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6-01 10:5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持续发展

篇1

在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积极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下滑冲击的重要时刻,我乡召开09年烤烟生产工作会十分重要和必要。下面,我就全乡烤烟生产工作暨现代烟草农业设施建设工作会议讲二点意见:

一、20*年烤烟生产工作的简要回顾

20*年,是新一届乡政府组成的第一年,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之年。一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烟叶生产工作方针,以“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为重点,克服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冻害、阴雨寡照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采取合理轮作、突出规模、连片种植、科学烘烤等措施,加大烟区水利设施和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建设步伐、严格执行入户预检、做好收购前的服务等有力措施,实现了烤烟生产的长足发展。20*年,全乡种植烤烟5000亩,种植户数807户,占全乡农户数的40%。20*年交售烤烟715.4吨,上等烟叶比例达88.6%,已圆满完成烤烟交售任务,烟叶交售总收入940.7万元,比2007年增加350万元,烤烟平均价格为13.9元。烤烟种植户平均收入11822.9元,是我乡种植烤烟几年来户均收入最高的一年。完成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5件,其中烟区小水坝5个,烟区水窖150个。

同志们,20*年的烟叶生产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广大烟农的辛勤劳动,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烤烟生产计划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全乡的烤烟生产仍存在着育苗水平不高、中耕管理措施还不完全到位、烘烤技术还不成熟等问题。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明年烤烟生产工作中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围绕目标,落实措施,为完成2009年烟叶生产暨基础建设任务而努力

(一)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努力开创烤烟生产新局面。

一是统一思想,进一步深化对烤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我乡是农业乡,烟草种植业在全乡经济总收入中占33%。是推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事关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烤烟产业的发展,事关全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必须做到思想上决不动摇,精力上决不松懈,投入上决不减弱。要始终把烤烟生产工作作为全乡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措施来落实,从提高烟叶质量入手,狠抓科技兴烟、质量强烟,进一步优化管理,提高服务,使烤烟生产稳步发展。二是严格执行“双控”政策,加强合同管理

2009年,县政府下达我乡的烤烟种植面积为5500亩,比20*年增加500亩。指令性指标14090担,出口备货1650担,总收购量15740担,这是在县政府贯彻落实“严格控制、适度从紧”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各乡镇实际作出的决策,我乡烤烟工作任重而道远。各村委会要牢固树立烟叶可持续发展观念,防止盲目乐观,盲目发展的倾向,坚持以质量求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双控”政策,巩固“双控”成果。继续加强计划管理,坚持按合同收购,认真组织合同签订工作。一定要把合同签订作为控制总量、稳定规模的根本措施认真加以落实。要按照规范化程序,加强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切实合同签订中的盲点,堵住合同签订中的漏洞。在此基础上,严格按合同签订数量安排生产,做到面积、供苗、物资发放、移栽株数与约定单产和收购数量相一致。各村委会不得以防备灾害为借口随意扩大种植面积。在控得住的同时,必须做到稳得住。面积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各村委会要做好对烟农诚信度、劳动力、土地面积、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的调查,合理安排合同签订,确保下达的烤烟面积不滑坡,做到下达一亩、种足一亩、丰收一亩,确保指令性收购计划圆满完成。

三是千方百计落实各项科技措施,全面提高烤烟生产水平。强化科技种烟是实现今年烤烟生产目标的关键,在科技种烟上要坚决实行规范化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提高效益。要立足各村委会的资源优势,在轮作、深耕深翻、高起垄、育苗、移栽、揭膜、提沟、培土、封顶、留叶、采收、烘烤、扎把等关键技术环节上下功夫。各联系组干部、烟站职工、乡级科技人员和乡土人才资源,深入村寨,深入农户,深入烟地,抓点示范,现场培训,技术上门,确保新技术在烟区得到全面普及和推广,提高科技种烟水平,实现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四是加大烤烟政策的宣传落实,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在烤烟生产发展中,政策是调动烟农积极性的关键。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抓好烟农种植积极性和村组工作积极性的有利因素,在各项奖励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让对烤烟生产有贡献的村组和个人得到实惠,切实调动村组干部的积极性。

五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确保工作落实。今年烤烟目标任务能否现实,干部作风是决定因素。近年来干部作风确实有了很大的转变,但还有差距。我们要以抓干部作风为突破口,推进烤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弘扬“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求真务实,深入村寨、烟地,农户,提供服务。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和岗位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严处作风漂浮、工作不实、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确保烤烟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把握机遇,狠抓落实,全力推进烟叶生产暨基础设施和现代烟草农业设施建设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今后烤烟产业的主题,也是新形式下烤烟产业最明显的标志。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抓住机遇,牢固树立现代烟草农业的观念,按照“打牢一个基础,努力现实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要求,使全乡烤烟产业在更高的平台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村委会配合、各站所协调合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抓好现代烟草的各项体系建设。

二是继续积极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探索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专业化分工、市场化服务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充分调动烟农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种烟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实现户均种植规模逐年提高。

篇2

一、转变观念, 调整结构,发展质量型畜牧产业化体系

要实现新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进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所以,需要对产品结构进行升级,不仅需要提高产品产量,更需要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转变以往只强调单纯养殖数量而不注重养殖质量的观念,走出观念误区。另外,把良种养殖推广开来,普及到各个区域,以生态养殖为目标,努力研究开发投入少又对环境少害或无害的绿色畜牧产品,使得这些产品具有高效益、高产出、高附加值的特点,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疆的畜牧业发展以后,达到一定的时期,就应在畜禽的数量上进行适当的控制,规定上限或制定养殖指标。而对于生态环境方面,必须着重注意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外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他们制定了许多对环境有利的法规和规定。比如前欧共体制定法规作了规定,限制了每公顷土地可以养殖多少头会产生粪便的畜禽,规定每公顷土地可以养殖2头奶牛,4头犊,每公顷可养育16头猪,养133只产蛋鸡,育285只成鸡,这就相当于每公顷土地可以排放170kg的粪便。另外,在东亚,日本对本国畜牧场应选在那个地方做出了非常严苛的规定。相比较之下,在环境保护这方面,我国还做得不够好,没有明确规定畜禽饲养场对环境的责任。虽然国家曾制定了相关的文件来促进新疆对环境的保护,比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九五”期间及2000 年环境保护目标》和《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但是没有具体、明确地规定新疆畜牧业集约化饲养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也没有采取其他更有效的措施。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在研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着力关注点。因此,要实现新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双赢道路,实现新疆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以及现代化。

二、积极应对WTO挑战,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畜牧业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新世纪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我国已经逐渐融入国际市场的大浪潮之中,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遵守国际标准来进行标准化生产。当今世界国际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的竞争。所以,我国要想赢得这场竞争,就必须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走“标准化”、“科技化”生产之路。具体说来,要实现标准化生产,就需要:首先,必须构建一套连接饲料生产、养殖生产、加工和流通等流程的标准体系。这套体系必须是完整的,不仅涵括饲料厂、养殖厂、产品加工厂以及销售商等前期环节,还要涵括到消费者也就是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这个体系内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依据食品质量标准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对于产品在包装和运输的环节上,有关部门必须要对饲料、添加剂等进行严格的检测,从而确保畜产品残留物对消费者不会有危害,使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其次,构建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来实现产品标准化生产。保障体系由政府颁布的政策法规来构成,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使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在有序中进行,营造良好安全的食品环境;然后,还需要构建一个包括政府、法律、媒体以及中介组织在内的强大有效的监督体系,定期地对产品进行抽检监测,然后在媒体上公布监测结果,凡是产品有问题的就进一步曝光,这样就提高监督的透明性;最后,为畜牧业建立档案记录,对每个工厂的生产过程比如原料和饲料的采用、预混料和添加剂的使用、产品品种、养殖过程等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归纳整理入库,以便于最后在出现产品安全问题时可以有据可查,可追踪其源头,实现最快最好地解决问题。1999年5月18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卫生标准》《饲料原料标准》,最近国家环保局又了《畜禽养殖排污管理条例》和《畜禽养殖排污标准》,这些条例和标准标志着我国养殖业、饲料工业与环保事业在法制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步伐,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必将促进我国畜牧业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在新疆加大力度研究畜牧产品的新加工技术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针对畜牧产品不仅构建相应的产品标准体系,同时还构建了质量保证体系。在产品标准方面采用GMP标准,而质量保证方面实施世界通用的HACCP规范和ISO9000规范,使产品标准和质量与世界接轨,有益于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在大量科研项目的结果总结和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建构新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完整体系和模式,新疆畜牧业在可持续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防范风险,加强政府职能建设

政府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中,存在许多风险,其职能需要进行强化、弱化以及转化,也就是说需要强化自身的宏观调控,弱化对市场的围观管理职能以及对社会职能进行转化。要防范市场风险,加强政府职能建设,就需要做到:1)树立并进一步巩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从而有效实施公共管理。首先公共管理理念要求政府依法行政,避免行政时与法律相违背,同时要杜绝“暗箱”操作;其次,公共管理理念要求政府对自己政务进行公开,提高政务透明度,保证牧民可以准确全面地获知政府信息并保证他们的参与权;公共管理理念还要求政府有效进行层级管理,使系统内部可以进行畅通无阻的沟通,相互之间可以协作并发挥互相监督的作用;最后,公共管理理念还要求政府为民众提供公开的服务,借鉴现代企业民主管理的理念,实施有效管理,保证政府往廉洁高效、服务创新的道路发展。2)强化政府基本职能,如明确政府弥补市场缺陷是市场有序运行的职能。政府应把事务分类,把没有或较少外部性的经营也就是完全具有经营性的事务交由市场来主导运作;而对于推广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培训等具有较强外部性的精英性事务,一方面政府自身进行扶持,另一方面由私人企业调整运作,企业调整参与的成本与收益,保证他们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也能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这样就能提高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的积极作用。3)强化政府在市场中的宏观调控职能,为市场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应不断通过努力研究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同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做出准确反应,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比如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等进行市场宏观调控,而不是一味地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运行。所以,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强引导、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在服务方面保证提供以及在环境方面积极改善,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有效措施保证特色农业在平稳中完成产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保证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协调其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发展,这就必然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两者紧密相关。而新疆畜牧产业化发展就需要进行当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做法是:第一,根据新疆各地区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在适应新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建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联系渠道、多种服务形式结合起来,构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多样性。第二,构建一个服务网络,在这服务网络中,每个服务组织需要分工协作,紧密地配合,还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或互补长短,这样的一个服务网络就是立体的、多功能的。第三,农业社会化服务时这一新的产业在推进畜牧产业化过程中逐渐兴起的,在它为产业化进程中的各个环节提供充足的需要后,应再逐步使之服务有偿化和经营企业化。第四,构建一个协调合作的服务组织系统,使产业化进程有序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争夺利益,使整个服务系统整体向前发展,实现一体化进程。另外,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农户的沟通联系,比如通过合同购销、合作供销等方式,这样可以帮助产业化的运性机制灵活多样又有章可循。第五,在充分了解各地的具体实际状况和遵循市场运作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农业社会化的逐步完善,这些政策法规既可以为服务组织的基本权益提供政策保障,又会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行为约束和规范。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磷化工产业 可持续发展 基本要求 政策建议

磷化工产业是以磷矿资源为基础,磷肥、磷酸盐和磷化物等磷化工产品为主体的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本文分析了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研究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尽管学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存在很大差异,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系统学等角度都作出了不同界定,但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当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资源的科学利用

可持续发展强调对不同属性的资源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于矿物、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要提高其利用率,并尽可能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以延长其使用的寿命。磷矿是一种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磷矿资源虽然目前探明储量较大,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摩洛哥,但具有丰而不富的特点,已被国土资源部列为2010年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20个矿种之一。近年来,我国磷化工产品年生产能力近850万吨,资源消耗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磷化工产品在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有大宗的、传统的初级磷化工产品用于出口,总体仍然属于“资源输出型”发展模式。与此相反,很多发达国家均对本国磷矿资源进行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主要用于生产高端产品,并明令限制出口。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科学利用好磷矿这一稀缺资源,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产业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强调发展;离开了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磷化工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具有磷矿开采、加工、运输、保护、研发、出口等多个环节、多种形态。我国有27个省份有磷矿分布,但总体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资源比较丰富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等五个省,产业集中程度较低。同时,我国磷化工产品以生产磷肥等初级产品为主,精细、专用、材料产品很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无论是在磷矿采选还是在磷化工产品中,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产能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够。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鲜明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着力解决当前在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促进磷化工产业发展能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整个磷化工产业的全面发展。

3、环境的有效保护

可持续发展在鼓励经济增长的同时,强调要对人类需求的满足进行限制,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注意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当前,我国磷化工产业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一些磷化工产品的生产给环境带来了巨大污染。比如,黄磷是热法磷化工的母体产品,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夕阳”产业,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停产或宣布不再生产黄磷。与此趋势相反,我国近年来黄磷生产却大幅上升。黄磷生产中所生成的炉渣、磷铁及炉气都已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除黄磷生产之外,其他磷化工产品的生产,如果保护不够,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考虑环境的承载力,有效满足当代与后代对环境发展的要求。

二、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磷化工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面临激烈竞争。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来看,我国磷化工产业还面临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利用水平较低

磷矿资源十分稀缺,但我国综合利用总体而言不充分、不合理。我国磷矿80%为沉积岩,70%为中低品位的胶磷矿,地下开采约占总量的60%,即使在富矿比较集中的云南、贵州两省,也含有大量贫矿,矿产杂质多,开采难度大。但与此相反,我国绝大多数矿山属于中小型矿山,特别是集体、个人的小型矿山,生产设备相当简陋,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管理工作较为滞后,乱挖滥采、采易弃难、采富弃贫现象比较普遍,有限资源浪费较大。同时,即使在优质磷矿富产地区,由于发展理念、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磷富矿“优矿劣用”、“高质低用”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优质矿用于生产低浓度的钙镁磷肥和普通过磷酸钙等,资源利用水平比较低,一些有价值的元素被遗弃,加剧了优质资源消耗速度。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磷化工产业结构。从产业生产结构看,但我国的磷化工企业仍主要是以生产黄磷、三聚磷酸钠、磷酸氢钙等初级磷化工企业为主,生产附加值高的精细、专用磷化工产品及有机磷产品的企业很少。从产业地区布局看,我国磷化工产业主要布局于磷矿资源集中的云南、贵州、湖北等五省,但地区之间信息交流不够通畅,各自“产业链”不够完整,注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比较欠缺,这些地方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不仅与国外磷化工产业差距较大,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产业增长方式看,整个磷化工产业的经济增长仍然属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还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升级。

3、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在磷矿开采中,人们要对森林植被进行砍伐,剥离表土或注水洗选,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同时,磷化工产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其“三废”排放强度远远高于其他工业平均水平。磷化工产业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最为典型的是云南滇池附近因为磷化工废弃产品的无序排放,导致滇池磷含量超标,造成水体过度营养化,曾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磷化工产品的污染问题,江苏、厦门、深圳、昆明等省市已明令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总体而言,我国磷矿分布和磷化工发展区域,基本是人口较为密集、经济相对活跃的区域,由于开采、生产技术的限制,磷化工产业的高排放、高污染,与人类有限的生存空间、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三、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磷化工十一五发展指南》提出,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化矿区布局,加强自主创新及技术进步,促进磷化工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建议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1、积极推进自主创新

推进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前提,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证。从技术角度讲,全球磷化工新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湿法、热法并举,以湿法为主,在稳定发展大宗磷肥、磷复肥的同时,为满足人类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提高不可再生资源附加值。我国磷化工产业之所以会出现资源利用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较严重等问题,与选矿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薄弱,高新技术运用较少有着密切关系。要促进磷化工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学习借鉴国际最新的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技术、温法磷酸的精制净化技术、精细磷化学品的绿色合成技术等最近的技术成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步伐,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着力突破影响和制约磷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一种社会生产、再生产范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模式。要克服磷化工产业资源消耗量大、“三废”排放严重等问题,坚决摆脱“先污染一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就应当实现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磷及磷化工废物资源化、磷-煤-盐化工共生耦合循环、磷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废物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磷矿资源中的每种元素,降低磷矿的消耗,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废物”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稀缺而又宝贵的自然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的磷化工企业已经开始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比如,云天化集团三环公司坚持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途径,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企业自主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我国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磷化工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尽可能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

3、加大产业整合力度

篇4

关键词:河南;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煤炭产业在我国能源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家的能源安全。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产煤大省,煤炭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多年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也突出了许多问题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煤炭产业需要大力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走安全、高效、集约、清洁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河南省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的产煤大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是国家规划的 13 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素有“千载煤州”之称。全省垂深2000m浅含煤面积约19000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11%;已勘察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占含煤面积的21%。全省129个县(市)中,已知有52 个市、县有煤炭资源赋存,煤系地层总面积达到 6.28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近40%,保有煤炭资源储量 245.1亿。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煤炭产业形成了以平顶山、焦作、郑州、鹤壁、永城、 义马6个大型煤炭基地为主体,地方国有煤矿、乡镇煤矿共同发展的煤炭生产开局,基本形成了以煤为本,多元发展的产业布局,煤炭业经济效益增长迅速,产量和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11年,河南省煤炭企业完成煤炭产量2.32亿吨,同比增长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95亿吨,占总产量的84.03%,地方煤矿3706万吨,占15.97%。全省完成煤炭销售2.55亿吨,同比增长13.3 %,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98亿吨,占总销量的77.60%,地方煤矿5710万吨,占22.40%。全省完成煤炭铁路运量7020万吨,同比下降11.6%。2012年,河南省煤炭产量1.48亿吨,同比下降19.5%。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37亿吨,下降6.7%;地方煤矿1103万吨,下降70.2%。全省煤炭销售量1.95亿吨,同比下降23.4%。煤炭铁路运量5897万吨,同比下降16%。据悉,2013年全省原煤产量保持在2亿吨左右,拟退出煤矿10处,淘汰落后产能150万吨。

2 河南省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煤炭开采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引起地表裂缝、塌陷等现象,对地表生态和植被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同时,地表塌陷还会危及到周围村庄、学校等地面建筑物,导致水、电、通讯等线路搬迁或者改道。例如,位于河南省东部的永城市,多年来的挖煤已使其地表塌陷非常严重,据专家预测,永城矿区开采完毕后,将形成塌陷区 515 平方千米,占永城总面积的1/4,将近有500个村庄受到影响。平顶山由于煤炭过度开采,地面的沉降和塌陷现象十分严重,塌陷面积达1.4万亩,对地面建筑物和人民的生活工作造成威胁。此外,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大量占用土地,加剧土地资源紧张。全省每年排放煤矸石1200万吨左右,约占地16公顷,全省累计堆存煤矸石2.4亿吨以上,占用土地800公顷,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伴随着煤炭的开采,大量或过度抽排矿井地下水会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水资源浪费,影响到区域水质条件。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废水未经处理就进行排放,对地表水污染严重;大量的粉尘以及煤炭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严重影响当地大气环境,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2.2 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资源浪费严重。虽然经过矿产资源整合,河南省小煤矿数量减少了62%,全省煤矿采区资源回采率达到80%以上,但是仍有众多的乡镇煤矿的平均回采率只有10%~15%,采大不采小、采好不采坏、采整丢残、采厚丢薄、吃肥丢瘦等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极大的缩短了矿井及矿区的寿命。另一方面,煤炭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南省煤炭产业中以原煤为主的初级产品占较大比重,缺乏精细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以及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像煤化工、煤层气开发利用、坑口电厂建设等战略性工程进展缓慢。

2.3 煤矿后续资源紧张,部分矿区濒临枯竭

河南省现有可供利用的大型井田在2010年前已被全部规划利用,煤矿后续资源接替较为紧张。据相关统计资料知,河南省煤炭资源保有储量目前已开发利用约50%,尚未开的的122.6亿吨煤炭资源因埋藏较深、地质条件复杂和因地上建设工程占用等原因,实际能够开采利用的仅占资源储量64%,并且开采难度较大,现有的设备条件以及技术水平难以保证资源的有效开采。目前,河南的六大煤电集团公司,除永城和郑州两地可供建井的资源储量较充裕外,焦作、义马、鹤壁能够建井的资源量很少,平顶山地区虽然远景资源量有一定的保证,但是由于深井建设和矿井热害等原因严重制约着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很多矿区面临着资源枯竭的严重局面,急需寻找后备资源。

2.4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矿难事故时有发生

2012年河南省发生煤矿伤亡事故4起发生伤亡事故4起,死亡12人,伤2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1起,下降20%,死亡人数增加5人,上升71.4%;百万吨死亡率0.163,同比增加0.099,上升155.64%。其中,骨干煤矿企业发生事故2起死亡9人,伤2人,同比起数持平,死亡人数增加6人,上升200.0%。百万吨死亡率为0.129,同比增加0.090,上升228.1%。地方煤矿发生伤亡事故2起,死亡3人,同比减少1起,1人,分别下降33.3%和25.0%。百万吨死亡率0.780,同比增加0.613,上升366.0%。煤矿伤亡事故依旧存在,煤炭安全生产形式依然严峻。

3 河南省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第一、发展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一是搞好污染防治。在煤炭的开采直至利用的全过程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控技术,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对新建煤炭项目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针对煤矸石和粉煤灰的问题,通过植草、植树等方法进行防风固尘,使的矸石山达到整体绿化,控制粉尘污染。二是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煤炭企业采掘作业的监管力度,改进采掘工艺、调整采掘线路,把因采煤塌陷造成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在煤矿作业中加大先进设备的使用比重,淘汰落后的和高耗能的技术设备,加大对共伴生资源的利用,搞好煤炭地下气化发电等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示范工程建设。

第二、提升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继续加强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严格控制过度开采,注重节约保护,把现有矿井的产能控制在适度范围内,提高资源回收率。在煤炭生产利用的各个环节采用节能高效的实用技术及先进装备,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大对煤炭资源开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力度,推广应用煤矸石发电等工艺设备,大力推广矸石水泥、矸石砖、粉煤灰砌块等新型建材产品。二是搞好深度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煤炭产业内部循环。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以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加快煤炭延续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和煤层气产业,培植煤炭资源新优势。三要延长产业链,推进煤炭服务业的发展。河南省煤炭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不受煤炭资源制约的煤炭服务业,包括地质勘探、科技研发、教育、物流等服务于煤炭开采和加工业的第三产业。

第三、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

矿难事故的不断发生,既有管理体制不健全、生产技术水平低的原因,也有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措施不到位等原因。要实现河南省煤矿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一要从制度入手,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措施,切实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意识,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二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水平。要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使用安全性能高的装备,进一步加大安全的投入。三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强化从业人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总之,河南作为我国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大省,要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煤炭产业长期发展的战略体系,确保煤炭产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轨迹进行;其次要进行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解决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的问题;最后还要加强管理,妥善处理好环境污染问题和安全生产问题,只有协调好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煤炭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东升.河南省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若干问题探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08(5):32~33.

篇5

【关键词】 坭兴陶 可持续 发展

一、坭兴陶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的坭兴陶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据统计,钦州坭兴陶行业企业和经营主体已有309家(户),从业人员10000多人。行业中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3名,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广西陶瓷艺术大师56名,钦州市坭兴陶工艺美术大师45名。年全行业完成生产总产值约5亿元。在一个产业的初级发展往往会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对制作坭兴陶的原材料陶土的开采,没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开采各坭兴陶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专门对易于开采的表层资源进行开采,简单粗暴的开采模式,造成陶土的大量浪费和植被环节的破坏。

(二)知识产权保护不好,影响了企业和个人的创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坭兴陶产业的扩大和发展坭兴陶以其良好的实用性和古朴的窑变颜色,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更吸引人的是其独特创新的艺术设计和创造,才赋予了她较高的艺术价值。当下的环境对坭兴陶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够好,有部分企业既缺乏资金,又没有相应的产品研发及创新技术,就针对市场销量好的产品,故意去模仿和假冒原创产品,以降低自己的研发设计成本,严重打击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对于艺术陶来说,这种打击显得更为严重。

二、实现坭兴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要进一步精确勘探坭兴陶土的分布和储量据地质勘探部门预测,钦州陶土矿资源远景储量达15亿~17亿立方米,约30亿吨,主要分布于钦州市郊大马鞍一带,十分适合制作工艺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陶土的等级,划定坭兴陶核心保护区,根据其陶土特性,适合做陶器的要求,结合城市发展的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开采计划和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开采。

(二)设置开采准入门槛,对坭兴陶土限制开采

要根据坭兴陶生产规模和对开采后的陶土表层植被环境,通过技术手段将环境复原的好坏,来确定坭兴陶土的开采,将规范的,有利于持续开采和环境保护的企业留存下来,将违法开采的企业剔除出去,以加大开采的成本来提高准入的门槛,树立坭兴陶行业有关人员的生态美学观,以有利于陶土的可持续开采,来提高坭兴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科研合作平台,加大创新力度,保护好知识产权

钦州坭兴陶要传承发展,要创新,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必须形成开发新产品的机制和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一是建立坭兴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国内其他名窑的制陶工艺与坭兴陶的制作工艺的融合。二是进一步加强与著名院校、科研机构、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加强从陶土到产品的全方位研究,根据市场需要和客户的要求,进一步研发市场更广阔的建筑工业陶、园林陶艺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就产品开发中的某些问题,企业委托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帮助解决,或联合攻关解决问题,形成产教融合的新机制。三是进行坭兴陶的设计、工艺、窑变创新。

三、实现坭兴陶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进一步研究市场,积极拓展日常建筑用陶市场

上世纪50-90年代,坭兴陶在市场上的辉煌,更多的是依靠以油罐、电汤盅、电汤盘、汤煲、电饭煲内胆等日常用陶器打造的,产品远销国内外。目前钦州坭兴陶产业虽然在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企业仍集中在坭兴陶茶具、花瓶等艺术品的制作上,市场广阔的日用陶还没有进行开拓。以当下的产值和广东佛山陶瓷、广西北流陶瓷业动辄几十亿元以上的年产值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所以钦州坭兴陶产业既要注重艺术陶的发展,又要大力开发日用陶瓷、工业建筑陶瓷。面对整个坭兴陶产业的生态发展,各个从业者能够认真根据自己的条件,去思考自己的产业在整个坭兴陶的生态系统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态位,比如你觉得你的坭兴陶企业适合生产日用陶,那你就专走日用陶的路线,他的坭兴陶企业适合发展艺术陶,那他就坚持走艺术陶的路线,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合理而清晰的生态位,在不同的生态位上,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坚持生态位的差异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坚持,整个生态系统都是在运动变化着,生态位的发展也会根据适当的形式发展和变化。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扩大经济规模。

(二)营销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改变以往的保守式销售方式,加大销售网点的建设和布局。在区内外城市建立直营销售网点,扩大产品推广面和销售面,指导企业在国内各大机场建立销售点,抢占高端客户源,寻找更多商机。二是引导企业借助现代网络营销,利用电商的优点,开展网络销售。三是每年定期参加全国或国际性的陶瓷会展、陶文化研讨会等,以参展或文化交流的方式,让坭兴陶更多地走出去,不局限于广西一隅,而是优雅从容地进入文化艺术品位的展厅,提高文化层次与知名度。四是借助其他载体,进行商品植入,整体销售。坭兴陶与茶文化的结合,如与梧州的六堡茶,福建铁观音,杭州龙井等知名茶叶整体包装销售。五是加大人员的参与度,在坭兴陶吧或者工作室增加游客手工制作的环节,既能让游客在店里停留的时间增加,也能激发游客的兴趣,从而扩大坭兴陶的销售。

【参考文I】

[1] 倪文豪.基于生态美学思想的钦州坭兴陶器创作研究[J].读书文摘,2016,12.

[2] 杨建军.钦州坭兴陶与宜兴紫砂陶窑变工艺的比较[J].中国陶瓷,2015,(06):81-83.

篇6

关键词:山西;煤炭产业;营销策略

1山西煤炭产业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炭面积占地6.5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40%,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4。全省118个县区中,94个县区含有煤炭资源,有煤炭企业的县区有91个。山西在地理位置上邻近内蒙古、河北、河南和陕西四个省区,又与北京、天津和东北等重工业中心不远,输煤和输电都比较方便,交通优势显著,有利于营销渠道的构建。山西距离东部沿海地区较近,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供应商。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把山西列为国家未来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区域优势明显。

1.2劣势分析

山西煤炭企技术水平和管理方面都比较落后。山西省的煤炭企业主要加工初级煤炭产品,开采方式落后,缺乏引进和开发先进技术的资金,技术发展滞后,导致了山西煤炭企业转变产业结构困难。山西省煤炭企业管理松散,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浪费现象都比较严重。另外,由于我国关于煤炭产业方面的法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山西出现了煤炭资源滥采的现象。

1.3机会分析

(1)伴随着全球经济大发展,消费者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煤炭的需求。同时,新型能源作为煤炭能源的替代品,产业起步时间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规模较小,对煤炭产业的冲击不是很大。这就为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2)国家为煤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很多大型煤炭企业为了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通过建立坑口电站,通过焦化方式处理原煤,不断增加煤炭的附加值,促进煤炭企业向高级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1.4威胁分析

(1)消费者对煤炭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收稿日期:2017-07-11作者简介:高翔云(1984-),女,山西朔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随着煤炭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许多煤炭企业越来越关注煤炭产品的质量,同时,煤炭企业的品牌力和经济利润也与产品质量息息相关,因此煤炭企业会不惜增加生产成本来研发和生产高质量的煤炭产品。(2)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受阻。国家鼓励通过兼并和重组,扩大煤企的生产规模,使煤炭和发电进行一体化经营,使煤企市场竞争力更加强大。同时,煤炭产能过剩,对山西省的中小型煤炭企业提出了考验。

2山西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研究

2.1建立高素质的营销精英团队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今的煤炭市场营销环境对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西煤炭企业在聘用人员时要严把质量关,争取甄选出一批既懂得煤炭生产技术,又懂得煤炭企业经营和管理,同时具有团队意识的营销人才。通过精英团队提高山西煤炭企业技术水平、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通过对煤炭市场竞争和相关领域行情的深入了解,不断研究煤企的产品特征和市场经济规律,满足不同类型客户对煤炭产品和价格方面的需求,从而给煤炭企业带来利润。

2.2通过创新带动山西煤炭产业发展

2.2.1经营理念的创新山西煤炭企业应该及时创新经营理念,采取改革措施来提高煤炭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煤炭企业要从粗放型生产营销模式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由生产销售低质量煤炭转向生产环保煤和高附加值煤,由劳动力密集型煤炭企业转向资源节约型和高技术人才型煤炭企业,由生产型煤炭企业转向生产服务型煤炭企业。2.2.2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1)产品策略。当前,煤炭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卖方市场竞争激烈,买方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高。山西省面对进口煤的冲击和煤炭价格低迷的情况,要提高煤炭生产技术,提高选煤、洗煤的技术水平,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生产出无烟煤、精品煤,不断提高煤炭的品质,从源头开始净化,降低煤炭带来的环境污染。(2)价格策略。煤炭企业应该通过消费者需求、区域情况和运输方式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定价。对煤炭后期3个月内的市场价格进行预估,将煤炭市场的后期预估价作为后期定价的参考依据。对于购买煤炭量大的客户,采取折扣定价策略。另外,煤炭价格也应根据市场行情灵活调整。(3)渠道策略。要充分利用山西交通运输优势,优化煤炭营销渠道的构建。对于煤炭企业而言,直接分销是最便捷和快速的方法,因此很多煤炭企业都采用这种短渠道营销模式,但在煤价低迷的情况下,山西煤炭企业要有所创新,把握间接分销的方式来获取利润。(4)促销策略。山西煤炭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把握住煤炭需求量大的市场环境,把山西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煤炭产品推向全球市场,不断提升山西煤炭的品牌力,如对一些大型活动和比赛进行广告赞助,同时,通过公共关系策略进行促销,如在遭遇一些重大自然灾害,重要疾病时捐款,献身公益事业等。

2.3发展山西煤炭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煤炭电商平台的出现,降低了煤炭企业的产品成本,优化了促销手段,拓宽了煤炭企业的营销渠道,提升了煤炭的销量,降低了交易成本,解决了煤炭这种大宗货物交易难的问题。当煤炭企业在银行融资难时,电商平台的融资方案可作为一种低成本和更为简捷的选择。现阶段,全国已经出现了80多家的煤炭电商平台,煤炭企业已经把电商平台作为其转型的一种方式。为煤炭市场的交易提供了更便捷和高效的交易方式,更是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山西煤炭企业应把握国家政策支持煤炭产业发展的宏观大环境,发展和优化自身的网络营销模式。

3结束语

山西省煤炭产业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精准把握市场规律,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环保型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完善营销管理制度,健全市场营销机制,创新营销策略,发展网络营销新模式,提高山西煤炭企业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张江平.产业链视角下山西煤炭产业升级研究[J].经济研究,2013,(2):18-23.

[2]韩学良.山西煤炭产业调整的策略研究[D].山西大学,2011.

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alt chemical industry status of Shaanxi,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salt chemical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anxi and proposed development proposals.

关键词: 盐化工;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Key words: salt chemical industry;sustainable development;cyclic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042-02

1 陕西省盐及盐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拥有丰富的井矿盐资源,占全国岩盐总储量的26%,是一个特大岩盐田。目前陕西省原盐产量为3万吨/年,占全国总产量的0.43%,据2009年统计局数字,陕西省2008年烧碱产量28.05万吨,纯碱为2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1.52%和1.48%。表1说明了近几年陕西省两碱产量和全国的两碱产量,数据显示陕西省的盐和盐化工没能合理协调的发展。

随着环境的发展,陕西省逐渐加大对盐化工产业的投资力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渐提高。截止2011年底,陕西省全省规模以上盐化工企事业共有12家,总资产82.5亿元,职工总数1.2万人。2011年盐化工产业完成总产值56.74亿元,同比增长32.3%;完成销售收入54.8亿元,同比增长28.1%;实现利润1.48亿元,同比增长3.2%。主要产品产量:烧碱41.46万吨,纯碱27.6万吨,聚氯乙烯47.7万吨,氯化铵28.9万吨。

“十二五”以来,陕西省加大对盐化工产业的投入,目前政府已规划在佳县、绥德、米脂等陕北南部县发展岩盐资源开发及盐化工产业。

2 陕西省盐化工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开发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普查勘探,陕西省已基本掌握了岩盐资源分布、储藏等情况,取得了较详实的地矿资料,为下一步岩盐资源大开发奠定了基础,但至今尚未取得岩盐资源重点区域储量、边缘界限以及钾、溴等伴生矿种储量的详细地质资料,导致岩盐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还缺乏科学可靠的依据。

2.2 项目布局问题 盐产地主要在榆林南部,而大规模的盐化工氯碱项目分散在榆林北部,这样的布局存在几个弊端:①切断了产品衍生链。盐化工氯碱产品除烧碱、聚氯乙烯外还有很多衍生产品和深加工产品,这些项目只有建设在一起才能形成产业链,使产品得到综合利用;②投资成本加大。这些项目建设在一起,才可统筹安排供热、供水、运输等公用工程,节省投资,降低成本[3];③废弃物难以综合利用,“三废”治理成本相对较高。

2.3 技术及人才问题 陕西省盐化工产业中原盐、两碱等初级产品较多,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工产品,特别是终端产品较少,产品竞争力不强,使得多数盐化工企业经济效益较差,更难以顾及污染物处理及环境保护问题,从而形成盐化工产业的恶性循环。

由于盐资源所处位置偏远,经济文化条件比较落后,陕北长久以来是化工基地,长期的产业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不重视,使得当地生活环境较差,加上缺乏吸引人才的措施,导致缺少好的管理、技术、技工等人才,基础技术储备力量薄弱,企业技术创新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整个化工产业的发展。

3 陕西省盐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规划 ①加强岩盐资源开采的管理。建立原盐开采准入制度,适当抬高准入“门槛”。新建、改建及扩建盐化工产业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禁止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环境污染严重、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高耗材耗能的建设项目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投资项目。将岩盐资源流向资金和技术高的企业,使资源得到集约利用,防止粗放地开采利用资源。②综合考虑企业的选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化工企业与主城区间距过近,从环境安全角度考虑限制企业扩展的呼声十分强烈,盐化工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开始显现。在产业园区选址时需要考虑既保障城市环境安全、公共安全,又为盐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环保容量、公路铁路运输、水源等条件。

3.2 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陕西省盐化工产业必须依托丰富的盐资源和制盐工艺技术,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延伸盐—基础化工—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后加工产品的产业链,在发展做好原盐、烧碱、氯酸纳等产品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纯氯乙酸、氯化高聚物及有机氟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有机氯产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3.3 建立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产业链 ①发展煤盐联合化工模式。陕西省是国内外少有的煤、油、气、盐等矿产资源富集区,组合配置条件好。依托地区的资源优势,综合开发煤电和化工产品,联合发展煤盐化工[2],整个产业链生产过程形成闭路循环,各生产单元之间实现原料、产品和副产品的互供,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的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促进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增强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②其他模式。1)“两碱”联合是发展盐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有效发展模式之一,将电石法聚氯乙烯产生的难以治理的电石渣全部用于氨碱的生产,可以解决PVC树脂行业的电石渣废料利用的难题,同时减少了纯碱石灰石的消耗和及三废的产生;2)氯碱、TDI/MDI和PVC结合,氯气先用于TDI/MDI的生产,产生的HCL再用于PVC;3)氯碱、TDI/MDI和廉价甘油制环氧氯丙烷结合,氯气先用于TDI/MDI的生产,产生的HCl再和甘油合成环氧氯丙烷。

3.4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利用陕西丰富的科教资源,建立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共同开发、移植转化技术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使产品多元化、特色化,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与合作院校签订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建立人才储备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5 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 对盐化工产业的企业进行定期检查,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责任书,对环保设施的运转、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达标率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控,把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与生产经营责任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考核企业领导者、管理者的考核绩效内容之一。对于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可以进行奖励,以奖代补,充分调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发展各企业的自控意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①,将企业运营可能造成的污染尽可能降到最小,防患于未然。

注释:

①“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自立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事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是我国预防为主仿真的具体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M].陕西出版集团,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8

(1)技术装备落后,科技水平较低,采掘技术人员短缺,煤炭回采率低。我国煤炭经济技术落后,多数煤矿只生产和销售原煤,未经洗选和洁净加工就直接进入市场,煤炭产业的利润主要集中在其下游产品中,由于煤炭精加工、深加工不够,凝结在煤炭里的大部分利润都难以实现。由于技术的限制,一次回采率比较低,但二次回采成本相对较高,同时人们对煤炭的节能意识也比较差,所以导致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与破坏。每年因采煤损失的煤层气和共生、伴生资源也被不同程度地浪费,水资源也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同时煤炭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据调查显示,煤炭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的数量不足安全生产最低要求的半数,其中采掘区的技术人员更为短缺。

(2)矿山经营管理者素质低下,环境意识较差,受短期利益影响大。多数煤炭企业受眼前利益驱使,不能够对煤炭开采生产与经营进行合理规划,乱挖乱采现象严重,低水平的生产与掠夺性经营造成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煤炭经营管理者专业素质低下,环境意识较差,使得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成为了高利生产回报的代价,致使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我国《煤炭法》第23条规定:矿长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矿长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安全监督部门应依法鉴察,并对无证上岗的企业和相关人员进行处罚。但多数煤矿经营管理者不仅相关法律意识较差,而且专业技术知识及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严重缺乏,综合文化素质低下,只知道开煤矿以赢取高额回报,利欲熏心,不懂安全,不顾安全。以上种种弊端更多体现在乡镇等小型煤矿企业当中,传统的简单粗放型的煤矿生产与开采模式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甚至产生多起煤矿倒塌事故,严重威胁着矿工的人身安全。

(3)矿山经营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不注重生产安全问题,漠视生命。有些矿山经营管理者综合素质低下,不注重生产安全问题,漠视生命。随着我国对煤炭资源需求量的急速增长,煤炭市场供应严重短缺。面对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受利益驱动,大小煤矿均进行超能力生产。据国家安监局煤矿事故统计显示,我国煤矿产量约占全世界的35%,但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却占了全球的近80%。有些矿主没有把职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但没有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而且煤矿规模较小,生产方式落后,不能保障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导致事故不断发生。2005年全国21.1亿t煤炭产量中,约有7亿t安全生产保障条件不足,乡镇煤矿原煤产量仅占全国煤矿的38%,而事故死亡人数和特大事故起数所占比例均超过了70%。当前多数小型煤矿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安全状况不达标已成为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煤矿工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艰难的就业形势和生存压力致使他们对于矿主不择手段地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敢怒而不敢言,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工作。面对频频发生的矿难,矿工普遍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手段。甚至在国有企业,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也形同虚设。《煤矿安全规程》第5条和第46条规定:“从业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当工作地点出现险情时,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撤到安全地点”。但面对生活及就业的压力,矿工只有不顾生命危险,下井一搏。

(4)煤矿分散,规模偏小,生产聚集度低,同时产品单一,产业链短。中国目前多数乡镇煤矿存在规模较小、服务年限短的问题。为了降低开采成本,煤矿主仍然利用原始落后的炮采、畜运的生产方式,同时这些煤矿的专业技术人员也严重匮乏,不仅浪费了国家的煤炭资源,给国家造成极大的经济与能源损失,同时也造成了安全隐患,落后的采掘技术及安全设备将会导致更多煤矿事故的发生。这些小型煤矿承包者只注重自身效益,对资源、环境问题及国家政策漠不关心。承包者在承包期内唯一的目的是多出煤,对回采率、资源利用率根本不予关注。同时,煤炭专业技术人员从就业与地域环境方面来讲,也很少会在乡镇的小型煤矿工作,这样更加不利于小型煤矿的管理与发展。另外,我国绝大多数的煤炭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煤炭开采。尽管有些企业努力拓宽相关产业链,但是其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转移能力差,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不能有效地促进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更不能实现资源的良性循环。

2促进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目前,面对大规模的浅层煤开采,许多地方的煤炭资源已经开始枯竭,一些“靠煤吃饭”的地区由于资源已经枯竭或即将枯竭而不得不重新寻找“生存之路”。加大技术的投资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采用新型设备及新型开采、生产工艺是节约煤炭资源的主要办法之一。改进煤矿开采技术及生产工艺,就是要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以此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回采率,加大煤气层、天然焦煤等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工艺的改进和装备的提升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增加难采煤层的产量,而且还可以延长矿井的服务年限。另外,大多数煤矿事故均是由于落后的采煤工艺造成的,技术改造一定要在注重利益、注重质量的同时,实现安全生产。针对我国煤炭资源匮乏及煤矿安全等问题,国家及一些重要的产煤大省联合设立科技专项资金,以大型煤矿企业为主体,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调动多方面的科技资源,迅速提高我国煤矿安全领域的科技研发水平和装备水平,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减少煤矿事故发生的风险。要实现生产集约化,实现煤炭的高产高效利用,必须建设一批高产高效的大中型现代化矿井,增加煤炭储量、集中生产、简化工艺、减少环节、优化设备、科学管理,实现大中型矿井企业的煤炭生产、管理现代化。同时,对小型煤矿也要进行合理规划、正规开采、保障安全、依法监督,通过开采技术和回采工艺的改进来提高小型煤矿的开采率。另外,要加强小型煤矿的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生产,要加大对矿井通风、安全监测、矿井防灭火、防尘等煤矿安全技术装备的技术改造。要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营销、运输等方式的变革,以此来降低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

(2)加强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还要全方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煤炭从业人员的素质。目前,在煤炭生产一线多数是农民工,在直接上岗前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技术与安全培训,不仅对煤炭的利用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政府、企业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来吸引煤炭行业及海内外的优秀人才,调动煤炭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应该注重现有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培训,以大的煤炭企业为主体来进行继续教育,对煤炭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和科技人员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包括强制安全生产培训。同时应当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培养适合煤炭工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全面提高煤炭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3)重视运用法律手段,用法律法规引导煤炭企业的发展。在当今这个民主法制的社会里,我们不仅应该学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应该通过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加强煤炭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要加强法制建设,同时强化监管部门的责任,将长效管理机制和专项治理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安全生产防治体系。另外,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健全和完善群众监督和举报体系,监管者要进行有效的监管,严防各种形式的。要坚决维护煤矿职工的合法权益,鼓励矿工对煤炭企业的违法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举报,使违法行为和非法违规煤矿无藏身之地。

(4)科学规范煤炭开采制度,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培养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是保证安全生产、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应大力推进煤矿资源整合,淘汰生产能力低下的小煤矿,优化矿井布局,扩大现代化的大型煤矿,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提高安全保障程度和整体开发水平。促进煤炭安全、高效的生产秩序,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收购、整合小型煤矿资源,重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煤矿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对矿井进行改造,提高煤矿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依法关闭非法开采的矿井,对高度污染、严重亏损的矿井应及时关闭或进行合理改革。要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资源合理配置,支撑国家的煤炭产业经济,需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5)优化产业结构,使煤炭产业实现循环式发展。煤炭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煤炭生产、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的道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构建煤炭产业的循环产业链,促进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加煤炭产品的附加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良性循环,保护煤炭资源。在做强做大煤炭主业的同时,积极开发相关产业,促进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放开搞活其他行业,努力延长和拓宽产业链。例如可以将洗选过程中产生的中煤、煤泥等作为电厂燃料,将粉煤灰、炉渣等作为水泥厂的生产原料,同时可以通过污水处理厂对矿井水进行处理,重复利用。煤层气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洁净能源,而且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洁净煤技术体系开发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高科技含量,应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加强国内外的技术合作,逐步形成水煤浆和煤炭气化、液化等洁净煤技术的产品、工艺、装置、设备及信息服务等。通过这种方式,对煤炭生产伴生的矿产品、煤层气、矿井水等多种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加工利用,变害为利、变废为宝,既可节约能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又可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应鼓励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整合地方煤矿,鼓励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企业与煤炭企业开展合作。

篇9

【关键词】 矿业遗迹; 生态恢复; 资源枯竭; 可持续发展

【 abstract 】 in rigorous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ongxi mine park on the ground and underground mining relic resources based on the tenet that protection is preferred, safety first, the reasonable use,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ientific put forward the reuse of mine site idea: to display the mining remains landscape, reflect mining development historical connotation as the core,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ulture update again, and other means to melt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humanistic landscape in a body, beautiful environment, formed rich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theme park. Not only can protect and save the existing important mining sites, scientific use of mining relic resources, carry forward a long history and brilliant culture mining, and thu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exhausted mining, to explore the resource-exhausted industry of establishing the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keywords 】 Mining remains;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source exhaus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背景:

2005年7月,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中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评审会在北京举行。由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申报的鹏茜国家矿山公园凭借典型稀有的矿产遗迹景观、优越的区位条件、便利的交通及矿区周边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获得了评比第一名,成为首批28个国家矿山公园之一,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矿山公园的总体规划。

现状概况:

鹏茜矿山公园位于深圳市坪山新区的碧岭片区,交通便捷,北临横坪路,南面是秀丽的马峦山风景区, 周边分布着一些零散的工厂和民房。矿区地表基本平缓,早期露天开采的矿坑目前已经形成了两个矿湖。鹏茜矿是深圳市早期唯一从事地下开采大理岩矿的矿山企业,主要是进行大理石的开采活动。后来随着深圳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该片区已经变成城市建成区内的一个繁华的居住区,而且地下的大理石资源也接近枯竭,不再适合继续进行采矿活动。(插图一 区位图)

资源特色:

目前矿区最具特色的资源是地下两层开采形成的矿硐层。地下一层(位于地表下90米,绝对标高为-40米)占地30公顷,巷道长7600米,空间面积达8.8万平方米;地下二层(位于地表下140米,绝对标高为-90米)占地16公顷。两层加起来,形成了100万立方米的地下立体空间。地下空间不仅容量大,形态也非常丰富,分为交通巷道空间和作业空间两种,交通巷道空间非常狭窄,为5x4米的小空间,而作业空间的规格则达到15米x15米的巨大地下空间,再加上弧形的穹顶,形成非常震撼的空间体验。

在受到采矿活动影响后,在大理岩地下采空区内受裂隙岩溶水渗透、滴水、自流水等浸蚀作用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下岩溶喀斯特地貌,属于区域典型的矿业地质遗迹,展示了现代岩溶的形成机理和各种现象,对于研究碳酸盐类岩溶水浸蚀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矿硐常年气温保持在21-22度之间。环境非常舒适。(插图二 坑道结构解剖图)

矿区地质水文条件综合评价:

经过地质勘测,该地区大理石岩矿床稳定性良好,不要支护条件下开采矿硐的极限跨度可达到30-50米,而实际开采断面为15x15和12x15(宽x高)两种,远远小于30米。

谷地内分布有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和下石炭统石磴子组溶洞、溶蚀裂隙含水层。

第四系孔隙地下水,以潜水类型为主、局部地段有微承压性质。地下水主接受

大气降水补给,同时可接受地表水体及矿区周边地区裂隙含水层中地下水的侧

向补给,地下水主要由西往东径流,排泄于地表河溪和下部岩溶含水层。下石

炭统石磴子组溶洞、溶蚀裂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20m标高以下的溶洞和溶蚀裂

隙中,地下水为承压水,水头高度约60m,水位埋深+0.15~+10.5m,水位标高52.78~85.03m。根据钻孔抽水试验,水位降低10.70m,涌水量3.42l/s,单位

涌水量0.320l/s;渗透系数K值0.8905m/d;水质类型为HCO3-Ca,矿化度

138.25,PH值7.6。 根据现场调研得知,-40米的矿坑没有出现大面积渗水情况。只有少量的滴水情况,每天渗水量约为300m3。在开采期间该部分渗水有水泵提升至地面,供冲厕和工作人员淋浴用水。多余部分排入河道。该部分渗水钙含量过高,开发后可将该部分渗水经处理后供生活用水使用。

总体来说:地下巷道和采空矿房围岩完整,岩石坚硬,在未采取任何支撑措施的条件下,做到硐室稳定性良好,加之地下溶岩不发育,矿坑不发育,矿坑涌水量小,同时,在采矿过程中又有意识从各个方面提高了安全系数,为地下项目的开发,奠定了安全可靠的基本条件。(插图三 地质勘测图)

篇10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