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里的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知识;知识梳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24-01
对于小学高段数学单元知识的梳理旨在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对比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下面我就小学高段数学单元知识梳理作如下探讨。
小学高段数学单元知识梳理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
在小学高段数学单元知识梳理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极为重要。首先,要通过不同目标的实现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提高每一个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其次,要帮助学生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应针对平时备课的不足处、上课的失误处、作业的问题处、思维的疑难处进行整理复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再次,要注意设计一些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与练习,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记练习形式一定要多样化、游戏化,尽量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动、多参与,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容易调动起来,才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彻底摒弃“应试”观念,走出复习的误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炒冷饭”、“煮夹生饭”,在分析反思中总结,从而促进复习课取得实效。最后,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单元知识梳理策略与方法的渗透,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会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二、重视知识梳理方法的多样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个性化、综合化、多元化为价值取向,以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主旨,主张知、情、意、行全方位发展,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地区、学校和学生个体间差异。作为小学教师,一要树立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而教的观念。摒弃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观念,发扬“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认识知识梳理方法对小学高段学生学习数学单元知识的重要性。二要树立科学教学的观念。“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既要教会学生求知的过程,又要学生做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三要树立强烈的教学责任意识。如针对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适当组织一些竞赛以引起学生的竞争,会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复习教学活动。变式练习是促进学生智慧技能发展的有效策略。关于数学单元知识梳理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预习,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可以是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按一定的模式予以比较、分类、整理,以求系统连贯,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通过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三、尊重知识间内在联系
有规律性的呈现知识是促进学习的保持和迁移的有效策略。许多相关数学知识作为新知识学习的时候,往往是分散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在五年级学习,圆面积计算在六年级学习。当一个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头脑中的有些知识可能因后继学习的信息干扰或遗忘或彼此混淆。遗忘或混淆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有助于回忆的编码线索,或者是因为在储存时没有适当编码。所以新习得的意义必须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找到相应固着点,新的意义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持久保持。在一个单元知识学习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建构小数单元知识框架,搭建知识点之间意义连接。值得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材是 一个整体,各单元之间联系紧密, 在一定的阶段, 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作纵向、横向联合的归类、整理,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 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记忆和运用。
四、优化教师教学行为
数学单元知识的梳理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小学高段教师的教学组织行为、评价行为和反思行为。首先,教师要不断丰富教育知识,尤其是教学实践知识,为改善教学组织行为提供理论基础。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外在体现。教师应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合理组织教学环节,恰当选用教学方法,善于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判断教学中的问题,组织领导课内外活动。其次,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使其成为促进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再次,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提升自身素养,以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理性的教学反思行为有利于教师从中发现自身教学行为的优点与不足,剖析其原因,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蔚生.小学数学单元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改革实验[J].人民教育,1988.12.
篇2
梅里尔博士的“首要教学原理”是对一些优秀教学理论的概括、提炼,“五星教学原理”不仅关注教学过程,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为一线教师进行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研究方向。
一、把握原理的五个要素,关注学生的三个方面
梅里尔博士认为,有效教学的阶段是围绕以问题为中心的四个阶段蕴含五个要素,见图1所示。
“五星”教学原理倡导在“聚焦解决问题”的宗旨下,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该用联系”和“融会贯通掌握”等构成。五星教学原理指引我们,实施有效教学必须遵循“以学定教”,聚焦完整任务,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关注生活、经验基础,实现儿童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无痕对接。
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好“生活之材”。提供像关联的背景材料或生活实践,让学生回忆起熟悉的和感兴趣的活动,搭建促进新知学习的“脚手架”,有助于教学的有效。如,《认识11-20以内的数》中,我让学生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抓小棒 、数小棒,学生在观察小棒数量多少的活动过程中,发现、理解“十进制”的优越。由于充分关注了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整节课学生主体保持活跃、愉悦,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唤醒“经验之泉”。注意把握儿童的认知起点、情感起点和思维起点,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挖掘学生“经验之泉”,让学生思源滚滚,思考火热,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如,在《面积单位》教学中,让学生猜一猜:甲乙丙三个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出示)
排序(最大的√)
学生都一致认为丙的面积最大,因为它包含32个小方块。教师点击课件,展示甲、乙、丙完整的图形,问:你们猜对了吗?有什么想说的?
甲 乙 丙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准确地比较出面积的大小,就应该用相同的小方格来比较,使用相同的面积单位就可以比较了。课堂中,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进而驱动学生思维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借助“形象之力”。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借助教具、实物、图片,开展动手操作实践,落实有效的体验式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而有效。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聚焦式思考,鼓励学生在重要的概念上,花更多的时间深入、持久、透彻地理解。因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反应一定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能分析出教材中的重点,突出重点中的精华,适时引导、适当点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专注于所探索的新知上来,保证探究学习切实有效。
二、统筹“教学要素”,促进教学有效的四个阶段性要求
1.激活阶段,要重视“生活经验”的改造
引入激活环节,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却蕴含着教育智慧;它看似简单,却在简单中孕育着深刻;它看似细小,却张显着美丽。遵循儿童生活现实经验,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才能实施有效教学。
在《面积的意义》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我先请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再睁开眼睛,比课桌面和大屏幕面,摸摸桌面与大屏幕。而后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其次,引导理解平面图形的大小。出示两本数学书的封面照片,问:你们看看它们是什么图形呢?(两个长方形)老师将它们描下来,能比较它们面的大小吗?不封闭还不能比较大小,只有封闭图形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启发学生还有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 (三角形、梯形、圆……)教师归纳,封闭图形有的大,有的小,我们把这种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叫做它们的面积。完善板书,师生齐读,物体表面或者封闭图形的大小,都叫做它们的面积。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入手,将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对接,在形象化的媒体刺激和教师有效指引下,学生理解了面积概念。
2.展示论证阶段,要助推“数学模型”的建构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历过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并解决过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数学教学为将学生的“生活原型”提升到“数学模型”,需要学生根据数学原型,挖掘生活原型从而建构起“数学模型”。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教师出示:桌上原来放着4个桃子,妈妈又摘来7个桃子,放到桌上,现在桌上共有多少个桃子?“生活原型”就是用原来桌子上桃子个数加上摘来后放上的桃子个数,就是现在有多少个桃子;或者用刚放到桌子上桃子个数加上原来放着的桃子个数,就是现在有多少个桃子。“数学原型”是:7+4=11或4+7=11;建构“加法交换率”A+B=B+A的“数学模型”需要7+4=4+7这样的数学原型。
展示阶段要充分展示、论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学信息,要了解内容和学生,根据内容和学生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并提供适当的学习指导,善用各种媒体,促进学习。
3.尝试应用阶段,要促进“数学经验”的积累
学生都有抛1元硬币的生活经验,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提炼出数学经验。1元数字朝上的可能性是二分之一。你认为,抛两次,一定会有一次1元数字朝上吗?抛4次,前两次是数字朝上,后两次一定会是牡丹花图案朝上吗?
又比如:抽奖的中奖率是1%,你认为抽100张奖券,一定会中奖吗?抽1000张奖券一定会中奖吗?只抽1次奖券,一定不会中奖吗?引导学生根据“中奖率”,解释现实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不断丰富数学经验。在重视实际生活经验改造的同时,要运用迁移练习、发散型练习、对比型练习、变式练习、发展型练习、综合型练习等,帮助学生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与目标一致的、不同问题,并渐减指导,促进数学的有效学习。
4.整合贯通阶段,要落实“数学问题”的解决
学生学习了数学概念、公式和方法后,教师应当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并将生活现象将以具体分析,通过图示法、模拟演示法,让学生去解决,去实现数学化。学生通过解决那些由“生活现象”提炼成的“数学问题”,完善先前习得知识,实现“顺应”和“同化”。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教师安排“做鱼缸需要多少平方米玻璃?”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理解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此外,整合阶段要注意鼓励学生将新知识技能融会贯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实际展示表现,并对学到的新知识技能进行反思,质疑和辨析其知识技能,积极鼓励他们探索新事物和有个性特色地运用新知识技能,真正促进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 祝浩军.从数学经验到数学模型――例谈“五星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25)
[2]包静娟.实现数学原型到数学模型的自然过渡[J]江苏教育.2009(13)
[3] 盛群力等. 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2010重印)
篇3
高职专业教学中“立德树人”,是指高职院校在校内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同时实施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已达到学生在职业“德”与“技”方面的共同成长。
一、研究的意义
对于“立德树人”,《人民日报》是这样解释的: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针对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立德树人”就是高职教育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更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等)的全面培养。
首先,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最高标准。我们高职教育更应该不辱使命,在“树人”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立德”教育,培养出真正让企业满意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其次,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并重职业素养的培养符合“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中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和良好的合作态度等都应该在职业学习的活动中形成并得到不断的完善。
最后,多方信息显示职业素养培养效果不佳仍然是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 “瓶颈”。 多年来高职教育一直面临一方面“人才过剩”、一方面“用工荒”的尴尬局面,这说明企业对我们的教育质量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职业素养低”是企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现象从中国权威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2012年、2013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得到印证,麦可思的调查显示,近几年高职学生就业后的离职率一直高于本科生,其主要原因是很多高职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职业生涯模糊、缺乏诚信和职业意识等。
因此,研究、探索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重要保障。
二、国内的现状
自从80年代初我国创建第一所高职院校以来,高职教育经历了从技能为本,到素养和能力并重,再到今天的“树人”为本、“立德”优先;尤其是在教育部2006年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有效方法。2008年以前,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大部分都集中在开展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就业指导讲座或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讨论、征文等一系列第二课堂的活动;2008年,有业内人士提出了专业教学(第一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建议,之后一些院校相继开发出了“素养+能力”的课程体系,但当时的第一课堂是指把《综合素养》、《素质拓展教育》等类似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其后有很多教师想到了专业教学第一课堂,这些可以从很多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和教学评价体系(应知考核、应会考核、综合素养考核)中体现出来。但是,从培养效果来看,专业教学并重职业素养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
三、实践中的感悟
笔者从2009年开始一直致力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探索专业教学中并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感悟出以下几点:
1.明确本专业(行业)职业素养的内容。虽然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总体内容是相同的,比如职业规范、职业意识、合作的精神和敬业的态度等,但是具体的专业有特定的职业素养。例如,对于机电类专业,“安全用电、节能用电、环保用电”应该是首先培养的职业意识;而对于财会类专业,“熟悉法规、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应该是首先建立的职业意识。因此,各专业应该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归纳出岗位职业活动要求的作风、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这样便于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做到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效融合。
2.有效借助项目载体。课程项目化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在学校从事的职业活动,因此,要充分借助项目载体,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例如,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时各小组要有明确的分工,并明确哪些工作是分头做、哪些工作是一起做;项目实施时小组成员要定期沟通进展情况,遇到问题要集体解决;项目考核时不推卸责任,不相互指责,能够善意的指出他人的不足。这些做法会使学生在专业知、技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
篇4
关键词: 书院制 高校学生 工作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各大高校不断扩招,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同时时代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各方面素质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背景下,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各种管理问题频发。基于以上,本文研究了新兴的书院制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旨在为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实效性作贡献。
一、书院制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特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
传统高校院系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行政单位和教学单位,这虽然对构建专业共同体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容易将学生封锁在院系中,致使其丧失对其他学科的好奇和尊重,阻碍其对外界的追求。此外,在院系体制下的教育课程很容易失去实效性,书院制应以学生为中心,打破院系之间的局限性,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和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走出院系、打破局限的勇气[1]。不仅重视学生的课堂学习,对于课堂外事物的了解也十分重视,这对于培养出有理想、有坚定信念的全面发展优秀人才至关重要。
(二)宿舍育人功能的实现。
高校宿舍是学生重要的生活环境和作息环境,受到网络及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高校学生在课程之余都留在宿舍内玩游戏、睡觉,这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书院制能够将以学科交叉集合的原则将不同专业、系别的学生分在一个宿舍,这就增加了不同学科思想的交流和成长的空间,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彭康书院就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交叉居住;书院内部设有公共活动空间,提供了不同专业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实现了宿舍教育与宿管功能的集合,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例如复旦大学希德书院就在宿舍楼内设有文化交流室、咖啡吧、舞蹈房等;最后学员对学生的自主管理和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成立的党支部委员会大多由学生组成,实现了学生管理的民主性,许多书院注重宿舍的文化建设,这就发挥了宿舍的文化育人功能。
(三)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
书院制中有三类学生导师,一种是长期任职的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及心理等方面工作的管理,一种是解决学生学业问题的教授,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一种是兼职类型的导师,主要负责辅助学生管理工作。学院中的导师一般和学生一起生活,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通过对学生问题的释疑,积极影响学生良好性格、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
(四)特色的教育模式。
书院制在课程上突破专业限制,提供基本人文修养、思想视野、精神感悟的课程,提供优厚的学习资源,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例如复旦学院坚持通识教育,新生进校后不分专业设置,编排为四个书院,经过学习后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进行学习。
二、书院制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创新研究
(一)创新管理理念。
首先,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坚持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发展,将传统的对物的管理转为对学生的管理和培养,注重硬件建设和文化建设,密切学生与课堂外的联系,将学业生活指导延伸到课堂之外或校园之外[2];其次,整合资源、联动部门,发挥导师的重要引导功能,下调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中心,将学院与书院及各职能部门联系在一起,以书院管理为主导,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书院是学生的书院,学生是书院的主人,应当增强学生管理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管理工作中,通过实际的工作提高自主能力,强化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例如可以建立书院管理委员会,让学生任职其中等,以此强化学生参与书院事务管理的意识,促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书院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过程中,要在制度设置、活动载体及服务保证等各个方面增加学生自主管理的权限。
(三)重视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高校的隐性教育方式,加强文化的建设能够在书院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例如可以建立书院制导师沙龙活动,此外,应当注重自然人文文化建设,通过创设具有文化气息的书院情境让学生体会教育美,还可以开展各项书院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自愿参与文化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的书院中增长知识、了解文化、提升思想、健全人格。例如“孔子学院”、“国学院”等。
(四)完善相关制度。
高校应当积极完善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保证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现,书院管理涉及组织、后勤、团委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因此应当在制度上规范相关权限,确保书院制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落实[3]。例如温州大学的“步青学区”、“超豪学区”等均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条例。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书院制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特点,但需要明确的是书院制的发展还面临较多困难,研究书院制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创新,旨在促进书院制的发展,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雷.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0:44-46.
篇5
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教育强国梦、民族复兴梦的客观要求。
古人云,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提出,指明了教育既要“树”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更要“立”作风优良,品德高尚的“德”。把“立德”摆在“树人”之前,意蕴着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品德的塑造、德行的培养。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顺应时代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转变育人思想,摆脱职业教育传统的“造器”思维,树立新的“塑人”理念,着眼学生的品行培育,关注学生内在修养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1全面理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中国历来强调“德”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古人将“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人生三不朽的象征,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追求事业成功、建立功勋大业;再次是著书立说、有思想有知识。把“立德 ”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才的根基。西汉的《管子?权修》强调:“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表明树人蕴含着培养人成长、成才之意。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明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知彻底,就能说服人。” 全面理解“立德树人”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才能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是阐明了教育的努力方向:即首先“立德”然后“树人”。“立德”从广义上来说,既是对教育主体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育对象提出的要求,包括立师德、立生德。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师德水平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而师德水平是需要不断学习和自我修炼的。教师师德水平高尚,才能以身示范引领学生、感召学生、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并以自身潜在的道德力量鞭策学生重视个人修养,加强品德修为。因此,立师德是立生德的根本,也是确保立生德成效的关键。二是阐明了教育的有效途径:即通过“立德”来“树人。每一个教育对象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一定精神追求的个体,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以职业道德的要求作为自身言行举止的参照标准,能使学生感受到作为社会有道德标准的具体存在,过有道德水准的生活,才是人之为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职业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给学生一个饭碗,掌握在社会谋生,立身社会的基本技能。从长远来说,教育应该是让学生终身受益、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事业。仅有技能,只能生存;拥有德行,才能幸福。三是阐明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即“立德”的目的是为了“树人”。无论是德行的培养还是技能的传授,都受益于同一个教育个体。德行与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有道德原则、道德水平、道德境界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领域才能成为一个独当一面、人格完善的人。
《资治通鉴》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既强调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也强调成长要素的全面性,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中心,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责任感、正义感、道德感的人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职业教育作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立”社会主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德”,“树”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人”。医学是为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服务的神圣事业,医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与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对高职医学生“德”的培养就是要侧重于帮助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立医德、树良医”就是新时期医卫类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2立德树人与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人的社会性最主要最基本的体现就在于人的责任性。一定意义上,道德就是自觉履行责任,培养自己道德责任感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责任感作为道德的内核,它是主体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是主体自我的一般规定,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职业责任感是主体对自我所从事职业内部行为要求的自觉感知和职业操守的自觉遵守,是主体的职业认同、价值取向在职业领域的表达。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是以未来医学生将从事的医疗卫生工作为指向,在现阶段培养医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生命健康负责的自觉意识,明确对自己、病人、国家和社会所应承担的医学责任,建立在医务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感态度,并自愿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过失后果的教育活动。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是医卫类院校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和约束个人职业行为的重要途径。
人的生命具有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因此医学是一项严谨的事业。医务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对职业主体责任感的要求更高。医学职业责任感要求医务工作者公平对待每一位患者,将仁心、仁术施于患者,服务于患者的健康。安徽医专学生在进行临床见习中,为系统了解患者对医护工作者的职业素养需求对8家医院的812位住院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患者对医护工作者职业素养需求的诸多因素中,职业责任感排在首位。“责任心”是病患对医务工作者的最高期待,“德”是病患考查医务工作者职业素养的首要标准。在当前国内医疗环境恶化、伤医事件频发、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医学生群体职业责任感整体弱化的状况,令人堪忧。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期待的道德支撑,是推动医学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应有之义。
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的意义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简单的“技能教育”、“饭碗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台台有用的机器,而是为社会培养用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武装起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今天的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队伍的主力军,今天的医德教育将成为指导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道德指向,也将成为影响未来整个医疗行业职业作风的道德基础。“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中华传统文化倡导 “医无德者,不堪为医”“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医学精神,因此以立德树人为切入点研究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培养,对于提升医疗整体服务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1职业责任感是医学生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道德基础
职业责任感作为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与社会责任感之间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因而社会责任的承担需要职业责任的自觉履行。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构成的现代医学模式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才能促使医务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不仅关注病,更关注病症背后的人,重视对病人的精神安抚和心理安慰,尽最大努力为病人的身体健康实施医疗救助,从而构筑起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强化以职业责任感为核心的医德教育,是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内在诉求,是医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道德基础。
3.2职业责任感是医学生遵守医学职业道德的内在前提
职业道德是以职业责任为核心的综合价值体系,履行职业责任是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医学生誓言》的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医学生所应承担的责任及所应具有的强烈责任感,为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华益慰、林巧稚、吴孟超、钟南山等医学大师身上无不彰显了高度的医学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感既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人回报社会的基础。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医学生就会在职业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对病患投入仁爱的职业情感,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由此可见,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是个人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内在驱动。
3.3职业责任感是医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撑
篇6
关键词:数字通信原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数字通信原理》是高职院校通信类、电子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既是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也是电子通信学科的入门课,在通信类、电子类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的教学直接影响这些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综合能力。这门课综合了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电路、高频电路、数字电路等电类基础课以及高等数学、概率论等数学课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理论深度。而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普遍薄弱,数学功底和自学能力较差,如果强调数学推导和理论探讨,无疑将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如果完全不涉及理论分析,教学又无法达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即无法培养出既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数字通信原理》课的教学,一方面要强调基本理论、方法的分析,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训环节,重点是培养岗位技能。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典型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和实验技能等,熟悉当前数字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最新进展。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通信知识和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考虑《数字通信原理》课的教学情况和课程地位,我院2003年将该门课程确定为院重点课程,通过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在《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富有特色的改革实践。
以线带点,改革教学内容
在《数字通信原理》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介绍许多通信的数学模型和原理,由于理论抽象、概念繁多,知识点显得零散,那些数学基础、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均较差的学生难以接受。笔者认为,应遵循“以线带点”的改革思路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强化学习路线图,建立数字通信系统的整体观念
在教学中,笔者强调数字通信系统整体观念的建立,即以数字通信系统的模型图作为学习的总路线图(如下图),以图中功能框图为“点”,有向线段为“线”。以路线图中的节点涉及的典型技术理论分析为重点,以信号的传输流程为主线,以线带点,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宏观分析思路和微观分析方法。
在教学初期,首先向学生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核心是让学生掌握通信的本质——将大量有用的信息高效率、无失真地进行传递,并在传递过程中抑制无用、有害的信息;其次,系统阐述数字通信模型如何体现通信的本质以及数字通信系统模型每个节点的知识点在各章的分配。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信号的传递路径,教师应“顺藤摸瓜”,对每个节点进行功能分析,注重强调该节点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地位、层次以及关键性能和指标。随着教学的进行,不断强调或强化学习路线图,并标明学习进度在路线图上的体现,重点是强调前后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教学后期,教师应不断阐述各节点存在的必要性以及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在技术实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数字通信系统的整体概念。例如,信源编码是保证通信有效性的技术手段,使用的关键技术是脉冲编码调制;信道编码是保障通信可靠性的技术手段,实现的关键技术涉及检错编码和纠错编码。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但实现的方法是相互“矛盾”的,信源编码通过压缩消息冗余量实现,信道编码则通过增加消息冗余量实现,这是由通信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通信目标决定的。
(二)精选典型技术,强调基本模块的分析和知识运用
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以信号的传递流程为主线,逐步展开典型数字通信技术实现的具体分析。在教学活动中,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对通信技术实现的讲解不应贪多求全,而要精选典型技术进行微观分析,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建立数字通信技术的知识体系。具体方法是建立积木式教学模块,将全课程的数字通信技术实现分解为信源编码模块、信道编码模块、传输模块(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同步模块等四个核心模块。针对每个模块精心进行分析,挑选经典技术的实现进行分析,对经典技术坚持目的驱动的教学方式,核心是建立知识体系,充分认识和接受数字通信技术的概念,掌握基本模块的分析方法。
建立了各部分的知识模块后,必须精选相应模块的典型技术。例如,在频带传输分析中,选择ASK、FSK、PSK、DPSK等基本的数字调制技术作为必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典型数字调制技术的实现、解调、带宽分析、画图分析和抗噪声分析等内容。而将多进制调制技术和现代调制技术列入增强模块,仅进行简单的介绍,以知识扩展为目的,不做应会要求。
在对典型技术进行微观分析时,以注重比较研究、概念提炼,避免数学推导和理论复制,应以大量的图示进行理论知识的诠释,强调知识的运用。以数字调制方式的带宽分析为例,将授课重点放在各种调制方式的带宽图示比较上,不进行频域的数学演算;同样,在噪声分析中,不引入误差函数等概念,仅比较各种数字调制方式的抗噪声能力。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带宽、抗噪声能力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当考虑带宽、抗噪声能力等因素时选择哪种调制方式才能满足实际需要。
强化互动,改革教学模式
在各种教学模式的争论中,主流的模式有两种,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前者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其突出的缺点则是强调传递——接受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位置,学习者的主动性难以发挥,不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的突出优点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缺点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不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高职学生的特点一方面是基础知识较差,厌学情绪严重,另一方面是学习的主动性、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都较差,同时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若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实现教学目的。但是,如果完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讨。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基于现代网络教学平台,将两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一方面,针对高职学生自学能力差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师的指导作用,以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品格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基于世界上两大网络教学平台之一的Blackboard建立完整的虚拟教学课堂,提供课下网络教学资源,建立自主教学环境,加强教学互动,及时进行师生间的双向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目前的实践看,初期基本上还应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主,随着教学的进展,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突出技能培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数字通信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加强他们技能培养的途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数字通信原理》的特点是理论性强,知识点丰富,高度抽象,不建立感性的认识,学生很难巩固理论知识。因此,帮助学生建立通信系统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和出发点。
(一)因材施教,分层次组织实验教学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我院建立了验证性实验、仿真设计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次组织实践教学。
验证性实验是指在现有实验平台上对相关理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仿真设计实验是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在相关通信技术原理的指导下,以通信系统仿真软件(如System View等)为平台进行通信系统的设计和验证;创新性实验则是组织掌握程度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相关项目的开发,项目可以是创新的,也可以是现有的,一般与各类电子竞赛相联系。尤其是System View通过模块搭建进行通信系统的设计,与积木式模块教学方法呼应,不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编码即可实现实际通信系统的仿真实验,并能将结果下载到FPGA芯片中得到实际的产品,对于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高职学生的专业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二)改革实验形式,建立基于项目的实验方式
传统的实验组织形式是安排学生分组,往往全组学生依赖某个能力强的学生,学生中蒙混过关的情况严重。我们提出以项目组织实验,每个学生负责一个或两个具体的项目,做到“人人有项目”,组内其他学生进行辅助工作。
在项目选择上,要求完成数字通信系统模型中的基本“点”项目,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综合性实验项目和各类各级竞赛项目,并在实验学分上进行倾斜。
在具体实验实施上,要求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学生主动参与、进行人员分工,对实验项目的计划和实施全权负责,如安排实验内容讨论、选择实验方式等。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同时选择多种实验平台。项目负责人要负责组织本组学生分析和评价实验结果,对本组学生实验情况进行评价。项目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理论学习的进度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准备仪器完成实验,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三)改革考核方式,建立新的实验评价标准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分为两个模块,即课内实验和期末集中实训(或课程设计)。传统教学中,课内实验的考核计入课程成绩,集中实训(或课程设计)作为单独的课程计分。我们认为这种实验考核的方式割裂了实验课程的内容,不利于实验课程的改革,应采取将课内实验和期末集中实训(或课程设计)统一为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
具体的考核内容可覆盖实验表现、实验报告和成果、实验难度等方面,建立完整的《数字通信原理》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体现“强调过程,重视结果”的考核思想。“强调过程”体现在对实验表现的评价占据整个实验成绩的60%,引导学生重视岗位能力、团队精神、专业素养的培养;“重视结果”体现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上,而不在对错上,关键是分析出原因与对策。此外,如果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项目上获奖可以获得相应实验加分。
课程特点与高职学生的特点给《数字通信原理》的教学带来很大挑战,本文提出,在教学内容上,以线带点构建模块化教学,降低理论难度,强调系统概念的建立和典型技术的分析;在教学模式上,结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优点,以网络教学手段为平台,强化师生的互动;在实践教学上,构建验证性实验、仿真设计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组织形式,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市、省、国家各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篇7
引言
当前正值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党的18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拥有精湛技能的人才,更重要是打造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高职数学虽然不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但却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能否学好高职数学直接影响学生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终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怎样上好高职院校的数学课程,如何使学生明白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数学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了。积极心理学强调充分调动受教者的积极性,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应用在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高职院校数学课堂的革新,提升教学效果。
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及主要观点
1.1 概念
进入19世纪,心理学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重要学科之一。对社会和大众来说,心理学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慰藉。随着社会的极大发展繁荣,积极心理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流派,积极心理成为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共同需要,积极心理学号称为心理学的“第四次浪潮”。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1.2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2.1积极心理学弥补了早期病理式心理学的缺陷
早期传统的病理式心理学,以矫治社会或人所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为中心。但生活不是一种苦难和创伤的组合,生活有非常多的美好的一面,追求美好和幸福是人类的天性,心理学理所当然应为人类的幸福和健康做出贡献,为正常人过上有爱和尊严的生活提供技术支持。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个有益而有效的补充,它使心理学更加完胜完美,同时也使心理学更加平衡。
1.2.2积极心理学提倡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
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核心目标――“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提升主观幸福感。”假设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可以用负10到正10来表示,那么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关系目标是如何让更多的人从0达到正10,而不是如何从负10变到0。
1.2.3积极心理学倡导蓬勃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是构建幸福2.0理论,不是生活满意度的主题,它的衡量标准是人生的蓬勃程度。积极心理学具体包括5大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成就,即PERMA。
2 积极教学理念
积极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地位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到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积极教学理念充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积极心理品质。
因此积极的教学理念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基于积极心理取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和主体地位,在积极的课堂教学和环境中实现学生积极素质和知识能力的培养。
3 基于积极心理学原则的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3.1 积极性原则在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建构积极理念的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首要遵循的是积极性原则。积极性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积极的价值观,教师应该具备积极价值观。第二是,开展积极的教育制度和积极教育环境的研究和实践。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鼓励教学法为主,看到学生的进步,从基础抓起,帮助学生弥补数学基础薄弱的不足。
3.2 发展性原则在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人具有发展性,对高职学生教育教学应该是一个发展性的教育,因此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是具有发展性的。高职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身心发展接近熟期,思想上想独立但独立能力还不够,高职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不仅促进高职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成长,还应注重发展其健康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二是积极心理理念的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一口吃不成胖子,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循序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目标。
3.3 自主性原则在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自主性原则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自主的人必须是自由本性的人,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前提的;二是自主的人具有自我选择的能力,能够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贯彻快乐教学的原则,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4 系统性原则在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把相关的管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与教育等诸因素看成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整体。多种因素的互动性发展,共同打造合理的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8
武广源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517000
摘要: 本文研究参照了国外“体适能”锻炼的健康理念,针对普通高校目前过分强调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忽略了学生体能的增强,达不到有效刺激机体,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的现状,进行了足球“体适能”教学效果的研究,希望能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体适能 足球教学 实验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体适能是Physical Fitness的中文翻译,是指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康乐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
体适能概念源于美国健康、体育、舞蹈组织(简称AAHPERD),体适能是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指标,是机体有效与高效执行自身机能的能力,也是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它的提出旨在协助体育教师帮助青少年理解终身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教育计划。
足球体适能教学突出了一个“适”字,即通过有意识施加科学的运动负荷刺激,使有机体对运动负荷产生应答后,出现骨骼肌、呼吸机能、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一系列生理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对足球特征的适应能力。
当前部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在俱乐部教学改革过程中过分强调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选课,导致一些运动量小,娱乐性强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爆满,而一些能促进耐力增长,增强机体素质的项目如长跑选课的学生寥寥无几。在考核内容上只强调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以及课内外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导,不注重或者忽视了运动成绩(包括基本技术技能、身体素质)致体育课运动负荷大幅下降。这样以来,就不能实现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基本体育教学要求,违背了“运动—适应—提高”的人体机能发展规律,达不到有效刺激机体,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为了解决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当中出现的这个问题,本文进行了足球“体适能”教学效果的研究,希望能为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与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相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机体素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终身健康行为习惯的目的。
本文研究参照了国外“体适能”锻炼的健康理念,对河源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体育教育《足球》课的学生进行了为期18周、36学时的“体适能”足球教学实验后,针对教学效果的进行了评价分析。旨在探索普通高校体育课中适度增加体能训练内容来提高体育课运动负荷、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体适能”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希望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足球技术动作的同时,兼顾发展学生的体能,达到技术和体质同步发展的目的。
根据足球教学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筛选出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实用性的三个指标:速度、耐力和灵敏。
将实验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名,进行为期18周不同教学方法的足球课程教学实验。对照组按原有足球教学方法上课;实验组在完成原有足球技术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了速度练习、心肺耐力练习、变速跑、快速急停、迅速转体、前滚翻、后滚翻、侧滚翻、原地跳转180、360落地站稳、追逐性游戏和对各种信号刺激做出正反应答动作反应的练习等等练习。实验结束后,对颠球、定点踢远、绕杆射门和折返跑等项目进行了测试,通过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实验组的组内比较以及独立T检验同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教学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1、经过18周足球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在短跑(50米),耐力(12分变速跑)、触点折返跑三项体质指标测试中出现了显著性提高,且均大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体适能”这种教学方法对增加体育课运动负荷具有良好的作用,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借鉴而行。也可在羽毛球、乒乓球和网球等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目的教学中推广使用,是对现有教学方法的一种改革和创新。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 吸引读者 思考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高职院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不仅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图书馆资源, 还要积极开发利用读者资源。读者活动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履行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效载体。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工作有的正处于初步摸索阶段,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开展。因此,研究读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和完善读者参与机制, 努力争取读者广泛的合作和参与,是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重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是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职学生入学时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方法和习惯有失偏颇;长期处于文化成绩“弱势”,使得他们中大多数已经厌倦了书本,选择高职院校并非自愿;但他们和其他年青人一样思想活跃,易接受新生事物,同时思想也比较单纯,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在众多的网络信息面前,不能完全把握其真伪,不能去除糟粕汲取精华。如何去引导这些大学生,这不仅是学院教师的责任,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是责无旁贷的。
二、吸引读者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
第一,要改变观念网络是高校图书馆最大的竞争对手,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特点,以及快、精、准的趋势。高职大学生的书籍阅读范围不断扩大,阅读的方式、数量也有了很大变化,图书馆提供的单一的文献形势和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难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要想图书馆走进每一个读者心里,使高校图书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必须改变观念。过去图书馆是等读者,读者要信息,我们工作人员只要热情服务,业务熟练就足够了,但面对图书馆的现状,这种服务模式是完全不行的,要走出去找读者,送信息,了解大学生阅读需求,与教学一线密切结合,走调查、宣传、导读、信息传递、回访“一条龙”服务模式。
第二,提高图书馆员的业务水平 。这是图书馆吸引大学生阅读最基本的条件,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只有饱满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必须要有新时期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每学期派出一名图书馆员接受继续教育如:我馆与河北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取得联系,定期进修学习。请进来就是把图书馆方面的专家,或有经验的同行请进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进行集体培训。如:我们利用假期举办馆员培训班,达到每个馆员都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搜集及检索能力,沟通能力。我们开展了专业技能竞赛,业务大练兵活动。为更好的为读者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宣传图书馆
学生下课进网吧或机房,不愿进图书馆与他们不了解图书馆有关。所以我们要积极宣传图书馆。传统的图书宣传已过时,无论什么样的好书都不能为读者所了解,那末如何宣传,根据学生爱上网的特点,我们就利用网上宣传,充分利用新媒体推广服务,架构实时平台,促进与读者互动交流。达到图书宣传之目的。为了让学生点击图书馆网站,我们搞了一个长期征集网页活动,这一活动激发了网络爱好者的兴趣,他们立刻响应,大显身手,设计了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网页。我们把新颖、有创意的网页用到图书馆网站上,一周一换,这一措施使网上图书馆点击率直线上升。图书馆宣传还利用大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利用艺术,幽默的语言,图文并茂吸引读者。如:采用妙趣横生的宣传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让学生参与到图书馆宣传中,组织并鼓励他们在各系部进行图书馆宣传设计比赛,包括,宣传画,宣传标语演讲等,让图书馆宣传遍及学院的每一个角落,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三)举办各种活动
图书馆不是图书的堆积,也不是一群建筑物和图书工作人员的叠加。而是一个区域文化和历史的象征,是图书馆理念的体现,图书馆的理念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终生学习,娱乐和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我们定期组织各种活动。如:读书会、猜谜语、计算机培训班等。如:本学期我们举办了迎奥运知识竞赛,同学们纷纷查资料,参加比赛,借此我们图书馆在网上也推出了大量相关信息和知识,并向学生推荐了相关的图书和资料并帮助查找。这一举措受到了全院师生的好评,在活动中利用了图书馆信息,同时学生也掌握了知识,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发展。
(四)建立学科联络员制度,及时了解学生所需信息
通过自愿报名和考试,在学生中选拔学科联络员,学科联络员的职责是向系部学生介绍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搜集,反馈院系学生的现实或潜在需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则通过反馈的信息及时搜集相关资料与信息,通过网络,宣传活页等形式推送信息,及时解决利用图书馆资源服务方面的问题。例如:经贸系学科联络员向图书馆反映目前很多学生参加会计资格考试,我们根据这一信息,把历年来助理会计师、会计师资格考试相关的信息(注意事项,往年过关率等)及时发送到网站上,并把往年会计师资格考试试题送到学生手中,由于数量大,无法达到一人一份,就把这些试题及时发送到网上,这样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同学们利用图书馆的兴致越来越高。学科联络员在起到图书馆与学生桥梁的作用下,还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访、管理,使图书馆的图书成为学生真正喜欢,有指导意义、实用的图书。
(五)深入各系部了解所需,送书上门
图书馆不能像过去一样等着读者上门,而要走出去,结合各系部活动,真正做到人性化管理,热情地为读者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送书上门,做到随时随地为读者服务,馆员定岗定位,责任到人,每个馆员跟踪一个系部,了解学生需求、想法。以及在利用图书馆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相互交流,建立阅读档案,妥善处理读者意见,搞好跟踪调查,及时了解读者反馈,有效的导读,根据读者的年龄、文化、专业等分析学生的阅读目的,阅读能力和心理状态,对学生指导,培训,帮助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如:政教系结合学习十七大开展《身边的变化》征文活动。是以改革开放到十七大召开这些年身边的变化为主题。我们获得这一信息后就把七六年到零七年的GDP制成折线图发到网上,每年工业、农业生产总值进行搜集,归纳,制成表格,发到系部,对于来管查找资料的学生大力支持,帮助查找。学生在利用图书馆中尝到了甜头。到图书馆学习查资料的学生越来越多。
(六)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提高馆藏利用率
有的学生认为,我们在网上什么信息都能找到,没有必要去图书馆做那些费时费力的事,网络完全可以替代图书馆。网络由网络的优势,图书馆有图书馆的长处,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它的馆藏是根据本院所设专业特点及学生状况,特点进行采购图书资料的,是教师、学生的得力助手。要改变学生的这种错误想法,就要挖掘自身资源吸引大学生阅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在每个专业书库设立个性书架,特色书架。个性书架要根据各系部组织的活动不断更换。如:外艺系举办口语比赛,我们就把英语演讲、英语对话等相关书籍放到个性书架上。将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相关书籍集中摆放,既方便读者快速获取感兴趣的问题答案,也能发挥阅读引导功能。建立专业数据库,使师生能够快速查找所需专业知识,扩大图书馆信息储存量,利用高科技手段加上热情的服务,保证做到快、准、精。
三、实践效果
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可谓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广大图书馆工作者不但要深入研究读者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还要在实践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工作极富生命力,从而达到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发展的目的。我们图书馆将一如既往,就如何吸引大学生阅读一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以充分利用图书馆,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为己任,努力工作,不断创新。图书馆必将成为每个高职大学生的得力助手,成为影响他们终身的朋友。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高职教师培训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其素质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从高职教师培训现状分析入手,借鉴了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结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合作开展的教师培训,有效地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师培训;实效性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师资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D/2013/03/144);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实验教学研究和应用”(项目编号:2014-R-30254)
作者简介:卜树坡,男,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5-0052-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强调“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目前,国家日益重视职业教育,社会逐步接纳职业教育,人们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企业岗位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上,要求学生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资格教育。这就意味着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专深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然而,目前的高职教师培训,国家、地方和学校都采取了大量行动,但效果并不理想。[1]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合作,开展为期两周的教师岗位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实效性。
一、高职教师培训的现实状况
高职教师培训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一些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政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考察活动中,也将教师培训视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和指标。[2]但是,总体来讲,培训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教师培训主要归纳为国培、省培和学校培训等形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培训方案缺乏系统性。大多数培训方案的设计都是指向高职教师群体的,但培训方案设计都比较笼统、空泛,缺少针对性。还有国家与地方层面教师培训存在定位冲突,学校培训、地方培训、国家培训三个层面分工不明确、定位不清晰,缺少沟通,各自为战;(2)培训内容缺乏专业性。从教师培训开展的情况来看,培训内容简单、随意、零散和重复,不能反映教师的实质需求,大多包括高职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建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这些培训还远不及高职学生的培训,缺少订单式培训,更少有为专业教师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培训;(3)培训对象缺乏针对性。不论是国培还是地方培训都是立足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提高,忽视绝大多数专业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不深入、不具体,许多培训目标定位在了解、理解层面;培训对象被动培训占多数,主动学习、实践操作占少数;(4)培训考核缺乏公正性。高职教师培训结果的评价、考核缺少统一和规范的机制,有的培训缺少实质性的考核,甚至交了培训费都能通过;不少培训老师自行制定培训方案、讲授培训课程、拟定考试试题、批阅试卷等状况,根本做不到教考分离、公平公正。
二、借鉴国外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师资队伍培训工作十分重要。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教师培训,如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十分鼓励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在职培训。在美国,对高职教师的要求标准很高,不仅要有相当的学历,还要有教育教学和实践操作的能力。美国社区学院的专业教师要有硕士以上学位,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法等学科,专业教师必须具有3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3]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从联邦政府到职业学院都有一套完善的师资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紧跟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步伐,熟悉专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成为终身学习者和实践者;在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要求十分严格。大学毕业生不能直接任教,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职业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再进入实习学院进行两年的实习,再考试合格者才能获得岗位资格证书;在加拿大,针对教师的培训有省级教育培训和学院教师培训,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尤其重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示范性能力。[4,5]我国的教师培训没有那么系统和规范,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具体做法,使教师培训达到预期目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高职教师培训的案例分析
笔者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合作开展教师培训为案例进行剖析。
(一)学院办学理念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人才培养“地方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的办学理念。学院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使命定位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1)“地方性”是把人才培养工作的服务区域定位于地方,即以“立足苏州,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为落脚点,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服务苏州产业转型升级需求;(2)“应用性”是把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为应用型,即培养面向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按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基于工作任务开发课程内容;(3)“职业性”是强调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定位,即培养“职业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为核心,在职业素养、职业品质、职业操守、职业文化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接受教育,力争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岗位技能培训。
(二)培训总体目标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一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学院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后续培养学生、培训企业员工的能力。
(三)培训方案
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共同制定培训方案,使得培训方案目标定位准确并切实可行。(1)培训项目。项目1:电子元件拆与焊实用级/专业级能力认证培训,项目2:单晶片实用级能力认证培训,项目3:数字逻辑设计实用级/专业级能力认证培训;(2)培训对象。项目1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项目2针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项目3针对通信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下面以项目1为具体案例。
1.培训地点。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联合建设的能力认证中心。
2.培训时间。实用级/专业级各1周,每周三下午学科考试,每周五下午术科考试。
3.培训目标。培训教师的实践能力,主要培训零件拆焊、测试、维修及设计、制作等能力。
4.培训重点。认证说明,实务课程,症状排除;具体内容包括学科理论讲解和理论测试,实用级术科应试说明、拆焊成品板(SCBL)练习、测试与模拟考试,专业级增加周边圆孔板(SCBH)讲解、SCBL拆焊和SCBH布线练习、测试与模拟考试。
5.培训考核。学科理论测试认证从500题中随机产生50题,闭卷测试;实用级术科实操测试认证包括装配、焊接、调试SCBL板并正确显示,然后再拆卸板上所有器件;专业级术科实操测试认证又增加了周边圆孔板电路布线设计与制作,最后SCBL+SCBH板联调,显示正确并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6.培训证书。学科测试60分以上为及格,术科测试2小时30分钟以内完成为及格,颁发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实用级证书;学科测试80分以上为及格,术科测试2小时30分钟以内完成为及格,颁发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专业级证书。
(四)培训效果
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培训效果统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获得实用级证书94.7%、专业级证书88.9%,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获得实用级证书94.7%,通信工程技术专业获得实用级证书93.8%、专业级证书93.3%。
据了解,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签发的能力认证证书获得了台湾电脑工会所属四千多家电子信息企业的认可。
四、高职教师培训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是教师能力持续发展的需要;(2)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3)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3年,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联合建设的能力认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是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与江苏省高校创建的首家联合认证中心,是一个集教学科研、专业培训和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中心由电子元件拆焊能力认证中心、单晶片能力认证中心和数位逻辑设计能力认证中心组成,该能力认证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
据统计,目前在苏州市注册的台资企业1万余家,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美元,苏州已发展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台资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化工、医药及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等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无论投资规模还是用工人数均位居第一。笔者对12家台资电子信息类企业进行了调研,企业对毕业生要求排在前两位的是品德修养和实操能力。教师获得该协会颁发的能力认证证书后,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学生实训后通过认证考试,获取认证证书,毕业时可直接进入相关企业就业,从而实现学校培养到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目前,已得到华硕、宏基、高创和冠捷等50多家台资知名企业的广泛认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为了培训台资企业员工。在苏州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台资三千余家,企业新员工培训和老员工提高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学院自能力认证中心正式挂牌以来,广泛地与台资企业联系,利用学院建设的能力认证中心实训设备和具有能力认证监评资格的教师开展对外服务,已为华硕和高创两家公司培训员工总计93人,正在与苏州明基、力晶和友达等公司商谈具体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
通过这次培训,带来了诸多启示。培训内容进行了系统化设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动手操作,理论讲解占20%,实际操作占80%;培训过程严格要求,从讲解、练习、测试、模拟考试到正式认证考试,每个步骤、环节都体现出很高的职业性;培训考核严谨务实,无论是学科考试,还是术科考试,严肃考场纪律,要求每人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考试未通过者,下次再参加培训和考试。这为高职院校教师后续学生培养、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
参考文献:
[1]郭雪利.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系统化设计研究[J].职教论坛,2013(13):49-54.
[2]余婉娜.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12(1):40-42.
[3]王勇强.高职教师培训实效性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5):77-79.
[4]王华.论高职教师培训主体缺位与多主体参与[J].继续教育研究,2011(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