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林业产业;发展特点;发碾趋势

1.林业产业发展的特点

1.1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兴起,林业产业方面与之相适应的种苗花卉、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一般围绕着某一类产品,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例如银杏、红豆杉等均已发展成一个独立的产业,经济林产品这几年发展势头仍然十分迅猛。

1.2区域特色日渐明显

相较于前些年的产业发展,这些年各地根据自己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状况,开始日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凸出本地有显著优势的林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例如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业已发展成为森林食品和森林药材的主产区,东南沿海一带则发展成为种苗花卉的主要产区,森林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则成为森林旅游的主要地区,西北地区则在努力成为经济林产品的主要产区。

1.3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产业主力

根据数据显示,近5年民营资本投入占整个林业产业投入的90%以上,而民营企业总数则占全国林业产业企业的78.2%,产值则高达总产值的70.4%,从森林面积看,非公有制森林的面积已经占森林总面积的20.3%,这些数据足以表明,在当前的林业产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1.4林业产业的社会效益凸显

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基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其发展又会不断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林产品的同时,也在持续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村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城乡差距的缩小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2.当前林业产业发展的不足和趋势

尽管我国的林业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来看其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资源基础支撑能力弱、森林资源总量有限等困境,并且林业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了很大差距,导致很多企业只能作为发达国家原料和初级产品的提供者,无法进行高精尖林业产业的运营。此外,我国传统的林区已经日渐显露森林资源匮乏的现象,矛盾日益尖锐的供求关系,也始终制约着林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林业产业上取得进一步发展,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坚持以下几个方向:

2.1由林业产业大国向强国转变

不可否认,我国林业产业现今正得益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成为建设的良好时机。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实力也有意向去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因此也更乐意去消费天然、绿色和健康的林业产品;从世界来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10余年,在林业产业这一领域内,我国占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因此更具竞争优势,也应该更能取得高效益,因此,有着广阔的世界市场有待我国林业产业企业去开发。

2.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林业产业发展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其供需和发展都取决于市场的波动,但仍然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这就要求我国相关林业工作部门经常实地考察市场,以便制定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林业产业市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3人工林取代天然林

随着传统林区森林资源日渐减少,应该逐渐减少采伐天然林,通过不断增强林业材林基地的建设,增加木材原料的供给量,不断加大“次小薪”的技术研发和培育,使人工林能够弥补天然类供给不足的问题。

篇2

关键词:流通产业 趋势 对策

一、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趋势

(一)批发零售业快速发展

我国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对扩大内需和促进国内消费起到了直接作用。统计据显示,2014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已达271896.1亿元,比2013年实际增长11.9%。受国家政策支持,2004年以来,流通产业中批发零售业的规模迅速扩大,10年销售额增长约4.7倍。

(二)市场集中程度不断上升

2004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市场集中程度不断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从2004年3365个增加到2013年5089个,10年增长1724个。从我国零售百强企业占市场份额的变化趋势来看,百强销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连续四年提升,2013年中国零售百强销售规模同比增长19.8%,比同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出6.7个百分点,销售规模的较快扩张,使得百强销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升。

(三)外资零售企业在国内迅速扩张后萎缩

中国加入WTO,国内零售业进入政策放宽,外商零售企业在我国扩张速度加快。2004年中国境内外资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仅69个,到2011年已增加到13918个。2012年以来,经济大环境不利造成社会消费意愿萎缩,“三高”问题致使2013年外资连锁零售企业门店减少到5500个。外资零售企业以规模大、实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等优势已在国内食品、日用品、家居等多个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像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都已进入中国。

(四)消费品网上销售规模日益扩大

2008年中国网购市场成交额为1281.8亿元,2013年达到1.85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42.0%。2013年,电商对百强销售规模增长贡献过半,进入百强的零售企业中,有9家电商,销售规模达到5732.7亿元,占百强整体销售规模的20.7%。9家电商销售规模高速增长,对百强零售企业整体销售增速贡献率高达54.0%。网购行业快速增长,B2C成主流,一些大型零售商、制造商、品牌商品生产企业等也都开始自办网站以B2B或B2C方式在线批发与零售。

(五)流通企业收购兼并频繁

由于竞争加剧,2014年中国流通业的并购活动频繁。业绩相对较好的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跨地域扩张,快速占有成熟零售资源,经营不善的企业通过并购重整以调整经营战略。2014年三胞集团旗下南京新百走出国门,斥资2亿英镑成功收购165年历史的英国弗雷泽百货商店集团,开始海外扩张,并籍此发展自有品牌和买手制运营模式。全球拥有超过6700家门店的英国乐购集团,在进入中国市场10年后,选择与中国本土大型零售企业华润万家的母公司华润创业签署合资协议,华润创业间接持有合资公司80%的股份,乐购在内地的135家门店即乐购超市统一更名为“华润万家”。

二、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传统零售业未来发展模式

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将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一定冲击,却代表了未来贸易发展方向,传统零售业只有将自身优势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才能做大做强。02O具有连接线上线下的特征,能很好解决传统行业电子商务化问题。当前线下传统行业都在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的融合,传统行业中本地生活服务O2O市场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成熟,未来本地生活服务会朝向移动端、垂直化发展。零售业也开始寻求线下线上资源优化整合进行O2O转型。

(二)零售业转型势在必行

全球经济持续放缓,零售行业整体陷入十年行业低谷,以大型商超、百货、家电、服企等业绩下滑最为明显。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超市开始放缓在华扩张步伐,传统零售业表现低迷已成事实。零售业应该加强自身经营管理能力,调整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以适应当今的中国市场,加强供应链管理能力和物流配送能力以形成良性供应模式。

(三)引导零售业合理布局

在一二线城市开店数量逐步饱和及城镇化带来市场红利的条件下,国内流通企业应注意到三四线城市正成为零售企业扩张的蓝海,这些城市的可支配收入在逐年提高,消费能力逐步释放出来。随着城市郊区化,老城区购买力向郊区迁移,大型流通业态“扎堆”老城区会陷入过度竞争、选址困难和成本过高的漩涡。小型业态布局社区化,以便利为主要特征,以综合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从而获得足够的客流和客单来保证自己的盈利。统筹促进社区小型业态的发展,落实扶持政策,形成加快社区商业发展长效机制。

(四)网络购物未来发展趋势

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中国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新增长热点。经过几年的沉淀发展,中国跨境电商已逐渐形成一条涵盖营销、支付、物流和金融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行业格局日渐稳固。在全球电商快速发展和中国电商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跨境电商将会迎来高速发展时期。

(五)加快改造流通企业供应链

未来中国的零售企业也将走上电子商务的道路,但是由于长期的联营扣点模式,使其供应链管理系统建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应鼓励零售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改造供应链,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柔性。提升百货业的盈利能力,促进百货业从自营转向联营,提高小型零售业态的便利化程度,配送中心的建设是必要支撑。鼓励百货业进行全盘考虑,实现高效、经济的集中物流配送。加快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共享,推广标准化设施设备的衔接平台,以提高物流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丽.我国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同演进分析[J].财贸经济,2014(1).

[2]孙金秀,林晓炜.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性研究进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丁俊发.中国流通业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1(6).

篇3

【关键词】医疗器械产业 发展现状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分析

尽管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但进入医疗器械的企业却有增无减。按经济类型分析,2005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医疗器械企业总产值为246.8亿元,占总产值的47.7%;股份制企业总产值为126.2亿元,占总产值的24.4%;国有企业总产值为16.8亿元,占总产值的3.2%;集体企业总产值为8.1亿元,出现了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企业为了降低制造、研发和临床试验等费用,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加工成本低,又无需转让核心技术的外包业务“车间”。中国目前成为国际医疗器械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这也给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中国的医疗器械外包业务可以粗略分为4个部分,即金属配件、塑料配件、电子配件和增值服务,其中,利润最高的金属配件制造和增值服务提供业务增长机会最大。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了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

在产品布局上,我国病人监护系列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复杂性和加工难度相对而言不大,生产厂家较多。中档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已创建较好声誉,2006年出口数量超过5万台。医学影像设备品种多,生产队伍也大。五大医学影像设备品种中除核医学成像设备PET、SPECT外,都有境内产品上市,多限于中档产品,其中B型超声成像仪器和X射线诊断系统的出口数量接近2.5万台,但B型超声成像仪绝大部分是C、D档次的。临床实验室设备不断出现新产品,有两分类和三分类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分析仪、酶免疫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

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发展呈现如下发展特点。

1、经济发展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导致健康服务需求显著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医械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会不断扩大。医疗器械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福利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将会获得更快发展。

2、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疗技术的结合,造就出许多新的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B超、CT、核磁共振装置、直线加速器、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神经电位诊断系统、正电子断层扫描机、伽玛照相机等一批尖端精密医疗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增幅十分惊人。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医院信息系统的普遍建立又使得医院有了进一步建立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的要求,占全部医疗信息90%以上的医疗影像信息的处理更是今后医院信息化的核心所在。医院信息化趋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推算,全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市场的总需求达2l1.7亿元,如果考虑到由其衍生出的高档影像设备以及其他一些附属设备市场,PACS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3、医疗器械产业向创造高附加值发展。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必然需要高回报率来支撑,所以医疗器械产业研发费用的高额投入必然导致医疗器械新产品的高附加值,只有如此,医疗器械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医疗器械产业才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4、医疗器械产业向相对垄断性发展。医疗器械产品需求的世界性和生产集中性,使医疗器械产品成为世界贸易最广泛的产品之一。由于医疗器械产业高技术、高风险等特征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使得医疗器械制造业为少数大医药企业所垄断,使少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自80年代以来世界医疗器械企业并购重组浪潮愈演愈烈,跨国企业兼并收购进一步加大了市场集中度。

三、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的问题

医疗器械制造业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它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过度注重持续总量增长,而产生大量结构性矛盾,市场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使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体水平比较低,国际竞争力弱。当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结构分散。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组织结构分散,使产业竞争力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长期实行一种追求数量增长的外延式粗放型扩张战略,虽然近年来通过兼并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集中度的问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我国共有医疗器械企业近6000家,在如此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0%以上,而大型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5%。产业集中度的严重偏低导致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和潜在生产力难以发挥,使医疗器械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利用率低,市场占有率低,抵御风险能力也偏弱。目前我国在研究、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已大力推行相应的ISO等各项质量管理规范,但由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整个行业的规模偏小,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难以推广,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得不到国际承认,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2、医疗器械制造业产品结构重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不仅规模普遍较小,而且长期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企业多、品种少,大量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恶性竞争。例如河北霸州一带的民营医疗器械企业就有七八家,但生产的产品同样是技术含量不高的病床及周边产品。多个医疗器械企业重复研制生产同一产品品种会造成医疗器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能源消耗和物资消耗较高,并且污染严重,同时造成各企业分工不足,成本增加,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而造成许多效率低下的医疗器械企业出现亏损,最终导致整个医疗器械制造产业的严重亏损而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和悲哀的产业内耗局面。

3、医疗器械制造业技术结构落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技术结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生产技术还十分落后,显著地反映在我国医疗器械商品进出口贸易中产品档次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失衡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也造成了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出口利润低效益差。

4、医疗器械制造业生产结构失衡。创新能力是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技术创新的问题最为突出。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上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依靠创新研究成果来抢占市场垄断地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是在50年代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国际上50年代和60年代却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这些年来的发展一直走的是以仿制为主的道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对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政策导向不够,对于医疗器械研发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及风险投资机制和信息市场建设尚不健全等原因,致使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新产品研究缺少鼓励创新机制和宏观环境,因此,众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不愿或不能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于是把焦点投到了开发时间短、见效快的仿制品种上,使得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新品研发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上。

四、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技术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小时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小时。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常健:透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3(4).

[2]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200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年鉴[Z].2008.

篇4

摘要:本文对我国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对产业区域分布情况和代表性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关键词:数控机床 产业发展 特点分析

1、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1.1 中国已成为世界机床第一大产销国

近年来我国每年推出高端数控机床新品种数百个,数控机年产量平均递增高达30%左右。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复合机床等高档机床已经逐步实现国产化。中小型数控机床用激光器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大型工业激光器产量居亚洲第一位。国产数控软件已经占国内总销量的70%左右。同时,我国还涌现出了一批数控机床产业基地。依托这些基地,一批本土数控机床加工企业初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沈阳机床、大连机床连续多年处于世界机床企业排名前列,并逐步提高。另外,在近几年里,沈阳机床、北一机床等国内多家大型机床企业参与国际并购,对机床强国的多家机床生产企业实现收购或控股,这对提高国产数控机床技术水平,提升中国数控机床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2 数控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中国数控技术近20多年来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和产业化等阶段,产品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尤其是数控系统,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涌现出华中数控、大连光洋、广州数控等企业,形成了一系列高端产品,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使国产数控机床的技术水平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例如华中数控以通用工业微机为硬件平台、以DOS、Windows为开放式软件平台的技术路线,从而避开了制约中国数控系统发展硬件制造可靠性的瓶颈,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现在该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端数控系统采用基于PC 的新一代开放式体系结构,具有6 轴联动、全闭环控制、高速高精度加工和网络通讯等功能,并已成功配置在桂林机床股份公司的5 轴联动数控龙门铣床上,这一重大技术突破迫使国外放松了对中国5 轴联动数控系统的限制。

2、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虽然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优势明显,但未来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2.1 产品结构性矛盾加剧

从近几年的行业运行数据来看,数控机床产品的结构性矛盾愈加明显,高档数控产品缺乏,中小型和普通机床却已饱和。目前,市场对高档和大型机床需求量很大,产品供不应求;与之相反的是,中小型和普通机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库存有所增加。数控机床产品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现,处理好扩大产能与产业升级、产品升级的关系迫在眉睫。

2.2 核心部件和技术缺失

制约国产数控机床的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是关键功能部件以及核心数控系统的自给不足。2007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进口总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是龙门加工中心、数控齿轮加工机床、数控折弯机、数控板带横剪机和数控冲床等产品的进口确保持着高速增长,并且数控系统、零部件、工具进口依然保持了强势增长,机床附件进口增长达到50.5%。中国目前快速发展的中高端数控机床对国外功能部件的依赖性很强,国产的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研发相对滞后。

2.3 技术壁垒制约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发展

在出口方面,国内机床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欧盟正在着手研究机床生产和使用中的环保问题,并拟制定相应的能耗标准,这有可能形成新的技术壁垒,对机床企业的国际贸易产生负面影响。不符合能耗或者环保要求的数控机床产品,将难以进入欧盟市场或者被征收高额关税,甚至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支付额外费用,对可能面临的新的技术壁垒,要求企业必须在机床设计、制造和使用阶段考虑能耗和环保,实施绿色制造。

3、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区域特点分析

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区域分布广泛,全国各地区都有发展,下面将注重分析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区域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的特点。

3.1 东北地区

沈阳和大连两市已成为全国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的最重要的开发生产基地。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两家企业的机床产值占全国机床产值的26%,数控金切机床产量占全国数控金切机床的25.4%,其中数控车床占全国总产量的35%,加工中心产量约产全国产量的21%。

齐齐哈尔是我国重型数控机床的生产基地。齐重数控装备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为大、重型数控卧式车床和数控立式车床;大、重型数控车床产量约占全国大、重型数控车床产量48%,产值约占全国大、重型数控车床产值50%。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特色产品是数控落地镗铣床、数控龙门镗铣床和数控多连杆压力机,大、重型数控镗床,产量约占全国数控镗床产量35%,产值约占全国数控镗床产值30%。

3.2 华北地区

北京主要发展加工中心、数控精密专用磨床、重型数控龙门铣床和数控系统。代表企业有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京机电院高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二机床厂有限公司、北京凯恩帝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数控有限公司等。

山东地区主要发展以机械压力机为主的锻压机械和数控车床、高速龙门铣床、龙门加工中心。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重点生产薄板冲压生产线的机械压力机和数控高速龙门铣床。济南捷迈数控机械有限公司重点发展数控转塔冲床、数控激光切割机、数控液压折弯机等板材加工设备。济南一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和威海华东数控有限公司重点发展数控车床和各种数控机床。

3.3 华中地区

华中地区数控机床发展以武汉为中心,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以重型机床为发展重点,重型机床数量占全国重型机床数量11%、产值占全国重型机床产值17%。武重机床为船舶制造业自主研发了CK53100 数控船体坡口加工机床,解决了非正圆壳体随动加工技术,又为核电设备制造业研发了 CKX53613 数控核电加工专用机床,最近又与二重集团签订了一台世界最大的DL250 型5 米超重型数控卧式车床合同。另外,武汉还是全国最为重要的数控系统生产基地之一,代表企业是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3.4 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形成我国磨床的生产开发基地,数控磨床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三。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杭州机床集团、无锡开源机床集团有限公司3 家企业的磨床产值占全国磨床产值65%,磨床产量占全国磨床产量约42%,其中数控磨床产量占全国数控磨床产量74%。

参考文献

篇5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063009;2.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医药制造业作为河北省十大主导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培育、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论文都对河北省近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剖析,指出了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改进建议。

[

关键词 ]医药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河北省

医药制造业是河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河北省的医药制造主要有以下几个行业:化学原材料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本文对河北省医药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对策。

1河北省总体现状分析

1.1产业规模

河北省医药制造从2000年的111.01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655.19多亿元,总产值持续上涨。但它在全省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4.29%下降为2011年的1.01%。河北省的销售利润率从2000年到2003年上升较迅速,在2003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从2003年到2004年回落;从2005年到2008年销售利润率持续上涨,在2008年达到一个顶峰,在2008年到2010年,销售净利率呈平缓的趋势,在2010年到2012年又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2008年到2010年的大。

1.2需求分析

河北省的医药制造出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而全国的医药制造业出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大约在12%到7%之间。总的来看,全国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下降的趋势比较平缓;河北省的在2006年到2008年之间呈现上涨趋势,2008年是一个转折点,从2008年至2012年持续下降。

1.3地区分布

2012年河北省医药制造企业总共有231个企业主要分布于石家庄、邢台、保定和邢台,总计占全省企业的72%,其中石家庄所占的比重最大,占有35%。其中石家庄的工业总产值最大,为3797879.4万元,占全省的67.4%,其次为保定,占全省的工业总产值的9%,石家庄市和保定市是其他市工业总产值的2.32倍,可见石家庄市在河北医药制造方面的巨大作用。

2012年的河北医药制造利润总额为446124万元,其中石家庄为340763万元,占全省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的76.38%,廊坊的医药业利润总额排名第二,占全省医药制造利润总额的8.83%,唐山和张家口医药制造业却呈亏损状态。

1.4经费投入

河北省在2003年的R&D经费投入为24938万元,2011年为55845万元,2011年是2003年2.24倍。2003年全国的R&D经费投入为276684万元,河北省占全国的R&D经费投入的9.02%,位于第5名,2011年全国的R&D经费投入为1495647万元,河北省占全国R&D经费投入的3.73%,居于第七名,2011年较2003年河北省的经费投入占全国的比例下降了5.29%。总的来看,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

1.5与其他省份比较分析

依据医药制造行业的市场份额、行业经济地位以及行业经营能力以及竞争力排名因素的考虑,前五名是山东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四川省,河北省位于12名。山东省在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排名方面都处于第一的位置,山东省进入全国医药制造百强企业的有10家,占华东地区的24.4%;江苏省在市场份额以及竞争力排名处于第二的位置,拥有百强企业13家,占所在地区的31.7%。

2河北省子行业分析

2.1药品

本文将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归集为药品。药品企业在河北省医药企业方面占到52.38%。工业总值方面药品企业在河北省医药制造方面的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为58.63%,可见其处于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医药制剂制造在2003年~2007年变化不大,但是仍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后,大幅上涨,与2007年相比,上升了19.1%,在2008年后中成药生产的比例也不断增大,但是较化学医药制剂制造少很多;中药饮品与生物药品从2003年~2011年的呈现很小的涨幅。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河北省不得不改变产品结构来应对来自国际订单减少以及全省原材料务求下滑的现象。

2.2医疗器械

河北省的医疗器械主要涉及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在2012年其有6家企业,在河北省医药制造方面所占比例为3.17%,工业总产值占的比例也很小为1.89%。卫生医疗及医药用品制造,其从业人员在2007年时有295人,2012年其从业人员增加比例为1.01%,增长幅度很小。卫生医疗及医药用品制造在2003年~2010年总体处于平稳状态。

2.3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2012年河北省化学药品原料要制造的企业有60个,占总的医药制造的31.74%。其工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41.87%,为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的2.02倍,是生物药品的22.16倍。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处于主导地位,是河北省医药制造的主导产业,在2003年~2007年,一直处于80%左右,2008年其迅速下降,下降了20.84%,之后2008年~2011年处于较为平稳的态势。

2.4保健性食品

我国保健食品企业大规模的企业所占比例较少,仅为1.45%,而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较大,总计比例为86.05%,还有一些小作坊,其占有比例12.5%。河北省保健食品企业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企业的规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性食品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消费时尚,这给河北省保健型食品提供了契机。

3河北省医药制造存在问题分析

3.1盈利水平低,效益下滑

今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成本上本,以及中药品种价格的不断上升,医药制造的成本不断上长,使其效益水平处于下滑状态。因全国性的医药制造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以及河北省省内有的企业进驻医药行业,使其数量增加,但是河北省以及全国的使用的药品的数量以及种类是有限的,这就发生了各个医药制造企业之间的同质现象比较严重。

3.2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创新是推动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极为重要因素,医药制造业也不例外。但是,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从2003年到2011年的55845万元,增长了2.23倍,但是在全国的排名却从第五名降为第七名,这说明其经费投入在全国来说还是不足。与浙江省2012年的R&D经费投入强度相比,差了近一倍;在产品研发方面,江苏省医药大省申请专利是河北省的3.5倍。

3.3规模优势不明显

河北省2012年在全国医药制造企业排名12,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是与山东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以及四川省这些强省,仍具有很大的差距。河北省医药制造从2000年总产值101亿元,2011年600多以亿元,虽然增长很多,但是较全国相比,增长的速度相对较慢。虽然河北省的规模有所增长,但是增长较全国平均水平,相对较缓慢。

3.4发展潜力处于劣势

我国医药制造业全国的利润平均增长率为17.34%,河北省的增长率仅为2.44%,因而可见河北省的利润增长极为缓慢,没有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全国的新药产值率要高于河北省的5.64%;以及与北京市、天津市相比较,其在行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排名方面都处于末端,可见其发展潜力处于劣势。

4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营能力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出口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出口过分依赖化学原料的出口,而高附加值的生物药品制造及医疗器械出口所占比例很小。在保持出口优势的同时要实现出口的多元化,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扩大国际市场范围。此外,河北省医药制造业还要减少高污染、高消耗产品的生产,鼓励支持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发展,实行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4.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对于医药制造业至关重要,但是河北省R&D经费投入在全国的排名呈下降趋势,所以要加大R&D经费投入,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提高企业的成果转化能力,从而实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自主创新并不是盲目的排外,我们要选择性的引进国外先进的发明研究,在引进的基础上吸收创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只有走创新发展道路,才能走的更好更远。

4.3发挥产业规模优势

我省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同山东、江苏等省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加大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扩大产业规模,优化医药制造企业的地区分布。另一方面,要发展医药产业集群,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的领导下,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在分散的基础上实现整合,才能真正的发挥医药制造业的规模优势。

4.4加大政府扶持

政府作为企业外部影响因素,对于企业甚至整个产业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政府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引导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政策优惠,以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医药制造业的要素供给。加强对医药制造的监管,保证医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许晶,李野,于艳艳. 中国医药制造业7个子行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 2011(18):1732-1734.

[2] 墨玮娇.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篇6

1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背景分析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中国正致力于成为全球跨境电子商务的中心,在传统外贸年均增长不足10%时,跨境电子商务却保持30%以上的增速。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我国从事跨境电商的平台企业超过5000家。国内电商大举跨出国门的同时,美国亚马逊、德国亚马逊、kidsroom等海外网站推出直邮中国的服务,梅西百货、bloomingdales等网站开通了中国支付宝。B2B与B2C加速整合,并由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转变;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业初具规模,电子商务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湖北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现状分析

湖北省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以武汉市光谷为核心,支撑电子商务的人才、研发、综合保税区等体系已具备一定优势。在应用体系方面,红桃K集团,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湖北国药控股等公司自建电商公司,借助电商平台开拓海外市场;人福医药、高德红外等重点企业也借助阿里巴巴速卖通等电商平台,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服务体系上,拥有传神(中国)、国采科技等一批重点企业。传神公司是我国首个“多语信息处理产业基地”,拥有全国唯一的省级多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够为解决跨境电商的语言障碍提供解决方案,依托其语言服务优势,已同几十个全球电商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支撑体系上,武汉东湖综保区是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港口功能于一身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正在建设跨境贸易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电子支付服务上,拥有金源信、天喻擎动、银联商务等企业,其中金源信是一家专注于商业服务通用预付卡的开发推广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运营的金融服务型企业,天喻擎动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相关的第三方服务和运营商。物流服务商有泛亚班拿、地中海航运、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湖北国药控股、武汉赤湾东方物流等贸易物流业骨干企业。瑞士泛亚班拿、地中海航运均是世界上最大的货运和物流集团之一。京东、苏宁和唯品会等电商,纷纷在武汉周边设有物流基地。湖北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初具规模,平台建设逐渐加快,企业快速成长的态势日渐显现。

但湖北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认识不够;投入建设较慢,交易规模不大。支付宝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在网上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超过500家,其中湖北不到10家;支撑体系并不完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2―2013年,湖北互联网普及率为401%,居全国第18位,远不及广东、浙江60%的普及率。湖北省内只有湖北数字?C书认证管理中心有限公司一家企业能够开展电子认证服务;仅有武汉金信源、武汉城市一卡通、中百电子商务等4家企业获得央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而广东达20余家,湖南有6家。物流快递服务行业发展未能借力于湖北特有的区位优势,全省获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达到329家,但快递行业收入排名第一方阵的中国邮政EMS和顺丰快递,第二方阵的“三通一达”等,都不是湖北省本土企业。

3湖北省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研究

31湖北省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困境

湖北省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受到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缺乏的困扰。尽管企业的线下销售已经较为成熟,但跨境线上销售能力薄弱,急需打通线上渠道,尤其缺乏电商运营、推广、客服、物流、美工等各方面的人才。湖北省跨境电商人才短缺主要是因为沿海发达地区到当地就业的电商人员比例较低,企业员工主要是本地区人;员工流失率高;企业培养计划滞后,未能适应跨境电商迅猛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员工未能及时适应形势变化,提高自身能力。

32促进人才培养措施建议

(1)高校。一是湖北省是高校聚集的地方,高职院校大多开设了电商专业,应加大对学生跨境电子商务技能的培养。二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软硬件设施,紧跟跨境电商发展趋势。要实现快速培养跨境电商人才。三是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需求,推进课程实质性改革,整合实训基地资源,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四是积极联系企业,多开展实践,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并结合其需要培养相关人才。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电商人才,反哺地方经济。

(2)企业。一是企业提供相应培训机会,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进行学习交流,保证相应员工发展空间;二是企业外部招聘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向湖北省或沿海其他高校电商专业学生发出邀请,招募电商运营、推广、客服、物流、美工等方面的人才;三是企业对员工给予相应补贴,可以提高员工积极性以及吸引跨境电商专业人才从沿海地区进入,对符合要求人才予以一定补助;四是企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设立相关专项基金与特殊称号奖励相关人才,提供充足晋升空间。设立相关部门岗位,提供充足晋升空间。

(3)政府。一是政府鼓励和支持湖北省高职院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及企业联合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所需专业人才。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二是政府主导沟通企业与高校,鼓励企业高校签订定向培养人才计划。企业每向高校预定一名定向人才,政府予以企业培养费用的20%;三是政府主导对复合型人才进行后续培训,湖北省跨境电商产业中,人才发展空间相对受限。可由政府主导,为该类人才提供继续进修或不定期培训机会,由此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7

关键词:竹产业;现状分析;发展对策;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175-04

日益增加的各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地球处于超负荷状态。当前保护地球、追求低碳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履行的责任。低碳经济是低成本的生活理念,是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是无污染的生活消费。在陆地森林系统中竹子资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分布广、速生丰产、再生能力强,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的特点,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已成为世界森林资源的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中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也正因为竹子的作用以及当今的环境变化,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研究竹产业。“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全国1/6的竹林面积,其竹业产值与出口额均占全国总的四成,可见浙江竹产业在全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浙江竹产业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谋划新思路,提出新举措,实现新突破势在必行。

一、浙江省竹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浙江省竹产业发展历程

1.竹产业初创阶段。在1995年以前浙江竹产品的品种单一,大部分是低端手工编织,仅局限于传统的加工,以初级产品为主,行业的规模较小,产量也较低。在这一阶段,一些地区的林科所、林业院校对经济竹种引种栽培,在指导生产上作出了大量贡献。在针对当前粗放的竹林经营以及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的现状上提出了主攻方向,要求巩固好一类竹林,提高二等竹林,积极垦复三类竹林,大力挖潜,增进效益[2]。

2.竹产业发展阶段。1995—2006年,浙江省竹产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在这一阶段的初期,浙江省采取了引进外商办厂的理念,并以股份制形式进行运作,此时加工产品种类得到丰富,从最初的鲜笋加工、竹签、竹筷等发展到竹地板、竹工艺、竹编成品。这之后,竹行业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很多企业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了竹类加工的核心技术,甚至在原有基础上研发出新的产品。竹纤维、竹木复合地板、竹叶黄酮、竹醋液等高新技术产品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3.竹产业战略转型阶段。2007年至今,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导致该产业战略必须改变。浙江省立足充分挖掘产业的特色,多方实践,多措并举,积极探索适应该产业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此时一场以“调结构,结能源,减排放,促发展”为总体目标的战略全面铺开。据测算,从2007—2009年单安吉竹业园区的竹产业工业增加值就分别为9850万元、15 000万元、25 000万元,其年增长率分别为28%、52%、67%,增长显著;竹子的单位产出率从2007—2009年分别产出9.07万元/hm2、10.53万元/hm2、11.67万元/hm2;创新技术改革投入逐渐增加,从2007—2009年分别为245万元、370万元、580万元。

(二)浙江省竹产业发展现状

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其陆域面积有10.18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经济林、竹林资源丰富,毛竹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省竹林有74.75万hm2,占森林面积的13.5%,年产商品竹占全国的1/5。浙江省是竹业生产、加工以及贸易的大省,近几年来,浙江全省上下高度重视竹产业的发展,建基地、扶龙头、促加工、拓市场,竹林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竹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3]。

竹产业作为浙江省林业的主导产业,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持续快速发展。栽培面积稳中有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竹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浙江省栽培加工历史悠久,竹林面积占全国总量的1/6,据2009年统计,全省竹林面积83.34万hm2,其中:毛竹林71.6万hm2,占85.91%;杂竹林11.74万hm2,占14.09%。毛竹总株数202 331万株,其中:成片林分毛竹190 498万株,散生毛竹11 833万株[4]。毛竹每公顷立竹量2 661株,当年生新竹占毛竹总株数的18.0%[4]。2011年全省竹业总产值280亿元,约占全国的四成份额。到去年为止全省竹类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 000余家,其中竹材加工企业有5 000余家,竹笋加工企业400多家[5]。年产值亿元以上的10多家,5 000万元以上30多家。

二、浙江省竹产业发展优势

(一)气候地理优势

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显著,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5℃~18℃,全省年平均降雨量在980mm~2 0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10℃~2 100℃。地形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省总面积的70.4%,平原面积仅占23.2%。良好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为竹子的生长提供的优沃的条件,这也使得浙江省成为中国竹子适生的中心区之一。

(二)市场区位优势

全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市场繁荣,笋竹需求量大,产业信息灵通,发展竹浆造纸、竹材人造板、竹类食品等高中低档竹类产品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

篇8

关键词:茶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33-02

“十二五” 期间,安康市白河县把茶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按照“规模发展、区域推进、集中连片、业主经营”的思路,重点在4 个镇和22 个村,通过扶持大户企业,建标准化茶园、茶厂、统一茶叶品牌,推动了茶产业快速发展,但在基地建设、运营管理、市场拓展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以提升茶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使其真正成为绿色富民产业。

一、茶树种植和生长条件

(一)地理与气候特征

白河县境内最高海拔1 901米,最低170米(属陕西省最低点)。规划茶叶种植重点镇处于北纬32°37′~32°45′,东经109°45′~110°07′之间,平均气温为12.2℃~16.5℃,属南北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特征。春暖干燥,夏季多雨有伏旱,秋凉湿润多连阴雨,冬季寒冷少雨雪,适宜茶树生长。

(二)土壤及生态条件

全县远离工业污染,森林覆盖率达63.5%,全年天气均为Ⅱ级以上,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级以上,土壤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安康是全国最大的富硒区,白河正处于勘测的富硒带内)。生长的茶叶清香甘甜,含硒、氨基酸和蛋白质等有效成分(2016年5月24日,安康富硒茶科研成果会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为生产高品茶奠定基础。

二、茶产业发展现状

(一)坚持规划引领,发展步伐加快

2011年,白河县编制了《茶叶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宋家、卡子、茅坪、中厂4个镇为茶叶种植重点镇,规划发展茶叶基地5 万亩,实现产值2 亿元。重点镇积极发动企业和农户种茶,相关部门通过农田改造、产业路、田间灌溉设施等项目积极扶持茶产业。“十二五”期间,全县茶树种植面积从1.26万亩发展到4.9万亩,产值从900万元实现到2.2亿元的突破发展,基本实现规划目标。

(二)板块式推进,合理进行空间布局

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重点在自然禀赋优越、茶叶种植基础好的4 个规划重点镇,坚持整村种茶、好田好地种茶,积极扶持茶叶大户流转土地,建标准化茶园,组建茶叶合作社,扶持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生产线,茶叶规模化发展效果显著。截至2015年底,中厂、卡子、茅坪和宋家4 个重点镇种茶面积达4.3万亩(占全县4.9万亩的88%),茶叶种植和加工企业12家,组建茶叶合作社10个。

(三)龙头和大户带动,产能加快提升

在发动广大群众种茶建园,成立茶叶合作社,同时在重点镇重点培育和扶持2―3户种植面积、加工技术、市场推广等方面实力强劲的茶企,建立标准化生产线,并在政府引导下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全县投产茶园达到2.5万亩,年产量520吨,培育年产值2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10 家(其中年产值1千万以上企业5家)。

(四)强化资源整合,提品质增效益

2013年以来,白河为打破县内茶企各自为战,产品自产内销的发展困局,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和拓展销售市场,县林业部门通过标准化种茶、采茶、制茶培训,稳定茶叶品质,并将县内7个茶叶品牌统一整合为“白河春燕”,并对“品牌、包装、质量、标准、宣传”实行“五统一”战略,茶叶品质和品牌形象不断提升,“白河春燕”多次在 “中茶杯”和“茶博会”上获名优及特等奖项,带动茶农人均收入达到4 500元以上。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供销”水平较低

1.基地建设水平低。一是老茶园多处于高山陡坡,且不连片,改造难度大,群众改造积极性不高;二是新建茶园基础投入不到位,受土地贫瘠和旱涝自然灾害影响,补植补造反复频率高,标准化水平低,产出率低。

2.生产经营规模小。一是龙头企业不强,县内年产值在千万以上企业仅有5 家,产销量在县外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茶叶合作社作用发挥不突出,主要精力投入在茶园建设上,技术和市场推广经验不足。三是采摘、管护人工成本高。白河是劳务输出大县,青壮年劳力主要靠外出务工创收,茶农主要是老弱病残妇幼群体,劳务成本高效率低。

3.销售市场拓展难。一是受资金和发展规模限制,企业在产品宣传推广上投入少,市外、省外对白河茶叶知晓率不高,产品以内销为主;二是随着基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产能的逐步提高,产销矛盾将进一步突显。

(二)亟待突破发展技术瓶颈

1.科学种茶和管理技术缺乏。茶企和茶农主要靠经验种茶,企业固定的种植与管护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茶园建设不规范,种茶和管护不科学,施肥与用药技术缺乏,茶叶品质和产值效益提升受限。

2.高品质制茶与加工技术缺乏。一是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纯手工的粗加工为主,技术水平低,机械化加工技术人才缺乏。二是科技投入少,标准化生产线、精细化加工技术尚未普及,茶叶品种仍以绿茶为主,茶园利用率低,销售水平低。

(三)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1.管理不规范。一是生产管理不规范。茶农靠经验种茶、土壤改良和施肥,病虫害防治等茶园管护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指导;企业也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种植、加工、检验等管理规范。二是流通机制不健全。鲜叶收购标准不一,价格参差不齐,茶农利益无保障;成品茶进入市场未设定质量准入门槛和质量等级。

2.融资渠道少。一是金融产品单一。县内金融机构只有4家,金融机构贷款主要以资产抵押为主,缺少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贷款。二是贷款门槛高,使用周期短,而茶叶生产周期长、见效慢。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三大建设”

1.优质茶叶基地建设。一是坚持发展新茶园与改造老茶园并重,对现有老茶园通过补植、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技术改造,逐步培植成丰产茶园;新建茶园按标准化要求,支持发展无性系茶树品种,逐步提高无性系茶园比例,为茶叶加工提供优质鲜叶原料。二是加大投入完善茶园基础设施。完善道路、蓄水、排水、灌溉等设施,使用有机肥全面改良土壤和增加肥力,提高茶园产量。三是提升管护水平。加强病虫害防治、施肥和用药技术指导和培训,规范管护标准。四是建立无性系良种繁育园,实现良种茶苗的自育自给。

2.生产能力建设。一是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扶持茶企业建立标准化机械加工生产线,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率,同时提升加工工艺和技术水平,拓展红茶、黑茶的生产和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实现高、中、低档茶叶协调发展,提高茶园利用率和产值效益,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二是提高茶企和种植大户茶园的标准化水平和基地化率,引导科学种植和管护,推广机采、修剪、喷灌和机械化加工等技术应用,减少人工费用和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能力提高效率。

3.销售市场建设。一是积极搭建销售网络和平台。立足安康区位优势,向十堰、西安、湖北等邻省、市进行茶叶专场宣传和推广,进一个城市建一批营销窗口,扩大白河茶叶的影响力;利用与天津、北京、江苏等地南水北调水源地、对流协作和援建的关系进行入地宣传,扩大销售网络。二是积极拓展营销渠道。利用“互联网+”,引导茶产品进入各大电商销售平台,鼓励大学生创业从事网络销售专营店,鼓励成立专业销售服务公司,实施茶产品名牌化战略,增强茶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二)强化“两个提升”

1.提高科技支撑,提升茶叶品质。一是加大先进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推广。大力普及推广扦插育苗技术,加快无性系良种的推广步伐;推广生态茶园和现代茶园建设,加强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管护技术服务和培训,加强无公害基地建设,确保茶叶原料安全质优。二是加大科技投入。以政府为主导加强与中、省市科研院所的合作与横向联合,研究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开展新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加强县茶叶办技术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为茶企、茶农提供栽植、管理、加工全过程的科技服务。三是鼓励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提升茶叶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向名优化产品发展。

2.提升茶文化内涵,延长茶产业链条。一是挖掘白河种茶历史与当地人文历史的融合,引导茶文化与经济的互融互促。将卡子镇名清贡茶老茶园与“张、黄古宅院”、宋家“歌风春燕”茶与“歌风楼”以及桥儿沟文化古街区等历史人文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不断丰富茶文化底蕴。二是把美丽乡村、生态小镇与生态茶园建设展相结合,在引导崇尚自然、休闲放松的基础上,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创新采茶、制茶体验与茶园认领管护旅游项目。三是通过建立特色茶馆,组建茶文化表演队,将茶文化与“秦楚边城 白河水色”旅游文化相融合,通过举办鉴茶、品茶、茶艺表演等活动,提升白河茶品牌形象,倡导文化消费。

(三)完善“两项机制”

篇9

关键词:烟台;产业发展;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132-02

从产业结构分析看,目前烟台市经济发展正在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根据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

一、烟台市产业结构及其变动特点

(一)总量与增速分析

1.烟台市经济规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差距在逐渐拉大。在1997--2003年间,烟台市GDP总量在全省的排名始终为第三名,到了2004--2006年间,上升为第二名,与全省平均GDP的差距由1997年的286.1亿元,拉大到2006年的l 006.2亿元;1997--2006年十年间,烟台市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13.9%,高于全省12.3%的平均水平,但是全市人均GDP的排名1997--2005年一直是第六名,到了2006年上升为第四名,说明烟台市经济实力的发展水平较高,具有优势,但是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2.烟台市第一产业的GDP总量增长缓慢,增速波动较大,比重逐年下降。第一产业的GDP总量除了1998年有较为强劲的增长以外,其他年份的增长速度均远远低于当年的全市GDP增长率,甚至在1997年和1999年出现了负增长。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直到2006年为止。以上这些都充分反映了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下降,或者说,正是由于第一产业的相对缓慢的增长,从而衬托出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这也体现出了这些年来产业调整的某些政策效果。

3.烟台市第二产业的GDP总量增长较快,但比重保持的比较稳定。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GDP总量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并且历年第二产业GDP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当年的全市的GDP增长率,在2004年甚至高出当年全省GDP增长率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全市GDP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平均在54.6%,但历年的比重值自2003年以来变化较大。以上这些反映出第二产业是烟台市产业结构中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它的快速、稳定发展对烟台市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必须在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选择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我们对未来主导产业的选择至少要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确保第二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4.烟台市第三产业的GDP总量增长比较快。特别是1999年以来,无论是绝对增加量还是增速,第三产业的GDP总量都有比较明显的增长。另一方面,与当年全省的GDP增长率相比,第三产业GDP的增长率有时低有时高,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没有较为清晰的规律,这些反映出第三产业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二)效益分析

1.第一产业的贡献率较小。从平均值来看,第一产业对烟台市GDP增长的贡献最小,第二产业的贡献最大。而且,与第二、三产业相比,第一产业对C.DP增长的贡献只有1.84%,不到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67.2%的1/30,也不到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31%的1/10,由此可见,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比较小的。

2.第一产业贡献率逐年下降。从历年的数据来看,除了1998年以外,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基本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8年的18.2%下降到2006年的3.4%,甚至在1997年和1999年呈现了负值,当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23.6%和-0.5%,即第一产业不仅没有对GDP的增长作出贡献,反而拖了后腿。这些都反映出第一产业对烟台市经济增长的拉动和贡献程度越来越小了,这可能是因为第一产业的生产率低下使得劳动力要素向其他产业转移,从而使这些年来第一产业的贡献程度减弱。

3.第二产业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从历年的数据来看,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虽然有些波动,但总体上是增长的。需要注意的是,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在1997年达到最高值为88.1%,结合第一产业在1997年-23.6%的贡献率,就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第二产业对烟台市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4.第三产业贡献率波动较大。从历年的数据来看,虽然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波动比较大,但不容置疑的是,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烟台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烟台市未来产业布局

(一)烟台市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烟台市辖芝罘区、福山区、牟平区、莱山区、开发区五个区及长岛县,代管龙口、莱阳、莱州、蓬莱、招远、栖霞、海阳七个县级市。烟台市经济经过多年的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工业小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功能进一步完善。

(二)烟台市未来产业布局

1.一个中心。烟台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以中心城区(五区)为中心,依托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区位、资源和产业特色,发挥港口、海洋、旅游、先进制造业等比较优势,完善和强化全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功能,加强产业、企业、人才等资源整合,促进人口、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集聚,加快五区融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城郊型农业,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2.两个产业带。北部沿海产业带:在烟台北部沿海东起牟平养马岛,西至莱州三山岛,长210公里范围内,包括烟台下属的八个市(区)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IIX,依托城市、港口和产业园区优势,以滨海观光路、连城路、206国道、建设中的黄烟铁路等交通干线为轴线,以北部海岸线为外侧,以绕城高速和烟潍高速公路为内侧,横跨牟平、莱山、芝罘、福山、蓬莱、龙口、招远、莱州八个区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2个国家级园区,规划面积2 560平方公里,依托城市、港口和产业园区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临港产业和滨海旅游业,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临港、滨海旅游三条产业带;选择机械汽车、电子信息、黄金和食品加工四大产业作为重点进行培植,建设四大产业基地。

南部产业带:以蓝烟铁路、204国道为轴线,以栖霞、莱阳中心城市、沿路开发区为依托,南与青岛相通,东与威海相接,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果业、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业等产业。

3三大产业板块。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板块。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烟台科技工业园、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园等,进一步开展应用技术和高技术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选择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优势科研领域,鼓励原始创新,引导集成创新,大力推动引进一消化一吸收一再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积极实施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走科技发展道路。

以龙口为核心的临港产业板块。以龙口港区为中心。以芝罘湾港区、烟台港西港区、蓬莱东港区、蓬莱西港区、栾家口港区、莱州港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煤炭、石油化工、粮食、有色金属等中转业务和集装箱运输,争取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煤炭运输通道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能源运输基地;进一步强化港口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临港产业布局,着力培育石化、天然气、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等临港工业。

以莱阳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板块。近年来莱阳市采取股份制、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挑起了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培育了龙大、鲁花二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和天府、吉龙、春雪、恒润四个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莱阳市紧紧依托龙头企业,以蔬菜、果品、畜牧为重点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将以蔬菜为主的十大系列400多个品种的食品打入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特别在日本市场,莱阳的产品已牢牢地站稳了脚跟,许多产品获得免检资格。

篇10

关键词:园艺学;荣县椪柑;产业;品牌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1 荣县椪柑的基本情况

1.1 荣县椪柑的引进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容县从中国柑桔研究所引种椪柑接穗100枝,落户于留佳镇瓦子村三组胡同元的0.021hm2自留地。通过嫁接管理,于1975年9月定植,1976年开始试果,到1983年7a间每667m2平均产果1930kg。开创了荣县椪柑每667m2产量的产值是种粮食产值的5~10倍。胡同元的0.021hm2椪柑核心基地,辐射到全乡(镇)全县。

1.2 荣县椪柑的规模、品种分布

荣县水果种植面积达1.4万hm2,产量13万t,其中,柑桔1万hm2,产量11万t,柑桔产业中种植椪柑0.67万hm2,产量9万t,种植户5万。主要椪桔品种有普通椪柑、新生系3号、岩溪晚芦等。新发展的晚熟椪柑岩溪晚芦0.067万hm2重要分布在河口镇,其余0.53万hm2中熟品种主要分布在留佳、古佳、河口、正紫、新桥、东佳、保华、度佳、旭阳等乡镇。

1.3 荣县椪柑的特点

1.3.1 荣县椪柑的品质优良

荣县椪柑具有果大皮薄、色泽鲜艳、肉质脆嫩、汁多化渣、香甜可口、风味独特等优点。

1.3.2 种植技术较为成熟

全县现有从事水果生产的一批专家、基层科技人员和果农,他们长期从事生产,积累了一套成熟的椪柑种植技术。同时与西南大学、川农大、中国柑桔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并在省农业厅经作处、市农业局经作站等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加大了水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引进推广力度。

1.3.3 椪柑销售网络较为完善

荣县椪柑以鲜销为主,以椪柑为主的中熟椪柑鲜销果占60%左右,贮藏保鲜后销售约40%。全县90%的水果销售都靠分布在城乡的水果经纪人、营销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完成,主要销往四川、重庆、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地,有少量出口俄罗斯。

2 荣县椪柑存在问题分析

2.1 投入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政府、业主及农户资金投入“前重后轻”。重发展轻管理,重生产轻营销。政府在柑桔市场营销、产后商品化处理等方面投入不多,支持不够。

2.2 管理粗放,技术措施没有真正到位

2.1.1 栽植密度过大,树体过高

我县仍有80%的椪柑计划密植园未能及时间伐和改造,密度偏大,树体较高,形成下部空虚,中上部光照不良的群体结构,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2.1.2 果园土壤用肥品种不当

有机质肥严重不足,大部分果园土含有机质仅在1%以下,施肥时间不当,比例不对,施肥量不足,方法欠妥,耗力很多。

2.1.3 果园病虫防治不及时

用药成本高,乱用药,测报机制缺少,防治不到位,不彻底,病虫害猖獗,影响果品外观和内质。

2.1.4 修剪不合理

疏大枝方法不到位,树冠荫蔽,结果部位外移,光合产量少,立体结果能力弱,煤烟病较严重。

2.1.5 恶性早采

个别果农在10月18日就开始采收中熟椪柑,色泽不佳,固形物低,可食成熟度不够,影响消费者食欲,导致市场萎缩。

2.3 果园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全县椪柑园约70%为丘陵山地,30%为缓坡地,土层瘠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大部分在边远地区。果园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和水利等设施薄弱,致使低产低质果园面积较大。

2.4 椪桔品质下降,品种结构不太合理

管理粗放,导致品质下降;早熟、中熟、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早熟品种占5%,中熟品种11~12月份成熟的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而晚熟仅占不到15%,且晚熟椪柑是近几年才发展的,投产面积不大。

2.5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全县水果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局面尚未形成。我县虽有不少水果经纪人,但多数走的是低端市场,不利于品牌创立,且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缓慢,涉足水果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少,且带动能力弱。

3 促进荣县椪柑产业升级的策略与建议

3.1 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椪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县上下统一口径,大力实施椪柑质量提升工程,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科技人员待遇,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整合项目资源,加大果园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倾斜椪柑产业,充分利用好现在的农业农村项目。

3.2 科学管理、技术更新,改善果实品质

以提高果实品质为理念,发展绿色食品,并逐步向有机食品过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业主、果农要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农资,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3.3 加强科技培训,强化科技示范推广

结合荣县开办新型农民技术学校的大好时机,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重点乡镇建立生态高效科技示范园区、建立保障科技人员抓点示范和技术联户制度,在椪柑产量大的村、组,组建技术服务队,优化土地转包,推行疏树、疏大枝,多次疏果,高接换种,病虫综合防治,柑桔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

3.4 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