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济范文

时间:2023-06-01 10:5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企业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有企业经济

篇1

(一)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状况

对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依据我国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准则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在必要的审计程序监视下,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企业财务收支管理进行严格的审计: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帐表与实际之间的相符程度;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程度等。

(二)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

对于国有企业新的负责人而言,前一任负责人遗留下来的经济问题就会被搁置。这就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对前后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情况进行清楚的划分。通过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地查实,来真是的反应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实际质量情况。对于任职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重点是对负责人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情况进行审计。

(三)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审计

在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经营成果不是的现象十分的普遍。因此,为杜绝上述情况更深程度的恶化,就应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内容——经营成果进行有效地审计。对于国有企业任期内的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财务收支审计与资产质量审计的基础上,基于对企业负责人任期期间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审计。

(四)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经营合法性审计

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对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决策进行审计,主要是对其的合法性、合规性,如有无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是否存在违规越权炒作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金融品种等进行审计,注重的是对企业实施的绩效审计。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于开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其一是干部管理的权属复杂,对于审计的对象确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在改制、兼并以及重组资本时,就会产生十分复杂的权属成分。其二是被审人任期的职责难以确定。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详尽的履职规范文件进行约束,在界定被审人的经济责任方面就会产生较大的难度。

(二)经济责任审计贯彻受限,增加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中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就造成在规避审计风险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困难。二是审计手段存在局限性。对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外部资料的取得是非常困难的,这就给企业的资产质量以及完整性的确认等,造成了一系列的不确定的因素。三是“先审后离”的原则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很难贯彻执行。现实的情况是基本上是人已经提拔、调任,内审部才接受组织部门的委托进行积极责任审计,这样就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比较的被动,查处的难度比较大,给国有经济的审计就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与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类别单一,审计成果难以有效的转化

当前,由于国有企业集团的干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考核措施不够完善,就会造成内部审计对用度干部的人用几乎没有发言权。尽管有关企业的治理以及干部的任用与管理依旧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但是却没有一种制度和机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直接用于干部的任用与监督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就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无法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真正的实际效果。由于审计结果疏于落实,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处理与解决的就相对比较少,被审单位整改的也不彻底到应有的作用。

三、新时期构筑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一)完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加强重要岗位人事监管

做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最关键的就是获得完善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的支持。这样,对于国有企业就能够开展更为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一是要构建完善三的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审计部门应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共同的监督,这样在形成监督合力的情况下,对社会审计组织以及内部审计机构存在的有效工作成果,形成实现国有企业经济责任监管的防线;二是加强国有企业重要岗位上的人事监管,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以及监管的水平;三是建立健全有效地权力运行机制,提高权利运行的透明度,完善对国有企业的权力制约以及监督机制。

(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管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审计的内部监管效能

对于日益现代化的国有企业而言,更应在日常的经济管理中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尤其是要在健全审计监督制度下,不断地提高经营与管理的效率,从企业的内部着手杜绝各种不法行为的产生。首先,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国有企业在全过程的管理中注重各部门职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制衡;其次,基于现有的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成立一个独立与审计对象的审计委员会,对会计部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以便于在管理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会计管理风险进行化解。

篇2

一、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机构设置、人员管理及项目创收和监管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在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国有企业的机构设置较适宜企业运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在中小型国企中,因机构设置落后导致的问题尤为突出。如楚林绿化中心,行政机构设置仍按照之前的方式,采取直线管理的机构管理模式,设办公室统一 协调工作,其下分设后勤处和绿化队等具体负责部门,这种机构设置在计划时代十分实用,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显得有些落后了,无法很好的完成自己的职责。

2.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θ嗽惫芾砗拖钅看词盏拇葱滦圆蛔恪9?有企业因其特殊性和历史遗留问题,在人力管理方面有很多遗留问题,较为关键的是薪酬制度不完善。因历史因素和自身原因,大部分中小型国企现在仍然实行工资制,没有建立相关的创新奖励措施,没有有效的激励员工,也就无法调动员工积极性,无法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国企大多缺乏创新意识,也未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创新创收方面的事项,即使有的企业建立了,但大多只是有名无实,起不到相应的作用。

3.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审核监管体系不完善。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是按照计划进行的,企业管理中并不需要太过重视监管审核,但市场经济下,企业生产是根据市场来变化的,相关的监管体系就要得到一定的完善。目前,我国国企在经济管理中审核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执行力不够。因为之前并不需要太过严格的监管,因此,部分企业对这方面并不重视,执行时也大多只是走走形式。起不到应有的监管审核的作用。导致现在也并不重视。(2)监管部门的人员素质水平需提高。同样是因为历史问题,企业不重视这方面,大多数监管人员也并不具备专业的能力,处理问题时力不从心,在意识和工作水平方面都有很大进步空间。(3)体系不完善。大多数企业的监管条例只是一两条规章制度,对如何兼管,审核时间方式等细节都没有一个细节,体系不完整,执行起来也就无法可依,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对国有企业现有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的途径分析

针对以上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解决的途径。

1.借鉴其他经济形式对国企现有管理模式中的机构进行优化。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因其自身的灵活性,采用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但国有企业因各种原因,在管理方面仍然采用以前的模式,直线化,官僚化。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并不适合当下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应借鉴一下私企和外企的管理方式,对比自身,取其精华,改革自身管理。同样是以楚林绿化中心为例,企业应虚心向其他企业求教,同时,根据自身的当前状况和对未来的规划情况,设置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在实际运营中,结合公司实际,不断做出完善,促进公司发展,高效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盈利效益,实现长久发展。

2.将绩效考核制度引入到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并不断完善。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的私企和外企通过管理实际经验,都发现了实行员工绩效考核对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进而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性,因而在管理中十分注重对员工绩效的考核及奖励制度。但在国企中,这种绩效考核制度还并未完全普及。目前有些大型国企,已经将绩效考核和基本工资结合在一起,正在不断地摸索,探究适合自身的模式。但占大多数的中小型国企却大多并未建立这类制度,仍然采用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基本工资制度。随着市场逐渐在资源配置中占据重要作用,这些不思变革的企业会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绩效考核制度,是企业公平对待员工劳动的体现,具有公开公正的特点,可极大地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在引入初期,可先简单尝试这种方法,之后,在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不断完善。工人工资发放采用基本工资加奖金的形式,既添加了绩效的成分,与之前的分配方式又差别不大,利于工人接受。关于如何评定奖金,要建立一项专门的规定,与员工个人的生产,对企业的贡献挂钩,针对不同的岗位,采取不同的计算标准。量化计算,确保公开公正。

3.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要重视企业自我创收能力的培养。以楚林绿化中心为例,作为中小型国企,在目前国家逐步减少对 其扶持力度 的情况下,一定要找到新出路,从自身找到突破口,打开创收新途径.这样才能在将要到来的经济浪潮中稳步发展并逐步做大做强。增强创收能力,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1)企业要建立一个长期的规划,根据国家经济政策,经济形势,同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及市场发展规律,确定发展目标,为企业发展确立方向。(2)将目标细化。仅有整体发展目标是不够的,这并不能对企业具体的生产产生太大影响。要根据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及盈利情况,分别为各部门确立不同的小目标,目标要有挑战性,但也不能好高骛远。保证技能激发员工积极性,又在可实现的范围内。具体目标要细致研究,设立合理。才能达到目的。(3)人才方面,人才是各个企业发展都绝对不可或缺的,企业在发展中,一定要注意人才引进工作,在管理方面引进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他们做出的贡献之不可估量的。注入新鲜血液,也可以增强企业对外界发展的敏感,有助于企业把握经济形势,适时发展。(4)为了保障创收的正常发展,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由企业高层直接管理,从高校招收,或是从其他企业引进有创新精神的人员,开拓发展新的项目,增加公司盈利项目,提高公司效益。

4.建立和健全国企经济管理模式中的审核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通病中,相当严重的一点就是在监管中执行力不够。为改善这一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将监督和执行部门分开,各自只负责相应的任务,监督部门将情况分别反馈给生产部门和执行部门,由执行部门来进行生产的改进。(2)提高人员素质。监管部门要配备高素质的人员,选拔要严格,同时要建立考核制度,保证监督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3)在十分敏感的财务审核中,要对常规离任、年度审计、项目审计、非定期审计以及公司的债权收益的管理监督工作做得充分的监督审计和有效的实施。(4)要建立对生产管理人员的监督制度,对其有所约束,防止其做出有损公司利益的事。

篇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世界各国经济产业全面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断提升,这给我国现代国有大中型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新的挑战,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是其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关键因素,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大中型企业若想获得发展和改革关键在于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也就是通过科学化的经济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的经济竞争力,从而使自身保持良好的发展活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济管理职责、理念和管理水平方面都有所不足,国有企业通过对经济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构建稳健的经济管理机制,针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决策,构建良好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水平,促进自身平稳健康发展。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强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中国是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全球资本流动和各国经济产业深度融合,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国内企业要想不断向前发展,促进自身走向更高的发展层次,就要重视自身的经济管理。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经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经济管理就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经验,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模式,改革自身的经济管理机制,找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方法,全面提高经济管理水平。首先,面对我国新时期的经济体制管理方式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国有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也就必须进行经济管理机制改革。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完善中,企业性质也在经济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发生了改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主体。在这种经济发展形势全面变动的情境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也必然会朝着以市场为导向的集约型和人本型方向转变。同时,由于我国长期沿用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法,依旧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遗留下来的影响因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已经从短缺走向了过剩,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粗放型走向了集约型,这些变化决定了企业必须要进行现代化转型,不断改变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经济管理机制,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其次,我国当前社会已经全面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竞争与发展也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可以说,当前的市场经济竞争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之间的竞争,这也就导致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要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使用,利用信息网络和计算机设备进行企业管理,以全面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传统以生产销售为主的管理思想不再适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这需要以人为本,将人本思想全面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在经济全面发展背景下,要重视企业与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不断调整和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全面提高竞争力,适应时展。

二、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职责不够清晰明确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自身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企业经济管理问题成为限制国有企业发展的主要阻碍,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实施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同时企业经济管理中职能是否清晰和组织是否合理得当对企业健康发展也有着一定影响。受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影响,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够科学明确,造成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下降,企业经济管理效能不能稳定提升,因此限制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常发展。

2.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缺乏合理性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济管理结构和经济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且对国有企业组织管理效能的提升也带来了影响。与现代的新兴经济组织相比,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受到相关政策波动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有着直接影响,领导者的主观因素影响着企业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容易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组织管理架构不合理,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各部门工作无法协调开展。因此,构建科学稳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架构是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3.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落后

与发达国家及现代新兴经济组织相比,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很多企业还处于传统粗放式的经营管理状态,将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方式和方法局限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盲目增加投资,限制了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需要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同时,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影响了其他生产经营部门的经济管理水平,企业急需从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方面转变,以全面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国有大中型企业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很容易造成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需要快速创新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提升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主要策略

1.明确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职责,转变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对于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需要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转变管理理念,明确管理职责,利用现代经济管理理念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明确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经营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监督机制。更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是推动现代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企业进行现代化转型的有效手段。这样不仅能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而且能为企业普及良好的生产经营方法,使企业以创新理念为导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生产质量,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发展。

2.构建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经济管理体系,完善企业经济管理架构

在现代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很多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采用固化单一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对于现代强调创新发展的时代而言,这种经营管理方式会限制企业发展,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阻碍。在市场创新化发展背景下,要构建大中型国有企业创新经济管理体系,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在全面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背景下,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强化,使企业生产经营更具系统性与合理性,这样才能全面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使国有大中型企业符合时展需求。

3.改变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全面提高企业经济管理质量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上的落后,造成其经济发展的滞后,为了全面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管理水平,要不断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推动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提升。改变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对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是重要的方法,只有企业构建良好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使企业经济发展符合现代市场需求,才能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

四、结语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改革背景下,国有大中型企业要不断优化和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管理理念,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创新经济管理方式,逐步释放组织活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郭海兰.经济管理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举措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04):74.

篇4

关键词:国企 经济 社会 发展

1、提升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它是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国有企业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积累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然后制定一个计划,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政府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发展,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则,放弃行政手段来代替使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实现对企业的间接调控,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真正实现了两权分离。国有企业运行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使国有企业真正走进市场竞争中实现自主管理,自负盈亏。企业重复性建设导致规模结构缺乏合理性。其具体的表现是企业不管大小,都追求“全”,这就导致企业在分工协作上的水平较低,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导致规模不经济。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还主要是粗放型的,零散的经营模式使之缺乏规模效应,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并缺少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及一些高附加值和低耗能的产业,又由于其低端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国有企业缺少与自身产业相关的一些产业链接,难以实现产业的转型及升级。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有效地规范市场秩序和行为。打破地区封锁,对于那些比较优势的企业顺利进入市场扫清障碍,并完善退出机制,使那些劣质的企业可以及时和有效的方式退出。以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给企业,开展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形成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国有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竞争意识。

1.2、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国有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国有经济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就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总体上都比较弱,企业的主营业务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而对那些新型经济增长的领域而言,也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未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国有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或者由于投入研发的成果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使得国有企业缺乏含金量比较高的产业,自主品牌也不多。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它必须是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技术创新上,我们的眼睛应该放眼国际市场,而不是国内,国际领先的企业应该是指这个行业,并试图形成技术优势,在国际上的行业范围。要抓住重点,在一些我们的比较优势,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同时也带动其他类型企业的发展,整个国家产业占据优势在国际竞争中。

1.3、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国有企业应该专注于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培训侧重于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国有企业也应进一步加强机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人才环境。全面落实就业和辞职辞退制度,岗位双向选择和人才,企业的竞争领域。

1.4、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经济利益,而且可以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企业在企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企业不断适应发展的需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而不是相反的关系。通过实践,我们所知道的,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标本兼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国有企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应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产业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2.1、坚持以科学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只有实现经济快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和谐社会,为了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我们国家正面临着全面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坚持以经济利益作为第一发展目标,利润是企业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基础的企业实现扩大再生产,也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企业的利润没有增长,虽然他们看起来更加强大,但其实是外表坚强但内心弱。因此,国有企业也应该是利润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投资时,也应采取利润最大化摆在首位,以确保企业国有资产,提高效率。

2.3、坚持一个原则,三个效果的有效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虽然国有企业应该强调经济效益,但不排除环境和社会效益,但要求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主动承担一定的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2.4、和谐为宗旨,以促进发展的和谐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内部和外部,内部和谐是指国有企业的干部和群众的和谐,外部和谐是指和谐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社会公共利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和谐。国有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正确理解和谐二字的真正内涵。和谐本质上基本上是包容性的性格,坚定的原则,互惠互利,国有企业只有珍惜和构建和谐,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贯彻以人为本。这是实现好发展好,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所有员工的利益,企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相同的时间,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共享,共赢的经济发展理念,倾听工作人员建议,自觉接受监督的工作人员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国有企业生产和广大员工分享。再次,通过科学的指导,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去实践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

篇5

关键词:应收账款 内部控制 国有企业

应收账款是由于企业在赊销产品或者因为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属于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部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基于此一些企业通常会采用货后付款的方式,这就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了所谓的企业应收账款的情况。目前商业信用发展也比较快,企业应收账款数额也渐渐增多。从相关的数据以及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赊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销售规模,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但是如果大量的应收账款必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使得企业出现坏账损失,同时也会影响企业资金调度。因此加大应收款的管理渐渐成为企业运行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于国有企业应收款存在的原因以及弊端等进行了分析,以此阐述国有企业加强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应对措施。

一、国有企业应收账款形成原因

据相关调查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之中,应收账款占据了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很大比例,尤其是时间较久的应收账款,这样的状况的存在必然有其一定的原因。

1.市场竞争是其根本性原因

就目前来说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各种相应经济以及上层建筑方面还存在不成熟的状况,避免不了存在各方面的问题。现在的市场特点是买方市场,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企业不得不以延期付款的形式与相关的企业主体达成协议。更何况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政治原因,在当今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本来就是不强,它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支持,这使得他们失去危机感,不能够更多的依靠市场竞争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使得国有企业方面的灵活度相应的降低了。

2.企业夸大经营成果问题

在我国企业中,主要是基于权责发生制来记账的,赊账收入被计入当期收入,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在账面上确认收入利润,而实际上并未实现。尽管企业按会计制度要求提取相应的坏账准备,但是实际损失和时间价值也许会超过减值准备,这也会为国有企业带来严重损失,所以说应收账款存在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可以夸大其账面收入规模和利润,进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3.法律制度约制的缺失

我们知道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是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其保障的,同时还要具有健全的社会信用管理机制,这是一个较为软性的力量。一直以来我国在法制建设以及社会信用管理制度方面所作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关法制建设和社会信用管理制度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行为发生的问题也随之增多,在信用评估以及应收账款以及商业秘密方面的相关规定还需要加强完善。面对社会信用的缺失,而相应的硬性法制力量还不够力度的情况下,这在无形之中也使得少数企业蓄意欠款谋取不法利益,有的地区基于地方保护主义,在处理相关的信用问题的时候存在不按照法律依法办事,这在客观上也助长了这一事情不断演化扩大。

4.国有企业的特性方面

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就是其国有的性质,这个方面相对于其他主体的企业来说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影响更大,这就使得他们虽然觉得对方企业不怎么符合自身企业的需求,但是迫于对方的诸多方面压力,不得不与他们进行来往,这就会形成一定量的应收账款。

5.企业自身的原因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其内部控制环境可能是比较疏松的,部门之间职责权限不明晰,使得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或者是在职责方面出现重叠现象,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导致不能够对坏账进行及时的监控等。同时在应收账款信息化管理水平比较低。如有的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中使用ERP这个系统,但是我们知道它的功能是有限的,只能够满足一些简单的管理记账等,而对应收账款缺乏有效的控制。通常表现为事后管理或者是在数据资料方面不全或者适信息不全、不准等;同时在收账方面没有有效的手段,企业没有采取及时的措施要求相关人员或者相关部门进行全权负责去执行收账项目。也可能是信息反馈方面出现问题等。

二、加强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

1.内部控制在设计方面的原则

内部控制与实践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具体的设计阶段,一定要结合现实实践的情况,真正的构建一个适合国有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所以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相互制衡原则。在一个经济活动之中,需要在两个及其以上的控制环节中设置一定的制约关系。其次是相互之间要具有协调配合的关系。信息交流通畅、共享,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在业务程序上要紧密的衔接,避免脱节现象,使得他们之间能够在相互协调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完成企业任务。其三是程式定位的原则。这个方式指的是企业要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其经营管理活动细分为不同的工作岗位,并且依据其具体的性质赋予相应的职责,同时对于其操作规程给予明确的规定,并严格要求他们执行。其四是成本效益原则。也就是说在实行内部控制的时候,所花费的成本不能够超过由此产生的效益,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化的效益。

2.新技术的引用,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科技要素是企业提升自身效率以及效益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所以说企业要不断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的引进、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得其产品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产品,提升自身的信誉度以及促进企业名牌产品的效用。

3.强化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

这主要涉及信用的标准以及收账政策和信用条件方面。首先要用最优化是信用标准,它是客户获取企业在交易方面的信用的一个条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信用标准放宽会增加其销售,不过平均起来的收账期会相应的延长,所以在信用标准决策中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收账政策是指对于一些企业在违反相应的信用条件而不予及时付款的时候企业所采取的一种策略。在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只要是在收回应收账款所节约的现金不小于收账费用的时候该政策就是有效的。

4.应收账款收账监督制度的构建

对于企业来说,一般他们存在的应收账款的时间是不同的,长短不一,有的在收款期范围内,有的则不是。而我们应该知道的是应收账款能不能被收回以及收回的数量是与时间没有很大的相关的,通常的情况是时间越久形成坏账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所以要建立严格的收账监督机制,随时掌握应收的账款的最新动态,以便能够做出及时的回应,避免企业的损失。随着新情况的不断出现,企业应该不断的调整相应的策略以应对随时变化的应收账款动态。

5.相关人员薪酬结合应收账款考核

制定应收账款考核办法,贯彻“谁销售、谁收款奖罚分明”的原则。对所有形成的应收账款实行档案管理、责任终身跟踪制度即从发货到收回货款建立档案对包括发货时间、经办人、回款情况、回款时间均进行登记、跟踪。对应收账款实行责任到人即每笔应收账款与经销人员的责任挂钩。

三、结语

总之,对于应收账款企业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强其企业内部的控制,尽量减少企业发生坏账等不利的情况,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也迫使企业必须针对这一情况加强其内部控制。力争企业在市场竞争之中能够不被淘汰,能够及时有效的周转企业资金以及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条件和措施,同时也要加大监督力度,及时掌握应收账款的最新动态以便及时作出回应,避免给企业带来损失。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愈发凸显它的重要性。而由于审计在我国国有企业运用的时间较短,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标准和规范,所以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任然存在很多瑕疵,不仅难以发挥审计的有用性,甚至可能触发审计风险。所以,研究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一)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真实性审计内容

首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审计,查看各收支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相应规章制度。同时,分析经营者任期财务计划是否有效实施,执行结构是否真实。其次,对企业筹资行为进行审计,查看筹取资金总数是否和企业真实的经营发展需要吻合,分析筹资后的企业资金结构是否依旧维持良好、健康的状态。审计在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是否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是否按照现代先进资金管理方式进行相应管理,是够提高了国有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对国有企业所有债务进行清查,寻找债务中是否存在坏账现象。从而避免国有企业利益受到损失。再次,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的投资行为进行审计,分析投资行为是否符合国有企业战略规划,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盈利性,分析投资项目开展后,企业是否还有充足的资金保持正常经营。最后,对企业财会进行审计,查看财会各项操作是否遵守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财会部门还需要在审计期间,提供有关国有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各类信息,并保证该类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经营管理审计内容

首先,审计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按照相关标准和制度和市场规则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其次,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制度进行审计,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查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有不符合规范的环节。分析国有企业各项制度是否有效贯彻和落实,执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效果。最后,对国有企业经营目标进行有效的评价,分析经营目标的合理性,查看经营目标是否结合企业内部真实情况和未来市场环境的变化。

(三)财经法纪审计内容

首先,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内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进行审计,查看该项内容是否符合相应固定,并检验审计对象是否真实、有效。同时,对税务方面进行审计,查看企业税务是否符合相应税法,有无偷税、漏税的现象。其次,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的经营行为进行审计,是否利用自身岗位便利而从而违法犯罪的活动,是否私自挪用、占有国有企业资产,是否转移企业资金,是否乱用企业名义而进行与企业无关的活动。再次,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内各项事务的处理方法进行审计,查看经营者是否可以隐瞒经营事实和财务状况。最后,审计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的经营活动是否从企业的主观立场出发,是否和外部结党营私,破坏企业、国家利益。

二、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审计评价工作一般交给外部审计机构来完成,具体评价内容则是对审计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通过审计结果和相关标准指标的对比,找出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是否有效实现。并客观、公正的评价经营者任期的经营管理水平。找出经营者任期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下一阶段的企业经营决策。同时,评价结果还可作用于政府及相关机构进行对国有企业的正确引导,从而帮助国有企业提高经营收益,促进国有企业发展。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对经营者任期的经营效益进行评价。具体是指任期内企业的经营盈利水平,如核算国有企业经营成本和经营收入是否达到行业内部平均水平。评价经营者任期经营目标是否实现,并通过各方面综合分析经营者的总体经营水平;对经营者任期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评价。主要由各项财务活动来深入了解经营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遵守了国有企业自身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行业标准和市场规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结果的真实性进行审计。如财务报表中各类信息是否准确、完整,是否存在篡改、隐瞒财务事实的行为;对经营者任期制定的投资决策进行评价,分析投资活动的效果及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并以此作为依据来评价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及决策水平。

(二)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遵守以下几点原则:遵循客观性原则。具体是指评价工作必须站在客观立场来思考问题,不能以主管思维来进行对审计结果的评价。同时,还要保证公平公正,实事求是;遵循严谨性原则。具体是指评价结果必须具备充足的依旧,若是依据不足则尽量不去进行评价,避免评价结果和真实情况不相符而导致的审计风险;遵循全面性原则。具体是指在评价过程中,要结合所有的信息数据,要参考各类审计结果,不能一味的以一项数据和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国有企业历史经营状况和经营期间的市场环境变化。

(三)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是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系统的、全面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让评价人员在评价活动中有章可循。评价人员在得到审计结果之后,把审计结果和相关标准进行比较,从中得出的差距再用于评价,这种模式下评价工作更加准确、科学。而具体的评价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种:强制标准。该标准是指国有企业经营者任职期间的经营活动必须达到的标准。一是国家颁布的相应法律法规,该项标准适用于评价经营者任期经营活动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营目标;主观标准。主观标准不同于强制标准,它是企业从自身视角出发制定的未来发展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国有企业自身制定的经济计划等。该标准虽然可有效评价经营者任期的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但在评价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很多内外部因素;行业标准及地域标准。由于我国国土覆盖面积广大,各地域之间的经济环境也有加大的差别。所以在进行审计结果评价时,要考虑该地域的地域平均水平。而行业标准则是经营者任期中,整个行业环境的变化,调查整个行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平均水平,并以此作为评价依据;历史标准。历史标准是指企业历史经营阶段的经济指标。在该标准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可以用于作为评价指标,而那些受市场环境影响大的指标则只能用于参考。总之,以上四点指标在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过程中,都可以被用作评价依据,但以标准作为依据的评价结果肯定存在差异,所以评价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评价标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具体可分为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真实性、经营管理和财经法纪这三个方面,在审计过程中,要确保审计对象各类信息的的真实、完整,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而审计评价的内容可以分为经营者任期的经营效益、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经营结果的真实性等方面,而在评价工作必须遵守客观性、严谨性、全面性原则,同时合理结合各项评价指标,分析审计结果和评价指标存在的差异,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作者:李金凤 单位: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周口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吴秋生.基于责任两面性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2012,(3):9-14

[2]修俊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246

[3]赵桂阳.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相关问题的探析[J].商业会计,2014,(8):59-60

[4]王启山.浅析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和对策[J].商业会计,2012,(5):39-41.

篇7

关键词:管理会计;国有企业;建设;途径

一、目前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重视程度不高,理论建设严重不足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管理会计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到现在也才经过了30多年的历史,在国有企业的实际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能显示出管理会计应有的效果。这使得很多国有企业领导者对管理会计产生了怀疑,认为其不能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就按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不适应国有企业的经济改革与转型,对其的重视程度相当低,自然也不会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建设。在国有企业具体实践应用上大多借鉴国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内容,与我国国有企业实际经济情况严重不符,加之管理会计体系还不够完善,理论性知识在实际应用上也存在一定的衔接问题,大大制约了管理会计功效的发挥,为国有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内部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一直深受国内外很多管理形式、管理理念、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使得本身的具体经营活动存在不少问题。在确定项目上不能自主决策、不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的应用、缺乏全面预算管理等。在开始引入管理会计后,由于缺乏完善的理论与体系支持,也不能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改革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使得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产生很大的局限性,直接导致其具体应用的范围减少。

(三)国有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队伍

从目前国有企业的现状来看,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来执行具体的实践任务以及会计管理工作,多是由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负责。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对管理会计本质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过分强调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而忽视了管理会计工作的应用性,使得很多管理会计工作难以具体落实到实处。也缺乏了对企业未来发展以及经济活动的合理规划预算的考虑,使得财务部门与管理会计的发展严重不平衡,难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管理会计的真正作用。

二、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会计建设的具体途径

(一)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加快管理会计理论建设

管理会计对于国有企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经济管理体制与会计工作的紧密联系,在进行企业现代化制度建设时注重管理会计工作。同时也需要强化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全面深入的认识到管理会计的实际功能,以及它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积极效用,在国有企业建设中加大对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为了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保驾护航,在借鉴国内外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时,也必须综合的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做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确保理论知识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使用。只有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才能促进国有企业领导层决策的精确性,由上至下的在整个企业加大管理会计的宣传,确保各部门都提高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加快国有企业经济结构的改革与转型进程,推动国有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国有企业综合管理能力,扩大管理会计应用范围

国有企业需要树立正确的管理会计理念,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管理会计理论建设,这是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内部具体应用的前提条件。同时国有企业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方式与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提高综合管理能力,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熟练的运用管理会计来对企业未来长远发展进行合理的审视、预测、规划、分析、决策,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同时,在具体应用管理会计时,国有企业也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来选择适用的管理会计手段与方法,只有对企业自身有全面完善的认识时,才能找到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推动企业发展,这也是在国有企业内部扩大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实践范围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打造专业化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管理会计队伍

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应用中,离不开相关管理人员的参与,他们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管理会计工作具体实行的效果,是不能忽略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现在国有企业用财务部门替代专业管理会计的做法,严重制约了管理会计真正功能的发挥,需要及时改进与完善。为此,首先需要国有企业结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组建专门的管理会计团队,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分离开来,才能有效地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全面真实的经营依据。其次,要配置专业化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定期对管理会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及时更新丰富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结构,强化整体财务管理高质量的意识,并加大管理会计人员与财务人员建立沟通交流机制,确保彼此之间工作的有效衔接与融合,促使管理会计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国有企业发展中发挥功效。最后,要加快管理会计软件的开发,结合企业内部实际推出适用性高的管理会计软件,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效率,为管理会计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结论管理会计为国有企业的发展经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有效地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是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选择,需要引起国有企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阁.浅议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7(02)

篇8

【关键词】国有企业负责人 经营业绩 考核指标

自2003年以来,国务院逐步将经济增加值(EVA)纳入中央企业考核范围,2011年湖北省国资委印发《湖北省国资委出资企业经济增加值(EVA)年度考核试行办法》(鄂国资规〔2011〕1号),成为地方国资委中明确省属国有企业将经济增加值(EVA)列为主要考核指标的首个样本。面对改革的攻坚难题和国有企业新的发展形势,如何保持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各级国资委作为出资人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令2009年第22号,以下简称“国务院国资委第22号令”)和湖北省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鄂国资考核〔2009〕391号)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比较各自的不足和长处,同时为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提出意见。

一、考核范围的差异

考核要有针对性,考核的效果才能卓有成效。因此,如何能够锁定国有企业重要利害关系人,引导国有企业改革创新,这些是考核办法是否有效的重点。在考核范围上,国务院国资委和湖北省国资委关于考核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范围有所差异。

1.考核国有企业负责人范围不同。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第22号令的规定,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范围包括:(1)国有独资企业的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2)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列入国资委党委管理的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3)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股权代表出任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列入国资委党委管理的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由此将央企的经营责任有重点地落实到高层管理者。与之相比较,湖北省国资委考核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范围仅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董事长、党委(党组)书记以及列入省委和省国资委党委管理的总经理。湖北省国资委的考核范围比国务院国资委的规定相对较小,这是由湖北省国有企业的特点所决定的。由2009年湖北省国有企业名录可以发现,湖北省拥有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并且这些国有企业中有很多国有独资或有限责任公司。国务院国资委考核范围中的岗位在湖北省国有企业中并不一定存在,同时,鉴于湖北省国有企业规模较小,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也没有必要进行范围太大的考核。不过,湖北省国资委并没有针对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提出相应的考核范围,犯了“一刀切”的毛病。

2.考核国有企业的范围差异。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成为了国有企业负责人考核办法有待检验的重点。国务院国资委重视央企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定了科研类企业的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突出考虑技术创新和投入产出等情况,并且在考核责任书中明确了具体指标及其权重。这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央企的市场竞争力的鼓励。2010年央企中有科研类企业10家,占当年央企总数的9.26%;石油、移动网络、电力等行业需要巨额的科研投入,因此,国务院国资委的考核,对长期、巨大的科研经费投资需要政策的相应支持,以此来鼓励国有企业改进技术,跨越式发展。相比较而言,湖北省国资委仅仅在分类指标涉及技术投入考核,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并没有在全部考核指标中重视企业技术创新。2009年湖北省国有企业共计1 242家,注册资本在1 000万元以下的中小国有企业占41.2%。其中,主要从事经销批发、商业服务的国有企业占湖北省国有企业31.16%;主要从事生产加工、经销批发等的国有企业占65.78%。面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及生产加工企业,科研投入相对较少,湖北省国资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年度考核的分类指标中鼓励了科研类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而不是盲目地抄袭国务院国资委的考核办法。由此可见,面对湖北省国有企业的现状,湖北省国资委的考核办法是有重点地对国有企业创新投入进行了支持,将注意力集中在基本指标的考核上,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二、考核指标的差异

考核指标是各级国资委考核办法的主线,是实现考核目的有效手段。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的业绩考核逐步由过去注重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转向经济增加值。考核指标的变化体现了价值创造观念的进步。因此,对于考核指标设计是否合理应当以创造价值为中心作出评估。

1.经营难度系数的差异。在国有企业负责人年度和任期考核中,企业综合经营难度系数对于年度和任期考核综合得分具有放大效应,这个指标能否正确厘定关系到各级国资委考核办法的公平性。因此,各级国资委应该科学合理地确定综合经营难度系数。国务院国资委考核办法规定,企业综合经营难度系数根据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职工平均人数、经济增加值等项指标加权计算,分类确定。其中,国务院国资委并没有规定企业综合经营难度系数的上限和下限,这体现了考核央企指标设计的灵活性。众所周知,央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担负着重要的政策任务和社会责任,并且还要承担技术升级和“走出去”战略的重任。面对众多挑战和经营难题,央企的经营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这需要根据当年的经营形势来测算。因此,灵活的综合经营难度系数有利于央企积极开拓新领域,实现技术转型与升级。同样的,湖北省国资委考核办法规定,企业综合经营难度系数根据企业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职工平均人数、经济增加值等项指标加权计算,分类确定,并且各项指标难度系数为1~1.20。从2009年湖北省国有企业名单可以发现,湖北省国有企业中2000年之前成立的企业占58.29%,主要从事经销批发、商业服务的国有企业占湖北省国有企业31.16%;主要从事生产加工、经销批发等的国有企业占65.78%。这些企业的生产模式、经营环境基本固定,生产技术已经成型,同时也不存在较重的政策任务和社会责任。因此,湖北省国资委对经营难度系数设限定的规定符合湖北省国有企业的特征,避免了国企经营者虚报或追求经营难度系数,从而实现湖北省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

2.EVA考核指标打分内容的差异。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是由美国学者Stewart提出的,它是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所得。与传统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相比,注重资本费用是EVA的明显特征,管理人员在运用资本时,必须为资本付费。由于考虑到包括权益资本在内的所有资本的成本,EVA体现了企业在某个时期价值的创造或损坏,是股东所定义的真正利润。

国有企业建立基本的业绩考核制度,始于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之时的2003年。自2003年起,国务院国资委开始向央企宣传EVA理念。2010―2012年是自2004年以来针对央企负责人的第三个考核任期,国务院国资委推进央企EVA考核,从总体规划到稳步推进,花了7年的时间。在此之前,国资委对央企绩效考核,均以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为主。2007―2009年自愿实施EVA试点的央企户数分别达到87户、93户、100户,占央企总数的70%以上。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底全面推行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实行经济增加值考核办法,而湖北省国资委2011年初才印发《湖北省国资委出资企业经济增加值(EVA)年度考核试行办法》,湖北省大规模推行EVA业绩考核显然稍迟了。

在考核企业EVA的力度上,国务院国资委第22号令规定,经济增加值指标(EVA)的基本分为40分,而湖北省考核的基本分为5分;在考核经济增加值指标得分的增减上,中央企业的考核得分也是湖北省国有企业考核得分的8倍。由于湖北省国有企业在推广EVA考核上的滞后,在EVA考核上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以供参考,所以贸然大规模推广EVA考核指标必会使考核结果适得其反。基于这种担心,湖北省国资委谨慎地引入EVA考核指标,并相对弱化EVA的考核力度,从而避免了扩大推广EVA考核指标造成的冲击。因此,在将来如何进一步推广EVA考核成为湖北省国资委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考核监督的差异

要实现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各级国资委必须履行国有股的股东责任,切实监督国有企业的发展,使得国有企业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1.考核目标值监督的差异。考核的目标值是考核国有企业的一把标尺,这把标尺刻度是否准确,极大影响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工作热情和考核的公正性。国有企业负责人对于国有企业的过去、现在非常了解,他们相对于外部人来说具有信息优势。因此,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企业最有发言权。但是国有企业负责人同时具有相当大的动机来刻意压低目标值,从而使得自己所在国有企业能够轻易完成目标任务,实现自身薪酬最大化。

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一任期(2003―2007)的考核实践中,国务院国资委发现,自定目标的自律方式对中央企业的外部激励效果有限;同时,一些企业出于短期利益考虑,不积极增加科技投入,因为那将占用更多利润。但是国务院国资委对于目标值的确定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可能归因于中央企业规模巨大,涉及的行业众多,国务院国资委获取考核目标值的信息有限。因此,中央企业继续将考核目标建议值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报送国务院国资委,以此来确定中央企业的考核目标值。基于此,如何能够客观、准确地获取企业考核目标值成为国资委和国有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个难题,湖北省国资委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湖北省国资委考核办法规定,监事会主席(包括派驻监事会主席和内设监事会主席)审阅并签署年度考核目标建议值。此项规定对于前述问题是种很好的探索。监事会作为企业内部人,其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的了解肯定多于外部人员,并且监事会不在国资委的考核范围,从而避免了自利风险。同时,这也凸显出监事会的作用,监事会独立地对考核目标值作出合理公正的判断尤为重要。反观国务院国资委的考核办法并没有同样规定,而是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进行审核,并就考核目标值及有关内容同企业沟通后加以确定。这容易造成国务院国资委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在不了解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下,在核定考核目标值时容易被考核的国有企业误导而错误核定考核目标值。

2.经营业绩履行情况信息披露的差异。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履行情况信息披露是联系各级国资委和各级国有企业及其管理层的重要纽带。各级国资委根据国有企业披露的经营信息进行投资决策,企业管理层则通过经营信息传递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资源配置和财务风险等信息。因此,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履行信息披露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就显得更加明朗:充分性和及时性。一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和湖北省国资委的考核办法建立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但是关于国有企业经营业绩信息披露规则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国资委应该对国有企业进行动态监测,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对于企业的监督,信息的充分披露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如何规范、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履行信息的披露成为各级国资委今后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信息是具有时间价值的,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信息的重要特征。国有企业负责人履行经营责任的信息必须及时向各级国资委进行披露,这样才能提高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的监督效力。湖北省国资委考核办法要求建立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季报、半年报制度,而国务院国资委考核办法规定,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签订后,企业负责人每半年必须将责任书执行情况报送国资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湖北省国资委的考核办法有利于经营业绩履行信息的及时披露,可以加强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的过程管理。

四、结论

在结合中央和地方实践经验基础上,本文认为要做好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需要考虑:(1)加大国有企业负责人考核范围,使得国有企业负责人权责一致,使之深切地体会责任意识;同时,考核办法应该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2)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考核指标设计,着力引入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要与时俱进;并且,在考核指标打分上,国资委的考核得分要积极鼓励优势国有企业,淘汰落后国有企业,增强考核指标的激励效果。(3)加强国有企业负责人考核的过程管理,建立规范、合理的信息披露机制;考核指标目标值的确定必须科学、客观、公正,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的监督成为今后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方向。

(作者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S].国资委令2009年第22号,2009-12-28.

[2] 湖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S].鄂国资考核〔2009〕391号,2009-12-16.

篇9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混合所有制 改革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国有企业发展的规模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和完善工作比较难以进行,所以在采取改革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并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以便于更好的参与世界竞争。

一、混和所有制的涵义

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途径,首先要从混和所有制的涵义入手。

(一)混合所有制的概念是指在社会所有制的结构方面多种所有制共存,这是两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但是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中,其主体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然后其他多种所有制成分随之共同发展,这就是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状态。

(二)混合所有制在中国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发展的经济成分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这二者在国有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这样的发展状态导致我国的私有经济和个体经济难以发展和扩大,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改革的过程中,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现有的混合所有制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尤其是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推动着企业混合所有制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国有企业与非公资本的有效融合问题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发展的过程中,与非公资本的融合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目标不一致。我国的国有企业大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盈利是国有企业的主要目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而非公资本在所有权主体上具有明确性。同时所有者拥有自主的企业管理和决策权力,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其生产经营决策的主要动力。那么由此就可以推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非公资本是国有企业的附属物;二是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中,一味坚持经济利益最大化,这将会偏离经济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改革目标,有这两点可以看出,将会严重影响经济的综合发展,国有企业与非公资本的有效融合成为改革的重要环节。

其次,领导体制不同。非公资本主要采用的是所谓的“家长领导体制”,但实际上并未脱离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框架,而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上采用的则是“家族式管理体”,由此看出在管理和领导体制上是不同的。

(二)国有企业接纳非公资本的意愿问题

首先,国有企业一些领域与行业开放程度不高。在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有一部分的国有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允许非公有资本的融入,但是在整体国有企业的发展中,仍是有大部分的国有企业排斥非公资本的进入,从根本上追究就在于部分国有企业仍希望凭借其占有的政府行政资源对市场形成垄断,享受高额垄断利润。还有,并非所有的领域都能够吸引非公资本的参与。因为非公有制在发展的过程中毕竟有大部分的结构是与国有企业经济结构有冲突的部分,所以在融合二者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急于一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其次,非公资本技术创新不足、逐利性强、资金实力不强。非公资本具有较强的逐利性,存在很强的短期行为倾向。而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常是建立在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角度上出发的,在基金的筹备和流通方面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非公有制在短期时间内,在资金和技术上都存在着不足的严重问题。

三.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制定以“壮大国有经济、释放企业活力”为目标的发展战略,通过壮大自身实力、控制力及影响力来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应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在认清市场层面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经济市场的发展主体,且改革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避免“肆意妄为”的方式,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确保非公资本真正参与到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运行机制灵活多变、经济效率高的优势。其次,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在改革中,应营造出“公平、透明、竞争”的改革环境。这一原则的制定,与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发展环境下的体制有着直接联系,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企业、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而改革的透明度、开放性、竞争力等都需要从根本上得以提高,只有从根本上理顺市场化体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消灭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现象,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将市场在混合所有制中的资源分配决定性作用落到实处。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举措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资产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方面,转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职能,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通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与完善运营代表报告制度,来建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良性机制。另一方面,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在管理制度制定、执业准则更新、监督法律实施、违法行为处罚等方面加强行政监管;在资格准入和退出、评估能力提升、评估报告鉴定、行业内部监督、违规问题检举等方面加强行业自律。通过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理顺资产评估行业的管理体制,强化资产评估当事人承担的法律责任,防止资产评估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合法化手段。

二是对相关政策进行完善,为非公资本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受国有企业体制的影响,非公资本在进入特许经营领域时,其相关权利若得不到保障,将直接影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行,因此,退出非公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范围的基本前提在于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制度政策,通过法律、规范制度等硬性措施来消除非公资本融资中存在的顾虑,在保证非公资本相关权益的同时,还能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破除垄断弊端,打破“玻璃门”、“旋转门”。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应当加快取消对部分领域的不当准入限制,并真正解决实施中的“玻璃门”、“旋转门”等问题。建议加快对各行业准入的改革研究和实施进度,积极引入竞争推动各行业大踏步前进。同时,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强社会监督,强化责任追究,从思想和机制上打破大局观不强、聚焦利益的行政弊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投资环境的持续提升和优化。

四是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的指定中,应安装“试点先行、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分层推进”的原则稳步进行,避免操之过急引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且从当前国有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其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围绕部分竞争领域强的地区,在取得一定成效后逐步扩展到非竞争性领域的其他方面。另一方面,除国家政策明确必须保持国有独资外,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篇10

【关键词】 经济转型期 国有企业 劳动关系 和谐

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引入市场经济,以市场为依托,促进企业转型,使得国有企业逐渐增加了市场比重。在这一过程中,夹杂其中的劳动关系十分重要,是国有企业经济转型必须解决和完善的一项重要内容。劳动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现代社会和谐与否的晴雨表、风向标。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企业发展的前提。

一、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

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国有企业在市场运作过程中建立良性的劳动主体互动,协调企业与各自员工、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之间的矛盾,实现真诚合作,共同进退,互利互惠。只有推动企业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才能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调动不同利益群体和同一群体不同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加企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和谐的劳动关系主要解决的就是劳动薪酬与福利待遇问题,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为国有企业快速转型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不和谐劳动关系原因分析

1、业务外包对劳动关系造成的影响

业务外包是以经济合同方式连人带事整体交付承包方完成,并向其支付相应费用的经济活动,是一种管理策略。业务外包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劳动者由用人单位——承包方直接管理,并对劳动过程直接组织、指挥、监督和管理,发包方不参与劳动管理。长庆油田面对突出的“快速发展用工刚性需求与严格控制用工总量”矛盾以及“实现5000万吨油气当量控制现有员工规模”的压力,将非核心业务及辅助或附加值低的流程交给外包服务提供商执行,实现了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交汇融合,进行了国有企业市场化运作尝试。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最基层的生产直接管理者,对业务外包认识存在缺陷,放弃了对承包方的管理,而将承包方员工等同于国有企业员工,混淆安排工作,越过承包方直接管理其员工,造成在职员工与业务外包人员混岗,一人两岗、一人多岗的现象,久而久之,业务外包人员对油田企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同工不同酬、利益不对等等势必引起不同群体之间矛盾的激化,给劳动关系的和谐带来很大的潜在风险,不和谐的劳动关系将成为长庆油田发展的瓶颈。

2、忽略合同管理的重要作用

市场运作过程中,发包与承包双方签订《业务外(承)包合同》,以约束各自的行为,签约双方是一种经济关系,而非劳资关系,合同标的是“事”而非“人”,双方受《合同法》而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约束和调整。引入市场经济后,要求国有企业对参与承包的私有企业以合同为准绳,主管承包事务、并按实际承包工作量完成情况进行费用结算。但在实际转型过程中,大多企业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对合同内容进行规范,没有对承包任务、合同标的、要求完成的具体工作量以及双方的责任义务、责任主体进行明确规定,合同费用及结算方式仍按“人”头计算。一旦合同双方出现经济纠纷,承包方即乙方在考虑其未来发展和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必然会将矛盾转稼给其员工。

3、缺乏足够的合同意识

国有企业在经济转型市场化运作时期,引进私有企业和私有经济,是传统与现代的拐点。私有企业受利益驱动,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不规范,劳动合同制度不健全,不及时建立社会保险,不按时发放劳动保护用具、不按时足额发放员工工资等现象突出。实际表现为劳动关系双方合同意识不强,企业和员工不能用劳动合同约束各自的行为,劳动合同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普遍。合同双方极易因劳动付出、薪酬等发生劳动争议,成为企业和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4、员工多元化的诉求无法满足

社会进步,国有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其自身固有的员工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已从简单的衣、食、住、行等生理诉求和安全需要、社会需要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其他更高层次的诉求,员工诉求呈现多元化。而业务承包企业,由于承包的是非主营、辅或低端业务,发包方在核定承包费用时其人工费用较低,承包方发给其员工的工资福利自然比不上国有企业员工,他们(承包方员工)劳动所得仅能维持个人衣、食等日常生活,结婚、住房、养家糊口难以为继,更谈不上社会需要,安全需要在承包方利益面前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两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在同一环境中劳作,在利益不对等形成显著对比的情况下,给劳动关系不和谐带来严峻的挑战。

三、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1、建立健全科学的劳资危机管理机制

应对劳资矛盾的危机,企业要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第一,做好危机预防工作。有敏锐的洞察力,根据日常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或使危机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尽可能减少到最小程度。第二,进行准确的危机确认。危机管理人员要做好日常的信息收集、分类管理,建立起危机防范预警机制。危机管理人员要善于捕捉危机发生前的信息,在出现危机征兆时,尽快确认危机的类型,为有效的危机控制做好前期工作。第三,消除危机处理后遗留问题和影响。危机发生后,企业形象受到了影响,公众对企业会非常敏感,要靠一系列危机善后工作来挽回影响。

2、实现科学的监督与管理

国有企业拥有自身的劳动关系,专业化外包企业拥有另一种劳动关系,这两个劳动关系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劳动群体,这两种群体的工作出发点完全不同,但其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都希望获得较多的劳动回报,以维持和改善生活,并为未来的生活提供保障。因此,两个群体又具有统一性。国有企业在市场运作时,只有将对私有企业完成承包工作量过程的“直接管理”过渡到对私有企业的“监督管”、对业务承包“人员”的直接管理过渡到对承包“事务”的管理状态,通过对承包行为和承包方完成承包任务过程的监理,利用工程数量和质量来控制和调动承包企业的积极性,才能将矛盾化解在劳动群体内部。与此同时,通过监管手段,还能充分调动劳动群体的整体劳作水平和个体的创造性,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

3、针对不同利益主体实行不同的结算方式

国有企业转型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就得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费用结算。业务外包后,外包的是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不能等同于劳务派遣,按“人头”结算费用。私有企业承包工作量后,为了完成合同标的,达到合同要求,具体使用劳动力即人的数量,是私有企业内部事务。业务承包费用的结算,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和质量才是唯一的依据,国有企业只有改变过去传统的按私有企业自己安排的“劳动力数量”、“人头数量”结算承包费用方式,才能减少私有企业员工个体与国有企业的摩擦。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将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两个不同利益群体各自员工划定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工作范围,实现不同的工作目标,彻底解决两个利益群体不同个体之间混合交叉、共同合作完成同一工作任务的现象,避免在不同群体中的不同个体之间出现攀比,使劳动关系和谐。

4、促进劳动合同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从企业发生的大量劳动争议案件来看,企业经营者的劳动法律意识淡薄和企业违反劳动法的行为,是造成企业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要通过企业经营者的劳动法制教育,使他们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受到国家保护,任何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都是不能容许的。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实现企业和劳动者的双赢。同时,加大劳动监察的执法力度。目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监察不力现象,要加强劳动监察工作,及时查处企业的劳动违法行为,促进企业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当前劳动监察应集中在社会保险、劳动基准、劳动安全等劳动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强制性义务,即那些可能危害社会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对违法违规现象应采取各种方式,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依法加强劳动监察,优化企业劳动环境,是预防和减少企业劳动争议、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的有效举措。

5、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企业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职工的知识能力、技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其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劳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一要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企业以人为本就是要以职工为本,全心全意地依靠职工来管理企业、经管企业,努力把企业建成温馨、和谐的职工之家。第二要充分体现对职工的尊重和信任。重点做到尊重人、教育人、关心人。尊重人就是尊重每一个职工的人格和权益,重视和重用人的才能;教育人就是要利用多种教育形式,使职工树立热爱本职热爱企业的思想;关心人就是从生活上体贴、工作上支持、思想上关怀。第三要稳步提高职工收入,注重职工的发展进步。目前职工的第一需求就是以工资和奖金为主的经济收入,这一需求并非一切向钱看,而是保证能够生存的基础,这一基本的需求必须予以满足。同时企业应努力提高职工素质,打造好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激发职工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和谐劳动关系。

四、结语

经济转型期间,国有企业可以将部分非关键业务进行专业外包,实现市场运作。此时,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转变工作方法,在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同时,处理好劳动关系,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完善劳动合同。要以劳动法制化为依据,建立科学的奖勤罚懒机制,从劳动群体、劳动个体的基本利益出发,转变管理内容,实现以监管代替直管,以管事代替管人,以实际工作业绩代替按人头核算的薪酬结算方式,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国有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国有企业也因此可以有效化解转型期间不和谐因素的滋生与漫延问题,更好地规避不和谐的劳动矛盾,为成功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巨涛:浅议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