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现状 对策

引言:尽管我国现在在倡导新课程改革,努力将新的教育理念用于教学指实践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喜欢的数学和有用的数学。同时,数学也是中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而且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认真分析原因,仔细研究对策,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喜欢学习数学,获得成绩上的长足进步。

1.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初中数学是初中学生和教师都很重视的“主课”。现在很多学生十分重视数学,不惜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淹没在题海之中。于此同时,数学老师也绝不清闲,为学生做各式课题设计,积极组织各类的测验、考试,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还要批阅大量试卷、及时总结,可以说是在呕心沥血地工作。然而,经过数学的强化训练,大部分学生不但没有提高成绩,反而使得学生产生了厌烦、恐惧情绪,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受到严重影响。哪怕是那些数学成绩突出的学生,也对数学产生了误解,将数学当作互相竞争攀比和升学提分的重要工具,这使得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无用的。学生普遍认为,数学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缺乏联系,没什么用处,只因为数学是升学的重要题目关系到升学,因此而硬着头皮学下去。这样就大大地埋没了部分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为改变这种普遍现象,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分析其原因。

1.1教师方面

初中数学知识超越了小学数学简单、直观的特点,开始变得抽象和理论化了,一下子使知识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了,再加上很多教师依旧沿用着过去“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课堂上都在被动地学习,没有一点自主性,这样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的困恼越来越多,越来越畏惧和厌烦数学的学习,最后造成学习数学的信心完全丧失,成绩也越来越差。

1.2学生方面

(1)依赖和畏难情绪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自小比较受家人的溺爱,再加上一些教师“满堂灌”式

的教育方法,使得其不会自主学习,依赖心理严重,更不必说主动钻研和探索精神了。而且存在畏难心理,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寻求帮助,毫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的想法。但是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是一定要自己动手练习才能完全理解、牢固掌握的,只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学会数学知识的,并且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一旦中间某一

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就会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因此,学生的依赖心理和畏难心理是导致学生学习数学效果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2)思维定式、急于求成的心理

很多学生在一学完数学理论知识就急着地去做题,以为这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实际上,学完理论知识后应该再仔细地复习课本,加强记忆上面的概念和公式,这样可以有效地补充课堂上被忽视或是未完全理解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然后再做题就会事半功倍。学生的这种急躁心理使得学生对某些知识一知半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导致他们厌烦数学这门学科。另外,学生在教师长期固定化教学下会产生定势心理,不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只要题目稍微变化就不会解答了,容易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从此放弃数学的学习。

2.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对策

2.1激发学习兴趣,提倡自主探索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会更易于理解、印象更深刻,与此同时,大脑也在不停的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做中学”、“练中悟”。这样的“做”和“练”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

2.2灵活运用各类教材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将教材上的例题给学生讲解完了就算了,教师是要创造性地使用各类教材和辅导材料,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对材料进行加工,结合实际生活,融入自己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式,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整合,设计出一套符合学生需要的、内容丰富的课堂教案来。

2.3营造平等、开放式教与学的氛围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注重教师的“尊严”,认为教师就是专家、权威,教师高高在上的,学生就该服从教师。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平等、开放式的教与学,颠覆了传统的模式,强调师生的平等关系,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所有学校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放下架子,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2.4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中学教育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生活问题的基本能力。数学是描述客观世界的一门基础学科,其逻辑关联性很强,要教好数学这门学科,需要该科目老师思维严谨,并且有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事实告诉我们,很多学生在课堂里听得明白,但一下课堂对着试题却无从下手,这成为学生成绩提高的一大瓶颈。要突破这个难点,要注重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即综合法和分析法。

3.结束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师还应能准确把握学生情绪变化,适时调整教

学方案,从不同角度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和创新,使教学实现课堂平等化、开放化、综合化,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总之,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需要效率,同时也需要可持续。教育也是一样,既要提高课堂效率,又要保证学生成长的可持续,从而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光千.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数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刘谦,黄翔,张丹.数学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思考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方法单一。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初中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初中生的数学学习需要一种具体、形象、生动的情境,这样才能理解所学的内容,但是很多初中数学老师忽视了这一点,有时需要学生在明白算术原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但是老师非得把算术原理用抽象的语言一遍遍重复;本来只需要初中生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但是老师非得抓住几道抽象的应用题反复地向他们讲解,他们并不能理解那些抽象的语言,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模式落后。

现在仍有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喜欢自己一手操办课堂,完全由教师自己安排教学程序,他们为初中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初中数学教学要以初中数学教材为中介,以教学课标为依据,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原理,培养他们探索挑战数学难题的能力,形成健康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一手操作教学过程,就会使初中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端正教学目标。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要定位于“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领域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领域的进步。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具体做到: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注重知识接受”为“注重知识发现”。只有注重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性,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有稳步提升。比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先在黑板上列出两道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然后让学生将式子列出来,再仔细比较两个式子之间的异同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次函数的定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可以让学生经历“一般――特殊――一般”的过程,有效掌握了一次函数的概念。

2、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而是要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实例来促进教学,比如存钱的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和土地面积的计算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口诀表述思想。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符号是很多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述复杂、抽象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利用口诀教数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提升教学效率。

3、推进分层教学,达到稳步提升。

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地位必须得到重视。而教师是初中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课时的做法,以此腾出更长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学习时间变短后,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抑制,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推进分层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能力。首先是数学知识分成,将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以此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新知识。其次要做到作业分层,笔者一般会将作业分为简单、一般和较难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克服抄袭现象。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措施。

1、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

在新学年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摸底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然后通过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等来判断学生的可塑性,通过两者相结合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师也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结合学生平常的学习主动性、平时表现、智力水平、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一、二、三组。一组学生可塑性好,基础知识也扎实;二组学生可塑性中等,基础知识水平中等;三组学生可塑性差,基础知识不牢固。而且二组学生所占的比例要占整体学生的一半以上,这样可以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心理感受。分组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重新调整,这样可以使三组的学生积极向上,争取到一组或二组。一组的学生会更加努力而不至于落入其他两个组,争取实现三组逐渐消失,二组逐渐壮大的目标。

2、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一组的学生属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扩展一组学生的思维;二组的学生属于需要教师点拨的类型,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提问他们,与他们进行互动,逐渐提高他们的数学兴趣与能力,争取向一组靠拢;三组的学生属于依赖同学及教师型。教师可以在课下多提醒他们完成相应的作业或让一二组的学生帮助他们,使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即可。

3、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实行差异化要求。对于一组的学生,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使其在完成课本习题、做配套的参考书练习之外,总结解题方法并将同类型的题整理到一个专用笔记本上,以有助于他们进行深入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要求他们做有关数学竞赛方面的习题,提高其创新能力,扩展其思维方式。对于二组的学生,教师就没必要要求其做数学竞赛习题,而应鼓励他们对知识进行总结并思考,争取进入到一组。对于三组的学生,完成课本习题,理解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即可,从而不断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必要性;策略

学习的动力的激发,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新型的课堂教学,中心环节是创设有效的情境,情境的创设,使思维达到最佳状态。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情境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作简单分析,再论述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几点实践体会,以期共享。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必要性

1.情境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效设计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的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由已有知识向未知知识的过渡。如对于“勾股定理”的教学,传统的教学,学生们记住的是勾股定理的运用――,然后给出几个例题和习题,这样的教学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而情境法的运用,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促使知识的迁移,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2.情境法促使学生真实的学习

皮亚杰认为,知识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如人们在只有在购物的情境中,才能有购物的策略和购物的欲望。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数学真实的学习之效。

3.情境法有助于主体性的建构

置身情境中的学生,才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如学习《实数》的教学中的“无理数”的教学,对于“无理数”的概念,如果教师比给以简单的故事性的介绍,这个无理数的学习将永远是个“谜”。而如果在教学中,渗透故事情境:很久以前,人们对于边长是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有理数的看法,流传了多年,然而,500多年前的希勃索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边长是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是不可度量性,这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是“有理数”截然相反,大相径庭,于是,希勃索斯被囚禁,受尽折磨,最后被“沉舟身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为真理而献身的数学家,将这个特殊的数定义为“无理数”。由此而进入新课的教学,实现情境促进主体构建的设想。

二、数学情境教学的主要策略

1.依据心理学的基础而设计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出两个倾向――对“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感兴趣、具明显的情感色彩。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使学生“跳一跳而摘到桃子”,才能激发学习的欲望,探究的乐趣。

如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运用》时,教师借助于“鸡兔同笼”的名题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上有头35,下有足94,问鸡兔各多少?如果这个题直接以让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式而进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以《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的呈现,学生意识到这个是世界名题,通过解世界难题而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2.利用名人名言创设情境

利用数学家的故事、名人名言、俗语、成语故事等,也是创设情境的主要手段。

如学习《一次函数》时,教师呈现下面图像:

让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发现什么规律?产生什么联想?从而教师通过名人名言的引用,而引发学生学习、探究一次函数的欲望:时间是一个常数,但是对于勤奋者来说是一个“变数”,你在学习上的收获,与你平时的付出成正比。这个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那么,什么是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正比例函数有什么相同相似之处?图像的呈现,名言的引用,问题的提出,无不与即将要学习的“一次函数”密切相关,更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愿望。

3.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促其探究的主要手段;问题,也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主要方法,好的问题会如一针兴奋剂或者强心剂,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使学生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

如学习《合并同类项》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比比看,看谁算得最快”的活动,教师首先给出一个整式:,然后给出比赛规则,老师任意说出一个x的值,学生们一起算结果;学生任意给出x的值,老师快速说出答案,x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比赛结果,令学生瞠目结舌,怀疑老师“神算”。于是,教师在学生怀疑、迟疑的关节点上提出问题:你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不用思考就立刻知道整式的值吗?学生们的回答“震耳欲聋”,于是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老师用了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于是,学生们再次“睁大了眼睛”――合并同类项?怎么合并?于是,进入到新课的探究中。

4.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知识归根到底是为了生活服务的,但教学的时候可以反过来利用生活的现象或者故事,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学好数学有用的意识。

如学习《合并同类项》时,笔者创设了如下的情境:现代人都比较重视营养均衡,小明的一家人特别注意营养饮食,每天小明的妈妈都得去水果摊买水果,妈妈每一天吃1个苹果2个梨,爸爸要吃2个苹果1个梨,小明要吃3个苹果。如果要你代替小明的妈妈去买苹果,你会怎么买?你会怎么给摊主说?这个情境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更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类项的合并丝丝相连,为有效课堂的创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设计动手操作的情景

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教学;整合

初中数学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在我国新课改的要求之下,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应当着重思考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学校基本上都安装了多媒体,通过这种网络技术来提高教学的质量,这一技术能够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和流畅,改变了以往枯燥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不恰当的地方,笔者将尝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通过探索发现:信息技术可以为数学构建一方平台,可以让学生插上腾飞双翼。

一、信息技术能够将声音与图像进行完美结合,提高教学的质量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归纳为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教学的内容也极为简单,就是教科书中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极为枯燥,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针对这一现状,许多的数学老师也试图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改进,希望寻找到一种适宜的数学教学模式。电脑技术和其他一些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为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创造了可能,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形成一种特定的表达形式,数学教师只需在电脑上编写数学形成课件,就能让数学教学变得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更有效的进行备课

网络的力量是无穷的,从网络的发展及在教学中使用的用途上看,计算机其实是一个储存信息的信息库,从而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信息库的作用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从将要讲授的内容出发寻找信息。在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可以从网上活动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选取合适的教学平台,而不提倡教师做课件。这样可以节省出许多的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对获得的资源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归类和处理,从而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信息。

2.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进行演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两者的整合,是更具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选择的结果。众所周知,数学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同时这也就造成了一些人认为数学是极为枯燥的,一些学生在学不懂的情况下可能选择放弃,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一味的听和练习,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结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其作为演示的工具,适用于讲授式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手脑并用变学习为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国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初中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也为今天的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一个方向。笔者认为在整合的过程中应当做好以下方面:

1.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

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接触到的知识有不同,而且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有差异,因此就造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消耗时间上有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正视这些差异,有区别的安排学习内容,首先对于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之后做相关的游戏练习,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其次对于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在其不理解的内容上进行软件的演示,让其能够再次进行学习,让其有充足的时间理解知识。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做到因地适宜,尊重和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当学生学有兴趣时,能够提高其理解问题的能力,因此要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将抽象的事物、关系具体化、形象化,将整体分解细化,充分展示局部特征,将一些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知识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之声、光、图、影、色的感官效果,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法学法;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64-01

新课标提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众所周知,研究和创新需要一定的思想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灵活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平面几何知识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问世至今历经两千年而不衰,几乎每个学生都从平面几何的学习中受到教益。但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比较害怕平面几何,有的会产生自卑心理。由于错过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他们的成绩与同班同学的差距日益悬殊,分化掉队现象在所难免。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研究平面几何知识的特点以及平面几何知识的教法和学法。平面几何内容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这些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记忆要能够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诚然,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学好数学的,因为死记硬背时,中、下等学生多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目的只是为了第二天的检查,无用之功和低效率的运转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记忆、理解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的,记住了便于理解,理解了便于运用,运用了又会加强记忆和理解。在讲例题时,要注重讲清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认真进行解答示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直观图形,使用活页练习,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最怕的是应用题,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应用题的专项训练。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平面几何符号语言的含义,有必要对常用推理的定义、公理、定理等先使用文字语言表达,再使用符号语言表达。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研究从最简状态开始”。如欧拉研究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关键是通过数学抽象,将河岸和小岛看成点,把桥看成线,并审视与点相连的线的数目,最终发现了数学真理。要让学生学会研究,就要让学生善于并乐于思考,尤其是反思,让思考和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如每节课下课前,都要引导学生反思这样一些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本节课所讲的题目的解题思想和解题策略是否可推广到一般情形?本节课运用了哪些数学思维方法?你能举一反三吗?等等。比如学习函数之后,可让学生巧解函数图像过定点问题。我们知道,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ax=b的解,有三种情况。(1)当a≠0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其解为x=b/a;(2)当a=0、b=0时,方程的解x为任意实数;(3)当a=0、b≠0时,方程无解。在这三种方法里,第二种比较简单巧妙。下面,我们再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1:求证:抛物线y(3-m)x2+(m-2)x+2m-1(m≠3)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坐标。证明:将抛物线方程整理为关于m的方程:(x2-x-2)m=3x2-2x-1-y,因为m是不为3的任意实数,所以必有x2-x -2=0,3x2-2x-1-y=0,解得x1=-1,x2=2,y1=4,y2=7。把点(-1,4)、(2,7)分别带入y=(3-m)x2+(m-2)x+2m-1,无论m取何值,等式总成立,即点(-1,4)、(2,7)总在抛物线y=(3-m)x2+(m-2)x+2m-1(m≠3)上。这也就是说,抛物线y=(3-m)x2+(m-2)x+2m-1(m≠3)过定点(-1,4)、(2,7)。实际上,结论关于m=3时也成立,只不过此时图像变成直线而已。

例2:对于二次函数y=x2+mx+n,若m+n=0,则其图像必经过点( ):A.(-1,1);B.(1,-1);C.(-1,-1);D.(1,1)。解法如下:由m+n=0,得m=-n,即函数为y=x2-nx+n。将其整理为关于n的方程(x-1)n=x2-y,因为n为任意实数,所以必有x-1=0,x2-y=0,解得x=1,y=1,即图像必过定点(1,1)。答案选D。

再如,学习绝对值的简单性质后,可让学生思考下面内容并完成相应的题目。①绝对值是非负数;②两个互为相反数,它们的绝对值相等。根据这些性质,可简化函数的作图步骤。例如:如图1所示,作函数图像:y=|x-1|。当f(-x)=f(x),图像关于纵轴对称,这时可先作当x

总之,初中数学的教法是灵活多变的,需要我们去研究、讨论和总结。设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CAI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概括来说有3个方面。

CAI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从外在形式上看,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形、图表,而多媒体信息符号不仅有文字,还包含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形成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具有表现形式丰富、生动的特点;从内在结构上看,传统的文字教材及其辅导材料都是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顺序性很强,学生一般只能在教师的教授下获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而多媒体教材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非线性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的,其基本结构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节点内容可以是文本、语音、图形、动画、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节点大小可以是一个窗口,也可以是一帧或若干帧所包含的数据,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这种非线性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联想原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

CAI技术使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

CAI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单一形式,教师可以用大屏幕或网络的广播功能完成班级集体授课,也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电脑。每一台电脑相当于一位助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学习进度。教师通过点对点的操作与学生交流,或通过巡回辅导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帮助,使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个别化教学得以真正实现。

CAI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

CAI技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讲”“记笔记”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时以视觉获取的信息量最大,占83%;听觉次之,占11%。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讲强得多,而且还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反馈。研究表明,学生记忆的半衰期一般为24小时,因而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利用CAI交互性强的特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可直接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并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正确的结果得以强化,错误之处得以及时矫正。

思考之一要合理使用CAI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解决难点教学问题,因而应让计算机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而且,每一节课不要非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可,这样容易进入用计算机代替黑板的误区。“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讲清楚的内容,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比较合适”,具体地说有以下几方面:1)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如函数;2)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如三角函数、点的轨迹;3)从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过渡,如柱、锥、台;4)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如数形结合;5)教学资料的汇总,如图片、声音、录像的合成;6)探索性问题,如多边形的内角和。

思考之二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尝试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在学科领域以及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融入探究式教学法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一系列措施,希望能给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借鉴。

一、为学生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将具体的数学知识引入并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场景以及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这对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就教师而言,要能够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要能够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不断地为学生设置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也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教师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地探究学习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让学生体验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地组织并引导学生,让学生不断地接触数学,了解数学学习的最佳方法以及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具体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更多的会强调分析、理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之间不断的加强合作。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数学学习中学生学会团结合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还能让课堂成为师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重要场所。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势在必行,它是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以及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教师以及学生不断地去探究,不断地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数学 教学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数学教学应该从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变,培养出具有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劳动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达到这一要求呢?专家们指出,需要以下四种素质的人才:第一,有新观念;第二,能够不断从事技术创新;第三,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第四,有团队精神。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在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课改理念,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他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在数学上很多习题都有多种解法,教师要对学生解题方法进行指导,教师要精心组织和设计习题,培养其解题能力。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方法,形成思想,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的事例很多,可根据具体实际设计教学方法。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对一个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如何设计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或模型。如经营和开拓市场时,我们常常需要对市场进行一些基本的数字统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来驾驭和把握市场的实例也不少。这类问题的讲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大有益处。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书中的很多例题都与此有着一定的关联,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举一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事例进行讲解。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可增进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如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课前我让20名学生用厚0.5毫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5、9……0.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又让40名学生用厚0.25毫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75、9.5……0.5、0.2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课堂上我先把球的体积公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用两根细铁丝分别将两组圆柱按大到小通过中心轴依次串连得到两个近似半球的几何体。让大家比较它们的体积与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体积,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的体积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如果纸板厚度变小得到的几何体体积愈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帮助学生发现了球的体积公式另一证法。同时不仅向学生讲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材料为什么让大家各自准备,而且有意识地让学生计算串连到一起的几何体和各自的小圆柱。另外,还可以成立学科学习互助小组,互帮互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数学教学不仅可使学生学知、学做;而且可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同发展。

篇9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改变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改变。即使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会出现部分的引导,也由于过于形式化而未能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进行,也不能到达启发和鼓励学生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不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

2. 数学教学思维的肤浅性

目前,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同时,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初中学生无法接受新型的教学模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造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后果:第一,初中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只会根据数学题目进行思考,造成学生缺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初中学生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大多只会处理一些比较直观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往往不能抓住其本质,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能力。

3. 数学教学思维的差异性

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初中学生数学思维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会进一步导致初中学生对同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此外初中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般不会注意对数学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这样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不利于提高初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部分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会有一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但是大部分都是走过场、流于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真正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应该首先对其进行思考。但是实际上,部分教师并不能掌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质,从而带着初中学生向不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

二、解决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措施

1. 淡化形式,注重问题实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解决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首先淡化数学问题的形式,注重问题的实质。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知识和概念,教师应该以数学基本概念为背景,让学生了解到数学问题的实质。

2.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在讲解新知识时,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数学基础为中心,认识到学生对数学知识认识的差异,以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主,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为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当然,教学的目标应该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从而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 积极推进,循序渐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推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循环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加深初中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自己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自己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采取积极推进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循序渐进。

4. 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氛围;教学情境;教学评价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的意义

发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工作者的不断追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实际需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教育.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潜力,通过教学工作,采用相关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是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思考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有利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相关教学策略的采用,而采用这些教学策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活跃初中数学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的策略

正因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更好的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相关的教学经验,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要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推行创新教育,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平等友好的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鼓励师生进行交流.例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的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能够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创设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利用与新课相关的情境、活动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进行交流与学习,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3.肯定学生学习进步,改进初中数学教学评价工作.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如果缺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往往会导致学生缺乏信心,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创新教育的运用.学生需要表扬和肯定,尤其是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一些新奇的意见和看法,教师不应该指责和批评,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鼓励标新立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善于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对学习成绩、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善于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良好的条件.

4.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更好的推行创新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对优秀的,创新能力强的任课教师的引进工作,不断充实教学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好的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今后在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俊琴.初中数学创新教育浅谈[J].吉林教育,2010(12).

[2]孙继中.对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