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6-01 10:5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物馆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博物馆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陈展创新;人类关怀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6-0058-03

县级博物馆与地方文化、社会、经济建设以及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目前政府积极引导文物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城乡基层倾斜,大力提升市、县级博物馆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基层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的背景下,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县级博物馆的作用日益凸显。海先生曾说:“要树立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整体形象,非努力把众多的小馆办好不可。重视中小博物馆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是发展研究中的战略性课题。”当下,正是县级博物馆广“博”人心、大显身手的时候。

一、县级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县级博物馆是离农村、农民最近的博物馆。县级博物馆除了在弘扬爱国主义、倡导科学精神、普及三农科普知识、培养良好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外,还担负着展示地区特色文化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责任。

(一)县级博物馆是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

县级博物馆是地域传统文化、民俗民风的缩影,是宣传地方文明成就和历史发展的重要窗口,其作为城市和县域精神家园的缩影,是地方深层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的表现。博物馆挖掘阐释了文物的价值,丰富了城乡文化的内涵,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优化了地区人文环境。博物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县域文化的金色名片、文化象征,博物馆对提升县域经济的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县级博物馆能为县域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驱动力

博物馆是藏品内涵的挖掘者,博物馆人对博物馆藏品文化的深层次研究无形中推动了县域文化的发展。同时,博物馆作为传承县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将本地域特有的文化现象转化为文化资本,激发人们的文化产业意识和建设县域文化的热情”;可以“使人们认识区情,获取开发资源,投资环境,科技水平等方面的经济信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s?县级博物馆向观众展示了本地区文化发展的历程,记载了本地区的文化精粹,传达了强烈的地域气息,游客来这种文化特质集中展现的场所,是经历深刻文化体验的一个过程。县级博物馆能留住地域文化根脉、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源泉,为县域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驱动力。

(三)县级博物馆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地方博物馆属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它的任务就是通过陈列展览,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t?县级博物馆是面向城乡广大受众的基层社区博物馆,在文化设施缺乏的农村,作为地方博物馆,县级博物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它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是文化惠民、享民文化政策在基层的具体实施。

时代对精神有渴求,民众对文化有需求。建设好县级博物馆,让更多的民众特别是农民朋友能走进博物馆,分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是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途径。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传承彰显,也有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更有利于公众的文化享受和民生需求。

二、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下文以临潼区博物馆为例,简要介绍当前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县级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发展现状

临潼博物馆现有“金棺银椁珍宝展”、“周秦艺术展”、“秦陵兵马俑展”和一个临展,一座明墓保护室,另有碑廊一座,展出文物珍品千余件。并设有保管、宣教、陈列三大业务部门。有馆藏文物万余件,上至史前,下至民国中期;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套60余件,二级文物95套132件,三级文物495套1233件。馆藏量在区县级博物馆应属丰富,且馆藏文物等级度也较高。1985年10月至今,临潼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1000余万人。同时,博物馆还充分发挥文化文物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随国家文物局参加了日本奈良、福冈的世界博览会,并在各类报刊、杂志和广播电台进行强力推介,不断深化文物研究和文物宣传。并组织开展“博物馆第二课堂”社会教育活动,每年免费接待中、小学生7000余人。该馆成立的讲解小分队还利用节假日,深入到临潼区内的大学、中学、小学进行文物宣传。在文化衍生品研发上,该馆结合馆藏实际,联合陕西文物复仿制品开发公司制作的宝相佛足、开元通宝金银币、唐三彩护法狮子以及临潼博物馆邮册等,都是收藏馈赠的稀有珍品。该馆作为地方性的博物馆,在陕西省区县级博物馆中首屈一指。

(二)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

第一,资金短缺,设施更新维护不足。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对县级博物馆发展重视不足,投入资金少。博物馆免费开放后,造成县级博物馆资金短缺,基础设施更新维护不足。主要表现为文物库房不达标、藏品征集停滞不前、陈列展览不规范、安保设施专业化程度低和满足参观者需求的相关服务设施滞后等。

第二,博物馆管理类和专业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博物馆墨守成规,经营管理模式粗放;文化产品单一,营销策略陈旧,极少有个性化的体验项目。售卖的文化衍生品随处可见、价值不高;文博文化产品开发利用还停留在粗放型状态。博物馆人才的缺失造成对馆藏文物研究的不够深入,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开发度不高,文博产品很难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博物馆人才的缺失,也造成了博物馆管理和陈列方面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跟不上时代步伐。目前,世界各国博物馆正在积极引入营销和新媒体策略,以期在广度和深度上满足博物馆观众学知识和娱乐身心的文化体验。在这些方面,县级博物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展陈陈旧,缺乏创新,展陈环境欠佳。临潼博物馆建于1959年,占地6600平方米,展出面积600余平方米,馆内设有周秦艺术室、唐代佛教艺术室、汉唐艺术室、秦兵马俑室四个陈列室和一个历代石雕碑廊、石雕明墓保护室。收藏了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代文物1.7万余件。馆藏相对丰富,但馆陈多属固定陈列,临展不多,不能持续提供给观众获得知识、娱乐身心的博物馆体验,很难吸引博物馆观众再次或多次走入博物馆。

第四,地理位置不甚优越,交通不便。临潼博物馆位于骊山北麓唐华清池东侧,位于临潼主城区南部,距居民区、商业区相对较远,地理位置不甚优越。且大唐华清城建成后,自华清池通往博物馆的公路被人为阻断,造成车辆无法正常通过,去往博物馆的车辆只能从临潼区小东门八二六十字南向进出。这些都造成了博物馆门庭冷落游人少、藏在“深闺”鲜人知的窘境。

全国其他县级博物馆和临潼区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或多或少有差别,但都面临经费困难、藏品稀缺、人才缺乏等困难。许多县级博物馆并非不想作为,而是难有作为。那么,究竟该如何推动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三、如何推动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县级博物馆是面向城乡广大群众的基层博物馆,特别是在文化设施缺乏的农村,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受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政府投入、管理水平、藏品种类等因素的制约。但县级博物馆不能踌躇不前,安于现状。笔者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县级博物馆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转变思想,迎接机遇和挑战

每个地区的博物馆都有自身区别于其它地区博物馆的馆藏和文化,在自身发展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自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县级博物馆不应成为政府的累赘,而应有所为、有担当。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县级博物馆作为挖掘地方文化、传播区域文化、引导地区文化的最前沿,自然责无旁贷,重任在肩。县级博物馆应高度重视当前博物馆文化产业给博物馆带来的机遇,转变观念,树立以人文本、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立足馆藏实际,优化陈列展览,研发文化品牌。馆陈上可以根据不同群众的需要,推出青少年科普、老年人健康知识、民风民俗、三农科技、法律法规宣传等方面的展览,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年龄人群,让博物馆走入学校、走进社区、走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不断丰富博物馆的内涵,扩大博物馆的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狠抓队伍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博物馆界的竞争也越来越倾向人才竞争,人才是博物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必要保证,培养高素质的博物馆人才队伍成为博物馆的重要任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是建设博物馆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作为基层博物馆,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更是不可或缺。在人才招聘方面,应积极完善招聘流程,扩大招聘范围,广纳全国文博英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可设立专项资金,进行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有计划选派馆员到大学或上级单位接受再教育、再学习。同时鼓励馆员申请国家、省、市等研究课题,对申请之课题,博物馆给予经费支持,以展览项目、科研项目促人才发展。在人才管理方面,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做好奖励机制工作。注重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举,使职务晋升、荣誉、待遇等向德才兼备的馆员倾斜,深挖人才潜能。只有依托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水平、科研能力、文化创新、布展水准和社会教育活动,为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丰富馆藏,精化展陈,打造品牌

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研发是建立在博物馆藏品丰富且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藏品是博物馆的生命线,展览是博物馆对外呈现的窗口。首先,拓展博物馆藏品征集范围,以经济社会发展物证征集收藏展示为重点,将体现深厚故乡亲情、浓郁乡土气息、朦胧乡土记忆和区域发展历程,以及地方民族民俗的物证纳入工作范围,丰富馆藏,深挖地域文化内涵。其次,突出特色办好展览。加强陈列展览,举办精品展览和特色展览。临展和特展才是吸引观众再次走入博物馆的关键。最后,打造文化品牌,进行文化创新。开发受欢迎、有效益的文创产品和服务,借鉴北京故宫和文博衍生产品开发与推广经验,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参与、扶持、引导文博创意产业发展,把博物馆这“一亩三分地”开发利用到极致,通过博物馆人的努力,真正实现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

(四)“走出去”与“引进来”

首先,加强宣传,强化自身存在感。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地球日、植树节、儿童节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博物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其次,加强馆际交流沟通,通过借展,借“鸡”下“蛋”,为博物馆更新新鲜“血液”,扩大影响。丰富对外文物交流合作内涵和外延,推动馆际资源共享,大馆、强馆帮扶县级馆办展,加强学术交流,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新格局。再次,设置交通标识,积极引导博物馆观众。在旅游地图、主要交通路段、高速路口、博物馆门前设置旅游标示牌,条件允许下加入特色旅游专线,加强与旅游业的合作,避免“兰生幽谷无人识”的窘境。最后,多元投资,扩大资金途径,积极倡导办馆主体多元化。在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应积极寻求企业和个人的赞助与投资。企业和个人作为社会经济的参与者,掌握着数量可观的资金,博物馆应谋求与企业和个人的合作。政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社会文物资源参与县级博物馆建设,是新时期基层博物馆建设的未来发展之路,也是博物馆事业繁荣壮大的重要途径。

(五)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县级博物馆进入发展机遇期。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以需求为导向,进而赢得博物馆观众的青睐,是推动县级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举措。观众到博物馆的目的就是看展览、听讲解、享文化熏陶和艺术感染,所以在办展之初就要充分研究藏品,研究观众的口味和喜好,办好吸引观众、感动观众主题的展览。这样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博物馆有了看头就有了观众。同时,强调人文关怀,为博物馆观众设置留言册和多媒体触摸屏,为残疾人设置轮椅,为聋哑人免费手语讲解。健全指示标识,开辟观众互动区,开展一系列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收看专题片、知识竞赛等,增强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沟通,满足不同性别、年龄、爱好、层次人群对博物馆的差异性需求。建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网站,制作手机APP移动终端,尽可能地为观众提供语音讲解、视频播放、地图指引、参观服务等信息资源,为观众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四、结语

县级博物馆是地方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是未来区域文化发展的土壤和根基,是沟通传统、现代与未来文化和实现文化传播、跨越的桥梁。政府重视,科学规划,目标明确,积极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是新时期基层博物馆建设的趋势。心有高标,方可致远。县级博物馆要找准自身定位,立足馆藏实际,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激发动力,释放潜力,推进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拓展博物馆职能和藏品体系,引领县域社会文明风尚,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为地区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注 释]

海:《加强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研究》,《中国博物馆》,1993年第1期,第5~7页。

罗杭:《恩施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恩施日报》,2009年8月8日。

汤家庆:《地方博物馆与经济建设》,《中国博物馆》,1993年第4期,第7~9页。

马自树:《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浅谈如何开展对县级博物馆的扶贫工作》,《中国文物报》(博物馆周刊),2016年5月24日。

篇2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文化多样性;内容设计;形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96-02

一、贵州各民族博物馆的现状

(一)运行理念陈旧

当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走入社区,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博物馆还处在以专家、领导为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因此展览的陈列内容,往往只以专家的思路为指导,忽略了观众的切实需要。由于贵州不少民族博物馆的定位往往是集中展示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宣传地方的一张名片,因此深受政治性的意识形态影响。各地通常委派抓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主持民族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有些领导并不具备博物馆学知识也参与管理。因此在运行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出,竞争意识淡泊,长期以来“等、靠、要”的思想充斥在民族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之中,这种僵化的运行体制,导致民族博物馆发展缓慢、滞后,民族博物馆的不少工作人员缺乏对民族文物及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情,常常为了做某个展览,临时开展征集工作,谈不上对展品地深入研究,少有推出或无法推出精品展览,无法满足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需求,很难吸引到长期、固定的观众群体。

(二)经费短缺

贵州目前拥有三所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分别是贵州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该馆已获批准即将挂牌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黔东南州博物馆以及黔南州博物馆。同时在各地州县有不同类型的专门性博物馆,如雷山西江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等。在我国,目前只有隶属文化系统及宣传系统的博物馆可以享受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补贴。除了黔东南州博物馆于2008年划入文化局管理,从2010年开始享受到国家的补贴而外,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及黔南州民族博物馆隶属民委系统,每年正常拨付的经费十分有限。以黔东南州博物馆为例,该馆2008年的接待人数达3万人次,而门票收入仅有6万余元,大量的参观人数属于免费接待性质。而黔南州博物馆和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自开馆伊始就执行免票制度,没有门票收入。目前黔南州博物馆每年正常的维护经费是25万,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每年仅电费一项支出就超过十万元,但却没有固定的运行费用,所有经费都是实报实销。由于没有日常运营的专项经费,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额度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大型活动或接待任务。

(三)展示手段落后

一个展览是否能吸引观众,除了展品本身的质量而外,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往往是关键。许多民族博物馆的展品通常仅仅以展柜陈列或悬挂上墙的形式来展出,谈不上科技含量或设计理念的博物馆陈列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追求。

与单一介绍某一族群或者某一类文明现象的人类学博物馆相比,综合类的民族博物馆要找到一个既新颖又独特的选题,以清晰的脉络串起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博物馆的内容和陈列设计人员是相当大的挑战。据笔者调查,贵州大部分民族村寨博物馆(陈列室)目前的陈列风格依然局限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形式,以实物、图片为主,大篇幅的、教科书式的枯燥文字充斥版面。很多村寨类博物馆尽管阵列着大量劳动生产工具,但并未挖掘出其上承载的该民族的精神文化源头与发展史,没有挖掘出该民族文化价值的精髓,致使参观者一瞥而过,毫无深究的兴趣,甚至留下“民族博物馆就是陈列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印象。

(四)缺失公众性

公众的参与意识固然与国民整体素质相关,但缺乏有目的的宣传方式却是民族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的宗旨,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主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民族博物馆在新时期应当建立的生存理念。[2]很多民族博物馆出现观众稀少、门可罗雀的现象,其原因不仅在于经费短缺、展示手法陈旧,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更在于没有“走出去、请进来”的主动意识。一般民族博物馆在开馆初期,会采取一些宣传手段造势,但是没有延续性和持久性。有的民族博物馆虽然开通了网页,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与维护,内容更新缓慢,对于观众的留言建议也无法及时反馈处理,渐渐失去吸引力。还有的民族博物馆只在有团队参观时才开放,散客往往被拒之门外。

二、针对民族博物馆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展览设计

在内容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将“讲道理”变为“讲故事”。这要求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在研究展品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理清历史与文化脉络,对展品倾注感情,在文案写作过程中同时注重学术严谨性与文学可读性。内容设计人员将不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者、旁观者,也将成为参与者、创造者。

在形式设计中,充分考虑形式设计原理,将“体验感”作为核心设计方向,为观众再现一个文化、历史的世界。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将光影、色彩、平面、立体各方面因素使用在景观复原、动态陈列以及互动展示中。在辅展用品的选材上,应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阐述文物内涵。例如,陈列贵州土法造纸环节时,展品的说明牌或版面如能设计使用贵州丹寨石桥、贞丰小屯等地制作的纸张替代通常采用的普通木板或亚克力材质,这就抓住了土法造纸这一传统手工艺朴素、天然的本质。又如,抓住某些少数民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特征,作为展出属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展品时的基础色,于无声中有声,潜移默化地使观众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审美倾向,从而达成文化认同。

(二)注重博物馆的社区服务功能

到欧美国家旅游过的人深有体会,许多城市的街道与建筑充满历史感,行走其间,仿佛其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代表历史,这是欧美国家博物馆的“社区化”的特征。民族博物馆身处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应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挥教育职能的同时,发挥社区服务职能,消弭文化裂缝,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比如不定期举办各类民族文化专题展、文化沙龙、讲座论坛,有条件的民族博物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每周或每月固定日期放映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风情片、纪录片等。根据研究与收集成果,出版各类介绍民族民俗文化的印刷品、光碟制品,因为博物馆本身的学术性与权威性,参观者将非常乐于从博物馆获得了解展品背后故事和增长知识的机会。

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该馆自2007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也经历过“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打动人心”的困境。为了传承红岩精神,更好的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该馆另辟蹊径,首次在博物馆界采取了编排舞台剧的形式进行宣传。所有参演人员全部是该馆的职工,研究员、讲解员、包括司机,都在其中担任角色。不仅调动了员工学习与研究本馆藏品的热情,也用如此生动的形式,向观众再现了红岩精神,从推出至今深受好评,如今已成为重庆市文化消费市场中重要的一环。

(三)设计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民族博物馆可以与地方旅行社合作,根据旅游人群的分类和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推广以欣赏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传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目前很多旅游项目打着体验民族风情的口号,但仅仅是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并不能使游客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有着认知感与责任心。民族博物馆在与旅游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让观众(游客)拥有更多的体验,例如亲自制作蜡染、学习一种刺绣手法、学习一种民族乐器的吹奏、学会一种民族舞蹈动作、参加一场原汁原味非表演性质的年节活动等。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经费不足的情况,还能提升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同时,民族博物馆可自主开发、制作一批带有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并被赋予民族文化含义的纪念品。可与地方民族企业合作,定制带有博物馆LOGO或某种文化符号的旅游小商品,既扶持了地方民族企业,又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于“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号召。

(四)抓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自尊与自信心的建立,对一个族群有着无可替代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以贵州的侗族大歌为例,侗族大歌是当今世界上最纯真、最完好并正在继续流传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歌曲,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但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然而,眼下侗族大歌的流行区域还不到一千平方公里,流行区域总人口不足十万,侗族大歌生存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正在急速变异,最终可能导致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文化的消失,更严重的是,造成侗族历史与文化的缺失。贵州的苗族同样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迁徙及发展历史,都通过妇女的刺绣纹样被记录在衣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苗族年轻人热衷于外出打工挣钱,许多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刺绣技能随着老年人的去世而失传。

三、结论

博物馆应该在当今国际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包括作为跨文化意识及国家间合理关系的大使。当今博物馆的道德责任包括:保存、诠释并促进人类自然和文化传承;提供欣赏、理解及管理自然及文化遗产的机会……[3]我们应该考虑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再生与发展的工作开展的可能性,让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存活于我们的生活空间,并给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这也许比单纯的保护更难,但也更值得做。民族博物馆应当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的特点与优势,不断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使其更好地与地方经济的融合,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数据引用自贵州省人民政府网页.

\[2\]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

篇3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40-03

高校博物馆是重要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基地,承担着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职能。教育部党组副书记杜玉波指出,必须把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摆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立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全面审视高校博物馆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服务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新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和作用[1]。课题组选取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进行调研,

系统梳理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分布与发展现状,分析研究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及教育职能发挥情况,并积极探讨对策。

一、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据《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安徽省高校博物馆登记在册的仅有2家[2]。课题组分别向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9所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参观者和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对博物馆展厅整体的规模、布局、环境、参观频率、服务水平、育人功能发挥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共计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66份,总回收率为96.2%,数据统计如下。

(一)在肥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开放程度和参观频次总体偏低。课题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无特殊目的几乎不去博物馆,只有少数学生比较频繁。调查显示,78.5%的人选择平均每年参观高校博物馆“0―3次”,18.3%的人选择“4―7次”,3.2%的人选择“8次及以上”。在肥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开放程度较低的问题,11%的人认为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程度“非常好”,12%的人认为“较好”,认为“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8.5%和17.8%,10.3%的人认为“很不好”,还有10.4%的人表示“不了解”。

针对馆藏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中显示,认为“一般”的人数占47.5%,认为布局环境“死板沉闷”的人数占12.5%,认为“较好”的人数占35%,仅仅有5%的人认为环境“舒适优雅”。调查中发现,3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最需改进的是展览方式,其余依次为硬件设施(20%)、馆藏品(17%)、服务态度(14%)、讲解水平(14%)、其他(4%)。不少受调查者表示现有硬件设施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展览方式趋于单调。

对讲解员的讲解服务相关调查中,选择“很满意”的人数仅占7.5%,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占50%,有42.5%的人表示没经历过讲解服务。一项针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学历期望值的调查显示,4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且知识面丰富,能掌握基本的操作知识;22%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有较强表现力;29%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熟练掌握业务知识,8%选择“其他”。这表明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学历期望值较高。

(二)在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情况分析

针对在校学生参观目的调查中,出于“兴趣”而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5%,选择“集体活动需要”的占30%,选择“学习研究”的占20%,选择“娱乐游玩”的占12.5%,还有5%的人选择“其他”。在对博物馆展览内容的期望调查中,选择展览“历史”和“科学技术”内容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8.4%和25.7%,选择“人物”的占14.9%,选择“艺术”的占13.5%,选择“军事”的占9.5%,选择“民俗”的占5.4%,选择“工业”的占2.6%。

针对高校博物馆应发挥的作用,3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培育高校学生的科技素养”,其余依次为“普及科学知识”(26%),“从事科研活动及科技交流”(21%),“提供讲解及培训服务”(14%), “其他”(4%)。此外,课题组对高校博物馆育人影响做了调查,认为“更好地了解学校历史和文化”的人占到了52.5%,认为博物馆可以“开阔知识面,提升科学知识素养”的占35%,对其育人功能发挥“无太大期望”的占10%,2.5%选择“其他”。

通过调研发现,受访大学生对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满意程度一般,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场馆建设与管理问题。在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博物馆的建馆积极性不高,博物馆面积较小,有的甚至蜗居一隅,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直接限制了其育人功效的发挥。其次,展品资源问题。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博物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很多受访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展品收集方面存在很大困难,若从校内其他部门收集,展品的归属难以划定,而若从社会搜集,除了归属划定问题,也会涉及资金问题。再次是场馆开放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所高校目前均主要对在校师生开放,对社会成员的开放程度很低,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的主要受体是在校师生,育人功能发挥的覆盖面窄。再次是管理队伍问题。高校博物馆的工作队伍受编制待遇的影响较大,很多高校缺乏与之匹配的人事管理政策,导致专业人士不愿来、待不住。调研的9所高校中,有的高校采取招募志愿者的方式解决人员空缺问题,但志愿者的专业程度不够,流动性大,不利于工作队伍的稳定,影响博物馆的长期发展。最后,资金投入问题。无论是场馆建设还是人员问题,都需要资金支持。高校博物馆资金目前均来自于学校,而学校资金的投入大部分集中于科研与教学,因此会造成高校博物馆资金投入较少,这对场馆建设、维护以及发展都是很不利的,从而也大大影响了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发挥。

尽管合肥是一座科教城市,但仅通过《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就不难看出,地处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博物馆,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胜于中部地区的高校博物馆。早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立之前,上海地区就已成立了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北京地区成立了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3],并已逐步向社会开放,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地区性高校博物馆联盟的成立业已成为推动本地区高校博物馆建设运营、交流合作、文化辐射的重要平台。身处江淮大地,承载浓郁徽文化,又沐浴着科技创新之风的合肥高校,应当充分认识高校博物馆在当今文化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整合资源,形成联动,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拓展博物馆的育人职能,带动整个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博物馆的准确定位

目前部分高校博物馆社会开放程度一般,育人功能没能得以很好的发挥,高校博物馆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从“校内博物馆”走向“大众博物馆”,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由单一的服务学校拓展为服务社会公众,使高校里的“宝藏”走进人们的视野,实现它应有的价值。针对育人功能定位,应当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一)对象

高校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人群:一是在校师生。高校博物馆不同于社会博物馆,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高校自身学科特点和科研优势,辅助课堂教学,服务于师生的成长成才。二是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高校博物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是中小学生拓宽知识,开阔眼界的第二课堂。高校博物馆既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通过易于为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三是海内外校友。随着国际化教育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出国门,海内外校友已成为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新型对象。阔别母校多年,海内外校友可通过参观学校博物馆(或是浏览网上数字博物馆),了解母校的变化与发展,增强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校友的爱校热情。四是国际友人。随着国内外的交流日趋频繁,留学生等外国人士也成为高校博物馆服务的对象,高校博物馆俨然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和知晓学校的名片。

(二)主题

对于服务的主题,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普及科学知识。高校博物馆可结合研究领域和专业特色,将最新科研成果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公众,同时可聘请学校专家对这些科研成果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通过资源共享、知识渗透,使观众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信息。

二是传承学校历史。高校博物馆是学校鲜活的名片,其馆藏文物承载着学校历史,通过若干富有生命力的文物,可以清晰地展示学校每阶段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的脉络,从而实现传承学校历史,弘扬学校精神的作用。

三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目前,不少高校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标本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传下来的珍宝,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明的实物鉴证。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可以让参观者从展品中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于祖国的自豪感。

四是传播民族文化。高校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彰显学校特色的活动,举办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向参观者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有的专业性较为突出的高校博物馆可以联合地方博物馆举行地方文化展览,通过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实物展示,进一步传播本地文化精髓,使得参观者深深地体会到所在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校博物馆一般是依照所在学校的专业强项和主要研究领域设立,其主要作用也是围绕教学和科研展开。因此,与一般重视科普性和趣味性的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比较强,这就决定了高校博物馆在先天方面难以对本专业之外的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高校缺乏主动宣传的动力,就不会被公众所知晓。有的高校采取不作为态度,仅将博物馆作为科研、教学的载体,而忽略了它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就会造成高校博物馆门可罗雀,教育功能甚微。

在履行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时,高校博物馆应利用自身特点,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积极服务于大学人才培养。通过开放式、全方位、专业化的展陈,使大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和书本中,而是延伸到更广的领域中去。高校博物馆在育人功能方面所起到的教学示范与思想引导作用巨大,已逐步成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三、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高校博物馆作为国家博物馆事业中的一股特殊力量,既肩负着对高校师生的教育责任,又承担着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能,面对新时期的挑战,高校博物馆必须转变思想、合理定位,在展品内容、展览形式、传播渠道、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发展。

(一)丰富展品内容,陈列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博物馆藏品多达数万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精品;有的高校博物馆依托于学校专业特色而设立,藏品主要集中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的高校还未曾开办博物馆。高校应整合校友及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征集藏品,提升展品的数量和质量。在陈列形式上要突破现有的“柜台展示”,引入声光电等高科技的手段,不定期地开展临时布展、讨论会、沙龙、演讲会、报告会及科普知识讲座;经常性地举办博物馆展览创意设计比赛;积极鼓励在校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现场讲学;把博物馆变为在校大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

(二)主动融入社会,育人功能广泛化

高校博物馆除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外,还承担着科普教育、素质教育的职能。免费开放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要主动打开馆门,并根据公共文化需求的特点,改革创新展品内容和形式,增强高校博物馆的休闲性和艺术性,开展例如“大手拉小手”参观博物馆、“万人进校园”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以赢得更多的观众。同时高校博物馆要主动加入地方文博系统,扩大与其他高校博物馆、社会博物馆、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发挥高校信息技术优势,传播手段立体化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以馆藏信息系统、虚拟展厅以及新媒体手段为主的全方位教育传播互动平台。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博物馆的出现,给传统的博物馆带来新的气息,有效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在空间、时间、距离、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广泛化和多样化的发挥。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进程,注重宣传平台建设,既要稳步推进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形象推介,更要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力量,新老媒体集体发声,合力扩大高校博物馆的影响,使之真正成为各高校对外宣传的“名片”。

(四)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机制长效化

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博物馆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博物馆管理队伍是必然趋势。新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除熟悉馆藏品管理维护外,还应掌握博物馆学、信息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某些领域专业学科知识。然而,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很多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被“边缘化”,有的高校甚至因为没有稳定的管理队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高校博物馆要科学设置岗位,完善岗位管理,健全发展的长效机制,吸引专业技术人员,稳定管理队伍,不断提升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业务素质、专业志向和公益精神。

高校博物馆彰显着大学精神、地方文明与民族文化,它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高校博物馆不仅要在数量上得以扩展,更应当在质量上得以提升,找准定位,丰富馆藏,扩大宣传,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机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使命,为大学精神的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玉波.高度重视 统筹推进 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

[N].光明日报,2012-06-04.

[2]国家文物局.2012年全国高校博物馆名录[Z].2013-07-19.

篇4

>> 我国旅游志愿者和旅游志愿服务发展研究 我国档案志愿者服务实践与研究评析 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 我国旅游志愿者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于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思考 对我国博物馆志愿者管理体制现状的研究及发展意见 我国志愿者激励机制探析 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现状 我国培育志愿者精神存在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我国志愿者组织行政化问题研究 我国志愿者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青年志愿者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 关于我国大型赛事活动志愿者招聘与培训问题的研究报告 我国大型活动志愿者权益保护路径探析 浅谈我国博物馆小志愿者 我国首支海上救助志愿者队伍在瓯诞生 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思考 英国海上搜救志愿者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袁领娣.关于档案部门引入志愿服务的思考[J].北京档案,2015(4):23-25.

[5]根据英国国家档案馆在线资料整理[EB/OL].[2016-11-23].

http://nationalarchives.gov.uk.

[6]李明华.中国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N].中国档案报,2016-09-15(3).

篇5

关键词:博物馆管理;工作方向;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引言

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基础设施,是为公众提供知识和文化教育的机构,肩负着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博物馆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博物馆事业的建设也迎来了高峰期,博物馆的管理工作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效益,使之真正服务于人民,必须把握好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和文化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博物馆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

博物馆作为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展示、收藏、教育和研究的集中体现,是鼓舞、激励、教育群众的重要阵地之一,也是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首先,通过博物馆对文化藏品进行收藏和展示,有助于保护和传承社会和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极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其次,博物馆工作人员或者其他文化研究人员通过对博物馆的文物进行科学研究,有助于广泛的传播和传承文化历史知识,对于全民保护文物和学习历史文化知识起到促进作用。此外,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社会文化,使博物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教育职能。

(二)具有文化教育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在新时期,博物馆承载了更多的功能,其中比较凸显的是教育功能。博物馆通过展示和讲解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在中小学生以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博物馆免费开放以供参观,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了解历史文明和文化发展的机会。此外,有些博物馆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当地政府、旅游机构进行合作,把博物馆作为旅游景点供人们旅游参观,向更多人提供机会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帮助群众树立爱国主义意识,有效发挥了博物馆的政治文化教育功能。

二、新时期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

(一)规章制度不完善

博物馆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并非只是简单的收纳展品、展出展品和服务观众,并且每个博物馆保管的文物复杂多样,管理工作很难做到系统化和精细化。然而,在实际管理工作当中,许多博物馆并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而且许多博物馆管理者缺乏对工作的长远规划,对于突发状况往往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比如,我国博物馆实行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政策,在节假日博物馆的参馆人数大幅增加,如果博物馆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就容易出现管理混乱。

(二)管理和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博物馆藏品包罗万象,服务对象也具有多层次、需求不一的特点。但是许多博物馆的管理人员缺乏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对藏品的深入研究和鉴定的能力不足,不能分析判断会对文物产生损坏的物质,大大降低了博物馆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严重影响着博物馆的发展,也会影响观众参观博物馆的体会。

(三)资金短缺,制约博物馆的发展

我国博物馆是非营利性机构,长期免费开发,维持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但是,由于博物馆的公益性,馆中许多场馆都是免费面向公众开放,这样一来,不仅没有资金收入,同时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维持,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四)存在安全隐患

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收藏、保护和展示文物,进行文化传承,是国家重点安全保护单位。但是,我国许多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每年都会出现文物丢失和损毁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是由于博物馆管理工作者对文物保护的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以故宫博物院为例,自建国以来,已发生过多起失窃案,导致国家文物受到严重损失。

三、加强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许多博物馆出现管理不善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作为博物馆管理工作者,不能让博物馆的管理制度沦为空架子,应该更新管理观念,深化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结合博物馆自身的特点及各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选准改革的突破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制定适合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完善已有的管理政策和规定,增强博物馆的创新能力和运转活力,加快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化发展。

(二)加强博物馆管理队伍建设

自从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政策之后,来馆参观的人群结构比较复杂,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参观者,由于生活阅历、思维方式、文化基础等各不相同,影响着他们对于博物馆的认识水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他们在博物馆的活动及活动产生的影响。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参观群体,必须加强博物馆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博物馆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水平。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制度,组织管理人员积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以便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博物馆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博物馆也可以通过定期考核来评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工作人员之间的良性竞争,达到提升博物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面向社会办馆,促进办馆来源资金多样化

在我国,长期以来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一直是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再加上博物馆的公益性和免费开放性,导致了对经营开发工作的忽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也不强。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博物馆事业也开始受到重视,政府在加大对博物馆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也开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中来。所以,博物馆完全可以在政府资金支持的基础保障下,实行资金来源多元化,利用博物馆的专业优势,面向市场吸引多方资金。比如,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成立文物商店,通过文物图片的出售、古籍图书资料的借阅、馆藏品复制品的开发出售等方式来增加收入;博物馆可以在确保文物安全和永久保护的前提下,把馆藏文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有偿提供给客户;利用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的优势,还可以通过把博物馆的文物按比例做成仿制的纪念品,低价出售给游客,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此外,博物馆还可以成立民间学术组织,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讲座、论坛等,方便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为日后征集文物、争取社会赞助提供便利,从而便于博物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提倡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博物馆管理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有助于有效提高博物馆管理效果和水平。在管理工作中适当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相关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博物馆管理信息系统,对文物进行分类录档管理,同时通过网站将藏品的种类、展览、参观日程安排等博物馆的日常活动信息进行公布,不仅能提高博物馆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为参观的游客提供便利,又可以节省人员开支,帮助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博物馆的管理工作,从而实现博物馆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高效化,切实落实好博物馆管理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博物馆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实现资金引入的多元化、强化信息化管理等,从而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晶.新时期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9):286-286.DOI:10.3969/j.issn.1004-020X.2014.09.232.

[2]时兰兰.新时期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J].丝绸之路,2014,(12):66-67.DOI:10.3969/j.issn.1005-3115.2014.12.021.

篇6

关键词:自然科学;博物馆;科普教育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不同的博物馆拥有独立的主题与内容,我国对于博物馆的分类与设计具有一定的进步,为了顺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现状,自然科学博物馆也应当完善自身的发展计划与科普教育功能。自然科学博物馆本就是以科普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提升观众的科学文化修养,成为了博物馆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自然科学博物观发展现状及科普教育功能介绍

(一)现状分析

自然科学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机构,它是面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常设机构。自然科学博物馆以研究与欣赏为目的收集大量的先进科学设备,为参观者演示与欣赏科学变化的过程。目前,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主要以讲解与操作辅导为主,由于参观者大都习惯被动的接受事物,因此在参观的过程中会通常不会主动提问,因此选用辅导操作与深度观看的方法无疑是一种吸引人的教育活动方式。而学习单、导览图的等能够对参观者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目前,参观自然博物馆的主要群体为亲子家庭与学生群体,但博物馆中的分众化设计不够,儿童参观者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学生团体的放羊式参观现象严重,此外主体的衍生化不够,虽然博物馆中涉及到的主体较多,但对于教育的深度发掘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科普教育的功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博物馆中收藏植物、动物与矿物质化石等都能够代表一个历史阶段,通过解说员的介绍,使参观者能够还原出当时的地理环境、气候、生物特征等信息,这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都直接可用,通过借鉴博物馆中的参考资料,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决策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现代社会提倡素质教育,青少年到博物馆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科普知识,更是实现精神上的教育。儿童进入到博物馆中,感受到科学的奇妙,了解不同事物产生的原理,并能够自己动手去实践,馆中可以安排讲座、视听欣赏、3D影院、动手做等项目,参观者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受到浓郁的科学文化气息的熏陶,参观者的心态上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对于自然科学也更加的感兴趣。

二、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发展对策

(一)实现现代化管理

国内现阶段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基本教育活动、辅助教育活动以及学校教育活动。笔者认为,现代的解说可充分的利用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例如将展品演示、语音讲解等融为一体,并编排成情景表演。进而激起青少年的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设置更多的动手类活动,使参观者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开展研究活动,例如实时演示类主要通过实况转播,并提供专家解说与面对面沟通等项目。

从人群上还可以进行细致的划分,例如青少年教育组、家长教育组等,并将上述的项目设计成一张图纸,让参观者能够对博物馆中的项目一目了然,从而节省展馆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二)开辟新的发展途径

博物馆本身蕴含大量的管理学、自然科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相关研究人员应当重视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大力开展博物馆学研究建立独立的研究课题,并结合本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管理与发展方案,将研发的成果作为载体,使用博物馆语言传递出去,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博物馆科普学习活动当中,进而感受到人类文明的伟大,提高青少年的专业素养,实现科普与创新的共同发展。

(三)构建“展教合一”的教育展览体系

自然科学博物馆应当细致的划分观众主体,以便于为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科普服务。例如,中小学生组、青年组、中年组、老人组等。从关系上可以分为个人、朋友、亲子家庭以及学生团体。根据参观动机又可以分为体验者、爱好者、朝拜者等等。讲解者应当在了解参观者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科普教育计划。

博物馆应当树立衍生化科普教育理念。从一个展览主体出发,设法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使受众能够对主题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徹。此外,还可以向参观者提供科学前沿发展动态讲座,满足爱好者的需求。在活动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需要事先告知参观人员具体的安排,使参观者能够了解具体行程。注重计划的全面性与间接性,切不可让参观者感受到繁琐与恐惧等。引导参观者正确的使用学习单等材料,并在参观结束后提供馆内活动,以鼓励受众进一步探索。工作人员还要注意保留失败的实验案例,因为失败比成功更有教育意义。从而不断的引发参观者进行思考,提升学习兴趣,使自然科学的科普教育更具有实际价值。从而加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最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制定展览学习效果评估计划。使设计者能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提升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历史文化与自然科学的兴盛发展,博物馆相关工作者应当加强对本馆文化的研发力度,加大宣传力度,与政府通力合作,实现管理方法、规章制度的创新发展,为我国文化建设融注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徐旭良.科技馆中后期展项维保方式探讨[J].科技风.2017(14) 

篇7

[关键词]中外博物馆;发展;区别

一、发达国家博物馆管理和发展趋势

(一)博物馆机构设置和管理运作模式

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博物馆管理通常采用董事会制度,其中著名的有位于应该的格拉斯哥博物馆、位于法国的卢浮宫与凡尔赛宫以及苏格兰的大英博物馆等。

1.人员结构

一般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都较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就以位于苏格兰的国家博物馆为例,该馆的工作人员当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了50%以上,其中更是有7%和1.5%的员工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除此之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在管理层高达90%,这些人员的专业覆盖面非常广。

2.经费来源

这些优秀博物馆的资金来源通常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除了国家拨款还有从各种基金会、自筹等途径。美国的国家级博物馆――史密森博物馆,70%的经费是靠国会批准后,政府进行拨款。而其他非国家级博物馆,包括一些私立博物馆的经费则是大多依靠其他渠道得到,虽然公立和私立博物馆筹款方式有所不同,不过还是有共同点的:(1)设立博物馆基金会,依靠投资得到的回报来支撑博物馆日常的运作。(2)举办专题展览得到赞助。

3.藏品管理与保护

关于藏品管理和保护就以苏格兰的大英博物馆为例,该馆拥有将近百万件藏品,归属于地质、生物和考古部门,各个部门再根据物品的属性进行归类入库,并配备一名库长和部分员工。库长在藏品管理上掌握着较大的权力,对藏品的各类操作负直接责任,这些操作包括征集、归档、展示、研究、处理等。

4.教育与宣传

博物馆的职能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公众的教育作用。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一些发达国家博物馆通常都非常重视教育与宣传。常见的有强化同新闻媒体的联系,委托一些独立机构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意向抽样调查,分析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节展览主题。

(二)发达国家博物馆发展趋势

1.总体上,博物馆数量在持续上升,不过国立博物馆相对增加缓慢,预计将来,增幅最快的将是公立和私立博物馆。

2.博物馆愈发贴近生活,更加多样化。发达国家博物馆往往能够从细节处对人们起到教育的效果,促进全民的科学素质。。

3.数字化博物馆逐渐兴起。所谓数字化博物馆指的就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呈现藏品的收集、研究、展览和教育功能。

二、国内博物馆建设状况与进展

(一)我国博物馆发展现状

1.数量变化

博物馆出现在中国只有百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百年发展中一路坎坷,发展非常缓慢,据统计,到1949,全国上下一共只有21所博物馆,并且集中在少数大城市。自从改革开放后的最近20年,我国的博物馆才逐渐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一共有2000多所博物馆,并且种类越来越丰富,逐渐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和体系。

2.藏品数量

我国博物馆的藏品通常以文物和标本为主,其中也包括了诸多较为贵重的模型和复制品。作为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可以向人们传达丰富的信息。根据统计结果来看,现在我国各类博物馆共有约15万件藏品,我国拥有12万件藏品以上的博物馆有以下几家:四川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河南博物馆、河北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很多省市级别的博物馆的馆藏数量通常都在10万件以上。

3.办展频次和接待人次

我国的博物馆每年大约举办5600多个展览,接待的观众约为1亿2千万人次,还包括了600万人次以上的外宾。

4.博物馆的管理体制

根据国务院下达的职责分工文件指示,我国的文物博物馆由国家文物局承管,主要负责对博物馆管理法规的制定和规划。

(二)我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1.管理方面

(1)加快博物馆管理学科建设工作。从全国范围或地区研究博物馆事业发展理论,从宏观上对博物馆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细分博物馆的内部功能,调整人员编制,优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2)建立起全国性的现代博物馆管理系统。(3)强化博物馆管理法制建设。

2.博物馆体系发展方面

(1)我国博物馆的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很多大型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藏品,工作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2)出现了更多新型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专业特色鲜明,显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成果,如体育博物馆、农业博物馆、邮电博物馆等。(3)具有民族特色的博物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诸如博物馆,这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博物馆在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同时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4)一些小规模的私人博物馆得到人们的喜爱。这些博物馆通常是结合当地的特色,为了各种目的和需要建立起来的小型专题博物馆。

3.我国博物馆发展趋势

由于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得到改善,随之而来的,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愈发提高,因此,博物馆要想发展业务就必须进行改革,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要。

三、结论

我国的博物馆事业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仍旧和国外博物馆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博物馆要想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要。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国外优秀的博物馆建设经验来帮助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雁.中外博物馆学专业教育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文博机构;文化创意产业;网络传播;网络营销

1文博机构文创网络传播

本章对文博机构文创网络传播中,传播模式、传播渠道、传播策略以及传播效果的研究文献进行详细的整合梳理。

1.1传播模式与传播渠道

在文博机构文创网络传播研究中,传播模式与传播渠道的研究于2016年开始受到关注,文博机构文化信息的传统传播方式与新媒体传播方式都是此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范围。尤其对于其文创产品在网络新媒体传播中的渠道研究是此领域研究热点。常丹《陕西历史博物馆信息传播研究》(2016)中,认为博物馆的传播与大众传播类似,其传播模式是在大众传播基础之上结合博物馆自身特点而进行的,常丹对博物馆信息传播的模式进行分析,得出单向直线、双向循与多向互动三种模式,并针对陕西历史博物馆自身传播活动,在传统背景与数字化背景下,分析了其具体的宣传、陈展、营销方法,包含基本陈列、博物馆网站、数字博物馆、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四个方面[1]。张鲁《社交媒体时代的中国博物馆传播模式研究——以故宫博物院为例》(2016)中,认为博物馆单一的传播模式使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受到限制,具体问题体现在其单一的互动渠道与反馈渠道上,社交媒体具有其他拓展传播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能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沟通提供了更多可能,他分析并研究了故宫博物院利用社交媒体与观众进行互动沟通实践的案例,并总结其运用社交媒体的策略,基于博物馆传播体系,建立了适用于社交媒体时代的博物馆传播模式“多重互动传播模式”[2]。梁又子《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网络传播研究》(2017)中,以我国11家博物馆文创产品示范单位为研究对象,参照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从传播内容、方式和效果三个层面系统的分析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网络传播,认为国内文创网络传播的方式有微博、电商和微信三种,但各有其传播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且用户对文创产品线上线下的联动需求强烈,并针对博物馆文创网络传播中“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效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3]。

1.2传播策略与传播效果

在文博机构文创网络传播研究中,传播策略与传播效果的研究于2016年开始受到此领域研究人员关注,通过运用网络媒体对文博机构文化信息进行传播的策略以及对其文化信息传播效果的数据分析是此领域研究重点,尤其以文博机构文创产品如何运用网络新媒体进行传播策略和手段的分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黄林静《运用新媒体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学解读以“故宫淘宝为例”》(2016)中,认为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多路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需转变观念,要把“传播”转变为“服务”,掌握传播对象的接收习惯与喜好,再结合自身特色用创造性的方法进行弘扬,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多路径,她从传播学角度分别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结构变化与传播中“信息”呈现的变化,且针对故宫博物院“故宫淘宝”宣传文本进行分析,通过其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活动,整理其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4]。张春《新媒介环境下的博物馆文创研究——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2016)中,基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数十年数位典藏计划,以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创实践为研究对象,分别梳理了其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创建置、文创展示与传播上的实践活动。最后从线上线下展示与传播、文创产业发展策略、文创产品品牌营销以及精神内核等多方面,总结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新媒介环境中开发其文创所具有的生存优势,并以时间为线梳理出了2002年至2010年以来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数位化的具体情况表[5]。魏佳瑞《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播策略与效果研究》中,以故宫发展历程为起点,梳理了故宫的文化内涵,从传播学角度,结合全媒体传播特点,分别从“传播渠道”“传播主体”“文创产品”“传播理念”以及“数字传播技术”五个方面,对故宫文化传播策略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时故宫的文化传播效果进行初步调查反馈,且以此为基础在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化传播效果,归纳其传播效果的优点和不足[6]。刘璨《海昏侯国遗址品牌的社会化媒体传播策略研究》(2017)中,研究了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传播海昏侯国遗址品牌,对社会化媒体、品牌传播等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海昏侯国遗址品牌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并针对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提出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建议,并总结了在社会化媒体传播中,同类文化旅游品牌应该遵循“明确传播方向”“传播内容贴合受终”“控制引导传播节奏”四大传播原则[7]。高德龙《互联网时代城市博物馆传播模式及策略研究》(2018)中,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城市博物馆的传播模式”,并以此模式为基础,分析了城市博物馆的传播特征与要素。结合制定的“互联网时代受众获取城市博物馆信息行为”问卷调查,分析了城市博物馆在其管理运营、文创产品网络销售以及城市文物布展与信息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传播策略[8]。

2文博机构文创网络营销

本章对文博机构文创网络传播中,营销模式、营销渠道、营销策略的研究文献进行详细的整合梳理。

2.1营销模式与营销渠道

文博机构文创网络传播研究中,营销模式与营销渠道的研究于2014年开始受到相关研究者关注,对其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模式和网络营销渠道的分类是此领域研究重点,近年来以不同文博机构的文创产品网络营销模式为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是此领域的研究热点。殷符《中国民营博物馆体验式网络营销研究》(2014)中,探索了中国民营博物馆的营销对策,从体验式网络营销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种营销是符合消费者心理和消费需求的营销模式,可帮助中国民营博物馆节约成本、提升营销效果、扩大市场份额,探索并尝试解决中国民营博物馆体验式网络营销目标市场定位、体验平台互动性、营销方法和工具缺乏综合性的问题[9]。袁强亮《当代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实践分析》(2017)中,分析了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营销现状和特征,对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进行了概述,将营销渠道分为“官方网站”“独立网站”以及“第三方平台”,并分别针对三类平台进行阐述。把台北故宫博物院独立网店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淘宝店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实践进行对比,认为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在营销实践中需要提高文创产品的质量、制定合理的价格、实行方式多样的推广以及提升服务水平[10]。谷莉《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研究——以江苏省为例》(2017)中,认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网络营销的优势是开拓文创产品市场、传播博物馆文化信息。对江苏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列举了国内外著名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实例[11]。

2.2营销策略

文博机构文创网络传播研究中,营销策略的研究于2014年受到关注,对基于特定文博机构文创产品的互联网平台销售策略、品牌推广手段、网络营销环境、文创产品叙事文本进行分析是此领域的研究重点,尤其对不同文博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文创产品网络销售策略的对比研究是此领域研究的热点。梁姗姗《网络时代下博物馆营销》(2014)中,认为网络对博物馆文化传播、品牌构建、销售文化产品以及增加观众互动等方面均有作用,博物馆已经具备了网络营销发展的时代特征。通过对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结果进行数据梳理与分析,认为苏州博物馆存在“营销渠道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认为博物馆在其营销活动中没有充分调查观众需求、缺乏科学营销理论指导,针对此问题制定了ASISA营销传播模型,归纳了基于此模型需要进行的实践步骤[12]。高霄旭《浅析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策略——以博物馆淘宝网店的运营为例》(2015)中,整理了博物馆商品销售的主要方式和特点,通过数据采集的方式分析故宫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四川博物馆、陕西博物馆、建川博物馆“淘宝网店”的运营状况,从观众(消费者)、馆藏文物与展览、商业化三个方面,总结博物馆基于淘宝平台推广文创产品的营销策略[13]。李姣《“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创新策略》(2017)中,通过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特征和价值的梳理,在“互联网+”背景下对文创产品创新策略进行了探讨,分别列举了在微博、微信、官方App以及SoLoMo联合O2O营销模式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营销策略和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14]。孟浣女《数字媒体环境下博物馆的品牌塑造和发展趋势研究》(2017)中,阐述了博物馆的品牌塑造理论,通过对博物馆与数字媒体各自的发展现状、整合的必然性、博物馆品牌塑造的形式以及作用和特点,从品牌展示、设计、传播、创意等方面考量数字媒体环境下博物馆的品牌塑造。例举国内外博物馆品牌塑造发展的案例,提出了“博物馆品牌感情化”与“博物馆品牌跨界整合”概念[15]。李琮《我国文博机构文化产品营销策略研究》(2017)中,认为我国文博机构文化产品存在“两极分化严重”“消费者认可度低”的问题。通过利用STP理论、4P营销策略组合理论以及4I理论,对比分析国内外先进文博机构文化产品营销策略,整合出有利于我国文博机构文化产品营销、价格、渠道以及推广的策略[16]。宋青《故宫系列文化产品的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2017)中,以新媒体为切入点,整理故宫文创产品营销现状、创新渠道以及营销策略。通过宏观环境、微观环境、SWOT三个维度的分析,对故宫文创产品的新媒体营销环境与营销渠道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例举并分析了其在新媒体营销路径与营销策略上的成功案例[17]。谢晓彤《基于叙事理论的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内容营销研究》(2018)中,整理出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内容营销的运行模型,并对其文创产品的叙事文本进行概述与分类,从叙事主题、叙事角度、故事情节、叙事语言四方面对其文创产品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对其内容营销策略进行分析,认为故宫文创需要从想象和现实两个维度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总结了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优缺点,并提出了解决方案[18]。

篇9

[关键词]民族院校;文物保护;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09-0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当地的地理、气候、交通、人口等因素的限制,当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都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并留存了丰富的民族文物。

民族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1],是探索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也是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珍贵教材。[2]针对这一情况,不少民族院校相继增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分别开设文物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科技考古学等方面的课程,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文博人才,以提升民族文物在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各少数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民族文物包含着特定时期存留下来的丰富信息,反映了当时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受文物本身的材料组成、结构、性能等客观因素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变化,这些改变了文物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使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掩盖了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3]可见,民族文物迫切需要科技保护。

文物保护工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基本指导方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分析文物的材料、组成成分、结构与性质、制造工艺、文物产地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老化、变质、锈蚀毁坏的影响及劣化机理,并制定文物科学保护的方法与具体实施的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3]它大量借鉴了物理、化学、生物、微生物、地质学、建筑学等自然与工程学科方面的相关理论与相关技术,使文物分析更科学化、综合化、定量化,为文物保护方案、方法、材料、工艺的选择提供翔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民族文物亟待科技保护,全国不少民族院校也都相继开设文物保护课程,以求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及应用型的文物保护人才,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文博单位的科研与工作需要。本文依据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他高等院校文博专业的教学现状,对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民族院校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偏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实验教学明显不足

文物保护学不仅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的基本理论及其保护材料的合成技术和操作技能,还在保护修复过程中与制陶、造纸、纺织、彩绘、土木建筑、生物医学等技术学科紧密相连,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边缘学科。[3]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不同材质文物保护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操作流程。然而,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较为单调枯燥,也很难将文物保护中的某一问题剖析透彻,这急需加强学生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国内已有个别高校组建了较高水平的文物保护实验室,有力提升了本校文博专业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水平。然而,囿于国内文物保护学的发展现状,很多民族院校文博专业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而授课教师往往又偏重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方式单一,这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文物保护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若长期得不到实践,势必会造成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荒疏,甚至对一些基本的文物保护专用设备都缺乏使用的能力。长此以往,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全面支撑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需求

文物保护研究按其材料分类,包括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彩绘壁画类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皮革类文物保护以及骨角质类文物保护等,其探究的分析方法、腐蚀机理、保护措施以及保护材料都各不相同,又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矿物学、土木工程等自然与工程学科。[3]要想教授文物保护学的所有分支内容,需要教师具备不同材质文物的保护理念与技术。目前,民族院校文博专业的文物保护课程一般仅有一名专业教师担任,而教师的研究方向又较为专一,对于自己研究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也只能泛泛而授,难以深入。因此,仅凭教师的个人力量很难满足不同材质文物的文物保护教学需求。

(三)学生的教育背景相对薄弱,且学科背景又以文科为主,缺乏对文物保护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理解

文物保护学是一门人文与自然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对学生的教育背景要求较高,学科背景也需要文理兼备且以理科为主。然而,民族院校的文博专业主要以招收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科生源为主,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文物保护课程的时候,感觉较为吃力,对文物保护中的腐蚀机理、仪器分析以及保护措施等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对这门课缺乏学习兴趣。

(四)与周边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馆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不足

中南民族大学有自己的民族学博物馆,这对于开设文物保护课程以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民族文物保护人才十分有利。遗憾的是,很多民族高校仍然没有自己的民族学博物馆,或者是有自己的民族学博物馆,但文物保护专业与其以及周边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馆等单位之间的交往还不够紧密,亟待加强单位以及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二、民族院校文物保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组建文物保护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

鉴于文物保护的课程特点及其学科的发展需求,民族院校的文博专业应以文物学与博物馆学为核心,以民族学博物馆为平台,以优质的文博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组建文物保护教学实验室,建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文博人才教学实验体系。[4]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建设,将会直接改变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辅以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室对各种文物保护所需的设备、技术以及操作流程等有个感性而直观的认识,培养其动手能力,真正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文博单位输送优秀的文物保护人才。

(二)聘请国内外各类材质的文物保护专家,开设系列文物保护专题课堂

由于文物保护涉及的文物范围比较广,涉及的学科门类比较多,使用的保护材料又比较丰富,单一教师授课很难将不同材质的文物保护机理都讲解透彻。中南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设立文博专题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文物保护课程,民族院校文博专业还是要加强聘请国内外各类材质的文物保护专家前来授课或开展专题讲座,满足学生对不同材质的文物保护方法与技术的全面认识与理解。

(三)加强文物保护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实践教学水平

民族院校的文博专业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加强与周边其他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馆等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其联合开设文物保护课程、开展文物保护课题研究以及建立文物保护的实践教学基地,增进双方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双方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让学生亲身接触文物保护的第一线,真正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方法、理念以及发展现状,全面提升文物保护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

(四)同时招收文科与理科背景的学生,并适当设置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文物保护学涉及大量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学、地质学、建筑学、工程力学等自然与工程学科方面的知识。然而,受到文理分科的影响以及文博专业的招生惯例,民族院校的很多文博专业仍只招收文科背景的学生,这已经很难满足目前文博专业的发展需求。因此,现亟待同时招收具有文科与理科背景的学生,以满足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与实践工作的需要。同时,在文物保护课程授课之前,仍需对学生开设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增加学生的理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文物保护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综合型文物保护人才。

(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文物保护课程的趣味性

文物保护讲授的内容较为繁杂,而文博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较差,在讲授文物保护课程时,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文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4]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消除学生对文物保护课程的畏难情绪。如笔者常将文物保护专家比作“医生”,把文物当成“病人”,而文物保护专家在修复、保护文物的时候与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情况相一致,这样就给学生一种直观而熟悉的情景,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教学方式变化可以将文物保护课程讲述得易于理解,也能增强学生对文物保护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

本文依据民族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开设的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他高等院校文博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文物保护课程教学应亟待增加实验教学、开设文物保护专题课堂、加强与周边院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馆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改进招收学生的学科背景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来完善教学环境,以求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及应用型的文物保护科技人才,提升民族文物在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各少数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晓东.文物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2] 们发延.民族文物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博物馆,2006(2).

[3] 王惠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廊坊市;博物馆;旅游

一、博物馆概念和旅游文化产业概念

198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向大众开放、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旅游文化产业就是以对游客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消费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二、廊坊市发展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1.开发博物馆旅游有利于丰富廊坊市旅游的产品种类,形成完善、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序列,进一步提升城市旅游产品的规模和档次。由于廊坊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闻名的人文旅游资源,廊坊市现有的旅游产品主要是乡村旅游、温泉旅游、高尔夫旅游和会展旅游,旅游产品结构不算合理,因此开发博物馆旅游可以丰富廊坊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廊坊市的旅游产品档次和规模。

2.开发博物馆旅游可以为廊坊旅游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动力,降低廊坊旅游业发展对传统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的依赖程度。由于廊坊市旅游业对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的过度依赖,这几年兴盛的会展旅游也是会展多,旅游消费少,利用廊坊市现有博物馆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有助于为廊坊市旅游景区业进一步扩充,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3.博物馆旅游的开发有利于充实廊坊本地居民闲暇生活,提高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与科技意识。例如,廊坊市李少春纪念馆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参观者对中国国粹艺术――京剧文化艺术的了解,从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生活品位。

4.当前廊坊市各博物馆普遍人气高,其蕴藏的巨大价值潜力远未被发掘出来,开发博物馆旅游将为同级博物馆走出经营困境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契机。

三、廊坊市博物馆现状分析

1.廊坊市博物馆资源状况(表1)

2.廊坊市博物馆旅游客源市场地域分布

3.廊坊市博物馆旅游客源年龄结构分析

4.廊坊市博物馆旅游客源动机分析

四、廊坊市博物馆旅游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1.廊坊市博物馆旅游优势

(1)交通区位优势。廊坊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都市圈中心地带,素有“京津走廊,必经之坊”之称,区位优势明显。域内有京秦、大秦、京沪、京九四条铁路及京沪高铁,还有多条高速公路通过,国、省干线公路和纵横交错的市、县、乡公路使廊坊的交通非常便利。另外,首都机场和天津机场离廊坊市的距离都在50公里之内,天津港距离廊坊60公里,从廊坊市可以半小时上天入地。良好的交通为廊坊发展博物馆旅游提供了便利。

(2)经济优势。十几年来,廊坊市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6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143.4亿元。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发展博物馆旅游业奠定了经济基础。

(3)政策优势。廊坊市政府以“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作为城市定位,并将休闲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休闲旅游业的优惠政策和促进政策。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实现廊坊休闲旅游业的更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

(4)环境优势。近些年来廊坊在美化城市环境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使城市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使廊坊市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环境承载条件。

(5)信息优势。廊坊紧邻全国政治、交通、文化和交流中心的北京,已与京津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各种信息交流非常活跃,使廊坊的信息始终保持在领先地位。

(6)成本优势。廊坊的旅游费用、劳动力及交通等成本明显低于京津主城区,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7)市场优势。京津两市有2000多万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廊坊市坐拥巨大的京津及周边市场,优势明显。

(8)场馆优势。廊坊现有大小不同的博物馆共计5所,其中不乏有中国自行车博物馆这样全国唯一的专业博物馆,发展博物馆旅游条件初具。

2.廊坊市博物馆旅游存在的问题

(1)与京津相比特色不明显,主题不突出,知名度尚不够。相比京津那些蜚声国内外的知名博物馆而言,廊坊市的大小博物馆知名度尚不够,更是缺乏与京津错位竞争的特色主题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

(2)场馆比较分散,不利于游客游览。廊坊市目前的博物馆除霸州市内的几个博物馆较为集中之外,其余大都分散在市区和远郊县,由于馆与馆之间相距甚远,需要游客耗费大量的旅行时间,不利于游客游览参观。

(3)廊坊城市整体旅游吸引力比较弱。廊坊市属于新兴旅游城市,虽然城市本身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由于多种原因致使城市整体旅游吸引力较弱,尚属旅游温冷地区,旅游知名度尚需提升。

(4)博物馆观念落后,发展旅游积极性不高。廊坊市各大小博物馆普遍缺乏开发博物馆旅游的意识和水平,博物馆还仅仅发挥着收藏文物、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传统三项功能,观念落后,经营旅游意识不强。

(5)博物馆本身只停留在专业展览上,与游客互动不足,游客缺乏体验性。廊坊市现有的博物馆除极个别适当考虑到与游客互动或让游客有参与环节外,绝大多数博物馆仅停留在静态展览上,多是游客被动地听讲解员讲解,走马观花的居多。对于很多游客而言,他们都是非专业参观,很多专业性强的知识未必了解,因此,会导致游客旅游兴致减弱,缺乏吸引力。

(6)博物馆市场营销意识差。廊坊大多数博物馆都是等游客上门,较少或几乎没有考虑采用电视、网络、报纸和杂志等媒介,或者通过公共活动、人员推销等方式对外宣传自己,没有很好地做到让公众了解、走近自己。

(7)旅行社业对博物馆旅游关注不够,缺乏相关线路和产品。由于开发和营销一种高雅严肃的文化产品存在高风险和高成本,因此,较成熟的以博物馆为内容的旅游产品还不多见。同时,由于旅行社经营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其主要的经营行为是追逐市场中需求的发展方向。现在市场中很多旅游者习惯地选择轻松愉快的纯观光或娱乐型旅游项目。旅行社为了迎合旅游者的消费偏好,在设计产品时自然向消费热点倾斜。这些都导致了旅行社对博物馆旅游关注甚少,缺乏开发相关产品的热情。

五、廊坊市博物馆旅游发展方略

1.转变观念,将博物馆旅游打造成廊坊市休闲旅游业重要支柱

博物馆行业不应把自身排除在旅游业之外,应充分认识自身的旅游价值和意义。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关键首先在于观念的转变。一方面,博物馆应树立旅游意识和市场意识,加强与旅游业界的联系,在旅游需求信息等方面互通有无;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及旅游企业也应充分认识到开发和利用博物馆旅游的巨大价值和意义,把发展博物馆旅游列入政府工作规划,出台相应的鼓励发展政策,切实重视和协调解决其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以廊坊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为支柱,加大廊坊主题博物馆软、硬件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