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的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的思考

篇1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这是我们共知的。引导的好与坏是直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冲击,从而影响到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

课堂教学中,老师至少要做到两点: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说话。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实现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把兴趣称为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儿也不错。兴趣是孩子乐意学习的最大动力。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老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下大功夫,怎样去营造这种轻松和谐的气氛是老师要考虑的。在这里,教师慎重处理刚入中学的初中生面前的许许多多个“第一”,是很关键的。

第一次印象,要深刻、启智。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要想办法,引起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兴趣,学校美好的自然环境、和蔼可亲的老师,这样就组成一个直观教具,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次转换,要自然、亲切。小学到初中是环境与角色的转换,教师要设法及早使他们感受到初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知识的追求。教师第一次讲课或组织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时时注意着自己,关心着自己,要求着自己。让他们倾心交谈,教师也可以参加他们的活动,使他们尽快热爱学校生活。

第一次要求,要具体可行。第一节、第一次上课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教师要讲的正确、清晰,不含糊,不模棱两可,要有一定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形成强烈的信息刺激,经久不忘,要讲究教学艺术。

第一次交谈,要寓情寓理。老师和学生的第一次谈话,要十分注意感情、态度和分寸,要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

教师做好这样的“第一”只能是工作的起点,不应是工作的顶点。做好第一次,以后每一次都应向第一次这样做,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指日可待。

二、鼓励学生说话

课堂中有了轻松和谐的气氛,老师还应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说话,让学生有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说中培养敢想敢说、勇于提问,勇于争辩的创新品质,最大限度释放各自的潜能。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既动脑、动耳,又动手、动嘴,还是提倡“课堂麻雀嘴”好。每一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讲话,在讲授新课以后,先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自己根据教师新授内容或提出问题,或互相质疑问难,或独创求异,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同座互相补充,纠正,允许争辩。

当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教师可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潜力在不断的语言争辩中得到培养与发展。

篇2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态课堂;建构策略

一、生态课堂与临床医学课堂教学

生态课堂(EcologicalClassroom)的概念源于上个世纪德国的生态教育学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教室内的师生与其教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构成一个活跃的生态系统[1]。其核心精神在于“系统、平衡和联系”[2]。它力求实现学生、教师、课堂环境等各类生态群体与生态因子间相互的动态平衡,以实现师生双方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3-5]。临床医学课程是医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临床医学课程了解和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和体征、诊断及治疗等基本知识,同时建立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讲授书本知识,使教学变为知识的单向灌输,忽视对学生启发引导和人文关怀。师生关系上,教师的“主导性”凸显,学生的“主动性”不足。教育的评价中,常以对知识的考核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视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使医学临床教学应有的活力缺失,难以实现应有的教学目的。本文试图从构建临床医学生态课堂的策略,对生态课堂实际运用中的注意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促进该教学法在实际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

二、构建临床医学生态课堂的策略

(一)尊重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在高校临床医学课堂教学中占主导性地位,起主导性作用,是课堂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输出源。国内的传统教学方式对此已经做得很好,但是物极必反,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进入课堂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寡,以及能量真正持续有效流动的程度[6]。要使教师输出的能量、信息无衰减地流入到学生中去,首先,教师须对教材内容作深刻的解读,精选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其次,更为主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美国医学院的老师通过许多渠道对学生的水平进行了解,比如,课题的提问、定期的考试和座谈;这些都是国内老师所缺乏的。教师对所教不同专业学生的现有的知识基础和需求差异能准确把握,针对其疑惑所在和利益所求,才能把学生真正关心和疑虑的问题整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如此,教师才能有效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

(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生态课堂中最为重要的生态因子[6],是教学的目标所在。学生“愿不愿”、“能不能”接受教学内容,直接制约着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身的需要为基础,逐渐参与思考临床医学课程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解决“愿不愿”学的问题。只有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探索,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创造力[7]。此外,老师还需解决学生“能不能”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作充分的调研,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医学技能对即将学习的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自主地探索。从而使学生能在真正意义上感受和体验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三)优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前者反映的是人文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交往互动[8,9]。后者主要涉及课堂教学的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等。美国的临床医学教师在教学过程非常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随时接受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提问,并乐于分享自己的学术见解。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更加平等、和谐、对话和理解的师生关系。在教师眼中,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特定人格”,教师将学生“视作伙伴而与之相遇”[10]。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师生之间在学术交流上是平等的。如此,方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真正达到认识上和情感上的共识和融合,进而使师生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除了人文心理环境,生态课堂还重视提供温馨舒适的物理环境。美国大学教室的光线柔和,温度适宜。教室的桌椅设计、摆放方式和座位模式也是各种各样,充分体现了丰富性和个性化。这些设计和模式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学习舒适性的要求。虽然美国课堂以小班授课居多,也存在一些多达几百人的全校公选课。这些大课都配备至少2名手语翻译员,并在不同视角放置投影设备。学生在学校各个角落都能免费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变得异常方便。物理环境的设置以让师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和清醒的头脑为目标,充分调动师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四)活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师生间发生能量、物质和信息流动的中介、桥梁和纽带,是使课堂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的信息基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学生的需要的契合水平,以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相容性,都会影响临床医学生态课堂的成功构建[3]。在美国临床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有非常高的自主性。他们整合教材内容,通过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相关主题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临床医生做报告等方式,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有时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虚拟案例,学生则在已掌握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临床诊疗思路。教师还通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区”,把时代的热点话题和学生们普遍关心、关注和困惑的话题,有机地整合到教学内容中,使临床医学教学内容既贴近临床,又时代化、具象化和生活化。

(五)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临床医学生态课堂能否成功建立,还依赖于教师是否能够大胆地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近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颇受推崇。例如,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基于案例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和基于研究的学习(ResearchBasedLearning,RBL)等。这些教学法有的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有的通过提供丰富的具体情境,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信息,并且重视信息的反馈和调控。这些方法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探讨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培养思辨能力,还能提高其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帮助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以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还有利于整个课堂生态系统进行信息及时、全面、多向的流动,提高信息的传递和接受的质量。另外,一些新式教学法,例如云课堂(CloudClass)、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等,借助计算机虚拟技术和互联网界面,将学习与生活更加灵活智能地联结在一起。这一变革将学习的时空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有效地增加了课堂与课外生态系统的联系,做到了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正向协调作用,并形成整体合力。

(六)改变评估模式

传统临床医学教育多采用终结性评价模式,只是在学期末考查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次数较少,不能对教学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而生态教育则采用阶段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方面评估。生态教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评估和发展性评估,它既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平时表现等内容[11],从而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以临床PBL教学为例,教师负责引入与学生知识背景相应的问题情境,学生被分为几个小组,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在这个过程里,教师不仅仅对学生提供的答案进行评估,还要评估学生为寻找问题解决方案所做的准备和努力。此外,学生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与队友团结协作的水平也是评定的内容之一。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对自己、他人及整个团队进行评定。这种评估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

三、维护临床医学生态课堂的注意要点

生态课堂最主要的环节就是让教师能够自觉地察觉和寻找课堂内的不和谐与不平衡,然后加以调节,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新的和谐与平衡。它是一种弹性的,非线性的行为,是一种调节而非控制[12]。生态课堂监控存在两大关键点:教学观念的反思和教师角色的转化[13]。

(一)监控教学观念

监控教学观念,指的是教师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目前抱持一种怎样的教学观念,这样的教学观念是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主体性建构。教师应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的教学对学生的独立自信、好奇创新和善于合作交流的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有何种改变?具体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改变?我的教学过程是如何促进这些因素产生的?我想要向学生传递什么样的学习和生活理念,我想要培养什么的人?由此可知,只有把教学过程视为是一种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因此,监控教学观念的重点在于检查和反思教育教学交往的时空与方式,是否以引导与参与为主要教学模式,是否达到了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习、交往、倾听与尊重他人。

篇3

引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1 用新课标指导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维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例如:在教学《俄罗斯》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学生对俄罗斯的认识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当教师出示了有关俄罗斯每年进口的一些粮食产品的数据后,学生表示不解:它的面积最大,人口比我国少,为什么粮食不能满足需要还需进口呢?教师设疑:这与俄罗斯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就有产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进入思考状态。有的在查看资料;有的在分析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更多的是在讨论、争议……说出各自不同的理由。因此,地理教学中,当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新奇的问题时,一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 融生活实际于地理课堂

地理学科的生活化特点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生活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引发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好奇感和探究欲。例如在教学“环境问题”的教学中,对于环境污染的危害问题,教师没有必要过多讲述,而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中,了解环境污染的现实、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并能在探究中找出解决环境污染的办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重要前提是让学生亲自观察直观对象。以前常见教师在课堂上指着挂图或投影图,把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山脉、什么河流、城市、港口等等,造成学生识图能力低下,翻开地图时找不到,找不准,所以在提出问题后,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认真地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程序、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结果”,例如在讲地球自转运动时,先让学生用一物(墨水瓶、杯子等)充当太阳,假想它们是圆的球体,并能自身发光,然后一手托地球仪离开“太阳”一定距离,另一手自西向东拨转地球仪,学生会发现地球仪上的各个地方,有时候会背向太阳(黑夜),有时候会面向太阳(白昼),于是很快得出,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同样,改变和附加一定条件也可让学生演示地球公转运动,从而得出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一年四季现象。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发现,所学知识无疑是牢固难忘的。

4 创造学习地理的良好氛围

篇4

【关键词】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2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它是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练体能,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重要基地。[1]因此,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建设合格人材的具体体现。可是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耗时多,效率低”的状况在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老师讲为主,而学生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就体育课而言,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的影响,“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甚至成为管理学生的法宝。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的是“唯师命是从,唯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辨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2]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做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中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我想,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会得到精心的呵护,那么,培养其创造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二、重视有效教学内容的选择

什么样的体育课堂目标才是有效的?即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在备课时,教师设定的目标既要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又要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的身体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实实在在地学到一点有用的体育知识技能。[3]让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时要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性动机,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是明确,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真正高效的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一定是全面、适度、明确而具体的。为此,体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牢牢把握住体育课程的理念和体育学科的特点,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三、着手教学过程的优化

课堂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要主动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与能力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信息,为不同状态和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方法、充分条件和良好环境,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遵循教学规律。要研究体育教学一般规律和特有的规律,掌握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以认识活动变化为线索,从体验、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角度,设计达到目标应具有的过渡目标,考虑目标达成应支持的条件及顺序,设置并帮助学生攀登目标的阶梯等路径,主动考虑“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等问题,联系多种“学习环境”,合理设计教学流程,科学安排运动负荷或练习时间与次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验,用教师的“教”去激活学生的“学”。

善用教学机智。要充分认识体育教学是一个身体练习多、动态活动多、集体形式多、人际交往机会多的过程,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教学机智,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关心体育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善于观察、分析学情变化,及时搜集新的教学线索,提出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体现对学练兴趣的培养与引导,求知欲的激发与保持,自主锻炼习惯的养成与良好生活方式的整合和对特殊学生的关爱。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应根据课的类型,科学、合理地设定班级人数,采用男女分班或走班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动”得充分、“动”得有效,使课堂教学活动与体育课程改革相匹配。

四、强化“内外”结合,拓展体育教学“时空”

一堂较为成功的体育课,我们可以教会学生一些技术动作,并能组织和帮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并提高动作技术,当然还会使学生得品质的锻炼和情操的陶冶。但要使学生的技能、体质和健康水平马上得到提高,是不可能的。体育的精神贵在一个“恒”,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不懈的追求,才能真正享受体育所带来的益处和乐趣。“课内外结合,拓展体育的教学时空”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延伸的必要途径。因而,我们认为:我们的“下课”不应是结束,不应是放弃,而应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只有这样,我们有限的体育课才得以拓展。怎么办呢?唯有走与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与家庭相结合的道路,使体育课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延续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我们必须结合社会、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迎合学生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需要,这是使“体育”跟随学生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走向家庭的动力之源。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学生、分析学生,认真研究教材、改进教材,提高体育教学的生命力。此外,还应建立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各个时期的动态,解决学生在各个时期遇到的困难,引导他们走健康发展的体育之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使课内开的“花”,在课外继续汲取丰富的营养,结出丰硕的“果实”。

五、引导学生科学锻炼,养成良好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也把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

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首先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则会产生另一种积极方面的效应。其次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积极上良好的锻炼习惯。它要求教师: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与结合。同时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六、教学评价的量化分层

教学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相互学习、自主评判的意识,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完善动作的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重难点动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将抽象的评价标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细化、具体化,形成便于掌握学生评价方法,然后学生就可以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和提高了。这样教师将授评价方法的同时,也介绍了改进意见,量化评价时,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完善重难点动作,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有效增强学生练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重难点动作的掌握质量。但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受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较大,部分学生练习积极主动、踏实勤奋,但受身体素质、接受能力所限,还是不能很好的完成动作,在进行评价和考核时,教师可以转换思路,设置基础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考核。如在制定评价等级时,设置明确的基础平价点,强调认真听讲、积极练习的比例:优秀―认真听讲、主动练习练习,动作技能掌握突出,积极合作、相互帮助;良好―认真听讲、主动练习,动作技能掌握好,可以帮助同学;及格―认真听讲、积极练习,努力掌握动作要领!这样的等级设置,学生会快就会明白:即使自己生身体素质较差,但只要做到认真听讲、积极练习,也可以达到及格!从而激发起稍差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满足他们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

总之,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体育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确立有效教学的学生观;体育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课程的核心理念,并把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知识有梯度的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去;体育课堂必须要有明晰的教学目标,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适宜的课堂教学评价。让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精神都得到有效地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教学的美感,切身感受到体育教学的快乐,这样的体育课堂才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邵更生,任杰.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

篇5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主体地位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衡量政治教学改革成果的关键所在。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要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不断强化其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对于思想政治教学来说,它与现实生活有很多交集,对于不断地解决实际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只有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够实现课堂知识的有效整合,不断提升学生对于知识运用能力,以此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实现。

1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则

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要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为重要原则。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因此对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来说,必须要充分地保证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转换师生角色、增加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学,不断鼓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而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保证高中政治教学知识的系统性,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知识是教学的重要载体,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效果,就必须要从根本上实现知识的网络化和系统性。作为教师,要从知识体系的完善、知识网络的构建、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来进行完善,从而力求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丰盛的知识体验,让他们在教学中收获更多,不断提升个人的能力。总之,保证教学知识的系统性,是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第三,促进实践的有效性。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来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时刻以实践能力的提升作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通过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水平、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来衡量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2如何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其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是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合理选择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内容,必须要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掌控好教材的难度,同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喜好等要素,来进行有效的课堂教材设置。首先,实现多元化的教学。从时事热点、现实生活案例等方面出发,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从而保证教学的科学化,为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还要善于从广播、新闻、媒体、报刊等多种形式中选取合理化的教学资料来作为教学材料,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只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二,情境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了进一步地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来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从而引领学生参与其中,实现教学效果。第一,善于截取现实情境作为教学导入,用以引出教材教学内容,以此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第二,根据教材的内容来安排学生构思故事、小品等活动形式,从而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去,以此从根本上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现。其三,借助于现代媒体手段教学。善于借助于现代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创造条件。第一,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从根本上实现了图像、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这种较为直观、生动的载体形式,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保证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创造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还可以开辟学校思政网站、高中政治网络教学平台等,保证教学的顺利实现。其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之外,必须要教会他们分析能力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从哪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应该结合哪些方面来思考,不断地锻炼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其五,知行合一,增加实践教学。实现知行合一,增加实践教学,从而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加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两种方式来实现。第一,在校园实践中,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塑造、校园广播、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来进行政治教学任务延伸,提升教学质量。第二,增设社会实践环节。在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社会调研作业,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知识学习向综合能力的转化,以此从根本上保证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以学生主体性、知识系统性、实践有效性为主要原则,从而不断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应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通过情境教学带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等,只有通过这几种方式来进行教学实践,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政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海英 单位:农安县第十中学

参考文献:

[1]罗咏然.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成功(教育),2009,(3):96-97.

篇6

幼儿园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普遍开展起来。纲要中明确要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纲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注重改革教学的方式,希望教师不要把关注点过度集中在具体知识或技能的教学上,不要仅仅以固定的知识点为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而是着力组织适合幼儿的活动,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从幼儿的生活实际中去发现教学开展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德智体等全面素质的各项活动,来对幼儿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教学改革中意义突出。

张宗麟先生认为:“幼儿园课程,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陈鹤琴先生也强调,幼儿园课程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经验,应该以儿童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可见,当今幼儿园学前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关怀幼儿的生命成长,尊重幼儿的体验和理解,张扬幼儿的个性及主体性,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幼儿,使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形式及内容上具有整合能力,必须从更高的层次以生命的高度洞察幼儿的活动,用动态发展的观念重新审视幼儿园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变能力,力求每位幼儿主动、充分、协调且富有个性化的发展,让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灵性。

2.幼儿园课堂教学现状

幼儿园教育的对象一般都是3-6岁的学龄前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在自制力、注意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影响着幼儿园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方面它制约并影响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幼儿的发展方向和幼儿教育所要追求的结果。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国幼儿园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有失合理,普遍存在两级趋向现象。一部分幼儿园表现在设置目标过高,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同时也抑制了其活泼的天性;还有一部分幼儿园目标设置过低,幼儿园里在纯粹就是在生活上照顾,学习上的引导十分欠缺,尤其是小班。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制定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决定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方向。虽然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同属基础教育,但幼儿园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国家统编教材。因此,市面上各种版本的幼儿园教材或教学参用书纷繁芜杂,层出不穷。其中,还包括引进的瑞吉欧方案教学、蒙台梭利教学等等。幼儿园教材选择的无序性、不科学性直接影响了幼儿发展的前途。很多幼儿园在选择教材上存在崇洋或者标新立异的极端思想,没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处处赶潮流、争“先进”;甚者,出现了幼儿教师因为教材的选择而驾驭不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怪现象。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得以落实、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在幼儿园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死板等现象。幼儿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沉闷,教师对课堂的临场发挥能力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较低。

另外,幼儿教师教学实施对象是一个家庭的“小祖宗”、“小皇帝”、“掌上明珠”,心理负荷和社会压力相对比较大,同时,幼儿园教师地位的尴尬,难受重视,这一层面也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工作的态度和热情。

3.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思考

影响幼儿园课堂教学质量主要有三个因素,即前文提及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彻底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从以下三个因素着手:

3.1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合理,且应该与幼儿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只有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发挥出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目标的知识授予逻辑与幼儿心理发展现状要保持一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激发、培养、提高,再到丰富,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如果目标的设定与幼儿的发展相冲突,即使课程内容再丰富,也是枉然徒劳的。比如:在小班初期,幼儿可能连1到10数字都认不全。如果在这个阶段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幼儿学会1到10的算术运算,这明显是不合理的,不符合认知逻辑。一般来说,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把握适度规律,遵守“跳一跳,摘得着”原则,在引导传授的同时也给孩子自主思考、拓展的空间。

3.2选择适合的教材。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材的选择。教材体现着幼儿园的教学选择与思考。要高效的实施幼儿园的教学课程,园长和教师就必须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和教材版本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新教材、理论层面高的教材。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通过增删、混编等方式,使课程更加适合自身幼儿园的现状。教材是课程实施的根基。选择教材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充分了解教材的理论依据、结构安排以及课程理念;其次要认清自己幼儿园的环境背景、教育资源以及办学理念是否与所选择教材吻合;最后,还要估量自身幼儿园教师的能力水平是否能游刃有余的驾驭教材内容。

3.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课改的日益推进和课堂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教育实践工作取得了比较好和比较大的效果。尤其是在幼儿园课堂中,出现了许多较为新颖的发现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方法不分好坏,只有适宜与不适宜。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幼儿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综合贯通多种教学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方法没有必要照抄照搬,幼儿教师在考量幼儿的相关因素之后,可以酌情根据自身的情况,打造出具有自我特色的一套教学方法。

篇7

关键词:新课改 有效 课堂 对比 思考

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主阵地,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45分钟内,如何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教学情境的处理

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老师A在引入中使用了折报纸这一情境。折一次着重问学生如何计算报纸的层数,并在黑板上写下式子:

次数

层数

1

2

2

2×2

3

2×2×2

6

2×2×2×2×2×2

折了数次后提出问题:这些式子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因数都是2,都是乘法。

教师A:如果能折20次,这样写是不是太麻烦呢?

学生回答:可用

表示。

教师A:实际上学习了今天的新课《有理数的乘方》后,我们可以用更好的方法来表示,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吧。

教师A在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规律,简洁自然,紧扣乘方的意义,自然过渡到了下一环节的教学。比较精彩的是在课堂最后布置课后作业时提出问题:有人说一张报纸如果能连续折20次,它的厚度能超过我们的教学大楼,你相信吗?这样处理呼应了引入的情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留给同学感受和思考的空间,在课后的交流研讨时得到了一致好评。

二、教师的作用

下面是教师B在讲授《图形的旋转》的场景:

师:出示图案(略),你知道这幅美丽的图案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吗?

生:先设计出一个图形(略),然后在这个图形的基础上得到这幅图案的。

师:哦,你真厉害,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大眼睛。今天我们也来做设计师,想一想怎样在图形A的基础上得到这幅美丽的图案。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生:把图A旋转一下。

(学生汇报完后,电脑演示图案的形成过程。)

师:观察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生:图形的形状没有变化。

图形的大小没有变化。

图形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

师: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那么,我们再来仔细观察,看看你还会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再次演示图形的旋转过程。)

(学生再次讨论。)

生:每次都是绕同一个点O旋转,而且O点的位置没变。

它们还都旋转了同样的度数,90°。

师:很好,我们通过观察不仅发现了图形旋转的方向,还发现了图形旋转的点和度数。那你是怎样判断它旋转的角度的?

(小组讨论,汇报。)

生:看看图形的一条边旋转了多少度。

师:现在你们知道开始的图案分别是怎么得到的了吗?

生:是由一个基本图形A绕同一个点O顺时针依次旋转 90°得到的。

生:也可以把图形A和C看成一个基本图形,把这个基本图形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得到的。

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合理的分析、总结、示范可以使学生在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升思维。

三、现代化手段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图形的旋转》这一节课中可以利用课件演示图形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发现规律。而《有理数的乘方》是以概念和例题教学为主,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当前中学生物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但有不少学生轻视生物学习,甚至把生物课看成是负担,在此情况下如何从生物教学中寻找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搞好搞活教学是值得每一位生物教师深思的。作为一位初中的生物教师,对生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过担忧也有过困惑,我想更重要的是应该着重思考,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化生物课堂教学。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生物教学,谈一谈对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不成熟想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1、注重激励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接触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欣赏学生的主要舞台。在我们的生物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平时不完成作业;不遵守纪律……在你面前一无是处的学生可能比比皆是,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多的是缺点,少的是优点,那么在这样一个教学环境下,我们该怎样改变学生的现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来喜欢生物课呢?几年的生物教学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生物是一门非常讲究教学艺术的课程,一堂课教学任务可能有很多,但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应该注重课堂氛围,融洽课堂气氛,注重在教学中激励学生,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境,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篇9

关键词:生物课堂;学习;兴趣;主体作用;兴趣小组;课堂生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式。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约有40%的学生感到生物课堂是枯燥无味的,认为老师很严肃,不够亲切;近半数学生认为上课是很苦很累的事。很多学生(约占60%)承认自己上课经常走神,原因多是老师讲得太多,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性。以上这些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抛弃过去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合理地使用教材,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为此,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与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很多中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是因为生物课讲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或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理过程。但在当今视讯高度发展的时代,中学生早已不再满足于老师口中念念有词的“生物”了,而是希望老师能够带领他们遨游在生物学的海洋中。实物投影仪的出现,使老师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一只小小的昆虫慢慢在学生面前解剖开来,如:在讲述初一《生物》“节肢动物门”一节时,抓一只蝗虫,置于实物投影仪的展示板上,对照实物在讲解的时候,课堂显得那么充实。然后,你可以亲自将蝗虫的头、胸、腹部指出,并数一数蝗虫有多少对足,甚至可以把每一对足拔下来,比较一下这些足有什么特点,特别能突出一对发达的后足,从而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蝗虫那么能跳……恰当地运用各种媒体,把实物再现在学生面前,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有专家说过:注意是心灵的门户,意识中的一切都是要经过它才能进行的;注意是保证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我奉行“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具体做法如下: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如总结鸟纲特征时我便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再如,教材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有时学生可能产生争论,思维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条件反射的建立”这一难点,我就是以小组讨论形式突破的。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

三、建立兴趣小组,做好实验

有的农村学生基本上没动手做过实验,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广泛观察,使之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发展思维能力;也应通过自制简易教具、标本,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动手能力;通过提问、讨论、讲故事等培养训练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和有关书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理论知识实际化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入手: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会降低酒精质量。

五、师生相互切磋,把课堂互动引入

1.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能任其自流,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必须适可而止。

2.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每个环节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小组,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这样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可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从而达到全面强化效果。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道的知识点,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处理好“空白”教学,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机会,为他们留有发挥的余地,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置的教案框框内,问题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情境

一、语文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积极地看、耐心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使学生能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语文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和欣赏学生,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教师还应鼓励和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二、语文教师应该扮演好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角色。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我们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语文交流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语文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开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创造的强烈动机,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语文知识的意义。另外,对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也十分重要,我们语文教师要及时地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及时做出科学的评价,做出有根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决策,而这也正符合了哲学原理中“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教学。现在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比较推崇的能力,而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式教学的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效率高。开展小组合作研讨形式为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反馈,提供学习的优势互补.为激活思维火花创设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对小组讨论应提出明确的讨论要求,要求学生学会仔细倾听,学会清晰表达,尝试帮助纠正;小组成员的组成可由教师指定也可自由组合但相对稳定,每组的学生学习基础上中下结合,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担任讲述者和评判者,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这样可使学生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吸取同伴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小组交流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也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对原来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思考、澄清,正确的认识最终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对语文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此同时,每个同学都会获得成功或失败的亲身体验。

四、语文教师应该营造语文教学情境。有人说过: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语文课本里大多都是声情并茂的好文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语文课本情境故事化、活动化、生活化,调动起学生内部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感受和兴趣,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这样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思路,促进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样做还可以培养情感、陶冶性情、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影响不可忽视。

五、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是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明确,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要明确教学目标,就要加强对教材及学生的研究,做到三个熟悉:一是熟悉《课程标准》,二是熟悉教材,三是熟悉学生。其实,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紧紧扣住这一点。我认为语文综合素质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很多同仁可能认为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还在谈“听说读写”,是不是有点落后于形势。其实,听说读写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石。我们常说厚积而薄发,没有厚实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根本无从谈所谓的创新能力的培养。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前人们总是觉得语文教学应该更多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多注重知识的传承性,从而忽略了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一旦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老师,就会无所适从,不能再自觉的学习。这应该说是教学的一种误区。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