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独立思考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独立思考的表现

篇1

    一、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产生独立思考的热情。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十分强调培养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二、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活动。对学生敢于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的活动,哪怕是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也要进行鼓励、表扬。至于出现的问题,要教给学生解决的办法。不要小看这独立思考的小火星,“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自古成功在尝试”,只要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就说明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东西,这是十分可贵的。

    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如果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甚至后进生还没有“想进去”,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为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进入思考之中,必须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经过五、六分钟的独立思考,试算练习,许多学生有所发现,神情兴奋,跃跃欲试,产生了“说想法”的要求。

    四、及时组织多项交流。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在独立思考之后要及时组织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会独立思考的乐趣。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篇2

[关键词]教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人与人的差异是会不会思考,而且是能不能独立思考, 就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培养学生的能力,独立思考是一个核心。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个非常自信的人,是个有突破创新的人,是个能适应各方面飞速发展的社会人。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呢结合本人数十年从事数学教育的经验,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认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

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有的学生认为学习的过程中不需独立思考,只要死记硬背,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他们总认为独立思考,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哪有这个本事啊!的确,科学家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作为求知中的我们,更应该有勤于独立思考的意识。其实,独立思考很简单,例如:对老师讲的有不同意见,经过思考向老师提出来就是一次独立思考的过程。还有,对书上的习题提出与教师不一样的解法,也是独立思考。所以,中学生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进行独立思考,主动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当然,对敢于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的学生,哪怕是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老师也要进行鼓励、表扬。至于出现的问题,要教给学生解决的办法。不要小看这独立思考的小火星,"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自古成功在尝试",让学生认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1、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2、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点燃。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点燃他思考的大好时机,决不能轻易错过。一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二要肯定蕴含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地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再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拿不准"时,这说明他的头脑正处于困惑状态,教师这时就要"拉他一把",但决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抛砖引玉法。抛砖引玉法就是在课堂讲授时,教师讲关键点、要害,把线索思路抛出去,然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在讲数列的简单应用时,用到了单利和复利,我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做,只是解释了单利和复利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我是引导者,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篇3

【关键词】独立思考学会思考习惯能力质疑

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有大部分学生“从众”现象严重,一些中等生容易被尖子生的思想左右,有想法也不愿意说了,害怕说错。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会思考,也不愿深思,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学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这些都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的地位。《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思考”是数学学科四大方面的目标之一,而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课程标准中希望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教师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其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恰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那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发展和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呢?

1.创设思维的情境,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引入数学教学,是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途径。优美的教学语言能再现教材所表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能力。生动鲜活的画面,绘声绘色的视听效果,将教材所表现的相关情境,呈现给学生,能有效丰富表象,激活思维及情感活动。

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首先出示四只小动物准备过桥的画面,然后出示它们各自的体重和桥限重一吨的条件,同时配以优美的故事情境语言,最后抛出问题:这些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这样的问题,就会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以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欲望的办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2.善于等待,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课堂提问中,往往是智力水平高的孩子,可以很快地举手作答,而其他学生尤其是那些智力发展滞后的学生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为了不让大多数孩子成为陪读,让他们也能参与到思维活动中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多一点耐心,舍得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让老师的思维牵着学生走,也不要让少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大家思维。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之后,我针对这部分内容,设计了一节思维训练课。上课时,首先出示“一支自动笔8角钱,应怎样付钱?”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我提出了三种不同要求:①会正确说出至少一种付8角钱的方法。②会正确说出至少三种付8角钱的方法。③能利用按顺序思考的方法,把所有可能付钱的方法一一列举,并找出你认为最简便的一种付钱方法。这三种不同要求,更多地给孩子表现个性,发展个性的空间;一层比一层更具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求新求趣的欲望,特别是对第三层的要求,包含了数学中列举的思想,为之后的精英教育打下基础。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这样的教学方式,照顾到了班里的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思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数学是由问题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离不开质疑,没有质疑就没有探索、就没有思维、没有创新。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满腔热情的鼓励学生发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大加表扬。学生只有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时候,有学生觉得题目中出现了“多”字,就应该用加法,对此,我们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求学生在认真读题的基础上,理清谁多谁少,弄明白求的是多的量还是少的量,比较出与以往求多的量的题目的异同,从而消除误解,加深认识。我们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随时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记下来、说出来,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习惯。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静心思考

篇4

关键词:山区;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

一、课堂小游戏做引导

山区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有限,所以,老师只能通过设计一些课堂小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设计课堂小游戏是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游戏最能使一个人集中精力,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并且对提高学习效率有明显的效果。所以,老师可以用一些课堂小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并使其逐渐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随之共同努力,走进数学乐园。不仅如此,游戏还可以开发人类大脑,提高孩童智商,适合的数学小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积极动脑的好习惯,这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第一步,也是关乎后续工作能否继续进行的关键。只有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讲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中间穿插一些互动小游戏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最后再由老师做深一层的讲解,更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作业保证独立完成

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从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入手,从平常的课堂和课外作业中严格要求,必须独立完成个人作业!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时半刻是不能培养出来的,只有每天不间断地练习,才会渐渐产生效果,所以只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会主动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才能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平时的作业中会发现有很多互相抄袭的现象,一个班级里经常会出现全班作业一两个版本的情况,这是明显缺乏独立思考意识的表现,这种行为阻碍了老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业互相抄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山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还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念,导致出现一个人完成,全班无忧的想法。而老师批改作业所体现的问题也就只是那一两个同学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不仅对教学质量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所以,保证学生日常作业能够自主独立地完成,是提高数学成绩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条件。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杜绝这种互相抄袭的行为,让学生真正用心去做每一道题。

总之,在山区小学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完成的,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山区的具体情况和山区学生的学习水平,师生协力完成这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篇5

一、“主宰者”与引导者的关系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是在扮演组织引导者、共同学习者的角色。但是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理解存在着偏差,他们简单地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从原来保姆式的角色转变到现在放牧式的角色,表现为教师在学生遇到困惑甚至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时,该出手时不敢出手。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时,出示了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求大、小和尚各多少人?教师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快下课了,学生才理出这道题的思路,然后草草收场。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与学生引导和点拨,把握好时机,什么时候“主宰”,什么时候引导,在课堂中可以放手,但不能放任。

二、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与学最大程度的“双赢”。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两者不可偏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各有其功能,切勿提倡一种而去否定另一种,只有这样才能构造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给予学生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团结合作、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了解和借鉴他人的想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在争论中启发,不仅能充分表现自我,而且还能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彼此兼容互补,相得益彰,最终达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的目的。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积极操作、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有效。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合作学习已经变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效率不高。合作学习还停留在那种华而不实的热闹场面,只能听见轰鸣声,很难找到倾听者。在最后代表小组陈述意见时,也只是简单的问答式陈述。

2.形式单一。合作学习还停留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几种形式上。

3.忽视数学思考。有些课从一开始就合作学习,一直到下课还是合作学习,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少之又少,人为地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跟风。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丰富合作学习的形式。除了采取同桌合作、小组合作之外,还可采取学生与教师合作、学生与电脑合作等形式。只要双方能有效互动,就是成功的合作。

2.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学习的基本手段,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课堂上,学生通过倾听可以从教师的言语中和同伴的言语中获得的信息。

篇6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育 独立思考 能力培养

一、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

独立思考能力是指,不借助我不力量情况下,以主体独自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获得最终答案的过程。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学生成长以及长大后步入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小学教育阶段,各学科多以启蒙教育为主,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不应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还需以强化小学生技能为基础全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而思考能力对提升综合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独立思考是小学生成长的基础也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缺失的表现

(一)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

应试教育多以测试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学分成了考核的唯一标准。在此条件下,绝大部分教师评定学生学习水平都已成绩定输赢。同时,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基本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授课多左右在教师手中。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即便遇到知识难点,也无法主动的去独立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导致了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欠缺。

(二)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

应试教育决定了学习成绩的重要性,无论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过分高估了成绩的重要性。在此条件下,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则被大家忽视。以提高成绩和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教师多采用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随着学业负担大增加,学生会因压力增大而失去学习兴趣,更没有精力去思考问题。这也是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三、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

(一)提升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民主教学氛围

“填鸭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作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多按单方讲解传授数学知识为主,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技能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课堂授课变得索然无味,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在这种氛围内无从落足。因此,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应以改变教学课堂氛围开始,逐步营造学生为主的民主式教学氛围,以此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让他们快速融入数学学习过程之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例如,以字母表示数字的课堂教学,教师引导: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噗通1声跳下水;学生(1):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噗通、噗通2声跳下水;学生(2):......以此类推,学生会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出现错误,课堂气氛也会风场活跃。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是不是数量增多容易出错呢?那有什么办法阻止错误发生呢?如果将青蛙数量换做n是不是更简单?好,我们试一试!”老师引导学生:n只青蛙2n张嘴,4n只眼睛,8n条腿,噗通、噗通2n声跳下水。此时,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会快速悟出数字与倍数的关系,进而提升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融入生活实例,提升教学兴趣

部分学生因感到学习数学不仅复杂而且难度大,归根结底源于学科思维性较强的特点。如多次碰壁,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引入生活素材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些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倍数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实例引入教学之中,例如:以小学生年龄为基础,统计学生中比例最多的年龄,以9岁为例,让大家推测家长的父母的年龄、爷爷奶奶的年龄。学生们会猜到父母的年龄36岁,爷爷奶奶的年龄63岁,学生们可能会猜错,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并告诉他们父母和子女年龄间的大致差距范围。此外,还可将引入学生授课教师,如:张老师、李老师、赵老师的年龄都是7的倍数,大家推测一下,他们的年龄有可能是多少,学生们就会推测出28、35、42等较为准确的数字。同样,同学间的玩具数量、文具数量、课外书的数量,都可以引入倍数教学之中。结合各种学生身边实例,可以实现教学的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字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到一起,在提升学习兴趣前提下,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课下W习氛围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也是教育服务于学生生活的有益尝试。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适时引导,积极营造课下教学氛围,例如:学校组织春游,让学生们考虑每个人需缴纳哪些钱款,学生们会主动说出消费项目,车费、门票、午饭、保险、矿泉水等等。此时,教师应告诉每个消费项目的具体数字,然后让他们计算总数,并预留出预备金。收取费用时,按照小组收取,并尽可能收取非整数金额,便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结语

总之,独立思考能力对小学生学习数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数学教师应不断引导,逐步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全面素质,为塑造综合性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文锋.浅谈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15,(06).

[2]唐志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学周刊,2013,(17).

篇7

关键词:独立判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28-02

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独立思考是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权利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不断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一、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放在首位

独立思考能力的本质就是,你有你的坚定价值判断体系,假如没有这个,你无法独立思考的。任何思考的起点,必须为自己找一个原点。所有的独立思考其实都是不独立的,你得有一个判断起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找到价值判断体系和判断起点呢?第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教材课本中的大量的“科学漫步”“sets”,利用新科学、新发现中的“宇宙如何运行”、“宇宙大爆炸”、“奇点”、“ 相对论”、“超光速中微子”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坚定世界的物质性。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伟人的成功,科学家探索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启发,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经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又如当爱因斯坦看到洛仑兹等人依据牛顿的时空观研究电动力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对牛顿的时空观大胆质疑并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再如爱因斯坦和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间相互质疑,引发了当时世界上大批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参与的科学史上有名的“大论战”, 而2011年欧洲科学家发现“超光速中微子”将打破自爱因斯坦其相对论以来一直被整个物理学界奉为圣经的“光速不可超越”原则等。让学生明白科学没有“终极定理“,没有科学家是“上帝”,没有科学家不可以质疑。第三,利用科学家的格言、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品格——崇敬自然,崇尚真理。培养学生崇敬自然,崇尚真理的自然观和科学品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有了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科学品格,也就有了正确价值判断体系和判断起点,也就有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起点。

二、在物理教学中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8

一、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探究式教学过程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是一种单线推进的结构,学生发散性的猜测与计划会拘束于探究的方向,学生发散性思维得不到培养,导致独立思考能力被弱化。

1、教学结构的线性

很多老师喜欢上《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学生在认识了小苏打和白醋两种物质后,猜测混合的变化,并将两种物质混合,观察混合后的变化,并研究产生的气体等,是典型的探究式学习活动过程。

教师将科学思维定向前行,从提出科学问题,到做出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进行实验求证等,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事实上学生也无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因为探究过程已经被精心安排,学生只须跟进教师设计的环节就可以了。

2、研究问题的单向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观察马铃薯一沉一浮的现象,猜测现象产生的原因,讨论如何研究两种液体,进行实验探究液体,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新液体。

教师精心设计推进的问题,对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考虑得很到位,紧扣着预设的教学目标,弱视了教学实际中学生的表现,导致了学生的思考过程被老师牵着走,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局促。

学生的科学思维受制于课文内容的限制,研究落实到某个具体的科学问题上,这固然能够满足40分钟的课堂教学,但却不深入探讨学生提出的一些其他设想,乃至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科学思维走向封闭,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直接被忽视。

3、小组探究的从众

我们在组建探究小组时,会选择能力强的孩子当组长,即使有些科学教师是轮换的,也给实验小组定下了很多的规则,殊不知正是这些规则堵住学生爱发问的嘴,牵住了孩子爱想象的脑。对于一个问题,思维反应快的学生马上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思维反应较深入的学生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跟着思考,或不愿意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达不到真正自主参与的目的,一部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几乎等于零。

我们仔细观察小组合作学习,如果不合理设置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依赖于团队的思想,包括小组的观察记录,一组一张的记录单,也使孩子们的思想未独立就先融合,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分工独立,又有团队合作的效果。

4、探究材料的搭配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中,我们会为孩子们准备一些探究材料,探究材料会紧密围绕着教学程序的推进而逐渐出示,从观察活动开始,结构性材料局限了自主的探究学习。学生因材料的设置失去了思考与探究的自由。

科学老师精心准备上课,做好大量的课前材料准备,十二组的研究材料还要多准备几组,以备不时之需,但这样的准备只是为了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而用的。多个的探究问题,多线的探究活动安排,必然要求多种多样的实验材料,而实际在科学课中能为学生准备一套实验材料,已经算相当不错了。这样紧密的材料,如何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乃至支撑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二、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孩子们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我们在探究学习中既重视合作与团队,亦不能忽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是源自于个体的科学问题的。

浙江大学教育心理教授曹立人一再强调,科学是需要“意识”和“独立思考”的。我们让孩子们了解事物的双面性乃至多面性,这能将他们的思维提升至哲学的范畴。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那我们的科学教育,只能是大脑智力教育的一半课程。我们最终丢弃的是另一半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1、自主的探究――开放科学探究的主题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我们先出示两种物质,然后直接混合两种物质,学生观察科学现象,根据现象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指向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有些学生会想白色粉末是什么?有些学生会思考发生了什么现象?还有些同学会思考大量气泡破裂后的气体是什么?等等。

开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探究化学变化的各个阶段的物质与现象。学生的思考就会形成多个方向,有些学生会研究混合的现象,有些学生会研究变化前的物质,有些研究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我们将科学探究主题,从封闭的单一化走向开放的多元指向,这样,让孩子们真正考虑想研究什么?学生只有在研究了某一项内容后,才发现也需要其它项方面研究的支持。

在种子发芽的三篇课文教学中,我们的探究学习仍然可以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思考种子发芽的因素有哪些?通过师生的假设与猜测,了解到种子发芽现象可能与温度、水、空气等其他因素有关。然后选择自己研究的主题,完成某一项因素的研究,通过这项因素的研究,发现还需要研究其他项因素,探究走向完整。

我们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的时候,首先就是要释放探究的主题限制。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某一项因素后,会发现仅仅一个方面是不够的,从而会研究其他方面,我们不必担心学生的探究会不完整。我们没必要框死探究的主题,这跟科学探究精神是相违背的。

2、自由的探究――充分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团队与个体的关系。研究个体在团队中应该存在自己的思想。

先有研究个体的思考,才有研究团队的交流与对话,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作用。我们要不要剥夺每一个孩子的表格记录能力?我们要不要剥夺每一个孩子做实验的能力?我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在参与研究?学生是不是只作为一个科学探究过程的看客。

个体思维的缜密必须从思考问题的各个方面开始,学生必须从设想开始,思考问题,思考材料,思考合作,思考记录,乃至同他人、老师的研讨。

所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必须做好研究问题的细化。《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中,学生如果要研究小苏打这种白色粉末物质,就必须探究小苏打的物理属性,小苏打的资料学习,小苏打的实物观察,小苏打的化学性质等。

在组织学生探究学习之前,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自主学习的时间,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去合作。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候,始终要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基础,要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学习,在讨论中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而且对科学实验中的问题可以设计得简单一些,使学生消除对学习的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优秀的合作者一定是个具有独立思考习惯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与别人充分合作,才能为合作学习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才能获得学习伙伴认可。

3、自助的探究――拓展科学探究的材料

科学的学习离不开材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由于开放性的设置,对于材料的组合要求更高。

我们需要提供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一些小苏打,这样很难让他们进行个体的细致了解,我们需要提供给每组简易显微镜,还有对比的面粉材料,因为小苏打和面粉是密切联系的两种物质,我们还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资料,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科学资料的学习,这样的科学观察活动真正触动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拓展科学探究记录单,除了细致的考虑科学探究记录单内容,更需要个人记录单和小组记录单。

我们需要优化丰富材料结构,我们在提供的材料数量上,要满足个人与团队探究的需求,提供的材料种类上,要满足探究的发展与深入。

提供简易显微镜,能让观察更深入,提供相关科学资料,能让孩子们对两种物质认识更全面,提供个人记录单,能够让学生具有独立的资料学习基础。

提供电子温度计,可以更深入了解混合时候的温度变化,提供电子称,可以观察混合前后质量的变化等。

提供氧气和空气的集气瓶,可以进一步观察阻燃、助燃、可燃的区别,进一步认识未知气体的特性。

老师们总是害怕准备材料的数量,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考虑材料是否适合学生个体开展真实的探究,教师设计的材料与孩子们思考的材料有差异,这个过程需要孩子们思考认识,而不是剥夺给予。自助式的材料,才是孩子们独立思考、独立认识所需要的材料。

三、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没有终点

只有属于孩子们的探究,才能是孩子们独立思考能力成长的摇篮。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必然走向团队和个人相融合的探究教学。科学教育应该培养小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反而在扼杀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总是让孩子沿着教学设计前行就可以了。我们总是对自己的孩子说:“我们这节课了解了什么?”在老师为主的主题探究下,孩子的创新精神是很难形成的。培养独立的人格,至少能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有辨明是非的能力。这才是科学启蒙。

篇9

关键词:从众心理;科技创新;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32-01

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科技研究领域,也时常出现,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尤为明显,给创新带来重重阻碍。其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权威人士或者其他相关科研人员的服从和顺应,常常造成科研资源和成果的浪费,尤其是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的进程。因此,探究从众心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

1 从众心理的科学描述

(1)从众心理的科学涵义。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人的存在不可能是孤立的,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了整个社会。人与人的相处中,人们常常发现自己被困在社会影响的网里,作为回应,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别人的期望,这就是所谓的从众行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定义从众,他们说,“从众的本质就是由于真实或想象的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行为。”

了解从众心理产生的根源,才能更透彻的理解从众心理的科学涵义。纵观大多数的从众心理,我们发现从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信息性社会影响。这种影响通常发生在全新的、令人困惑或出现危机的情景中,大多数人不知道怎样做或怎样说是正确的,或者说是最好的。此时,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并将其看成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并据此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其中,专家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因为他们通常拥有做出合适反应的丰富信息。二是规范性社会影响。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显然与信息性社会影响不同:一些人改变自己的行为与他人保持一致,并不是因为他们看来更了解情况,更懂得怎么样去做或去说,而是因为这些人希望能够一直维持其团体成员的身份,继续获得这种身份带来的好处,并避免遭到嘲笑和拒绝带来的尴尬和痛苦。

(2)从众心理的科学实验。 1935年,谢里夫最早利用“游动错觉”研究了个人反应如何受其他多数人反应的影响。实验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被试者在暗室里,在被试者前面呈现一个固定不动的光点,被试者会产生光点在游动的错觉,请被试者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实验分为3个阶段:第一次实验,被试者分别在暗室里单独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结果发现个人判断的差异大。第二次实验,把被试者分为小组,让他们在暗室里一起估计,结果发现,开始进行小组判断时彼此差异很大,但在几次判断后,差异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基本趋于一致。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被试者以别人估计的距离作为自己判断的参考依据,建立了共同的参照系统和准则规范,表现出了从众行为。第三次实验,被试者又一次独立地进行判断时,他们与第二次实验时情况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即表现出与第二次小组趋于一致,并没有退回到第一次独立判断的结果上去。这表明群体的标准一旦为个体所接受,便会有力地左右着他的思想和行动,自始至终影响着他的判断。

(3)影响从众的因素。影响从众的因素主要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即群体因素、个人因素和刺激因素。群体因素主要体现为当团体对个体而言非常重要、团体成员在观点或行为方面一致性较高、团体的成员数量较多时,个体最可能出现从众行为;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人格特征、知识经验、性别差异、群体成员的身份等个体差异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刺激因素主要表现在因刺激物的清晰性、刺激物内容不同,从众的程度也大有不同。

2 从众心理对科技创新的消极影响

(1)从众心理的现实表现。从众心理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服从和顺应。这主要是由从众的心理基础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个体都期望被他人喜欢和接受或者期望自己正确。从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个体并没有自己的意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时个体有自己的意见,但与大多数人或其他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先的意见,改变态度,转变立场;有时个体只是采取了与众人一致的行为,但并没有改变态度,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它是一种直接的、感情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混为一谈。

(2)从众心理和科技创新的本质背道而驰。科技创新的本质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并应用到产品或服务中去,以促进企业获得成功、人们生活得到改善、国民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社会取得进步。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同样一个问题,思维不同,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有意识的克服从众心理有益于实现思维创新,最终达到科技创新。因此,要想使自己有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应具有创新精神,不轻信传统,不迷信权威,不唯书是崇,不囿于思维定势,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思维创新。这也就从根本上抵御了从众心理。

创新必须求真,科技创新也不例外。从众行为一味的服从和顺应,达不到求真的要求,也就很难有创新。所以说,从众心理和科技创新的本质是根本背道而驰的,有意识的克服从众心理,鼓励科技创新,这是当今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主题。创新就是发展,创新就是财富。爱因斯坦曾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3 如何克服从众心理,实现科技创新

(1)积极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科技人员而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尤其重要。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科技人员的科学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素质主要反映在科技人员对科技相关问题充满好奇心,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并具备说明、解释、预测科技问题的能力,理解大众传媒中所报道的科技文章的能力,以及就科技问题参与社会讨论的能力。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谈不到创新,只能亦步亦趋,照猫画虎,甚至可以说没有独立思考,社会就不能进步,科技也不能发展。就科技创新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重在先理解,没有经过独立思考,无法很好地消化所接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更不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所以,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创新的首要前提。培养科技人员各方面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不善于独立思考,各方面具体能力的培养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在能力层次上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各方面的知识,独立地去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遇到新的科技难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形成习惯。有了它,就有了自我探究的可能,也就迈出了科技创新的第一步。

(2)理智、自信地面对科研问题。 理智、自信地面对科研问题要求科研人员不能惧怕科研问题,冷静的思考、验证、最终解决问题,避免从众行为的发生。当然,这里所说的自信,是理智的自信,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从容,而不是盲目的、过度的自信。

在面临一个崭新的或者难度较大的科研问题时,科研人员应该通过有根据的思考,选择适合自身的科研方向,相信自己驾驭科研的能力,本着对科学以及科研负责的态度,积极进行科技创新。

(3)积极增强自身判断、选择能力。增强判断科技问题发展方向的能力,可以在科技创新方面很大程度上限制从众行为的发生。辨别、判断科技问题发展方向并不意味着逃避科技问题,或者惧怕科技问题,而是科学的选择科技研究的内容,避免从众行为。科技上的从众行为容易导致迷信权威,以致科技事实的掩盖或滞后发现,给科技创新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10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成了三种类别:学生能独立进行的、即使借助帮助也不能表现出来的、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借助他人帮助可以表现出来的。因此,他指出教学要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即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及认知水平基础上为学生创造一定难度的认知情境,让学生处在“想解决又不能马上解决”的认知冲突状态,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

相应地,实践活动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和欲望,增强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比的认识》这一课,通过创设“如何泡‘甜度一样’的蜜水”这一问题,学生想到:蜂蜜的量在变,水的量也在变,为什么配制的蜜水“甜度”却没有变呢?这是学生迫切需要思考探究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一个理想的情境创设出来了,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蜜水的配制”这一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的激情,并且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快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进而提高学生对问题思考探究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

二、适当引导,教给学生思考的策略

对于难于理解的数学问题,如果让学生“硬想”,势必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思考策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去思考,避免思考的盲目性与混乱性,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比如“学习迁移”,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已有知识经验、技能等迁移到后继学习中。再如“思维定势”,为了防止学生已有的认知策略或思考方式的思维定势影响,教师也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反弹琵琶,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如第四册教材中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二年级有98人参加数学竞赛,比一年级少17人。一年级有多少人参加数学竞赛?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大多数的学生用减法解答此题。对于这类的应用题,教师可以这样适当引导:①一年级和二年级,那个年级参加数学竞赛的人数多?多多少?②你能用线段图表示此题的数量关系吗?问题①是为画图奠定基础。问题②学生可以根据示意图顺利地理解这题的数量关系,从而正确的找到解题的方法。可见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研究有利于拨正学生思考的方向,促进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提供时间,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为了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如果思考的时间太短,多数学生还没想出来,后进生甚至还没想进去,就让好的学生发表意见,势必挫伤大多数学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这就要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有时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

当然,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也不可太长,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进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走神”、“开小差”等现象,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学生思考过程中巡视课堂,及时了解学生当前状态,准确把握课堂时间。倘若一定时间内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解决,有可能是内容本身的难度问题,而不单是思考时间问题了。

四、动思结合,增强学生思考的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往往需要在感性材料支持下其思维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于动手实践更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思维的动作”和“动作的思维”。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却经常看到“做”与“思”脱节的现象,学生的活动完全成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活动目的是单一的、机械的,对学生的思维不能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