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智慧课堂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智慧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智慧课堂

篇1

关键词:问题课堂;原生态;数学智慧;数学学习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A-0067-04

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的经验结晶,不仅包括显性知识的授业解惑,还包涵隐性内容的启蒙渗透。因此,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双基”拓展为“四基”,并指出: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要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1],学生不仅要学会解决问题,还要学会揭示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2]

“问题课堂”不纯粹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单纯是轰轰烈烈的老师创设情境,不是师生在课堂上华丽的“问题”表演,更不是出现教学失误的“问题”课堂。“问题课堂”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重在原生态,既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更重视激励学生在课堂上不断产生新的数学问题、迸发新的奇思妙想。“问题课堂”遵循着教育的发展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一、呈现原生态的“问题课堂”

1.生态与生态课堂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环环相扣的关系。近年,“生态”二字常见于一些教育教学文章,“生态”与课堂相连,是教育走向本真的体现,也是尊重课堂、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的沉淀。生态课堂是尊重生态原理和人的发展规律的教学形式[3],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状态的和谐、有序、有效,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生态课堂的提出体现了数学教育改革的务实精神,也反映了一线教师对数学教育回归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本真诉求。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的时候未免会流于形式化、程式化,流于外在的表演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释放,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培养。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对数学课堂的研究转向追求效度和可行的操作性层面,转向研究怎样点燃学生心智的火花、怎样把学生的内在潜质发掘出来,原生态的“问题课堂”就是应这一教学诉求而诞生的。

2.原生态课堂的涵义

“原生态”一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指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相生。“原生态”也是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指没有被特殊雕琢过的、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如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等大众文化形态。

原生态课堂借用了“原生态”的新生文化名词内涵,也包括了它的自然科学概念内涵,是指没有经过刻意雕琢的、遵从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尊重孩子个性差异与课堂生成的一种教学状态,是教者与学生在n堂上自然而然地进行教与学的状态。那些将数学课堂变成表演课堂、上得顺溜鲜亮的课堂不是原生态的数学课堂。原生态的课堂是师生和谐共振、生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是赋予学生本原发展的一种教学状态,这种课堂凸显的是数学课堂的和谐之美、自然之美和原始之美。原生态课堂着眼于适应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驻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原生态的课堂遵循学生的生命本体发展规律,营造和谐课堂、自然课堂,摒弃造作与表演。中国古有“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敬畏大自然、服从自然秩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数学课堂也应该存有对数学这一自然科学的敬畏心理,遵从数学自身的演化规律,尊重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天人合一”思想在数学课堂上的体现是师生和谐共生,“工笔”美与“写意”美交相辉映,教学手段都顺应学习数学内容的应然选择、符合学生学用数学、激发问题意识的需要。

3.原生态课堂的特征

原生态的数学课堂以粗犷、豪放为主调,以简约、自主为基调,在遵循教育教学原理的前提下层层推进,形成勾勒大胆、点面结合、迹简意深、教学流程简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教学风格,注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自然生成,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初意义。

案例一: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孩子们依托教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不但理解把握了教材所呈现的推导方法,还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教者引导学生对自己想出的策略进行讨论,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辨析,最后达成共识:课例之外,典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连接平行四边形两条斜边的中点,然后沿一组对角各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具体操作方法见下图:

另一种方法是先将原平行四边形剪分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小直角三角形,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具体操作方法见下图:

第二种策略类似于教材中呈现的方法,但是,孩子们坚持认为这是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新策略。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更加能够激发他们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虽然这时的课堂看上去不似一般的课堂那么中规中矩,学生也不再是坐得笔直笔挺,表象似乎有些乱。然而,正是这样原生态的“问题课堂”,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真正被调动起来,深层次的探究正式启动,他们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真正得到培养。

二、启迪儿童数学智慧的“问题课堂”

“问题课堂”重在点燃学生心智的火花,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潜质发掘出来,“养蒙”儿童的数学学习习惯,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清・林纾《闽中新乐府》中云“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4]。数学“问题课堂”重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养成教育,重在营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氛围,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

1.“养蒙”儿童的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不年轻的话题,却也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讨的话题。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5]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6]数学教育同样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数学的习惯,还应该包括积极参与各种数学体验活动、能动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习惯。教师在实施“四基”教育时,要能真正放手,不能无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思维经验,而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能动地交流与辨析,并能够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案例二:学生动手创作最美丽的平面图形――圆

反馈交流时,有的孩子用硬币画圆,有的孩子用胶带纸画圆,有的孩子使用圆规画圆,还有的孩子用线来画圆。有一个孩子举手说他是用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然后沿着边缘画圆的。这时,一名学生激动地站了起来,并大声嚷嚷:“不可以,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画出来的不是圆,我试过。”满是嘀咕声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这名同学接着表述:“因为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不是它的边,零刻度线和它的直的边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量角器不是半个圆,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画出来的也就不是圆了。”这种自发的辨析,使得学生对圆的意义的初步感知一下子生动起来。

数学学习习惯的养蒙,还体现在不能一味地从数学学科出发,不能把数学学科经验同其他学科经验割裂开来,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活动经验解决问题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学科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融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向孩子们介绍“分船”的数学小故事,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分数的兴趣,还让他们明白学好数学能够更加聪明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发掘儿童的数学潜质

一般儿童都具备学好数学的潜在素质、能力和天赋,如何充分发掘他们的数学潜质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对具备不同层次潜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发掘方法,因材施教之说从孔子始一直遵从到如今,然而,在某些时候却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研究出来的理论比较多,具体的实践案例则比较少。“多学少教”、“以学定教”真正实施起来难度还是存在的,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与智慧。

开发儿童数学潜质的主要环节是:(1)课前布置富于创造挑战性的有意义的预习作业,这样的预习作业把学生的先前知识与经验关联起来。(2)课堂上,让学生将预习所得反馈交流。在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诊断他们对预习作业的理解程度,以便教学时“逐步搭建学习过程的脚手架”[7],也有利于评估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能力,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教学层次。(3)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有旧知的复习,也有新知的预习;有从分析到综合的练习,也有应用与同化的迁移;有一般的练习性作业、阅读性作业,也有基于问题的活动性作业、设计性作业(编写数学小故事、撰写学习数学的心得笔记、制作数学手抄报等),也有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作业。(4)评价儿童的学习,既要评r他们的学习效果,也要评价他们的想法;既要有小伙伴的评价,也要有学习者的自省。

学生的数学潜质不同,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阶梯式的,设计的预习作业、复习作业也应该是阶梯式的,是启发式且少而精的,所有的因素都要形成联结。

3.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

智慧是指对事物能够迅速地、灵活地、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指数学教学不是局限于关注课堂上热闹与否的表象,而是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问题解决方法的多元性。

案例三:比较0.5米和 米的大小(尚未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者给出的预案是:①0.5米是1米的一半, 米比1米的一半多,所以0.5米小于 米;②把 米化成小数来比较;③先在数轴上描点,表示0.5米和 米,再比较。

原生态的“问题课堂”让学生深层探究的意识得到了强化,他们并不满足于已有的策略,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比较方法,归纳了一下,大致可分为两类:①0.5米=5分米, 米=7.5分米[1米=10分米,10÷4=2.5(分米),3个2.5分米是7.5分米],5分米小于7.5分米,所以0.5米小于 米;②0.5= , > ,所以 米>0.5米。

原生态的“问题课堂”使得儿童从简单的数学学习走向了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发生时,孩子的大脑比较活跃,会将一个微知识“与其他微知识加起来获得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建议”。[8]经过多种思考才能达到数学内容的深度学习,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真正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

三、“问题课堂”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数学学习文化

相对于文史哲,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学习数学是需要微妙的情绪平衡的。“问题课堂”充满活力、轻松且能够让学生有着灵敏的求知欲,这恰恰是学习数学的理想状态。“问题课堂”中,简单学习与深度学习同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共生,思维能力培养与创新精神培养并举。积极的、激发的情绪状态,使得学生在乎数学学习,能动的交互模式在学习群体内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学习关系,使孩子们学习数学时有了一种归属感。

简单学习与深度学习都需要原生态的数学课堂作支撑,都要挖掘新知所蕴含的深层意义,都要让学生明确从这里“我能够发现什么问题”、根据这一信息“我能够解决哪些问题”,都要以思辨的意识引领学生展开有效思维。“问题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能够得以完全释放,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都可以学到自己能学、想学的数学。在这里,提问、发现、讨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联结,深度学习成为一种必然、一种需要。

案例四:学会通分后,有一名学生说出了自己心头的困惑:“公分母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数吗?两个分数的分母的公倍数通分时可以做公分母吗?”

该生思维受阻时的迷惘,成就了课堂生成的绚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一再地变化它,重新叙述它,变换它,直至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为止。”[9]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了精细的、有效的加工,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审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思维习惯逐步地成为常态。

“我们的思考离不开我们的人格。”[10]矫揉与做作,追求原生态的“问题课堂”,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数学智慧。原生态的“问题课堂”是兼容并蓄的,是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的舞台。原生态的“问题课堂”是美丽的,美就美在W生的生命潜能在这里能够尽情绽放,学生的学习既是纵向的,也是横向的。在这里,学生可以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和学习数学的幸福感,学生可以进行“智慧的沉思”和“直觉的发现”。[1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2][英]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320.

[3][清]林纾.闽中新乐府・村先生[M]//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280.

[4]杜丽娅,陈旭远.多维视阈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2-157.

[5]肖娅兰.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J].新课程,2011(05).

[6]金淑红.养成教育之我见[J].成才之路,2011(03).

[7][美]琳达・达林-哈蒙德,等.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冯锐,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8][美]Eric Jensen } LeAnn Nickelse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温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9]蔡宏圣.教学:从授业解惑到思想启蒙――以“认识比”为例[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4(12):21-23

[10][英]L.S.斯泰宾.有效思维[M].吕叔湘,李广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8.

[11]白云涛.当代中国青年素质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9.

Students’ Mathematics Intelligence Enlightenment and

Ecological Problem-Oriented Class

ZHANG Gui-qin

(Yihua No. 1 Primary School, Yizheng 211900, China)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 原生态 敢想 敢问 敢做 敢说

学期初,有幸听了一节《 KT版画技法教学—可爱的动物》的教研课,给我如沐春风的感觉。课堂上虽然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更没有刻意“作秀”的成份,但它处处体现着关注学生,立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摒弃花哨,给人以“反璞归真”的感觉。课堂的高效与实在不禁引起了我的反思:

自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许多新理念、新模式也越来越为老师们所接受。然而,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偏差:一些教师为了在教学中体现某些理念或模式,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教学的要求,要么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要么淡化了对知识技能的研习;要么把课堂变成面面俱到的“大杂烩”。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把握学情来设计教程,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教学,在合作、探究、反思中实现整体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我们姑且称之为“原生态”,因为它是归依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符合知识与能力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那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怎样践行原生态理念、体现知识与能力的产生与发展呢?在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把“想”的时间预留给学生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可见,思考是一切思维和发明的源动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不顾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味要求学生听和记。渐渐地,学生就失去思考的习惯,失去了求知欲望,失去了想学的动力。

因此,在课堂上,我常常为学生预留了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大胆引领他们想象,让他们各显神通把所知所想的都表达出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例如:讲授《肌理的制作》一课中,开始上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演示吸附制作法。学生看着我把一张白纸变成一张漂亮的水墨画,都觉得非常神奇,因为凭他们以往的经验,一盆水、一点墨没经过绘画,怎能形成水墨画呢?仔细的学生经过回忆,发现我使用笔头搅拌,他们情不自禁地说:“也许奥秘就在这里!”这时,我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尝试,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此时,每位学生都表现得兴趣盎然。当同学们把吸附好的作品进行展示时,其他学生又惊奇地发现,有些同学吸附的作品非常漂亮,而有的却只是把白纸变成了黑纸,他们又会想:“这是为什么呢?”此时我没有马上告诉学生其中的原因,而是让他们再次思考各自的制作过程,分解每一个环节,分析每一个问题,最后产生出答案。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算老师怎么讲、怎么灌也是没用的。因此,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问题,在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能深化问题、升华能力。

二、把“问”的专利交还给学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基本要求,也是他的权利,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课堂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在这种接受性的教学模式中成长,学生习惯于被动提问、被动接受,从而失去了提问的权利;失去了提问的习惯;更失去了提问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能力,教育也就失去自身应有的生命。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提问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 在新授课时,考虑到所学知识是新接触,我首先组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内提出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又多又好。因此,同学们都仔细研读课本,深挖美术内涵,认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刚开始,有些同学不会提出问题;有些同学所提问题太偏了、太浅了或者偏于雷同,不利于进一步学习。为此,我改变策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计了一些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模仿提问。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提问的方法,懂得围绕学习要求提出问题了。后来,我又仿照娱乐节目的一些情节,进行“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评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提问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良好提问的习惯。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多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让他们切身处地的感受教学,尽量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把“做”的过程放手给学生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着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实践和参与是何等重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先示范,学生跟着做,教师扶着学生走,教学生走好每一步,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学中我会多方面创设活动机会,并把学法指导和学习过程联系起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动脑学习。例如:在讲授《化腐朽为神奇--风铃制作》一课时,我首先鼓励学生将自备的材料拿出来,相互碰一碰、听一听、想一想,身边哪些材料碰撞后会发出较动听的声音。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很快发现了如铃铛、贝壳、金属、竹片等材料,碰撞后都会发出动听的声音。然后,我又让他们通过运用捆、绑、剪、贴等方法做出各种各样的风铃。做完之后,有些同学又发现风铃不能发出声音,我让他们自己找原因。经过反复动手试验,终于找出了问题的关键是风铃的吊坠必须在碰撞的情况下才能发出声音。

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探究问题,不仅能使他们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且更能让他们学会通过动手“做”来解决问题。

四、把“说”的权利赋予给学生

常言道:会做还要会说,才能无往不利。现代社会对人的陈述表达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其中也包括动口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一课中,我用幻灯片展示出“长信宫灯”,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长信宫灯”是一件艺术品还是科技产品?这盏灯的奥妙在哪里?并要求他们用一句简洁优美的短语,富有情感地描述作品。同学们对此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大家跃跃欲试。经过一轮思考、分析、整理之后,各种评价从学生口中道出,其中还不乏精彩的言论。通过课堂上让学生“说”,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欣赏和创作的能力。

在每节课的最后部分,我也会预留时间,让同学们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课堂表现和学生作业等到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在评论中谈想法、提建议,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绘画、评画的能力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赋予学生说的权利,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要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 新课程下的美术课堂要求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去实践、去说话;并努力激发他们敢想、敢问、敢做、敢说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理解;让他们获得对知识的自主理解和融会贯通;让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和素养得到最充分的展现;让他们收获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收获快乐。

篇3

【关键词】追求目标;动态生成;初中语文教学

什么是生态的课堂?生态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激情奔放的课堂。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激情……

一、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追寻动态生成的课堂

生态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自由灵活的、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及时修正教学目标,调整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顺序。

1.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新课程改革竭力倡导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有机地设立教学目标,这种目标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动态生成的,应在教学过程中随机修改,或降低难度,或拓展广度和深度,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展示学生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有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优化组合,体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2.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扣住教材来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安排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确立,或调整教学重点、难点,或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来补充理解,或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丰富教学内容……一切都是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服务。如在一次上公开课《雪被子》时,一位学生突然说:“老师,不对了,麦穗如果长那么大个(用手势——作一个苹果大的圈),怎么办?”一刹那,我有点迷糊,我们根本没有讨论到麦穗有多大呀!但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顺势这样引导:“你真爱动脑筋,科技发达了,也许真有那么一天,麦子能长那么大,那时候,我们的金色麦穗在田野里唱的丰收歌肯定会——”“更快乐了”、“更响亮了”……学生个个兴致高涨,妙语连珠,好像已看到了那一天……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追寻充满激情的课堂。

二、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追寻生命和谐的课堂

生态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和谐的课堂,是轻松愉悦、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课堂。课堂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阵地。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千方百计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一个又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中,让学生去演绎最靓丽的人生。

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有说有笑,有争论、有思考、有活动,学生没有一点压力,老师上课时也魅力四射,学生忘记了课堂,“玩”了起来,把知识“玩”到了手。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不再是“老师”而是“朋友”,是“导演”,讲台上不再站着居高临下的“师者”,而是一个个可以记录本节课堂的活动、设计、问题及游戏的“学者”,师生在这里共同学习,共同交流,用心灵去编织课堂,用心灵与文本对话,用心灵去感悟文本,用心灵去超越课堂,思维在对话中碰撞,智慧在对话中生成,心儿在对话中放飞……

如一位数学老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掌握了1/2的读法、写法,并知道了这个分数表示的含义时,他用商量的口吻说:“我想和你们商量一下,刚才你们画的图、线段和文字都表示把这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一份。如果你认为1/2这个分数能表示你的意思,就可以擦掉你写的;如果你认为你的表现方法更好,也可以保留意见。”很多同学纷纷跑上去擦掉自己画的。但也有一位同学坚持认为自己画的更好。这位老师尊重了这位同学的意见,并把这幅“爱心”图框起来保留在黑板上。课末总结时,老师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当一个学生说“我爸爸买了100个鸡蛋,打碎了一个,打碎的正好占这些鸡蛋的1/100”时,这位老师顺手将1/100写到了黑板上,并特意把这位坚持用画图方法表示分数的同学请上来,“1/100该怎样用你喜欢的画图方法表示呢?请你试试看!”只见这位同学认真地画着,画着画着停住了,“老师用这种方法太麻烦了,还是用分数表示好。”至此,这位个性极强的孩子心服口服地接纳了分数这个新朋友。可以说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处处充满着轻松、愉悦、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和谐氛围。

三、追寻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追寻充满情智魅力的课堂

生态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着眼于发展师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课堂。展现的是师生心与心接纳、情与情相互沟通、思与思相互碰撞、智与智相互启迪的和谐温馨的课堂,展现师生亲密无间、相互熏陶、教学相长的课堂。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生态,更丰厚。

古诗最鲜明的特征是凝炼深邃,寥寥二三十字,却情味十足、意蕴深远、耐人寻味。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地理解古诗,真正“读进去”,身临其境、生成意趣,最后水到渠成地“读出来”呢?如教学《西江月》时,我努力以情激情,以智启智,在民主快乐的氛围中、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以“为什么鹊儿会惊”、“谁在说丰年”这两个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孩子们对“惊鹊” “说丰年”二词的潜心思考、争鸣与辩论,鼓励各抒己见、自圆其说,赞许独特感悟、个性解读。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大片的思考与想象的“空白”,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它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发展。在课堂上教师的定位是引导者和促进者,而非教学内容的安排者和发现者。我欣喜地看到,两个小问题犹如投入湖心的石子,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不时能听见 “不同的声音”,以及由它们所引发的笑声、掌声、喝彩声。随之而来的感情朗读也饶有情趣、兴味袅袅。

篇4

对于“生态课堂”,我的理解是:生态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发展为主导的教学情境。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自己的力量,唤醒学生内在隐藏着的自己,让学生自己有所感,有所触动,从而有所悟。最终有所得。生态的课堂还给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是和谐的课堂,是学生智慧能力充分展现的地方。

信息课堂的现状:目前一些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在影响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在新授课时,课堂上普遍采用“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着学操作”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不自觉地养成了依赖性,依赖教师手把手教操作。这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大师先哲们的睿智哲思温润如玉。时时启迪着我们这些后来的育人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调动,教师的任务就是放手与引导,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生态课堂。

在生态信息课堂上,有些老师还没做到真正绿色生态。(1)教师过多地“指导”,学生的创新空间桎梏了。(2)教师过多地因循于文本、循于常规思维,学生的想象力桎梏了。(3)教师的教学设计仅限于简单地重复课本,学生表达方式桎梏了。那如何构建生态的信息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下手:

一、精心预设

生态高效的课堂生成源自于课前精心的预设。怎样成为一名“成功的”预设者呢?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首先是“预设”好本堂课要用的硬件和软件。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教师需要在上课前对机房的电脑、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电脑中安装好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教学过程运行正常。二是预设好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合理分配好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尽量让教与学的时间在1:3,让教师教学和学生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有效结合。三是要“预设”好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状态,诸如出现的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应做如何引导和疏通,教师必须事先充分考虑,并形成弹性化方案。

预设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成功的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更有利于教学目标在动态中生成。

二、“动态”生成

生成是指在执行预设过程中的“变化”。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与教师的课前预设不一致的情况。例如本人教学“获取图片”,当按照课前“预设”的环节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获取图片的方法。于是,本人将课题改为“对于图片获取,你有哪些方法,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不仅覆盖了教科书中的绝大多数知识点,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内容。这样一调整,学生的直接经验不仅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知识的舞台,让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愉快。更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生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了课堂上动态的生成。当学生被激起“兴奋”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冒出精彩火花时,老师要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或直接点明,或言语暗示,或有意导引,触动学生思维的灵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三、“回归”学生

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和主人。课堂上老师能糊涂就糊涂,能傻就傻一点,要尽量遮盖住自己的光芒。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教的学生教,能让学生答的让学生答,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讨论的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老师要学会回归成为一名“特殊”的学生。

教师回归到学生中去,不是让老师放手做“逍遥派”。当学生似懂非懂很难搞懂之处,老师必须及时引导;易错易混易漏之处,老师必须马上纠正;当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时老师必须讲解清楚。在生态课堂上,教师永远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生态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生态的课堂让孩子不断地做他们的思维体操,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师生一起“协奏”,“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四、“智慧”引导

在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I hear,I forget。I see,I know。I do,I understand!(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智慧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学完Word的基本操作后,让学生网上找素材,自行制作一个封面。学生制作热情格外高涨,一会儿这边加个艺术字,那边加几幅图片,还要添边框、底纹……忙得不亦乐乎,恨不得把在网上能找的好东西、Word中所有的格式一股脑全加上去,版面杂乱无章。巡视学生一圈后,我说:“同学们,如果把一本杂志比作一个新房。你们就是这房子的设计师。今天我们就设计它的客厅——封面,现在我们看看自己的客厅,美吗?”学生们面面相觑。我又开了个玩笑,“我发现有好些设计师把所有能看到的好东西都搬到这客厅了。看,这幅画像不像一张名贵的床,噢,这里还堆满了花朵、咦,放了这么多玩具……”同学们都笑了,“老师,这不是杂货铺嘛。”同学们在老师的点拨后,豁然开朗,成功地用“审美”的理念完成了本课的学习。

篇5

[关键词]生态课堂 生态细节 以美育人 人文关怀

美术学科的生态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呼唤绿色的美术生态课堂。它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它充满了师生的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场面,形成了自主、探究、合作的美术学习氛围,这一切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是美术教学起到“美育”的作用。在生态课堂实践中,我尝试了一些生态理念,并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寻找到一些可取的,值得保留和推广的生态细节与大家分享。

细节一:美术生态课堂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理解艺术作品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课的一项重要内容。美术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对主要的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创作意图、作品的含义有所了解,长期以来多数教师采用了“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样的上课模式。生态课堂是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的课堂,学生往往凭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因此,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如果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感知艺术作品,亲身体验,以眼睛、耳朵、皮肤、鼻子等多种感官去感受美,让他们得到多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创造美。这在“以美育人”的美术生态课堂中就尤为重要了。我在《和大师学构图》的校本课中,首先展示许多大师的优秀绘画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优美的绘画吸引住了。然而当我开始讲解这些绘画的构图原理时,学生的眼神开始游离,很明显不感兴趣了。于是,我让他们拿起画笔,亲手临摹大师的构图,看谁画得最像。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大师的作品进行比较评价,从而了解作品构图美的因素,更深刻的认识到构图在绘画中的重要性。通过视觉、听觉,动手、动脑多方面感官的调动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进一步欣赏艺术作品打下基础。

细节二:在美术生态课堂中创设自由对话的课堂情境

生态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是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在生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而是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我在上《学习服装搭配》一课时,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当课堂教学内容接近尾声时,我请同学们评价一下对自己或其他人的服装搭配是否满意时,一名女生举手站了起来:“老师,您为什么不能像政治老师那样穿衣服呢?多漂亮呀!”她所说的政治老师是我校一位非常时尚、另类的女教师,学生都很喜欢她的穿着,甚至很多女孩子都效仿她。所以这次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在我意料之中,于是我决定在下节美术课以“怎样打扮我自己”为题展开一个辩论会,并请他们在课前上网、上图书馆等多种方式搜集自己喜欢的服装搭配资料、图片。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去查阅资料,积极寻找辩论的依据。

上课时,我请来了那位政治老师旁听,学生们都很兴奋,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我提出辩论题:

a.不同年龄的服装款式特点?

b.肤色分冷暖,不同肤色的服装颜色特点?

c.不同身高、体型的服装款式、颜色特点?

d.不同性格、爱好、气质喜欢什么样的服装搭配?

学生自觉分出正方、反方,根据我列出的表格和论题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接着我用课件出示一组照片,其中就有我和政治老师的对比照片,我在电脑上把政治老师相片上的服装经过复制、加宽加大后粘贴在我的相片上,出现了非常滑稽的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我确实不适合这种比较夸张的打扮。一节课即将结束,正方、反方的同学对本课作了总结性发言:“服装搭配有着基本规律,只有穿出符合你自身特点的服装,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美,盲目的模仿别人,只会事与愿违。”下课了,学生意犹未尽,我对他们说:“我的形象的确需要改进,但绝不能改成第二个政治老师,下节课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设计一套或几套适合自己的服装,我们共同评选出几位优秀服装设计师怎么样?”学生再次欢呼起来。

教师在课堂中要主动地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堂的中主体地位,与学生共同创设自由对话的氛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不致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

细节三:营造美术课堂的生态环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感到美妙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教学情境。我在《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空间表达》一课中,仅是教学导入就用了十来种。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表现物体的空间的几种方法,重点是对透视的理解。有一个班学生大都是学究型的孩子,整天埋在卷子里不愿抬头,我深知这种状况,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两个方形,看着学生疑惑的眼神,我说:“知道我想画什么吗?我画的是我们的教室。”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我接着说:“这幅画需要我们共同完成,谁能画出教室的天棚和地板?谁能画出教室的窗户和门?”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的同时,我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同一节课在另一个班又出现了不同的情况,此班的孩子们是超级自信型,利用他们比较容易骄傲的特点,我采用了激将法展开导入。我拿起一个石膏立方体问:“大家会画这个立方体吗?”学生大声答道:“当然,太容易了”。我说:“不一定,有一种立方体,咱班绝对没人能画出来。”学生们很不服气,七嘴八舌地说:“不可能”。“好,那么谁能画出放在我右下方的立方体?”学生们一愣,思考了一会儿,纷纷到黑板上来尝试,结果画得都不够准确,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已经被调动起来,于是我用一组不同角度的立方体图片导入了新课。就这样一周课上完,我发现这13个班,我居然运用了音乐法、游戏法、抢答法等多种教学导入的方法,教学方法和环节在各班也都有差异,但每节课都达到了教学目的,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6

那么,如何构建信息技术生态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构建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1强化主体地位,创建和谐氛围

生态化的信息技术课堂能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智慧,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与心灵对话的平台。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其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重点。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融洽、和谐的人文氛围,设置自主学习的环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应用表格布局网页结构》的教学中,笔者尽可能多地把时间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多交流、多合作,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自主学习时,学生潜心探究,专注思考;小组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交流碰撞。在一环接一环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课堂是他们学习表演的舞台,而教师只是点拨者和引领者。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使信息技术课堂成了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幸福伊甸园。

2优选信息手段,丰富学习体验

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上,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效,借助音频、视频、画面等媒介,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来冲击学生的感官,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信息技术的世界。

例如,《应用表格布局网页结构》的新课导入,笔者用视频文件生动地展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又利用屏幕录制软件录制学习小助手,辅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一定要适度、适宜、适时,在教学设计中,为了向学生展示表格在网页中布局的重要作用,笔者利用动画展示,层层剥离,使知识点逐渐明晰,有助于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把握。

同时,板书设计一改传统方式,以鲜明直观的贴图呈现,既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又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呈现,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架构。

3提升信息素养,彰显学科本质

生态的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学生的学习乐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要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生态化,在设计教学时,笔者着力于挖掘教材的信息技术核心价值,把课真正上成信息技术课。

在突破《应用表格布局网页结构》中的难点时,先组内充分讨论,然后由“小老师”演示讲解,再分组书面规划表格的嵌套,体验不同的嵌套效果,最后各小组推选“最佳方案”,进行实践操作。以学生教学生的形式,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操作技能相对较弱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中,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尝试,不断探索表格布局所包含的信息内涵,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这样

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主动亲近知识,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学习信息技术的快乐,让他们的信息素养在课堂上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4采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生态系统中,多样化的物种间的协同进化促进了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在信息技术生态课堂中,教师也要允许学生间差异性与多样性的存在。教师的恰当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赞科夫说:“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应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多维度、多元化地评价学生。因此,在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依据他们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目标,科学地对其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在《应用表格布局网页结构》一课中,笔者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为出发点,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贯穿教学始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给每个学生以不同的收获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5拓展个性空间,点燃智慧火花

学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跋涉,信息技术生态课堂应关注每个生命体的自主成长,给予学生全面发挥自身的时空,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启迪创新思维,点燃智慧火花,展现生态多样化。

篇7

一、专业引领润泽,灵动生态脉象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和“体验”的理念交互融合,并成为新德育的理论识破点与实践生长点之一。我园通过多渠道、体验式的专业培训,引领教师将“生态”和“体验”的理念相融,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培训点拨,内外呼应。“请进来”:为了让教师更好地领悟“生态体验”的真正寓意,我园多次请来中央教科所生态体验总课题组专家刘惊铎、姚亚萍教授为我们作有关生态体验的报告,帮助教师形成新的生态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送出去”:分层分批派骨干教师赴哈尔滨、山西、北京、河南、新疆、南宁等地参加专题培训,并要求外出培训教师回园后对教师进行再培训,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2.双向研讨,深切感悟。针对生态体验课堂中的一些困惑,我园还开展专题的课例研讨,并邀请专家来园作详细的指导。

3.多种活动,促进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水平。我园通过读书茶座、读书分享、藏书评比等活动引领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生态体验教育者。同时,我们有目的地历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构架专业发展的生态空间。

二、实践打造课堂,浑厚生态气韵

生态体验主张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反思性对话中,引导体验者(学生)经历生命感动,在体验者自我成功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内化。生态体验是实现教育由传授、灌输走向引导、体验、感悟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园教师积极寻找生态体验的核心理念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从“情境体验、角色体验、主题体验”等多个教学场景中,努力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互动对话和共同发展,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崭新的样态,让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1.回归生活融入自然营造自然生态课堂

自然生态因子包括:水、土、气、生等环境要素,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景观等,自然生态是人生命的物质滋养。教学的“自然生态”强调的是简单、自然,追求的是真实、有效。

如在户外,我园为幼儿精心创设了生态体验场,并将课堂转移到户外,让孩子亲近、走进、拥抱自然,在大自然中参与活动,发挥孩子的主体精神,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愿望和潜能。如:在户外的“笼中鸟”体验活动中,对孩子来说是一次心灵的历程。在“鸟笼”中,幼儿体验到关心、照顾同伴的快乐,体验到互相关心、帮助的快乐,及战胜困难后的欣喜与快乐。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获得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感悟,爱的萌生。

2.沟通交流平等对话创造类生态课堂

所谓类生态是指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园教师十分重视在课堂中为孩子营造一个与他人交往的类生态环境。我园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已成为孩子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他们一起在游戏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孩子的个性在课堂中得到张扬。

在大班音乐《对山歌》活动中,教师就引导孩子与歌手“阿妈妮”对唱、男女生对唱、想象创编……等一系列互动,为孩子的创造、合作提供了机会。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的是一个平等、宽松的氛围,活动中真正实现了人与人,人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和谐,从而构建生态的课堂。

3.全息浸入生命感动打造内生态课堂

内生态是指人生命安顿的心灵之地,它包括人与其身心的关系,情感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关注情感上的学习才能描绘出人类认知的性能和局限。”

三、耕耘采摘硕果,绵延课堂风光

我园自开展生态体验式教学研究以来,坚持把师幼的和谐发展和人格的健康丰富,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浑厚的生态体验气韵,张力无限,引领金幼人一路耕耘,风光尽在课堂中。

1.课堂采摘体验之花

我园注重为孩子打造生命感动的课堂,让孩子在课堂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体验活动“青蛙在流泪”中,通过分段欣赏、启发引导、反思性表述等,让幼儿知道青蛙与我们的关系,并通过劝说小男孩放青蛙这一环节,提升幼儿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最后的放生活动,让孩子的体验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一个活动上,而成为系统连续性的实践活动,以真正达到爱护动物,热爱自然的目的!孩子在这样的生态体验场,熏陶日久,便会渐渐地用心灵回应教师的真情感动,师生之间会出现高频度的心灵对话,生命的音符在不停地跳动。

2.课堂呈现人性光彩

我们的课堂,追求情感的互动和生命的感动,凸显教育的魅力和人性的光彩。在课堂中,教师把尊重、期待、赏识、激励播散到每个孩子的心田,教师倾注期待,唤醒、激活、发展孩子的新潜能。面对孩子的失败和错误,给予谅解宽容,让孩子生活在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赞赏的氛围中,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从而使孩子的人生旅途充满着掌声笑声、充满着自信,进而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让课堂焕发出生命与人性的光彩。

3.课堂培植个性之花

我们的生态课堂,要求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承认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师幼在浓郁的、生成的、互动的、幸福的学习和实践氛围中,实现从身体到身心的自由成长,从文化到精神的快乐提升。让孩子在活动中得以自然、和谐的发展,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注重师生的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从而实现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

我园教师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不断思索如何让孩子“动”起来,如何“合作”,如何“创造”,如何“双赢”?这一过程,不仅是教师不断丰满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更是孩子主动体验,逐渐成熟的过程。

4.课堂采撷智慧之果

我们的课堂是智慧交流的生态场,智慧的课堂应该是资源共享的。我园以体验式家长学校为切入口,分层分批对全园家长进行互动式的家长培训活动。体验式家长学校的开展,为我园的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家长们都说:“通过体验式培训,让我们学会了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让我们知道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让我们学会和孩子同感共受,共享生命的快乐!”

金幼人的智慧之光,让无数成果汇聚:本学年中,“幼儿园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立项为江苏省教研重点课题,“校园文化的研究”、“体验式教学研讨”这两个市级协作课题均顺利结题。并整理了103案例、56篇经验文章将与2010年10月出版《生态的魅力》专辑,我园鲜明的生态体验特色,受到了省教育厅胡金波副厅长、国家环保部领导的认可。今年暑假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等领导来园考察,对我园的生态教育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生态体验的花絮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体验到三重生态的和谐存在与初步的圆融互摄,心性宁静,观听自在,美感云涌,在有限与无限合一的无穷极处不断拓展生命的时空,涌现生命的奥妙。

篇8

1.创新智慧途径,构建学习环境

在当前电子书包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智慧教育模式应该把电子书包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途径和平台,构建一个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智慧学习的环境,以此来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现有的电子书包平台包括课堂交互系统、手机终端、交显设备、互联网物理环境、教学平台软件,还包括电子课本、数字教学资源、学科工具等。除此之外,电子书包还包括利用二维码、自然交互技术、物联网、多屏互动等先进的电子技术构建的智慧学习的环境。电子书包能够让学生在智慧学习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使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同时,能够让极具个性的课外学习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当前已经有部分学校与因特网联合,开发电子课本并在小学课堂中实践应用,部分高中利用交互系统创建高效课堂进行课堂教学应用,这些都基于电子书包的创新技术实现了智慧学习的目的。

近年来国外媒体的调查报告显示,学习分析已经成为教育的热点。学习分析是指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环境进行数据收集、测量分析来了解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环境,为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案和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以此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目前,学校对于数据构架和一些有关学习分析的研究为数字化教育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创建智慧课程,激发学生潜能

智慧学习是利用适当的技术资源,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构建高效、创新的学习方式。由信息化教育技术支持的智慧学习,能够使学习者学习范围扩大,灵活掌握学习方式及学习选择权,从而进行自主的、多元的、协作性的学习。学生可以灵活掌握学习手段、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智慧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教师有智慧的教,学生有智慧的学。数字化教育平台是当代最能够发挥大智慧的课程。它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同时也具备多元性和选择性。数字化教育平台集智慧性、创造性、虚拟性、广泛性与终身性等多种特点于一身。课程形态的权威融合性将传统与数字信息相融合,校内校外、国内国外融合,线上线下、正式与非正式融合,逐步形成立体教学。数字化教学能够利用可视化网络把社会场景搬到教室,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与专家互动,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置身于学术前沿。

3.利用智慧评价,引导健康发展

智慧型学习评价是通过先进的分析技术、视频技术、感知技术,使学生和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好的了解。智慧型学习评价能够利用大数据与学习分析全面、多元的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增量性评价,它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发展潜质与创新能力相关的评价。教师利用学习信息大数据,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的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情况号脉、开方,正确引导学生智慧成长。从学习分析及大数据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努力程度、学习轨迹及学习尝试、学习成果等情况,这些都是智慧评价的依据。教师根据这些数据分析,为学生号脉配方,引导学生健康、智慧的发展。

智慧评价在高考录取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其智慧性。智慧评价能够通过学生高考情况对其素质、能力、知识等进行“体检分析”,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建议。智慧评价能够通过分析给学校开出针对学生发展的建议书,让学校、教师通过教育分析报告,对学生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使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使学生能够得到科学的评价,合理的发展。智慧评价学习方法把经验评价引向了更加科学的数据分析、发展性评价;使教与学更加有的放矢;使信息化教育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篇9

一、“艺・慧”教育的内涵意蕴

“艺・慧”的“艺”,是对“花草树木”般的学生的精心呵护,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湛技能,是富于激情与想象力的创造性“树人”实践,是独特而又美丽的智慧教育艺术;“艺・慧”的“慧”,指智慧教育文化背景下,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层面生发的机智与智慧,包括智慧教育、智慧德育、智慧学校、智慧校园、智慧课程、智慧课堂、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教师、智慧学生、智慧图书馆等元素。

整而合之,“艺・慧”教育,即致力达到艺术境界的智慧教育,是一种富于知性之美与智慧之美的教育。学校创建“艺・慧”教育品牌,企望全面贯彻“艺・慧”教育理念,使每位教职员工将其内潜于心、外显于表、落实于行,运用独特、美丽、富于想象力、饱含创造性的“艺・慧”教育思想、理念、机制、策略、方式、方法等,创办一所溢满艺术气息与智慧因子的学校,使每个学生逐渐变得优雅、智慧与幸福。

二、“艺・慧”教育的运行机制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学校需结合区域文化与自身文化特色,立足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逐步推进领导机制、文化机制、研究机制、培训机制、考评机制、奖励机制改革,才能确保进入良性发展、持续发展与跨越式发展,使学生在文化陶冶中逐渐优雅、智慧与幸福。

1.领导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领导机制,是学校创建“艺・慧”教育品牌的可靠保障。创新领导组织机制,确保责任主体到位;健全督查考评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完善奖优罚劣机制,确保工作推进到位。这样,核心领导,统揽全局,议事决策,协调沟通;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科学分工,细化目标,各尽其能,效率提升;各司其职,认真落实,分工合作,步调协同;制度完善,秩序井然,“艺・慧”教育,运作轻松。

2.文化机制

教育因文化而内涵丰富,文化因教育而提升价值。凡是进入教育的文化,都会被认定为优秀的、精粹的、适合的文化。在“艺・慧”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应自觉引入适合发展需要的文化机制。如,建立统一标识的形象设计机制,从理念标识、行为标识到视觉标识,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内涵与办学特色;建立教育素养提升机制,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生成特色文化素养。

3.研究机制

学校需建立“艺・慧”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机制,形成一套日趋成熟、行之有效的教科研体系,打造一支智慧办学、智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研究的教科研队伍,通过申报省总课题、市大课题、镇小课题、校微课题,科学研究、开发、建设、实施系列特色课程,创造性地解决品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致力营建突显文化、艺术、生态、智慧、数字特色的校园,创办以“生”为本、以“学”为根的文化型、艺术型、智慧型学校,生成办学之美、教育之美、教学之美、管理之美、校园之美、教室之美、n堂之美、学生之美、学习之美等。

4.培训机制

实施“艺・慧”教育,需建立规范完善的培训机制,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参观、专家引领、学历进修等方式,引领组建一支理念先进、技能精湛、结构合理、合作精诚的教科研团队,脱颖而出一批智慧教育、教学、教研、管理人才,在实践中探索“艺・慧”教育思想与理念、策略与方法,研究与之相匹配的智慧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促进特色教育文化的逐步形成,继而创建智慧学校、构建智慧校园、塑造智慧教师、培育智慧人才。

5.考评机制

践行“艺・慧”教育,学校需树立“凭实绩用干部,从实绩看教师,以实绩论奖惩”的考评理念,把“想工作”“能工作”“会工作”“多工作”“工作好”“工作强”“工作优”作为考核的标准,创建张弛有度、刚柔相济、显潜结合、长远兼顾的考评机制,构建一套体现“艺・慧”教育理念的综合考评体系,做到考评与干部调整、教师奖惩、年度考核一一挂钩,使其真正成为办学的“指挥棒”与“风向标”,引领广大教职员工不断地纯正师表形象、丰富专业素养、激发智慧潜能、焕发工作活力、提升教育品位。

6.奖励机制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学校需做到“褒有根”“贬有据”“制度在先”“奖惩分明”,增强考核的导向与激励功能,使广大教职员工,会工作的有舞台、想工作的有动力、工作强的有地位、工作好的有荣誉、工作差的有压力、不工作的有危机,从而都能以阳光的心态,投入到品牌创建中去,创造出自强不息、生气勃勃、百舸争流、开拓创新的美好局面,创建一所富于文化、艺术、生态、智慧、数字特色的学校,一个弥散着文化氛围、艺术气息与智慧因子的校园。

三、“艺・慧”教育的实施策略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需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创建校园文化体系、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升级教研科研体系、健全教师发展体系、更新学生培养体系,致力建设“艺・慧”校园,全方位地引领学生追求优雅、智慧、幸福。

1.完善“艺・慧”学校管理体系

完善“艺・慧”学校管理体系,需用科学化、人文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与人文情怀的“软”管理相结合,不断地凝聚全校师生,提升执行力,使学校的目标计划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业绩考核体系日趋科学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的动力系统、实施系统、检查系统、修正系统逐渐高效运转,不断地优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管理模式、队伍建设、课程结构、育人环境,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2.创建“艺・慧”校园文化体系

创建“艺・慧”校园文化体系,需构建理念系统,围绕核心理念,设计校徽,谱写校歌,拟定校训,制定校风、教风、学风等;构建主题系统,围绕办学主题,设计双语节日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德育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年级文化、班级文化;构建环境系统,整体规划校园环境,重新命名建筑物、大楼、道路,设计课室、功能室、办公室、阅览室等;构建形象系统,设计文化长廊、艺术长廊、文化名人雕像画像,做好电子屏幕、书籍、画册、卡片、网站、广播站宣传工作等。

3.重构“艺・慧”课程教学体系

学校需成立课程研发小组,从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构建与“艺・慧”品牌相适配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有效实施基础型课程的同时,全面开展拓展型、综合型、实践型课程。如,设置学科延伸类课程,通过研究、交流、合作、探索、发现、实践、创造,培养学科兴趣生、特长生;设置人文类课程,整合人文学科教师资源,通过中华经典诵读、世界名著导读、人文礼仪讲座、演讲辩论活动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设置艺体类课程,通过书画创作、音乐欣赏、阳光体育、形体训练等,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与美的鉴赏能力;设置综合类课程,整合“线”“纸”“泥”等资源,借助“社团”,设计系列“慧心”“慧眼”“慧齿”“慧指”活动等。

4.升级“艺・慧”教研科研体系

学校需升级教科研管理体系,构建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课题研究体系,不断优化研究机制、思路与队伍,积极引领、激励、指导教职员工管理研究、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研究、评价研究、教师培训等,增强教科研文化意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与学术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发展,从宏观高度到微观层面,贯彻落实“艺・慧”办学理念,为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与保障,助推品牌打造,形成品牌文化。

5.健全“艺・慧”教师发展体系

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学校需通过理念引领、平台推动、制度保障、机制激励、文化提升等方式,使“艺・慧”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不断优化工作方式与方法,提升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反思感悟、学习借鉴、教育科研能力。通过打造“教师书屋”,优化学习环境,丰富阅读资源,汲取前沿内容。借助“三名”工程,分层培养提升,发挥辐射作用,促进教师成名。完善奖惩机制,增强激励功能,相关获奖发表,不遗余力庆功。这样,就会逐渐出现“人人科学规划发展,个个描绘美好蓝图”的教育改革局面。

6.更新“艺・慧”学生培养体系

学校应利用创建教育品牌的契机,从目标、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着手更新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体系,使每一个学生渐渐成为“艺・慧”型孩子。学校可重点进行教育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凭借德育课程、课堂、社团等教育渠道,依托悦读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系列活动,实现教育体系的连续性、互动性、交叉性、补充性、整合性,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行为,使其生命涌动、心灵自由、身心和谐、品性美丽、追求卓越、蓬勃向上、智慧l展、阳光起航。

四、“艺・慧”教育的课程设置

设置“艺・慧”教育课程,需关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体系的开放性、课程结构的整合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坚守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以“实践课程为体,综合课程为翼”的原则。基础性课程,凸显融合的思想,丰富课程内涵;拓展性课程,注重“综合”与“实践”,关注探索、发现与创新能力。以学科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社团兴趣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究性、发现性、综合性学习。

在“艺・慧”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在智慧地实施基础性课程的同时,可围绕学生的语言――言语、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音乐――节奏、交往――交流智、自知――自省、自然――观察等智能,积极构建拓展性课程体系,用特色校本课程串起儿童的七彩生活,激发兴趣与爱好,开发潜能与特长,在文化陶冶中逐渐优雅、智慧、幸福。

五、“艺・慧”教育的课堂特色

“艺・慧”课堂,彰显着教学之美与学习之美,教师用知识、智慧与机智科学地整合课堂,切实有效地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积极发现、开拓创新;“艺・慧”课堂,富于参与性、体验性、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整合性、生成性、人文性、审美性、艺术性、思辨性、智慧性;“艺・慧”课堂,学生训练思维、交流语言、发掘潜能、生发智慧。

音乐课,想唱就唱、想奏就奏、想跳就跳;美术课,手工作坊、绘画长廊、整合主题、艺术展墙;体育课,体音整合、体舞整合、体艺整合、体卫整合;电脑课,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学科整合、小组合作;科学课,教室即展览馆、活动馆、创客室、制作室;语文课,微电影进课堂;英语课,微戏剧展风采;品德课,微表演进社区;综合课,微主题显能力……

一节节“艺・慧”课,以艺启智、以慧健体、以艺养性、以慧树人。广大学生,以艺修身,以慧养心,在文化陶冶中渐渐变得优雅、智慧与幸福。

篇10

【关键词】智慧课堂 教学模式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105-02

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笔者基于HappyClass智慧课堂软件系统,探索以电子书包为基础的智慧课堂,研究课前预习、课中互动教学和课后巩固复习的实施,实现翻转的课堂和学习者随时随地碎片化的学习。

HappyClass智慧课堂系统是运行在智慧课堂云终端上的一套软件系统,由电子书包、智慧课堂软件、智慧教学平台、微课大师软件、移动式充电柜和感知与控制模块等共同构成。依托智慧课堂提供的数字化的学习空间,课堂上师生使用移动平板电脑(Pad)就能开展各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一 智慧课堂教与学的实施

1.课前多媒体微课程电子教材预习

课前,学生可以通过HappyClass智慧教学平台查看各学科的电子教学资源,观看教师制作的导学微课视频,并完成教师推送的预习任务,同时记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人教版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的中心话题是健康饮食,在阅读电子课文之前,学生先完成智慧教学平台上教师推送的一份学习任务,包括对东西方的食物进行分类,并投票选出自己所喜爱的食物。学生可不定时地查看投票结果。学生还可打开教师推送的健康食物金字塔(Healthy food triangle)图表,初步了解健康饮食的知识。接着,学生点击智慧教学平台上的电子课本,根据自身的英语基础,采用适合自己的阅读速度、阅读次数等。然后,学生点击智慧教学平台上的微课,观看教师使用微课大师录制的两个短视频,第一个视频介绍课文背景知识,第二个视频是关于课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自主观看、反复观看,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从而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最后,学生查看智慧教学平台上教师推送的学案,完成相关的练习,提交之后即时可以看到反馈的结果,教师可通过导学监控,全面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课中互动教学

上课时,教师打开HappyClass智慧课堂平台系统的上课软件及PPT,要求学生连接平板电脑的网络后,开展多媒体互动教学。

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教师先用10分钟左右时间就学生课前预习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个时间段,学生的电子书包(iBook)处于锁定状态。到课堂互动时间,教师才允许学生自由操作自己的iBook功能。课文中提到的烹饪种类很多,掌握其英文表达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教师通过点击“教师提问”实时地把问题发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作答,把答案上传。教师根据教学屏幕上汇总的全班学生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在白板上直接进行打圈画线批注等,并引导学生判断哪些是健康方式。

然后,学生进入智慧课堂平台系统的“分组互动”,讨论某一观点,各组学生首先选择支持的观点,然后将支持的理由通过输入、iBook手写和拍照等方式上传。学生可将讨论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辅助自己学习。由于Reading部分课文的故事尚未结束,教师可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学生两人一组交流讨论,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下一小段话。打字快的学生可以直接在平板电脑上写,然后上传;打字慢的学生先写在纸上,然后通过拍照上传。教师在不影响学生写作的情况下,使用“学生示范”功能,将学生iBook电子书包的屏幕传到投影上,实时查看学生写作的过程和情况。一节课结束后,HappyClass智慧课堂系统软件可呈现“课堂教学质量报告”,自动生成本节课教师所提的问题和学生回答的详情报告。

3.课后微课程作业辅导及成果展示

课后学生主要完成教师布置的网络作业,完成后直接核对答案,对于错误之处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选择性观看及反复观看教师提前录制好的作业辅导的微课程。课后,学生还可参加在线考试,并通过智慧课堂平台系统的“错题集”,查看自己作业和测试中的错题,以及查看自己的课题错题报告,了解自己的学习历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的元认知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测试可按人批阅或按题批阅,可查看“常见错误报告”罗列出的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错误的题目和错误的原因。

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学生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家庭晚餐健康食谱”的微电子书。通过电子书包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将收集到的食谱在小组内汇总分类,交流讨论,制作出一份健康的家庭晚餐食谱,并填写在微电子书的图表里。微电子书还配上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以及英文配音。在制作一本简单有趣的微电子书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知识创新。

二 智慧课堂对英语教学的核心价值

1.学科认知工具,加强深度学习

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是一种强大的认知工具,无论是课前导学微课还是课后微课程作业辅导,都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和习得;智慧课堂的作业和测试的“课题错题报告”有助于学习者反思学习过程,训练自身的计划、修正和调整等元认知策略。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的桎梏,激发了学习者主动认知、积极加工信息和全面建构知识的热情。智慧课堂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了学习者的思维向深度发展,改变了学习者单纯作为接受者的角色,使之向创造者转化。上文提到的制作一份“家庭晚餐健康食谱”的微电子书,就是典型的英语学习者深度思考并发挥创造性的学习成果。

2.多样化学习载体,支持个性化学习

智慧课堂多样化的学习素材、学习载体,扩大了信息传递的渠道,为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开启了多元智能学习之门。智慧课堂的指导理念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课前、课后的微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决定什么时间看视频、什么地方暂停、什么视频内容倒回去反复看,而相关的练习和在线测试又能帮助学生智能检测所缺的知识点并及时补救。教师也能随时随处掌握学生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情况、练习和测试的答题情况。例如,教师可查看“常见错误报告”罗列出的学生在练习和测试过程中错误的题目和错误的原因,以及细读“课堂教学质量报告”,勾勒出学生学习的知识地图,制作有针对性的且能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导学视频和微课程作业辅导等。智慧课堂给英语教学带来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个性特征,准确掌握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升之处。

3.互动教学,实现社会化学习

智慧课堂借助移动通信网络,共享的文件、数据和信息,极易实现跨时空、跨区域的交流。智慧课堂的电子书包,随时随处连接信息生态,既支持小群体的讨论与交流,也支持跨区域的讨论与交流,创建了一种信息化时代创新性的学习空间。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课中的互动教学就充分运用了智慧教学平台系统上教师提问、学生示范、分组互动、屏幕广播、课堂练习等功能,协助学生在互助教学中建立有意义的社会知识建构,而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学习,更加凸显社会性学习的特点,智慧课堂将辅助个体的学习转化为支持合作学习的交流协作。在这个学习社区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校与家长之间等存在着多种形态的互动关系。例如,通过智慧课堂教学软件的“家校互动”,学生可以查看学校推送的通知。

三 结束语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是一场全新的教学改革,但是智慧课堂还存在一些不足:信息泛滥、交流互动浅层性、过多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压榨了学生的业余时间、教师备课刻意追求微课的完美而忽视“教为指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过分依赖数字技术等。这些问题都将是我们在智慧课堂摸索中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但是,智慧课堂带给我们最大的价值观就是“变革”,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必将推动智慧课堂、智慧教师和智慧校园的发展!

参考文献