金融业服务质量。
(二)实现金融产业和其他产业的高度渗透与融合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市场交换空间和潜力不断拓展,金融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运作机制不断成熟和完善,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也日益增强,传统的产业结构正面临重大调整,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高端服务等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在项目合作阶段,合作方要采用国家环保部政策支持下的新型环境综合服务投资模式大力开发市场,并促进关联企业的发展,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重效应,实现项目公司(和集团公司)、金融机构、关联企业的三赢和多赢。
(三)改变金融产业管理结构并创新金融产业管理方式
1.实现金融产业组织变革,建设金融企业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制度和结构。明确责任、义务体系,建立利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企业的主体行为,实现结构和功能对应。
2.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创新角度推动金融工具、业务的创新,还要从金融企业制度和管理创新的角度,推动金融机构、职能创新。要创新金融管理机制,增强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打破政府保护、行业垄断的不利局面,建立起真正开放的、市场化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一体化、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一体化的全新格局。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充分利用有效政策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促进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步推进政府支持、资质条件、国家课题支持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工艺优化,培育新兴的市场主体,实现正现金流和高回报率。吸引更多的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不断汇聚,形成资本叠加效应。
(四)优化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和金融决策体系
金融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在加强金融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对金融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人力资本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利用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灵活、专业化程度高的优点,发展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金融产业,满足金融市场多层次金融资源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提高专业化决策和管理水平。金融企业要建立风险监控和规避机制,以减少投资风险。投资时:第一,要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公司历史沿革,公司控股股东与其他主要股东或实质控制人的基本情况,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和员工情况。第二,掌握公司财务状况,包括:会计主体及报表体系,公司最近三年经审计财务报告(如有)或财务报表,历史经营情况,公司目前经营状况。第三,关注环保问题,正在履行的重大合同,历史上及正在进行的重大诉讼,主要关联交易及同业竞争情况。第四,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包括资源风险、行业风险、竞争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破产风险。同时,在金融监管法制化、程序化基础上,依靠现代科技,加快监管手段电子化、网络化步伐,建立金融预警系统,促进金融经济健康发展。
(五)完善金融产业发展法制法规
我国目前要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建立起从界定和保护产权,维护自由、平等的市场交易,促进公开、透明的金融市场形成,到规范金融决策秩序、金融机构和人员行为等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金融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特别是针对目前金融市场法律界定不明确,违法成本较低的现象,提高法律的震慑性,增加违法惩戒的力度,加大对受损者的补偿,以此有效控制交易禁止行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产生的金融市场风险。同时,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公开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减少金融市场风险。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监管,培养具有高素质、强学习能力、业务精湛的新型金融人才。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阐述了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针对金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金融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30多年的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提升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是在产业的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金融产业发展与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金融产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进行金融产业管理观念、管理机制、管理政策创新,转变金融企业粗犷式发展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化发展模式,实现专业化、科学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在客观现实中得到验证并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周建波,刘志梅.金融服务营销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会计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4-0074-03
一、调研背景
金融学在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校会计电算化、会计与统计、财务信息管理等专业在大一和大二学期开设这门课,但是据笔者多年的教学观察,这门课程开设的效果并不理想,存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不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欠缺,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与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脱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兴趣,并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基于以上问题,从高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出发,笔者针对本系2011级会计电算化专业班级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问卷发放60份,收回60份,有效问卷57份。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共计12个小问题,用于调查高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课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实施的效果。
(一)课程内容方面
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会计专业与金融专业授课内容有区别的调查对象比例达到82%,当被问及“您选择学习金融实务课程希望学习到的内容是什么”时,6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作为会计专业了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选项,33%的调查对象希望学习“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具体调研结果如图1~图3所示。
图1会计专业与金融专业授课内容区别度
图2在金融学课程上希望学习到的内容
图3会计类专业开设金融类课程必要性
金融专业的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是为未来从事金融工作做准备;而非金融专业学习金融学课程侧重于和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个人今后发展的实际应用。就会计电算化专业来说,今后的工作有和银行业务的往来,需要掌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行原理以及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等金融工具。
(二)教学方式和手段方面
在对金融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调查中,有33%的调查对象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涉及的实践部分较少。87%的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非常有必要”。调查对象在回答“您认为金融课程应该用到的教学方法”时,对于“多媒体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实践教学”和“小组作业主讲式”四种教学方式的人数分别占31%、32%、35%和2%,具体调研结果如图4~图6所示:
图4教师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结合情况
图5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必要性
图6金融课程教学方法
从以上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偏重理论的介绍,实践部分较少。非金融专业的教学基本上没有关于商业银行模拟实习,证券和期货模拟交易等实践部分,学生对于金融学的认识仅仅是感性认识,对今后来专业知识的发展和金融学知识的运用都没有什么作用,有悖于教学目标。
(三)教学效果方面
第三部分是关于教学效果方面,调查对象对于开设金融课程的收获给予了肯定,近一半调查对象认为学习完有收获较大,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选择“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够”的占到了45%,选择“课堂的参与性不强、互动不够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的占到了35%;考核方式中,4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是“平时表现与考试相结合”。 具体调研结果如图7~图9所示。
图7学习收获
图8金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图9课程考核方式
就以上的统计数据结果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还是非常有收获的,不但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收获,而且掌握了日常生活中投资理财所需要的金融知识。但是这门课程授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课堂的参度不强,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实践教学效果差,学生自主能动性不够等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开展欠缺,学生兴趣低,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论与启示
对本次问卷调研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非金融专业(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的金融学课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 根据会计专业特点精选授课内容
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应突出重点与难点,突出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内容,突出本课程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整个金融学课程的脉络。其次,要讲授会计电算专业学生需要介绍的金融学知识,重点讲授金融机构运作流程,了解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同时,除了满足专业需求外,还可以为满足今后个人投资理财的需要讲授关于利率与汇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我系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编写出适合会计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学手段改革
一方面,采取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方式。以资本市场为例,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股票、债券的模拟交易,每位学生可以上网注册,拥有一定的虚拟资本,运用这些虚拟资本进行与实际资本市场数据同步的股票的买卖。这样学生加深了理论知识,又在实践中掌握了投资方法,还可以意识到投资可以获得收益但是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性。在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模拟实习中,可以让学生在银行办理实际相关业务,以及办理汇款、理财、交纳水电费等表外业务。这部分可以考虑非金融专业的学科需要,适当增加计算机操作实践课程,具体如表1所示。
表1非金融专业金融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课时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教学内容课时数
商业银行基本业务资产负债业务4课时
证券市场股票,债券模拟交易4课时
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学生参与讨论式的课程教学和参与调查式的教学。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例如,讲到金融工具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实物,然后根据实际案例让学生正确填制凭证,让学生了解企业申请票据的时间,申请的程序和如何办理结算。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满足今后投资理财的需要对他们来说更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可以让学生对各个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各种理财产品的优势,调查分析支付宝的运作模式,等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金融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树立投资理财的意识。
(三)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面考核”的考核体系,科学评估学生学习状况
好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予以保障。金融学课程重在实践,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面考核”的考核体系非常有必要。关注教学过程,重点是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参与度和投入程度。因此,考核的方式应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态度。目前我校有实践学时的课程,平时成绩已占总成绩的60%,收效较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非金融专业金融课程教学应按照专业培养要求,构建适合自身专业要求的内容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改善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民,刘青.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90-92.
[2]吴军海.“金融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6):146-138.
篇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领域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循环经济的发展亦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然而,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发展状况尚不能满足低层次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更谈不上支持全社会循环经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一、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直接融资的比重不高。循环经济企业仍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市场获取发展资金,缺乏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支持,缺少丰富的融资方式;其次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再次是金融业开放程度有限。循环经济发展难以获得更为有力的外部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由于循环经济运行是有风险的经济行为,循环经济应用技术的探索和推广处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存在着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自然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循环经济的风险投资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和支持。但由政府主办风险投资,会受到财政资金的制约,且效率低下,道德风险程度和成本较高,还会抑制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积极性。
(二)主要原因分析
1,宏观调控支持欠缺。在当前经济生活中,政府官员把追求个人政治利益最大化预期渗入了政府行为之中,行政权力在寻租动机的支配下频频干预市场,公共政策的执行反而偏离了应有的目标。对循环经济发展重视不足,政策扶持不到位,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大量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城镇固定资产建设和传统经济发展领域,造成循环经济发展大大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2,各种金融机构信贷支持难以保证。尽管,我国政府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过去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很少有政府之外的资金投资于循环经济项目。循环经济投融资的资金主要靠财政注入,缺少社会财力的支持,由于财政收支矛盾尖锐,财政不得不优先保证基本职能的需要,从而导致财政预算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作为循环经济投融资资金。同时,循环经济投融资缺乏市场性融资手段,一方面造成一些紧迫的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使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找不到投资方向,而一些重大的循环经济项目,还要依靠国外贷款来解决。
我国当前已经形成了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以及多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活动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但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些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建设并不很完善,金融机构之间因业务范围、竞争结构的差异,未形成有机的竞争互补机制,难以对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信贷资金支持。
3,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缺乏创新。目前,我国大多数金融机构针对循环经济项目融资的产品、业务和服务品种较少,尤其是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技术设备落后,高素质的金融服务人才缺乏,金融创新不足。
4,循环经济发展缺乏资本市场助力。循环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资本市场在有效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市场无法与其比拟的作用。近几年来,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规模逐年扩大,但资本市场发展迟缓,循环经济项目融资渠道过窄。目前,欠发达地区尚无较大的区域性资本市场,证券化融资渠道不畅,资金融通主要依靠银行间接融资。
5,信用担保环境有待改善。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水平不断上升,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信用环境欠佳,不良资产比例偏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效果。特别是我国的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缺失,无法对循环经济提供有效的避险机制,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是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保障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应紧紧抓住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资源实际争取国债项目,积极发放配套贷款,支持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积极提供配套流动资金及金融服务。此外,国家也可以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或建立专项基金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弥补因放贷于循环经济领域而造成的利益损失。
以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为原则,实现循环经济投融资主体多元化。设立循环经济投资专项基金。积极组建循环经济专业投资公司。尽快探索建立中央、地方或跨地区的循环经济投资公司,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循环经济投资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有效加强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加强政策性银行对于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首先通过现有政策性银行,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的优势,来强化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性或廉价资金支持,弱化投入循环经济生产的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从而帮助相关市场体制的形成。其次,建立专门的循环经济发展银行,弥补政府投融资的不足。
各商业银行要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重新拟定资金成本系数和利润考核制度,引导其分支机构把循环经济项目和高新环保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逐步加大其信贷投入。还要不断进行金融业务的创新,为循环经济量身定制各种新型金融产品,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
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支持,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农业企业的发展。抓紧完善再贷款的产品设计和担保形式,将支持范围扩大到
农产品加工、流通、包装等领域,使其成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完善农村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信贷支持主体。
(三)加快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建设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对证券、保险、信托、理财以及资本运作等方面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不断拓展业务,为工业化提供银行所无法提供的现代金融服务。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可充分利用BOT和TOT方式,加强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的管理。同时,积极吸收国内外资金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行,最终形成政府、企业、社会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积极探索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开发出成功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并形成合适的产品结构。如国外目前常见的绿色抵押等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生态基金等基金类环境金融产品、巨灾债券(巨灾风险证券化)、天气衍生品和排放减少信用等金融衍生品。
(四)改善循环经济与金融互动发展的保障体系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中短期突出目标是缓解能源和环境两个瓶颈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长期目标旨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为此,需要积极推动能源开发、节约和环境治理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企业层次循环经济,并积极规划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直至形成全国性的循环经济形态,其中各个层级循环经济的发展都要有资本尤其是技术的支持。
篇4
关键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金融资产
企业的金融资产有很多,但由于企业初始成本取得时对金融资产买入的目的和预期所持有的期限不同,所以企业对的金融资产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比如企业购入为了近期出售的股票、债券,其目的是为了赚取短期差价的,风险较大,投资收益不确定的资产,企业应将其归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企业购入的收益固定,风险较低的债券;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往往是指企业购入时认定就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而且且没有划分为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企业金融资产一旦分类后,一般情况下是不得随意变改的。
本文主要探讨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刚才前面也提到一般情况下,金融资产分类后,一般是不得随意改变的,但由于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有些企业没有一定的能力将原归入到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或其他原因,而导致原归入准备持有至到期的股票或债券要提前出售一部分,而导致金融资产在持有时间上及初始购入时的目的等其他因素发生了变化,所以这时我们就应考虑对企业的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例1:天祥公司于2008年1月1日购入一项5年期的债券,票面金额为440万元,公允价值为360万元,交易费用为20万元,每年可按照票面利率收到固定利息16万元。该项债券在5年内不能提前兑付,平均市场利率为6.96%。2011年12月31日,由于被投资企业信用状况恶化,天祥公司准备不在持有该项投资,并决定将该项资产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该项资产在2011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432万元。
1、(1)天祥公司2008年1月1日购入债券的会计处理为: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44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60;贷:银行存款380。(2)天祥公司2008年12月31日利息的会计处理为:借:应收利息 16;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0.45;贷:投资收益 26.45。
2、天祥公司2009年12月31日的利息的会计处理:借:应收利息 16;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1.18; 贷:投资收益 27.18。
3、天祥公司2010年12月31日的利息的会计处理:借:应收利息16;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1.95;贷:投资收益27.95。
4、天祥公司在2011年12月31日应对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可供出售金额资产的会计处理为:借:可供出售金额资产(债券投资) 432;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6.42;贷: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44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8.42。
例2:A公司2012年1月1日以2100万元购买B公司发行的面值为2000万元的债券,票面利率为6%,实际利率为5%,期限5年,按年付息、到期还本,另发生相关税费20万元。2012年1月1日购入该债券时,A公司将该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2012年12月31日,A公司所持有B公司债券市值下降为1800万元。2013年1月1日,A公司将持有的B公司债券的20%按照市价对外出售,当日全部债券的市值为1900万元。
1、 A公司2012年1月1日购入债券时的会计处理为: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2000;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20;贷:银行存款 2120。
2、A公司2012年12月31日所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的会计处理为:(1)借:应收利息 120(2000*6%);贷:投资收益 106(2120*5);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4。(2)借:资产减值损失 306;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306(2120-14-1800)。
3、A公司2013年1月1日会计处理为:(1)借:银行存款
380;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61.2;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1.2;贷: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400;贷:投资收益
20。(2)①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80;贷:资产减值损失
80。②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600;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84.8;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164.8;贷: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 16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篇5
关键词:金融创新;公司治理,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给世界金融市场带来深刻的启示。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在美国金融危机的现实面前被放大。同时,金融创新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存在不足,应该在完善创新机制的同时,强化监管,健全公司治理机制,促进良性循环。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被称之为金融创新。从广义的角度来讲,金融创新是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讲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从银行经营角度出发,可以将金融创新活动分为以下几类。
(一)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产品、衍生品创新是银行金融创新的核心,对银行增加收入、赢得市场、扩大利润和积累资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我国银行应加强对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衍生产品等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研究和开发;要把银行信用和企业信用有机结合起来,利用银行信用创造效益;加强银行同业之间和银行与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新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需要;尽快建立强大的后台信息技术体系,提高银行业务电子化处理能力,运用科技创新的一切成果支持商业银行的产品和业务创新。
(二)金融管理创新
金融管理创新包括5项具体内容:战略决策创新,即银行在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决策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制度安排创新。制度安排是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一种方式和机制,制度安排创新通过优化这种方式和机制提升整体管理效率。机构设置创新,即运用组织机构调整的方式实现创新目标,目前主要体现出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另一个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建立一种紧凑、干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人员准备创新,即培养、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通过创新的方式培训现有人才、提升现有人才素质,使人力资源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管理模式创新,即通过审视管理原则、丰富管理方法,实现银行管理流程的优化,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内部协调等方面的工作。
(三)金融服务创新
银行产品天然具有同质性强的特点,银行单靠“有形产品”很难取得竞争优势,被称为“无形产品”的金融服务必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内银行的竞争实质上已经进入了“以服务取胜、以服务论优”的阶段。在打造差别化、个性化、综合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质、区别于竞争对手、难以轻易模仿的服务优势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一方面要打牢提升服务的管理基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加强流程优化工作。商业银行内部工作环节设置要突出风险控制原则,外部服务环节设置要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进一步简化操作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努力使银行服务达到“超出客户期望”的水准。另一方面要夯实服务的素质基础,立足于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系统化、针对性、立体式、多角度地加强员工服务培训,充分发挥好清算、科技、统计等后台部门的服务职能,实行全覆盖的银行全面服务管理,从深层次上解决一线服务水平差强人意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银行金融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
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世界的金融体系受到很大冲击。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金融创新,防范金融创新风险是国际金融体系重构考虑的首要命题。国际形势下,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存在以下不足,主要原因是:
(一)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国有银行的经营目标复杂化。由于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国有商业银行产权,银行只是在政府授权下从事相应的经营活动。经营目标往往受制于政府的社会偏好,国有商业银行被迫承担大量的社会职能,导致其经营目标的多元性、复杂化,必然弱化利润最大化目标。由于所有者虚置,处于代现经营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最终所有者虚置。处于经营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最终所有者的监督激励,或者监督激励成本过大而不可行,表现在经营过程中墨守成规,不愿承担失败的风险,不能有意识地、主动地通过金融工具、服务方式的创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金融机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作为公司治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足。对企业高管进行激励的前提是公司治理的有效。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金融机构的治理机制仍然存在如下的制度缺陷:首先,国有公司高管基本都是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其次,国企“内部人控制”的现实决定了高管的薪酬名义上由股东决定,但事实上制定薪酬完全是高管们自己的事务,“薪酬委员会”有名无实;再次,高管薪酬缺乏外在的制约和监督,透明度差,引起民众的斥责。最后,高管年薪的制定应进一步透明化,增强信息披露。正是因为这种公司治理上的缺陷,导致国企的激励机制完全沦为了伪激励机制。
(二)正确认识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
在金融创新观念上有两种极端:一是为了逃避监管或利用监管和政策方面存在的某些漏洞进行创新,这些业务在短其内可能会给部分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潜在的风险很大;二是中资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理念方面的一个重大差异,表现在外资银行一般认为只要在央行的规定中没有明确的限制,在创新的都可以涉及,而中资银行则认为只有央行明确可以涉及的领域才可搞创新。中资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和产品评价体系,市场定位不明确,产品开发不系统,缺乏市场营销的观念,相应的服务和科技手段不配套,盲目开发,造成一些业务推出后市场反应平淡、收效不大。金融危机的爆发带给我国的启示之一就是在发展金融创新的同时,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利用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推动金融创新。
(三)金融监管等宏观环境的制约
首先,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制约了金融创新的步伐;其次,银行间非法竞争、恶性竞争现象依然存在,金融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再次,仍然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金融管制,扼制了金融创新的有效空间;最后,现行的合规性监管压制了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创新的保护,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篇6
>> “半大孩子”该不该看儿科 该不该给孩子看激情画面 上市公司该不该分红 从公司治理看王朝政治 从公司章程看监管乱象 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 足球选材该不该3岁看大? 老人该不该带小孩,你怎么看? 公司要裁员,我该不该拿身体保职位? 炒股亏损,上市公司该不该赔偿? 从公司历史沿革的角度看公司本质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次贷危机的成因 从公司外部治理看独立审计的背离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 从公司治理机制的角度看企业重组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乔布斯的离去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央企改革 奖品该不该分 该不该守 该不该要孩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报[EB/ OL].[2012-04-26]. http:///m/finalpage/2012-04-26/60912877.PDF.
[4] 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上市规则(2012年修订) [EB/ OL].[2012-06-05]. http:///main/disclosure/ bsgg/39747865.shtml.
[5] 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上市规则(2009年修订版) [EB/ OL].[2009-11-02]. http://.cn/assortment/bonds/ corporatebond/rules/c/1376.shtml.
[6] 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0亿元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EB/OL].[2013-05-22]. http://.cn/corp/view/vCB_AllBulletinDetail. php stockid=002506&id=1135890.
[7] 陆义敏.中国信用评级的战略困局及对策[J].郑州:征信,2010(6).
篇7
2015年12月吞噬全国的雾霾让人憋得喘不过气,说不出话来。在每个人都默默祈祷着等风来的时候,我在思考着自己能够做点什么。
眼下,国家正在提倡普惠金融和金融创新,一个问题是:金融可不可以来治理雾霾?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金融可以做什么,然后要明白治理雾霾需要什么。看看二者之间有没有交集。
金融可以做什么?就是把资源跨人群、跨时间、跨行业、跨地域合理配置以便让经济活动能够更有效地进行。
我对污染和环境相关知识知道的很少,不清楚雾霾的科学定义到底是什么,但是我觉得大家会基本同意要治理好雾霾至少需要一个“很长”和三个“很多”。
首先,治理雾霾需要很长的时间。伦敦和洛杉矶都花了数十年的时间,希望在中国,花的时间少一些,但是三五年要想治理好估计不太现实。
其次,治理雾霾需要很多行业的共同努力,环保、医疗、能源、交通、制造和建筑业等等。最怕的就是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相互扯皮。
再次,治理雾霾需要很多人、很多地区甚至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努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治理雾霾需要很多很多的钱,这笔钱很多行业和地区都极度缺乏。很多地方政府因为缺钱所以必须要付出牺牲环境的代价。这些钱不能仅靠国家的投入,个人、私人部门和公益机构都应该参与。
这四个显著的特点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和金融的功能是非常吻合的,也正是基于以上四点,我觉得可以运用金融的工具来治理雾霾。而由于上述的雾霾治理的特点,传统的金融工具在很多地方不能满足雾霾治理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金融工具的创新。
这个雾霾治理的金融创新载体不同于一个投资环保行业的风险投资基金,不同于一个环保科技公司,不同于一个投资环保上市公司股票的共同基金,当然也不是一个公益项目的众筹基金。金融创新的形式可以是兼容并包的。金融创新可以做到多方面筹措资金,筹集不同期限的资金,聚沙成塔,然后把资金交给更有效率的使用者;这个金融创新载体的风险把控在于投资的项目处于不同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个金融创新载体的收益在于投资的项目所能产生的成果是可以真正地改变你我的生活。
从下面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探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创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通过战争债券的形式进行融资。美国发行的债券名称叫做自由债券。
当时流行的一句广告词是:“如果你不能参军打仗的话,请购买自由债券”(If you can’t enlist, invest. Buy a liberty bond)。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先生还自拍自演了一部短片叫“The Bond”来宣传和推广战争债。美国的第一批自由债在1917年发行,以票面利率3.5%筹集了50亿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债再次发行。到目前为止在英国,为“一战”融资的永续债券仍有部分在市面上流通。
现在,我们需要打赢的就是雾霾这场硝烟弥漫的战争,这个金融创新的主体可以用债券进行融资。融资的目的是为了投资。现在的很多金融创新其实都是躲避管制,进行短借长投。治理雾霾需要很多新的技术,还需要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些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收益,所以,我们需要长期的债券。同时,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在重视和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的同时吸收中小投资者的资金。
然而,债券的收益率并不很高,不受很多投资者的青睐,尤其是在当前,很多人希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高的回报。我们还需要股权融资。
麻省理工学院的罗闻全教授(Andrew Lo)正在整合该学院的金融工程和生物科技的人才设立一个超级基金为癌症寻找药方。罗教授提出一种叫作“研发支持债券”的融资工具,类似于我们当下流行的“资产支持债券”,不同的在于债券的基础资产变成了治理癌症的各种项目。
在很大程度上,治理雾霾和治疗癌症有类似的地方,都需要花很多钱,都需要很长的发展阶段,而且风险很大,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某个药品公司能够找到治癌良药的话,回报一定是惊人的。大家都听说过Moore’s Law,说的就是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24个月翻1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Moore这个词倒过来写就变成了Eroom。Eroom’s Law说的是尽管科技也在进步,但是新的药品的开发却变得更慢更贵。
美国在1950年以来,每十亿美元的研发费用研制的并被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新药数量每九年减半。正因为如此高的风险和如此高的投资,很多医药公司才放弃自主研发,走仿制药的路径。
然后治理雾霾和治疗癌症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知道雾霾可治,而且我们也大概知道雾霾该怎么治,远的有伦敦和洛杉矶,近的有APEC蓝和阅兵蓝。当然,我们不知道的也还有很多,比如我们过去吸入的雾霾究竟对身体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这些伤害应该如何弥补。
治理是有成本的,关闭落后能源企业和生产企业的成本、环保成本、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充电桩的修建、学校和公共建筑物的空气净化装置,到我们这代人吸足雾霾之后需要的药物和医疗方案。这些成本有短期的、有长期的,来自不同行业,来自不同的地域。所以说,传统的金融手段很难满足各种需求。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参照这个“研发支持债券”的模式考虑“雾霾支持债券”。
这些成本的某些部分可以靠雾霾支持债券提供融资,同时治理雾霾也会取得不错的回报,这些回报也应该为雾霾治理基金的投资人提供可观的收益。比如在国内,投资环保新能源行业的VC,和A股中环保新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表现都很不错的。因此,融资可以进行部分的股权投资,以期获得高收益。
当然,有了资金,仍然需要法治。美国的《清洁空气法》1963年在国会通过,后经过1970年、1977年和1990年多次修正扩充而逐步完善起来。
1970年的修正案设立了环境保护署这一独立的政府部门,行使对全国的空气质量、公共环境健康、环境保护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管理职责,结束了过去由多头管理所导致的混乱局面。同时,环保署制定了全国统一的针对六种标准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这六种污染物是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铅以及颗粒物(PM10和PM2.5),其中PM10和PM2.5都是90年代后加上去的。
1978年开始,环境保护署对每个县的各个污染物的排放都要考核,达标的列为达标县,未达标的列为未达标县。这个列表是公开资料。一旦被戴上未达标县的帽子,州政府就要制定详细的减排计划,严格控制新建的有污染的企业,同时让污染企业采取最大限度的排污措施。如果没有及时改善,EPA还会采用多种制裁手段,比如,收紧发放新排放源许可证(即新工厂的审批),终止联邦政府的重大公路建设拨款等措施。所以,一些法律的牙齿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基金载体的赏罚来实现。
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的空气污染物降低了一半以上,同时,工业生产总值却提高了约40%。著名的迈克尔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一直宣扬这样的观点:“严厉的环境保护法规会促进企业不断地创新和升级,并提高生产率”,这也被称为“Porter Hypothesis”。这些年来的核能和天然气在发电中的广泛应用可视为证据。
篇8
2015 年5 月6 - 7 日,由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主办、澳门亚太拉美交流促进会协办的“金砖国家组织机制化与澳门平台角色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澳门举行。来自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美国、英国、葡萄牙、中国内地和澳门的近30 位专家、学者与会,就 “金砖组织机制化研究”、“金砖组织机制化与合作”、“国家视角下的金砖组织机制化合作”、“澳门在金砖组织机制化中发挥的角色与作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金砖组织机制化进程任重道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认为,金砖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引人注目的角色,五国GDP 总和已从10 年前占世界总量的15% 上升至超过25%,而同期G7 国家的GDP 总量占比从超过70% 下降至50%。这一趋势反映了新型世界商业关系,也为金砖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建立以及未来的稳健运行,可为建立稳定的金融网络、降低风险、应对全球金融动荡提供支援。加强机制化建设将有助于金砖国家更好地加强金融经济合作、加强人与人交流、解决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拓展全球治理的日程。
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江时学认为,目前金砖国家合作处于无明确宗旨、无章程、无常设秘书处的“三无”状态。金砖国家若要取得更大成效,必须有明确的宗旨。金砖国家的合作重点应是对外关系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在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以及完善国际秩序等全球治理问题的合作。金砖国家合作的机制化需循序渐进,可首先考虑建立常设秘书处,沟通各成员国政策、制定峰会议程、评估行动方案实施、提供公共推广服务等;可考虑与印度—巴西—南非对话论坛合并,减少“意大利面条”效应;可考虑吸纳阿根廷、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加入,这一做法不会损害金砖国家合作的效率,而会增加其效能。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沃洛金(Andrey Volodin)认为,金砖国家并非要剥夺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而是要形成“新的影响力”。
金砖国家在未来世界政治中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度、中国、俄罗斯三国的关系。金砖国家要发挥有效作用,需要成员国对“新世界秩序”的基本原则达成共识。
南非大学国际经济法教授撒若姆贝(Amos Saurombe)指出,金砖组织机制化进程需具有以下特征:处理地区性问题的经验、独特而相互依赖的金融体系、以发展合作而非金融支持为重心、发展合作不以西方标准的救助为基础、以互不干涉和尊重主权为根本。南非在地区、大洲乃至全球层面关于机制化的丰富经验对金砖国家至关重要。
前巴西驻华大使德·卡斯特罗·内维斯(Luiz Augusto de Castro Neves)对金砖组织机制化持质疑态度。他认为,尽管金砖国家讨论议题正日趋多样,但目前各成员国的共同诉求主要是在国际事务中更好发声,金砖组织还未成为探讨各成员国合作的首选论坛。金砖银行的建立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由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的良好补充,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选择。金砖国家在思考机制化前,应考虑议程的多样化,首先使金砖国家会议成为探讨自身事务及同其他国家联系必不可少的论坛。
美国摩西大学法学与哲学教授里奇(David Ritchie)认为,金砖组织与联合国、欧盟等有不同的结构,并不意味着它不可被看作切实的国际组织。金砖五国不需要去适应主流国际制度理论提出的模型,而应尝试一种新型的国家合作模式。一个正式的金砖组织必将成为国际经济领域不可小觑的力量,也将改变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愿景。
二、金砖组织议程需多样化
南非大学副校长马可翰亚(Mandla S. Makhanya)认为,金砖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可开展四项“支柱”工作:建立金砖组织学术轨道战略(BRICS AcademicTrack Strategy),确定合作伙伴、网络及能力,开发收录现有能力、人才和设施资源的资料库,在学术轨道战略各签约方内发展金砖组织和架构并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监督评估。金砖国家在纳米技术、水、能源等领域有共同的研究创新兴趣,有类似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程度,相互间的科技合作至关重要。
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长宋雅楠认为,金砖国家间的合作不应仅停留在政治或政府层面,经济和企业间的合作互联才是推动金砖组织机制化最有效的方式。从金砖国家吸引外来直接投资的驱动因素来看,金砖五国外来直接投资流入量都受到本国市场规模、汇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其中市场规模越大,能够吸引的外来直接投资流量越多。金砖五国可以把重点放在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增加金砖国家之间的商业合作,提高金砖国家的市场潜力和扩大国内需求上,尤其是借助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提升金砖国家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更好的投资环境。
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研究院教授纳菲(Abdul Nafey)认为,金砖组织的重要性在于它力图改变现有国际关系中权力、安全、发展和自由等问题的主导模式。金砖组织的形成并不是依据现有的繁荣和身份的认同,而是面向和平与安全的未来,是国际秩序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大背景的产物。当今国际政治流动性很强,不易服从正式的机制化,金砖各国在诸多问题有不同看法,但并不力图去解决或使之趋于一致。
金砖国家并非要形成某种反帝联盟,要改变现有国际秩序,而是代表着对话和共存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并非是“文化的冲突”。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建立是该组织机制化过程中的一项主要突破,但其正式运作恐怕还需时日。
巴西利亚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吉马良斯(Lytton Guimaraes)指出,对研创产业投资是一国创新经济发展政策和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金砖各国的经济都不再保持2008 年金融危机后的那段繁荣,要保持自身经济稳定增长需做出更多努力。但各国彼此了解仍有限,需将科技创新在内的社会各层面更广泛的交流写入金砖组织的策略中,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可以查看金砖组织和各成员国所有相关资料信息的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际二部主任林跃勤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新兴国家在追赶发展中也极力推动治理革新,但迄今其治理机制与能力创新滞后于发展步伐,并影响其整体崛起的进程和质量。通过治理创新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和强大治理能力,是金砖国家等新兴国家转型创新和赶超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应该成为其发展现代化和全球崛起长期战略的核心部分。金砖国家均高度重视治理变革与创新对于维护、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直致力治理制度变革和方法创新,推进现代化治理体系和高效治理能力建设,但各国治理机制变革幅度和绩效并不相同。目前,金砖国家治理改革普遍进入攻坚期,深化改革难度陡增,亟待继续强化改革创新决心和毅力,搞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打破阻力,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金砖国家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西方经验,也要加强相互间交流和借鉴各自成功经验。
三、澳门可发挥多种平台角色
江时学提出,澳门具有“东西方文化桥梁”以及良好金融资源的优势,可将金砖国家组织的秘书处设在澳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国际关系教授门德斯(CarmenMendes)持同样观点。她提出,澳门是一个基础设施良好的小型服务业中心,在属于中国的同时与巴西和印度有共同关联,可以依赖其正面的形象和国际认可度,在金砖机制化过程中受益,促使自身经济多样化、彰显一国两制模式的成功。纳菲则认为,澳门需要考虑能否在金砖国家的纵向交流中扮演催化剂角色,可以思考如何重新启动历史上葡萄牙连接亚非拉的海上航线,作为“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的补充。同时,澳门还可以思考如何成为金砖国家间研究、商务信息和推广旅游业的总部。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杰克逊(David Jackson)指出,澳门历史上由于葡萄牙的关系与印度果阿和巴西有着重要的关联,借助其良好的文化机构、基金会和大学,可以提出和引领一系列项目。澳门要特别加强同印度和巴西的人文、艺术交流,提升团体认同和相互了解,构建一种研究和理解印度和巴西传统的文化环境。金砖组织机制化进程应该包含积极的文化交流和研究政策,文化政策是构建团体认同的基础,是澳门在金砖组织中起领导作用的关键。
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伍向豪指出,澳门近年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在对外交往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澳门参与国际组织依赖于基本法和中央政府,需在基本法框架下,增加工业多样化和金融业参与的理念。
耶鲁大学东亚研究协会研究员斯普纳(Paul Spooner)提出,澳门在金砖银行中的角色以及对金砖组织可做的贡献主要有三方面:(1)提升金砖国家当中的葡语国家网络,如可以选择性使用澳门的储备投资核心葡语国家项目;(2)支持适当的货币和金融政策发展,提升金砖国家金融和经济战略;(3)提供一种历史地理政治框架,搭建金砖国家的文化基础。这需要澳门在机构、人才和心理方面做好准备迎接挑战,也需要更富有经验的管理。
篇9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高科技企业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近年来,高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得到了迅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缓慢,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分严重。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了高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从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角度来研究融资比较少。笔者希望能从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对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阶段的划分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高新技术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因此可以按照它的特点把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实验室阶段,是指按照新的构思进行实验研究,或者进行新配方、新工艺探索,目的是研制出样机、样品,或新配方、新工艺;二是产品化阶段,是指在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产业化前景比较明朗的项目,将其放大,进行工艺完善、产品定型、设备整合、流程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等,并将中试产品投放市场,接受市场或有关部门的检验,以便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三是商业化阶段,是指完善产品质量、环境污染、能源与原材料消耗等方面的控制、监测、保障体系,从而形成能够顺利进入市场的节能、低耗、高效的新生产线,为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打下基础;四是产业化阶段,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创新理念为基础,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成就来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使用,获得与传统经济相比更高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难原因分析
从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来看,资金需求可以分为:研究开发阶段的资金需求、产品化阶段的资金需求、商业化阶段的资金需求和产业化阶段的资金需求,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为这四个阶段的资金需求总和。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每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基本保持在3万项左右,但能转化为商品、形成规模效益的技术成果只有10~15%,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低。
每个行业及每一项成果的资金需求尽管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高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随着技术成果的不断转化而成十倍地增加,我国这三者的资金比例约为1∶1∶100,有许多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由于不能得到资金的支持而不能有效地转化。另外,科研机构认为中间试验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自己不直接从事产业活动,缺乏应有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要承担中间试验风险,但是企业认为科研机构应当向企业提供成熟的科技成果,即经过中间试验的科技成果,科研机构要承担中间试验风险。造成在中间试验阶段,科研机构和企业都不愿投入资金,资金投入明显偏少,许多创新项目在完成技术开发后因经费不足而被搁置一旁,许多技术成果的中间试验阶段不能有效、持续地进行,造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过程的中断,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偏低。
技术成果和资金也不能有机结合。一方面国家科研单位目前主要仍以项目形式从国家拿钱,试图形成企业需要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各上市公司从股市筹钱和一些投资公司手上拿着钱到处找项目,项目又成为稀缺资源。这在高科技成果转化中形成了一个“怪圈”。形成这个 “怪圈”的一个原因是资金和技术成果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造成了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
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初期,市场定位的准确性、业务模式的成熟度及管理的规范性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高科技企业的风险较高,存在着融资困难,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融资尤为困难。据调查,我国已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成果转化资金靠自筹的占56.8%,国家科技计划拨款占26.8%,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化高科技产业投资仅占2.3%。这说明,当前我国高科技企业融资过于依赖内源融资,内源融资是高科技企业融资困境的一个重要反映。
三、扩大融资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如果能很好地解决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难问题,那么就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资金保证,在其他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技术成果就可由实验室阶段顺利地进入产业化阶段,就会促进高科技企业很好地发展,因此对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将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解决高科技成果转化融资难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
首先,高科技企业要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与融资模式有着高度的联系,融资模式直接影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状况和运作。投资者坚信拥有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企业往往在长期表现较好,建立良好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长期资金,促进技术成果的顺利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其次,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满足高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世界上高科技产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其资本市场都比较发达,具备功能完备、层次多等特点。例如,美国资本市场体系庞大、条块结合、功能完备、层次多样,既有统一、集中的全国性市场,又有区域性的、小型地方交易市场,同时市场还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不同需求的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获得发展。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融资经验,应运用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发展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有利于促进高科技企业技术成果的转化。
还应发挥民间金融和非正式金融的有益补充。民间金融和非正式金融的产权明晰、链短、成本低、机制灵活,具有极强的风险控制力,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信用能力、违约的成本。因此,在一些地区,将有助于解决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
篇10
关键词: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最新进展;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6-0035-04
金融是经济的中心和枢纽。金融业不同于一般行业,它依靠资金的取得、流通、信贷和投资等手段来维系其运转并盈利[1]。在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系统中,银行治理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银行既要经营自身业务并完成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银行又要对整个社会的“现金流”实行监控。对制造业来说,银行还要参与监督和公司治理。可见,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否良好,影响到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安全。这次从美国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创伤,更加暴露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监管的缺陷及重要性。
一、国际银行业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
和一般企业相比,银行有几个最大的不同:(1)银行股权资本相对较少,资产总额中债务的比重较高,具有高财务杠杆、资本结构高度不匹配的特点,这种内在的脆弱性使银行自身的风险增加。(2)银行资产主要来自公众存款,利益相关者众多,这个外部性特点决定了银行董事会和高管层除了关心股东的利益外,更多地还要考虑社会公众的利益。(3)银行和存款人通常受到政府提供的一个金融安全网如存款保险、中央银行流动性保护等。这虽然有利于金融的安全与稳定,但很可能导致银行产生风险偏好行为,即带来更高的道德风险,一旦公司治理不善,银行极有可能破产,从而产生传染效应,伤及无辜。(4)由于银行业务的专业性和多样性,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对信息透明度的要求更高。
正因为银行公司治理重要并且特殊,所以,对银行管理层的责任标准要求也很高。虽然各国的法律制度不一样,但对银行公司治理的受托责任要求基本相同,不仅要求银行履行一般意义上的受托职责,还要求银行把因吸收存款和资金管理而带来的受托职责提高到自我认识和自觉管理的高度。比如,一百多年前,美国就实行过银行股东双倍有限责任制(存款人受到的损失由银行股东承担双倍责任)[2]。虽然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很多银行纷纷倒闭,双倍责任制度被联邦存款保险制度所取代,但双倍责任制和问责制仍然值得借鉴。实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以后,美国对银行高管的责任标准要求更高,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有上千家银行储蓄和贷款机构倒闭,导致纳税人损失上千亿美元,1000多名银行高管被控告,其中,大多数人被判有罪,罪名就是董事或高管没有尽到勤勉义务[3]。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也与银行高管的责任缺失和银行公司治理不善密切相关。
银行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银行公司治理和监管的必要性。从国内来看,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内涵式增长以及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对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更加突出。从国际上看,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各国银行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国际活跃银行的强势地位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日益显著,银行公司治理瓶颈制约下的潜在效率亟待挖掘。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The Basel Committeeon Banking Supervision)指出:“稳健的公司治理是银行安全运行的基本要素,治理效果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2006年,该委员会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包括二十五条具体原则),旨在促进各国银行监管当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银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
第一,银行公司治理包括法律、法规、自我监管和自愿标准四部分。随着经济不断全球化和市场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稳健的公司治理是减轻银行竞争压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银行经营效率的重要途径;银行公司治理必须在商业实践中进行自愿承诺和自我约束,不能简单地依靠法律、法规的制度规范,否则,只能流于形式。
第二,强调董事会的作用和董事的责任。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公司治理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董事会。因此,首先要求银行健全和优化董事会的成员结构,尽量减少内部人在董事会中的比例,使每个董事都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次,要求银行董事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并且能够对管理层和银行的战略、决策、程序进行评估时,始终保持“合理的怀疑”态度。同时,董事会要确保拥有及时、准确的内外部信息和管理层的支持,以便进行及时有效的决策和监督,真正履行董事的受托职责。
第三,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商业银行管理体系。市场经济下,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主体,银行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风险防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2010年推出的《巴塞尔协议Ⅲ》别强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必须在信用风险控制和内外部审计方面下功夫,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降低银行的杠杆效应;同时,政府加强对银行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对银行资本的约束机制。很显然,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入,有利于银行改进风险预测和评估方法,提高银行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能力。
第四,信息透明与市场约束。银行业务的专业性和多样性比较突出,如果信息不透明,很难使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银行董事会和高管层进行有效监督和适当问责。《新资本协议》特别强调了市场约束原则,要求银行根据经营范围、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水平、风险评估能力等重要信息进行及时和完整的披露,强调信息透明度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信息不透明给市场投资者和参与者带来了巨大损失。
二、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进展情况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银行股份制改革,其中,银行公司治理是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另外,采取银行海外上市、银行并购和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等手段,使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基本与国际接轨;同时,在政府多重监管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金融行业治理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截至到2007年底,我国五大银行中除农业银行外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3.3%,低于某些发达国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8%,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8%的标准,个别银行甚至超过了12%。甫瀚咨询联合中国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公司治理中心共同的《2007~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显示,在2007~2011年间,金融业上市公司治理的总利润高于制造业上市公司,而且,显现不断扩大趋势,由此引起金融业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比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要高出10个百分点;19家金融业上市公司中有17家进入了我国100强上市公司治理排名的前20名,排名前10强的除苏宁电器外均为金融企业。其中,招商银行以83.39的总分名列榜首,中国工商银行由2010年的第22名上升到2011年的第7名,深圳发展银行由2010年的第33名跃升至2011年的第9名,成为公司治理改善幅度最大的上市公司。从更深层次来讲,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的发展变化还表现在:
1.经营理念和方式有很大转变。商业银行发展目标开始由片面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质量优先转变。比如,银行初步确立了价值意识和品牌意识,重视中小股东权益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彻底改变了过去“无本经营”的局面,开始树立资本经营、资本与风险相匹配、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理念;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和经过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等得到重视和应用,这对银行资本配置、风险防范和激励考核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银行业务结构更加优化。过去银行业务结构单一,满足不了公众的服务需求。经过银监会的努力和银行自身的改革,商业银行业务范围有很大的扩展,除了大型公司业务外,零售业务更加受到银行的重视;新的理财产品不断出现,使企业和居民在得到更多增值服务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较多的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
3.合规意识、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增强。2006年,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配套指引,要求商业银行从公司治理方面加强合规管理,而且银监会通过制度指引、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督导等方式,使银行过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不良思想有很大转变。
4.重视利益相关者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开始关注环保问题和社会责任,在2011年百强公司治理评比中,上榜的银行都积极参与了环保和社区发展等公益事业,排名第3的兴业银行更是将业务转型、金融创新和业绩增长与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彰显了自身的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内部控制建设和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存在差距
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中心环节,公司治理是否良好,与内部控制效率效果密切相关。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规范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在内部控制能力建设和制度执行方面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部分银行管理人员仍然没有摆脱粗放经营的传统惯性,过于追求业绩目标,而对其他目标和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内控先行的理念没有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二是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很多银行并未建立信贷风险评估模型和风险预警机制,缺乏事前监测、事中管理和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理念,内部控制活动还是按传统的公司业务部、零售部、财务部等职能部门来展开,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监控、计量和定价机制。三是缺乏信息交流与反馈平台。虽然很多银行建立了涵盖全行授信业务活动的信息管理系统,但跨行之间仍然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致使很多客户的资信状况、财务状况和偿还能力很难被银行全面掌握。四是内部监督检查工作不到位。银行时有腐败案件发生,虽然原因很多,但与银行内部监督和检查不力有密切联系。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执行效果如何,要靠监督和检查;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内部监督则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5]。
(二)风险管理能力受到经济环境变化的挑战
随着国家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产能过剩或潜在产能过剩企业调控力度的加大,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的推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受到挑战。具体来说,一是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受到挑战。很多集团客户和产能过剩企业信用的级别和程度不高,风险管理能力明显不强,存在企业相互担保、多头授信、偏离主业、违规经营等现象;一旦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资金链条随时可能断裂,其危害银行则首当其冲。二是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受到挑战。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银行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往往加大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力度,一旦市场发生逆转,银行承担的风险更大。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掌控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是:不能有效识别结构性金融产品(固定收益证券与衍生产品相结合的金融产品)的风险;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分析,尤其是场景分析和压力测试;难于把握风险容忍度(接受市场风险的数量和程度)[6]。三是风险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银行的经济大案要案时有发生,腐败现象并未得到遏制,风险管理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创新能力和效率不能适应全面对外开放的需要
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特别明显,要想成功和有效应对,必须在能力和效率方面下功夫。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还存在不少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业务创新的激励机制。金融创新主体应是银行的内部员工,鼓励创新就必须给有创新能力或潜力的员工提供足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并给以适当奖励,然而,我国并没有建立这样的培训和奖励制度。二是产品创新的层次不高。大部分金融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叉性、同质性现象突出,而且产品的模仿性和吸纳性程度较高,明显缺乏原始创新[7]。三是缺乏成本控制机制。银行在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的同时,产品创新也带来了增加成本开支的风险,如果不能有效测算产品创新成本,产品创新制度跟不上产品创新进程,风险隐患将更为严重。四是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机制。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的数量和品种越来越多,但针对这些产品缺少先进的营销手段和宣传方式,往往在业务推出后市场反应平淡,收效不高,有时甚至给银行信誉带来负面影响,这说明银行在产品创新与市场营销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机高效的联动机制。五是缺乏品牌保护意识。银行推出某项新产品,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和信息反馈不够重视,缺少品牌维护工作;少数银行不会适时淘汰过时的金融产品,缺乏产品生命周期意识。
(四)服务质量和水平制约着银行竞争力的提高
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是银行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银行公司治理的基本目标。当前,我国银行业服务质量总体上有很大提高,但和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缺乏市场细分和差异化服务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不能设计有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满足不了不同人群的不同服务需求;二是对客户的意见不够重视,缺乏在听取客户意见后的灵活反应机制与快速行动能力[8]。
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着力点
在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今天,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处在同一竞争平台,要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在公司治理方面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正确处理“确保合规”与“保证业绩”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公司治理具有确保合规和保证业绩的双重内涵。过去人们谈公司治理,大都认为只要合规就行,忽视了业绩的重要性。殊不知,合规最多只能使董事会少犯错误,并不能给银行带来业绩;过于强调银行公司治理的合规性,其实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既缩减了公司治理的内涵,也扼杀了银行制度创新的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董事会和管理层自身的能动作用
董事会的首要职责是制定战略决策,最大限度保证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我国是一个习惯于人治的国家,如何构建一个具有专业化、国际化眼光的银行战略董事会,是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课题。如何把具有高素质、能力和责任心强的经理人聘请到银行董事中来,是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应通过公正、透明的招聘方式或按照合理标准及程序由董事会提名并由股东大会审查批准的方法,使知识面广、能力强和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级专门人才进入董事会,而不是简单地由上级指派或由少数几个人来决定银行董事(独立董事)的人选。
(三)着力提高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银行首先要找准战略定位,根据已有基础和自身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服务品牌,有效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积极营造金融创新文化,优化业务创新流程,建立奖惩机制,注重产品创新中的成本控制,做好品牌维护工作。银行是服务型企业,没有服务能力就失去了银行的生命力。服务不仅仅是微笑服务,而是根据银行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市场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提高市场细分和差异化服务能力,把优质服务理念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心里。风险管理是银行公司治理永恒的主题,商业银行既要学习国外先进银行公司治理的方法和经验,又要遵循本国公司治理的制度及规范,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计量模型,提高对风险的预测能力、评估能力和整改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凤英,刘凯旋.金融危机背后公允价值的反思[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5):74-77.
[2]白钦先.百年金融的历史性变迁[J].国际金融研究,2003,(3):59-63.
[3]莫山农.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性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93-96.
[4]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2006)[OL].省略/bcbs.
[5]樊行健,宋仕杰.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2011,(3):49-53.
[6]龚剑玲,高善生.金融服务创新――关注金融排除人群[J].经济问题,2009,(2):100-103.
[7]夏清源.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拓展的难点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4,(10):147-148.
[8]李金凤.国有商业银行现代公司式有效治理模式探讨[J].现代财经,2007,(11):27-30.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New Development and Focus
JING Wenju,LIU Kaixuan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full opening of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banks are facing more and more challenges. How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the key. Basel principles and China's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encourage the practi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banks.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can only be tested in business practice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re to optimize of board structure, to strengthen internal controls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le of stakeholders. To achieve long term competition advantage,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service quality and their competence of risk resist.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latest development; Focuses
收稿日期: 2011-05-14; 修回日期: 2011-07-1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