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伦理思考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的伦理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144-02
一、人工智能课程伦理考虑的基本内涵
人工智能课程中进行伦理考虑,是在人工智能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入道德教育的元素。在方式上,可以借用西方的“隐形教育”方式。在内容上,必须符合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更要受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课程,过度偏向于技术性。尤其是许多社会机构提供的课程,更是偏向于功利性,目的在于让学习课程的学习者快速获得工作。因此,必须从源头入手,对这些社会机构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规范,对人工智能课程内容进行整体的架构。
二、高校人工智能课程中伦理考虑的必要性
(一)我国对于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
首先,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一靠法治,二靠德治。中国正聚焦力量加强自主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基于当代中国语境下,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就至关重要。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伦理责任应该有着充分的理解,在科研活动中既要着眼于为社会提供科学技术上的新成果,同时也要强调在伦理道德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其次,从长期看,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利于国家科技的发展,利于促进科技难题的解决。发展是连续和间断的同一,科技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在面临科技瓶颈问题时,就更要求科技工作者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技工作者承担的社会角色中必不可少的特质。
最后,高尚的职业道德是科技工作者奋进的不竭动力。一个科技工作者只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奉献自我才能成就事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受西方“享乐主义”的负面影响,科技工作者只有更加坚守自我、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具有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
(二)对解决人工智能伦理困境的源头性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广泛化,以及应用群体的普及化,难以避免的带来一些伦理问题上的困境。例如伦理学中经典的“电车难题”,在当代科技发展中也出现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无人车难题”。无人车产生事故的责任归属与分配就是目前很多学者在关注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当前的法律规制,还有现存的人伦规范都产生了挑战。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操作性上要避免技术鸿沟,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算法公开化、透明化,并且在出现数据漏洞时应尽快地进行自我修复。这对于科技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求科技工作者自身的知识素质与知识能力过硬,而且要求科技工作者要严于律己,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科技工作者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保持理性的态度,坚持为国为民。许多科幻电影和小说中都体现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与机器产生的情感迷思。作为科技工作者,在设计与调整过程中都应保持情感中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工智能尚不能拥有自主意识,人工智能的行为责任必须要找到其背后的拥有自主意识的人。无论是现阶段还是未来,作为人工智能产品开发者与设计者的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十分必要的。科技工作者的知识层次与道德品质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研发人工智能产品的起点。因此,对科技工作者的成长过程中进行持续的道德教育,使其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对于解决许多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困境都具有源头性、基础性的作用。
三、高校人工智能课程与伦理道德教育的结合方式探索
(一)高校人工智能课程资源的充分运用与更新
从资源形态上看,实物化资源与虚拟化资源,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都应充分运用。随着智能校园的普及,有基础条件的地区与校园可以充分运用好身边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因此课程的内容也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除了对于学术资源的运用,也应当结合实体的人工智能产品进行学习。但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还没有普及化,人工智能机器人也远没有达到触手可及的程度。因此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虚拟现实的手段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行结合是可以尝试的路径。VR技术在网络设备硬件教学中可以节约成本,便于人工智能课堂的普及化。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通过与虚拟机器人的交互增强趣味性。VR技术有3个最突出的特点:交互性、沉浸性和构想性。课程设置者可以充分借助VR的沉浸性设置相应的场景,让课程学习者通过对特定道德场景的判断引出思考。这种新媒体手段既可以更新原有课堂知识的教学教法,更适合作为伦理教育走入人工智能课堂的重要媒介。
从资源时态上看,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必须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现实角度来看,最初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时,其教学目标还是相对简单的——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知识能力。但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产生了许多人工智能语境下的道德困境。从指导思想来看,我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随着实力增强指导思想也是不断变化的,新时代会提出新目标,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课程内容的丰富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人工智能课程若要符合时代需要,就需要不断地更新课程资源。人工智能这一学科是具有学科交叉性的,与之相关各个领域的最新前沿问题都需要结合相应的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高校人工智能课程内容的合理架构
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必须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教育规律。提出合理的教育目标,用不同群体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我国人工智能课程目前的课程架构中,已经有学者进行了分年龄层次的研究。人工智能课程可以规划为专业性逐渐增强的、从边缘到中心的课程层级系统。对于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人工智能课程设置内容必须具有专业性。在上文的课程体系建构中添加了艺术、文学、哲学等内容,其中包含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学的思考与认识。但在某种意义上这些青年的社会价值观就代表了未来科技工作者的社会价值观。因此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课程的架构与实施,国家应加以引导和监督。一方面需要建立统一标准的高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在應对课程具体内容的落实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监督。
(三)在高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案例
首先应充分运用学术案例,例如度量学习,在其基础上的迁移学习,以及发表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顶级期刊上的论文。使课堂具有含金量,可以说这也是国家发展与关注的重点。通过学术性经典案例的学习可以拥有不一样的视角,通过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人工智能技术的演变与发展。其次应充分运用具体案例。在人工智能课程中对于许多道德问题,不应抽象地去讨论,而应该具体地去讨论。也可以让学生与AI系统进行直接的问答,如:我们能保证它们稳定可靠吗?我们应该如何去测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课堂中既要包容学生多元化的答案,不压抑创造性又要对于错误的思想进行思想转化,这就需要教育者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了。
篇2
关键词 计算机 人工智能 技术应用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在早年的科幻电影中,总是会出现机器和人的_突,在不少该题材的电影中,机器人因为人工智能技术被赋予了生命,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时至今日,该场面似乎已经成为现实,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非常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已经不单单应用在机器人领域,还在社会学、工业发展、哲学、游戏业等多种学科和行业中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智能设备的“平民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还会是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和学科。
1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1.1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和提出
2016年,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新闻被人们津津乐道。AlphaGo挑战人类围棋高手,并且以4:1的比分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李在石。这个被人们爱称为“阿尔法狗”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就涉及到了当下非常流行的一个话题: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的运行,使原本不具备自主意识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能够以类似人类反应的方式,使计算机硬件实现表面上的“智能化”,从而使人类生活更加便捷的一种技术。传统的人工智能技术被人们熟知和了解主要是在智能机器人领域,而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人工智能技术是范围更加广泛的,包括有虚拟现实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自动处理技术、机器博弈技术、计算机神经网络等多个分支、多个方面的技术总称,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内涵和外延还将不断拓展。
1.2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沿革
人工智能技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诞生,所以人工智能技术迄今为止仍然是一项“年轻”的技术,它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的“人工智能之父”麦卡锡提出,是一门涉及到了计算机技术、信息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人工智能技术可谓命途多舛,在刚刚提出不到十年的时期,就进入了瓶颈期,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得以发展。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民用普及化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才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诸多分支领域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2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
2.1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分类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项内涵非常丰富的技术,它并不仅仅指的是字面上的单纯“智能”。人工智能技术从大的框架上分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智能感知。智能感知顾名思义就是以计算机技术赋予无生命的设备模拟感知的功能,使机器能够自主识别出人类常常通过感官感知的周围事物;(2)智能学习。学习能力一直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重要的能力,而人工智能技术在近些年也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3)智能推理。“阿尔法狗”能够与人类对弈,固然有许多非常复杂的机制,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其具备了一定的智能运算和推理能力;(4)智能运动。这项人工智能技术也就是一般人理解的狭义上的人工智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智能机器人的发明和进步。
2.2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都得到了较为蓬勃的发展,受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不可能将其一一列举,这里笔者将具有代表性的几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的罗列和分析。
2.2.1游戏人工智能技术
在当前时代中,“游戏”已经成为横跨各个年龄段的一个非常热门的词语,在当前时代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计算机游戏,也基本上不存在没有听说过或没有玩过游戏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尽管我们一直在诟病游戏对其的消极影响,但是不能否认,游戏已经成为当前不少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常接触游戏的人都知道,游戏中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叫做”AI”,这个英文缩写即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直译过来就是“人工智能”。这里的AI人们常常理解为“游戏系统”。当然,游戏人工智能和学术上的人工智能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但是它在很多方面与学术人工智能是相得益彰的。例如,游戏AI与学术AI都具有一定的可信性,特别是游戏营造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几乎感觉不到自己是在跟计算机交流,而总是身临其境地认为自身在与其他的玩家进行沟通交流。
2.2.2工业生产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应用到的人工智能分支技术是人工神经网络。严格意义上来说神经网络学科的诞生要比人工智能技术更早,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理论的诞生和发展,赋予了神经网络技术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
当然,由于工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所以我们截取工业生产中的一个小的领域――锅炉燃烧技术中的人工智能进行简要的介绍。在锅炉燃烧技术优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算法上的优化。当前已经趋于成熟的人工蜂群算法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类型之一。人工蜂群算法是一种仿生的算法,模仿蜂群在复杂环境中的活动,产生了I-ABC、PS-ABC、PS-ABCⅡ等多种算法,通过检测锅炉燃烧的状态分析出燃烧的最佳运行状态,并进行实时的调整。
当然,除了生产行业之外,令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在公共设施建设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城市公路隧道建设中,常常用到故障树分析法。这种方法是一种运用逻辑的方式来进行复杂分析,从而以许许多多基本的事件集合来体现总体系统的状态。通过故障树的建立,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公路内的隧道智能监控系统首先会发现异常,并且分析出具体的异常情形,分别分析和排除车检器、CO/VI传感器、火灾感应器、FS/FX传感器、风机、车道灯和照明等的异常,并将这些异常分支连接成完整的故障树,在故障出现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预警并加以解决。
3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探析
3.1技术上会不断有大的突破且应用领域更广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主要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且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的内容。而计算机技术在经历了刚刚诞生之后的大爆炸式发展之后,也会趋于平缓;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融合也在不断地进行和深入当中,所以在当前科技背景下人工智能技g的发展趋于平缓是非常正常也合乎逻辑的。
但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在技术上迎来不断的大的突破。一方面,计算机技术还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相对来说发展较为低级的人工智能技术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技术达到一定的积淀之后一定会迎来非常迅猛的发展;另一方面,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少领域都处于浅尝辄止的融合状态,其并没有达到紧密结合的状态,所以在未来也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另外,计算机诞生之初,体型非常庞大,其主要的功能是为了进行研究以及军事用途。人工智能技术亦是如此,当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工智能技术还难以走进千家万户,现在所谓的“智能家居”也仅仅是“智能化”的初级阶段而已,完全担负不起“人工智能”的名头。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更加地“平民化”,将会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科幻电影中的智能机器人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画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除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外,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或许就会使交通和医疗领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交通和医疗等将会真正实现全自动化,大大提升效率。
3.2伦理问题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人工智能技术诞生之初,科学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该项技术的哲学思辨。科学家们在对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也开始注意研究人类思维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机器到底是否能够思考?未来人工智能如何跟人类和谐相处?这些问题直到现在也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当前限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依然并不太高,所以伦理问题即便被注意,也并没有得到过多的重视,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伦理问题将会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该不该赋予智能机器人以适当的“人权”、谁来负责机器人的过错、如何定位机器人的道德地位都将会是摆在科学家和每一个社会成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所以在接下来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在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景下,在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术和其他方面的内容一起提升、一起发展:(1)要坚持哲学观念,以的观点寄到技术的发展。要坚持科技是人类的造物,科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坚持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以人为本,消除错误和不坚定的思想;(2)要提升民众的科学知识素养。要想正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要在民众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让人们对该项技术都有深层次的了解,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3)建立起健康的人工智能发展标准,合理规划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实际应用,将很多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
4结语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不管我们是否接受,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捷。放眼未来,在经历了三次工业及科学技术革命之后,下一次产业革命说不定就是以人工智能技术的更加成熟及广泛应用为标志,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人工智能+”将会取代当前的“互联网+”,成为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的全新核心词语。当然,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要清醒地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致命的缺陷并且很可能对我们现存的伦理观念产生颠覆性的冲击和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未雨绸缪,对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总结和研究,为该项技术的未来发展和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安全、稳定、和谐的技术环境,从而引领人类的向前进步。
参考文献
[1] 曹少中,涂序彦.人工智能与人工生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 [英]玛格丽特・A・博登编著.刘西瑞,王汉琦译.人工智能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 罗勇,向奕雪.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分析[J].电子制作,2014(18).
篇3
[关键词]《机械姬》;科技;人工智能;意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机器人领域不断实现的技术突破,人类已经能够越来越娴熟地运用科技为自己营造更好的生活了。但与此同时,人类也从来没有停止对科技的反思,尤其是对发展智能机器人的态度更是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这种争论从来没有停留在科学界内部,而是被扩展到哲学、文学、影视的领域,从伦理、道德的层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就影视领域而言,有关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作品近几十年来已成为科幻电影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并进一步触及更为根本的哲学问题,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性迫使人们重新反思那些被探讨了近千年的哲学命题,如意识的本质为何?如何定义人类?存在的意义为何?等等。
人工智能试图用机器来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人工”虽然意味着“非人”,但同时也是对人的模仿,并存在着超越人的可能性。对于人类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具有悖谬性,一方面,人们希望实现高度的模拟,让人工智能愈发逼真,具有人类的意识甚至情感;但另一方面,一旦实现高度相似之后又将如何进行区分的问题也始终困扰着人类,当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之后人类还能够有效地进行控制吗?人类发展人工智能的目的是为自己服务,但人类始终怀有隐忧,即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可能会对人类自身的存在产生威胁。
亚历克斯・加兰2015年的新作《机械姬》就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种想象,在未来的世界中,人工智能的模拟意识可能与人的意识相当接近,甚至难以分辨,因此人工智能也想要追求自由与独立。当这种情况出现之时,影片的探讨深度也就不止于对科技未来的幽暗想象这一层面,而是进一步寻求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
一、人工智能与幽暗未来
《机械姬》没有设定明确的时间背景,但可以得知事情发生在科技更为发达的未来,主人公加利・史密斯是一家知名搜索引擎公司的程序员,他中了老板设置的大奖,有机会去老板的高级别墅中与老板度假和交流。然而影片在一开始就暗示我们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邀约,因为整个过程的配乐都是极具冷漠感和神秘感的快节奏电子音乐,同事们的祝福声与欢呼声也被电子音所淹没。加利前往别墅的过程也颇为曲折,首先被直升机带到别墅周围,靠加利自己走到房子门口,门口也并无主人接待,全靠电子门卡把关。影片的这一开头实际上是从开放空问转向了封闭空问,影片随后的叙事基本都在这个别墅中展开,但是极具压迫感的配乐和摄影都在暗示观众,加利向封闭空问的进发将会为他带来难以料想的后果。
令加利感到不安的还不止于此,他的老板邀请他前来实际上有另外的目的,那就是协助他对自己开发的智能机器人进行图灵测试。饶有趣味的是,加利并没有因此而加剧不安之感,反而感到十分兴奋,并将其视作能够开创历史的成就。由此,加利展开了对智能机器人艾娃的测试进程,同时也意味着他进入了双重利用之中。
首先,加利与纳森的关系并非员工与老板之问的合作关系,纳森是一个技术至上主义者,他的全部野心都在于技术上的突破,因此他只是想利用加利来完成对艾娃的测试。加利并不是随机的中奖者,而是纳森通过数据分析特意挑选出的测试者,纳森利用加利对女性的渴望与情感来与艾娃进行互动,目的是使艾娃更加完美,他完全不顾道德的约束,而只是想让艾娃趋近于人,但这个过程中他完全忽视了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界限。纳森的悖谬之处在于,他一方面想要创造出与人类无异的智能机器人,另一方面又想让机器人完全服从自己的掌控。然而这两个方面合力产生的结果必然会相互矛盾,机器人拥有独立意识的后果就是不顾一切地想要逃脱纳森的“囚禁”,这一后果不仅超出了他的控制,也为他自己带来了毁灭性的结局。
其次,艾娃充分利用了加利的情感来作为自己逃离的帮手,在一次断电中,艾娃与加利第一次能够摆脱纳森的监控进行对话,艾娃仿佛变了一个人,严肃地提醒加利小心纳森,但在电力恢复之后却又变回了以往的状态。在影片的前半段,观众会误以为艾娃仅仅是对摄像头背后的纳森伪装了自己,对加利则是真诚地袒露心声。然而影片的结尾完成了一个反转,艾娃在逃离之后看到被锁在门内的加利只是选择了毫不犹豫地离开,她利用自己的女性魅力使得加利深陷迷恋之中,但这只是情感上的利用,当加利帮助艾娃实现唯一的目的――逃离之后,变成了一个无用而具有威胁的工具。加利的悲剧在于,他的情感完全被艾娃操纵和利用,当情感的力量压倒理性的力量之后,他被迫承担了全部的后果。问题在于,加利的情感正是人性的体现,这一悲剧从表面看来无法避免,其根源实际上在于纳森的自我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而加利则不幸地成为牺牲品。
通过加利所遭受的双重利用,《机械姬》也完成了关于人工智能的双重幽暗想象,其一是人工智能拥有了与人无异的意识之后也侵占了人的身份,人类必须通过其他方式重新确定自己的本质;其二是人类的情感将面临更大的危机,当情感可以被无条件地加以利用时,人类的生存危机也被无限地放大。
二、意识与人的本质
纳森希望艾娃能够像人一样拥有独立的意识,但是意识原本只能由人脑产生,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也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人工智能的意识不由自己产生,而是对人进行模仿,但当纳森模仿意识的运行模式并将其施加于艾娃之上时,她已经能够通过这种运行进行独立的思考了。
在《机械姬》中,艾娃已经掌握了意识的奥秘,在测试进行到第五天的时候,艾娃反过来对加利进行测试,加利对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毫不犹豫地被斥为谎言,艾娃的能力实际上早已超出了被识破的程度,甚至能够反向识别人类的谎言。可对于纳森来说,艾娃只是一个试验品,将会有新的型号对她进行替代,这意味着艾娃也是对之前的旧型号的替代,她不是唯一。但艾娃作为一个拥有独立意识的智能机器人,却能够感知并关心自己的存在,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纳森的试验品,于是她问加利自己若无法通过测试会不会因功能不佳而被关闭,并进一步追问为何这件事只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不发生在人类身上。艾娃完全把自己当作人,因为在她看来自己和人拥有同样的独立意识,只是材质不同而已,艾娃有自己的情感、爱憎和思考能力,能够确认自己的存在,并希望维持自己的存在。的确,如果纳森的目的就是希望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无异,那么他就不能够避免这样的结果出现。
实际上,纳森并不怀疑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他说:“将来有一天,人工智能会回顾我们就像我们回顾非洲平原的化石一样,直立猿人,住在尘土里,使用粗糙的语言和工具。最后全部灭绝。”纳森不仅创造了某种意义上的新的生命形式,同时也预言了自身族群的灭亡。或许在纳森看来,人工智能终将成为更高级的生命形式,但在这个判断背后他也埋葬了人类的独特性与存在的意义。
如果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意识的边界被打破,那么人类将面临确证自身存在的难题,这个问题在影片的后半程充分体现在了加利的身上。当京子剥开了自己眼角下的皮肤,向加利展示自己不过是由一堆电路组合而成之时,加利甚至开始怀疑自身,究竟是什么构成了自己与机器人之间的差别?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加利审视自己的身体时,他只能割破自己的手臂才能确定自己是血肉之躯,而不是和人工智能一样的机械构成物。加利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是因为他明明知道艾娃也不过和京子一样是机械构成的,却还是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她并不顾一切地帮助她,他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艾娃身上,并从来都没有质疑过艾娃对自己的感情是否真挚。
纳森所利用的正是加利的这种道德良知,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如一开始所言让加利来测试艾娃,而是想要看艾娃能否充分利用这个提供给她的逃生工具。她做到了,因此通过了测试。她在整个过程中展现出的自我意识、想象力、手段、女性魅力和同情心充分体现了人工智慧。但纳森在证实自己成功的时候却没有料到加利早已预感到了这一切,因此他早已改写了程序让艾娃还是能够得以逃脱,并造成了悲剧性的后果。
三、机器、人、神的僭越
在影片的结尾,剧情发生了反转,艾娃成功逃脱之后并没有理会被困门内的加利,而是带着精心挑选的皮肤和衣服逃离了这个居所,成功进入了人类世界。艾娃的举动证明,她仅仅是利用了加利的感情完成自己的逃脱,而从未付出真心。实际上,艾娃在拥有意识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争取自由和独立,正如自我保存是人存在的第一要务一样,艾娃费尽心机所要完成的事情就是自我保存,而不是像她的前任机器一样被纳森毁灭。
纳森作为艾娃的创造者,认为自己有权力左右一切,但特殊之处在于,艾娃产生了意识之后,纳森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如同精神上的谋杀,就如同人会僭越神一样,艾娃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尝试僭越纳森,从而拒不接受自己的“死亡”。当纳森僭越了神开始尝试成为造物主之后,他也不得不面对所造物对自身的僭越,这如同一个无解的、永恒的矛盾,横亘在三者之中,这种复杂的角力关系或暗示了一种永将持续下去的生存状态。
在《机械姬》这部影片中,对于机器、人、神关系的认识处于不断深入的进程之中。当第一次听说他的任务是对人工智能进行图灵测试的时候,加利对这一使命充满了信心,他对纳森说:“如果你创造了有意识的机械人,那就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进步,更是开创了神的历史。”加利的话道出了关键之处,纳森无形中扮演了神的角色,赋予自己的造物生命和意识。艾娃的名字(Ava)与《圣经》中的夏娃(Eva)十分相似,上帝用七天创造世界,纳森让加利用七天时间测试艾娃,这些明显的对应都在暗示纳森之于艾娃的关系就如同神之于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愈发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自大,进入僭越神的权力。
篇4
前言
2017年,人工智能全面爆发,资本大量涌入,政策不断加持,各企业趋之若鹜。在此时刻,中国完全掌握着弯道超车的良机,只是,我们更需要理性认知,毕竟健康发展、蹄疾步稳的人工智能发展才会对未来有益。
风口已来,静待腾飞……
在不久前结束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中,“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对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改变”成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考试中一道分值很重的作文题目。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2017年成为国家战略的人工智能之火热程度。
在浙江乌镇落幕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人工智能同样是最热门的话题,在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分论坛会场,已经到了人满为患、不得不限制进场人数的地步。
回顾2017年的科技创新,坦率地说并没有给人太多惊喜,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人工智能。这一年,人工智能全面爆发,成为国家战略。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使中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这是中国首个面向2030年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随着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顶层设计框架搭建完成,产业发展有望持续提速,带来投资新机遇。
实际上,在政策出台前,对市场异常敏感的企业层面已经开始布局,2017年只是进入到了发轫期。
也许,不少“吃瓜群众”此刻方才明白,为何做搜索引擎的百度提出“all in”(全面进入)人工智能战略,阿里巴巴也提出了数据是生产资料的概念,而腾讯早已经开始“连接”一切。
“作为一项改变世界的技术,人工智能已经到了从实验室走入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日常生活的‘临界点’。”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说。
在政策信号如此明确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几乎到了“人人争说”的地步。如今的中国,人工智能缺的不是关注和热度,而是理性的思考,是对未来风向的把握。
人工智能发展如何脱虚入实?人才与核心技术瓶颈如何取得突破?法律伦理责任如何界定?将会砸了谁的饭碗?背后的算法歧视如何解决?梳理过去一年人工智能发展,理性看待目前的阶段,这五大关键之问可能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风向标。
与实体经济结合去泡沫化
到了2017年年尾,曾经让各界争得面红耳赤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辩似乎已经没有太多意义。因为“取代谁”在当下已经成为非常不明智的设问。答案已经越来越明晰:实体经济是根本,虚拟经济也需要结合实体。换句话说也许更清楚,脱离实体的人工智能发展很难不出现泡沫。
于是在2017年,我们看到,很多的互联网工程师开始进入工厂深度研究流水线,拜师高级技工,在工厂写代码,而结合了人工智能的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要去泡沫化,下一站将是“产业AI”。目前,该公司在城市、工业、零售、金融、汽车、家庭等多个场景推出ET大脑等“产业AI”方案,这些能力、产品和解决方案都通过虚拟的云端结合了扎实的工业流水线。
胡晓明告诉记者:“现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种浮躁的氛围,有些企业靠AI讲资本故事、炒作股价。人工智能不应仅仅是实验室里的、PPT里的‘概念上的AI’,更应是‘产业AI’。”
人工智能若要健康发展,首先必须要有场景驱动,人工智能在解决什么问题、为这个社会的成本降低了多少、效率提高了多少;人工智能背后,是否有足够的数据来驱动AI能力的提升;是否有足够的计算能力支撑算法和深度学习?只有在这三个场景同时具备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才会有价值。
在2017年,工业大脑走进车间,突破了良品率提升、故障率预测等制造业核心难题,互联网与工业的结合帮助类似协鑫光伏、中策橡胶、天合光能、盾安新能源等大型制造企业创造利润数十亿元。在天合光能,工业大脑帮助其提升了电池片A品率达7%,而之前预设的目标是1%。
机器观察世界,机器学习规律,数据的积累、计算能力的提升,让人工智能由此变得真正聪明可用。
猎豹移动CEO傅盛认为,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核心是把传统行业数据化,今天人工智能有机会把传统的物理世界数据化。物理世界的数据化是传统行业真正转型的核心。如果实体经济想实现10倍数增长,关键是要实现物理世界的数据化,用更多人工智能的方式,去获取更多来自于这个产业的数据。
2017年,时髦的城市大脑、工业大脑、无人驾驶、无人超市、无人机、语音识别、唇语识别,无一不是人工智能与实体结合的应用。
进入商店的每一张人脸,其实就是每一个访客的访问,在里面顾客拿起的每个动作都可以被识别。进入无人超市看上去是一个人脸识别签到,其实就是一个数据的来回流动。线上和线下没有界限,电商开始进军零售店,融合的前提就是数据化。
傅盛说自己的公司在美国硅谷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投了一个小基金,让它每次带自己去看硅谷的创业公司,从中可以知道美国企业在干什么。后来傅盛发现在数字化这一点上,美国公司在做的事情就是把物理世界数据化。
将物理世界数据化,与实体经济结合,降低社会成本,而不是空炒概念,数字对数字,将是人工智能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人才还得自己来培养
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火热自不待言,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在人才储备和核心技术方面我们尚存突破空间。
打开某知名招聘网站,搜索“人工智能”后马上会出现很多招聘岗位,具有诱惑力的薪酬让人眼前一亮。以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为例,该职位少则月薪一两万元,多则年薪百万元。
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不仅在中国有,在美国硅谷亦是如此。
早在2016年,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曾公开透露:“在硅谷,做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博士生,现在一毕业就能拿到年薪200万到300万美元的录用通知。”
据领英近日的《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基于领英平台的全球AI(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人才数量超过190万,其中美国相关人才总数超过85万,高居榜首,而中国的相关人才总数也超过5万人,位居全球第七。
然而,这些人才仍不能满足互联网行业的需求。不少互联网企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互联网行业中最稀缺的就是人工智能人才,甚至很多行业巨头会用月薪几十万元招聘人工智能顶级人才。
傅盛表示:“下大力气把海外人才引入中国是合理的,但核心人才还是要中国自己来培养。”
目前,业界对AI人才的争抢近乎白热化,但是“缺口”同样明显。来自第三方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人工智能人才需求量增长近2倍,2017年第三季度,人工智能人才需求量相较2016年同期增长高达179%。中兴研究院副院长董振江坦言:“去年招人非常困难,在人工智能领域,大家都在抢人,薪酬也一再加码。”
AI技术人才是主导这一变革的中流砥柱。人工智能的竞争说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在国内人才竞争中,数字挖掘、算法分析、语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是人才竞争的核心。
而在核心技术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多项创新,但主要偏向应用和数据积累,在核心技术方面与美国尚存差距。我国虽然已从跟跑走向领跑,并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但美国仍是目前出台人工智能战略最多、核心技术和人才最多的国家。
如何在人才和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将是未来我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
意味着更多从业机会
当机器越来越像人,能够做人的工作时,这是否意味着它们会抢走人类的饭碗?
来自互联网业界的声音相对乐观,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正在发生,但被取代的主要是重复性的工作。实际上,人工智能也会带来新的职位,让人类可以从事更多创造性的工作。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对记者说,人工智能将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实每次新的工业革命到来的时候,都有类似“砸饭碗”的恐慌,事实证明,创新带来的更多的是机会。
他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意味着更多从业机会。确实会有很多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人类可以空出来更多时间做创造性的东西,或是享受创造性的内容。这将为设计师、艺术从业者带来更多可能性。
“什么人才最缺,可能是艺术类的创造者,而大量简单重复类工作会遇到冲击。”刘松表示。
数据似乎同样在支撑这样的说法。来自智联招聘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程式化、重复性、依靠反复操作实现的熟练工种已经开始受到冲击,投资银行业务、校对录入这两个典型职位在过去三个季度连续出现大幅同比负增长。咨询公司德勤的报告也显示,人工智能已经在英国取代了80万个低技能工作岗位,但同时也创造出350万个新就业机会,后者的年收入比前者多1.3万英镑。
人工智能的研发者认为,机器永远不可能取代人的作用,人工智能只能解放人类,让人类从事更多的创造性和服务性工作。机械化程度越高的工作,人们越希望由人工智能完成,而需要创作的工作,则需要人类来完成。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新饭碗”谁来端?
懂得学习、勇于迎接挑战的人,将是未来端“新饭碗”的人。具体而言,艺术创造者、心理医生等精神层面的从业者,未来将越来越受欢迎,而高危和恶劣环境的稳定岗位将大量被人工智能取代。
相关法规需要不断突破
伴随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断落地,法律责任的划分和承担是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首要法律挑战。其涉及如何确保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是可以被问责的。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第一次正式介绍百度无人车时就遇到了这一问题——他驾驶无人车到会场后不久,就收到了交管部门的罚单。而最近百度无人车在河北雄安进行试驾,当地相关部门特别出台了临时交通规则让其上路,这就是法规上的突破。
由此说明,伴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法规也需要不断取得突破。“无人车收到罚单了,距离大规模上路还会远吗?”李彦宏如此认识这个问题,而在世界各国,关于无人驾驶的立法也正在不断取得突破。
然而,当此人工智能的发轫期,有一个绕不过去的法律问题就是数据隐私保护。
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大量的数据分析,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分析和使用,使传统社会走向透明化,在万物互联、大数据和机器智能三者叠加后,人们或许不再有隐私可言。
如今,商家越来越夸大大数据、人工智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而用户本身也往往忽视了这些新技术新应用对隐私和个人数据带来的危害。
人工智能能带来精准营销,而精准营销的背后可能就是“精准诈骗”。因此,在发展人工智能的过程中,个人隐私和数据保护是国际社会长期以来重点关注的内容。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给现有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各国立法、修订法律活动更加频繁。
人工智能时代要负起责任
今日头条是过去一年各界争相关注的一个信息平台,基于一种设计后的算法,今日头条作为信息集合平台为用户推荐最感兴趣的内容。由于对用户注意力的精准抓取,今日头条取得了巨大成功,其身价不断增高。
今日头条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所谓基于算法的精准推送,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种算法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看不见的正义”。这种算法是不是用户真正所需要的?对此,一些用户抱怨,往往因误点了一两条新闻,或者仅仅出于好奇点了一下相关新闻,就导致之后不断大量地被推送相关内容的新闻。这实际上也变相剥夺了用户的选择权。
必须明确的是,就目前发展阶段而言,认为算法可以为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务和决策工作带来完全的客观性只是一厢情愿。无论如何,算法的设计都是编程人员的主观选择和判断,他们是否可以不偏不倚地将既有法律和道德原封不动地写入程序,值得深究。
算法歧视由此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今日头条的出现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算法开始越来越多地左右着移动互联网,比如可以决定你看到什么新闻,听到什么歌曲,看到哪个好友的动态。那么,算法可以做到公平正义吗?
互联网上的算法歧视早已有之,图像识别系统就曾犯过种族主义大错,比如,谷歌公司的图片软件曾错将黑人的照片标记为“大猩猩”。
英国《卫报》曾发表评论指出,人工智能可能已经开始出现了种族和性别偏见,但这种偏见并非来自机器本身,而是计算机在学习人类语言时吸收了人类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从而出现了种族和性别偏见。这些发现令人担忧现有的社会不平等和偏见正在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得到强化。
篇5
在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领域,美国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从《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时刻准备着》到《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再到《人工智能、自动化与经济》,美国白宫对于人工智能这一话题提出的白皮书一直在不断更新换代。再加上,斯坦福大学将人工智能纳入百年研究计划;硅谷对AI技术虎视眈眈。美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怎样一条路径?
上有国家扶持 下有高校支持
上个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一词横空出世,只是当时的它远没有现在这么酷。万事开头难,此后的50多年中,一系列失败的研究和不断宣告破产的实验室实验让人们对AI产生了怀疑。直至2011年,AI才逐渐从实验室步入到了现实世界,真正进入主流产业。
在三起两落的AI进程中,美国秉承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始终保持着在AI界的领军地位。这除了得益于联邦研究基金和政府实验室的支持外,更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起,美国开始多项人工智能计划。去年,该国政府对人工智能的开发更是紧锣密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了“轻干预、重投资”政策,在基础和应用领域建立对话机制。随后,美国国家科技委连续了两个重要战略文件《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时刻准备着》和《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
两份文件侧重点各有不同。《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时刻准备着》明确指出在未来AI发展过程中美国当局应担当怎样的角色:优先考虑开展基础、长期的人工智能研究,并制定发展自动和半自动武器的政策。同时,该报告建议成立一个类似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的机构,并在该领域优先开放培训数据和数据标准;美国交通部(DOT)应完善监管框架,将全自动车辆和无人机等新型交通工具设计整合至交通系统,相关部门应考虑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的相互影响。
最后一点在近期热映的欧美电影《速度与激情8》中已有体现――犯罪分子远程操控人工智能车辆制造了连环车祸事件。
《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则制定了一个可追踪AI研发投入进度和最大化投入影响的技术框架,同时说明了联邦资金资助人工智能研发的优先顺序。根据该文件,2015年联邦政府在AI相关技术方面已投入约11亿美元。此外,该报告还包含开发人机协作的有效方法、理解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以及人工智能研发人才需求等七项战略规划。
说到人才需求,一个领域的兴旺与衰落与其从业者的储备途径休戚相关。美国似乎早就意识到了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其他IT技术不同,它需要更多持续性、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工作作为支撑。从顶层设计出发,增强AI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强化科研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是AI发展的永动力。
由于产业链已经相对完善,在美国,谷歌、Facebook、微软、IBM、HP等硅谷巨鳄在AI人才的招聘上互挖墙脚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与此同时,诸如拥有世界上最大人造神经网络系统的斯坦福、可研发制造机器苍蝇的哈佛等院校也为美国的人工智能领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据悉,基本上具有一定规模的美国院校都雇有人工智能教授。以美国卡梅隆大学为例,该校就设有专门的机器人研究所,其中仅教授就有百余位之多。
此外,浓郁的学术氛围也让AI发展得到良性循环。百度IDL创立者、地平线机器人技术创始人及CEO余凯曾表示,为了让自己保持更多的思考,他至今仍会频繁去美国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国外技术创业比较多,大家探讨的是数学公式及算法,而在中国大部分在讲趋势、概念,如果PPT上放上公式就变得很无聊,心态比较浮躁”。
学习&识别 让智能更智能
尽管目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了以“深度学习”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复兴,但如同其他身处AI领域的很多人一样,B2B营销软件开发公司Demandbase副总裁阿曼(Aman Naimat)还是会经常思考一个问题:AI会保持今天的发展态势,还是会进入到另一个寒冬?他撰写的《美国人工智能新市场》报告显示,虽然如今众多行业都涉及人工智能,但无论是这项技术的应用程度还是行业中涉及该技术的企业数量,都还只是皮毛而已,有些行业中只有少数几十家公司涉猎于此。这促使IT、软件行业成为了AI领域里的佼佼者。
IBM为了实现人工智能的普及,在商业化上花费重金。谷歌随后宣布,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成为谷歌所有产品的核心部件。捷足先登,在谷歌行动之前,亚马逊早已推出基于AI和自然语言理解的智能家居产品――智能音箱Echo和它的音频控制助手Alexa。
亚马逊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到位,Alexa、Echo项目启动许久后才向外界透露风声。Alexa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裁罗希特・普拉萨德曾表示,Alexa的开发灵感源于《星际迷航》中的计算机,亚马逊起初只是计划开发一个可以与人智慧交流的计算界面。这一初期目标与谷歌不谋而合。
或许是因为对市场能否接受AI技术充满太多的不确定,智能音箱Echo最初只对受邀会员进行销售,经历了近一年的试水后,才向所有用户展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关于产品的销量,亚马逊延续了其保密到底的作风,这更引发了大众的好奇心理,有第三方报告认为,Echo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Bose、罗技、Sonos等其他一流扬声器制造商的份额。
作为先行者,亚马逊自然会面临诸多挑战,经历多个产品迭代后,2016年度,亚马逊开始关注研发一些离散、可完成的产品。这其中会涉及到一个专业名词――“向后开发流程”,即在流程伊始开发团队先拟定给客户阅读的内容文件,之后再由此为起点向后开发。与以往的研发流程相比,“向后开发流程”更像是在逆行,而亚马逊当时似乎希望可以逆行得更彻底些,将Echo设计成一款没有任何显示屏的音频控制扬声器。这意味着Echo所具备的AI技术和学习能力要更为完善,甚至是超越当时市面上的最高水平,因为它不是像Siri、Cortana一样强调语音,而是百分之百地依赖语音。对此,普拉萨德曾表示,“失去”显示屏,用户在进行操作时除了语音控制别无选择,而开发只用语音控制的计算机,这绝对是AI领域,乃至IT行业最自然的发展方向。
分析亚马逊的人工智能之路,不难发现,AI进化的两把钥匙分别是学习能力和识别能力,亚马逊在最开始就把目光锁定于此。亚马逊通过AI,解决了如何在充满嘈杂对话的场景中,让扬声器智能识别“唤醒词”。
篇6
今年3月,全球瞩目的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阿尔法狗)与韩国棋手李世石九段的世纪人机大战以人工智能的胜利落下帷幕。加上此前“深蓝”在国际象棋比赛的胜利以及超级智能机器“沃森”在智力竞赛节目打败人类选手,这样一个个人类成为人工智能手下败将的事件出现后,引起了人类的极大关注,2015年年初,物理学家霍金和特斯拉汽车公司(Tesla Motors)的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发表公开信,呼吁要遏制智能机器的发展,否则人类将会灭绝。然而,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何以可能,其突破中包含两个成分①:第一则是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行为,然而我们现在连通过理解一个老鼠的神经行为从而来模拟老鼠的行为都还不能做到,从何来谈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行为,况且我们还根本不能完全理解人类行为一切的原理。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另一个成分,人工智能能够拥有人类的自我意识,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试图追问,自我意识是什么,自我意识之源又是什么等。
提到自我意识之源,传统伦理学认为自我意识来源于灵魂,而神经伦理学则用神经科学实验分析的方法力证大脑是自我意识之源,这同时也是神经伦理学对传统伦理学发起的挑战。
一、自我意识之源
自我意识是一个常用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对“自我”的意识到。然而,对于“自我”一词,则可有许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之一,就是把“自我”当做一个反身代词,视其与“自己”或“自身”同义。这样,“自我意识”就是人(或有意识者)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到,也可以叫做反身意识或反省。由此还可引出所谓“意识的意识”的说法, 把自我意识述为意识活动对自身状态或过程的内省。② “我是,我存在(I am,I exist)”、“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I am aware of my existence)”、“我意识到身边的世界(I am aware of the world around me)”,但是在感受着的“我”到底是谁,这个“我”是指身体还是不同于身体的存在。进一步来问,如果这个“我”是不同于身体的存在,那么是什么使人在身体之外进行感知呢?反过来,如果“我”的指向是身体,那么又是哪一部分负责的呢?
(一)灵魂是意识之源-身体之外的感知
人有两部分:实在的肉体和心理学上的实体,那心理学上的实体即我们所说的灵魂。无论是深奥难懂的东方宗教、西方罗马还是希腊文明都有关于灵魂的记载。古印度的《吠陀》提供了理解灵魂旅程的详细构架,并且认为灵魂的本质是永恒的,灵魂是不死的,这里强调了灵魂的不可毁灭性,精神性和永恒性。
古希腊柏拉图把灵魂分成三个部分;欲望、激情和理智,并阐述了它们在最初的存在状态:“人们差不多一出世就充满了激情” ③,并相应安排每一个部分以一种美德,并且认为,灵魂以前是存在于神境的,因为原罪而落入人类的身体中,为了打破束缚,回到纯净的状态,灵魂需要通过轮回来净化。在《斐德罗篇》的轮回故事中,灵魂被比作两匹马拖着的马车,一匹充满能量和精神但很难控制的黑马,和一匹同样有精神但温顺得多的白马。当灵魂上升时,会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那里是柏拉图所说的净土,绝对美丽,绝对公正,有一队神明守望着这片地方,当灵魂升上来后,可以加入这些神,如果理性控制得足够好,灵魂可以上升并留在那里,这就像是印度教条中的光明和解脱,逃离了轮回,但如果理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两匹马就会为所欲为,失去对这片乐土的兴趣,因为那不是它们所能理解的,它们就会把马车拉回去,灵魂将再次进入轮回。
(二)力证灵魂的存在
哲学家们并不满足于来自经典文献中对灵魂存在的解说,试图通过研究前世记忆和濒死体验来力证灵魂的存在,认为如果灵魂不存在,这些事件都将不能被理解。
1983年12月,一位叫提图萨的男孩降生在印度阿格拉附近的一个村庄,在他4岁的时候,告诉父母他叫硕瓦嘛,住在阿格拉,妻子叫由嘛,还有两个儿子,他们在阿格拉经营一个无线电铺,一家四口过着幸福的小日子。但好景不长,他被两个人枪杀了,他认识凶手,向他开枪的那个人叫塞迪克,是个商人。家人为了验证提图萨的描述,带着他去到阿格拉后发现,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此事件同时引起了印度德里大学的柴达教授的兴趣,他搜集了很多相关证据,例如小提图萨前额和后脑勺上各有一个较大的胎记,并且这两个胎记的大小和形状竟然和被枪杀时弹孔的大小和形状一致。④
除此之外,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的斯蒂文森教授对这种转世再生现象研究了40年,共涉及2500例转世案例。在实证研究方面力证了灵魂存在的一种学说:在死亡时,灵魂和精神体离开肉体,前往下一个肉体,记忆不只会存在实体的大脑中,也会存在精神体的精神中,理论上讲,前世的记忆是可以被今生和来生想起来的,但总体来说,这些记忆被藏在精神的太深处,大部分人都看不到他们的存在,但是极少数人有着前世的记忆,这对突然死亡或者因为突发事故死亡的人来说通常是真的,因为这种情况下,死亡来得太突然,伤害太大,没有让灵魂完整地处理死亡的步骤,没有处理的记忆会残留在下一个身体中。
(三)神经伦理学的逆袭
1848年,25岁的铁路公司工人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Gage)正在进行施工时,由于炸药意外爆炸导致一根铁棒刺进盖奇略低于眼睛的左面颊,经过脑的前额叶皮层,从头顶穿出,导致了严重的脑损伤。经历这个事故之后盖奇活了下来,但是其人格有了很大的改变,他的表现显示了对社会习俗的不尊重,他作决定的时候从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也从来不会担忧自己的未来,不会深谋远虑。简单分析此案例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很显然,盖奇人格的改变是由于大脑特定部位损伤所引起的。⑤
人格是自我意识的基础,意识作为形而上的存在不应该受大脑损伤的影响,为何盖奇在事故发生前后人格变化这么大?
加州的神经生物学家本杰明·利贝特进行了实验,20世纪80年代,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心理学家本杰明·利贝特曾将研究参与者与脑电图(EEG)连接在一起,并要求他们目视一个有圆点环绕移动的钟面。当参与者感觉想要移动手指时,他们须记下圆点所在的位置。利贝特记录到人们在表现出有意识的移动手指意图前数百毫秒的脑电活动⑥。也就是说,意识是大脑内部化学变化、电子活动的产物,之后有很多科学家通过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更加复杂有效的方法进行更多的相关研究,结果依然如此。
二、神经伦理学的解释沟
伦理学的神经科学研究作为神经伦理学的一大研究领域,随着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依托生物学事实的实验研究掀起了讨论自我意识生物学基础的热潮,试图依赖功能神经成像、核磁共振等技术,试图确定自我意识与脑系统的具体关联。然而,哲学家认为用实在的、可感的方法得到结果去解释或推翻形而上的存在是不可靠的,并对其理论提出了很多质疑,这也是神经科学所面临的解释沟:
(1)意识状态是源于刺激神经组织所产生的,如此令人赞叹的存在,如同阿拉丁摩擦了灯之后,神灵出现却在前面一样令人难以理解。意识的生理基础是否真的存在,若存在,意识的生理基础又是什么呢?
(2)20年代美国生理心理学家卡尔·拉什利(Karl Spencer Lashley )提出的神经系统科学多少年来一直专注的记忆属于大脑哪个区域的问题,他试着确认大脑中与记忆产生、加深和储存记忆相关的区域,对大脑的部分进行实验性伤害,然而并没有找到与记忆相关联的特定区域。⑦人们仍认为记忆某程度是存在大脑中,而因为记忆是稳固的,人们猜测存有这些记忆的大脑细胞也需要保持稳固。新陈代谢不断进行,细胞不断死去,新的细胞不断在诞生,又如何维系本质不变呢?即使所有用于传达信息模式的物质消失了,而模式却依然存在,如果不是物质,那又是什么在维系着这种模式,机械论、纯唯物论科学的假设是无法轻易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否有可能记忆并非仅仅储存在大脑中,也存在某种非物质性的记忆仓库中,然后再进入新形成细胞中呢?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意识起源于大脑以外的地方?
(3)如果大脑组织被剔除,那么人不会再有意识,于是很容易得出,意识是在脑内有物质形成的,大脑和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神经系统科学家无法确定这种联系的性质。然而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意识存在于某处,而大脑只是一个特定的存放容器,或者一个为了接受意识抑或是传达意识或是受意识支配而不断进化的系统。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声称大脑损伤和身体功能之间的一致关联,可以解释为大脑仅仅是发射器,而不是发生源,棱镜传送光线为例子进行解释,当棱镜受损时,传送出来的光线也许会扭曲,这样也很容易理解,当大脑受损时,传递出来的意识也会有差异。
(4)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神经学教授约翰·罗伯(John Lorber)有一个研究成果:当谢菲尔德得效益在诊断一个数学系学生的疾病时,意外地发现他的头部比正常人略大一点儿,于是校医就把他介绍到罗伯教授那做进一步检查,发现这个学生没有大脑,但智商高达126。于是,罗伯教授提出“大脑真的必不可少吗?”这一问题。大脑半球切除术是切除受损或缺乏大脑皮质的半球,而大脑皮质是跟各种认知和情感功能相关联的,如果一个孩子切除了大脑两半球之一,另一半球会接管,并对大脑的神经连接以及神经细胞进行重组。因为大脑具有极强的调节性,所以一个半球能够执行两个半球的功能。长时间以来,移除大脑引发的疾病并不会造成明显的记忆丢失,唯物论解释认为这是大脑储存重复的部分造成的,也就是说同一个记忆储存在多个地方,所以理论上即使大脑失去了一些部分,也可以从其他储存的地点重获记忆,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大脑半球切除术也就意味着大脑有50%是完全重复的功能,甚至低于5%大脑组织仍然有正常的回忆,要解释这一点的话,唯物论神经系统科学家就必须要声明95%的大脑物质都是重复的。
(5)长久以来人们都知道正面思考的能力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兴奋感和健康,但是直到最近,人们才清楚地知道人的思维力量足以改变大脑的物质结构,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通过特定类型的智力训练能够改变成人的大脑。比如冥想,可以改变大脑中关注、集中有关的区域,改变它们的运作方式,也就是说比如就灰质和神经元本身以及白质来说,正是神经的轴突里联系着两者之间的神经元,所以现在有可能在几个月的训练之后,就能改变大脑的机能和结构,近几年所采用的脑显像工具,如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已经证明这一点。如果神经科学认为意识是大脑所生产的,那么意识就不应该对大脑有任何影响。面对这样得质疑和力证,神经科学能否用自己得方法拿出证据,跨越解释沟呢?
三、结语
本文通过两个视角,以“意识之源”为引子,讨论了“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可能答案,如果灵魂存在,那么“我”是由灵魂决定的;若大脑才是 “我”的上帝,那么“我”也就是纯粹物理实体,大脑就是“我”的全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分析人工智能可能的未来。若灵魂存在,我们就不用再纠结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奇点到底在哪里了,人工智能永远只是类人类,无法感受我们的感受,体验我们的体验,除非有一天灵魂进入他们的身体中,而若是神经科学跨越“解释沟”,证明了大脑是意识之源,不论是打麻将还是电子游戏,甚至是人们觉得不可能的完成的写小说任务,待计算机技术高度成熟,范式彻底更替之后,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进化的另一个阶段,不管它是发生在所谓的10年、100年还是1000年之后。
注释
① 机器超越人类的突破包含很多成分,本文只提到两种,重点讨论其中与意识相关的一种.
② 维之.人类自我意识的意义及其三次觉醒[J].南通大学学报,2010(4):26.
③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168.
④ 余鱼.轮回转世是真的?[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5(9):57.
⑤ Damasio A R. Descartes’Error: Emotion, Reason,and the Human Brain[M].New York:G.P.Putnam,1994.
⑥ Henrik Walter.Neurophilosophy of free will[M]. Cynthia Klohr,译. Cambridg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1:246.
⑦卡尔·拉什利.大脑机制与智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2] 卡尔·拉什利.大脑机制与智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 维之.人类自我意识的意义及其三次觉醒[J].南通大学学报,2010(4):26.
[4] 余鱼.轮回转世是真的?[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5(9).
[5] Damasio A R. Descartes’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 [M].New York:G.P.Putnam,1994:38
[6] Henrik Walter.Neurophilosophy of free will[M]. Cynthia Klohr,译.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1:246.
篇7
AI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60年的时间,期间经历两轮起落,呈阶梯式进化,走到今天进入第三个黄金期。如果按照其智能科技水平划分,今天的人工智能尚处在狭义智能向广义智能进阶的阶段,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少年”,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和巨大的上升空间。
AI是一门交叉的学科:人工智能由不同的技术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而同时,它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涉及到哲学和认知科学、数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不定性论等学科。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壁垒是比较高的,并且会涉及到多学科协作的问题,对任何公司来说,想做好人工智能将是一门大工程。未来不大可能出现一个公司能包揽整个人工智能产业每一个部分的工作,更可能的模式将是一个公司专注于一个相对细分的领域,通过模块化协作的形式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不同应用。
进化史呈阶梯状,以阶段突破式为成长模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黄金和低谷期,
现在正经历着第三个黄金期。1956年,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年轻科学家在达特茅斯一起聚会,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标志着人工智能的诞生。第二年,由 Rosenblatt 提出 Perceptron 感知机,标志着第一款神经网络诞生。1970年,因为计算能力没能突破完成大规模数据训练,人工智能的第一个黄金期到此结束。
后直到1982年德普霍尔德神经网络的提出,人工智能进入第二个黄金期,之后BP算法的出现使大规模神经网络训练成为可能,人工智能的发展又一次进入。1990年,因为人工智能计算机和DARPA没能实现,政府撤资,人工智能又一次进入低估。2006年,随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又一次进入黄金时期。
AI将由狭义智能向广义智能进化,虽然人工智能的诞生已经有60年的时间但如果把它比喻成一个人的话,当前的他应该还未成年。按照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可以将其分成狭义智能、广义智能、超级智能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现阶段的图像与语音识别水平标志着人类已经基本实现狭义智能,正在向广义智能的阶段迈进。
狭义智能:即当前的技术已经实现的智能水平,包括计算智能与感知智能两个子阶段,计算智能指的机器开始具备计算与传递信息的功能,感知智能指机器开始具备“眼睛”和“耳朵”,即具备图像识别与语音识别的能力,并能以此为判断采取一些行动。
广义智能:指的是机器开始具备认知能力,能像人类一样获取信息后主动思考并主动采取行动。在这个阶段,机器可以全面辅助或代替人类工作。
超级智能:这个阶段的机器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比人类聪明,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等。这个阶段目前离我们还比较遥远,到时候人类的文明进步和跨越或许将有赖于机器,而机器人意识的伦理问题也许将在这个阶段成为主要问题。
推荐引擎及协同过滤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
智能助手并不只局限于Siri等手机语音助手。微软率先在win10 系统中加入个人智能助理Cortana,标志着个人PC端智能助理的出现;图灵机器人以云服务的方式进入海尔智能家居、博世mySPIN车载系统,预示着多场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潮流。初步实现人机交互的智能助手系统,已经被应用于智能客服、聊天机器人、家用机器人、微信管理平台、车载系统、智能家居系统、智能手机助理等多个软硬件领域。
垂直类网站及社交平台可以借助智能助手系统打造高专业度的“在线专家”以提升平台价值;企业可以借助以“语义识别”为基础的智能助手系统,打造智能客服,效率远高于传统的以“关键词对应”为技术支持的客服系统。
推荐引擎,是主动发现用户当前或潜在需求,并主动推送信息给用户的信息网络。挖掘用户的喜好和需求,主动向用户推荐其感兴趣或者需要的对象。传统推荐引擎通常利用用户在平台上的历史记录进行推荐,效率低、匹配度不高。目前随着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的推进,推荐引擎及协同过滤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乃至全网数据,并模拟用户的需求,真正达到按需推荐。全球最大的正版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也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参与建设其音乐推荐引擎;谷歌也提出利用深度学习方法来学习标签进行推荐建设。出品纸牌屋的全球最大在线影片租赁公司Netflix 也利用深度学习网络分析客户消费的大数据,还计划构建一个在AWS云上的以GPU为基础的神经网络。
“餐厅推荐引擎”Nara,便是一个利用AI技术的推荐引擎。在上线之初,Nara 就取得了400万美元的投资。Nara 的数据库中有超过100000家餐厅的信息,并利用特有的“Nara神经网络”,学习使用者的偏好,最终达到“电脑帮你点餐”的目的。
而今年3月22日,国内AI领军企业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云数加启动“个性化推荐”引擎对外公测,该引擎用于帮助创业者可以快速获得媲美淘宝天猫的个性化服务能力。阿里云数加上的推荐引擎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完成开发,节省程序量达到90%,推荐引擎的搭建时间将由几个月缩短到几天。
对于不了解算法的人,只能实现标签规则类的推荐,但如果要做成机械化、类似协同过滤的算法,创业公司需要配置大量的算法工程师,人力成本很高。现在用了数加的推荐引擎,商家只需要做数据的ETL加工,推荐的结果集、训练集都不用处理,只需要调整参加即可得到推荐结果。
AI带给人们新的视觉???
医疗:为健康诊断和药品研发插上高飞的翅膀
健康诊断有望迎来新纪元,海量的病历数据和医学界的新研究成果,单靠人工很难及时筛选并利用,而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将充分发挥这些信息的价值。例如著名的个人健康管理产品公司Welltok将 IBM的Watson功能融入旗下产品 CafeWell Concierge APP中,借助 Watson 的认知计算能力理解人类语言,实现与用户沟通的能力,从大量数据中进行分析并为用户提供健康管理相关的答案和建议,实现健康管理、慢病恢复训练、健康食谱等功能,这一领域的良好前景使 Wellltok公司近年的融资额连创新高。另外,2015年IBM斥资10亿美元收购医疗影像与临床系统提供商Merge,将研究如何实现 Watson的“辨读”医学影像功能。此外,AI 还可以从医疗中心获得的健康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根据分析患者行为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功能。
智能家居:天花板尚远,AI有望成为核心
行业天花板尚远,增速有望保持在 50%左右, 《钢铁侠》中的“Jarvis”作为智能管家,除了起到钢铁侠的小秘书的作用,还帮主人打理着日常生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中的智能家居系统。虽然我们目前可能离那个无所不能的智能管家还很遥远,但智能家居对我们生活的变革确实已经开始了。根据《2012-2020 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发展趋势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的预测,我国智能家居市场在 2016年将达到605.7亿的规模,同比增长50.15%,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294亿,年均增速将保持在50%左右,具备充足的向上延伸空间。而智能家居想达到“Jarvis”般的终极效果,必然需要引入AI技术,实现家居的感应式控制甚至自我学习能力。
AI有望成为智能家居的核心,实现家居自我学习与控制。按照智能家居的发展进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手机控制、多控制结合、感应式控制、系统自我学习。当前的发展水平还处在手机控制向多控制结合的过度阶段。而从多控制结合向感应式控制甚至自我学习阶段进化时,AI将发挥主要功能。到今天为止,家居的实体功能已经较为全面,未来的发展重点可能在于如何使之升级改造,实现家居的自我行为及协作,因此未来AI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有望成为其核心价值。AI对智能家居的重构可以深入到方方面面,包括:控制主机、照明系统、影音系统、环境监控、防盗监控、门窗控制、能源管理、空调系统、花草浇灌、宠物看管等等。
无人驾驶:政策渐萌芽,AI决定可靠性
优点多、动机足、政策渐萌芽。据麦肯锡的调查显示,如果能解放驾驶员的双手,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内的乘客通过移动互联网使用数字媒体服务的时间多一分钟,每年全球数字媒体业务产生的利润将增加 50亿欧元。此外,由于自动泊车无须为乘客下车预留开门空间,使得停车位空间可缩减至少15%。
如果无人驾驶汽车以及ADAS系统能够将事故发生率降低90%,即可挽回全美每年的损失约1千900亿美金。可以说诸多的优点使得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动机还是相当充分的,因此未来无人驾驶推行的力度应该还会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美国勒克斯研究公司曾预计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870亿美元。
到目前为止,各国政府对于无人驾驶技术在政策上的支持正逐步放开,美国政府在年初刚刚宣布了40亿美元的资助计划;英国目前已经不需要获得额外批准和履约保证即可进行实际道路的无人驾驶汽车测试;而德国也在去年宣布将计划设立无人驾驶汽车测试路段,供安装有驾驶辅助系统或全自动驾驶系统车辆行驶;欧盟总部正在就如何修改现行有关驾驶的法律法规从而支持自动驾驶的发展展开讨论和研究工作;日本也提出要在2020年之前实现自动驾驶汽车方面的立法,并将自动驾驶作为 2016年9月七国集团交通部长会议的议题。
“无人汽车大脑”AI的智能程度决定了无人驾驶的可靠性。由于无人驾驶完全交由汽车的内置程序负责,因此AI就是无人汽车的大脑,而测距仪、雷达、传感器、GPS等。设备都是AI的“眼睛”。AI的智能程度直接决定了无人驾驶汽车在不同的路况、不同的天气、甚至一些探测设备出现故障的突况下能否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灵活调整行驶策略,最终决定了无人驾驶汽车当前最亟待突破的可靠性。
NVIDIA 在2016年的 CES大会上了“Drive PX 2”车载计算机,以及一套与之搭配的具有学习功能的自动驾驶系统。该系统的亮点在于“自我学习”,通过让车辆自行分析路面状况,而不是在数据库中寻找预先储存的策略实现自动驾驶,系统背后连接着名为NVIDIA DIGITS的深度学习训练平台,最终连接到NVIDIA DRIVENET神经网络,为车辆的自我学习和完善提供支持。并且由于它是通过判断物体的行进轨迹而不是物体本身去计算路径,因此在驾驶时受天气影响较小。
AI 成必争之地
目前全球AI主战场依旧在欧美。Venture Scanner的统计显示,根据从事 AI相关业务的公司数量来看,目前全球 AI的主战场还是集中在北美和西欧地区。美国数量最多,达到450家左右的水平。而中国从事相关业务的公司数量还比较少,和俄罗斯、澳洲、部分欧洲国家及非洲南部国家水平接近,相比起欧美国家的AI公司数量,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Google:投资未来的人工智能帝国
建立Alphabet帝国,具备品牌背书效应。2015年,谷歌成立母公司 Alphabet, 搜索、广告、地图、App、Youtube、安卓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基础部门”仍属于谷歌,而Calico、Nest、Google Fiber、Google Venture、Google Capital 及 Google X 都将独立出来,成为 Alphabet 旗下的独立公司。通过建立 Alphabet集团,谷歌将不同业务的研发独立出来,以子公司的形式进行业务开展,保留在Google这个品牌下的基本都是原有的传统强势业务。
而其它公司负责在各自的领域“打头阵”,一旦业务研发成功,母公司连带着google这个品牌都可以受益,而如果研发失败,也不会公司的品牌造成多大的不良影响,建立了良好的品牌背书效应。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到所有产品之中,我们不难发现,谷歌近年几乎将人工智能渗透到了旗下的各类产品中,可谓是全线铺开。正应了谷歌 CEO的那句话:“我们将小心谨慎地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到我们所有的产品之中。”根据当前Alphabet 的集团架构,我们将涉及到AI应用的子公司情况以及相应的业务开展情况罗列如下:
Nest:从事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建设。2014 年谷歌以32亿美元收购 Nest。Nest 生产智能恒温器,它能够学习用户的行为习惯,并且根据他们的喜好去调节温度。同时,Nest 也提供火警探测器和家庭安全摄像头等智能家居。
Google X:谷歌各类创新技术的“孵化池”。Google X开展的与AI有关的项目有:无人驾驶汽车、Project Wing 无人机送货项目、对抗帕金森氏症的 Liftware“反抖”汤匙、用于疾病预警和健康监控的可穿戴设备、Project Titan 太阳能无人机项目、以及 Replicant 团队负责的机器人项目等。
Verily:从事生命科学业务,即原来的 Google Life Science。代表产品有可以收集佩戴者体温和血液酒精含量等生物数据的智能隐形眼镜,以及监控血液中纳米粒子的智能腕表。
DeepMind:深度学习算法公司。2014年谷歌以4亿美元收购了DeepMind。
DeepMind的算法源于两种机器学习方法的结合:第一种是深度学习,是受人脑启发的一种结构。深度学习系统能够从大量的非结构数据中获取复杂信息。第二种是增强学习,灵感源自动物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奖励系统,算法不断通过试错来进行学习。目前,DeepMind在深度学习上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用在谷歌的机器人项目中。
篇8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不管是国与国之间的科技斗争,还是群众间的科技关注,都说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经成为了世界的潮流,但在不知不觉中科技将会超出人类的控制。
据《参考消息》报道,挪威机构警告勿造杀人机器,警告企业不要研制下一代武器,即无需人类干预就可实施杀戮的武器。
科技是要发展的,但前提是必须符合伦理道德。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不是从法律而从实际的角度来看,自主武器装置的使用不再是几十年后,而是几年后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不加以节制的控制杀人机器人的制造,人类将会机器主宰。挪威机构已经警告勿造杀人机器人,挪威财富基金不得投资与生产杀伤人员地雷活核武器的企业。法律已经要求基金伦理道德二限制对企业的投资。
如果自主杀人机器人真的被研制出来,带来的后果会是什么,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一种新型武器的出现,就意味着多一次战争的风险,每个人追求的民主,但不是每个人都正面的思考一件装置,本来是好的东西,在不同人眼里有可能成为武器。
科学的创新是需要的,但符合伦理道德是必须的。
篇9
人与机器人的结合,《机械战警》这个想法不错,既然机器进化成人遥遥无期,那我们不如换一个思路……不过话说回来,在机器人进化的过程里,现在有一派观点认为并不需要进化,而是需要“爆炸”。当然不是给机器人装上炸弹,而是技术爆炸如同宇宙爆炸一般,在一个奇异点之后突飞猛进。好吧,以机器人进化为话题,我们来聊一聊。
人类是如何进化而成的?马克思告诉我们,当猿离开大树下地行走之后解放了双手,直立行走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黑猩猩很聪明,它可以用一根小木棍去钓白蚁吃;水獭也不差,知道在肚子上放一块石头来砸牡蛎。但无论猩猩还是水獭,都没有能力进一步将捡来的东西加工成工具。
人类因为双手解放就可以制作工具,进而通过工具扩大生产力,慢慢发展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蒸汽时代、工业时代直到我们现在的信息时代。下一个革命性的时代是什么我说不上来,但谁也不能否认的是,下一个时代必然是通过人类大脑去思考,并通过双手去创造的,但人类创造时所借助的东西,我们往往称呼它们为机器。就算牛气如苹果的iPhone6,开模具、焊接线路、切割屏幕,无一不是机器在完成。
猫哥在这里先提出第一个问题:通览机器发展的大致历史,是不是有一种趋向,机器越来越趋近于人?或者说人类一直梦想自己可以“造人”?你不信?我们从古时候开始梳理。
在《列子・汤问》中有这样的记载:周穆王西巡狩道,有献工人名偃师。偃师所造倡者,趣步俯仰,颔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伎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欲杀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
这段话说的是周穆王出巡时偶遇了一位毛遂自荐,名叫偃师的奇人。偃师造了一具看着极像真人的假人,可以跟着音乐跳舞,而且千变万化、惟妙惟肖。周穆王甚至觉得这就是个真人,于是叫上了自己的宠妃一起来围观,谁知道假人跳舞的时候向周穆王的宠妃抛媚眼。周穆王急眼了想杀偃师,偃师为了自保就将假人拆散,周穆王一看――这货还真是假人。
欧洲人关于“造人”的思想相对晚了一点,到了欧洲中世纪时,由于炼金术得到了上至贵族、下至贫民的亲睐,“赫蒙克鲁斯”(人造人)成为炼金术的究极奥义。卡尔・荣格也曾经考证过,欧洲最早关于“造人”的思想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不过炼金术中的“赫蒙克鲁斯”并不是用一种机械工程的思维,而更多依托于幻术与魔法的幻想,完全没有基于任何一点靠谱的科学。
1818年,世界上第一个女性科幻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弗兰肯斯坦》,讲述一位医生妄想自己可以凭借科学使死人复活,于是在坟墓盗窃尸体,回实验室后再重新组装,最后通过电击让这个组装出来的人复活。谁知道复活后的弗兰肯斯坦是个彪形大汉,脸上全是接缝,而且脖子后面还有两颗大螺丝。这个医生一下就怂了,想毁掉自己这个可怕的发明,于是决定杀掉弗兰肯斯坦,而弗兰肯斯坦就像人一样,开始了本能驱使下的逃亡……
到了工业时代,机械技术突飞猛进,自动化设备、遥控甚至无线遥控也日益成熟,电子学的进展成为机器人发展的动力。第一个电子式自动机于1948年在英国的布里斯托尔由William Grey Walter发明。第一个数位化,由电脑控制的自动机是在1954年由George Devol发明,命名为Unimate,后在1961年卖给奇异电气,用在新泽西州的工厂中,用来将压铸设备中的金属上移。
随着机器人的能力越来越强,学习能力越来越高,甚至有人提出将机器人投入到战争中的时候,人们对机器人的思考也日益增加。或许你还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要提防着机器人,说个最简单的事儿,如果机器人的学习能力超过了你并夺走学霸的称号,那么你是否还有学习的动力呢?所以,机器人伦理学被推上议程,阿西莫夫非常符合时宜地推出了《我・机器人》短篇小说集,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来奠定机器人伦理学的基础。
此时此刻,工业用激光焊接机器人活跃于汽车生产线,物流机器人正通过视觉传感器规划着库房里的货运线路,美国的无人侦察机非法划过伊朗的天空,而以色列的拆弹机器人正在赶赴炸弹现场……总之,在你的身边,各型各色的机器人已经无孔不入。
机器的进化――Be Human
I analyze and I verify and I quantify enough
one hundred percentile
no errors, no miss
I synchronize and I specialize and I classify so much
don't worry 'bout dreaming
because I don't sleep
if I only was more human
I would count every single second the rest of my life
if I just could be more human
I'd have so many little babies and maybe a wife
I'd roll around the mud
and have lots of fun
then when I was done
build bubblebath towers and swim in the tub
sand castles on the beach
frolic in the sea
get a broken knee
be scared of the dark and I'd sing out of key
一直以来,猫哥我所认为的科幻神级作品中,《攻壳机动队》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中有一段看上去至今令猫哥后背发凉的镜头-公安九课-群少女机器人为了破解黑客设置的防火墙,击打键盘的每一根手指又分裂出十根手指在键盘上快速输入代码。
果壳网友Tiberium的评价非常到位: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其他的场景比这个动作更加形象地传达出了在那个时代(以及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人与机器的关系。手是什么?手是元工具,是人类的第一件工具。人之所以为人,正在于解放双手。一切工具都是双手的延伸。键盘又是什么?键盘是计算机的元工具,人为了和机器对话而发明了键盘,其结构到现在为止基本没有变过。在《攻壳机动队》中,人改造了手,“工具的制造者被他们的工具重新改造了”。这难道不意味着,人类终于有一次承认了机器的优越地位吗?
至于前边那段词其实是《Be Human》的歌词,也就是《攻壳机动队》TV版中一段让人听了以后想泪奔的插曲。这首曲子由菅野洋子作曲、斯科特・马修演唱。在剧中有一群名叫塔奇克马的思考型步战车,专门用于武装压制、潜入作战与网络攻防。因为有强大的AI学习能力,在与公安九课一群人类共事的时候逐渐具有了人性。而这首歌正好描述的就是这群塔奇克马――如果真的成为人类一定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可惜,不能。在TV版的最后,这一群塔奇克马为了拯救被弹道导弹锁定的难民聚集地,决定用搭载自己思考CPU的卫星撞击导弹(可以这么理解,他们的思考在云端服务器,通过无线电对地面上的塔奇克马发出行动指令),以自己彻底失去“生命”的方式救赎别人。在剧情设定中,编剧们让无机的“生命”拯救有机的生命――既然不能成人,但我们有人类的感情,我们不妨牺牲自己救助人类吧。
人类怎么看
说到机器人拯救人类,猫哥又有―个问题:如果一个机器人要和你交朋友,你会作何感想?我想应该有三种情况:1.程序出故障了;2.妈呀,机器人要造反,赶紧抄家伙;3.赶紧把它的电源给拔了。只会有少数人会觉得跟机器人交朋友也不错。
为什么猫哥会这么认为呢?这里要提到一个日本机器人科学的先驱――森政弘。森政弘在20世纪70年代作为东京工业大学的教授,在工作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时的日本民众对看上去像机器的机器人充满了好感,但对于看着像人的机器人却充满了畏惧。以此为基础,森政弘结合心理学提出“恐怖谷理论”,认为随着机器人行为接近于人的程度增高,人类首先会表示出友好,但到了一个特定的程度时,人类态度就会急转直下,直到机器人行为完全和人类一样的时候,人类会再次表达出对机器人的亲近。
以现在的技术手段,我们还无法做出与人类行为完全一致的机器人,甚至更多的完全拟人机器人带给人的感觉就如同“弗兰肯斯坦”一般,觉得它就是一具可以僵硬行走的尸体。“恐怖谷理论”其实已经被部分证实。2005年,日本大阪大学将新开发的拟人化应答服务机器人ReplieeQ1投放到爱知世博会现场,结果在事后的民意调查中发现,许多日本人认为这个机器人看上去很恐怖,虽然大阪大学极力将它做成一个热情的女性形象。皮克斯曾经在动画《小锡兵》中用电脑描绘了一个婴儿,却引起的小朋友很大的恐慌,这也算是一例。
事实上,给大家讲个小事儿,主编的女儿在一岁多的时候看见猫哥送的一个等身的娃娃时,第一反应不是欢天喜地,而是直接给吓哭。换做我们成年人,一个等身的机器人用非常生硬的动作与奇怪的语言跟你打招呼,那种奇怪的感觉就像――僵尸来袭。
技术奇异点
关于人类对机器人的感官与看法,恐怖谷理论认为人类会最终接受机器人,而这就得仰仗于机器人相关技术的大爆发,这个爆发如同宇宙从一个奇异点爆发产生了整个宇宙一样。如果你不信,不妨想一想蒸汽机出现之前的世界,荒蛮、愚昧而封建,以千年为尺度的历史中,科学技术的进展极其缓慢。如果再看看社会制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艺术文化,无一不是在蒸汽机诞生之后得到了宇宙大爆炸一般的发展。正如谷歌技术总监雷蒙德・库兹韦尔所言:“我们的未来不再是经历进化,而是要经历爆炸!”
对于机器人相关技术而言,也必然存在这样一个技术奇异点,它所引爆的基础就是智能技术。大部分相信技术奇异点理论的科学家普遍认为人类将在2100年以前迎来机器人技术的技术奇异点,并作出了这样的描述:
发生的可能途径
某种先进的电脑也许会“苏醒”,并拥有超人智能。
大型电脑网络(以及和网络相连的用户)也可能“苏醒”过来,成为超人智能的实体。
人类与计算机结合,使得操纵计算机的用户可能被视为超人智能实体,也就是“智能扩大”。
生物科学将有可能提升人类的智能。
来临的条件
技术奇异点来临的条件是超级智能的产生。
超级智能产生方式可能是人工智能(AI)和智能扩大(IA)。
智能扩大的发展方向
人机小组自动化控制。
用于艺术创作的人机共同体。
允许人机联合团队参加棋类比赛。
发展不需人待在某个固定的地方才能使用的人机界面和网络接口。
发展更对称的决策系统。
利用本地网络让人类小组更高效地工作。
开发世界性的互联网,使其成为人机结合的工具。
技术奇异点的前景――强势人工智能
弱势人工智能的特点:依靠快速思维取胜的超级智能。
强势人工智能的特点:通过不同带宽交流的能力,包括高于语言和文字信息的交流方式(比如意念读取)。
可能阻止技术奇异点来临的因素
大规模的灾难,最可能发生的是国家之间相互毁灭的核战。
无论计算机硬件发展到多么先进的程度,我们都无法让其“苏醒”。
篇10
一、 1973年同名电影《西部世界》
美剧《西部世界》的故事创意并不鲜见,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电影工业的高速发展,好莱坞的科幻片迎来了一股新浪潮,视觉冲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电影《西部世界》(又译《失控的乐园》《血染乐园》)是一部在画面和故事上比较均衡的作品,这部科幻片是“科幻惊悚小说之父”迈克尔・克莱顿的电影导演处女作,他在片中讨巧地将西部片、史诗片和骑士片的类型元素一网打尽,并留下了经典的“人形机器人”形象。
迈克尔・克莱顿是风靡全球的科幻小说家,他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的次数,在畅销书作者里可能也只有史蒂芬・金能与之比肩了。电影讲述了在遥远的未来,一座巨型高科技成人乐园Delos建成,其中有西部世界、罗马世界、中世纪世界三大主题版块的机器人世界,它提供给游客杀戮与的满足,而这座巨大机械乐园的后台监控渐渐失去了对机器人的控制,游客被机器人杀死,所有想逃离者都被锁定……[2]这部科幻片上映时,万人空巷。其科幻创意和理念在70年代是相当超前的。
充满了枪战和暴力的“西部世界”,是1880年美国西部的重现。和作者的多数作品一样,电影《西部世界》表达了其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忧虑。高科技的机器人原本是以服务人类的目的而制造出来,却由于意外失去了控制转而造成了灾难。《西部世界》的故事也成了好莱坞“游园暴乱”电影的模板。①
光头影帝尤伯连纳(Yul Brynner)在1973年主演的这部《西部世界》,对20世纪80年代的内地观众来说可谓既震惊又紧张的佳作,尤伯连纳如同僵尸一样冰冷残酷的演出,至今仍然象甩不掉的梦魇一样令人不寒而栗。电影里的乐园迎合了人们隐秘的欲望,包括暴力的宣泄、的满足、英雄梦的实现以及各种猎奇的心理,这样的乐园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来进行情感的宣泄,但同时克莱顿又残忍地将这个美好的愿景打上了不可靠的标签。科学的精研就像一盏灯的开关,即使打开它可以照亮一切,但开关总会失灵。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恐惧与欲望的纠结将伴随我们很久很久。②
二、 美剧《西部世界》的华丽转身
电影版《西部世界》曾于1989年引进中国大陆,然而观众反响并不大;2016年,HBO连续剧《西部世界》由J・J・艾布拉姆斯监制,乔纳森・诺兰担任编剧及剧集总监,安东尼・霍普金斯、埃文・蕾切尔・伍德、艾德・哈里斯等戏骨担纲主演。该剧故事结构大致如下:在未来,人们已经不再热衷于玩网络游戏,而是创造了高科技成人乐园,体验更加真实刺激的游戏。里面有不少机器人接待员,他们过着设定好的剧情生活。而游客呢,现实中不敢的胡作非为,在公园里都能无限制放纵,妓、追凶甚至滥杀无辜。
提供服务的机器人,也不是一般的机器人。他们不仅具有超高仿真外形,还有自身情感,而且能带给游客最真实的体验。比如,中弹以后会流血,受伤以后会痛苦地嗷叫。
夜幕降临,所有机器人的记忆被清除,一切归零,第二天太阳升起,新一批游客入园。不过,在程序的失误以及乐园创始人要求机器人更接近于人类思维和情感的情况下,机器人的自主意识和思维使他们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本质,进而觉醒并反抗人类。
剧集故事大纲与电影版类似,然而又有诸多不同,可以说电影版《西部世界》借着剧集进行了一场华丽的转身:新的编剧、新的创意、新的视效手段、新的科幻理念及新的哲学思考。
(一)形式的新元素
美剧《西部世界》的编剧乔纳森・诺兰是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弟弟,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诸多大热电影,如《致命魔术》《盗梦空间》等都由乔纳森负责剧本。
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屡见不鲜:《终结者》系列、《机器人瓦力》《机械姬》等,都是这一题材的佳作。然而这些影片都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即人类如何运用人工智能,从改善生活到解决危机,再到人工智能觉醒后,如何与人类对抗等。美剧《西部世界》则不同,它给了观众一种新型的“玩家代入感”。
《西部世界》借用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形式,将充满高科技的未来世界与尘土飞扬的西部世界沟通起来,只不过将爱丽丝的“兔子洞”,换成了主题乐园提供的复古蒸汽火车。这种设定本身就充满游戏的感觉,写过《陨落星辰》的科幻小说作家拉詹・肯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西部世界》是少见的有游戏感的科幻片,“这部剧从《上古卷轴》《生化危机》《红色死亡救赎》等许多游戏中吸取了灵感,我们玩这类游戏时除了自己控制的角色,在游戏中会遇到很多负责各种戏份的NPC(非玩家控制角色),NPC们会根据自己的设定,让玩家进入各种情景,推动剧情发展”。[3]不同的是,玩游戏时玩家是中心,而《西部世界》的中心则是NPC,这部剧应该改名叫《NPC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拉詹・肯纳续说:“对于游戏迷来说,能身临其境的进入游戏世界,而游戏世界中的NPC又突然不按剧本设定行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想想都令人激动或者心惊胆战。”[4]
(二)内涵的新元素
美剧《西部世界》从科技到人性甚至“神性”都有涉及。首先说科技,该剧详细展示了人造人的“诞生”过程――先用类似3D打印的技术精细打印出人类或者动物的骨骼,然后在白色的液体池子中浸泡“过水”,最后骨骼拥有肉身,而乐园的技术人员再植入程序,设定其性格、身份以及行为模式等等,再安排其进乐园“服役”。
由此看来,把这些“人造人”称为智能机器人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与人类的相似度达99.9%,他们的骨骼和肉体都是和人类一样的,会流血,流血过多会死亡,而且还会感染病菌(美剧《西部世界》第二集)――如果是机器人不可能发生感染。而这种“人造人”的科技在将来是否可能达到,则给观众留下一个巨大的问号。
再来说人性讨论方面,剧中的游客在主题乐园里尽情释放自己的兽性,他们肆意猎杀“人造人”,杀完之后还和他们的尸体合照。除了猎杀,诸如虐待、、羞辱“人造人”的戏码也层出不穷,该剧的主创之一乔纳森・诺兰表示:“我做这部剧的想法之一就是探索人类与人类行为,我们很喜欢拉斯维加斯的那句名言‘发生在维加斯的事情请留在维加斯’,这是一句很经典的宣传语,但也隐含非常邪恶的信息。”[5]诺兰解读,“所谓的‘发生在维加斯的事情留在维加斯’,不是说你去看场演出的事情也留在维加斯,真正要‘留在维加斯’的,是那些你不便透露的事情,在这个地方,可以释放你的一切欲望、随心所欲放纵自己,而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也不会被记录下来,这个设定让我们非常着迷,这就像玩游戏,如果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那人们会做出什么事情,我们都很难以预料。”[6]
而扮演德洛丽丝并且有戏份的著名演员埃文・蕾切尔・伍德则表示:“如果你给人类一个没有规则和处罚的世界,有多少人会当好人?估计许多人都会想当坏蛋,如果我们制造出人形的人工智能,而且有一天他们超越了我们,那他们会思考他们是否想变成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们看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当他们回顾我们的历史,我们真的没有多少光彩的历史。”[7]
对于“神性”,剧集也进行了大胆的探讨,因为播出集数有限,而关于“神性”又是一个及其宏大的命题,本文只介绍其中提到的一个有趣的探讨部分――“二心分智”论。
剧集中,老牌奥斯卡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扮演的游乐园创始人福特博士的不少举动,让人感受到他有着扮演上帝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念头。他在第二集中讲解“人造人”原理的时候,提到了“二心分智”论,其理论来源于朱利安・杰恩斯(Julian Jaynes)的一本著作《二分心智的崩塌:人类意识的起源》。简单来说杰恩斯认为,直到公元前 2000 年的时候,人类都一直处于无意识状态。这些没有意识的人类一切行为都只依赖于二分心智:一半大脑会听到来自另一半大脑的声音,这个声音会对控制行动的另一半大脑下达命令,而听到这种声音的人类就把它视为了“神的声音”。杰恩斯最后得出这种理论是有确凿证据可依的。他在古代文学、现代行为主义和异常心理现象中做了大量调查,种种迹象都表明他的想法可能是对的。
比如,在古希腊文学《荷马史诗》(主要描写了特洛伊战争)中出现的人物,都明显缺乏“自省”行为,他们的一切行动几乎都是靠神在驱动的。而且 2009 年的脑成像研究结果也和杰恩斯的理论不谋而合,即人类的听觉幻象是源于右脑,随之而来的行为则源于左脑。这就是换了个形式的二分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