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治理工程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流治理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河流治理工程

篇1

河岸是水中生物体系和陆上生物体系的连接部位,是水体与周边土壤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通道,有适合各种生物生存繁衍的潜在环境。传统的硬化不透水护坡护岸将陆地与河水隔断,不仅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也隔断了生物与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破坏了水生态循环的平衡,导致河道天然自净能力遭到破坏。因此,在中小河流治理时要像维护有生命的动物呼吸功能一样,保持河水与两岸陆地的顺畅交流,多采用生态护坡护岸技术,尽量少用硬质化材料护砌。生态护坡护岸包括植被护坡护岸和生态材料护坡护岸,植被护坡护岸是在河道岸坡缓、水流慢处采用草地、乔木和灌木护岸,生态材料护坡护岸则多采用高孔隙率的天然透水材料或透水混凝土空腔预制砌块结构。生态护坡护岸能减轻河道岸坡侵蚀,增强河床边坡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同时减少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植被护坡护岸利用植被群落根系密集、纵横交错的特点,增加河岸土体的坚固性和稳定性,植物根系还能吸收土壤水分,提高土壤颗粒间的粘聚力,提高土体强度,稳定河道岸坡。生态材料护坡护岸则具有透水透气、固土护坡、空间延伸的特点,在保护和稳定河岸的前提下,还有利于发挥河流的自我修复功能,常用的生态材料护坡护岸有格宾石笼、雷诺护垫、三维植被网、生态袋、生态混凝土、联锁式护披砖、木桩加柳枝捆、驳石等。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生态护坡护岸的抗冲能力是决定其能否在工程中被采用的关键,表1列举了部分生态护坡护岸的抗冲流速,可供设计参考。

2重视维护河流生境,建设有生命的河道

河流生境一般指包括河床、河岸、滨岸带在内的河流的物理结构[3]。河流生境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河流生物的正常生活、生长、觅食、繁殖等活动提供必需的空间和庇护场所,是河流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河流生境的破坏,将引起水生态系统的退化,使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鱼类的产卵条件发生变化,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地改变或避难所消失,造成河流生物物种数量的减少和某些物种的消亡。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必须重视维护河流生境,不因河道治理带来河流生物物种的减少或消亡,努力营造蛙叫虫鸣、鱼虾畅游、水鸟翱翔的景象,建设有生命的河道。在河岸、滨岸带,根据坡面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依次栽种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中生植物(见图1)[4],植物选择要遵循物种多样、高低错落、乔灌草结合、共生适宜的原则;在水中由水岸浅水区到深水区,梯级栽植挺水植物(如:荷花、芦苇、香蒲、茨菇、千屈菜、水葱、菖蒲、泽泻、水生美人蕉等)、浮叶植物(如:睡莲、野菱、王莲、茨实、莼菜、荸荠等)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苦草、水柳、水兰、水榕、凤凰草、伊乐藻、轮叶黑藻等)[5],这些水生植物将为鱼卵的孵化、幼鱼的成长以及鱼类躲避捕食提供良好环境。河道中清除受污染的底泥,提高河床孔隙率,为微生物、水生植物生长创造条件。疏浚与清淤要维护河道原生态河貌,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河道天然滩(洲),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河床中可建造河心滩(洲)、生态岛或采取打木桩、抛石的方法建造急流、浅滩和深潭,在部分河滩上开挖凹地,营造出接近自然的流路和有着不同流速的水流,造就水体流动的多样性,满足不同鱼类的需要。护坡尽量使用堆石、干砌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水生动物提供生息繁衍的空间。此外,在正常水位以下可设置人工鱼巢,提供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图2是空腔预制块人工鱼巢断面示意图,图3是鱼巢式空腔预制砌块结构图。

3注重改善河流水质,建设清洁的河道

良好的水质是河流功能发挥的前提和保障,健康的河流应该具备清洁性,水体清澈并拥有良好水质,能满足饮用水源、工农业生产、生物生存以及景观用水等河流功能的要求。中小河流一般位于流域水系的上中游,河流水质不仅影响其自身功能的发挥,也直接影响到整个流域的水质状况。目前,由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力度不够、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普通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执法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河水污染、水质恶化。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民将生活垃圾弃置分散在河道岸边,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一到汛期,垃圾在洪水的作用下随水流漂移,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严重危害河流水质。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必须注重改善河流水质,努力建设清洁河道。底泥疏浚是解决河流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通过底泥的疏挖,可以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中小河流,应该采取河道底泥疏挖置换的措施。对于生活和生产垃圾,在河道范围内的必须予以清除,同时要求垃圾远离河道堆放,并建设垃圾分类收集—无公害处理—资源再利用系统,提高垃圾的处理利用效果;对于污水,应限制直接向河流排放,加强对沿河工业点污染源的监控,建设污水收集—处理—再生水回收利用系统,污水只有经过处理达到水质排放要求后才允许进入河流。此外,要推广测土施肥技术,控制农业等面源污染,在河道两岸建设生态滨岸带,发挥生态滨岸带的缓冲作用,通过植物吸收、吸附、过滤、氧化还原等物理和生物化学作用来分解污染物,使面源污染物尽可能在生态滨岸带中被消化和吸收。水系连通和人工湿地对于恢复河流水体自净能力也有很好的效果,水系连通后将形成水流网络,通过河流上水利工程设施的科学调度和运用,人工调水配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死水变为活水,流动慢的水变成流动快的水,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人工湿地一般由基质、附着在基质上或水里的微生物和生长在基质上的水生植物组成,形成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该系统时,污染物质和营养成分被系统沉淀、吸收、转化、分解,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此外,人工生物浮岛(生物浮床)、水生动物操控技术(增殖放流)、人工曝气增氧、跌水复氧、微生物修复等技术也能够达到清洁河流的目的,在需要时可以考虑采用。

4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建设原生态的河道

河道植物除了生态绿化和景观效用以外,往往还要求具有耐湿、耐贫瘠、根系发达、固土和抗冲刷等特点,由于本地植物是当地特定气候及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其适应性强,在当地的分布广,易于获取,特别是一些河道两岸的当地植被,在长期自然条件下能够存活,是经过考验的,说明最能适应当地河道的生存环境。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由于河道不可能像城市公园或绿地那样来维护管理,因此,除非有特殊景观要求,否则应尽量选择土生土长的本地植物,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建设原生态的河道。中小河流治理中有意识地选用本地植物(树、草种),不仅容易成活、易于养护,同时还可以降低造价、节约工程投资。建设原生态河道首先在植物选择上应遵循“本地树种、草种为主”、“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即通过对工程区及其周边环境中土壤气候条件、植被现状、当地栽种习惯等的调查和研究,筛选出适合于当地土壤、气候及水文条件并与当地环境相协调的优良乡土树、草种。其次,在栽种时要注意科学合理搭配,乔灌草结合,高低错落、疏漏有致、物种多样,尽量营造出一种原始、天然的原生态地貌。由于外来植物往往不能适应本地的气候环境和条件,成活率低,栽种及管护成本高,在中小河流治理时不宜大量引种。有些植物生态适应性和竞争力特别强,又缺少天敌,如选用不当,还会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如喜旱莲子草(又称空心莲子草、水花生、革命草),由于适应于多种生境,繁殖力强,生长迅速,且难以清除,堵塞河道,影响泄洪,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公认的恶性外来入侵植物,此类植物绝对不能选用[6]。在植物选择时,要注意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混种、深根系植物与浅根系植物搭配、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分层栽种的原则,有固土护坡功能的植物优先选用,充分发挥植物的护坡作用和生态效应,力求栽种方案经济实用,栽种效果自然美观。

5坚持就地取材、治理与保护并重原则,建设低碳的河道

低碳是21世纪以来对工程建设的新要求,中小河流治理要实现低碳的建设目标,在整个设计环节都必须考虑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钢筋、混凝土是人们熟知的传统建筑材料,但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这些材料很难达到低碳环保的要求,因此,在治理中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即使要用也尽量采用生态混凝土,利于碳汇。河道及两岸的花草、树木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都是低碳的,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避免破坏,特别是河道两岸的古树和名木,在整治中要做到避让与保护。由于施工场地临近河流,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减少对河道水体的污染,施工弃渣、废料不能沿河堆放,能利用的尽量利用;施工废水要经处理后才可排放,避免因施工而污染河流;施工结束后要将施工场地破坏的植被恢复,不因治理带来河道生态系统破坏……总之,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要坚持就地取材、治理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努力建设低碳的河道。中小河流治理时疏浚、清淤以及基础开挖出来的土料、砂砾石、鹅卵石等都是理想的绿色建筑材料,低碳环保,堤防填筑中应尽量利用这些河道开挖料,少用浆砌石或混凝土,以利采取生态护坡。对于鹅卵石多的山区河流,可采用石笼结构生态型护岸,网笼选用定型产品(见图4)[7],无需现场制作,笼眼大小还可根据鹅卵石粒径进行调整。按照使用要求,调整网笼尺寸,将鹅卵石装入网笼中,在河岸合适位置堆放,就可形成石笼挡土墙式护岸或石笼贴坡式护岸(见图5)[5]。石笼结构具有易于施工、适应基础不均匀沉降、抗冲能力好、透水、鹅卵石能再利用等特点,石笼结构还可提供植物生长、小鱼小虾生存条件,利于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也与周围景观更加协调,是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低碳河道的好方法。此外,对于具有卵石、砂卵石河床的中小河流,当需要在河道中人工修筑坝抬高上游水位时,在水浅流缓处可考虑采用杩槎坝。杩槎坝可采用木、竹、钢筋混凝土杆件等做杩槎支架,选择块石或土、砂、石等作为填筑料,构成透水或不透水的杩槎坝[8],通过杩槎坝束窄河道断面,达到抬高上游水位的目的。

6结语

篇2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TV212.5+2 文献标识码:A

中小河流具有局部暴雨强度大、洪水突发性强、涨势猛、洪峰流量大、预报预防难度大、发生频率高等特点, 极易造成泥石流、堤防决口、冲毁村庄和道路、淹没农田等重大灾害。灾害损失大,影响面广。

我县境内主要有长江流域二级支流青通河、七星河、九华河、陵阳河等四条主要河流,上游河道陡峭,中下游河势平缓、两岸土地肥沃, 城镇、村庄密集, 洪涝灾害损失较大,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严重影响我县国民经济发展, 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一、我县中小河流现状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村庄和道路”,我县河流主要为山区型河流,主要特点是源短流急, 洪水暴涨暴落,现有河道行洪能力差,堤防防洪标准低,汛期经常洪水泛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用于抗洪抢险,社会影响面广,经济损失大,成为影响我县经济发展重要薄弱环节之一。目前中小河流主要问题:

一是堤防防洪标准低。现有河道堤防大部分为上世纪七八年代人工挑筑而成,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低,堤身单薄矮小,险工隐患多的问题,甚至部分河段堤防处于不设防状态, 每到汛期险情频发。

二是配套设施不全。排涝闸站设备老化、年久失修,内涝不能及时排出,加大灾害损失。配套灌排渠道不全,不能充分发挥灌排效益。

三是部分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加之非法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 加上多年未实施清淤, 致使河道萎缩严重, 行洪能力逐步降低。

四是维护经费严重短缺,“两工”政策取消后,群众投劳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对河道堤防维护疏浚日趋减少,加上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维护费用严重短缺,因管理机制等情况影响,长期以来, 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 治理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五是技术力量薄弱,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缺乏,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队伍严重不足,管理方式落后,许多水利设施的管理水平仍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水平。

二、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划设计深度不足,根据已实施的几个河段实施情况来看,中小河流规划设计中存在与当地城镇规划未完全对接,造成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大的变更。部分项目设计过程中未能考虑治理区域实际情况,存在照搬照抄现象,未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造成设计方案的不可行,成为设计变更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综合规划程度不高。缺乏区域整体性综合性规划,项目区内的灌排及渠系配套设施未能同步建设,防洪标准提高后,排涝灌溉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影响项目综合效益。同时,未考虑项目实施对相邻区域的影响,实施河段保护范围防洪标准提高,但在现有河道有限的行洪能力情况下,势必会加大相邻未治理区域的洪涝灾害损失,形成新的防洪薄弱段,受灾区域群众意见大,对受灾区域要求治理的意愿强烈。

三是拆迁征地难度大。根据防洪保护范围的重要程度,前期实施的治理河道主要分布在县城和重要集镇,土地价值高,群众利益诉求多,拆迁征地工作难度非常大,处理不好,易出现中。造成部分项目因拆迁征地问题迟迟未能正常开工,或形成遗留问题,拆迁征地工作进度成为制约工程进展的最大因素。如我县青通河防洪工程(一期)西侧防洪堤一段约400米长堤防因拆迁问题,致使此段堤防延后近一年时间施工,整体工程推迟半年时间完工;七星河防洪工程堤防加培中因一户占堤建房户迟迟未达成拆迁协议,堤防形成30米长的缺口,直至2013年主汛期前进行了强制拆迁。

四是影响因素多。相比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具有范围大,战线长,涉及面广的特点,大部分治理河段长度在5~10公里,部分项目存在跨乡镇跨区域实施情况。项目实施中拆迁征地工作量大,涉及的利益群体多,施工环境复杂。同时,河道治理中堤防达标加培,穿堤涵闸回填因土方填筑工程实施的特殊性,受季节性影响大,有效工作日少,工期延迟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几项措施

(一)科学规划、扎实做好前期工作

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必须进行科学论证、 全面规划。根据防洪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坚持防洪保安优先,兼顾抗旱的指导思想, 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优先对城区集镇和两岸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人口稠密区的河段进行达标加固建设,通过逐步治理最终达到根治洪涝灾害。一要注重流域整体与局部, 河道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协调好干支流治理、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关系;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关系; 河流治理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二要加强与于治理河道所在地政府、城市规划、交通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做好相关部门的对接工作,避免出现大的方案调整。三要夯实基础资料,重视河流的基本情况的搜集、整理、分析, 充分利用以往规划治理的成功经验,深化初步设计。四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对境内河流分批次、分重点地进行有序、有效的规划治理。

(二)健全组织机构,严格执行“四制”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四制”,按规范要求报批市水务局和县政府批准成立建设工程项目法人,明确了法定代表人和技术责任人。由县政府成立由治理河段乡镇、相关部门、县直单位组成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用来指挥协调全县的中小河流建设。同时,针对各个工程成立了现场建设管理处和工程建设指挥部,用来负责具体项目建设管理和协调工作,提高了建设管理效率。为确保招投标工作的公平公正性,所有项目全部进入省水利招标平台进行公开招标,

(三)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为做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项目法人单位设置建设管理科,质量安全科、财务科等内设科室,明确各科室组成人员和具体职责,各工程现场建设管理单位也参照设置相关科室,将职责落实到岗到人。现场管理中,形成以“质量为中心,安全、进度、投资三控制”的管理模式。加强关键环节、隐蔽部位的验收工作,严格执行关键部位监理旁站制度,着重加强钢筋验收、混凝土浇筑、土方填筑摊铺碾压质量等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在抓好工程质量的同时,加强工程现场临时用电、机械设备、运输车辆及操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主动查摆风险点,充分考虑不安全因素,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将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确保无大的事故发生。

充分考虑水利工程度汛要求和施工季节性,根据工程实施内容提前制度进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天气等客观因素影响适时进行调整,抢抓晴好天气,上总机械设备,保证工程如期完工,正常发挥效益。

严格工程计量签证和工程变更,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不合理的工程设计,避免不合理的工程支出,从总量上控制工程总投资。

(四)加强协调工作,优化实施环境

篇3

关键词:山区 中小河流 河道规划治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小河流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河道两侧的城镇、村庄、良田及工矿企业免受洪灾的侵害,其建设重点为河道两侧的堤防建设,河道清淤,生态恢复等,面对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差异悬殊,河道洪水位枯洪变幅大,坡降陡,冲刷力强,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我们只有不断地对山区河道的洪水特性、洪灾类型、灾害成因、治理措施进行认真探索,密切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河道滩涂,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项目,把河道治好管好,达到治理河道,防治洪涝,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城镇乡村建设的目的。

山区河道由于集雨面积裸岩多,坡降陡,入渗量小,汇流时间短,水流速度快,挟沙能力强等原因 ,在相同的降雨强度下,地面径流相对较多,冲刷能力强,危害性特别大。轻则河岸坍塌、河床淤塞,重则损毁耕地、冲毁道路、城镇和村庄,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践证明,要治理好山区河道,无论在规划设计阶段,还是在实施阶段,都必须根据山区每一条河流的具体情况,如历史洪水、成灾原因、灾害性质、保护对象,地形地质情况等,进行具体分析,统筹兼顾,制定出完整、切合实际的治理方案,达到河道治理事半功倍的目的。在规划治理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研究:

一、掌握河流特性,统筹兼顾,综合治理

山区中小河流,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一般情况下,流域面积都比较小,但裸岩多,入渗少,汇流时间短,河道比降大,汛期洪水位暴涨暴落。河岸和河堤承受高水位压力的时间短,但一遇洪水,水流速度快,泥沙多,冲刷力强,对河道和岸坡的稳定破坏较大,轻则冲淤河槽,影响河势稳定,重则冲毁农田和村庄,直接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规划治理中,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上下游、左右岸、甚至整个流域的相互关系,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首先,在河道上游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封山育林,拦截地面径流和泥沙进入河道。

其次,在上游河道纵坡比较大、冲刷严重的农村河道,由于污染少,主要采取防冲效果较好、造价比较便宜的工程措施修建堤防和护岸,一般采用浆砌石、干砌石、铅丝石笼结构,这样既可就地取材,节约造价,还可节约坝址占地,少占耕地。而在河道比较平缓的村庄与城镇河道,由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工矿企业较多,污染对河道影响较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渴望见到水清天蓝、绿树夹岸、鱼虾洄游的生态河道,因此,在进行中小河流建设时,应结合市政园林工程,使河道整治工程不仅满足防汛、排洪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生态修复,城市景观,绿化、亮化等其他功能,一般河道规划面积要大,采用复式断面,不仅要有行洪的河道,还应有供游人游玩的滩地,河边带状公园等,这种河道的堤防一般应采用生态型堤防,既采用河道清淤过程中挖取的泥沙筑堤,然后将堤防削成1:3或1:5的缓坡,在上采用反滤结合新型生态建筑材料及植物护坡,使其既美观又具有一定抗冲刷功能。

另外在进行河道综合规划中,还应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不易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尤其是对天然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改变河道行洪断面时,往往会有利有弊,要特别慎重。因为河道截弯取直后,会增大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加剧水流对河岸及河槽的冲刷,改变河道行洪断面时,根据洪水流量规划河道的宽窄,在河槽澭水的河段,采取清淤和拓宽等工程措施,虽然可以增大洪峰下泄流量,但同时也会失去天然河道对洪峰的调节作用,增大下游的洪水灾害,往往顾此失彼,造成更大的损害。因此,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时,必须认真调查,充分研究,结合水能、水文计算成果,客观分析下泄流量和经济损失,采取多方案比较,确定出科学的方案,设计合理的断面尺寸,达到最佳治理的效果。

二、平面布置问题

山区河道规划治理中的平面布置,必须做到点、线、面的合理布局,点就是要确定治理的重要河段和重点部位,如城镇、村庄等,采取超出其它河段的防洪标准设计河坝,一般为十到二十年一遇。线就是对河道的岸线、堤线进行统筹布置,调整好河势和流向,充分发挥天然河道的作用,使河岸线平缓、自然,富于变化。面就是本着正确处理兴利与除害、上下游左右岸、整体与局部等方面关系的原则,充分利用已有的护岸工程作为节点,从控制主流摆动,稳定中小河床出发,确定制导线,作为控制河道平面位置的长期目标。

三、确定堤防的高度和堤身的结构形式

山区河道堤防的高度和堤身的结构形式,主要应根据保护对象的性质、河道水流特征、洪峰流量及该河段在整条河流中的位置等多种因素确定。要确定堤防的高度,首先应根据堤防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设计洪水标准(根据经验,在山区一般保护对象为5到10年,城镇、村庄、重要工矿企业为10到20年。),然后根据原河道的实际断面,水力要素等,按照设计标准,确定洪水流量和洪水位,再加上一定的堤防安全超高来拟定堤防高度。山区河道水文资料短缺,有的根本无资料。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设计洪水计算时,其计算成果精度一般较差。实践中常加上历史调查洪水,结合实际,综合平衡考虑。

山区河道堤身的结构型式,应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地选取,既要经济合理,又要安全可靠。山区大部分河道内都有泥砂和卵砾石材料,河道两岸岩石分布较多,因此可以就地取材。在结构上首先应选用砂质土堤结构做主体,然后采用植草砖、土工格室结合根系发达的植物护坡,这种结构形式简便,经济、环保,有利于群众施工,但工程量大,占地多,水流条件差,抗冲刷弱。因此在迎流顶冲,冲刷严重的河段,也可采用重力式浆砌石墙结构,但这种结构不环保,造价也较高,一旦破坏,对环境影响较大。

四、基础处理问题

山区河流修建堤防,基础是关键,从 多数冲毁的堤防看,与基础处理的好坏直接相关。不少堤防是前一年建成,第二年洪水就掏空堤脚,开始垮塌,形成了年年修堤,连年受灾。所以一般都应把基础超过河道冲刷深度50公分以上,对冲击层较深的河段,基础应深入冲刷层1.5米以上。对排水困难的河段,应运用水下施工技术,同时采用铅丝石笼堤脚防护措施,抗冲和增加堤防稳定性。

结束语: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水的输送体,河道能否保持良好的生态发展状况,客观上将直接影响水环境的保护和河道的治理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充分尊重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河流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避免天然河道人工渠化,或者采用单一的断面形式,套用设计,给生物的多样性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避免以后的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2《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2006)

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中小河流工程;治理;施工管理;分析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中小河流工程治理施工非常重要,其能够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和安全性,对水利工程的后期使用性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做好中小河流工程治理施工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水平和能力,进而使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和安全以及使用性能都不会受到中小河流的影响。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社会基础建设工程也在不断增多,水利工程就是基础工程的一种,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不但能够对农作物进行灌溉,还能够起到抗洪,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水资源等等功能,所以,水利水电工程对于人们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对中小河流不进行治理,那么就会对水利工程的施工和后期的使用造成影响,因此,就必须要提高中小河流工程治理施工管理水平和质量,进而促进水利工程的良好建设。

1制约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1.1施工安全意识

第一,对于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强度不够,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只流于表面,施工和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形成安全意识,从而导致施工安全系数非常低。第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情况比较差,施工单位虽然有安全生产制度,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人们并没有进行遵守,这样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影响工程的施工以及人身安全。

1.2施工人员素质

想要确保水利工程建设中小河流工程治理施工管理的质量过硬,就必须要对相关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提高,但是在先阶段,存在很多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非常低,在进行中小河流工程治理施工的过程中很难把握施工质量。另外,还存在施工人员不具备良好的责任性,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各个工序都进行粗糙制造,而且也没有安全意识,对安全生产的相关制度也不遵守,进而导致施工质量出现严重的问题。

2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不足

2.1资金投入不足

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大多数是通过本地政府来管理,资金问题受到财政来源的影响,在投入上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完成建设工作的水利设施中,往往会出现后期管理治理投入的缺陷,维护管理工作少之又少,极易造成设施的损坏,难以真正体现设施的作用,致使经济上的浪费。

2.2防洪能力不强

以前,我国在河流治理问题上不够重视,未能有效对河流进行治理,致使中小河流防洪能力较为薄弱。若是没有防洪设施的支撑,难以真正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目前,虽然在河流治理上,人们已经有了较大的觉悟,但是大多数的中小河流防洪装置较为陈旧,防洪工程质量不高,埋下了安全隐患。

3中小河流治理施工管理途径

3.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施工前,需要对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完善。第一步:组织专业的技术工作者、管理者、建设单位、项目管理单位对工程的施工图纸一起审核,使每一个参与施工的人员均能系统了解施工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针对一些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的工程而言,需要对施工设计图纸仔细严格地审核,在审核的基础上,对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等问题展开综合分析。第二步:在施工单位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核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出现的错误,给设计部门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科学处理问题。

3.2施工阶段的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

施工者自身的素质与强化工程施工治理工作息息相关,施工者的素质主要体现在身体、政治、技术等方面,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施工人员是水利工程顺利施工的保障。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贯彻人员责任制,强化管理质量,跟踪管理中小河流治理的重点地区。

3.3严格做好施工安全管理、把好验收关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需要强化安全投入力度,保证功能的完备性以及购入材料质量的合格性,确保安全防护装置的充足性。与此同时,强化安全事故演练以及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优化安全生产管理者的配置,增强现场工作者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施工企业也需要在相应的验收标准、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完善相关的竣工验收工作制度,对安全责任管理工作进行强化,提升工程的质量,杜绝安全事故的出现。与此同时,质量监督管理单位要及时参与到重要工程的验收工作中,切实核定外观质量、分部工程的质量,出具相关的工程质量评定文件,充分体现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

4结论

结合上文所言,我们能够了解到,我国的社会建设正在逐渐深入,这也促进了水利工程的大力发展和建设,水利工程是我国基础建设工程,其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水利水电工程还能够预防洪水发生,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为人们以及动物们提供用水等等。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中小河流进行良好的治理,并不断提升治理施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上文中针对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中小河流工程治理施工管理中存在的缺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几点管理途径,首先应在中小河流工程治理施工以前,对全部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事物进行充分的准备,其次,在施工的过程中将管理人员的职能彻底的发挥出来,并加强施工过程管理的强度以及对质量进行控制,最后,相关管理人员还应该做好安全管理,在中小河流工程治理施工完成之后,应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严格的验收工作,确保其质量符合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和使用性能。

作者:韩雪 单位:哈尔滨市城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强玲,陈规划.关于贵州省中小河流治理几个问题的探讨[J].人江,2013(6):154-155.

[2]杨波.关于中小河流农村河道治理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6(18):198-200.

篇5

关键词:防洪治理,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兰州市位于中国大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被称为中国“陆都”,距西北其他四省区的省会平均距离最近。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流而过,枕山带河,依山傍水,平均海拔1500米,具有盆地城市的特征。 兰州地处内陆,属温带季风性气候但大陆性特点明显。降水少,日照多,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10.3℃。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坐落于一条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沿黄河两岸,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城市内黄河风情线,东西长约50多公里,被称为兰州的“外滩”,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兰州的城市依托着黄河两岸发展,规模逐渐外延扩大,如何实现发展与防洪共举,与水相依,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黄河干流兰州城区段防洪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的。

黄河兰州段防洪治理工程河道47.5km,共有岸线95.044km,其中天然陡坎22.364km,目前兰州已建成规划堤防56.92km,还有未建河堤15.76km。通过对黄河干流兰州市区段防洪治理工程的实施,可以使兰州市城区形成完整、有效的防洪体系,提高设防标准,改善河道现状,强化河道行洪功能,稳定河势,使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2.水文分析

黄河兰州段位于刘家峡水库下游70—117km处,是黄河上游重点防汛河段。该河段西起西柳沟口,东到桑园峡,全长47.5km,左右河岸线长约95km。全段枯水河槽宽窄变化相对较小,而洪水时河宽变化较大,窄处仅为120m左右,宽处可达600m。平均比降为0.94‰,河床由砂卵石组成,且多卵石边滩及河心滩,河道纵向稳定,冲淤变化相对较小,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兰州气象站1971~2008年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为10.0℃,1月份平均气温-5.0℃,7月份平均气温22.7℃,极端最高气温39.8℃,发生于2000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19.7℃,发生于1975年12月13日;多年平均降水量303.1mm,主要集中在6~9月;多年平均蒸发量1446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50%;春季多风,多年平均风速0.9m/s,最大风速16.0m/s,相应风向WNW;冬季最大积雪深度9.0cm,最大冻土深度98.0cm;年日照时数2416.4h。

黄河兰州站1956~2003年时段,最大年径流量445.40亿m³(1981年),最小年径流量202.01亿m³(2002年),多年平均径流量307.91亿m³,占黄河花园口站年径流量的57.6%。兰州站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为0.234,径流的多年变化相对稳定。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最大含沙量出现在8月份。黄河兰州段泥沙来自上游水库排沙和区间产沙,历年平均含砂量为3.41千克/立方米,汛期最大含砂量平均值为17.7千克/立方米,最小含砂量仅0.049千克/立方米。自刘家峡水库建成运行20年来,兰州段的泥沙量比建库前减少了约60%。目前盐锅峡和八盘峡水库已淤积平衡,对悬移质的拦沙作用不大,预计今后兰州段的泥沙将有增加的趋势,但是经多年观测分析,淤积对过水断面的影响不大。

由于上游龙羊峡、刘家峡等大型水库的建成,形成水体的热调节作用,使得夏季出库水温降低、冬季出库水温提高,近20年来各水文站冰清消失,支流偶有流冰汇入,但很快会融化。因此黄河兰州段冬季不会出现封冻现象。

3.堤防堤线布置原则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的规定,堤线布置根据防洪规划、地形、地质条件,河流变迁,结合现有及拟建建筑物位置、施工条件、已有工程状况以及征地拆迁、文物保护、行政区划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分析确定。黄河兰州城区段堤线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1)堤线布置应与天然河势相适应,不改变主流流向和天然形态,并与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维持河段已经形成的弯道顺势布局;一个河段两岸堤距应大致相等,不宜突然放大或缩小,堤距应大于稳定河宽之要求。

(2)堤线布置根据河道的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泥沙特征,河床演变特点,冲淤变化规律,不同堤距的技术经济指标,综合权衡有关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后分析确定。

(3)堤线布置应力求平顺,相邻堤段间平缓连接,不应采用折线或急弯。

(4)堤线应布置在占压耕地、拆迁房屋少的地带,并避开文物遗址,有利于防汛抢险和工程管理,尽量避开河道两岸现有耕地、林草地灌木群及植被,并要求施工时加以保护或恢复。

(5)堤距确定应根据流域规划河段划分河段确定,上下游、左右统筹兼顾。

(6)在有条件的河段,结合当地规划留出发展空间,如湿地、石林景区、河心岛等。维持现有的沿河建筑物不变,如灌区取水口、引水渠、泵站等。

(7)堤线堤防工程应尽可能利用现有堤防和有利地形,修筑在土质较好、比较稳定的滩岸上,留有适当宽度的滩地,尽可能避开软弱地基,深水地带、古河道、强透水地基。

(8)给今后工程管理和防洪抢险创造方便条件。

(9)治理方案结合河流特点科学比选,因地制宜,符合规划,协调总体,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省投资,有利于现有堤防工程设施功能的发挥。

4方案设计

4.1堤顶高程确定

河堤堤顶标高的确定,是依据黄河大断面水位流量曲线、水位坡降、以及风浪爬高河安全超高进行设计。

依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中的公式7.3.1和附录C进行堤顶超高和波浪计算。

H=Y+设计水位

式中:H——堤顶高程(m)

Y——堤顶安全超高值(m)

R——设计波浪爬高(m)

e——设计风壅增水高度(m)

A——安全加高值(m),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表3.2.1中不允许越浪的1级堤防取为1m。

Y=R+e+A

(1)设计波浪爬高R:

其中风浪要素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经计算,=0.55m。

(2)风雍水面高度:

经计算,=0.003m

(3)安全超高A:

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规定,该段堤防为1级,不允许越浪的安全超高为1m。

经以上计算,设计波浪爬高为0.55m,设计风雍水高度为0.003m,,则堤顶超高为1.553m,取安全超高Y=1.6m。

4.2基础埋深确定

衡重式挡墙及墙趾基础埋深由下式计算:

H=h+Δh

式中:h——冲刷深度

Δh——安全埋深,按《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取0.5~1.0米。

本次计算,采用《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中附录D.2护岸工程冲刷深度计算公式,对工程区河段均按平顺护岸设计洪水进行冲刷深度计算。

河道冲刷深度计算分别按水流平行岸坡和水流斜冲岸坡两种情况计算。水流平行岸坡的冲刷发生在两个弯道的过渡段或半径很大的微弯河段,水流斜冲岸坡的冲刷发生在弯道的凹岸,冲刷一般较严重。

平行岸坡和斜冲岸坡采用相同的公式,根据水流流向与岸坡交角不同,取得不同的流速不均匀系数,水流冲刷按下式计算:

各段河堤基础埋置深度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及不同冲刷条件根据计算确定。

根据计算结果,参考黄河原有堤岸冲刷资料,同时考虑到计算公式的局限性及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兰州市多年来修建河堤的经验,设计没有采用计算值,考虑一定的安全余地后对计算值适当作了调整。确定黄河干流兰州市城区段堤防基础冲刷深度平顺段及凸岸段设计基础埋深在冲刷线以下3.0m;凹岸斜冲段设计基础埋深在冲刷线以下5.0m。

4.3挡墙断面形式比选

根据兰州市设防标准,黄河河堤为1级堤防工程,设防为百年一遇,其流量为Q1%=6500m3/s。黄河防洪堤按设计洪水位加超高 1.6 米建设。 黄河河槽总宽度规划按350——400 米控制,最低不小于 300米。河道宽度主要依据设计洪水位所需的断面确定。 对黄河两岸不能满足防护标准的及存在质量隐患的河堤进行修筑、改造,使之满足防洪要求。 对于黄河主河违章建筑物、构筑物予以拆除,清除占用河道堆积物,保证黄河泄洪道畅通。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当地建设条件,本着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确定堤防断面形式。新建堤岸方案设计提出三种断面形式进行比较。

(1)衡重式挡墙断面形式

河堤挡墙采用C25埋石混凝土砌筑,设抗冲刷墙趾,高度1米,用C15毛石混凝土砌筑。墙顶设40厘米厚混凝土压顶,钢筋混凝土栏杆。

图1 衡重式挡墙典型横断面

方案特点:

①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②就地取材,并可分季节施工,节约工期,节省投资。

③墙身断面较大,稳定性好,但圬工量较大,对基础条件要求高。

(2)钢筋混凝土扶臂式挡墙。墙身和基础均由钢筋混凝土浇筑。

图2 扶壁式挡墙典型横断面

方案特点:

①墙身断面小,结构较轻巧,圬工量省。

②墙基开挖面积较大,不利于水下施工,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

③施工工期长,特别是不利于冬季施工。

(3)贴坡式断面形式

堤线大体沿自然岸坡布置,采用河床开挖的砂砾土填筑,按照规范要求确定堤身填筑标准,砂砾土土堤的填筑标准相对密实度不小于0.65,局部粘土填筑标准压实度不小于0.95。工程区治理河段防洪堤高度为11~14米,根据筑堤材料特性确定,迎水面边坡为1:1.5,背水面边坡为1:1.25。防洪堤每10米设置1道伸缩缝。

方案特点:

①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②就地取材,投资较低。

③抗冲刷防护能力较弱,防冻胀能力较差。

图3 坡式护岸典型横断面

(4)方案比较:

由于黄河干流兰州段已建成可防百年一遇洪水的河堤56.92km,本次设计拟新建河堤15.76km,以前修建的河堤均采用衡重式断面。结合各方案的特点,经综合比较,推荐采用衡重式挡墙断面形式。

方案综合性能比较表表5.4-1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当地建设条件,本着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确定新建堤防断面形式。设计提出三种断面形式进行比较。

结合各方案的特点,经综合比较,推荐采用衡重式挡墙断面形式。

河堤堤顶标高的确定,是依据黄河大断面水位流量曲线、水位坡降、以及风浪爬高河安全超高进行设计。

各段河堤基础埋置深度见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及不同冲刷条件根据计算确定。

4.4挡墙结构设计

根据计算,衡重式挡墙在大于12米时,尺寸增加很大,很不经济。因此,对于设计墙高小于12米的挡墙形式,采用比较经济的单式衡重式墙式断面形式。

对于设计墙高大于12米的挡墙形式,进行了比选,提出两种方案,即一次设防的衡重式挡墙河堤和复式断面河堤挡墙。

(一)、新建一次设防的衡重式挡墙河堤

该方案的特点是:

(1)不存在发生大洪水时绿化带被淹的问题,不增加二次绿化投资。

(2)可不与滨河路的设计施工同时进行,河堤建设相对独立。

(3)工程投资大。

(二)、新建复式断面河堤挡墙

针对按照黄河百年一遇流量设防新建河堤,提出了新建堤坡结合的防护形式。

该方案的特点是:

(1)河堤挡墙高度较低,降低了河堤挡墙施工难度。

(2)采用坡面绿化,既增加了绿地面积,提高了城市的景观效果,也使行人更接近水面,达到人与自然的结合。

(3)堤挡墙与护坡一次性建设,实现了黄河百年一遇设防标准。

(4)黄河流量超过矮堤时将淹没坡面绿化带,需增加二次绿化投资。

图4 复式断面河堤挡墙典型横断面

4.4堤顶结构

依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中对1级堤防顶宽不宜小于8m的确定,本工程堤防级别为1级。综合考虑防汛抢险机械和抢险物资运输、工程正常运行管理及群众生产的交通需要,本次设计堤顶与防汛道路相结合,确定堤顶宽度均为8m。

考虑汛期雨水对堤顶产生冲刷、泥泞等不利抢险交通的影响,同时兼顾城市美化的要求。根据筑堤材料的条件,堤顶路面均采用混凝土铺装路面,总厚度为35cm,设计的道路结构层设计为面层20cm厚C30混凝土,基层15cm厚5%水泥稳定砂砾,堤顶道路路面宽度为6m。

5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对策

根据工程特点和项目区环境特点,本次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将工程实施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使项目的有利影响得以充分发挥,促进项目区生态和环境的良性循环。

本次工程所涉及的环境监测任务主要包括施工区水环境监测、环境空气监测、环境噪声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在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设置专职的环境管理人员,安排专业环保人员负责施工中的环境管理工作。为保证各项措施有效实施,环境管理人员应在工程筹建期设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渗流;防渗;渗透

中图分类号: TV6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8-89-1

1 渗流的工程问题

在水利工程的挡水堤坝,输水的沟渠管线,河道的岸坡及工程边坡,地下水的运移和污染等课题中,渗流分析与渗流控制是关键技术问题。许多病险水库的大坝和江河堤防的失事常常是由渗流引起的。据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当时全国241座大型水库先后出过1000余宗工程事故,其中以渗透变形事故最多,占31.7%。至于垮坝失事,除小型水库漫顶垮坝所占的比例稍高以外,其次就是渗透变形导致垮坝,占29.1%(其中坝体渗漏占22.7%)。根据国内外的统计,由于渗漏管涌造成的溃坝占30%~40%,其他如裂缝、滑动等也都与渗流有密切关系。

美国的弟顿(Teton)坝是土质肥心墙坝,最大坝高126.5米,坝顶长1625米,于1976年6月5日溃坝,造成巨大经济和社会损失。从有混水处露到溃坝,约历时5小时。据专家论证认为,心墙齿槽的低应力区发生水力劈裂可能是主要的原因。

我国青海省的沟后水库大坝,是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最大库容330万m3,最大坝高71米,坝顶设有5米高防浪墙,坝顶长265米。大坝于1993年8月27日晚间溃决。造成了300余人死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据专家调查分析,认为是在高水位下L形防浪墙与面板接缝处被拉开,导致坝顶严重漏水,水流从坝顶高处逸出,冲刷坝体和导致坝顶局部滑坡引起溃坝。

2 堤坝的渗透破坏

土的渗透变形包括了流土和管涌,在不同介质之间还可能发生接触流土与接触冲刷。流土的判断准则较为简单和清楚,管涌的发生与土的级配密切相关。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管涌的临界水力坡降的准则。在我国,结合1998年长江洪水中堤防的渗透破坏机理,开展了广泛的试验、理论和数值计算研究工作。特别是针对渗透变形引起的地基与堤坝破坏的过程与机理进行研究。长江科学院通过模型试验对矩形槽土体中管涌扩展过程的模拟和实验结果,得出管涌的发生并不必然导致堤坝溃决这一重要结论。认为渗透变形是一个动态过程,当它们达到新的平衡后管涌的扩展也就停止了。提出了管涌模拟的随机模型。他们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和渗流计算,对于在二元结构的堤基情况下,在设置悬挂式垂直防渗墙时,堤基中管涌的发生、发展和破坏的规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一和具有二元结构的堤基中设置悬挂式垂直防渗墙不能明显降低逸出的水力坡降,未能明显降低逸出的水力坡降和防止管涌的发生,但是它可以有效地阻止管涌向上游的发展,保证堤防的安全。值得说明的是,他们所谓的“管涌”实际上是泛指渗透变形或渗透破坏。目前,用数值计算准确地模拟堤坝及其地基的渗透破坏的全过程还有困难。

土质防渗体坝中的裂缝与溃坝可能是由于水力劈裂引起的。水力劈裂这一概念最初来自于石油开采业,可利用水力劈裂将岩体裂缝劈开加大出油量。在土体中同样可能发生水力劈裂,例如在水利工程中发现,一些施工良好的坝蓄水以后意外的漏水,人们认为最大可能是由水力劈裂引起的。早在1968年Haimson进行了岩石钻孔的水力劈裂试验。Nobari在1973年利用空心圆柱土样进行了土的水力劈裂试验。1981年Jaworski、Duncan和Seed结合Teton坝的失事进行了试验研究。Kulhawy等人1976年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对于坝体出现水力劈裂的原因和条件进行模拟和探讨。我国在“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对于坝体的水力劈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黄文熙提出水力劈裂的发生准则:在总应力和内部孔隙水压力作用下,有效的小主应力为拉应力并达到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在最小主应力面发生水力劈裂。他也指导完成了一系列复杂应力状态下水力劈裂的试验研究。由于土体自身存在微观的缺陷,在受力变形以后它会受到损伤,这就使土体中的水力劈裂的微观机理可能十分复杂,所以关于坝体水力劈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3 水利工程中的渗流控制

渗流控制目的是为了使堤坝或者水工建筑物地基不致被渗流破坏,或者为了减少漏水量。具体任务可能是:降低下游剩余水头或者降低浸润线;控制水力坡降或流速;控制渗流量,减少漏水量。但有时为了工程安全,某些措施也可能增加渗流量。渗流控制的基本方法是防渗与排渗。

坝体的防渗设施有土质防渗体和非土质防渗体。其中面板堆石坝以混凝土面板作为坝体的防渗体。早期的高面板堆石坝常因四周边缝被拉开而产生绕坝渗流,发生大量漏水。以后吸取教训,改进了周边缝设计,注意了地基处理,使渗流量大大的减少。面板堆石坝的渗流控制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篇7

【关键词】河道治理;施工质量;管理方法

一、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不足

1河道内存在大量永久构筑物,影响工程的防洪、泄洪能力

一些河流周围有桥梁和天然气管道以及电缆等,这些构筑物的存在影响了河流的正常走向,严重时,还会阻碍水流的流动,导致河流的作用被弱化,发电和泄洪能力下降,给河道治理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加大了河道治理工程的难度。

2 资料管理混乱,致使施工过程监管困难

由于河道治理工程规模较大。涉及范围广泛,因此,很容易出现资料管理纰漏,同时,河道治理的申报、审查等程序较多,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导致监督工作开展困难。

3地方行政干预情况严重,削弱了监督检查职能

一些河道治理工程受到当地政府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涉,导致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4 群众的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

一些群众错误的思想阻碍了河道治理工程的顺利开展,他们过分的夸大了河道治理的效果。认为河道治理后,河流不会发生洪水。在河流周围进行耕种。一些群众还利用旱季在河道内采砂,导致河流流通受到影响。这些现象影响了河道治理工程作用的发挥。同时,威胁到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5 河道管理力量不平衡,个别地方人员不足、资金困难

由于破坏严重,对河流的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导致越来越多的河道治理工程出现。给水利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面对繁重的任务,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地方河道治理工作人员明显力不从心。一些政府对河道治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河道治理工程开展困难。

二、提高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方法

1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审查

河道治理工程规模大、施工复杂,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必须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制定科学、完善的施工方案。由于河道治理工程的特殊性,因此,河道治理工程规划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①保证河流平稳流通。根据河流流通的实际情况,并总结过去治理经验,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保证河流河道宽阔,能够发挥其泄洪能力,保证周围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加强河道,巩固河堤。一些河流的泥沙含量较大,泥沙堆积容易导致河流流通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加宽河道。同时巩固河堤,帮助河流畅通,减少泥沙淤积。⑧采取生物措施加强对河道的治理。生物措施是河道治理中较长使用的一种,可以在河流周围种植树木花草,起到巩固河岸的作用。

2细化法律法规条款,完善办理程序

加强对河流治理工程申报和管理的控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系统的申报程序,缩短申报时间。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上下级,同级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互相借鉴治理经验,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3上下一盘棋,做到标准统一、口径一致

从地方政府到河道主管部门,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大原则上,要做到标准统一,口径一致,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依法管理项目,树立河道主管部门的权威,确保河道主管部门的合法权益。

4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河道治理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全体民众的支持,因此.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宣传,帮助人们认识到河道治理工程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保护河道治理工程和河流。向人们普及法律知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水利知识。同时,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该做好作画宣传活动,比如,利用警示牌提醒人们河道治理工程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如果发现有群众无休止的采砂,应该及时制止,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河道治理工程。并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使河流治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周围的居民都投入到河流保护中去。

5加大河道管理工作资金投入,配备人员合理化

当地政府应该扩展河道治理工程的融资渠道,不能仅仅依靠中央政府的支持 一些知名度较低的企业迫切希望在短期内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时,政府就可以与这些企业合作,吸纳他们的资金用于河道治理施工,同时,这些企业也能够借用河道治理工程达到其目的。政府还应该正确对待河道治理工程,加大对河道治理工程的投入,完善相关机制,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待遇,保证河道治理工程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提高河道治理管理水平。

三、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质量全过程管理

1设计单位的质量管理

设计是河道治理工程施工的前提和基础,保证设计单位的质量对于提高河道治理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河道治理工程复杂多变,因此,必须选择有相关资质的设计单位担任设计工作,如表1为河道治理工程设计单位资质表。

表1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单位资质表

2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

正式施工前,施工单位应该与其他部门取得联系,对施工中的任务分配和责任协商一致。同时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工作,对河道进行清理,并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

3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

监理工作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作为工程的第三方,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监理措施,提高河道治理工程监理效果和监理水平,从而提高河道治理工程的质量。

4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

建设单位应该对河道治理工程质量负责,不能将质量管理任务完全交给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作为工程的业主,应该定期巡视现场,检查施工工序是否正确,确保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和监理单位工作人员工作负责。

5 质量监督单位的质量管理

质量监督单位具有权威性,因此,在河道治理工程质量管理中应该充分发挥作用,行驶监督权力,为提高工程质量管理贡献一份力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高河道工程质量管理首先需要对工程进行合理规划,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和质量管理体系,同时,监督单位应该加强对工程的监督和管理,政府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应该及时沟通。河道治理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因此,应该加强宣传,使全体员工积极投入到质量管理工作中来。加大资金投入,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施工,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施工质量。鉴于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对于提高工程效益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研究这个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桂荣,巴洪涛.浅谈城市河道治理的生态平衡[J].民营科技,2011(02).

篇8

关键词:直流输电工程;工程现场;造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什么是工程造价?目前有两种理解观点,一种观点是:从广义上讲,工程造价是指建设一项工程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总和;狭义上讲,是指工程价格,即为建设一项目工程,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另一种观点:一是指完成一个建设项目所需费用的总和,这实际上是指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本,也就是对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二是指发包工程的承包价。以上两种观点,虽然在理解上不尽相同,但对工程造价的实质看法是一致的,就是指项目的总投资。造价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在建工程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招标投标、工程施工和竣工结算各阶段,而我目前所指的工程现场的工程造价管理,仅仅只是这其中一部份,主要包括工程竣工结算、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管理、工程进度款管理等三个方面。

一、工程前期造价管理工作

1.落实人员。根据相关制度和管理手册要求设立业主项目部专职造价人员,组织造价专责参加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通过工程造价专业资格考试和实务练习,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造价专责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2.完善制度和规定。收集国家和公司相关的基建通用制度,完成《直流输电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策划》,编制《直流输电工程进度款申报、支付手续办理操作流程》。通过制度和规定规范了参建单位各自的行为,确保直流输电工程造价管理目标顺利实施。

3.积极参与合同谈判。重点把关合同专用条款中涉及合同结算、变更签证、工程款支付等条款,对合同约定的各种因素和措词提出合理化建议,促使工程结算和工程进度款支付的合同依据得到有效规范。

4.重视建设管理交底。充分运用直流输电工程建设管理交底,详细介B工程竣工结算、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管理、工程进度款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直流管控系统的运用,加强宣惯和培训,使得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参建人员对国家和公司的各项基建管理要求增强了解,为后阶段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开端。

5.搭建交流平台。成立技经工作组,利用互联网现代化通讯手段建立技经工作微信群,方便及时、畅通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工程建设期造价工作全过程管控

1.重视工程量审核。工程量计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结算的准确性,也影响工程进度款申报的及时和正确性,为了保证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业主项目部每月在工程现场组织监理、设计、施工单位召开施工图工程量集中审核会,对已到图纸进行集中审核,对以往图纸有变化或存在异议的工程量进行校核。会议审核通过的图纸工程量需进行四方签字确认,大大提高了施工图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及时性。

2.严把工程进度款管理。直流输电工程进度款管理是采用“本月申报、下月支付”的工程资金预算管理原则。每笔工程进度款支付应扣除工程预付款和工程质保金,确保每一笔工程进度款的支付都符合合同的要求。累计支付严禁超过原合同虚拟总价的85%,避免发生合同超付风险。经设计、监理、业主审定后的工程量方可作为工程进度款申报依据,施工单位按照工程量审定口径和实际完成进度申报工程进度款,监理、业主依次审核,各单位各司其责,重点审核报审资料的规范性、完整性、计算单价与合同单价一致性、支付申请与资金计划的符合性、申报金额与工程实际形象进度的一致性。施工单位在完成申报、审核流程并提供相关的技撑资料和合法、合规、真实有效的票据,才能确保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对未按要求办理导致资金超付、错付,将依照合同考核规定对责任造成单位在资信评价中提出考评意见,纳入工程过程考核。

3.规范签证及变更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变更和签证是不可避免,但要进行合理的控制,特别要防止在施工图设计中产生的漏洞,因此,必须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的初期,尤其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要用先算账后变更的办法解决,使工程造价工作得到有效的控制。规范变更、签证的支撑性资料,通过《直流输电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策划》和建设管理交底,明确变更签证所需基础资料如隐蔽记录签证、费用计算表等所需的支撑性资料。定期开展变更管理审核会,检查变更办理情况,对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闭环。每月上报工程签证变更台帐,办理变更情况月度通报,对变更办理严重滞后的单位,发出工作联系单,跟踪后续整改,若下月情况依旧的单位,纳入工程过程考核。

篇9

1、龙井河小流域概况

龙井河小流域位于霍山县城东北部下符桥镇三尖铺、桃园及但家庙镇观音岩三个行政村境内,属淮河支流淠河水系,流域面积69.71Km2,目前水土流水面积41.13 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59%。该流域地处北亚热带北缘,属东亚季风较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391.1mm,其中汛期898.65mm占64.6%。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地面坡度在5-25度之间。土壤主要类型有黄棕壤、紫色土和水稻土。受地形地貌、气候及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严重。

流域内辖98个村民组,总人口11174人,其中农业人口11092人,农业劳动力6270人,农业人口密度为361人/km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095元。

2、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到治理结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20km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0%

宜林宜草荒山荒坡全面绿化,基本形成乔、灌、草结合的林草立体防护体系,林草面积达宜林宜草面积的 75%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62.83%以上,基本达到“小雨不下山,中雨不冲刷,大雨不成灾”,全面提高流域蓄水保土能力,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土地种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态农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流域总产值、总收入年增长30%以上。建设规模为:水平梯田216hm2,封禁治理3279hm2;水蚀坡林地改造125hm2,山塘维修加固5口,D30U型渠26600m,沉沙池938个,蓄水池12个,等高埂17750m,砌筑树盘12140个,生产道路5.9km,坡面台阶2000m。

3、治理措施

3.1.工程措施

水平梯田改造措施对周家庄等4处面积为216 hm2,坡耕地河荒坡地改为为水平梯田,营造经济林,梯面栽植经济作物,梯面栽植经济作物油茶,梯埂植物保护栽植黄花菜,并完善沉沙池、蓄水池、排水沟等坡面径流 调控体系。

水蚀坡林地改造措施主要是对朱家洼、陈家行2处面积为125 hm2茶叶、板栗林混栽水蚀坡林地进行改造,布设等高埂、树盘及截(排)水沟、沉沙池等措施。通过坡面工程防治措施治理,做到坡面径流被层层拦蓄在梯面和截(排)水沟、沉砂池,逐渐下渗,有序排泄,削弱产生坡面水土流失的外营力,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强保土、保肥和抗旱能力,成为控制坡面水土流失的第二道防线。

山塘维修加固措施对流域内大包墩、沈家庄、小周冲、万家洼、小龙井等5处淤积严重,堤坝单薄渗漏,无放水设施的山塘进行清淤加固,坝体加固培厚、并完善混凝土防渗护坡,梯级放水、等配套设施。

3.2.生物措施

封禁治理措施主要2479 hm2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疏林、幼林、残林、灌丛地块等进行封禁治理,设置防护栏杆,树立标牌。其中重点对俞家院、沈家冲、黄大塘、大山尖4片疏林、残林、幼林进行疏林补密800 hm2,因为这部分林地郁闭度和盖度较低,易产生水土流失,紧靠封禁短时间难以有效恢复,因此必须进行补植。

4、治理成效

4.1.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3279公顷林地实施封禁,水蚀坡林地改造125公顷,水平梯田216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20 km2,综合治理程度为80%以上,植被覆盖度提高到62%以上,郁闭度得到提高,各项措施年新增涵蓄水量245.14万m3,蓄水效益为70%,减少土壤侵蚀量13.15万t,保土效益为72%。水土流失得到控制,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景观得到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4.2.社会效益

龙井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其社会效益非常显著:一是龙井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其示范作用将十分突出,必将影响和促进全县水保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二是项目建成后,流域内初步建立了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将大大减轻河道、塘、库泥沙淤积,延长水利工程使用寿命的同时,增强了流域抗灾能力,减轻了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危害,为项目区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通过实施龙井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区土地利用,农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改善。

4.3.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直接经济效益是指水土保持产生实数后增加的农、林各类产品的直接经济收入。

4.3.1. 增产定额

根据对本县内已有同类治理措施的产出定额进行调查核算,综合确定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增产定额,结果如下:经济林200 kg/hm2,封育治理1.2 m3/hm2 ,果 品100 kg/hm2,枝 条100 kg/hm2。

4.3.2 价格

对梯地产出的粮食,经济林中的干果类,水保林及封禁治理、薪柴分别依据当地2012年综合价格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农林产品价格如下:油茶60元/kg, 木材480元/m3,果品3.0元/kg, 枝条1.0元/kg。

篇10

关键词:玉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TV8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327-1

1 基本情况

玉仙河小流域是河南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示范流域,位于巩义市新中镇南部的浮戏山区,处于新密、荥阳、登封、巩义四市交界处,流域内有雪花洞、小龙池等旅游景点。该流域所处的新中镇东距省会郑州55公里,西距巩义市区30km,总面积53.3km2,辖15个行政村,1个矿区居委会,总人口2.2万,耕地面积1.2万亩,由于全镇地处山区,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差,导致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二三产业发展受限,群众收入低,全镇十五个行政村就有七个村属于省级重点扶贫村。

2 小流域综合治理暨梯级塘坝工程建设成果展望

在玉仙河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始终按照“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的方针,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针对山区地表坡度大,降水后易形成径流造成水土流失的特点,利用当地地形、地质条件优势,突出治沟治水为重点,在主沟中修建梯级塘坝,始终坚持连续治理不间断,经过十年来该流域群众的不懈努力,使坝系工程数量不断增加,工程效能不断完善和提高。到目前,塘堰坝总数达到了62座,水囤1000多个,坝系工程总蓄水量达到465万方,可利用水量达300万方以上。在工程布局上,坚持主沟和支沟相结合、一般工程和骨干工程相结合,为了使主沟道上的工程发挥较大的水保作用、分别在峡峪村、老庙村、桃花峪村和灵官殿村的主沟内建成了20-40万方的峡峪水库、黄龙塘坝、益民水坝和上马台骨干坝、穆柯寨塘坝等骨干工程。我们在修建坝系工程时,从坝体造型,坝址选择等方面都考虑到满足水保效益和观光旅游的需求,并且带动了各景点服务行业的发展,由于治理工程坝系设施的修建和合理布设,减轻了沟底下切,减少了水土流失,并利用蓄水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所以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同时,认真落实党的涉农惠农政策,坚持退耕还林和造林绿化相结合、造林绿化和特色种植相结合,通过封山育林、专人护林、使林木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近十年间,该流域已营造退耕还林、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生态林共计2200亩,“四旁”植树50余万株,柿子、核桃、美国布朗李、金太阳杏、泰山红石榴等新特经济林600亩。

此外,该流域把道路建设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惠及山区群众,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结合“村村通”工程,该流域已修建村组水泥道路51.8km,扩修整修田间道路30余公里,实现了村组相通,田块相连,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3 小流域综合治理暨梯级塘坝工程建设效益分析

玉仙河小流域综合再治理和梯级塘坝工程的建设,在彻底解决流域人畜吃水的基础上,农业也实现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高附加值的转变,流域面貌焕然一新,游客数量迅猛增加,富裕程度逐年提高,全镇人均纯收入年增长都在9%以上,2009年已达到5442元。

3.1 社会效益

一是通过综合治理,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大大减少,土地利用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综合治理防护体系充分发挥作用, 由于节节拦蓄,层层截留,抑制了沟底下切,发挥了蓄水减沙的防护体系,缓解了洪峰, 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泥沙下泄, 不仅利用蓄水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用水,而且保护了村庄、道路和通讯设施的安全。

二是人畜饮水条件得到了改观。几年来,在流域内利用建成的梯级塘坝蓄水工程,采用蓄、引、提等方式,相继建成了5个提水站,铺设输引水主管道近40000m,建成高水位蓄水池18座,使12000人的吃水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尤其是上马台骨干坝建成后,已成为镇区供水工程的水源地,使镇区4个行政村中近600人用上了自来水,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今天变成了现实。

3.2 生态效益

一是通过治理后,流域内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林地面积大幅增加,显著改善了流域内的生活环境和气候条件,减少了对地面的冲刷破坏;二是通过治理后,流域局部小气候已经形成,根据观测资料,近年来流域的年降雨量都比周边地区多两成以上,充足的水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各项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3 经济效益

一是立足充足水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品种,增加收入。流域内利用梯级塘坝蓄水发展点灌、引灌面积达到600余亩,提出了“种植高效经济林,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农业产业格局,叫响观光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品牌,通过外销,增加收入。

二是通过治理后,绿树满山、碧水蓝天,和流域内的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交相呼应,相得益彰,每年来这里避暑,度假、踏青、写生的游客已接近80万人,有力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