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转口贸易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外转口贸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外转口贸易

篇1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问题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去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量超过1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实现贸易顺差110.1亿美元。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平稳而且快速增长的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主要特点

1.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改革开放后,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2005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达7,1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9.0%,占出口总额的93.6%,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182.5亿美元,同比增长31.8%,仅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8.6%。据世贸组织(WTO)统计,早在2000年,世界前十大出口国和地区的产品平均高新科技含量已达4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偏低。

2.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但出口效益不高。我国出口效益不高,这种低效益是由于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近年来,加工贸易一直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2005年加工贸易额为4,164.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4.7%。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的比重偏低,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额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从出口贸易国别结构来看,出口市场过于集中。2005年,我国前四位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其总和达到了出口总值的67.6%。其中,美国占21.4%,欧盟占18.9%,中国香港地区占16.3%,日本占11%。由于香港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其中又以转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主,因此,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

4.从出口主体类型来看,私营企业上升较快,外资企业仍占主体。2005年,我国私营企业的出口激增,同比增加62.1%,但只占出口总额14.7%;外资企业同比增加31.2%,占出口总额的58.3%。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来看,外资企业占88%,部分行业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被外资企业所垄断,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对外资企业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问题

1.出口商品结构还是比较低级,没有摆脱依靠低成本竞争的老路。虽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已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高技术产品的比例仍然偏低。我国工业制成品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和低廉的价格优势来扩大市场。这不但会导致能源浪费、环境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低级的产品结构将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2.加工贸易仍以初级形式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偏低。加工的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加工过程短,加工深度不高,产业关联性偏低,产品附加值偏低。这表明,我国承担的只是这种高技术产品增值链条中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我国在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还处于较低层次。

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贸易风险较大。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地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将带来东道国贸易失衡、加大国内就业压力等问题,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4.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占主体,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空间。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技术进步,但主要是一般技术进步,而不是先进技术进步。外资企业垄断核心技术,主导了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跨国企业到我国投资办厂,主要是利用我国的成本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凭借着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挤占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利润和生存空间。

三、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对策

1.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吸引跨国公司把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提高管理水平,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企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引导加工企业根多采用国产料件,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对加工贸易的产业指导政策,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加工贸易。

3.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保护和巩固已有市场,积极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我国与东南亚、非洲、南美、中亚等地的国家经济互补性较强,具有了技术、资源方面一定的比较优势,而我国现代化所需的能源、原材料等正式这些国家的优势所在。因此在这些国家实施有效的海外投资带动战略,既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减低外贸风险,实现“边际产业”的国外转移,又有利于利用海外资源满足国内生产需要。

4.合理引进FDI,提高民族企业的技术水平。引导FDI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型、知识含量高和资本密集型领域转变。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使用的质量,并合理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外商投资在地区结构、行业结构和单位面积投资密度的优化。通过FDI的“溢出”效应,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带动民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财务司网站:/tongji.shtml

篇2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动因 “走出去”

一、导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逐年扩大。《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表明,中国截至2010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688.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1.7%,占全球总额的5.2%,排名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第五位,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也远远地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出口面临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的不利局面,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为我国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对于个体企业而言更是意义重大,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达到寻求资源、技术、管理经验等目的,为我国企业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因此,了解我国对外投资的特点,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变化趋势。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1.企业获取战略资源满足内在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等新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发展和规模扩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很大问题当属资源的限制,而这些企业生产资源正好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投资目标国当地获得。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随着中国出口的不断扩大,中国还积极地参与到跨国投资活动中。这种资源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达到寻求稳定的供应链上游,突破资源瓶颈,避免外部冲击的影响的重要目的。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选择上,跨国并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通过并购海外那些具有丰富经验和资源的机构,不但有利于我们国内企业获取资源,还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拓展国外的市场。当前我国的企业的发展缺乏后劲,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符合我国在特定国际分工链条下的发展模式

一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是由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决定的。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但是技术水平不高,因此多年来,中国主要是通过从事加工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参与国际分工的。入世以来,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始终处于低附加值生产环节,获得的利润很少。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企业逐渐失去了成本优势,加之本身所获利润很少,在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中,有些已经无法为继,面临倒闭的危险。面对这一非常不利的处境,企业内部必然产生了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换代的要求。同时,由于国家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三高企业逐步对外转移生产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3.企业风险控制和提升收益的需要

我国的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出口企业多是通过代工和依靠香港转口贸易发展起来的,这就意味着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并没有拥有一个稳定且良好的外销渠道和网络,这大大增加了企业扩大投资、生产的风险。出口企业在面临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和扩大生产规模的内在要求时,在海外建立稳定的外销渠道和网络成为其当前的迫切需求。

4.符合人民币升值和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化趋势

危机总是伴随着机遇。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一方面面临着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元走软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缩水的不利局面,但是另一方面,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也降低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应对外汇缩水的挑战,国家鼓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实现财富保值增值,同时,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成本降低的机遇,企业有扩大“走出去”的规模的动力和需求,进一步加快国际扩张的步伐有利于企业对资源、技术、管理经验等的获得,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动力。

5.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

由于我国出口导向型政策的实施,经常项目长期处于很大的顺差,从理论上讲,经常项目顺差意味着对外投资净额在增加。但在中国,与理论不符的是,经常项目的顺差大部分转化成了国家的外汇储备,所以有了外汇储备的连年上涨,这也就意味着顺差并没有转化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从本质上讲,外汇储备增加也是一种国家层面的对外直接投资,但是这种国家替代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往往会产生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藏富于民”是国家外汇储备政策的一个趋势,在政策实践层面,中国已经在2008年内彻底取消了强制结售汇。同时,国家还加大了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体现在一方面,逐步降低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用汇约束,另一方面,也大大规范和简化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审批程序。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发展的动因主要来自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内政策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三个方面。基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种种优点,国家应该鼓励企业“走出去”,但是这种鼓励也不是无节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会导致本国资本外流,对于需要资金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国家在了解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基础上,应该合理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政策,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一,张冬.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动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5).

[2]马光明.评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势增长、成因探析与趋势预测[J].国际贸易问题,2011(09).

篇3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功能形态;示范效应;发展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融合更加频繁,此时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作用也已经日渐式微,新的经济一体化贸易形势所起到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渐渐被各国发现,如我国根据法律在上海建立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FTZ)于2013年9月29日举行挂牌仪式,标志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运作。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是指在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狭义的自由贸易区仅指提供区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于出口加工区。广义的自由贸易区还包括自由港和转口贸易区。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方面,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形式是属于经济一体化形式中的一种,由于保税区是中国外贸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国外学者对自由港及自由贸易区的研究比较多。最早出现且影响最大的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是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Jacob Viner,1950)的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了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指出一国结成关税同盟得到更多贸易创造从而增进福利的条件。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1958)等提出的共同市场理论又称为大市场理论。该理论指出,共同市场在一体化程度上比关税同盟又进了一步,它将那些被保护主义分割的小市场统一起来,结成大市场,然后通过大市场内激烈竞争,实现大批量生产带来的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利益。不久之后,出现了经济一体化的概念,这个概念首先得到了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1961)的认可,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其实就是一个经济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它体现了各国间各种经济形式的差别化逐渐在缩小,同时也表现出各国经济体在消除各种差别待遇所做出的种种举措,因而促进了经济的融合和一体化进程。

国内研究方面,20世纪80年代国内优秀学者廖进中教授提出“市场领土理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市场不仅仅是一种场所、一种份额,而是一种领土。市场领土就是通过与世界的密切交往,实现企业、产品、服务更好更快地发展,从而输入所到之处可以实现生产、经营、销售、消费、行动的当地化、全球化。现代经济和金融的竞争就是市场领土的争夺,因此除了实际的土地、海域、领空之外,还有一种最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领土和金融领土。国内对自由贸易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国际自由贸易区发展经验的研究,包括自由贸易区区位选择、海关管理体制、基本政策和法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李力,1996;陈浪南,2005;孙德红,2007)。二是对我国保税区转型模式研究,主要包括转型的必要性或意义的论述(成思危,2003),我国综保区发展效果的评价,形成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因子综合分析法,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评价结果(何伟军,1998;刘恩专,1999;王宗军,2004);我国综合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模式研究,集中在法律定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功能定位等四个方面,主要形成的观点是目标模式应该为“境内关外”、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统一和权威的法律框架,统一领导和属地管理形式的管理体制(成思危,2003;散襄军,2005;李友华,2006;李春梅、王丽娟,2008),杨明华(2008)提出调整现有保税区政策包括出口退税政策、贸易权政策、外汇管理政策、物流行业的准入政策。

二、我国自由贸易区形态与功能的演进

当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各国的经济在WTO的多边体制贸易模式下出现了僵局,出现了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现象。于是,很多国家开始尝试在小规模范围内建立自己和合作国家的区域性经济贸易。基于此,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制度引导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积极的推动,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形态经历了多次演进。

(一)我国自由贸易区形态的演进

从1978年12月起,中国开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从此中国真正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也在不断地发生进步性的变化并设立了一些专门的机构。例如,1990年6月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1992年以来,国务院又陆续批准设立了14个保税区和一个享有保税区优惠政策的经济开发区,即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自2000年6月以来,我国共设有超过60个出口加工区,多分布于沿海和沿江地区。自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我国第一个区港联动保税物流园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以来,又先后设立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象屿、深圳盐田港、天津、张家港、广州等9个保税物流园区。2003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设立珠澳跨境工业区的批复》,正式批准设立珠澳跨境工业区,同时设立的还有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

按照自由度和功能齐全度将这些对外贸易的各种形式划分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和自由贸易园区依次增大,其增大程度如图1所示。

(二)我国自由贸易区形态演进过程中功能的变化

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是中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已经获批的上海自由贸易园区在此基础上将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和更大的开放度。我国保税区各种演化形式在功能上的扩大如图2所示。

三、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上海市、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辐射和示范效应

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具有重大意义,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同时,上海具有十分良好的区位优势,地处长三角,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通过发挥辐射效应,可以带动更大范围、更广区域的开放开发。为寻求改革突破口,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对更好地为全国服务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一)在政府职能、管理和投资管理模式方面的示范效应

整个改革过程的一个重要点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经济贸易和投资管理模式的创新,在防范各类风险的情况下推动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在自贸区“放权”和“开放”的主要精神下,自贸区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是通过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的放权,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在资金使用和技术引进方面创造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来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之成为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自贸区作为一个服务型的经济体,能够为长三角以至后方的华东大片腹地最大限度地提供外资,自贸试验区会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对自贸区新的定位要求其实现从对货物的有形监管到对金融业、服务业的无形监管的转变,从状态监管到综合监管模式的转变。这些转变,无不是相关改革举措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

(三)对金融改革创新、服务业和内陆腹地经济发展的示范效应

首先,金融创新是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通过金融创新,在试验区内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开放等措施最终将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改变中国金融短板,推动金融开放。其次,在服务业方面,在逐步降低关税、海关手续等贸易障碍后,自贸区不仅为商品的流动创造便利,而且将促进贸易方式的转变,改变我国服务贸易滞后于商品贸易的现状,实现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地位上的升级。再次,腹地的经济发展借助于上海自贸区的契机,发展对外经济、稳定外需。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后,制造业和新能源等行业都能够对经济有明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长三角地区也会受到辐射并带来发展良机。

(四)在改革过程中突破传统分工格局,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

自贸区的主要特征是自由化。在设立自由贸易区以后,为了迎合国际贸易规则和适应新的贸易环境,各方面的政策都会出现变动。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政策开放将直接带来自贸区的投资贸易环境高度自由化和市场化。同时,使得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的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可能,因减少政策障碍而示范引领上海自贸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而在国际分工方面,我国有可能突破以廉价劳动力和低价土地等初级产品提供者的身份参与国际分工的传统格局,以其较优的资源和技术去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主动接受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发挥“境内关外”的地域和功能优势。自贸区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去,面对全球化的贸易挑战和机遇。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策略选择

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一直积极从事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共有27个省市设立了110个特殊经济区域,包括12个保税区、46个出口加工区、5个保税物流中心、14个保税港区、31个综合保税区,以及2个跨境工业区;已经签署了1个局部自由贸易协定(亚太贸易协定)和10个自由贸易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单独关税区。但是,和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自由贸易区构建无论在速度、广度还是深度上,均有待继续加强。

(一)政府要转变思路,重新界定其职能,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政府要放开手脚让市场自由化运行,使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运行,使现在部门以监管为主、管理特征过于明显向公共服务和企业管理方向转变。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带动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金分布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同时,在统筹兼顾的情况下保证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中不合适的地方,加快资金的周转率,提高其使用效率;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另外,加快完善城乡居民银行卡消费服务功能和消费环境,扩大其使用范围,满足其合理信贷需求,培育和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

(二)对外汇政策进行改革,重点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

税收政策需要有国际竞争力,这就需要在关税、所得税和流转税等相关税法进行改革。由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存在很大的差距,要适当改变和调整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大胆引进英美法系中有利于贸易进行的法律有利部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点内容涉及金融方面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业务。可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优化银行业分类监管机制,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估体系等,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三)引导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支持发展外向型企业和多层次资本市场

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及绿色环保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对有产能过剩的行业和领域实施有差别有区分的政策倾斜,要尽一切可能支持合理向境外转移产能的企业、实施产品整合的企业等提供各种金融工具和方式的融资帮助。同时,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要进一步优化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完善发行、定价、并购重组等方面的各项制度。

(四)严防金融风险,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对“三农”信贷的支持力度

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扩大中小企业在境内的融资来源,加强对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小微企业信息整合,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三农”领域,要优化“三农”金融服务,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协同作用,发挥直接融资优势,推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发挥保险保障作用方面,要对行业中存在的各种可能的金融风险隐患进行排查,及时锁定、防控和化解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和种类,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参考文献:

[1]T.Scitovsky.Economic Theory and Western European Integration[M].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2]廖进中.市场领土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3]杨枝煌.我国自由贸易区科学发展的战略推进[J].岭南学刊,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